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ga-3營養補充劑 有助治療憂鬱症

 

自由 

 



文/柯俊銘


 


一份近期發表在國外「臨床精神醫學期刊」的報告指出,憂鬱症患者長期服用深海魚油、亞麻子油等富含Omega-3的營養補充劑,似乎能緩解病情。


 


這項研究是由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精神科的Francois Lesperance教授主持,他和麥基爾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針對432位有重鬱症的病人進行臨床實驗,目的在探討常見的Omega-3營養補充劑是否能應用在憂鬱症的治療上。


 


參與研究的個案中,有72%為重複發作,53%同時伴隨有焦慮症狀,有43.3%目前正在吃抗憂鬱劑,且至少看醫師達4星期以上,但症狀並未獲得改善。


 


起初研究者安排所有人接受精神狀態的相關評估,接著以隨機且雙盲的方式分為兩組,一組每天服用1.2克的Omega-3(內含1.05克的EPA與0.15克的DHA),另一組則每天服用同重量的安慰劑,裡頭裝有魚腥味的葵花子油,但各組最後究竟吞進何種配方?個案與研究人員都不知情。


 


該實驗持續8週後,個案再次接受上述的評估,透過實驗前後的分數比較,藉以了解Omega-3營養補充劑對於治療憂鬱症有無效用。


 


統計發現,服用Omega-3營養補充劑者不僅病情進步的程度輕微,且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標準。然而,當剔除伴隨有焦慮症狀者的數據時,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相對於服用安慰劑組,憂鬱症狀卻有大幅度的改善。由此可見,Omega-3對於治療單純的憂鬱症患者確實有效。


 


研究者表示,據估計有25%的憂鬱症患者因怕副作用影響,或擔心被污名化,以致服藥順從性低,私下除減藥、停藥外,還採用未經證實有效的偏方,最後常是花錢又傷身;這項研究的發現或許可作為未來憂鬱症替代療法的參考。


 


至於為何含有較多EPA的Omega-3營養補充劑會對憂鬱症有作用?目前仍不是很清楚。


 


或許憂鬱症患者可徵詢主治醫師的意見,在正規治療外,適量服用Omega-3的營養補充劑。



過去我在部落格曾多次提到魚油對於情緒穩定在臨床上的研究發現,包括國內其實也有魚油的研究團隊,針對憂鬱症的部分有些重要的研究發現,今天我再補充一些跟憂鬱相關的研究報告。


對憂鬱症患者而言,臨床檢測常發現他們Omega-3脂肪酸經常出現濃度過低的狀況,如果是懷孕的婦女,胎兒也會從母體內吸收Omega-3,以利胎兒大腦及神經系統的建造,因此,過去有憂鬱症病史的婦女,在懷孕時,往往也是產後憂鬱的高危險群,根據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貝勒醫科大學)的Lucy Puryear醫師的研究,的確會導致部分婦女罹患產後憂鬱症。罹患產後憂鬱症的人容易出現失眠、容易哭泣、失去活力、食慾與興趣,症狀通常在分娩後的一個月就開始,病程有時會延續四到六個月。


Puryear醫師解釋,全身的細胞的細胞膜都有Omega-3脂肪酸,但一般人的飲食所含Omega-3的比例越來越低,導致Omega-3越來越低,但因為一般飲食來源的Omega-6比較多,因此不斷上升,這樣的轉變會影響大腦的化學接受器,並衝擊大腦血清素(serotonin)的濃度,血清素濃度的不足一般認為可能會引發憂鬱症。根據研究,曾罹患產後憂鬱症的婦女,有50-80%的機率會復發。因此建議懷孕婦女應補充足夠量的Omega-3,不但能穩定媽媽情緒,預防產後憂鬱,也對寶寶日後的神經發展及視力有莫大幫助。


加拿大的最新研究,針對432位重度憂鬱者進行臨床雙盲試驗,結果發現Omega-3能明顯降低憂鬱指數,改善憂鬱症狀,再次提醒大家, Omega-3的確對憂鬱症患者有幫助,過去研究發現對輕度到中度的憂鬱幫助比較明顯,但最新的研究發現,即使是重度憂鬱患者,Omega-3也能有某種程度的助益。最後提醒,魚油的補充,務必選擇有安全純度認證的產品,可以減少重金屬及其他環境毒素的接觸,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相關研究的原文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article.psychiatrist.com/dao_1-login.asp?ID=10006935&RSID=3344927851508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近年來有些藥廠,將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抗憂鬱劑的生殖系統副作用,用於治療男性早洩,殊不知,也會造成精蟲濃度降低的後遺症,降低生育能力。過去只有動物研究,近日則從人體實驗部分更一步證實相關副作用的確存在。

這項研究針對有早洩困擾的男性,讓實驗對象服用樂復得sertraline (商品名為Zoloft)以單盲隨機的方式來進行試驗,結果發現跟單單以行為治療的人相比較,服用抗憂鬱劑來治療早洩的男性,不僅精蟲濃度降低,也增加精蟲本身的DNA斷裂,換句話說,SSRI這類藥物具有殺精作用。

