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用手腕 小心腕隧道症找上門

【Kaykay/朗嘎魯】


民眾如果常操作包裝工作或是長期處理文書繪圖業務,手腕經常得重複動作,要特別注意一種稱作腕隧道症,尤其智慧型手機當道,有些人長期手機不離手,小心罹患又麻又痛的腕隧道症候群!近來門診出現這類的病患愈來愈多,另外,洗腎病患也是高危險群之一。


醫師指出長期操作手腕重複動作的人,容易導致腕隧道症候群,有些病人常在半夜痛醒,或是一大早騎摩托車、用手緊握車手把時發作,不斷地手發麻,有些患者甚至以為自己中風。


常用電腦繪圖或打字的人,如果甩甩手,手麻問題能馬上得到紓解,其實就該注意自己是不是腕隧道症候群,醫師表示就職業災害來說,腕隧道症候群相當常見。


不過近來因為手機使用習慣改變,不少人智慧型手機不離手,別小看數百克的重量,長時間頻繁地壓在手掌上,也會導致手腕疼痛。


有醫師表示如果出現症狀又不理會,將影響未來手部的活動,恐怕就得長期復健。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又稱腕道症候群、腕管综合症,俗稱滑鼠手、钢琴家手,是算是常見的職業並,多發於重度電腦(鍵盤及滑鼠)使用者、職業鋼琴師、木匠、裝配員等需要做重覆性腕部活動的職業。女性發生比例較高,為男性的3~10倍,患者常在夜間痛醒,初期發作時,手甩一甩就可以減輕症狀,多數人會以為睡姿不良壓破迫手腕引發而延誤就醫。


正中神經(Median nerve)主管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份無名指的感覺。手部的正中神經在手腕處,會穿過由腕骨與韌帶圍成的「腕隧道」,遭受到外來的壓迫時,就可能出現腕隧道症候群(請參閱下圖)。可能原因包含:腕骨骨折,退化,變形與關節炎可能導致腕隧道狹窄造成壓迫正中神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酒精濫用等等。一般治療,以止痛藥為主,止痛藥效果不佳,有些醫師就會以類固醇來局部注射治療。物理治療的話,儘管會出現暫時的效果,但似乎療效有限,故多數如果症狀嚴重的話,就會建議直接以開刀來處理。


不想一直靠止痛藥,或者想避免開刀的話,可以參考營養學的研究建議,知名的營養醫學專家John M. Ellis醫師,他一生都致力於維生素B6的研究,在他所著的「解除疼痛」(Free of Pain)這本書中提到許多B6缺乏容易出現的狀況,例如手部皮膚感覺異常(麻木與刺痛)、手部波動性水腫、手指感覺遲鈍、手指關節伸展障礙、手指功能協調性障礙、指關節晨間僵化、手部、手肘疼痛、腕隧道症會出現的Tinel's sign及Phalen's sign而異常疼痛、肩膀酸痛、拇指移動時,指關節會疼痛、睡眠癱瘓症(鬼壓床)等等。


而不管是原發性的腕隧道症或者是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所引發、甚至是多發性神經炎所續發的腕隧道症,都可以用B6來加以治療。在書中,這位學者追蹤了33名原發性腕隧道症患者五年,以B6來治療,結果有31名病患因為每天持續服用B6而使他們的腕隧道症痊癒。


 美國的Kaiser Permanente Medical Center也曾針對20名腕隧道症的患者(年齡層為27-63歲)以B6治療來進行研究,經過三個月每天服用200毫克B6治療,疼痛指數都大為改善,而且也未產生任何毒性。因此,本身有腕隧道症困擾的人,想在手術及藥物之外尋求改善的話,B6的補充的營養療法值得一試。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交通廢氣 恐增心臟病發機率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9/22 04:21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英國醫學期刊》最新研究顯示,吸入交通廢氣後6小時內,心臟病發機率將增加。



吸入6小時內最致命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的研究者發現,吸入交通廢氣後的6小時內,心臟病發機率增加,但6小時後又逐步減少,這可能代表空污並不是導致心臟病的主因,但卻會間接導致心臟病發作。



研究團隊比對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8萬名心臟病患者的病例,以及空氣污染的資料,就能找出每小時空氣污染程度和心臟病發時間點的連結。發現空氣污染較為嚴重時,之後6小時內,心臟病發的機率的確增加,但過了6小時之後,數值又重新下降。



