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孩服抗生素 終生易胖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小孩子若常使用抗生素,不只兒童時期體重容易上升,到了青少年時期,體重也比同儕更重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分析美國近十六萬四千名少年、少女健康資訊,發現其中約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在兒童時期曾使用七種以上抗生素處方箋用藥。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當到了十五歲,兒童時期服用七種以上抗生素藥物的人,體重平均比沒有使用抗生素者多出三磅重(約一點三六公斤)。由於缺乏完整數據,兒童、青少年頻繁使用抗生素、體重跟著上升這種現象可能遭到低估。

研究計畫主持人環境健康科學系教授布萊恩‧史瓦茲表示,兒童時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深深影響往後身體質量指數(BMI)變化,研究數據顯示,每次讓小孩使用抗生素,小孩往後體重增加速度就會越快

研究結果雖然顯示使用小孩抗生素與體重增加有所關連,但並沒有證實兩者因果關係。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肥胖期刊》。

史瓦茲指出,在兒童時期,抗生素也許只造成體重微幅上升,不過這次研究顯示,體重上升現象很可能持續下去,進入成年期後,情況甚至可能加劇。

研究作者解釋,過去研究發現,常使用抗生素會改變消化道細菌平衡,這會改變食物分解方式,促使身體吸收更多熱量,結果就是體重上升幅度更大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報導提醒我們,兒時使用抗生素必須謹慎保守,抗生素能不用,儘量不用,能少用絕不多用。

抗生素經常使用導致腸道菌叢失衡與肥胖風險有關。是故,有肥胖困擾的人,腸道菌叢失衡的評估以及處理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個環節。

腸道菌叢失衡可藉由功能醫學相關檢測直接了解。

參考文獻:

Antibiotic use and childhood body mass index trajectory

B S Schwartz, J Polla, L Bailey-Davis, A G Hirsch, S E Cosgrove, C Nau, A M Kress, T A Glass and K Bandeen-Roc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ccepted article preview 21 October 2015; doi: 10.1038/ijo.2015.218

http://www.nature.com/ijo/journal/vaop/naam/abs/ijo2015218a.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裡痛那裡痠 小心罹"公主病"

你有公主病嗎?這邊說的公主病是全身痠痛的纖維肌痛症,患者疼痛找不到病因非常困擾,現在台大復健科團隊最新研究發現,這種公主病患者缺乏維生素D,是一般人的一點六倍,研究也被刊登在國際期刊上,醫師提醒,上午十點前可以多曬太陽或補充含有維生素D的鮭魚和蛋黃。

醫療部主任韓德生建議早上十點前和傍晚可以多曬太陽,或補充含有維生素D的鮭魚和蛋黃,卡通裡的公主每天只要打扮得美若天仙,什麼事都不用做,但現實生活中,真有一群人一提重物,一彎腰就會肌肉痠痛,行為就像是公主般的尊貴,我肩膀痛手痛腰痛腿痛總之我全身都痛,這種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常發生在中年婦女身上,讓病患痛得不知莫名其妙非常困擾,台大北護分院最新研究發現,這種病患尤其缺乏維生素D,是一般人的1.6倍,重防曬加上不愛吃奶製品,維生素D含量高的鮭魚蛋黃可能都是主因,就算怕曬黑還是不能缺乏維生素D啊,醫生建議,早上十點前或傍晚可以露出手腳曬太陽10到20分鐘,或是多吃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可以舒緩公主病動不動這裡痛那裏痛的困擾。

鄭醫師補充:

纖維肌痛症,在臨床上常合併慢性疲勞症候群發生,透過整合醫學評估,找出身體營養缺失、荷爾蒙失衡、發炎、排毒評估、壓力調適等等,可真正找到復原契機,告別揮之不去的疼痛。維他命D是否缺乏可以透過相關檢測來了解。確定缺乏的話透過曬太陽、食物補充甚至是高劑量的營養補充品都能幫助改善。然而纖維肌痛症絕非為他命D缺乏的單一原因所引發,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fibromyalgianewstoday.com/2015/10/13/hypovitaminosis-d-may-factor-fibromyalgia-chronic-pain-disorders/

參考文獻:

http://www.painphysicianjournal.com/current/pdf?article=MjQyMQ%3D%3D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43877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酒有助改善糖尿病 睡前飲用可助眠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朱姵慈報導)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但是,可以喝酒?最新研究指出,每天一杯紅酒可以讓二型糖尿病患者明顯受益。

在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中,總數224名控制良好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在吃完晚餐後分別飲用5盎司礦泉水,白酒或是紅酒,飲食則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在卡路里的攝取上不受任何限制。研究結果顯示,喝紅葡萄酒的患者,血液內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增加了百分之十,同樣的現象在喝礦泉水及喝白酒的患者身上都沒有發現。不過相較於喝水的患者,不論是飲用白酒或是紅酒的受試者,他們體內的三酸甘油酯和空腹血糖都明顯降低。即使如此,我們仍要注意,這些研究仍有可能受不同因素影響。例如,患有嚴重疾病(包括心臟病)的人,較傾向減少飲酒,這也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

甫出版的《年度醫學》也指出,葡萄酒對人體並無不良影響,而睡前喝一杯酒往往睡得更香。儘管如此,研究主持人,以色列營養和流行病學教授艾瑞斯(Iris Shai)仍對此項結果此保持謹慎的態度。她說:「研究中的患者有共同特性,他們都超過40歲,沒有任何酗酒的習慣,並且嚴格遵循地中海飲食。」艾瑞斯教授強調,每個人的身體承受能力、病史等都不同,可以承擔的酒量自然不同,如果糖尿病患者想要嘗試健康的飲食,搭配上紅酒,一定要與了解個人身體狀況的醫師詳細討論,不可冒然行事

 

鄭醫師補充:

我提供幾點讓大家思考:

喝紅酒可以幫助睡眠?其他酒也可以。只是助眠效果可以維持多久?

