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吃垃圾食物 常因睡眠不足

作者: 李書帆 | 台灣醒報 – 2012年6月11日 下午5:24





【台灣醒報記者李書帆綜合報導】美國研究顯示,睡眠不足的人容易被垃圾食物如甜食、洋芋片等所吸引。研究人員表示,這跟大腦的認知控制有關,人疲倦時對於食物的抵抗力較弱。臨床營養師也說:「當身體勞累時,會渴望快速補充能量的高熱量食物。」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團隊發現,當人們睡眠不足時,大腦額葉控制行為和做決定的區域會受到影響,而導致對食物的反應不同;對於不健康的食物反應較弱,而增加選擇健康食物的困難。


研究人員認為,這跟大腦認知控制有關,在疲累和睡眠不足時,身體防衛機制相對較弱。你會吃下平常不該吃的食物。一名紐約臨床營養師莎曼莎(Samantha Heller)也表示,身體疲勞時會特別渴望快速能量的補充。你也會因此而得到短暫的解脫。他強調,但是這樣的解脫效果非常短暫。


不少外國研究也曾指出,垃圾食物除了會上癮之外,也會造成肥胖、糖尿病,甚至是憂鬱症罹患風險的增加。


營養師建議,想要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睡眠一定要充足,7到8小時的睡眠時間最適當。另外,遠離垃圾食物首要就是要讓健康食物隨手可得,像是家裡和公司。


鄭醫師補充:


人睡眠不足或者感覺累的時候容易亂吃垃圾食物,這是身體需要能量的表徵,垃圾食物能在短期獲取短暫的能量補充與心情提升效果,但除了效果不持續之外,長期下來,影響到胰島素正常分泌,使胰島素敏感性變差,繼而肥胖、糖尿病以及憂鬱症罹患風險增加。相關文章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0567&prev=30619&next=29515&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099&prev=19168&next=19080&l=f&fid=16


上述報導研究來源:


Marie-Pierre St-Onge, Ph.D., research associate, St. Luke's Roosevelt Hospital Center,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ity; Samantha Heller, M.S., R.D., clinical nutrition coordinator, Center for Cancer Care, Griffin Hospital, Derby, Conn.; June 10, 2012, presentations, Associated Professional Sleep Societies' SLEEP 2012 meeting, Bost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近來社會對憂鬱的重視日增,甚至有不少問題也與憂鬱有關,所以對於憂鬱的認知提升實刻不容緩,在此提出一些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應對方式,讓大家瞭解,處理憂鬱,並非做做憂鬱症篩檢,然後服用抗憂鬱劑,憂鬱就會自然消失


首先,我建議可以信任親友陪伴傾訴減少負面情緒影響也可以配合適度運動散步、曬曬太陽、到有溪流瀑布的郊外走走、規律生活作息飼養寵物從事自己興趣轉移注意力等等如果這些作法效果仍然有限那麼建議應該檢視生活中是否有當事人難以面對解決難題。主要是許多人憂鬱都來自於生活中困惑當然一部份憂鬱當事人的生理因素,自覺生活中沒有明顯壓力來源應該自己醫師詳細身體檢查徹查病因對症治療,憂鬱自然能迎刃而解。


這是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媽媽已經被憂鬱困擾好幾個月而且服用憂鬱症藥物一段時間然而心情改善有限而且也不時有自殺意念,感覺自己每下愈況,越來越糟。但是突然一天小孩的老師打電話說他的小孩正在鬧情緒而且吵著要自殺,此時身為母親的她突然覺醒小孩需要媽媽幫助媽媽有責任幫助小孩,自己不能再生病,於是她馬上衝到學校,而且把正要往校外衝的小孩攔住,開始幫助她的小孩,更令人驚奇的是她的憂鬱情緒從此消失她不再需要任何憂鬱藥物也不會憂鬱,因為生命中有比憂鬱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她去面對與處理。


根據大規模統計符合重度憂鬱症診斷標準終生盛行高達15%也就是有百分之十五的人,終其一生至少有一次的重度憂鬱「病程」會發生,然而大部份病程是自限性的,會然消失,情緒憂鬱不會一直持續下去,若我們在經歷憂鬱時,把抗憂鬱劑列為優先解決之道,那麼之後抗憂鬱戒斷反應往往是許多「慢性病揮之不去的夢魘也就是許多人之所以必須長期服藥因為藥物不下只要一停下來就會有明顯戒斷反應因而他們必須戒斷作用陰影一直服藥下去,這在我的門診求助個案中屢見不鮮。另外有些人隨著療程拉長,必須增加劑量抵消身體藥物產生這又是一種的隱憂其實這些事實都在提醒當事人若沒有針對造成憂鬱成因來做處理去主導生活,相反的主想靠藥物來解決問題而會有更多後遺症


 


一個好友曾告訴我關於憂鬱的親身經歷,她曾經服用抗憂鬱藥物一段時間,而且被診斷有重度憂鬱症,主要是她當時無法面對她的婚姻難題,甚至多次發生輕生行為,割腕吞藥樣樣都來,那段時間,家人只要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她在不在家,深怕她又想不開跑去輕生。直到有一次她到醫院定期回診,病友媽媽忍不住湊過來關心她:您這麼漂亮看起來應該是很有能力,社會地位也應該不錯,我實在搞不清楚您為何要像我罹患精神病的小孩一樣長期服藥?


