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如何幫助失智症/巴金森症? (4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由美國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於發現:有輕度認知功能退化,也就是思考以及記憶力些微退化的人,在精密的大腦影像學觀察發現:他們的血清素運送體濃度比較低,血清素向來被認定和心情、睡眠以及食慾調控息息相關。過去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他們血清素濃度普遍降低,但是不知原因為何,這項研究透過正子攝影以及核磁共振掃描的檢查,確認真正的原兇是血清素運送體濃度偏低,導致血清素無法在神經細胞間隙中傳遞。研究人員也提到透過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這類抗憂鬱劑,無法治療改善,因為無法解決運送體不足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說,腦細胞退化,血清素的大腦細胞運送體不足,才是導致血清素無法正常傳遞的關鍵。真正有效的治療,是如何恢復大腦細胞的血清素接受體數目,目前現形核准的治療藥物並無法直接做到這一點,因此效果極為有限。

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實驗新的藥物,試圖突破SSRI無法改善認知功能退化的困境。

參考文獻:

  1. Gwenn S. Smith, Frederick S. Barrett, Jin Hui Joo, Najlla Nassery, Alena Savonenko, Devin J. Sodums, Christopher M. Marano, Cynthia A. Munro, Jason Brandt, Michael A. Kraut, Yun Zhou, Dean F. Wong, Clifford I. Workman. Molecular imaging of serotonin degeneration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Neurobiology of Disease, 2017; 105: 33 DOI: 10.1016/j.nbd.2017.05.0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失智症,7個行為恐是失智症前兆

 

【早安健康/康聯預防醫學顧問心理師 廖芳芸】隨著人口老化速度增加,失智症人口也逐漸增加,根據2015年國際失智症協會發佈的報告指出,平均每3秒就有產生一位失智人口。然而如果一般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不夠,很容易忽略家人的變化而無法給予適當的醫療及照顧。 

一、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與一般老化不一樣,是一群認知功能減退的症候群,可能會影響到記憶力、時間/空間的定向感、判斷力,甚至有些會出現人格改變或視、聽幻覺。 

失智症可分為2大類: 
1. 退化性失智症: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常見的例如阿茲海默症。
2. 血管性失智症:因腦中風或是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而細胞壞死。 

二、要怎麼樣辨別家人有沒有失智症? 
不同的失智症出現的徵兆略有不同,以阿茲海默症為例,如果你家人有出現: 

A.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頻率頻繁,且經提醒亦無法想起。 

B. 對時間/地點趕到混淆,例如早上、下午混淆/在平常熟悉的地點迷路。 

C.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原本職業是數學老師卻無法勝任算錢。 

D. 書寫或表達出現困難,例如以「用來寫字的東西」來表達「筆」。 

E. 東西亂放且缺乏回頭找的能力,所以容易懷疑他人偷竊。 

F. 判斷能力變差,例如借錢給陌生人、蓬頭垢面、穿著不合氣候等。

G. 性格改變,例如變的疑心、憂鬱、失去自我控制力或畏懼等。

三、家裡有失智老人,要怎麼照顧?

 

每一位失智症患的症狀不一定相同,人生故事與經歷也不一樣,所以沒有一套一定要怎麼做的SOP,只有最適合該家屬的互動方式。 

* 理解:理解該失智患者遇到了什麼困難,這個困難是怎麼來的,可以怎樣協助他。 

* 包容:有些失智症患者對自己能力下降一事,並非全然無感,因此會對自己感到挫折或表現出易怒,所以嘗試去看到長輩還有的能力、鼓勵他們去做還能勝任的事,建立長輩的信心,情緒穩定後,照顧之路也會比較順暢。 

* 愛自己: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條不輕鬆的路,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也要好好愛自己。學習看到自己的限制、學習看到自己的付出、學習看到自己在照顧家人與照顧自己之中的平衡,適時的尋找資源,例如失智症照顧者協會或是病友團體,給予照顧上的分享與支持。每天給自己一些時間,聽幾首歌、泡個腳、喝杯好茶,照顧好自己,才能有好的品質照顧失智症患者 

鄭醫師補充:

失智症患者最常出現的妄想內容,常跟「被偷」有關,因為患者常忘了自己東西放在哪哩,老覺得有人偷他們的東西。

血管性的失智,與患者本身有心血管病史有關,預防上,除控制血壓外,最好還能積極處理血管發炎及動脈硬化的身體狀況,功能醫學提供的整合療法比較能在這部分有積極的作為。

退化性的失智,能參考的除了是否有家族史之外,擔心自己未來罹患失智症風險的人,還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來瞭解自己是否為高風險,如果是,在預防保健上,最好有更積極的作為,除透過健康以及均衡的飲食和健康生活型態之外,此外,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瞭解自己身體功能有哪些弱勢,以營養補充、排毒、降低發炎還有提升能量代謝來積極保養,也能讓罹患年齡來的比較晚,而程度不致太嚴重。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從小預防9種風險,避免全球3成失智症發生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截至目前為止,阿茲海默症尚無有效的治療及預防方法,卻可能造成患者及家人的沉重負擔。 

《The Lancet》日前刊登阿茲海默症國際會議(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裡的一項報告發表,研究人員指出,雖然目前為止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無法被預防,然而若能自兒童時期開始,逐步避免9項生活習慣導致的風險,可能有機會延遲、甚至避免全世界約三分之一失智症 (dementia ) 病例發生。 

