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議題討論 (36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國衛院新研究:阿茲海默症乙型類澱粉蛋白會加速新冠病毒感染

2021/11/29 07:10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阿茲海默症與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研究新突破!國家衛生研究院發現,失智症大宗的阿茲海默症,主要病理特徵乙型類澱粉蛋白(Aβ)的Aβ1-42,會加速新冠病毒感染,並增加與發炎反應相關的白細胞介素-6(IL-6)表現,可能因此提高染疫負面影響,為首度實證兩者之間相關性。

國際失智症協會(ADI)估計,COVID-19死亡人數約25%至45%為失智症患者。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11月25日,約1.6萬名染疫者,有8例在傳染病通報系統中註明失智症,可能有低報情形。

為進一步釐清失智症與新冠病毒的關係,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謝奉勳與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祖安、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余冠儀等人合作進行研究。

謝奉勳表示,研究主要鎖定阿茲海默症,聚焦主要病理特徵毒性最高的Aβ1-42、代表有42個胺基酸,在體外實驗發現,Aβ1-42不只可與新冠病毒表面的棘蛋白、尤其是S1蛋白結合,且會增強S1蛋白與宿主受體的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CE2)結合。

棘蛋白與ACE2類似鑰匙與鑰匙孔,要結合才能進入宿主體內引發感染;謝奉勳指出,原本發現Aβ1-42可與S1蛋白結合時,以為Aβ1-42可望抓走病毒阻止與ACE2結合、避免感染,不料反而加強結合,且結合力更勝與H1N1、MERS的表面棘蛋白。

在偽病毒感染模型實驗也發現,Aβ1-42確實會加速病毒感染,且提高發炎反應相關的IL-6表現;降低IL-6是目前治療COVID-19的重要指標之一。

謝奉勳指出,進一步與安肽生醫合作,靜脈注射Aβ1-42及更接近病毒模樣的S1三聚體蛋白於小鼠模型,結果發現,S1蛋白還會減緩血液Aβ1-42的清除作用,證實阿茲海默症與新冠病毒病理可能互相影響。

不過,謝奉勳指出,使用研發的Aβ抗體(NP106)後,小鼠恢復血液中Aβ1-42正常排除,等於代謝延緩現象被抑制,或許未來阿茲海默症治療藥物也有機會降低COVID-19重症發生風險,提供一個發展方向。

謝奉勳說明,整個研究從開始到出現一點點輪廓,大約花費半年時間,發現Aβ1-42與S1蛋白、ACE2結合,顯示可能對新冠病毒感染與疾病嚴重化產生負面影響,是一項重要的發現,但也坦言是很基礎、很初步的發現,只是一個開頭、一個踏腳石。

謝奉勳指出,這些研究成果仍待在動物與人體試驗確認有無相同結果,且發生結合機轉仍是深水區問題,甚至變異株是否加深結合也是問號,都需要科學界一起研究找尋答案,希望作為未來發展藥物或治療參考方向。

有別於過去國外以觀察性、推論性研究為主,此研究為首度經實驗驗證阿茲海默症與新冠病毒相關性,成果已發表於《國際分子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鄭醫師補充:

本身有長期發炎導致的身體疾病(包含這篇研究提到的阿茲海默症),可能會加速新冠病毒的感染甚至是重症風險。這項研究找到阿茲海默症會加速冠狀病毒感染致病機轉,未來也有望以致病機轉為標的相關研究,研發出針對性的預防或是逆轉療法,期待相關的研究成果早日面世,應用於臨床,讓疫情影響早日過去。

參考文獻:

Hsu JT, Tien CF, Yu GY, et al. The Effects of Aβ1-42 Binding to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S1 Subunit and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Int J Mol Sci. 2021;22(15):8226. Published 2021 Jul 30. doi:10.3390/ijms2215822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34790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美國 87 個醫療保健中心的健康記錄進行的大量分析發現,與匹配的對照組相比,服用一類稱為選擇性 5-羥基色胺酸再回收抑制劑 (SSRIs),特別是氟西汀( fluoxetine,原廠上品名為百憂解)的抗憂鬱藥的人死於 COVID-19 的可能性較其他抗憂鬱劑明顯.

結果加入整體證據,指出 SSRI 可能對 COVID-19 的最嚴重症狀產生有益影響,儘管需要大型隨機臨床試驗來證明這一點

我們無法判斷這些藥物是否會導致這些影響,但統計分析顯示出顯著關聯,”加州大學聖保羅分校兒科副教授兼 Bakar 計算健康科學研究所 (BCHSI) 成員 Marina Sirota 博士說。弗朗西斯科。“數字有力量。”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 Cerner Real World COVID-19 去識別化數據庫的電子健康記錄,該數據庫包含來自美國近 500,000 名患者的資訊,其中包括 2020 年 1 月至 9 月期間被診斷出患有 COVID-19 的 83,584 名成年患者。其中,3,401 名患者服用了 SSRIs。

龐大的數據庫使研究人員能夠將 SSRIs 的 COVID-19 患者的結果與未服用它們的一組對照的 COVID-19 患者的結果進行比較,從而整理出年齡、性別、種族、民族、和與嚴重 COVID-19 相關的合併症,例如糖尿病和心臟病,以及患者正在服用的其他藥物。

結果表明,服用氟西汀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降低了 28%;服用氟西汀或另一種稱為氟伏沙明( fluvoxamine)的 SSRI 的人死亡的可能性降低了 26%;與對照的患者對照組相比,服用任何一種 SSRI 的整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低 8%。

儘管這些影響比最近輝瑞和默克開發的新型抗病毒藥物的臨床試驗中發現的要小很多,但研究人員表示,仍需要更多的治療選擇來幫助結束大流行。

“結果令人鼓舞,”醫學博士 Tomiko Oskotsky 說,他是 BCHSI Sirota 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找到盡可能多的治療任何疾病的選擇很重要。特定的藥物或治療方法可能無法奏效或無法為每個人很好地耐受。來自電子病歷的數據使我們能夠快速研究可重新用於治療 COVID 的現有藥物-19 或其他條件。”

 

參考文獻:

 

Tomiko Oskotsky, Ivana Marić, Alice Tang, Boris Oskotsky, Ronald J. Wong, Nima Aghaeepour, Marina Sirota, David K. Stevenson. Mortality Risk Among Patients With COVID-19 Prescribed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AntidepressantsJAMA Network Open, 2021; 4 (11): e2133090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33090

 

鄭醫師補充:

之前抗憂鬱劑幫助新冠病毒感染降低健康風險的研究,比較聚焦在氟伏沙明,氟西汀比較少被提及。

儘管服用抗憂鬱劑可以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死亡率,但這篇研究的作者很清楚地提到:需要更多數據來證實這樣的效應從何而來?也就是實際藥理作用目前還未釐清。

同時,默克及輝瑞藥廠開發的新冠病毒治療藥物,死亡率降低更明顯,若兩者皆獲FDA核准上市,臨床醫師當然優先會選擇降低健康風險更好療效更佳的合法藥物。

 

輝瑞的臨牀試驗結果顯示,在出現症狀後三天內服藥,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降低 89%;五天內給藥風險降低 85%。

默克公司稱它的口服藥在出現症狀後五天內服用,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可降低約50%。

參考報導: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922418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混打研究出爐!混打抗Delta可達100% 純AZ不到20%

記者 葉韋辰 報導 發佈時間:2021/11/19 10:53 最後更新時間:2021/11/19 10:53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開放第一劑打AZ疫苗的民眾上網預約混打BNT疫苗或莫德納疫苗,臺大醫院日前也完成混打試驗的臨床研究期中報告,今(19)日公布結論,AZ混打mRNA疫苗抗體濃度明顯比兩劑皆為AZ者還高,且若推算對Delta的保護力,混打或兩劑mRNA可幾乎達100%,但兩劑AZ只有10~20%。

臺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我們國家最早拿到的就是AZ疫苗,但國外其實還有其他疫苗,台大很早就想研究混合施打會有甚麼效果,後來莫德納到貨,規劃時國外已有AZ+BNT疫苗結果比AZ+AZ更理想,當時提給指揮中心同意,正好疫苗諮詢委員會在討論是否要AZ+mRNA施打模式,國外資料只看到AZ+BNT但沒有看到和莫德納的研究,也很成功收到400位臨床參與者。 臺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盛望徽回顧國外文獻,德國在今年發表過AZ混打BNT的文章,有87位受試者平均間隔30天,純打AZ的抗體濃度明顯比混打BNT還低。也比較對武漢、英國(Alpha)、南非(Beta)、巴西(Gamma)病毒株,對不同的變異株若有混打抗體效價都比AZ+AZ高。

另一篇則顯示AZ混打BNT或莫德納,anti-S IgG抗體幾乎等於兩劑都打mRNA疫苗遠高於兩劑AZ,此外分析副作用第一劑施打時AZ疫苗副作用較強,而第二劑施打時混打BNT、莫德納副作用比較高,約略等於兩劑都打mRNA疫苗時的狀況。 盛望徽說明台大醫院研究設計架構,總共收案400人,年齡平均41歲,75%是女性受試者,第一劑接種AZ疫苗有300位,第一組間隔8週再打AZ,第二組間隔8週打莫德納,第三組間隔4週打莫德納,另外100人則是間隔4週兩劑都打莫德納。

從接種後結果可以看出S抗原IgG抗體,混打組別抗體效價都比兩劑打AZ者高,甚至能維持到28天以上。對Alpha變異株中和抗體部分,AZ雖然也有保護力,但是效價還是比混打組低,且相隔8週者效果比較好,對目前主要變異株Delta結果也一致,AZ+莫德納接近兩劑莫德納,甚至在接種後28天還比兩劑莫德納高。