這些受試者絕不貪杯,也就是單純小酌,但重點在於他們都嚴格遵守地中海飲食。眾所周知,地中海飲食本就是維繫身體健康的重要關鍵,而紅酒不過是地中海飲食的一部分而已。

換句話說,地中海飲食才是讓他們體內血糖、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得以控制得宜的重要關鍵,而非紅酒。就像科學試驗常常有弔詭之處,以前還在校時,曾有老師這樣說過:雞叫時,太陽就會升起,所以太陽是被雞叫上來的,這以科學上可以做這樣的推斷。然而要驗證不難,只要把雞拿掉,太陽照樣昇起,即可證明太陽並非被雞叫起來的。同理,找另一批人,不喝紅酒,只嚴格執行地中海飲食,看看結果如何,真理不辯自明。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health/news/11927140/Glass-of-red-wine-a-day-can-keep-diabetes-under-control.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近綠地 甩開憂鬱

中國時報【廖?玉】

現代的都市人住在水泥叢林裡,鮮少花時間接近大自然或親近綠地,而許多城市居民罹患焦慮與抑鬱等精神疾病的風險較高。美國最新研究指出,花費短短時間在充滿綠意的公園散步就能撫慰人心,改變大腦運作,增進精神健康

美國史丹福大學「艾米特環境與資源跨學科學程」的博士生布萊特曼,與美國、瑞典的研究人員攜手合作。他們找了38位住在都市、沒有精神病史的受試者。

研究人員請受試者填寫問卷,這份問卷旨在評估一個人的反芻思考(rumination)傾向,題目包括「我的注意力經常集中在跟自己有關問題,我希望自己別再想著這些事」、「我會花大量時間回想讓我難堪失望的時刻」。反芻思考指反覆思索負面經驗,不斷分析或鑽牛角尖,陷入過去的痛苦或失敗中,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研究團隊也掃描他們的大腦,特別檢視亞屬前額皮質區的神經活動。一個人陷入負面的反芻思考時,亞屬前額皮質區的神經活動特別旺盛。

研究團隊將受試者隨機分成2組,其中1組在史丹佛大學草木繁茂的安靜校園散步,另1組在吵鬧繁忙的城市交通要道散步,每位受試者的散步時間都是90分鐘,必須單獨行動,也不能聽音樂,可按照自己的速度散步。

散步結束後,研究人員再度掃描受試者的腦部,並請他們填寫同一份問卷。結果發現在城市交通要道散步的受試者,腦部掃描與問卷調查的結果與散步前相同。

在充滿綠意的校園散步的受試者,腦部掃描結果顯示,亞屬前額皮質區的血流量減少。某個腦區的血流量少於其他腦區時,代表該腦區的神經活動較少,這也代表在綠地散步的受試者不像散步前一樣陷在負面情緒裡。他們的問卷調查結果也跟散步前不同。

布萊特曼說,這些結果指出都市人儘管只是短時間接觸大自然,也能改善心情,減少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增進精神健康。

這篇研究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

鄭醫師補充:

接近綠地或者森林有助於降壓,這樣的研究越來越多,尤其是有腦部影像學的輔助之後,綠地治療的實際效果更可透過科學儀器來佐證,更具信服力。

建議大家每天到有綠地或者樹木密集一些的地方走走,讓3C以及自己的大腦休息一下,降低憂鬱症的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PNAS July 14, 2015 vol. 112 no. 28 8567-8572

http://www.pnas.org/content/112/28/8567.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餐廳服務生是壓力最大工作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4日專電)根據一項最新公布的研究分析報告,餐廳服務生是壓力最大的工作,這些服務業從業人物的健康極易因為工作壓力大而受到影響。

位在大陸廣東省的南方醫科大學研究人員,對有關工作壓力與中風風險發表相關調查,共有6項研究共13萬8782名參與者進行分析,依據參與者對工作擁有多少控制權、工作辛勞的程度,或工作在心理上造成的壓力等因素,將工作分為4大類。

研究人員發現,高工作量但低薪資的工作如餐廳服務生,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高達58%,相對之下,科學家與建築師是壓力最低的職業,患心臟疾病的比率也較低。

研究人員認為,工作壓力大的人經常會喝酒和抽菸,少運動,飲食習慣差,較不會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那些需要排班工作的人,不僅健康狀況差,也容易罹患癌症。

研究人員還發現,工作壓力大與否和工作時是否受到尊重及能否掌控工作有關,例如醫生、教師等職業雖然精神負擔大,但他們多半認為可以掌控工作,因此壓力沒有那麼大。

相對之下,服務業的工作人員經常會受到客戶及管理階層影響,工作時間長,不少人無法有朝九晚五的正常上班時間。這份研究公布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經常會碰到求診得當事人或者家屬,詢問如果恢復到一個程度想去工作,可以考慮餐廳的侍應工作?通常我的答案都是不建議。

不要把餐廳的侍應工作看成是簡單的工作,事實上,餐廳的事應工作必須熟悉菜單,熟記客戶的點菜內容,以及處理客戶的藥球甚至是客訴等狀況,尤其是工作時間如果又長,絕非輕鬆工作,這篇研究報告就是很好的說明。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daily.com/having-high-stress-job-can-increase-your-chance-stroke-especially-if-youre-woman-357292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 between job strain and risk of incident stroke: A meta-analysis

  • Yuli Huang,
  • Shuxian Xu,
  • Jinghai Hua,
  • Dingji Zhu,
  • Changhua Liu,
  • Yunzhao Hu,
  • Tiebang Liu,
  • and Dingli Xu

10.1212/WNL.0000000000002098doi:10.1212/WNL.0000000000002098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ctober 14, 2015 doi:10.1212/WNL.0000000000002098 1526-632X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5/10/14/WNL.000000000000209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下班後洗個碗 減輕壓力充滿正面能量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朱姵慈報導)結束了疲憊的一天,有些人可能會去健身房,而有些人可能在家小嚐一杯酒,或者乾脆窩在沙發裡看電視。但是,現在你可以嘗試洗碗!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洗碗可以促進心理健康

