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鑰》運動大幅提升呼吸、心跳 防淋巴癌上身

 
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規律進行激烈運動,可以幫助降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風險

研究人員指出,運動可以讓呼吸加快,增加心跳速率,這對減少淋巴癌風險或許很有好處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生泰瑞‧伯伊爾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所發出的新聞稿中表示,很多人都知道,運動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乳癌風險,對身體、心理健康也都很有益處。這次研究發現,民眾若規律進行激烈運動,似乎也可以減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風險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癌症流行病學、癌症生物標靶與癌症防治》期刊。

這項研究只發現激烈運動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風險下降有關聯,但並沒有證實光靠運動就能減少癌症風險。伯伊爾指出,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了解其中關聯性。

這項研究含括八百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各年齡層患者都有,其中約三分之二為男性。研究人員以八百多名年齡、性別相似、未罹癌民眾為比較對象,以問卷詢問這些人的健康情況、生活習慣、運動習慣等資訊,並將運動分為輕度運動、中度運動與激烈運動。

研究發現,與少運動的人相比,進行最多激烈運動的人較不會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罹癌風險最多減少百分之三十。研究人員指出,激烈運動可以大幅提升呼吸、心跳,這對降低罹癌風險很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曾經讀過一則觀察報導,那是一位婦產科醫師寄給我的,裡面提到馬拉松選手,幾乎 不會罹癌,據推測,是因為馬拉松選手每次運動的時間長,排汗多 不會罹癌,據推測,是因為馬拉松選手每次運動的時間長,排汗多,,進而排除深層的毒素,而且心肺功能必須維持不墜等等。

這篇加拿大研究直接證實,強度高的運動,有助於降低淋巴癌的風險。

運動最好不要操之過急,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最好從輕便的運動開始,例如快走等等。

參考文獻:

Lif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Risk of Non-Hodgkin Lymphoma

  • Terry Boyle,
  • Richard P. Gallagher,
  • Randy D. Gascoyne,
  • Joseph M. Connors,
  • Nhu D. Le,
  • and John J. Spinelli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May 2015 24:5 873-877; doi:10.1158/1055-9965.EPI-14-1303

http://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24/5/873.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藥聞-金雞獨立撐不到20秒 小心中風找上你

 
中國時報【諶悠文】

明星李蒨蓉在阿帕契直升機前單腳照相,成為最熱門的拍照姿勢,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團隊在《中風》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就指出,無法單腳站立超過20秒的人,發生「沉默型」中風的機率增加,也就是沒有症狀的小中風,日後發生爆發性中風和失智的風險會較高。

從平衡感可以看出個人的健康狀況嗎?京都大學基因醫學中心副教授田原康玄主持的這項研究發現,單腳平衡能力,是腦部健康的一個重要測試。

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去年發現,如果53歲的中年人能夠閉眼單腳站立10秒,之後13年很有可能保持健康。可是,如果53歲的男女只能勉強閉眼單腳平衡超過2秒,他們在66歲以前死亡機率,是能夠「金雞獨立」超過10秒的人的3倍

人體維持平衡要整合3種訊息。第一種是視覺,眼睛把周遭的空間訊息,透過視神經傳給大腦。第二種,關節和肌肉彎曲或伸展動作,所產生的肌肉運動知覺,會送訊號給腦部。第三組訊息來自內耳。

送至腦部的訊息出問題時,平衡容易失調,例如:罹患內耳迷路炎。隨著年紀增長,平衡感也容易變差,關節炎等病症會使得關節和肌肉的肌肉運動知覺訊號變得較不可靠。

根據英國國民保健服務,65歲以上長者1/3每年至少跌倒一次,跌倒是75歲以上老人最常見的意外傷害死因。

醫師提出訓練自己平衡系統的方法,比如:刺激前庭眼反射的運動,包括:原地踏步,眼睛注視前方一個點。

另外,高跟鞋和運動鞋換著穿,有助於讓腳和腿部的平衡感受器保持開啟狀態。高血壓會導致腦部小型動脈硬化,進而使平衡出問題。體重維持在健康標準、規律運動、減少食鹽攝取,有助於控制血壓。

去年西雪梨大學的研究發現,游泳是最能有效防止老年人跌倒的一項運動,打保齡球也是一種改善手、眼和身體協調能力的良方。

鄭醫師補充:

單腳站立超過20秒,需要平衡系統、視力以及肌肉協調等來協同完成,無法撐到一定秒數的,提醒當事人這些系統可能開始退化,中風以及失智風險隨之提升。

我認為這個測試比較適合50歲以上的人來做。

參考原文報導:

http://consumer.healthday.com/senior-citizen-information-31/misc-aging-news-10/simple-balance-test-might-predict-your-stroke-risk-694808.html

參考文獻:

Yasuharu Tabara,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omic Medicine, Kyoto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Japan; Richard Libman, M.D., chief, vascular neurology, North Shore-LIJ Health System, Manhasset, N.Y.; Dec. 18, 2014, Stroke, onlin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結婚七年之癢?英研究:一年就奇癢無比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男人結婚多年,若要維持操守,只對另一半忠貞,似乎真的難上加難?從過去在螢光幕前形象總是好好男人的阿基師,到知名旅美棒球明星,全都驚爆偷吃消息,無疑也摔碎了眾多婆婆媽媽的心,也因此更有網友揶揄,「如今只剩台灣那一根101地標可以相信了!」不過,俗話說男人結婚七年之癢,但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指出,不用七年!只要超過一年,就已開始奇癢無比。

男性交往超過一年 體內睪丸素就會明顯降低

此研究來自英國伍斯特大學,研究人員訪問七十五名的已婚男性或非單身男性,首先詢問他們的感情狀況,再進一步針對體內的睪丸素進行觀測。

研究發現,這些男性與另一半交往超過一年後,體內的睪丸素便會明顯下降,性慾也會隨之減弱。

研究人員進一步解釋,會有這樣的結果,是當交往期間屬於所謂的不安定時期,為了要討好另一半或是擊退潛在的情敵,因此睪丸素會保持最在最佳狀態,然而一年後,男人很容易因此開始鬆懈,進而讓感情溫度退燒,產生「癢感」。

鄭醫師補充:

看來,男性睪固酮的分泌,正如古諺所云: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

按照這項研究來看,女性請留意,得不到的最珍貴,反而會讓男性激發雄性激素,征服慾更高。如果以下半身思考來看,完全說得通。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inquisitr.com/2061320/men-suffer-from-drop-in-sex-drive-after-just-one-year-of-marriage-study-find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睡不足7小時 骨質疏鬆找上身

台大骨科主任楊榮森(左)與台北醫學附設大學骨科教授陳志華(右)共同呼籲,國人每天須睡滿7小時,可降低骨質疏鬆的症狀。(photo by 張振鴻/台灣醒報)【台灣醒報記者張振鴻台北報導】小心,晚睡與睡眠不足容易造成骨質疏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志華3日表示,國人晚睡漸成習慣,容易造成更為嚴重的骨質疏鬆問題。他建議,除了飲食、運動與日曬外,每天盡量應於12點前入睡,並睡滿7小時,或減少日間睡眠時間,方可降低骨質疏鬆狀況。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王詹樣公益信託於3日召開記者會,除宣布持續推動「骨質疏鬆防治與高危險群健康促進研究計畫」外,也說明過去兩年多來的研究成果。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楊榮森說,骨質疏鬆治療的目的在於預防,而依照過去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國內健保資料庫的比對後發現,睡眠確實是除了飲食、運動與日曬外,另一項影響非常關鍵的因素。

【睡眠少影響骨鬆】「國人其實很注重骨質疏鬆的問題,但卻常忽略了睡眠的重要性。」陳志華指出,就我國健保資料庫中,取4萬多名被診斷為睡眠障礙患者,對照近9萬名無睡眠障礙者,發現睡眠障礙患者的骨鬆發生率為2.44倍。而美國哈佛大學針對每月至少需輪值3天夜班的護士,長達20年的研究中也顯示,長期輪值夜班者,手腕及髖部骨質風險是沒輪值夜班的1.37倍。

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每6人就有1位是熬夜超過12點才睡的「暗光鳥」。楊榮森說,國人晚睡的趨勢,使得在光線照射下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骨質代謝;睡眠不足則會讓生長激素與皮質醇的分泌減少,加速骨質流失;同時,晚睡與睡眠不足容易使人在日間睡太多或日夜顛倒,因此少運動、少日曬的情形便會影響維生素D3的生成降低,導致鈣質吸收率下降,一連串釀成骨鬆症況。

