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的信仰 使癌友身心更健康

【台灣醒報記者余祥綜合報導】堅定的信仰會讓癌友更健康!根據一項發表在《癌症期刊》的研究發現,宗教信仰對癌症患者的生理反應、心理狀況和社會關係都有正向的影響。伊利諾州西北大學研究員約翰說,「此研究可讓治療癌友的醫生參考。」

美國佛羅里達州癌症醫學中心研究團隊綜合過去的研究,分析了4萬4千名病患資料,分別探討信仰對身體健康、精神穩定和社會關係的影響,結果發現擁有高程度信仰的癌友,對於癌細胞和化療的身體反應少有嚴重症狀,也較少罹患心理層面的焦慮症和憂鬱症,且願意照常和朋友互動

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佛羅里達州癌症醫學中心博士吉姆說,因為擁有信仰的人較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因此面對疾病時更有支撐的力量。不過,吉姆強調,信仰堅定與否與上教堂或禱告等行為的次數無關

伊利諾州西北大學研究員約翰表示,此研究可以反向推論,也就是癌友若沒有堅定的信仰,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原因多來自於覺得自己與上帝沒有連結,或是陷入存在價值的深思中

約翰評論說,這項研究可以提醒醫生,信仰強度真的會影響癌友在面對長期照護、侵入性治療以及面對死亡的態度,「如果醫院有更多空間討論信仰對癌症的影響,將對癌症的治癒有正面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信仰,會產生支持的力量。在抗癌過程中,的確可以幫助癌友們提升抗癌的信心,但一般醫師對於這方面的影響比較少去探究,甚而鼓勵癌友們可以從中獲得力量,減少癌症治療的副作用與心理壓力,增加癌症治療的成功率。不過研究人員也強調:信仰堅不堅定,與上教堂或禱告等行為的次數無關,重點在於自己是否和神有連結才是重點。

參考文獻:

Religion, spirituality, and physical health in cancer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1. Heather S. L. Jim PhD1,*,
  2. James E. Pustejovsky PhD2,
  3. Crystal L. Park PhD3,
  4. Suzanne C. Danhauer PhD4,
  5. Allen C. Sherman PhD5,
  6. George Fitchett PhD6,
  7. Thomas V. Merluzzi PhD7,
  8. Alexis R. Munoz MPH8,
  9. Login George MA3,
  10. Mallory A. Snyder MPH8,9 and
  11. John M. Salsman PhD8,9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10 AUG 2015

DOI: 10.1002/cncr.29353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ncr.29353/abstract

http://as.wiley.com/WileyCDA/PressRelease/pressReleaseId-119804.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療法具潛力 可避免癲癇發作

傳統治療加上音樂療法,有助於避免癲癇的發作。(photo by Mupfel80 / 22 on pixabay)【台灣醒報記者余祥綜合報導】傳統治療加上音樂療法,有助於避免癲癇的發作。一項刊登在《美國心理學期刊》第123期的研究發現,癲癇患者聽音樂時的腦波較穩定,異常放電的情況也減少。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助理教授克莉絲汀‧卡隆表示,「音樂療法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療法,但會是非常有潛力的輔助性治療。」

根據《MedicalPress》報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比對21位在美國醫學中心的癲癇患者和無癲癇者對音樂的腦波反應。研究者讓癲癇患者聽10分鐘的莫札特雙鋼琴奏鳴曲及其他樂曲,並把電擊片貼在頭皮上,透過腦波圖偵測腦波的變化後發現,癲癇患者聽音樂時的腦波較穩定,異常放電的情況也減少

當癲癇患者聽音樂時,超過一半的患者腦波活動程度比起一般人還高,腦波也會隨著音樂擺動,卡隆說,「這個結果很令人吃驚,原本以為腦波擺動程度的不同只會表現在有音樂和安靜時,沒想到癲癇患者和一般人之間的腦波變化也不同。」

癲癇是腦細胞不正常放電引起,因為大腦的神經細胞過度放電,造成不正常的電子傳遞,發作時腦部無法處理視覺、觸覺以及聽覺等的感官訊息,以及會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易跌倒和痙攣。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者著手於音樂治療的研究,根據「多發兒癲癇社福機構」的網站資料,1998年美國伊利諾醫學中心就曾發表過聽莫札特音樂與癲癇關係的研究,在29位癲癇病患中有23人的腦波都明顯下降,即使在昏迷中也有同樣效果。卡隆說,「雖然音樂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療法,但很看好音樂療法的潛力。」

