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的表情不對稱!?壓力、疲勞造成顏面神經失調

 

眼部周遭肌肉突然不自覺的異常頻繁跳動,抖個不停,整臉看似眼歪嘴斜,很多上班族曾被自己這樣突如其來的症狀嚇壞了,其實這些症狀的發生主因就是「顏面神經失調」。根據臨床經驗,越來越多上班族曾患顏面神經失調,尤其是30歲上下、從事競爭較為激烈的業務或行銷工作的上班族。

如果顏面神經失調究竟該怎麼辦?適當休息與紓解壓力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臺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黃尚本醫師表示,很多壓力大和經常熬夜的上班族,曾因過度疲勞或壓力大,眼部周遭肌肉不自覺的頻繁抽動,這就是顏面神經失調。以醫學定義來看,顏面神經失調通常指一種無法控制,且無意識地連續收縮眼皮的疾病─眼皮肌肉會不自主的持續異常收縮及痙攣。整體而言,顏面神經失調患者的眼睛通常都很正常,但眼皮被迫連續關閉會引起視覺障礙,患者也經常會被這突如其來的症狀嚇壞。


■ 自律神經失調 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究竟顏面神經失調如何發生?主要跟自律神經失調相關。正常而言,身體肌肉分為隨意肌和不隨意肌兩種系統。其中隨意肌是指人能隨心所欲控制的肌肉,如看到人,對人眨眼睛、對人笑,以上肌肉動作是經由大腦下達指令才產生;而不隨意肌是指身體不需經過大腦下指令,就會自動產生動作,也稱為自律神經系統。例如看書看得太久,眼睛感到疲累,身體為讓眼睛休息,眼皮就會不自覺眨一下。

由此可知,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是彌補隨意系統的空檔,讓身體能有放鬆和休息時間,不讓神經繃得太緊。就像駕駛員開飛機很累時,便會啟動自動飛行系統,讓身體休息一下。但若自律神經系統太過活躍,過於取代隨意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會讓身體產生過多不自覺動作,也就可能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 壓力、休息不足 最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黃尚本醫師指出,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指的是體質,有可能是遺傳,像有些人個性比較容易激動、緊張、睡不著覺,其自我控制系統,就比一般人容易出問題,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最常見的後天性原因,是壓力、經常熬夜、睡眠不足、情緒不佳;其中,睡眠不足是顏面神經失調患者最常見、可辨別的警訊來源。 

顏面神經失調的發生都在一瞬間,很難有清楚可辨的身體徵兆。不過當上班族意識到自己睡眠品質不佳,就要嚴防發生顏面神經失調。睡眠品質不佳,主要可從底下四件事來判斷:1.白天猛打瞌睡。2.晚上毫無睡意。3.早醒,經常半夜3、4點驚醒。4.一直作夢,無法安穩入睡。

 

■ 調整好生理時鐘 遠離顏面神經失調

黃尚本醫師強調,避免顏面神經失調最有效的方法是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紓解壓力。調整好個人生理時鐘,將有助於上班族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一、睡覺睡到自然醒:這是最好的睡眠狀態。睡眠週期,從淺睡、深睡,到快速動眼期,通常需1.5到2小時,充足睡眠時間則應完成3到4個睡眠週期,也就是約6到8小時。

二、固定臥床時間:每天臥床時間隨個人而定,重點是固定上床時間,讓大腦有明確的睡眠時間表,往後時間到,大腦自然會有睡意。

三、多曬太陽:大腦主要靠光線差異產生睡意,也就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上班族白天在戶外活動,眼睛看到光線,會抑制「退黑激素」,大腦便知現在是白天。到夜晚,沒有光線,產生退黑激素,大腦就知道這是晚上,該睡覺了。因此,為讓大腦有明確的白天或夜晚意識,上班族要多曬太陽,如利用中午買便當時間,多到戶外走走。

四、睡前2小時不使用電腦。電腦已是上班族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但電腦螢幕的亮度與閃爍頻率,卻會讓大腦誤以為是白天而毫無睡意,所以建議上班族睡前2小時不要碰電腦。


顏面失調既然是壓力過大造成,所以在調整過程中,請大家應把重心放在如何幫自己抒壓,抒壓的方式有很多,但找出自己壓力的根源,其實比轉移注意力更重要。因為很多人的處理,僅止於轉移注意力,然而如果壓力的來源一直沒有解除或者不知如何應對,那麼因壓力引發的身體不適可能就會不時復發。

其實對壓力來源都有方法可以面對,讓我們產生身心不適的原因,常在於我們不願去面對自己的問題或狀況而選擇逃避。有壓力過大導致身心困擾的朋友,歡迎和我討論根本解決之道。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傷心、難過誰人知? 英研究:狗兒最懂你

NOWnews – 2012年9月6日 下午4:41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這句話現在多了英國研究背書!科學實驗證明,當人類處在悲傷情緒時,狗兒會在第一時間察覺、了解,且樂意主動接近給予安慰,不要求任何回報。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倫敦金史密斯學院(Golddsmiths University)一項實驗找來不同年齡、品種的寵物狗,並請人模擬出哭泣、哽噎聲、交談3種情境,藉以觀察狗兒的反應。實驗結果發現,當人類悲傷哭泣時,狗兒的反應最強烈,即使是陌生人落淚,牠們也願意無條件給予安慰。


倫敦大學心理學博士康斯坦斯(Deborah Custance)指出,狗兒絕不是因為聽到哭泣聲好奇而靠近,而是只有在人類真的哭泣,牠們才會挨近人的身旁或以鼻子碰觸安慰,在科學上稱為「同理心安慰行為」(empathic-like comfort-offering behaviour),證明狗兒是真的了解人類的傷心難過。


鄭醫師補充:


寵物療法的確存在,不少醫療研究發現養寵物可以紓壓,上述的研究報導就是鮮明易懂的證據。


相關研究引用來源: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u514vmqvg2627pk4/




Volume 15, Number 5 (2012), 851-859, DOI: 10.1007/s10071-012-0510-1

 


Empathic-like responding by domestic dogs (Canis familiaris) to distress in humans: an exploratory study


Deborah Custance and Jennifer Mayer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我曾於臨床上診治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患者因罹患疑似重度憂鬱症,被家人帶到某精神療養院門診,只是服用三天的抗憂鬱劑,即出現嚴重的躁症,例如睡眠需求減低、話多、情緒激昂、易怒、誇大妄想以及攻擊行為等等,而必須安排住院治療,甚至從此必須長期看診服藥才能控制其躁鬱症狀,患者的家人對於抗憂鬱可能引發躁症的可能性完全不了解,回想當初看診的過程,常會自責及懷疑是否讓家人服用抗憂鬱劑到底是幫他還是害他?


一般精神科醫師開藥時的用藥考量,只是根據患者當時的精神症狀來作考量,因此若是患者呈現的是憂鬱症狀,用藥大概都是抗憂鬱劑,而抗憂鬱劑的建議使用時間都是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因此對某些患者來說,潛藏對抗憂鬱劑引發躁症的體質,那麼反而會被當作躁鬱症患者來治療,類似臨床病徵表現,並不罕見。而少數醫師在減重門診,會把抗憂鬱劑的副作用,也就是影響食慾作為抑制食欲的處方試圖減重,當然也潛藏相關風險!


服用抗憂鬱劑後,產生躁鬱現象。有些醫師會把這種患者歸類為有躁鬱的體質,所以服藥一段時間會引發躁症發作,然而一般人鮮少知道抗憂鬱劑服用就可能引發躁症發作。在抗憂鬱劑的臨床實驗中,服藥導致躁症發作的副作用並不少見,一般精神科常用的抗憂鬱劑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例如百憂解、樂復得、克憂果或者利普能等等)及SNRI(選擇性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例如千憂解或者速悅等等)都有明確的臨床報告:


http://www.annals-general-psychiatry.com/content/7/S1/S231


Vesely C, Fischer P, Goessler R, Kasper S (February 1997). "Mania associated with serotonin selective reuptake inhibitors". J Clin Psychiatry 58 (2): 88. doi:10.4088/JCP.v58n0206e. PMID 9062382.


Grubbs JH (April 1997). "SSRI-induced mania".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36 (4): 445. doi:10.1097/00004583-199704000-00003. PMID 9100415.


