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中年伴侶經常吵架增加死亡風險

 

丹麥專家發現,中年人如果經常和伴侶或親友吵架,會增加死亡風險。而為了應付家人的問題和要求,也會縮短壽命。

哥本哈根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不斷吵架的中年男女,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2到3倍,但專家無法完全了解原因,性格和應付壓力的能力,可能因素之一。

研究也發現,吵架和憂慮對男方的影響比女方大,導致的健康風險也更大。他們相信,男性面對壓力時,身體分泌的皮質醇更多,可能增加健康風險。

 

 

參考文獻:

常吵架的伴侶,經常有一種心態:我現在不舒服是對方要負責,責怪對方比檢視自己容易。吵架的根本原因其實都不是當事人當時認定的因素,真正的源頭往往是自己內在深層的心靈創傷被對方引發了,當事人自己不願面對,因此反向責怪對方,造成爭執。

伴侶的雙方再發生爭執或者不悅時,若能真正為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而非一味責怪對方,爭吵的機會必然大減。

參考文獻:

Stressful social relations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Rikke Lund,
  • Ulla Christensen,
  • Charlotte Juul Nilsson,
  • Margit Kriegbaum,
  • Naja Hulvej Rod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jech-2013-203675Published Online First: 8 May 2014 doi:10.1136/jech-2013-203675

http://jech.bmj.com/content/early/2014/04/02/jech-2013-203675.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訓練 增大腦血流

音樂訓練不只可以提升一個人美學經驗,也能幫助增加大腦血流,讓大腦更健康。英國利物浦大學最新研究顯示,當一個人短暫接受音樂訓練,大腦左半邊血流量就會增加,大腦這部分與音樂、語言有關,對認知功能或許有一定的幫助。

英國利物浦大學心理學、健康與社會研究所研究團隊分別以音樂家、非音樂家做兩項實驗。在第一個實驗當中,共有十四名音樂家、九名非音樂家民眾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讓這些人進行一些音樂、文字任務,結果發現,音樂家無論執行音樂還是文字任務,大腦活動模式都很類似。

在這二項實驗當中,當非音樂家民眾進行音樂、文字任務時,研究人員測量其大腦活動。然後再讓一半的人接受音樂訓練,結果顯示,接受短暫音樂訓練後,非音樂家民眾大腦活動量、血流量都明顯增加。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英國心理學學會年會。

研究作者艾咪‧史普瑞表示,大腦處理音樂、語言區域為同一區,研究發現,音樂訓練可以增加左大腦血流量,對於音樂、語言能力都很有幫助。只要接受簡單音樂訓練半小時,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鄭醫師補充:

參考文獻:

讓小孩學音樂不見得要讓小孩成為音樂家(機率也不高),而是幫助小孩訓練大腦功能(藉由增加左大腦的腦血流量)以及增加溝通能力等等。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sciencenewsline.com/articles/2014050815180021.html#footer

參考文獻:

*The musical training involved participants spending half an hour learning to tap three polyrhythms with their fingers. A polyrhythm is two more independent rhythms not devised from the same metre play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was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BPS) Annual conference

Full paper title: 'The effects of musical training on cerebral lateralization patterns- a functional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stud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羊膜穿刺感染 母與胎雙亡

傷心母親節!台中一名懷孕4個多月的女老師,3月初到美村路一家婦產科做羊膜穿刺,2天後,因高燒送醫急救,不但胎兒因此流產,幾天後,這名媽媽也因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喪命! 事後負責手術的醫師相當自責,但他否認手術消毒不周,造成感染。

好不容易懷了第一胎,34的陳老師,3月7日,到這家婦產科進行羊膜穿刺,事後還很開心告訴家人,是個健康的男寶寶;沒想到產檢後開始發燒、身體不適,3月9日後被送到醫院急救,胎兒已經胎死腹中,女老師也因為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在3月20日過世。

不能接受愛女跟胎兒死得不明不白,陳老師的媽媽質疑婦產科李醫師,手術導致感染。

聲音來源:陳老師的媽媽:「做這個(羊膜穿刺)的時候,她都沒有傷口,後來怎麼會細菌感染,這一點我沒有辦法接受,我只有質疑要給我一個答案。」

事後這名婦產科主治醫師相當自責,但他否認手術過程,有消毒不完全,造成感染的情況。

婦產科醫師李建忠:「這些穿刺(器材)都是有經過無菌消毒的,這些消毒的器具,就好像我們平常打針,抽血的那些針一樣,都是有經過消毒過的。」

李醫師一度因為壓力過大,不願意再經手羊膜穿刺檢查,但女老師的先生卻反過來安慰他。

婦產科醫師李建忠:「那時候他也蠻發揮大愛的精神,他本身是一個老師,他也是希望就是說,我們也都是在服務人群的,希望就是我們能夠放下這一切,還是能盡我們所能,去幫助其他的人。」

