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戒菸後變胖 腸道菌惹的禍

法新社 – 2013年8月30日 下午8:35

(法新社日內瓦29日電) 瑞士研究人員今天說,光是緊張進食這個原因,無法解釋為什麼人們往往會在戒菸後變胖,研究人員如今把焦點放在腸道細菌的改變上。


研究報告顯示,戒菸後第一年,體重平均會增加4到5公斤。


但是根據蘇黎世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ZurichUniversity Hospital)研究人員的說法,戒菸後體重增加的民眾,食量可能沒有戒菸前多。


羅格勒(Gerhard Rogler)教授指出,即使是在戒菸後降低卡路里攝取量,之前有吸菸習慣的民眾,體重還是會增加。他說,他與同事發現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即戒菸者腸道菌群結構有了變化。


他們的研究獲得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wiss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支持,報告發表於同儕評審的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這項研究發現一旦戒菸,腸內菌株的多樣性就會改變,變得比較像肥胖民眾身上的腸道菌群。


羅格勒告訴法新社,最近戒菸的人與肥胖的人,身上的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與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往往較多。


這些細菌據稱可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分解難以消化的纖維,因此,人們吃進肚裡的食物,有更多將變成脂肪,而不是當成廢物排泄掉。(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鄭醫師補充:


戒菸後,不少人的體重隨之跟著增加,原因可能不是暴食或者飲食量增加,因為大部分的人食量反而更少,但體重還是增加。因此,可能是身體對於食物的利用以及吸收效率提高,這篇研究報導就是清楚的例證。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肥胖可能與腸道菌叢生態有關。因此,腸道菌叢的調整,有助於減少肥胖的風險。


對戒菸後肥胖還是有實際做法可以預防,便是透過腸道菌叢的改變來直接調整,切勿因為這點而對戒菸遲滯不前。


參考文獻:


Luc Biedermann, Jonas Zeitz, Jessica Mwinyi, Eveline Sutter-Minder, Ateequr Rehman, Stephan J. Ott, Claudia Steurer-Stey, Anja Frei, Pascal Frei, Michael Scharl, Martin J. Loessner, Stephan R. Vavricka, Michael Fried, Stefan Schreiber, Markus Schuppler, Gerhard Rogler. Smoking Cessation Induces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Humans. PLoS ONE, 2013; 8 (3): e59260 DOI: 10.1371/journal.pone.00592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苦橙不能減肥 恐引心血管疾病

中央社 – 2013年9月1日 上午11:26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1日電)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苦橙萃取物產品是食品,不能宣稱可減肥或減重,成分含Synephrine具副作用,將限量濃度6%以下。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表示,苦橙(Citrus aurantium L.)是屬於柑橘類水果,苦橙的皮、花、或果都可以食用或萃取成為食品原料;苦橙食用是安全的,不過萃取物後添加到食品中,仍有風險。


苦橙萃取物含成分「Synephrine(辛弗林素)」,蔡淑貞說,Synephine類似麻黃素、腎上腺素,具有興奮劑作用,具有促進新陳代謝作用,較不會累積脂肪,比較不會胖。


開業減重醫師蕭敦仁說,麻黃素常見用在減重產品,有可能促進心血管疾病,苦橙萃取物Synephrine效果包括抑制食慾減少腸道營養吸收及促進新陳代謝,有些產品以苦橙取代麻黃素;不過,國外文獻顯示仍具有副作用,包括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大腸發炎。


蔡淑貞說,為避免苦橙成分充當減肥產品使用,同時也擔憂成分的興奮作用會讓血管收縮、增加高血壓風險,避免心血管功能不好的民眾服用,因此預告含苦橙產品應標示警語。


她說,自民國103年1月1日製造的苦橙產品的容器與包裝食品應標示警語,兒童、孕婦、哺餵母乳者、老年人及具心血管疾病者不宜使用。不得與咖啡因產品同時食用。若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者,在選購苦橙產品前須先諮詢醫療人員。


對於Synephine也有限量規定,她說,苦橙產品的Synephine濃度應在6%以下,每天食用限量是20mg以下。同時,食藥署再次提醒,苦橙萃取物是食品添加物,沒有減肥效果,因此不得宣稱具有任何減肥、減重效能。


鄭醫師補充:

在減重的營養補充品上,天然並不代表一定是安全的,上述報導提到的苦橙,在市面上的減重營養補充品的內容上,經常看的到苦橙的萃取物Synephrine(辛弗林素)這種成分,最常和咖啡因成分製成產品在市面上販售其藥理作用與麻黃類似,麻黃在某些減重處方中,也可能被添加。麻黃目前是管制的中醫藥材。麻黃素是安非他命製造的原料,許多中樞神經性興奮劑,都有提振精神以及抑制食欲的效果。

辛弗林素的研究非常早,早在1930年代就有相關研究陸續出爐,最初,辛弗林素完全是以血管收縮的效果最為人所知,就像麻黃的效果,影響血壓主要是增加收縮壓以及增加心跳,完全不影響舒張壓,有心血管或者高血壓病史的人,應該儘量避免食用,氣喘或者鼻塞,有症狀舒緩的效果,也是取決於原本藥理作用:

A. B. Stockton, P. T. Pace and M. L. Tainter (1931). "Some clinical actions and therapeutic uses of racemic synephrine." J. Pharmacol. Exp. Ther. 41 11-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焦慮的人 需要更多個人空間

作者: 陳正健、邱慕天 | 台灣醒報 – 2013年8月30日 下午2:32


 







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研究員揚內蒂和她的研究團隊,邀訪了15名健康的自願者參與實驗,研究人員在他們的手裝上電擊裝置,並量測他們眨眼的肌肉反應。當手指離臉龐的距離較遠,手被電擊時,參與者的眨眼反應較小,可是當手指愈靠近臉寵,手被電擊時,眨眼的反應則較強。