鄭醫師補充:

莫札特的某些作品(例如雙鋼琴奏鳴曲KV448第二樂章)可以幫助癲癇患者降低癲癇發作,過去已有零星研究證實,不過這篇研究提到的音樂不只是莫札特音樂而已,還有爵士樂手約翰科川(John Coltrane)作品:我喜歡的事(My Favourite Things)也有類似效果。

據研究人員的推論:聽這些音樂時,顳葉的皮質受到聽覺訊號的刺激,大腦和音樂會產生同步的狀況,一旦同步,癲癇便會降低甚至可能消失。

莫札特的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BNh_FMcoy8

約翰科川(John Coltrane)作品我喜歡的事(My Favourite Things)可以連結聆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NmpIA_bLcE

參考原文資料:

http://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15/08/music-epilepsy.aspx

http://www.pressdisplay.com/pressdisplay/zt/viewer.asp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傷患者使用抗膽鹼藥物 延緩復原

年長者常使用抗膽鹼藥物治療多種疾病,有腦傷的患者使用這類藥物要更加小心。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可能延遲腦傷復原速度

上述研究成果昨(十)日已發表於《腦傷》醫學期刊(BrainInjury)。

年長者中,約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曾服用抗膽鹼處方藥,這類藥物使用範圍很廣,從治療尿失禁、憂鬱症到失眠,都可能用到抗膽鹼藥物

醫界早知道,抗膽鹼藥物可能引起暫時性認知受損、頭暈、意識混亂等副作用。但過去沒有人研究腦傷、脊椎受傷患者使用抗膽鹼藥物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這項研究含括五十二名大腦、脊髓受傷患者,這些人都需要在神經復健醫療單位接受復健治療,研究顯示,患者使用抗膽鹼藥物劑量越高,復健、復原時間拉得越長。研究人員指出,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並沒有證實兩種現象之間有無因果關係。

研究首席作者英國東英吉利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科教授克里斯‧福克斯表示,未來需進行更大型研究才能了解這些抗膽鹼藥物對患者復原會產生哪些長期影響。大腦、脊髓損傷患者、認知受損患者常使用抗膽鹼藥物治療各種不適症狀,但研究顯示,患者在復健過程當中,這類藥物可能影響復原情況,使患者住院時間拉長。

英國阿斯頓大學臨床藥物學資深講師伊恩‧麥德曼特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使用抗膽鹼藥物。患者用藥時,醫師、護理師或藥劑師應該監測患者用藥狀況,視情況隨時做調整。

鄭醫師補充:

抗膽鹼藥物,在精神科最常見的用藥便是抗巴金森藥物(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的緩解藥)以及傳統的抗憂鬱劑,這在精神科的藥物治療上,經常是長期開立的治療藥物。如果這類藥物對於腦傷的患者會延遲復原速度,可以合理推測有九成以上得醫療專業人員並不清楚這樣的醫療資訊,事實上這些抗膽鹼藥物並不是精神科醫師開得最多,其他科醫師也常會開立這類藥物的處方,像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也同樣有抗膽鹼作用。如果專業人員對於藥物可能產生的後遺症都不知悉,遑論其他一般大眾。

此外抗膽鹼藥物若持續服用超過三年,失智症風險將明顯升高,這是今年初發表的研究:

Cumulative Use of Strong Anticholinergics and Incident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helly L. Gray et al.,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26 January 2015, abstract.

身體神經傳導物質有一種名為乙醯膽鹼。在自律神經的副交感部分,以及大腦負責記憶儲存的部分,都需要這種神經傳導物質。副交感神經對於身體的修復有關鍵性的影響。

根據上述資料,抗膽鹼藥物最好少用,非不得已,服用時間最好節制。

想了解自己目前服用的藥物是否含抗膽鹼藥物,可以和開藥的醫師、藥師或相關的醫療專業人員討論。

參考文獻:

Does anticholinergics drug burden relate to global neuro-disability outcome measures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Read More: http://informahealthcare.com/doi/abs/10.3109/02699052.2015.1060358

http://informahealthcare.com/doi/abs/10.3109/02699052.2015.10603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鍛鍊腹肌?