提醒大家,不管憂鬱或者是躁鬱,這都是症狀表現,最好能透過完整的身體功能評估,找出身體功能失衡導致精神疾病發生的的原因,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根本改善之道,如同BRAIN ALLERGY(腦部過敏)這本書提到的內容:


判定病人是精神分裂、躁鬱症還貼上其他精神病、神經質、身心失調的標籤,實在毫無意義,只會使病情更加嚴重。身體組織結構方面的原因才重要,我們應該針對人們對特定食物、化學物質、及吸入的東西,將他們診斷微小麥過敏引起的妄想症、對蛋過敏而導致孤僻、因黴菌或者碳水化合物過敏而出現的緊張症等等。


之前我曾到師大教授通識課程,我記得引言的教授說的一句話很有意思:一旦自己或者家人被診斷有精神疾病,對疾病診斷及治療方式有任何疑問或者不確定,最好請教第二個專業甚至是第三個專業意見。這位教授深刻體認到在精神健康領域嚴重欠缺第二,或者第三個專業意見,因此請我幫她的學生上課,讓他們了解精神健康的維護及提升,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值得深入了解的部分。


任何治療的第一前提就是「DO NO HARM.」也就是儘量避免治療潛在的傷害性,這對精神科藥物治療來說,更形重要,因為大部分的精神科診斷都無法確認真正的原因,只是針對症狀用藥控制,長期下來,相關副作用難以避免,而可能引發藥物依賴,而開藥的醫師絕少會事先告知藥物的相關潛在副作用及風險(尤其是強調看診效率的醫師)。因此精神科用藥本身的安全性一定要更加了解注意,否則可能會發生未蒙其益,先受其害的狀況發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貓寄生蟲導致人自殺?‧獸醫:確影響人體但可治



(吉隆坡6日訊)貓只在身上的寄生物將令人類有自殺傾向?


一名獸醫向星洲日報指出,貓隻身上的寄生蟲——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確實會對人體造成特定的影響,但是可以治愈和預防的。


這名不願具名的獸醫指出,他並不清楚弓漿蟲將對人體產生甚麼樣的影響。


至於獸醫診所是否會為貓只提供預防針,他表示,據他所知,並沒有獸醫診所提供有關預防針。


據《星報》報導,一項在國際上公開的報告指,受弓漿蟲所感染的婦女,有更高的自殺風險。


寄生蟲學家維拉諾教授指出,226名接受弓漿蟲掃描的精神病人中,有76名(33.6%)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受到弓漿蟲感染。


“這項數據是挺高的。”


維拉諾是於2008年至2010年間,和馬來亞大學醫藥中心精神科顧問傑吉星基爾一同展開有關研究。


2012年一般精神病學彙刊中有指,丹麥4萬5千788名婦女的病例中,受弓漿蟲感染的婦女,有更高風險,面對自我暴力和自殺的傾向。


據報導,這種名為“弓形體病”(toxoplasmosis)的疾病是可以治療和預防的。


患病前兆出現感冒症狀


報導指,貓是弓漿蟲的主要宿主,但也可能寄生在人體或其他熱血動物的身上;患上弓漿體病的前兆是出現感冒症狀。


研究也發現,感染有關疾病後,將產生自殺的傾向。


至於弓漿蟲是否會影響對精神分裂症有所影響,維拉諾則說還是未知數,原因是這項研究仍屬於早期的研究。


他指出,226名接受掃描的患者當中,患上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和抑鬱症的病人極少,分別只有0.13%和0.18%;而焦慮和器質性腦症患者當中則沒有被弓漿蟲所感染。


傑吉星也透露,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弓漿蟲感染和精神分裂症有莫大的關聯,有可能將使到精神病情惡化。


“有鑑於此,掃描對減少弓漿蟲感染有利。”


他補充,孕婦和抵抗力弱的人士可以進行掃描;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士比一般人更容易到弓漿蟲的感染,因為一旦精神疾病沒有獲得治療,他們的衛生和營養狀態不良,將有機會受弓漿蟲所感染。


馬大教授:或影響腦操作


馬來亞大學寄生組主任羅希拉馬末教授指出,弓漿蟲大都集中在腦部和眼部,因此可能會影響腦部的操作。


她說,受到弓漿蟲感染是可以治療的,貓只也可以打預防針;由於老鼠可能也會受到弓漿蟲所感染,因此,最好讓貓吃熟食,而非生老鼠。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研究的引用來源:


T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 and Self-directed Violence in Mothers


Marianne G. Pedersen, MSc; Preben Bo Mortensen, DrMedSc; Bent Norgaard-Pedersen, DrMedSc; Teodor T. Postolache, MD


Arch Gen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uly 02, 2012. 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2.668

 

類似研究也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若遭受過弓形蟲感染,自殺危險增加:

 Okusaga, Olaoluwa; Langenberg, Patricia; Sleemi, Aamar; Vaswani, Dipika; Giegling, Ina; Hartmann, Annette M.; Konte, Bettina; Friedl, Marion et al. (December 2011), "Toxoplasma gondii antibody titers and history of suicide attempt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Research 133 (1-3): 150-155, doi:10.1016/j.schres.2011.08.006


以下我把醫學教科書對於弓形蟲的資料彙整一下給大家參考:


弓蟲症(Toxoplasmosis),一種因為原生動物弓形蟲(學名:Toxoplasma gondii)寄生而引起的疾病。它最主要的傳染族群是貓科動物,但是大多數爬蟲類和哺乳類動物都會被感染,其中也包括人類,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染的途徑主要是攝取被貓科動物的體液或糞便污染過的食物,此寄生蟲可以導致流產,因此孕婦在懷孕期間,一定要吃煮熟的肉類,注意衛生,避免清理貓的糞便、或清理時小心隔離,並不接觸與貓糞便接觸的物體。每天清理貓的糞便盒也可以在寄生蟲產生感染能力以前避免。


得到弓蟲症會有淋巴結腫大和發燒,婦女和小孩都很容易受到感染。弓蟲症的潛伏期大約是10天~30天。


典型的癥狀如同感冒,淋巴腺腫脹和肌肉酸痛幾天至數周。而如果免疫能力足夠強,不會復發。因此許多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染病。然而如果免疫能力比較弱,如愛滋病病人,或老人,感染弓漿蟲會引致其他嚴重的病變。


對於懷孕婦女來說,弓形蟲會增加憂鬱以及焦慮的風險,對非孕婦來說,也容易造成心情不佳的狀況:


 Groër, Maureen W.; Yolken,, Robert H.; Xiao, J.-C.; Beckstead, Jason W.; Fuchs, Dietmar; Mohapatra, Shyam S.; Seyfang, Andreas; Postolache, Teodor T. (May 2011), "Prenat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Toxoplasma gondii–positive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4 (5): 433.e1-433.e7, doi:10.1016/j.ajog.2011.01.004


相對於主流醫學而言,有些研究發現這種感染不見得對於身心影響負面,前提是受感染者免疫力或者營養狀況不能太糟,有些研究發現弓形蟲能夠減緩失智症的惡化:


Jung, Bong-Kwang; Pyo, Kyoung-Ho; Shin, Ki Young; Hwang, Young Sang; Lim, Hyoungsub; Lee, Sung Joong; Moon, Jung-Ho; Lee, Sang Hyung et al. (March 21, 2012). "T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 in the Brain Inhibits Neuronal Degeneration and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s in a Murin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PLOS ONE A peer-reviewd open access journal.


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來說,弓形蟲感染可以改善症狀,原因是弓形蟲感染可以增加大腦多巴胺的濃度增加:


Sharot, Tali; Marc Guitart-Masip, Christoph W. Korn, Rumana Chowdhury, Raymond J. Dolan (11). "How Dopamine Enhances an Optimism Bias in Humans". Current Biology. PMID 2279569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795698. Retrieved 15 August 201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穩定與多巴胺過多有關,因此弓形蟲感染會與精神分裂症的罹患或者惡化有關,不難想像:


http://wwwnc.cdc.gov/eid/article/9/11/03-0143_article.htm


結論:弓形蟲感染增加多巴胺濃度,對不同精神疾患的影響有好有壞,精神分裂症或者孕婦最好避免感染,至於疑似過動症的小孩或者失智症患者,弓形蟲感染反而有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經常偏頭痛 原來是老花眼

中央社 – 2012年9月5日 下午5:36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5日電)1名隱形眼鏡族常偏頭痛,求診各科治療,最後發現是老花引起,眼科醫師林丕容今天表示,老花在40歲以後會隨年齡增加漸出現。


40歲林姓隱形眼鏡族表示,因為常有偏頭痛困擾,工作效率又不好,常覺得很疲累,走遍各科別包括神經科、內科、腦科、試過中醫治療也無法找出頭痛原因,轉而求助眼科發現是老花問題引起的頭痛。


連鎖眼科診所院長林丕容說,民眾誤以為老花是「視茫茫髮蒼蒼」,老花通常發生在40歲以後,會隨年齡增加而逐漸出現,不過近年來隨著3C產品風行,老花發生年齡也年輕化,曾有35歲的個案,因此老花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


林丕容說,40歲左右眼球睫狀肌沒有力量、水晶體硬化,看近時容易覺得吃力出現睫狀肌痙攣,時間久了引起感覺神經痛,然而這個痛會牽連到眼眶、頭部而出現酸澀及疲勞感與偏頭痛。


林丕容說,許多民眾誤以為是腦神經問題,然而其實多是因用眼過度引起的。


他說,檢測是否老花的方式有40歲以上、近距離閱讀需超過40公分才能看清、要拿遠一點才看得清楚手機上的字幕或按鍵、讀菜單不清楚等,若出現上述情況,建議到眼科診所檢查,以免影響視力品質。1010905