因此,對於想生育的男性,研究人員建議最好避開SSRI這類藥物,以免得不償失。

此外,SSRI這類藥物,包含經常被開立的百憂解,抗憂果等等,對於延緩射精時間固然有效,然而經常出現的其他副作用,包含打哈欠、噁心、冒汗、極度疲憊,排便功能變差以及降低骨頭的礦物質密度,提高骨質疏鬆風險等等,都不容我們輕忽。開藥的醫師都不會事先知會當事人相關副作用,因此,請大家多留意相關資訊,自求多福。

參考文獻: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Sertraline With Behavioral Therapy on Semen Parameters in Men With Primary Premature Ejaculation

Akasheh, Goudarz et al.
Urology
 
http://www.goldjournal.net/article/S0090-4295(13)01536-7/abstract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威權父母易養胖童

父母太過威權,易養出胖小孩。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流行病學教授莉莎·凱特納米指出,父母不與孩子討論飲食與運動觀念,沒有太多互動,直接嚴厲管束,容易造成反彈,導致兒童偏向較不健康的飲食型態或不願活動,增加日後肥胖的機率。

莉莎·凱特納米教授指出,多與孩子討論飲食、活動的觀念,有助於減少不健康的飲食及生活模式,比冷漠或直接嚴厲命令來得有效。研究人員指出,家長太過威權,不給討論機會,孩童反而不願意聽從,主要是孩童常有反抗心理。

青春期發育需要熱量、蛋白質及鈣質的大量補充。因為此時活動量大,足夠的熱量攝取,方可應付成長所需,對於偏食習慣的孩子,專家建議應與其討論飲食觀念,最好能補充及平衡孩子成長所需的熱量及營養素。

醫師指出,身材的高矮胖瘦,雖說部分由遺傳決定,但後天營養、良好作息與充足睡眠、養成運動習慣及正確運動觀念,更是影響青春期發育的重要因素。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快,身體產生適度的營養需求及調節作用,平時補充的營養容易被吸收。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透過調查超過37000名以上,年齡介於0到11歲的孩童發現,若是父母管教傾向權威,小孩在2-5歲時,出現肥胖的機率高出30%,6-11歲時肥胖發生風險更高出37%。

權威式的教養方式,容易讓小孩有壓力。壓力則是肥胖風險的重要因子。這篇研究值得為人父母參考借鏡。

以親子互動來說,小孩的狀況讓父母生氣或者抓狂,父母內在往往也有一些內在的部份引發出來,在改善親子互動過程中,絕不能忽略這一塊。

參考原文報導:

http://time.com/30376/parenting-like-a-tiger-mom-may-make-your-kids-obes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眠 會使腦細胞死亡

美國賓州大學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腦細胞死亡,失眠患者必須找到解決辦法,規律生活穩定睡眠時間,才能避免大腦受到傷害;另外,研究團隊企圖找到預防藥物,避免大腦因失眠受到損傷,但目前一切都言之過早,還必須找到細胞損傷與睡眠的直接關連。

實驗中,研究人員持續讓小鼠保持活動,或打亂睡眠時間,導致長期睡眠不足,結果發現部分小鼠腦細胞死亡約達二十五%,其餘多數也都有腦部傷害,若依此推斷失眠對人類影響,很可能也會相同結果,尤其因為工作需要,必須長期日夜顛倒,又作息不正常的民眾,必須找到治療辦法,避免民眾傷害擴大。

研究團隊認為,或許未來能開發出藥物,能夠保護大腦不受到失眠傷害,現在的首要任務,是找出最容易失眠的高風險族群,先幫他們降低失眠風險,若無法避免睡眠時間不足,再使用藥物避免大腦傷害,降低永久性病變危機,但民眾也要有改變生活決心,保護身體健康,讓生活能更有品質。

  

鄭醫師補充:

睡眠是身體修復以及充電的關鍵時刻。失眠潛藏的健康危機便是身體無法獲得適當修復,反而增加壓力,這篇報告雖是動物研究,但仍值得大家參考。

別熬夜,每天睡好覺,健康保健已經做好過半。

參考文獻:

 

Extended Wakefulness: Compromised Metabolics in and Degeneration of Locus Ceruleus Neurons

  • Jing Zhang,
  • Yan Zhu,
  • Guanxia Zhan,
  • Polina Fenik,
  • Lori Panossian,
  • Maxime M. Wang,
  • Shayla Reid,
  • David Lai,
  • James G. Davis,
  • Joseph A. Baur,
  • and Sigrid Veasey

Articles - Neurobiology of Disease |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 March 2014, 34(12):4418-4431; doi:10.1523/JNEUROSCI.5025-12.2014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4/12/4418.abstract?sid=0f98c96d-3bef-473a-99b3-68969b4b487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蒜殺菌功能強大 腸胃病不用愁

 

大蒜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尤其是具有獨特生物活性的大蒜素,對各種細菌、病毒具有強大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可用於急慢性腹瀉、咽喉炎、感冒咳嗽、慢性胃炎、胃潰瘍的防治,食用大蒜還對中老年人的心腦血管健康大有裨益。