 

 有些人運動是為了健康,有些人是為了體態美觀,但你知道嗎,鍛鍊身體的核心肌群,可以同時兼顧健康與體態!健談圖文整理6項腹肌養成的居家動作,只要持之以恆,就能讓核心肌群更強而有力喔! 




人體的腹部周邊肌群是由許多肌肉組成,包括腹直肌、腹橫肌、腹內外斜肌、腰方肌、前鉅肌與髂腰肌群等,想要練成漂亮的六塊肌,除了鍛鍊肌肉,降低體脂肪也非常重要! 

鍛鍊腹部肌肉的運動方式如下: 

動作一:腹部捲曲訓練腹直肌 
平躺在地板上,下半身固定不動(可屈膝,腰椎較易平貼於地,也比較舒適),讓脊椎由頸椎、胸椎、腰椎(意識控制放在腰椎為主)開始一節一節捲曲,然後再以相反動作回復,可搭配適度阻力來增加運動強度。 

動作二:反向腹部捲曲訓練腹直肌 
平躺在地,固定上半身,下半身屈膝,讓脊椎由尾椎、薦椎、腰椎(意識控制放在腰椎為主)開始一節一節捲曲,然後再以相反動作回復,可搭配適度阻力來增加運動強度。 

動作三:平板式Plank訓練腹橫肌 
俯臥地面,上半身可用手掌或手肘撐地,下肢可用膝蓋或腳尖將身體撐起,身體脊椎保持自然曲線,維持髖關節的穩定。 

動作四:側屈訓練腰方肌 
雙腳站立地面或雙膝跪地,穩定骨盆,控制腰椎往單側方向彎曲;回到中心位置後,再往另一側彎曲。鍛鍊腰方肌時,注意動作的操作速度與阻力不宜過大,以免脊柱脫位。 

動作五:脊柱旋轉訓練腹內外斜肌 
仰臥地面,穩定上半身,將雙腳髖關節與膝關節保持90度,以水平面為動作方向,向單側傾倒雙腳與地面呈1度~89度(視訓練者當時身體負荷狀況而定),以達到旋轉腰椎的目的,反向亦然。此動作可搭配抗力球來操作,讓動作更確實。 

動作六:髖屈訓練髂腰肌群 
雙腳站立地面,將單腳(膝可伸直或彎曲)抬起接近身體,讓髖關節角度盡可能變小,再換腳施作。 

上述6個動作可視為一個循環,運動時,建議以動作的完整性為重點,並依個人體能狀況調整運動次數;如單項動作可做超過20下,則可適度增加阻力(負重、調整力臂),以增加運動強度。

鄭醫師補充:

要避免當大腹翁,小腹婆,除飲食控制外,腹肌訓練非常重要。

這邊提到的腹肌訓練方式,值得參考,但提醒大家不要只練腹肌,不練背肌,因為過度訓練腹肌,背肌肌力不足,恐有椎間盤突出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因檢測,不單單只是為了預測疾病,即便是已經有疾病的患者本身也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來研擬相對的治療策略,加速疾病本身痊癒以及預防再發。

最新發表的跨國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在第十對基因的兩區域的基因若出現變異,女性憂鬱症復發的風險明顯提高。分別是靠近sirtuin 1 (簡稱SIRT1) 基因以及以及非蛋白質編碼(non-protein-coding)區域的phospholysine phosphohistidine inorganic pyrophosphate phosphatase (簡稱LHPP)基因。

這研究乃透過分析5303位中國健康女性以及5337位復發的重度憂鬱症女性比較所得到的結果。更進一步分析4509位嚴重性的女性憂鬱患者,發現在sirtuin 1軌跡上發現了增加的基因訊息。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些憂鬱症患者有家族病史。

針對憂鬱症來說,目前基因檢測已有相關實驗室能夠提供相關的基因檢測,建議有興趣想了解自己是否有憂鬱體質的人,或者已經在治療的憂鬱症患者,不妨透過這類檢測來幫助自己真正體質,和治療者討論,研擬更好的預防以及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Sparse whole-gen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two loci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atureVolume:523,Pages:588–591Date published:(30 July 2015)DOI:doi:10.1038/nature14659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3/n7562/full/nature14659.html