美國壓力管理局(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揭露,壓力會對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而人類的60%的疾病都和壓力相關。美國《正面能量(Mindfulness)》學術期刊指出,從事洗碗的活動,因為專注在肥皂泡泡的味道、碗的手感,還有適度的水溫,可以讓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能量。正面能量是種能將負面情緒或雜念屏除的能力,它可以減少焦慮和壓力,以及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和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總共有51名大學生參與研究,重點是要求他們洗碗。在他們洗碗之前,有一半的參與者需要閱讀關於描述洗碗的繁文縟節作為對照組,另外一半的參與者則閱讀關於洗碗的正面影響,特別是強調洗碗時要著重在「心靈交流」,像書上寫「洗碗的時候,你就應該專注在洗碗這件事情上。簡言之,你應該要專注在這件事情上」受試者洗完碗之後,研究人員再評估他們的心理狀態。和對照組相較,發現那些比較專注從事洗碗的受試者,他們會注意到肥皂的香味、水溫、還有輕撫碗的觸覺。因此,他們擁有比較強的正面能量

鄭醫師補充:

正面能量一直都在,只要把阻擋正面能量的部分移除,正面能量自然能夠源源不絕的顯現。

洗碗有助於讓念頭停止,怎麼說呢?因為洗碗得用視覺、觸覺、溫覺還有嗅覺等等感官系統,當一個人在使用感官系統時,思考系統就會暫停。我常說,大腦一次只能遵從一個指令,不是思考就是感覺。

洗碗是讓已經用力一整天的思考系統暫時休息的一項活動。像散步或者逛街一樣,用感官把注意力放在外面,有人稱之為外觀,整個人因為思考系統的暫停,隨之整個人神清氣爽,甚至可以幫助晚上睡眠品質提升,入睡更快。

相對來說,滑手機、上網甚至是看電視,就不是感官系統作用,而是讓思考系統持續運作,下班後仍花許多時間或者睡前做這些事,讓思考系統無法休息,自然難以放鬆,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1. Adam W. Hanley, Alia R. Warner, Vincent M. Dehili, Angela I. Canto, Eric L. Garland. Washing Dishes to Wash the Dishes: Brief Instruction in an Informal Mindfulness Practice. Mindfulness, 2014; 6 (5): 1095 DOI: 10.1007/s12671-014-0360-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春天帶來希望? 研究:是自殺高峰期

【台灣醒報記者黃譯萱綜合報導】「下雨天讓我好憂鬱!」這是我們常和朋友抱怨的對話。科學家證實,天氣對人的情緒確實有影響,但方式及程度卻往往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研究指出,夏天因天氣熱,比冬天更容易引發負面情緒,而自殺的高峰期卻是在一般認為充滿希望的春天,此外,容易被什麼樣的天氣影響,取決於一個人的「天氣人格」。

【自殺高峰期在春夏】根據科學家丹尼森等人研究發現,一般而言,天氣對人造成的影響多是負面的,較高的溫度容易催化人低落的情緒。此外,研究也指出,較高的溫度容易提升人類的侵略性,隨著氣溫的上升,研究人員指出,人際間衝突會上升14%,而暴力行為也上升4%。

科學家也證實,下雨亦會引發負面情緒,瑪麗‧康諾利的研究比較雨量多寡與婦女生活滿意度的差異。結果顯示,在溫度較低、雨量較小的日子,相同受試者的生活滿意度較高。

此外,春天雖然總被譽為「希望的季節」,但事實上,對憂鬱的人們來說,春天卻是最沒有希望的時候。研究指出,戶外工作者在春天自殺的比例比在冬天高出許多,而室內工作者的自殺高峰則出現在夏季。這個現象在南北半球都一致。

【天氣人格決定情緒】我們的情緒為何會受到天氣的影響?克里斯卓的研究發現,我們受天氣的方式及程度,往往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天氣人格」。他指出,約有17%的人是「夏季愛好者」,夏天時感到更快樂、較少的恐懼,因為陽光激勵他們心情,並讓他們更能平靜沉澱。

但還有另外27%的人是「夏季厭惡者」,在夏天他們容易因高溫而感到焦慮和憤怒,而隨著降雨量增加他們的心情會越來越趨於平靜。相反地,有9%的「雨天厭惡者」則容易對陰天感到憤怒和憂鬱。另外則有48%的人情緒並不受天氣的影響。

不過,科學家柯諾利也指出,我們受天氣的影響並不是「必然的」。他表示,男人通常受天氣的影響較低,是因為他們對計劃的改變較為彈性:「突然下雨了?男人會想,那就留在家裡吧。突然很熱?那就去海邊吧。」相反地,女人卻往往容易因計畫受阻而不開心。柯諾利建議,保持對計畫的彈性,能讓自己免於過度被老天爺的陰晴不定所操控。

鄭醫師補充:

陰天或者下雨導致陽光刺激不足,因此透過眼睛刺激來合成大腦血清素的徑路被阻斷,因此對容易憂鬱的人來說,心情容易跟著掉下來。

然而,自殺和憂鬱是不一樣的,在極度憂鬱時,根本沒有能量自殺。自殺需要能量或者勇氣,極度憂鬱的人,假設有一把槍在手上,即便有自殺念頭,往往也扣不下板機。

春天陽光多了,血清素經由陽光刺激應該製造更多,根據上面的推論,不適應該更開心嗎?為何自殺的比例反而比較高?

