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瑞氏症搞怪 8歲童久咳不止

作者: 邱俐穎╱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1年11月3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一名8歲男童,咳嗽好幾個月,尤其白天時,時常咳到停不住,但看過多家診所、醫院,服用治肺炎藥物,甚至連肺結核、胸腔電腦斷層檢查都做過,還是咳個不停,查不出病因,後來轉診到小兒神經科,才被診斷出妥瑞氏症候群,這樣的個案在小兒科門診還並不少見。


■好發於5~8歲 男比女多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妥瑞氏症屬一種慢性兒童神經疾病,一般認為是大腦基底核多巴胺高反應有關,5到8歲為好發年齡,男又比女多出3到5倍,發生率由1/1000到1/100不等。


臨床常見症狀包含不停的擠眉弄眼、歪嘴、搖頭、聳肩,甚至大叫、發出怪聲音、不斷清喉嚨、擤鼻子,少數甚至會不由自主口出穢言等,臨床上可透過多巴胺拮抗劑治療,但大部分病情輕微的孩童不需藥物治療,且3到4成在18歲後抽動行為就會顯著減少。


陳慧如說,男童一進診間,幾乎2、3秒就咳一次,由於已服用過治肺炎、肺結核藥物仍沒有改善,加上咳嗽是白天咳,晚上不咳,才推測可能是妥瑞氏症。經由多巴胺拮抗劑治療後,症狀明顯獲得改善,才確認是妥瑞氏症。


近來天氣忽冷忽熱,有過敏體質的小朋友也容易久咳不止,但通常是夜晚會咳得更嚴重,陳慧如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一直咳嗽,尤其白天醒著特別明顯,就要注意是否為妥瑞氏症。


■不自主動作 常遭誤會


此外,頻繁且無法抑制的動作和聲音,也常讓妥瑞兒常被旁人誤為是故意調皮搗蛋,林口長庚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煇雄指出,過去曾有妥瑞兒因不自主說髒話而遭路人毆打,或因不斷發出聲音被老師處罰咬鉛筆上課,尤其妥瑞氏症常合併過動、注意力不足等症狀,成長過程需要較多的體諒與關懷。


鄭醫師補充:


1.妥瑞症的病因與ADHD一樣,確切的病因並不清楚,因此都是以臨床的症狀觀察來做診斷,妥瑞症目前的假說是大腦基底核的神經元的多巴胺活性過高,與ADHD不一樣(ADHD一般被認為是多巴胺回收太快,導致多巴胺不足。從兩者致病的假說來看,其實是相衝突的,尤其是對那些有妥瑞症又有ADHD的人來說,這明顯是相互矛盾的理論,絕大部分的妥瑞症患者並不需要藥物治療,以治療觀點來說,用藥不是最重要的,衛教才是,理想的治療絕非先把症狀消除的藥物列為治療首要,因為這種症狀的出現是自限性的,妥瑞症患者絕大部分會自行痊癒或者症狀變得極微,學者建議應該把衛教放在第一優先,包含處理引發妥瑞症狀的身體問題的瞭解及處理,患者及家人對這個狀況應有的認識以及症狀處理的技巧:


 Peterson BS, Cohen DJ. "The treatment of Tourette's Syndrome: multimodal, developmental intervention". J Clin Psychiatry. 1998;59 Suppl 1:62–72; discussion 73–4. PMID 9448671. Quote: "Because of the understanding and hope that it provides, education is also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treatment modality that we have in TS."


2.症狀控制藥物包含:


a.降血壓藥(抑制衝動,安全用藥的優先選擇)。


b.抗精神藥物(抑制多巴胺,這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或者躁鬱症患者常用藥物一般精神科治療是用來治療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及幻聽等等精神症狀的用藥,因此算是蠻重的藥物,常見副作用,包含靜坐不能、過度鎮靜、運動困難、行動緩慢等等狀況,新一代抗精神藥物,宣稱有比較少的副作用,但是卻容易導致肥胖、代謝問題)


c.中樞神經興奮劑(例如利他能、專司達等等)抗憂鬱劑(前面藥效不佳時,有些醫師會開這類藥物)。藥物的治療,不僅無法根本處理,往往有長期及短期的副作用,建議大家對這方面的治療建議越保守越好。關於妥瑞症用藥的相關資料還可以參閱部落格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156


3.妥瑞症症狀發生的年齡,據研究統計,是5到7歲左右,根據1998年耶魯兒童研究中心的研究,最嚴重的症狀出現的年齡是8到12歲,平均年齡為10歲,大部分的妥瑞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消失,許多妥瑞症患者在青春期以後的症狀便不明顯,妥瑞症患者本身往往有過敏(皺鼻、咳嗽、清喉嚨以及因為眼睛癢而擠眉弄眼也可能是過敏引發)、氣喘及視力問題,因此,在小兒科、過敏科或者眼科醫師往往是第一個看到妥瑞症狀患者的專業人員:


Leckman JF, Bloch MH, King RA, Scahill L. "Phenomenology of tic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tic disorders". Adv Neurol. 2006;99:1–16. PMID 16536348


4.建議不要把妥瑞症單純視為一種大腦疾病(難以直接證實),相反的,應該去從身體的過敏、發炎、重金屬過量、腸道及營養等等狀況來瞭解,在門診常常也看到:有妥瑞症困擾的人,往往有其他身體功能失衡,因此建議大家不妨把妥瑞症視為身體功能失衡所引發的大腦功能失控,進而產生的症狀來看會比較恰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憂鬱症7年就醫增10倍 醫療經費卻不足

自由時報 – 2011年11月1日 上午10:22






〔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魏怡嘉/台北報導〕七年內台灣的憂鬱症就醫治療盛行率增加十.三倍,但政府投入經費不足,整體精神醫療經費只佔全部醫療經費不到三%,雖然明年升格的衛生部將成立心理健康司,但編制只有二十五人,台灣精神醫學會批評,政府的心理健康醫療政策落後,心理健康若遭忽視,造成的社會成本更大。


台灣精神醫學會將在十一月三到五日在高雄舉辦今年的世界精神醫學會(WPA)。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宗表示,我國政府的心理衛生組織,甚至落後泰國十年,預定明年成立的心理健康司編制僅二十五人,但泰國有四千八百多人;而泰國的精神醫療占全國GDP的一.二三%,我國卻僅○.一八%。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校長賴德仁表示,一九九六年到二○○三年台灣憂鬱症的就醫治療盛行率增加十.三倍,近年增速更快,政府投入的資源卻不足,越來越多民眾因心理健康需要就診,官方卻跟不上腳步。