大蒜既可調味,又能防病健身可謂「天然的抗生素」。以前沒有抗生素時,要是傷口長了膿皰癤子,老人家都會將蒜瓣搗爛,敷在患處以盡消毒殺菌之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大蒜的殺菌功效在於「大蒜素」,它對多種球菌、桿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所以被視認為是天然的盤尼西林(青黴素)、天然廣譜抗生素。

要發揮大蒜的抗菌效果,盡可能使用生大蒜,而不非煮熟的大蒜。因為大蒜素對溫度很敏感,溫度越高大蒜素分解得越快。有研究發現,大蒜提取液放在0度C的環境下,裡面的大蒜素會很穩定。連放五天後再測量,大蒜素的含量幾乎沒有明顯下降。但是倘若放在五十度C的環境下,大蒜素在隔日就幾盡消失。可想而知,只要將大蒜通過加熱,裡面的大蒜素就會被破壞,抗菌殺毒的效果就會減弱。

病毒性的腹瀉,可以試著食用生大蒜的方法來治療。但有個地方需注意,腹瀉時不建議只吃生大蒜,因為此時腸道較敏感,大蒜帶有一定的刺激性,單吃的話,反而會刺激腸道分泌更多液體,加重腹瀉。若配上米粥來吃,就可消除這個副作用。

  

鄭醫師補充:

很多醫師感冒不吃感冒藥,會吞大蒜,因為大蒜會幫助抑制病毒以及細菌,還會活化身體的免疫系統。但大蒜對於健康的好處,不只上述文章內容而已。

根據已經發表的研究,大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甚至幫助心血管健康:

  1. Sovová M, Sova P (May 2004). "[Pharmaceutical importance of Allium sativum L. 5. Hypolipemic effects in vitro and in vivo]". Ceska Slov Farm (in Czech) 53 (3): 117–23. PMID 15218732. 
  2. Ashraf, R., et al. Effects of garlic on dyslipid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17(3):60-64, 2005.
  3.  Ashraf, R; Aamir, K; Shaikh, AR; Ahmed, T (2005 Jul-Sep). "Effects of garlic on dyslipid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ournal of Ayub Medical College, Abbottabad : JAMC 17 (3): 60–4. PMID 16320801. 
  4.  

也能抑制血小板凝集以及降血脂:

  1. Steiner M, Lin RS (June 1998). "Changes in platelet function and susceptibility of lipoproteins to oxidation associated with administration of aged garlic extract". J Cardiovasc Pharmacol 31 (6): 904–8. doi:10.1097/00005344-199806000-00014. PMID 9641475. 
  2.  Kojuri J, Vosoughi AR, Akrami M (March 2007). "Effects of Anethum graveolens and garlic on lipid profile in hyperlipidemic patients". Lipids Health Dis 1 (6): 5. doi:10.1186/1476-511X-6-5. PMC 1821028. PMID 17328819.

對降低同半胱胺酸,穩定血糖也有助益:

關鍵是大蒜含豐富維他命C,因此也可以預防壞血病:

Jones W, Goebel RJ (2001). "Garlic and Health". In Watson RR. Vegetables, Fruits, and Herbs in Health Promotion. Boca Raton: CRC Press. pp. 205–216.

此外,大蒜也可以提升性功能,原因是刺激腦下垂體刺激素分泌,增加睪固酮的產生:

Oi, Y; Imafuku, M; Shishido, C; Kominato, Y; Nishimura, S; Iwai, K (2001 Aug). "Garlic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s testicular testosterone and decreases plasma corticosterone in rats fed a high protein diet.".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31 (8): 2150–6. PMID 1148141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攝護腺癌 每天2把核桃就足夠

攝護腺癌可說是男性最大的健康煩惱之一,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50歲之後癌症的風險更是大為提高,而攝護腺的保健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科學家研究發現,堅果類中的核桃可能就是預防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關鍵食品,研究證實,每天吃兩把大約57公克的核桃,就能有效降低攝護腺癌發生的機率。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指出,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UT Health Science Center)為免疫缺陷老鼠注射人類的攝護腺癌細胞,經過3~4周的時間,癌細胞就會在老鼠體內開始大量蔓延,接著研究人員將罹癌老鼠分為兩組,一組在飲食中加入核桃,另一組則維持一般飲食。

有助縮小腫瘤體積、降低風險

刊於「癌症探索」醫學期刊上的研究報告指出,在16隻有吃核桃的老鼠組別中,有3隻體內產生攝護腺腫瘤,而在32隻一般飲食的組別中有14隻有攝護腺癌腫瘤,比例約為44%。此外,核桃組別的老鼠體內腫瘤尺寸都較小,平均縮小4分之1。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中刻意使用一整顆完整的核桃給老鼠吃,而非使用從核桃中萃取出來的精華素注射至老鼠體內,原因在於許多食物中的防癌效果,可能會因為攝取方式不同而改變功效高低,因此選擇用一般飲食的方式。