若心臟病患者處於空氣污染中等的環境,心臟病發機率將會比接觸輕微空氣污染的情況下增加5%。而且若不斷重複暴露在空氣污染中,還是對健康有害,將大幅縮短人的壽命,專家因此建議民眾,離交通廢氣越遠越好。



研究者表示,儘管抽煙、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對心臟危害更大,但交通廢氣可能會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英國心臟基金會副醫學主任皮爾森說,「我們對心臟病患者建議還是一樣,若你有心臟疾病,盡量避免在可能有嚴重交通污染之處待太久,像是繁忙的大馬路。」




鄭醫師補充:


以上研究,研究人員調查了2003年到2006年間79288位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在英國主要的空汙內含物為汙染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及臭氧(O3)。研究人員Bhaskaran醫師表示高濃度的PM10以及NO2是交通繁忙時,汽車廢氣的主要汙染指標。


研究人員提醒對空氣汙染的敏感的人(例如氣喘及心臟病患者)要從事戶外活動,最好避開空汙嚴重的時段,研究人員估計,即便是輕度增加到中度這樣汙染的狀況,還是會增加5%的心臟病發作風險。如果汙染是從嚴重到非常嚴重,危險性更高,雖然這樣在英國並不常見。


有些患者確實是曝露在空汙之後導致心臟病發作,而許多研究也提醒,當空氣汙染更嚴重時,死亡率更高,雖然目前還無法確認空汙是導致心臟病發作的主要原因,但至少也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曝露在空汙中,心臟病發作機率開始升高,六小時是統計上的最危險時間,之後又開始遞減。空屋對身體的衝擊是造成血液變黏稠、血栓容易形成,心臟病發作風險自然升高。


因此研究人員再次強調:已經被診斷心臟病的患者,儘量避開長時間曝露在空汙嚴重的戶外環境,像是在交通繁忙的路口。


原文研究摘要請見:



http://www.bmj.com/content/343/bmj.d55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小孩建議要施打的疫苗越來越多,但身體是否越來越健康?除了疫苗本身的安全性之外,其效力是否能持久,這都是為人父母關心的話題。目前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第51屆ICAAC的學術研討會上,加州聖拉斐爾(San Rafael)凱薩醫療中心(Kaiser Permanente Medical Center)醫師維特(David Witt)根據他的團隊的新研究的初步結果發現,孩童普遍施打的百日咳疫苗,3年就會失去效果。



研究員調查加州馬林郡(Marin)1萬5000名孩童,取得這項結果。加州馬林郡2010年爆發百日咳疫情,造成11名嬰兒死亡,及8000多人受到感染。



維特(David Witt)在芝加哥的會議上表示:「百日咳疫情最初爆發時,我們以為主要是沒有施打疫苗的兒童。但我們很快就發現,感染者大多是施打過疫苗的孩童,且落在8至12歲之間。我們對這種狀況加以調查,發現可能是距離上1次施打疫苗,已經超過3年時間。」


醫師團隊調查1萬5000名孩童,發現所有年齡族群有171例百日咳確診病例,其中103例年齡8歲到12歲。相關外電報導及維特醫師在研討會的現場討論錄影,請參閱下面的連結網址:


http://mybrightmountain.com/newsarticle.aspx?storyid=16371376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TqbUKyCSiY&feature=player_embedded



美國疾管局目前僅承認百日咳的疫苗接種效力可能會完全消失,因此即便小的時候接種過,到了成年人可能會被感染發病。至於疫苗本身免疫力時間可以持續多久並沒有詳細的數字,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美國CDC的官方網站所發表的資料來參考對照:


http://www.cdc.gov/Features/Pertussi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還在住院醫師訓練的時候,就有資深的醫師和我討論過安慰劑療法的功效:當你遇到那些喜歡逛醫院的患者(尤其是一些年長患者),他們吃過的藥及看過的醫師已經看多了,缺乏的只是信心,因此對這類患者不必開太強的藥物,只要在開藥時,強調所開的藥,之前類似狀的患者,服用治療的效果都很好,而在臨床上的觀察,詢問患者服用的反應,的確有部分患者會反應的確有明顯的改善,為什麼藥效較輕,療效反而越好?信心對治療的確有幫助嗎?讓我們參考相關的研究:




大腦的前額葉存在自我回饋加強迴路(self-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也就是當事人在疼痛時,回想起過去服用止痛藥產生的止痛效果的作用:


 Craggs JG, Price DD, Verne GN, Perlstein WM, Robinson MM (2007). "Functional brain interactions that serve 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during pain and placebo analgesia". Neuroimage 38 (4): 720–9. doi:10.1016/j.neuroimage.2007.07.057. PMC 2100389. PMID 17904390.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100389.