陳正宗強調,國內對精神疾病的健保給付只給專科醫師看診,應該開放心理諮詢的健保給付。此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也應像乳癌口腔癌等癌症篩檢。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表示,目前衛生署主管心理健康行政編制只有一個科,待衛生署升格為衛生福利部後,將由一個科提升為一個司,下面管轄為四個科,可以投注的資源有機會變多。


石崇良指出,政府投注在心理衛生方面的公務預算散落在各部會,像是自殺防治,教育部有編、勞委會也有編,不能只看衛生署預算。至於心理諮商是否要納入健保,健保大餅是固定的,民眾健保費是否願意為此再多負擔,可再討論。


鄭醫師補充:


以下是台灣目前健保制度下,身心醫療發展實際存在的問題,這也是私底下許多精神醫療專業感到無奈或者不得已的生存之道,在此提供給大家參考:


1.在大醫院的精神科門診,每個就診的患者能夠跟醫師會談的時間極為有限,醫師只能在短短會談時間之間找出精神症狀,開藥控制。


2.健保的經費有限,必須限制成長,藥費支付是必須成本,在健保審核中,藥費只要符合用藥原則,再貴都會給,壓縮到的就是心理治療或者會談的支出,健保目前對於深度心理治療會談的限制非常嚴苛,甚至訂出只要有醫師的會談費用高出同儕,就會放大剔退,致使大部分的醫師不願在門診多花時間和患者會談,或者想要做心理治療就必須自費。因此不願單靠藥物治療患者,欲利用健保來做深度會談變成不可能的任務。


3.醫療給付不均,可以多給患者時間的基層醫療院所獲得的健保醫療給付,初診會談給付點跟大醫院相比,七成不到,同樣降低基層醫師會談的意願,因此有些醫師認為不符成本,只看自費門診。


4.對醫師來說,看診幾乎就是為了開藥,同樣的時間,看多一點的患者,開立藥物(本身有藥價差),投資報酬率比較高,私底下,有不少醫師提到即使多花時間作會談治療,也不敢申報,怕放大剔退,醫師會談的意願自然降低。如此扭曲的制度下,大眾能得到的就是為了方便開藥的速食醫療過程,身心醫療的品質提升自然難以提昇。


5.因此,基於成本考量,想做心理治療或者會談的人幾乎都須自費。


以上謹提供給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憂鬱症7年就醫增10倍 醫療經費卻不足

自由時報 – 2011年11月1日 上午10:22






〔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魏怡嘉/台北報導〕七年內台灣的憂鬱症就醫治療盛行率增加十.三倍,但政府投入經費不足,整體精神醫療經費只佔全部醫療經費不到三%,雖然明年升格的衛生部將成立心理健康司,但編制只有二十五人,台灣精神醫學會批評,政府的心理健康醫療政策落後,心理健康若遭忽視,造成的社會成本更大。


台灣精神醫學會將在十一月三到五日在高雄舉辦今年的世界精神醫學會(WPA)。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宗表示,我國政府的心理衛生組織,甚至落後泰國十年,預定明年成立的心理健康司編制僅二十五人,但泰國有四千八百多人;而泰國的精神醫療占全國GDP的一.二三%,我國卻僅○.一八%。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校長賴德仁表示,一九九六年到二○○三年台灣憂鬱症的就醫治療盛行率增加十.三倍,近年增速更快,政府投入的資源卻不足,越來越多民眾因心理健康需要就診,官方卻跟不上腳步。


陳正宗強調,國內對精神疾病的健保給付只給專科醫師看診,應該開放心理諮詢的健保給付。此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也應像乳癌口腔癌等癌症篩檢。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表示,目前衛生署主管心理健康行政編制只有一個科,待衛生署升格為衛生福利部後,將由一個科提升為一個司,下面管轄為四個科,可以投注的資源有機會變多。


石崇良指出,政府投注在心理衛生方面的公務預算散落在各部會,像是自殺防治,教育部有編、勞委會也有編,不能只看衛生署預算。至於心理諮商是否要納入健保,健保大餅是固定的,民眾健保費是否願意為此再多負擔,可再討論。


鄭醫師補充:


以下是台灣目前健保制度下,身心醫療發展實際存在的問題,這也是私底下許多精神醫療專業感到無奈或者不得已的生存之道,在此提供給大家參考:


1.在大醫院的精神科門診,每個就診的患者能夠跟醫師會談的時間極為有限,醫師只能在短短會談時間之間找出精神症狀,開藥控制。


2.健保的經費有限,必須限制成長,藥費支付是必須成本,在健保審核中,藥費只要符合用藥原則,再貴都會給,壓縮到的就是心理治療或者會談的支出,健保目前對於深度心理治療會談的限制非常嚴苛,甚至訂出只要有醫師的會談費用高出同儕,就會放大剔退,致使大部分的醫師不願在門診多花時間和患者會談,或者想要做心理治療就必須自費。因此不願單靠藥物治療患者,欲利用健保來做深度會談變成不可能的任務。


3.醫療給付不均,可以多給患者時間的基層醫療院所獲得的健保醫療給付,初診會談給付點跟大醫院相比,七成不到,同樣降低基層醫師會談的意願,因此有些醫師認為不符成本,只看自費門診。


4.對醫師來說,看診幾乎就是為了開藥,同樣的時間,看多一點的患者,開立藥物(本身有藥價差),投資報酬率比較高,私底下,有不少專業提到即使多花時間作會談治療,也不敢申報,怕放大剔退。如此扭曲的制度下,大眾能得到的就是為了方便開藥的速食醫療過程。


5.因此,日後想做心理治療或者會談的人幾乎都須自費。


以上謹提供給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刊登於知名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PNAS),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女性若是在懷孕期間服用抗憂鬱劑(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可能會讓小孩罹患自閉症的風險大為增加。最新出爐的動物實驗發現,讓剛生的幼鼠(老鼠比人早被生出來,相當於人類的第6-9個月胎兒時期)服用特定的SSRI藥物,幼鼠會出現腦部異常以及發展疾病(例如自閉症)的典型異常行為。


之前研究證實胎兒會從胎盤途徑吸收抗憂鬱劑,這個由多所研究機構,包含密西西比醫學院、加州大學及舊金山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提到這樣的發現提醒大家抗憂鬱劑與自閉症風險的可能關連。目前在美國根據專家的統計,每十位孕婦就有一位在服用抗憂鬱劑,相對於1985年二十個孕婦才有一個服用抗憂鬱劑,孕婦服用抗憂鬱劑的相關風險應該更留心。