【規律生活避免骨鬆】「避免骨質疏鬆,補充鈣、多運動、適度日曬和充足睡眠4者缺一不可。」陳志華建議,應該攝取豆類、小魚乾與深色蔬菜,適度補充鈣片;每週至少3天要做半小時以心肺功能為主的運動;每天做15到30分鐘左右的日曬,以及睡滿7小時的生活作息,才能避免骨鬆的情形。

楊榮森強調,停經的婦女因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特別有骨鬆的問題,必須著重自己的睡眠時間與鈣質補充,否則容易導致骨折,特別是髖部骨折的死亡率高,並易於再度骨折。

鄭醫師補充:

過去提到賀爾蒙對於骨質疏鬆的影響,大多著眼於男性或者女性荷爾蒙比較多,殊不知褪黑激素,這種掌管生理時鐘,與睡眠有關的賀爾蒙,也與骨質疏鬆的發生以及預防有直接相關。

由於生理時鐘與光刺激有關,而維生素D3對於鈣質的留存有直接作用,因此適當日曬對於幫助生理時鐘以及身體製造D3皆有助益,在醫療建議上,通常會被提出。

除了是當補充鈣、鎂的食物或者營養來源之外,不喜歡或者無法接受日曬的人,可以考慮補充D3以及褪黑激素來補牢。

參考文獻:

  1. ISABEL F TRESGUERRES, Faleh Tamimi, Hazem Eimar, Jake Barralet, Santiago Prieto, Jesus Torres, Jose Luis Calvo-Guirado, Jesús Angel Fernández-Tresguerres. Melatonin dietary supplement as an anti-aging therapy for age-related bone loss. Rejuvenation Research, 2014; 140311120122003 DOI: 10.1089/rej.2013.1542
  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22059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五分鐘,擺脫零食誘惑

不少人都有吃零食的習慣,尤其當壓力來襲時,零食常常成為紓壓的管道,其中,巧克力又是許多人的最愛,當巧克力在口中溶化時,可以帶來滿足、愉悅的感受。

不過,也有人大受吃零食習慣所苦,尤其是對身材造成的影響,因此希望能改變這個習慣。近期一項奧地利的研究發現,走路十五分鐘便可以有效降低攝取零食的欲望,為改善吃零食習慣指出一條可行的解決之道。

這項研究邀請近五十位體重過重者,分成兩組進行實驗。一組先在跑步機上走十五分鐘,另一組則是什麼也不做。接著,所有受試者一起參與五分鐘的測驗,目的是先讓壓力升高,接著再請所有人除去巧克力的包裝,手拿巧克力三十秒,同時測量心跳和血壓,做為情緒升高、渴望進食的參照標準。這個實驗發現,參與測驗的壓力會影響之後攝取零食的渴望,不過,先行活動十五分鐘的受試者,進食的渴望較低。

雖然這個實驗是以體重過重者為研究對象,但研究也同時指出,約有97%的女性與68%的男性有大啖零食的經驗,且壓力確實會提高選擇高熱量零食的機率。

不同於一般常識,藉由運動來消耗過量攝取的卡路里(意即吃零食後多運動),這項研究點出了透過先運動紓壓,以降低藉零食紓壓的渴望。

鄭醫師補充:

吃甜食,的確可以短暫紓壓,然而效果有限,長期下來,既傷腦體重又會增加,可謂得不償失。

這項奧地利研究提醒我們:運動可以幫助人降低壓力,減少對零食的渴望,沒有時間運動嗎?其實15分鐘的快走即能顯現運動的多項好處,為了身心健康,別再給自己找理由了。

參考文獻:

 Ledochowski L, Ruedl G, Taylor AH, Kopp M (2015) Acute Effects of Brisk Walking on Sugary Snack Cravings in Overweight People, Affect and Responses to a Manipulated Stress Situation and to a Sugary Snack Cue: A Crossover Study. PLoS ONE 10(3): e0119278. doi:10.1371/journal.pone.0119278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1927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不著吞安眠藥 罹腦癌率增1倍

(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29日電)睡不好很煩,台灣民眾年吃3億顆安眠藥,國內調查顯示,連續吃安眠藥3個月後,患腦癌風險率比一般人高98%、其次是食道癌及胰臟癌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與醫學科技學院醫學資訊研究所博士班學生發表關於安眠藥物與罹癌風險分析研究,研究2月已刊登在「Medicine(醫學期刊)」

