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 降男性心臟病發機率


更新日期:2011/06/27 14:24


(路透紐約27日電)美國1份研究指出,充分攝取維生素D建議攝取量的男性,心臟病發或中風機率,比攝取少量維生素D的男性來得低。 這份研究追蹤調查約11萬9000名成人長達20年,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Clinical Nutrition)。研究發現,每天攝取維生素D至少600國際單位(IU)的男性,心臟病發或中風機率,比每天攝取不足100 IU的男性降低16%。600 IU為每日建議攝取量。 然而在女性當中卻沒有相同模式。此篇研究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系學者孫啟(Qi Sun,譯音)率領。 他寫道:「觀察顯示,攝取較多維生素D,和降低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女性則否。」 但孫啟和其他報告作者也表示,此發現不足以證明維生素D確實是男性患病機率降低的功臣。富含維生素D的食品包括魚類、蛋類、強化牛乳,和魚肝油等。中央社(翻譯)



最近美國臨床營養雜誌發表研究,該研究追蹤11萬9000名成人長達20年發現:研究發現,每天攝取維生素D至少600國際單位(IU)的男性,心臟病發或中風機率,比每天攝取不足100 IU的男性降低16%。之前我多次提到,許多現代人日曬及營養來源都不足,造成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非常普遍。以下讓我們參考其他研究資料,讓我們更了解維生素D不足的確對心血管疾病有負面影響。


談到維生素D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連性,過去已經有一些研究結果發表,一份針對將近5000名參與者的研究顯示,體內維生素D含量低的人會提高周邊動脈疾病的發生率,精確的研究數字是低於17.8ng/mL的話,會增加八成的罹患率:


 Melamed, ML; Muntner, P; Michos, ED; Uribarri, J; Weber, C; Sharma, J; Raggi, P (2008).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levels and the 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results from NHANES 2001 to 2004".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28 (6): 1179–85. doi:10.1161/ATVBAHA.108.165886. PMC 2705139. PMID 18417640.


在英國,夏天的那幾個月,園丁體內的膽固醇會明顯地下降。主要是園丁一定會曬太陽,過多的膽固醇會讓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尤其是導致心臟病發的冠狀動脈硬化疾病:


Grimes, DS; Hindle, E; Dyer, T (1996). "Sunlight, cholesterol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QJM 89 (8): 579–89. PMID 8935479.


維生素D血液濃度不足經常與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有關,目前有些研究已經清楚地顯示兩者的關連性:


Pittas, AG; Chung, M; Trikalinos, T; Mitri, J; Brendel, M; Patel, K; Lichtenstein, AH; Lau, J et al. (March 2010). "Systematic review: Vitamin D and cardiometabolic outcome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2 (5): 307–14. doi:10.1059/0003-4819-152-5-201003020-00009 (inactive 2010-03-25). PMID 20194237.


Wang, L; Manson, JE; Song, Y; Sesso, HD (March 2010). "Systematic review: Vitamin D an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in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2 (5): 315–23. doi:10.1059/0003-4819-152-5-201003020-00010 (inactive 2010-03-25). PMID 20194238.


以一般人而言,一天600IU仍明顯不足,建議大家可以跟這方面有經驗的醫師多討論,要知道自己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夠不夠並不難,有相關的實驗室檢查25-hydroxy-vitamin D可以直接了解,透過客觀的數據,我們會更清楚自己的補充量是否足夠,每個人需要攝取的量不盡相同,因為基因差異也會直接影響,相關資料不妨連結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30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糖尿病患 30年暴增逾倍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6/27 04:11


〔編譯俞智敏/綜合倫敦二十六日外電報導〕英國「刺胳針」期刊二十五日公布的一項最新國際研究顯示,全球罹患糖尿病的成人人數已自一九八○年的一億五千三百萬人,暴增至將近三億五千萬人,三十年來人數增加逾一倍,這也顯示糖尿病已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問題。糖尿病患者人數增加主因之一,是全球人口老化與人口增加,因為糖尿病通常到中年才會發生,另一重要原因則是全球肥胖率大增。



全球高齡社會警訊



專家表示,隨著開發中國家飲食持續西化,全球各地的肥胖人數不斷增加,糖尿病已不再是富有國家專屬疾病,而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患者人數增加最快的地區,包括維德角、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巴布亞紐幾內亞與美國。富裕國家中糖尿病患者與平均血糖值上升最多地區為美國、馬爾他、紐西蘭與西班牙,最少區為荷蘭、奧地利法國



研究作者之一、倫敦帝國學院全球環境健康研究負責人艾札迪表示,糖尿病很可能成為未來十年最重大的全球健康議題,而且研究中的數據並未反映出過胖兒童與年輕人的人數,這些年輕世代中年以後,恐將對醫療系統構成龐大負擔。不同於高血壓及膽固醇,糖尿病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亞洲人、黑人及拉丁裔 較易罹患糖尿病



醫師警告,某些族群如亞洲人、黑人及拉丁裔,較易罹患糖尿病,恐造成未來患者人數暴增。美國喬斯林糖尿病研究中心醫師塞培斯就說,其他族裔不需要像歐洲後裔那麼肥胖,就可能得到糖尿病,例如印度人和中國人可能把脂肪儲存在如肚子等更危險的地方,而腹部脂肪可能發出荷爾蒙訊號,加速糖尿病發生。



老人失智症 全球經濟新殺手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6/25 02:43 蔡鵑如/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蔡鵑如/綜合報導】



「阿茲海默氏症」專家廿三日警告,隨著人類壽命越活越長,這種老人失智症恐將演變成為各國財政的頭痛問題。全球去年耗費在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開銷逾六千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產值近一%,倘若此病為單一國家,「阿茲海默氏國」將是世界第十八大經濟體。



阿茲海默氏症專家小組廿三日在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作證時表示,目前全球有二千四百萬至三千七百萬人罹患阿茲海默氏症。預計在二○五○年之前將會破億,達一.一五億人。



專家表示,由於生育率降低,加上人口老化,面對一大群必須仰賴照顧的大量老年人,全世界將日漸感到束手無策。因此當務之急是投入更多經費研究預防之道。



遊說團體「美國對抗阿茲海默氏症」創辦人弗拉登伯格指出,俄羅斯、歐洲、美國和部分亞洲國家正面臨人口下降、勞動人口減少、越來越多人依賴健康照護體系等問題,勢必對醫療體系形成財政壓力:「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與繁榮,在往後幾年將出現衰退風險,尤其是西歐與亞洲。」



弗拉登伯格引用老化專家的研究數據指出,他的兒孫輩壽命將達一百一十至一百二十,但當今八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是阿茲海默氏症患者。他說,將來會出現愈來愈多身體健朗、但認知有障礙的人口。



與會的民主黨眾議員馬爾奇同意,世人應採取行動,找出解決方式,因為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爭。」



「國際阿茲海默氏症協會」(ADI)主席阿科斯塔(Daisy Acosta)女士形容,這種病症是本世紀最重要單一健康與社會危機。



不過與愛滋病、癌症等其它重大疾病相較,投注在阿茲海默氏症防治的研究經費卻少得可憐。「阿茲海默氏症協會」科技長席斯(Bill Thies)說,每年投資在研究癌症的經費達六十億美元,心臟疾病為四十億美元,愛滋病為廿億美元,但阿茲海默氏症只有四.五億美元。他警告,倘若不大幅增加研究經費,這種病症一旦達到巔峰,情況會糟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最近英國的知名研究期刊發表的研究統計數字提醒大家:糖尿病患者在三十年內全球患者人數從一億五千三百萬人暴增至三億五千萬人。很多人只把糖尿病視為內科的醫療問題,殊不知糖尿病背後的胰島素分泌異常會衍生更多身心疾患,包含焦慮、憂鬱、恐慌及失智等等問題。而失智也是未來人類平均壽命延長隨之而來的醫療照護的重要議題。以下我整理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所著「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荷爾蒙相關內容給大家參考:


 


糖分刺激大量的胰島素(稍後將會說明),過量的胰島素是各種慢性疾病的第一大主因,也是情緒障礙與失智症的主因,卻尚未被承認


 


超過一億的美國人苦於所謂胰島素抗性的症狀,這對每個人所造成的影響各異,症狀也不盡相同,但是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沮喪、失智症、疲倦、體重增加、心臟疾病與癌症。


 