核桃抗氧化功能佳,保護心血管更加分

核桃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的維生素E、多酚植物化合物以及天然抗氧化劑,可以幫助降低血液中的「內皮素」(endothelin)濃度,進而降低體內發炎情形、降低癌細胞產生機率。

將老鼠攝取的核桃量換算成人類所需,大約就等於25盎司(57公克)、手抓2把的量,每天吃足量核桃,便能達到效果。加上許多研究本就證實堅果類對於心血管保健、大腦等都有助益,不僅能夠防癌,也是日常保健的好幫手。

  

鄭醫師補充:

非常實用且值得參考的防癌資訊,提供給大家參考。

參考文獻:

Russel J. Reiter, Dun-Xian Tan, Lucien C. Manchester, Ahmet Korkmaz, Lorena Fuentes-Broto, W. Elaine Hardman, Sergio A. Rosales-Corral, Wenbo Qi. A Walnut-Enriched Diet Reduces the Growth of LNCaP Human Prostate Cancer Xenografts in Nude Mice. Cancer Investigation, 2013; 31 (6): 365 DOI: 10.3109/07357907.2013.80009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抽血預測失智症 準確率達9成

 

中國時報【綜合外電】

(中時健康╱外電編譯)「爺爺,今天已經是你第3次吃晚餐了!」、「阿婆,我不是別人,我就是你的孫女呀!」這些都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患者家屬常有的經驗,最親愛的家人,卻把大家都給遺忘了。目前在醫界,失智症的發生原因仍不明確,治療上,則因其為不可逆的疾病,僅能透過藥物延緩部分症狀惡化的現象,因此,及早發現就顯得格外重要。

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主因,是腦中神經細胞間連結喪失,導致患者日漸失去記憶、語言,甚至行動能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數字顯示,全世界目前約有3500萬人罹患失智症,預計在2050年之前,人數將增長至1億1500萬人之多。

根據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的研究,目前已開發出一種血液測試的機制,能夠預測人們在未來3年內是否會出現第一次認知能力下降,也就是所謂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且有高達9成6的準確率。研究刊登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之上。

在這項研究中,團隊找來了525位70歲以上的健康老年人,並追蹤他們的身體狀況長達5年之久。5年後,這些原本身體都相當健康的老年人中,共有28位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或是已出現如認知障礙的早期症狀。研究團隊回顧並分析這些參與者的血液樣本,結果發現,檢測失智症的關鍵就在於血液中的脂肪。

研究的領導者,同時也是名神經學家的霍華德˙費德洛夫(Howard Federoff)表示,跟健康的成年人比起來,那些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的成年人,他們血液中共有10種特定脂質的水平偏低,因此,要預測失智症,未來可從血液檢測下手。

這項研究的發表,顯示了及早檢測對於這類神經變性疾病的對應方法是有價值的。霍華德˙費德洛夫進一步說,或許目前醫界在治療失智症上仍沒有重大的突破,但及早預測失智症,對於未來的財務規劃、健康照護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鄭醫師補充:

阿茲海默症,眾所周知的神經退化疾病,一旦發現,患者幾乎是不可逆的一路功能下滑,尤其是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等等)。目前的藥物無法逆轉失能,只能延緩退化。

在這篇研究出爐之前,一般阿茲海默症的檢查,除了都不是預測,而是檢測是否有營養缺乏或者內分泌失調引發的相關類似症狀,沒有辦法去做任何預測。

因此,如何早期預知是否罹患失智症的檢查,極具臨床醫療價值。在未出現明顯功能退化之前,積極透過飲食以及生活型態調整,預防以及延緩失智的發生。功能醫學也能透過相關檢測,找出當事人的體質缺陷與負擔,針對根源來做根本調整與改善。此外,基因檢測也是一項值得參考的檢查工具。

 

參考文獻:

Plasma phospholipids identify antecedent memory impairment in older adults

Nature Medicine Year published:(2014)DOI:doi:10.1038/nm.3466

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aop/ncurrent/full/nm.3466.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現憂鬱情緒 恐與陰天有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天氣忽冷忽熱,尤其好一段時間沒見到陽光,小心有可能會引起憂鬱的現象;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劉銘雄指出,臨床上就有患者發現自己心情莫名的不開心,進一步了解,發現患者的情緒竟與寒流來襲的時間點相同。

其實若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不但有可能會拖延工作,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且恐使惡性循懷下,導致情況更為惡化;

  

鄭醫師補充:

血清素濃度過低的人,容易產生憂鬱情緒。天氣陰冷易讓當事人感到心情低落,到底是何原因?