在大腦的伏隔核( nucleus accumbens)與大腦的自我獎賞功能有關,在安慰劑效果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據研究顯示,多巴胺(主管愉悅)及止痛的mu-opioid受體都有活化的現象,也就是一旦安慰劑效果啟動,大腦就會啟動大腦自我獎賞的愉悅及止痛效果:


 Scott DJ, Stohler CS, Egnatuk CM, Wang H, Koeppe RA, Zubieta JK (2008). "Placebo and nocebo effects are defined by opposite opioid and dopaminergic responses". Arch Gen Psychiatry 65 (2): 220–31. 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07.34. PMID 18250260.


在精神科用藥上比較有關的研究就是抗憂鬱劑的研究,在2002年Andrew F. Leuchter以定量腦電圖技術研究安慰劑效應,其研究發現出現安慰劑效應的憂鬱症病人,大腦血液的流動會出現變化,而對抗憂鬱藥有反應的病人,亦有同樣的腦部功能變化: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772700?dopt=Abstract

其他研究發現用安慰劑自殺率是30%, 而用抗憂鬱劑是4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0768687?dopt=Abstract&holding=f1000


以上關於安慰劑與抗憂鬱的療效研究,容易讓人質疑抗憂鬱劑本身的療效及副作用(自殺風險)對憂鬱症患者治療的療效。



根據最新外電報導,1項德國小型研究,單靠暗示性療法不但可以紓緩胸痛症狀,還能直接影響心臟動脈舒張。在30名接受胸痛診療的病患中,研究人員發現,若患者被告知正在接受止痛治療,回報的疼痛程度平均來說都減輕,且心血管清楚出現微幅收縮。人體承受壓力時血管會擴張,反之收縮。



這些胸痛患者沒有人真的罹患心臟疾病。研究人員收到檢查報告,證實患者心動脈未出現阻塞情形,才告訴他們方才接受的「藥物」其實只是對人體無害的生理食鹽水。



麥斯納和羅奈爾在回覆路透社的電子郵件中寫:「這個研究發現重點是,單單靠心理上的介入治療就可以讓心臟動脈有這麼明顯的反應。」


這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Munich)的麥斯納(Karin Meissner)和羅奈爾(Joram Ronel)的研究結果,刊於「美國心臟期刊」(American Heart Journal):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2870311004868

 

關於安慰劑的相關資料還可以參考部落格相關資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今天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最新發表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倍增,這份日本研究的領導人Yutaka Kiyohara 醫師表示:「我們的發現是想提醒糖尿病必須列為失智症的潛在原因之一!對現代人而言,在全世界隨著罹病人數日漸成長,糖尿病是非常普遍的疾病,對於健康議題來說,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亦非常重要。」


他的團隊找了1017(有些人沒有完成追蹤)個超過60歲以上的人來參與研究,所有的人不管有沒有糖尿病,前一天晚上都先禁食,隔天早上作血糖耐受性試驗。接下來得參與者平均追蹤11年,然後作失智測驗,結果有232位參與者發展出失智症狀。完成研究的對象,150位是糖尿病患者,20人出現失智症,非糖尿病患者是559位,其中51位有失智症狀,這代表糖尿病,容易被肥胖所引發,其演變成失智症(包含血管性失智症)的危險性倍增,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容易便破壞,最終導致大腦的氧氣輸送減少。


其他如高血壓、高膽固醇及吸煙等危險因子也都是失智症的重要危險因子。研究人員也提醒,疾病還未被診斷出糖尿病,但血糖耐受性不佳,有胰島素阻抗(一般稱之為代謝症候群)的患者,失智症風險還是比較高。研究還顯示,用餐後兩小時,血糖還居高不下(代表血糖處理能力缺乏)的患者,其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最高。


根據以上資料,血糖控制不佳不可小覷,日後健康風險,尤其是失智症的罹患率明顯提高,因此一旦出現血糖控制不佳或耐受性不好,以功能性醫學或者預防醫學角度而言,最好積極控制改善,防患未然。