大部分有胰島素抗性的人,腹部都有過量脂肪。(看看自己的腰臀比,這是肚臍四周與臀部四周的比率。如果大於0.8,就可能有胰島素抗性的傾向)


雖然腰臀比是個良好的指標,但是唯一確定的方式是做胰島素反應測試。這是測量空腹血糖以及胰島素含量,在喝下75公克的糖水之後12小時,再測量一次。一般的醫生就可以進行這項測試。



我們吃了太多糖分或精製的碳水化合物,不運動又壓力緊繃,我們的身體就開始改變了。剛開始身體會製造出更多的胰島素,以維持血糖的均衡。然後細胞必須要有愈來愈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的平衡。那就是所謂的胰島素抗性


 


持續攝取大量的糖分,長時間下來就會發展出許多其他的問題肥肚腩、略為偏高的血糖、高三酸甘油脂、低 HDL、高血壓、血液發炎,然後這些就被稱為「症候群」或「新陳代謝症候群」。


 


這種症狀也稱為糖尿病前期,因為這並不符合嚴格的糖尿病基準,即血糖超過126。但是在罹患糖尿病之前,大腦與血管已經開始受損。「糖尿病前期」的名稱讓人誤以為還不至於會有問題。真相卻已經擺在眼前。  


這些不同的「症狀」或「疾病」實際上都是來自於一個單純的問題攝取過量的糖分(或是迅速轉化為糖分的食物,例如麵粉做的加工食品)



我們的基因還是屬於農業時期之前的。我們在一萬年前才開始農耕,在200年前發明蒸汽引擎動力的麵粉廠之後,才開始精製麵粉。食品業在近百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我們的基因並未隨著這些技術的創新而演化。


然而,我們的基因無法適當進行新陳代謝的一萬五千種低脂食品(也稱為高糖高熱量食品),在近15~20年來,紛紛進駐市場。結果呢? 造成了普遍的流行病: 愈來愈多的肥胖症、糖尿病、心臟疾病與大腦障礙。


我們的身體一般是根據胃裡的食物製造胰島素,尤其是糖份。我們的基因結構是在我們一年攝取20茶匙的糖分時所演化的。那表示人體的胰島素反應是針對遠遠低於現代人所攝取的糖分。  


可憐的身體只能以原有的方式來因應我們新的低脂、高度加工與精製的食品,不斷製造大量胰島素以因應過量的糖分。  


最後我們變成對血液內的胰島素產生抗性,就像對藥物產生抗藥性一樣。身體需要愈來愈多的胰島素,才能完成原本少量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因此我們的胰島素分泌系統失控地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進入人體。



胰島素對大腦、身體與健康的實際影響:


*現在我們確認胰島素是許多反應過程的重要轉換站--或是控制荷爾蒙。那是一種重要的儲存荷爾蒙脂肪倉庫。


*胰島素也會干擾情緒與行為,例如沮喪、恐慌症、焦慮、失眠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雖然盡力減肥,只要胰島素居高不下,減重就注定是一場敗仗。因為胰島素對大腦的作用就是胃口大開,尤其是渴望甜食。


*胰島素增加LDL膽固醇,減少HDL膽固醇,提高三酸甘油酯與血壓。胰島素抗性造成50%的高血壓通報案例。


 




  • 胰島素讓血液變得黏稠,阻塞風險更高,導致心臟病與中風。
  • 胰島素刺激癌症細胞的生長。
  • 提高發炎與氧化壓力,讓大腦老化,導致所謂的第三型糖尿病(也稱為阿茲海默症)
  • 因為糖分的攝取會減少維他命B6與葉酸,因此胰島素也會增加同半胱氨酸,然後讓甲基化反應列車脫軌,大腦因而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更多的大腦傷害。
  • 胰島素也會造成性荷爾蒙的問題,導致不孕、毛髮生長在不該長的地方,該濃密的地方卻稀稀疏疏、痤瘡、男性的低睪丸酮等問題。

哈佛大學與布朗大學丹尼斯薩爾科(Denis Selkoe)與蘇珊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 )博士的創新研究已經證明,胰島素抗性(也稱為前期糖尿病)是啟動大腦受損連鎖反應的主要因素,讓一半以上八十幾歲的老人喪失記憶,形成阿茲海默症的診斷。


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4,一份為期五年,針對2632名男性與女性所做的研究,發現那些有新陳代謝症候群(或胰島素抗性)與發炎症狀的人,認知功能急遽衰退。


 


一份針對年輕男性的芬蘭研究,發現胰島素抗性最嚴重的人,陷入重度沮喪的風險幾乎高達37



一些簡單的飲食改變、做做運動、放鬆一下,以及一些營養補充品,就能完全矯正與逆轉胰島素抗性,以及對身體與大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


 


平衡血糖與改善胰島素抗性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且其效果是相當驚人。大部分的研究顯示只要規律的散步,就足以預防認知的衰退與失智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研究︰低卡飲食 可治第2型糖尿病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6/25 04:11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英國科學家二十四日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發現,透過維持兩個月的極低熱量飲食,那些多年來飽受與肥胖相關的第二型糖尿病所苦的病患,能獲得治癒,至少暫時是如此。這推翻了先前醫界認為,此種被稱為成人型糖尿病的疾病症狀會延續「一輩子」的假定。



英國有約二百五十萬人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絕大多數都是第二型糖尿病,此型糖尿病在全球各地的病患人數也都持續上揚。第二型糖尿病會造成失明,最後導致截肢,以及壽命縮短,必須用藥物控制,而且最終需注射胰島素。



每天食物攝取量六百卡路里



英國衛報報導,新堡大學的這份研究規模雖小,但結果顯示完全治癒是可能的,而且不是透過藥物,而是飲食。十一名糖尿病患參與研究,兩個月來,每天都壓低食物攝取量至僅有六百卡路里,但三個月後,其中七人已擺脫糖尿病的困擾。



這份在美國糖尿病學會研討會發表的論文顯示,極低熱量的低卡飲食,包含低卡飲料與不含澱粉的蔬果,能促進身體排除會阻塞胰臟及阻礙胰臟製造胰島素的脂肪。



在研究進行的一週後,實驗組在早餐前的血糖含量已回復正常。而且磁振造影(MRI)掃描也顯示,胰臟的脂肪含量已恢復正常。這代表胰臟恢復製造胰島素的能力。在八週節食後,實驗組恢復正常飲食,但仍被建議攝取健康食物及適當份量。其中十人再次進行檢查,七人仍未出現糖尿病症狀。



主持這份研究的新堡大學教授泰勒說,他們相信第二型糖尿病與身體的能量平衡有關,如果吃的熱量比消耗的多,多餘的能量就會以脂肪形式積存在肝與胰臟,導致第二型糖尿病。



但泰勒警告,這種極低熱量飲食可能只有五%到十%的人受得了。英國其他糖尿病專家則警告,糖尿病患不可自行嘗試這種極端節食法,必須徵詢醫生意見。



減重手術不僅減重 糖尿病也治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6/25 09:14



(路透紐約24日電)最近1份檢視之前研究的報告指出,大部分肥胖糖尿病患在接受減重手術後,糖尿病也能一併改善。



研究人員表示,接受胃繞道術的病人,10人中有8人不再需要服糖尿病藥。這份報告最近刊登在「外科醫學誌」 (Archives of Surgery)。



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領導減重計畫的古爾德(Jon Gould)醫師說:「手術應該被視為肥胖糖尿病患的第1線治療。」



在這份研究中,研究人員爬梳之前9項關於糖尿病患進行減重手術的研究,包括胃繞道手術或是另種「可調節式胃束帶手術」。



胃繞道手術是將胃隔出一個很小的空間後,跟小腸做繞道,造成食量變小及吸收不良,是目前美國減重手術的主流。



至於可調節式胃束帶手術,則是用帶子束住胃部上端,藉以限制食量。



研究人員發現,接受胃繞道手術的病患,高達83%無需再服用糖尿病藥物;而接受可調節式胃束帶手術的病患中,有62%停止服用糖尿病藥物,且血糖控制情況良好。中央社(翻譯)



一般人提到身體的血糖代謝,常以為只有胰島素的內分泌荷爾蒙在控制,事實上,胰島素只是幫助血糖進入細胞,讓細胞來利用及製造能量,對每一個細胞而言,真正處理血糖的關鍵是粒腺體,粒腺體是每個細胞的發電廠,營養進入體內,例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經過粒腺體的處理,可以轉換為細胞的能量ATP及水。


