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安眠藥戒酒癮 恐多了藥癮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7/09 04:11



記者蔡孟尚/竹東報導



戒酒癮濫用安眠藥,結果酒癮沒戒成,反養出藥癮!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任蘇柏文說,有戒酒癮患者服用安眠藥對抗失眠,但不是邊喝酒、邊吃藥,就是服藥過量,甚至有患者一天吃了4顆安眠藥還睡不著,更不利身體健康。



蘇柏文說,近期為戒酒前往台大竹東分院求診的患者不少,但其中有將近3/4已先在其他醫院或診所看診且服用安眠藥物,也有人還服用兩種以上的安眠藥,其中不乏服用FM2、使蒂諾斯等較易成癮的安眠藥,其中有兩人因此出現藥物成癮症狀。



蘇柏文說,這些患者之所以會吃安眠藥,是因為戒酒癮初期會有焦躁不安、失眠或嚴重一點的譫妄、全身抽搐等酒精戒斷症候群。適度服用鎮靜劑類的安眠藥可維持正常生活,但有患者誤以為吃安眠藥可以戒酒,甚至喝了酒還吃安眠藥,反而讓病情惡化。



蘇柏文強調,戒酒最重要的關鍵是,病患是否做好戒酒的長期抗戰心理準備。因為戒酒初期可以投藥化解戒斷症狀,但中期以後就要逐漸減少鎮靜劑用量。過程中,需要定期回診,由醫師評估身心狀況和進行衛教諮詢。



許多酒癮患者開始經常飲酒,主要是想靠酒來助眠,然而身體經過適應之後,耐受性漸漸產生,酒喝再多也難以入睡,安眠藥物治療介入,又把不穩定的因素導入。就如同開始飲酒一樣,開始效果很好,但同樣經過適應調整之後,藥同樣步入酒精作用的後塵,一部分患者會拿酒來配安眠藥物,加強鎮靜效果,但身體耐受性再度產生,這就是我們在門診經常看到酒癮患者合併有藥癮的重要原因。


酒癮難戒的真正關鍵,必須了解患者本人為何要喝酒?不可否認,有些患者喝酒會產生欣快感且不易喝醉,這是標準酒癮的體質,因此有此體質的人不想成為酒癮的患者,應該儘量跟酒保持距離。此外,其他有喝酒習慣的人,有些人根本是討厭酒味,喝酒純粹是為了可以幫助抒壓而已,不要忘了,酒精如同抗焦慮及安眠藥物,都是中樞神經抑制劑,甚至在酒精的急性戒斷症狀出現時,醫師的處方就必須開上取代酒精作用的抗焦慮劑及安眠藥物,預防抽筋。酒癮問題的第一步是幫助身體穩定,一般人以為有嫌惡及難受反應的戒酒發泡錠一直在治療上難以推廣,原因是當事人一旦服過解酒發泡錠又去喝酒,出現異常難受的類似酒精中毒反應,反而變成患者本身的反向行為治療(原本是讓患者本人忌憚,不能再喝酒,但反而讓患者不願再服用戒酒發泡錠,導致治療失敗)。


不想讓酒癮問題越來越嚴重,酒精戒斷期的藥物使用應該越短越好,同時透過相關營養品來幫助身體、心情及睡眠穩定,接下來就是幫助患者本人找出原本的身體功能失衡或者心理壓力的真正原因,幫助當事人願意以及有能力去面對及處理,那麼酒癮問題才有真正的出路,一般門診無法針對根源來處理,長期藥物使用的機會不低,提醒大家留意。


對酒穩治療及改善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部落格的其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7190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064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談到自閉症之風險,從來沒有任何報告提到母親服用SSRI(選擇性血清素會收抑制劑)會提升小孩自閉症之風險,最新研究由美國奧克蘭凱薩醫療機構「自閉症研究計畫」領導的研究,觀察抗憂鬱症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明顯增加自閉症風險。研究團隊以近300名自閉症兒童及1500名隨機挑選兒童為對象,觀察其母的醫療記錄。


研究結果發現,生產前一年有服用抗憂鬱藥的母親,生下自閉症兒的比率是對照組的兩倍;如果抗憂鬱藥物是在懷孕最初3個月服用,風險更高達3倍。有興趣的人不妨連結原文的研究摘要:


http://archpsyc.ama-assn.org/cgi/content/short/archgenpsychiatry.2011.73


很多人並不知道,SSRI(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這類抗憂鬱劑,算是一種致畸胎物質,大家熟知的百憂解,就是最有名的代表藥物,但提醒大家:SSRI不只是百憂解而已。這類藥物會通過胎盤,因而影響到胎兒。根據臨床研究,Sertraline及Paroxetine這兩種藥物被發現與新生兒先天異常有關,特別是心臟的中隔缺損。某些研究結果也發現,SSRI與新生兒的併發症發生有明顯的關連,例如新生兒戒斷症狀:在2003年11月,有文獻指出93個關於母親服用SSRI導致新生兒產生癲癇或戒斷症狀的狀況,因此建議母親若被診斷有精神疾病,也應避免開立這類藥物。


此外,孕婦服用SSRI還容易造成胎兒持續性的肺高血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06年 7月19日提到哺乳的母親若服用SSRI,必須要和開藥的醫師詳細討論。相關原文資料請參閱:


 Medical News Today - Lancet Press Release. Feb 05 2005


Gentile S, Rossi A, Bellantuono C (2007). "SSRIs during breastfeeding: spotlight on milk-to-plasma ratio". 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10 (2): 39–51. doi:10.1007/s00737-007-0173-0. PMID 17294355. 


更讓人擔心還可能造成永久的神經精神變化,早在80年代,研究人員以傳統的三環抗憂鬱劑給懷孕的老鼠服用,結果導致成鼠的行為變化,這在人類的研究也相仿:


Vogel G, Neill D, Hagler M, Kors D (1990). "A new animal model of endogenous depression: a summary of present finding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14 (1): 85–91. doi:10.1016/S0149-7634(05)80164-2. PMID 2183099


待SSRI研發出來,相關的研究也再度證實懷孕婦女服用SSRI,的確會導致新生兒大腦的血清素傳導永久變化而導致行為的改變:


Popa D, Léna C, Alexandre C, Adrien J (April 2008). "Lasting syndrome of depression produced by reduction in serotonin uptake during postnat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sleep, stress, and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8 (14): 3546–54. doi:10.1523/JNEUROSCI.4006-07.2008. PMID 18385313. 


 Maciag D, Simpson KL, Coppinger D, et al. (January 2006). "Neonatal antidepressant exposure has lasting effects on behavior and serotonin circuitry".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1 (1): 47–57. doi:10.1038/sj.npp.1300823. PMID 16012532. 



英國藥物管理局針對懷孕婦女早已提出警告:孕婦服用SSRI,胎兒罹患肺高血壓的機率比不服用SSRI的孕婦生出肺高血壓的危險性提高兩倍半,另外的研究的相關危險性更高達六倍,因此FDA也有類似的呼籲:


FDA Public Health Advisory - Treatment Challenges of Depression in Pregnancy


針對懷孕的婦女,醫師為胎兒安全起見,應該避開這類抗憂鬱劑。日前我在某電視節目看到有些用藥積極的醫師,只要媽媽過去有憂鬱病史或者懷孕後,情緒稍微低落甚至有些情緒不穩,她的作法就是積極的開上抗憂鬱劑來預防懷孕及產後憂鬱,對照上述的資料,這種積極用藥的治療還蠻普遍的,但多數懷孕的婦女或者哺乳的媽媽並不瞭解藥物潛在的副作用及危險性,著實令人擔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形「三手菸」 幼童胎兒受害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1/07/06 00:17 本報訊



【本報訊】衛生署推廣拒吸二手菸多年,二手菸有害健康已經是國民基本常識,但是大部分的人以為只要開窗戶或等香菸煙霧散開就不會有害,美國麻州波士頓兒童醫院醫師發表在「小兒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殘留在吸煙者頭髮、衣物、窗帘甚至地毯上的有毒氣體微粒,就算煙霧飄散後仍有毒性,這種菸害在國外被稱作「三手菸」,不只會對大人,也會對嬰幼兒產生危害,甚至連胎兒都會受害。



