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睡眠不規律似與癌症相關

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今天(21日)報導,研究顯示,根據對老鼠的實驗結果,睡眠不規律很可能會導致癌症生成。

這項研究報告刊登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令人更加擔心輪班工作對健康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

研究人員以罹患乳癌機率高的老鼠為實驗對象,將牠們的生理時鐘每週延後12小時,並且持續一整年。

一航來說,這些老鼠大概50週後會出現腫瘤,但在固定打亂牠們的睡眠習慣後,僅僅8週後就有腫瘤出現。

研究報告表示,「這是首次有研究明確顯示,長期日夜顛倒和乳癌生成有所相關。」

雖然這項研究結果很難直接套用到人類身上,但研究人員推估,這大概等於乳癌高風險婦女若睡眠不規律,可能會提早約5年罹癌。

研究團隊表示,家族中有乳癌病史的婦女應該避免輪班工作,但也提醒研究結果仍有待進一步人體實驗加以證實。

鄭醫師補充:

過去有研究認為褪黑激素不足可能會提升癌症風險,也認為褪黑激素是一種自然的抗氧化的荷爾蒙,這篇研究也可以看出端倪。

褪黑激素可以透過檢測也能直接得知。

參考文獻:

  1. Chronically Alternating Light Cycles Increase Breast Cancer Risk in Mice

    Van Dycke, Kirsten C.G. et al.
    Current Biology , Volume 25 , Issue 14 , 1932 - 1937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abstract/S0960-9822(15)00677-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凝膠擦傷口保護一時 卻可能留黑疤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塵爆事件病患的清創治療,引起大家對傷口細菌感染的重視,不管是大人小孩,幾乎都曾有跌倒擦傷的經歷,近年來流行一種敷料凝膠,只要在剛受傷的當下抹上去,就會形成防水保護膜,但其實卻有可能留下一輩子的痕跡。

有接觸地面或污染源的傷口,因為所含的細菌量愈多,就算凝膠隔絕了空氣,裡頭仍可能有厭氧菌作怪,導致癒合不完全而黑色素沈澱

醫師表示,不論傷口深淺,在上任何敷料前,一定要做好消毒的動作,才不會到頭來,還要花大把銀子雷射,卻效果有限!

鄭醫師補充:

有汙染的傷口最好消毒,但別忘了消毒後,用無菌的生理食鹽水沖過,可以幫助傷口恢復較快。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童服抗生素 關節炎倍增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兒童服用抗生素,較容易罹患幼年型關節炎,其出現幼年型關節炎風險是未服抗生素同齡兒童的兩倍之多。

美國羅格斯大學、賓州大學與阿爾弗瑞德‧杜邦兒童醫院研究團隊於昨(二十)日在《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發表這項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兒童如果服用抗生素處方藥,出現幼年型關節炎風險就會翻倍。藥物劑量越多,風險也越高。患者使用抗生素一年內最容易出現幼年型關節炎

幼年型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關節、眼睛長時間慢性發炎,因此常引起疼痛、視力喪失、失去行動能力等症狀。醫界多半認為,這種疾病與遺傳有關,環境因素可能也會誘發疾病發作

過去研究顯示,大約有四分之一處方箋抗生素用於兒童,約有一半的抗生素用於治療急性呼吸道疾病,但這些使用抗生素藥物的兒童患者多半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研究作者美國羅格斯大學醫學院兒科部博士後研究員丹尼爾‧霍爾頓表示,這項研究也建議,避免讓小孩一感染就過度使用抗生素

有些研究發現,小孩服用抗生素,較容易出現發炎性腸病等慢性命。研究認為,抗生素會干擾腸道細菌生態,因而造成發炎性腸病與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研究人員因而在二○一四年展開研究計畫。

研究人員分析英國健康促進網絡(THIN)數據,比較剛確診幼年型關節炎患者與控制組兒童用藥紀錄,研究人員分析約四十五萬筆兒童的醫療紀錄,其中有一百五十二人罹患幼年型關節炎。結果發現,兒童服用抗生素處方藥,較容易出現幼年型關節炎。研究人員也發現,兒童若因上呼吸道感染而接受抗生素治療,更容易罹患幼年型關節炎。使用抗病毒藥物、抗黴菌藥物,則沒有這種現象。

鄭醫師補充:

抗生素在本地兒科門診的處方中,算是常客,但鮮少有家屬知道,抗生素經常使用,除了會增加細菌的抗藥性之外,還可能讓小孩的免疫系統受到干擾,甚至引發幼年型關節炎這種自體免疫疾病。這篇研究報導就是一個清楚的例證。