推算對Alpha的保護力(NT50>1:40)AZ疫苗是10~20%,混打組都可以達到幾乎100%,對Delta病毒混打組也接近100%,AZ則是10~20%。至於副作用的部分,全身副作用部分有混打莫德納都比純打AZ高。 盛望徽說明結論,AZ/Moderna前後兩劑疫苗混合接種,比AZ/AZ兩劑同種疫苗接種提供更高的免疫抗體反應,其效果Moderna/Moderna兩劑疫苗接種相當。混合AZ/Moderna疫苗接種比A/AZ疫苗有較高比例的副作用,但是大多數皆為輕微至中等程度之短暫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混合AZ/Moderna疫苗接種有良好的免疫反應效果及安全性,與國外AZ/BNT混合接種的結果相類似。隨著病毒不斷變化,疫苗對變異病毒的抗體效可能會受影響,本研究發現對於Delta變異株之中和抗體效較Alpha變異株為低。


鄭醫師補充:

一直以來,國外AZ混打mRNA疫苗,保護力的數據一向不差,很欣慰在國內準備正式開放混打前看到相關臨床測試也支持混打的效果。

參考圖示:

臺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盛望徽回顧國外文獻。(圖/TVBS) 台混打研究出爐!混打抗Delta可達100% 純AZ不到20%

從接種後結果可以看出S抗原IgG抗體,混打組別抗體效價都比兩劑打AZ者高。(圖/TVBS) 台混打研究出爐!混打抗Delta可達100% 純AZ不到20%

對Delta病毒混打組也接近100%。(圖/TVBS) 台混打研究出爐!混打抗Delta可達100% 純AZ不到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混打要來了!第15輪疫苗規畫曝光 莊人祥︰97萬人第2劑3款疫苗任選

 

2021年11月16日 週二 下午3:18

第1劑接種AZ疫苗者,將開放第2劑可混打mRNA疫苗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第15輪疫苗約97萬人符合AZ第2劑資格,屆時AZ、BNT或莫德納疫苗皆可選擇。

 

COVID-19疫苗持續接種,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接種21萬5052劑疫苗;截至目前,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76.42%、第2劑42.86%。

 

指揮中心日前表示,11月底前將開放第1劑接種AZ疫苗者,第2劑除了接種AZ外,還可選擇混打採mRNA技術的輝瑞BNT或莫德納疫苗。媒體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追問第15輪疫苗混打開放進度,莊人祥表示,第15輪疫苗若開放混打,規畫將同時開放BNT或莫德納疫苗。

 

莊人祥說明,第15輪疫苗符合AZ疫苗第2劑預約接種資格者約97萬人,第2劑可打AZ,或者混打BNT或莫德納疫苗。

鄭醫師補充:

不少人擔心兩劑不少人擔心兩劑都打AZ疫苗,保護力及中和抗體濃度會不夠,因此打過一劑AZ疫苗後遲遲等指揮中心的混打許可,如今終於開放,想嘗試混打提高保護力的人務必把握機會預約前往。混打的人,可能產生的疫苗反應會多些,要有心理準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VID-19 感染後的腦霧持續時間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長

— 年紀相對年輕的人與認知功能障礙得搏鬥數月

一項橫斷面研究發現,相對年輕的人——從 38 歲到 59 歲——在被診斷出患有 COVID-19 幾個月後表現出認知功能障礙或“腦霧”。

新州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 Jacqueline Becker 博士報告說,急性感染後 7 個多月,很大一部分 COVID-19 患者表現出處理速度、執行功能、類別流暢性、記憶編碼和回憶方面的缺陷。約克市,以及JAMA 網絡公開研究信中的合著者

 

與接受門診治療的人相比,因 COVID-19 住院的人發生認知障礙的頻率更高。

 

“我們的發現對公共衛生具有重要意義,”貝克爾告訴MedPage Today“它們對功能和社會結果有影響,因為我們世代中相對年輕的年齡範圍表明職業生產力可能會受到影響。”

 

Becker 及其同事指出,COVID-19 倖存者經常報告腦,但其罹病率和與疾病嚴重程度的關聯尚未得到很好的了解。

 

研究人員評估了 2020 年 4 月至 2021 年 5 月通過西奈山衛生系統登記處追踪的 740 名 COVID-19 患者。所有患者的 SARS-CoV-2 檢測呈陽性或血清抗體呈陽性,並且都沒有失智病史。從 COVID-19 診斷開始的平均時間為 7.6 個月。

 

該組的平均年齡為 49 歲,63% 是女性。大約一半 (54%) 是白人,20% 是西班牙裔,15% 是黑人,11% 是多種族或其他種族。

 

特定領域的認知功能通過數字廣度測試(正順序,測試注意力)和反向順序(測量工作記憶)測量、路徑製作測試(Trail Making Test ) A 部分和 B 部分(處理速度和執行功能)、音位(phonemic)和類別流暢性(語言)測試以及霍普金斯口頭學習測試修訂版(記憶編碼、回憶和識別)。

 

研究人員將每個測量的損傷頻率計算為z分數小於或等於 1.5 個標準差,低於年齡、教育和性別調整的規範。結果根據種族和民族、吸煙、BMI、合併症和憂鬱症進行了調整。

 

在 740 名 COVID-19 患者中,51% 接受門診治療,27% 住院治療,22% 在急診科接受治療。

 

總體而言,最突出的紅字是:

 

  • 內存編碼:24%
  • 記憶回憶:23%
  • 類別流暢度:20%
  • 處理速度:18%
  • 執行功能:16%
  • 音位流暢度:15%

 

住院的 COVID-19 患者更有可能在注意力(OR 2.8,95% CI 1.3-5.9)、執行功能(OR 1.8,95% CI 1.0-3.4)、類別流暢性(OR 3.0,95% CI 1.7- 5.2)、記憶編碼 (OR 2.3, 95% CI 1.3-4.1) 和記憶回憶 (OR 2.2, 95% CI 1.3-3.8) 與門診組相比,在調整後的分析中。

 

與門診患者相比,在急診科接受治療的 COVID-19 患者更可能在類別流暢性(OR 1.8,95% CI 1.1-3.1)和記憶編碼(OR 1.7,95% CI 1.0-3.0)方面受損。

 

 “在編碼和回憶受損的情況下,記憶識別的相對保留表明了一種執行模式,”貝克爾和合著者寫道。“這種模式與描述 COVID-19 後執行不良症候群的早期報告一致,並且對職業、心理和功能結果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的侷限性可能包括抽樣偏差。他們補充說,未來的研究應該調查 COVID-19 感染後的長期認知軌跡以及與神經影像學發現的潛在聯繫。

 

貝克爾說,在臨床實踐中,“由於可能的可逆性和干預措施(例如認知康復)的潛在機會”,及早識別患有認知障礙的 COVID-19 患者將至關重要。“為此,無論年齡和 COVID-19 的嚴重程度如何,將 COVID-19 後患者的認知篩檢作為護理標準可能要更正視。”

鄭醫師補充:

什麼是腦霧?我把網路上比較中肯的說法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西敏寺大學認知科學教授洛夫迪(Catherine Loveday)說,腦霧其實就是一種「認知功能突然當機,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可是影響記憶力、專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或是讓有創意的人突然變得鈍鈍的」。

這兩年關於冠狀病毒感染後的後遺症研究陸續出爐,關於腦霧部分比較少研究來探討,這篇研究即使個案數不是很多,但結果仍值得我們正視及留意,因為腦部功能的退化對生活的影響太直接了。不管如何,做好預防,強化身體免疫力,仍是對抗抗covid-19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Becker JH, Lin JJ, Doernberg M, et al.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COVID-19 Infection. JAMA Netw Open. 2021;4(10):e2130645.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30645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853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痛風的藥物也可以對抗 COVID-19

 

 

隨著 COVID-19 病例在美國和世界範圍內繼續飆升,可用於治療感染 SARS-CoV-2 的患者的選擇很少。

但是喬治亞大學的新研究為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法提供了希望,以對抗這種在全球奪走超過 400 萬人生命的疾病。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上,發現Probenecid (丙磺舒)具有廣泛的抗病毒特性,使其不僅可以對抗 SARS-CoV-2 感染,還可以對抗其他常見和致命的呼吸道病毒,如 RSV 和流感。

Probenecid 是一種 FDA 批准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痛風,它已經在美國廣泛使用。該藥物已經上市 40 多年,並且副作用很小。

“真的沒有什麼可以安全地對抗這些病毒,”該研究的第一作者、UGA 獸醫學院疫苗和治療研究的 GRA 傑出學者拉爾夫·特里普說。“這種抗病毒藥物適用於我們測試的所有 RNA 呼吸道病毒,包括 SARS-CoV-2。RSV、冠狀病毒和流感都在同一季節傳播。最重要的是,使用這種口服藥物可以潛在地減少感染和疾病。”

阻斷病毒繁殖

病毒通過吸收人自己的細胞來複製和產生更多的病毒Probenecid 阻止該複製過程,防止病毒感染個體細胞

製藥公司 TrippBio 的臨床開發中,Tripp 展示了該藥物可作為病毒暴露前的預防劑,並在動物模型中作為針對 SARS-CoV-2 和流感的暴露後治療。該藥物還被證明在體外對抗 RSV 方面是有效的,體內研究正在進行中。

儘管該藥物主要在一個人對該病毒呈陽性後使用,但預防性發現意味著已知暴露的人也可能服用該藥物來預防生病

COVID-19 治療選擇有限

目前針對重病 COVID-19 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是瑞德西韋和單克隆抗體,只能通過靜脈注射給藥。當 COVID 患者需要它們時,往往為時已晚。

特里普說:“這些治療方法對 SARS-CoV-2 有一定的療效,但它們非常昂貴且很難獲得。” “實際上,由於成本、IV 靜脈注射使用受限和不易取得等原因,實際上可以使用的選項屈指可數。這對世界來說並不是很有用。”