李友專表示,國人使用鎮靜安眠劑當中最大宗是「苯二氮平 (BZD) 」的安眠藥,研究運用健保署資料庫,將長期使用BZD類安眠藥的患者與未罹癌使用者相對照發現,長期服用BZD類安眠藥可能增加罹患癌症機率。

他說,服用BZD類安眠藥3個月後的民眾,罹患腦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98%,罹患食道癌風險提高59%,胰臟癌的罹癌風險也增加41%

他表示,並不是所有BZD類安眠藥都有增加罹癌風險,如現今使用較常用的有蒂諾斯就屬於高風險的BZD類安眠藥。

「是什麼機轉、原因呢?」李友專說,「目前還不清楚」,認為可能是因為BZD類藥物作用在神經傳導物質GABA接受器上,而GABA接受器多分佈在腦部神經細胞。

鄭醫師補充:

到底是服用安眠藥物導致腦瘤風險增加?或者因為睡眠是身體每天最關鍵的修復期,而嚴重失眠的患者(必須長期依賴安眠藥物)本身身體欠缺修復,導致得腦瘤或者其他癌症?我們不得而知。

然而這項國內的大規模數據統計,還是值得我們警醒與參考,要降低相關的危險性,我們可以做什麼?

若是失眠,第一步不是拿安眠藥物來吃,最好是透過專業評估,找出失眠的真正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免於長期的安眠藥物依賴,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Is Long-term Use of Benzodiazepine a Risk for Cancer?

Iqbal, Usman PharmD, MBA; Nguyen, Phung-Anh PhD; Syed-Abdul, Shabbir MD, MS, PhD; Yang, Hsuan-Chia MS; Huang, Chih-Wei MS; Jian, Wen-Shan PhD; Hsu, Min-Huei MD, PhD; Yen, Yun MD, PhD; Li, Yu-Chuan (Jack) MD, PhD

Medicine:
doi: 10.1097/MD.0000000000000483

http://journals.lww.com/md-journal/Fulltext/2015/02020/Cancer_Risk_in_HBV_Patients_With_Statin_and.7.asp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污愈嚴重 大腦萎縮愈明顯

 
空污愈嚴重,大腦老化愈明顯。哈佛大學附設「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研究指出,細懸浮微粒與大腦萎縮、老化相關

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心血管流行病學艾麗莎˙威克研究團隊指出,空氣中細懸浮微粒的平均值每立方公尺增加兩微克,大腦容量就會萎縮百分之零點三二,大約等同一年的大腦老化程度。

艾麗莎˙威克研究團隊調查新英格蘭地區九百四十三名六十歲以上的民眾,藉由核磁共振掃描分析他們的大腦容量,並對照居住地的空污平均值。研究人員表示,的確觀察到空污與大腦萎縮的相關性。該研究已發表在《中風》期刊。

研究人員表示,大腦萎縮是神經元減少與老化的表癥之一。居住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也會增加認知功能下降及失智的風險。認知功能顯住的下降近年來被稱為「寧靜的中風」,患者雖無肢體偏癱,行動不便的症狀,但實際上生活品質與家庭生活受到明顯的影響。

研究人員說明,細懸浮微粒造成體內發炎反應,過去研究顯示發炎與大腦萎縮息息相關。

「細懸浮微粒」(PM2.5)是空氣中粒徑等於或小於二點五微米的粒狀污染物,約為頭髮直徑的二十五分之一,容易進入體內,隨血液循環至各器官沉積。細懸浮微粒前趨物主要以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氨及有機揮發氣體等構成。交通工具及工廠所排放的廢氣為主要來源

鄭醫師補充:

空汙會增加身體細胞能量代謝的負擔,過去有不少研究證實,這次的研究只是再度證實空汙傷腦,所言不虛。

如何避開汙染源(尤其是PM2.5),增加身體排毒能力,減少空汙對身體的殘害,是預防保健不能忽略的重要環節。

一般的運動排汗對於目前高汙染的環境已經不足,如何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配合運動來協助身體排毒,最好經由有經驗專業來監督執行,比較保險。

參考文獻:

  1. Elissa H. Wilker, Sarah R. Preis, Alexa S. Beiser, Philip A. Wolf, Rhoda Au, Itai Kloog, Wenyuan Li, Joel Schwartz, Petros Koutrakis, Charles DeCarli, Sudha Seshadri, and Murray A. Mittleman. 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Residential Proximity to Major Roads and Measures of Brain Structure. Stroke, 2015 DOI: 10.1161/STROKEAHA.114.00834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輪班者 認知能力受損

值夜班、輪班工作的人因為生理時鍾較容易混亂、失調,出現失眠困擾的機率也比較高。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值夜班、輪班工作的人常有認知能力受損、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多是因失眠、警覺性降低所造成,昏昏欲睡、精神不濟關聯性反而比較小。

研究人員發現,值夜班、輪班工作的人,工作效率、認知功能往往比較差。如因失眠導致警覺性降低,情況更糟糕。研究也發現,失眠、警覺性降低的人常感覺特別疲累,其疲累程度比昏昏欲睡的人更嚴重。研究人員認為,臨床上應區分疲倦與昏昏欲睡差異,這樣對治療較有幫助。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四月號《臨床睡眠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梅多蘭茲醫院神經影像中心主任法蘭提娜‧加曼佑克表示,輪班工作常面臨生理時鍾失調困擾,治療時,只將焦點放在解決昏昏欲睡、精神不濟等問題,可能無法有效改善工作狀況。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資訊,輪班工作、值夜班的人,睡眠時間比較短,且常伴隨失眠、昏昏欲睡、精神不濟等問題。而警覺性下降則可能影響工作表現、職場安全。

研究當中,共有三十四名夜班工作者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都有生理時鐘失調問題。研究人員讓這些人連續二十五小時不睡覺,再以影像學檢查觀測其大腦活動變化。研究人員也讓他們填寫問卷,以了解他們失眠嚴重程度與工作效率、表現。

結果顯示,因失眠導致警覺性下降,不但嚴重影響職場安全,也會傷害健康。研究人員提醒,值夜班、輪班工作的人最好積極治療失眠,這樣才能改善工作效率,並提升自身安全。

鄭醫師補充:

生理時鐘就是在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身體必須遵循。生理時鐘混亂,身體會跟著混亂,無法除在最佳狀態,認知功能退化當然難以避免。

經常輪班工作者已經影響到認知功能表現甚至影響工作,最好透過生理時鐘的調整治療來改善。一般而言,因為輪班工作導致睡眠混亂,到醫院求診時,往往拿到的醫師處方就是安眠藥物,這樣的治療,不僅無法調整生理時鐘,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安眠藥依賴以及記憶力減退,到頭來得不償失,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aasmnet.org/articles.aspx?id=5524

參考文獻:

  1. Ren Belcher, Valentina Gumenyuk, Thomas Roth. Insomnia in Shift Work Disorder Relates to Occupation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Impair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20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養六塊肌?研究:情侶一同健身 成功率激增七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我要努力運動!」不少人為了能好好養成運動習慣,第一步驟則是搜刮各種運動用品,甚至是購買健身房課程,彷彿信教,期許能向天立下誓言,從今以後要脫胎換骨,養出六塊肌、馬甲線,然而,這一把把烈火,往往過沒多久就被完全撲滅,過去所購花的大把鈔票,也一同付諸流水,但事實上,下定決心之前,不妨可以把自己的另一半找來一起運動,成功率可望加倍

花大錢找健身教練 不如找另一半一起運動

一份來自以色列台拉維夫大學,針對一萬五千餘人,追蹤長達二十年的報告指出,情侶或夫妻之間,只要其中一人能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另一半也會受其「感化」,跟著離開沙發,努力的動起來。

研究發現,夫妻之間,只要妻子平日養成運動習慣,先生達到每周建議運動量的機率比常人高出了七成以上。反之,若先生養成運動習慣,妻子達到每周建議運動量的機率,也提升了四成左右。研究人員建議,培養運動習慣,與其找健身教練,不如找另一半來運動,成功率反而較高

鄭醫師補充:

眾志成城,意志力不是那麼強的人想減重健身,建議可以找另一半一起努力,比較能持之以恆,成功率較高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04/afot-ybh040715.php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低落錯當憂鬱症 竟是水腦症造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88歲的曾姓老婦人,因為先生過世後,情緒低落,社交活動減少而且食慾不振,子女們以為母親是得了憂鬱症,所以到給她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但服用了半個多月,症狀並無改善,反而還有日漸消瘦的情形,經檢查才發現是水腦症在作祟。

