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自律神經失調 引發各種疾病

 

 

 

 

當自律神經失調影響到特定器官或臟器時,會出現類似疾病的症狀,包括睡眠障礙、高血壓、腸躁症、肩頸酸痛、心肌梗塞、更年期不適等。

 

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症狀,有可能遍布全身,因為自律神經為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控制著身體所有的內臟器官,一旦該神經出了問題,便會引起類似疾病的症狀,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身體不舒服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到任何問題的原因,因為問題出在「自律神經失調」。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渝評指出,其實自律神經失調引發的症狀,不是器官本身所引起,而是該症狀與某些器官病變的症狀類似,所以,病患經常繞一大圈之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律神經失調。醫師舉例,像自己曾經遇過一位病患,因為經常感到喘不過氣,掛了胸腔科、心臟科之後,醫師做了很多檢查都查不出原因,經醫師轉診到精神科,才發現原來是自律神經失調,經過一段時間的用藥治療後,才解決該病患的呼吸問題。

到底自律神經失調會引發哪些類似疾病的症狀呢?中醫師楊玉台說:「除了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上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症狀,可以說遍布全身各處。」因為為自律神經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掌管著身體所有的器官與功能,當自律神經出現失調,掌管該內臟或器官的功能,當然也就跟著出現問題。到底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有哪些?

<頭頸部>頭暈、頭痛

你曾有過「頭感到緊繃疼痛不已」、「頭好像被重物壓著般沉重」、「肩頸感到僵硬」等症狀嗎?蘇渝評說明,假使掌管頭頸部的自律神經出現障礙,便有可能引起頭痛、頭暈、肩頸酸痛,甚至是臉部會有麻木感等症狀。另外,吞嚥困難、口乾舌燥,眼睛時常感到疲勞、酸澀、倦怠、暈眩,也都是常見的症狀。

引起的原因與過分緊張和壓力,或者與長時間過度使用有關,這種頭頸部不舒服的時間短則數小時,長則持續好幾天,可能會因此影響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甚至難以入睡,假使不舒服的程度已經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建議趁早就醫檢查。

<呼吸系統>喘不過氣來

最常見的就是過度換氣,蘇渝評解釋,正統名稱叫做「過度換氣症候群」,是焦慮症與恐慌症的代表性症狀,指的是呼吸過淺且快速反覆,造成吸進去的空氣過多、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過少,使血液呈現鹼性,所以,這類族群經常會有指尖和口腔週圍感到麻痺、麻木,嚴重甚至會意識不清。

此外,吸不到空氣、喘不過氣、無法呼吸,也都是經常出現的症狀,假使發生過度呼吸時,建議應該盡可能讓自己深呼吸,緩解過度呼吸的問題發生。

<胸腔>心悸、胸悶

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導致的心悸、胸悶、心跳加速,這類患者也經常伴隨著噁心、嘔吐等症狀,是臨床發現最容易引發患者恐慌症的症狀,這類族群經常要求做盡各種檢查,但多半都找不出生理上的病灶,其實,造成不舒服的根源,乃出自於自律神經失調引起。

事實上,以美國的統計為例,每年大約有600萬人因為胸痛掛急診,是急診第二大主訴症狀,但其實真正跟心臟問題有關係的,大約只占了12~15%,絕大多數的胸痛、胸悶症狀,都與心臟無關。蘇渝評說,這類的心悸、胸悶、胸痛,或是突然心跳過快、過大等症狀,多發生在緊張的壓力之下,只要試著放鬆心情,除掉焦慮的來源,胸痛的問題很快就能緩解。

不過蘇渝評也提醒,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只要胸痛持續無法緩解,建議趁早去醫院找專科醫師檢查,找出胸痛的真正原因。

<腸胃系統>便秘、腹瀉

腸胃不舒服也是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經常被困擾的症狀,神經性的胃病通常伴隨著噁心、嘔吐、胸悶、脹氣、腹部疼痛等問題,但往往從內視鏡或是照X光檢查之後,並沒有發現出血或是潰瘍的異狀,就可以懷疑是自律神經失調作祟引起的。這類族群也經常有壓力過大的情況,導致交感神經處於持續亢奮的狀態,引起胃部的消化能力變慢,造成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胃部的不適。

有些患者則會出現便秘或腹瀉的問題,蘇渝評說,像有些人一緊張時就會產生便意,這就是典型的自律神經失調表現在腸道的症狀,假使腸道蠕動變慢,會有便秘的問題,若腸道蠕動變快,則會引起腹瀉。

<腦部>睡眠障礙

根據美國醫學會對睡眠障礙的定義,包括兩點:第一是連續睡眠障礙時間長達1個月以上;第二是睡眠障礙足以造成疲累、焦慮、工作效率下降、角色功能等損傷,就可稱為睡眠障礙。

蘇渝評說,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經常可見有睡眠障礙(失眠)的問題,主要原因與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有關,使得掌管休息、睡眠的副交感神經作用不足。這些人經常因為工作、課業、不安等壓力或是情緒因素,造成情緒高漲及思緒興奮,而無法順利入睡。

失眠情況偶而發生並無大礙,若是持續發生1個月以上未見改善時,就應該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尤其特別留意的是,雖然失眠並非憂鬱症的主因,但長期失眠的確是導致憂鬱症發生的原因之一。

<荷爾蒙>更年期障礙

更年期障礙是由荷爾蒙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種種不適症狀,如:失眠、盜汗、潮紅、憂鬱、心悸、手抖等,但這些問題全然都是因為荷爾蒙所影響的嗎?「不全然是。」蘇渝評解釋,男性或女性在更年期期間,雖然會因為身體荷爾蒙分泌不夠,引起不適症狀,但其實荷爾蒙分泌不足的情況下,也會間接引起自律神經失調。

所以在臨床上,經常可以發現更年期障礙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合併憂鬱症,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回歸到治療面,除了荷爾蒙治療外,也要從自律神經著手,才能幫助這類患者。

【自律神經失調就醫流程表】

蘇渝評說,其實自律神經失調就醫的流程跟一般就醫流程差不多,大致上是因為身體不適而就診,經過醫師多方面評估與檢查後發現無異常,便思考是否為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性,接著請病患轉診到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並接受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

1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經常是身體同時出現1~3項不適的症狀。

2前往醫院檢查:根據症狀選擇專門科別做檢查。

3檢查無異狀:接受一般檢查發現沒有異狀,但症狀仍使得病患難以忍受。

4思考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當接受各種檢查後都沒有問題,有經驗的醫師則會懷疑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性。

5轉診身心科或精神科:接受自律神經失調的專業檢查,確診為自律神經失調。

6接受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透過藥物、生活習慣、飲食等治療方式,目標是讓病患的症狀得以改善,但要注意的是,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為長期抗戰,為了避免日後再度發生,應該培養規律的生活習慣,以及適合個人的紓壓方式。

鄭醫師補充:

透過心跳變異律的檢查,可以偵測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自律神經檢查最好經由客觀的檢查來確認,而非單一藉由症狀來推定比較妥當。

事出有因,自律神經不會無緣無故失調,因此,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配合自律神經異常的調理,雙管齊下,恢復更快。

調整自律神經,並非精神科藥物不可,整合療法的改善,效果不比藥效差,而且不會有精神科藥物的依賴以及副作用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音樂不分國界 右腦會分析聲音情緒

 