羊膜穿刺,一般都在懷孕16~18週的時候進行,醫生會用刺針吸取20cc的羊水,檢查胎兒有無染色體異常或唐氏症,不過還是有千分之2的流產,跟引發敗血症的風險。

陳老師的不幸,讓全校師生都相當難過!校長說,陳老師教學認真,還帶領學生得過全國花燈比賽第一名;她和先生兩個都是老師,感情相當好,先生每天都會開車來接送;夫妻倆結婚3年好不容易才懷了第一胎,沒想到卻發生不幸意外。

造成這起悲劇的原因,主治醫師推測,有可能是穿刺傷口羊水滲出引發感染,但確切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釐清。(民視新聞 李坤錫、余壽生台中報導)

 

 

 

 

鄭醫師補充:

除非是高危險群,或者高齡產婦,有家族遺傳疾病等等狀況,否則羊膜穿刺本身還是一種侵入性檢查,潛藏風險,即使機率看起來不高。任何侵入性檢查都有潛在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接吻三層次 代表感情進展

 

 

 

【台 灣醒報記者鍾志均綜合報導】《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中的男女主角加菲爾德與艾瑪史東在銀幕內大方示愛,戲外接吻也羨煞旁人。親吻對一般人來說,是 生物本能,也是生活需要。一般人的生活雖然不像好萊塢電影那樣激情四射,但研究顯示,接吻除了能夠增進情侶感情,也能使人更加愉快、有活力。

 

心理學家戈登.蓋洛普早在2007年研究中就指出,親吻時,人們會在潛意識中通過各項感官交流寶貴的資訊,確認我們面前這個人是不是理想的伴侶。

 

美國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家針對接吻在戀愛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接吻可幫助人們評估潛在配偶,並有助於維持戀愛關係,某種程度上,接吻的作用比性愛更加重要。

 

不過究竟人為什麼會想接吻呢?科學家最新發現,接吻可以改變身體的化學成份並交換唾液,改變從大腦釋放到血液中的後葉催產素,這種催產素是一種讓人感覺更加親切的荷爾蒙。

 

最佳接吻方式有3種,德國著名性心理學家赫娜伊麗博士調查指出,在愛情的最初階段,接吻應是各自閉合著嘴巴的閉合型;關係逐漸進展後,則呈現半開半合型,這種接吻方式能使雙方都異常興奮;最後,唇與唇之間的輕輕摩擦,接著相互吮吸,接觸更為全面,感情也會更熱烈。

《郵政報導》指出,接吻時,人們會減少批判性和對人的懷疑;人類在正面、健康的情緒下會活得更久、更聰明和更快樂。倫敦大學腦神經教授沙奇也提到,當你深情款款面對某人時,大腦即開始變得活躍了起來,人體內多巴胺提升,進而影響一個人快樂、興奮和痛苦等情緒。

 

 

 

 

鄭醫師補充:

2007年的研究可以連結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08/070830121629.htm

其他相關原文報導:

http://www.utexas.edu/know/2011/02/07/science_kissing/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酸奶抗憂鬱? 研究:益生菌可影響腦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吃酸奶可治療憂鬱?根據新的研究,天然酸奶中的益生菌可以幫助提高一個人的情緒,因為它們會影響大腦功能,包括情緒和推理 相關的大腦區域。若每天吃兩次優格、優酪乳等酸奶製品為期一個月,可改變腦的功能,不管是在休息狀態的腦活動,還是反應大腦情感的注意力任務(被設計用來 監測大腦是如何響應特定情緒)。

 

領導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表示,酸奶中的一些成分,可能會改變大腦的反應環境,許多患者從來沒有感到沮喪或焦慮的情況,直到他們開始遇到關於腸道方面的問題,他補充,腸腦的連接是一個雙行道。

 

研究小組招募了36名18歲至53歲之間健康體重的婦女進行研究,分成三小組,一組吃含有活益生菌的乳製品,一天兩次連續吃一個月;一組吃沒有活菌 的乳製品;另一組則是不吃任何乳製品。前後1個月的研究期間,研究人員進行了功能磁共振成像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吃含有活益生菌酸奶製品的婦女,大腦在情 感任務上活動會減少,另外兩組婦女大腦活動則是沒有產生任何變化。

