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危險因子 防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是常見失智症類型,也是年長者、照顧者的夢魘。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中年肥胖、頸動脈狹窄、高血壓、憂鬱症、身體虛弱、教育程度低、身體天然胺基酸濃度過高、抽菸、第二型糖尿病等九項因素會影響阿茲海默症風險高低,而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雖然重要,卻無法完全預防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大腦病變,這種疾病會影響記憶力、思考能力。研究認為,如果想要長期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就要採取行動,多控制上述危險因子。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神經病學、神經外科與精神病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內科專家、《阿茲海默症期刊》資深編輯余金台(音譯,Jin-TaiYu)表示,這次研究證據顯示,一個人如果可以調整阿茲海默症潛在風險因子,就能得到好處,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一九六八年到二○一四年間的三百二十三份研究報告,含括五千多名患者,結果發現,上述九項因素會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

此外,研究也發現,有些營養素、藥物則可以幫助保護大腦,減少阿茲海默症發生機率。舉例來說,像咖啡、維生素C、維生素E、葉酸、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史他汀(降血脂藥物)、降血壓藥、雌激素補充劑等似乎可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是綜合分析研究。危險因子,到底是結果還是原因?這篇研究便無法直接說明,然而在可能範圍之外,儘量控制危險因子,應可以降低以及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糖尿病、失智與憂鬱症研究發現其實是共病現象,不要小看血糖代謝,最後往往影響到細胞的能量代謝,進而造成身體虛弱以及神經細胞退化。而中年肥胖、頸動脈狹窄、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等疾病,都是代謝症候群引發,抽菸則會增加身體自由基,造成氧化壓力升高,長期下來,細胞退化以及能量代謝容易發生。

而在積極作為預防上,我建議大家有另類思考,譬如維他命C和E,代表的是抗氧化能力的提升。葉酸除了神經組織需要之外,身體的甲基話也扮演至關緊要的角色。至於止痛藥,本身可以消炎,換句話說,抑制發炎是預防失智的重要一環。降血脂藥物以及降血壓藥,都是心血管疾病的控制療法,如何做好心血管保健,減少動脈狹窄的機率,降低中風以及冠狀動脈疾病等風險,對於失智預防也至關緊要。

賀爾蒙不足會造成身體以及情緒壓力,甚至導致失智,這是多數人容易忽略的一環。

參考文獻:

Meta-analysis of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 Wei Xu,
  • Lan Tan,
  • Hui-Fu Wang,
  • Teng Jiang,
  • Meng-Shan Tan,
  • Lin Tan,
  • Qing-Fei Zhao,
  • Jie-Qiong Li,
  • Jun Wang,
  • Jin-Tai Yu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jnnp-2015-310548Published Online First: 20 August 2015 doi:10.1136/jnnp-2015-310548

http://jnnp.bmj.com/content/early/2015/07/27/jnnp-2015-31054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升心肺功能避心律不整

澳洲一項研究發現,心房顫動肥胖患者提升心肺功能,可幫助減少心律不整復發風險,其效果比減重來得好。

這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研究指出,心房顫動肥胖患者如果將運動納入治療一部分,提升心肺功能,可有效降低心律不整復發機率,而提升心肺功能比減重更有好處。

研究資深作者澳洲阿德雷德心律失調中心主任普拉向桑‧山德斯表示,對於心臟病、心律不整患者來說,減重雖然重要,但這項研究顯示,提升心肺功能,更能幫助改善症狀,理想治療方式應該要兩者兼具

心房顫動為心律不整常見病因。以台灣六十五歲以上族群來說,心房顫動所引起的心律不整盛行率占大約百分之五,八十歲以上族群更接近百分之十。在全世界,心房顫動患者人數超過三百三十萬人。而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運動量過少也都是心房顫動風險因子。

研究團隊以八百二十五名BMI超過二十七的心房顫動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三百零八名患者依運動表現、心肺功能好壞分成三組,所謂心肺功能包含循環功能、呼吸功能、運動時肌肉供氧系統運作等指標。追蹤四年發現,心肺功能偏低患者當中,只有百分之十七的人,心律不整完全復原、沒有復發,而心肺功能正常、心肺功能較佳患者情況更好,心律不整復原、沒有復發機率分別為百分之七十六與百分之八十四。患者若提升心肺功能,心律不整復發風險更會降低

透過代謝當量(MET),可以讓人知道一個人休息時的氧氣耗損量,研究指出,代謝當量每提升一單位,心律不整復發風險就能減少百分之二十。研究人員依減重情況、運動能力等做分析,另發現,運動能力若提升兩單位代謝當量,配合減重,心律不整完全復原機率更增加兩倍之多。