其他相關的研究也可以對照參閱: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5)00322-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上學時間太早 睡眠不夠壞處多

研究今天指出,美國大多數青少年的上學時間太早,如此一來,將剝奪他們專注力與健康所需的充足睡眠時間。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呼籲中學早上到校時間為8時30分以後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美國不到1/5中學准許學生上午8時30分以後到校。

美國小兒科學會專家發現,青少年生理上所需的睡眠時間會比成人來得長

根據CDC「死亡率與發病率週報」(Morbidity andMortality Weekly Report),剝奪青少年睡眠時間,恐對他們的學業表現造成嚴重影響

研究主筆、CDC流行病學家惠頓(Anne Wheaton)說:「對學生的健康、安全與學業表現來說,睡眠充足非常重要。」「太早的上學時間會讓青少年睡眠不足。」

2014年,美國小兒科學會呼籲中學的早上到校時間為8時30分以後,好讓青少年能有8.5小時至9.5小時的充足睡眠。

鄭醫師補充:

青少年到校以及開始上課的時間延後這類主張,過去英國做過相關研究,也透過實際執行驗證效果,真的可以提升學習效率,主要是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的生理時鐘比較延後,因此,上課時間延後,與青少年的生理時鐘相應,學習效率自然提升。

其實,生理時鐘也可以調的,而且不必依賴藥物,例如特定時間照光或者配合相關的營養補充,皆可幫助生理時鐘前移。與其枯等制度改變,不如自立自強。

參考文獻:

http://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mm6430a1.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08/08 (六)因颱風警報故光能診所暫停營業一天。

照成您的困擾請見諒

大家要注意安全,盡量別出門,安全最重要,記得做好防颱措施~~!! 

也祝福大家父親節快樂唷!👨🏻👨🏻👨🏻

 

光能診所

(02)2721-4322
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15號8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CDC:管好抗生素 5年可救3萬7千人

 

(中央社華盛頓5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公布報告指出,醫療院所與公衛部門若能更密切合作,未來5年能夠拯救3萬7000人免於抗藥性細菌與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死亡。

路透社報導,CDC報告指出,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細菌,1年會在美國造成200萬病例與2萬3000人死亡。之所以會有這種「超級細菌」,源自抗生素濫用。

報告說,如果衛生部門與醫療院所能更嚴格管制抗生素使用與協調合作,未來5年可以預防61萬9000起抗藥性細菌與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difficile)感染與3萬7000起死亡病例。

根據法新社,CDC主任佛利登(Tom Frieden)說:「醫療院所發生的抗藥性感染,對美國的威脅愈來愈大,每年奪走好幾千條人命。」

佛利登說:「如果醫療院所、安養中心與公衛部門能合作改善抗生素使用與感染管制措施,患者因此受到保護,我們便能顯著降低感染人數。」(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管控抗生素的原則並不難,這把鑰匙在醫師身上:儘量少開,能不開就不開,非到必要關頭,絕不輕言動用。

因為濫用抗生素,就是在訓練細菌產生抗藥性,培養超級細菌。

濫用抗生素,是醫療生態中為了立即消除症狀(有時候甚至還達不到症狀緩解),短視近利,最後得付出悲產代價的典型,當然患者也要負一部分的責任,因為許多人不願意讓一些小病走自然的病程,只是想靠醫師的神藥來迅速減緩病程,到頭來,賠上健康代價的還是自己。

環視國內的醫療環境,抗生素濫用仍普遍存在,這篇報導提到的隱憂,隨時可能爆發,建議大家對於抗生素的使用務必謹慎,到門診求助時,儘量跟醫師溝通抗生素,能省則省,醫病才能互利。

小病真想縮短病程,也可以透過整合醫療來提升當事人的免疫以及身體修補能力,不但可紓緩症狀,又能避開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http://www.cdc.gov/media/releases/2015/p0804-hai-modeling.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麥得飲食 大腦年輕7.5歲

想要維持大腦、認知功能健康、不衰退,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還不夠有力,現在最夯的是「麥得飲食」(MIND diet)。這種飲食方式結合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原則,主要作用在於延緩神經退化。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採用麥得飲食,有助延緩大腦老化,大腦老化速度可延緩約七點五年之多。