這個忠告她很大衝擊她開始自問:難道我要這樣下去嗎?當答案明顯出現否定時,她開始藉由土法煉鋼方式,以食譜建議的生機飲食配合運動及生活的規劃走出憂鬱不再抗憂鬱藥物而正常的過活。


 


所以選擇出情緒憂鬱真正原因積極面對處理自己的心理壓力來源或者是生理層面的狀況才是徹底對策。相反地,把憂鬱單純怪罪成大腦機能失衡,寄望抗憂鬱我們解決生活中困難,情形可能越來越複雜而藥物更可能吃得沒完沒了。當我們選擇自己的問題(不管生理或者心理),對自己負起責任,大部分的人其實都能走出憂鬱情緒皆大歡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中年大叔攝護腺危機 50歲以上每2人就有1人肥大

作者: 台北訊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6月10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台北訊】


日本一項調查發現,年輕女性因為同年齡男性太過軟弱不足依靠,開始將關愛的眼神轉向中年大叔。然而,有不少中年大叔卻有攝護腺肥大的困擾,導致漏尿、尿失禁,身上總是散發出一股異味,讓人退避三舍。攝護腺肥大是許多中年男性心中難以言語的痛,不僅造成頻尿、急尿、漏尿,甚至還影響膀胱功能,增加生活諸多困擾。


其實,50歲以上男性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攝護腺肥大。男性一旦感覺排尿變得不順暢,甚至滴滴答答尿不乾淨,就應有所警覺,到醫院檢查是否有攝護腺肥大。檢查攝護腺肥大,只要到醫院泌尿科進行肛門指診,就能初步判斷,再配合抽血、驗尿、超音波、尿流速等檢查就能進一步確診。


鄭醫師補充:


五十歲以上,如果兩位男士就有一個人可能罹患攝護腺良性肥大,這個比例真的很高,沒有這種困擾的人很難想像除了頻尿、急尿、漏尿,影響膀胱功能,增加生活諸多困擾,還造成半夜頻頻如廁而影響睡眠。


等到攝護腺良性肥大再來處理,不管是藥物或者開刀都已經是症狀控制,到底攝護腺良性肥大能否預防?答案是可以的,攝護腺良性肥大的主要原因與體內二氫睪固酮(DHT)有關,DHT是比高固酮活性更高的男性賀爾蒙,然而太高,會導致攝護腺受到不當刺激而埋下攝護腺肥大的危險。


透過相關功能性醫學檢測可以偵測DHT是否過高,一旦發現太高,也有配套的營養補充品可以協助改善。真正的抗衰老預防醫學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便偵測出徵兆且能處理及預防疾病發生,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步行有助減少憂鬱

中央社 – 2012年6月9日 上午10:45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9日電)董氏基金會引用英國研究指出,輕快步行有助減少憂鬱情緒,結伴互邀散步健走,記錄步行時間與距離、沿途發生的趣事,可累積小小的成就感。


這項由英國斯特林大學和愛丁堡大學執行的研究,彙整8個相關研究共341名受試者;雖然個別研究樣本小,步行方案各異,使得研究結論受限,但整體而言,步行的確可減少憂鬱;研究結論已刊載於「精神健康和體能活動」期刊。


鄭醫師補充:


類似的論點與研究,我在部落格已經討論多次,對這篇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55296612000099


延伸閱讀: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870&prev=24038&next=23733&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7233&next=27200&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4517&prev=24983&next=24038&l=f&fid=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最近國內發表動物研究發現特定的抗憂鬱劑Mirtazapine (中文原廠商品名為樂活憂)有抑制癌症的作用,有網友詢問我到底能不能用於人體,產生類似的效果?


讓我們先了解這藥的背景資料:


首先,這跟一般常用的抗憂鬱劑,例如百憂解、樂復得或者克憂果等等SSRI類的藥物作用機轉完全不一樣,它在1990年被核准上市,在臨床上除了抗憂鬱之外,對於抗焦慮、安眠、食慾增進、止吐等也有作用。以結構上來說屬於四環抗憂鬱劑。


根據過去臨床使用以及原廠的仿單的資料,常見副作用(這是一般開藥醫師比較避而不談的部分)包含頭暈、視力模糊、鎮靜作用、莫名不適、食慾增加、體重增加、口乾、便秘以及關節和肌肉疼痛等等,比較少出現的副作用(高劑量使用)包含坐立不安、易怒、攻擊行為、淡漠、興趣缺乏、吞嚥困難、呼吸便淺、體溫下降、瞳孔縮小、夢遺、自發性高潮、平衡感損害、不寧腿症候群以及夢境太鮮明等等:



  1. Kim SW, Shin IS, Kim JM, Park KH, Youn T, Yoon JS (October 2008). "Factors potentiating the risk of mirtazapine-associated restless legs syndrome". Hum Psychopharmacol 23 (7): 615–20. DOI:10.1002/hup.965. PMID 18756499. 
  2. Montgomery SA (December 1995). "Safety of mirtazapine: a review". Int Clin Psychopharmacol 10 Suppl 4: 37–45. PMID 8930008. 
  3. Biswas PN, Wilton LV, Shakir SA (March 2003). "The pharmacovigilance of mirtazapine: results of a prescription event monitoring study on 13554 patients in England". J. Psychopharmacol. (Oxford) 17 (1): 121–6. DOI:10.1177/0269881103017001716. PMID 12680749.