研究結果顯示,吸菸時裡面的尼古丁及焦油、微粒及污染物會四處飄散到環境中,其中會造成「三手菸」毒物包含毒氣氰化氫、打火機中的丁烷、油漆中的甲苯、時常造成中毒一氧化碳及重金屬鉛、砷、及鎘,其中鎘因為容易黏在家具上,且半衰期要三十年,在體內長期累積,恐會引發骨頭及腎臟病變,除此之外,「三手菸」內還具高度放射性的物質釙210,恐有致癌風險。 研究指出,一般人都以為,只要不在孩子面前抽菸,例如在戶外抽菸,或是躲在廚房抽菸,把窗戶打開再抽菸,就不會讓孩子受到菸害,事實上,傳統的衣物上就很容易附著菸害的物質,只要父母一抱小孩就很容易讓孩子把有害物質吃下肚,如果孕婦接觸到,胎兒未來早產、體重過輕、罹患支氣管炎及死胎的機率也會較高,享受抽菸快感的後果就是讓家人受害。 正常狀況下,香菸燃燒會產生四千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有兩百五十多種會危害身體,六十多種會致癌,傷害自己也傷害家人,雖然目前市面上已經有「除煙噴霧」、「除煙墊片」等商品上市,也有知名機能性纖維品牌發明「除菸味纖維」製成Polo衫及其他衣物,利用專利技術分解有害物質,可以解決降低菸害,但戒菸還是維護自身與家人身體健康最佳的選擇。



三個月前,我曾撰文討論過三手煙的影響,當時我曾提醒大家抽煙最好到室外: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588


但最新出爐的研究提醒我們到戶外抽煙仍不夠,因為:


美國麻州波士頓兒童醫院醫師發表在「小兒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殘留在吸煙者頭髮、衣物、窗帘甚至地毯上的有毒氣體微粒,就算煙霧飄散後仍有毒性,吸菸時裡面的尼古丁及焦油、微粒及污染物會四處飄散到環境中,其中會造成「三手菸」毒物包含毒氣氰化氫、打火機中的丁烷、油漆中的甲苯、時常造成中毒一氧化碳及重金屬鉛、砷、及鎘,其中鎘因為容易黏在家具上,且半衰期要三十年,在體內長期累積,恐會引發骨頭及腎臟病變,除此之外,「三手菸」內還具高度放射性的物質釙210,恐有致癌風險。


在門診,也有些小孩做重金屬檢測,常發現不少受測者年紀小小的,但體內好幾種重金屬殘留卻不低,包含鎘、砷、鉛甚至是銻等,而這些人的家裡經常是有人抽煙的,根據上面的研究,污染的來源無法排除是三手煙影響。所以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人健康,最好還是戒煙最妥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戒菸藥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7/05 13:35 陳怡君



(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研究今天指出,輝瑞藥廠(Pfizer)的戒菸藥物「戒必適」(Chantix)有重大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輝瑞藥廠隨即反駁這項指控。



這份刊登在「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anadian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的研究指出,戒菸藥物varenicline(商品名戒必適)涉及增高72%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的住院風險,如心臟病發作、心律不整。



威克森林浸信醫學中心(Wake Forest BaptistMedical Center)的費伯(Curt Furberg)領導這份研究調查,他表示:「根據回報給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嚴重反效果病例數量,我們多年來都知道,戒必適是美國市場上最有害的處方用藥之一。」



費伯在聲明中表示:「戒必適恐引發失去意識、視覺障礙、自殺、暴力、憂鬱以及糖尿病惡化。」「如今這些副作用清單還要再加上嚴重心血管事件。」



輝瑞藥廠隨即回應這項指控,並批評這項研究的方法論,表示研究中,戒必適和安慰劑的兩組人所回報的心血管疾病案例,實際上相差不到0.25%。(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戒必適的學名為Varenicline (美國的商品名為 Chantix ,加拿大為Champix ),這是不同於過去戒煙治療的機轉,本藥是由Cytisine改變化學結構製成,Cytisine是尼古丁部分致效劑,服用劑量太高,會抑制呼吸,可能有致命的風險。18歲以下、孕婦及哺乳的母親都不建議服用。


服用戒必適最常出現的副作用就是噁心、其他包含頭痛、入睡困難及做惡夢等等,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包含味覺改變、嘔吐、異常疼痛、脹氣以及便秘等等: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ncer Drug Guide: Varenicline". http://www.cancer.org/docroot/CDG/content/CDG_Varenicline.asp. Retrieved 2008-01-19.


在2009年7月1日,FDA要求戒必適廠商必須加上黑框警語,因為在臨床的使用上的確出現憂鬱、自殺想法及行為等狀況:


FDA. "Public Health Advisory: FDA Requires New Boxed Warnings for the Smoking Cessation Drugs Chantix and Zyban". http://www.fda.gov/Drugs/DrugSafety/PostmarketDrugSafetyInformationforPatientsandProviders/DrugSafetyInformationforHeathcareProfessionals/PublicHealthAdvisories/ucm169988.htm. Retrieved 2009-07-01.


早在2007年11月FDA就陸續接到臨床的使用報告出現自殺的意念及自殺的行為等報告,包含不理性行為及嗜睡等等狀況,之後FDA陸續針對此藥做提醒:使用此藥與精神症狀出現有關,FDA亦提醒專業人員必須監督使用者是否出現行為及情緒變化:


 "Early Communication About an Ongoing Safety Review: Varenicline (marketed as Chantix)".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November 20 200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7-12-05. http://web.archive.org/web/20071205222932/http://www.fda.gov/cder/drug/early_comm/varenicline.htm. Retrieved 2007-11-21.


到了2008年,製造廠商也自行加註警語:某些服用患者出現行為改變、激動、憂鬱及自殺想法及行為等狀況: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Chantix". http://www.chantix.com/content/important_info_about_chantix.jsp. Retrieved 2008-05.


至於心血管風險,在2011年6月11日FDA發表戒必適服用會稍微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最近則是在7月4日,四個科學家發表在加拿大醫學會期刊的雙盲回顧性研究,他們發現戒必適服用者跟安慰劑服用者相比,明顯增加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至於是否如原廠聲稱沒有那麼明顯,有興趣的人不妨連結原文的報告來比對:


Cohn, Meredith (July 4, 2011). "Chantix may cause more heart attacks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PDF). The Baltimore Sun (Tribune Company). http://www.cmaj.ca/content/early/2011/07/04/cmaj.110218.full.pdf+html. Retrieved July 4, 2011.  and Singh S, Loke Y, Spangler J, and Furberg C (July 4, 2011). "Risk of serious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ssociated with vareniclin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DF).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CMAJ). doi:10.1503 (inactive 2011-07-04). http://www.cmaj.ca/content/early/2011/07/04/cmaj.110218.full.pdf+html. Retrieved July 4, 201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孩學才藝 音樂 美術首選


蘋果日報2011年 07月05日




【美容組、潮流組╱台北報導】家長們望子成龍,不僅是課業上的發展,現在還講求文武雙全、多才多藝,本次我們針對50位3~12歲有學才藝男童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5成的男童每周得上3~10小時的才藝班,而在50位上才藝班的男童中,更有高達9成2是學齡兒童,顯示在課業表現外仍得培養才藝,已經是家長們的共識。
受訪家庭中共有6成男童選擇學習音樂類,其中超過8成是學鋼琴,可見鋼琴仍是兒童的熱門才藝。此外,54%的男童學美術類,以學畫畫的人數居多;至於運動類則有46%的學習率,在運動課程中則以學游泳的居多。
至於學習才藝的動機,孩子主動要求學習的就佔了58%,且有超過9成的父母認為學習才藝是為了「培養多方面興趣」,而認為學才藝能「培養一技之長」的父母僅佔24%。



暑假到了,許多父母不希望小孩荒廢了暑假的時間,因此都會利用暑假給小孩學才藝。以前我還在大學時,有機會在救國團帶團,有一個暑假我負責一個青少年高爾夫研習營,在帶隊的期間我觀察到大部分學員的父母經濟狀況都很不錯,但有趣的是,將近一半的小朋友在營隊活動期間都難以配合,怨聲載道,一部份原因除了營隊的居住環境沒有家裡舒服,但真正原因,他們主動表示都是被父母逼來的,他們自己一點興趣也沒有,相反地,其他有興趣的人,在營隊過程中大多能充分享受學習及活動的趣味,在結業時也比較能有收穫,差異立見。