另一方面,丙磺舒是廣泛可用的。初級保健醫生可以給病人開藥,他們可以在當地的藥店買到。

重新利用已經被批准用於解決一個問題的藥物是很常見的。例如,remdesivir 最初旨在對抗伊波拉病毒,但當它在對抗冠狀病毒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希望時,它被招募來對抗 COVID-19。

除了在疾病開始之前預防疾病,丙磺舒還可能提高其他治療的療效。Probenecid 已經用於提高某些抗生素的效力,因此該藥物也可能與其他 COVID-19 治療方法結合使用。

現在,研究人員正在調查丙磺舒的劑量對人類對抗病毒的影響最大。TrippBio 將在一年內開始該藥物的臨床試驗。

“SARS-CoV-2、RSV 和流感對全世界的衛生系統產生了巨大影響,”特里普說。“丙磺舒對這些病毒有很強的抗病毒作用,而且作用安全。”

參考文獻:

Murray, J., Hogan, R.J., Martin, D.E. et al. Probenecid inhibits SARS-CoV-2 replication in vivo and in vitro. Sci Rep 11, 18085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97658-w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對先前感染或完全接種疫苗具有免疫力的家庭成員數量增加,對 COVID-19 沒有免疫力的人感染和住院的風險要低得多。瑞典於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全國性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於默奧大學老年醫學教授彼得諾德斯特倫說:“研究結果強烈支持,疫苗接種不僅對個人保護很重要,而且對減少傳播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家庭內部,這是傳播的高風險環境。”

大量研究證實,疫苗可大大降低 COVID-19 的風險。然而,人們對疫苗接種對病毒在高風險環境(例如家庭內部)中傳播的影響知之甚少。這就是於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想要調查的內容。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每個家庭中具免疫力個體的數量與未免疫家庭成員的感染和住院風險之間存在數量反應關聯。具體而言,隨著具免疫力家庭成員數量的增加,未免疫家庭成員感染和住院的風險降低了 45% 至 97%。

該研究是一項全國性的、基於註冊的研究,涉及來自 800,000 多個家庭的超過 180 萬人。研究人員結合了瑞典公共衛生局、國家衛生和福利委員會以及瑞典統計局(負責監督統計數據的政府機構)的註冊數據。在分析中,研究人員量化了對 COVID-19 具有免疫力的家庭成員數量與未免疫個體感染和住院風險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考慮了年齡、社會經濟地位、家庭聚集以及之前確定為瑞典人口中 COVID-19 危險因素的幾種診斷的差異。

“似乎接種疫苗不僅有助於降低個人被感染的風險,還有助於減少傳播,這反過來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更多人罹患重症的風險,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的病毒變異株出現及新的流行。因此,確保越多人接種疫苗對地方、國家和全球範圍都有影響,”於默奧大學老年醫學博士生、該研究的合著者馬塞爾·巴林說。

鄭醫師補充:

有些人對新冠疫苗存有不少疑慮,甚至提出現在死於施打疫苗的人數大過於染疫身亡數,因此極力主張不打。在此還是以醫療現實提醒大家:在疫苗未施打前,英美因為染疫的重症及身故的人數,直接癱瘓醫療系統,而且完全封城及鎖國,對經濟、生活甚至是工作教育等衝擊巨大,可能大家都忘了。

不可諱言的,免疫力不能全靠疫苗,但面對新冠病毒,疫苗至少提供基本保護力,提高疫苗施打率能大幅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已有諸多研究背書,對於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及開放國門,至為關鍵,身體狀況不適合者甚至年事太高,其實也不必勉強,在臨床上也看到一些案例不良反應,讓人不捨,因此疫苗是否施打還是量力而為。

參考文獻:

Peter Nordström, Marcel Ballin, Anna Nordström. Association Between Risk of COVID-19 Infection in Nonimmune Individuals and COVID-19 Immunity in Their Family MembersJAMA Internal Medicine, Oct. 11, 2021;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1.58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獨家》糖尿病可治癒!中研院團隊新發現有機會取代胰島素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糖尿病無法治癒的情況將逆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文欽團隊透過小鼠實驗發現Pdia4(蛋白雙硫異構酶)負責調控胰島細胞,且透過研發的抑制劑「PS1」抑制Pdia4作用,進而抑制胰島衰竭,並逆轉糖尿病;楊文欽表示,此將是胰島素從1921年發明百年後首見的全新糖尿病標靶藥物,該藥物預計明年初在台大醫院做一期臨床試驗,預計7年後上市。

依國健署統計,我國成人糖尿病盛行率9.8%,全台逾2百萬人罹患糖尿病,若惡化到胰島素分泌不足,只能終生都打胰島素,即使定期施打,也只能延緩惡化,目前仍無可治癒糖尿病的藥物與治療方式。

但此情況,將被改變,楊文欽團隊發現Pdia4主要表達在胰島細胞,過度營養會增加Pdia4在人和小鼠胰島細胞內的表達量;在疾病模式小鼠中發現,若剔除Pdia4 基因就可減輕病鼠的糖尿病和胰島衰竭,也會降低血糖、糖化血色素和活性氧化物(ROS),甚至還會增加胰島素分泌,糖尿病將有望痊癒;團隊也發現,Pdia4的過度表達,會加劇小鼠的糖尿病和胰島細胞病變,研究顯示Pdia4 通過調節胰島細胞中 ROS 產生路徑來增加ROS含量,最後造成胰島細胞衰竭和糖尿病。

該團隊不只找到糖尿病透過Pdia4的致病機轉,還發現透過人工合成的Pdia4 抑制劑(PS1)可抑制胰島細胞衰竭並逆轉糖尿病,意謂Pdia4是糖尿病藥物全新的標靶,抑制劑具治癒糖尿病高度潛力。

楊文欽進一步說明,透過抑制胰島細胞中的Pdia4,就可抑制胰島細胞衰竭,一般來說糖尿病病因都來自於長期攝取過量的食物糖和脂肪酸,進入身體代謝後產生代謝壓力,並使胰島細胞表達大量Pdia4,最後使胰島細胞衰竭,透過人工合成的PS1,在小鼠試驗可抑制胰島細胞中的Pdia4活性,也具治癒糖尿病效果,楊文欽說,該標靶藥物若用在初中期糖尿病的病患,因胰島細胞尚有3到5成數量,有望逆轉人類糖尿病。

該藥物若臨床測試成功,將是針對胰島細胞所開發的市場首見糖尿病藥物,也是人類治療糖尿病的新里程碑,台灣每年健保支出3百億元治療糖尿病可望改善。

此研究已刊登在權威國際期刊《EMBO分子醫學(EMBO Molecular Medicine )》。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可貴之處在於找到根本抑制胰島細胞導致糖尿病的關鍵,並能藉由對應相關藥物治療而逆轉胰島細胞正常功能,進而真正逆轉糖尿病,前提是這樣的療法必須在糖尿病的初期及中期之前,因為胰島細胞尚有三到五成可以恢復,正常產生胰島素的濃度才能幫助身體血糖代謝恢復正常,期待這樣的根本療法可以早日通過臨床三期試驗,早日上市,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

參考文獻來源:

EMBO Mol Med (2021) e11668https://doi.org/10.15252/emmm.201911668
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5252/emmm.20191166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傳「打疫苗染病率比自然免疫力者高13倍」?專家:公信力不足

新頭殼newtalk | 馮茵 綜合報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波大流行都強調了 COVID-19 的傳染性有多麼嚴重,但專家們對於感染者最有可能傳播病毒的確切時間和程度尚不清楚。

現在,由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BUSPH) 研究人員共同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感染該病毒的人在出現症狀前兩天和三天後傳染性最強

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 期刊上的研究還發現,如果感染者從同樣無症狀的初始病例(爆發中的第一個感染者)感染了病毒,則他們更有可能無症狀。

“在以前的研究中,病毒載量(viral load)已被用作傳播的間接衡量標準,” BUSPH 流行病學助理教授 Leonardo Martinez 博士說,他與該系的研究助理楊戈博士共同領導了這項研究。喬治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我們想看看這些過去的研究結果是否可以通過觀察密切接觸者中的續發性病例來證實,這些研究發現 COVID 病例在症狀出現前後幾天最容易傳播。”

Martinez 及其同事在 2020 年 1 月至 2020 年 8 月期間在中國浙江省約 9,000 名主要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中進行了接觸者追蹤並研究了 COVID-19 傳播。“密切”接觸者包括家庭接觸者(定義為住在同一家庭的個人)或一起用餐的人)、同事、醫院環境中的人員以及共乘車輛的乘客。在最初的 COVID 檢測結果呈陽性後,研究人員對感染者進行了至少 90 天的監測,以區分無症狀和出現症狀前的病例。

在確定為初始病例的個人中,89% 出現輕度或中度症狀,只有 11% 沒有症狀——沒有人出現嚴重症狀。初始病例的家庭成員,以及多次或長時間接觸初始病例的人,感染率高於其他密切接觸者。但是,不管這些風險因素如何,如果密切接觸者在個體出現明顯症狀之前或之後不久暴露,則他們更有可能從主要感染者那裡感染 COVID-19。

“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相對於主要病例症狀的暴露時間對於傳播很重要,這種理解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證明在某人感到不適後進行快速檢測和隔離是控制流行病的關鍵步驟,”馬丁內斯博士說.