因為導致自殺不見得都是心理因素,事實上許多當事人有長期生理功能生衡但不自知,例如有些研究發現自殺者的發炎指數過高等等:

http://www.livescience.com/25637-suicide-attempts-linked-inflammation.html

春天時這些自殺者的發炎指數往往處於高峰期,因為許多憂鬱症患者本身是花粉過敏者:

Suicide risk in relation to air pollen counts: a study based on data from Danish registers

  • Ping Qin,
  • Berit L Waltoft,
  • Preben B Mortensen,
  • Teodor T Postolache

BMJ Open 2013;3:5 e002462 doi:10.1136/bmjopen-2012-002462

http://bmjopen.bmj.com/content/3/5/e002462.long

環境污染也會增加身體發炎指數,惡化憂鬱,提高自殺風險:

Mieczysław Szyszkowicz, Jeff B. Willey, Eric Grafstein, Brian H. Rowe, Ian Colman
Environ Health Insights. 2010; 4: 79–86. Published online 2010 October 15. doi: 10.4137/EHI.S5662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78939/

因此,幫助自殺者如果只是侷限於心理因素的焦點,往往無法涵括全部原因,處理起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甚至讓助人者身心俱疲。處理自殺,最好先找出憂鬱源頭,看似一般人不感覺有問題的春天百花盛開,對某些過敏體質的人,反而是過敏導致的發炎進而物化憂鬱引發。處理自殺,得先處理環境毒素、過敏等身體問題。對這些當事人來說,透過排毒以及抗發炎來抗憂鬱,降低自殺風險,往往比投注許多時間和他們討論自殺的心理因素及壓力壓力更有效率。

期盼越來越多人(包含專業)能具備這種概念,真正幫助自殺者走出陰霾,活出嶄新的人生。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livescience.com/44290-suicides-peak-spring.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重術後自殺增 風險顯著升高50%

根據今天發布的研究報告,接受減重手術的民眾,試圖自殺的風險恐增加50%。

法新社報導,這項在加拿大調查超過8800人的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醫學會外科學期刊」(JAMA Surgery)。

研究人員在受試者接受減肥手術、緩解病態肥胖的前後3年期間進行追蹤。在富裕的國家,約6%人口受病態肥胖所苦。

研究人員早就知道,心理健康問題在嚴重過胖族群中十分常見,但他們無法明確點出自殘風險是術前即存在,還是術後才升高。

事實上,受試的8800人自殘緊急狀況並不高,111患者共發生158次。但研究人員發現,手術之後,這類緊急事故顯著增加,將近50%。

研究主筆、多倫多新寧研究中心(Sunnybrook Research Institute)的巴提(Junaid Bhatti)指出,研究結果建議有必要審慎追蹤做過減重手術的病患。

美國每年約有20萬人進行這類手術。

研究結果未說明自殘案例飆升的原因,但專家知道,胃部縮減手術會改變酒精代謝功能,導致風險性行為升高。

鄭醫師補充:

到底是減重術手後患者去喝酒,無法正常代謝酒精導致自殺行為或者是減重術後,讓胃吸收營養不佳,導致情緒低落或者衝動控制變差,研究者無法直接證實。然而這項研究結果還是提醒想接受減重手術的人隱含的相關風險。

參考文獻:

Self-harm emergencies after bariatric surgery: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xtudy, Junaid A. Bhatti et al., JAMA Surgery, doi:10.1001/jamasurg.2015.3414, accessed 7 October 2015, abstract.

JAMA news release, accessed 7 October 20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提神不只咖啡!研究:喝柳橙汁也有用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你累了嗎?精神不濟時,除了來點咖啡,也可以喝一杯柳橙汁試試看!國外研究發現,柳橙汁有助於提神醒腦、集中注意力,而且作用可以持續數小時。想要提神,卻又擔心咖啡因導致晚上失眠的話,不妨適量攝取柳橙汁,喝出活力和健康。

研究發現,適量攝取柳橙汁,有助提神醒腦、集中注意力。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英國雷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做了一項實驗,讓24名受試者在不同的兩日飲用不同飲料,並且接受一連串的腦力測驗。其中一天,研究員讓受試者喝了一杯柳橙汁,另外一天則是喝了一杯外觀和味道都像柳橙汁的調味糖水。

富含類黃酮 柳橙汁有助集中注意力

結果發現,受試者喝柳橙汁的那一天,他們在速度和注意力測驗的表現都比較好。同時,受試者在喝了柳橙汁6小時之後,依然感覺精神不錯。而且,這個效果可以持續6個小時,因此,早餐有喝柳橙汁的人,到了中午的時候,可能也比其他人還要清醒。此研究已經刊登在《歐洲營養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報導指出,柳橙汁能有這種提神效果,是因為其中含有植化素「類黃酮」,這種有益健康的物質存在於許多蔬果中,比如柑橘類和莓果類。類黃酮可以促進血液流往腦部,並且舒緩腦細胞傳遞訊息的通道。研究員表示,早餐很適合攝取富含類黃酮的水果,有助於人體集中注意力、促進反應靈敏。

不過,提醒民眾,果汁的含糖量也不低,建議還是要適量攝取,以免喝進過多糖分,造成血糖波動,反而不利於健康。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對受試者的柳橙汁用量為240C.C.即可達到提神醒腦之功效,主要原因可能是柳橙含生物類黃酮,可以幫助大腦血流增加,讓人更加警覺以及專注,值得大家參考,尤其是那些對咖啡容易產生副作用的人來說,柳橙汁應該更合適的提神飲料。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255111/Feeling-tired-Forget-coffee-glass-ORANGE-JUICE-Drink-shown-boost-alertness-concentration.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曬太陽減肥法

美國西北大學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如果能在早晨多接觸陽光,那麼他們的身材很可能更苗條。

【台灣醒報記者章文、陳韻如台北報導】香港網路最近流行「曬太陽瘦身法」,號稱站在太陽底下越久,吸收的能量越多,甚至取代飲食,網友笑說,這是當自己是向日葵嗎?曬太陽確實對減肥有幫助,因為曬太陽會增加維生素D,幫助脂肪代謝;太陽中的紫外線也可促進新陳代謝;陽光刺激下視丘的腦內嗎啡,也有促進血清激素上升效果。

美國西北大學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如果能在早晨多接觸陽光,那麼他們的身材很可能更苗條。54名志願者參與為期1周的研究,結果發現身材最瘦的人不是吃得少,而是接觸更多陽光。澳洲昆士蘭省民眾對於是否實行夏令時間一直爭論不休,支持者表示,下午多1小時的陽光能讓人們在下班後更加有活力。

日本大學藥學系研究人員研究也發現,如果人不沐浴在上午的陽光下便容易發胖。研究人員發現人體細胞中含有一種名為BMAL1的蛋白質,它在夜間會增加,當身體沐浴到上午的陽光時就會減少,以保持適當的量。研究人員說,人體細胞中的這種蛋白質增加,就容易儲存脂肪,反之則不容易儲存脂肪。