上個週日我去參加一場討論天賦智能的研習,在休息時間和一個媽媽聊到她之前因為不了解小孩,為了圖接送方便,讓姊姊妹妹一起上鋼琴課程。令媽媽高興的是姊姊學得津津有味,成果有模有樣,但妹妹則讓媽媽傷透腦筋,因為她根本沒興趣,坐在那邊指頭也不願意動,白白浪費了不少時間與金錢。後來經過分析,才知道妹妹的個性及擅長部分,根本不是音樂及樂器這個領域,媽媽感嘆如果能早點知道這種分析,就能針對每個小孩的個別差異,節省許多時間與資源,直接幫助孩子順強發展,讓才藝學習更有成就感也更快樂。我在門診也發現,有些家長為了幫助小朋友靜下來,帶小朋友去學圍棋或者樂器,結果小孩除了抱怨無聊之外,反而更躁動。仔細詢問之下,他們有興趣的往往是武術、舞蹈或者是運動方面的才藝,相信這也是許多家長及小孩共同的經驗。


您了解您的小孩嗎?您知道他們的個性及真正的潛能是什麼嗎?您的小孩適合通才發展或者是特殊才能教育?身為父母如果想把資源用在刀口上,同時讓小孩也感受到父母的美意,建議大家可以多了解這類工具來幫助小孩在學習發展更順遂。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性切忌肥胖 當心無後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7/05 06:50 張佑之







(法新社斯德哥爾摩4日電) 根據今天在歐洲1項生育會議中提出的精子品質比較結果,體重超標或肥胖的男性一如相同狀況的女性,不孕的機會較高。



醫生們在這項他們所稱同類規模最大的研究中,查看了1940名男性的精液檢體,並將結果與捐精者的體重比對。



研究指標是身體質量指數(BMI),這是成年人的體脂肪測量標準。正常體重為18.5─25BMI,過重為25─30BMI,肥胖為30BMI以上。



研究發現,體重愈是過重,精子品質就愈低,尤其是肥胖族群。相關報告在歐洲人類生殖與胚胎技術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embryology)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年會中提出。



科學家柯恩─巴克里(Paul Cohen─Bacrie)說:「體重超標會引起精子特徵轉變,這可能是荷爾蒙被攪亂的結果,而這又會造成精蟲數量、活動力和生命力下降。」



他在接受電話訪問時說:「最後這會導致受孕能力喪失。」(譯者:中央社張佑之)1



在男性更年期或者性功能的問卷中,肥胖或者腹部脂肪增加,是其中的一項明顯的指標,對相關內容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之前的相關文章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428


許多中年發福的男性,會發現自己的生殖器官有縮水的趨勢,最近在歐洲人類生殖與胚胎技術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embryology)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年會中提出相關研究報告也同樣提醒:


研究人員從1940名男性的精液分析發現體重愈是過重,精子品質就愈低,尤其是肥胖族群。研究指標是身體質量指數(BMI),這是成年人的體脂肪測量標準。正常體重為18.5─25BMI,過重為25─30BMI,肥胖為30BMI以上。


到底肥胖如何導致荷爾蒙混亂?在功能性醫學的分析中發現,脂肪細胞本身就會分泌女性荷爾蒙,過多會造成男性荷爾蒙的混亂或者不平衡。因此,如果女性一直不孕,但檢查都正常,男方有體重過重的問題,那麼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不孕的主因可能與男方體重過重導致荷爾蒙失衡,進而影響精子的品質有關。發現這樣的狀況當務之急當然是是幫助男方處理肥胖的問題來改善精子品質,提高受孕的成功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蜇皮鬆餅 含鋁超標 恐增阿茲海默症風險


教育廣播 更新日期:2011/07/04 17:16 林宜箴



根據研究,鋁可能跟阿茲海默症有相關,因此國內的消費者也已經養成習慣,減少用鋁鍋烹煮食物,但根據消基會抽樣調查研究發現,市面上的海蜇皮和鬆餅類等糕餅,高達九成的抽樣鋁含量超標。



夏天常吃的涼拌海蜇皮,許多人早餐和下午茶喜歡吃的鬆餅,竟然隱藏了含高量鋁的風險。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營養管理系副教授李哲瑜表示,海蜇皮是利用水母脫水製成,加工過程常使用明礬,由於明礬就是硫酸鋁,所以常吃的海蜇皮就含有高量的鋁。而鬆餅若是使用含鋁化物的發粉,或是鬆餅要有多孔膨鬆的口感,除了發粉,也必須添加酸性鹽類,所以也常添加明礬或鉀明礬作為酸性鹽類使用,使得這次抽驗,15件抽驗的海蜇皮樣本,鋁含量都超過500ppm,10件鬆餅樣本,有9件介於100到500ppm之間。若以中國大陸的食品檢測標準為例,他們對不同食品有不同的鋁殘留量限制,但最高殘留限制是100ppm,我們由於法規沒有任何規範,所以市面上測得的樣品,超標量甚至高達五倍。以200克的鬆餅為例,若含鋁量為100ppm,小孩1週吃1個,可能就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暫定的每週容許量。消基會呼籲,主管機關應盡速針對食品製造過程中需要的添加物、附加物的含鋁量進行把關,確保國人的食品安全。



(2011-07-04 17:02:32 林宜箴)



很多人看到自己或者家人的重金屬檢測報告,會很訝異自己某些重金屬的檢測值會超出安全值甚多,甚至不知來源從何而來,以鋁為例,鋁是我們並不陌生的重金屬,過多的鋁會影響體內的生化代謝,導致氨的毒性難以排除,鋁也會和DNA本身的磷酸基結合,阻斷蛋白質的的合成與分解。在臨床研究上,鋁過高常與老年失智症(老年癡呆)與成年或小孩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關,一般洗腎患者也容易發現有此問題。


過去,一般認為制酸劑(大家胃痛常吃的胃乳或者胃藥)、鋁鍋及乳酪製造過程等,常會讓我們接觸過量的的鋁,最近國內的學者調查兩種食物來源竟然發現有超量的鋁,一為海蜇皮,另一為鬆餅。


海蜇皮一直被視為富含膠質、營養價值高、單位熱量較低,是一種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的食物。海蜇皮因含有豐富的膠質,可以維持肌膚彈性;除了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外,還有含一種類似乙醯膽鹼的物質,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其本身所含的甘露多糖膠質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幫助。
海蜇皮本身並不含鋁,但處理過程會用明礬(硫酸鋁),研究人員抽樣15件,每件都超標。至於鬆餅,發粉及增加口感的添加物常會用到含鋁的化合物,研究抽樣十件,九件超標。對人體而言,少量累積並不會馬上造成不適,早期的鋁過多會產生疲勞、頭痛及磷流失的症狀,然而長期累積下來可能影響到神經系統,卻是不容忽視的潛在健康危害,提醒大家留意。鋁在體內是否過量,可以透過血液、尿液或者頭髮作定量分析,一旦過量,也可以透過相關的處理來幫助身體排除,不必太驚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欲除內臟脂肪遠離慢性病每天多攝10公克膳食纖維

更新日期:2011/07/04 10:4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引發各種慢性疾病。美國最新研究建議,想除去身體這種「壞脂肪」,最好每天多攝取10公克可溶性膳食纖維。



內臟脂肪比皮下脂肪更危險,皮下脂肪只存在皮膚下方,而內臟脂肪躲在腹部深處,周遭有許多重要器官,對身體衝擊更大。美國威克森林大學浸信會醫學中心研究發現,想除去腹部深處脂肪,除了要規律運動,還要多吃可溶性纖維,像蔬菜、水果、豆類食物都含有可溶性纖維。



研究首席作者為內科副教授克莉絲汀‧海爾斯頓醫師,她表示,內臟脂肪過多的人較容易產生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這項研究發現,只要簡單改變一點生活習慣,就能讓身體更健康。



研究團隊分析1114位民眾健康狀況,這些民眾都有很多內臟脂肪,也慢慢出現高血壓、糖尿病等其病。研究人員檢視他們的飲食、運動習慣,經過5年時間,再運用電腦斷層觀察內臟脂肪變化;結果顯示,每天多吃一點可溶性纖維,有助減少腹部脂肪、內臟脂肪,不過皮下脂肪則不受影響。5年下來,內臟脂肪約減少3.7%;每周做劇烈運動2─4次,每次30分鐘,持續5年則減少約7.4%。



一天如何攝取10公克可溶性纖維?研究人員解釋,一天吃2顆小蘋果、1杯豌豆和半杯花豆,就可達到目標。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肥胖」期刊。