以最簡單的概念來看,血糖要維持穩定,除了要粒腺體的功能正常,很重要的關鍵是不要讓粒腺體的工作量過頭,因此,熱量的攝取控制,一定可以幫助血糖代謝正常,讓糖尿病改善,最近美國的減重手術(胃繞道手術)研究發現,因為繞道手術大幅減少患者的熱量攝取,有八成的患者因而讓血糖代謝完全恢復正常。英國的嚴格熱量限制(每天只有攝取六百大卡),這比一般醫療建議的一千八百大卡或者一千四百大卡的糖尿病飲食建議還要少很多,但11名病患以每天六百大卡攝取持續兩個月,有7名患者的糖尿病完全消失,胰島素的製造也完全恢復正常,再次提醒我們,減少熱量攝取,讓細胞的粒腺體能夠休生養息,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能夠恢復,因此糖尿病的改善關鍵仍在於粒腺體的功能。飲食中過多的糖份會製造過多的胰島素,這會引起更多的發炎與氧化壓力,導致粒腺體受損,粒腺體損傷進而造成更嚴重的胰島素抗性,也就是糖尿病的前兆。反之,限制熱量,讓粒腺體處理能力及胰島素分泌恢復正常,糖尿病患者是有機會恢復健康,甚至不必依賴藥物。粒腺體的功能與失智症關係至大,過去也有研究發現,有糖尿病困擾的人,日後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明顯提升。以下摘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部分內容,透過白藜蘆醇與粒腺體保護的關連,讓大家有更清楚的概念:


在一場長壽與老化的研討會中,我有機會和麻州理工學院的李奧納多蓋倫提博士(Dr. Leonard Guarente)談話,他於1995年在酵母菌中發現了控制長壽的基因,稱為SIR-2 SIRT-1 基因(這是人類基因的名稱)或基因的類蛋白質sirtuin家族,其作用是保護與改善粒腺體的健康。 我問他透過這種葡萄酒化合物--白藜蘆醇的作用,這種可以控制壽命的主基因,其根本機轉是什麼?

他的回答真的是相當簡單。就是「糖份」!


在粒腺體處於最佳狀態時,可以處理或進行所有熱量的新陳代謝,並製造能量。但是當過量的空熱量造成過度負載時,粒腺體無法完全處理熱量,因此產生過多的自由基,延緩了細胞的作用與新陳代謝。 因此藉由提升這種主基因的活性,可以改善粒腺體的整體功能,促進抗氧化劑的防護功能。活得愈久,大腦的功能愈好。如果我們可以掌握我們的血糖控制與促進粒腺體功能,我們就可以長壽,且零疾病。 

結論:白藜蘆醇真正對人體有效的關鍵在於保護人的粒腺體免於受到多餘糖份的的負擔影響,粒腺體運作的最佳狀態是能利用體內的現有資源進行新陳代謝,而多餘的空熱量(例如精緻的甜食)只會造成粒腺體處理熱量的負擔,讓身體產生過多的自由基,讓細胞的新陳代謝受阻,造成身體發炎反應,讓身體更容易老化,減少壽命。糖尿病患者,本身容易產生的併發症例如動脈硬化、器官受損,尤其是大腦受損之前,許多患者都已經先出現血糖控制變差而惡化,糖尿病患者本身罹患癌症、心臟疾病與失智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出甚多。血糖控制穩定,可以保護大腦因為過多的氧化壓力導致大腦組織退化,預防相關身心疾病的產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者服混合處方 恐腦衰和致死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6/24 20:30



(中央社台北23日電)科學家發現,混用治療心臟病、憂鬱症和過敏等疾病的常用藥物,可能提高死亡和腦功能衰退的風險。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科學家表示,逾65歲的年長者中,有一半被開立這種些藥物。



根據這份刊登於「老年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的研究顯示,這些作用在採多種藥物療程的病人中尤為顯著。專家表示,病人不需恐慌或停止服藥。



這些研究人員觀察影響腦中乙醯膽素化學物質的藥物。這個神經傳導物質對神經細胞間的訊息傳遞至關重要,但許多常用藥物的副作用會導致傳導中斷。



研究人員對80種藥物的副交感神經作用活動進行評比,由輕微影響、中等影響至嚴重影響,分別列為1至3分。其中部分處方藥,其他則不需處方就能買到。



他們藉著加總65歲以上病患服用的所有藥物,進行綜合評分。研究共計對1萬3000名病患服藥狀況評分。服用1種嚴重影響藥物和2種輕微影響藥物的病人,將被計為5分。



1991至1993年間,20%得分為4分以上的病患死亡。而無服用抗副交感神經作用藥物的病患僅有7%死亡。



得分為5分以上的病人,腦功能評分呈現4%的衰退。



這個分析將基礎疾病所致的上升死亡率等其他因素排除。然而,這個研究並未表示服用這些藥物造成死亡或腦力衰弱,僅能指出它們之間存在關連。



帶領這項研究的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of East Anglia)教授佛克斯(Chris Fox)表示:「臨床醫師應對較年長病患服用的處方藥物或非處方進行常態性的審查,並儘可能避免開立多種具抗副交感神經作用的藥物。」 (譯者:中央社張詠晴)1000624



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藥物併用的交互作用的後遺症或者副作用的臨床研究?因為所有的藥物上市之前,所做的臨床試驗都是單一藥物服用12週左右的報告,而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幾乎都必須經肝代謝,越多藥物併用,可能競爭同樣的肝臟分解酶,越可能造成藥物在體內代謝變慢,濃度上升,這種現象對上了年紀的年長者更容易發生,而且經常會影響到精神狀況,在醫學上稱為譫妄的現象。


最近老年醫學會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提醒:混用治療心臟病、憂鬱症和過敏等疾病的常用藥物,可能提高死亡和腦功能衰退的風險。逾65歲的年長者中,有一半被開立這種些藥物。研究人員把可能影響副交感神經藥物進行程度輕重的差別,分一到三分,結果確認混用藥物得分高的人跟那些得分的人相比,分別是20%與7%的死亡率的差別,同時腦功能評比上也有明顯的退化。


併用多種藥物原本就會增加年長者的健康風險,尤其是會影響副交感神經的處方藥(心臟用藥及抗憂鬱劑等)及非處方藥(例如感冒藥中的抗組織胺)的併用,潛藏死亡率增加及腦部功能退化的風險,提醒大家留意。過去我們也讀過老年人開立精神科用藥,反而增加自殺的風險,有興趣的人請參閱之前的整理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4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檢驗口水 可推定年齡


中廣 更新日期:2011/06/23 17:25



新華網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研人員指出,透過唾液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年齡。



  研究人員說,人在衰老的過程中,人體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當中的「甲基化」濃度也會發生變化。研究人員在人體的DNA當中確認了88個小節段,這些小節的「甲基化」濃度與年齡之間有密切關聯。



  研究人員收集唾液樣本中的DNA,比對「甲基化」濃度,並以此推斷唾液樣本主人的年齡。結果發現,誤差範圍在5年以內。




甲基的化學式是一個碳加三個氫,最近美國加州大學研發出利用唾液檢測,以DNA的甲基化濃度來推算實際生理年齡的檢測,究竟甲基化與身體功能的關係何在?甲基化有問題,身體會有哪些反應?身體的甲基化功能不足與哪些營養缺乏有關?


甲基化負責身體哪些重要功能?讓我們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介紹

甲基化是我們生化反應與大腦功能的核心,因為它:


 


*維持DNA的運作


*保護我們的 DNA 修復受損的DNA


*在正確的時間啟動與關閉DNA,以維持我們的健康。


*促進神經傳導素的運作


*這是神經傳導素的製造與排除所必須的,包括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以維持生裡的均衡。


*協助細胞上的接收器準備接收神經傳導素的訊息。


*這讓細胞膜的流動性更佳,比較不僵硬,且更能接受腦部的訊息化學物質。


*促進PC磷脂醯膽鹼)的製造,這是細胞膜主要的脂肪流動性成份。


*是主要的抗氧化系統


*降低同半胱氨酸 (一種不健康的化合物,透過氧化損傷血管與腦細胞)


*透過穀光甘肽的製造,成為控制氧化壓力或生鏽過程的關鍵,那幾乎是所有疾病的成因*是排毒的關鍵


*有助於回收排毒所需的分子


*消炎


*透過穀光甘肽的製造,控制與減輕發炎,以及降低(造成發炎的)氧化壓力。


*與所有的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預防失智症、癌症、心臟病,以及幾乎所有已知的老化相關疾病。


 


在此讓我們參考甲基化的問卷(轉載自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











































甲基化測驗*



我每星期所吃的動物性蛋白質超過五次(各種肉類、雞肉、乳製品、起司、蛋)



我每星期吃1~2次以上含有氰化脂肪的食物(人造奶油、起酥油、加工或包裝食品)



我一餐所吃的動物性蛋白質超過4 -6盎司 (大概手掌大小)



我一天吃不到一杯的深綠色葉菜。



我一天吃不到5-9 (1/2 = 1 )的蔬菜水果。



我一星期喝三次以上的含酒精飲料。



我有沮喪、或憂鬱的情緒,或是其他情緒或行為障礙。



我有心臟病發作或其他心臟疾病的病史。



我有中風的病史。



我有癌症病史 (尤其是結腸癌、子宮頸癌與乳癌)



我有異常的PAP測試病史 (子宮頸表皮細胞病變).