輕度和中度有症狀的個體相比,無症狀的初始病例將 COVID 傳播給密切接觸者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如果他們真的與無症狀初始病例者有接觸,接觸者也不太可能出現明顯的症狀

這項研究進一步強調了接種疫苗的必要性,這會降低感染 COVID 的人的臨床嚴重程度,”馬丁內斯博士說。

鄭醫師補充:

這樣研究讓我們更清楚為何有確診者接觸史或者出現疑似症狀時,快篩及PCR還有隔離是降低COVID-19病毒傳播的重要關鍵。

隨著疫苗的施打普及,即便會有些人仍確診,但只要接種過完整疫苗接種的當事人,即便發生突破性感染,然重症及死亡的風險絕大部分是不會發生的,倒是沒施打疫苗的人,風險相對高許多。早日終結疫情,還是要靠疫苗的普遍施打及減少新增個案的發生率,否則病毒突變傳播的速度,還是會讓人瞠乎其後。

參考文獻:

Yang Ge, Leonardo Martinez, Shengzhi Sun, Zhiping Chen, Feng Zhang, Fangyu Li, Wanwan Sun, Enfu Chen, Jinren Pan, Changwei Li, Jimin Sun, Andreas Handel, Feng Ling, Ye Shen. COVID-19 Transmission Dynamics Among Close Contacts of Index Patients With COVID-19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21;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1.468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發現,儘管今年夏天感染激增,導致數千人住院和死亡,但 COVID-19 的 delta 變種病毒並非特別擅長能逃避疫苗接種產生的抗體。

研究人員分析了人們對輝瑞 (Pfizer) COVID-19 疫苗產生反應,發現 delta變種病毒除了一種抗體可以脫逃,其他測試的所有抗體則無法逃脫。而令人擔憂的變種病毒,例如β,則躲過了幾種抗體的辨識和中和。

該研究結果於 8 月 16 日發表在《免疫》期刊上,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接種疫苗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躲過了delta 變種病毒激增的最嚴重影響。

在之前的研究中,共同資深作者、病理學和免疫學、醫學和分子微生物學副教授 Ali Ellebedy 博士說明,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種都會引起持久的抗體產生但抗體反應的時間長度只是保護的一方面。廣度也很重要,因為廣度賦予免疫力更大彈性理想的抗體反應包括一組多樣化的抗體,這些抗體可以靈活地識別許多略有不同的病毒變體。即使少數抗體失去識別新變種的能力,武器庫中的其他抗體仍應能夠中和新變種

“delta 已勝過其他變種的事實並不意味著與其他變種相比,它對我們的抗體更有抵抗力,”共同資深作者、醫學、分子微生物學和病理學與免疫學副教授 Jacco Boon 博士說。“變種病毒的傳播能力是許多因素的總和。對抗體的抵抗力只是一個因素。另一個因素是變體病毒複製的能力。複製得更好的變體病毒可能會傳播得更快,而與逃避我們免疫反應對抗的能力無關。delta變種病毒目前的確在激增,但沒有證據能證明與其他變種病毒相比,它對於疫苗方面誘導免疫的抵抗力更好。”

為了評估對 COVID-19 的病毒 SARS-CoV-2 的抗體反應的廣度,Ellebedy 及其同事——包括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專家 Aaron Schmitz 博士;Jackson S. Turner,博士,病理學和免疫學講師;和研究員劉卓明博士從三個接受輝瑞疫苗的人身上提取了產生抗體的細胞。他們在實驗室培養細胞,並從中獲得了一組針對去年開始流行的原始病毒株的 13 種抗體。

研究人員測試了針對四種(alpha、beta、gamma 和 delta)被關注變種病毒的抗體反應。13 種抗體辨識出的 alpha 和 delta 中有 12 個,8 種抗體辨識了所有四種變體,一個未能識別四種變體中的任何一個。

科學家透過抗體阻止病毒感染和殺死培養皿中細胞的能力來衡量抗體的有效性。預防感染的中和抗體被認為比那些能辨識病毒但不能阻止感染的抗體更強大,儘管中和抗體和非中和抗體都有助於保護身體。

研究人員發現,13 種抗體中有 5 種中和了原始病毒株。當他們測試針對新變種病毒的中和抗體時,所有五種抗體都中和了 delta變種病毒,三種中和了 alpha 和 delta,只有一種中和了所有四種變種病毒。

面對疫苗接種,delta 是一種相對弱小的病毒,”Ellebedy 說。“如果我們有一種變種病毒像 beta 一樣具有更強的抵抗力,但像 delta 一樣容易傳播,我們就會遇到更多麻煩。”

中和所有四種相關變種病毒以及單獨測試的另外三種變種的抗體被稱為 2C08。在動物實驗中,2C08 還保護倉鼠免受由測試的每個變種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影響:原始變種、delta 和 beta 的模擬物質。

Ellebedy 說,有些人可能擁有與 2C08 一樣強大的抗體,可以保護他們免受 SARS-CoV-2 及其許多變種的侵害。研究人員使用公開可用的數據庫發現,大約 20% 感染或接種了 SARS-CoV-2疫苗的人產生了辨識 2C08 所針對的病毒上相同位置的抗體。此外,很少有攜帶突變病毒變種 (.008%) ,能夠逃避針對該位點的抗體辨識。

“這種抗體並不是我們找到的特殊族群所獨有的,”Ellebedy 說。“文獻中已經描述了針對該領域的多種抗體;至少有一種作為 COVID-19 療法正在研發中。在義大利感染的人和在中國感染的人和在紐約接種疫苗的人都產生了類似的抗體。所以這是不限於特定背景或種族的人;它不僅由疫苗接種或感染產生。很多人能製造這種抗體,這很棒,因為它非常有效,可以中和我們測試的每個變種病毒。”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的疫苗接種是以接種輝瑞疫苗的參與者為對象。根據這篇研究報導內容來分析,其結論不外是:delta變種病毒複製能力強,但免疫逃脫能力不如beta變種病毒。接種過疫苗的人能產生對delta變種病毒產生辨識度及中和極高的抗體,目前對抗變種病毒的傳播,疫苗的即早普及施打仍是降低新變種病毒發生機會,同時降低感染率、重症及死亡風險的重要衛生策略。

參考文獻:

Aaron J. Schmitz, Jackson S. Turner, Zhuoming Liu, Julian Q. Zhou, Ishmael D. Aziati, Rita E. Chen, Astha Joshi, Traci L. Bricker, Tamarand L. Darling, Daniel C. Adelsberg, Clara G. Altomare, Wafaa B. Alsoussi, James Brett Case, Laura A. VanBlargan, Tingting Lei, Mahima Thapa, Fatima Amanat, Trushar Jeevan, Thomas Fabrizio, Jane A. O’Halloran, Pei-Yong Shi, Rachel M. Presti, Richard J. Webby, Florian Krammer, Sean P.J. Whelan, Goran Bajic, Michael S. Diamond, Adrianus C.M. Boon, Ali H. Ellebedy. A vaccine-induced public antibody protects against SARS-CoV-2 and emerging variantsImmunity, 2021; DOI: 10.1016/j.immuni.2021.08.01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有報導提到:

先前,英格蘭公共衛生局數據指出,BNT與AZ兩款疫苗在對抗Delta病毒的重症發生率,仍有超過九成的預防效果。近期,蘇格蘭公共衛生局也在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相關研究。結論是,面對Delta病毒,儘管帳面上的保護力數字下降,但預防重症仍明顯有效。 

第二劑疫苗接種兩週後,對Delta病毒的保護力: 

BNT疫苗:79%(對Alpha是92%)。 

AZ疫苗:60%(對Alpha是73%)。 

「所幸,疫苗還是有效的,」國家衛生研究院提醒,接種疫苗有許多目標,除了大家最關注的預防染疫,減少重症、死亡人數也是重大指標。綜觀而論,目前不論面對哪種新冠病毒變異株,完成兩劑接種仍能收到良好效果。 

以上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7%96%AB%E8%8B%97%E6%93%8B%E5%BE%97%E4%B8%8Bdelta%E7%97%85%E6%AF%92%E5%97%8E-%E6%9C%80%E6%96%B0%E4%BF%9D%E8%AD%B7%E5%8A%9B%E7%A0%94%E7%A9%B6%E5%87%BA%E7%88%90-034128343.html

此外,2021年8月12日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出一篇最新的統計研究數字,裡面比較BNT疫苗及AZ疫苗對Delta變種病毒的有效率:

在一劑疫苗(BNT162b2 或 ChAdOx1 nCoV-19)後的有效性在 delta 變體(30.7%;95% 置信區間 [CI],25.2 至 35.7)中明顯低於 alpha 變體(48.7%; 95% CI,45.5 至 51.7);兩種疫苗的結果相似。兩者只打一劑的保護力都不算高,都只有三成。

使用 BNT162b2 疫苗,在 alpha 變異者中,兩劑疫苗的有效性為 93.7%(95% CI,91.6 至 95.3),而在 delta 變異者中為 88.0%(95% CI,85.3 至 90.1)。

使用 ChAdOx1 nCoV-19 (即AZ)疫苗,α 變體和 delta 變體的兩劑疫苗的有效性分別為 74.5%(95% CI,68.4 至 79.4)和 67.0%(95% CI,61.3 至 71.8)。

參考文獻:

 

Effectiveness of Covid-19 Vaccines against the B.1.617.2 (Delta) Variant

List of authors.

  • Jamie Lopez Bernal, F.F.P.H., Ph.D., 
  • Nick Andrews, Ph.D., 
  • Charlotte Gower, D.Phil., 
  • Eileen Gallagher, Ph.D., 
  • Ruth Simmons, Ph.D., 
  • Simon Thelwall, Ph.D., 
  • Julia Stowe, Ph.D., 
  • Elise Tessier, M.Sc., 
  • Natalie Groves, M.Sc., 
  • Gavin Dabrera, M.B., B.S., F.F.P.H., 
  • Richard Myers, Ph.D., 
  • Colin N.J. Campbell, M.P.H., F.F.P.H., 
  • Gayatri Amirthalingam, M.F.P.H., 
  • Matt Edmunds, M.Sc., 
  • Maria Zambon, Ph.D., F.R.C.Path., 
  • Kevin E. Brown, M.R.C.P., F.R.C.Path., 
  • Susan Hopkins, F.R.C.P., F.F.P.H.,
  • Meera Chand, M.R.C.P., F.R.C.Path., 
  • and Mary Ramsay, M.B., B.S., F.F.P.H.