這九項風險包括:中年聽力喪失、抽菸、憂鬱、偏低的身體活動量、未完成中等教育、高血壓、肥胖、社會隔離,以及第二型糖尿病。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失智症多半在患者晚年時才被診斷出來,然而大腦的相關變化卻經常在好幾年前便開始發展。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預防失智症的九種風險,就是目前研究証實導致失智症罹患成現高度相關的危險因子。失智症的大腦功能退化,甚至可以早在症狀發生的十年之前便已開始,只是症狀出現時,相關大腦區域的細胞已經退化得難以挽回了,因此,我們說失智症是預防大於治療,一點也不為過。

參考文獻:

 

  1. Gill Livingston, Andrew Sommerlad, Vasiliki Orgeta, Sergi G Costafreda, Jonathan Huntley, David Ames, Clive Ballard, Sube Banerjee, Alistair Burns, Jiska Cohen-Mansfield, Claudia Cooper, Nick Fox, Laura N Gitlin, Robert Howard, Helen C Kales, Eric B Larson, Karen Ritchie, Kenneth Rockwood, Elizabeth L Sampson, Quincy Samus, Lon S Schneider, Geir Selbæk, Linda Teri, Naaheed Mukadam.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The Lancet, 2017; DOI: 10.1016/S0140-6736(17)3136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呼吸不順、擾亂睡眠別輕忽!美國研究: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導致阿茲海默氏症

劉俞妗

一覺好眠不僅使人隔天體力充沛、神清氣爽,更可以清除腦內的有害物質,遠離失智。美國最新研究顯示,睡眠被中斷可能讓腦中壞的澱粉蛋白累積,導致阿茲海默氏症,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狀的患者應特別注意,並及早診斷治療。

2017年阿茲海默氏症國際大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AAIC)16日至20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美國伊利諾州(Illinois)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學者在會上發表3項最新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阿茲海默氏症的病理學特徵相關。學者表示,以陽壓呼吸器(CPAP)等醫療器械讓呼吸保持暢通、規律,不僅可改善打鼾等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也可降低失智風險或延緩失智。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在睡覺時,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的塌陷而堵住呼吸道,造成低呼吸(Hypopnea)或無呼吸(Apnea)情形,呼吸變得費力、換氣量減少一半以上,嚴重者會導致窒息。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形式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根據阿茲海默氏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的數據,10名成年男性中約有3名有此症狀,5名女性當中則約有1名有OSA困擾。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於中年,比阿茲海默氏症的臨床症狀早出現,患者會一夜因呼吸不暢而醒來50至60次。

惠頓學院的第一項研究是針對516名認知能力正常的老年人,年紀分布在71至78歲之間。3年研究期間,這群受試者中,有睡眠呼吸問題的人,大腦中的「乙型類澱粉蛋白斑塊」(amyloid-beta plaque)堆積較為明顯。目前,乙型類澱粉蛋白斑塊被認為是造成阿茲海默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是研究阿茲海默氏症的主要指標物質。儘管近年「Apo-E4基因」也被認為與阿茲海默氏症有密切關聯,但在此項研究中,則未發現Apo-E4基因與乙型類澱粉蛋白斑塊累積速度的相關性。

第二項研究則顯示,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老年人,腦內乙型類澱粉蛋白斑塊的增加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第三項研究則在認知正常的受試者身上,發現同樣的現象

睡眠中斷 讓大腦無法清理有害物質

惠頓學院學者侯根(Megan Hogan)表示,這3項研究,是學界首次長期探討睡眠中斷與阿茲海默氏症指標化學物質之間的關聯性。過往研究發現,睡眠時,大腦會清除乙型類澱粉蛋白斑塊等白天累積的有害物質,侯根假設睡眠呼吸中止會阻斷這個清除過程,「如果睡眠不停被中斷,大腦清理有害物質的時間就減少了」。

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阿茲海默氏症研究中心主任兼老化研究計畫主持人彼得森(Ronald C. Petersen)認為,大腦可能是在睡眠最深的第四階段進行清理,所以「如果你只能進入第一階段或第二階段的睡眠,途中還打鼾或呼吸不到空氣而醒來,然後不斷重複這個過程,就可能讓這種壞的澱粉蛋白累積,而沒辦法清除它們。」

彼得森指出,近年研究顯示,睡眠重複被打斷的人,其腦內澱粉蛋白很快跟著累積,而如果睡眠中止症狀持續好幾周,受試者大腦內的「滔蛋白」(tau protein)糾結也會增加。滔蛋白經由過度磷酸化累積後所形成的神經纖維糾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是另一項阿茲海默氏症病理上的指標物質。侯根則表示,氧氣可以調節製造澱粉蛋白的酶,但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反覆減少進入大腦的氧氣,從而增加澱粉蛋白累積

有睡眠呼吸中斷症狀 應盡早診斷治療

阿茲海默氏症協會科學計畫與推廣部門主管法爾戈(Keith N. Fargo)認為,現在還不能確定睡眠呼吸中止症和失智症有因果關係,到底是「有早期大腦病變的人開始有睡眠呼吸障礙,還是睡眠呼吸障礙患者比較有可能罹患此類疾病」,但他也提到,動物研究指出這2種都有可能。法爾戈也提醒:「如果你一晚都要叫醒你的伴侶好幾次,或一整天都感到困倦,那麼你真的需要去找醫生檢查,因為這可能是嚴重病變的警訊。就算不是,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也對你的認知能力有好處。」