纖維對人體的健康重要一直被強調,最近美國的研究發現每天補充10克可溶性纖維就可以有效減少內臟的脂肪,眾所周知,內臟脂肪太高容易產生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性問題。


研究團隊分析1114位民眾健康狀況,這些民眾都有很多內臟脂肪,也慢慢出現高血壓、糖尿病等其病。研究人員檢視他們的飲食、運動習慣,經過5年時間,再運用電腦斷層觀察內臟脂肪變化;結果顯示,每天多吃一點可溶性纖維,有助減少腹部脂肪、內臟脂肪,不過皮下脂肪則不受影響。5年下來,內臟脂肪約減少3.7%;每周做劇烈運動2─4次,每次30分鐘,持續5年則減少約7.4%。所以如果飲食配合運動,效果更佳。最簡單的十克可溶性纖維攝取方法:一天吃2顆小蘋果、1杯豌豆和半杯花豆即可。時間不夠或嫌太麻煩的人,也可以直接利用現成的蔬果纖維製品來幫助自己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


關於纖維的分類以及如何幫助身體健康,我把過去整理過的資料再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纖維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及其他主要在食材的植物細胞壁可以找到的物質所形成的綜合物,這些物質包含纖維素、半纖維素、樹脂、樹膠、果膠質以及木質素。對人體而言,儘管這些物質難以消化,但對人體健康維護非常重要。最近有研究發現,乾果類及豆類一進入腸道,細菌(腸道益菌)就會將其轉化為一種短鏈脂肪酸,這種物質除可減少腸道發炎的疾病外,甚至可以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像是氣喘、糖尿病及關節炎等等疾病也有預防效果。


纖維可分兩種:可溶性及不可溶性。可溶性纖維會溶解在水中成為黏稠狀,一般的水果、堅果、豆莢以及一些蔬菜中的果膠、豆膠、鹿角菜膠、海草、海藻膠、植物種子、樹膠等等。不可溶性纖維像是麥麩、全穀粒、蔬菜中的纖維素、水果、堅果、全穀粒以及蔬菜中的半纖維素等等都是。


由於現在飲食西化以及肉類攝取比例過高造成腸道的負擔增加,因而消化道疾患以及代謝不佳所衍生的相關疾病越來越普遍。過去的研究發現,纖維素能夠有效預防憩室性疾病。結直腸腺癌方面的預防,有一項針對病患的研究,研究發現不管男性女性,纖維攝取量與發病的比例成反比。纖維的種類只有蔬菜的纖維才具保護效力。


在膽固醇的控制方面,一項針對59名膽固醇中度過高的病患,連續36週每天服用20克纖維,他們所服用的纖維含豆膠、果膠、大豆、豌豆與玉米殼,結果經51週得治療以後,總膽固醇降低5%、低密度膽固醇(不好的膽固醇)降低9%、低密度膽固醇與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的比值降低11%。


針對冠狀動脈硬化方面、一項芬蘭針對男性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超過10克纖維超過六年的人,他們罹患冠狀動脈硬化的比例降低了17%。值得注意的是可溶性纖維比不可溶性纖維更能降低血壓與膽固醇。在糖尿病的控制上,纖維與魚油(或者亞麻仁油)的合併補充對糖尿病患很有幫助。知名的內分泌學術研究機構North coast Institute of Diebetes and Endocrinology研究發現,病患每天服用20克的魚油,同時在研究進行到一半時,開始以15克的果膠來補充纖維質,其種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均明顯降低,連三酸甘油脂也降低了44%。


不同纖維有不同的適應症,以大腸激躁症而言,比較有效的纖維有甲基纖維素(methylcellulose)或親水性聚合碳(polycarbophil)。甲基纖維素是一種樹膠狀衍生物,放在水中會膨脹,通常作為大量補充纖維的主要來源,也可作緩瀉劑。親水性聚合碳則當作為腸道吸收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量咖啡恐引發神經質和易怒


中廣 更新日期:2011/07/04 12:55



有些人不喝咖啡好像就醒不來,不過,新的研究發現,攝取過量有可能影響專注力,同時會讓人變得神經質和易怒。



研究也發現,對低血壓的人,咖啡是很有效的興奮劑,晨起一杯,效用可以持續一整天,但是對血壓正常的人,它提神的效果大概只能持續十到三十分鐘。



咖啡雖然有振奮精神的效果,但是研究顯示,攝取量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適得其反。營養專家說,咖啡成癮的人,一旦喝的量不夠,就有可能產生戒斷性頭痛,所以戒咖啡,得慢慢來。



根據2009年英國研究顯示,喝太多咖啡可能會產生幻覺,以為自己活見鬼,或是聽到奇怪的聲音,每天喝七杯以上即溶咖啡者,出現幻覺的機率,是每天只喝一杯者的三倍。澳洲墨爾本拉籌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賽門‧克勞(Simon Crowe)研究團隊也發現,壓力重重,又酷愛喝咖啡的人出現幻聽、幻覺的比率是其他人的三倍。


咖啡因會提神,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咖啡因本身就是腺苷(adenosine)受體的抑制劑,腺苷本身就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可幫助睡眠,而抑制腺苷,自然會去除睡意。


長期大量地飲用咖啡,會發生咖啡鹼中毒(caffeinism),咖啡鹼中毒的人除了咖啡因的依賴之外,常會合併出現許多身體及心理的症狀例如神經質、易怒、焦慮、發抖、肌肉緊繃、失眠、頭痛、過度換氣及心悸等等:


Leson, CL; McGuigan, MA; Bryson, SM (1988). "Caffeine overdose in an adolescent male.". Journal of toxicology. Clinical toxicology 26 (5–6): 407–15. PMID 3193494.


至於咖啡因的戒斷主要是因為常喝咖啡,身體會慢慢習慣有咖啡因的刺激,而讓中樞神經系統腺苷的受器增加,於是讓咖啡因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開始出現耐受性的調整(也就是刺激作用減弱),反而對腺苷的刺激會更敏感,如果一下子減少對咖啡因的攝取,,就會讓腺苷的正常生理反應增加,於是就會出現惱人的咖啡戒斷反應:

Green, R M; Stiles, G L (1986). "Chronic caffeine ingestion sensitizes the A1 adenosine receptor-adenylate cyclase system in rat cerebral cortex.".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77 (1): 222–7. doi:10.1172/JCI112280. PMC 423330. PMID 3003150.



腺苷的部分生理作用會導致血管擴張,因此咖啡因戒斷時,會讓頭部的血流擴張而導致更多的血液流入腦部而頭痛及噁心。這意味著咖啡因有血管收縮的效果,而相反地不喝咖啡,減少兒茶酚胺的活動可能會導致倦怠及嗜睡(無法集中精神),減少或者停止咖啡使用的同時,也會讓血清素濃度降低而發生焦慮、易怒、無法集中精神以及動機減弱,嚴重的狀況甚至會導致輕微的憂鬱。一般咖啡因的戒斷症狀出現在咖啡因停用的12-24小時左右,到了48小時而達到高峰。


因此建議大家常喝咖啡,最好不要過量,否則反而因為身體被咖啡過度的刺激產生相關後遺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室內泳池三氯胺偏高 易誘發氣喘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7/04 04:11



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夏天民眾喜歡到泳池戲水消暑,但學者研究發現,室內泳池空氣中的三氯胺會造成眼、鼻、喉嚨刺激,甚至誘發氣喘、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而泳池人數越多、三氯胺濃度越高,除可能造成救生員、教練的職業傷害外,兒童、泳客也應注意。



加氯是泳池常見的消毒方式,但泳池中的有機化合物會與氯反應產生消毒副產物,三氯胺是其中之一。



台大環境衛生研究所教授蔡詩偉接受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去年進行「室內游泳池勞工暴露於空氣中三氯胺」研究,檢測台北市十處室內泳池、採集五十四個樣本,同時對一○四個工作人員進行調查。



檢測發現,五十四個樣本三氯胺濃度在每立方公尺○.○一七毫克到○.一五毫克間,蔡詩偉指出,雖然WHO建議濃度為○.五毫克,但越來越多文獻指出,WHO建議濃度已無法充分提供保護,因為低於此濃度仍會出現症狀。