過去研究發現,麥得飲食或可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這次美國羅許大學研究顯示,麥得飲食或可幫助年長者減緩認知功能衰退速度,就算不是阿茲海默症高風險群,也一樣可以受益。年長者越認真執行麥得飲食原則,大腦越年輕、越有活力,與其他年長者相比,大腦可年輕七點五歲之多

這項研究含括九百六十名年長者,平均年齡八十一點四歲,研究追蹤四點七年。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阿茲海默&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美國營養流行病學家瑪莎‧克萊爾‧莫里斯研究團隊結合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原則,發展出「麥得飲食」原則。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原則都能幫助減少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麥得飲食含有十五種飲食元素,其中有十種食物對大腦健康很有益處,另有五種食物屬於不健康食物,盡量少吃為妙,這五種不健康食物為「紅肉」、「奶油與人造奶油」、「起司」、「糕餅與甜食」,以及「油炸食物或速食」。

鄭醫師補充:
所謂麥得飲食,就是一個人每天至少三分全穀類食物,一份沙拉外加另一種蔬菜,配上一杯紅酒;白天的零食靠堅果;隔天吃豆類;每周至少兩次家禽(白肉)以及莓果類;魚類至少一周一次。
 
參考原文報導:
參考文獻:
  • Martha Clare Morris, Christy C. Tangney, Yamin Wang, Frank M. Sacks, David A. Bennett, Neelum T. Aggarwal. MIND diet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incid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5; DOI: 10.1016/j.jalz.2014.11.00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智症藥 恐讓老人體重急掉

年長者體重下降、消瘦,並非好事,當年長者越來越消瘦,身體健康很容易受到衝擊。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常用於治療失智症的藥物「膽鹼�抑制劑」可能導致部分年長患者體重下降、消瘦。年長患者體重一下降,健康情況常會變差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高齡醫學研究員米拉‧薛芙琳表示,這項大型研究證據顯示,「膽鹼水解酶抑制劑」可能讓失智症年長患者體重大幅下降

美國紐約州長島北岸醫療集團高齡醫學醫師吉塞爾‧沃夫│克萊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體重下降不只對患者產生不利影響,照顧者也需要多耗費心力,努力提供適合食物,幫助患者維持健康、正常體重,並維持良好照顧品質。

研究團隊分析二○○七年到二○一○年間近三千五百名失智症患者的用藥情況、體重變化。追蹤一年發現,服用「膽鹼水解酶抑制劑」的失智症患者當中,超過兩成九的人體重明顯下降。而使用其他藥物族群,則有兩成三的人體重明顯下降。所謂體重明顯下降是指十二個月內體重減少達十磅以上(約四點五公斤)。

研究人員解釋,年長者一旦體重下滑,身體很容易就會出狀況,不但住院機率、死亡率會上升,身體各項機能也常大幅衰退,生活品質更大受影響

鄭醫師補充:

體重急掉對長者的健康狀況來說就是一種警訊,失智症藥物只是對部分患者可能延緩病程而已,最怕就是療效未見,體重先掉。

在藥物之外,積極透過整合療法結合健康的生活型態,應該是比較積極而安全的健康促進以及疾病改善之道。

營養強化、抗氧化、抗發炎、去除毒素影響以及強化粒線體功能,若有荷爾蒙失調也須一併調整(包含血糖代謝),這是目前整合療法根據臨床研究比較能協助失智症根本的方向。

參考文獻:

Weight Loss Associated with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in Individuals with Dementia in a National Healthcare System

  1. Meera Sheffrin MD1,*,
  2. Yinghui Miao MPH1,
  3. W. John Boscardin PhD1,2 and
  4. Michael A. Steinman MD1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3 AUG 2015

DOI: 10.1111/jgs.13511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gs.1351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性早洩對症治療 擺脫「快槍俠」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陳怡伶台北報導】有早洩問題的男性若吃口服劑治療,可以擺脫「快槍俠」的封號!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沈秉慶4日在記者會者表示,市面上已有「短效型」血清素抑制劑,可延長男性4倍射精時間。對此,台灣大學醫學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黃士維補充說,此藥物費用高,一顆約300元,且有頭暈、噁心等副作用。高雄榮民醫院醫師簡邦平亦表示,不是每人都治療有效。