因此,研究人員提醒醫師人員,不要在小孩一出現感染的症狀就急於用抗生素,畢竟抗生物是兩面刃。

小孩的感染或者感冒,不妨現透過整合醫學的協助來減緩症狀,當然,最好由醫療專業來執行,因為如果需要緊急醫療狀況處理,也不至於延誤。

參考文獻:

Antibiotic Exposure and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A Case–Control Study

  • Daniel B. Horton,
  • Frank I. Scott,
  • Kevin Haynes,
  • Mary E. Putt,
  • Carlos D. Rose,
  • James D. Lewis,
  • and Brian L. Strom

Pediatrics peds.2015-0036;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uly 20, 2015, doi:10.1542/peds.2015-0036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5/07/15/peds.2015-00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溫飆 易心臟病猝死

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體溫突然改變可能引起心律異常,進而引發猝死危機。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生理學期刊》(JournalofPhysiology)。

足球選手比賽比到一半突然猝死,或小嬰兒睡覺時突然死亡多與心律異常有關。像DNA先天變異導致心臟蛋白結構、功能異常等因素就可能引發心因性猝死。。

加拿大西門莎菲大學生物醫學生理學、運動學教授彼得‧羅賓表示,心臟肌肉細胞協調良好、共同運作時,心臟就能規律收縮,血液就能有效流至全身。一旦心律失常,心臟就無法有效打出血液,有些嚴重病例甚至產生心因性猝死悲劇。而心臟細胞外膜有一些微小蛋白分子,這些分子會發出電子訊號促使心臟細胞作用,讓心臟可順利收縮。溫度變化會改變所有蛋白質作用,部分DNA變異會讓蛋白質對溫度變化更為敏感。

羅賓教授研究團隊發現,有一種蛋白質對氣溫更為敏感。當運動時體溫上升,或睡覺時體溫下降,這種蛋白質就無法正常作用,此時就會干擾心臟收縮,進而造成心律不整,甚至可能引發心因性猝死

羅賓教授建議,民眾可以檢視過去是否有家人因心臟病突然發作而猝死,或者自己是否常莫名其妙昏倒,如果有這些情況,最好到醫院就醫。透過心電圖檢查、基因檢測、改善生活習慣等方式,或許可以幫助預防心律不整,進而避免心因性猝死悲劇。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強調的體溫的升或降,會影心臟細胞外膜的小分子蛋白,這些小分子蛋白會發生電子訊號使心臟細胞作用。體溫在上升或者是下降時,某種基因變異會是這些小蛋白分子比較難調適,因此體溫帶來的變化直接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增加猝死風險。

這可以解釋有些人在天氣炎熱或者是寒流來襲時,心臟病發甚至死亡的原因。而睡覺時體溫下降,是人體自然身體反應,總不能讓睡覺也變成心律不整的風險吧!如何解決呢?建議大家不妨鍛鍊肌肉,尤其是核心肌群的鍛鍊,更容易讓身體保溫,體溫起伏不致於太大,降低相關風險。有氧運動比較難鍛鍊肌肉,建議大家,運動最好重訓和有氧運動兩方面兼顧,保健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Differential thermosensitivity in mixed syndrome cardiac sodium channel mutants

  1. Mena Abdelsayed,
  2. Colin H. Peters and
  3. Peter C. Ruben*

DOI: 10.1113/JP270139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3/JP270139/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人吃鎮定劑 51%會認知錯亂

【台灣醒報記者余祥綜合報導】長者服用鎮定劑藥物,不但可能造成認知上的錯亂,甚至還與引發阿茲海默症有關。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連續3個月以上服用鎮定劑藥物的老人中,有51%的人容易產生認知的錯亂,並推論出抗失眠和焦慮的鎮定藥物和阿茲海默間存在潛在的關聯。因此美國老年醫學會建議,可考慮用較天然的方法治療焦慮和失眠。

根據《CBS San Francisco》報導,研究團隊橫跨法國和加拿大大學的學者,分析穩定看病6年以上的1796份魁北克健康保險資料庫的病歷資料,再比對7184位超過66歲、不同年齡、性別和健康狀況的人,目的是了解阿茲海默症與製作鎮定劑藥物苯重氮基鹽之間的關聯。

研究發現,相較那些從不吃藥的人,連續3個月以上服用鎮定劑藥物的老人中,有51%的人容易產生認知的障礙,服用高劑量抗焦慮和失眠藥物的人較容易罹患痴呆症。但此研究並無法顯示兩者有直接的因果關連,研究的領導者博士蘇菲說,「這可能只是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在前期會失眠、焦慮,因而使用了藥物的結果。」

