多數感冒不需服藥

大部分感冒不需要特別服藥,只要適當休息,憑藉著自體免疫力,就可以慢慢恢復健康,但部分民眾可能有生病一定要吃藥觀念,就算沒有看醫生,也會自己到藥房買藥,可能未按建議用量,增加副作用風險。

食藥署表示,曾有民眾只要生病,就會喝掉一整罐感冒糖漿,但未按照建議量使用藥品,反而提高副作用影響,加重身體負荷;大多數感冒都是病毒造成,一般病患只要充分休養,維持水份與電解質平衡,一至二周就能自行痊癒

感冒藥只能舒緩症狀,不能預防感冒,增加劑量不會加快痊癒時間,市售感冒藥含有多種成分,包含止痛退燒、抗組織胺、止咳化痰等,自行前往藥局購買藥品,一定要徹底與藥師討論,絕對不要擅自增加或併用多種感冒藥。

食藥署強調,發現身體不舒服,最好先就醫諮詢專業意見,確認體質與藥品合適劑量,有任何藥品問題都應該詢問藥師;如果自行購買藥品服用,不要同時服用類似藥品,絕對要避免飲酒,以免增加嗜睡與肝臟負擔。

鄭醫師補充:

大部分的感冒是病毒引發,病毒無法用抗生素來治療,同時,感冒藥只是症狀緩解,但輕率服藥,藥物反而增加身體負擔。然而許多人一出現疑似感冒症狀,便去藥局購買成藥自行服用,有一部分是拜藥商廣告效應所致。

絕大部分的感冒,不需服藥,即可自行痊癒。要縮短感冒病程,建議可以多服用維生素C,補充鋅以及相關的補充品。

出現疑似感冒症狀真正要看去醫療診所的狀況是重症狀況,也就是高燒不退,嗜睡等等狀況出現,這類即可能是流感出現的重症,建議趕緊檢查甚至住院,因為即容易出現病危狀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乾淨過頭對人體有害? 專家:應保持平衡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朱姵慈報導)

你每天都洗澡嗎?現代人生活在一個相當「乾淨」的時代。香皂可以殺菌,家用清潔劑號稱能殺死99.9%的細菌。在人們眼裡,所有微生物彷彿都有害。有些科學家卻表示,太乾淨反而不是好事,因為這可能引發哮喘或過敏,那該如何維持其中的平衡呢?

有些微生物對人體也有益

19世紀末開始,透過改進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人們的健康狀況大幅改善。然而,並非所有微生物都有害,甚至有很多微生物對我們的健康有益處。它們能保護皮膚免受有害微生物侵害、幫助消化食物。此外,細菌能分解有機廢物,為地球貢獻氧氣,調節空氣中的氮氣含量。很多科學家都認為人類的日常生活都「太過乾淨」了

專家:提早接觸微生物才不會過敏

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家格雷厄姆·盧克(Graham Rook)表示,人們應適應母體內(內臟、皮膚和其他部位)的微生物叢,再透過環境接觸更多樣的微生物。當寶寶的奶嘴掉在地上時,母親最好通過吸吮的方式來清潔奶嘴,而不是再給寶寶一個無菌的新奶嘴,因為這樣能加速新生兒微生物的發展,降低過敏率。盧克強調,幼年時接觸有益的微生物,對日後的健康有很大的益處。例如,儘早讓腸道接觸微生物,就會活化某些免疫細胞。因此,等到長大後,腸道便不會對微生物反應過度。

洗對地方更重要!勤洗出汗部位

盧克也認為,身體所有部位若都仔細清洗會「破壞正常菌叢」因為它們能對抗有害生物體,讓我們得以保持健康。許多專家也不提倡每天長時間洗澡,會將我們皮膚上的益生菌沖走。但是,的確應該勤洗生殖器和其他經常出汗的地方,也應該每天更換內衣、睡衣,也不能為了要接觸益生菌而生活在骯髒的環境。只是可以提行自己不要讓家裡總是「一塵不染」。

 

鄭醫師補充: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因為透過適當的微生物刺激,可以訓練免疫系統的正常化,降低過敏、自體免疫疾病以及致命感染疾病的機會。

過去研究調查發現,越先進的國家,過敏的盛行率也就越高,像是英國、澳洲、加拿大、美國、德國及法國等都是名列前茅的國家,為何如此呢?一般除了歸咎可能是生活環境的污染、飲食習慣改變等等,另外還有一項值得大家注意的:公共衛生越完善的國家,感染或傳染性疾病愈少,導致當地人們的免疫系統紊亂,因此反而容易過度反應而產生過敏。也就是免疫系統平常沒有訓練,沒有工作給它,以過去的俗語來形容:陰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因此也不少細心的醫師在臨床上看到:越愛乾淨或者父母要求越乾淨的小孩,比較不會被微生物感染,免疫系統無法得到適當及應有的刺激,因此難以發展完全,故而容易衍生免疫系統功能之混亂與異常。