當你心情不好時,你會做甚麼?很多人的選擇是聽歌,聽中文歌、聽英文歌、當然還有時下年輕世代最愛聽的日韓歌,即便很多人不會說,也聽不懂日文或韓文,但他們依然能從其中的旋律,得到撫慰與感動,但是為什麼聽著不懂歌詞的歌曲,我們還是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共鳴?專家告訴我們,那是因為大腦的眼眶額葉皮質,發生了作用。

人類大腦是上帝最複雜的作品之一,它分工精密,各部位掌管著不同的功能,讓我們能聽見,能看見,能說話,能運動,有記憶,有情緒,甚至做出決定,其中位在右腦的聽覺區跟聆聽音樂關係最密切,透過它,人類甚至能超越語言的藩籬,聽出聲音所表達的感情

歌手紀曉君:「日本的歌迷來就是跟我講說,因為有翻譯嘛,就跟我講說,你唱的歌會讓我想起我的家人,會讓他們在他們的心裡面產生了非常多的畫面,就是思念的畫面,然後我就說,你怎麼會知道這是一首思念的歌,沒有錯,我也想要知道他們為什麼知道我唱的是什麼,我想表達是什麼。」

音樂專家解釋,這是因為人類的右腦會透過聆聽旋律和聲節奏,進一步分析聲音所代表的情緒,接著就會和我們大腦裡的眼眶額葉皮質產生連結,讓我們的記憶與歌聲產生情感共鳴,這就是為什麼聽到一些歌曲往往會讓人產生感動的原因

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蔡振家教授:「我是說假如我們大腦,假如我們大腦有個地方是在放靈魂的,那我會猜是在,中間的地方,在哪裡?在這邊進去,在眼眶額葉皮質的中間,過去的文獻發現,它跟自我的反省,還有過去跟未來的關係,自我跟他人的關係,還有怎麼樣從自我的過去經驗裡面去做一些決策等等,都發生在這個腦區。」

所以當我們心情不好時,千萬不要作繭自縛,不妨透過音樂來開啟我們的心。(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鄭醫師補充:

一些臨床研究發現,右腦主管音樂、情緒、視覺空間技巧、覺察、身體影像以及夢境等等,都是右腦負責。厲害的音樂家應該都是右腦比較發達才是。

曾有一本書,描述一位神經科醫師左腦中風,後來經過八年的時間復健,以右腦來取代左腦功能,除原來的語言能力恢復之外,還讓她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平靜,這是因為左腦掌管功能包含邏輯或者語言文字,與右腦完全不同。若說左腦是理性腦,那麼右腦就是感性腦。讓人平靜的方式,最快速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左腦休息。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61390

參考書籍: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28035

參考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1rv4EQU_GA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心碎症候群 學會放鬆能治癒?

中國時報【諶悠文】

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好發於60歲以上女性的「心碎症候群」(broken-heart syndrome),可能與負責放鬆的副交感神經異常有關。

心碎症候群通常是因悲傷、憤怒、焦慮等強烈情緒或壓力而誘發,症狀雖與冠心症類似,但患者的冠狀動脈並無阻塞。許多患者發病的原因不明,通常幾天或幾周就能復原,而且心臟不會留下永久傷害,可是心碎症候群也可能致命。

過去研究人員認為,患者遭逢重大打擊,情緒受到刺激,交感神經大量分泌腎上腺素等激素,因此醫生經常使用β受體阻斷劑,以藥物控制交感神經對心臟的作用。

但去年9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項大型研究,以歐洲和美國26個醫學中心的數百名患者為對象。研究結果顯示,這種療法無法有效防止心碎症候群復發。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心臟科醫生雷諾茲女士和同事便懷疑,患者可能是自律神經系統的另一部分副交感神經出問題。她率領的團隊找了20名女性,藉由許多測試,故意帶給她們身心壓力,以探討心碎症候群發生的可能原因。

20名接受測試的女性中,有10人以前曾經出現心碎症候群,剩下10名健康的女性則為對照組。曾經發病的女性在回憶第一次發病經過時,每人都出現血壓升高的症狀。

結果顯示,幫助人體放鬆的副交感神經可能與心碎症候群有關。研究人員希望進一步研究靜坐、吐納、瑜珈等放鬆技巧,期能防止此一病症發生。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教授方納羅說:「這是這個謎題的另一片拼圖。」明尼亞波利斯心臟研究所的心碎症候群專家夏奇則質疑對照組不夠理想。他認為雷諾茲女士所研究的患者當中半數有高血壓,對照組也應當比照辦理,但他仍承認此一研究發現有其潛在的重要性,並呼籲做更多的研究。

鄭醫師補充:

靜坐、吐納或者做瑜珈,可以幫助提升自律神經的副交感神經來減緩心跳以及呼吸速率,幫助身心放鬆。經常保持放鬆的狀態,即使有較大的外來壓力上身,也能有效減緩衝擊,預防心臟受到過度傷害,這則研究報導就是一則清楚的例證。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ytlive.nytimes.com/womenintheworld/2016/01/06/medical-study-probes-why-women-suffer-broken-heart-syndrome/

參考文獻: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Takotsubo (Stress) Cardiomyopathy

N Engl J Med 2015; 373:929-938 DOI: 10.1056/NEJMoa1406761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406761?rss=mostViewed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覺也可以瘦 腸道細菌幫助你

農曆新年期間人們總是大魚大肉,一旦胖了又怕瘦不回去。不過最近科學家有了新發現,有一種腸道細菌會在夜間燃燒卡路里,讓你睡著了也能瘦身

印度「今日郵報」報導,美國愛阿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一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內有一種腸道細菌會在夜間燃燒卡路里,旦如果不健康的自身改變腸道細菌,則會增加體重

這項研究負責人、微生物學和泌尿科教授柯比(John Kirby)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腸道有一種細菌負責在夜間當你睡著時燃燒卡路里。」

柯比的團隊是針對抗精神病藥物理斯必妥(Risperidone)顯著讓病人體重增加的問題進行研究,結果透過白老鼠的實驗組和對照組發現,長期服用斯必妥將改變腸道細菌讓代謝率靜止,因而導致體重增加

因此,研究團隊最後發現,有腸道細菌在人類睡眠時仍持續產生燃燒卡路里的代謝作用,但當藥物不健康改變腸道細菌時,就會讓代謝率靜止,導致體重增加。這個代謝率有16%的差異,相當於每人每年增重29磅,也相當於每天吃一個漢堡的熱量產生的體重

科學家現在還在尋找這種晚上燃燒卡路里的細菌,以便將來可透過腸道細菌來協助人們控制體重。

不過,印度飲食專家則提供不必等候研究結果、就能馬上進行減重的方法,那就是食用全素的印度菜。

「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引述專家談話說,印度菜中經常添加不同的香料,這些香料往往有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飽足感的功能,如肉桂、生薑、豆蔻、薑黃、亞麻子、孜然、黑胡椒、辣椒、茴香籽、芥末等印度菜常見的香料都具上述功效,有助控制體重

因此,專家建議,可經常食用全素的印度菜,就可達成瘦身目標。

鄭醫師補充:

腸道菌考以幫助瘦身?越睡越瘦?不用運動也可以幫助體重控制,這真是完美的減重方式,完全不需費力。

我曾為一位外籍人士診治,原本他只是想了解自己的極性及慢性過敏原為何?後來報告出來了,給予營養補充建議,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補充益生菌,想不到三個月,他整整瘦了十幾公斤,讓家人及友人瞠目結舌,對照這篇研究,再次提醒我們:腸道菌叢的確攸關身體代謝以及體重控制。