據20至70歲的男性調查發現,台灣3名男性中就有1位在行房時有「早洩」的困擾。早洩的定義為男性生殖器官進入女性陰道內後,並在3分鐘以內射精,嚴重者甚至還沒進入陰道就早洩。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沈秉慶表示,「原發性」早洩是受先天遺傳所導致,而「續發性」早洩是受後天干擾,且多為40歲男性,這2種都可以接受治療。

不是人人皆有效】治療男性早洩有很多治療方式。台灣大學醫學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黃士維表示,可以透過外用藥物把麻藥擦在男性龜頭上,降低敏感度。口服短效型血清素抑制劑(SSRI)的治療方式也是一種,且為衛福部唯一核可的治療方式,血清素抑制劑早期為「長效型」,主要治療憂鬱症,後來醫界研發「短效性」,以滿足大眾男性想在短時間有功效的需求。

沈秉慶表示,早洩主要和自我大腦抑制力有關,行房前1至3小時前口服血清素抑制劑,增加射精控制力,可以延長約4倍的射精時間。他也說,但此藥物有副作用,包括頭暈、腹瀉、噁心等身體不適。高雄榮民醫院醫師簡邦平則表示,經過多年臨床實驗,血清素抑制劑應能延長2.5至3.5倍射精時間,但是不是每人都治療有效。

短效型血清素抑制劑小小一顆,但費用卻很高,一顆約為300元。黃士維表示,雖然費用貴,但是唯一目前有效的治療方式,大眾男性還是普遍接受此價格,看診人數還有增加趨勢。

鄭醫師補充:

讓我們先看看選擇性血清物回收抑制劑(SSRI)這種抗憂鬱劑的對於性功能副作用有哪些再來看看廠商的操作祕訣在哪?

SSRI會造成不同狀況的性功能障礙,包含無法高潮、勃起功能障礙、性欲降低、性器官麻木以及無高潮射精等等:

Bahrick, Audrey (2008). "Persistence of Sexual Dysfunction Side Effects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s: Emerging Evidence" (PDF). The Open Psychology Journal 1: 42–50. doi:10.2174/1874350100801010042. Retrieved 30 January 2014.

有些研究發現SSRI有殺精的效果,影響精子品質。

說穿了,這就是典型拿藥物副作用來當療效的例子。SSRI抗憂鬱劑在健保不過十幾二十幾元,但換個包裝,標榜可以延長射精,竟可以翻好幾倍價錢,真的很難不讓人為之喳舌。

除了上述報導提到的一般副作用外,根據研究,SSRI服用,骨質疏鬆風險提高1.7倍:

 Wu Q, Bencaz AF, Hentz JG, Crowell MD (January 2012).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treatment and risk of fractures: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and case-control studies".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 A Journal Established as Resul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Osteoporosis and the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f the USA 23 (1): 365–75. doi:10.1007/s00198-011-1778-8. PMID 21904950.

靜坐不能或者坐立不安並不少見:

 Lane RM (1998). "SSRI-induced extrapyramidal side-effects and akathisia: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Oxford, England) 12 (2): 192–214. doi:10.1177/026988119801200212. PMID 9694033. 

 Koliscak LP, Makela EH (2009).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induced akathis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 JAPhA 49 (2): e28–36; quiz e37–8. doi:10.1331/JAPhA.2009.08083. PMID 19289334.

內出血風險:

 Weinrieb RM, Auriacombe M, Lynch KG, Lewis JD (March 2005).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and the risk of bleeding". Expert Opinion on Drug Safety 4 (2): 337–44. doi:10.1517/14740338.4.2.337. PMID 15794724.

年輕人(15-24歲)使用,自殺風險提高:

Stone MB, Jones ML (2006-11-17). "Clinical review: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depressant drugs and suicidal behavior in adults" (PDF). Overview for December 13 Meeting of Psychopharmacologic Drugs Advisory Committee (PDAC). FDA. pp. 11–74. Retrieved 2007-09-22. 

 Levenson M, Holland C (2006-11-17).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Suicidality in Adults Treated with Antidepressants" (PDF). Overview for December 13 Meeting of Psychopharmacologic Drugs Advisory Committee (PDAC). FDA. pp. 75–140. Retrieved 2007-09-22. 