鄭醫師補充:

我在臨床上,曾經看過一位三十多歲女性,有嚴重的心律不整,嚴重時一天得服用四到五次的舌下含片以及心律不整藥物。後來利用運動提升心肺功能後,心律不整不復出現,也不必靠藥控制,這篇報導強調的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文獻:

Pathak RK, Elliott A, Middeldorp ME, et al. Impact of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on Arrhythmia Recurrence in Obese Individual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CARDIO-FIT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5;():. doi:10.1016/j.jacc.2015.06.488.

http://content.onlinejacc.org/article.aspx?articleid=23487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研究:男性不孕 應先檢查口腔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根據統計,有近九成的成年人都患有嚴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可說是罹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了。而日前德國研究發現,高達五成以上的不孕症男性病患,在治療牙周病之後,成功地讓另一半懷孕。 

對此,美國哈佛大學牙醫學博士陳俊龍表示,因為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器官健康問題會相互影響,一個器官的病變也必將影響到其它器官。在國際上已有許多期刊與研究指出,牙周細菌隨著唾液到達心臟等各處臟器皆會產生疾病,甚至會引起中風,而牙周病細菌及其毒素很容易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身體的生殖器官時,可能造成精子不健康,導致受孕困難。 

也有研究證實,牙周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會大大增加,而因牙周病導致的掉牙例子更是層出不窮。與牙齒至少25顆的人相比,牙齒數小於等於24顆(正常成年人應為32顆牙齒)的人中風危險增加57%。牙周炎對心臟的損害甚至超過吸煙! 

曾收治過一名53歲的不孕症病患的陳俊龍醫師表示,這名黃姓病患因生活離不開煙、酒、檳榔,再加上坐息日夜顛倒,飲食不正常,造成牙齒的不健康,罹患嚴重牙周病,因此牙齒一顆顆的離開了我的口腔,甚至讓臉形改變,但是接受治療後,可以重新品嚐美食,還生了雙胞胎,可說是老來得子。 

陳俊龍醫師解釋,德國研究提及牙周病導致不孕症,其理論基礎是以免疫系統為出發點,以男性的免疫系統來說,精子是外來物,為了能讓精子存活,睾丸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免疫功能,所以只有免疫力較強的男性才會有「合格」的精子,目前臨床上證明牙周菌卻可殺死精子或使精子失去活動力。

鄭醫師補充:

根據研究,牙周病這種慢性發炎,影響的往往不只是口腔健康,已經發表的研究包含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呼吸系統以及腎臟疾病,包含女性懷孕的流產以及早產,都被證實有直接關係: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1/07/110705071548.htm

http://www.ejgd.org/article.asp?issn=2278-9626;year=2013;volume=2;issue=2;spage=102;epage=108;aulast=Balakesavan

 

牙周病可能導致導致男性不孕的研究非常多,類似報導可以參閱:

http://www.boldsky.com/pregnancy-parenting/basics/2014/does-fertility-depend-on-dental-health-20140204182114.html

也就是說身體的慢性發炎,會殺精,導致受孕困難。因此男性不運的身體檢測與改善,絕不可忽略慢性發炎這部分。

除了積極配合專業治療牙周病外,努力潔牙,營養品補充可以考慮維他命C、E、鋅、肉鹼、輔酶Q10、Beta胡蘿蔔素以及茄紅素等等,都有相關研究支持可以改善男性不孕狀況:

http://www.naturopathiccurrents.com/articles/male-infertilit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玩3分鐘俄羅斯方塊 竟有助於戒菸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想要對一樣事物上癮,其實非常簡單,反觀若想藉除已經上癮的事物,恐怕就沒有那麼容易了,但根據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只要每天玩3分鐘俄羅斯方塊,就能減少20%慾望,長久累計下來,即可輕輕鬆鬆揮別癮頭

玩15分鐘 則能減少70%的慾望

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普利茅斯大學,針對31名18~27歲的大學生進行玩俄羅斯方塊時,對食物、菸酒等渴望程度及生理活動的研究,結果發現,受測者玩3分鐘俄羅斯方塊後,成癮的情控能受到控制,並降低20%的慾望;15分鐘後,則是減少了56~70%的慾望

除此之外,研究還發現,有3分之2的人在玩完俄羅斯方塊後,可減少對不含酒精的食物和飲料的慾望;有16%是降低了對性愛、睡眠、看電視等活動的慾望;另外,則有21%是降低對藥物、咖啡、香煙和酒精飲料等物質的慾望