原文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77/12/1126.abstract?sid=a88d92a1-8ee0-4320-9bbe-533799617fb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國內的媒體報導:有研究顯示,夜間輪班人員的褪黑激素僅正常班人員的一半,調查也顯示褪黑激素濃度與乳癌有顯著相關,輪班者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是未輪班者的二.三九倍。醫師強調,褪黑激素分泌與外界光線變化有關,晚上喜歡開燈睡覺、熬夜、生理時鐘混亂者,都會干擾其分泌。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輪班作業列為「2A類之致癌職業」,即已有動物實驗證明夜晚期間暴露光照具致癌性。我國約有八十萬名「輪班族」,其中製造業佔四成、醫療保健業一成五;若就職業別來看,醫療保健業有三成員工必須輪班,是輪班人員最多的行業。


光照與褪黑激素如何產生關連?透過眼睛接受到特定波長的光源,就能有效地讓視網膜上的節細胞將此特殊的訊息送給腦內的視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SCN再將光線訊息傳給腦中的及其他控制睡眠週期的部位如松果腺(PINEAL GLAND),因而達到有效、正確地影響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來達到睡眠困擾地改善。白天有光線的刺激,對松果腺製造褪黑激素是抑制的效果,到了傍晚黃昏,光線刺激慢慢減弱,松果腺的光抑制效果減弱,開始製造及分泌褪黑激素,所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定律,由此掌控。夜班工作者的光源刺激不足以讓身體自然產生足夠濃度的褪黑激素,長期下來對身體一定會有不良影響。


在2005年曾有一項系統性的臨床研究,針對643位癌症患者使用褪黑激素的追蹤分析,結果發現對於死亡率的降低有幫助:


Mills, Edward; Wu, Ping; Seely, Dugald; Guyatt, Gordon (2005). "Melatonin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39 (4): 360–6. doi:10.1111/j.1600-079X.2005.00258.x. PMID 16207291.


在2007年的研究也發現,女性在夜班工作的女性,照明來源只有白熾燈泡,跟在光亮環境工作的女性相較,其褪黑激素分泌減少50%,罹患乳癌風險相對提高:


Navara, Kristen J.; Nelson, Randy J. (2007). "The dark side of light at night: physiolog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43 (3): 215–224. doi:10.1111/j.1600-079X.2007.00473.x. PMID 17803517. http://www.psy.ohio-state.edu/nelson/documents/JPinealRes2007.pdf.


因此在2004年的報告早就提醒:夜班工作的女性,因為褪黑激素的下降,乳癌風險增加:


Schernhammer, ES; Rosner, B; Willett, WC; Laden, F; Colditz, GA; Hankinson, SE (2004). "Epidemiology of urinary melatonin in women and its relation to other hormones and night work".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 a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cosponsor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reventive Oncology 13 (6): 936–43. PMID 15184249.


一般營養補充品,不建議大家亂吃,想要提高褪黑激素,還可以考慮照光療法,目前有隨身型的照光儀器,只要經過生理時鐘的調查及評估,可以在工作時的某些時段來照光,改善褪黑激素分泌不足的狀況。對褪黑激素及照光調整相關內容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05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孩在校上課容易分心,應該先看看睡眠時間夠不夠。您的孩子每天睡眠時間為多少?過少的睡眠時間將會影響孩子的在校表現,影響他們的創新能力,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低於九小時的孩子在校表現差。


研究人員以142名6到7歲的小學生為研究對象,比較不同睡眠時間的孩子在校的學習表現。

結果發現,大多數睡眠不足的的孩子在校表達能力較差,解决一些基本數學問題的能力也相對不足。

這些孩子單字拼寫、文法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也差了一截。他們的記憶力及學習能力受到的影響比較小。


研究還發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一代的卧室裡都有電腦和電視機。

負責此次研究的Ramon Cladellas强調,充足的睡眠對孩子來說至為關鍵。

他說:“少睡的覺是補不回來的,孩子睡眠不足會影響他們的智力發展。”

“每天只睡8至9個小時的小學生比他們睡9至11個小時的同年紀的人在校表現要差。”

“如今,孩子對電視、電腦及電動遊戲的著迷程度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擔憂,但是人們似乎還没有意識到孩子每天按時睡覺的重要性。”

牛津大學神經系统學院院長,Russell Foster教授說,“每天睡眠九至九個半小時將有助於提高學齡前孩子的認知能力。”

“睡眠不足的話,孩子仍舊可以完成日常的學習流程。但是對於創新或解决一些複雜問題,充足的睡眠還是最重要的。”

“至於成年人,每天六個半小時至八個半小時的睡眠是必要的,”他說,“如果少於五小時,將無法以正常表現完成工作,除非你的大腦不是一般的大腦。”