承接惠頓學院學者提出的研究成果,後續研究將藉由陽壓呼吸器的輔助,以證實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乙型類澱粉蛋白斑塊累積,並測試改善睡眠呼吸中斷症狀,是否能改善此一現象,降低阿茲海默氏症發病機率或延遲發病時間。

鄭醫師補充:

簡單來說,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睡眠時絕大部分處於淺睡階段,熟睡時間不足,大腦必須在深睡時才能幫助滔蛋白(Tau protein)的清除。滔蛋白累積是阿茲海默症最容易觀察得到的病理變化。

因此,一旦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務必透過相關檢查來確診以及療法來積極改善,減少睡眠時的缺氧狀態,增加熟睡期,才有機會預防或者延緩失智症的發生與降低嚴重度。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health-science/interrupted-sleep-may-lead-to-alzheimers-new-studies-show/2017/07/17/42fc3736-6b22-11e7-96ab-5f38140b38cc_story.html?utm_term=.db895bfaf17d

參考文獻:

  1. David M. Holtzman et al. Slow wave sleep disruption increases cerebrospinal fluid amyloid-β levels. Brain, July 2017 DOI: 10.1093/brain/awx14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避開9危險因子 可能有助延緩失智

編譯陳韻涵╱報導

十九日發表於「刺胳針」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從童年就開始注意九項生活上的風險,可能有助於延緩或甚至避免全球三分之一失智症病例的發生。

阿茲海默協會國際研討會本周在倫敦舉行,會中發表的這項研究結果估算,目前全球約有四千七百萬人罹患失智症,到二○五○年可能達到一億三千一百萬人。這項研究列出九種會使失智風險提高的生活因素,包括中年聽力退化、未完成中學學業、抽菸、憂鬱症未及早治療、體能活動不足、社交孤立、高血壓、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這些因素合計占罹病風險的百分比卅五,另外百分之六十五非個人能控制。

前述九種生活因素對腦部能否承受阿茲海默症發生前的多年無聲傷害頗為重要。另一項美國相關研究的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認知神經學教授羅拉.貝克說:「強化身體健康就能增強腦部健康。」

其中,高血壓可能觸發心臟病和中風,並增加罹患「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若能讓腦部灰質「運動」,就能讓大腦更健康。科學家認為,人們學習得愈多,腦部的「連結」就愈多,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存量」。一些美國研究顯示,受教育較多的世代比起他們的祖父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低

刺胳針研究的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精神病學教授吉兒.李文斯頓說:「雖然失智症晚年才會被診斷出來,但腦部的變化通常幾年前就會出現。現在開始行動,能大幅改善失智症患者和家人的生活,也能改變社會的未來。」研究人員坦言,這項結論是根據統計模型理論做成,未涵蓋可能有關聯的其他潛在風險因子,如飲食、酒精、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阿茲海默協會研究主任布朗表示:「雖然失智症並非無可避免,但這個疾病勢將成為廿一世紀的最大殺手。人人都須警覺失智症的風險,並開始積極去改變生活。」

 

鄭醫師補充:

找得出危險因子的阿茲海默症罹患者只占35%,包含:中年聽力退化、未完成中學學業、抽菸、憂鬱症未及早治療、體能活動不足、社交孤立、高血壓、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其餘65%找不到原因。

健身就能健腦,這是幫助大腦健康的自救武器。其他部分,建議大家透過功能醫學提醒大家的幾個重點來留意以及改善,包含營養、賀爾蒙、發炎、腸道、毒素、能量代謝以及壓力等方面來做了解以及積極預防。

參考文獻: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a: a priority for public health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1756-7/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道細菌感染 加速阿茲海默症病程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不要在飲食方面虧待阿茲海默症患者!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團隊耗費5年時間於果蠅實驗中證實,腸道感染讓菌相失衡後,恐加速阿茲海默症病程的惡化速度。莊志立20日在記者會中表示,雖然研究尚未經人體實驗,但仍建議阿茲海默症病人應避免腸道感染,以免加劇病情。

莊志立研究團隊20日發表腸道性菌感染與阿茲海默症間的關聯,該研究成果已於今年6月20日刊登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通訊》。

國衛院代理院長龔行健指出,「我們的腸道有好菌也有壞菌,當我們的飲食失衡時,不只影響其他器官,更會影響到大腦。」莊志立解釋,「人體腸道擁有僅次於大腦的第二複雜神經系統,」腸道雖然與大腦相隔甚遠,但與大腦之間的溝通最為密切。

團隊如今在「阿茲海默症果蠅」實驗中研究證實,當腸道受細菌感染、導致菌相失衡時,會動員體內的免疫血液細胞跑去發炎中的大腦,引發大腦產生大量細胞激素和氧化自由基,加劇發炎反應,進而導致腦細胞死亡,加速阿茲海默症病程的惡化。

依研究成果顯示,莊志民表示,可以合理推論阿茲海默症病患要避免腸道感染以免加劇病情,也不排除腸道菌相改善可能正面影響大腦的健康,但後者還沒有科學證據,所以不能做保證。

腸道菌相失衡除了可能加速阿茲海默症病程外,近年也有許多文獻指出其和憂鬱症、精神分裂症有關,部分病人在腸道菌相改善後,其精神狀況跟著改善許多。但腸道菌相改善是否可以預防、延緩阿茲海默症?莊志民團隊博士後研究員吳師誠強調,目前都還沒有科學證據可以佐證。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腸道菌叢失衡如何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病程惡化,完全符合功能醫學的理論以及相關研究結論:

當腸道受細菌感染、導致菌相失衡時,會動員體內的免疫血液細胞跑去發炎中的大腦,引發大腦產生大量細胞激素和氧化自由基,加劇發炎反應,進而導致腦細胞死亡,加速阿茲海默症病程的惡化。

因此,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建議最好透過腸道菌叢分析檢測了解是否有腸道菌叢失衡引發身體氧化壓力,一旦發現異常,最好能積極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整合療法來恢復腸道菌叢平衡,降低身體發炎以及氧化壓力,延緩阿茲海默症的病程惡化。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0040-6

Intestinal microbial dysbiosis aggravates the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Drosophila

  •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Article number: 24(2017)
  • doi:10.1038/s41467-017-00040-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一天一柑橘 降低失智率

輯譯╱王郁婷

一項研究顯示,每天吃一個柑橘類水果,可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

每天攝取任一種柑橘類水果,例如柳橙、橘子、葡萄柚、檸檬,可降低不可治癒的大腦疾病風險達四分之一。這個由日本東北大學科學小組進行的研究指出,這些氣味強烈的水果,可能是抵抗現代流行病的強大武器。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柑橘類水果能保護大腦遠離失智或阿茲海默症的損害。在動物實驗中,檸檬酸中所含的化學物質川陳皮素(nobiletin),已被證明可減緩或逆轉記憶損害,而這個在《英國營養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是第一個針對柑橘消費量與罹病風險相關性的大型研究。

科學家連續七年,追蹤1萬3千名中老年男女,發現每天攝入柑橘類水果的人,比每周不到兩次的人,失智發生率低23%。在一份報告中,科學家表示:一些生物研究已指出柑橘類水果對認知障礙有預防作用,而我們的研究結果則證實,頻繁的消費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

鄭醫師補充:

川陳皮素(nobiletin)在學理上有抗血細胞凝集、抗血栓形成、抗癌、抗真菌、抗炎、抗過敏、抗膽鹼酯酶和抗癲癇作用,也可做為碳水化合物代謝促進劑。過去研究多以動物實驗模式為主,證實 可以幫助大腦減緩退化以及逆轉記憶力損害,這篇研究可貴之處在於這是追蹤長達七年的大規模研究,因此參考價值不低。因此常吃柑橘類,有助於抗失智。

這篇研究發表於2017年4月,參考文獻:

Zhang, S., Tomata, Y., Sugiyama, K., Sugawara, Y., & Tsuji, I. (2017). Citrus consumption and incident dementia in elderly Japanese: The Ohsaki Cohort 2006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117(8), 1174-1180. doi:10.1017/S000711451700109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佛研究:每天喝這種牛奶,巴金森氏症機率高3成

日文編譯/陳建甫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已故世界拳王阿里在生前飽受巴金森氏症所苦,而這項與腦中風、老年失智症並稱為「老年人三大腦病」的健康疾病,據流行病學推估,在台灣的高齡病患可能逾三萬人。排除遺傳因素而導致的早發型病例來看,病患多發病於55歲以後,隨著年紀越高,盛行率也跟著提高。部分研究者認為食物中的農藥殘留可能是影響民眾罹病的關鍵因素外,也有一部分則認為其發病的成因與腸道菌叢健全度有關。 

天天喝低脂牛奶 罹患巴金森機率增39% 
根據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在今年6月7日於美國神經學學會期刊《Neurology》中發表的一份大規模健檢報告研究,發現了每日攝取3份以上牛奶、起司、冰淇淋等乳製品的民眾,其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機率比每日攝取1份以下者高出了34%;另一方面,每周攝取至少7份脫脂或低脂牛奶者,其罹病的比例也比每周攝取1份以下者高出了39%。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分析了美國近25年內的「護理師及醫療從業人員」的健檢資料,其中雖然也包含了遺傳性的早發型巴金森氏症患者,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證明這項神經退化疾病與飲用牛奶的習慣確實有關。 

腸道菌叢是關鍵 
主導研究的凱薩琳‧休斯提到,近年來因為防止肥胖及飽和脂肪酸所給人的不良印象,低脂乳製品的市場正在逐日壯大,然而本次研究中卻也發現了攝取大量低脂牛奶,反而會讓生病機率也跟著增加。她認為這與低脂牛奶對腸道細菌的影響具有高度關聯,但是也坦言,本次的研究仍需要進一步的分析。 

而根據2016年加州理工學院公布的資料,發現75%的巴金森氏症患者確實有腸道問題,其中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便秘。該研究提到,腸道菌群的組成變化或者腸道細菌本身的變化,都可能促使身體的運動機能惡化,而運動機能惡化也是巴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狀 

長庚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宋昌穆表示,長期的便秘會使腸道菌相逐漸走向發炎狀態,產生出來的發炎性細胞激素就會透過神經傳達至大腦,經年累月後就會誘發巴金森氏症。 

因此凱薩琳‧休斯也建議民眾,若是想要飲用牛奶,也盡量選擇乳脂肪含量正常的一般鮮乳,養好腸道才是長久維持健康的必勝之道。 

 