研究人員之一的Ian Paul博士 提醒大家:從1996年來自閉症的風險每35年成倍增的速度成長,這個診斷之所以為人注意是因為它是一個包含大範圍溝通問題的類型疾病,但無論如何,這不能作為所有增加數目的解釋。


研究人員讓超過200隻幼鼠在牠們大腦發展關鍵的時期服用citalopram(原廠商品名為cipram)這種SSRI類抗憂鬱劑,這些幼鼠從初生後的第八天開始以低劑量藥物餵食兩週,之後研究人員的觀察研究發現這些被餵過藥的老鼠跟對照組相比,表現出對玩沒興趣,而且與成鼠互動困難的狀況。同時,牠們也比較無法應付新的經驗,而且當牠們聽到一個聲音,反而會愣住不動。


另一位共同作者Kimberly Simpson博士表示:這樣的結果證實這些在出生時期暴露過SSRI的幼鼠其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就像是自閉症一般。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行為大多發生在雄的幼鼠,就像是人一樣,大部分的自閉症以男性居多。這些幼鼠對聲音的反應與人類自閉症患者一致,研究人員看到在幼鼠腦部聽覺的皮質系統有強烈的刺激,但這些動物無法慎重做出正常、穩定的反應,這些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這些大腦皮質反應遲緩,對於聲音的在出現反應很少正確。聽覺皮質發展延遲,到了成鼠也一樣。對兒童自閉症來說,延遲性的語言發展是一個特徵。


最後,科學家發現自閉老鼠的如同自閉兒童一般,腦部異常經常出現,這還包含許多神經軸突沒有髓鞘包覆,沒有髓鞘包覆的神經傳導會變慢,訊息通過也不順利。基因的異常可能是讓小孩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源頭,這些神經的扭曲被歸因為SSRI抗憂鬱劑增加了孩童神經的負擔。


透過這樣的研究有讓我們省思用藥來治療孕婦的憂鬱也可能增加他們後代的風險。當然如果孕婦因為未處理的憂鬱造成壓力荷爾蒙的釋放,對胎兒可能會形成更多的傷害。在此提醒大家,對於孕婦的壓力與憂鬱,在非藥物處理治療上,其實有更好的選擇。


以上研究出處為:doi: 10.1073/pnas.1109353108 PNAS October 24, 2011


研究全文詳見: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1/10/19/1109353108.full.pdf+html?with-ds=yes


對用藥風險警覺性不高的人會認為這只是動物實驗,不足為懼,但在今年7月,已有另一篇人體研究報告證實會產生類似的結果:


Arch Gen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uly 4, 2011. 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1.73


 


2008年也有研究證實懷孕婦女服用SSRI,的確會導致新生兒大腦的血清素傳導永久變化而導致行為的改變


Popa D, Léna C, Alexandre C, Adrien J (April 2008). "Lasting syndrome of depression produced by reduction in serotonin uptake during postnat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sleep, stress, and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8 (14): 3546–54.


 


更完整的討論可以參考之前部落格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495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酒前先吃幾顆草莓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1年10月31日 上午12:18






要喝酒前,最好吃幾顆草莓,或可保護胃黏膜不受酒精侵害。歐洲義大利、塞爾維亞、西班牙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草莓可保護胃部黏膜,減少酒精對胃部傷害。未來也許可拿草莓來治療胃潰瘍。


義大利、塞爾維亞、西班牙研究人員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ONE)發表研究指出,草莓可幫助保護胃部,減緩酒精傷害。研究人員讓實驗鼠喝酒,然後分析老鼠胃黏膜受損情形,結果發現,之前有吃過草莓的老鼠胃黏膜受損程度較輕微。


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研究員莎拉‧圖禮帕妮有參與研究計畫,她指出,草莓有抗氧化能力,且含有高濃度的花青素,最重要的是,草莓可幫助刺激體內抗氧化防禦系統,促使分泌更多抗氧化激素,因此對身體很有益處。


研究認為,胃部疾病多和自由基、過氧化物質有關,平常若能多吃點草莓,或可幫助預防胃部疾病。另外,草莓也可幫助人類減緩胃潰瘍形成。


研究人員發現,以每公斤體重對四十毫克比例計算,若讓老鼠連吃十天的草莓萃取物,老鼠在喝酒時,胃部潰瘍情況便大為減輕。


 


鄭醫師補充:


1.研究原文檢索資料:Alvarez-Suarez JM, Dekanski D, Ristić S, Radonjić NV, Petronijević ND, et al. (2011) Strawberry Polyphenols Attenuate Ethanol-Induced Gastric Lesions in Rats by Activation of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Attenuation of MDA Increase. PLoS ONE 6(10): e25878. doi:10.1371/journal.pone.0025878


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25878


2.在門診經常抱怨胃部不適的人,其自由基檢測的結果往往是過量,自由基的篩檢方式非常方便快速,在門診三分鐘即可揭曉,自由基是老化及癌症直接的推手。


3.除了草莓,含花青素的天然來源很多,為人所知的像是松樹皮萃取物、葡萄籽萃取物、藍莓、綠茶萃取物、紅酒萃取物等等。


4..花青素這類抗氧化的來源可以保護血管,減少動脈硬化等等疾病,糖尿病引發的視網膜受損也有臨床證實有幫助。


5.自由基過量的人經常出現以下狀況(表格擷取自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有興趣的人可以自我檢視。


 




































































 



氧化壓力測驗*



 



我常常感覺疲勞不堪。



 



我一天的睡眠不足八小時。



 



我沒有定期運動的習慣,或是一星期運動超過十五小時。



 



我對香水、香菸或其他化學物質或煙氣敏感。



 



我常常覺得深層的肌肉或關節疼痛。



 



我在家或在辦公室裡,暴露於大量的環境毒素中(污染物、化學物質等)。



 



我抽香菸或雪茄。



 



我經常置身於二手煙當中。



 



我每星期喝三次以上的酒精性飲料。



 



我不擦防曬乳、或是喜歡曬太陽或是常去人工日光浴棚。



 



我服用處方藥、成藥和/或軟性毒品。



 



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壓力沈重。



 



我嗜吃油炸食物、人造奶油或大量的動物油脂(肉類、起司等)。



 



我一星期吃二次以上的白麵粉與糖份。



 



我每天吃的深色蔬菜與水果不到5份。



 



我有慢性的感冒與感染(唇泡疹與口瘡等)。



 



我沒有服用包含綜合維他命的抗氧化劑。



 



我體重過重(BMI超過25)



 



我有糖尿病或心臟疾病。



 



我有關節炎或過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頭顱磁刺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這是一種非侵入性治療,主要想造成腦細胞的超極化(hyperpolarization)或者是去極化的作用試圖達到效果,TMS是利用電磁的引導,造成磁場快速的轉變,引發微弱的電流,結果可能導致腦部某些特定區域的活動也可能有些微不適。目前使用比較多的的方式是重複性頭顱磁刺激療法(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簡稱rTMS)。至於rTMS的確實作用機轉,目前還不清楚:


Fitzgerald PB; Fountain S; Daskalakis J (December 2006).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rTMS on motor cortical excitability and inhibition".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17 (12): 2584–96. doi:10.1016/j.clinph.2006.06.712. PMID 16890483.