眨眼是大腦皮層對外界刺激訊號,而產生的快速反射動作。實驗結果發現,當手愈靠近參與者下意識定義的個人空間時,他們眨眼的反應會突然急遽升高。而這個反應斷層區間出現的位置,在每個人身上都不同。


基本上,自認個性大剌剌和無憂無慮的人,在電擊位置靠臉很近時,才會出現劇烈緊張反應;而自認習慣緊張兮兮的人,只要手遭電擊的位置稍微靠近,就會啟動很強的眨眼反應。揚內蒂解釋,這表示一個焦慮的人,需要較為寬闊的個人空間,意即與外界變動的人事物保持較遠的距離,才能感到自在。


同樣在動物界,有所謂的「警戒距離」,對一隻斑馬而言,當其他動物逾越牠的「警戒距離」時,牠的求生反應會增強,以確保自己不受捕食或威脅,而焦慮程度愈高的斑馬,其「警戒距離」則愈大。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麥克.葛柴諾指出,「警戒距離」之於動物,有如個人空間之於人類,有警覺潛在威脅的作用,在過去,是有利人類生存,但是對於現代人而言,這項功能可能造成人類「過度警覺」,以致於發生「幽閉恐懼症」或是「廣場恐懼症」,這些患者害怕擁擠的人群,或對狹小封閉空間感到恐慌。


「個人空間也在人際關係上扮演重要角色。當我們信賴一個人,覺得跟他/她相處起來很舒服的時候,那個人容易進入我們的個人空間,反之,若是彼此信賴感較低,身體的距離也較遠。」揚內蒂說。


本研究刊登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


鄭醫師補充:


許多敏感或者社交畏懼的人,比較怕人多的場合,即使不和別人交談,走在人多的地方也容易感到不安或者不自在,透過這篇研究我們更清楚的明白其中的機制為何。


基本上,這些狀況並非無法處理或者改善,只要當事人有意願,透過適當的放鬆技巧訓練以及相關行為療法,補充一些幫助身體改善以及穩定的相關補充品,效果並不差。


參考文獻:



Chiara F. Sambo and Gian Domenico Iannetti



Better Safe Than Sorry? The Safety Margin Surrounding the Body Is Increased by Anxiety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8 August 2013, 33(35):14225-14230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3/35/1422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專家觀點)香蕉、牛奶、水果 可紓壓

 

 



飲食確實能達到疏解壓力的目的,因為食物中含有與人體荷爾蒙有關的營養素,紓壓食物包括香蕉、牛奶、澱粉類、柑橘、檸檬等,可以多多攝取,平緩情緒。



香蕉含有豐富的色胺酸,而色胺酸正是營養素、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促進血清素的合成分泌,緩解情緒,讓人不易緊張。牛奶也含有色胺酸,有些人睡不著時,喝杯溫牛奶,可以舒緩心情、放鬆壓力,幫助入眠。



碳水化合物也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讓血糖、胰島素穩定,情緒也因此穩定,建議早餐可吃燕麥片、五穀雜糧麵包、全麥麵包等澱粉類食物,血糖緩慢上升,血清濃度增加,緩解情緒。



人處於壓力狀態,腎上腺素分泌旺盛,補充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檸檬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抗壓的好食物。建議國人經常攝取減壓的快樂食物,包括深海魚、香蕉、葡萄柚、全麥麵包、大蒜、南瓜、核桃、牛奶、綠色蔬菜、等。



常有網友詢問除了營養品外,哪些食物可以紓壓或者抗壓,我想這篇報導是很好的參考,唯一要注意的是多喝牛奶是否有幫助?這並非見仁見智的問題,而是個別差異的不同,我想含有色胺酸的食物很多,一般像是火雞肉、雞肉、酸乳酪以及芭樂等等都有,牛奶只是其中一項,但牛奶是慢性食物過敏原的第一名,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喝了牛奶,色胺酸能吸收多少不知道,倒是過敏就已經讓身體出不少的狀況了,其中還可能包括失眠等等。想補充色胺酸,最好先瞭解自己的體質是否有過敏?不然還是直接補充這類營養品比較安全些。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姨媽」搞鬼 女人變購物狂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你是那種會花錢買一些明知穿不的衣服或鞋子的女人嗎?現在心理學家給你一個完美藉口:這都要怪女人的「大姨媽」!研究指出,女人生理期來臨前容易衝動花錢和過度血拼,但往往事後也更後悔。



生理期來臨前 衝動消費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赫福郡大學針對四百四十三名十八歲到五十歲婦女所做的研究發現,女人在生理期開始前十天,也就是「黃體期」,控制自己花錢的能力大大降低,血拼可能是女人解決經前症候群緊繃情緒的一種方法。九十%的女性都會有經前症候群。



血拚紓壓 總比喝酒好



研究詢問婦女花錢模式,一百五十三人說在黃體期花錢比較不受控制,其中三分之二人會衝動購物,五十七%人花錢會超支二十五英鎊(約台幣一千二百元),另六%人更承認,會超出原本預算至少二百五十英鎊(約台幣一萬二千元)。



目前已知女性月經週期的荷爾蒙變化會驅動衝動性行為,也會造成每月循環出現的憂鬱、憤怒和壓力情緒。著有「女性經濟學」一書的研究負責人派恩教授說:「女性越到月經週期的後面,越可能超支花錢」,女性在黃體期階段花錢比較不受到控制,會出現更多衝動性、過度花錢,「這種花錢行為可能是對緊繃情緒的一種反應。她們覺得壓力大或沮喪,就更有可能靠血拼讓自己好過一點,藉此調整情緒。」而且與喝酒、吸毒相比,「這是一種社會允許的紓壓方式。」



這份將在英國心理學會年會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女性在這種情況下花錢後,也會更後悔。派恩說:「若女人擔心亂花錢,就應該避免在月經週期尾聲去逛街。」