 

N Engl J Med 2021; 385:585-594
DOI: 10.1056/NEJMoa2108891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10889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國際研究人員合作在實驗室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通常用於治療血液中脂肪物質濃度異常的許可藥物可以將 SARS-CoV-2 病毒引起的感染減少多達 70%。

由英國伯明翰大學和基爾大學以及意大利聖拉斐爾科學研究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已經在實驗室證明,非諾貝特( fenofibrate)及其活性形式(非諾貝酸,fenofibric acid)可以顯著減少人類細胞中的 SARS-COV-2 感染。重要的是,使用非諾貝特的標準臨床劑量藥物濃度是安全且有效的可以減少感染。非諾貝特已被包括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和英國國家健康與護理卓越研究所 (NICE) 在內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批准使用,是目前用於治療高血脂等疾病的口服藥物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質。

該團隊現在呼籲進行臨床試驗,以及在住院的 COVID-19 患者中測試該藥物,此外,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院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領導的研究目前也在此類患者中進行兩項臨床試驗。

SARS-CoV-2 是導致 COVID-19 的病毒,它通過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與宿主細胞上的 ACE2 受體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感染宿主。在這項針對全球 COVID-19 大流行的研究中,該團隊測試了一組已經獲得許可的藥物——包括非諾貝特——以確定破壞 ACE2 和 Spike 相互作用的候選藥物。確定非諾貝特為候選藥物後,他們在實驗室中使用 2020 年分離的 SARS-CoV-2 病毒的原始菌株測試了該藥物在減少細胞感染方面的功效。他們證實非諾貝特將感染降低 70%。

通訊作者英國伯明翰大學的 Farhat Khanim 博士解釋說:“新的更具傳染性的 SARS-CoV-2 變異體的發展導致世界上幾個國家的感染率和死亡人數迅速增加,尤其是英國、美國和歐洲。雖然疫苗計劃有望在長期內降低感染率和病毒傳播,但仍然迫切需要擴大我們的藥物庫來治療 SARS-CoV-2 陽性患者。”

共同通訊作者、英國基爾大學的 Alan Richardson 博士補充說:“雖然在一些國家,疫苗接種計劃進展迅速,但疫苗接種率各不相同,對於大多數中低收入國家來說,很大一部分人口不太可能接種疫苗到 2022 年。此外,雖然接種疫苗已被證明可以降低感染率和疾病的嚴重程度,但我們還不確定反應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仍然迫切需要治療來管理出現症狀或需要住院治療。”

共同作者、意大利米蘭聖拉斐爾科學研究所的 Elisa Vicenzi 博士說:“我們的數據發現,非諾貝特可能有降低 COVID-19 症狀嚴重程度和病毒傳播的潛力。鑑於非諾貝特是一種口服藥物藥物非常便宜,可在全球範圍內使用,加上其廣泛的臨床使用歷史和良好的安全性,我們的數據具有全球意義——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國家和那些不推薦或不適合接種疫苗的人群中作為兒童,那些患有過度免疫疾病的人和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

第一作者,同樣來自伯明翰大學的 Scott Davies 博士總結道:“我們現在迫切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來確定非諾貝特是否是治療 SARS-CoV-2 感染的潛在治療劑。”

該研究於2021年8 月 6 日發表在《藥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上,也是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進行的。

參考文獻:

Scott P. Davies, Courtney J. Mycroft-West, Isabel Pagani, Harriet J. Hill, Yen-Hsi Chen, Richard Karlsson, Ieva Bagdonaite, Scott E. Guimond, Zania Stamataki, Marcelo Andrade De Lima, Jeremy E. Turnbull, Zhang Yang, Elisa Vicenzi, Mark A. Skidmore, Farhat L. Khanim, Alan Richardson. The Hyperlipidaemic Drug Fenofibrate Significantly Reduces Infection by SARS-CoV-2 in Cell Culture Models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1; 12 DOI: 10.3389/fphar.2021.66049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Z混打莫德納或輝瑞 丹麥研究防護力佳

2021年8月3日 週二 

 

丹麥研究發現,第一劑注射AZ新冠疫苗,第二劑如果施打輝瑞BNT或莫德納疫苗,都能夠產生良好的防護力。(記者戚海倫報導)

 

愈來愈多國家考慮,為民眾混打不同廠牌的新冠疫苗。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SSI最新研究指出,如果第一劑施打AZ疫苗之後,第二劑不論打輝瑞BNT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都能夠產生良好防護力。

 

先前在四月,丹麥當局曾經因為擔心出現罕見副作用,宣布停用AZ新冠疫苗。統計丹麥國民中,第一劑接種AZ疫苗而第二劑接種輝瑞或莫德納疫苗,共有至少14萬4千人,多數是第一線醫療人員和長者。研究指出,完成混打兩種廠牌疫苗的14天之後,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比沒有接種疫苗者,低了88%,防護率高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混打疫苗研究,是在今年二到六月期間進行,當時主流病毒是Alpha變異株,至於針對Delta變異株,是否有相同防護力,還很難說。

鄭醫師補充:

丹麥另一項研究證實,接種兩劑輝瑞疫苗的防護率是90%。所以AZ混打輝瑞BNT或是莫德納疫苗,保護力與兩劑皆mRNA的保護力相近。

最新的觀察及研究,Delta變異株的傳播力遠大於Alpha變異株,甚至有外媒以野火來比喻。CNN報導美國最新的疫情又再起,可能單日確診數又會突破二十萬。

CDC 主任羅謝爾·瓦倫斯基 (Rochelle Walensky)上週二在電話簡報中表示,該機構通過對 Covid-19 爆發群的調查,確定 Delta 變體更有可能感染甚至完全接種疫苗的人。

 

“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了解到,當我們檢查罕見的突破性感染時,我們觀察這些人的病毒數量,它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的病毒數量非常相似,”瓦倫斯基說。

 

她說,“絕大多數”傳播是通過未接種疫苗的人傳播的。
此外,湯姆弗里登博士,是奧巴馬政府期間擔任疾控中心主任上周一提到:“我們正處於艱難時期。如果我們的發展軌跡與英國相似,我們每天可能會看到多達 20 萬個病例。”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美國上上一周平均每天新增病例超過 57,300 例——自該國 6 月 22 日觸及 2021 年低點 11,351 例以來,這一平均值普遍上升。
截至上週二,與前一周相比,過去 7 天裡 35 個州的病例增加了 50% 或更多。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說法,美國上一次在一天內報告了超過 20 萬例病例是在 1 月份。
Delta 變種被認為比其他菌株更具傳播性——弗里登說,以至於它本質上是在尋找未接種疫苗的人。

 

因此要有此心理準備:兩劑疫苗(不管是否混打)即便完整注射,保護力還是不會像Alpha變異株這麼高,然而還是要設法打到兩劑,先備足基本的疫苗防護力,加強日常防疫措施才是辦法。

參考國際媒體原文報導: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k-health-coronavirus-vaccines-denmark-idUKKBN2F31CC

https://edition.cnn.com/2021/07/27/health/us-coronavirus-tuesday/index.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冠病毒:突變和變異毒株揭秘與人們需要知道的基本知識

2021年7月26日 週一 下午9:38

 

新冠變異毒株德爾塔(Delta)2020年在印度最早出現,大約一年時間裏擴散到全球並成為世界許多地區最主要的變異株,傳播速度之快、範圍之廣令人瞠目。這個特點背後的秘密,對於疫苗和藥物的研發至關重要。

 

根據《自然》雜誌2021年7月發表的論文,科學家們正在逼近真相:德爾塔毒株傳播速度到目前為止超過原始毒株的兩倍,原因很可能是感染了這種毒株的人產生的新冠病毒更多,使得傳播更容易。

 

變異毒株的產生是病毒自我複製過程中發生突變的結果。病毒一生中會不斷複製自己,期間經常會發生突變,產生變異毒株,複製越多(感染人數越多),發生突變的機率和出現變異的數量越大。

 

需要關注的變異毒株,是會導致病毒更容易繁殖、傳播速度更快,或者對疫苗、藥物抵抗力更強的那些。

 

下面梳理關於新冠病毒變異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變異毒株是怎麼產生的?病毒異變會不會停止?哪些變異體必須警惕?疫苗對變異毒株會不會失效?

德爾塔的「秘密」

據現有數據,Delta 變異毒株對公共健康的威脅更大:傳播率比 Alpha 高約 60%,而 Alpha 的傳播率比新冠病毒原始毒株高 50%

自2020年最早在印度發現到2021年夏季,德爾塔毒株不但傳播到全球各地,還成為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主導毒株

中國廣東疾病控制中心團隊發現,感染了德爾塔毒株的患者身上攜帶的病毒大約是原始毒株感染者病毒載量的1000倍,而且潛伏期較短,兩者相結合,很可能是德爾塔毒株傳播速度異常迅速的主要原因。

也有有傳染病學和遺傳基因學家認為,德爾塔毒株的病毒載量和潛伏期與原始毒株及其他變異毒株之間的差距可能會改變,但病理機制可以解釋這種變異株的傳播特徵。

此前還有研究還表明,與其他新冠毒株相比,Delta 與不同的症狀有關,最大的不同是不再出現嗅覺味覺喪失,因此更像重感冒

2021年6月下旬,印度將德爾塔毒株的變異體,Delta+,納入關注清單。這種變異體的刺突蛋白中有一個新的突變(K7N),可以使病毒貼附在受感染的細胞上

印度衛生部表示,Delta+ 更容易傳播,更容易與肺細胞結合,並且可能對一種稱為單克隆抗體療法的藥物療法產生抗藥性

哪些變異毒株應該警惕?