鄭醫師補充:重點不是高脂或者是低脂牛奶,這項研究之所以挑牛奶做研究,是因為在歐美,牛奶是日常飲品,有些人擔心代謝問題,怕牛奶正常脂肪的含量造成身體負擔,因此選購低脂,但直接影響的就是腸道菌叢,因胃腸道的主要益菌之一就是乳酸菌,牛奶的脂肪不足,乳酸菌沒有足夠的食物,因此腸道益菌無法站優勢,導致壞菌囂張,腸道功能失衡以及發癌的風險增,透過腸-腦軸的影響,導致巴金森適症的罹患或者症狀惡化。

沒有喝牛奶習慣的人也不必刻意喝全脂牛奶,補充其他益菌需要的食物來源,例如高纖食物等等,搭配益生菌的攝取,幫助腸道菌叢健康平衡的簡單保養祕訣,降低腸道功能失衡以及發炎,也能幫助大腦保健。已經罹患巴金森症的患者,腸道保健也是絕對不能忽略的一環。

參考文獻:

  1. Katherine C. Hughes, Xiang Gao, Iris Y. Kim, Molin Wang, Marc G. Weisskopf, Michael A. Schwarzschild, Alberto Ascherio. Intake of dairy foods and risk of Parkinson disease. Neurology, 2017; 10.1212/WNL.0000000000004057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405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中海飲食 助預防對抗失智症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29日電)近期一份發表在英國《神經學》期刊上的研究,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法者,其大腦萎縮幅度僅為別人的一半。顯示,地中海飲食對大腦健康有著正面的影響,有助預防失智症發生。

近期一份發表在英國《神經學》期刊上的研究,以562名蘇格蘭70歲民眾為對象,分別在他們73及76歲時進行大腦核磁共振(MRI)檢查後,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法者,其大腦萎縮幅度僅為別人的一半。

此研究主導科學家表示:「大腦會隨著老化而萎縮,使人類損失腦細胞,影響學習和記憶能力。而這項研究則再度顯示,地中海飲食對大腦健康有著正面的影響。」其實在此之前已有類似的研究結果,地中海類型飲食有助於減緩老年人大腦萎縮,進而預防失智症發生,但這份最新的報告又印證這種飲食法確實有預防之效。

營養師指出,地中海飲食是全球知名的健康飲食類型,不只能抗發炎、增長壽命、保護心血管,還可預防失智症。這是因為地中海沿岸居民普遍多以蔬果、全穀類為主食,也適量吃海鮮及家禽等肉類,並佐以新鮮水果當點心,或是偶爾小酌紅酒。又常以橄欖油、大蒜、洋蔥、番茄、堅果類與各式香草等新鮮食材,當作調味料來使用。

這樣的飲食中富含抗氧化物、維生素、纖維質,以及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慢性疾病的多酚類化合物(phenolic compounds),加上其熱量大多來自於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相較地攝取得少,因而對整體健康都有所助益。

營養師認為,雖然不是生長在地中海沿岸的居民,但換成台灣本土食材卻也能達到同樣效果,不只種類更多,甚至有些營養價值更高。像是台灣的苦茶油就與地中海的橄欖油成份類別相當,其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高(苦茶油82.51%,橄欖油72.85%);台灣的鯖魚、秋刀魚、虱目魚也含有豐富的ω-3(鯖魚:8.10g/100g,秋刀魚:5.03g/100g)。

而台灣蔬果種類更是多樣化,全年都有不同的當季時令蔬果可供選擇,紅色火龍果中花青素含量甚至不比葡萄低,或者多飲用茶或咖啡也可攝取到不同種的多酚類化合物等抗氧化物質。

如同人體內其它的組織細胞一樣,維繫腦神經細胞的健康,並非僅偏重於少數特定營養素就能夠達成,而是每一種都同等重要。而近年來在台灣最常被討論的飲食模式之一:地中海飲食,則是具備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各類必需脂肪酸、多酚類、高纖維及熱量控制等多項優勢。1060529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發表於今年1月的神經學期刊。其實過去有諸多研究一再幫地中海飲食背書確實可以幫助預防失智症,但很多人以為採取地中海飲食的一部分就可以達標,這完全是誤解。例如常喝紅酒、多吃魚少吃肉或者用橄欖油來烹煮食物等等,這些單一的飲食習慣都無法幫助預防失智症。

地中海飲食能幫助身體抗發炎,達到諸多健康功效,完全是一個綜合的結果,也就是這篇報導提到的:

蔬果、全穀類為主食,也適量吃海鮮及家禽等肉類,並佐以新鮮水果當點心,或是偶爾小酌紅酒。又常以橄欖油、大蒜、洋蔥、番茄、堅果類與各式香草等新鮮食材,當作調味料來使用。

這樣的飲食中富含抗氧化物、維生素、纖維質,以及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慢性疾病的多酚類化合物(phenolic compounds),加上其熱量大多來自於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相較地攝取得少,因而對整體健康都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 Michelle Luciano, Janie Corley, Simon R. Cox, Maria C. Valdés Hernández, Leone C.A. Craig, David Alexander Dickie, Sherif Karama, Geraldine M. McNeill, Mark E. Bastin, Joanna M. Wardlaw, Ian J. Deary. Mediterranean-type diet and brain structural change from 73 to 76 years in a Scottish cohort. Neurology, 2017; 10.1212/WNL.0000000000003559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355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下來的三十年專家預估無法治療的阿茲海默症會成三倍成長增加,因此如何透過飲食防止認知功能退化的研究一直在增加。特別是omega-3脂肪酸在動物實驗研究上已經被証實可以抗失智症的病理化反應,還能抗發炎,一篇刊登於阿茲海默期刊的新研究發現,高劑量的omega-3對於失智症患者在大腦的特定區域,血流會增加,代表在預防認知功能退化上,omega-3加強攝取可以扮演預防失智的前鋒。這項透過影像學的研究証實飲食的適當介入對於大腦健康是有效的。