我有後代先天缺陷的病史(脊柱裂 神經管缺陷或唐氏症)



我有失智症的病史。



我的雙腳失去平衡或感覺。



我有多發性硬化症或其他神經損傷疾病的病史。



我有腕隧道症候群的病史。



我沒有吃綜合維他命。



我已經超過65歲。



0-8,可能有輕微甲基化的問題,9以上可能有嚴重甲基化的問題。


令人信服的證據指出葉酸、 B12B6的攝取量不足,和沮喪與情緒障礙有密不可分的關連。這些維他命的缺乏或不足是很普遍的。要記住的是缺乏這些維他命,造成甲基化反應的遲緩。這些特別的營養素維持甲基化列車行駛所需的酵素。


 


紐約布隆克斯區退伍軍人醫療中心之營養研究中心主任維克特 赫柏特(Victor Herbert)最早在1962年發現這種缺乏症的後果。他把自己當成研究對象,在四個半月當中,實驗缺乏葉酸的飲食,經歷了漸進式的失眠、健忘與暴躁易怒。在服用葉酸之後,所有的症狀在二天之內都消失了。另一份研究是在芬蘭針對2682名膳食葉酸攝取量最低的中年男性,產生沮喪的風險高出67%


 


在美國小兒科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一份驚人研究中,發現65歲以上嚴重憂鬱的婦女,有27%缺乏B12。那並不是血液中B12的含量,而是B12是否發揮作用的功能性指標--甲基丙二酸。如果仔細思量,這表示注射B12針劑可以治癒四分之一以上的嚴重沮喪。


 


現在醫生會使用一種稱為Deplin的「處方」葉酸治療沮喪,並改善抗憂鬱劑的功效。事實上,如果是葉酸缺乏症,抗憂鬱劑是不可能有效的。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沮喪的想法非常落後。醫生的傾向是如果抗憂鬱劑無效,才會使用維他命。他們應該先使用維他命,如果維他命與改變生活習慣都無效,然後再補充抗憂鬱劑。


缺乏葉酸的人只有7%對抗憂鬱劑的治療有反應。體內有大量葉酸的人,其反應率是44%,有6倍之多。在醫學上,15%~30%的改善就足以令醫生感到滿意。而600%的改善應該是頭條新聞了。


 


由以上的內容,我們知道B6、B12與葉酸與身體甲基化反應息息相關,許多人的憂鬱沮喪,常與甲基化功能缺損有關。想改善憂鬱沮喪,不妨從改善身體甲基化的營養補充開始,想知道自己甲基化是否有問題,到底相關的營養不足有多嚴重?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檢測中有機酸代謝來直接了解,針對異常結果、透過相關的營養補充來直接改善,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藥抗膽固醇 當心罹患糖尿病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6/23 00:35 張詠晴







(法新社華盛頓21日電) 針對眾多相關研究進行檢討並於今天刊登的報告指出,服用高劑量的降低膽固醇藥物,是造成這類病人罹患糖尿病數量日增的原因。



然而,相同的高劑量有助大幅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使醫師必須根據個別病患狀況,來平衡利弊。



這篇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整合分析報告,比較5個隨機臨床試驗的高劑量和中劑量抗膽固醇藥物斯達汀(statins)的服用結果。參加這5項試驗的病患共計3萬2752人。



在平均近5年的追蹤期間,這些病患有8.4%罹患糖尿病,其中高劑量組為1449人,中劑量組為1300人,相差149人。



但當研究人員在病患接受治療後,檢視有多少病患出現嚴重心血管問題,結果發現斯達汀高劑量組較中劑量組少了416人,分別為3134人和3550人。



由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研究人員普瑞斯(David Preiss)領導撰寫的報告中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臨床醫生應提防接受高劑量斯達汀治療的病患出現糖尿病。」



「有鑑於斯達汀為心血管疾病帶來的助益,以及斯達汀的高劑量用途可能與日俱增,因此將潛在的長期風險量化以使醫生和病患在知情的情況下作選擇,是至關重要的事。」(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斯達汀類藥物是用來抑制HMG-CoA還原酶,這個酶主要的作用是在肝臟合成膽固醇的關鍵物質(速限酶),膽固醇升高是目前心血管疾病的導因之一,因此斯達汀類的藥物在臨床上廣泛用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經過長時間的臨床大量使用,研究也發現,服用藥物本人如果之前沒有心臟病史而只有膽固醇升高,往往反而會增加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May 2008, reissued March 2010). "Lipid modification - Cardiovascular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blood lipids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Quick reference guide" (PDF). http://www.nice.org.uk/nicemedia/live/11982/40675/40675.pdf. Retrieved 2010-08-25.


過去我也曾提醒這類藥物在臨床上的使用,跟安慰劑相比最常出現的副作用就是肌肉無力的問題,其差別是高出39%的數字統計,此外經常看到的副作用還包含認知功能下降、神經病變、胰臟及肝臟功能異常甚至是性功能障礙:


Golomb BA, Evans MA (2008). "Statin adverse effects :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evidence for a mitochondrial mechanism". Am J Cardiovasc Drugs 8 (6): 373–418. doi:10.2165/0129784-200808060-00004. PMC 2849981. PMID 19159124.


比較少見的是心肌炎或者心肌病變、橫紋肌溶解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等等狀況。


在HMG-CoA還原酶作用被抑制的同時,Q10製造也同時被抑制,因此服用斯達汀藥物的人最好能補充輔酶Q10來改善或者預防肌肉病變。肌肉病變容易產生的個案也是服用高劑量的藥物,一般臨床上已經發表的數據範圍為40-80毫克,而且與服用者某些基因的表現有關:


 The SEARCH Collaborative Group (2008). "SLCO1B1 Variants and Statin-Induced Myopathy - A Genomewide Study". NEJM 359: 789–799. doi:10.1056/NEJMoa0801936. PMID 18650507. http://www.nejm.org/doi/pdf/10.1056/NEJMoa0801936.


近日美國醫學會期刊再次發表斯達汀藥物的高劑量使用者做大規模的統計發現的確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是否與基因有關,可能還要進一步研究來證實。


在開立這類藥物時,沒有醫師會審慎到先作基因分析,因此被開立了高劑量的處方之後,等於宣告相關風險已然存在。一般的保健食品,例如紅麴萃取物在臨床上的使用,也是類似斯達汀類藥物的效果,因此常常可以看到都會添加一部分的輔酶Q10來做預防。在營養醫學上,還有許多能夠降低膽固醇的天然食品,建議大家可以多瞭解,同時生活型態及飲食調整配合運動,一直是代謝問題改善的關鍵,如果身體真有特殊的代謝功能問題,也可以藉由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來協助瞭解及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吸菸 胎兒高密度膽固醇較低


央廣 更新日期:2011/06/22 09:56 季 平

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21日發表一項研究指出,婦女懷孕時如果吸菸,將會對還未出世的胎兒造成影響,他們日後體內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將會比較低。



高密度膽固醇又稱好膽固醇,在保護心血管、對抗動脈硬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孕婦如果吸菸,胎兒出生後、在8歲以前的高密度膽固醇低於母親沒有吸菸的孩子,兩者的高密度膽固醇相差0.2 mmol/L。



雪梨大學心臟病學教授賽勒馬傑(David Celermajer)指出,他們的研究顯示,胎兒還在子宮裡就會受到母親吸菸的影響,相關影響至少將持續8年,使得他們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其他孩子高出10%至15%。