南投醫院老人專科莊家銘醫師表示,個案家屬求治老人醫療整合團隊,經團隊介入檢查評估後,發現她有水腦症的情形,因為水腦症造成一連串不適的症狀,轉介神經外科,開刀治療後,症狀已獲得明顯的改善。

老人整合團隊介入 及早找出病因

台灣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南投醫院有鑑於此,開立「老人整合性醫療門診」,提供全面性的評估與介入。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老人整合性醫療門診是由不同科別跨專業領域醫療團隊的合作,讓長者不需奔波在不同專科診間等候看診,早期發現老年病人潛在的問題,有效改善病人生活功能。

鄭醫師補充:

標準的精神疾病評估,必須先排除當事人的症狀,是否為器質性因素引發的?換句話說,是否有身體的疾病導致當時的症狀?如果不仔細評估,貿然的以症狀來做診斷,直接開藥,就會像這則報導提到的狀況發生。

所以懷疑有精神狀況,第一步是先做完整的身體檢查,不是先到一般的精神科門診看診拿藥。尤其是年長者要更加留意,因為年長者的身體狀況容易發生,加上有些患者之前服用多類慢性病疾病用藥,藥物交互作用,造成代謝變慢,多重藥物導致的精神狀況在門診常見,最好經有經驗的專業醫師來評估。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幼兒睡前故事 促進語言閱讀能力

【台灣醒報記者李明倫綜合報導】科學家首度證實,床邊故事可大幅增進幼兒大腦發育。家長很早就知道,睡前故事不僅幫助孩子放鬆容易入睡,也增進家長與孩童之間的情感。科學家首次提出可量測的科學證據,指出這個例行性的「兒童夜間活動」,還有一個重要的好處,就是促進幼兒大腦的語言與閱讀能力。

研究指出,3歲以內是嬰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時刻。2014年6月,美國兒科學會即開始提倡,家長應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對初生兒放聲朗讀或講睡前故事,以培育孩童的早期學習能力,促進大腦的連接,有利於孩童的語言發展。如今,科學家終於提出睡前故事對幼兒的大腦語言與閱讀能力發展影響的直接證據。

【大腦測量研究】在發表於美國兒科學術學會年會的研究成果中,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約翰‧赫頓醫師表示,他們很興奮可以首次呈現,學齡前幼兒所接觸的閱聽,對於大腦發育是有意義且可以被量測的,並可協助預測孩童之後的語言與閱讀能力。赫頓醫師說,使孩童具有「想像力」的腦區對於往後閱讀能力的發展特別重要,可以幫助孩童在腦中「看見」所閱聽到的東西。

研究人員研究19名3到5歲學齡前兒童,37%的人是來自低收入家庭,每個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完成旨在衡量孩童在家裡接受到認知刺激,(如他們朗讀或講述故事給孩子的頻率、選擇的書籍,以及他們如何聊天、一起玩等)的問卷調查。孩子們則透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測量他們在通過耳機收聽與年齡相適應的故事時的大腦活動。

【大腦測量研究結果】研究分析結果指出,更多的家庭閱讀與對於負責分析語言意義的腦區,有較高活性有緊密關聯,這些腦區對於語言發展以及往後的閱讀能力發展非常重要。赫頓博士強調,即使考慮不同家庭的經濟能力,平時在家裡接受到較多認知刺激的幼兒,在接受閱聽刺激時,大腦活動更活躍依然非常顯著。

赫頓醫師表示,使孩童具有「想像力」的腦區活性也特別高,顯示在大腦中「視覺化」有助孩童對於敘述的理解。想像力允許孩子「看到」故事,往後孩童由圖畫書進一步要學習閱讀文字時,此腦區幫助他們理解文字扮演重要的角色

鄭醫師補充:

不要怪孩子閱讀能力差,身為父母的人,是否在協助孩子大腦發展閱讀能力的關鍵期耐心地讓孩子聽睡前故事,也是一大關鍵,這篇報導就是很好的說明。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054843/Bedtime-stories-aid-reading-brain-tests-Study-finds-provides-meaningful-measurable-boost-development.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嚼口香糖 可降低腦中反覆思緒