儘管無直接的關連,但這樣的發現可以改變醫生對失眠、焦慮的老人的診斷方式。蘇菲博士說,醫生們在開處方給老年人前應該三思,對於那些需要使用鎮定藥物的病患,應該把益處和可能造成的風險都納入考慮

美國老年醫學會已提出警告,服用鎮定劑藥物可能會增加頭暈、錯亂和事故發生的風險。事實上,社會學報告就曾顯示,跌倒、骨折、車禍導致住院甚至死亡的案例中,服用鎮定劑的長者是未服用的2倍,因此美國老年醫學會建議,可考慮用較天然的方式,治療焦慮和失眠

鄭醫師補充:

年長者服用鎮靜劑,這理的鎮靜劑指的就是一般傳統的安眠藥。連續服用三個月代表失眠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了。年長者服用安眠藥物不只容易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還會有跌倒骨折甚至車禍的風險存在,主要就是因為年長者服藥後,藥物除了代謝較慢,還可能因為其他藥物服用的交互作用,導致藥物在體內作用的時間更長。

如何透過天然的方式來改善焦慮和失眠,很遺憾的,習慣開藥的醫師這方面的臨床經驗比較缺乏,因此在協助年長者改善失眠困擾時,往往力有未逮,效果不彰。建議大家可以尋求對整合療法有經驗醫師來協助,效果較佳。天然的方式改善,絕非只是靠某種神奇的小丸子來解決年長者所有失眠問題。失眠是結果,原因沒有找出來,根本解決,失眠只會沒完沒了。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31702

文獻來源:

Benzodiazepine Use and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Case-Control Study

Sophie Billioti de Gage, Yola Moride, Thierry Ducruet, Tobias Kurth, Hélène Verdoux, Marie Tournier, Antoine Pariente, Bernard Bégaud

BMJ 2014; 349 doi: http://dx.doi.org/10.1136/bmj.g5205 (Published 09 September 2014) Cite this as: BMJ 2014;349:g5205

http://www.bmj.com/content/349/bmj.g52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憂鬱藥併服止痛藥 小心中風

 

服用多種藥物時,要多注意藥物副作用、相關風險。南韓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同時服用抗憂鬱藥物與阿斯匹靈、布洛芬等止痛藥,中風風險會增加近四倍之多。

這項研究含括約四百萬人,研究顯示,與單服抗憂鬱劑患者相比,患者若同時服用抗憂鬱劑、止痛藥,較容易出現顱內出血,出血性中風風險上升近四倍。研究人員認為,許多止痛藥是成藥,不需要處方箋,在藥房就買得到,因此民眾如果一不注意,可能就會面臨中風、腦出血危機,嚴重甚至會致命

這項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指出,特別是男性,更容易因用藥而出現上述疾病風險

南韓研究學者分析四百萬人就醫紀綠,而這些人都是第一次使用抗憂鬱劑。研究人員以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為研究重點,這些止痛藥包含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待克菲那等藥物,多半用來舒緩關節疼痛、背痛、痛風與其他常見疼痛疾病。

過去有研究顯示,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與部分抗憂鬱劑可能引起胃出血問題,而這是首次有人發現兩種藥物同時服用可能增加中風風險。研究人員提醒,患者同時使用這兩種藥物時,一定要提高警覺

鄭醫師補充:

止痛藥以及抗憂鬱劑,都是強化抗凝血的效果,不管是前者或後者,都有諸多研究證實一段時間服用會增加胃出血的風險。

因此,兩者合併服用,提高中風風險,不難理解。

參考文獻:

Shin Ju-Young, Park Mi-Ju, Lee Shin Haeng, Choi So-Hyun, Kim Mi-Hee, Choi Nam-Kyong et al. Risk of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in antidepressant users with concurrent 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ationwide propensity score matched study

Risk of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in antidepressant users with concurrent 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ationwide propensity score matched study, The BMJ, www.bmj.com/cgi/doi/10.1136/bmj.h3517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K兩年壞膀胱! 學生碰毒大專院校最多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學生碰毒,大專院校最多!台北市衛生局今(13)天表示,根據最新統計,去年台北市學生藥物濫用總計64件,其中以大專院校逾9成2是藥物濫用占最多比例的族群,且以使用K他命、甲基安非他命等第3級毒品件數超過8成7最多。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管制藥品濫用通報資訊系統」資料統計,103年度台北市學生藥物濫用總計64件,其中以第3級毒品K他命、甲基安非他命56件最多(87.5%),第2級毒品安非他命、搖頭丸、大麻7件(11%)次之,第1級毒品嗎啡最少僅1件(1.5%)。