鄭醫師補充:


1.偏頭痛只是症狀,原因很多,最怕找不出來,就被當成是精神壓力過大引發,直接服精神科藥物來處理。


2.以年紀來說,四十歲的老花太早了。一般醫師不會一下子就想到跟視力有關。3C產品的風行導致許多人用眼過度而產生類似腦神經問題的症狀,提醒大家留意。


3.有任何身體不適症狀,應該先透過完整的身體檢查,找出身體真正問題,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過去也有小朋友被懷疑有注意力不足過動(ADHD)的狀況,其實是類似老花問題引發,把視力問題處理掉,原本ADHD症狀便不見了: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2846&prev=-2&next=22836&page=1&sc=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亂生理時鐘 易增加肥胖風險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2年8月30日 下午6:23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雖然燈光這項偉大的發明為人類帶來空前便利,但燈光也打亂了人的生活步調。最新的研究指出,現代人工作與生活都必須仰賴的燈光照明,反而會導致生理時鐘異常,產生代謝與其他疾病等。全球已開發國家肥胖人口突然增加,不只是單純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導致,還有其他因素,其中生理時鐘失常就是值得注意的元兇。


發表於《Bioessays》期刊的報告指出,生理時鐘──包括睡覺、起床的循環及賀爾蒙分泌,都是由人體的分子時鐘(molecular clock)控制,這時鐘每天24小時律動,與地球轉動形成的日夜變化不謀而合。不過,現在卻因為「人工照明」及不定時吃喝、工作與睡覺的習慣,使人類的生理時鐘被打亂。


英國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研究人員懷絲表示:「電燈的出現讓人類與環境的同步律動節奏被打亂。從上世紀開始,人類規律飲食、睡覺與工作的生理時鐘律動便慢慢地式微。由於人類的分子時鐘要設法去適應這樣異常的改變,因此產生代謝與其他健康疾病,提高人類變肥胖的機率。」


研究人員表示,「光」是控制植物、動物及人類配合地球轉動速率的主要因素。稍早的動物實驗也發現,生理時鐘被打亂的老鼠,其肝臟中控制分解脂肪與葡萄糖的基因也出現變化。另一項針對夜班族進行的研究還顯示,夜班族除了較易肥胖外,也容易出現糖尿病,甚至英年早逝。


因此,她認為24小時不打烊的社會文化,讓人類付出生理時鐘被打亂的昂貴代價。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人類生理時鐘被打亂導致的後果與睡眠異常、部分心理疾病都有關連。


鄭醫師補充:


上述這篇研究提醒我們,不要小看生理時鐘的影響,除了過去之前提到的睡眠以及心情的影響,連細胞的能另代謝都會因此產生改變。以直觀來看晚上市身體該進入休息睡眠的時候,如果光刺激擾亂生理時鐘的正常運作,身體會覺得還需要多準備一些存糧因應,因此胰島素代謝異常以及肥胖風險隨之提高。以前我曾接觸一個個案,他是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因為工作需要,有半年日夜顛倒,結果血糖從正常值飆到5百多(正常參考值是70-110),所以提醒大家睡眠的時間點也很重要,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生理時鐘,常常顛倒打亂也容易出狀況。


上述研究的原文摘要: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bies.201200067/abstract


引用來源:



Does human evolution in different latitudes influence susceptibility to obesity via the circadian pacemaker?


Migra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n the modern age of lifestyle-induced circadian desynchrony


Cathy A. Wyse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30 AUG 2012


DOI: 10.1002/bies.20120006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女人快不快樂 關鍵在基因

中央社 – 2012年8月25日 下午4:13






(中央社台北25日電)老是覺得悶悶不樂的姐姐妹妹們,大概不是衣櫃永遠少件衣服,問題可能出現在基因上。科學家發現一種快樂基因-但僅對女性有效。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主要由女性組成的美國研究團隊指出,這項發現或許有助解釋女性為何通常比男性快樂。


研究聚焦會影響腦部快樂因子多寡的MAOA基因。


研究人員訪問近350名男女他們有多快樂,並採集受試對象的唾液,以進行DNA檢測。


MAOA基因有高度活躍與較不活躍2種類型。研究發現,擁有較不活躍MAOA基因的女性較其他人快樂-而2種類型都擁有的女性,心情最陽光。


約59%受試女性擁有MAOA基因其一類型,17%幸運兒2種都有-僅約1/4女性缺乏這種快樂基因。


眾多受試男性帶有MAOA基因,但沒有比較快樂。


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研究人員陳和年(Henian Chen,音譯)表示,原因可能在於睪丸酮抵掉這種作用-不過睪丸酮量低的男童仍可能受益。


快樂基因也帶有負面影響-MAOA基因與酗酒及反社會行為有所關聯。(譯者:中央社蔡佳伶)1010825


鄭醫師補充:


對女性來說,快樂可能是種體質,且與基因有關,這種基因叫MAO-A,全名為 Monoamine oxidase A ,翻譯成中文為單胺氧化酶A,單胺氧化酶存在於細胞的粒線體外膜上,在人體內分布極廣,尤以肝、腦及腎等組織細胞內的含量最高,由於MAO-A用來幫助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分解,這些神經傳導物質與心情以及興奮有關,MAO-A越不活躍,神經傳導物質分解越慢,神經傳導越興奮,因此也越快樂。


透過基因的分析與個人情緒表現的調查,結果發現近六成的女性擁有MAOA基因的其中一型,而17%二者都有,僅約四分之一的人缺乏快樂基因。男性即使擁有這種基因,也不會因此有差別,研究人員推測與睪固酮影響有關。相關研究可以參閱原文研究摘要: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885141


不過樂極生悲,根據之前研究,MAOA基因與酗酒與菸癮有所關連,所以過分樂觀,對於物質使用的控制相對來說可能缺乏一些,提醒大家留意: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454435


自省能力可能因此較為缺乏,MAOA基因表現與反社會行為的關連可能有關: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276412


Caspi A, McClay J, Moffitt T, Mill J, Martin J, Craig I, Taylor A, Poulton R. Role of genotype in the cycle of viole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 Science. 2002, 297 (5582): 851–4. doi:10.1126/science.1072290. PMID 121616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高雄長庚醫院心臟科門診昨天爆滿,每名心臟科醫師看診人數高達百人,但有不少病患其實是「呼吸過多症侯群」,醫師呼籲民眾若有喘不過氣現象,不妨先試著用充氣的塑膠袋呼吸,來回13次即可紓解症狀。


近來因相繼有名人因心肌梗塞而猝死,讓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心臟出問題。高雄長庚心臟科於昨天上午開五個診次,診診爆滿,有不少人還等著加號看診,把醫護人員忙壞了。


一名60歲的陳姓婦人因無法喘氣,好似要休克過去,家人帶來就診,主治醫師洪志凌看了婦人的症狀,認為是「呼吸過多症侯群」。


洪志凌說,現今100名自以為得了心臟病的人,有95人係因緊張、壓力所引起的「呼吸過多症候群」。他建議這類患者症狀上身時,不要再深呼吸,應改用充氣的塑膠袋蓋住口、鼻,多吸二氣化碳,反而有助改善症狀。


他表示,正常人靜止休息時,呼吸的速率約每分鐘12到13次,如果因緊張而變快到24到28次,血中的二氧化碳因呼吸換氣太快,而大量被排出體外,腦血管因二氧化碳下降而收縮,供應腦部的血流因而減少,便會有頭昏的感覺。


洪志凌說,換氣過度的結果,易導致腦血管收縮,身體血管卻擴張,引起低血壓,臉色蒼白,甚至就這樣昏倒了。若症狀上身時,不妨用充氣塑膠袋蓋在口鼻上,每分鐘吸氣、吐氣12到13次,再休息一下,如此做4、5遍便可以改善。




前陣子有名人因心臟病猝死,導致大家對心血管疾病的關注,同時也順帶讓一些人開始擔心自己「喘不過氣」的胸悶症狀是否與心臟病有關。有胸悶,當然最好請心臟科或胸腔科醫師先行診治,排除器質性的問題,接下來,如果是這篇文章所提的「過度換氣症候群」,就是完全另外的狀況。


服役過的人常容易在新訓或下部隊期間,看到少數的「菜鳥」會出現「過度換氣」,基本上,「過度換氣」是一種身心性疾病,絕大多數為心理壓力導致,發作是因吸氣長(怕吸不到氣),吐氣短,以致體內二氧化碳的濃度被稀釋而導致手麻、腳麻、胸悶、頭暈,對當事人最恐怖的感覺是愈吸不到氣愈想吸,愈想吸愈吸不到氣。「急救」的處理絕非給這個人吸氧氣,吸氧,會讓二氧化碳的濃度更低,所以用塑膠袋套在口鼻上,吸幾口,讓二氧化碳的濃度昇高,迅速地把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拉高,但是提醒大家,這衹是「急救」的處理,如何防止再次復發呢?