賽勒馬傑研究團隊蒐集405個8歲大健康孩子出生前後的資料,包括他們的母親在懷孕前後的吸菸習慣、暴露於二手菸下的狀態以及身高、體重、腰圍、血壓等,並測量這些孩子的動脈壁厚度。結果發現,雖然這些孩子的動脈壁厚度未受影響,但他們的高密度膽固醇有所降低。



賽勒馬傑暗示,這個年齡孩子的高密度膽固醇降低,將對他們日後的健康產生嚴重衝擊,因為這些孩子在成長時可能繼續維持較低的高密度膽固醇。



目前,孕婦吸菸的情況仍十分普遍,在許多西方國家,約有15%孕婦吸菸。



不知本地的研究統計數據為何,在美國估計有高達10%的孕婦在懷孕期間仍然會吸煙,更進一步的研究統計數字,在懷孕的最後三個月,吸煙的孕婦當中有52%的人一天抽煙量少於五根,27%的人則是6-10根,剩下的21%的人一天抽超過11根的量: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9. Tobacco Use and Pregnancy: Home. http://www.cdc.gov/reproductivehealth/tobaccousepregnancy/index.htm


在懷孕期間吸煙不管對孕婦或者胎兒都有許多健康的風險,已經發表的研究顯示容易發生下列的狀況:


1.提早破水。


2.前置胎盤。


3.子宮外孕。


4.胎盤早期剝離。


5.影響臍帶發育及對胎兒的血流供應。


6.胎兒體重過輕。


7.嬰兒猝死機率上升。


8.嬰兒先天心臟缺損機率上升(前三個月吸煙的影響最大)


近期的研究發現,孕婦吸煙可能導致小孩日後青春期的肥胖,而最近澳洲的研究發現,懷孕時期吸煙會降低小孩的高密度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影響所及甚至長達八年。


在懷孕任何時期戒煙總比整個懷孕期都在抽煙好很多,能在懷孕之前戒煙當然最好,一旦發現懷孕,馬上戒煙對小孩的健康風險可以大幅降低,尤其是先天心臟畸形的風險。


所以為了生產順利,確保寶寶的健康,一旦發現懷孕,最好馬上戒煙,提醒有吸煙習慣的婦女同胞請留意。即使無法馬上戒煙,吸煙量應該越少越好,相關研究有興趣的人請參照:


Najdawi, F. and Faouri, M. 1999. Maternal smoking and breastfeeding. Eastern Mediterranean Health Journal. 5(3): 450-45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中草藥葫蘆巴效果媲美藍色小藥丸?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6/21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澳洲一項小型研究發現,中草藥葫蘆巴似乎可以啟動男性性慾,改善男性性生活品質。



澳洲綜和臨床與分子醫學中心表示,在研究中,男性服用葫蘆巴後,性慾明顯增加。研究人員解釋,葫蘆巴含有「皂素」。皂素這種物質會激發睪固酮等男性荷爾蒙分泌。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顯示,男性吃葫蘆巴之後,性慾、性高潮都明顯增加,研究人員紀錄、觀測受試男性各項生理變化,以分數量化計算,性慾出現程度約增加四分之一。



共有六十位健康男性參與這項研究,他們年齡介於二十五歲到五十二歲,共分成兩組,一組每天吃兩次葫蘆巴,連續吃六星期,在這段時間,吃葫蘆巴的男性性慾出現比率增加百分之二十八。而吃安慰劑的男性性慾出現比率反降低。



這項研究發現,男人使用葫蘆巴後性功能、性表現都獲得明顯改善。



不過這只是小型研究,未來還需要更深入、更大型的研究才能了解葫蘆巴幫助男人提升性表現的確效。葫蘆巴多數生長在亞洲,古人也會使用這種植物幫助減輕發燒症狀。



皂素是什麼?其另外名稱叫皂苷,是一種植物體內所含的特殊物質是一種具有苦味的化合物,在水中會乳化或起泡沫,化學性質類似肥皂。中藥常用的黃耆、無患子、大豆、茶葉、桔梗、葫蘆巴、人蔘等都有含,皂苷的化學結構主要是配糖和類固醇,可直接做為體內許多重要荷爾蒙的原料。最近澳洲的研究發現,給男性服用葫蘆巴明顯提升性慾及性功能:


共有六十位健康男性參與這項研究,他們年齡介於二十五歲到五十二歲,共分成兩組,一組每天吃兩次葫蘆巴,連續吃六星期,在這段時間,吃葫蘆巴的男性性慾出現比率增加百分之二十八。而吃安慰劑的男性性慾出現比率反降低。


葫蘆巴是最古老的藥草之一,可用於創傷、膿瘡、關節癌、支氣管炎即消化道問題,在中醫常用於腎臟疾病及男性生殖疾病。近代的實驗發現葫蘆巴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過高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在糖尿病合併高膽固醇的實驗中,也獲得相同的實驗結果,而其本身不會降低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C),同時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中加入葫蘆巴也能有助於血糖控制更穩定。


在皂苷中,另一個為人所知的來源就是人蔘皂苷,在自然界含有皂苷成分的植物中,人蔘所含的皂苷不管是質量、等級都是最高的,已經發表的臨床研究發現人蔘皂苷具有抗氧化、預防癌症、抑制癌細胞生長,擃張血管及增加血液循環、抗發炎、保護肝臟與腎臟功能、抑制血小板凝集、保護神經細胞、調節免疫甚至抗疲勞等狀況,因此對皂苷改善健康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參閱相關研究資料:


 Foerster, Hartmut (22 May 2006). "MetaCyc Pathway: saponin biosynthesis I". http://BioCyc.org/META/NEW-IMAGE?type=PATHWAY&object=PWY-5203&detail-level=3. Retrieved 23 February 2009.


 Panax ginseng ginsenoside-Rg2 protects memory impairment via anti-apoptosis in a rat model with vascular dementia


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0HKP/is_1_29/ai_737113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逾2成老人因久病不癒動念自殺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6/21 00:07 【台北訊】



台北市衛生局昨天公布一項研究數據指出,25%有自殺意圖的老人是因「久病不癒」,而親友陪伴處理內在困擾與情緒低落,是幫他們在危機中找到出路的重要法門。



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醫護管理處處長高偉君指出,衛生署統計顯示歷年自殺粗死亡率都隨年齡增加而增高。民國99年全國各年齡層每10萬人口自殺粗死亡率,以65歲以上的35.8人最高;且當各年齡組自殺死亡率與前1年比較都呈現減幅,僅65歲以上年齡組反而增加;老年人採取自殺結束生命的情形亟需用心關懷。



防治中心進一步針對99年老年族群的自殺企圖者進行近因分析顯示,有25%的自殺企圖老人是因「久病不癒」所造成的身心困擾而採取自殺行為,另有23%是因「憂鬱傾向」,及18%的自殺企圖老人是因「家人間情感因素」而採取自殺行為。



整體而言,有約30%的自殺企圖老人,是因兩種以上的因素而選擇採取自殺行為。



高偉君表示,長者自殺是多面向的問題,當長輩面臨生理性疾病,或是親密家人互動衝突等重大生活壓力事件時,較容易有情緒上的困擾產生,且若持續累積未予解決時,有可能走上自我傷害或是結束生命。因此,陪伴銀髮族經歷人生階段中的重要關卡,才能協助他們在危機中找到出路。



很高興看到國內的十大死因之中,自殺已被排除在外,但是整體下降的自殺率中,研究分析發現,65歲上的老人自殺率反而增加,當中有高達25%的人是因為久病不癒而輕生,其他像是憂鬱傾向有23%,18%的人則是因為與家人間的情感因素而影響。


老年人的自殺問題,若是能根本改善身體狀況,同時處理導致憂鬱的身體功能失衡,那麼就能大幅減少老年人自殺的發生機會,在2008年荷蘭的研究發現:研究人員對1282名年紀在65歲到95歲的長者,進行了長時期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其中有169名輕度憂鬱患者,與26名重度憂鬱患者,他們血中維他命D含量,和沒有憂鬱症的人相比,少了14%以上;而輕度憂鬱症患者,體內副甲狀腺荷爾蒙濃度,和沒有憂鬱症的人相比高出了5%,重度憂鬱症患者更高出33%。


由以上的研究提醒我們老年的憂鬱傾向只是結果,最好能夠藉助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把身體的營養、荷爾蒙、發炎、腸道、毒素及能量代謝等問題找出來(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針對根源來處理,原因不查出來,只想靠藥物來控制,結果反而更令人難以預測與憂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60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404