俄羅斯方塊 使大腦無法一心二用

研究人員表示,俄羅斯方塊是種視覺型的趣味遊戲,在過程中會使人變得非常專注,大腦無法一邊玩,一邊想像自己享受美食、吞雲吐霧的樣子,所以,有助於用來抑制人的慾望,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成癮行為期刊》。

鄭醫師補充:

如果是每天只玩三分鐘的俄羅斯方塊,不會因為喜歡玩反而變成另外一種遊戲成癮行為,那麼這的確是可以考慮的一種方式。

至於玩俄羅斯方塊為何會降低癮頭?這理提出一個我個人的假設和看法:不管是遊戲或者是上癮行為,都需一種傳經傳導物質的參與:多巴胺。專注力以及成癮行為引發的愉悅感都需多巴胺的參與才能完成。

玩俄羅斯方塊,多巴胺系統使用過後,影響大腦成癮徑路的多巴胺功能,因此癮頭隨之下降。反推,一些網路遊戲成癮者玩到廢寢忘食,對其他事物都失去興趣,也可以說大腦的多巴胺系統都為之所用,因此其他必須使用多巴胺的活動遭到嚴重壓縮所致。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scienceworldreport.com/articles/28865/20150813/tetris-video-game-lowers-addictive-behaviors.htm

參考文獻:

Playing Tetris decreases drug and other cravings in real world settings

Volume 51, December 2015, Pages 165–17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646031500276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吸強力膠求快感?低血鉀症小心害命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惠姍/台北報導】毒害傷身,貪圖一時的快感,恐賠上自己的性命!1名44歲的婦女因多次吸食強力膠出現低血鉀症住院,但出院後仍不聽勸阻繼續吸食,最後因昏迷不醒緊急送醫。腎臟科醫師指出,長期吸食強力膠對腦部、腎臟及肝臟都有嚴重傷害。且吸食者在吸食過程中,在迷幻、意識不清的狀態下,常因未將吸食中使用的膠塑膠袋移開而窒息死亡。

由於強力膠作用時間不長,濫用者常反覆吸食以獲得短暫的興奮、迷幻或快感

這名44歲的婦女入院時主要因為腎小管受損,無法將血液中的鉀離子收回,也無法將身體代謝產生的酸排出,造成嚴重低鉀血症及酸血症。嚴重之低鉀血症會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甚至會因肌肉崩解進而造成腎衰竭,需要緊急洗腎。所幸這名婦女在嚴格看管約束及藥物治療下,終於將鉀離子調整至接近正常值,順利出院。

強力膠作用時間不長 濫用者反覆吸食獲快感

臺中榮總腎臟移植小組成員、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內科部主任陳呈旭醫師表示,因強力膠容易取得、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且未列入管制藥品及毒品管理,因此有「窮人毒品」的惡名。由於強力膠作用時間不長,濫用者常反覆吸食以獲得短暫的興奮、迷幻或快感。

強力膠主要成分為具毒性的甲苯,甲苯在體內主要會對中樞神經產生先興奮如欣快感、手抖、失眠,後抑制如頭痛、頭暈、倦怠感、四肢無力、嗜睡、神智混亂、昏迷等的表現。此外,吸食者也會有噁心、嘔吐、抽搐、橫紋肌溶解症、代謝性酸血症、低血鉀、心室性心律不整等現象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內科部主任陳呈旭醫師指出,長期吸食強力膠的吸食者,可能傷害腦部、肝臟及腎臟

長期吸食強力膠 心理依賴難戒斷

陳呈旭醫師指出,長期吸強力膠的吸食者,可能傷害腦部、肝臟及腎臟,而產生認知異常、行動協調不佳、神經病變、人格異常、情緒不穩、抗壓性降低、長期頭痛、記憶力變差、視覺異常、聽力喪失、肝臟脂肪變性、腎小管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代謝性酸血症、低血鉀、心室性心律不整等現象。若吸食時間過久或過量,嚴重可能會產生持續抽搐、深度麻醉及昏迷。

長期濫用強力膠,除了會產生急慢性中毒外,也會因為耐受性而持續吸食及增加用量,一旦停止吸食強力膠後,並不會產生明顯的生理戒斷症狀,但會因為心理依賴而無法戒斷。

吸食過程意識不清 恐因窒息而死亡

由於吸食者通常將強力膠或有機溶劑裝於塑膠袋,掩住口鼻吸入揮發氣體,吸食者在迷幻、意識不清的情形下,常因未將塑膠袋移開而窒息死亡。此外,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呼吸道痙攣、吸入嘔吐物或意外傷害也是導致死亡的常見原因。