 根據相關研究,人在出生以後,免疫系統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為Th1,另一為Th2,這兩條路徑必須平衡發展。如果Th2發展太活躍,就會過敏。嬰兒時期。免疫系統以Th2為主,故大部分有過敏體質的人,在小的時候,過敏會比較明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受到微生物的污染或者刺激,才會慢慢健全Th1這條免疫力路徑,當然如果沒有適當的刺激,過敏容易產生。

 相對於過去,研究發現現在小朋友接觸的微生物是祖父母那一代的六千分之一。尤其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小朋友更難接觸到細菌或者微生物的刺激。俗語有一句「垃圾吃,垃圾大」,自有其道理,以前小孩滿地爬,反而過敏不常見。 

在治療過敏上,一般都是以抗組織胺或者類固醇來抑制發炎反應,但這只是控制過敏症狀,並沒有解決免疫系統的根本問題。有長期服藥控制過敏的人都知道,最後只要一停藥,過敏往往又復發,根本不知何時可以停藥。

透過整合醫學評估,找出完整的急性以及慢性過敏原,訂定寡抗原飲食計畫,同時,若能配合免疫系統失衡檢測,找出可以直接改善免疫失衡的結果,透過量身訂做益生菌來直接調控與改善,才是根本改善過敏的完整根本療法。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51118-can-you-be-too-clean

參考文獻:

http://www.respiratory-research.com/content/12/1/1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均藥費破7千 藥改盟轟醫院「以藥養醫」

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去年平均健保藥費為7千零28元,65歲以上民眾每年的平均藥費更高達2萬1千5百多元。台灣民眾真的有那麼愛吃藥?藥改盟招開記者會指出,每人平均藥費偏高的元兇,主要是醫院「以藥養醫」,讓藥品市場自由經濟受到扭曲所導致。

藥改盟發言人陳世雄表示,目前藥品單一的支付制度,是引發藥價差越來越大的主因,健保署不該一昧的砍藥價,而應針對所有藥物實施三合一制度,將溢價用於獎勵醫院,讓藥價回歸市場機制。:「三合一也就是說,過路成本加上醫院藥品管理費,加上獎勵金,這叫做三合一的給付,只要這樣做,醫院不以藥為利潤為目標,醫院就會用到病人想要給什麼藥就給什麼藥,然後再把剩餘的錢回歸到診療費要提升,服務費要提升。」

各黨總統候選人受邀代表中,唯一出席的民進黨政策會醫療小組召集人陳時中表示,針對藥改盟白皮書建議,如果將來蔡英文當選,將推動將合理的藥價差範圍入法、劃定學名藥下限價,以免藥價砍過頭,影響藥業生存;許多醫院的經營主要仰賴藥價差,所以在藥價差完全透明化同時,必須調高健保支付標準、調劑費等,讓醫師、藥師收入更為合理。他認為藥費差額負擔可行,但必須透過立法來確定遊戲規則。

針對藥改盟今天所提的政策改革白皮書,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祁若鳳代表接受,她說,食藥署重視藥界意見,會將白皮書帶回衛福部作為未來施政參考。

鄭醫師補充:

我舉雙手雙腳贊成這樣的制度改革。

我常在演講時一直強調一件事,醫師和醫院的收入應該和藥無關,因為藥開多,收入也提高,便是鼓勵醫師開藥行為,道理不證自明。若能降低不必要的用藥,且讓讓患者健康狀況提升,透過發獎勵金以及提高其他處置費或者治療費,醫療品質才能真正提升。

然而現在健保制度已變相淪為藥廠的銷售機器,即使不斷砍藥價,但因為藥價差始終存在,醫院以及醫師必須靠藥價差來獲取利潤,倒楣的就是看病的患者以及健保支出,始終難以控制。

真正要提升健保品質必須從這點來改革,請大家多支持這樣的改革計畫。會抗議阻擋的人大概就是藥廠和靠藥價差維生得醫師和醫療院所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研究統計發現,大約有6-10%的懷孕婦女會被醫師開上抗憂鬱劑治療孕期的情緒低落問題,殊不知此舉可能造成小孩日後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提高87%,根據發表於重量級小兒科學期刊JAMA  Pediatrics,研究人員回溯超過14萬名(確切數字為145456)孕婦的資料發現,於孕期使用選擇性再回收抑制劑(SSRI)的女性,日後產下自閉症小孩比未服用的女性明顯有統計數字上的差異。