有危險性嗎?儘管這個療法經常被視為低危險性,但是仍有臨床上必須留心的副作用,包含癲癇發作及昏倒、頭痛、輕微認知改變以及精神症狀(特別是憂鬱症患者應該提防躁症發作風險,儘管被視為風險不高):


Rossi, S; et al. (2009). "The Safety of TMS Consensus Group, Safety, ethical considerations, and applic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pd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20 (12): 2008–2039. doi:10.1016/j.clinph.2009.08.016. PMID 19833552. http://www.aipass.org/files/TMS_Safety,%20ethical%20considerations,%20and%20application%20guidelines.pdf.


已經發表的個案報告,有超過16個因為接受TMS導致癲癇發作的案例,在1998年安全指引出版之前有七個癲癇案例被提出來:


Wassermann EM (1998). "Risk and safety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eport and suggested guidelin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Safety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June 5–7, 1996" (pdf).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08 (1): 1–16. doi:10.1016/S0168-5597(97)00096-8. PMID 9474057. http://www.icts.uci.edu/neuroimaging/Wassermann_rTMS_Safety1998.pdf.

其他副作用包含頭皮因為刺激影響神經到神經及肌肉產生的不舒服或者疼痛: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 http://www.nami.org/Content/ContentGroups/Helpline1/Transcranial_Magnetic_Stimulation_(rTMS).htm. Retrieved 2008-12-15.


治療過程產生的機器生也會對聽覺造成影響,因為腦波電級不相容而導致電熱,嚴重的話甚至會皮膚灼傷:


 Roth BJ; Pascual-Leone A; Cohen LG; Hallett M (1992). "The heating of metal electrodes during rapid-rate magnetic stimulation: A possible safety hazard". Electroenceph. Clin. Neurophysiol. 85 (2): 116–123. doi:10.1016/0168-5597(92)90077-O. PMID 1373364.



 TMS作為憂鬱症治療的申請並不順利,在2007年一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諮詢委員會不同意把TMS作為憂鬱症治療的方式,在短期的治療中儘管看不到明顯的副作用(跟抗憂鬱劑比較),但跟藥物治療相比,TMS無法證明對憂鬱症患者有療效:


 Scudiero, JL (2007-01-26). "Brief Summary From the Neurological Devices Panel Meeting - January 26, 2007". FDA. http://www.fda.gov/AdvisoryCommittees/CommitteesMeetingMaterials/MedicalDevices/MedicalDevicesAdvisoryCommittee/NeurologicalDevicesPanel/ucm124779.htm. Retrieved 2010-07-14. "The Panel’s consensus was that the efficacy was not established; some stated that the device’s effectiveness was “small,” “borderline,” “marginal” and “of questionable clinical significance.”"


儘管如此,FDA在2008年還是有條件通過作為憂鬱症的治療,對象是那些用過抗憂鬱劑治療,無法達到滿意療效的人,可以考慮這種方式:


Melkerson, MN (2008-12-16). "Special Premarket 510(k) Notification for NeuroStar TMS Therapy System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df). FDA. http://www.accessdata.fda.gov/cdrh_docs/pdf8/K083538.pdf. Retrieved 2010-07-16.


然而在廠商使用說明上也強調說明,用TMS治療那些對抗憂鬱劑治療不滿意的憂鬱症患者,在臨床上的還無法提供證據證實可達滿意的治療效果,包含那些從未接受藥物治療的憂鬱症患者也一樣:


 NeuroStar TMS Therapy System User Manual. 1. Neuronetics, Inc.. pp. 1–5. http://www.neuronetics.com/pdf/Prescribing%20Information.pdf. Retrieved 2010-09-13.


在2011年七月,FDA最新公告,把這套系統列為特別管控的的第二級醫療器材,醫療使用建議如下:


TMS是一種外用器材,在腦部區域傳遞電磁脈衝讓腦前額皮質細胞引發神經活動的電流來治療那些不會引發癲癇的憂鬱症患者,他們至少是試過一種抗憂鬱劑治療失敗且現在沒有用藥治療的狀況:



  1. Stade, NK, Deputy Director for Policy, 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11-07-26). "Medical Devices; Neurological Devices; Classification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ystem: Final rule". Federal Register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76 (143): 44489–44491. http://www.gpo.gov/fdsys/pkg/FR-2011-07-26/pdf/2011-18806.pdf. Retrieved 2011-08-11. 
  2.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 Office of Device Evaluation: Division of Ophthalmic, Neurological and Ear, Nose and Throat Devices: Neurodiagnostic and Neurotherapeutic Devices Branch (2011-07-26). "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 FDA Staff - Class II Special Controls Guidance Document: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Systems".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http://www.fda.gov/MedicalDevices/DeviceRegulationandGuidance/GuidanceDocuments/ucm265269.htm. Retrieved 2011-08-10.

目前仍有學者對於TMS是否能改善憂鬱症的效果感到懷疑,因為他們認定臨床的證據不足:


Hines, JZ; Lurie, P; Wolfe SM, Sidney M (2009). "Reply to Lisanby et al.: Post hoc analysis does not establish effectiveness of rTMS for depression" (pd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4 (8): 2053–2054. doi:10.1038/npp.2009.22. PMID 19528946. http://www.nature.com/npp/journal/v34/n8/pdf/npp200922a.pdf.