 Olfson M, Marcus SC, Shaffer D (August 2006). "Antidepressant drug therapy and suicide in severely depressed children and adults: A case-control stud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3 (8): 865–72. doi:10.1001/archpsyc.63.8.865. PMID 16894062.

一旦副作用超過預期,可能得不償失。 而這些潛在副作用,開藥的醫師大多不會事先知會躍躍欲試的服用者們,提醒大家留意。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移植腸道細菌 可能改變個性

腸道寄生菌可能與個性有關。澳洲報導,童年時期受到壓力可能影響腸道寄生菌發展,影響成年時期心理狀態,個性大膽或害羞民眾,腸道寄生菌狀態可能各有不同,腸胃有功能不佳者,合併憂慮或焦慮的機率也比較高,因此研究推斷改變腸道細菌,有可能改變外在行為。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團隊,先區分性格較為害羞與勇敢激進老鼠,藉由排泄物培養腸道寄生菌,再將細菌分別植入實驗室所飼養的無菌老鼠中,發現植入害羞老鼠的腸道寄生菌,實驗老鼠生活態度轉變較為保守,若植入勇敢激進老鼠的腸道寄生菌,實驗老鼠的生活態度轉為較激進。

從培育實驗老鼠也能發現,假使讓研究母鼠生出小鼠,不刻意隔離區分,幼鼠會應生活壓力而改變個性,如果研究母鼠生出小鼠後,研究人員立即區隔,避免腸道可能因母親而有寄生細菌,發現小鼠的皮質醇激素較高,讓小鼠個性比較安定,行為比較容易受到控制,也代表著性格可能腸道細菌影響。

研究學者PremyslBercik表示,曾有研究指出,使用抗生素改變老鼠腸道寄生菌生態,可以改變老鼠行為,然而移植腸道寄生菌目前則是較少見作法,剛出生小鼠面對生活壓力時,會同時調整改變腸道寄生菌樣態,顯然早期生活壓力會反應宿主與寄生微生物,然而移植腸道細菌,也可能會改變實驗對象性格。

鄭醫師補充:

腸道細菌會直接影響個性,無獨有偶,美國俄亥俄州的人體研究也證實的確相關。

許多容易焦慮或者憂鬱的人,往往有腸道功能失衡的狀況,治療過程中,針對腸道菌叢失衡,改善腸道功能一起調整,改善的速度往往是立竿見影。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ytimes.com/2015/06/28/magazine/can-the-bacteria-in-your-gut-explain-your-mood.html

參考文獻:

  1. Lisa M. Christian, Jeffrey D. Galley, Erinn M. Hade, Sarah Schoppe-Sullivan, Claire Kamp Dush, Michael T. Bailey.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emperament during early childhood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15; 45: 118 DOI:10.1016/j.bbi.2014.10.01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前著色練習紓壓抗失眠


誰說塗鴉、著色是孩童的專利?許多成年人發現自由上色不僅有趣,更可紓解現代生活的繁重壓力,有助提升睡眠品質。
美國克里夫蘭診所睡眠障礙中心臨床心理師德雷魯普(Michelle Drerup)分享自己的抗失眠祕訣,就是拿出孩子的著色本,從專注上色的過程找回快樂。她認為著色是邁向平靜的捷徑,過程能讓人立即放鬆、釋放壓力。
英國臨床心理學顧問奧斯汀(Sally Austen)表示,將色彩填滿線框並不困難,著色結合創意與平和,此刻思緒只沉浸在當下單純的快樂,毋須受困過去或擔憂未來。
對不擅長繪畫的人而言,著色簡單好上手,只要準備色鉛筆與著色本隨時隨地可進行,睡前著色更好,除了享受片刻的寧靜,也能幫你拋開有礙入眠的3C產品。


鄭醫師補充:

任何事情可以幫助人們外觀,都有助於放鬆心情,甚至助眠,除了塗鴉,有人寫書法,玩積木(例如樂高等等)或者是砂畫等等,都可以幫助放鬆。

最簡單的外觀方式就是散步。散步時,把眼睛、耳朵、嗅覺以及皮膚的溫覺打開,好好散步半個小時以上,整個人會感到放鬆,晚上往往會有自然得睡意陣陣襲來,安享好眠不再觸不可及。