由於憂鬱症的風險日漸為人重視,因此在孕期出現的憂鬱,許多醫師也會建議積極治療,然而服用抗憂鬱劑導致胎兒的健康風險,大部分開藥的醫師不是避而不談就是避重就輕,結果就是提高小孩日後的發展以及身心健康風險提高。

孕期憂鬱,建議透過整合療法的營養調整來協助改善,效果不僅不亞於藥物,更重要的是沒有副作用,甚至有些母親還會發現小孩生出來後比較好照顧。

參考文獻:


  1. Takoua Boukhris, Odile Sheehy, Laurent Mottron, Anick Bérard. Antidepressant Use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Children . JAMA Pediatrics, 2015; 1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15.335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年弱視?研究:運動能改變視力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Current Biology》刊登義大利比薩大學(University of Pisa)的研究,發現運動不僅對身體有益,還能增強大腦的可塑性與學習能力

成年弱視?研究:運動能改變視力

二十位成年參與者遮住一隻眼睛,坐在椅子上看電影,研究團隊在此時量測視覺皮質的可塑性。被遮住的眼睛視覺更加敏銳,因為視覺皮質想藉由增強眼睛的敏銳度彌補視覺刺激的減弱,科學家可藉此量測大腦視覺的可塑性。

接著同一群參與者又坐在飛輪車上,遮住一隻眼睛一邊看電影一邊騎飛輪,每次運動十分鐘。結果發現,運動完同一位參與者兩眼間視力的差距更加明顯,顯示運動能夠增強大腦可塑性

過去認為視覺皮質成年後就難再改變,但研究指出即使是中等強度的運動也能有顯著效果,且取下遮眼布後效果仍可持續兩小時以上。這項結果對於成年的弱視(amblyopia)患者可能是項福音!

研究刊登在《Current Biology》第25卷第23期第R1122-R1123頁

鄭醫師補充:

運動等於讓神經重新把原本傳導不好的神經徑路,加強傳導或者重新找到新的連結路徑,否則不可能有上述報導提到可以改善弱視,提高大腦可塑性以及學習能力的效果。

身體動,大腦也會跟著動。有運動習慣的人,一旦把規律運動停了下來,往往會感到煩躁不適,正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文獻:

A cycling lane for brain rewiring

Lunghi, Claudia et al.
Current Biology , Volume 25 , Issue 23 , R1122 - R1123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5)01288-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OCUS/日飲食障礙危機! 中學女生50人中1厭食

日本年輕女性因為減肥而罹患飲食障礙的人正在增加,根據日本政府對10到20歲的女性調查,顯示中學生50人當中就有1人有厭食的傾向。

正因為年輕減肥減過頭,導致現在日本有一群30到50歲的女性持續受到飲食障礙所苦,但令人驚訝的是在日本治療這類飲食障礙的醫院是少之又少,為此日本政府在今年九月已經開始增設特別的治療計畫,像月子中心一樣提供特製的餐點和心理輔導,希望能為這些患者找回平衡的飲食生活。

扭曲減重態度,日本女性發育期過度減肥,瘦還要再更瘦,日本女生從還在發育就開始減重追求再多減個幾公斤,就能變得更美麗。日本女性:「瘦下來看起來很可愛也比較漂亮,戀愛的時候就會想要變可愛,(瘦下來)可以更有自信的邁步,還想瘦三公斤。」

減重過早、過頭,日本女生多陷厭食症苦,但櫻花妹妹們似乎減肥減過頭,許多人出現飲食障礙,因而發展成厭食症的人不在少數。飲食障礙患者:「一直不斷變瘦,吃不下東西很累人。」

10到20歲黃金青春日女生,50有一人厭食,根據日本政府對10到20歲的日本女性做調查,顯示女性中學生50人就有1人有厭食的傾向。父母過度管教導致日年輕人厭食傾向,除了刻意不吃來減肥,家長管教過度也會讓孩子罹患飲食障礙。

心理評論家植木理惠:「尊敬父母親是件好事情,但家長過於要求這樣做那樣做,這不行那不行,用這樣的方法養育小孩,75%可能罹患(飲食障礙),不是暴飲暴食就是厭食症,最多的情況就是吃很多再全部吐出來,這種飲食障礙在青春期很普遍。」

30歲輕熟女厭食障礙已久,肇因青春期年輕減肥過了頭,日本出現了一群中高齡的飲食障礙患者,從30歲輕熟女時期甚至是到了50歲的依舊飽受飲食障礙的痛苦。飲食障礙患者植田小姐:「都是自己的錯,是自己造成這樣的結局,每天都很掙扎。」