 

領導博士說,酸奶中可能有特定的益生菌菌株,它對健康是有益處的,長期可緩解焦慮,壓力和情緒症狀。他更表示,改變腸道細菌組成是有可能治療慢性疼痛疾病,以及大腦症狀,像是孤獨症,帕金森氏症狀,和阿爾茨海默氏病。

 

 

鄭醫師補充:

 

很多憂鬱症患者本身都是長期腸胃道功能失衡的患者,一般人以為心情影響腸胃功能不好,殊不知,對某些憂鬱症患者而言,腸胃道功能失衡可能才是他們情緒失調的導火線,之後才開始產生交互影響,導致大腦功能越來越退化。

 

因此,經常打嗝、脹氣、胃痛、胃食道逆流、便祕或者腹瀉的人,若出現憂鬱症症狀,腸道菌叢失衡可能是得優先處理的禍首。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了解腸道菌叢失衡的相關狀況,透過滅菌以及重建腸道菌叢生態的完整配套療法,逆轉腸道發炎影響腦部功能的致病環節,這種正本清源的根治之道,相較於單純使用藥物控制症狀的一般治療方式,治療憂鬱症的反應以及效率更勝數籌。

 

參考原文資料:

 

http://newsroom.ucla.edu/portal/ucla/changing-gut-bacteria-through-245617.asp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 易引起中風、心臟病

 

美國研究發現,憤怒、焦慮、憂鬱情緒不只會影響心臟功能,也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當血管因動脈粥狀硬化而受到損害,就會影響大腦、心臟血液供給,進而引起中風、心臟病。血管一旦出現動脈粥狀硬化,身體中的「促發炎細胞激素」濃度便會增加。

過去醫學專家認為,當一個人持續承受壓力、常出現負面情緒,很容易造成「促發炎細胞激素」濃度上升,進而引發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這次研究進一步探索大腦活動與發炎反應有何關聯。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生物精神病學」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

研究作者美國匹茲堡大學副教授彼德‧吉亞納羅斯解釋,研究時觀察大腦活動發現,大腦掌管情緒區域似乎也會影響身體發炎反應程度,這代表負面情緒與心臟病風險息息相關,若能好好控制負面情緒,或許就能減少心臟病發作機率。

研究人員以一百五十七名健康成年人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必須觀看一些令人感覺不舒服的圖片,研究人員請他們控制一下情緒反應,在這過程當中,研究人員以功能性掃描科技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並檢測其血液中的發炎物質濃度、看一下有無動脈粥狀硬化病灶。

研究人員發現,控制負面情緒時,大腦反應越大,血液中的促發炎細胞激素「第六介白素」濃度就越高,頸動脈血管壁厚度也會比較厚,而頸動脈血管壁厚度為動脈粥狀硬化指標之一。

研究人員認為,要改善心臟健康、預防心臟病,可能必須從大腦著手,正視壓力、憂鬱等負面情緒對健康所帶來的衝擊。

 

 

 

鄭醫師補充:

壓力會導致身體促進心血管發炎物質的上升,進而增加中風以及心臟病的風險。因此我們說中風以及心臟病是一種長期累積下來的身心性疾病,一點也不為過。

所以如何管控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的身體的壓力,是預防醫學的重要一環。

想得知自己身體是否有過多壓力,已經影響身體的平衡,其實有相關客觀檢測可以協助我們了解。透過相關營養補充以及認知調整,對於身心平衡以及慢性疾病的預防,都是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Peter J. Gianaros, Anna L. Marsland, Dora C.-H. Kuan, Brittney L. Schirda, J. Richard Jennings, Lei K. Sheu, Ahmad R. Hariri, James J. Gross, Stephen B. Manuck. An Inflammatory Pathway Links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to Neural Activity Evoked by the Cognitive Regulation of Emo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4; 75 (9): 738 DOI: 10.1016/j.biopsych.2013.10.01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加工食品含磷酸鹽 增高血壓風險

可樂、烘焙粉、加工起司與許多加工食品都含有磷酸鹽。目前食品加工業大量使用磷酸鹽,磷酸鹽多半用來當做防腐劑、酸鹼值穩定劑。

奧地利最新研究發現,攝取大量含有磷酸鹽食物很容易增加高血壓、心臟病風險,若想避免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最好減少食用這類加工食品。

研究顯示,一旦攝取大量磷酸鹽,身體受到刺激,就會開始分泌「FGF23」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會傷害心血管系統,導致高血壓、心臟病風險上升。