天氣陰冷,太陽不出來,無法經由光刺激的徑路,幫助大腦產生一部分的血清素,因此容易憂鬱的人,往往容易受到天氣影響。

如何解決,當然是設法增加血清素。增加血清素可由三部分來加強:

1.攝取含色胺酸的食物來源,例如火雞肉、芭樂、腰果以及香蕉等等。相關營養補充品也可以考慮。

2.平時把握機會,適度曬曬太陽,天氣陰冷時,可以透過照光治療來達到類似曬太陽的效果。

3.規律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可以改善神經傳導物質的活絡,改善憂鬱情緒。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氣汙染 影響大腦發育

中國時報【朱建陵╱綜合報導】

根據最新一期美國科學期刊報導,重慶市銅梁縣2004年關閉當地燃煤電廠,研究顯示,電廠關閉前出生的嬰兒臍帶血中某種蛋白質含量,明顯低於電廠關閉後孕育的嬰兒。這種蛋白質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

美彭博社引述《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指出,由這項在中國開展的研究發現,空汙可能導致兒童基因受損。研究人員發現,由於某些母親生活在10年前關閉的中國某燃煤電廠周圍,空汙導致基因變化,可能已損害其子女的學習能力。

這項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重慶醫科大學開展的研究發現,電廠關閉前出生嬰兒,2歲時表現出較差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前後兩組(幼兒)表現出的顯著差別,出乎預料,這顯示有效的政策對地方民眾會帶來多大影響」,第一作者、哥大的唐德良說。

這座電廠曾是主要空氣汙染源,研究人員在2002和2005年分別對150和158名不抽菸的當地母親和新生兒展開研究。研究顯示,2002年組幼兒的頭部小於2005年組,對於與神經細胞生長有關的蛋白質,2005年組孩子的腦原性神經營養因數含量明顯高一些。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曾和一位長期居住於北京的中醫師聊到他在北京的生活。他說現在在北京,幾乎都不敢帶小孩出門,因為空氣汙染實在太嚴重,他擔心不僅會影響小孩的呼吸道健康,甚至會影響小孩的大腦發育,對照這則報導,值得大家警惕。

之前也有研究指出,空氣汙染會增加自閉症風險:

http://keck.usc.edu/en/About/Administrative_Offices/Office_of_Public_Relations_and_Marketing/News/Detail/2013__pr_marketing__fall__campbell_volk_epidemiology_120213

參考文獻:

Tang D, Lee J, Muirhead L, Li TY, Qu L, et al. (2014) Molecular and Neurodevelopmental Benefits to Children of Closure of a Coal Burning Power Plant in China. PLoS ONE 9(3): e91966. doi:10.1371/journal.pone.0091966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9196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飯前先聞水果 飲食選擇更健康

用餐時間到了,你會選擇吃豐盛的滿漢全席,還是健康無負擔的低卡輕食呢?每個人每天都要面臨這種吃什麼的抉擇,總是有兩種聲音在大腦裡掙扎,不過現在科學家想出了一個方法可以讓選擇變得更為簡單:先聞水果!研究發現,水果氣味可以改變人大腦的飲食偏好,傾向於選擇吃健康食物。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法國勃艮第大學(University of Bourgogne)的心理研究,以「研究用餐時溝通情形」為由進行盲測,將115名18~50歲的男女性分為兩組進入不同房間內等待,其中一間事先經過噴灑新鮮梨子氣味,一間則否。

經過15分鐘之後,再將他們帶往另外一個房間,並從眼前的自助餐菜單中選出3道餐點,前菜為冷盤肉類,或是磨碎的胡蘿蔔,主菜為肉餡捲,或是鮭魚蔬菜燉飯;甜點則是巧克力布朗尼或是蘋果拼盤。

待在有水果香氣房間的組別,前菜與主餐的選擇跟另一組沒有明顯差異,但在甜點的選擇上則明顯不同。待在未聞水果香氣房間的人,其中有4分之3選擇吃布朗尼,而聞過水果氣味的人,僅有一半以下的人選擇布朗尼。研究結果顯示,人類的食慾不知不覺在潛意識中會受到氣味刺激所影響。

控制食慾,飲食有妙方

刊登於線上「食慾」期刊(Appetite)的報告內容提出,這是第一份提出水果氣味會影響人對食物選擇的研究結果,會讓人更傾向於選擇含水果、較清爽的食物。將這樣的影響應用到需要飲食控制的人身上,可以試著在吃飯前先聞聞水果的清香氣味,或許有助於讓吃飯時較不容易陷入暴飲暴食,或吃太油膩高熱量的選擇中。

事實上,人的食慾可以透過各種不同方式來控制,例如美國研究就曾發現,杏仁具有抑制食慾的效果,或是三餐飯前將黑木耳粉泡水喝,木耳的大量纖維可以增添飽足感、進而降低食慾,用餐時也就不會吃進過多的熱量。

  

鄭醫師補充:

嗅覺連結的其實是相當原始的大腦,這部分與每個人的情緒反應甚至是潛意識都有直接相關,因此透過嗅覺來改變飲食的理論以及做法,以英文來說是MAKE SENSE!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583913/Sniffing-fruit-improves-diet-Smells-trick-brain-choosing-healthy-option-faced-treat.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喝酒2次 中風死亡率3倍

常喝酒對身體很不好。特別是男性,傷害更大。東芬蘭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男性每星期喝酒次數若超過兩次以上,中風死亡率就會大大增加。無論喝酒量多寡,只要喝酒頻率超過兩次,就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斯堪地納維亞神經病理學學報」。