老年憂鬱的改善,非藥物改善可以考慮一些有研究根據的輔助療法: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917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可以被了解及改善的,尤其是身體好了,心情也會相對穩定許多,關鍵還是改善的方向及作法,治標不處理本的治療方式,反而會讓情形更惡化,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食缺少鈣 難怪橫著長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6/19 04:11







記者/洪素卿



減重時,很多人都希望找到一種「三餐不需要忌口、躺著就能瘦」的神奇武器。醫師表示,很可惜,現實生活中,還沒有這種絕妙食物,不過,如果你是屬於飲食缺鈣的水桶腰一族,那麼在三餐時,選擇適量搭配一些高鈣低脂的乳製品如無糖優格等,維持充分的鈣質攝取,不僅可以強健你的骨骼,有研究顯示,還可以讓你的大肚腩縮小。



高鈣低脂乳製品 可縮大肚腩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的Michael Zemel博士等人所發表,研究人員讓體重過重的受試者食用低卡飲食之外,每天攝取三份優格、大約含有1100毫克的鈣,結果顯示,跟對照組比較,這群食用高鈣低脂乳製品補充鈣的人不只體重下降幅度達兩倍,腰圍降低的情況更是特別明顯。



肥胖醫學會曾漢棋醫師表示,其實近年來有不少研究顯示,鈣確實有助於減重。例如,先前美國國民營養調查就發現,食物中鈣質攝取量越少、體脂肪含量越高。



含鈣食物 不易流失瘦肉組織



另外還有試驗顯示,平時鈣質攝取不足的人,補充鈣後,除了有助體重減輕,還會加速體脂肪分解;在飲食控制期間,足量的含鈣食物也會讓減重者的瘦肉組織比較不容易流失。也就是說,相較於很多亂減重的人,瘦了體重、少的卻不一定是脂肪,能在減重期間維持適量鈣質攝取的人,減少的主要是肥肉和內臟脂肪。



為什麼鈣有這些功效?曾漢棋指出,除了有體外試驗顯示,足夠鈣質可以促進脂肪細胞自然死亡,鈣質也可以促進細胞消耗能量。



曾漢棋指出,國外資料顯示,成年女性鈣質攝取不足的比例非常高,可能高達7到9成。至於台灣,從學童期開始就有明顯的鈣質攝取不足,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7成。建議民眾一天至少要補充800毫克的鈣質。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將所需鈣質平均分配在三餐。



至於有哪些是高鈣食物?曾漢棋認為,高鈣第一名是高鈣低脂的乳品,平日不妨適度攝取。其他包括小魚乾、芥菜、髮菜等,也都有不少鈣質,平日可在減重飲食中搭配使用。



鈣不是身體的微量元素,而是巨量元素之一,成了是構成骨質的重要元素之一,同時,身體的肌肉收縮(包含心臟)、凝血功能、細胞的訊號傳遞、都必須靠鈣來協助。對高血壓的預防及控制、大腸直腸癌的預防,也都有相關研究提醒大家:


Ref. Gropper, S. S., Smith, J. L., and Groff, J. L. (2009). Advanced Nutrition and Human Metabolism, 5th ed, Wadsworth, USA .


Katz, David L. (2008). 「Diet and Hypertension」 In: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2nd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USA, pp. 204-208.


影響人體每日吸收的鈣數量最決定性的器官就是小腸,維生素D所刺激產生的鈣運輸蛋白(TRPV-5,TRPV-6),會在小腸內腔的鈣離子主動運輸至小腸的絨毛細胞(enterocyte cell)內,絨毛細胞再將鈣離子經由鈣離子幫浦(calcium pump)運輸到血液中。而在小腸,利用被動運輸此種方式吸收鈣離子則不會受到荷爾蒙的調控。


血鈣在體內需要維持一定的濃度,當其濃度過低時,副甲狀腺會開始分泌副甲狀腺(Parathyroid hormone, PTH),而副甲狀腺素會促使骨骼釋放出其所儲存的鈣,並增進腎臟對於鈣的再吸收,此外也會刺激腎臟活化維生素D,活化的維生素D會增進小腸對鈣的吸收。當血鈣濃度太高時,甲狀腺會開始分泌降鈣素(Calcitonin),促進血液中過多的鈣儲存於骨骼。


目前普遍認為和體內維他命D和PTH的循環加快有關係。 當鈣質攝取量不足,血鈣濃度下降的時候,體內維他命D和PTH的循環會加快,進而促進鈣的吸收,然而血液中維他命D和PTH的濃度上升,相較於平常正常的濃度,鈣會有更高的機會進入脂肪細胞(adipocyte),細胞內鈣濃度的提高,會促使脂肪合成(lipogenesis)的基因表現,同時也抑制脂肪分解(lipolysis)的基因表現,如此造成脂肪細胞的累積,造成體重增加等肥胖症,相關研究請參閱:


 Ref. Gropper, S. S., Smith, J. L., and Groff, J. L. (2009). Advanced Nutrition and Human Metabolism, 5th ed, Wadsworth, USA.


2009年加拿大的研究,研究人員針對36名肥胖且平日鈣攝取不足的婦女進行雙盲試驗,在為期15週的試驗過程,受試者除改吃低卡路里飲食外,也被要求吃1200毫克的鈣片,另一組則吃不含鈣質的安慰劑錠劑。15週後,增加鈣攝取量那組最後瘦了6公斤,而控制組卻只瘦了一公斤。


最近美國的研究統計,每天補充1100毫克的鈣質來源,跟對照組相較,補充鈣的人不只體重下降幅度達兩倍,腰圍降低的情況更是特別明顯。因此對於想要減重,減少腰圍的人而言,務必要補充足夠的鈣質。現在許多小朋友從小體重控制就不理想,一部分的原因也被歸因為鈣質攝取不足,為人父母對小孩的鈣質攝取最好留意與關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十歲童服精神科藥後上吊亡


2011年06月14日(二)


【本報訊】英國一名服食治療過度活躍症及抑鬱藥物的十歲男童,去年九月在家中上吊自殺。其父事後將兒子的死歸咎於該兩種精神科藥物,並向英國國家衞生事務局(NHS)正式投訴。有教育心理學家協會促請政府重新探討國內兒童服食這類精神科藥物的問題。



治過度活躍及抑鬱


英國《星期日郵報》報道,十歲的哈里在去年九月的一個周日晚,跟母親及兄長親吻說過晚安後,返回房間以皮帶上吊自盡。他的父親赫克諾爾聲稱,兒子是服食了由精神科醫生處方的利他林(Ritalin)及抗抑鬱劑百憂解(Prozac)兩種藥物而出事。


今年四月的死因聆訊指出,哈里體內的藥物比患有同樣病徵的成人正常分量還要多。事件引起當地對兒童服用精神科藥物的關注,教育心理學家特拉克斯新警告指,幼兒在服食強效,並且可能導致上癮的藥物,沒有人知道藥物將來對他們腦部可造成的損害。


新聞來源:http://orientaldaily.on.cc/cnt/china_world/20110614/00180_014.html



根據臨床的藥物治療試驗,有三成甚至高達五成的人的憂鬱症狀對藥物完全沒有反應:


Baghai TC, Möller HJ, Rupprecht R (2006). "Recent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and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ptions of major depression". Curr. Pharm. Des. 12 (4): 503–15. doi:10.2174/138161206775474422. PMID 16472142.


 Ruhé HG, Huyser J, Swinkels JA, Schene AH (December 2006). "Switching antidepressants after a first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J Clin Psychiatry 67 (12): 1836–55. doi:10.4088/JCP.v67n1203. PMID 17194261.


即便有治療反應,明顯的持續憂鬱及功能不彰還是常見,服藥患者的憂鬱症復發率仍高出三到六倍:


 Tranter R, O'Donovan C, Chandarana P, Kennedy S (July 2002). "Prevalence and outcome of partial remission in depression". J Psychiatry Neurosci 27 (4): 241–7. PMC 161658. PMID 12174733.


而且,常常治療在療程中就失去療效:


Byrne SE, Rothschild AJ (June 1998). "Loss of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during maintenance therapy: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s". J Clin Psychiatry 59 (6): 279–88. doi:10.4088/JCP.v59n0602. PMID 9671339.