奧地利獸醫大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與生物物理學研究所所長雷恩侯爾德‧厄爾斑表示,「我們的磷酸鹽攝取量與我們的健康狀態息息相關。」

全世界大約有五億人患有慢性腎臟病,過去研究顯示,這些慢性腎臟病患者很容易出現高血壓、血管鈣化等心血管疾病,近來醫學家發現,身體骨骼會製造「FGF23」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持續累積,就可能對腎臟造成影響。

研究人員透過動物實驗發現,「FGF23」荷爾蒙會保存身體中的鈉,老鼠如果缺少「FGF23」荷爾蒙,身體就會排出大量的鈉,尿液中的鈉含量會上升,這樣就會引起低血壓。相反地,老鼠體內的「FGF23」荷爾蒙濃度增加,血液中的鈉含量就會跟著上升,此時便引起高血壓。

當「FGF23」荷爾蒙濃度上升,也會增加心臟負荷。厄爾斑博士解釋,慢性腎臟病患者體內的磷酸鹽濃度、「FGF23」荷爾蒙濃度往往長時間居高不下,這很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當一個人攝取大量磷酸鹽,腎臟功能又出現異常,就會引起體內磷酸鹽濃度、「FGF23」荷爾蒙濃度上升,如此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對心血管、全身健康造成衝擊。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的關鍵就是三部曲:

1.攝取磷酸鹽食物

2.骨骼分泌EGF23這種荷爾蒙

3.身體會把鈉留下來,血壓跟著上升。

 

提醒有高血壓家族病史的人以及已經被診斷高血壓的當事人能節制加工食品的攝取。

參考文獻:

1.

FGF23 regulates renal sodium handling and blood pressure

 
, , , , , , ,


http://embomolmed.embopress.org/content/early/2014/05/05/emmm.201303716

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Volume 2014 (2014), Article ID 381082, 9 pages
http://dx.doi.org/10.1155/2014/381082
Review Articl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FGF23: A Key Molecule in th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ka Jimbo and Tatsuo Shimosawa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ijhy/2014/38108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毒》8成學齡前兒童 鉛汞量超高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國內八成三的學齡前孩童身體鉛和汞含量過高,且孩童年齡愈小,頭髮鉛含量愈高,建議家長應慎選小朋友玩的玩具,並多洗手。


 


鉛和汞常被認為是造成孩童中樞神經易受損的有毒物質,嚴重影響生長發育,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蔡維禎等人,昨天在重金屬中毒防治研討會發表「學齡前兒童心智發展與其頭髮鉛汞含量的關連性分析」研究,發現國內學齡前孩童身體的鉛、汞含量普遍偏高。


 


研究者分析一到八歲共一百零二名發展遲緩兒,及一到六歲共六十七名正常發展孩童的頭髮,結果發現,如不分組別,有八成三孩童髮鉛和髮汞含量都高於正常值,以髮鉛為例,其總體平均值是正常值的兩倍,最高者甚至達正常值的五倍之多。髮鉛正常值應低於3PPM(PPM為百萬分之一濃度),髮汞正常值應低於1PPM。


 


較特別的是,正常組孩童的髮鉛值超過標準者占七成四,發展遲緩組的髮鉛值超標只占五成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職業醫學科顧問醫師何←功認為,正常孩童比起發展遲緩兒較有機會玩各種玩具,使得接觸鉛的機會反而高。


 


蔡維禎解釋,該研究的正常組孩童平均年齡較遲緩組小孩要小一歲多,推論年齡越小孩童,越容易將玩具放到嘴裡咬,或者把玩品質不良的含鉛玩具,還有某些社區公園的遊樂器材老舊,重金屬鉛易隨著油漆剝落都有關係。


 


研究建議,家長應慎選玩具及遊樂設施,小朋友玩過玩具以後記得洗手,可避免接觸鉛。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則指出,從頭髮鉛含量來看平常的鉛暴露量,只能當作參考,因為一公分頭髮只能驗出一個月的含鉛量,再加上頭髮易受外來汙染。


 


林杰樑也表示,血液中鉛的含量較能影響身體,且九成都積蓄在骨頭,從抽血或乳牙來檢驗鉛會更精準。


 


研究也發現,無論發展遲緩兒或正常組孩童,髮汞值過高的比率差不多,前者占五成八,後者占五成二,且食用海鮮愈多的孩童,髮汞值愈高,推測與深海魚類遭到汞汙染有關。


吃遠洋魚 每週勿逾340公克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調查發現,遠洋魚的甲基汞含量平均是近海魚的十倍。學者建議,避免過度攝食鯊魚、鮪魚及旗魚等大型遠洋魚,一般人一星期吃魚不超過三百四十公克。