原文報導請參考: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37404/Sleep-problems-Childrens-schoolwork-suffers-hours-shuteye-night.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辣木營養又治病 被封萬靈丹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9/18 16:50 張詠晴







(法新社獅子山自由市18日電) 獅子山政府在推廣一種被稱為「營養炸藥」的熱帶植物,說它是天然的萬靈丹。獅子山部分健康指標在全球敬陪末座。



這種辣木(Moringa)植物原生於印度北部,人稱「生命之樹」,提倡辣木好處的人說,相關產品在非洲有越來越多人使用,它能避免疾病和營養失調,甚至創造就業機會,以促進發展。



獅子山辣木協會(Moringa Association)的柯爾曼(Jonas Coleman)誇耀說,獅子山總統柯洛瑪(Ernest Koroma)本身也常使用辣木油。辣木油為辣木植物產品的一種。



在近期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農業部長席塞(SamSesay)形容辣木為「世上最營養的植物,它的每一部分皆含營養和醫療價值,可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等300多種疾病」。



他打趣說:「很快地,獅子山辣木熱帶植物的培育可能讓一些醫療人員失業。」



醫師或許不同意上述看法,但他們的確贊同辣木的價值。



私人醫療機構醫師桑柯(Harry Sankoh)表示:「這的確是有助醫療的良好藥性植物。任何對健康有益的事物,都值得我們讚許。」(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辣木科只有一屬—辣木屬,約13種,主要分布在非洲以及亞洲西部和南部。最主要的品種是原生於印度南部的辣木和原生於非洲的Moringa stenopetala,辣木科的拉丁語名稱就來源於泰米爾語。辣木的根有辣味,可以食用;幼果和葉也可以食用;花和樹皮可供藥用;種子可榨油,用於油畫,也有可能成為生質柴油的原料。關鍵就是辣木可以生活於許多環境中,各個部份幾乎都可以食用,家畜也可以食用(當飼料)。辣木葉本身就含豐富的蛋白質,各種必需胺基酸應有盡有。維他命方面包含A、B群、C以及礦物質都找得到:


Janick, Jules; Robert E. Paull (2008). The Encyclopedia of Fruit & Nuts. CABI. pp. 509–510. ISBN 9780851996387.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cjHCoMQNkcgC.


給黃牛吃這種高蛋白質的葉子,實驗證實可以讓體重增加32%,同時牛乳產量可以增加43-65%,因此有專家預測辣木可能是未來糧食危機的解決出路:


 "The Moringa Tree Moringa oleifera". Trees for Life International. http://www.treesforlife.org/documents/moringa/presentation/Moringa%20Presentation%20%28General%29%20screen.pdf. Retrieved 2009-12-29.


根據研究發現,食用這種植物,其蛋白質達到60%,比黃豆高出40%。臨床也證實,辣木葉萃取液可刺激胰島素的分泌,有效降低第II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的血糖,又可醫治高血壓、皮膚病、貧血、骨質疏鬆症、關節炎等疾病。最近非洲有國家在努力推廣這種植物的種植,期望解決國民營養不良的狀況,對於健康資訊關心的人可以多留意辣木的相關資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心血管健康的保健上,脂質及膽固醇的代謝功能是否良好,是很重要的指標,皮膚上的黃色脂肪性腫塊,尤其是靠近上眼瞼內側,經常成對稱性生長的眼瞼黃斑瘤,即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罹患的跡象。根據外電報導,最近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參考數據:




丹麥赫勒福醫院(Herlev Hospital)團隊從一九七○年代起開始追蹤一萬二千七百四十五名男女患者的病史,其中四.四%長了眼瞼黃斑瘤。卅年後,研究對象中有一千八百七十二人罹患心臟病,三千六百九十九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八千五百零七人死亡。



眼瞼黃斑瘤患者心臟病發的風險高四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三九%,死亡風險則大一四%;而不分年齡層,眼瞼長黃斑瘤的男女,十年後罹患心臟病機率達五分之一。



赫勒福醫院斷定,眼瞼黃斑瘤患者體內較易沉積膽固醇,而血管壁堆積膽固醇後會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最終導致心臟病及中風。


因此有眼瞼黃斑瘤的人,臨床醫師可以多留意是否有脂質及膽固醇代謝的問題,甚至是心血管疾病的症狀,預先控制及保健,也算是預防醫學的做法。相關原文期刊可以參閱:


http://www.bmj.com/content/343/bmj.d549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英國 Roehampton 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個學術研討的年會上發表一項有趣的研究結果:跟晚起的人相比較,早起的人比較苗條、快樂且健康。