鄭醫師補充:

強力膠濫用,現在比較少見,強力膠濫用與當事人的經濟狀況有直接相關。強力膠在物質濫用分類上屬於有機溶劑,在美國的話,類似的濫用物質為汽油。

強力膠濫用最麻煩的確是低血鉀,精神方面則是腦傷,腦傷的人衝動控制較差,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幻覺及妄想。

任何物質濫用,肝腎必定首當其衝。低血鉀嚴重的話,不僅影響肌肉收縮,還可能導致心律不整。真正致死的原因,窒息並不少見,原因是用到精神恍惚,未將濫用的用具(也就是塑膠袋)移開導致呼吸道阻塞所致。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時過長 易中風

工作時間太長,小心中風悲劇!英國最新研究發現,一星期工作時數達五十五小時以上,中風風險就會增加百分之三十三。與每星期工作時數三十五小時到四十小時者相比,工作時數五十五小時以上者也較容易出現冠心病,罹病機率上升約百分之十三

這項研究含括六十多萬人,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教授米卡‧基維瑪基研究團隊分析二十五份歐洲、美國、澳洲研究報告,研究平均追蹤八點五年,結果發現,一星期若工作超過五十五小時,罹患冠心病風險便上升百分之十三,就算調整年齡、性別、社經地位等變化,結果也是一樣

研究人員另分析十七份研究報告,包含五十二萬多名男女,追蹤七點二年,結果顯示,一星期工作超過五十五小時的人,中風風險為正常工時者的一點三倍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一個人工作時間越長,中風機率也越高。舉例來說,一個人一星期工作時間介於四十一到四十八小時,中風風險就會比正常工時者增加百分之十。若一星期工作四十九到五十四小時,中風風險則上升百分之二十七

研究作者認為,工作時間過長可能導致運動量減少、喝酒量大增,身心也會不斷承受壓力摧殘,而這些因素都會增加中風風險

基維瑪基教授表示,公共衛生學界應該多注意民眾工時過長問題,工時過長不但明顯增加中風發生機率,說不定還會引起冠心病。

鄭醫師補充:

工時過長還有一項不利健康因素:睡眠時數壓縮。我在門診不時會看到有些人為拼經濟,除正職外還兼職,導致長期睡眠不足,最後身心健康亮紅燈的例子。可怕的是,醫療產業也是一個往往會超過正常工時的行業。

參考文獻:

  1. Long working hour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data for 603 838 individuals

    Kivimäki, Mika et al.
    The Lancet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5)60295-1/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dyi來台助性 最快1年後

中國時報【林宜慧╱台北報導】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式核准「女性威而鋼」Addyi,預計於今年10月17日上市,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目前台灣並無任何一款刺激女性性慾藥物,該署也尚未收到美國藥廠申請藥證,若接獲申請,最快也要1年審查流程才能上市。

這款粉紅色小藥丸flibanserin的製藥廠為美國Sprout Pharmaceuticals,藥廠將商品取為「Addyi」,成為美國FDA首度核准的促進女性性慾上市藥物。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王博譽表示,目前僅3款男性壯陽藥物在國內獲藥物許可證可在市面流通,包括威而鋼、犀利士、樂威壯,3款藥物分屬3家製藥廠提出申請,並沒有刺激女性性慾的藥物。

王博譽表示,國內審查藥物主要就是評估效益及風險兩大面向,若效益大於風險才能核准上市,風險太高則無法通過核准。

「女性威而鋼」若要進入台灣,王博譽說該署可能會將這類藥物列為「管制藥品」,不但分級管理,對於產品進出數量每年都必須照實登記,且只能在醫師開立處方下才能獲得。

鄭醫師補充:

這跟男性威而鋼的的機轉完全不同,男性威而鋼是心血管用藥的意外,而女性威而鋼原本是是廠商用來研發抗憂鬱劑,非荷爾蒙製劑,但無抗憂鬱效果:

D'Aquila P, Monleon S, Borsini F, Brain P, Willner P (December 1997). "Anti-anhedonic actions of the novel serotonergic agent flibanserin, a potential rapidly-acting antidepressant".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340 (2–3): 121–32. doi:10.1016/S0014-2999(97)01412-X. PMID 9537806. 

顯然男性和性女對於性的滿足點是不同的,因此男性的性衝動或者性滿足被戲稱為下半身思考。

 Invernizzi RW, Sacchetti G, Parini S, Acconcia S, Samanin R (August 2003). "Flibanserin, a potential antidepressant drug, lowers 5-HT and raises dopamine and noradrenaline in the rat prefrontal cortex dialysate: role of 5-HT1A receptors". Br J Pharmacol. 139 (7): 1281–8. doi:10.1038/sj.bjp.0705341. PMC 1573953. PMID 12890707.