二成八員工有呼吸道症狀



蔡詩偉針對泳池員工進行調查更顯示,二成八出現呼吸道症狀、二成四過去一年持續有痰、二成二持續咳嗽。若把救生員、教練分為暴露組,其他泳池員工為低暴露組,結果喉嚨痛、持續有痰等症狀在暴露與低暴露組出現統計上顯著差異。



暴露愈久愈受影響



此外,三氯胺濃度與泳客人數、自由有效餘氯濃度有關,蔡詩偉解釋,因為人身上的汗水等其他代謝物,會跟水中的氯產生反應,夏天泳池人潮擁擠,三氯胺濃度也會跟著提高。



蔡詩偉提醒除救生員、教練外,經常進入室內泳池的泳客也應該當心,而兒童年紀小,容易受到環境變化影響,也是三氯胺的易感受族群,他現正進行兒童對於三氯胺暴露的研究。



他也建議泳池業者做好通風及衛生管理,相對於室內泳池,戶外池因通風良好,三氯胺並不易累積於空氣中。



注意通風 多喝牛奶與水



台北市中正運動中心游泳池館長吳正文表示,已聽聞三氯胺會引起呼吸道症狀與氣喘等工作傷害,所幸每年工作人員進行全身性健檢,至今沒有特別狀況,工作人員也聽從醫師的建議多喝牛奶、多喝水。該泳池除注意通風、使用加氯消毒,也會使用臭氧,但目前難以臭氧替代氯。



游泳救生協會秘書長黃玄光則認為,三氯胺對人體的影響,是個人體質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過去,我曾在門診聽過一些父母談到他們的小孩原本有過敏及氣喘的困擾,規律運動一段時間後,身體狀況明顯改善,而運動的項目中也包含游泳這一項,不過室內的游泳池常會用氯來作消毒,氯本身造成的健康風險,可能會惡化原本的氣喘症狀,最近國內有學者針對泳池的員工作抽樣調查發現室內泳池空氣中的三氯胺會造成眼、鼻、喉嚨刺激,甚至誘發氣喘、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


泳池員工進行調查更顯示,二成八出現呼吸道症狀、二成四過去一年持續有痰、二成二持續咳嗽。若把救生員、教練分為暴露組,其他泳池員工為低暴露組,結果喉嚨痛、持續有痰等症狀在暴露與低暴露組出現統計上顯著差異。


去年西班牙的研究發現,在加氯的游泳池游泳四十分鐘後,即可觀察到基因毒性效應的證據,而且還會增加罹癌風險。雖然研究人員強調無意阻止游泳,但不加氯的游泳池現在是否存在,仍是一大問題。

氯這種應用極廣的殺菌劑在環境中,如果濃度超過2ppm,便能感覺到(味道關係),超過30ppm就會引發咳嗽及嘔吐的狀況,到了60ppm,對肺會造成損傷,如果超過1000ppm,就算吸入微量,也可能致命:


"WebElements.com – Chlorine". Mark Winter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and WebElements Ltd, UK]. http://www.webelements.com/webelements/elements/text/Cl/index.html. Retrieved 2007-03-17. 


本身有呼吸系統問題的人,即便接觸微量,仍會惡化原本呼吸系統的狀況,且同時會刺激眼睛,造成不適反應:


Winder, Chris (2001). "The Toxicology of Chlo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85 (2): 105–114. doi:10.1006/enrs.2000.4110. PMID 11161660. 


氯會對對細胞造成毒性,主要是因為它跟水結合後,會變成氫化氯及氫氧化氯,這都是強效的氧化劑,加了氯的游泳池,不只是氯的影響,因為加了氯以後產生負產物對健康也有負面影響:


"What's in your Water?: Disinfectants Create Toxic By-products". ACES News.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Consumer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09-03-31. http://www.aces.uiuc.edu/news/stories/news4724.html. Retrieved 2009-03-31. 


Richardson, D.; Plewa, J.; Wagner, D.; Schoeny, R.; Demarini, M. (Nov 2007). "Occurrence, genot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of regulated and emerging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in drinking water: a review and roadmap for research". Mutation research 636 (1-3): 178–242. doi:10.1016/j.mrrev.2007.09.001. ISSN 0027-5107. PMID 17980649.  



根據研究,三鹵甲烷的來源,游泳池的氯氣消毒佔了80%的來源,即便在所謂的安全游泳池游泳,游泳運動時毛細孔全開,攝入三氯甲烷的危險性也提高,想進一步瞭解請見參考文獻:


 Lindstrom, AB et al. (1997) Alveolar breath sampling and analysis to assess trihalomethane exposures during competitive swimming training. Environ. Health Persp., 105 (6), 636-642


 Drobnic, F.et al. (1996) Assessment of chlorine exposure in swimmers during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8 (2), 271-274


因此,要利用游泳來幫助健康改善,還是要當心氯引發的健康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癌悟人生 苦瓜臉變哈密瓜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6/29 16:09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9日電)「因為罹癌從苦瓜臉變哈密瓜臉」,潑墨畫家柯淑玲曾因罹患子宮頸癌,靠作畫走出陰霾,今年初還和設計師傅子菁合作潑墨禮服在花博展出,柯淑玲說,「我很幸福」。



以潑墨畫著名的柯淑玲,並非美術科班出身,從小對「美」的事物著迷,喜歡寫書法,但因為家境貧窮,讓她對藝術死了心,直到生了一場大病後,才將生命的價值投入在佛法和繪畫,重新拾起畫筆,開創結合潑墨和潑彩的水墨畫。



柯淑玲29歲因為小孩氣喘,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在半句英文都不會的情況下,全家移民美國西雅圖,隔年卻因為健康檢查得知自己罹患子宮頸癌,當時她完全無法接受,不甘心自己從此被命運判出局。



不過因為一場大病,讓柯淑玲重新體會到什麼是愛,柯淑玲回憶,生病期間,小孩還會在她睡覺的時候,偷偷跑到床前,用小小的手指頭放在她的鼻子前面,看她還有沒有在呼吸,因為這個舉動,讓柯淑玲感覺到自己擁有無比的愛和幸福。



也因為感受到家人的愛,讓她決定要重新拾起畫筆做畫,一了小時候未能當藝術家的心願。



長年旅居西雅圖,柯淑玲因緣際會認識嶺南派畫家楊善深,在楊善深的指導和鼓勵下,柯淑玲不斷的創作,還陸續出版「生命的情懷」、「幽居集」、「柯淑玲妙蘊集」等作品集。



柯淑玲表示,她所有繪畫的靈感都來自大自然,追求在內心的自由創作,她回想到以往自己因為煩惱過多,導致自己生病,現在的她則是選擇活在當下,不去想過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是讓自己盡情的在當下揮灑生命。



柯淑玲不僅沒有埋怨曾經罹癌,反而還說,「因為罹癌從苦瓜臉變哈密瓜臉」,歷經一場大病,讓她更珍惜周遭愛她的人,還不斷地向朋友說,「我好幸福,有這麼多人愛我」。也因此現在見到柯淑玲,她總是笑容滿面,絲毫看不出來她曾因癌細胞所苦。



今年初柯淑玲還和服裝設計師傅子菁合作,以柯淑玲的潑墨畫做為圖樣,製作成精美的潑墨禮服,並且在花博展出,這種跨界結合,也受到時尚界讚賞。



柯淑玲不斷地付諸於公益,幫助許多需要幫助的人,現在她最大的夢想是要辦1間有花圃、菜園的老人院,要讓老人可在這裡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也因為柯淑玲熱愛生命也感染周遭朋友,朋友還主動提供場地,幫她在「作客藝術中心」舉辦無限期展出的「墨彩天空」柯淑玲畫展,長期展出柯淑玲的畫作,讓更多人感受到柯淑玲的愛。



最近正好閱讀一本日本醫師講自癒力的書籍,其中提到許多提升自癒力的方法,包含心態的調整,因為這些也是我在門診常跟看診的人討論的內容,因此把部分內容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提升自癒力只需要一點點的改變勇氣,以及為了改變需要一點點努力,這樣就足夠了。


壓力是一種刺激,也可以是生存的原動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因此如果一味逃避壓力,人生就會欠缺精彩沒有那麼大的高低起伏。正因為壓力,人才會成長,才能品嚐達成目標的喜悅,也才能體會那種七上八下臉紅心跳的緊張感受。


能夠好好面對壓力,懂得如何利用適度的壓力,這種作法對身體比較好。


如何與壓力相處,關鍵詞就是「不」(NO)、「想要」(WANT)及「勉強及格」(SOSO)的生活態度。


遇到討厭的是知道說「NO」:基本上討厭的事情都不要去做,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就要開口說不。遇到討厭的事情還不懂拒絕,心不甘情不願地去做,對你的身心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會徒增壓力。