和所有病毒變異一樣,大多數變化都無關緊要,有些甚至有益,但有些卻很險惡,會增強病毒的傳染性或殺傷力,而且很不幸,這類變異往往佔主導地位。

目前已知四種變異毒株最令人關注:

  • Delta 變異毒株 (B.1.617.2),最早在印度發現,

  • Alpha 變異毒株( B.1.1.7),最早在英國肯特郡發現,已傳播到 50 多個國家/地區,有可能還在變異,

  • Beta 變異毒株(B.1.351),最早在南非發現,已擴散到至少 20 個其他國家/地區

  • Gamma 變異毒株 (P.1),最早在巴西發現,已擴散到其他 10 多個國家/地區

Alpha、Gamma 和 Beta 變異毒株都有一種被稱為 N501Y 的突變,而這種突變似乎能強化病毒對細胞的感染力,也使病毒更容易傳播。

Beta 和 Gamma 變異毒株還有一個關鍵的突變,稱為 E484K,可能使病毒得以避開免疫系統的阻擊。Delta 變異毒株可能更容易傳播。

它們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需要重視的變異體清單,因為對公共衛生構成更大威脅,比如病毒傳染性更強,從而導致病症更嚴重,或者對疫苗的抵抗力更強。

另外一些重要變異毒株被列為"令人關注「,因為發現它們在多個國家傳播,或者引發了疾病簇群。

病毒如何變異?

每一次新冠病毒感染人體,都是SARS-CoV-2病毒不斷複製自己的結果,每次複製就要複製自己的基因組,在複製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微小的錯誤,因此新的基因組可能和之前的稍有不同。

簡單說,這些小錯誤就是突變,又稱異變,由此產生病毒的變異毒株;突變會持續不斷發生,變異毒株也就越來越多。

大部分突變對病毒的行為沒有影響,但偶然情況下,突變也會造成病毒的行為產生變化。

目前發現的主要有兩種突變,都出現在新冠病毒的突刺蛋白上;突刺蛋白是病毒用來解鎖進入人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

N501變異毒株改變了新冠病毒突刺最重要的「結合受體」,這是病毒突刺首先接觸人體細胞的地方,任何讓病毒更容易進入細胞內的變異就會讓它更具優勢

英國新冠病毒基因組(COG-UK)專家羅曼(Nick Loman)認為,從這一點來看這一變異毒株非常值得關注。

另一種突變是H69/V70缺失。劍橋大學 Ravi Gupta 教授的研究表明,這種突變在實驗室實驗中使傳染性提高了兩倍,同時使倖存者血液中的抗體攻擊病毒的效率減弱。

變異毒株的行為有什麼不同?

病毒在適應過程中有多種技巧來讓自己更容易傳播。例如:

  • 更有效地侵入人體細胞;

  • 更深地潛入人體細胞內的預警機制;

  • 在空中存活更長時間;

  • 增加患者呼吸、咳嗽釋放的病毒含量;

病毒變異會涉及演化意義上的進退取捨 —— 一方面的進步可能是以另一方面的退步為代價。比如,病毒在與疫苗抗衡的過程中可能會犧牲部分傳播能力。

病毒變異將演變到什麼程度,目前很難預測,因為不光是變異毒株的數量,還涉及傳染性、危害力、免疫的有效時間長短等各種因素。

疫苗對變異毒株有效嗎?

研究表明,現有疫苗對新的變異毒株仍然有效。

這是因為輝瑞、莫德納和牛津等三種進展快速的疫苗都訓練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突刺,而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出現變異令人擔心是否會影響疫苗的效力。

不過,疫苗同時也在訓練免疫系統攻擊病毒的幾個不同部分,因此即使部分刺突發生突變,疫苗應該仍然有效,可能效力會降低。

在英國公共衛生部的一項研究中,一劑輝瑞或阿斯利康疫苗對 Delta 變異體僅提供 33% 的保護,而對 Alpha 變異體則為 50%。然而,這些水平在第二次給藥後上升到輝瑞的 88% 和阿斯利康的 60%。

病毒變異說明病毒在不斷適應環境以求生存。

需要警惕的是病毒發生更多突變,以至於能夠避開免疫系統阻擊而繼續感染人體。

新冠肺炎將來有可能像流感一樣,需要定期更新疫苗。

流感病毒變異相當快,所以我們每年都需要新的疫苗;SARS-CoV-2病毒不像流感病毒變異如此快速,但是持續發生的新的變異也許也需要定期補打後續疫苗

 

如何應對持續不斷的病毒變異?

除了縮短兩次注射的間隔時間、加快普及疫苗接種,還應該提高病毒DNA測序以便更及時地識別突變和變異體,以便防患於未然,阻止疫情發生,或有效遏制疫情擴散。

比較病毒傳播能力的最主要指標是R0值,意思是在無人具有免疫力、無人採取防疫措施的情況下,一個病毒攜帶者感染的人數。

2019年武漢疫情初期,R0值大約是2.5,Delta變異毒株的R0值可能高達8.0。

新冠病毒的R0值能升到多高,目前學術界意見並不統一,但普遍認為今後幾年病毒的傳播能力將跳躍式增強。

目前所有傳染性疾病中R0值最高紀錄屬於麻疹,介於14 - 30。

雖然疫苗是控制疫情的主要工具,但是疫苗本身也可能會導致新冠病毒突變、出現不起免疫反應的病毒變異。

隨著感染後復原的人以及接種疫苗的人越來越多,病毒也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出現不會引起人體免疫反應的變異病毒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但病毒變異還是有終極限制的。牛津大學病毒進化專家阿麗斯·卡佐拉奇斯(Aris Katzourakis)認為,不大可能出現變異出一種集所有糟糕突變為一體的終極超級病毒。

當然,遏制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層出不窮的最有效辦法,就是減少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因為每次新的感染就是病毒發生變異改變行為的機會

 

參考文獻: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7.07.21260122v2

Viral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a large, well-traced outbreak caused by the SARS-CoV-2 Delta variant
Baisheng LiAiping DengKuibiao LiYao HuZhencui LiQianling XiongZhe LiuQianfang GuoLirong ZouHuan ZhangMeng ZhangFangzhu OuyangJuan SuWenzhe SuJing XuHuifang LinJing SunJinju PengHuiming JiangPingping ZhouTing HuMin LuoYingtao ZhangHuanying ZhengJianpeng XiaoTao LiuRongfei CheHanri ZengZhonghua ZhengYushi HuangJianxiang YuLina YiJie WuJingdiao ChenHaojie ZhongXiaoling DengMin KangOliver G. PybusMatthew HallKatrina A. LythgoeYan LiJun YuanJianfeng HeJing Lu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過去的六個月中,世界衛生組織將四種 SARS-CoV-2 變體歸類為“值得關注的”,因為它們更容易傳播或可能逃避免疫反應。它們被稱為 Alpha、Beta、Gamma 和 Delta 變種病毒。

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與法國國家健康保險基金 (CNAM)、Ipsos 和 Santé publique France 合作,針對非變種病毒或 Alpha 和 Beta 變種病毒進行了一項全國性病例對照研究,以評估 mRNA 疫苗對有症狀的 SARS-CoV-2 感染的有效性。結果發現,mRNA 疫苗的兩劑疫苗接種方案對非變種病毒提供 88% 的保護,針對 Alpha 變種的保護率為 86%,針對 Beta 變種的保護率為 77%。這項研究的結果於2021 年 7 月 14 日發表在《柳葉刀歐洲區域衛生》( Lancet Regional Health Europe)上。

2020 年末,英國和南非分別報導了 SARS-CoV-2 的兩種新變種。這發生在英國當時經歷 SARS-CoV-2 感染率回升的時候。後來歸因於 Alpha 變種的出現,與最初的 SARS-CoV-2 相比,該變種現已證明具有更高的傳染性。Beta 變種首先在南非被報導,後來被鑑定為攜帶一種稱為 E484K 的突變,該突變與免疫脫逃有關。第一個 SARS-CoV-2 變種的報告發生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的 COVID-19 疫苗接種活動開始之際。在法國,Alpha 和 Beta 都在 2021 年的頭幾個月傳播。

2020 年 10 月,巴斯德研究所與法國國民健康保險基金 (CNAM)、Ipsos 和 Santé publique France 合作,啟動了 ComCor 研究,這是一項國家層面的病例對照研究,主要在分析相關的社會人口學、行為和實際因素與 SARS-CoV-2 感染的關係。CNAM 邀請所有感染 SARS-CoV-2 的人參加研究,而未感染的對照組則通過 Ipsos 代表小組確定。該研究的第一個結果於2021 年 6 月 7 日發表在《柳葉刀區域衛生》( Lancet Regional Health)上。

2021 年 2 月,科學家們修改了 ComCor 調查問卷,添加了有關 COVID-19 疫苗接種、以前的 SARS-CoV-2 感染以及導致感染的變種的資訊,這些訊息作為提供測試結果的一部分。該資訊用於評估兩劑 mRNA 疫苗對 Alpha 和 Beta 變種的有效性,並評估先前 SARS-CoV-2 感染所賦予的保護作用。

在這項研究中,2021 年 2 月至 5 月期間,有 7,288 人感染了原始菌株,31,313 人感染了 Alpha 變種,2,550 人感染了 Beta 變種,以及 3,644 名未感染對照者。該研究在第二疫苗施打後 7 天測量,使科學家能夠證明兩個不同劑量的 mRNA 疫苗對原始病毒感染的有效性為 88% (81-90),對 Alpha 變種感染的有效性為 86% (81-90),對 Beta 變種感染的有效性為 77% (71-90)。未發現不同年齡、性別或職業暴露類別的疫苗有效性存在差異。