 


至於體型較小且抵抗力較差的兒童,魚的攝取量多少為宜?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大型遠洋魚,兒童最好一口都不要吃,若是巴掌大的小型魚,一星期吃一至二公斤還算可以。


 


藥物食品檢驗局副研究員陳石松表示,目前衛生署對於洄游性魚類甲基汞含量標準值訂在二ppm以下,而九十一年至九十三年針對近、遠洋魚類進行重金屬檢驗顯示,檢測結果大多合格,但在二百件遠洋魚類樣本中,有二件鯊魚甲基汞含量超過標準值,分別為二點二六ppm及三點五三ppm。


 


陳石松指出,遠洋魚甲基汞含量最高為黑鮪魚平均一點一三ppm、鯊魚平均一點零五ppm、鮪魚平均零點六四ppm及旗魚平均零點五三ppm。


 


陳石松表示,遠洋魚位於生物鏈的最上層,大魚吃小魚,甲基汞在遠洋、體型大的魚中也就愈高。魚類確實有很好的蛋白質、DHA,一般正常人對汞有一定的代謝能力,一星期吃魚不超過三百四十公克,可以有效降低危險性。

 
 

 

常有人問我,為何現在過動及注意力缺乏(ADHD)這麼普遍?我想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重金屬過量的小朋友越來越普遍的關係。這篇報導是非常重要的提醒,裡面提到的重金屬過量的情形,其實一般醫療從業人員也不見得瞭解或有警覺。以牙科用含汞的銀粉來補牙為例,很多牙醫師對此根本毫無警覺,但國外曾對一些牙醫師的遺體做過解剖研究,發現他們體內汞的含量,遠大於一般人,所以建議想補牙的人,儘量用樹脂來取代,避免這方面的危害。

其實,這裡的鉛汞,都和有些人的過動與注意力缺乏有密切相關連,建議被懷疑有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的人,一定要安排相關檢測來確定是否有重金屬過量的情形,萬一真的有,也有相關配套療程能直接處理。


一般過動或注意力缺乏,常被建議以魚油來作為輔助營養品,但鑑於海產污染嚴重,魚油也不例外,請大家必定要選購有獨立檢驗室的純度認證背書的產品才安全。否則,常常魚油效果還沒出來,又累積了很多重金屬,反而弊多於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之鑰》瘦子油包肝 死亡率比胖患者高


 
 

瘦的人一旦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更要注意病情變化。一項國際研究發現,同樣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體重較輕、較瘦的患者整體死亡率竟比體重過重、肥胖者來得高。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二十五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當中,以男性、非白種人居多,且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比率也較低。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消化醫學會(AGA)所主辦的「消化疾病周」(DDW)學術研討會。

美國肯塔基大學醫學中心肝病科主任保羅‧安古羅表示,研究團隊比較體重較輕、體重過重與肥胖患者的死亡率,結果發現,從患者體重似乎可以觀察到一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警訊。因此千萬不要認為瘦的人就不會有脂肪肝疾病。

研究人員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二十多年來眾多臨床、實驗室數據,含括一千多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健康資訊,研究人員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身體質量指數平均為二十三,為瘦子組,另一組身體質量指數為三十三,為非瘦子組。

研究數據顯示,較瘦的人胰島素阻抗程度較低,且丙氨酸轉胺(ALT)指數較低。此外,這些人肝臟脂肪量也較少,也較不容易出現晚期肝纖維化。不過相較之下,較瘦的人肝臟發炎情況較為嚴重。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患者死亡率發現,較瘦的人死亡率似乎比較高。

安古羅醫師解釋,很多人都認為肥胖的人才會有脂肪肝,從研究結果來看,瘦的人一旦出現脂肪肝,情況多半不是很好,因此瘦的人更要特別注意脂肪肝威脅。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告訴我們,脂肪肝不是胖子的專利,瘦子也會。而且一旦出現脂肪肝,瘦子的致死風險更高,因為一旦出現肝發炎,程度往往比胖子嚴重。抽血以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直接判定是否有脂肪肝。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4-05/ddw-lpw050114.php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周吃2次魚降憂鬱風險 男性嘸效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保持愉快的秘密可能就藏在鮪魚三明治、鱈魚和炸魚薯條裡。最新研究顯示,吃魚能夠趕走憂鬱,可惜只對女性有用。

 