我想先舉一個之前我在花蓮服務的時候,我所幫助的個案。他來求診時,服役已近一年,怎麼樣都不能算菜鳥,但是他持續有「過度換氣」的困擾,而且這個困擾出名到其他「菜鳥」分派到他的單位服務時,也講得出來, 但卻不認識他本尊的狀況。總之,他那個時候在部隊三不五十地發作,已經糟到部隊也很困擾,他也很沮喪。不得已,部隊帶他到醫院來求診,前面二次,被開了一些抗憂鬱劑及抗焦慮劑,搞得他頭暈腦脹,更想打人,第三次來我的門診,我建議他把藥物停下來,在住院期間,我使用由羅恩.賀伯特先生的聽析技術,找到他「過度換氣」的原始事件:原來在他國小時,有一次與同學玩耍,不小心撞到頭而頭暈,在當時意識陷入半昏的他被抬到保健室,有同學在旁邊指著他說:「他好像喘不過氣」,以致於在部隊中,衹要體能做多一點,頭暈的感覺一上來,他就開始覺得喘不過氣來。當然,他的「過度換氣」從此不藥而癒,若您問我花了多少時間,答案是:不到二小時。


有效的心靈技術,能夠處理心靈困擾的效率,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希望大家如果有「心靈健康」的困擾,儘量藉助有效的心靈技術來處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自認長得胖往後真的就容易變胖!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8月14日 上午12:25






挪威科技大學研究發現,體重正常的青少年、青少女一旦認為自己長得很胖,往後真的就容易變成胖子。


挪威科技大學研究人員柯納德‧奎柏斯表示,青少年、青少女與年輕人若體重正常,卻老是認為自己還是太胖,長大成人後,往往真的就會產生體重過重、肥胖等問題。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肥胖醫學期刊」。


研究團隊分析一項長期研究數據,共有一千一百九十六名正常體重青少年參與研究計畫,當這群青少年達二十四到三十歲,再接受一次問卷調查。研究人員想追蹤、瞭解年輕人、青少年對自己體重的認知與實際體重是否有關聯。結果得到上述結論。


研究人員認為,這現象背後原因很複雜,可能是這些人太想擁有纖細身材,一直感覺自己太胖,因而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結果壓力反讓體重直線上升,腰圍也變得越來越粗大。


奎柏斯指出,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年輕人認為自己太胖,所以飲食習慣一天到晚都在變,常有一餐沒一餐。有研究顯示,不吃早餐很容易引起肥胖。如果無法維持規律飲食習慣,動不動就節食,也很容易讓減重變得更困難,體重便可能居高不下。


研究也發現,常認為自己很胖的人,就算認真運動,往後還是會照樣變胖,無法光靠運動力挽狂瀾。


研究另顯示,體重正常的青少女比同齡男性更容易感覺自己太胖。研究作者指出,可能是媒體多半較關注女性身材,所以對青少女造成重重壓力。若要改善這種情況,整個社會就得改變焦點,別再將體重數字視為唯一重點,要轉而強調健康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像鼓勵年輕人用餐定時定量,食物要盡量多樣化,且一定要記得吃早餐。此外,擁有良好睡眠,也能幫助維持健康身材。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的時間長達11年,研究樣本數也不少,故研究結果值得我們正視。


看到上述的研究,讓我們了解到,要減重或者預防肥胖,想法非常重要。有些肥胖的人的壓力根源來自於自我厭惡,自我厭惡是讓自己持續處於壓力的捷徑。想法不改,即使做再多運動或者飲食控制,壓力以及焦慮感只會讓身體要設法保住更多脂肪來對抗壓力,因此凡是對減重有概念的專業都了解,減肥或者減重,務必先減壓!不減壓,節食只會讓身體更感到壓力,溜溜球效應(也就是體重上上下下,無法減下來)陰影揮之不去而已!


真正的減壓從接納自己開始,喜歡自己,壓力才不會累積,沒有壓力的包袱,配合一般的減重原則,體重自然控制得宜。


上述挪威研究的原文全文可以連結: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jobes/2012/601872/


研究引用來源:


Being Normal Weight but Feeling Overweight in Adolescence May Affect Weight Development into Young Adulthood—An 11-Year Followup: The HUNT Study, Norway


Koenraad Cuypers, Kirsti Kvaløy, Grete Bratberg ,Kristian Midthjell,Jostein Holmen, and Turid Lingaas Holmen

Journal of Obesity
Volume 2012 (2012), Article ID 601872, 8 pages
doi:10.1155/2012/60187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輕微的心理不安 死亡率即增20%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8月3日 下午5:19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科學家警告,即使只有一點點壓力,也會提高心臟病發及中風的機率達20%。研究發現,心理上的不安像是焦慮或沮喪,都會造成死亡率的提高。研究人員指出,輕微心理不安的人應該接受治療,以降低由心臟病、中風、意外事所引起的死亡。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湯姆羅斯博士指出,心理上的不安會讓死亡率提高,而且心理愈不安,死亡的風險愈高。科學家指出,心理上輕微不安的人占成人人口的4分之1,他們因為焦慮或沮喪症狀不明顯,所以通常不會受到心理醫師的重視。


研究人員分析超過68,000名在1994年到2004年間參加調查,35歲以上的成人,衡量「焦慮及壓力」與「死亡」的關聯,而死亡原因可能是心臟病、癌症及其它外在因素如意外或自殺。研究人員將心理狀態由最輕微的「沒症狀」到「嚴重」分級,並且依死亡證書查看死亡原因。


科學家指出,輕微的心理不安會有「社交失常」或「失去信心」的現象,但是醫生不會因此就把他們看作有心理問題。研究人員卻發現,他們的死亡率提高20%,死因包含心臟病、中風、及其它原因,如意外或自殺。科學家指出,最焦慮或沮喪的人死亡率會提高2倍。這個研究發表在網路上的《英國醫學期刊》上。


倫敦大學學院的大衛派第博士指出,這個研究同時有考量到體重、運動、抽菸、飲酒及糖尿病等其它因素。所以,心理上較不安的人不是因為飲酒過多、抽菸過多、或運動不夠,才造成了死亡率增高的現象。羅斯博士指出,科學家未來可以探討如何治療輕度的心理不安者,以降低他們的死亡率。


鄭醫師補充:


適當壓力可以幫助一個人保持生活的動力,但壓力造成持續的心理不安,可能對人體的心血管疾病造成壓力,增加罹患率以及死亡率提高2成。因此,不要輕忽焦慮或者沮喪造成身體的衝擊。


上述研究全文可以連結:


http://www.bmj.com/content/345/bmj.e4933


研究引用來源: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mortality: individual participant pooled analysis of 10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MJ 2012; 345 doi: 10.1136/bmj.e4933 (Published 31 July 2012)
Cite this as: BMJ 2012;345:e4933

如何偵測出身體承受過度的壓力,自律神經檢測以及功能性醫學的腎上腺皮質分析可以告訴我們,真正根本的治療不是服用抗焦慮劑,還是針對身體功能失衡的檢測結果,透過營養補充來改善,有外在心理壓力的根源,最好也能透過有效的生活改善技術以及心靈處理技術來協助。


相關文章可以對照: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5813&next=25315&l=f&fid=30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2307&prev=22617&l=f&fid=30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313&prev=19395&l=f&fid=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首先讓我們瞭解何謂恐慌?恐慌發作(PANIC ATTACK)通常是突發性的,患者也許先經驗到某些器官的不適,諸如胸悶、眩暈、或腸胃不適等等,旋即引發不明原因的極度驚嚇感、緊迫的恐懼感和隨時面 臨災難降臨的感覺,伴隨有心跳加速或心悸、呼吸急促或窒息感、胸痛或胸部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頭暈盜汗、顫抖或戰慄,血壓及心跳通常會隨之上升。當事人 會經驗到自己隨時可能會失控、發狂甚至死亡的感覺(感覺快死掉)。一般從出現症狀到最嚴重症狀出現不超過十分鐘。


關於藥物控制的療法,醫療從業人員透過媒體宣傳報導,大家多少有概念,一般醫療院所比較會建議患者作 的非藥物治療,最多以生理回饋或者團體治療,但這兩類治療仍建議必須搭配藥物來進行。而對不想靠藥物服用的人而言,是否有其他治療可以考量?以急性期控制 來說,在2001年發表在臨床精神藥理的專業期刊(J CLIN PSYCHOPHARMACOL),由Palatnick A,Frolove K,Fux M以及Benjamine J所做的肌醇(水溶性B群的一種)及抗憂鬱劑Fluvoxamine(原廠商品名為LUVOX)的雙盲研究發現,服用肌醇對於減少恐慌發作的頻率,效果甚 至比藥物都好。所以在急性期,不想靠藥物來減少恐慌發作的人,不妨多考慮這方面的營養品。