曬太陽可以輔助減肥,原因是曬太陽可讓人體自然產生維生素D,能幫助脂肪代謝;另外,太陽中的紫外線也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可輔助減肥。此外,曬太陽可以幫助下視丘分泌腦內嗎啡,並促進血清激素上升。

歐美國家因日照時間短,肥胖度也高,在台灣也是,一到冬天,國人容易肥胖,且憂鬱症比例增多,因為陽光會讓腦內下視丘分泌血清素(Serotonin),血清素是調節情緒、心情的關鍵物質,讓人感覺安詳、專注、輕鬆與幸福感,因此建議國人冬天多曬太陽。

鄭醫師補充:

曬太陽有助於幫助減重的關鍵是維生素D以及血清素的提升。維生素D幫助脂質代謝,而血清素幫助壓力降低,進而控制食欲。

至於BMAL1蛋白,與生理時鐘有關。適當曬太陽可以幫助BMAL1蛋白不至於過高,減少體脂肪囤積,降低肥胖風險。

參考文獻:

1.

Kazunobu Tahira, Takahiro Ueno, Noboru Fukuda, Takahiko Aoyama, Akiko Tsunemi, Siroh Matsumoto, Chinami Nagura, Taro Matsumoto, Masayoshi Soma, Shigeki Shimba, Yoshiaki Matsumoto
Arch Med Sci. 2011 December 31; 7(6): 933–940. Published online 2011 December 30. doi: 10.5114/aoms.2011.26603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64983/

2.

Chronobiol Int. 2012 Nov;29(9):1180-94. doi: 10.3109/07420528.2012.719967. Epub 2012 Sep 24.

CLOCK, PER2 and BMAL1 DNA methylation: association with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and monounsaturated fat intake.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003921

3.

Reid KJ, Santostasi G, Baron KG, Wilson J, Kang J, Zee PC (2014) Timing and Intensity of Light Correlate with Body Weight in Adults. PLoS ONE 9(4): e92251. doi:10.1371/journal.pone.0092251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9225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覺得自己胖 反而更容易發胖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英國利物浦大學日前研究發現指出,在「心理上」覺得自己肥胖或是體重超標的人,其實比那些認為自己體重輕於BMI標準值的人們更容易發胖!在發表於國際肥胖周刊的利物浦大學研究論文中,研究團隊相當一段時間,觀察了1萬4千名左右的成年美國人與英國人,並進行研究,研究主要分為三大方向,即美國未成年人至成年人的縱向健康研究、英國國家級兒童發展研究和美國中年人研究。

 

英國研究的參加者介於23歲到45歲之間,另外兩個研究的追蹤期較短,分別是由7歲和9歲開始進行10年。研究人員表示,不論事實上參與研究者的體重是否超過標準,研究的重點藉由分析兒童期至成年期之間的資料,加上受測試者對自己體重的看法,以此來觀察日後體重增加的狀況。

 

研究發現,那些「認為自己超重」的人,只要壓力一大,就容易飲食過量,體重更容易隨之增加。對此,利物浦大學的心理、健康暨社會研究所(INSTITUTE OF PSYCHOLOGY HEALTH AND SOCIETY)的羅賓森(ERIC ROBINSON)博士解釋,那些認為自己超重的人,對於自己的體態與健康感到壓力,結果反而難以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事實上已超重的人,大部分的人本來就會意識到自己超重,因此尋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並試著減肥。

 

羅賓森博士指出,在社會上存有一種對於體態的「羞恥感」,因此消除社會中的恥辱感非常重要。我們可以發現,現今社會常以外表作為優先判斷,進而造成歧視等等的不公平現象,因此體重較大、較重的人在形象方面常遇到挑戰。他建議,社會應該重新思考,為什麼社會上一般對於體重如此在意,而不是在意健康?此外,我們也應該檢討我們在談論「肥胖」時的態度,應該鼓勵人們肯定自己、給予自己信心、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報導強調一件事:把肥胖視為一種羞恥,反而會更有壓力,壓力大,又用吃來解決,又感到更羞恥,壓力更大,更容易肥胖。這項原則不用於一種精神病態:厭食症。厭食症患者明明已經夠瘦(一般定義)了,仍覺得自己過胖,希望自己更瘦。

最好的方式,是從接納自己開始,若真的肥胖,先接受自己肥胖的事實,肥胖並不可恥,肥胖是身體以及心理失衡導致的身體狀態,長期肥胖會造成身體壓力,衍生成慢性疾病,因此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以及生活型態改變,肥胖往往會獲得控制甚至消失。肥胖可視為不健康的象徵,就像一般人感冒一樣,大概沒有人會因為生病而感到可恥。生病需要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以及飲食是否失衡,透過適當調整,身體自然會恢復,肥胖也是。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ews.liv.ac.uk/2015/08/06/believing-you-are-overweight-may-lead-to-further-weight-gain/

http://www.stonehearthnewsletters.com/believing-you-are-overweight-may-lead-to-further-weight-gain/obesit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用再辛苦減肥!研究:飯前喝水助體重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相信減肥是許多愛美人士的噩夢,為了幾公斤肥肉斤斤計較,好幾天不吃晚餐也瘦不下來,其實減肥可以不用這麼辛苦!根據英國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三餐前先喝一杯水,經過12周後,可以有效幫助體重減輕,這項研究已經發表於《肥胖期刊》(Obesity)。

三餐飯前喝水5百毫升 平均減掉4.3公斤

這是來自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研究,實驗找來84名有肥胖問題的成年人,參與為期12週的計劃,並且在研究開始前,研究團隊分別與每位受測者進行一對一的體重管理諮詢,幫助他們調整生活作息、飲食及活動量。

隨後受測者被隨機分成2 組,其中41人被要求在三餐飯前30分鐘,都要喝500毫升開水,另外43人則無須喝水,只需想像自己在飯前已經吃很飽了。

經過12週的實驗,飯前喝水的組別,平均減少了4.3公斤,沒有喝水的組別,則只減少0.8公斤,計畫主持人Helen Parretti博士表示,此份研究的美妙之處在於,透過飯前喝水的方式減重,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也可以輕鬆達成,是一項既簡單又能夠有效的減肥方式