好幾個臨床藥物研究都發現,抗憂鬱劑的療效跟安慰劑的療效相比,其差別幾乎可以忽略:


 Kirsch, I; Moore, Thomas J.; Scoboria, Alan; Nicholls, Sarah S. (July 2002). "The emperor's new drugs: An analysis of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data submitted to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revention & Treatmen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 (1). doi:10.1037/1522-3736.5.1.523a.


曾有兩個心理學家綜合了FDA核准的六種抗憂鬱劑在1987-1999所做的臨床藥物試驗的47個研究結果,整體而言,抗憂鬱劑只比安慰劑的效果高不到兩成(18%):


 "Study: Antidepressant barely better than placebo". Usatoday.com. 2002-07-07 - Updated 11:47 PM ET. http://www.usatoday.com/news/health/drugs/2002-07-08-antidepressants.htm. Retrieved 2008-11-06.


後來,另外一個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證實對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患者而言,抗憂鬱劑的效果與安慰劑完全沒有差異:


Langreth, Robert (2010-01-05). "Study Undermines Case for Antidepressants". Forbes. http://www.forbes.com/2010/01/05/antidepressant-paxil-placebo-business-healthcare-depression.html. Retrieved 2010-07-01.


早在2004年,FDA便一連串地發出關於抗憂鬱劑治療可能會增加自殺風險的警語,尤其是24歲以下的人若服用抗憂鬱劑,跟安慰劑服用的人相比,有明顯的統計數字差異與意義。很遺憾,最近英國出現十歲男孩服用利他能與百憂解之後上吊的不幸案例,如果開藥的醫師能先知會相關藥物的風險,那麼這樣的悲劇極可能能夠避免。今天我在門診也幫一位患者看診,已經服用精神科藥物五年餘,平時常會感到心悸等不舒服,她一直以為是自己太緊張,但當她看到臨床藥物的可能副作用,在對照她平時即使沒有壓力也會感到心悸等不舒服,才確認是藥物的副作用,而且藥物讓她食慾及體重控制不好,這也是當初開藥的醫師完全沒有提及的。


每個人在醫師開藥的時候,都最好把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等資訊查清楚,因為大部分的開藥醫師並不會先知會服藥的患者完整的藥物資訊,尤其是精神科藥物更是如此,很遺憾地,大部分的健保門診因為看診時間短促,絕大部分的開藥醫師都不會作藥物副作用的說明與提醒。建議最好不要等到藥物副作用發生才來探究到底是藥物本身引起還是自己的病情加重,因為對當事人而言,常會把副作用與病情加重混淆而持續用藥,可以想見之後的狀況可能越來越難控制,提醒大家留意。


我在門診常會提供精神科藥物作用及副作用的重要資料給看診的人幫助他們更了解自己被開立的精神科藥物的任何風險資訊,最後提醒大家,已經服用精神科藥物一段時間的人,切勿因為害怕藥物本身副作用而斷然停藥,如果想減藥或者停藥,務必有經驗的專業人員監督及建議下慢慢減量,忽然斷藥很容易發生藥物戒斷反應,反而風險更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發性硬化 與皰疹有關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6/18 00:47 【中央社紐約十七日路透電】



台灣研究發現,罹患帶狀皰疹的病患一年內被診斷出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高達四倍,顯示患帶狀皰疹的病患,更有可能罹患多發性硬化症。



台北大學附設醫院康峻宏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警告,研究並未顯示帶狀皰疹會造成多發性硬化症,然而有「許多潛在機制」說明,這兩種疾病有所關連的原因。



康峻宏和同仁發表於「傳染病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們的研究證實多發性硬化症可能與帶狀皰疹發作有關。」



「我們發現相較於對照組,帶狀皰疹發作一年內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顯著較高。」



帶狀皰疹是由引發水痘的病毒再激活所引起的疼痛狀態,此病毒稱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一旦感染水痘,這種病毒就會進入蟄伏狀態,依附於人體的神經纖維中。



很多人小時候得過水痘,三到四天之後,症狀消失,但進入人體的病毒病未被消滅殆盡,強而有力的證據就是日後又發生帶狀泡疹,一般俗稱的「皮蛇」,這是原本的病毒因為患者本身因為身體的免疫力大幅降低,讓潛伏在神經的病毒有機會肆虐,沿著神經節發作,造成當事人疼痛難耐。一般治療就是支持療法,疾病併用抗病毒藥物,也無法根本消滅病毒,因此要確保帶狀泡疹不發作,本身的免疫能力才是關鍵。


多發性硬化症本身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侵犯到神經系統的狀況,也就是免疫系統亂掉,敵我不分,原本該攻擊外來的病毒或細菌的免疫反應,反而攻擊自己的神經系統,詳細的資料,可參閱:


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ms_c.html


帶狀泡疹及多發性硬化症兩者發病的關鍵,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簡而言之就是過與不及(後者Vs前者),因此一旦出現帶狀泡疹的患者,應視此為免疫系統的警訊,最好能積極針對免疫系統來做保健及調整,除了保持正常作息、運動、留意飲食之外,可以考慮最經濟的營養補充,也就是維生素D的補充,詳細的內容請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整理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659


再一次提醒,維生素D的補充劑量儘量高一些,市售一般的維生素D的劑量大多只有400IU,每天服用難以達到理想的濃度,當然若能配合每天15-20分鐘的日曬,服用劑量可以稍微低一些,但仍不是一天400IU可以輕易達到的,我們若說人體需要最大量但現代人普遍不足的營養就是維生素D也不為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鮮膜PE.PVC? 看標碼.點火辨識


東森新聞 更新日期:2011/06/14 11:07







微波食品,我們常用膠膜包附,怎麼分辨裡頭有沒有含塑化劑,答案就在包裝上,三角形內的密碼,如果數字是3,代表含有PVC的成分,最容易溶出塑化劑,或是你也可以點火燃燒,如果出現濃煙和刺鼻臭味,也代表高含量的塑化劑。


沒廠牌的塑膠製品怎麼分辨材質,就連專家都會告訴你真的很難,一定要有專業儀器測密度才能確定,除非像這種裝滿零食的罐子或是保特瓶,底部直接標示就是PET這種材質。 至於保鮮膜直接看外包裝就有註明 PVC或PE兩種,要不然外觀沒有標示清楚的,像這種生鮮食品上頭的保鮮膜想知道到底有沒有塑化危機,只能靠實驗。化學系教授:「PE的話,因為它的軟化點比較低,在燃燒的時候PE會往下滴,而PVC的話在燒的時候會有一種惡臭的煙味,而且它在燒的時候它不會往下面滴它會固化。」


6號代表塑膠材質PS ,塑化劑含量在安全範圍,其他食物產品外包裝,其實也都找得到,這樣的三角標示1號代表裝醬油、沙拉油容器PET ,2號和四號就像是紅白塑膠袋PE 3號就是最危險的PVC ,而五號則是飲料搖搖杯常用的PP ,只要看到三角標顯示三號PVC ,就代表這產品含有高量塑化劑使用要小心,買東西前簡單幾個步驟隨時看也讓自己吃的安心。



最近媒體不斷集中火力報導塑化劑的恐怖,在防毒的作法上,對於日常用品的辨認及篩選是基本且重要的一步,塑膠容器或者保鮮膜細看的話,常會看到三角形及數字的標示,最容易塑化劑的是3,代表含PVC成分,如果點火燃燒,容易燒出濃煙與惡臭代表有高含量的塑化劑。


PE及PS都是安全的材質,在材質選用上,儘量選擇這類材質,尤其是保鮮膜,一般人容易輕忽,許多市售的保鮮膜都是PVC,加熱更容易釋出塑化劑,建議大家不妨把家裡的塑膠容器及保鮮膜找出來瞧瞧,看看安不安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美調查 蘋果殘留農藥達98%


民視 更新日期:2011/06/16 00:01







吃美國產的蘋果前,記得一定要先沖洗或去皮,美國農業部最新調查顯示,有98%的美國蘋果,表皮都有微量農藥和殺蟲劑殘留,種類多達48種,雖然含量都在安全範圍之內,但蘋果登上美國最髒水果排行榜榜首。



不問價錢,不問品種,這位太太只想確定,自己買到的不是美國蘋果,其他水果攤,也寫上出產地來自清。



根據美國調查,98%的美國蘋果,表面都有農藥和殺蟲劑殘留,種類更多達48種,簡直比白雪公主裡的毒蘋果,還可怕,可能帶來的潛在危險,讓蘋果登上「美國最髒水果」黑名單榜首,還顛覆了,「一天一蘋果,不用看醫生」這句西方俗諺。