許多研究顯示,過量飲酒可能造成多種疾病,舉例來說,酒精攝取量就與缺血性中風風險息息相關,兩者關係呈現「J」曲線,適度飲酒的人中風風險最低,而大量喝酒的人中風風險就會直線上升。大量喝酒,也會造成腦出血機率增加,喝酒喝越多,越容易腦出血。除了喝酒,中風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血壓升高、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心房顫動、糖尿病、抽菸、體重過重、有症狀頸動脈狹窄與高血脂。

研究顯示,一星期喝兩次酒的人中風死亡率是沒有喝酒習慣者的三倍之多。無論喝酒總量有沒有增加,只要一星期喝兩次酒,就會讓中風死亡率上升。

研究人員以「庫奧皮奧缺血性心臟病危險因素研究」為根據,以其中兩千六百零九名男性為研究對象,這些男性參與研究時為中年階段,研究追蹤二十年。研究人員以問卷詢問其飲酒量、飲酒頻率,然後再比對往後中風就醫紀錄。而得到上述結論。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提醒,要預防中風,平常就得控制好血壓、血糖、膽固醇指數,且要維持健康體重,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不要抽菸,攝取充足蔬菜水果,少吃高油脂、飽和脂肪食物。

  

鄭醫師補充:

這項芬蘭研究追蹤長達20年,研究分析對象也不算少數,可信度極高,建議有喝酒習慣的人留意這方面的報導,適量喝酒或者不喝,相對來說安全許多。

參考文獻:

Rantakömi SH, Kurl S, Sivenius J, Kauhanen J, Laukkanen JA. The frequency of alcohol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oke mortality. Acta Neurol Scand. 2014 Mar 8.

http://www.uef.fi/en/-/alkoholin-juominen-useasti-viikossa-lisaa-aivohalvauskuoleman-vaaraa?redirect=http%3A%2F%2Fwww.uef.fi%2Fen%2Fhome%3Fp_p_id%3D101_INSTANCE_9vsFge3Ut5NJ%26p_p_lifecycle%3D0%26p_p_state%3Dnormal%26p_p_mode%3Dview%26p_p_col_id%3Dcolum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糖越高失智症風險也更高

中國時報【蔡鵑如】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報告同時指出即使高血糖者尚未達糖尿病標準罹病風險仍會提高

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統計,全球每4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目前已有3500萬人罹患失智症。造成失智症的原因,除老化、遺傳和吸菸等習慣外,最新研究更發現,血糖越高,失智症的風險也更高。

由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報告指出,高血糖者即使尚未達糖尿病標準,罹患失智的風險也會提高。研究領導人、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克萊恩說,「這樣的結果,對醫界探究血糖與大腦之間的交互影響,也許會產生新的思維。」

研究人員針對逾2000名平均年齡76歲的銀髮族,進行將近7年的追蹤,大多數人在研究開始時都沒有糖尿病,僅少部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所有人均無失智症。這群受測者除了定期測血糖,每隔1年還要接受認知檢驗,如果成績低於正常值,還要接受其他測驗和評估。

研究結束時,約4分之1罹患各種類型的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氏症和血管性失智症。

為了估算受測者的血糖濃度,研究人員除了納入空腹和非空腹血糖,並把可能誘發失智症的其他因素,如心血管、吸菸和高血壓等納入。結果發現,血糖越高,失智症的風險越高;即使血糖被認為正常者(115 mg-dl),失智的機率還是比血糖濃度僅100 mg-dl者高了18%。

如果是糖尿病患,血糖和失智症的相關性更明顯,血糖高達190 mg-dl的糖尿病患,老年失智的風險,比血糖160 mg-dl的糖尿病者高了40%。

不過克萊恩強調,現在就認定高血糖會誘發失智症風險為時過早,必須進行更多、更全面的研究,才能肯定二者間的因果關係:「大家不必瘋狂運動或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因為這篇報告並未顯示,那些可降低血糖的生活方式,不代表能減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之前研究告訴我們,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大增,這篇研究則更進一步指出,即使未達糖尿病標準,血糖值的高低仍然可以看出失智症的風險仍有高低之別。因此,維持血糖在100mg/dl以下,對於失智症的預防是一個可以著力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Glucose Levels and Risk of Dementia

Paul K. Crane, M.D., M.P.H., Rod Walker, M.S., Rebecca A. Hubbard, Ph.D., Ge Li, M.D., Ph.D., David M. Nathan, M.D., Hui Zheng, Ph.D., Sebastien Haneuse, Ph.D., Suzanne Craft, Ph.D., Thomas J. Montine, M.D., Ph.D., Steven E. Kahn, M.B., Ch.B., Wayne McCormick, M.D., M.P.H., Susan M. McCurry, Ph.D., James D. Bowen, M.D., and Eric B. Larson, M.D., M.P.H.

N Engl J Med 2013;  369:540-548August 8, 2013DOI:  10.1056/NEJMoa1215740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21574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族小心!白色奶油球的真相

咖啡奶油球的真面目是?