研究人員發現,女性每周至少吃兩次海鮮,能降低憂鬱風險達25%。不過恐 無助男性遠離憂鬱。研究人員推測,大量Omega-3脂肪酸可能會和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及黃體激素結合,讓腦部維持正常運作。研究刊登在「美國流行病學期 刊」(AmericanJournalofEpidemiology)。

 

澳洲塔斯馬尼亞孟席斯研究院研究團隊追蹤超過1400名年齡介於26至36歲的男性和女性,時間長達5年。這些受試者將每日飲食內容記錄下來,包括魚類、蝦和貽貝等多種海鮮,研究人員同時追蹤他們的心理健康。

 

儘管將抽菸、體重、運動、飲酒、教育及就業情況等生活因素列入考量後,研究人員仍發現吃魚和憂鬱發生率有強烈關聯。研究表示:「相較於每周吃魚不到兩次的女性,每周至少攝取兩次者,憂鬱風險降低25%。」

 

 

 

鄭醫師補充:

這是年輕人的研究,提醒大家,對於魚類中Omega-3脂肪酸的補充,不管是男女,大人小孩還是要定期補充,因為目前大家日常生活的用油比較缺乏Omega-3脂肪酸的來源,大部分以Omega-6為主。3和6兩者比例失衡,容易導致身體發炎,長期的身體發炎,不僅影響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同時也會增加憂鬱症的風險。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考拙著:除了開藥單,我還能作什麼?

參考文獻:

  • Kylie J. Smith,
  • Kristy Sanderson,
  • Sarah A. McNaughton,
  • Seana L. Gall,
  • Terry Dwyer,
  • and Alison J. Venn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Fish Consumption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 Am. J. Epidemiol. (2014) 179 (10): 1228-1235 first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5, 2014 doi:10.1093/aje/kwu050

http://aje.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79/10/1228.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罹自閉症肇因 遺傳與環境相當

 

(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瑞典大型研究顯示,評估罹患自閉症的原因,基因跟環境因素同樣重要。

根據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發現,經由遺傳罹患這種神經發育疾病的機率約為50%,遠低於先前研究認為的80到90%,致病可能性跟環境因素相當,這點讓他們感到意外。

研究人員是根據1982年到2006年對200多萬名瑞典人的研究資料得出這項結果,在了解自閉症是由基因或環境造成上,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研究。全球每100名兒童約有1人患自閉症,美國每68名兒童就有1人患病。

紐約西奈山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at Mount Sinai)西維爾自閉症中心(Seaver AutismCenter)的研究報告執筆人瑞欽柏格(AviReichenberg)說:「研究結果讓我們感到意外,我們沒有預期到環境因素對自閉症的重要性這麼強烈。」

研究報告未指出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但表示,大體上來說,可能包括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妊娠併發症、母體感染或懷孕之前與期間服用的藥物。(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鄭醫師補充:

人類的基因改變,學理上來說,基本上一萬年才會有些明顯的變化,然而這幾年自閉症的罹患率節節上升,為一能解釋的便是環境的污染與變化。

環境因素建議大家不妨從功能醫學的觀點來出發,例如飲食、營養、毒素、能量代謝、腸道以及過敏等等問題,都可能是讓自閉症患者狀況改善或者症狀加劇的關鍵因素。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相關檢測可以明白指出當事人的身體功能缺陷,針對根源來直接作根本的處理與改善。

原文報導連結參閱:

http://uk.reuters.com/article/2014/05/03/us-health-autism-idUKKBN0DJ0H020140503

參考文獻:

Sandin S, Lichtenstein P, Kuja-Halkola R, Larsson H, Hultman CM, Reichenberg A. The Familial Risk of Autism. JAMA. 2014;311(17):1770-1777. doi:10.1001/jama.2014.4144.

https://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6610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妻愛吵架 研究:血糖過低所致

 

中國時報【綜合外電】

意見相左乃人之常情,但對於需要成日相處,天天見面的親密愛人,特別是一生的伴侶,吵起架來可就相當傷感情。但該如何避免爭吵,除了相互退讓、包容之外,根據新的研究顯示,維持一定程度的血糖水平,可能有助於讓人不那麼易怒,間接減少吵架的機會。此項研究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所主導。

研究的主要作者,同時也是該校的心理研究專員-布拉德•布什曼(Brad Bushman)說,憤怒是種多數人都無法好好控制的一種情感,因此,減少生氣的可能,就可以減低消磨彼此感情的機會。

在這項為期3週的研究中,團隊找來了107對已婚夫婦,發給每個人一個巫毒娃娃(voodoo doll ),其代表的是彼此的配偶,並要求他們在對伴侶感到生氣的時候插一根針在娃娃身上,憤怒程度越高,針數越多。同時,每天測量他們的血糖水平值。