以上資料提供對TMS治療有興趣的人作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大陸浙江有一則關於親子互動的新聞,浙江江幹區一所幼稚園大班老師請小朋友說說心中願望時,6歲男童小靈竟回答:「希望能擁有一把槍,然後能把媽媽一槍打死」,老師聽了大驚失色,連忙把男童母親朱女士請來學校溝通。朱女士在得知兒子的心願後也嚇一大跳,坦承因為兒子太淘氣又不聽話,常常「教訓他」,可是再怎麼打他,自己也是愛兒子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兒子好,沒想到兒子竟然想一槍斃了自己。


看到這則故事,讓我想起今年出版的一本關於教養作法的書籍,其中提到父母對小孩的作為就算是一本存摺一樣,父母對小孩做什麼事,日後看到的數字就是反應之前的作為,以上的故事就是很好說明。


幾年前,我曾聽聞另一個醫師提到他曾接觸過的有趣個案,有一個小女孩被父母帶到兒童心智科作評估,原委如下:


小女孩父親很忙平時很少在家陪伴小女孩,除了媽媽之外,其實相處最多的是家中的寵物,牠的名字叫「大大」。小女孩跟「大大」感情很好,幾乎是形影不離。


有一天「大大」不幸被車撞死。媽媽深怕小女孩得知會很難過,但還是在小女孩回家的第一時間跟她說:「『大大』被車撞死了!」結果小女孩聽了只是一聲「嗯!」的反應,沒有多說什麼,就進家門,讓媽媽感到有點詫異。


等不到三分鐘,看到小女孩著急地跑出來問:「媽媽,『大大』跑哪裡去了?為什麼我找不到牠?」
媽媽連忙問:「我剛才不是跟你說,『大大』被車撞死了。」


小女孩聞訊,馬上嚎啕大哭。但讓媽媽感到狐疑的是小女孩第一次聽到「大大」死了,到底是聽成誰死了?小女孩回答:「原來我以為是『爸爸』死了,所以沒反應!」
以上兩個故事,值得為人父母參考,並且深思小孩真正需要為何,在此與大家共勉。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研究/汽水喝得多 青少年越暴力

自由時報 – 2011年10月26日 上午7:04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根據24日發表的一份美國研究報告,青少年暴力與喝較多汽水有關,研究發現每週喝超過5罐汽水的學生,出現暴力傾向的可能性比喝較少者高出9%到15%,而且施暴對象廣及同儕、情人和兄弟姊妹此一明顯關係讓進行研究的學者感到「震驚」。


這份研究調查波士頓內城區1878名14到18歲公立學校中學生,詢問他們受訪前一週的帶糖汽水飲用量,一罐指355毫升。受訪學生多為西裔、非裔,少數是亞裔或白人,將近30%一週喝超過5罐汽水。問卷也詢問是否喝酒、抽菸、攜械,以及是否對同儕、家人或情侶暴力相向。內城區指市區中的貧民區,當地犯罪率比富有郊區高得多。


調查發現,汽水喝最多的、即一週超過14罐的學生,攜械、對情人和同儕施暴比率分別是43%、27%和58%。相較之下,喝最少的、即一週喝不到1罐或沒喝的學生,三者比率為23%、15%和35%。喝很多和喝很少汽水的人,對兄弟姊妹施暴比率各為45%和25%。


整體來說,一週喝超過5罐汽水,出現暴力行為的機率比喝較少者多出9%到15%,這與此前研究發現酒精、菸與暴力傾向關係的比率相當。


報告作者之一、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海明威說,「我們發現,這些內城區孩子喝多少汽水與其暴力程度有密切關係」,「兩者關係是如此明顯,令我們感到震驚」。他說,還不清楚原因,或許其間有因果關係,至少將汽水攝取量視為其他問題的指標可以成立,就是性格暴戾的孩子容易抽更多菸、喝更多酒,汽水也可能喝較多,這部份還需要後續研究。


這份24日在英國「傷害預防」(Injury Prevention)期刊發表的報告說,這項發現令人想起美國著名的「甜點抗辯」(Twinkie Defense)案例:1978年舊金山辭職議員丹.懷特槍殺市長莫斯康和同性戀議員哈維.米克,以犯案前大吃甜食、可樂,有抑鬱症狀,殺人並非預謀為由,成功爭取到以較輕罪名判刑。懷特服完刑後自殺身亡。


鄭醫師的補充:


1.上述報導的研究出處為:


Inj Prev doi:10.1136/injuryprev-2011-040117


2.在2009年由倫敦大學的辛瑪諾克斯博士、費利珍博士、麥可‧馬摩博士等人共同合作而成,文章刊登於11月的《英國精神病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發現愛吃精緻加工食品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不吃的人高出58%。許多情緒容易低落的人,的確有嗜糖的傾向,對人體而言,糖份濃度提升,會啟動胰島素的作用,同時增加胺基酸的利用,其中也包含色胺酸的利用,這是體內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濃度提升能夠幫助心情改善,然而長期依賴這種機制來提升心情,體內的氨基酸來源會越來越少,因此狀況反而越來越糟,情緒控制不佳難以避免。過去研究也發現嗜吃甜食與許多精神疾病息息相關,不勝枚舉,其中包含智力較低、焦慮、挑臖的行為、過動、飲食疾病、疲倦、學習障礙與經前症候群等等。


青少年喝汽水,就是甜食的來源之一,喝汽水可能還經常合併其他精緻加工食品的攝取,總之,喜歡喝汽水及喝甜食的青少年,應視為是一種可能健康的警訊,背後潛在的身體功能失衡若能找出來,透過飲食調整及營養補充,這才是改善體質,幫助情緒穩定的根本解決之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的部落格中,雙酚A(簡稱BPA)被提出來討論多次,目前研究證實雙酚A進入人體後,仍有女性荷爾蒙的活性,因此會干擾人體原本荷爾蒙的正常運作。最近的研究發現:即便是正常的暴露,年紀小的孩童體內的雙酚A比成年人的濃度都要高,換句話說,雙酚A對小朋友的危害更甚於大人:


Edginton, A. N.; Ritter, L. (2008). "Predicting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Bisphenol a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2 Years of Age after Typical Feeding Schedules, using a Physiologically Based Toxicokinetic Model".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7 (4): 645–652. doi:10.1289/ehp.0800073. PMC 2679611. PMID 19440506.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679611.