沒有人想被討厭,每個人都希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可是面對別人什麼要求都說好,這種人就算耐著性子小心配合別人,最後也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讓自己的壓力越來越沈重。作爛好人勉強自己始終和顏悅色,只會耗盡自己的肝腎自癒力,這代價可是相當昂貴的。


作你「想要」、而非「必須」做的事


自己的時間要用在自己身上,自己的人生要為自己而活,試著像這樣轉變想法,你的心情不就變得輕鬆許多嗎?想要獲得就必須付出代價,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獲得的比較多,那就乾脆一點、捨棄一些又有何不可?(有捨才有得,重點是不要失去自己)


第三項是勉強及格,意思是差不多的意思。也就是說,生活方式過於嚴格、一絲不苟,只會傷害到自己。即使知道沒有錯,但落實在生活中卻非常困難。突然改變生活方式,是很困難的。雖然心理知道該怎麼作,可是真要行動時,卻會開始妥協,不自覺地開始在意他人的眼光……很多人都是這樣。這時候只要捫心自問究竟什麼才是自己重要的東西就沒問題了。


先改變想法,才能改變壓力生活


許多戰勝癌症的病患在生病之後才發覺到,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完全違反常理的生活方式,讓自己背負壓力,才會生病吧。在過去人生中,沒有為自己而活,為了別人的人生一直忙忙碌碌,實際上自己的人生或許只是一場空。另外,也對自己沒有自信害怕被別人討厭。


許多癌症生還者坦言:「改變想法、改變生活方式,是引導自己走向健康的關鍵。」換句話說,幾乎所有的癌症生還者,現在都用「不」、「想要」、「勉強及格」的態度來生活。


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閱「90%的病自己會好2」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維生素D 降男性心臟病發機率


更新日期:2011/06/27 14:24


(路透紐約27日電)美國1份研究指出,充分攝取維生素D建議攝取量的男性,心臟病發或中風機率,比攝取少量維生素D的男性來得低。 這份研究追蹤調查約11萬9000名成人長達20年,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Clinical Nutrition)。研究發現,每天攝取維生素D至少600國際單位(IU)的男性,心臟病發或中風機率,比每天攝取不足100 IU的男性降低16%。600 IU為每日建議攝取量。 然而在女性當中卻沒有相同模式。此篇研究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系學者孫啟(Qi Sun,譯音)率領。 他寫道:「觀察顯示,攝取較多維生素D,和降低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女性則否。」 但孫啟和其他報告作者也表示,此發現不足以證明維生素D確實是男性患病機率降低的功臣。富含維生素D的食品包括魚類、蛋類、強化牛乳,和魚肝油等。中央社(翻譯)



最近美國臨床營養雜誌發表研究,該研究追蹤11萬9000名成人長達20年發現:研究發現,每天攝取維生素D至少600國際單位(IU)的男性,心臟病發或中風機率,比每天攝取不足100 IU的男性降低16%。之前我多次提到,許多現代人日曬及營養來源都不足,造成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非常普遍。以下讓我們參考其他研究資料,讓我們更了解維生素D不足的確對心血管疾病有負面影響。


談到維生素D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連性,過去已經有一些研究結果發表,一份針對將近5000名參與者的研究顯示,體內維生素D含量低的人會提高周邊動脈疾病的發生率,精確的研究數字是低於17.8ng/mL的話,會增加八成的罹患率:


 Melamed, ML; Muntner, P; Michos, ED; Uribarri, J; Weber, C; Sharma, J; Raggi, P (2008).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levels and the 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results from NHANES 2001 to 2004".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28 (6): 1179–85. doi:10.1161/ATVBAHA.108.165886. PMC 2705139. PMID 18417640.


在英國,夏天的那幾個月,園丁體內的膽固醇會明顯地下降。主要是園丁一定會曬太陽,過多的膽固醇會讓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尤其是導致心臟病發的冠狀動脈硬化疾病:


Grimes, DS; Hindle, E; Dyer, T (1996). "Sunlight, cholesterol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QJM 89 (8): 579–89. PMID 8935479.


維生素D血液濃度不足經常與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有關,目前有些研究已經清楚地顯示兩者的關連性:


Pittas, AG; Chung, M; Trikalinos, T; Mitri, J; Brendel, M; Patel, K; Lichtenstein, AH; Lau, J et al. (March 2010). "Systematic review: Vitamin D and cardiometabolic outcome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2 (5): 307–14. doi:10.1059/0003-4819-152-5-201003020-00009 (inactive 2010-03-25). PMID 20194237.


Wang, L; Manson, JE; Song, Y; Sesso, HD (March 2010). "Systematic review: Vitamin D an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in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2 (5): 315–23. doi:10.1059/0003-4819-152-5-201003020-00010 (inactive 2010-03-25). PMID 20194238.


以一般人而言,一天600IU仍明顯不足,建議大家可以跟這方面有經驗的醫師多討論,要知道自己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夠不夠並不難,有相關的實驗室檢查25-hydroxy-vitamin D可以直接了解,透過客觀的數據,我們會更清楚自己的補充量是否足夠,每個人需要攝取的量不盡相同,因為基因差異也會直接影響,相關資料不妨連結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30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糖尿病患 30年暴增逾倍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6/27 04:11


〔編譯俞智敏/綜合倫敦二十六日外電報導〕英國「刺胳針」期刊二十五日公布的一項最新國際研究顯示,全球罹患糖尿病的成人人數已自一九八○年的一億五千三百萬人,暴增至將近三億五千萬人,三十年來人數增加逾一倍,這也顯示糖尿病已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問題。糖尿病患者人數增加主因之一,是全球人口老化與人口增加,因為糖尿病通常到中年才會發生,另一重要原因則是全球肥胖率大增。



全球高齡社會警訊



專家表示,隨著開發中國家飲食持續西化,全球各地的肥胖人數不斷增加,糖尿病已不再是富有國家專屬疾病,而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患者人數增加最快的地區,包括維德角、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巴布亞紐幾內亞與美國。富裕國家中糖尿病患者與平均血糖值上升最多地區為美國、馬爾他、紐西蘭與西班牙,最少區為荷蘭、奧地利法國



研究作者之一、倫敦帝國學院全球環境健康研究負責人艾札迪表示,糖尿病很可能成為未來十年最重大的全球健康議題,而且研究中的數據並未反映出過胖兒童與年輕人的人數,這些年輕世代中年以後,恐將對醫療系統構成龐大負擔。不同於高血壓及膽固醇,糖尿病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亞洲人、黑人及拉丁裔 較易罹患糖尿病



醫師警告,某些族群如亞洲人、黑人及拉丁裔,較易罹患糖尿病,恐造成未來患者人數暴增。美國喬斯林糖尿病研究中心醫師塞培斯就說,其他族裔不需要像歐洲後裔那麼肥胖,就可能得到糖尿病,例如印度人和中國人可能把脂肪儲存在如肚子等更危險的地方,而腹部脂肪可能發出荷爾蒙訊號,加速糖尿病發生。



老人失智症 全球經濟新殺手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6/25 02:43 蔡鵑如/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蔡鵑如/綜合報導】



「阿茲海默氏症」專家廿三日警告,隨著人類壽命越活越長,這種老人失智症恐將演變成為各國財政的頭痛問題。全球去年耗費在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開銷逾六千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產值近一%,倘若此病為單一國家,「阿茲海默氏國」將是世界第十八大經濟體。



阿茲海默氏症專家小組廿三日在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作證時表示,目前全球有二千四百萬至三千七百萬人罹患阿茲海默氏症。預計在二○五○年之前將會破億,達一.一五億人。



專家表示,由於生育率降低,加上人口老化,面對一大群必須仰賴照顧的大量老年人,全世界將日漸感到束手無策。因此當務之急是投入更多經費研究預防之道。



遊說團體「美國對抗阿茲海默氏症」創辦人弗拉登伯格指出,俄羅斯、歐洲、美國和部分亞洲國家正面臨人口下降、勞動人口減少、越來越多人依賴健康照護體系等問題,勢必對醫療體系形成財政壓力:「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與繁榮,在往後幾年將出現衰退風險,尤其是西歐與亞洲。」