當然,傍晚或者晚飯後,是散步的最佳時間,也有人清晨去散步,效果也不錯。

其實,只要能幫助自己放鬆,培養一個睡前才會做的事情的習慣,有人稱之為睡前的儀式行為,也就是告訴身體,做完這件事,接下來就是要睡覺了,也會幫助入眠。

參考原文報導來源:

http://www.today.com/health/9-ways-smile-you-go-bed-t2607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吸空氣會胖是真的!美研究:灰塵中的化學物質使人發胖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不少長年飽受肥胖所苦的人會宣稱「自己連呼吸都會胖」,不過這可不是他們在誇大其詞,近日國外有項研究發現,這是真的!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杜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灰塵中含有會使人發胖的化學物質,影響人體的脂肪代謝率、細胞增長與死亡等功能。孩童若在發育期間吸入過量的灰塵,未來將導致肥胖

灰塵中會使人發胖的化學物質,也存在於塑膠、潤滑油和阻燃劑之中,它與促使人發胖的PPARgamma受體相同,有左右肥胖細胞的作用

研究人員根據孩童平時會接觸到的灰塵量,在家中、辦公室和健身房收集了25個灰塵樣本,結果他們發現,一半以上都有PPARgamma活躍的跡象。據美國環保署統計,孩童每天大約會接觸到家中50毫克的灰塵。

鄭醫師補充:

現在的環境險惡至此,連灰塵都含有讓人會胖的物質。即便如此,仍不可向環境輕易地低頭,除了適當維持環境整潔,藉由適當飲食以及運動,調適壓力,仍大有可為。單單灰塵不拿來當自己肥胖的藉口。

參考文獻:

“Activation of Human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Nuclear Receptors (PPAR#1) by Semi-Volatile Compounds (SVOCs) and Chemical Mixtures in Indoor Dust,” Mingliang Fang, Thomas F Webster, and Heather M Stapleton; published July 14, 2015,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受孕時喝酒 增孩子患糖尿病率

【台灣醒報記者李明倫綜合報導】澳洲新研究指出,婦女在受孕時喝酒,會讓孩子在中年時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增加!研究人員卡倫‧莫里茨副教授說,「這兩種疾病的風險因子常被歸因於不好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但我們的研究顯示,媽媽在受孕時喝了酒的影響,與吃高脂肪的飲食有等同的致病風險。」

雖然大多數婦女一但知道自己懷孕後就會戒酒,但許多人卻不知道他們在受孕前後就喝了不少酒!」昆士蘭大學領導這項研究的莫里茨副教授說。因此研究人員利用實驗室大鼠,發現他們使大鼠在受孕前後攝取等同於人們喝五杯酒的量時,胎兒的發育以及孩子長期的健康都受到不好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受精卵尚未著床、還沒有任何器官開始發育前,酒精攝取就開始影響到胎兒了。「胎兒的發育受到干擾都有可能會造成長期乃至一生的影響,我們也發現在中年時,這些大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以及肥胖的機率大大增加。」莫里茨副教授表示。

有鑑於許多婦女可能有飲酒習慣但也計畫要受孕,這項研究特別呼籲大眾要注意喝酒對後代健康的影響。莫里茨副教授表示,往後的研究會著重在找尋預防孩子受影響的方法上,有一種可能性是給懷孕婦女特別的營養照護,使婦女受孕前後時喝酒對胎兒的影響可以被防止,進而避免他們往後健康受影響。

此研究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The FASEB Journal》。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兩項危險因子,第一:受孕時飲酒。第二:受孕後高脂肪飲食。

雖然這還只是動物實驗,但為了下一代健康,準備受孕時,準媽媽最好就把酒戒了比較妥當,而且受孕後,最好避免高脂肪飲食。

參考文獻:

FASEB J. 2015 Jul;29(7):2690-701. doi: 10.1096/fj.14-268979. Epub 2015 Mar 2.

Maternal alcohol intake around the time of conception causes glucose intolerance and insulin insensitivity in rat offspring, which is exacerbated by a postnatal high-fat diet.

Journal of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www.ncbi.nlm.nih.gov/pubmed/2573356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