結果發現,那些血糖水平值較低的參與者,代表他們配偶的巫毒娃娃身上,通常有較多的針。布拉德•布什曼解釋,一般來說,人類大腦的重量雖然僅占了人體體重的2%,但是卻消耗了攝取熱量的20%,假設一天吃進2000大卡,在正常的情況下,光是大腦的運作會用掉400大卡左右,而這也代表了「吃」和「情感」之間,是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當夫妻或伴侶要討論一些棘手或是較敏感的問題時,雙方可以事先吃塊糖果,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但就長遠來看,要維持穩定的血糖水平,還是從天然的水果、蔬菜下手會較理想。

 

 

鄭醫師補充:

低血糖或者血糖值不穩,會影響情緒甚至是精神狀況,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情緒與脾氣的不穩定,與身體功能穩定狀況有直接相關。維持身體功能的穩定,有助於穩定配偶關係。

參考文獻:

  • Brad J. Bushman,
  • C. Nathan DeWall,
  • Richard S. Pond, Jr.,
  • and Michael D. Hanus

Low glucose relates to greater aggression in married couples PNAS 2014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pril 14, 2014, doi:10.1073/pnas.1400619111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04/09/140061911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特定激素控制黃體素分泌 增排卵率

 

月經周期是由大腦荷爾蒙控制,壓力過大、飲食不正常、或生活不規律,都有可能導致荷爾蒙分泌異常,引起經期失常,甚至不孕,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發現,藉由kisspeptin激素控制女性荷爾蒙分泌可增加排卵機率,未來用於人工生殖不但效率更好,治療成本也能降低。

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證據,但研究團隊推測,部分女性可能因為壓力過大,影響大腦下視丘功能,導致經期不正常,甚至停止排卵,兩項重要關鍵就是黃體素與kisspeptin,黃體素會調整女性身體進入排卵期,刺激子宮適合受精卵著床,另一方面,黃體素分泌不足,最嚴重可能引起停止排卵導致不孕。

研究人員想知道kisspeptin作用,測試5個受測者,年齡在24至31歲之間,6個小時內給予不同濃度kisspeptin,再藉由血液測試確認黃體素濃度,發現kisspeptin劑量越高,會刺激黃體素分泌,增加血液的含有量,藉此能夠確認,給予適量kisspeptin,可讓身體在短期內成為易受孕環境。

研究學者Channa Jayasena博士認為,雖然這是個小型實驗,卻有很大效益,如果確認kisspeptin能夠協助不孕症治療,將會有新人工生殖方式,不但更具有吸引力,所需成本更低,可以取代現行主流試管嬰兒,實驗將朝向更大規模進行,希望能確實開發出新方法,提高人工生殖受孕率。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黃體素,應該是黃體刺激素luteinising hormone,簡稱LH。報導中提到的特定激素kisspeptin可以幫助黃體刺激素在腦中的釋放,幫助身體進入排卵期的環境。若能真正應用於臨床,對於不孕症的治療是一大進展。

參考文獻:

Channa N. Jayasena, Ali Abbara, Johannes D. Veldhuis, Alexander N. Comninos, Risheka Ratnasabapathy, Akila De Silva, Gurjinder M.K. Nijher, Zainab Ganiyu-Dada, Amrish Mehta, Catriona Todd, Mohammad A Ghatei, Stephen R Bloom, and Waljit S Dhillo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0 0:0  

DOI: http://dx.doi.org/10.1210/jc.2013-1569

http://press.endocrine.org/doi/abs/10.1210/jc.2013-156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也沒用?! 久坐恐增心臟病風險

中國時報【綜合外電】

過去曾有不少研究報告指出,久坐不動是一項相當不利於健康的習慣,如:肥胖、代謝症候群,甚至心血管疾病等的發生機率都會因久坐而提升。但你知道嗎?根據新的研究顯示,運動將無助於「平衡」久坐帶來的壞處。所以,想要健康,不但得動,還得戒掉久坐的壞習慣。此項研究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之上。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 Diego)卓越婦女健康中心主任-安德烈•拉克魯瓦(Andrea LaCroix)博士說,目前已知,相關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臟病發作、因癌症或心臟疾病而過世,其實都與久坐有一定程度的關連性,且無論你的運動量多大,對於久坐之於身體的損害都沒有助益。

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家依舊無法解釋久坐何以會造成上述的相關病症,推測可能與長時間久坐,將導致肌肉燃燒脂肪的量減低、血液流動緩慢,而這些現象都會提升罹患心臟疾病與高血壓的風險。