弗拉登伯格引用老化專家的研究數據指出,他的兒孫輩壽命將達一百一十至一百二十,但當今八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是阿茲海默氏症患者。他說,將來會出現愈來愈多身體健朗、但認知有障礙的人口。



與會的民主黨眾議員馬爾奇同意,世人應採取行動,找出解決方式,因為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爭。」



「國際阿茲海默氏症協會」(ADI)主席阿科斯塔(Daisy Acosta)女士形容,這種病症是本世紀最重要單一健康與社會危機。



不過與愛滋病、癌症等其它重大疾病相較,投注在阿茲海默氏症防治的研究經費卻少得可憐。「阿茲海默氏症協會」科技長席斯(Bill Thies)說,每年投資在研究癌症的經費達六十億美元,心臟疾病為四十億美元,愛滋病為廿億美元,但阿茲海默氏症只有四.五億美元。他警告,倘若不大幅增加研究經費,這種病症一旦達到巔峰,情況會糟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最近英國的知名研究期刊發表的研究統計數字提醒大家:糖尿病患者在三十年內全球患者人數從一億五千三百萬人暴增至三億五千萬人。很多人只把糖尿病視為內科的醫療問題,殊不知糖尿病背後的胰島素分泌異常會衍生更多身心疾患,包含焦慮、憂鬱、恐慌及失智等等問題。而失智也是未來人類平均壽命延長隨之而來的醫療照護的重要議題。以下我整理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所著「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荷爾蒙相關內容給大家參考:


 


糖分刺激大量的胰島素(稍後將會說明),過量的胰島素是各種慢性疾病的第一大主因,也是情緒障礙與失智症的主因,卻尚未被承認


 


超過一億的美國人苦於所謂胰島素抗性的症狀,這對每個人所造成的影響各異,症狀也不盡相同,但是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沮喪、失智症、疲倦、體重增加、心臟疾病與癌症。


 


大部分有胰島素抗性的人,腹部都有過量脂肪。(看看自己的腰臀比,這是肚臍四周與臀部四周的比率。如果大於0.8,就可能有胰島素抗性的傾向)


雖然腰臀比是個良好的指標,但是唯一確定的方式是做胰島素反應測試。這是測量空腹血糖以及胰島素含量,在喝下75公克的糖水之後12小時,再測量一次。一般的醫生就可以進行這項測試。



我們吃了太多糖分或精製的碳水化合物,不運動又壓力緊繃,我們的身體就開始改變了。剛開始身體會製造出更多的胰島素,以維持血糖的均衡。然後細胞必須要有愈來愈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的平衡。那就是所謂的胰島素抗性


 


持續攝取大量的糖分,長時間下來就會發展出許多其他的問題肥肚腩、略為偏高的血糖、高三酸甘油脂、低 HDL、高血壓、血液發炎,然後這些就被稱為「症候群」或「新陳代謝症候群」。


 


這種症狀也稱為糖尿病前期,因為這並不符合嚴格的糖尿病基準,即血糖超過126。但是在罹患糖尿病之前,大腦與血管已經開始受損。「糖尿病前期」的名稱讓人誤以為還不至於會有問題。真相卻已經擺在眼前。  


這些不同的「症狀」或「疾病」實際上都是來自於一個單純的問題攝取過量的糖分(或是迅速轉化為糖分的食物,例如麵粉做的加工食品)



我們的基因還是屬於農業時期之前的。我們在一萬年前才開始農耕,在200年前發明蒸汽引擎動力的麵粉廠之後,才開始精製麵粉。食品業在近百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我們的基因並未隨著這些技術的創新而演化。


然而,我們的基因無法適當進行新陳代謝的一萬五千種低脂食品(也稱為高糖高熱量食品),在近15~20年來,紛紛進駐市場。結果呢? 造成了普遍的流行病: 愈來愈多的肥胖症、糖尿病、心臟疾病與大腦障礙。


我們的身體一般是根據胃裡的食物製造胰島素,尤其是糖份。我們的基因結構是在我們一年攝取20茶匙的糖分時所演化的。那表示人體的胰島素反應是針對遠遠低於現代人所攝取的糖分。  


可憐的身體只能以原有的方式來因應我們新的低脂、高度加工與精製的食品,不斷製造大量胰島素以因應過量的糖分。  


最後我們變成對血液內的胰島素產生抗性,就像對藥物產生抗藥性一樣。身體需要愈來愈多的胰島素,才能完成原本少量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因此我們的胰島素分泌系統失控地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進入人體。



胰島素對大腦、身體與健康的實際影響:


*現在我們確認胰島素是許多反應過程的重要轉換站--或是控制荷爾蒙。那是一種重要的儲存荷爾蒙脂肪倉庫。


*胰島素也會干擾情緒與行為,例如沮喪、恐慌症、焦慮、失眠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雖然盡力減肥,只要胰島素居高不下,減重就注定是一場敗仗。因為胰島素對大腦的作用就是胃口大開,尤其是渴望甜食。


*胰島素增加LDL膽固醇,減少HDL膽固醇,提高三酸甘油酯與血壓。胰島素抗性造成50%的高血壓通報案例。


 




  • 胰島素讓血液變得黏稠,阻塞風險更高,導致心臟病與中風。
  • 胰島素刺激癌症細胞的生長。
  • 提高發炎與氧化壓力,讓大腦老化,導致所謂的第三型糖尿病(也稱為阿茲海默症)
  • 因為糖分的攝取會減少維他命B6與葉酸,因此胰島素也會增加同半胱氨酸,然後讓甲基化反應列車脫軌,大腦因而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更多的大腦傷害。
  • 胰島素也會造成性荷爾蒙的問題,導致不孕、毛髮生長在不該長的地方,該濃密的地方卻稀稀疏疏、痤瘡、男性的低睪丸酮等問題。

哈佛大學與布朗大學丹尼斯薩爾科(Denis Selkoe)與蘇珊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 )博士的創新研究已經證明,胰島素抗性(也稱為前期糖尿病)是啟動大腦受損連鎖反應的主要因素,讓一半以上八十幾歲的老人喪失記憶,形成阿茲海默症的診斷。


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4,一份為期五年,針對2632名男性與女性所做的研究,發現那些有新陳代謝症候群(或胰島素抗性)與發炎症狀的人,認知功能急遽衰退。


 


一份針對年輕男性的芬蘭研究,發現胰島素抗性最嚴重的人,陷入重度沮喪的風險幾乎高達37



一些簡單的飲食改變、做做運動、放鬆一下,以及一些營養補充品,就能完全矯正與逆轉胰島素抗性,以及對身體與大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


 


平衡血糖與改善胰島素抗性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且其效果是相當驚人。大部分的研究顯示只要規律的散步,就足以預防認知的衰退與失智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研究︰低卡飲食 可治第2型糖尿病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6/25 04:11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英國科學家二十四日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發現,透過維持兩個月的極低熱量飲食,那些多年來飽受與肥胖相關的第二型糖尿病所苦的病患,能獲得治癒,至少暫時是如此。這推翻了先前醫界認為,此種被稱為成人型糖尿病的疾病症狀會延續「一輩子」的假定。



英國有約二百五十萬人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絕大多數都是第二型糖尿病,此型糖尿病在全球各地的病患人數也都持續上揚。第二型糖尿病會造成失明,最後導致截肢,以及壽命縮短,必須用藥物控制,而且最終需注射胰島素。



每天食物攝取量六百卡路里



英國衛報報導,新堡大學的這份研究規模雖小,但結果顯示完全治癒是可能的,而且不是透過藥物,而是飲食。十一名糖尿病患參與研究,兩個月來,每天都壓低食物攝取量至僅有六百卡路里,但三個月後,其中七人已擺脫糖尿病的困擾。



這份在美國糖尿病學會研討會發表的論文顯示,極低熱量的低卡飲食,包含低卡飲料與不含澱粉的蔬果,能促進身體排除會阻塞胰臟及阻礙胰臟製造胰島素的脂肪。



在研究進行的一週後,實驗組在早餐前的血糖含量已回復正常。而且磁振造影(MRI)掃描也顯示,胰臟的脂肪含量已恢復正常。這代表胰臟恢復製造胰島素的能力。在八週節食後,實驗組恢復正常飲食,但仍被建議攝取健康食物及適當份量。其中十人再次進行檢查,七人仍未出現糖尿病症狀。