【台灣醒報記者李明倫綜合報導】揮之不去、在腦中無限循環的音樂片段困擾你的生活嗎?英國雷丁大學心理學和臨床語言學院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聽到琅琅上口的歌曲後,嚼口香糖會幫助他們較少想起歌曲。研究結果甚至顯示,嚼口香糖也可以避免大腦其他惱人且反覆的思想。

以往的研究已經發現,咀嚼動作本身會干擾短期記憶。此研究是首例指出咀嚼口香糖可以減少耳蟲現象。結果也顯示,咀嚼口香糖可能有助於減少其他有害或侵入性的想法,尤其是那些你「聽」到的東西

首席研究員菲爾‧比曼博士說。「腦海裡反覆播放的音樂片段的現象〈英文稱之為Earworm,耳蟲現象〉可以追溯到至少19世紀,美國作家愛倫‧坡和馬克‧吐溫均在知名作品中提及這種經驗。我們大多數人遇到這狀況的時間很短,或許只是幾分鐘,但有些人會經歷這些現象兩三天,非常沮喪又惱人。我們想探索咀嚼口香糖這麼一個簡單的日常行為,是否對於阻止腦海裡反覆播放的音樂片段的現象有所幫助。」

研究共邀請了98名志願者參加。在播放完一些朗朗上口的歌曲之後,要求受試者在未來三分鐘儘量不去想他們剛剛聽到的音樂,但每想起一次就用手指敲打一個按鍵。三分鐘過後,再任意思考三分鐘,此三分鐘內若再度想起歌曲,便敲打按鍵紀錄。受試人員皆參與實驗兩遍,一遍在聽到歌曲後咀嚼口香糖,一遍則無。研究顯示,嚼口香糖會幫助他們較少想起歌曲。

鄭醫師補充:

經常看到職業棒球選手在比賽時,不時嚼食口香糖,除了幫助他們專注,可能還有這樣的好處:降低腦中重複的思緒,也就是別想太多。這種方式,也許也可以幫助有強迫思考傾向的人,減緩腦袋重複的想法的侵擾。

參考文獻:

  1. C. Philip Beaman , Kitty Powell , Ellie Raple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7470218.2015.1034142

參考原文報導:

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5-04-gum-stuck.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失智症 從30歲開始效果最好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失智症是老年人口中日趨嚴重的問題,這個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的疾病,了解其危險因子與預防成了重要課題,然而現代人普遍對保護自己遠離失智症漠不關心,還時常讓自己置身於危險因子當中而不自知,醫師表示,預防要從年輕做起。

憂鬱症、體重過輕或過重 都是高危險群

說到危險因子,林口長庚醫院失智中心徐文俊醫師指出,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者、不活動、憂鬱症、抽菸者、體重過輕或過重等,都是失智症的高危險群,而其中的不活動,包括身體或腦部的活動

要遠離失智症,無非剔除這些壞習慣,多動腦、多運動、飲食的控制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是根本:

1)多動腦/研究顯示,從事刺激大腦功能的活動,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包括閱讀書報、接觸新事物等。

2)多運動/維持一個禮拜運動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但老人家不強調一定要有氧,太激烈的運動反而對身體造成負擔,以自己身體能夠負荷為原則。

3)飲食控制/肉類以魚肉為主,預防失智症強調「心智飲食」,就是地中海飲食加上低鹽飲食的結合,另外也可以喝一些紅酒,但以一天不超過150c.c.為原則。

4)生活習慣/增加社會參與,多與社會互動,包括社工、教會小組,或者增加與朋友的聚會等,可以增加外來刺激,也可以增加動腦的機會。

循立寧無法預防失智症 預防從生活作息改善開始

另外有些人認為循利寧可以達到預防失智症效果,但徐文俊醫師表示,臨床實驗顯示,循利寧對預防失智症沒有幫助,僅能促進末梢循環。

醫師表示,預防失智症首要是讓腦部不要受到外傷,其次,在沒有得到失智症時,大約30~40就該開始預防,越早開始效果越佳,包括戒菸、生活形態、飲食控制、運動習慣的培養等。

一般人類邁向老年,慢慢開始離開自己一生辛苦經營的事業,但此時更應該好好經營自己的「健康事業」,為老年做好萬全準備,讓自己可以用健康迎接退休生活!