“人們對 Beta 變種的(疫苗有效性)結果寄予厚望,該變種以其與免疫逃避相關的 E484K 突變而聞名。我們對 77% 保護的估計非常接近全球唯一的其他研究達到的 75% 估計。已經評估了針對這種變種的 mRNA 疫苗的有效性。這些分析證實了 COVID-19 疫苗的有效性以及它們在應對這一流行病中必須發揮的關鍵作用,”新興疾病流行病學部門負責人 ,巴斯德學院和國立工藝美術學院 (CNAM) 教授Arnaud Fontanet 解釋說。

該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與之前的 SARS-CoV-2 感染有關。科學家們證明,最近的感染狀況(過去 2 到 6 個月內)賦予了(再次驗證)與使用 mRNA 疫苗觀察到的相似的保護。

現在將擴展分析以估計疫苗對 Delta 變種的有效性,自 2021 年 7 月上旬以來Delta 變種一直是法國的主要變種病毒。

參考文獻:

Tiffany Charmet, Laura Schaeffer, Rebecca Grant, Simon Galmiche, Olivia Chény, Cassandre Von Platen, Alexandra Maurizot, Alexandra Rogoff, Faïza Omar, Christophe David, Alexandra Septfons, Simon Cauchemez, Alexandre Gaymard, Bruno Lina, Louise H Lefrancois, Vincent Enouf, Sylvie van der Werf, Alexandra Mailles, Daniel Levy-Bruhl, Fabrice Carrat, Arnaud Fontanet. Impact of original, B.1.1.7, and B.1.351/P.1 SARS-CoV-2 lineages on vaccine effectiveness of two doses of COVID-19 mRNA vaccines: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case-control study in France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 2021; 8: 100171 DOI: 10.1016/j.lanepe.2021.10017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證實,第二劑 COVID-19 疫苗可對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產生強大的促進作用,從而提供廣泛的抗病毒保護。

該發現強烈支持不應跳過第二劑疫苗的觀點。

“儘管它們具有出色的功效,但人們對 RNA 疫苗的確切作用知之甚少,”病理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 Bali Pulendran 博士說。“所以我們非常詳細地探索了引起的其中之一的免疫反應。”

該研究於 7 月 12 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旨在準確找出輝瑞公司銷售的疫苗對免疫反應的眾多組成部分的影響。

研究人員分析了接種疫苗的個人的血液檢體。他們計算了抗體的數量,測量了免疫信號蛋白的濃度,並對 242,479 個獨立免疫細胞的類型和狀態的基因組中每個基因的表達進行的表現。

“最近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 COVID-19 疫苗上,尤其是新的 RNA 疫苗,” Violetta L. Horton II 教授 Pulendran 說。

他與 Kari Nadeau 醫學博士、Naddisy 基金會兒科食品、過敏、免疫學和氣喘教授兼兒科教授,以及生物醫學信息學和生物醫學數據科學副教授 Purvesh Khatri 博士是該研究的資深作者.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是 Pulendran 實驗室的高級研究科學家 Prabhu Arunachalam 博士;醫學生 Madeleine Scott 博士,Khatri 實驗室的前研究生;和 Thomas Hagan 博士,前 Pulendran 斯坦福實驗室的博士後學者,現在是亞特蘭大 Yerkes 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

未知領域

“這是第一次向人類接種 RNA 疫苗,我們不知道它們是如何做到的:針對 COVID-19病毒 提供 95% 的的保護,”Pulendran 說。

傳統上,批准新疫苗的主要免疫學基礎是它們誘導中和抗體的能力:個體化蛋白質,由稱為 B 細胞的免疫細胞產生,可以將自己粘在病毒上並阻止它感染細胞。

“抗體很容易測量,”Pulendran 說。“但免疫系統比這複雜得多。單靠抗體並不能完全反映其複雜性和潛在的保護範圍。

Pulendran 和他的同事們評估了受疫苗影響的所有免疫細胞類型的情況:它們的數量、活化程度、它們表達的基因以及它們在接種時製造和分泌的蛋白質和代謝物。

Pulendran 和他的同事們檢查的一個關鍵免疫系統成分是 T 細胞:可以搜索並摧毀外來病原的免疫細胞,這些免疫細胞不像抗體那樣附著在病毒顆粒上,而是探測身體組織中帶有病毒感染跡象的細胞。找到它們後,再將這些細胞撕碎。

此外,先天免疫系統,即一系列的第一反應細胞,現在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Pulendran 說,這是身體的第六感,它的組成細胞是第一個意識到病原體存在的細胞。雖然它們不擅長區分不同的病原體,但它們會分泌“起跑槍”訊號蛋白,啟動適應性免疫系統的反應——B 和 T 細胞攻擊特定的病毒或細菌物種或菌株。在適應性免疫系統加速所需的一周左右的時間裡,先天免疫細胞執行關鍵任務,即通過吞噬或發射有毒物質(儘管有點不分青紅皂白)來阻止初期感染,對他們來說只要看起來像病原體就行了。

一種不同類型的疫苗

輝瑞疫苗與 Moderna Inc. 生產的疫苗一樣,但與其他由活的或死的病原體、單個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組成的古典疫苗的作用大不相同,後者訓練免疫系統將特定微生物歸零並將其消滅。相反,輝瑞和 Moderna 疫苗包含用於製造刺突蛋白的遺傳配方,SARS-CoV-2(導致 COVID-19 的病毒)使用該蛋白和其感染的細胞結合。

2020 年 12 月,史丹佛醫學中心開始為人們接種輝瑞疫苗。這激發了 Pulendran 的渴望,即蒐集一份關於對其免疫反應的完整報告表單。

該團隊招募了 56 名健康志願者,並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注射前後的多個時間點從他們身上抽取血液檢體。研究人員發現,正如預期的那樣,第一劑會增加 SARS-CoV-2 特異性抗體濃度,但第二劑不會像(第一劑)那樣增加。第二劑也做了第一劑沒有或幾乎沒有做的事情(免疫反應)。

“第二劑具有遠超第一劑的強大益處,”普倫德蘭說。“它刺激了抗體多樣程度的增加,一種在第一次注射後沒有的驚人的 T 細胞反應,以及顯著增強的先天免疫反應。”

出乎意料的是,Pulendran 說,疫苗——尤其是第二劑——引起了一組新發現的第一反應細胞的大規模動員,這些細胞通常是稀少和靜止的。

在最近由 Pulendran 領導的一項疫苗研究中首次發現,這些細胞——一個稱為單核細胞的一般來說不算稀少的細胞的一小部分,表現了高程度的抗病毒基因——平時幾乎不會對實際的 COVID-19 感染做出反應。但是輝瑞疫苗誘導了它們。

這組特殊的單核細胞是先天博物館(不會活化的免疫細胞)的一部分,僅佔疫苗接種前所有循環血細胞的 0.01%。但是在第二次輝瑞疫苗注射後,它們的數量增加了 100 倍,佔所有血液細胞的 1%。此外,他們的性情不太會發炎(避免過多傷害身體免疫反應),但更能強烈地對抗病毒。Pulendran 說,它們似乎具有獨特的能力,能夠針對各種病毒感染提供廣泛的保護。

Pulendran 說:“在加強免疫後(第二劑施打)僅一天,這些細胞的頻率就出現了驚人的增加,這令人驚訝。” “這些細胞有可能不僅能對抗 SARS-CoV-2,還能對抗其他病毒。”

Pulendran 是免疫移植與感染研究所和斯坦福 Bio-X 的成員,也是斯坦福大學化學與健康研究所的教員。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除了告訴我們mRNA疫苗第二劑帶來的保護力的真正關鍵,也提醒我們疫苗保護力不能單看中和抗體的表現,活化及強化身體其他免疫細胞的抗病毒能力,才是免疫力多寡的關鍵,尤其是變種病毒肆虐,尚未接受新冠病毒疫苗施打的人,設法讓自己接種安全有效,保護力完整的疫苗,有機會能完整接受mRNA疫苗兩劑的人,更應牢牢把握機會,不要輕言放棄。

參考文獻:

Prabhu S. Arunachalam, Madeleine K. D. Scott, Thomas Hagan, Chunfeng Li, Yupeng Feng, Florian Wimmers, Lilit Grigoryan, Meera Trisal, Venkata Viswanadh Edara, Lilin Lai, Sarah Esther Chang, Allan Feng, Shaurya Dhingra, Mihir Shah, Allie Skye Lee, Sharon Chinthrajah, Sayantani B. Sindher, Vamsee Mallajosyula, Fei Gao, Natalia Sigal, Sangeeta Kowli, Sheena Gupta, Kathryn Pellegrini, Gregory Tharp, Sofia Maysel-Auslender, Sydney Hamilton, Hadj Aoued, Kevin Hrusovsky, Mark Roskey, Steven E. Bosinger, Holden T. Maecker, Scott D. Boyd, Mark M. Davis, Paul J. Utz, Mehul S. Suthar, Purvesh Khatri, Kari C. Nadeau, Bali Pulendran. Systems vaccinology of the BNT162b2 mRNA vaccine in humansNature, 2021; DOI: 10.1038/s41586-021-03791-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發現超級抗體 可有效對抗新冠肺炎等多種冠狀病毒

2021年7月20日 週二 下午4:25

近日美國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一種名為「S2H97」的抗體,可以有效的對抗包含新冠肺炎、SARS在內的多種類型冠狀病毒,被研究人員譽為「超級抗體(super antibody)」,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開發新式的治療治療方式與疫苗。

根據《自然》報導指出,美國西雅圖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從新冠肺炎患者的血一中,提取出12種新冠肺炎病毒棘蛋白受體結構域(RBD)抗體,發現其中編號為「S2H97」的抗體,可以有效的避免白老鼠感染新冠肺炎,