此外,在運動改造大腦這本書中,作者自己就是專業醫師,他在第四章也舉出一些運動能有效改善恐慌的科 學研究證據。曾有數十年的時間,一般醫學常識都建議恐慌症患者最好避免運動,因為可能有危險!而有些患者也反應,運動時的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及呼吸急促, 會加強當事人的恐懼感。而有些研究人員也發現,有些焦慮的患者,血液的乳酸濃度比較高,如果把乳酸注入焦慮症患者體內,甚至會引發恐慌,於是許多醫師都建 議容易焦慮的患者應該避免運動。


但後來許多研究證實,運動會引發恐慌只限於少數患者,對大部分案例而言卻呈現相反的效果。根據104 件從1960年到1989年針對運動與焦慮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運動具有減低焦慮的作用。在2005年由安卓亞斯.使特勒爾(Andreas Strohle)所做的一位嚴謹的報告顯示:三十分鐘的跑步機運動在減少恐慌症發作比安靜休息還有效(高出一倍),這顯示運動在某些案例中卻能立即改善症 狀。


另外還有德國的學者Andreas Broocks針對服用藥物、運動及服用安慰劑的恐慌研究,他發現運動改善焦慮症狀的速度較慢,但過了六週以後,運動那組得到的改善與進展,效果完全不亞 於藥物那組。儘管有些實驗對象在運動過程中出現恐慌症狀,但是他們還是能繼續跑下去,症狀也跟著消除了。如果我們能靠自己力量達到幫助自己狀況穩定,為何 還需要有副作用的藥物來控制?尤其是藉由自己力量達成還能增加自己對情緒處理的信心,不是嗎?


其實,以運動來改善焦慮或者恐慌的治療建議,比較容易讓心臟科醫師接受,美國知名的兩位心臟科醫師 Carl Lavis 以及Richard Milani曾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質疑:探討廣泛型焦慮症及其藥物與心理治療,不過令我們訝異的是,文章中完全沒有提到焦慮症還有運動這一項療法。之後他 們提到:運動訓練以證實可以減輕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焦慮症狀,足以支持運動訓練也是治療慢性焦慮的方法之一。Lavis本人寫過七十篇以上關於運動與心臟的 學術文章,其中有十一篇專談焦慮症,他所做的每一項研究,都顯示運動可以為焦慮症與憂鬱症帶來顯著的改善。


關於這方面,其實有學理可以支持,當我們運動時,心房利鈉胜肽(ANP)會 從心肌分泌出來,然後一路通過血腦屏障與下視丘的受器結合,調節壓力系統(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由於ANP在動物及人體實驗都呈現出鎮 靜效果,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是運動與焦慮減輕的一道重要連結。2001年有一項關於ANP與恐慌的研究,足以支持此一論點。一項針對嚴重心臟衰竭患者 所做的研究也發現,患者體內的ANP愈高,焦慮就越少。一些研究也發現,恐慌症經常發生的患者,血液普遍有缺乏ANP的現象。


總之,運動減少焦慮及恐慌確有其臨床研究依據,除了分散注意力、減輕肌肉張力、建立大腦資源(增加血 清素及腎上腺素的含量,同時也促進GABA及神經滋養因子的生成),同時還能增進適應力及幫助自己重獲自由,好處不勝枚舉,建議有恐慌及焦慮困擾的人,應 該正視這些運動改善的研究結果及建議,若能身體力行,必能早日重拾身心健康甚至遠離藥物控制的陰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FDA核准減重新藥Qsymia 13年來第二起

作者: 吳寧康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2年7月18日 上午8:25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17日核准1款名為「Qsymia」的新藥,可用來協助肥胖或過重人士減重,這是美國當局13年來所核可的第二款這類藥品。


FDA的藥物評估及研究中心主任伍德庫克(Janet Woodcock)說,結合包括降低卡路里飲食和運動等健康生活型態,Qsymia可為美國的長期體重管理,提供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這款減重藥先前稱為Qnexa。如今肥胖人士--也就是說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30或更高者、或是罹患像是糖尿病、高膽固醇或高血壓等至少1種相關症狀的體重過重者,將可使用獲准通過的Qsymia。


不過FDA也警告,懷孕婦女不得使用Qsymia,因為這會傷害到胎兒。此外,有青光眼和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也不能使用。至於有心臟病的人,因為可能導致發病率上升也應避免使用。


上個月,FDA才剛通過艾瑞納製藥(Arena Pharmaceuticals)的減重藥「Belviq」,這是自從1999年以來美國首度核准的對抗肥胖藥品。


鄭醫師補充:


有網友跟我反應,每次看到媒體報導新藥,只是看到一些藥廠的文宣,到到底藥物的成分以及作用機轉甚至是否隱含潛在的副作用則較少被提及,因此一股不知葫蘆賣什麼藥的狐疑會跟著出來。


讓我們先來瞧瞧最新核准通過的減重新藥到底成分是什麼?找到原廠標出的成分,其實是兩種老藥的複方,也就是phentermine和topiramate的複合藥劑。


phentermine是屬於類似安非他命類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其主要抑制食慾的機轉是透過讓腦部下視丘刺激腎上腺分泌正腎上腺素,使身體產生「戰或逃」的緊急狀態而抑制食慾。最常見的副作用跟其他中樞神經興奮劑(例如利他能以及安非他命等等)類似,例如:


心血管方面容易引發心悸、心跳加速、以及血壓升高等等;


中樞神經方面容易引發過度刺激(興奮)、坐立不安、頭暈、失眠、欣快感、煩躁不安、顫抖以及頭痛等等;


腸道症狀包含口乾、難受的味道、腹瀉、便秘、以及其他腸胃不適的症狀;


此外,蕁麻疹以及性慾改變也不少見。


在FDA的服用禁忌提醒內容,幾乎都以phentermine的服用禁忌為主。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http://www.citizen.org/pressroom/pressroomredirect.cfm?ID=3162


服用妥泰的副作用,最常見的就是皮膚感覺異常(23.7%)、上呼吸道感染(17.5%)、腹瀉(16.8%)、噁心(15.4%)、厭食(13.3%)、及記憶力問題(11.2%)。


之前FDA已經發佈的警語:規律、服用這種藥會影響視力(造成近視)以及青光眼。



此外,臨床研究也發現妥泰的服用,以統計來說,自殺的比例也比較高:


 http://www.fda.gov/ohrms/dockets/ac/08/slides/2008-4344s1_09_01_Trileptal%20slides.pdf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於三月四日提出警告說,孕婦服用抗癲癇藥物「妥泰膜衣錠」(Topamax)和其他成分相同的學名藥,會使胎兒罹患唇顎裂(cleft lips and cleft palate)等先天性口腔缺陷的風險升高約廿倍。FDA公布的數據顯示,孕婦服用妥泰膜衣錠和其他學命藥,生下唇顎裂嬰兒的機率為一.四%,若未服任何抗癲癇藥物,生下唇顎裂嬰兒的機率只有○.○七%;孕婦服用其他抗癲癇藥,生下唇顎裂嬰兒機率在○.三八%至○.五五%之間。


以上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莫名焦慮 老化速度恐加快

作者: 陳珮瑜 | 台灣醒報 – 2012年7月13日 下午1:56







端粒」位於細胞染色體的末端,功能在於確保染色體DNA能被完整複製,防止遺傳物質遭受損害。「端粒」的長度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生物學的年齡標記,因此又被稱為是細胞的生命時鐘。


美國布里格姆婦女醫院的研究團隊匯集5,000名年齡介於42至69歲女性的血液樣本,並請受試者填寫問卷,調查其是否受焦慮症所苦。研究發現,有著高度焦慮傾向的受試者,其細胞內的端粒都較短;且比較相同年齡者,有著較短端粒的受試者看起來比原本年紀還老了6歲。


研究員表示,年紀較長的女性如果會恐懼人權或是較高的地方,其細胞內的「端粒」通常都較短;而「端粒」較短的人,其罹患癌症、心臟疾病、老年痴呆症的機率都比正常人還要高。


研究員歐克瑞克醫師表示,從研究得知,心理壓力的確會加速人的老化;但目前還不確定究竟是過度焦慮使得端粒變短,或是較短的端粒引發焦慮,一切還需查明。此研究也被刊登於《PLoS ONE》期刊。


鄭醫師補充:


這篇最新的研究原文全文可以參閱: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40516


關於細胞染色體端粒的研究這幾年非常多,與癌症罹患風險以及死亡率都有關,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Peter Willeit; Johann Willeit; Agnes Mayr; Siegfried Weger; Friedrich Oberhollenzer; Anita Brandstatter; Florian Kronenberg; Stefan Kiechl. Telomere Length and Risk of Incident Cancer and Cancer Mortality. JAMA, 2010; 304 (1): 69-75


在今年二月發表於生物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有類似的結論:壓力會縮短染色體尾端的「端粒」(Telomeres)長度,導致身體出現各種老化現象。