有人形容女性的情緒如晴時多雲偶陣雨,偶爾還會打雷下冰刨,其實與女性月經週期產生的荷爾蒙變化有莫大的關係。最近英國的報導對於女性的消費習性與月經週期的關係,找出非常有趣的連結。也就是排完卵後的黃體期(月經來之前),女性的情緒會變得比較不穩定,憂鬱、易怒或者壓力感容易出現,有不少人平衡自己情緒的方法是藉由購物來平衡,但因此過度消費而事後後悔不已。


一般,經前症後群指的是女性在排卵之後,子宮內膜持續增厚但月經還沒開始的這一段時間,常見的症狀包含腹部鼓脹、頭痛、情緒變化及易怒等等,這些症狀通常會隨著月經來臨而消失。很多人會以甜食或澱粉來舒緩類似情緒,以學理來說,血液中的血糖上升,會改變氨基酸進入大腦的順序,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會變為第一優先,色胺酸濃度上升,血清素濃度亦隨之增加,自然能舒緩情緒,不過,這是比較不健康的飲食調整方式。建議大家,可以考慮服用一些能幫助血清素濃度增加的食物例如火雞肉、雞肉、酸乳酪、以及芭樂,香蕉等等,當然相關的營養品也可以考慮,像是鈣鎂及月見草油等等對經前症後群的抒解有不少研究支持,也可以補充一些。


擔心自己女性荷爾蒙不平衡,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完整評估,找出問題所在,針對檢測結果來補充,利用營養品及天然荷爾蒙來調整改善,效果更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抒寫情緒 有助傷口癒合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22日 下午4:18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寫下你遇到的問題,可以提升身體免疫力,並加速傷口的癒合!國外研究顯示,在受傷後定期 紀錄不快的感受經驗,以及受傷帶來的影響,可以提升傷口恢復的速度。研究員指出,透過書寫可以舒解壓力,提升免疫力,此研究證實了心理治療與生理復癒的關 聯性。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研究發現,紀錄下不快感受經驗的人比起只紀錄每天例行活動的人,皮膚癒合速度可以快上3倍。


研究員要求50名男女連續3天,每天花20分鐘的時間做紀錄,其中一組實驗對象寫下他們的不快經驗及他們最深的情緒;另一組則紀錄隔天要做的事,但沒有紀錄任何的感覺及情緒。


研究員在2週過後於實驗者的手臂上做切片檢查,比較實驗者的傷口恢復速度。結果顯示,在紀錄中紓發情緒的人,有76%的人在11天過後傷口癒合,另一組則只有42%的人傷口癒合。


領導研究的布爾德比特博士說:「此研究證實了心理與生理的關聯,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利用心理療法改善生理上的療效。」她進一進指出,未來的研究將探討此方法,是否也能幫助人們加速長期傷口及手術後的恢復。


蘇格蘭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學的研究也呼應前實驗結果。研究員要求50名運動員連續3週,每週一次花20分鐘的時間做紀錄,其中一組寫下受傷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及情緒反應,另一組則紀錄與情緒、受傷無關的事情。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組在行動能力的恢復上有明顯的改善。


研究員表示,透過書寫抒發情緒可以舒解壓力,進而提升免疫力;壓力則會影響睡眠,促成免疫細胞數目的減少。另外,熟睡在傷口癒合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鄭醫師補充:

有壓力的時候,身體會把資源放在壓力處置上,身體自我修復的資源會減少許多,因此,任何對心理壓力有效的減壓方式,都可以幫助身體自癒能力,當然也包含傷口癒合,這項研究就是最好的例證。

參考文獻:


Psychosom Med. 2013 Jul;75(6):581-90. doi: 10.1097/PSY.0b013e31829b7b2e. Epub 2013 Jun 26.

Expressive writing and wound healing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80401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防中風 定期運動最有效

作者: 張中宜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23日 下午12:20

【台灣醒報記者張中宜台北報導】你還窩在辦公室或沙發上嗎?小心了,這樣可能會提高你中風的機率,一項發表在外國醫學期刊《中風》的研究指出,平常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比每週固定運動4次以上的人,得到中風或小中風的機率多了20%。


這項研究對2萬7千名年齡45歲以上人士,做了近五年的調查及研究,發現運動除了降低血壓、體重,還可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而這些因素皆為中風的危險因子,因此運動可以降低罹患中風的機率。


此研究將男女分開研究,發現做運動的效果在男性中更為顯著,南澳大利亞健康科學系講師,也是此研究的米歇爾‧麥克唐納(Michelle McDonnell)醫生表示,做運動時出汗的好處,就是可以降低影響中風相關的風險產生。


全世界每年約有將近600萬人死於腦中風,死亡率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在國人十大死因中也高居第三名,且有極高的復發、致殘率,因中風導致的中毒殘障者甚至高達40%,是民眾最恐懼的一種突發性疾病。


許多人沒有固定運動的習慣,也沒有固定運動的頻率,但此項研究還發現,缺乏運動在中風機率中的危險因素,可能僅次於高血壓。只是暑假天氣酷熱,且溫度也比往常來的高,在做劇烈運動之餘,也要注意適時的補充水分,以免造成反效果。


鄭醫師補充:

這邊提到的規律運動為一周四次。研究提到的運動為規律,中等強度,休息時仍會流汗的體能活動。

參考文獻:

Physical Activity Frequency and Risk of Incident Stroke in a National US Study of Blacks and Whites
  • Michelle N. McDonnell,
  • Susan L. Hillier,
  • Steven P. Hooker,
  • Anh Le,
  • Suzanne E. Judd,
  • and Virginia J. Howard
Stroke. 2013;STROKEAHA.113.001538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July 18 2013, doi:10.1161/STROKEAHA.113.001538

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7/18/STROKEAHA.113.001538.full.pdf+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老是覺得餓 肥胖基因害的!