根據最新外電報導,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團隊針對244位孕婦的追蹤研究發現:


母親腹中就遭工業化學品雙酚A(Bisphenol A)污染的女孩,到3歲大時,比那些媽媽體內雙酚A較低女孩,出現更多行為問題。 媽媽懷孕時,尿液中含這種化學成分濃度高者,蹣跚學步的女孩似乎較常出現焦慮、沮喪及過動。

研究人員針對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多達244名婦女及她們最大3歲孩童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母親在懷孕16週和26週時,驗尿液檢體,出生時再檢測一次。另外在小孩1歲、2歲到3歲時也進行尿液檢測。結果有85%媽媽、96%孩童尿液中都驗出BPA。媽媽懷孕期間BPA濃度愈高,她們的女兒在3歲前愈可能出現行為問題。


上述研究研究出處為:


(doi: 10.1542/peds.2011-1335)


原文論文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1/10/20/peds.2011-1335


提醒大家寶寶即便出生,如果有餵母奶仍然可經母奶的傳遞,讓小孩持續暴露,增加BPA的濃度:


Ye, X.; Kuklenyik, Z.; Needham, L.; Calafat, A. (2006).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phenols and chlorinated organic chemicals in breast milk using automated on-line column-switching–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isotope dilu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831 (1–2): 110–115. doi:10.1016/j.jchromb.2005.11.050. PMID 16377264.


BPA用於生產塑膠製品和黏著劑,且罐頭食品內層、部分塑膠瓶罐和容器、出納收據及補牙填充劑中也可發現。準備懷孕的女性或者孕婦,最好儘量隔離這些來源的接觸,同時,若能在懷孕之前,透過功能性醫學針對環境荷爾蒙的相關檢測,及早了解媽媽體內是否有過量的BPA,藉由增加身體排毒以及儘量隔離周遭BPA的接觸,對於孩童日後的身心健康及生殖系統的預防保健必然有實質的助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三月,發表於認知及行為神經學期刊(Cognitive and Behavior Neurology)的研究報告發現:


經常在心臟科開立,治療高血壓、減緩心跳及減輕焦慮的用藥Propranol有助於改善自閉症患者的語言及社交功能。


自閉症患者在門診若需門診開藥治療,一般都是針對患者的精神症狀,包含攻擊行為、焦慮及強迫行為等狀況,控制用藥以精神科用藥為主,藥物副作用也比較難避免。


現在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研究人員用Propranol治療自閉症患者自閉症的典型症狀包含社交互動、語言表達困難以及重複行為改善,結果發現對於前兩項症狀有改善,這樣的研究結果對自閉症患者的治療是一個新希望。


這項研究的領導人David Beversdorf 說:「我們可以清楚地說Propranol對於自閉症患者具有潛在改善語言及社交功能,包含目光接觸。提升語言及社交功能,效果將會非常明顯,因為這兩部分的症狀包含在自閉症三項主要特徵裡面,臨床試驗將能評估藥物對於這三項特徵的效果,包含重複行為。」


對於健康的人來說,Propranol的副作用極少,研究人員將藥物讓自閉症患者的控制組服用,第一步研究改善狀況,第二步進行臨床試驗,去判別療效是否持續以及療效是否超過其他藥物作用。Propranol的藥理作用可以減少正腎上腺素在腦部有壓力時產生的作用。自閉症患者的大腦運作與一般人的運作方式不同。當正常人有壓力時,,他們的神經元放電會加速來幫助處理壓力源,如此不會讓不同的來源再輸入,但不幸地當我們試圖解決困難的狀況時,我們需要從不同的來源獲取資訊。舉個例子,如果我們碰到一隻老虎,我們會迅速地反應而且逃跑,但是現代的社會,取代老虎的可能是我們參加一個考試或者發表一個演說。研究證據顯示自閉症患者對於從不同來源存取訊息有類似的困難,他們的大腦作用比較僵化,尤其是使用語言或者社交,只要他們使用語言或者溝通,不管有沒有壓力都會產生。


過去的研究發現Propranol可以幫助自閉症患者解決簡單的相同字母異序詞(改變字母順序,變成另外一個字)測驗、單字還原測驗。同時也可以增加語意單字的流暢,這部分需要了解字的定義以及在腦部不同區域的連接。它不會幫助字母的流暢,因為這部分牽涉到字的辨認,在腦部連接的區域比較少。


研究人員在後續實驗中想了解自閉症患者哪些人對這種藥物有反應,哪些人沒有。接下來的研究將會增加壓力反應的指標,假使在較高壓力反應的人對於此藥的效果更為敏感,那麼更有助於了解辨認何種人可以從這種藥物治療受益。

上述研究論文出處為:


Cognitive & Behavioral Neurology:

March 2011 - Volume 24 - Issue 1 - p 11–17

doi: 10.1097/WNN.0b013e318204d20e

 

論文研究摘要請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跟非自閉症患者相比較,自閉症患者的臉有些特徵可以提供辨認:臉比較寬、眼睛比較寬以及嘴比較寬。由於臉和腦的發展是串連的,兩者會相互影響,因此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臉型的3D電腦分析研究發現這些細微的變化,研究人員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提早辨認出自閉症的潛在患者,甚至找出自閉症的致病原因。


研究團隊的領導者 Kristina Aldridge博士提出研究結果發現自閉症的小孩:


1.臉部較寬,包含眼睛也比較寬。


2.臉的中間區域比較短,包含鼻子及雙頰部分。


3.嘴及人中部位比較寬。


她說:「目前自閉症的致病原因還未確認是否是基因或者是環境因素。如果我們在臉部發展過程中能夠找出這些臉部的細微變化,也許我們可以在自閉症發展出來之前辨認出來,知道這點可以引導我們去找出基因的影響,也許也是一個窗口提醒我們胚胎容易受到懷境因素的影響。」


研究人員分析64個自閉症男童患者以及41個典型發展男孩(年齡範圍為8-12歲),使用可以捕捉孩童頭部3D圖像的照相機來作分析。接下來研究人員在臉部標出17個點,例如眼角、嘴角、以及鼻子下面上嘴唇的點等等。


當他們用這些點的幾何外觀做計算,比較自閉症以及非自閉症患者之間的差別,從統計上發現上述的明顯差異。研究人員同時發現,這些發現還可以分成兩個族群,如果這些特徵越明顯,自閉症患者的嚴重行為及語言溝通狀況更嚴重,研究人員希望這樣的發現可以提供自閉症嚴重程度不同的辨認線索。


研究有關的臉形圖片可以參閱外電報導的圖片: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51749/Autism-Wider-eyes-broader-mouth-Scientists-identify-subtle-distinct-facial-characteristics-children-developmental-disorder.html


上述研究的論文索引為:


Molecular Autism 2011, 2:15 doi:10.1186/2040-2392-2-15


Published: 14 October 2011


原文研究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molecularautism.com/content/2/1/1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直以來,不管是傳統抗憂鬱劑或者新一代藥物的服用容易導致副作用,尤其是性功能障礙及戒斷現象,讓許多服用的人感到痛苦不堪,難以擺脫藥物依賴的狀況。國內有一種新藥名為Valdoxan(學名Agomelatine),這是第一個直接作用於褪黑激素受體,非單胺類作用機轉的的抗憂鬱劑,據說比較沒有副作用,而且還能改善睡眠狀況(這應該是醫師開藥之前會說推薦詞),就讓我們了解一下這顆藥的歷史。