端粒位於染色體尾端,像一個保護帽保護著染色體,端粒會隨著年齡自然縮短,端粒長短可被視為一種老化指標。不過科學家懷疑壓力、憂鬱會使端粒提早縮短,使身體提前老化。


憂鬱症患者的端粒比正常人來得短,這符合過去的研究結果。研究也發現,無論是憂鬱症患者或健康成人,可體松濃度較低的人,端粒長度往往也比較短。


研究首席作者米克爾‧威克葛蘭解釋,壓力在憂鬱症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過度敏感的患者,端粒縮短現象更為明顯。


相關內容探討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9515&sc=1


所以想要長壽,端粒縮短速度一定要慢,憂鬱與焦慮都會讓端粒縮短速度加速,因此有憂鬱與焦慮困擾的人最好能找出根源加以處理,緩解焦慮以及憂鬱症狀,讓當事人的健康風險降低且更長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到40 易犯憂鬱


聯合  編譯莊蕙嘉/報導



一項最新的跨國研究驗證了「中年危機」這句俗諺其來有自。英美兩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全球不分國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女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最高,其中四十四歲的人尤其脆弱,年紀較輕或較大的民眾憂鬱比例相對較低。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這分報告由英國華威大學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共同發表,學者研究八十個國家共兩百萬人後發現,中年族群憂鬱和不快樂的比例最高,男女皆然,僅美國除外。美國人的憂鬱比例以四十歲女性和五十歲男性最高。



參與研究的華威大學經濟學教授奧斯華指出:「這個研究發現中年危機是全球性現象,不分男女、貧富,亦不分婚姻狀況或子女數。」



然而中年危機何以放眼全球皆然,奧斯華表示研究人員尚未找出原因。他給有中年危機感的民眾以下建議:「到了中年不要老想著那些無法實現的抱負與渴望。對生命多一些感恩,珍惜自己的生命。」



奧斯華指出,有中年危機的人不可能一夕之間好轉,必須日積月累地培養正面、積極的想法。大多數的人在五十歲後會慢慢改善。「到了七十歲時,如果你仍然健康,那麼你會快樂得多。」


 


這個研究很有趣,利用大規模的研究,證實有中年危機這檔事,甚至把最容易憂鬱的年紀44歲都標出來。當然在心理上,這個年紀容易讓人瞻前顧後,結果也容易讓人沮喪,因為大部分的人的自我實現可能都離自己好遠。


然而,在身體上,從功能衰退的角度來看,對大部分中年的人,已經開始出現衰老之徵兆(雖然很多人後來才察覺),衰老會影響許多系統,荷爾蒙是明顯的指標之一,跟情緒有關的荷爾蒙,除了甲狀腺以外,跟老化有關部分是腎上腺皮質的壓力及抗壓力荷爾蒙。對中年人來說,透過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可以清楚地瞭解這個區塊到底哪裡出問題,根據結果,配合量身訂作得營養補充,狀況通常都能回復得相當好。


有些人甚至得長期補充這些營養品,因為他們腎上腺皮質荷爾蒙的異常已形成一種常態,所以得一直服用相關的營養補充品。當然對某些人來說,三到六個月的調整足矣。


強調這一塊的原因是因為腎上腺荷爾蒙失調很容易被診斷成憂鬱,所以我們最好瞭解這些荷爾蒙到底有何作用。


腎上腺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CORTISOL)不平衡會出現的狀況及相關的生理影響如下:


衰弱與疲憊:腎上腺皮質醇不均衡會導致身體血糖的新陳代謝失調,使你感覺衰弱、疲憊、力氣耗盡。腎上腺皮質醇過多會干擾睡眠型態,使人容易醒來,無法放鬆。因此,經過一整夜的睡眠後,你可能仍然感覺精疲力竭。


肌肉與關節疼痛:存在於血流中的過量腎上腺皮質醇使身體組織加速損壞,並且失去自行修復的功能,導致肌肉與關節傷害和慢性疼痛。

肥胖:腎上腺皮質醇的不均衡刺激身體各部分儲存的脂肪,造成脂肪堆積在軀幹、胸部、頸部和臉等處。

皮膚粗糙:高量的腎上腺皮質醇降低皮膚再生的能力,使皮膚看起來很不健康,經過一段時間後,腎上腺皮質醇不均衡,便嚴重損害健康、降低免疫功能、引發過早老化的問題,並且使身體易於染患慢性疾病。焦慮、沮喪、心臟疾病、愛滋病、骨質疏鬆等問題全可能與腎上腺皮質醇過高有關。

抗壓力荷爾蒙DHEA(S)的作用及不平衡的相關影響:

腎上腺製造的另一種荷爾蒙為DHEA(S),它的作用是平衡腎上腺皮質醇對身體的影響,幫助身體應付壓力。許多研究證明DHEA(S)能增加記憶、提昇活力、減少脂肪的製造。最重要的是,它似乎能保護免疫系統,不受老化與疾病造成的某些細胞傷害。腎上腺荷爾蒙的高低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有劇烈的改變。DHEA(S)通常在人們二十幾歲時達到高峰,接著便隨著年紀而快速下降。 老年時,DHEA(S)可能已比年輕時下降百分之八十到八十五。相反地,腎上腺皮質醇卻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持續上升,假使這兩種荷爾蒙在時間上無法配合一致,就會對身體的免疫系統造成負擔,使人較不能應付壓力,也較容易染患許多不同的疾病。

以下是關於這方面的問卷,有興趣的人可以自我評量一下:

˙你常沒有特別原因而感覺衰弱疲倦嗎?

˙你有長期壓力嗎?

˙你有失眠或嗜睡等睡眠障礙嗎?

˙你的性慾低落嗎?

˙你感覺焦慮或心情沮喪嗎?

˙你有月經的困擾嗎?

˙你有全身肌肉酸痛或關節痛嗎?

˙你有輕微發燒、喉嚨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節腫痛等感冒症狀嗎?

˙你有進食方面的問題嗎?

˙你最近體重有增加或減輕嗎?

˙你有胃潰瘍或腸炎嗎?

˙在集中注意力、記憶或學習上,你有困難嗎?

˙你是否過度緊張或者常出現頭痛的症狀?


 


假如你的答覆有一項或一項以上是〝肯定的〞,可能你的腎上腺荷爾蒙對壓力的反應已經失衡。


身體的檢測與處理可以藉這個方式來處理,至於是否有心理源頭之困擾,光能身心診所也有免費的潛能分析能幫助您更瞭解自己到底原因出在哪裡以及如何處理。


中年危機或者憂鬱是可以處理的,前提是必須瞭解到底發生什麼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只吃蛋白質禁澱粉 愈減愈傷心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6月28日 上午12:12






有些女性怕胖,不敢吃澱粉,節食的時候,就吃大量蛋白質食物,希望可以趕快瘦下來。希臘最新研究警告,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增加心臟病、中風風險,罹病機率約上升百分之二十八。學者建議,女性若想減重,選擇植物性食物較為理想。


希臘雅典大學醫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帕古娜‧拉吉奧為研究首席作者,她表示,常有人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飲食減重。如果蛋白質是來自堅果類等植物性蛋白質,而減少的是甜點、飲料等精製澱粉類食物,這種減重方式還算可以接受,但多數人並非如此。


這項研究發表於本周線上版「英國醫學期刊」。研究對象包含四萬三千多名瑞典女性,她們參與研究計畫時,年齡介於三十歲到四十九歲。


研究追蹤十五年發現,有超過一千兩百人罹患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而採用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女性特別容易出現心臟病、中風,採用這種飲食方法的女性罹患心臟病、中風的機率比其他女性增加二成八之多。


拉吉奧表示,減重應該多增加身體活動量,並減少熱量攝取。若長時間採用特定飲食,很可能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美國臨床營養諮詢師、運動學學者莎曼莎‧海勒接受外電訪問時表示,一般高蛋白飲食富含起司、紅肉、加工肉類等食品,而健康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則包括全榖類、豆類、蔬菜、水果等。事實上,紅肉、加工肉類可能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大腸癌、乳癌、冠心病等風險,建議民眾最好減少食用肉類蛋白質,可吃些豆類、豆腐、堅果類食物,碳水化合物食物如全穀類、糙米、蔬菜、水果、豆類等也都對健康有益處。


鄭醫師補充:


最近媒體探討大吃減肥法的相關新聞比較多,我把部分資訊節錄下來給大家參考:


大吃減肥法主要是透過醣類控制,也就是不吃碳水化合物,像是米飯、麵包、麵類等主食,但是魚、肉、青菜吃到飽,不僅可預防糖尿病,還可以控制體重,飲料也要不選含糖的,不僅可使血糖值恢復,甚至有人仿效半年後,體重狠狠甩掉11公斤。


對於這種看似輕鬆的減肥方法,醫生表示,其實就是高蛋白減肥法,剛開始效果很快可以見效,但是時間久了可能造成脫水、甚至酮酸中毒,導致食慾降低,出現噁心反胃的症狀,長期下來不僅會造成腎臟負擔,還可能提高大腸癌機率。