鄭醫師補充:

只要飯前喝500CC的水,即可在12周減下約4.3公斤的體重,大家不妨試試。

參考文獻:

  1. Helen M. Parretti, Paul Aveyard, Andrew Blannin, Susan J. Clifford, Sarah J. Coleman, Andrea Roalfe, Amanda J. Daley. Efficacy of water preloading before main meals as a strategy for weight loss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obesity: RCT. Obesity, 2015; DOI: 10.1002/oby.2116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工作壓力對身體危害 等同二手菸

 

工作壓力會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甚至發現,工作壓力對身體的危害與二手菸不相上下。

這項發表於《行為科學與政策》期刊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忽視工作與各項壓力,加上吃得不健康、少運動,會對健康造成重大衝擊。

研究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約爾‧戈赫表示,許多職場推展一些身心健全計畫,但這些計畫主要聚焦於員工行為,而非真正壓力來源。這是一體兩面,一般人只注重其中一個面向,希望透過這次研究,讓民眾更了解另一面向。

這項研究當中,研究團隊比對兩百二十八份研究報告數據,以工作與家庭生活有衝突、工作負擔過大、工時過長、工作沒安全感等十大工作壓力源為指標,分析這些壓力源會對員工身心健康、死亡率造成哪些重大影響。研究含括一千多人,其中有一一五人接受較長時間追蹤。

研究結果顯示,工作不安全感、整天擔心失去工作最容易會讓健康變差,工作沒安全感的、整天擔心失業的人,健康惡化機率增加約百分之五十,工時過長則會增加兩成早死風險,而工作負擔過重會讓整體死亡率上升百分之三十五。

戈赫表示,希望這項研究可以促使公司、企業多思考如何照顧員工健康。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建議,員工若想減輕壓力,可以嘗試寫下何時自己會感覺有壓力,舉例來說,是否只要和特定的人講話就會有壓力,此時可以思考改變一下彼此互動方式。國外心理學家建議,面臨種種壓力時,也可以想一想,自己是否喜歡現在這工作,如果一點也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或許該另外找一份會讓自己感覺開心的工作

鄭醫師補充:

壓力或者抽二手菸,對身體來說都是一種負擔。不知如何面對以及處理這種負擔,長期下來,壽命減少以及死亡率上升必然出現。

如何找到一份穩定,讓自己可以真正發揮長才而不會有過度壓力的工作,責任在自己。先從了解自己的長才以及喜好開始,為有做自己擅長以及適合自己個性的工作,才能擁有職場競爭力,同時保持工作熱情,自然比較沒有壓力又能穩定。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99142.php

參考文獻:

Workplace stressors & health outcomes: health policy for the workplace, Joel Goh et al., Behavioral Science & Policy Association,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Additional sour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tress in America: Paying with our health, accessed 7 September 20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午睡15分 遠離心血管疾病

【台灣醒報記者余祥綜合報導】睡午覺不只可以恢復體力,還可以降低血壓,減少心臟病發的風險。一項發表在歐洲心臟醫學會年會上最新研究發現,有午睡習慣者,清醒時血壓數值要比不睡午覺者低4%,而夜間睡眠時血壓更低了6%。研究計畫主持人利斯史特拉托斯建議,儘管現代上班族要睡午覺有點困難,還是盡可能找出15至20分鐘午睡。

根據《每日電訊報》報導,研究團隊對61歲的200位男性及186位女性進行測試後發現,平均而言,有午睡習慣者,清醒時血壓數值要比不睡午覺者低4%,而夜間睡眠時血壓更低了6%。這些人每天都有17分鐘的午睡時間。另外,研究還發現,午睡超過一小時也會有更好的效果。

計畫主持人、心臟外科醫師卡利斯史特拉托斯建議,現代人應該要借助過來人堅持睡午覺的經驗,像是兩位具影響力的英國首相都有固定睡午覺的習慣,邱吉爾說在午餐和晚餐間一定要找時間睡覺,柴契爾夫人則規定他人在3點前不能打擾她。

「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他們是對的,睡午覺不只可以降低血壓,對高血壓的人也可能減少血壓藥的劑量。」卡利斯史特拉托斯說,但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言,睡午覺實在是很困難的事,雖然午睡對降血壓只有些微效果,但還是能減少心臟病及中風發作的風險。

然而,若白天花很長的時間午睡或小憩,反而會讓我們晚上不容易入睡,因此下午3點後就不宜再睡午覺,午睡時間15至20分鐘就好。

鄭醫師補充:

即使15到40分鐘的午睡,都能幫助一個人放鬆且增加工作效率,這篇研究報告提到的降低血壓以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則是過去比較少被提及。

午睡建議不要太久或者太晚,因為時間過久,一旦進入深睡期,生理時鐘容易被打亂,可能影響晚上睡眠,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health/news/11831863/A-nap-a-day-could-save-your-life-research-suggests.html

參考文獻:

http://www.escardio.org/The-ESC/Press-Office/Press-releases/Last-5-years/Midday-naps-associated-with-reduced-blood-pressure-and-fewer-medication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時過長 易中風

工作時間太長,小心中風悲劇!英國最新研究發現,一星期工作時數達五十五小時以上,中風風險就會增加百分之三十三。與每星期工作時數三十五小時到四十小時者相比,工作時數五十五小時以上者也較容易出現冠心病,罹病機率上升約百分之十三

這項研究含括六十多萬人,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教授米卡‧基維瑪基研究團隊分析二十五份歐洲、美國、澳洲研究報告,研究平均追蹤八點五年,結果發現,一星期若工作超過五十五小時,罹患冠心病風險便上升百分之十三,就算調整年齡、性別、社經地位等變化,結果也是一樣