作者: 尹曉春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16日 下午4:41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綜合報導】肥胖基因FTO會影響飢餓訊號的強度,增加進食慾望,進而導致體重增加。過去科學家知道肥胖與基因有關,但並不清楚其運作方式,直到最新刊登在《臨床研究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的研究,解開肥胖基因的運作謎題,未來將有助於解決在全球逐漸蔓延的肥胖問題。


過去,科學家雖然知道肥胖基因FTO與體重過重有密切關係(FTO基因變異影響6分之1的人口,提高肥胖機率70% ),但始終無法確定肥胖基因以何種方式造成肥胖;直到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發現,因為FTO基因變異會增強飢餓素(ghrelin)發出的訊號,讓高熱量的食物更加誘人,進而增加肥胖機會。


研究者貝特漢博士的團隊發現,帶有FTO變異基因的受測者,不僅血液中飢餓素的強度提高,大腦反應也變得更加敏感。在雙重效果下,進食慾望也大幅增加。


研究團隊分別以「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與血液測試,來觀察飢餓素在血液與大腦中的反應。結果發現,高FTO風險的受測者進食後,飢餓素強度非但沒有如期下降,反而還上升得更快。


此外,透過fMRI可以發現,高風險受測者的大腦反應比低風險者更為活躍。貝特漢博士表示,「他們的大腦尤其對高卡路里食物有反應;就像在生理上就被設計得要吃得比較多。」


貝特漢表示,理解FTO如何影響體重後,未來可以更有效的解決肥胖問題,例如提供治療方式或藥物研究的新方向。倫敦帝國學院的博隆教授則強調,原本FTO基因無法完整解釋肥胖問題,但「這項研究在釐清問題中,踏出相當重要的一步」。


肥胖目前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未開發國家,都成為無法忽略的問題,不僅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的風險,更可能增加罹癌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1年的調查,每年有280萬成人死於體重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4千萬的5歲以下兒童過重。


鄭醫師補充:


FTO基因導致肥胖,過去研究發表不少,但FTO基因的人即使進食,飢餓素仍釋放異常,進而更想吃,這完整解釋了某些肥胖患者的體質。參考文獻:














Efthimia Karra, Owen G. O’Daly, Agharul I. Choudhury, Ahmed Yousseif, Steven Millership, Marianne T. Neary, William R. Scott, Keval Chandarana, Sean Manning, Martin E. Hess, Hiroshi Iwakura, Takashi Akamizu, Queensta Millet, Cigdem Gelegen, Megan E. Drew, Sofia Rahman, Julian J. Emmanuel, Steven C.R. Williams, Ulrich U. Rüther, Jens C. Brüning, Dominic J. Withers, Fernando O. Zelaya, Rachel L. Batterham
J Clin Invest. 2013; doi:10.1172/JCI44403


http://www.jci.org/articles/view/444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時家庭暴力造成的心靈創傷如果不處理,導致細胞DNA的端粒縮短速度增加,平均減少五到十年的壽命。

 對醫療專業來說,端粒縮短越快,DNA能夠複製的次數越少,老化越快,壽命越短。幫助身體的有效保健或者治療,必然是縮短端粒縮短的速度。

心靈創傷有相關技術可以協助根本處哩,有興趣的人歡迎和我討論。

 參考文獻:

Molecular Psychiatry 18, 576-581 (May 2013) |
 doi:10.1038/mp.2012.32

 Exposure to violence during childhood is associated with telomere erosion from 5 to 10 years of age: a longitudinal study

I Shalev, T E Moffitt, K Sugden, B Williams, R M Houts, A Danese, J Mill, L Arseneault and A Caspi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18/n5/full/mp201232a.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 讓大腦更抗壓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7月8日 上午12:00

多運動,較不會變成「草莓族」,大腦抗壓性會比較好。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最新研究發現,運動會使大腦重組,更適應外界變化。壓力來襲時,大腦較能對抗壓力傷害。情緒就不會那麼焦慮,就算遇到壓力,大腦也能正常運作,不會動不動就崩潰、秀逗。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大腦「腹側海馬迴」部位負責調節焦慮情緒,當遇到壓力,腹側海馬迴可能變得非常活躍,導致強烈焦慮情緒。研究人 員用老鼠做實驗,先讓老鼠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然後再讓老鼠接觸冷水壓力刺激,結果發現,老鼠大腦神經元會阻止腹側海馬迴過度興奮,焦慮情緒就不會過於強 烈。


過去認為,運動會促使腹側海馬迴長出新的神經元,而新神經元往往比成熟神經元更加好動,稍有刺激,往往就會大做反應,因此理論上運動應該會讓人更加焦慮。不過這次研究發現,運動不但會刺激新神經元增生,也能避免神經元反應過於激烈。


研究資深作者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伊莉莎白‧高爾德分析,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焦慮情緒對適應能力較差的生物較為有利,在焦慮情緒催促下, 生物就不會讓自己陷入險境,如此就能增加存活機會。而規律運動似乎可以讓大腦更有彈性,更能適應生活習慣與周遭環境的變化。研究成果或可幫助焦慮症患者解 決一些情緒困擾。


鄭醫師補充:


這篇五月才發表的研究透過動物實驗,直接證實運動確實可以增加大腦腹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增生。這個部份的大腦在研究上確認是掌管壓力調適的重要區域。壓力大的人,更應該設法找出時間規律運動,幫助自己降低焦慮以及增加抗壓力。


運動幫助抗壓,過去類似的研究也可以參考:


1.


Neuroscience. 2004;124(4):985-92.

Voluntary exercise protects against stress-induced decreases i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rotein expression.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026138


2.(本地研究)




J Neural Transm. 2006 Jul;113(7):803-11. Epub 2005 Oct 27.