更少見的副作用包含過敏反應、水腫、昏厥、抽筋、骨髓抑制、骨髓發育不良甚至是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等等:


Hartmann PM (January 1999). "Mirtazapine: a newer antidepressant". Am Fam Physician 59 (1): 159–61. PMID 9917581.



此外提醒大家,要戒斷這種藥物切忌不能馬上停,因為容易產生所謂的戒斷反應,這些戒斷藥物反應包含憂鬱、焦慮、恐慌、眩暈、坐立不安、易怒、食慾降低、失眠、拉肚子、噁心、嘔吐、類似感冒症狀(例如過敏、搔癢、頭痛、以及偶發的輕躁症或者躁症發作等等:


Benazzi F (June 1998). "Mirtazapine withdrawal symptoms". Can J Psychiatry 43 (5): 525. PMID 9653542.


Berigan TR (June 2001). "Mirtazapine-Associated Withdrawal Symptoms: A Case Report". Prim Care Companion J Clin Psychiatry 3 (3): 143. PMC 181176. PMID 15014614. //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181176.


 Klesmer J, Sarcevic A, Fomari V (August 2000). "Panic attacks during discontinuation of mirtazepine". Can J Psychiatry 45 (6): 570–1. PMID 10986577. 


 MacCall C, Callender J (October 1999). "Mirtazapine withdrawal causing hypomania". Br J Psychiatry 175: 390. DOI:10.1192/bjp.175.4.390a. PMID 10789310. 


 Ali S, Milev R (May 2003). "Switch to mania upon discontinuation of antidepressants in patients with mood disorder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an J Psychiatry 48 (4): 258–64. PMID 12776393.


目前這樣的結果僅限於動物實驗,在臨床上是否有同樣效果也有待更進一步臨床試驗來驗證,何況藥物本身也潛藏一定程度的副作用與依賴性,何況在FDA以及藥廠也未有治療的適應症許可,誠摯建議大家不要自行購買這種藥物來治療癌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二家長:孩子疑打流感疫苗 患猝睡症罕病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6月7日 上午11:52





台北市一名國小二年級學童,去年十月接受流感疫苗注射後,竟出現肢體無力、情緒脫序、甚至常在上課時,無預警猝倒、猝睡,媽媽擔心孩子的身體狀況,到長庚醫院檢查,才發現孩子疑似是因為接種流感疫苗,罹患罕見的猝睡症,今天在議員的安排下召開記者會,媽媽落淚無助的怪自己,當初簽下流感疫苗同意書,讓孩子得了猝睡的罕見疾病。衛生局回應,會協助家長申請疫苗受害救濟。(林麗玉報導)



就讀台北市民族國小二年級的一名李姓同學,本來是活潑、好動、熱情的孩子,不過去年十月二十六號接受衛生局在民族國小設站的流感疫苗注射時,原本課堂上喜歡與老師互動,不過現在常常在上課期間,無預警猝倒、甚至猝睡倒在地上,李媽媽說,她的孩子是在十月二十六號施打疫苗之後,就常出現頭痛、四肢酸痛、肚子痛等症狀,到診所看都看不出原因,直到今年二月開學,孩子身體狀況快速走下坡,不僅課堂上、打電腦時常猝睡、與家人逛大賣場逛一逛也猝倒、夾娃娃機操作中也會猝倒,媽媽緊急帶孩子到長庚醫院接受腦波、抽血等檢查,醫師診斷為猝睡症,甚至長庚睡眠障礙科黃玉書醫師問媽媽,是否在六個月之內施打疫苗,媽媽才驚覺,孩子的猝睡竟與學校的流感疫苗施打有關,李媽媽說到這,一度落淚,責怪自己讓孩子打疫苗,結果竟得了這個罕見疾病。


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處長朱玉如說,北市衛生局會協助家長及學童,申請疫苗受害救濟,如果確定是與流感疫苗有關,這也是國內首例流感疫苗導致猝睡的副作用。議員張茂楠質疑,學童發生這麼嚴重的疫苗施打副作用,也質疑民族國小的通報狀況外,民族國小回應,李姓學童的症狀與衛生局提醒的副作用不同,才沒有立即通報,不過學校在今年三月底發現孩子有睡眠方面疾病,已經立即啟動相關的通報、輔導及協助。


鄭醫師補充:


小朋友或者青少年接受流感疫苗注射後,發生嗜睡症或者猝睡症等案例,國外報告的確存在,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thl.fi/en_US/web/en/pressrelease?id=24103


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四月也有H1N1疫苗(也算流感疫苗)警告的報告:


http://www.who.int/vaccine_safety/topics/influenza/pandemic/h1n1_safety_assessing/narcolepsy_statement/en/index.html