另一個重點:理思必妥(Risperidone)這種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竟然會改變腸道細菌種類,讓代謝中止,這也可以一部分解釋為何許多服藥者,已經小心翼翼控制飲食了,甚至還配合運動,也瘦不下來的原因。

腸道菌叢是否平衡?可透過功能醫學的相關檢測來了解。一旦發現失衡,也有相關配套療程來直接改善。很多人誤以為單單補充益菌可以解決,事實上,腸道菌叢若是失衡嚴重,還必須配合滅菌療程,再配合益菌補充,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Risperidone-induced weight gain is mediated through shifts in the gut microbiome and suppression of energy expenditure

    Bahr, Sarah M. et al.
    EBioMedicine , Volume 2 , Issue 11 , 1725 - 1734

http://www.ebiomedicine.com/article/S2352-3964(15)30181-X/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多吃核桃 降血脂減重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科分校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進行減重計畫時,飲食使用橄欖油等健康油脂,或採用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幫助產生減重效果。研究也發現,飲食含有豐富核桃,由於核桃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對降低女性血脂濃度很有幫助,對有胰島素阻抗性的女性,幫助更大

在美國四十歲以上族群中,約百分之二十八的人在服用降血脂藥物,改變生活習慣可以幫助減重,也可以減少飽和脂肪攝取量,而這些都與減少「壞膽固醇」有關,不過醫界不太清楚民眾是否應該以碳水化合物取代脂肪,或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

研究作者雪莉爾‧洛克表示,許多飲食法推廣者都認為應該要吃健康油脂,並強調橄欖油、葵花油是健康油脂,這項研究發現,飲食若有較多健康油脂,的確可以降血脂,不過不管是好膽固醇、壞膽固醇,都會下降。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研究人員招募體重過重、肥胖民眾參與減重計畫,這些人分成三組,追蹤一年。第一組採用低脂、高碳軌化合物飲食法,第二組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高脂飲食法,還有一組的飲食含有豐富核桃,並採用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

研究結果顯示,這三組飲食法的減重效果不相上下,胰島素敏感性女性若採用低脂飲食法,減重效果最好,但在降血脂方面,效果並非最佳。

相較之下,飲食含有較多核桃,對降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就很有效果,且好膽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也明顯增加。而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搭配單元不飽和脂肪,降血脂效果就不像吃核桃組那麼好,核桃主要是含有豐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經過六個月,所有的人平均減去體重百分之八重量。洛克表示,對於這些女性來說,減重幅度也許無法讓她們達到理想體重標準,但卻可以明顯減少心血管疾病與其他疾病風險,這樣的減重標準較能達標,還可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鄭醫師補充:

現在的飲食建議治療趨勢,不再把油脂視為洪水猛獸,相反的,好的油脂可以幫助身體代謝,降低三酸甘油脂以及壞的膽固醇。增加蛋白質攝取,是所有減重飲食的建議,唯一得控制的就是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必須下降。這樣的飲食建議建議對於代謝症候群甚至已經是已經罹患糖尿病的患者來說,經臨床實證,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 Tran Le, Shirley W. Flatt, Loki Natarajan, Bilge Pakiz, Elizabeth L. Quintana, Dennis D. Heath, Brinda K. Rana, Cheryl L. Rock. Effects of Diet Composi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Status on Plasma Lipid Levels in a Weight Loss Intervention in Wom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6; 5 (1): e002771 DOI: 10.1161/JAHA.115.00277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冷發抖也能瘦?原來跟這個有關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天氣冷颼颼,不是只會感冒流鼻水,可能還是瘦身良機!美國研究指出,天氣冷的時候發抖,肌肉收縮會產生「鳶尾素」可以增加體內的棕色脂肪,有助增加新陳代謝。

天冷發抖會產生特定荷爾蒙,增加體內棕色脂肪,幫助燃燒熱量。

想要燃燒脂肪,除了透過運動,光是發抖可能也有用。《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報導指出,一項美國研究顯示,在冷天待上15分鐘,促進新陳代謝的程度相當於運動1小時。無論是運動還是寒冷天氣,對於我們的脂肪都有影響。

白色脂肪易囤積 棕色脂肪能產熱

人體脂肪分為白色脂肪(white fat)和棕色脂肪(brown fat),白色脂肪容易囤積在小腹、大腿、屁股,讓我們看起來臃腫肥胖;棕色脂肪則是負責產生熱能、燃燒卡路里。不過,成人的棕色脂肪通常比嬰兒少,但是瘦的成人含有較多棕色脂肪。

肌肉收縮產鳶尾素 增加棕色脂肪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曾經做過一個研究,讓10名健康成年男女,在攝氏18度的氣溫中運動,接著再讓受試者躺在攝氏12度的環境中,讓他們冷到發抖。在兩個情境中,受試者都出現肌肉收縮的情況,並且產生一種叫做「鳶尾素」(irisin)的荷爾蒙,可以增加身體熱能,而且將白色脂肪轉變成棕色脂肪。這項研究刊登於《細胞新陳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

運動時肌肉收縮,產生鳶尾素有助增加棕色脂肪,燃燒熱能。

事實上,2012年的時候,科學家就發現,小鼠的骨骼肌在運動時會產生鳶尾素,可以增加棕色脂肪。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促使鳶尾素產生的機制除了運動,還有「發抖」這個動作。

天氣冷的時候,人體為了保暖有3個機制:血管收縮、非顫抖性產熱(透過代謝棕色脂肪等物質)、發抖。其中,發抖會收縮肌肉纖維,以產生足夠的熱能保持體溫。發抖和運動都會造成肌肉收縮,就會產生鳶尾素,並且在血液中移動,將白色脂肪轉換成棕色脂肪

鳶尾素尚待多研究 少吃多動更減重

鳶尾素不只可能有助減重,未來也有望應用於改善糖尿病和脂肪肝。提醒民眾,想要減重還是要以減少熱量攝取、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為主,才能瘦得健康又有效。

鄭醫師補充:

有趣的報導,可能比較適合沒有心血管疾病或者慢性疾病的年輕人。這是2013年的研究,原文報導請參閱:

http://www.nih.gov/news-events/nih-research-matters/shivering-triggers-brown-fat-produce-heat-burn-calories

參考文獻:

 Irisin and FGF21 Are Cold-Induced Endocrine Activators of Brown Fat Function in Humans. Lee P, Linderman JD, Smith S, Brychta RJ, Wang J, Idelson C, Perron RM, Werner CD, Phan GQ, Kammula US, Kebebew E, Pacak K, Chen KY, Celi FS. Cell Metab. 2014 Feb 4;19(2):302-9. doi: 10.1016/j.cmet.2013.12.017. PMID: 2450687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餓了再吃 比較好

中國時報【魏怡嘉╱台北報導】

過去傳統社會,餓了才吃飯,現在物資充裕,多數吃飯時間到了去吃飯時,肚子根本還不餓,醫師表示,在還不餓的情況下吃飯,對身體是負擔,長期下來易有血糖不穩定的問題,建議可以吃少一點,或是多吃蔬菜,少攝取熱量,但不要都不吃,避免下餐時間未到餓了又進食,弄亂規律的飲食。