難能可貴的這是少數透過人體試驗的研究,研究人員透過166位在精神科求助的的患者,同時取得他們體內的omega-3濃度,研究分成兩組分析,一組是高濃度(大於50%),另一組低於50%的對照組,透對分析大腦128個區域的大腦血流研究分析發現,高濃度的實驗組的大腦特定區域,尤其室主管記憶以及認知功能的區域,高濃度組明顯呈現正相關,也就是omega-3濃度越高,血流灌注越高。同時也透過認知功能測試來確認彼此的關連。研究人員提醒,低濃度組的人,在關於學習、記憶、憂鬱以及失智症的大腦相關區域,血流比較低。

結論:透過飲食來加強體內omega-3的濃度,對於預防認知功能退化的確有效。功能醫學檢測能直接幫助我們瞭解體內脂肪酸的實際濃度以及是否失衡。若要補充魚油,務必慎選沒有重金屬農藥殘留,有獨立檢驗室認證背書的安全魚油比較安全。素食者可以考慮核桃以及亞麻仁籽油來補充。

參考文獻:

Daniel G. Amen, William S. Harris, Parris M. Kidd, Somayeh Meysami, and Cyrus A. Raji. Quantitative Erythrocyte Omega-3 EPA Plus DHA Levels Are Related to Higher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on Brain SPECT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May 2017 DOI: 10.3233/JAD-1702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D缺乏 中老年失智風險大增

發稿時間:2017/05/06 12:38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6日電)新加坡學者調查1202位中國老人,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過低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風險高,結果發現維生素最低的一組與最高的一組相比,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增加3.17倍。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人,失智症、認知功能障礙等發生率也跟著老年化逐步提升。醫師建議若想預防認知功能障礙得提早補充必要營養素,另建議每天至少曬10到15分鐘太陽來預防。

該項研究在今年1月下旬於日本流行病醫學會大會中報告,引發討論,研究針對1202位60歲以上沒有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人,進行為期2年的追蹤調查,依照每位受試者抽血紀錄進行觀察;學者依受試者血液中維生素D的濃度,將受試者分為4組,結果發現維生素最低的一組與最高的一組相比,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增加3.17倍。

美國羅格斯大學環境與生物科學學院教授米勒(Joshua W. Miller),去年也曾發表過維生素D與認知功能障礙的關係,針對平均年齡在75.5歲的382位老年人做調查,其中有61.3%的受試者,血液中的維生素D低於標準(20 ng/mL)。

再針對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不同的組別,調查對事件的記憶力以及執行能力,維生素D低於標準者都比維生素D在標準以上的組別,試驗成績來得低;另外也針對已有認知問題的老人調查,血液中維生素D的濃度,有認知功能障礙者體內濃度在16.2ng/mL,輕微認知障礙19.7ng/mL,正常則是在20 ng/mL。

杏輝藥品訓練部許仲宜講師表示,維生素D不僅能幫助鈣質的吸收作用,維持血液及骨骼中的鈣平衡,血鈣對於腦神經的運作亦息息相關。

近年在一些醫學研究結果內發現,維生素D有助於神經軸突再生之神經生長因子(NGF:Nerve Growth Factor),其形成亦倚賴維生素D的存在。

經由相關動物實驗及上述初步發現,雖可初窺維生素D對腦神經系統的重大影響,但對於各類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效果,仍需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尤其需透過各項人體臨床實驗及流行病學研究,才較能夠取得廣泛且客觀的證實。

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維生素D有助調節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母親若在懷孕時,沒有適當補充維生素D也會影響胎兒腦神經發展,既然維生素D與神經系統有關,學者才會將維生素D與失智症做聯想,進而展開研究,也一一被證實兩者有其關聯性。

不過,造成失智症並非僅靠「維生素D」一己之力,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說,失智症成因醫學界至今尚未找出,成因非常複雜,雖然研究顯示維生素D與失智症有其關聯性,但很難證明受試者事先發生維生素D缺乏才誘發失智症,還是已經罹患失智症才導致維生素D的流失。

王進崑說,一旦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就算狂吃維生素D,疾病也不可逆,頂多只能預防或是延緩失智症發生。

袁瑋表示,台灣老年人愛吃素,支撐肌肉的蛋白質多數缺乏,平時亂吃,中午用一碗麵打發,其餘基礎的營養素如葉酸、維生素B12、鈣、鐵、ω-3等多數不足。老年人還有愛熬夜的習慣,中午睡午覺、晚上邊看電視邊打瞌睡,深夜起床上廁所就再也睡不著,老人失眠問題也年年增加。

預防失智前得先把身體的營養建立起來,補充維生素D除了可以吃綜合維他命,也建議每天外出曬太陽,平均10到15分鐘,不便外出則建議在家找一扇有陽光打進來的窗戶,同樣待在窗邊10到15分鐘,維生素D即可獲得補充。1060506

鄭醫師補充:

根據醫療過去臨床上的數據統計,大約有40-75%的人有維生素D缺乏的狀況,維生素D一向被視為能預防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氣喘以及炎症等等疾病。同時也和糖尿病、高血壓甚至是多發性硬化症的預防有關。骨質疏鬆,是大家都了解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吸收(其實不只,也幫助鈣、鐵、鎂以及鋅的吸收)。其他疾病的預防和免疫系統的調控才是關鍵,也包含上述文章提到的失智症。失智症其實一部分與身體的過度發炎有關。

過去也有不少相關研究証實維生素D的不足,與失智症風險息息相關,例如針對年長者追蹤六年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倍增:

https://www.yahoo.com/news/lack-vitamin-d-linked-higher-dementia-risk-204030324.html

另一篇刊登於JAMA神經學的期刊發現:維生素D缺乏越嚴重,記憶力喪失以及認知功能退化越明顯:

Miller JW, Harvey DJ, Beckett LA, Green R, Farias ST, Reed BR, Olichney JM, Mungas DM, DeCarli C. Vitamin D Status and Rates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a Multiethnic Cohort of Older Adults. JAMA Neurol. 2015;72(11):1295-1303. doi:10.1001/jamaneurol.2015.2115

提醒大家,不妨透過血液檢查確認自己的維生素D是否缺乏,不足的話早日透過營養補充以及日曬來積極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茲海默症新突破!胜肽鼻噴劑可望延緩發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進展性的腦部疾病,藥物治療目前多治標不治本,或是有較大副作用。但是,根據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新設計出的R8-Aβ(25-35)-PEI胜肽,此鼻噴劑透過鼻腔進行治療,可望應用於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或減緩發病,為阿茲海默症治療帶來一線曙光!許多名人都飽受阿茲海默症之苦,日前深廣播人李季準因病辭世,享壽74歲,他在生前即受此症所苦,甚至好萊塢也有許多影星和李季準一樣,因失智症而撒手人寰。失智症患者當中失智症中最常見的即是阿茲海默症,因此治療突破也備受矚目。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陳佩燁副研究員,以及前生物醫學研究所杜邦憲研究員近日發表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新設計出的R8-Aβ (25-35)-PEI胜肽,透過鼻腔進行治療,可望應用於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或減緩發病。該文已於2017年3月29日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歐洲分子生物組織之醫學生物》(EMBO Molecular Medicine)。

阿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是澱粉樣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澱粉樣老年斑塊可能於患者發病前20年就開始形成,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重要標的。澱粉樣老年斑塊的組成為Aβ 胜肽,胜肽是一種蛋白質片段,由腦中APP蛋白質(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在代謝過程中產生。Aβ 胜肽在腦中可以被酵素水解,但若產生速率超過清除速率,Aβ胜肽就會聚集形成澱粉樣老年斑塊,最後造成腦神經細胞死亡。

目前國外臨床研究顯示,以靜脈注射大量對抗Aβ胜肽的抗體,可以減少阿茲海默症初期病患腦中老年斑塊的形成,並且減緩智能退化的程度。不過,抗體療法會引發許多副作用,許多病患中途就放棄治療。

中研院團隊則設計出可以抑制Aβ胜肽聚集的另一種胜肽(R8-Aβ(25-35)-PEI),將此胜肽滴入老鼠鼻孔後,經由鼻腔嗅覺神經傳遞到腦部,6小時後就可以到達最高量,且傳遞效果高於17%,能在腦內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在過去,胜肽在血中穩定性不好,非常容易被血中酵素分解,一直是胜肽治療的難題。而中研院團隊設計的胜肽,卻可以穿透細胞膜,不經過循環系統,直接經由鼻嗅覺神經到腦部。

實驗團隊在4個月大,阿茲海默症的基因轉殖鼠身上進行實用,每週透過鼻腔給予6微克的胜肽6次,4個月後發現實驗鼠腦中累積的Aβ胜肽量減少,老鼠的記憶能力也比沒有給藥的對照組來得好。實驗鼠13個月大時,再以正子影像觀察Aβ澱粉樣斑塊的累積,給予胜肽治療的老鼠腦中澱粉樣斑塊也比較少,顯示以鼻腔給藥的胜肽治療可望應用於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或減緩發病。

鄭醫師補充:

目前只有動物實驗證實有效,希望相關療法能夠早日透過人體試驗的成功,造福更多需要幫助的患者。

參考文獻:

 2017 May;9(5):703-715. doi: 10.15252/emmm.201606666.

An intranasally delivered peptide drug ameliorates cognitive decline in Alzheimer transgenic mice.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3563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周喝代糖飲 腦中風、失智增

【中央社台北三十日電】
台灣新生報2017年5月1日

愛喝代糖飲料的民眾當心,「腦中風」(Stroke)期刊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每周喝一次代糖飲料,梗塞性腦中風比一般人高出二‧六二倍,失智症風險也隨之增加,含糖飲料反而不會增加。

台北榮民總醫院腦血管科主治醫師林浚仁表示,不少想減肥的民眾都會以代糖取代蔗糖,雖有許多文獻指出代糖對健康傷害大過蔗糖,卻被反駁是肥胖或健康狀況不好的人傾向使用代糖,才會產生代糖不利健康的結果,爭議不斷。