知名醫藥網站國家疫苗資訊中心更把H1N1疫苗注射與嗜睡症發生的相關性找出來,某些國家甚至禁止注射:


http://www.medalerts.org/analysis/archives/16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熱紙18%含雙酚A 恐使男性性別錯亂

作者: 林睿哲 | 卡優新聞網 – 2012年6月7日 上午7:33





  現在許多消費者所拿到的收據、明細表、號碼牌、電子發票,甚至是彩券,大都採用感熱紙。雖然使用方便,但經消基會檢測結果卻發現,在34件樣品中竟有6件檢出「雙酚A」的有毒物質,將造成人體環境荷爾蒙失調,恐讓男性性徵不明顯或性別錯亂。


  消基會於今(101)年4月從北部賣場或生活用品店購買傳真用感熱紙,並收集各類感熱紙樣品,像是信用卡消費存根、賣場售價明細、彩券、車票、銀行ATM收據,以及醫院與銀行號碼牌等34件樣品,其中驗出有6件含有雙酚A成分,不合格率達18%。


  雙酚A又稱酚甲烷,是已知的內分泌干擾素,屬於環境荷爾蒙的一種。環保署將雙酚A定義成第4類毒性化學物質,並於去(100)年1月公告CNS15447「感熱紙」國家標準中,規定顯色劑成分不得含有該成分。


  在6件不合格的樣品中,檢出雙酚A溶出量在10至50mg/L之間,包括2件在「家家買」及「小北百貨」購買的傳真用感熱紙、1件華南銀行的ATM明細表,以及土地銀行、彰化銀行、雙和醫院等3件號碼牌。


  消基會檢驗委員凌永健表示,雙酚A可經由口鼻、皮膚接觸入侵人體,將使得雌激素增加,造成環境荷爾蒙失衡,恐會影響男性生殖能力,或讓民眾胰島素代謝不正常,導致肥胖症的發生。


  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指出,不合格的6件樣品,都是消費者日常生活經常接觸的紙品,業者應儘速轉換為不含雙酚A的產品,以免危害民眾身體健康。而消費者也須避免過度接觸感熱紙,尤其是孕婦、小朋友更應遠離。若摸過感熱紙後,則要記得洗手,但切勿選用酒精類成分的乾洗手液過度清潔,反讓皮膚失去自然防禦機制,增加雙酚A進入人體的機會。


鄭醫師補充:


大概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環境賀爾蒙新聞報導,感熱紙是目前日常生活容易接觸到的用品,尤其是某些大型連鎖商店希望減少發票用紙張用量,改用感熱紙,其他常用來源像是彩券、信用卡收據、ATM收據或者是傳真機等等,背後潛在的危險性就是雙酚A,目前政府已經明令規定感熱紙不得含雙酚A,因此任何被檢出含雙酚A的感熱紙就必須限期更換。


關於雙酚A如何影響健康的進一步資料,有興趣可以連結參閱部落格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0235&prev=30864&next=30164&l=f&fid=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天才較容易罹患精神分裂!


 

2012-06-05 16:08:00 台灣醒報 劉運








 
 

天才比較容易患精神病!科學家發現,有創造力、高智商的人,比較容易罹患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國際間有20至30項研究,證明智商與精神病確有關聯性。科學家在瑞典針對16歲男孩的研究發現,智力高的人比較容易患得心理病。
科學家相信,有創造力的天才比較會有瘋狂的傾向,有創造力及聰明的人較常罹患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畫家梵谷以及作家傑克凱魯亞克都被認作是天才,但他們都展現自我傷害的行為。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美麗境界》裡,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約翰奈許,一生都與精神分裂症對抗。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系的Kay Redfield Jamison在年輕時被診斷有躁鬱症,從此致力於研究及寫作躁鬱症相關文章。她的研究指出,瑞典16歲男孩裡智力測驗成績較好的人,比較可能罹患躁鬱症。她說:「智商高的16歲男孩罹患躁鬱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
在紐約舉辦的「世界科學展」討論會裡,學者討論了超過20篇論文,指出高智商與創造力的顯著關聯性。學者們引述研究:躁鬱症與精神分裂症,與高創造力及高智商有明顯的關聯性。
科學家目前還不清楚為何聰明的人較會有瘋狂的思想或行為。過去的研究指出,天才與瘋狂的「關聯性」大多是由一個特定基因DARPP-32所引起。人類中有4分之3的人遺傳到DARPP-32基因的其中一個版本,該基因會藉由加強大腦皮質的資訊處理,來提升大腦思考的能力。

 

鄭醫師補充:

若以統計定義來說,IQ太高的天才本來就不是正常人,因為正常的定義是大部分人狀況呈現,太高或者太低,在統計數據上都會被視為是異常。

人們常說,天才與瘋子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如果以神經科學來看,極少數的自閉症患者擁有超級記憶力,有一種理論指出這是某部分大腦作用缺陷,其他區域大腦補償作用過頭所致。

天才是否也是類似狀況或者某些特定基因的表現結果,導致精神分裂症以及躁鬱症罹患機率高?我認為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