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處處長陳少卿進一步指出,若以學制進行統計,台北市以大專院校(59件,92.2%)是藥物濫用佔最多比例的族群,高中職(5件,7.8%)次之,國中及國小則無藥物濫用個案。

另一方面,103年台北市22歲以下青少年就診諮詢濫用藥物共153人,以受同儕影響(32.7%)最多,其次為藥物依賴(29.4%)及紓解壓力(24.8%)。

今年19歲的小峰,在飲料店工作,因為好奇及朋友的慫恿之下而接觸毒品,吸食K他命前後2年時間,就因為無法久站、常頻尿,一直影響工作,更導致胃及膀胱受損,還因為沒有錢買毒品,跟藥頭賒帳,越欠越多,無力償還,被藥頭威脅對其家人不利,不敢回家,一直躲藏在外,最後聽從父母的建議參加戒癮治療,這才遠離毒品。

陳少卿表示,濫用藥物問題越來越嚴重,除了常見的錠劑、膠囊、粉劑等型態,也發現摻有毒品的果凍、糖果、巧克力、咖啡包等,並以鮮艷顏色和新穎、花俏的圖案,藉此鬆懈學生及年輕朋友的心防。

有著糖果般亮麗外衣的毒品,陳少卿說,最容易讓青少年輕忽毒品的危害,甚至把偶爾嚐毒當作紓壓休閒的方式,或在娛樂場所共同嗑藥助興的行為,也常常使年輕人無法抗拒誘惑,覺得只是偶爾「high」一下沒關係,忽略了一旦藥物成癮就難以脫離,縱使一次吸毒也可能產生致命的危險。

鄭醫師補充:

我在臨床上曾接觸過提著尿袋來看診的K他命濫用患者,她一輩子脫離不了尿袋,連正常工作、生活都成了不可能的奢望。也曾接觸過K他命的濫用者,於看診間到洗手間,離開座位時,尿失禁但自己渾然不覺的狀況,讓在旁目睹的友人和我唏噓不已。

不要認為K他命被列級為低成癮物質而降低戒心,事實上,K他命對身體的傷害,除了腦神經之外,尤其是胃部和泌尿系統的傷害,往往發生了才悔之莫及。K他命目前在所謂的正統醫學上,並無有效的戒治方案,倒是整合醫學的研究發現有些營養補充可以有效降低K他命的濫用與依賴,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相關文章來了解: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15027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66746

要深入了解毒害,還可以參考藝人蕭敬騰代言的反毒微電影宣導影片,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相信看過後對於毒品的危害會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HnpadIlbE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kNtZf0unO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6Qs2t9GZ7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使用抗精神病藥 有年輕化趨勢

【台灣醒報記者徐意茹綜合報導】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會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以回復正常生活。發表於《美醫學學會期刊》的研究指出,2006至2010年使用抗精神病藥的青少年比例節節上升,而全美國約有453萬人服用,其中兒童就占了74萬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馬克‧奧萊森博士和他的醫療團隊分析2010年美國各大醫院,包括約27萬的幼兒、2.14億兒童、2.8億青少年和183萬成年人的醫生處方,發現,「越來越多沒有嚴重精神病或醫生證明的年輕人,開始服用精神病藥物。」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醫生梅雷迪斯表示,年輕人服用精神藥物必須謹慎,尤其是年幼兒童,因為「抗精神藥物藥效強大,而且會出現很多副作用,例如遲發性運動異常、急性肌張力不全、嗜睡、體重增加、性功能障礙等。」

紐約朱克山坡醫院的精神科克里斯托夫‧科雷爾博士也表示,「2010年,約700萬名兒童和青少年中,只有29%到39%有醫生處方。」他也認為,父母讓孩子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前,可以先以其他方式治療,如情緒管理、家長輔導等心理治療,「若有需要短時間服用,盡量吃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

鄭醫師補充:

抗精神病藥物是精神科用藥裡面算是最重的藥物,原本是針對有妄想或者是幻覺等症狀控制用藥,但演變至後來,越來越多的處方是穩定情緒。大部分的青少年的精神困擾,不是妄想或者是幻覺,而是情緒不穩。