Compulsive exercise acutely upregulates rat hippocampal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6252072


上述報導參考文獻:


Timothy J. Schoenfeld,Pedro Rada,Pedro R. Pieruzzini,Brian Hsueh,and Elizabeth Gould


Physical Exercise Prevents Stress-Induced Activation of Granule Neurons and Enhances Local Inhibitory Mechanisms in the Dentate Gyru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 May 2013, 33(18):7770-7777; doi:10.1523/JNEUROSCI.5352-12.2013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3/18/7770.abstract






圖示說明:大腦海馬腹側迴細胞因運動而新生腦細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不停難控制?11種食物助降食慾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7月2日 上午10:36

看著電視上纖瘦骨感的女明星、雜誌上又嬌小又瘦的女模,總羨慕他們擁有吃不胖的身材,或總能吃少少就停口,輕鬆抵抗美 食的誘惑?其實想要做到抑制食慾的目標並不難,只要選對吃的食物,就能增加飽足感以及達到抑制食慾的效果,國外網站「控制食慾」 (LoseYourAppetite)內容及相關外電整合出11種能有效抑制食慾的食物,包含蘋果、燕麥片、綠茶在內。



1.蘋果:蘋果含有豐富可溶性纖維及果膠成分,能幫助產生飽足感、調節體內血糖平衡,且吃蘋果需要花較多時間咀嚼,相對地也能延長消化時間、進而減少攝取的食量。


2.燕麥片:高膳食纖維的燕麥片是增加飽足感的優質食物,且能幫助降低血糖指數、胰島素,不但有助於抑制食慾,也很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此外,燕麥片也有幫助皮膚代謝、消除痘痘的功效。


3.綠茶:綠茶中的兒茶素不但是最佳抗氧化物質,甚至還可以幫助阻擋葡萄糖進入脂肪細胞,延緩血糖值升高,進而達到抑制食慾的可能,並避免脂肪堆積體內。


4.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可算是保健功效最好的甜食之一,許多正在減肥的女性也會利用黑巧克力當作節制食慾的零食,不僅熱量低、當中的特殊物質對於腦部細胞增長也有幫助;每天吃一點黑巧克力,也能讓人心情變好。


5.杏仁:只要約50克的杏仁(大約35顆)就可提供人體一天所需要的100%維生素E,它豐富的膳食纖維,是蕃薯的4~5倍,易有飽足感又能促進腸道臑動,幫助改善便秘。


6.地瓜:地瓜是減重必備食物,不但熱量低又有高纖維質,吃了不但抑制食慾、增加飽足感及延緩飢餓時間,還能促進消化、讓排便順暢。


7.咖啡:別小看咖啡,每天喝1~2杯咖啡~不但能起到提神作用,國外研究也正名,咖啡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及抑制食慾。


8.水:當人體水分攝取不足時,就會更容易感到肚子餓、食慾增加,事實上只要適時為身體解渴,就可以避免食慾提升的問題,進而減少食量。


9.雞蛋:研究證實每天早餐吃一顆蛋,就可以讓人在接下來的一整天都增加飽足感,整天攝取的熱量也會少掉約100大卡。


10.豆腐:由黃豆製成的豆漿、豆腐等,有豐富的異黃酮,還有高量蛋白質、纖維素、有些甚至還有比莓果類更高含量的抗氧化物,是幫助增加飽足感、減少食慾的食物。


11.葡萄乾: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曾指出,餐前食用葡萄乾可延長飽足感,減少正餐攝取量,因此也是能夠降低食慾的天然營養食物。




鄭醫師補充:


食慾對身體健康的人是一種正常反應,對過重的人來說,必然是有些生理或者心理方面的失衡導致體重控制困難。建議對食慾不要採取激烈對抗的方式,任何激烈的對抗,都是在賦予對抗的標的能量。有減重經驗的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


上述資料摒棄對抗食慾,採用大禹治水疏導的方式來協助減重,幾乎都是有研究支持的參考資料,有減重需求的人可以多參考應用。


部落格參考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9511&prev=39568&next=39348&l=f&fid=4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心情鬱卒 易心臟病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7月1日 上午12:00

心情不好,心臟健康不妙。美國國衛院補助一項針對退伍軍人的研究顯示,精神受到創傷,心臟血流量減少二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大增。


研究人員針對五百六十二對雙胞胎退伍軍人進行研究,研究雙胞胎有助排除一部分的基因及環境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退伍軍人,二成三出現心血管疾病;未發生創後壓力症候群者,不到一成出現需治療的心血管疾病。


同時心血管影像掃描研究發現,精神上受創傷的退伍軍人,心臟血流量相對偏低,顯然心臟健康較差。不過,研究並未證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心臟病有直接因果,只證明兩者相關。


腦部有無數條神經與下視丘相連,心理或情緒上的任何反應一概會經由它傳達報身體各相關器官部位。沮喪或不愉快的心情容易造身體反應遲鈍和懶洋洋,無 精打采。喜悅與快樂情緒讓身體健康與免疫功能較為正常。民眾面對壓力時,常有緊張、焦躁及失眠等症狀,若無法緩解,長期下來影響全身健康。




鄭醫師補充:


應該說,心理壓力直接衝擊大腦與心臟的健康,心理壓力不處理,身體會把資源用於對抗壓力,導致身體累積無法自然修復的問題,因此身體問題越來越多,每況愈下。壓力不難處理,只要用對方法,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該是一輩子的負擔,因為心靈處理有相關技術可以了解以及應用。


這篇研究的結論,原來是越戰退伍軍人,若是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心臟病風險倍增,相關參考文獻:


http://www.nhlbi.nih.gov/news/press-releases/2013/vietnam-vets-with-ptsd-more-than-twice-as-likely-to-have-heart-disease.html


類似研究發表可以參閱相關文獻來源:


1.