上述文章的原文報導可以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汽水可樂 害你變老變肥變笨

作者: 蔡鵑如╱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6月5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蔡鵑如╱綜合報導】


研究早已證實,汽水可樂等飲料是毫無營養價值的糖水,喝多了會導致肥胖與糖尿病。美國MSNBC最近報導,這些飲料對健康和環境一無是處,人們有五大理由拒喝汽水可樂。


一、加速老化:汽水可樂含有磷酸,攝取過多可能引發心臟、腎臟問題,肌肉流失和骨質疏鬆等症頭,磷酸恐將加速老化。


二、焦糖致癌隱憂:美國消費者權益團體「公共利益科學中心」去年研究發現,可樂含有一種在動物實驗中證實會致癌的化學物質「4-甲基咪唑」(4-MI)。4-MI是在以亞硫酸銨為原料生產焦糖色素時,自然產生的致癌物質。


三、山果露腦:百事可樂旗下的檸檬汽水「山果露」因糖分過高,讓愛喝的小孩滿嘴蛀牙。山果露還添加溴化蔬菜油(BVO),攝取過量,會導致記憶喪失和神經失調。


四、鋁罐有毒:鋁罐幾乎都含雙酚A,造成早熟、不孕、肥胖及數種女性生殖系統癌症。


五、水汙染:添加在低熱量汽水中的代糖無法在人體內分解,甚至在廢水、河流的取樣,也測出低卡汽水添加物,影響生物攝食。


鄭醫師補充:


常喝汽水的人請留意這則重要的健康資訊,更詳細的專家原文論文可參閱:


http://www.cspinet.org/new/pdf/liquid_candy_final_w_new_supplement.pdf



粗茶白水 防糖尿病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6月4日 上午12:30





美國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女性以白開水取代汽水、果汁等含糖飲料,或可幫助預防糖尿病。除了白開水,民眾也可以以沒有含糖的咖啡、茶取代含糖飲料。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相信,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也許可以預防新陳代謝失調。不過如果飲用加水稀釋的含糖飲料,糖尿病風險就不會出現差異。


研究團隊針對近八萬三千名女性做研究,紀錄她們喝飲料的習慣,追蹤時間長達十二年。首席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丙長(Frank Hu)表示,醫界早知道含糖飲料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也多會建議民眾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但醫界並不知道如果改變喝飲料習慣,會對糖尿病風險造成什麼影響,這項研究就是為了要找出答案。


研究人員讓參與研究者填寫問卷,詢問她們有觀飲食、健康狀況等問題。在十二年當中,約有兩千七百人罹患糖尿病。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女性一天喝六杯白開水或一杯白開水,罹患糖尿病的機率都一樣。不過如果每天多喝一杯果汁、含糖飲料,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會上升百分之十。女性以一杯白開水取代一杯汽水、果汁,得糖尿病機率會下降百分之七或百分之八。


胡教授指出,從研究來看,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糖尿病風險下降幅度雖然不大,但糖尿病病患人數眾多,且糖尿病流行率頗高,若以全部人口計算,影響層面就很大。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研究另發現,沒有含糖的咖啡、茶也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取代含糖飲料。每天以一杯無含糖咖啡、茶取代含糖飲料,糖尿病風險約可減少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十七。


胡教授強調,研究重點在於,果汁所含糖份、熱量與汽水不相上下,因此不要以為用果汁取代汽水等含糖飲料就會比較健康。白開水沒有熱量,是很好的選擇,若感覺白開水淡而無味,可加點檸檬、萊姆汁,增添一點風味。


鄭醫師補充:


夏天到了,許多人喜歡喝冰品消暑,建議大家不管何種飲料,去糖比較健康!


這篇研究的原文研究摘要可以參閱:


http://www.ajcn.org/content/95/6/1454.abstract


引用來源:


doi: 10.3945/​ajcn.111.032698 Am J Clin Nutr June 2012 vol. 95 no. 6 1454-14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研究發現,記憶力訓練沒有辦法幫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此外,想藉由記憶力訓練來幫助健康的成年人以及小孩在工作或者或者認知技巧上有所提升,效果有限。


一般而言,所謂的記憶力訓練是基於用進廢退理論,也就像是舉重訓練肌肉一般,但這項最近發表的研究結果發現沒有幫助。


這項研究分析了23個近十年回顧性的研究,透過30個符合條件的不同族群來進行比對,包含有年幼的孩童、認知障礙的小孩(例如ADHD患者)、以及健康的成年人等等,結果發現他們的語言技巧、注意力、閱讀以及算術等的表現。也就是記憶力訓練只能增加短期記憶力,但對閱讀困難或者注意力困難的人而言,沒有影響。


以功能性醫學理論及實務來說,ADHD的原因常因身體功能失衡而導致衰弱大腦,熟悉功能性醫學領域的專業可以透過營養補充、發炎處理、飲食調整、腸道、毒素排除甚至是能量代謝調整來改善。因此身體功能失衡沒有解決,單單想靠注意力或者記憶力訓練來增進ADHD患者的專注力或者記憶力等認知功能,效果較難達成。


上述研究來源:


Monica Melby-Lervåg, Charles Hulme. Is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Effective? A Meta-Analytic Review..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2; DOI: 10.1037/a002822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發性失智症 42歲上身