研究人員實際實驗後發現,S2H97可以有效預防新冠肺炎病毒,甚至還其他包含SARS、MERS等乙型冠狀病毒屬支系B的病毒。華盛頓西雅圖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生物化學家斯塔爾(Tyler Starr)甚至表示「這是我們看過最酷的抗體(That’s the coolest antibody that we described)」。

加拿大薩斯卡通的薩斯喀徹溫大學病毒學家班納吉(Arinjay Banerjee)表示,目前已經確定了S2H97可以對抗乙型冠狀病毒屬支系B的病毒,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對於那些現存又無法對付的病毒,仍然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但班納吉表示,雖然科學家無法針對未知的病毒進行抗體測試,但是S2H97的發現,將有助於改善現行治療與疫苗,甚至有能力對付下一個從野生環境傳入的冠狀病毒。

鄭醫師補充:

抗體 S2H97 因其能夠粘附到研究人員測試的所有 sarbecovirus 的結合域而脫穎而出。S2H97 被作者稱為泛 sarbecovirus 抗體,能夠阻止一系列 SARS-CoV-2 變體和其他 sarbecovirus 在實驗室生長的細胞中傳播。它也足夠強大,可以保護倉鼠免受 SARS-CoV-2 感染。

如同疫苗一樣,一種療法要通過衛生主管單位的認可必須經過臨床三期試驗,這篇研究報導頂多屬於臨床一期的研究,如果這類抗體能夠有效幫助人類對抗新冠病毒的感染,期待相關單位能夠加緊通過臨床二、三期的測試,早日讓這種療法面世,降低新冠病毒的重症及死亡率,配合疫苗普及率,早日終結這波疫情!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917-9

參考文獻:

Tortorici, M., Czudnochowski, N., Starr, T.N. et al. Broad sarbecovirus neutralization by a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Nature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817-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817-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經疾病風險增 美加註嬌生疫苗警語

2021年7月13日 週二 下午2:24

美國 / 綜合報導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昨(12)日在嬌生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加註警語,指出接種疫苗的6週內,罹患罕見神經疾病的風險增加。

FDA致函嬌生表示,FDA將接種疫苗後罹患吉蘭-巴雷氏症候群的風險列為非常低,不過FDA也說,民眾接種嬌生疫苗後,如果出現虛弱或刺痛感、行走困難或臉部運動困難等症狀應該就醫。吉蘭-巴雷氏症候群是一種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會影響神經傳導,多數病例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不過多數患者都能痊癒

鄭醫師補充:

施打疫苗(不限新冠病毒)引發格林-巴利症候群的案例過去一直都有,即便比例不高,針對嬌生疫苗施打後蒐集到的相關副作用的報告,FDA因此修改了一些對於嬌生疫苗可能衍生的風險公告,格林-巴利症候群在施打後的42天內都可能會發生:

https://www.fda.gov/media/146304/download

據外電報導:

美國疾病管控與預防中心(CDC)在發給NBC新聞的聲明中表示,在接種了1280萬劑嬌生疫苗後,已經收到約100個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的初步報告。

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急性周邊神經病變,即身體的免疫系統誤對部分神經系統發動攻擊。

根據美國國家神經系統疾病和中風研究所的數據,每年此種疾病的罹患率約為10萬分之一,且大多數人都能康復。

美國CDC表示,接種嬌生疫苖後呈報的病例,主要發生在疫苗接種後兩周左右,且大多數患者為男性,其中許多年齡在50歲以上。該主管機構表示,現有數據並未顯示輝瑞或莫德納的新冠疫苗出現類似的現象。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對試圖在家中康復的輕中度 COVID-19 患者進行的一項初步研究中,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藥物氟伏沙明( fluvoxamine,為SSRI抗憂鬱劑的一種)似乎可以預防一些最嚴重的疾病。疾病的併發症,使住院和另行補充氧氣的​​可能性降低。

該研究是該大學精神病學系和傳染病學系之間的合作,招募 152 名感染了 SARS-CoV-2(導致 COVID-19 的病毒)的患者。研究人員將接受氟伏沙明治療的患者的結果與給予無效安慰劑的患者的結果進行了比較。15 天後,80 名接受該藥物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的臨床惡化。與此同時,服用安慰劑的 72 名患者中有 6 名 (8.3%) 病情嚴重,其中 4 名需要住院治療。

該研究於2020年 11 月 12 日在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

“服用氟伏沙明的患者沒有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也沒有因肺功能問題而需要住院治療,”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醫學博士、華萊士和露西爾雷納德精神病學教授 Eric J. Lenze 說。“大多數針對 COVID-19 的研究性治療都是針對病情最嚴重的患者,但找到能夠防止患者病到需要補充氧氣或不得不去醫院的療法也很重要。我們的研究表明,氟伏沙明可能會有所幫助填補那個利基。”

氟伏沙明通常用於治療強迫症 (OCD)、社交焦慮症和憂鬱症。它屬於一類被稱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製劑 (SSRIs) 的藥物,但與其他 SSRIs 不同,氟伏沙明與一種稱為 sigma-1 受體的蛋白質有強烈的相互作用。該受體還有助於調節身體的發炎反應。

“這種藥物可能通過多種方式幫助 COVID-19 患者,但我們認為它最有可能與 sigma-1 受體相互作用以減少發炎分子的產生,”資深作者、醫學博士安吉拉·M·賴爾森 (Angela M Reiersen) 說。精神病學副教授。“過去的研究表明,氟伏沙明可以減少動物模型敗血症的發炎,它可能對我們的患者也有類似的作用。”

Reiersen 說,該藥物對發炎的影響可以防止免疫系統產生壓倒性的反應,這會發生在一些 COVID-19 患者身上,他們在生病幾天後似乎有所改善,然後惡化。其中許多患者最終須住院治療,有些甚至死亡。

作為大流行期間研究的創新轉折,該研究是遠程進行的。當有症狀的患者檢測呈陽性並參加研究時,研究人員向他們提供藥物或安慰劑,以及體溫計、自動血壓監測儀和血氧監測追蹤。

“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最初身體狀況良好而可以在家的患者,並預防他們生病得去住院,”傳染病科醫學助理教授 Caline Mattar 說。“到目前為止,我們觀察,氟伏沙明可能是實現這目標的重要工具之一。”

兩週內,受試者在每天與研究團隊成員互動的同時服用抗憂鬱劑或安慰劑劑——通過電話或電腦。這使患者能夠報告他們的症狀、氧氣濃度和其他生命徵象。如果患者出現呼吸急促或因肺炎住院,或血氧飽和度低於92%,則歸為病情惡化。

“好消息是,沒有一個服用活性藥物的人出現病情惡化,”賴爾森說。“我們相信這種藥物可能是原因,但我們需要研究更多的患者來確定。”

研究人員將在接下來的幾週內開始一項更大規模的研究。Lenze是醫學院健康心理實驗室主任,是利用移動和互聯網技術進行臨床試驗的專家。他說,雖然這項初步研究來自聖路易斯地區的患者,但下一階段的研究將招募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

“我們將這項研究帶給患者,為他們提供在家監測健康狀況的工具,”倫茨說。“我們希望能讓這些患者保持足夠的健康,避免住院治療。”

參考文獻:

 

  1. Eric J. Lenze, Caline Mattar, Charles F. Zorumski, Angela Stevens, Julie Schweiger, Ginger E. Nicol, J. Philip Miller, Lei Yang, Michael Yingling, Michael S. Avidan, Angela M. Reiersen. Fluvoxamine vs Placebo and Clinical Deterioration in Out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OVID-19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Nov. 12, 2020; DOI: 10.1001/jama.2020.22760

鄭醫師補充:

先釐清這項研究,是招募新冠病毒患者(含輕、重症)治療的的小型研究,研究樣本還不夠多,且未通過完整的臨床測試,安全性與療效目前仍未獲得FDA及其他區域位生主管單位的認可,且不涉及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因此,臨床上,fluvoxamine還未獲准開立於任何攸關新冠病毒治療甚至預防的適應症。任何負責任的醫師開立「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的藥物,都應先知會患者並清楚說明開立藥物的依據及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甚至依賴性等等。

老實說,對大部分非專科醫師來說,抗憂鬱劑的療效、禁忌症、副作用甚至風險其實都是陌生的。因此若沒有事先知會,服用的患者一旦出現用藥的相關副作用或者不適反應,即便要專科醫師說明安撫,讓患者能接受甚至滿意,都是壓力極大的一件事。

以下我把fluvoxamine常見副作用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

 

頭痛、噁心、腹瀉、口乾、頭暈、出汗增多、感覺緊張、煩躁、疲勞或睡眠困難(失眠)。性方面的副作用,例如性高潮或射精延遲問題。

目前對新冠病毒的確診者,由於8成甚至九成患者與輕症或無症狀,因此即便確診,在治療藥物的選擇上,還是偏保守。已屬重症需住院治療的患者,除住院期間支持療法外,FDA已核准用於新冠病毒患者的治療用藥,包含達美松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抗體藥物注射等等:

1.https://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557844814

2.https://geneonline.news/who-covid-19-actemra-kevzara/

3.https://geneonline.news/roche-actemra-approval/

或是可以考慮痛風治療急性發作的秋水仙素:

https://www.healio.com/news/cardiology/20210125/colcorona-topline-results-colchicine-reduces-hospitalization-death-in-covid19?utm_campaign=trendcard&utm_medium=cpc&utm_source=trendmd

任何專業醫師在非常時期開立的藥物當然都是想幫助患者,但不管如何,都需顧及患者安全性及醫療法規是否核可?專業人員對藥物本身的療效、副作用及風險的掌握度,也是重要的考量點,用藥上最好還是選擇衛生主管單位已核可,或是至少自己臨床上使用比較有經驗且有相關臨床試驗已証實療效大於風險,相對比較保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