在2005年三月時,製造的法國藥廠第一次跟歐洲藥物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提出核准申請,但是在2007年7月27日被否決,因為藥物審核當局在意的是療效,而非有沒有副作用,換句話說,第一次申請被認為沒有療效,2007年九月再送一次,2008年11月20日,Valdoxan被有條件的核准,一直到2009年1月20日,才真正拿到核准。


在動物實驗中,Valdoxan可以幫助調整生理時鐘,精確來說是其中的延遲性睡眠相位症候群(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以及約日節律混亂(Circadian rhythm disruptions):


 Le Strat, Y; Philip Gorwood (27 August 2008). "Agomelatine, an innovative pharmacological response to unmet needs". J Psychopharmacol (SagePub) 22 (7): suppl 4–8. doi:10.1177/0269881108092593. PMID 18753276. http://jop.sagepub.com/content/22/7_suppl/4.abstract. Retrieved 2010-10-15.


Valdoxan會刺激前額葉產生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至於血清素部分完全沒有影響。儘管在動物試驗發現有類似抗憂鬱劑效果,但是人體試驗主要效果都是生理時鐘的調整及睡眠改善為主。已經出爐的六個安慰劑控制的臨床(短期治療抗憂鬱劑)試驗,結果發現只有三個實驗證實Valdoxan效果比安慰劑好,其他三個沒有差別(這也可以解釋此藥上市所遭遇到的困難何在):


"Summary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PDF). European Medicine Agency. 2003. http://www.ema.europa.eu/docs/en_GB/document_library/EPAR_-_Product_Information/human/000915/WC500046227.pdf. Retrieved 2010-09-22.


對於健康受試者來說,白天的精神及記憶力都不會受影響,對憂鬱症患者而言可以增加慢波睡眠,但不會改變快速動眼期(兩者都是深睡期)。幫助入睡及睡眠品質提升,在臨床上可以觀察得到,甚至可能第一週就會出現。


對健康受試者來說,本藥沒有依賴的狀況(短期使用),對腎臟功能及肝臟不佳的人來說,本藥並不建議服用,跟其他抗憂劑不同之處,療效可以在第一週左右出現(其他藥物往往要兩週以上)。性功能障礙及戒斷狀況較常用藥物(例如克憂果或者樂復得)來得少,在動物實驗上發現可以減少焦慮。


儘管某些實驗強調其療效不比一般抗憂鬱劑差,但目前進行的臨床試驗發現並非如此,也就是跟安慰劑相比,Valdoxan並無法證明兩者之間有何差異:


Howland RH (2009). "Critical appraisal and update on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agomelatine, a melatonergic agonist,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ease in adults".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5: 563–76. PMC 2785860. PMID 19966905.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785860.


由於療效跟安慰劑相差不多,因此在2011年四月發表的研究建議:Valdoxan對服用其他藥物沒療效或者有明顯副作用的患者,可以當作一種替代藥物:


Howland RH (2009). "Critical appraisal and update on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agomelatine, a melatonergic agonist,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ease in adults".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5: 563–76. PMC 2785860. PMID 19966905.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785860.


接下來把原廠藥物的仿單找出來,看看用藥安全要留意哪些事項:


1.哪些人使用須留意?包含腎功能不佳、年逾65歲的年長者、不到25歲的年輕人、有自殺史或者自殺嘗試風險的人、有躁症或者輕躁病史的人、酒癮患者或者大量飲酒的人。


2.不能用在哪些人?肝功能不佳、老年失智患者、服用抗憂鬱劑(Fluvoxamine)或者(Ciprofloxacin)的人、先天半乳糖代謝障礙、18歲以下的年輕人(安全性尚未建立)、對此藥過敏的人。


3.懷孕及哺乳的人都不建議使用(安全性尚未建立)。


常見的副作用(發生在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的服用者)包含頭痛、頭暈、嗜睡、偏頭痛、失眠、腸道問題(包含噁心、腹瀉、便祕、上腹痛等等)、多汗、背痛、疲勞、焦慮、肝指數上升等等。



以化學結構來說,Valdoxan與褪黑激素結構非常相近,因此對這類新藥物仍有疑慮(因為相關研究還不是很多),可以考慮使用褪黑激素來幫助睡眠品質提升:


B. Tinant, J.-P. Declercq, J. H. Poupaert, S. Yous, D. Lesieur (1994). "N-[2-(7-Methoxy-1-naphthyl)ethyl]acetamide, a potent melatonin analog". Acta Cryst. C 50 (6): 907–910. doi:10.1107/S010827019301292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根據英國Bristol大學的研究團隊於本月17日刊登於骨關節炎和韌帶期刊(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的動物研究發現,跟一般飲食相比較,若是吃富含OMEGA-3飲食的實驗組,會自然演變成骨關節炎的豚鼠可以降低50%的發生率。


這篇研究提到的OMEGA-3,不管是魚油或者是亞麻仁油都可以達到幫助減緩骨關節炎的退化甚至是預防骨關節炎的發生。


主要研究領導人 Dr. John Tarlton說明:「骨關節炎早期現象像是韌帶的膠原的退化以及吸收衝擊的分子的流失,兩者都可以藉由OMEGA-3來改善。再者,有堅實的證據顯示OMEGA-3可以影響這個疾病的生物化學,而非只是預防而已,同時也延緩潛在導致骨關節炎的惡化。」


Dr. John Tarlton還進一步補充:在豚鼠上作的試驗屬於自發性的骨關節炎,研究證實OMEGA-3對豚鼠有效,對人來說應該也有同樣的效果(不過需進一步研究來證實)。


對於骨關節炎的預防以目前的研究來說都無法確認致病的真正原因,如今這個豚鼠的研究對於科學研究來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補充OMEGA-3可能成為一種治療方式。


這個研究同時還比較魚油跟亞麻仁油的效果,結果顯示魚油在降低骨關節炎效果比亞麻仁油明顯,但亞麻仁油仍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替代方案。


對這個研究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考原文研究:


L. Knott, N.C. Avery, A.P. Hollander, J.F. Tarlton. Regulation of osteoarthritis by omega-3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a naturally occurring model of disease.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2011; 19 (9): 1150 DOI: 10.1016/j.joca.2011.06.0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吃魚油 憂鬱症可減輕6