醫生也說,這種減肥方法,因為酮酸產生,會讓人心情煩躁,一旦停止,復胖時間超快。


上述希臘研究的原文相關內容可以參閱:


http://www.bmj.com/content/344/bmj.e3801


研究引用來源:




Low carbohydrate-high protein diets




BMJ 2012; 344 doi: 10.1136/bmj.e3801 (Published 19 June 2012)
Cite this as: BMJ 2012;344:e380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年來首例╱美FDA 核准新減肥藥

自由時報 – 2012年6月29日 上午4:33






〔國際新聞中心、記者洪素卿/綜合報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27日批准處方減重藥Belviq上市,這是13年來FDA首度批准的減重藥,儘管臨床試驗顯示Belviq減重效果只能說差強人意,但因此藥有足夠的安全性,FDA批准有糖尿病等肥胖併發症的過胖成人可經醫師處方使用


 效果差強人意


Belviq由艾瑞納製藥(Arena Pharmaceuticals Inc)製造,學名為lorcaserin。根據臨床試驗,lorcaserin會影響大腦受體,達到控制食慾、進而減重的效果。Belviq減重效果溫和,兩項臨床試驗顯示,服用Belviq一年平均減掉5.8%的體重,服用安慰劑的病患則減重2.5%,不過服用Belviq的病患有23%減去至少10%體重。


FDA核可Belviq適用於身體質量指數(BMI)30以上的肥胖成人病患,或是BMI在27以上、至少有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或高膽固醇之中一種病症的成人病患,可做為搭配飲食與運動的額外治療;不過FDA表示,艾瑞納製藥仍需進行6項後續研究,包括Belviq是否增加心臟病發作與中風風險的長期研究。


具憂鬱、偏頭痛等副作用


Belviq的副作用包括憂鬱、偏頭痛、記憶喪失等,此外,若病患服用Belviq 3個月後體重無法降低5%就應停用。艾瑞納製藥表示,目前尚未決定Belviq何時可上市,售價也未定。


美國成年人過胖率將近35%,相關醫療支出每年達1900億美元,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許多醫師呼籲FDA盡快批准新的減重藥物,不過由於許多處方藥物造成安全問題,例如減肥藥「芬芬」1997年被發現會造成心瓣膜損害而下架,FDA因而對減重藥物設下超乎尋常的高門檻。目前市面上唯一的長期減肥藥是羅氏鮮。


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黃國晉則指出,這種新藥是一種中樞神經作用藥物,跟早年引發心臟瓣膜病變的Fenfluramine差別在於兩者作用的接受器不同,Fenfluramine作用在心臟有的B型接受器上,新藥的接受器作用在腦部、抑制食慾。雖然新藥的作用可能沒有那麼好,但對於一些食慾特別好、單用羅氏鮮減不下來的減重患者來說,仍然可能是一個新的選擇。不過,單用該藥減重效果有限,民眾還是要靠生活飲食行為改變以及運動為主,藥品做為輔助。


鄭醫師補充:


lorcaserin是一種血清素致效劑,透過 5-HT2C 腦細胞接受體的刺激來抑制食欲。 5-HT2C 這種受體可以調控情緒、焦慮、食慾以及性行為等等:


 Heisler LK, Zhou L, Bajwa P, Hsu J, Tecott LH (July 2007). "Serotonin 5-HT2C receptors regulate anxiety-like behavior". Genes, Brain and Behavior 6 (5): 491–6. DOI:10.1111/j.1601-183X.2007.00316.x. PMID 17451451.


 5-HT2C 受體需要血清素來啟動,大腦許多區域的腦細胞都有這類受體,一旦啟動會抑制區域大腦細胞抑制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的分泌:


Alex KD, Yavanian GJ, McFarlane HG, Pluto CP, Pehek EA (March 2005). "Modulation of dopamine release by striatal 5-HT2C receptors". Synapse 55 (4): 242–51. DOI:10.1002/syn.20109. PMID 15668911.


抗憂鬱劑經常會調控5-HT2C受體,這也是服用抗憂鬱劑經常會出現相關副作用的原因所在,至於自殺患者在前額葉皮質有大量的5-HT2C受體數目,因此調控5-HT2C受體的藥物,自殺的風險都必須小心監控:


Niswender CM, Herrick-Davis K, Dilley GE, Meltzer HY, Overholser JC, Stockmeier CA, Emeson RB, Sanders-Bush E (May 2001). "RNA editing of the human serotonin 5-HT2C receptor. alterations in suicide and implications for serotonergic pharmacotherapy".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4 (5): 478–91. DOI:10.1016/S0893-133X(00)00223-2. PMID 11282248.


 Spreitzer, Helmut (13 September 2010). "Lorcaserin" (in German). Österreichische Apothekerzeitung 64 (19): 1083.


病毒感染引發細胞激素的分泌,也會增加5-HT2C受體基因的表現,導致憂鬱。因此增加細胞激素的治療容易引發憂鬱,臨床上經常看到的就是C肝患者接受干擾素治療往往容易出現情緒障礙的原因。此外,女性荷爾蒙像是雌激素以及黃體素都可以調控5-HT2C受體,因此性荷爾蒙功能失衡的確會影響情緒反應:


 Birzniece V, Johansson IM, Wang MD, Bäckström T, Olsson T (February 2002). "Ovarian hormone effects on 5-hydroxytryptamine(2A) and 5-hydroxytryptamine(2C) receptor mRNA expression in the ventral hippocampus and frontal cortex of female rats". Neurosci. Lett. 319 (3): 157–61. DOI:10.1016/S0304-3940(01)02570-8. PMID 11834317.


lorcaserin的臨床測試發現,跟使用安慰劑的人相較,有7%的人會因為副作用而退出治療,跟其他減肥藥物相較,這是最低的數字。常見的副作用包含頭痛,有18%(近兩成)的人出現,安慰劑出現機率有11%。其他像是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鼻竇炎、噁心等等也有可能。較少出現但值得留意的副作用包含憂鬱、焦慮以及自殺想法等等,在2010年9月15日在媒體上也曾披露lorcaserin會增加實驗室老鼠的癌症發生率:


Larkin, Catherine (15 September 2010). "FDA staff says Arena diet pill linked to cancer". SFGate. http://www.sfgate.com/cgi-bin/article.cgi?f=/c/a/2010/09/15/BU521FDLBC.DTL.


其他減重相關文章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9934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1073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114&sc=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早餐含有甜食 反有助減肥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6月28日 下午1:30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吃甜點有助減肥,且更能維持好身材!研究人員發現,早餐若含有甜點,可提升人們減重的成功率,因為它可以減少飢餓、降低對糖份的需求。研究發現,低卡飲食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飲食成份也會影響減重成效。這個研究發表在《類固醇》(Steroids)期刊。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科學家追縱200名沒有糖尿病的肥胖者,隨機分配2類低卡飲食給測試者,雖然2份食物都含有一樣的卡路里數,其中1份早餐包含有甜點如甜甜圈,且含有較高的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成份。研究人發現,食用第1份早餐的測試者,比較能夠成功減重。


研究人員發現,為期8個月的研究進行4個月後,2個測試組平均每人都減去33磅(15公斤)。然而,在接下來的4個月,吃第2份早餐的人又增加了22磅(10公斤),而早餐含有甜點的那一組人,則是另外減了15磅(約7公斤)的體重。


領導研究的Daniel Jakubowicz醫生說:「減重飲食計劃的目的不應該只是減重,還要減少飢餓感及嘴饞,才能防止二次發胖。」與第2組人相比,食用早餐含甜點的人表示,他們感到比較不餓、不想吃東西,他們的飲食日記也顯示,他們比較能夠堅持低卡飲食計劃。


血液檢測顯示,一種胜肽類激素,所謂的「飢餓荷爾蒙」,在早餐食用甜點的人裡,會下降45%,在另一組人裡下降30%。Jakubowicz醫生將此結果歸功於飲食成份,他說:「高蛋白質會減少飢餓,碳水化合物會讓人感到飽足,甜點可以減少人對糖及脂肪的需求。


鄭醫師補充:


最近以色列的醫療專家發表的減重研究發現:同樣的卡路里數,早餐有甜點的人,比那些時不含甜食,只吃低卡飲食的人,長期追蹤他們減重的成果發現,早餐有甜食的人更容易瘦,食用低卡飲食的人更容易復胖。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這項為期八個月的研究裡面,可不是鼓勵大家早餐拿甜食來大吃大喝,不管早餐含不含甜食,兩組的卡路里都是有嚴格控制,因此他們在前四個月的減重成果,兩組實驗對象平均都降了15公斤左右,然而接下來四個月,不含甜食的早餐那一組,最終平均復胖了10公斤,有甜食的那一組,則平均下降了7公斤。