國外有一份研究,找來40多位大學生,先請他們評估自己的飢餓狀況,再給予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餐點,再測量飯後的血糖指數,結果發現,較飢餓者飯後血糖上升的狀況較不飢餓者為低,對細胞的傷害較小,顯示在飢餓的時候進食,對身體較為健康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張俊毅表示,有時候即便吃飯時間到了,還不是很餓,但還是吃了,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早餐吃的較晚的人身上,而過度的飲食,對身體造成負擔,長期下來,造成肥胖,肥胖則是萬病之源。

振興醫院糖尿病衛教師林靜莉表示,一般人在還不餓的情況下又進食,因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會二階段控制血糖,所以體內的血糖可以保持穩定,但這一來一回的平衡過程,無形中胰臟也多做了一些工作,長期下來也就呈現過勞的狀態。

國外有一份報告指出,部分民眾飯後血糖在120∼130左右,雖然低於正常值140,但其胰臟已經出現過勞、無法100%發揮功能,就是這個因素,其可能為糖尿病前期病患,但這類病患通常不自知。

民眾或許會說,即然不餓,那乾脆就跳過一餐好了。張俊毅指出,該吃飯的時候不吃,晚點餓了又吃,結果離下一餐要吃飯的時間又太近了,造成不斷遞延的惡性循環;如果一直忍著不吃、餓到下一餐,肝醣此時會釋出,長久下來,仍會造成肝臟的負擔。建議吃飯時間到了,若還不餓,可以少吃一點,或是多吃蔬菜,降低熱量的攝取,這樣到下一餐,還可以維持規律、正常的飲食。

鄭醫師補充:

吃飯到底是按時間吃比較好?還是依身體的感覺餓不餓再吃比較好?答案是身體訊號才是重點。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健康腦、身心沒煩惱這本書,其中提到的概念,正是要大家留意身體的訊號來進食比較健康。

原文參考資料來源:

http://foodpsychology.cornell.edu/JACR/let_hunger_be_your_guid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臟脂肪怎麼來?快放下手上那杯糖飲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別以為喝飲料只會造成肥胖或糖尿病,連脂肪肝都有可能找上門!美國研究發現,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內臟脂肪大增3成,連帶提升心臟病風險。趕快放下手中那杯糖飲,別再虐待身體了!

研究發現,每天喝含糖飲料容易增加內臟脂肪。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院(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追蹤1萬多名中年人長達6年的時間,調查受試者喝含糖飲料的頻率,並且利用特殊的X光,在研究開始和結束的時候檢測他們內臟脂肪含量的變化。

每天喝糖飲 內臟脂肪大增

結果發現,跟完全不喝糖飲的人比較,每天喝含糖飲料或是氣泡飲料(fizzy drinks)的人,在研究進行的6年之中,內臟脂肪增加了將近1公升,相當於多出了30%脂肪量。這裡所謂的內臟脂肪,包含肝臟、胰臟、腸子的脂肪。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增加心臟病風險,並誘發胰島素阻抗,提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

過量攝取糖分不利健康,建議每天糖分攝取量應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下。

此研究團隊的成員包含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和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專家。此研究已經刊登於《循環》(Circulation)期刊。

過量糖分害處多 每天控制攝取量

提醒民眾,過量糖分不只容易體重過重,或是發展成糖尿病,也會造成內臟脂肪過多,進而形成多種慢性疾病;而這項研究也再次證明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危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每天額外的糖分攝取量不應超過總熱量的10%,但是WHO呼籲,最好能夠控制在5%以下,對健康更有好處

鄭醫師補充:

代謝症候群、內臟脂肪、糖尿病以及心臟病的元凶,可能都是糖造成的,這篇研究就是簡明扼要的示範說明。為了身體健康、降低肥胖以及代謝障礙引發的慢性疾病風險,先從戒糖癮以及戒甜食的習慣開始。

參考文獻: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 of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Over 6 Years of Follow-Up

  • Jiantao Ma,
  • Nicola M. McKeown,
  • Shih-Jen Hwang,
  • Udo Hoffman,
  • Paul F. Jacques,
  • and Caroline S. Fox

Circulation. 2016;CIRCULATIONAHA.115.018704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January 11 2016,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5.018704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6/01/06/CIRCULATIONAHA.115.018704.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想減肥? 美研究:用叉子吃飯

 

想減肥又抵抗不了食物的誘惑嗎?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最新一項研究指出,用叉子吃飯有助減肥

根據《鏡報》報導,這項研究調查指出,用叉子吃飯相較於湯匙吃飯的人,較能達到減肥效果,因為用叉子吃飯時,每一口的份量較少,速度也較慢,容易產生飽足感,整體攝取的卡路里也相對較低。

研究者比斯瓦斯(Dipayan Biswas)表示,受試者使用叉子或湯匙來進食,用湯匙吃飯常會想吃得更多,不自覺就會攝取過多的卡路里,而使用叉子吃飯的人,能達到減重目的,且相對來說較健康

鄭醫師補充:

重點在於放慢吃東西的速度,把食物味道吃出來,專心吃東西,叉子對於湯匙幫助減重的優勢在於吃的份量比較少,吃進的熱量也比較少。

參考原文報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肥胖讓你缺鐵 罹患貧血風險大增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營養共筆】肥胖給身體帶來的危害可真是無遠弗屆呀!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慢性病外,它與缺鐵性貧血之間也可能有著深刻的關聯性存在。

2014 年一篇發表在 Nutrients 上的回顧研究就整理出體內鐵的平衡與發炎、肥胖之間的關係(詳見下圖)。簡單來說:肥胖導致發炎,發炎影響飲食鐵的吸收與細胞的鐵釋出。

接下來的說明是複雜版(不看也可以):肥胖會讓體內的脂肪組織增加,它們會釋出發炎訊號,肝臟接收到這些訊號就會生成鐵調節蛋白,接著它們會影響鐵轉運蛋白運送鐵的能力,結果就是減少來自吸收的鐵,而且也不讓細胞內的鐵放出來…,於是就缺鐵了!

肥胖讓你缺鐵 罹患貧血風險大增肥胖讓你缺鐵 罹患貧血風險大增

圖片來源:Nutrients, 6(9), 3587-3600

在我們的飲食中有些成分會促進腸到對鐵的吸收率,一篇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上的研究便以體重正常或過重/肥胖的女性為對象,讓她們吃添加維生素 C 與沒有添加的飲食,觀察鐵的吸收情況。該研究找來 62 位健康沒有貧血的女性(BMI 18.5 – 39.9),讓她們攝取鐵同位素標記的燕麥餐,分有添加維生素 C(31.4 毫克) 與沒有添加維生素 C 等兩種餐食,之後會測量鐵的吸收、身體組成、血量、鐵狀態、發炎指標與血中鐵調節素等項目。

從研究的結果發現:

1.正常體重女性的發炎指標較低。

2.正常體重女性對鐵的吸收率較佳,且維生素 C 促進吸收的效果也比較好。

鐵吸收率的幾何平均為,添加維生素 C :正常體重 19.0% ;過重/肥胖:12.9%。無添加維生素 C:正常體重:29.5%;過重/肥胖:16.6%。而在中位數增加百分比來看,從無添加維生素 C 到添加維生素 C,正常體重的女性增加 56%;過重/肥胖者增加 28%。

在沒有額外添加維生素 C 的情況下,體重過重與肥胖的女性鐵的吸收是正常體重女性的 2/3。就添加維生素 C 促進鐵吸收的影響來看,對正常體重女性的促進效果比較好,也就是說維生素 C 促進過重/肥胖女性的鐵吸收的效果有限。

為了預防缺鐵性貧血,除了平常要均衡攝取各種食物外,維持正常體重也是值得我們去做的事。

關於本文

文獻1:Cepeda-Lopez, A. C., Melse-Boonstra, A., Zimmermann, M. B., & Herter-Aeberli, I. (2015). In ovaerweight and obese women, dietary iron absorption is reduced and the enhancement of iron absorption by ascorbic acid is one-half that in normal-weight wome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02(6), 1389-1397.