主持這份研究的新堡大學教授泰勒說,他們相信第二型糖尿病與身體的能量平衡有關,如果吃的熱量比消耗的多,多餘的能量就會以脂肪形式積存在肝與胰臟,導致第二型糖尿病。



但泰勒警告,這種極低熱量飲食可能只有五%到十%的人受得了。英國其他糖尿病專家則警告,糖尿病患不可自行嘗試這種極端節食法,必須徵詢醫生意見。



減重手術不僅減重 糖尿病也治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6/25 09:14



(路透紐約24日電)最近1份檢視之前研究的報告指出,大部分肥胖糖尿病患在接受減重手術後,糖尿病也能一併改善。



研究人員表示,接受胃繞道術的病人,10人中有8人不再需要服糖尿病藥。這份報告最近刊登在「外科醫學誌」 (Archives of Surgery)。



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領導減重計畫的古爾德(Jon Gould)醫師說:「手術應該被視為肥胖糖尿病患的第1線治療。」



在這份研究中,研究人員爬梳之前9項關於糖尿病患進行減重手術的研究,包括胃繞道手術或是另種「可調節式胃束帶手術」。



胃繞道手術是將胃隔出一個很小的空間後,跟小腸做繞道,造成食量變小及吸收不良,是目前美國減重手術的主流。



至於可調節式胃束帶手術,則是用帶子束住胃部上端,藉以限制食量。



研究人員發現,接受胃繞道手術的病患,高達83%無需再服用糖尿病藥物;而接受可調節式胃束帶手術的病患中,有62%停止服用糖尿病藥物,且血糖控制情況良好。中央社(翻譯)



一般人提到身體的血糖代謝,常以為只有胰島素的內分泌荷爾蒙在控制,事實上,胰島素只是幫助血糖進入細胞,讓細胞來利用及製造能量,對每一個細胞而言,真正處理血糖的關鍵是粒腺體,粒腺體是每個細胞的發電廠,營養進入體內,例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經過粒腺體的處理,可以轉換為細胞的能量ATP及水。


以最簡單的概念來看,血糖要維持穩定,除了要粒腺體的功能正常,很重要的關鍵是不要讓粒腺體的工作量過頭,因此,熱量的攝取控制,一定可以幫助血糖代謝正常,讓糖尿病改善,最近美國的減重手術(胃繞道手術)研究發現,因為繞道手術大幅減少患者的熱量攝取,有八成的患者因而讓血糖代謝完全恢復正常。英國的嚴格熱量限制(每天只有攝取六百大卡),這比一般醫療建議的一千八百大卡或者一千四百大卡的糖尿病飲食建議還要少很多,但11名病患以每天六百大卡攝取持續兩個月,有7名患者的糖尿病完全消失,胰島素的製造也完全恢復正常,再次提醒我們,減少熱量攝取,讓細胞的粒腺體能夠休生養息,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能夠恢復,因此糖尿病的改善關鍵仍在於粒腺體的功能。飲食中過多的糖份會製造過多的胰島素,這會引起更多的發炎與氧化壓力,導致粒腺體受損,粒腺體損傷進而造成更嚴重的胰島素抗性,也就是糖尿病的前兆。反之,限制熱量,讓粒腺體處理能力及胰島素分泌恢復正常,糖尿病患者是有機會恢復健康,甚至不必依賴藥物。粒腺體的功能與失智症關係至大,過去也有研究發現,有糖尿病困擾的人,日後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明顯提升。以下摘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部分內容,透過白藜蘆醇與粒腺體保護的關連,讓大家有更清楚的概念:


在一場長壽與老化的研討會中,我有機會和麻州理工學院的李奧納多蓋倫提博士(Dr. Leonard Guarente)談話,他於1995年在酵母菌中發現了控制長壽的基因,稱為SIR-2 SIRT-1 基因(這是人類基因的名稱)或基因的類蛋白質sirtuin家族,其作用是保護與改善粒腺體的健康。 我問他透過這種葡萄酒化合物--白藜蘆醇的作用,這種可以控制壽命的主基因,其根本機轉是什麼?

他的回答真的是相當簡單。就是「糖份」!


在粒腺體處於最佳狀態時,可以處理或進行所有熱量的新陳代謝,並製造能量。但是當過量的空熱量造成過度負載時,粒腺體無法完全處理熱量,因此產生過多的自由基,延緩了細胞的作用與新陳代謝。 因此藉由提升這種主基因的活性,可以改善粒腺體的整體功能,促進抗氧化劑的防護功能。活得愈久,大腦的功能愈好。如果我們可以掌握我們的血糖控制與促進粒腺體功能,我們就可以長壽,且零疾病。 

結論:白藜蘆醇真正對人體有效的關鍵在於保護人的粒腺體免於受到多餘糖份的的負擔影響,粒腺體運作的最佳狀態是能利用體內的現有資源進行新陳代謝,而多餘的空熱量(例如精緻的甜食)只會造成粒腺體處理熱量的負擔,讓身體產生過多的自由基,讓細胞的新陳代謝受阻,造成身體發炎反應,讓身體更容易老化,減少壽命。糖尿病患者,本身容易產生的併發症例如動脈硬化、器官受損,尤其是大腦受損之前,許多患者都已經先出現血糖控制變差而惡化,糖尿病患者本身罹患癌症、心臟疾病與失智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出甚多。血糖控制穩定,可以保護大腦因為過多的氧化壓力導致大腦組織退化,預防相關身心疾病的產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者服混合處方 恐腦衰和致死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6/24 20:30



(中央社台北23日電)科學家發現,混用治療心臟病、憂鬱症和過敏等疾病的常用藥物,可能提高死亡和腦功能衰退的風險。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科學家表示,逾65歲的年長者中,有一半被開立這種些藥物。



根據這份刊登於「老年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的研究顯示,這些作用在採多種藥物療程的病人中尤為顯著。專家表示,病人不需恐慌或停止服藥。



這些研究人員觀察影響腦中乙醯膽素化學物質的藥物。這個神經傳導物質對神經細胞間的訊息傳遞至關重要,但許多常用藥物的副作用會導致傳導中斷。



研究人員對80種藥物的副交感神經作用活動進行評比,由輕微影響、中等影響至嚴重影響,分別列為1至3分。其中部分處方藥,其他則不需處方就能買到。



他們藉著加總65歲以上病患服用的所有藥物,進行綜合評分。研究共計對1萬3000名病患服藥狀況評分。服用1種嚴重影響藥物和2種輕微影響藥物的病人,將被計為5分。



1991至1993年間,20%得分為4分以上的病患死亡。而無服用抗副交感神經作用藥物的病患僅有7%死亡。



得分為5分以上的病人,腦功能評分呈現4%的衰退。



這個分析將基礎疾病所致的上升死亡率等其他因素排除。然而,這個研究並未表示服用這些藥物造成死亡或腦力衰弱,僅能指出它們之間存在關連。



帶領這項研究的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of East Anglia)教授佛克斯(Chris Fox)表示:「臨床醫師應對較年長病患服用的處方藥物或非處方進行常態性的審查,並儘可能避免開立多種具抗副交感神經作用的藥物。」 (譯者:中央社張詠晴)1000624



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藥物併用的交互作用的後遺症或者副作用的臨床研究?因為所有的藥物上市之前,所做的臨床試驗都是單一藥物服用12週左右的報告,而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幾乎都必須經肝代謝,越多藥物併用,可能競爭同樣的肝臟分解酶,越可能造成藥物在體內代謝變慢,濃度上升,這種現象對上了年紀的年長者更容易發生,而且經常會影響到精神狀況,在醫學上稱為譫妄的現象。


最近老年醫學會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提醒:混用治療心臟病、憂鬱症和過敏等疾病的常用藥物,可能提高死亡和腦功能衰退的風險。逾65歲的年長者中,有一半被開立這種些藥物。研究人員把可能影響副交感神經藥物進行程度輕重的差別,分一到三分,結果確認混用藥物得分高的人跟那些得分的人相比,分別是20%與7%的死亡率的差別,同時腦功能評比上也有明顯的退化。


併用多種藥物原本就會增加年長者的健康風險,尤其是會影響副交感神經的處方藥(心臟用藥及抗憂鬱劑等)及非處方藥(例如感冒藥中的抗組織胺)的併用,潛藏死亡率增加及腦部功能退化的風險,提醒大家留意。過去我們也讀過老年人開立精神科用藥,反而增加自殺的風險,有興趣的人請參閱之前的整理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4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