其他榜上有名,還包括美國芹菜,草莓,桃子和菠菜,醫生建議,食用前得先用流動的水沖個十分鐘以上,降低吃下肚的農藥劑量。


 


一直以來,我一再提醒大家防毒及排毒的重要性,主要原因就是周遭的污染源很多,不只是最近大家關心的塑化劑而已,有吃進口蔬果的人請多留意上述的資訊並且自求多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睪固酮偏低 台灣男人 愈來愈娘?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6/16 03:00 張翠芬/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張翠芬/台北報導】



台灣環境荷爾蒙濃度偏高,讓男人變娘了?醫師發現,越來越多三、四十歲的男性,年紀輕輕就出現容易疲倦、無性趣、勃起障礙等男性更年期症狀。檢查發現,這些人睪固酮明顯低下,由於台灣環境荷爾蒙濃度偏高,男性是否出現「雌性化」現象,須將暴露風險納入影響男性雄風的評估因子。



一位四十出頭擔任公職的博士,因心悸、呼吸不順、體力下降、性欲全失,看了各科做了各項檢查都找不到病因,一度懷疑自己有恐慌症,經抽血檢查發現,一切問題來自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不足。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楊聰財指出,臨床上越來越多三、四十歲的男子,出現無性欲的危機,不只對老婆沒性趣,有些人甚至自覺變娘了。



楊聰財說,生活工作壓力是讓男性雄風不振的重要因素,不過,醫界擔心最近的塑化劑風暴,恐危及年輕一代男性雄風,因為台灣居家環境塑化劑濃度高居世界第一,這種環境荷爾蒙會造成男人「雌性化」。



楊聰財說,他治療過不少娘娘腔男生,睪固酮濃度確實有些偏低,補充睪固酮可讓男人恢復性欲,但如果補過頭也有風險。



他曾碰到一名由女變男的變性人,變性後持續補充男性荷爾蒙,長出鬍子,聲音變低沉,但男性荷爾蒙讓他性欲高漲,性衝動激烈像野獸般,甚至頻頻外遇。



新光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黃一勝表示,四十歲以上男人大約十九至廿五%有睪固酮低下問題,和其他國家相比,算是中等,但廿、卅歲年輕男性未做過大規模的調查,平均值是否偏低值得進一步研究。



輔大副校長江漢聲則認為,環境荷爾蒙對男性雌性化的影響,須考慮接觸的環境、時間長短和濃度多少,抽血檢查總睪固酮、游離睪固酮等數值,就能得知是否不足。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提到睪固酮低下除了出現易疲倦、無性趣、勃起障礙之外,合併有心悸、呼吸不順及類似恐慌的症狀,究竟睪固酮低下究竟要如何面對與處理,如果一位男士被發現有睪固酮低下,只是補充睪固酮就能跟根本解決問題,或者還有其他必須注意及處理的面向?


以下我謹摘錄及整理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所著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一書中提到的內容及觀點,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儘管睪固酮不是男性更年期全部的原因,但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讓我們先瞭解相關可能的現象及參考量表: 















































 



男性的性荷爾蒙測驗



 



我的性欲低落且沒有活力。



 



我的勃起困難,或是維持勃起無法持久。



 



不孕或精蟲素稀少。



 



肌肉鬆弛。



 



腹部脂肪增加。



 



我感覺疲憊或無精打采。



 



我覺得沒有方向與目的,或是對凡事提不起勁。



 



我有骨質流失或骨折的情況。



 



我的膽固醇增加。



 



我的胰島素與血糖增加。



 



我感覺衰弱。



 



感到沮喪。



 



暴露於殺蟲劑或重金屬(食物、水和/或空氣)



 


0-4分,屬於輕度,5-6分屬於中度,7分以上,可能有嚴重的失調。


更年期又是甚麼呢? 更年期常見的頭昏腦脹、記憶力喪失、情緒起伏、夜晚失眠、心悸與焦慮,只是荷爾蒙失調的症狀(雌激素、黃體素與睪丸酮)。但是,這些真的是注定要受的苦嗎?


 


男性更年期? 雖然男性荷爾蒙的減少是漸進式的,經歷男性更年期也是無法避免的雄性(睪丸酮)與活力(DHEA)荷爾蒙的緩慢減少,導致了沮喪、疲勞、精神敏銳度的喪失,性慾與性功能的減退就更不用說了。


性荷爾蒙對大腦的作用,直接影響了情緒與認知功能。



睪丸酮也是很棒的腦部活化荷爾蒙,可以改善情緒、記憶、衝勁與整體認知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男性與女性體內的含量都會大幅減少,嚴重衝擊生活的品質31。分泌量的減少主要是因為體重增加、缺乏運動、壓力與高糖分的飲食,而不是因為我們基因的先天不良,造成睪丸酮隨著年歲增長而減少。


 


我認為降低男性的睪丸酮量的最大原因是胰島素抗性。大量的腹部脂肪促激胰島素分泌量增加,睪丸酮減少。那是為什麼男性開始變得女性化,體毛掉落、乳房變大,皮膚變得渾圓柔軟。那是因為他們身體分泌的睪丸酮減少,雌激素增加。在雌激素的分泌量超過睪丸酮時,男人就變得愈來愈女性化。


 


轉為健康的飲食、排除糖分與麵粉,加上一些運動訓練肌肉,可以自然提高睪丸酮的分泌量。而身為男性,一定要為自己身體的運動團隊加油,否則一旦自己的生理狀態屈居下風,睪丸酮的分泌量也隨之降低32


尤其是老年的男性,我發現對他們施以局部的生物睪丸酮,有助於他們建立肌肉與骨質、減輕體重、紓解沮喪、穩定起伏的情緒,改善記憶與注意力,以及改善性功能。生物睪丸酮的使用對女性也很有助益。


 


賀爾蒙補充療法必須要在經過詳細的檢驗之後,由醫生監督,審慎使用。我極力提倡使用「天然」的分子來輔助正常的功能,而不是人造的「新天然」物質,因為合成的荷爾蒙通常都有許多危險的不良副作用。


 


那表示以天然的營養成分來補充身體所需,例如維他命或礦物質,效果通常比藥物治療更好。


這項原則也適用於荷爾蒙,正是我只推薦生物荷爾蒙的原因。在正確的時間,審慎地用於適當的患者,施以正確的劑量,持續適當的時間,這是可以救命的。



男性與女性的睪丸酮分泌量都會降低,導致失去活力、沮喪、與性欲低落36


 


造成荷爾蒙失調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高糖分、精製碳水化合物飲食、咖啡因、壓力、乳製品、乳製品與肉類所含的荷爾蒙、類雌激素毒素,例如殺蟲劑、塑膠與汙染。


運動也可以維持荷爾蒙的均衡。如果沒有充分的運動,荷爾蒙也會失調。


 


酒精損傷肝臟,讓肝臟無法分泌過量的雌激素,也是另一個造成荷爾蒙失調的原因。飲酒過量的男性,胸脯通常和啤酒肚一樣可觀。


 


從以上的摘錄內容,我們知道:


1.男性更年期,與睪固酮的下降有關,但睪固酮下降還有其他原因。


2.男性更年期的現象,不只是性慾減低或者喪失而已,事實上還會造成精神症狀,例如沮喪、疲勞、健忘、思考敏銳度下降及睡眠問題。


3.性荷爾蒙會影響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的運作平衡,缺乏性荷爾蒙會讓大腦功能衰弱與失調,適當補充天然荷爾蒙,可以幫助性功能的恢復及精神狀態的改善,效果遠超過化學藥物(含精神科藥物)的不自然調控效果。


4.造成荷爾蒙失調的原因並非單一,男性荷爾蒙的降低與胰島素抗性大有關係,大量的腹部脂肪促使胰島素分泌量大增,大量腹部脂肪亦會分泌女性荷爾蒙,這都是導致睪固酮下降的原因。其他可能原因包含高糖份、精緻碳水化合物飲食、咖啡因、壓力、乳製品、環境荷爾蒙、其他環境毒素污染、缺乏運動或者過度飲酒所引發。


5.以功能性醫學觀點而言,男性更年期不是無法處理的,更不是基因不良所造成的的自然退化現象,相反地,男性更年期的根本原因可以真正被瞭解及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