情緒不穩常被誤解為生活事件或者壓力引發,殊不知,許多情緒困擾來自於身體功能失衡。若能針對功能失衡部分直接釐清並予以處理,那麼情緒困擾等症狀往往快速煙消雲散。反之,找不出原因,只是一昧想靠藥物來控制,就會出現上述報導出現的趨勢,因為比較輕的抗焦慮或者抗憂鬱藥物效果不佳,藥效更猛的抗精神病藥物就會被開立。

在身心科門診,許多醫師最怕就是碰到因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出現遲發性運動異常的狀況,這是一種幾近不可逆的症狀,患者的症狀表現會如同一些神經退化疾病,例如不自主眨眼、手臂扭曲放不下來、坐不住、嘴部不自主運動(例如像吹嘴等)、脖子僵硬以及難以入眠等等,這種發生率沒有想像中低,一旦發生,一般醫師也都束手無策。這類嚴重後遺症一旦發生,往往悔之莫及。

正本清源的整合療法,可以針對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坐處理,避免精神科藥物的過度使用,降低風險,建議大家有精神困擾,在找出真正原因之前不要急於用藥控制,因為之後潛藏的後遺症往往是當事人以及家人難以面對以及支付的代價。

參考文獻: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339963

Olfson M, King M, Schoenbaum M. Treatment of Young People With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uly 01, 2015.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5.0500.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休閒老坐 女易癌

女性平常休閒的時候,最好多起身動一動。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女性休閒的時候,花越多時間坐著,罹癌風險就越高,且特別容易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乳癌、卵巢癌等癌症。就算納入身體質量指數(BMI)、運動量與其他因素,結果也是一樣。

上述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癌症流行病學、癌症生物標記與癌症防治》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研究也發現,這種現象似乎只出現於女性,男性休閒時常坐著,與癌症風險沒有關聯。

很多研究發現,規律運動、活動有助預防癌症。但少有研究檢視坐在椅子上的時間長短與特殊癌症風險是否有關聯。過去幾十年來,由於電腦、電玩等科技越來越進步,加上交通工作越來越便利,導致民眾坐在椅子上的時間日漸增多。

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計畫主持人艾爾帕‧帕泰爾研究團隊收集十四萬六千多名沒有罹癌男女資料,並與一九九二年到二○○九年間一萬八千五百多名男性癌症患者、一萬兩千兩百多名女性癌症患者做比較,分析這些人休閒時花多少時間坐在椅子上。結果發現,在休閒時間,女性花較多時間坐著,罹癌風險就會增加約百分之十。研究人員認為,女性休閒時長時間坐在椅子上,癌症發生機率就會比較高。美國癌症學會建議,如果想要預防癌症發生,平常最好盡量減少坐著的時間。

鄭醫師補充:

女性活動不足,也會增加罹癌風險。為了健康,少做沙發上的馬鈴薯,多動真的可以降低罹癌風險。

參考文獻:

  • A. V. Patel, J. S. Hildebrand, P. T. Campbell, L. R. Teras, L. L. Craft, M. L. McCullough, S. M. Gapstur. Leisure-time spent sitting and site-specific cancer incidence in a large US cohort.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015; DOI: 10.1158/1055-9965.EPI-15-023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接觸甲醛 成為漸凍人風險高三倍

哈佛大學研究指出,常接觸甲醛從業人,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風險大幅增加,相對高出一般人三倍。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員安瑞亞羅伯茲表示,有些職業必需經常接觸甲醛,如調配防腐化學物質的工作;「國際癌症研究署」已確認甲醛(俗稱福馬林)為致癌物。非環保訴求的油漆、去漬油、粘膠、泡沫充填物、壓縮板、合板、地毯隔板以及編織物的裝璜材料,常緩慢釋出揮發性有機物甲醛。這類產品有一定的檢測標準。

漸凍人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疾病,最終導致嚴重失能及吞嚥與呼吸功能障礙。美國名人堂棒球選手魯蓋瑞罹患此病,故又名魯蓋瑞氏症,而英國物理學大師史蒂芬霍金亦罹此病。

由於運動神經細胞的逐漸凋亡,臨床症狀為進行性肌肉萎縮,最常見是上肢肌肉最早開始萎縮,最後波及全身,但是感覺神經正常。通常病發後會快速進行,三年內可能全身癱瘓和呼吸衰竭死亡;約百分之五是家族性病例

過去科學家一直想了解化學物質與漸凍人症的關聯,然而十分之九的漸凍人無法找出明確的致病因素,且目前無法治愈。動物試驗曾發現,甲醛可能與漸凍人有關,目前因果關係仍未完全確認。