主要作用於血清素和多巴胺系統上:

Pfaus JG (June 2009). "Pathways of sexual desire". J Sex Med 6 (6): 1506–33. doi:10.1111/j.1743-6109.2009.01309.x. PMID 19453889. 

Allers K, Dremencov E, Ceci A et al. (May 2010). "Acute and repeated flibanserin administration in female rats modulates monoamines differentially across brain areas: a microdialysis study". J Sex Med 7 (5): 1757–67. doi:10.1111/j.1743-6109.2010.01763.x. PMID 20163532.

之前臨床測試發現服用這類藥物的女性,每個月對於房事滿意次數是從2.8上升到4.8次,不過有趣的事,安慰劑組的受試對象,是從2.7增加到3.7次,兩組相比,用藥組和安慰劑組相比,一個月多不到一次,此即藥之「療效」,實在很難讓人信服:

Jolly E, Thorp J, Clayton AH, et al. Patients’ Perspective of Efficacy of Flibanserin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HSDD. Oral presentation at the 58th Annual Clinic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May 2010.

而且,有的人藥效產生得在服用四周才能達到:

Simon JA, Thorp J, Katz M et al. Onset of Efficacy of Flibanserin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 Abstract presented at the 58th Annual Clinic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May 2010.

藥的副作用大多是輕微到中度,主要的反應是頭暈、噁心、疲勞、倦怠和失眠:

 "Proposed Indication: Flibanserin is indica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 in premenopausal women" (PDF). May 20, 2010. Retrieved June 16, 2010.

2010年FDA否決此藥的上市,稍後廠商也一度聲明放棄此藥的上市計劃:

"Drug for sexual desire disorder opposed by panel". New York Times. 18 June 2010. 

 Burger, Ludwig (8 October 2010). "Boehringer pulls the plug on "pink Viagra"". Reuters.

即使獲得FDA核准上市,但爭議仍在,因為有些專業人士認為缺乏科學證據:

Stein, Rob (June 4, 2015). "Advisers To FDA Recommend Agency Approve Drug To Boost Female Libido". NPR. Retrieved June 4, 2015. 

 "Critics: Women’s Sex Pill Approval Vote Driven By PR, Not Science". Forbes. June 7, 20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評估系統 有助測出失智症

 
【台灣醒報記者余祥綜合報導】為發現失智症的早期狀況,美國FDA近日核准醫生使用大腦評估系統Cognivue。根據統計,美國到了2050年將有1千3百多萬人罹患失智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神經學教授克里爾‧黛菲說,「晚年失智症的海嘯風暴已襲來,但健保卻不足以負擔,」因此他發明這項工具盼能提供有效、簡單檢測記憶和思考能力的發法,助於診斷出早期失智症。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目前已有超過50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而在2050年預估將達到1千3百多萬人,因此愈來愈多的研究者開始研發更多能早期診斷、早期減緩症狀的方法。而大腦評估系統Cognivue近日被美國FDA批准,作為醫生診斷失智症的「輔助工具」,但還不足以作為單獨的診斷工具。

《WBFO》報導,這套大腦評估系統很像「電腦遊戲」,只要10分鐘就可以測出大腦感知能力細微的失誤,做為失智症早期心智衰退的指標。黛菲指出,「血壓高低和心跳快慢是身體的重要指標,同樣的,認知功能的好壞就是我們大腦狀況如何的指標,」因此這項工具就是在測驗認知過程的狀況。

受試者坐在電腦前,電腦畫面會顯示出系列的影像,像是一組不斷的轉動和波動的圓點,而受試者需要用鋸齒狀的滑鼠游標,不斷追蹤變動的圓點,然後任務會變得更加困難,例如這些圓點會加速的旋轉或變換方向。另外,還有挑戰記憶力和認出字母能力等的其他測驗。

開業內科醫生琳達說,她的病人中一半以上都是超過65歲且有認知功能障礙的長輩,使用此設備一年後就發現出它的成效,有助找出潛在的失智症病患

鄭醫師補充:

原來身心科常用的失智評估工具,也就是簡短智能測驗(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因為需要專人施測,花的時間也比較久,因此這項新的大腦評估系統Cognivue指是透過類似電腦遊戲的過程直接由分數統計,顯然方便不少。期望這套系統早日中文化並應用於本地的臨床服務上,嘉惠更多需要的患者,早日診斷,早期治療。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local/social-issues/fda-approves-marketing-of-convenient-tool-to-diagnose-dementia/2015/08/10/fe34689e-3d47-11e5-9c2d-ed991d848c48_story.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測試對方有無同理心 試著朝他打哈欠