Open Cardiovasc Med J. 2011;5:164-70. doi: 10.2174/1874192401105010164. Epub 2011 Jul 11.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792377


2.


http://www.ccjm.org/content/76/Suppl_2/S60.full



解釋:左邊是沒有PTSD的人,心臟血流灌注較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吃兩餐 減肥效果較佳

2013年6月25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尹德瀚╱綜合報導】

 東歐捷克「臨床暨實驗醫學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少吃多餐的減肥效果不如多吃少餐,一天只吃兩餐所能減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遠多於一天吃六餐。這項研究廿三日在芝加哥「美國糖尿病協會」研討會中發表。

 五十四位罹患二型糖尿病的病患參加此一研究,其中一部分人一天只吃早餐(早上六點至十點)和午餐(中午十二點至下午四點),另一部分人一天吃六餐,但其卡路里和營養價值相同。 十二周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吃兩餐者的BMI(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平均減少一.二三,吃六餐者平均減少○.八二;且前者減少較多肝脂肪,後者對胰島素敏感度增加較多。

 研究員卡列歐娃在發表研究時表示,這個結果證實,「早餐像國王,午餐像王子,晚餐像乞丐」這句古諺是有道理的。她說,只吃早餐和午餐比只吃午餐和晚更有益處,因為脂肪比較容易在午餐和晚餐之後囤積。

鄭醫師補充:

人體每天的代謝有高與低的差別,早晨需要更多能量幫助思考或者體力的付出,因此能量代謝效率較高,到了傍晚或者晚上,身體準備休息,代謝自然變慢。因此,一天只攝取早餐和午餐加起的熱量,即使和一天六餐(少量多餐)的熱量相同,但身體代謝代謝效率不同,還是會有差別。

各種不同減重方式有其理論以及臨床實證做基礎。本身已經被診斷有代謝症候群甚至是糖尿病的患者可以考慮,此外,這種方式適合早睡早起的人。

參考文獻:

The Effect of Drequency of Meals on β-Cell Function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HANA KAHLEOVA, LENKA BELINOVA, ANDREA TURA, MILAN HAJEK, MONIKA DEZORTOVA, MARTIN HILL, TEREZIE PELIKANOVA, Prague, Czech Republic, Padova, Italy

http://www.abstractsonline.com/Plan/ViewAbstract.aspx?sKey=5729427a-bf50-4c5b-b77b-59c1b0029843&cKey=efbbe9b6-4c3e-484f-bdc8-129af1de2f02&mKey={89918D6D-3018-4EA9-9D4F-711F98A7AE5D}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重不只變美麗 更有助增強記憶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6月20日 下午6:52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過去其他針對肥胖與記憶力的相關研究,曾發現肥胖 者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有受損情形,而瑞典烏密亞大學派特森(Andreas Pettersson)醫師進行的實驗則發現,肥胖者如能靠減重來回復健康身材,記憶力受損的情形不但能修復,還能讓腦部的記憶區塊更加活躍,有助增強記 憶力。


減重後大腦記憶更活躍


實驗讓過重婦女先以電腦螢幕上顯示的臉孔與人名組合,來測試受試者記憶能力,接著進行為期半年的飲食控管計畫,其中選出9位必須按照30%蛋白質、 30%碳水化合物、40%不飽和脂肪的比例進食,剩下的受試者則是按照15%蛋白質、55%碳水化合物、30%脂肪的比例進食。


在實驗前後都有使用MRI核磁共振掃描腦部活躍現象,結果發現在經過半年的飲食控管後,受試者的BMI值從32.1降到29.2,平均體重也從 188.9磅(85.7公斤)降到171.3磅(約77.7公斤)。值得注意的是,掃描結果發現,在大腦的記憶區塊明顯比先前來得活躍,記憶力明顯提升, 顯示減重對於記憶有正面改善影響。

鄭醫師補充:

過度肥胖,與胰島素抗性或者身體發炎往往有關,這些亦會影響腦部功能,當然也包含記憶力。這篇研究主要透過飲食來調控,減少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質以及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來達到減重的效果。
這篇有趣的研究於舊金山舉行的第95屆內分泌學會年會中發表。

參考文獻:

http://www.newswise.com/articles/weight-loss-improves-memory-and-alters-brain-activity-in-overweight-wome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肥胖副作用-體重過重 易感疼痛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6月16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綜合外電】 (中時健康╱外電編譯)

近來的醫療數據都顯示,肥胖、體重超重的人比較容易罹患一些心血管疾病,或是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但是現在研究發現,估且不去管健康上的問題,肥胖的人即使沒有疾病困擾,也比體重正常的人容易感覺疼痛,研究刊登在《國際肥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期刊中。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 SUNY)醫學中心Arthur A. Stone博士和他的同事根據蓋洛普組織從2008年到2010年所進行的電話調查的資料表示,參與這項電話調查的人當中,有36.8%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低於標準或是正常的,但也有38.3%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是超於標準的,而有24.9%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被認為是肥胖的。

 調查人員詢問參與者前一天,是不是有感覺任何身體上的疼痛感覺,還有過去12個月之內,頸部、背部、腿部或是膝蓋的疾病,是不是有造成某些地方疼痛,或是曾經發生因為疾病而造成經常性疼痛。

 Arthur A. Stone博士說明,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中體重增加了,疼痛的次數也增加,跟體重正常的人比起來,BMI25到29的人,疼痛多了2成;BMI30到34的人,疼痛多了68%;BMI35到39的人疼痛更多了高達136%;BMI若是超過40的人,疼痛多了254%之多。可以知道體重和疼痛整體感覺是成正比的,兩者之間的關聯性非常強烈。

研究人員表示,推測有可能是大量的脂肪和身體的新陳代謝,造成這樣的結果,但是還需要更多研究和實驗來證實。不過,不管是不是過多的脂肪造成疼痛指數上升,體重最好還是保持正常,除了避免疼痛之外,也可以預防三高和其他疾病的入侵。

鄭醫師補充:

肥胖與身體發炎息息相關,這些年的相關研究一再證實這個論點。而發炎,容易導致身體疼痛,急性發炎就不用說了,慢性發炎也經常出現。

不管如何,疼痛是身體警示訊號,最好不要輕忽,能夠針對源頭去了解以及處理,才是長治久安之道。做好身體體重管控,減少發炎,避免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儘管老生常譚,但卻是再重要也不過的健康基本道理。

參考文獻來源:

Obesity and Pain Are Associ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1. Arthur A. Stone*,
  2. Joan E. Broderick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6 SEP 2012


DOI: 10.1038/oby.2011.397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38/oby.2011.397/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壓力過大 白髮狂生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6月13日 上午12:00

年紀輕輕,頭上卻突然出現很多白頭髮?說不定是你工作、學業壓力太大,導致白髮叢生。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壓力過大很容易讓頭髮由黑色轉為白色,想要頭髮烏黑亮麗,可以嘗試多放鬆、多排解壓力。


黑色素幹細胞負責控制頭髮、皮膚顏色,美國研究指出,壓力會讓頭髮黑色素幹細胞逃跑、消失,當黑色素幹細胞逃跑、消失,頭髮就會從黑色變成白色,在壓力摧殘下,頭髮可能永遠都黑不回來。


當身體承受壓力時,體內會出現壓力荷爾蒙。美國紐約大學皮膚科研究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如果皮膚上的壓力荷爾蒙濃度大量增加,毛囊中的黑色素幹細 胞就會剝落、離家出走,跑去皮膚上面,頭髮便會失去原本色澤,轉變成白色或灰色。不只壓力,皮膚、毛囊一旦受紫外線照射,黑色素幹細胞也會集體逃亡。


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皮膚科助理教授伊藤真由美表示,研究的結果顯示,壓力荷爾蒙可能會讓頭髮變白。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醫學」期刊。


一般人大約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就會開始出現白頭髮,過去研究顯示,遺傳基因、污染、飲食、抽菸等因素都可能讓頭髮提早變白。研究人員認為,未來也許可以透過研究,找出治療白髮新方法。




鄭醫師補充:


看到這項研究,我想到李白的詩: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唐‧李白


語譯
攬鏡自照,纔發現自己的白髮越來越多,覺得簡直有三千丈那麼長似的。這些白髮大概是因為我的愁思太多太長的緣故而產生的吧?只是不知道明鏡裏原來是一頭黑髮的我,究竟是為了甚麼傷心煩惱而得到了一頭似秋霜樣的白髮呢?


以前學生時代看武俠小說,看到一夜白髮的情節。不要以為這是小說情節,上面提到的這篇研究就是很好的例證。


因此自覺壓力過大,白髮大量長出來的人,極可能是身體壓力系統失衡的徵兆,建議可以透過相關檢測以及了解壓力源頭的因應之道,藉由完整的改善,針對生理以及心理兩方面雙管齊下,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Direct migration of follicular melanocyte stem cells to the epidermis after wounding or UVB irradiation is dependent on Mc1r signaling

Nature Medicine (2013) doi:10.1038/nm.3194
              Published online 09 June 2013

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aop/ncurrent/full/nm.3194.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伸展、冥想可緩解創傷後壓力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6月5日 上午12:00

伸展、冥想有助緩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美國國衛院指出,患者每周2次的伸展、冥想,持續8周,壓力荷爾蒙水準及不適症狀可獲改善,進而輔助改善該症候群。


美國國衛院研究員金洪相(音譯)表示,經由伸展、冥想改善不適,是成本較低,副作用較少的途徑。


研究人員觀察28名來自新墨西哥州立大學附設醫院的護士,當中22人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將之分為2組。1組進行每周2次的伸展、冥想,持續8周;另1組什麼都不做。結果顯示,伸展、冥想組的壓力荷爾蒙水準及不適症狀改善較明顯。


專家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主要病因是一些「極度壓力事件」,但實際發病也與加上個人易感體質所致。與基因、及後天環境、先前壓力經驗均有關。




鄭醫師補充:


放鬆技巧最容易做的腹式呼吸,但是一般沒有接受過放鬆技巧訓練的人,不容易掌握要訣,達到真正放鬆的狀態,因此最好經過相關專業人員的訓練或者由適當的輔助器材來協助,必要的話,天天在家裡做,達到放鬆或者減壓的效果更好。這項研究是利用冥想輔助的呼吸運動來協助,達到舒壓以及降低壓力荷爾蒙的效果,一般壓力大或者難以放鬆的人,也可以嘗試以類似方式來幫助自己放鬆減壓。


上述報導的的參考文獻:


  • Sang Hwan Kim,
  • Suzanne M. Schneider,
  • Margaret Bevans,
  • Len Kravitz,
  • Christine Mermier,
  • Clifford Qualls,
  • and Mark R. Burge
PTSD Symptom Reduction With Mindfulness-Based Stretching and Deep Breathing Exercis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Efficacy JCEM jc.2012-3742; doi:10.1210/jc.2012-3742
http://jcem.endo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5/29/jc.2012-374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慢性疲勞靠放鬆不管用運動、行為療法方奏效

 

改善慢性疲勞症狀,放鬆不見得有效。英國、荷蘭研究指出,運動、認知行為療法才能有效治療慢性疲勞症狀,幫助提振精神。


過去治療慢性疲勞症狀,醫療人員多半鼓勵患者多放鬆,放慢生活步調,不過這項發表於「刺胳針」(Lancet)的研究卻發現,多放鬆、什麼事都不做,根本無法改善疲勞症狀,最重要的是要運動、接受認知行為療法,雙管齊下,這樣才能消除倦怠感,提升活動力。


慢性疲勞症狀包括極度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睡眠障礙、肌肉關節疼痛等,研究作者指出,「認知行為治療」與「漸進式運動療法」為慢性疲勞症患者提供治癒希望,讓患者可以重拾活力,恢復正常身心狀態。


全世界上約有2%的人有慢性疲勞症,這種疾病目前病因不明,有些人認為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現在還沒有方法可以徹底治療慢性疲勞症。


研究人員將600多位慢性疲勞症分成四組,一組接受認知行為療法,醫療人員運用心理治療,讓患者了解自己對慢性疲勞的恐懼。另一組則需要規律運動,每天都要進行走路等運動,以提振精神。有一組接受治療以放鬆身心、調整生活步調,還有一組則服藥治療失眠、疼痛症狀。