前幾天,在一家可外帶的咖啡館看到一名年輕女性,她正拿著托盤講手機,托盤上放了幾杯剛買的咖啡。「咖啡好了,需要幾個奶油球呢?」我想她大概是受同事或朋友之託來買咖啡的。「○○小姐跟△△小姐不在座位上?這樣啊!那好吧!我就拿差不多的數量回去好了,反正是免費的。」在她面前,可免費取用的奶油球堆積如山。她隨意抓了五、六個放入紙袋,然後大步邁出店門。我要在這裡問讀者一個問題:為什麼「咖啡奶油球」可以隨意取用呢?你想過這個問題嗎?



我經常在演講時,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認為咖啡奶油球是用什麼製成的呢?」

「咦!我從來沒想過這種問題。」所有人露出困惑的表情,大部分會回答說是「牛奶」、「鮮奶油」等。但是,其實「咖啡奶油球」並不是由牛奶或鮮奶油製成的。

在植物油裡加入水,利用添加物來呈現乳化狀態,製成「牛奶風味的東西」,這就是「咖啡奶油球」的真面目。比起使用牛奶或鮮奶油,植物油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所以,才能提供大家「隨意取用」。

關於這一點,只要仔細看「包裝背面」就知道了:植物性脂肪、乳化劑、黏稠劑、pH調整劑、色素、香料。包裝背面會有這樣的標示,至於「牛奶(生乳)」則隻字未提。請注意接下來的區別,前面我指的是外包裝;現在打開包裝,仔細看各個奶油球容器,就會發現,上面也沒有「牛奶」的字眼,只標示了「咖啡用奶油」、「咖啡鮮奶油」等。

雖然我前面曾寫到,要去看「包裝背面」的原料標示。但這標示只印在裝奶油球的外包裝上,至於奶油球容器上,則是沒有標示的。根據食品衛生法的規定,像這樣的小容器或小包裝(三十平方公分以下)是不需要標示的。關於這一點,我後面會再詳述。因此,當奶油球被放到咖啡館或餐廳時,就算想要確認「包裝背面」的原料標示也沒辦法。

水、油與「白色粉末」製成咖啡奶油球

在植物油裡加入水,使其呈乳化狀態,製成牛奶風味。」我前面雖然這麼寫著,但如同大家所知,在普通狀態下,水、油是無法融合的。因此,添加物就登場了。

首先要使用「乳化劑」。乳化劑就是界面活性劑,只要加進去,油和水會在瞬間混合,乳化為牛奶一樣的白色。

但是,這樣還是沒有牛奶般的濃稠感,因此,就要用黏稠劑「加工」製造。乳化劑跟黏稠劑都是「合併標示」(後述),所以無法得知用了多少種類。最後加工階段則用「焦糖色素」,藉著極淺的褐色,調整得非常像奶油色。為了延長保存期限,則加入「抗氧化劑」,最後,再加入有奶油香味的「香料」。所以,你每次加入咖啡的「牛奶」──其實是用水、油與多種添加物所製成的「奶油風味沙拉油」。

我在演講會上,經常現場將水與油乳化,做出「咖啡奶油球」,每次會場都會傳出「喔!」的驚訝聲,因為沒有人知道這個「內幕」。事實上,法律沒有規定不可以用植物油來製作奶油,但這很明顯是「仿商品」、「偽造商品」,不是嗎?

事實上,加工食品就是有很多這種「模仿」、「造假」。

但是,我們消費者難道就沒有值得反省的地方嗎?為什麼在咖啡館或家庭式餐廳,咖啡鮮奶油會堆積如山,且可以「隨意取用」?──到底有多少人會抱持這種「單純的懷疑」,而去思考理由呢?(當然,我並不是說所有可以隨意取用的東西都可疑。)

不只是咖啡鮮奶油,對於其他食品,那些毫無懷疑、毫無問題意識的使用者,永遠都會上廠商的當。在目前「偽造食品」、「假食品」橫行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有認清「真品」的眼光。

 

 

鄭醫師補充:

添加物,人造食物的危機處處存在,原則上儘量食用沒有汙染的天然來源比較安全。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熟男遭惡「睪」!睪固酮低下誤憂鬱

男人,你被惡「睪」了嗎?根據調查指出,國內40歲以上男性,每4人就有1人患有睪固酮低下症,臨床上不僅常出現憂鬱、疲倦、心情沮喪、體力下降、專注力下降、失眠等症狀,甚至有高達1成患者,面臨性功能障礙的困擾。醫師表示,睪固酮對男性雖然重要,但並非人人都適合補充,應由醫師評估利弊,千萬別亂服偏方,傷害身體健康。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吳季如醫師表示,睪固酮低下症常被誤以為是憂鬱症,或是肝功能不好,病人常出現心情容易沮喪、疲倦、體力下降、專注力下降,以及失眠等症狀,若出現上述現象,最好到醫院檢查是否因睪固酮(即男性荷爾蒙)低下所致。

性功能障礙 睪固酮濃度低

但要注意的是,男性更年期合併有睪固酮濃度低下患者,不一定都會出現類似憂鬱症的身心症狀,但若輕忽而延誤治療,除了容易因腰圍變大、肥胖引發心血管或三高疾病外,甚至易因骨質疏鬆造成扭傷或骨折等傷害。