鄭醫師補充:

超過99%的人,不會積極預防失智症,因為不知道會不會發生,一旦發生,都是不可逆的病變到底,最辛苦的往往是家人。

如何讓當事人或者自己有所警惕?基因檢測其實是很好的工具,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己的基因是否容易罹患失智症,一旦確定為中高危險群,最好能透過積極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做保養,如同這篇報導的建議。

如能搭配相關營養補充品,效果升級。此外,重金屬的影響,往往容易被忽略,如能透過重金屬的人體殘留檢測來確認重金屬累積的實際影響,搭配相關療法來排除,以預防醫學觀點而言,減害不能忽略,否則原本預防作法往往是事倍功半。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肉要怎麼減?少吃比多動有效

醫學期刊「英國運動醫學」最新發表的評論說,運動對抗肥胖症效果不彰,應鼓勵大眾多注意飲食;但也有專家說,說運動不重要是愚蠢的。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在評論中,3名國際專家說,應該打破有關運動的「迷思」。專家認為運動雖然能夠降低罹患糖尿病之類疾病的可能性,但是在肥胖症上,實在效果有限。

專家表示,食品工業鼓吹讓消費者相信,增加運動就可以忽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但是攝取過多的糖類和碳水化合物才是需要注意的重點。

專家說,肥胖者無需大量運動就能減肥,重點就是要少吃一點。

專家指出,體重標準的人群中,也有四成身上帶有與肥胖有關的不正常循環。

研究顯示,每攝取來自糖類的150卡熱量,患糖尿病的風險就比攝取來自脂肪的150卡熱量高出10多倍。

專家並引用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的研究指出,不適當的飲食導致的不健康問題,比不運動、喝酒、抽菸所造成的問題加起來還要多。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指運動不重要的說法風險相當大。英國公共衛生專家說,將運動的重要性排除,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鄭醫師補充:

對體重而言,飲食如同Input,運動如同Output。飲食有控制,運動效果就能輕易顯現。反之,飲食無度,亂吃不健康的來源,在怎麼運動,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參考文獻:

It is time to bust the myth of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obesity: you cannot outrun a bad diet

  • A Malhotra,
  • T Noakes,
  • S Phinney

Br J Sports Med bjsports-2015-094911Published Online First: 22 April 2015 doi:10.1136/bjsports-2015-094911

http://bjsm.bmj.com/content/early/2015/04/21/bjsports-2015-094911.ful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酒精性肝炎者 神仙難救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國際治療指南建議的兩種治療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主要用藥,除了無法提高存活率,死亡率也「高到令人憂心」。

根據路透社,研究對象是一千多名患者,研究人員發現,普力多寧錠劑(prednisolone)與配妥西菲林(pentoxifylline)這兩款藥物對於降低酒精性肝炎患者的二十八天、九十天甚至一年後的死亡率沒有顯著效果。

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學者表示,這項研究強調,如何預防與治療酒精性肝炎有迫切的必要

飲酒過量會導致脂肪肝,不過酒精造成的脂肪肝是可以在戒酒之後恢復的。然而酒精性肝炎是指長期過量飲酒所致的一種肝臟疾病,可能導致肝臟衰竭,患者一個月內的死亡率高達三○%。

二○一二年光在英國與威爾斯就有四四二五人死於酒精性肝病。

倫敦帝國學院醫學系教授瑟斯茲(Mark Thursz)表示,雖然這兩款藥物廣為使用,但是「證明藥物有效的證據來自相對較小的臨床試驗」。

瑟斯茲表示,這份最新研究對象是英國六十五間醫院一○五三名患者,研究規模是過去的四倍。

研究人員將患者分成四組,接受這兩款藥物或這兩款藥物搭配安慰劑或完全安慰劑治療。

整體來說,患者接受治療二十八天後有百分之十六患者身亡,九十天後患者死亡率為百分之二十九,一年後有百分之五十六患者不是死亡就是接受肝臟移植,各組間的死亡率沒有顯著差異

鄭醫師補充:

要預防酒精性肝炎,當然是從戒酒開始,一旦出現酒精性肝炎,傳統治療建議使用的藥物,作用與安慰劑無異。

參考文獻: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412278

如果藥物反應不彰,可以考慮相關營養品補充療法,這是經學術研究證實可以參考應用的療法: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81917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