十幾歲惡性減重50齡女性猶受厭食苦,現在53歲的植田小姐,30年來一直和飲食障礙奮鬥,因為10幾歲就開始減重,在拒絕進食的過程中為了彌補強烈的食慾,常會大吃零食後強烈的罪惡感,讓她立刻跑去廁所把食物吐出來,惡性循患讓她飲食嚴重失調。飲食障礙患者植田小姐:「可能是減肥減得太過頭,只要能吃應該可以胖回來,和醫院以及家人都談過,除此以外沒有別的辦法。」

厭食症初期難自覺骨瘦如柴回頭不易,大部分罹患上厭食症的患者初期毫無察覺,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但有人就算知道自己有問題可能也求助無門。飲食障礙患者:「再這樣瘦下去,我想會不會是得到了飲食障礙。」

違和先進日本少有治療厭食症專科,這名39歲住在千葉的患者20歲開始減肥,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去醫院求診,讓人驚訝的是,日本這麼先進的國家卻很少有醫院真的在治療飲食障礙問題。

飲食障礙患者:「去醫院看病感覺很怪異,被認為應該用平常心看待,醫生聽我講話,(診療)大概只有3分鐘,給我類似胃藥的藥物就結束了,這樣不斷重複過了好幾年。」

發病後7年,拖到了27歲才真正進行飲食障礙治療,這時的體重只剩30公斤,身形骨瘦如柴而且月經也早就停了,身體虛弱到沒辦法工作,因為減肥痛失人生黃金期。

飲食障礙患者:「如果當初能好好的接受治療,應該早就被治好了吧。」

日本也逐漸意識到飲食障礙患者的需求,今年9月在三處醫療院所開設特別門診,其中一處就在浜松醫科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推出3個月集中療程像坐月子一樣調整飲食,根據患者體重計算熱量,推出控制卡路里的餐點,有醫院的把關許多患者也開始安心進食。

醫生:「這裡的患者靠著(醫院提供的)飲食,多半好像有增加體重,目的是引導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習慣。」

日本厭食女性心理症狀糾結仍待治療,不管是厭食還是暴食,要根除心理治療也不能少。臨床心理諮商師:「(患者)因為飲食障礙吃不太下,行動因此受到影響。」

厭食症患者吃不下,就算吃了也會全部吐出來,靠自己無法改善,有了心理治療師在一旁輔導,站在患者的角度傾聽她們的聲音。臨床心理諮商師:「不管是患者還是治療師,都要同心協力來想怎麼改善症狀,好好的給予應對治療是最重要的事情。」

像這樣從飲食和心理雙管齊下,治療飲食障礙的醫院在日本需求只會越來越多,以現在的規模實在供不應求。

浜松醫科大學精神神經科教授森則夫:「許多飲食障礙的患者都想努力進行治療,(飲食障礙)的治療將繼續擴大,在全日本不管是在哪裡,我希望讓更多飲食障礙患者,能安心到醫療機構接受諮詢治療。」

就在各界開始關注飲食障礙的問題,關東地區又出現一名16歲國中生,因為從小六開始減肥結果厭食瘦到只剩30公斤,日本年輕一輩減肥的後遺症逐漸成為社會另一項隱憂。

鄭醫師補充:

厭食症為什麼到最後會變得無法控制?已經很瘦了,還是回不來?甚至無食欲?

簡單一點來說,長期嚴格控制飲食,包含卡路理的限制,會導致身體容易出現營養缺失的狀況,長期營養缺失,影響的不只是身體問題,還有大腦功能也會衰弱。這是為何現在大家對於厭食症如此感到無力以及束手無策的最大因素。不處理營養失衡,解決大腦功能衰弱,再多的精神科用藥甚至是心理治療,改善都是捉襟見軸,杯水車薪,效果極為有限。

在國外其實有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透過營養整合療法治癒不少厭食症成功案例,在國外,也有類似療法在短期間,便達到明顯的治療效果,更重要的是患者本人在療程中便能提指責難他人,替別人著想也更能感恩,恢復自己原本應有的正面思考,當然身體的恢復也與時俱進。

建議有厭食症困擾的患者,不妨透過整合療法來根本處理這種長期營養缺失導致身心功能嚴重失衡的狀況。

參考原文書目:

Answers to Anorexia: A Breakthrough Nutritonal Treatment That Is Saving Lives

 

  • 作者: Greenblatt, James, M.D.
  • 原文出版社:Specialty Pr Pub & Wholesalers
  • 出版日期:2010/10/01
  • 語言:英文

http://www.amazon.com/Answers-Anorexia-Breakthrough-Nutritional-Treatment/dp/193471607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童長期有打鼾現象 小心埋下過動主因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名9歲男童,從學齡前開始就有打鼾症狀,但起初父母親並不以為意,加上因有過動症狀,長期接受兒童身心科就診,當時看過耳鼻喉科也未有特別治療,直到後來進一步就診後,才發現這名男童有睡眠呼吸異常問題,確診為小兒鼾症。