聯合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記憶力變差,失去方向感,搞不清楚東西南北,一名42歲的男子原本以為自己工作壓力太大,罹患了憂鬱症。沒想到治療了一年多之後,憂鬱情況改善了,記憶力仍然衰退,最後被醫師診斷出他罹患了早發性失智症,最後只好提早退休。



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天舉辦「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論壇」,超過200名國內失智症家屬及醫療照護的代表齊聚一堂,提出十項失智症政策綱領,為提升患者及家屬生活品質而努力。失智症協會特別呼籲政府,應比照日本,早日規畫「失能保險」,預為照顧失智者。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目前台灣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15萬人,平均每年約新增5800人,由於腦細胞受到損傷,認知功能退化,嚴重衝擊到患者及家屬生活運作。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張景瑞表示,近幾年來,早發性失智症患者人數似乎越來越多,年紀也越來越輕,一名患者在42歲那年就出現症狀,老闆及客戶剛才講過的話,他一轉身就忘了。



原本以為自己因為經濟及工作壓力沈重,以致罹患了憂鬱症。經過半年多的治療,憂鬱症改善了,但記憶力卻仍然很差。不斷重複講某些話,也記不得對方所說的話,反應遲鈍,腦筋經常是一片空白。



他的工作表現越來越差,連回到家中,也常忘記自己到底待在哪裡,失去了方向感,經過兩三年的追蹤,醫師這才診斷他罹患了早發性失智症,由於無法勝任工作上的要求,最後只好提前退休。



 


由於失智症目前也是以一些診斷標準來確立診斷,以致我們看到報導中的個案,原本是被當憂鬱症來處理,還服用了一些冤枉的抗憂鬱藥物。而中年這段時間出現的憂鬱與健忘的狀況,其實與腎上腺皮質功能息息相關。強調這一塊的原因是因為腎上腺荷爾蒙失調很容易被診斷成憂鬱,所以我們最好瞭解這些荷爾蒙到底有何作用?


腎上腺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CORTISOL)不平衡會出現的狀況及相關的生理影響如下:


衰弱與疲憊:腎上腺皮質醇不均衡會導致身體血糖的新陳代謝失調,使你感覺衰弱、疲憊、力氣耗盡。腎上腺皮質醇過多會干擾睡眠型態,使人容易醒來,無法放鬆。因此,經過一整夜的睡眠後,你可能仍然感覺精疲力竭。


肌肉與關節疼痛:存在於血流中的過量腎上腺皮質醇使身體組織加速損壞,並且失去自行修復的功能,導致肌肉與關節傷害和慢性疼痛。

肥胖:腎上腺皮質醇的不均衡刺激身體各部分儲存的脂肪,造成脂肪堆積在軀幹、胸部、頸部和臉等處。

皮膚粗糙:高量的腎上腺皮質醇降低皮膚再生的能力,使皮膚看起來很不健康,經過一段時間後,腎上腺皮質醇不均衡,便嚴重損害健康、降低免疫功能、引發過早老化的問題,並且使身體易於染患慢性疾病。焦慮、沮喪、心臟疾病、愛滋病、骨質疏鬆等問題全可能與腎上腺皮質醇過高有關。

抗壓力荷爾蒙DHEA(S)的作用及不平衡的相關影響:

腎上腺製造的另一種荷爾蒙為DHEA(S),它的作用是平衡腎上腺皮質醇對身體的影響,幫助身體應付壓力。許多研究證明DHEA(S)能增加記憶、提昇活力、減少脂肪的製造。最重要的是,它似乎能保護免疫系統,不受老化與疾病造成的某些細胞傷害。腎上腺荷爾蒙的高低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有劇烈的改變。DHEA(S)通常在人們二十幾歲時達到高峰,接著便隨著年紀而快速下降。 老年時,DHEA(S)可能已比年輕時下降百分之八十到八十五。相反地,腎上腺皮質醇卻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持續上升,假使這兩種荷爾蒙在時間上無法配合一致,就會對身體的免疫系統造成負擔,使人較不能應付壓力,也較容易染患許多不同的疾病。

以下是關於這方面的問卷,有興趣的人可以自我評量一下:

˙你常沒有特別原因而感覺衰弱疲倦嗎?

˙你有長期壓力嗎?

˙你有失眠或嗜睡等睡眠障礙嗎?

˙你的性慾低落嗎?

˙你感覺焦慮或心情沮喪嗎?

˙你有月經的困擾嗎?

˙你有全身肌肉酸痛或關節痛嗎?

˙你有輕微發燒、喉嚨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節腫痛等感冒症狀嗎?

˙你有進食方面的問題嗎?

˙你最近體重有增加或減輕嗎?

˙你有胃潰瘍或腸炎嗎?

˙在集中注意力、記憶或學習上,你有困難嗎?

˙你是否過度緊張或者常出現頭痛的症狀?