研究人員另分析十七份研究報告,包含五十二萬多名男女,追蹤七點二年,結果顯示,一星期工作超過五十五小時的人,中風風險為正常工時者的一點三倍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一個人工作時間越長,中風機率也越高。舉例來說,一個人一星期工作時間介於四十一到四十八小時,中風風險就會比正常工時者增加百分之十。若一星期工作四十九到五十四小時,中風風險則上升百分之二十七

研究作者認為,工作時間過長可能導致運動量減少、喝酒量大增,身心也會不斷承受壓力摧殘,而這些因素都會增加中風風險

基維瑪基教授表示,公共衛生學界應該多注意民眾工時過長問題,工時過長不但明顯增加中風發生機率,說不定還會引起冠心病。

鄭醫師補充:

工時過長還有一項不利健康因素:睡眠時數壓縮。我在門診不時會看到有些人為拼經濟,除正職外還兼職,導致長期睡眠不足,最後身心健康亮紅燈的例子。可怕的是,醫療產業也是一個往往會超過正常工時的行業。

參考文獻:

  1. Long working hour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data for 603 838 individuals

    Kivimäki, Mika et al.
    The Lancet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5)60295-1/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油炸物、甜食好傷心 心臟病風險增56%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雞排、漢堡、薯條等油炸食物,一直以來都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不但容易有飽足感外,若與蔬菜、水果、主食相比也較吸引人,只是這些食物吃多有害無益,除了普遍民眾知道的肥胖、營養不良、代謝症候群外,日前在美國更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嗜吃油炸食物、含糖飲料者,比一般健康飲食者高出了56%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

貪吃油炸物、加工肉品 心血管風險激增

該研究主要是由哈佛、波士頓與阿拉巴馬大學,共同針對1萬7000多名45歲以上沒有特殊病史的人進行飲食調查,首先將這些受測者分類成5個類型,第1類美式南方飲食;第2類義大利麵、比薩餅、墨西哥菜等;第3類以沙拉、蔬果為主食;第4類甜食;第5類則為酒精、沙拉,接著每6個月打電話詢問健康狀況以及住院情形,維持6年。

結果發現,嗜吃美國南方飲食者,包括油炸食物、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品、含糖飲料等,接下來6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高出56%,特別是心臟病,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循環雜誌》。

鄭醫師補充:

台灣小吃也有類似的搭配組合:炸雞排+珍珠奶茶。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Southern Dietary Pattern is Associated with Hazard of Acut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Reasons for Geograph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Stroke (REGARDS) Study

  • James M. Shikany,
  • Monika M. Safford,
  • P.K. Newby,
  • Raegan W. Durant,
  • Todd M. Brown,
  • and Suzanne E. Judd

Circulation. 2015;CIRCULATIONAHA.114.014421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August 10 201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4.014421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5/07/29/CIRCULATIONAHA.114.01442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吸空氣會胖是真的!美研究:灰塵中的化學物質使人發胖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不少長年飽受肥胖所苦的人會宣稱「自己連呼吸都會胖」,不過這可不是他們在誇大其詞,近日國外有項研究發現,這是真的!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杜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灰塵中含有會使人發胖的化學物質,影響人體的脂肪代謝率、細胞增長與死亡等功能。孩童若在發育期間吸入過量的灰塵,未來將導致肥胖

灰塵中會使人發胖的化學物質,也存在於塑膠、潤滑油和阻燃劑之中,它與促使人發胖的PPARgamma受體相同,有左右肥胖細胞的作用

研究人員根據孩童平時會接觸到的灰塵量,在家中、辦公室和健身房收集了25個灰塵樣本,結果他們發現,一半以上都有PPARgamma活躍的跡象。據美國環保署統計,孩童每天大約會接觸到家中50毫克的灰塵。

鄭醫師補充:

現在的環境險惡至此,連灰塵都含有讓人會胖的物質。即便如此,仍不可向環境輕易地低頭,除了適當維持環境整潔,藉由適當飲食以及運動,調適壓力,仍大有可為。單單灰塵不拿來當自己肥胖的藉口。

參考文獻:

“Activation of Human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Nuclear Receptors (PPAR#1) by Semi-Volatile Compounds (SVOCs) and Chemical Mixtures in Indoor Dust,” Mingliang Fang, Thomas F Webster, and Heather M Stapleton; published July 14, 2015,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觀賞魚游 可減壓療癒心情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徐意茹綜合報導】家中或辦公室擺魚缸,常看魚兒游水,能降低血壓、舒緩疼痛,並帶來平靜。根據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普利茅斯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合作的研究發現,觀賞水族箱裡的魚能增強心臟、降血壓等,為身體和心理帶來不少益處。

英國研究人員在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以增加不同新魚種和魚的數量,研究引入的新魚種和魚的數量與參與者的心率、血壓和情緒之間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花時間待在自然環境、觀察生物,竟可撫慰人的心靈,特別是沒有時間、金錢和無法與自然環境相處的人,以這種方式與大自然相處,能達到減少壓力的效果。」

研究人員指出,「觀賞水族館裡各種魚類可明顯降低血壓、增加心臟病發後的存活率等症狀,而且若水族箱裡的魚種數量愈多,愈吸引人關注,藉此能讓他們感到放鬆。」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德博拉‧克拉克內爾博士表示,將魚缸放在醫生辦公室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因為這能平靜手術醫生和牙科診所等待醫生的病人心情,對人的身體有正面的影響。

埃克塞特大學環境心理系馬修‧懷特博士表示,雖然公共水族館特別重視教育理念,但希望他們能提供以前尚未發現對人民健康有利的福祉。普利茅斯大學的心理系薩賓‧帕爾副教授認為,「在高工作壓力和擁擠的城市生活的時代,也許設立一些水族館可並提供平靜和放鬆的宜人之地。」

鄭醫師補充:

應該是說,接觸自然環境,都可以幫助紓壓。不管是瀑布、樹木、家中的貓狗或者是水生魚類等等,都可以幫助血壓降低、疼痛感以及舒緩身心。

參考文獻:

  • Deborah Cracknell
  • Mathew P. White
  • Sabine Pahl
  • Wallace J. Nichols
  • and Michael H. Depledge

Marine Biota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Dose–Response Effects in an Aquarium Setting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0013916515597512first published on July 28, 2015 doi:10.1177/0013916515597512

http://eab.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5/07/27/001391651559751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測代謝症候群新趨 算兩種血脂比值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你也踩到代謝症候群的地雷了嗎?現代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比例高,目前醫學界列出5項危險因子做為預測標準,但每項指標的標準不一,一般人難以記憶,反而更容易漠視異常警訊。最近有學者主張簡化判斷指標,只要計算三酸甘油酯和好膽固醇的比值,男性超過3.5、女性大於2.5,就能預測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現代人生活不規律、多吃少動,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比例增高,連帶也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診斷代謝症候群 現有5大指標太複雜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以下5項指標中,只要符合3項或3項以上,就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一旦確診且未積極治療和改善,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代謝症候群5大指標】

1.