研究人員調查約一百五十萬名二十五歲以上的美國人,結果顯示經常接觸甲醛的從業人員,罹患漸凍人而死亡的機率明顯高出不接觸該物質的人達三倍。

研究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神經學、神經外科學與精神醫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對上過醫學院的人來說,甲醛是再熟悉也不過的味道,因為遺體解剖學習過程,必然接觸到甲醛,因為甲醛是遺體必然使用的防腐劑。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即使工作上不需接觸甲醛,但在居家環境也會接觸。原因是裝潢還有一些家具會使用,導致居家環境變成毒素環繞的危樓。

甲醛是最常見的室內空氣污染毒物,約有三千多種不同建築物的產品均含有甲醛,主要來源為纖維板、三夾板、隔音板、保麗龍等裝潢材料。目前甲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型物質,室內濃度達0.5 mg/m^3會使人體產生流淚及眼睛異常敏感的症狀。根據國內的研究,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結腸癌、腦瘤、細胞核基因突變等。

甲醛長期接觸,癌症以及神經病變機率提升。為了健康,居家環境最好慎選低甲醛建材,若能透過適當的甲醛去除施工或者相關器材來進一步降低甲醛汙染對全家人的健康保障更妥當。

參考文獻:

Job-related formaldehyde exposure and ALS mortality in the USA

  • Andrea L Roberts,
  • Norman J Johnson,
  • Merit E Cudkowicz,
  • Ki-Do Eum,
  • Marc G Weisskopf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jnnp-2015-310750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July 2015 doi:10.1136/jnnp-2015-310750

http://jnnp.bmj.com/content/early/2015/06/24/jnnp-2015-310750.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百憂解與胎兒先天缺陷 疑有關連

(中央社華盛頓9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政府一項針對抗憂鬱症藥物的全面性研究發現,孕婦服用抗憂鬱藥物「百憂解」(Prozac)與「克憂果」(Paxil),恐與胎兒先天性缺陷有關

路透社報導,不過這項研究已排除其他同級藥物,像是「喜普妙」(Celexa)、「立普能」(Lexapro)以及輝瑞大藥廠(Pfizer)生產的「樂復得」(Zoloft)等藥物與胎兒先天缺陷的關連性

稍早前的研究已對「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的抗憂鬱症同級藥物提出質疑,引發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2005年發布孕期服用這類藥物的安全性警告。

根據今天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研究,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研究人員希望探究胎兒先天缺陷風險是否與所有同級藥物有關,還是只有部分藥物。

研究人員詢問近2萬8000名婦女,在受孕前1個月以至懷孕前3個月的任何時間點是否服用抗憂鬱藥物,並且分析是否出現新生兒先天缺陷的情形。

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受歡迎的抗憂鬱症藥物,像是「喜普妙」、「立普能」或「樂復得」和先天缺陷沒有關連,研究中只有「百憂解」與「克憂果」具關連性。

在懷孕初期服用這兩款藥物的婦女,胎兒缺陷的風險是未服藥婦女的2至3.5倍

研究發現,懷孕初期服用「百憂解」與寶寶顱骨畸形有關,「克憂果」則與胎兒腸子外露或是生出無腦畸胎有關。研究也顯示,這兩款藥物與先天性心臟病具關連性

不過研究作者指出,這類藥物造成先天缺陷的絕對風險似乎相當小。舉例來說,懷孕初期服用「百憂解」的婦女,生出無腦畸胎的風險從萬分之2升至萬分之7。

這項分析只能呈現胎兒先天缺陷與藥物的關聯性,無法證明藥物是藥物所致。

不過研究人員稱研究結果,可以讓服用「樂復得」的婦女感到「放心」,因為高達40%受試婦女表示曾在懷孕初期服用過「樂復得」。

鄭醫師補充:

如果拿這則報導給懷孕時因憂鬱開立這類藥物的醫師詢問,他們會說:即使機率提升,風險仍然不高,權衡服藥帶來的好處大於風險,因此不必太過擔心,可以服用。

我的建議:在未釐清風險與抗憂鬱劑完全無關之前,我建議最好透過整合療法來穩定以及改善憂鬱。不管是顱骨畸形、腸子外露、無腦或者是先天性心臟病,任何懷孕的媽媽都不希望是自己服藥而增加自己下一代健康風險。何況有些畸形影響的是孩子的一輩子。

參考文獻:

Specific SSRIs and birth defects: bayesian analysis to interpret new data in the context of previous reports

BMJ 2015; 351 doi: http://dx.doi.org/10.1136/bmj.h3190 (Published 08 July 2015) Cite this as: BMJ 2015;351:h3190

http://www.bmj.com/content/351/bmj.h3190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吸二手菸 中風增險近3成