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卡路里很重要,但是食物內容更重要,一直避開甜食,相對來說,只會讓飢餓荷爾蒙ghrelin更難下降,進而造成身體恐慌有壓力,更難以減重。因此有些蛋白質飲食減肥法的飲食建議中,保留一週的一天可以放心大吃,這樣反而更容易瘦,與研究發現不謀而合。


對減重來說,卡路里控制仍然是重點,不過內容的組合更是學問,適當的蛋白質,優質的碳水化合物甚至是一些甜點,才能減少飢餓、感到飽足進而減少對糖以及脂肪的渴求感,更不會復胖。


相關研究內容可以連結參閱原文研究期刊: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9128X12001419


研究引用來源:


Corrigendum to “Meal timing and composition influence ghrelin levels, appetite scores and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 [Steroids 77 (2012) 323–331]



  • Daniela Jakubowicz

  • Oren Froy

  • Julio Wainstein

  • Mona Boaz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癌症病患易輕生 亟需心理輔導

作者: 魏敦華 | 台灣醒報 – 2012年6月21日 上午11:42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綜合報導】被診斷出癌症的病患,在自殺、死於心臟病,以及中風的機率上比一般人高出許多。瑞典雷克雅維克冰島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癌症的診斷會對生理以及心理造成極大負擔,醫界表示,應該要重視病人在剛被診斷出癌症後,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研究團隊蒐集了1991致2006年6百萬名30歲以上瑞典居民的病歷資料,其中大約53萬人被診斷出癌症,而其中約2萬6千名病患是致命性較高的癌症。


研究調查結果表示人在剛剛被診斷出癌症後的一個禮拜中,自殺的機率會高出12倍,一年內則是3倍。而癌症診斷一周內死於中風,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則會高出五倍。


被診斷出致命性癌症的一週內自殺的機率會增加16倍,死於心臟病,中風等的機率則會提高15倍。但在診斷將近一年後所有的機率則會回到正常數值。


醫界對此研究指出,對於有精神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這是值得關注的消息,因為大部分的治療都專注於癌症本身,卻容易忽略病患的精神狀態。


「極度低落的情緒問題也會造成莫大的傷害,甚至比癌症本身更不好,家屬應該要注意剛被診斷出癌症的病患在情緒上有無任何不正常的表現,讓他們有機會接受治療,而不是尋求解脫。」專家說。


鄭醫師補充:


根據今年四月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結果發現,癌症患者輕生比例極高。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一旦確定自己罹癌,都是莫大的精神壓力,尤其是死亡率高的惡性癌症,更是難以面對。這份瑞典大規模的研究發現剛剛被診斷出癌症後的一個禮拜中,自殺的機率會高出12倍,一年內則是3倍。而癌症診斷一周內死於中風,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則會高出五倍。


被診斷出致命性癌症的一週內自殺的機率會增加16倍,死於心臟病,中風等的機率則會提高15倍。但在診斷將近一年後所有的機率則會回到正常數值。


心理方面,罹癌患者的心理壓力若能積極處理,除了減少面對癌症的恐懼與壓力,也能幫助癌症患者換個角度來面對接下來的癌症治療,增加存活率。心臟病以及中風一直以來都被歸納為與心理壓力有關的身心性疾病,因此癌症患者的心臟病以及中風罹患率提高,一般都會被歸因與心理壓力過大有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或者中風的人一旦罹癌,更要留意相關的健康風險。


相關研究原文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110307


研究引用來源:


Suicide and Cardiovascular Death after a Cancer Diagnosis


Fang Fang, M.D., Ph.D., Katja Fall, M.D., Ph.D., Murray A. Mittleman, M.D., Dr.P.H., Pär Sparén, Ph.D., Weimin Ye, M.D., Ph.D., Hans-Olov Adami, M.D., Ph.D., and Unnur Valdimarsdóttir, Ph.D.


N Engl J Med 2012; 366:1310-131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寂寞與獨居者 壽命縮短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6月19日 上午11:02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寂寞會縮短壽命!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寂寞經常造成老年人的痛苦,不僅會造成身體機能下降,還會讓死亡率增高。寂寞除了會影響老年人外,還會影響中年人,獨居者的心臟相關疾病死亡率較其它人還高。此研究發表在《內科醫學文獻期刊》(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美國加州大學的學者發現,寂寞是造成年過60歲人憂傷的主要原因之一,並且致使他們的生活品質下降。研究人員指出,寂寞會使死亡率增加10%。加州大學的Carla Perissinotto博士指出,寂寞不僅會造成身體機能的下降,還可能造成死亡,寂寞也會造成身體上許多的負面問題。


為探討寂寞與身體機能下降的關係,研究團隊調查1,604位,平均年齡71歲的參與者。當被問及是否感到寂寞,43.2%的受訪者說他們有時候會感到寂寞。在經過6年的研究發現,有寂寞感覺的人有22.8%的死亡率,而一般人是14.2%。


另外,獨居者中有24.8%活動量會減少,其它人則是12.5%。


研究的結論是,寂寞即使對健康不會造成影響,它是一種值得討論的負面情緒。


在同個期刊裡,美國的另一項研究顯示,獨居會增加心臟病死亡的機率。科學家調查44,573名中年人,其中有8,594為獨居者。研究人員發現,獨居者在4年後死亡的機率較其它人增加3%。另外,較一般人而言,獨居者因心臟相關疾病而死亡的機率會由7%增加至8.6%。


鄭醫師補充:


寂寞或獨居者請留意,根據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寂寞經常造成老年人的痛苦,不僅會造成身體機能下降,還會讓死亡率增高。寂寞除了會影響老年人外,還會影響中年人,獨居者的心臟相關疾病死亡率較其它人還高。


上述報導至少包含兩篇研究,提醒大家獨居或者寂寞的壓力或者負面影響,不是看精神科,服用精神科藥物就能解決的問題。


要解決獨居或者寂寞,要針對這問題的核心來處理。獨居者乏人關心,若沒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人際互動減少,人際支持教少,活動量較少都是不利健康因素。因此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際支持網路,安排固定的生活目標,將是解決寂寞或者獨居者壓力來源的關鍵。


如果缺乏動力,最好透過專業評估,找出身體功能失衡導致心情不佳,或者讓當事人裹足不前的壓力事件,針對根源來處理比較妥當。


上述報導期刊來源請參閱:


Jacob A. Udell, Philippe Gabriel Steg, Benjamin M. Scirica, Sidney C. Smith, E. Magnus Ohman, Kim A. Eagle, Shinya Goto, Jang Ik Cho, Deepak L. Bhatt, for the REduction of Atherothrombosis for Continued Health (REACH) Registry Investigators. Living Alon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Outpatients at Risk of or With Atherothrombosi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2; DOI: 10.1001/archinternmed.2012.2782


Carla M. Perissinotto, Irena Stijacic Cenzer, Kenneth E. Covinsky. Loneliness in Older Persons: A Predictor of Functional Decline and Death.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2; DOI: 10.1001/archinternmed.2012.1993


Emily M. Bucholz, Harlan M. Krumholz. Loneliness and Living Alone: What Are We Really Measuring?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2; DOI: 10.1001/archinternmed.2012.26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樂觀 讓你活得更久

作者: 【中央社台北28日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29日 上午12:06






1項新研究可能讓悲觀主義者更鬱卒,因為樂觀者似乎可以活得更久。科學家發現,那些活到100歲以上的人瑞阿公、阿嬤,傾向帶著陽光般的好性格。


英國「每日郵報」(Mail Daily)報導,科學家調查243名95歲以上的民眾發現,這些銀髮族不但不厭世,大部分都非常開朗和熱愛交際。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正向的個性特質,部分取決於基因。


研究顯示,研究組相對一般大眾代表樣本「神經質性格」評分較低,而且也比較本著良心辦事。


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老化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Aging Research)的巴茲萊(Nir Barzilai)說:「我們發現明顯反映正向人生態度的特質。」


巴茲萊說:「大部分受試者個性外向、樂觀和隨和。他們認為笑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且也有廣大的社交網絡。他們直接表達情緒,而不是把情緒埋在心底。」


巴茲萊說:「部分證據顯示,人的性格會在70歲至100歲間出現轉變,然而,我們的研究發現顯示,人瑞有共通的性格特質,而根植於基因的個性層面可能在健康和長壽上扮演關鍵角色。」


這份研究為長壽基因計畫(Longevity Genes Project)的一環。長壽基因計畫調查逾500名95歲以上的中歐與東歐猶太人,以及他們的700名子孫。


這份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線上期刊「老化」(Aging)。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提到年長者長壽的人格特質包含開朗、愛交際、愛笑,同時也會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而非壓抑。此外,還有一點,就是本著良心做事,換個名詞來解釋,就是維持自己的品格。所謂品格,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所採取的標準,是否能去遵循的狀況。品格並不是一種壓抑,相反地,它是一種自我回饋機制,當一個人越能維持自己的品格,他的生存狀況就會越好,當一個人無法維持自己的品格,狀況就準備往下。


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上述研究全文:


http://www.impactaging.com/papers/v4/n5/pdf/100456.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