 


假如你的答覆有一項或一項以上是〝肯定的〞,可能你的腎上腺荷爾蒙對壓力的反應已經失衡。


建議大家在中年(其實超過三十五歲以上就可以注意)若出現一些憂鬱或健忘,務必先做腎上腺皮質功能的篩檢,針對結果,也有適合的營養品可以補充改善,如果只是用憂鬱症或者失智症的標籤來對號入座,我會覺得蠻冒險的。


當然失智這一塊,重金屬的篩檢尤其是鋁是否過量,一定要先排除。


以上的建議都算是預防醫學,建議大家可以多從這方面著手來做保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蛋白質合成是發生在每個人體內最重要的作用之一。為了高效率地利用我們所攝取的蛋白質,細胞裡必須要有足夠的胺基酸麩胱甘肽(amino acid glutathione)供應量。N-乙醯基半胱氨酸(NAC)是一種氨基酸,是人體含量最多且存在於每一個細胞的抗氧化劑。N-乙醯基半胱氨酸(NAC)在麩胱甘肽(glutathione)的形成時十分重要,因為它將直接影響我們合成攝取蛋白質的能力。


最近由美國史丹佛醫學院以及露西派克兒童醫院(Lucile Packard Children's Hospital )的臨床研究發現,NAC這種抗氧化物質對於減少自閉症患者的易怒甚至是重複行為有明顯效果。儘管這仍是一個小規模的先驅研究(31位病童),但為治療自閉症患者的非藥物治療燃起一片曙光。


這篇研究的主要作者Antonio Hardan提到:易怒的症狀大約影響了六到七成的自閉症孩童,這裡提到的易怒不是所謂輕微的狀況,而是嚴重到像亂丟東西、踢人以及打人這些孩童必須節制的行為,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技能活動以及自閉症孩童接受自閉症治療的成效。


對研究人員來說,找出治療自閉症患者的易怒、心情起伏明顯以及攻擊行為的症狀治療新藥一直被視為臨床上刻不容緩的事,一般在臨床上容易被開立副作用較大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容易造成體重增加、肢體運動控制困難以及代謝症候群等等,也增加了糖尿病的風險,相對來說,NAC就沒有這些嚴重副作用,最多造成輕微的腸胃不適,例如便秘、噁心、拉肚子或者食慾降低而已。


這次參與的自閉症患者年齡介於3-12歲,採用雙盲十二周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跟使用安慰劑的患者相較,使用NAC治療的患者在易怒臨床評分上,從13.1降低到7.2,儘管幅度沒有抗精神病藥物那麼大,研究人員仍然認為這是開拓非藥物治療的重要發現,而且在重複及制式行為的評估上也降低。


之前的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的體內容易缺乏NAC,NAC能夠調控穀氨酸(glutamatergic),也就是興奮性神經傳導的調控,以功能性醫學來說,NAC與肝排毒以及抗氧化能力有直接關係,也有相關檢測可以直接幫助了解是否足夠,在自閉症患者的評估檢測與治療中,臨床發現NAC的補充對自閉症患者改善不可或缺。


上述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Antonio Y. Hardan, Lawrence K. Fung, Robin A. Libove, Tetyana V. Obukhanych, Surekha Nair, Leonore A. Herzenberg, Thomas W. Frazier, Rabindra Tirouvanzia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 of Oral N-Acetylcysteine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2; 71 (11): 956 DOI: 10.1016/j.biopsych.2012.01.0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如何改善神經損傷後的疼痛?根據本地研究人員的動物研究發現,坐骨神經損傷後的老鼠若是透過規律運動(例如游泳或者是跑步機),比較不會因為溫度或者壓力刺激而產生異常的反應。研究人員也發現運動可以減少促進發炎反應表現的細胞激素,尤其是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和interleukin-1-beta兩種,這項研究成果與之前的研究成果相符,因為導致神經損傷後的疼痛主要來自於發炎以及發炎前的細胞激素引發所致。


運動同時也增加一種名為 heat shock protein-27蛋白質的表現,這種蛋白質可以減少導致發炎的細胞激素的發生。神經痛導致灼熱痛以及麻木感,這完全無法靠一般藥物來控制,如果用更強的抗憂鬱劑或者抗癲癇藥物或許有些效果,但容易衍生藥物副作用,因此運動通常會拿來作為各種慢性疼痛患者的改善的建議,儘管無法百分之百去除所有疼痛,但是研究發現可以減輕30-50%的異常疼痛反應。


結論:


想要藉由非藥物的方式來改善神經痛,運動是蠻值得考慮的選項,不但有效,又能避開藥物副作用。


相關研究來源:


Yu-Wen Chen, Yung-Tsung Li, Yu Chung Chen, Zong-Ying Li, Ching-Hsia Hung. Exercise Training Attenuates Neuropathic Pain and Cytokine Expression After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Rat Sciatic Nerve. Anesthesia & Analgesia, 2012; 114 (6): 1330 DOI: 10.1213/ANE.0b013e31824c4ed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過動兒多胃熱 少吃甜食油炸



 