這個研究找了1100名男性及女是針對他們的健康及睡眠習慣來做調查,其中有13%的人士每天早上七點前起床,他們在周末沒有賴床的習慣。另外6%的人是在早上九點才起床,其他81%的人其床時間介於當中。分析結果顯示早起的人的憂鬱及焦慮的現象最少,早起的人通常會吃早餐,過去的研究也顯示有吃早餐的人,身材通常比較苗條。


研究人員提醒,就算你是一個晚起的人也並不代表你注定是一個悲慘的人,但其中還是有些不同。儘管研究人員還不是十分確定原因,但一般相信,晚睡的人,睡眠品質也比較差,了解生理時鐘運作機制的人應該都會同意這樣的觀點。早在二百多年前,美國的學者班傑明.富蘭克林就曾明白指出:晚睡對健康及心情都有害。


透過這樣的研究結果提醒大家,早起對於身心健康是有幫助的。原文研究報導請參閱:


http://www.bps.org.uk/news/benefits-being-morning-pers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牛津大學研究發現 防老年失智 日服維生素B群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9/15 05:30 楊明暐/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楊明暐/綜合報導】



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發現,每天服用一顆維生素(維他命)B群藥丸,能顯著減緩老年人記憶衰退的情況,甚至能預防阿茲海默氏症(老人失智症)。



研究人員對二百七十名罹患「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的七十歲以上老人進行實驗,讓他們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B群(B6、B12、葉酸)。新療法鎖定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這種人體內自然產生的胺基酸,到年老時會達到較高濃度,從而傷害血管內層,並導致腦部萎縮,增加罹患老人失智症及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



維生素B群能降低血液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受試的老人有一半服用含有極高劑量的維生素B群藥丸,其他則服用安慰劑。在為期一年的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時而對老人進行記憶測驗,讓他們去記十二個單字,廿分鐘後再問他們還記得幾個。



一年後,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同半胱胺酸」含量偏高的老人,服用維生素B群的人在記憶測驗中答對的比例,要比服用安慰劑的人高七○%。而「同半胱胺酸」含量低於平均值的老人,服用維生素B群或安慰劑,差異並不大。腦部掃描的結果也顯示,服用維生素B群的老人,腦部萎縮平均減少三○%,在「同半胱胺酸」含量高的老人中,腦部萎縮更減少五○%。腦部萎縮與老人失智症初期的記憶力衰退有相當關聯。



領導這項研究的牛津大學德嘉格(Celeste de Jager)博士說,這項實驗「確切」顯示服用維生素B群是防止心智衰退的好辦法。研究人員將於明年在英國展開一項全面性實驗,以確定這種療法是否真能延緩老人失智症和其他智力衰退疾病發生。


鄭醫師補充:


1.以上這篇研究報告,原文報導可以參閱: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37143/Alzheimers-Vitamin-B-pills-ward-disease.html


2.這篇研究給實驗對象服用的B群劑量包含0.5 毫克的B12(一般高劑量B群不過是0.1毫克), 0.8毫克的葉酸(一般高劑量B群不過是0.4毫克左右)以及20毫克的B6(一般高劑量B群不難達到),因此有補充高單位B群的人,想要降低同半胱胺酸,建議除了B群之外,可以額外補充B12及葉酸的營養品。對B12嚴重缺乏的患者,B12補充,也可以考慮用注射補充。


3.過去也有研究證實補充B12可以預防老年失智症,素食者風險明顯提高,因為B12的食物來源,幾乎都以動物性食物或者海產居多(素食者可以考慮紫菜及海藻等來源)。其研究的重點也是在於B12的補充可以降低同半胱胺酸:http://www.seriousinjurylaw.co.uk/news/Brain-Injury-News/article/800201655/Vegetarians-at-higher-risk-of-dementia.php


想知道自己同半胱胺酸是否偏高,可以透過抽血來驗,因此到底要不要補充這類高劑量的營養素,可以先驗再決定是否服用,畢竟,本身如果同半胱胺酸不高,服用的效果比較不明顯。建議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失智症的家族病史的人可以考慮作這項檢測,再決定是否進行補充。


4.關於同半胱胺酸的生成及抑制有關的詳細機轉,請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74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許多在精神科求診患者,服用精神科藥物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出現月經不規律、停經、乳房腫脹、泌乳、沒有性欲及性功能障礙等等狀況,當心可能是泌乳激素過高引發的現象。