文獻2:Aigner, E., Feldman, A., & Datz, C. (2014). Obesity as an emerging risk factor for iron deficiency. Nutrients, 6(9), 3587-3600.

鄭醫師補充:

總而言之,肥胖者身體發炎,脂肪釋放發炎訊號,導致肝臟生成調節鐵蛋白,降低鐵的吸收,也不讓細胞的鐵釋放出來,身體缺鐵,貧血風險提高。

缺鐵也容易怕冷、疲倦甚至產生類似憂鬱症狀,免疫力也會下降。

所以不要小看肥胖,許多慢性疾病的起始源於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棕色脂肪助瘦身 腸道細菌是關鍵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脂肪不只會囤積在體內造成肥胖,如果能把普通的白色脂肪(white fat)轉變為米色脂肪(beige fat)或棕色脂肪(brown fat),就可以燃燒更多熱量!國外研究發現,低溫寒冷的天氣可以改變腸道細菌的組成,促進更多棕色脂肪生成,幫助瘦身。

棕色脂肪助瘦身 腸道細菌是關鍵

米色和棕色這兩種深色脂肪,對於血糖和脂肪的代謝能力較強,還能幫助身體保暖。嬰兒體內就有大量的棕色脂肪,但成人的棕色脂肪量就比較少,大多存在於頸部。一般來講,體內具有較多棕色脂肪的人,身材會比較苗條。那麼,該怎麼增加棕色脂肪?

改變腸道細菌 增加棕色脂肪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運動和低溫會促進更多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燃燒更多卡路里。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的研究顯示,暴露在寒冷環境中,可以大幅改變腸道細菌的組成,促進脂肪燃燒、增進血糖代謝、減輕體重。此研究已刊登於《細胞》(Cell)期刊。

研究員表示,腸道細菌可以直接調節我們的能量,幫助人體適應環境氣溫的變化。當我們攝取的熱量比燃燒的還要多時,白色脂肪就會不斷累積,導致肥胖;但棕色脂肪可以燃燒熱量以產生熱能,應付寒冷的天氣,同時減少體重。

研究顯示,天氣寒冷會改變腸道細菌,有助瘦身

寒冷改變腸道細菌 促進食物代謝

研究員讓小鼠在攝氏6度的低溫中待上10天,發現小鼠的腸道細菌有所改變,而且能避免體重增加。接著,研究員將這些因寒冷而產生的腸道細菌,移植到其他在無菌環境中飼養的小鼠體內。

結果發現,這些小鼠的血糖代謝有所改善,對於低溫的耐受性增加,而且,由於那些腸道細菌能促進米色脂肪生成,因此體重跟著下降。不過,連續3周暴露在低溫之後,體重開始趨於穩定。

研究員表示,腸道細菌可以讓哺乳動物從食物中或得更多能量,以應付寒冷。 報導指出,腸道細菌可以影響我們對不同食物的代謝作用,因此影響我們的體重

鄭醫師補充:

所以在雪地上運動,可以改變腸道菌的組成,促進脂肪燃燒,增進血糖代謝,幫助瘦身,但這屬於短時期的效果。最好的方式還是規律運動,不僅會促進棕色脂肪燒熱量,增加血糖代謝,還能產熱維持體溫,幫助減重。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12/udg-hc-113015.php

參考文獻:

  1. Claire Chevalier, Ozren Stojanović, Didier J. Colin, Nicolas Suarez-Zamorano, Valentina Tarallo, Christelle Veyrat-Durebex, Dorothée Rigo, Salvatore Fabbiano, Ana Stevanović, Stefanie Hagemann, Xavier Montet, Yann Seimbille, Nicola Zamboni, Siegfried Hapfelmeier, Mirko Trajkovski. Gut Microbiota Orchestrates Energy Homeostasis during Cold. Cell, 2015; 163 (6): 1360 DOI: 10.1016/j.cell.2015.11.0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因提神 易糖尿

青少年最好少喝含咖啡因飲料,以免造成血糖上升,增加糖尿病風險

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青少年若飲用含咖啡因提神飲料,可能造成短時間胰島素阻抗現象。研究人員認為,若經常如此,這些青少年往後出現糖尿病風險將大為上升。

研究人員發現,當青少年喝不含糖但含兩百零八毫克咖啡因提神飲料,身體便無法順利代謝糖分。結果顯示,飲用提神飲料後,青少年無論是血糖、血液胰島素濃度都增加約百分之二十五

加拿大卡加立大學糖尿病研究助理教授、資深研究員珍‧希勒表示,這一切都是咖啡因造成,當提神飲料中的咖啡因含量增加,就會造成這種現象

研究涵括二十名十三到十九歲青少年。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世界糖尿病醫學研討會年會。

加拿大糖尿病協會主席珍‧哈克斯表示,當胰島素濃度增加,血糖應該要下降,在這研究當中,並非如此,這代表咖啡因可能引起胰島素阻抗性,身體就必須產生更多胰島素,才能達到降血糖效果。而胰島素阻抗性是身體出現第二型糖尿病初步警訊

鄭醫師補充:

任何會導致胰島素抗性的物質,必然會增加代謝性問題以及糖尿病之風險。咖啡因不只是會血糖上升,還會導致胰島素抗性,也就是胰島素功能變差,長期飲用,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不只是咖啡飲品,幾乎所有機能性飲料都會添加,提醒糖尿病患者或者已經有代謝問題的人別再靠這些含咖啡因的飲品來提神,因為越用,後遺症越大。

參考原文報導:

http://consumer.healthday.com/kids-health-information-23/adolescents-and-teen-health-news-719/could-energy-shots-raise-diabetes-risk-in-teens-705826.html

參考文獻:

Jane Shearer, Ph.D.,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diabetes researcher,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nada; Jan Hux, M.D., chief science officer, Canadi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anielle Battram, Ph.D., professor, food and nutrition, Brescia University College, Ontario; Dec. 2, 2015, presentation, World Diabetes Congress, Vancouver; Dec. 2, 2015, statement, American Beverage Associati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罕基因 壓出心臟病

有些人心臟特別脆弱,一遇到壓力,便容易引發心臟病。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當一個人出現罕見基因變化,便容易增加「心碎症候群風險」,罹患壓力型心肌病變機率就會大為上升

壓力型心肌病變患者平常不會出現心臟病症狀,但一旦遭遇密集情緒、生理性壓力,心臟就會出問題。因為這原因,這種疾病也被稱為「心碎症候群風險」,是一種罕見心臟疾病。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神經外科》醫學期刊(Neurosurgery)。研究人員運用強大基因排序技術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患者若帶有壓力型心肌病變相關基因,特別容易產生壓力型心肌病變,這項研究可以幫助醫界在患者發病前後提供適當的照顧、治療。

研究人員以二十一名出血型中風患者為研究對象,而這些人雖然過去沒有心臟病病史,但接受診斷都患有壓力型心肌病變。研究人員分析發現,壓力型心肌病變相關基因變異包括MYLK2、DSG2、FKTN與LDB3,過去認為,這些基因變異在其他心臟病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但過去一直不知道這些基因變異也與壓力型心肌病變有關。