 

小兒鼾症是臨床較容易被忽視的睡眠症狀,可能同時合併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孩童學習緩慢等問題;台北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辛立仁指出,這名男童雖過去也曾有過動症狀,造成學習障礙情況,但卻未能定期回診。

 

辛立仁醫師進一步說明,從耳鼻喉部理學檢查發現,男童雙側扁桃腺肥大達到第3級,連下鼻甲也有肥厚現象,雖舌體正常且下顎未後傾,但進一步接受接受頭顱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睡眠呼吸異常,且經過檢查還發現阻塞指數高達12.3,屬於重度阻塞的患者,透過施行雙側扁桃體與內視鏡腺樣體切除術後,這名男童的打鼾症狀已逐漸改善,上課注意力也有明顯提升。

 

孩童出現打鼾,可能就代表睡眠品質差,尤其3至6歲為兒童腦部發育最快階段,長期下來,不但會影響腦部發展,也可能使兒童注意力降低,甚至引起過動,影響智商;辛立仁提醒,若發現孩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就應盡快就醫檢查,早期發現透過治療,就能避免影響孩子成長。

鄭醫師補充:

小孩打呼嚴重,睡眠時缺氧,上課時自然難以集中注意力,脾氣控制也不好,許多合併有過敏以及呼吸導阻塞問題,因此,這類患者要改善ADHD,建議從提高睡眠品質,也就是改善腦部缺氧的狀況開始。

睡眠呼吸中止,不見得都要開刀,若有過敏,應先改善過敏引發的呼吸道狹窄問題。

參考相關原文資料:

http://www.webmd.com/add-adhd/guide/adhd-sleep-disorder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棕色脂肪助瘦身 腸道細菌是關鍵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脂肪不只會囤積在體內造成肥胖,如果能把普通的白色脂肪(white fat)轉變為米色脂肪(beige fat)或棕色脂肪(brown fat),就可以燃燒更多熱量!國外研究發現,低溫寒冷的天氣可以改變腸道細菌的組成,促進更多棕色脂肪生成,幫助瘦身。

棕色脂肪助瘦身 腸道細菌是關鍵

米色和棕色這兩種深色脂肪,對於血糖和脂肪的代謝能力較強,還能幫助身體保暖。嬰兒體內就有大量的棕色脂肪,但成人的棕色脂肪量就比較少,大多存在於頸部。一般來講,體內具有較多棕色脂肪的人,身材會比較苗條。那麼,該怎麼增加棕色脂肪?

改變腸道細菌 增加棕色脂肪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運動和低溫會促進更多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燃燒更多卡路里。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的研究顯示,暴露在寒冷環境中,可以大幅改變腸道細菌的組成,促進脂肪燃燒、增進血糖代謝、減輕體重。此研究已刊登於《細胞》(Cell)期刊。

研究員表示,腸道細菌可以直接調節我們的能量,幫助人體適應環境氣溫的變化。當我們攝取的熱量比燃燒的還要多時,白色脂肪就會不斷累積,導致肥胖;但棕色脂肪可以燃燒熱量以產生熱能,應付寒冷的天氣,同時減少體重。

研究顯示,天氣寒冷會改變腸道細菌,有助瘦身

寒冷改變腸道細菌 促進食物代謝

研究員讓小鼠在攝氏6度的低溫中待上10天,發現小鼠的腸道細菌有所改變,而且能避免體重增加。接著,研究員將這些因寒冷而產生的腸道細菌,移植到其他在無菌環境中飼養的小鼠體內。

結果發現,這些小鼠的血糖代謝有所改善,對於低溫的耐受性增加,而且,由於那些腸道細菌能促進米色脂肪生成,因此體重跟著下降。不過,連續3周暴露在低溫之後,體重開始趨於穩定。

研究員表示,腸道細菌可以讓哺乳動物從食物中或得更多能量,以應付寒冷。 報導指出,腸道細菌可以影響我們對不同食物的代謝作用,因此影響我們的體重

鄭醫師補充:

所以在雪地上運動,可以改變腸道菌的組成,促進脂肪燃燒,增進血糖代謝,幫助瘦身,但這屬於短時期的效果。最好的方式還是規律運動,不僅會促進棕色脂肪燒熱量,增加血糖代謝,還能產熱維持體溫,幫助減重。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12/udg-hc-113015.php

參考文獻:

  1. Claire Chevalier, Ozren Stojanović, Didier J. Colin, Nicolas Suarez-Zamorano, Valentina Tarallo, Christelle Veyrat-Durebex, Dorothée Rigo, Salvatore Fabbiano, Ana Stevanović, Stefanie Hagemann, Xavier Montet, Yann Seimbille, Nicola Zamboni, Siegfried Hapfelmeier, Mirko Trajkovski. Gut Microbiota Orchestrates Energy Homeostasis during Cold. Cell, 2015; 163 (6): 1360 DOI: 10.1016/j.cell.2015.11.0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毒化學物質 降嬰免疫力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嬰幼兒若接觸多氯聯苯(PCBs)、農藥DDT等有毒化學物質,可能削減卡介苗保護效果。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環境健康科學中心研究團隊於《環境健康展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發表上述研究成果。

研究計畫主持人托德‧賈斯寇表示,有上百種污染物質與多氯聯苯、農藥DDT很相似,而這些污染物質對健康會產生哪些影響還未可知。這項研究顯示,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對嬰兒免疫系統造成影響。

在研究當中,研究人員分析斯洛伐克五百一十六名健康母嬰血液樣本,在斯洛伐克,有些地方充斥環境毒素,而嬰兒出生四天內就要接受卡介苗注射。

研究團隊想了解這些化學物質如何影響嬰兒免疫系統,因而測量嬰兒注射疫苗六個月後的抗體反應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嬰兒血液若含有高濃度多氯聯苯、其他化學物質,注射疫苗後,對抗結核菌抗體濃度就會比較低。事實上,多氯聯苯濃度在七十五百分位的小孩,疫苗抗體比二十五百分位的小孩減少三成七之多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有毒化學物質會透過胎盤,由母體快速傳給胎兒,或透過母乳進入小孩體內,而影響小孩免疫反應。研究人員提醒,小孩免疫發展只要有一點異常變化,就可能造成長遠影響。

鄭醫師補充:

簡而言之,這些現存環境無所不在的環境毒素汙染,會干擾嬰兒的免疫系統,使得原本已經存在的免疫力下降。所以即使打過疫苗,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參考文獻:

  1. Todd A. Jusko et al. A Birth Cohort Study of Maternal and Infant Serum PCB-153 and DDE Concentrations and Responses to Infant Tuberculosis Vaccination.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December 2015 DOI: 10.1289/ehp.151010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華盛頓8日綜合外電報導】研究發現,攝護腺癌患者接受雄性素去除療法(ADT),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是未接受這項療法患者的兩倍

法新社報導,儘管這篇發表於「臨床腫瘤學期刊」的研究並未進一步說明ADT與阿茲海默症的任何絕對因果關係,科學家表示,這項關聯引發對療法的關切且值得進一步研究。

ADT主要目的是抑制會刺激攝護腺癌細胞生長的雄性激素,可經由手術或藥物達成,美國約有50萬名病患接受這項治療

研究主筆、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尼德(KevinNead)醫師說:「根據研究結果,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增加可能是ADT的副作用,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考慮是否改變臨床治療。

鄭醫師補充:

最直接的看法,不妨以整合醫學觀點來解釋:大腦細胞有睪固酮接受體,為了治療癌症,降低身體的睪固酮濃度,但大腦細胞因此減少睪固酮的刺激,出現類似男性更年期可能會出現的認知功能障礙,長久下來,失智症風險當然會提高。

參考文獻:

  1. Kevin T. Nead, Greg Gaskin, Cariad Chester, Samuel Swisher-McClure, Nicholas J. Leeper, and Nigam H. Shah.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nd Future Alzheimer’s Disease Risk.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December 2015 DOI: 10.1200/JCO.2015.63.626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慎服攝護腺肥大藥 短期增骨折、中風風險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重症中心主任賴超倫醫師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賴美淑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沒有高血壓的病患,在剛開始服用攝護腺肥大藥物的短期間內,會增加骨折與中風的風險。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十一月份的英國臨床藥學期刊與十二月份的加拿大內科醫學會期刊。

甲型腎上腺阻斷劑是一種血管擴張藥物,用來降血壓。由於它也可以改善攝護腺肥大所引發的泌尿道阻滯症狀,近年來已成為治療攝護腺肥大的重要藥物。然而由於甲型腎上腺阻斷劑的血管擴張作用,會導致服藥初期血壓急速下降,病患可能出現血壓低下的副作用,如頭暈、跌倒、髖骨與股骨骨折與缺血性腦中風。

賴超倫醫師的研究係利用台灣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超過五千八百名五十歲以上台灣男性病患,結果顯示,沒有高血壓的攝護腺肥大病患,在剛開始服用甲型腎上腺阻斷劑的三周之內,與開始用藥二個月以前或二個月以後的基期相比,髖骨與股骨骨折的機率高出三成六,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更增加了二倍以上。特別的是,已經在服用高血壓藥物的病患,在開始服用甲型腎上腺阻斷劑之後,並沒有類似的風險,可能是原本就有高血壓的病患,對血壓下降有較高的耐受力。