泌乳激素顧名思義,就是腦下體前葉的嗜酸性細胞分泌的胜肽賀爾蒙,主要作用是刺激乳腺細胞發育生長,刺激並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因此懷孕過程,孕婦體內的泌乳激素會慢慢升高並刺激乳腺,為寶寶出生哺育做準備。多巴胺可以抑制泌乳激素分泌,相反地,多巴胺被抑制,泌乳激素也可能隨之升高。


許多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因為藥物本身就是抑制多巴胺的作用,因此導致服用的患者泌乳激素過高,衍生許多後遺症。對女性而言,泌乳激素過高會導致無法排卵及受孕、無月經或者月經週期不規則,女性除了會胸部腫脹之外,也會泌乳還會沒有性慾。男性如果一直有此困擾,泌乳甚至是男性女乳化的狀況也可能出現。日前我遇到一位來求診女性,她的泌乳激素過高,原本的內衣都不能穿,其他女性朋友都羨慕她的身材變好,但她卻是苦不堪言。


泌乳激素提供身體在性行為過後的滿足感,上面提到,泌乳激素的擷抗物質就是多巴胺,多巴胺負責身體性興奮感覺,泌乳激素過高,直接會導致男性陽痿及性欲降低,不管對男性的睪固酮或女性的動情激素,皆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性功能障礙的檢查評估上,泌乳激素是必要的檢查項目。男性若出現泌乳激素過高,初期的症狀通常不是性功能障礙,而是像頭痛或是視力問題(腦下垂體瘤壓到)。


導致泌乳激素升高的原因有許多,包含泌乳細胞瘤、甲狀腺功能低下(促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新一代抗憂鬱劑(包含SSRI及SNRI,目前精神科抗憂鬱劑的主要用藥)、抗精神病藥物(包含新一代抗精神用藥例如理斯必妥、金普薩、首利安等等)、情緒壓力、懷孕哺乳及某些性功能障礙疾病等狀況。在診斷上,泌乳激素可以區分真正的癲癇以及心因性癲癇的不同,真正癲癇發作時,泌乳激素會升高:


Banerjee S, Paul P, Talib V (2004). "Serum prolactin in seizure disorders". Indian Pediatr 41 (8): 827–31. PMID 15347871.


泌乳激素一旦發現有過高的情形,必須積極處理,長期下來,會導致動情激素過低,引發骨質疏鬆的風險。一般而言先確認是否有相關的引發原因(例如藥物),如果是可能藥物引發,最好在專業協助下,尋求減藥或者停藥的處理建議。此外就是服用多巴胺促進劑,藉由多巴胺提升來抑制泌乳激素的分泌:


Colao A, Di Sarno A, Guerra E, De Leo M, Mentone A, Lombardi G (April 2006). "Drug insight: Cabergoline and bromocrip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prolactinemia in men and women". Nat Clin Pract Endocrinol Metab 2 (4): 200–10. doi:10.1038/ncpendmet0160. PMID 16932285.


最新治療藥物是norprolac(本地沒有上市),其活性物質quinagolide會直接作用在多巴胺D2受體,增加多巴胺的分泌:


Sarno A, Landi M, Marzullo, et al. (November 2000). "The effect of quinagolide and cabergoline, two selective dopamine receptor type 2 agonists, in the treatment of prolactinomas". Clin. Endocrinol. 53 (5): 549–550. PMID 10931080.


非藥物治療可以考慮Vitex agnus-castus(一般俗稱聖潔莓)的萃取物,對於輕度患者的療效,有臨床研究證實可以改善:


Kilicdag, E.; Tarim, E.; Bagis, T.; Erkanli, S.; Aslan, E.; Ozsahin, K.; Kuscu, E. (2004). "Fructus agni casti and bromocriptine for treatment of hyperprolactinemia and mastalg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the official organ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85 (3): 292–293. doi:10.1016/j.ijgo.2004.01.00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最近國內各大醫院一直積極推動體重控制,主要目的,就是要預防代謝症候群,體重過重腰圍過粗,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參考指標,此外,新一代抗精神藥物使用最為擔心的後遺症之一便是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是許多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痛風甚至是失智症(老年癡呆症)等疾病的前兆。控制代謝症候群,便能大幅減少日後相關疾病的相關醫療支出。


胰島素代謝異常跟失智症有關嗎?早在2003年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一篇為期五年,針對2632名男性及女性的所做的研究就發現:那些有新陳代謝症候群(或稱胰島素抗性)與發炎症狀的人,認知功能呈現急遽衰退的現象:


http://jama.ama-assn.org/content/292/18/2237.full?sid=84fb4973-03d9-4a1d-a27f-7f2e6a13ccfb


在2006年也有另一份報告明確告知我們:胰島素抗性造成一連串損害,引發大腦問題的典型發炎症狀,尤其是失智症:


J Alzheimers Dis. 2006 Mar;9(1):89-93.