(中央社倫敦15日綜合外電報導)想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精神變態的話,試著朝著他們打呵欠吧。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如果對方跟著打呵欠,你可以繼續和他當朋友,如果對方無動於衷,很可能具有反社會人格。

科學家發現,一個人如果具有越多精神變態的特質,就越不容易受到「哈欠傳染」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哺乳類動物身上據說是難以抗拒的

美國德州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研究人員將這項研究發現刊登在期刊「人格與個別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研究人員找來135名學生測試自我中心主義(一種只關注個人需求的傾向)、無情和叛逆特立獨行等特徵。

眾所皆知,多數的人如果遇到身邊的人打呵欠並表現出疲憊跡象時,會忍不住跟著哈欠。研究人員讓受試學生觀看影片,影片中的人們使用不同的臉部表情,包括打哈欠。

結果發現,無情分數最高的人,越不容易跟著打哈欠

參與研究的博士生倫德爾(Brian Rundle)告訴「泰晤士報」(The Times):「其中最重要的跡象之一,就是哈欠傳染和同理心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不過他說:「雖然這是一項很有趣的發現,不過如果你不受哈欠傳染影響,並不代表你有什麼毛病。」(譯者:中央社李佩珊)1040816

鄭醫師補充:

有一種說法,打哈欠會傳染,英文的原文就是傳染性的哈欠Contagious yawning。用這則研究報導來看,應該是大部分的人都有同理心。

大家不妨試試這個方式,看看是否無情或者缺乏同理心的人,比較不會跟著打哈欠。

參考文獻:

Contagious yawning and psychopathy

doi:10.1016/j.paid.2015.05.025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1500364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看太多A片 恐會造成大腦萎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為了增添生活情趣、增進伴侶間的情感以及調劑身心,有人都會藉由「愛情動作片」來達到此目的,但注意了,日前有項最新研究發現,A片、色情圖片雖然有助於提高性慾,但也可能會如同吸毒、酗酒般的上癮,進而增加大腦萎縮風險

長期處於高潮狀態 大腦恐會麻木

根據《每日郵報》指出,科學家研究發現,看A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而這多巴胺主要負責腦中的情慾、感覺、傳遞興奮及開心資訊的傳遞,所以,當A片看太多,一直讓大腦處於高潮的狀態,等待一陣子後大腦就會變成「麻木狀態」時,就得靠更多A片才能尋求相同刺激了,而身體也會因此增加負擔,例如:發生親密關係時無法激起性慾、大腦中掌管認知、記憶的紋狀體會跟著萎縮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對於色情成癮者來說,在看色情資訊時,大腦掌管「上癮」的部分就會亮起燈來,而該部位受到刺激產生的歡愉感,與吸毒、酗酒者相似,所以提醒民眾,適量即可,以免看太多得到反效果。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強調常看A片,等同於吸毒品。

要健康地訓練大腦分泌多巴胺,運動是最好的方式。

參考文獻: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196809/It-induces-addiction-makes-men-hopeless-bed-discover-porn-affect-BRAIN.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油炸物、甜食好傷心 心臟病風險增56%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雞排、漢堡、薯條等油炸食物,一直以來都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不但容易有飽足感外,若與蔬菜、水果、主食相比也較吸引人,只是這些食物吃多有害無益,除了普遍民眾知道的肥胖、營養不良、代謝症候群外,日前在美國更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嗜吃油炸食物、含糖飲料者,比一般健康飲食者高出了56%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

貪吃油炸物、加工肉品 心血管風險激增

該研究主要是由哈佛、波士頓與阿拉巴馬大學,共同針對1萬7000多名45歲以上沒有特殊病史的人進行飲食調查,首先將這些受測者分類成5個類型,第1類美式南方飲食;第2類義大利麵、比薩餅、墨西哥菜等;第3類以沙拉、蔬果為主食;第4類甜食;第5類則為酒精、沙拉,接著每6個月打電話詢問健康狀況以及住院情形,維持6年。

結果發現,嗜吃美國南方飲食者,包括油炸食物、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品、含糖飲料等,接下來6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高出56%,特別是心臟病,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循環雜誌》。

鄭醫師補充:

台灣小吃也有類似的搭配組合:炸雞排+珍珠奶茶。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Southern Dietary Pattern is Associated with Hazard of Acut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Reasons for Geograph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Stroke (REGARDS) Study