上述基因變異盛行率很低,MYLK2基因變異來說,盛行率只有百分之一點三,DSG2盛行率也只有百分之零點一,FKTN更只有百分之零點零零二,LDB3基因變異過去更是沒有記錄。

研究作者表示,壓力型心肌病變患者在病情嚴重時,治療更為困難,有時還可能造成病情惡化,研究中血液生化指標或可幫助確診壓力型心肌病變,並有助發現哪些患者為壓力型心肌病變高風險群。

鄭醫師補充:

每隔一段時間,會在醫藥報導上看到心碎症候群的報導,過去都是報導比較多,鮮少針對這些患者作體質分析,這篇研究透過基因的研究,找到四個基因變異,包含MYLK2、DSG2、FKTN與LDB3等等。

的確基因會決定我們的體質,但比較脆弱的基因型是否一定會表現出來發病?不見得,因為基因表現需要環境,包含身體以及外來的影響都是關鍵。知道自己自己體質的弱項,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與改變與壓力應對能力的培養,體質的缺陷有時往往會幫助我們更有警覺地去了坐身體保健,防患未然。

參考文獻:

  1. M. Yashar S. Kalani, Ashley L. Siniard, Jason J. Corneveaux, Ryan Bruhns, Ryan Richholt, James Forseth, Joseph M. Zabramski, Peter Nakaji, Robert F. Spetzler, Matthew J. Huentelman. Rare Variants in Cardiomyopathy Genes Associated With Stress-Induced Cardiomyopathy. Neurosurgery, 2015; 1 DOI: 10.1227/NEU.00000000000011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慾控不住?研究:大腸桿菌能幫忙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Cell Metabolism》刊登法國廬昂大學(Rouen University)的研究,發現腸道細菌會釋出蛋白質影響食慾。

食慾控不住?研究:大腸桿菌能幫忙

腸道中的E. coli在進食時會進入指數成長期(exponential growth, Exp),二十分鐘後,則進入穩定期(stationary phase, Stat),此時血漿可測到E. coli釋出的ClpB蛋白質顯著上升,正好是一般人開始感到飽足的時候。

作者接著進行小鼠與大鼠實驗,將E. coli穩定期釋出的蛋白質注入腸道,會增加血漿PYY濃度;注射到腹腔內則會立即抑制進食行為,並激發會抑制食慾的POMC神經;若反覆注射穩定期蛋白質,則會減少每餐進食的份量

研究顯示,進食導致細胞生長,進而釋出蛋白質調控宿主的飽足路徑,抑制進食。未來可能還會發現其他能調控進食的細菌,作者希望能了解機制,也許能幫助肥胖或嗜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患者。

鄭醫師補充:

大腸桿菌不是不好嗎?為生單位常常抽檢食品安全時,常有一項,就是大腸桿菌是否超標。的確大腸桿菌不能太多,太多會導致腸道菌叢失衡甚至引起腹瀉等等。但適當的大腸桿菌,卻能幫助健康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適當的大腸桿菌可以幫助身體抑制食欲,協助體重控制。建議大家不要把細菌視為草寇,碰到細菌必殺,殊不知造物主讓細菌存在必有其美意,腸道的細菌若能維持在健康的平衡狀態,其實對健康大有助益。

腸道菌叢健康攸關身體的消化功能是否健全,甚至影響免疫以及影響大腦健康,切不可疏忽。有腸道功能困擾但在一般腸胃科門診找不出病因的患者(包含腸躁症),最好能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包含尿液以及糞便),找出是否有腸道菌叢失衡或者其他腸道功能失衡相關原因

。針對腸道失衡部分直接做調整,對於身體狀況提升的結果,往往好到出人意表。

參考文獻:

  1. Jonathan Breton, Naouel Tennoune, Nicolas Lucas, Marie Francois, Romain Legrand, Justine Jacquemot, Alexis Goichon, Charlène Guérin, Johann Peltier, Martine Pestel-Caron, Philippe Chan, David Vaudry, Jean-Claude do Rego, Fabienne Liénard, Luc Pénicaud, Xavier Fioramonti, Ivor S. Ebenezer, Tomas Hökfelt, Pierre Déchelotte, Sergueï O. Fetissov. Gut Commensal E. coli Proteins Activate Host Satiety Pathways following Nutrient-Induced Bacterial Growth. Cell Metabolism, 2015; DOI: 10.1016/j.cmet.2015.10.0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偏頭痛!研究:適度補鎂助改善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柿子文化】紐約頭痛中心的毛斯卡普醫師做了許多相關研究,同時也與研究偏頭痛及相關治療方式多年的亞圖拉醫師夫婦攜手合作。他們的研究團隊一致發現,有偏頭痛或頭痛問題的人都缺鎂,更重要的是,治療缺鎂就能夠減輕頭痛的問題。

治療偏頭痛!研究:適度補鎂助改善

毛斯卡普醫師與亞圖拉醫師夫婦運用了對鎂敏感的電極進行了許多實驗。在早期的實驗中,他們發現了偏頭痛患者的體內缺乏鎂離子,但血清中的鎂含量卻仍維持正常。這種差異顯示了血清中的含鎂量與缺鎂之間並無關聯,這是因為血清中的鎂只佔了全身含鎂量的1%;測量鎂離子--也就是實際上發揮效用的鎂,才能得到與全身鎂含量較接近的數據。

體內鎂離子數值偏低的偏頭痛患者接受靜脈注射鎂時,他們的症狀就減輕了許多,其中還包括對光與聲音的敏感情形也減輕了,而後續對於偏頭痛病人的研究,也證實了病人的反應皆是如此,同時也支持鎂能夠減輕頭痛。研究人員發現,靜脈注射鎂能夠迅速且有效地減輕偏頭痛的急性發作。

由於使用鎂相當安全,而且價格亦相當實惠,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偏頭痛患者以口服的方式補充鎂質,每日的補充建議量為每日每公斤體重六毫克。

他們發現,叢發性頭痛病人體內的游離鎂離子也偏低,有些人一天可能會痛上20次,這種情形可能持續好幾個月。亞圖拉夫婦與毛斯卡普合作的另一項研究,就是觀察有叢發性頭痛且體內鎂離子質偏低的病人,是否會對靜脈注射的硫化鎂產生反應。在靜脈注射鎂劑15分鐘後,九位有叢發性頭痛的病人便不再頭痛了,因此,血液中的鎂離子檢驗能夠有效找出引發叢發性頭痛的原因,也能夠找出哪些人能夠透過鎂的療法改善,就像改善偏頭痛病人的情形一樣。

另一個團隊則研究了81位患持續性偏頭痛的病人,讓他們每天服用300毫克的鎂劑,一天兩次。服用鎂劑的病人中,偏頭痛發作的比例降低了41.6%,而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則只降低了15.8%;在服用鎂劑的組別中,頭痛的天數以及止痛藥的服用量也明顯地下降了。高劑量的口服鎂劑似乎對預防及治療偏頭痛相當有效。

鄭醫師補充:

一般實驗室鎂的血清檢測,無法偵測出鎂是否充足或者缺乏的狀況,主要是血清的每只占身體1%而已,難以反應。

要知道鎂是否充足,功能醫學實驗室透過偵測頭髮或者是紅血球上的微量元素檢查,比較能直接反應出來。

不管是口服或者是注射治療,對於偏頭痛的治療改善都同樣有幫助。

參考文獻:

J Neural Transm (Vienna). 2012 May;119(5):575-9. doi: 10.1007/s00702-012-0790-2. Epub 2012 Mar 18.