有趣的是,許多人都認為坐著不動食慾就會減低,但事實並非如此。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in Amherst)能量代謝實驗室-巴里•布勞恩(Barry Braun)主任說,在他過去所領導的實驗裡,團隊要求參與者在一天中維持坐著的姿勢占大多數的時間,另一天則是站著,如此交替多日。結果顯示,多數時間都坐著並不會減低人們的食慾,或是因此而減少熱量的攝取。

當然,這些實驗的結果並不是要民眾把久坐這件事妖魔化,理想的方法是要將久坐的時間「截斷」,一般建議至少每30分鐘就站起來走動一下。至於該如何落實,杰奎琳•克爾(Jacqueline Kerr)博士建議,民眾在家看電視時,可以把廣告視為起身的一種訊號;在辦公室工作時,可以使用較小的杯子,增加起身沖泡飲品或倒水的機會。

 

 

鄭醫師補充:

久坐實為健康大忌。因此,關於這方面的保健之道可以簡化為:能走就不要站,能站就不要坐。一般懶人的生活型態則為能躺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站。前者是能動儘量動,後者則是相反。

參考文獻:

Sedentary Behavior and Mortality in Older Women

Seguin, Rebecca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 Volume 46 , Issue 2 , 122 - 135

http://www.ajpmonline.org/article/S0749-3797(13)00594-1/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更年期婦女降膽固醇 維生素D+鈣

多到戶外吸收太陽光線照射,是促進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主要方式,它不但是幫助人體吸收鈣、進而鞏固骨質密度的重要幫手,甚至對於進入更年期身體機能衰退的婦女同胞,最新研究指出,補充維生素D有助於清血脂、降低體內壞膽固醇含量,間接減少心臟疾病的發生。


Q:膽固醇是什麼?

提到膽固醇,一般人大多接收到的資訊都是關於壞膽固醇(LDL),因此容易誤以為膽固醇就是個壞東西。事實上,人體是需要膽固醇的,取決於他的好壞。膽固醇可分為兩大類,也就是「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

HDL 為優良膽固醇,可以幫助清除動脈裡的血凝塊,像是血管中的清道夫,一般人的正常值是35~40 mg/dL以上,每升高1mg / dl,可降低女性3%、男性2%的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相比之下,LDL是讓動脈硬化、血管堵塞的元兇,造成心臟疾病與中風的發生,正常值約130至 160 mg/dL,每降低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一般人的理想值約130 mg/dL以下,心血管及病患者最好在100 mg/dL以下。

更年期婦女更須補鈣+維生素D

今年3月發表於北美更年期協會出版的「更年期期刊」的研究報告中,針對鈣質與維生素D補充,對於更年期女性膽固醇的影響有了新的發現。參與實驗的600名女性必須接受1000毫克的鈣與400IU的維生素D3補充品,另外一組對照組則服用安慰劑,比較兩者健康情況差別。

研究人員分別測量每個人體內的維生素D以及膽固醇含量,接著比對服用補充劑與安慰劑的差別,結果發現攝取鈣與維生素D者,體內維生素D含量約為60 ng/mL,符合成年人標準,比美國建議的最低標準30 ng/mL高出兩倍;此外,壞膽固醇(LDL)的含量也明顯較低,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同樣也降低。

根據研究結果分析顯示,補充鈣與維生素D而降低膽固醇的效果,對更年期婦女來說更有明顯幫助,除此之外,生活習慣也有所影響,沒有吸菸與喝較少酒的人,自然也會有較低的壞膽固醇含量。

 

 

鄭醫師補充:

對更年期婦女來說,鈣質與D3補充,不僅有助於減少骨質疏鬆的風險,更能幫助膽固醇的控制,一舉數得。要知道自己體內的鈣質或者維生素D是否濃度充足可透過檢測來了解。

參考文獻:

Peter F. Schnatz, Xuezhi Jiang, Sharon Vila-Wright, Aaron K. Aragaki, Matthew Nudy, David M. O’Sullivan, Rebecca Jackson, Erin LeBlanc, Jennifer G. Robinson, James M. Shikany, Catherine R. Womack, Lisa W. Martin, Marian L. Neuhouser, Mara Z. Vitolins, Yiqing Song, Stephen Kritchevsky, JoAnn E. Manson. Calcium/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concentrations, and cholesterol profiles in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calcium/vitamin D randomized trial. Menopause, 2014; 1 DOI: 10.1097/GME.000000000000018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