Alzheimer Research Forum live discussion: insulin resistance: a common axis linking Alzheimer's, depression, and metabolism?




Source


Alzheimer Research Forum,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 USA.


根據外電報導,最近刊登於神經學檔案(Archives of Neurology)一篇報告提到:罹患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和出現遺忘型認知功能障礙(aMCI)。這類患有阿茲海默症前障礙的病人,使用胰島素後整體認知功能有改善。使用低劑量胰島素的病人在短暫延遲後,症狀也獲得改善,能回憶更多故事細節。


研究對象包含104名病患,患有輕度認知功能衰退或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研究人員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醫學院的克拉夫特(Suzanne Craft)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從鼻腔施打胰島素或許能對罹患遺忘型認知功能障礙或阿茲海默症的成人病患產生療效。」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archneur.ama-assn.org/cgi/content/full/archneurol.2011.233


以功能性醫學觀點而言,直接補充胰島素並非根本解決之道,胰島素抗性(或稱胰島素阻抗)的處理才是重點,對這部分改善有興趣的人也可以連結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裡面有詳盡的資料可供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019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些太太常會抱怨,生了小孩以後,先生好像對於房事失去興趣,有人會歸因為太太產後身材走樣,但實際上,可能另有原因,根據外電報導:




在「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的研究指出:孩子一出生,男人睪丸酮分泌自動降低,此現象有助為人父者應付養育後代面臨的挑戰。睪丸酮是種會促進男性性慾、侵略性以及身體強健的荷爾蒙;一般來說,單身、沒有子女的年輕男性分泌最旺。血液流動的睪丸酮變低,男性較可能擔任父職、幫助養育後代。由於人類幼年依賴期遠長於其他哺乳動物,這項變化對人類來說尤為需要。


研究共同作者、伊利諾州西北大學(NorthwesternUniversity)的庫薩瓦(Christopher Kuzawa)說:「養育人類後代必須協力合作,而這項研究顯示,人類父親在生理上會有所調整,協助育嬰工作。」



研究對象為菲律賓624名年紀介於21至26歲的男性,追蹤時間5年,這段期間他們有些人進入穩定的關係、並成為新手父親。



研究一開始發現,單身、睪丸酮分泌最旺盛的男性,較有可能成為父親;然而一旦成為人父,睪丸酮分泌顯著下降。


有興趣深究的人請連結參考: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1/09/02/1105403108.abstract?sid=fac09808-3e87-4623-9c38-3721fde54eb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最近發表一個為人父母最好了解的研究:研究人員將六十名大多來自中產階級或富裕家庭的白人兒童隨機分配為三組,一組看平均每十一秒鐘切換畫面一次的「海綿寶寶」,另一組看步調較緩慢、平均卅四秒才切換畫面的美國公共電視網卡通「Caillou」,第三組去畫畫。

九分鐘後,這些兒童接受需要簡單邏輯能力和短期記憶力的多項益智遊戲測試,結果「海綿寶寶」組表現比慢節奏卡通組差,慢節奏卡通組表現又比畫畫組差;測試可以忍多久不吃糖果時,「海綿寶寶」組平均忍了兩分半鐘,另兩組至少等了四分鐘。


領導研究的利拉德博士說,觀賞快速變換場景動畫易對孩童腦力造成負擔,立即影響小孩的執行能力,這個研究的結果與過去長期觀看快速變換場景卡通影響社交能力與學業成就的結果相符。過去研究發現:許多學齡前的小孩每天平均看電視超過九十分鐘,小孩社交及學習的執行能力明顯較差。

 

儘管製作「海綿寶寶」的尼克電視台發言人比特勒駁斥,表示「海綿寶寶」的收視觀眾是六歲至十一歲兒童,而非四歲。但許多家長心知肚明:許多年齡不到六歲的孩童就喜歡看這類卡通。

因此專家提醒給學齡前的小孩觀看卡通應該慎選 ,不管是質(種類)或者量(時間)。相關原文研究摘要請見: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1/09/08/peds.2010-1919.abstract?sid=7c97478c-6b50-4241-b457-628c445f1fa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