Why all migraine patient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magnesiu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4268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級運動療法 舒緩慢性疲勞症候群

英國最新研究發現,有些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分級運動療法,可幫助減緩症狀,且改善效果可持續兩年以上。

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包括極端疲累、老是虛弱無力,這些症狀並不會因休息而消失,症狀多持續六個月以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目前這種病無藥可用。

英國研究團隊分析四種潛在療法,結果發現,四種潛在療法當中,以認知行為療法、分級運動療法最能幫助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

研究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精神醫學教授邁可‧夏普表示,大家都希望簡單用一顆藥就能治療疾病,但目前還沒有到達那樣的境界,現在的治療目標是讓患者可以保持最佳狀態,以維持正常生活。

在二O一一年,研究團隊以六百四十一人為對象發現,認知行為治療、分級運動療法可幫助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在最新研究當中,研究人員追蹤其中四分之三人,結果顯示,有些患者接受治療後,效果甚至可以維持兩年半之久。

研究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刺胳針精神病學》期刊(The Lancet Psychiatry)。

醫師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時,會為患者指出哪些是負面思想,並帶領患者以正面思考方式面對問題,治療方式包括放鬆訓練、催眠、讓患者不要那麼敏感。夏普指出,在研究當中,醫師為患者量身打造不同療程,幫助患者對抗疾病、不適,促使患者逐漸增加活動量。

夏普表示,分級運動療法則是幫患者擬定個人化運動計畫,患者先從一分鐘伸展運動等溫和運動做起,慢慢增加運動量,從輕度運動到有氧運動,以走路來說,患者可逐漸延長走路時間。治療目標是讓患者養成習慣,患者較不會認為自己過於疲累而甚麼事都做不了

鄭醫師補充: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患者,若是聽到運動可以改善,大多敬謝不敏,原因是當事人已經都覺得欲振乏力了,哪有多餘的能量來運動?

解套的方式最快可以由身體的營養補充甚至適合併排毒療法,透過漸進性的運動量增加以及養成讓大腦休息的生活習慣。如何讓大腦適時休息?答案是打開五感,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健康腦、身心沒煩惱》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s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long-term follow-up from the PACE trial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sy/article/PIIS2215-0366(15)00317-X/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腎上腺疲勞」2分鐘檢測法!吃3類食物遠離癌症

 

【早安健康/周舒涵編譯】常會覺得怎麼睡都睡不飽、想到未來就沒勁?這些症狀易與憂鬱傾向、慢性疲勞症候群等聯想在一起,但其實可能是沒有被診斷出來的「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所致,來試試法國醫師艾蜜莉.塞爾坎(Emily Sercan)所提出「塞爾坎白線」自我檢測法,2分鐘馬上知道自己有沒有罹患「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可能,並且多吃菇類、大豆食品、青背魚就有望改善。

長期累積壓力易罹「腎上腺疲勞症候群」,可能導致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重重,當壓力不斷累積,體內就會產生大量自由基,也會引起腎上腺開始分泌皮質醇。皮質醇是人體對自由基的防禦機制,可有效去除體內自由基,使細胞不受到自由基傷害。

但如果長期之下壓力無法排解,腎上腺會因為過於操勞而功能低落,就會因為累積過多自由基,提高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風險。

而這樣因為腎上腺操勞所引起的症狀,就叫做「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日本健康情報網站「健康生活」整理出了幾個因「腎上腺疲勞症候群」而產生的具體症狀,如果有長期疲累的感覺,快來確認以下八點典型「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具體症狀,看看自己是否接連「中槍」。

「腎上腺疲勞症候群」具體症狀

設了超過3個以上的鬧鐘還是醒不來。
○不管補眠補多久都無法消除疲勞感。
○做什麼事都覺得懶惰而提不起勁。
○明明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卻比以前花上更多倍的時間才能完成。
○做了以前會開心的事情但卻開心不起來了。
○不管吃什麼都覺得不好吃。
○一直無法平復內心焦躁,容易暴飲暴食,或漸漸養成酗酒、抽菸等習慣。
○覺得人生枯燥乏味。

如果已經確認符合以上複數症狀,但卻還是對自己究竟是憂鬱傾向、慢性疲勞症候群還是「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有所猶豫的話,可以試試法國醫師艾蜜莉.塞爾坎所提出的「塞爾坎白線」自我檢測法

「塞爾坎白線」自我檢測法

1使用指甲或原子筆等尖端部分,在腹部的皮膚上劃下一道約20公分長的線。

2如果身體機能正常的話,剛開始劃出來的白線會漸漸變成紅色。

3但如果是腎上腺出問題的人,劃出來的白線就算放置超過2分鐘,也依然會呈現白色的狀態,同時也有可能變得比原來劃出來的線還粗。

維持日常生活作息規律,多吃菇類、大豆食品、青背魚

由於「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症狀和憂鬱傾向的症狀極為相似,常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導致腎上腺在治療過程中被忽略,將導致身體長期處於疲勞狀態而無法復原。因此想要有效對抗「腎上腺疲勞症候群」,建議前往醫院進行檢查,並依照醫師的指示進行改善。

而「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是因為精神上、肉體上的壓力與疲勞而引發的疾病,因此需要朝向正常作息改進,也要養成天天吃早餐的習慣,並盡量遠離咖啡因、酒精等刺激物。除此之外在飲食方面,可以多多攝取富含DHEA(Dehydroepiandrosterone, 脫氫異雄固酮)的菇類、大豆食品,或是橄欖油、青背魚、鰻魚等含有孕烯醇酮的食材,都有助於皮質醇的生成與分泌。

鄭醫師補充:

腎上腺疲勞,又稱慢性疲勞症候群,可以透過相關的血液檢測來偵測。這是最直接的檢測方式。

至於上述報導提到的自我檢測方式,「塞爾坎白線」自我檢測法,不妨試試。我試了一下,馬上就變紅。

完整的腎上腺功能檢測,不只是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和抗壓力荷爾蒙(脫氫異雄固酮,DHEA)而已,因為腎上腺的分泌與腦下垂體甚至是下視丘的功能皆有相關,完整的檢測也會呈現腦下垂體以及下視丘相關荷爾蒙刺激素的濃度是否正常。同時,壓力荷爾蒙整天的濃度變化比較不明顯,抗壓力荷爾蒙以及甲狀腺濃度可能都偏低都是在實際的血液檢測中可見的徵兆。此外,細胞能量產生效率不佳,進一步讓腎上腺疲勞血上加霜,有機會透過名為有機酸代謝的檢測,可以找出相關營養缺失來個別加強,矯正體質的缺陷。比較難想像的是身體重金屬累積過多,也會障礙能量產生效率,還會進一步阻礙甲狀腺功能,因此重金屬殘留的檢測也至關緊要。

腎上腺疲勞相關症狀不只是上述報導提到的狀況而已,像身體容易痠痛,免疫力下降,專注力或者記憶力明顯較差,經常頭痛等等狀況也是腎上腺疲勞常見典型的症狀。

這類症候群,一般醫師多是為精神衰弱,藥物改善效果並不好。以整合醫學觀點,調整方式可以大概從幾個方面來著手:

1.去除過敏飲食來源,降低發炎。長期發炎會導致大腦壓力中樞過荷,長期下來引發腎線上疲勞症。補充多顏色的蔬菜,充足的蛋白質以及全穀類食物。

2.早點上床。許多腎上腺疲勞的患者,過了晚上11點,壓力荷爾蒙會再度上升,為了良好的睡眠品質,最好早點上床。

3.補充B群,尤其是B5和B6幫助腎上腺提升抗壓能力,B12和葉酸也能幫助細胞能量產生。

4.用Omega-3脂肪酸、鉻以及維他命c來降低身體發炎,讓腎上腺得以休生養息。

5.補充維生素D、硒、鎂以及鋅等等,皆有助於腎上腺以及甲狀腺功能正常化運作。

6.補充足夠水分,甚至在睡中加入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原因是腎上腺疲勞患者容易缺水,透過適當水分補充也能改善。

7.補充提升腎上腺功能的草本複方,例如甘草、亞洲蔘或者紅蔘、紅景天、西伯利亞人蔘或者是冬蟲夏草等等。山藥或者墨西哥野山愈有助於抗壓力荷爾蒙濃度提升,一起補充恢復更快。

8.在白天時間加入放鬆修復行程,例如靜坐或者瑜珈等等。

9.改變人生觀,例如對成功的定義以及在生活中,何者對我們才是至關緊要的事物等等,最好重新檢視,自我省思。名利追逐如同懸在驢子面前的胡蘿蔔,讓人無法聽下腳步,檢視自己到底所為何來。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indbodygreen.com/0-17502/9-steps-to-heal-adrenal-fatigue-naturally.html

http://www.marieclaire.co.uk/blogs/549894/are-you-just-shattered-or-do-you-have-adrenal-fatigue.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想瘦身不只要少油 研究:少糖更有效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自1970年以來,低脂飲食是最好的減重方式,這個想法已經維持了數十年,現在新觀念認為低醣才是最有效的飲食減重方式。

國外研究顯示,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減重效果會更好。

哈佛公衛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及布萊根婦女醫院(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分析超過53篇研究報告包含68,128位減重者的研究數據發現,排除減重補充品或其他飲食控制法,少吃碳水化合物比少吃油脂一年多減重1.14kg,當然在不改變其他飲習慣的情況下,減少油脂的攝取仍然對減重有幫助,多吃新鮮蔬果和非加工食品長期來說,也有一定程度的助益。

關於減重最重要的還是總卡路里的攝取,吃水煮的無油餐點減少的油脂總重量不過幾克,比起來少吃一個麵包可能減少更多卡路里,蛋糕、餅乾和甜的飲料更是千萬不要碰!

研究刊登在《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Published Online: 29 October 2015. In press.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減重或者是血糖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控制攝取才是關鍵。脂肪以及蛋白質的攝取比例反而要增加。此外,攝取飽和脂肪酸病不會增加心血管風險,但現在有不少報導仍被過時的觀念物保,當然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也須足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恐引起心因性發燒

很多原因、疾病都會造成發燒症狀,日本一項醫學論文指出、情緒起伏、慢性壓力也會引起發燒,如果是由壓力所造成的「心因性發燒」,治療上多會考慮使用身心科藥物,不只治療發燒,也需要針對其他身心症狀進行治療。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研究所岡孝和博士近日在《體溫》期刊發表上述看法。《體溫》期刊主編、聖約瑟醫院、醫學中心教授、安德烈‧羅曼諾夫斯基表示,醫學文獻已發現有心因性發燒這種現象,不過很少有人專門研究、治療心因性發燒。這就是為什麼該期刊要邀請岡孝和博士分享這種特別的看診經驗。

岡孝和博士表示,目前雖然沒有心因性發燒相關流行病學研究,但根據臨床觀察,不少日本學生因課業壓力而產生心因性發燒症狀。他解釋,因為醫界還不太了解壓力如何影響體溫,因此診斷時常將這種症狀歸類於不明原因病症

岡孝和博士指出,患者常抱怨自己發燒,及發燒所引起的種種症狀,患者除了發燒,也可能有其他壓力、精神疾病症狀,發高燒只是精神疾病、壓力所造成的症狀之一,患者通常要求治療發燒症狀,但醫師不只要幫助患者退燒,也要治療其他所有症狀。

治療心因性發燒有幾種醫療選項,通常與治療壓力相關疾病很類似,目前治療心因性發燒並沒有使用特殊藥物、療程。不過岡孝和正在發展新方法治療心因性發燒。他表示,有些醫師不認為發燒是單純心理壓力造成,動物實驗顯示,這可能是一種病理生理學現象。

鄭醫師補充:

壓力大的時候,免疫系統會受到抑制或者干擾,導致免疫系統失衡,持續發燒或者發燒頻率太高,一定要透過相關檢測來確認身體是否有明顯的感染源。真有感染問題必須先透過相關治療直接控制,若都找不出原因,才能考慮是否為心因性發燒。

即便找不出原因,懷疑是心理壓力引發的,藥治療或者改善心因性發燒現象,並非用精神科藥物不可。

事實上,透過功能醫學的相關檢測可以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針對身體功能失衡的部分,透過相關營養來直接調整,此外,心理壓力來源若持續存在讓當事人不知如何應對,也可以透過面談諮商來處理,強化當事人面對以及應對能力減輕壓力,不再為壓力源所苦。

參考文獻:

  • Takakazu Oka. Psychogenic fever: how psychological stress affects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clinical population. Temperature, 2015; 2 (3): 368 DOI: 10.1080/23328940.2015.10569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常吃油炸 加深焦慮

 
 

巴黎第十一大學研究指出,高油脂食物恐惡化焦慮與憂鬱。試驗顯示抗焦慮藥物對食用高油脂食物的動物失效

巴黎第十一大學研究人員布魯諾庫魯德團隊發現,高油脂食物讓試驗動物的血糖失控,腦中血清素下降,比較容易焦慮。對於這類動物,吃抗焦慮藥物不如停吃高脂食物,控制飲食與體重控制有幫助。但食物控制下的動物還是可能遺留些許類似憂鬱或焦慮的精神症狀

擔憂、焦慮、肌肉緊繃是廣泛性焦慮症最基本特徵。不過,診斷上必須先確定並非由如藥物濫用,臨床治療用藥副作用或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一般醫學狀況所引起的。

醫師會問患者是否出現擔憂、焦慮及肌肉緊繃。如果因為上述症狀導致自已很痛苦,或損害社交、職能,便需要積極治療。焦慮症患者常有睡眠障礙的困擾,每天晚上一定要服用安眠藥或助眠劑才較能入睡。但是有時仍難入眠;即便能入睡,第二天也常常感到睡覺品質不佳。

病人表示常常為了一件小事,整天坐立不安,晚上就難以入眠。患者生活很緊張,而且肌肉緊繃。有些患者併有憂鬱疾患或焦慮症及恐慌症。甚至三者常一起「三合一」存在。由於睡眠障礙及緊張之苦,病人常用洒精及鎮定劑或助眠劑來自救。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高糖或者是高油脂食物,都能暫時提升心情,但長期下來,反而會讓憂鬱或者焦慮症狀更惡化。除了情緒之外,另外就是代謝失衡的問題,之後便是無休無止的惡性循環。

採取錯誤方式來紓解壓力,長期下來,就是導致身心狀況下滑。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1. Juliane Zemdegs, Gaël Quesseveur, David Jarriault, Luc Pénicaud, Xavier Fioramonti, Bruno P. Guiard. High fat diet-induced metabolic disorders impairs serotonergic function and anxiety-like behaviours in mice.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5; DOI:10.1111/bph.1334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