若有合併勃起功能障礙,一定要及早就醫,建議可以先服用壯陽藥改善勃起困難,再搭配補充凝膠型或長效型針劑男性荷爾蒙治療,有助調整負面情緒、改善代謝症候群及提升專注力及肌耐力。



睪固酮低下可能症狀 先自我評量

吳季如醫師強調,睪固酮的補充目前有3種途徑,包括口服藥物、皮膚吸收,以及注射針劑,而治療途徑要視病患的睪固酮缺乏程度與生活習慣,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而患者是否有臨床症狀,可利用「聖路易大學老化男人睪固酮低下問卷」自我評估。問卷如下:

1.您是否有性慾(性衝動)降低的現象?

2.您是否覺得比較沒有元氣(活力)?

3.您是否有體力變差或耐受力下降的現象?

4.您的身高是否有變矮?

5.您是否覺得生活變得比較沒樂趣?

6.您是否覺得悲傷或沮喪?

7.您的勃起功能是否較不堅挺?

8.您是否覺得運動能力變差?

9.您是否在晚餐後會打瞌睡?

10.您是否有工作表現不佳的現象?

若是病患有3題以上回答「是」,就要懷疑有男性更年期(睪固酮濃度低下)。但由於大部分問卷的敏感度高,但辨別度低,病例的確認還是要靠進一步驗血,檢測血中睪固酮濃度。

 

鄭醫師補充:

1.即使有些狀況符合上述問卷的描述,但終究還是要藉由客觀的抽血檢測來證實是否有睪固酮低下的狀況。

2.雖然,我們稱睪固酮低下是所謂的男性更年期,經常發生在四十歲以上,國內發失比例高達25%,但不見得四十歲以下就男性不會出現睪固酮低下,提醒大家留意。

3.腎上腺分泌的抗壓力荷爾蒙脫氫異雄固酮DHEA,也往往有狀況,甚至有些人是睪固酮在正常範圍,但DHEA明顯不足。DHEA會轉化為性荷爾蒙,身體一部分的男性荷爾蒙的產生來源是DHEA。DHEA低下也可以檢測以及調整。

4.不管是睪固酮或者是DHEAS,若是發現低下,最好都在檢測的監督下來確認是否達到補充效果以及何時該停。

5.很多人,包含專業人員都不知道,為何睪固酮低下,症狀類似憂鬱症?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腦部細胞也有性荷爾蒙的接受體。一旦性荷爾蒙濃度太低,也會反應出情緒症狀,男女皆然,就像更年期女性也是一樣,容易出現焦慮甚至是憂鬱的症狀。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型研究:飽和脂肪無害心臟

(中央社台北19日電)一項大型研究認定,沒有證據顯示飽和脂肪與心臟疾病有關係,推翻了流傳數十年的飲食建議,並稱敦促民眾避開「不健康」脂肪,以遠離心臟疾病的指導方針是錯誤的。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於勸告民眾避開像奶油等飽和脂肪數十年後,科學家如今發現,沒有證據可證明飽和脂肪與心臟問題有關連。

一項分析大量現有資料的「大型」研究也說,所謂的健康多元不飽和脂肪,像是葵花油,整體來說,不會對心臟疾病風險產生影響。

相較之下,名為十七酸(margaric acid)的乳品脂肪,反而能「顯著降低」風險,棕櫚油與動物產品中的兩種飽和脂肪,跟心臟疾病只有「微弱關連」。

魚油中的兩種omega-3脂肪酸--EPA與DHA,以及omega-6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與心臟疾病風險較低有關。不過,omega-3與omega-6補充劑似乎沒有益處。

劍橋大學的主要研究人員周德里(RajivChowdhury)說:「這些有趣的結果,可能可激勵拓展新的科學調查方向,並鼓勵徹底重新評估目前的營養指導方針」。

研究結果刊登於美國「內科醫學年鑑」(Annalsof Internal Medicine),研究團隊是從72篇研究報告資料進行統合分析,這些研究報告涉及18國的60萬名參與者。1030319

 

鄭醫師補充:

18國,超過60萬名以上的參與者分析,這是非常有力的證據:提醒我們飽和脂肪酸使用並不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反式脂肪酸才會。

前陣子,關於椰子油的爭議,主要著眼點,便是椰子油本身是飽和脂肪酸,是否適合長期使用?我想這篇最新的研究發表可以平息這個爭論。此外,建議大家的食用油不要限於單一油種來源,畢竟,脂肪酸的平衡才是重點。

參考文獻:

Rajiv Chowdhury, Samantha Warnakula, Setor Kunutsor, Francesca Crowe, Heather A. Ward, Laura Johnson, Oscar H. Franco, Adam S. Butterworth, Nita G. Forouhi, Simon G. Thompson, Kay-Tee Khaw, Dariush Mozaffarian, John Danesh, Emanuele Di Angelantonio; Association of Dietary, Circulating, and Supplement Fatty Acids With Coronary Risk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4 Mar;160(6):398-406.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184663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