因此賴超倫醫師提醒,沒有高血壓的攝護腺肥大病患,在剛開始服用甲型腎上腺阻斷劑時,要特別注意血壓的變化,以避免產生重大的併發症。

鄭醫師補充:

甲型腎上腺阻斷劑與一般抑制男性荷爾蒙生成的藥物不同,主要是改善泌尿道的阻塞,幫助排尿減少尿液滯留,殊不知藥物作用也會降低血壓,尤其是姿勢性低血壓的發生,在服藥初期經常可見。姿勢性低血壓就是躺或坐的時侯,突然起身會感到一陣暈眩無力,因為心臟來不直把血液打到大腦中,導致當事人發生跌倒的風險大增,骨折風險當然隨之提升。

至於缺血性中風,可能與藥物降低血壓有關,導致循環性統的壓力導致。比較安全的方式,建議透過整合醫學的方式幫助尿路動力的提升,同時也協助身體男性荷爾蒙正常代謝,幫助攝護腺良性肥大控制又能遠離副作用,手術是最後不得已的最後選項,大家應該都有此共識。

類似研究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491559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5940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親賀爾蒙失調 寶寶患自閉症風險增

(法新社斯德哥爾摩8日電) 根據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今天公布的新研究,母親賀爾蒙失調,生下自閉症寶寶的風險較高

研究顯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syndrome, PCOS)與兒童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spectrum disorder, ASD)有關。這項研究發表於「分子精神醫學」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ASD泛指多種兒童神經發展異常疾患。

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公共衛生系的主要研究員柯希杜(Kyriaki Kosidou)說:「我們發現,母親確診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後代出現兒童自閉症類群障礙的風險會高出59%。」

研究人員目前還未徹底釐清原因,不過證據顯示,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母體會產生過多的男性荷爾蒙,而生命早期階段暴露在特定性荷爾蒙中,與兒童罹患自閉症可能有關

柯希杜說:「若母親同時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和肥胖,風險將進一步升高。」(譯者:中央社劉文瑜)

鄭醫師補充:

母親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小孩自閉症風險提高,相關研究,過去比較少見。多囊性卵巢是男性荷爾蒙濃度太高刺激所致,若是單單因男性荷爾蒙濃度太高影響胎兒增加自閉症風險,顯見男性荷爾蒙的過度刺激,的確不利於胎兒身心健康。

準媽媽唯一能做的,便是一旦確診有多囊性卵巢,最好透過相關療法,幫助自己荷爾蒙濃度恢復正常,減少男性荷爾蒙過度刺激,降低寶寶的健康風險。整合醫學可以透過營養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協助多囊性卵巢患者荷爾蒙恢復正常功能,建議大家可以多瞭解,也歡迎和我交流討論。

參考文獻:

Molecular Psychiatr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8 December 2015; doi: 10.1038/mp.2015.183

Maternal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nd the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the offspring: a population-based nationwide study in Sweden
Open

K Kosidou1,2, C Dalman1,2, L Widman1,2, S Arver3, B K Lee4,5, C Magnusson1,2 and R M Gardner2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full/mp2015183a.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綠茶喝多 損生殖力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機能性食品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藥理學副教授瑪塔‧賈法利研究團隊以不同劑量綠茶多酚進行實驗,想了解不同劑量綠茶多酚會對果蠅幼蟲、胚胎造成哪些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當果蠅幼蟲攝取十毫克綠茶,不但體形顯得比較小,且後代數量更會急遽減少,果蠅吃下十毫克綠茶後,也會更容易飢餓,對熱氣也更為敏感,不過綠茶似乎會保護果蠅,幫助果蠅預防脫水。

研究人員也發現,果蠅一旦攝取大量綠茶,雌性後代的生殖能力會衰退,且壽命也縮減百分之十七,而雄性後代則沒有受到影響。此外,果蠅攝取十毫克綠茶後,生殖系統也容易產生異常,睪丸、卵巢都有萎縮現象。

賈法利認為,高劑量綠茶可能導致過多細胞死亡。綠茶是一項很受歡迎的飲品,多數人相信綠茶可促進大腦、心臟健康,還含有抗癌物質,不過有些研究顯示,攝取過量綠茶也會產生一些問題,有些老鼠、犬隻實驗顯示,大量攝取綠茶會讓體重大幅下降,對於胚胎發育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建議民眾飲用綠茶適量即可,最好不要大量飲用綠茶

鄭醫師補充:

綠茶固然有高抗氧化能力,但還有其他興奮性的成分,因此過度攝取,可能危害健康可能性應該存在。不過這是果蠅實驗,如有其他動物實驗甚至是對一些長期喝大量綠茶的人做身體調查以及健康數據分析,應該會更清楚相關效應是否存在?