腹部脂肪堆積:男性腰圍超過90 cm(35.5吋)、女性腰圍超過80 cm(31.5吋)。


2.

血壓增高:收縮壓(高壓)≧130 mmHg / 舒張壓(低壓)≧85 mmHg。


3.

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男性<40 mg/dl、女性<50 mg/dl。


4.

三酸甘油酯上升:三酸甘油酯≧150 mg/dl。


5.

空腹血糖值上升:空腹血糖≧100 mg/dl。



不過,上述5項指標的標準數值不一,許多人感覺複雜且難以記憶,反而拒絕正視代謝症候群對健康的威脅。

預測代謝症候群新觀點 「三酸甘油酯÷好膽固醇」簡單又好記

對此,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特聘教授蕭明熙透過文獻分析,發現三酸甘油酯除以好膽固醇所獲得的比值,可能是更精簡且容易的預測指標。

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指標中,一般人最容易從量腰圍和量血壓的習慣降低風險。

蕭明熙教授在一場糖尿病學術研討會中提到,無論以韓國、阿根廷或是墨西哥成人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文獻,都發現當男性三酸甘油酯與好膽固醇的比例大於3.5時,就會顯著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女性比值大於2.5時,有較為顯著的關係。這比值除了用於預測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預測胰島素抗性也有很好的效果。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邱詩涵表示,以往在進行代謝症候群衛教宣導時,確實有許多民眾認為5項指標的標準值「很難記」,若未來醫學界能發展出更簡單的診斷工具,將有助於衛教知識的推廣,讓更多民眾正視代謝症候群的健康問題。

檢測代謝症候群居家版 天天量血壓和腰圍

不過,依照學者所提的新方法,民眾仍需先抽血,測得三酸甘油脂和好膽固醇的濃度,再進行數值計算,略顯麻煩。邱詩涵營養師建議,可先從目前代謝症候群診斷5大指標中的「量腰圍」和「量血壓」著手,民眾不需到醫療院所抽血,只要天天量測腰圍和血壓,超過標準則要小心,可能是代謝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需盡快就醫做更詳細的檢測和治療,搭配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以遠離三高和代謝症候群的威脅

特別的是,量腰圍也有訣竅!邱詩涵營養師表示,許多人以為測得數值應以腰腹最瘦部位為基準,但是,每個人腰腹最瘦的位置略有不同,通常是肚臍略上方最瘦,測量時不能以此做為基準;正確量腰圍的部位是腸骨上緣和肋骨下緣之間,約為肚臍位置,且應於正常吐氣後測量。

預防代謝症候群,量腰圍的正確方法。(圖片提供/千禧之愛基金會)預防代謝症候群,量腰圍的正確方法。(圖片提供/千禧之愛基金會)

【正確量測腰圍方法】

1.

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


2.

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肋骨下緣之中間點(約肚臍高度),同時注意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並緊貼而不擠壓皮膚。


3.

維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

鄭醫師補充:

簡而言之,測三酸甘油脂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男性若大於3.5,女性大於2.5,就容易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包含糖尿病風險也會增加,因為胰島素阻抗也容易出現。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中常想食物氣味 易胖

胖瘦與氣味的想像力有關。研究發現,腦中經常充滿食物或其他氣味想像的人比較容易胖。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指出,腦中經常充滿食物氣味想像的人,食慾通常較大,食慾特別大的人,平均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

耶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帕塔爾表示,透過問卷與實驗室分析,發現容易想像食物或各種氣味的人,身體質量指數相對較高。研究已發表在飲食行為學會年會

研究人員指出,肥胖的判斷的簡易標準分別有身體質量指數及體脂肪率及腰圍。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食量較大不見得一定會胖,食量小體重可能輕,但太少動就會造成體脂肪偏高。然而目前有不少民眾重視自己站在體重計上的數值,針對體重控制常採取節食方式,但卻懶得運動,造成假象的瘦,也就是外表看來體重標準或甚至太瘦,但體脂肪卻過高、肌肉量不足的情況,如此容易衍生出其他健康問題。

採取刻意節食瘦身而忽略運動則可能造成肌肉量不足。以靜態活動為主,久坐時間長,進行工作,容易導致肌肉量偏低。研究指出,六十五歲以上族群若肌肉量不足,導致日後身體失能的風險比較高。

成人女性每天身體所需熱量約一千二至一千六百大卡,男性則為兩千至兩千二百大卡,但依工作量輕、重度有所不同,又有差異。有些人每餐只吃低於兩百大卡的食物,一日三餐,遠低於每日建議攝取量,長期熱量攝取不足,身體自動消耗體內脂肪維持身體所需熱量,但整體健康未必會更好。

鄭醫師補充:

原文描述的是對於食物氣味記憶力佳的人,他們的BMI值也比較高。對食物氣味的鑑別率高,食欲通常也比較大,因此容易吃下更多的食物,導致發胖的結果。

然而,對食物氣味鑑別率高的人也不必因此懷憂喪志。建議這些人吃東西,只有在餓的時候才吃,絕不因為嘴饞去吃東西。吃東西只吃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且專心吃東西,把食物的味道吃出來,有人稱之為樂食療法,這樣的方式反而會幫助體重控制,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健康腦、身心沒煩惱這本書。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pagetoday.com/PrimaryCare/DietNutrition/52494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2586566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