你家有過動兒嗎?專家從中醫角度提醒,臨床觀察八成過動兒都屬「胃熱」體質,吃甜的、油炸、還有紅肉類,會讓症狀更明顯,最好能免則免。


衛生署台東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曾綺華專長神經內科,去年接受中醫藥委員會委託,進行大規模中醫藥典籍與國內外研究報告,從中醫藥觀點觀察「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患者,並提出建議。曾綺華的孩子有過動症,西醫治療沒明顯改善,甚至有副作用,因此轉研究中醫。她說過去兩年觀察近二百個二歲到十七、八歲以及成年過動症患者,超過八成都屬於中醫說的「胃熱」體質。胃熱是指手腳心容易出汗、晚上睡覺容易踢被子、常便秘、尿尿有油光、晚上容易尿床等。


小朋友最愛吃的巧克力、甜食、油炸物,從中醫觀點來看,都會誘發「胃熱」。一旦有過動症的孩子又吃甜食,很容易讓症狀變得更明顯。曾綺華過去兩年以中藥治療兩百多名二歲到卅多歲的過動症患者,部分患者最初合併使用西藥,但漸漸改以飲食控制與中藥體質調理為主。她說,平均一個半月到三個月間,小病人原本不易集中精神、突然手抖、腳抖的等問題都有改善。


曾綺華也拿自己的兒子做實驗,她說,為了確定「甘肥」食物是否真的影響過動症狀,曾經全家人二、三個禮拜只吃雞肉、魚肉與蔬菜,結果小朋友狀況明顯穩定。但有一天孩子突然搖頭晃腦,追問才發現是剛剛偷吃巧克力麵包而惹禍。


從西醫觀點看,甜食的確容易讓小孩變high。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吳佑佑說,臨床的確觀察到,不管是自閉症、過動症,還是一般孩子,都會出現「sugar high」(吃糖後的興奮感)。


 



 


這些食物為何對過動兒不好?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巧克力、油炸物,其實裡面容易有牛奶,一般以為油炸的東西,就不會有牛奶,其實如有裹麫糊,不衹裡有牛奶成份,更的蛋的成份,而牛奶與蛋都是慢性食物過敏的前二名。此,一般外面的油炸食物,不是反式脂肪酸,不然就是不穩定的植物油,這些進入小朋友的身體,不過是讓壞油持續取代好油,也造成體內必須脂肪酸的濃度降低,國外的研究報告很清楚地告訴我們:Omega-3脂肪量低的男孩,有行為問題記錄的頻率較高。包括過動、衝動、焦慮、大發脾氣和睡眠問題。


    有些醫師會把吃糖可能會過動斥為無稽,但其實國外有一些研究都支持這樣的看法,像是1995年在Journal of Pediatrics(小兒科期刊)上的研究報告就顯示那些過動或不穩定的小朋友在吃了蔗糖以後,體內的腎上腺素會比平常濃度高上十倍以上,無怪乎這此小孩在吃了糖後會整個「high 起來。


    奉勸父母,除了少吃糖,要以市面上一般販售的優酪乳來幫助小孩子改善腸道,還是不鼓勵,因為大部分的產品含糖量過高,有時,好菌還不長,糖就把壞菌先給餵飽,再加上”sugar high”,真是雪上加霜啊!


    小孩子從小建議養成吃蔬菜水果的習慣,國內也有醫師發現小孩的飲食習慣轉變為一天固定攝取超過五種以上的蔬菜量,過動的情形會持續穩定而比較不會復發,也有一些天然蔬果錠(當然不含蔗糖),可讓小朋友慢慢地改變他們的體質與飲食喜好,約有四成以上的小朋友會願意開始吃蔬菜水果。


    總之,飲食與小孩子的穩定與否甚至健康真的息息相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黑巧克力降心臟病風險

法新社 – 2012年6月1日 下午6:35





(法新社雪梨1日電) 澳洲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攝取黑巧克力連續10年,對心臟疾病高風險病患展現「明顯好處」,能降低心臟病發作與中風發生機率。


澳洲墨爾本摩納希大學(Monash University)研究人員以2013名澳洲人為試驗對象,發現受試者每天攝取100公克至少含有70%可可成分的黑巧克力,為降低風險的有效方法。


研究領導者佐瑪(Ella Zomer)表示,有心臟病發作或中風風險的病患,若能每天攝取黑巧克力,得以在10年內每萬人當中,預防70次致命性及15次非致命性心臟病和中風。


可可含量高的巧克力對身體有益,原因在於其富含能抗氧化的多酚類(polyphenols)。多酚能保持血管擴張,因此能降血壓和促進血液循環。(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1.這類研究過去已經發表不少,市售的巧克力大多含糖或者牛奶太多,常吃反而造成身體負擔。這裡指的黑巧克力,可可粉至少要含70%以上。關鍵是可可含抗氧化的多酚類(polyphenols)物質,所有預防心血管疾病、老化以及癌症甚至是失智等等疾病,抗氧化能力是其中的重要關鍵。


2.想知道自己抗氧化能力能力好不好,可以藉由功能性醫學檢測直接評估。一般補充抗氧化營養品或者食品之外,也要避免造成自由基負擔的生活型態以及飲食。


3.上述研究的研究原文全文可以參閱:


http://www.bmj.com/content/344/bmj.e3657


研究引用來源:



BMJ 2012; 344 doi: 10.1136/bmj.e3657 (Published 31 May 2012)
Cite this as: BMJ 2012;344:e365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