許多人都知道二手菸傷身體,但可能不知道二手菸對其他人的傷害有多大。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沒抽菸習慣的人如果常吸二手菸,中風風險會增加近三成之多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研究人員分析一項大型中風研究數據,調整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變數後發現,本身不抽菸,但常吸二手菸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中風,其中風發生機率比其他人增加近百分之三十

這項研究含括近兩萬兩千人,其中有百分之二十三的人在過去一年曾接觸二手菸。研究人員分析二○○三年四月到二○一二年三月間四百二十八名中風患者資料,進一步發現,多數中風患者為缺血性中風,大腦血流受到阻礙。

越來越多醫學文獻發現二手菸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但並非所有研究都清楚證實二手菸與中風有關聯性。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南卡羅萊納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學者安琪拉‧瑪雷克表示,過去研究多有一些限制性,導致中風與二手菸關係沒有定論。而這項研究運用人口研究數據,參與研究人數眾多,因此研究證據更具可信度。

馬雷克指出,這次研究數據顯示,沒有抽菸習慣的人如果接觸二手菸,很容易就會中風,這與其他眾多研究證據一樣,都支持應限制民眾抽菸。

根據美國癌症醫學會資訊,香菸燃燒後,會產生兩種二手菸形式,分別為主流煙與側流煙,側流煙的致癌物質濃度較高,因此比主流煙更毒,且因為側流煙分子也比較小,因此更會侵入肺部深層組織,身體細胞也更容易受到傷害

鄭醫師補充:

這是研究的規模不小,因此實驗結果值得我們參考。對健康來說,吸菸算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為了自己和家人健康,早日戒菸為妙。

參考文獻:

  1. Secondhand Smoke Exposure and Stroke

    Malek, Angela M.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DOI: http://dx.doi.org/10.1016/j.amepre.2015.04.014

http://www.ajpmonline.org/article/S0749-3797(15)00198-1/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小學教哲學能提升學習力

英國「德倫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學習哲學,可以提升學童的學習進度,在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童身上,效果特別明顯。而且,學童學習哲學,也可以改善溝通能力與自我形象

這項研究,是由英國「德倫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所領導進行的,他們安排了來自四十八間小學,總共三千一百五十九個九到十歲的學生,給他們上一年的哲學課,並且再進行課堂討論。研究發現,哲學思辯,可以提升學童的思考、發問,以及組織論點的能力

研究人員發現,學童在學習了哲學課程之後,數學及閱讀理解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童,進步特別明顯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顯示,顯示哲學課程對學童的學習,具有正面影響,非常值得注意

鄭醫師補充:

哲學需要思考、邏輯以及閱讀能力,小孩學哲學可以提升相關學習能力,這是很好的創意發想,也得到實際驗證。

看來,哲學不是某些小孩大了,才有興趣會去學習的科目。

細心的家長若對哲學有涉獵,不妨撥些時間和小孩分享討論。而提問,讓小孩思考絕對是哲學學習不可或缺的一環。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bbc.com/news/education-334642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測代謝症候群新趨 算兩種血脂比值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你也踩到代謝症候群的地雷了嗎?現代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比例高,目前醫學界列出5項危險因子做為預測標準,但每項指標的標準不一,一般人難以記憶,反而更容易漠視異常警訊。最近有學者主張簡化判斷指標,只要計算三酸甘油酯和好膽固醇的比值,男性超過3.5、女性大於2.5,就能預測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現代人生活不規律、多吃少動,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比例增高,連帶也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診斷代謝症候群 現有5大指標太複雜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以下5項指標中,只要符合3項或3項以上,就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一旦確診且未積極治療和改善,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代謝症候群5大指標】

1.

腹部脂肪堆積:男性腰圍超過90 cm(35.5吋)、女性腰圍超過80 cm(31.5吋)。


2.

血壓增高:收縮壓(高壓)≧130 mmHg / 舒張壓(低壓)≧85 mmHg。


3.

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男性<40 mg/dl、女性<50 mg/dl。


4.

三酸甘油酯上升:三酸甘油酯≧150 mg/dl。


5.