  • James M. Shikany,
  • Monika M. Safford,
  • P.K. Newby,
  • Raegan W. Durant,
  • Todd M. Brown,
  • and Suzanne E. Judd

Circulation. 2015;CIRCULATIONAHA.114.014421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August 10 201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4.014421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5/07/29/CIRCULATIONAHA.114.01442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蘋果日報:求醫癖 兒沒病 母鬧要住院 3年掛號600次

新北市一名單親媽媽常認為3名年幼子女生病嚴重,3年中帶他們四處看診,次數竟逾600次,甚至孩子沒病或流鼻涕、咳嗽,她都當成得了重病,要求住院,若醫師拒絕,就大吵大鬧,且「一人住院全家陪」。年初其子住院,在病床便溺無人理,社會局介入後發現事態嚴重,將3名小孩緊急安置,並診斷出這名母親罹患非常罕見、會杜撰孩子病症的「代理孟喬森氏症候群」,在治療情況未獲改善前,並不適照顧子女。

鄭醫師補充:

我把相關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或代理性佯病症正式的定義是照顧者捏造或誘發被照顧者的身心疾病,通常是母親對子女是一種最複雜也最致命的的虐待形式,在美國通常在案例被發現時可能子女當中有人死亡,當同一個家庭有第二.三個孩子時,專業人員才會警覺到母親的愛也可能扭曲成怪異的致病性虐待,且這種虐待不似毆打或性侵害那麼容歸類,孩子往往不是在父母親心中的遊樂場長大,而是不斷奔走於醫院,生活重心完全建立在虛構的疾病上,照顧者與醫師成了幫兇,醫師往往成為為不知情的幫兇他們往往相信家屬說的話,因此醫師必須在心態上有很大的調整才能看清事實,事實上家長的敘述都可能不正確,檢查結果是正常的,任何治療都沒有效,而且在多的檢查也不夠,因為家長就是加害者,最高明的謊言未必是真假參半,有些孩子的確會表現出若干症狀,但引發的症狀通常被加害者隱匿,在美國曾經有一案例一名小孩從三歲開始不斷生病,母親發現當別人稱讚她很辛苦.努力時從中獲得希望努力被人認同的感受時,開始不斷加害自己的女兒,像是給小孩吃不乾淨的食物讓小孩生病,這種情況持續將近十年,後來被醫護人員發現母親在餵食時是用餵食管打到胃,發現在餵食管中發現有病菌,後來才知道母親既然把糞便打到餵食管內,造成小孩無數次開刀檢查都查不出病因。

總而言之,母親讓小孩生病,一來可以控制小孩,藉由照顧小孩肯定自己的價值,或者藉由長期照顧小孩獲取別人的同情或者控制別人。這是典型的偏差錯亂。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攝取魚油 遠離精神病

根據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由富含脂肪的魚類攝取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即使在長期中斷後,仍可預防罹患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研究報告指出,連續12周攝取Omega-3補充劑,即便是長達7年後,「極端高風險」的年輕人罹患這種退化性疾病的可能性,還是比只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成員低

精神分裂症特徵包括妄想與幻覺,像是聽到不存在的聲音或看到不存在的人事物。青春期或年輕成人是精神分裂症的好發年齡,可能突然發作或是逐漸惡化,無法根治,藥物只能控制症狀。

科學家早已知道,精神分裂患者細胞膜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明白地說,就是Omega-3與Omega-6。

近10年前,澳洲墨爾本大學學者阿敏格(Paul Amminger)的研究團隊在臨床試驗發現,攝取脂肪酸能使精神疾病高風險族群首次發病的時間延後長達1年

根據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的後續研究,阿敏格和研究團隊表示,近7年後,攝取Omega-3組僅有10%罹患精神疾病,相較之下,安慰劑組則高達40%。研究結論說:「我們研究發現,在整個追蹤期間,Omega-3大幅降低罹患精神病的風險。」

不過研究人員並未直接建議所有風險族群開始攝取Omega-3脂肪酸。除了非處方的補充劑外,許多食物,像是鮭魚、沙丁魚和胡桃等都富含Omega-3。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分子矯正醫學對於精神病患者的營養補充建議包含Omega-3補充劑,除上述報導提到的魚油之外,其實亞麻仁油也有其他研究證實有效。

參考文獻:

Longer-term outcome in the prevention of psychotic disorders by the Vienna omega-3 study

doi:10.1038/ncomms8934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0811/ncomms8934/full/ncomms8934.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史他汀類藥物升失憶、肌疼、糖尿病風險