蘋果日報


【邱俊吉台北報導】懷孕期間得了憂鬱症,會讓患者、醫師陷入兩難,因擔心服用抗憂鬱藥,會影響胎兒健康,導致許多憂鬱孕婦拒絕服藥,但國內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若孕婦的憂鬱症為輕至中度,則僅食用魚油、不必服藥,便能使憂鬱嚴重度減輕6成。
這項研究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單位共同進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蘇冠賓說,臨床發現,孕期憂鬱症患者幾乎都不願服用抗憂鬱藥,但「此症若不妥善治療,易造成胎兒早產、出生體重過輕」,還可能致使產後憂鬱症。


合併服藥控制病情
蘇冠賓指出,以往研究發現,合併服用魚油膠囊與抗憂鬱藥,可改善憂鬱症狀,證實了魚油可作為憂鬱症輔助治療,該項研究便讓輕、中度的憂鬱孕婦吃魚油而不服藥,結果在46周後即可發現病情減輕約6成。研究已獲登於知名期刊《臨床精神醫學》。
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說,部分輕、中度病人透過服用魚油,或接受心理治療,便可望控制病情,不一定都得吃藥,但建議「患者別因此自行停藥而只吃魚油」,須經專科醫師評估才好。


研究證實:每天吃魚油 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

(路透慕尼黑31日電)一份研究今天指出,只要簡單的每天吃一次魚油膠囊,就能改善心衰竭患者的生存機會。


這項正面性發現提振魚油有助健康的聲譽,且特別具有鼓勵性,因為心衰竭是出了名的難以治療,這種疾病患者心臟無法有效供給身體所需血液流量。


這對實驗中採用的魚油Lovaza製造商、挪威Pronova生化製造(Pronova BioPharma)公司是一大加分,不過醫師表示,便宜的非處方魚油產品也應該一樣有效。


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過去已經發現這種脂肪酸對健康有數種好處,包括降低心臟病率、中風、阿茲海默症和憂鬱症


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的ANMCO研究中心(ANMCO Research Centre)在歐洲心臟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年會上報告,經過平均3.9年的追蹤,吃魚油的病患死亡率比對照組低9%,前者也比較少因心血管問題住院。


研究追蹤的7000名患者,吃魚油組有955人死亡,對照組有1014人。中央社(翻譯)


 


過去,國外的許多研究機構對於魚油的臨床研究,早已累積許多令人興奮的研究報告,很高興看到本土的報告出爐,提供大眾在藥物治療之外有更多的選擇。


但對於魚油如何幫助憂鬱以及如何攝取?要注意哪些事項?以及如何補充?在此作點補充討論與提醒:


首先,根據美國麻州麥克連醫院(McLean Hospital)的研究,補充魚油有助於穩定躁鬱症病患多變的情緒,而憂鬱症的患者血中OMAGA3的濃度較一般人為低,在飲食中增加OMAGA-3的攝取可以明顯改善憂鬱症狀。所以,不僅是憂鬱,連躁鬱都能有幫助。在1999年,刊載在Arch Gen Psychiatry研究:Omaga-3 fatty acid in bipolar disorder:A preliminary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al 指出經由OMAGA3的補充,對憂鬱或躁鬱的反應不比藥物差,而且復發率也低很多。一般研究的結果,建議一天補充1.5克 到6克 的EPA,反應比較OK,大家若手頭上有相關產品,不妨算算一天服用幾顆會到達所謂的建議治療劑量。同時,魚油能幫助的症狀,屬於輕度到中度,而且發生作用的時間(ONSET)會慢一些,建議大家有在服用其他藥物的人,如果想單純靠魚油快速減藥或者完全取代藥物,這是比較危險而不建議的。素食的人,建議以亞麻仁油補充為主,藻類萃取的DHA,單價較高而且有些研究建議,憂鬱的穩定,EPA所扮演的角色比較明顯,當然DHA仍有其作用,但對成年人來說,有些研究建議以EPA為主。


魚油的好處非常多,附上第二篇研究報導,加深大家的印象。提醒大家,魚油的攝取,務必挑有獨立檢驗室背書的純度認證標章或者證書,才是安全的魚油,否則日漸污染的漁獲,將是身體累積污染另一個夢魘的開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天助自助者  譚小姐 2011.10.08


 


    前年因為我有憂鬱症而想自殺,所以開啟了我吃憂鬱症藥及安眠藥之路。


原以為吃了一年即要停藥,反而越吃越多;想停卻全身不舒服,連經期都亂了。


 


感謝我的先生透過網路找到鄭醫師,先生看到我吃藥吃到如同行屍走肉,又不知如何幫我;因為藥物之故,我無法坐下,無法看書,走路如同行屍走肉;有時走路無法成一直線,吃東西無法準確夾到食物,始終處於恍神狀態,無法專注看著人說話…


心在掉淚,家人都說是心病,所有的醫生都說要吃藥,不吃藥永遠不會好─但我累了,我再也不吃那麼多副作用的藥。


 


我買了鄭醫師推薦的書─為藥瘋狂,雖已絕版,但我找到簡體版來看。


 


藥物已經影響到我的呼吸,我很害怕,嘗試以書上寫的方式慢慢戒藥;


依照書上的方式有一點成果,我很開心;但後來發作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到最後我只能一口氣戒很多。


 


那時查了很多戒斷的資料,後來想想是很危險的事,要找醫生。


原來停藥一個禮拜之後,才會有藥癮症候群:無法專注看著人說話,走路比我八十歲奶奶還慢,手痠腳痠,眼睛看不清楚,不會感覺到餓,也不會感覺到飽,看份量來吃東西;上大小號到肚子痛才有感覺;晚上睡不著,有時嗅覺鈍,吃的太鹹太甜太辣太油會頭痛,肚子脹氣。


 


感覺靈魂好像快脫離,沒事想自殘、經期亂;生產疼痛12個小時,戒藥卻痛一個月。


 


還好後來在醫生的協助之下,慢慢好轉,幫助我度過這度日如年的一個月。


醫生治療我的心病,配合食療與運動,讓我脫離死神的魔掌;


感謝我的爸媽在我發作時把我從桃園接到台北看鄭醫師;妹妹幫我拉筋,弟弟幫我按腳;媽媽照顧我四餐,陪我爬山,鄰居陪我聊天打氣;感謝神明保佑─中西的神我都拜了。


 


現在我可以騎摩托車,走路不需要拐杖,工作可以同時操作四台儀器,學日語可以背得起五十音,真的很開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