空腹血糖值上升:空腹血糖≧100 mg/dl。



不過,上述5項指標的標準數值不一,許多人感覺複雜且難以記憶,反而拒絕正視代謝症候群對健康的威脅。

預測代謝症候群新觀點 「三酸甘油酯÷好膽固醇」簡單又好記

對此,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特聘教授蕭明熙透過文獻分析,發現三酸甘油酯除以好膽固醇所獲得的比值,可能是更精簡且容易的預測指標。

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指標中,一般人最容易從量腰圍和量血壓的習慣降低風險。

蕭明熙教授在一場糖尿病學術研討會中提到,無論以韓國、阿根廷或是墨西哥成人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文獻,都發現當男性三酸甘油酯與好膽固醇的比例大於3.5時,就會顯著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女性比值大於2.5時,有較為顯著的關係。這比值除了用於預測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預測胰島素抗性也有很好的效果。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邱詩涵表示,以往在進行代謝症候群衛教宣導時,確實有許多民眾認為5項指標的標準值「很難記」,若未來醫學界能發展出更簡單的診斷工具,將有助於衛教知識的推廣,讓更多民眾正視代謝症候群的健康問題。

檢測代謝症候群居家版 天天量血壓和腰圍

不過,依照學者所提的新方法,民眾仍需先抽血,測得三酸甘油脂和好膽固醇的濃度,再進行數值計算,略顯麻煩。邱詩涵營養師建議,可先從目前代謝症候群診斷5大指標中的「量腰圍」和「量血壓」著手,民眾不需到醫療院所抽血,只要天天量測腰圍和血壓,超過標準則要小心,可能是代謝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需盡快就醫做更詳細的檢測和治療,搭配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以遠離三高和代謝症候群的威脅

特別的是,量腰圍也有訣竅!邱詩涵營養師表示,許多人以為測得數值應以腰腹最瘦部位為基準,但是,每個人腰腹最瘦的位置略有不同,通常是肚臍略上方最瘦,測量時不能以此做為基準;正確量腰圍的部位是腸骨上緣和肋骨下緣之間,約為肚臍位置,且應於正常吐氣後測量。

預防代謝症候群,量腰圍的正確方法。(圖片提供/千禧之愛基金會)預防代謝症候群,量腰圍的正確方法。(圖片提供/千禧之愛基金會)

【正確量測腰圍方法】

1.

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


2.

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肋骨下緣之中間點(約肚臍高度),同時注意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並緊貼而不擠壓皮膚。


3.

維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

鄭醫師補充:

簡而言之,測三酸甘油脂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男性若大於3.5,女性大於2.5,就容易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包含糖尿病風險也會增加,因為胰島素阻抗也容易出現。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型糖尿病最傷思考、記憶力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副教授菲拉‧諾瓦克表示,這次研究顯示,大腦血流調節功能一旦受到損壞,認知功能就會加速衰退

血管擴張功能健全,大腦血液供給才會足夠,這對維持大腦思考非常重要,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思考能力出問題,主要原因在於血管擴張功能異常

諾瓦克指出,研究發現,過去幾個月,平均血糖值(A1C,糖化血色素)越高,患者血管擴張異常就越嚴重。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神經醫學》期刊

在這次研究當中,研究人員招募四十人參與研究計畫,平均年齡六十六歲,其中十九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另外二十一人則沒有任何血糖相關疾病。

研究剛開始時,研究人員為每個人進行思考、記憶力測試,並以核磁共振攝影(MRI)檢視大腦血流,研究人員也透過驗血了解這些人的血糖平均值、身體發炎狀況。

研究數據顯示,患者經過兩年,學習、記憶能力測試成績平均衰退百分之十二。另外,大腦血液調節功能也較差,發炎程度越嚴重,大腦血液調節能力越低下,就算患者血糖控制很好,也是一樣

鄭醫師補充:

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比例偏高,關鍵就是大腦的血流下降,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流,大腦細胞就會飢餓,自然影響記憶力以及思考。

即使血糖控制穩定,大腦血液調節供還是不佳。因此,血糖穩定,大腦還是持續退化。

過去我曾提出一篇美國的新生兒專科醫師為了幫助糖尿病又罹患失智症的先生,透過補充椰子油,攝取中鏈脂肪酸來增加腦部循環,同時補充酮體(也就是人斷食時,大腦需要的能量來源)。糖尿病患者的大腦因為胰島素功能不佳,會自動降低血流,因為血流大也得不到葡萄糖轉換而來的能量。

對椰子油有疑慮的人,還可以考慮可以幫助大腦血流增加的補充品來改善。

參考文獻:

  • Chen-Chih Chung, Daniela Pimentel, Azizah J. Jor'dan, Ying Hao, William Milberg, and Vera Novak. Inflammation-associated declines in cerebral vasoreactivity and cognition in type 2 diabetes. Neurology, July 2015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18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