參考文獻:

  1. Terry E. Lopez, Hoang M. Pham, Julia Barbour, Phillip Tran, Benjamin Van Nguyen, Sean P. Hogan, Richelle L. Homo, Volkan Coskun, Samuel E. Schriner, Mahtab Jafari. The impact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on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16; 20: 556 DOI: 10.1016/j.jff.2015.11.00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健康有約》糖尿病足患者認知功能缺損風險大增

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糖尿病足」併發症,出現認知功能缺損風險就會大為增加。

研究作者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學博士生雷切爾‧納托維奇表示,這項研究顯示,糖尿病與認知功能衰退有明顯關聯。糖尿病是一種多重系統性疾病,這種疾病會影響大腦功能,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糖尿病會造成整體心血管系統退化、受損,而糖尿病足正是其中一種症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嚴重併發症,主要症狀為足部潰瘍、足部傷口無法癒合,甚至出現壞死,如果放任不加以治療,就可能需要截肢,糖尿病患者終生出現足部潰瘍風險高達百分之二十五,而這種長期併發症是可以預防。

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足患者不但較無法專注、學習能力較差,且認知反應、精神動作反應等也都比較慢,語言也較不流暢,與一般糖尿病患者相比,出現糖尿病足的患者更容易出現認知功能缺損。

納托維奇建議,糖尿病足患者更需要定期追蹤認知功能變化,盡早發現認知功能衰退,就能及早介入、展開治療。由於患者可能出現記憶、注意力、執行功能障礙等問題,患者家人、照護者更要多關心患者健康變化。

此外,團體治療可幫助患者控制糖尿病病情,並了解營養攝取、運動等資訊,因此團體治療對糖尿病足患者很有好處,患者可以多參與團體治療課程。

糖尿病患者無論有沒有認知功能併發症,都應該接受心理、精神衛教,糖尿病患者想要預防認知功能衰退,就要好好控制疾病,控制血糖對患者顯得格外重要。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不只一次提到,也是許多研究都已證實的定論:失智症是第三型的糖尿病。也就是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很多。而這篇研究報導提到的糖尿病足,則是糖尿病慢性化,控制不佳容易出現的病徵。

因此不要小看血糖控制不佳這件事,結果可能就是衝擊認知功能,罹患失智症。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12/aabu-dwf120415.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成人常吃泡菜不易皮膚過敏

 
 

(中央社記者姜遠珍首爾7日專電)韓國啟明大學和湖西大學聯合研究發現,常吃泡菜、大醬等韓國傳統發酵食品可顯著降低成年人罹患過敏性皮膚炎的風險。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報導,這兩所大學的聯合研究組是針對韓國保健福祉部發布的2012-2013年國民健康營養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後得出上述結論。

研究組針對9763名19歲以上成年男女進行的調查顯示,每月食用泡菜、大醬、清麴醬、發酵海產品、米酒和啤酒等發酵食品92次以上者,罹患過敏性皮膚炎的風險,比每月食用發酵食品不足54次的人低44%。

據報導,研究組分析認為,益生菌和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物有助於預防過敏性皮膚炎及緩解症狀,吃進體內的發酵微生物能夠合成維生素K、維生素B12等,而這些很難透過食用植物性食物獲得的維生素,也能產生預防過敏性皮膚炎的效果。

這項研究還發現,每月喝咖啡、食用巧克力或冰淇淋168次以上的成人罹患過敏性皮膚炎的風險比每月食用不足48次的人低47%。

研究組推測咖啡中的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等抗氧化成分可能抑制了皮膚炎症,但因無從得知被調查者所喜愛的咖啡種類,研究組未能確定抑制過敏性皮膚炎的確切成分。

鄭醫師補充:

泡菜需要乳酸菌發酵,乳酸菌對腸道來說來說是很好的免疫系統訓練媒介,可以幫助腸道免疫正常化,降低過敏嚴重度。同時在發酵過程中,為維他命K以及B12等營養素也會和成,食用者可以藉此補充素食者比較容易缺乏的營養來源。

至於想從咖啡以及巧克力食用得到保健效果的人,建議越黑越好,也就是黑巧克力或者黑咖啡為宜,而且不要太晚吃,免得影響睡眠。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utraingredients-usa.com/Research/Could-kimchi-reduce-the-risk-of-eczema

參考文獻:

  1. Fermented food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likelihood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an adult population (KNHANES 2012–2013)

    Park, Sunmin et al.
    Nutrition Research

DOI: http://dx.doi.org/10.1016/j.nutres.2015.11.011

http://www.nrjournal.com/article/S0271-5317(15)00291-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