研究結果發現,行為療法、運動可以幫助患者提昇活動力,改善各種慢性疲勞症狀,並改變患者對疲倦的認知。這些治療方式幫助約六成患者減輕症狀,研究人員指出,就算使用最好治療,還是有約四成患者症狀沒有獲得改善,未來還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提升慢性疲勞症治療療效。



根據美國的統計,慢性疲勞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四(有些臨床調查甚至高達2%),女性甚至比男性多、好 發年齡為四、五十歲,這種狀況存在其實蠻普遍的。慢性疲勞的狀況發生,往往是突然的,常見的症狀如肌肉及關節疼痛、認知功能困難(專注力、記憶力及學習力 不佳)、心力交瘁,即便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當事人仍難以恢復。慢性疲勞對壓力高漲的現代人來說,遠比以前的年代更容易發生,然而大家對慢性疲勞症的認識並 不多,一般醫師在臨床上的治療也極為有限,因此慢性疲勞症一旦發生,往往會成為當事人揮之不卻的長期夢魘。


最近英國及荷蘭的研究發現:研究結果發現,行為療法、運動可以幫助患者提昇活動力,改善各種慢性疲勞 症狀,並改變患者對疲倦的認知。這些治療方式幫助約六成患者減輕症狀,也就是慢性疲勞的症狀一旦形成,放鬆沒用,相反地,還要想辦法利用漸進式運動療法幫 助自己動起來,症狀改善才會更有機會。


為何一般臨床醫療對慢性疲勞治療效果不彰?主要還是因為慢性疲勞的發生只是一個結果,常常發生在慢性 疲勞之前的病毒感染,免疫力大幅下降也是一個結果,這都是身體原本正常的功能已經明顯受損所產生,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長期的營養不均衡及缺乏、過度壓力 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耗竭、重金屬的過量累積、長期身體的發炎反應以及粒腺體功能不彰導致的細胞能量生成障礙,都可能導致最後慢性疲勞的症狀形成,對絕大部 分慢性疲勞患者而言,不是他們不想運動,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欲振乏力,所以這些導致身體功能障礙不解除,慢性疲勞的治療當然難有起色。透過功能性醫學的 相關檢測及處理,幫助一個人的身體功能恢復,才是幫助慢性疲勞根本改善的正本清源之道。單憑漸進式運動來改善或者認知行為治療來調整,仍有四成難以改善, 而且改善效率是否過於緩慢,也是我們治療考量必須正視及考慮的部分。


相關資料還可以參閱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6372&next=6242&l=f&fid=30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哈哈哈!研究:大笑與運動反應類似可促健康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5月18日 下午3:05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是笑點很低,時常狂笑的人嗎?那可能要先恭喜你,因為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持續大笑二十分鐘,比起慢跑一小時,對身體的幫助還來得有用!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羅馬林達大學(Loma Lind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讓十四名的受測者,分別觀看二十分鐘的戰爭片或是喜劇片,結果顯示,時常觀看喜劇片的人,體內的血壓及膽固醇和糖尿病罹病率,皆有明顯的下降。


主要研究人員李‧伯克博士表示,因為情緒行為與身體會產生深刻的連結,而大笑與運動對身體產生的反應又極為相似,所以證明大笑也能幫助身健康,尤其是對於身體功能已經退化的老年人,大笑更可以使得老年人的身體獲得正向的幫助。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發表於2010年的實驗生物學研討會 Experimental Biology conference,過去對大笑的研究發現大笑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正向情緒與記憶力、止痛、減壓、改善循環、增加肺部含氧量、放鬆肌肉、降血壓,好處不勝枚舉。相關文獻可以參閱:


https://media.laughteryogaamerica.com/pdf/scientific-benefits-of-laughter.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間歇性的禁食療法曾風行一時,但在科學證據上一直缺乏明確的證據,最近發表於糖尿以及血管疾病期刊(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的一篇文章提到禁食療法對於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幫助。 間歇性禁食能夠幫助不管是連續幾天或者挑一兩天,對於體重減輕以及心血管健康促進有直接幫助,這項研究領導人 James Brown評估已經發表的間接性禁食研究發現,發現對於治療肥胖以及第二型糖尿病有莫大幫助。

 所謂間歇性斷食指的是正常卡路里攝取和卡路里限制交替進行,這可以交替來作或者是一周挑兩天做禁食,根據研究顯示,這種飲食控制跟每天卡路里計算相比,對減重幫助更大。

臨床研究亦發現能抑制發炎、改善血糖以及血脂肪數值,並且促進循環以及降血壓。

 禁食的身體會改變身體選擇燃料的來源並且減少氧化壓力。 相對於藥物以及位繞道手術,對於肥胖患者可以考慮這種更自然的治療方案。

 有些動物研究更發現,間歇性禁食對於身體心血管系統的幫助與運動相當,例如改善血壓、心跳以及降低膽固醇等等。禁食對缺血性心臟病患者也有幫助,不僅具保護心臟效果還能提升脂聯素adiponectin,這是由脂肪細胞製造分泌的物質,與維持血糖以及脂質平衡有關。脂聯素與身體質量指數(BMI)成負相關,也就是肥胖或者是BMI值高的人,脂聯素偏低,反之,體重下降,脂聯素亦隨之提升。

因此,研究人員提醒,間歇性禁食相較於胃繞道減重手術,能達到更多好處,也不必高額費用以及伴隨手術得而來的潛在風險。此外,相關研究亦證實間歇性禁食對長壽、預防疾病特別是像阿茲海默症這類失智症也有效用。

每周找兩到三天來禁食,對於肥胖者以及相關疾病患者幫助不少,即使沒有肥胖困擾的人也可以試試一周禁食一天看看。

參考文獻:

James E. Brown, Michael Mosley and Sarah Aldred. Intermittent fasting: a dietary intervention for prevention of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ritish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 April 2013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3-04/sp-fse042613.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