史他汀類藥物(Statins)可幫助減少壞膽固醇,減輕動脈粥狀硬化相關疾病風險。不過這種藥物猶如兩面刃,雖然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但也可能引起記憶喪失、肌肉疼痛、糖尿病風險上升等副作用。美國最新研究更發現,史他汀類藥物可能損害幹細胞功能。因此患者進行預防性用藥時,更要謹慎評估用藥利弊得失。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生理學-細胞生理學期刊》(AmericanJournalofPhysiology--CellPhysiol-ogy)。

當血管內部出現斑塊,就會逐漸出現動脈粥狀硬化,進而導致心臟病、中風、死亡等嚴重疾病。史他汀類藥物可以阻止肝臟製造過多膽固醇,讓患者「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濃度下降。

在血管斑塊形成、破裂過程當中,免疫細胞巨噬細胞扮演重要角色。巨噬細胞會吃掉堆積於血管壁上的脂肪,並在血管受損之處吸引更多巨噬細胞、其他細胞,以及發炎相關蛋白質。因此血管壁發炎現象加劇,斑塊越會堆積,動脈就會開始狹窄。此外,巨噬細胞也會分泌酵素,讓斑塊更容易破裂,當斑塊掉入血液當中,就會形成血栓,引起中風、心臟病。

巨噬細胞主要是骨髓中的幹細胞分化而成。過去美國杜蘭大學醫學院曾觀察到,間質幹細胞也會分化成巨噬細胞,而全身都可以發現間質幹細胞蹤影。骨髓幹細胞主要分化成血液細胞,間質幹細胞則可以分化成骨骼、軟骨、肌肉細胞、巨噬細胞等各種細胞型態。

在這次研究當中,美國杜蘭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更發現,長時間使用使他汀類藥物會抑制間質幹細胞分化成巨噬細胞,因為巨噬細胞減少,發炎反應就減輕,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管中的斑塊也變得較穩定。

鄭醫師補充:

降膽固醇藥物是兩面刃,雖然減少身體膽固醇的合成,但因為抑制體內自己自行合成Q10的能力,因此粒線體功能也隨之下降。之前研究皆露的失憶、肌肉疼痛以及糖尿病等疾患與粒線體功能皆有相關,這篇最新研究更進而提到史他汀類藥物會損害幹細胞,雖然在股隨細胞分化成巨噬細胞過程中,減少粥狀動脈硬化的病理變化是有幫助的。然而幹細胞是身體修復再生的關鍵,也就是說,一旦長期依賴史他汀類藥物控制膽固醇,直接會造成身體自行修復之能力直接下降。因此,使用降膽固醇藥物的標的若能透過其他療法來取代,得到類似功效,應該積極嘗試。

日前我參加功能醫學對於心血管疾病的研習,確認動脈硬化、高血壓以及冠狀動脈疾病,與細胞本身的發炎、自由基過多及營養缺失等原因有直接相關。透過功能醫學檢測與營養調整的整合療法,往往能幫助當事人根本回復健康,甚至完全捨棄藥物依賴,在美國甚至有醫學中心直接成立功能醫學部門提供就醫民眾更好的醫療選擇。

參考文獻:

The Impact of Statins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em Cells Provides a Novel Explanation for Their Pleotropic Beneficial and Adverse Clinical Effects.

, , , , , ,

http://ajpcell.physiology.org/content/early/2015/07/23/ajpcell.00406.20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患者聽音樂 術後用較少止痛藥

研究今天指出,手術前後、甚至在手術進行期間讓患者聽音樂,有助降低患者的焦慮感與止痛藥使用量

研究人員檢視涵蓋近7000名患者的70個臨床試驗後發現,患者聽音樂後,術後焦慮程度大幅降低、滿意程度也上升、疼痛指數較低、所需的止痛藥也較少,音樂幾乎在所有情境下都是很有效的鎮靜劑

研究主筆、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米茲(Catherine Meads)表示,在1到10分的疼痛指數,相較於常規治療,音樂平均可減輕1/5疼痛指數。研究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

研究說,無論對象是誰、或是選擇什麼類型音樂,都有這項好處;而研究結果也適用於幾乎所有類型手術,但腦部或中樞神經系統的手術除外

不過研究人員也警告,播放音樂的前提是不該干擾手術團隊溝通。

鄭醫師補充:

有另外的研究指出,術中聽音樂,可能會影響手術人員的溝通與專注力,增加出錯風險,因此要給患者聽音樂,建議還是術前與術後為宜。

參考文獻:

  1. Music as an aid for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ole, Jenny et al.
    The Lancet

DOI: http://dx.doi.org/10.1016/S0140-6736(15)60169-6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5)60169-6/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