林浚仁指出,日前知名國際期刊「腦中風」(Stroke)發表了一篇長期追蹤的研究,作者群追蹤二千人長達十年,詳細記錄每個人的飲食及危險因子控制狀況,分析腦中風與失智症和糖分攝取的關係,發現代糖喝得越多,腦中風與失智症發生率越高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不喝代糖的民眾,每周喝一次受測者梗塞性腦中風高出二‧六二倍,若天天都喝代糖,梗塞性腦中風風險將增加二‧九六倍、阿茲海默失智症則增二‧八九倍,即便經嚴密校正其他危險因子,每周喝一次以上人工甜味劑飲料者,腦中風風險仍將近一般人的兩倍。不過,若是攝取含蔗糖的含糖飲料,則沒有顯著發生率。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代糖種類很多,有天然提煉的也有人工合成的,代糖雖有甜味,但吃下肚後大腦發現沒有獲得熱量,機制就會紊亂;萬芳醫院營養師方晴誼則表示,就專業角度而言,並不建議減肥的民眾吃代糖,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吃了代糖反而會增加食慾,讓人吃進更多東西。林浚仁建議,若真的嘴饞,還是喝含蔗糖的飲料,再認真運動可能較健康。

鄭醫師補充:

很多人以為不喝含糖飲料,改喝代糖比較無健康風險,參考這則醫學研究,應該會給代糖愛用者一些警惕。代糖是空的熱量,利用代糖來欺騙身體,到頭來受害的可能還是自己。

參考文獻:

Sugar-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the Risks of Incident Stroke and Dementia
Matthew P. Pase, Jayandra J. Himali, Alexa S. Beiser, Hugo J. Aparicio, Claudia L. Satizabal, Ramachandran S. Vasan, Sudha Seshadri and Paul F. Jacques

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7/04/20/STROKEAHA.116.0160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智症與糖尿病的關連,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殊不知未達糖尿病標準,只是胰島素功能下降即足以影響大腦認知功能,因此血糖代謝功能與大腦功能息息相關,千萬不要小看。

這項鋅宜就針對超過500名以上的參與者,不管是糖尿病或者非糖尿病患者,只要胰島素功能不佳,認知功能便明顯比胰島素功能正常者差,由於這研究橫跨兩個世代,追蹤時間長達15年,因此可信度極高,建議大家務必透過飲食、運動、生活型態甚至藥物的控制來提升胰島素功能,有機會預防認知功能退化甚至是失智症的罹患,但研究人員希望有更多後續研究來証實。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Miri Lutski, Galit Weinstein, Uri Goldbourt, David Tann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Future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17; 1 DOI: 10.3233/JAD-1610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母鼠的維生素D濃度充足,幼鼠產生自閉症症狀的風險明顯降低。這項研究結果在人體上,獲得同樣的驗證。

研究人員提醒:孕婦體內維生素D不足,會影響下一代的大腦發育。孕婦務必透過曬太陽、食物或者營養補充,幫助自己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提高到建議範圍,不僅幫助下一代的大腦發育,其他研究也發現可以幫助免疫系統更健康,孕婦以及胎兒皆受益,可謂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 Stephanie Vuillermot, Wei Luan, Urs Meyer, Darryl Eyles. Vitamin D treatment during pregnancy prevents autism-related phenotypes in a mouse model of 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Molecular Autism, 2017; 8 (1) DOI: 10.1186/s13229-017-0125-0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葉酸(Folinic acid),一般在醫療上的適應症佣於治療腸癌時作用化療的輔助營養補充,亞葉酸是活性葉酸的前驅物質,跟一般葉酸相較,亞葉酸比較容易轉換成活性葉酸,而且容易通過血腦屏障,故人體比較好吸收利用。

最新刊登於Science Matters期刊的一篇研究發現,讓罹患巴金森症的果蠅食用亞葉酸,有助於改善巴金森症狀,因此可以對抗巴金森症。由於臨床上,巴金森症的治療藥物的療效大多只能控制症狀,無法根本治療,因此研究人員希望透過這類研究為巴金森症患者找尋治療新契機。由於這種營養補充療法一來安全,花費也不高,相對於藥物治療,效果可能更佳,因此巴金森患者不妨可以考慮這種營養輔助療法幫助改善。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Susann Lehmann, Jane Jardine, Juan Garrido - Maraver, Samantha H Loh, L. Miguel Martins. Folinic acid is neuroprotective in a fly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pink1 mutationsScience Matters, March 20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睡超過9小時? 小心失智症找上你

 

 

 

 

 

你每天是不是都想睡到自然醒,甚至在假日補眠?可能一睡就是9、10個小時呢?別以為每天睡飽飽,醒來之後精神好,是最好的狀態,現在美國有研究發現,每天睡覺時間超過9個小時的人,當心失智症可能找上你了!研究刊登在《神經學期刊》(neurology)。

美國Boston大學醫學中心的Matthew Pase博士表示,他們的研究追蹤了大約2400位患者,這些人平均年齡約72歲,追蹤時間長達10年。研究發現,長期以來,睡眠時間為9個小時的人,10年之後罹患認知障礙症,也就是失智症的風險,比起那些睡眠時間較短的人,多了2倍。研究同時也發現,睡眠時間超過9個小時,而且學歷在高中以下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更會增加6倍,這顯示教育對於預防失智症是有幫助的

研究人員說明,睡眠時間久並不是造成失智的原因,而是失智症所引起的大腦變化,會產生睡得久的症狀。也就是說,掌握睡眠的習慣,有助醫師評估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所以,如果你發現家人睡眠時間很長,又合併有其他的疑似失智症狀,請盡速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醒大家,不是睡得太久造成失智症,而是大腦退化,需要比較久的睡眠時間。因此,長者若發現自己睡眠時數都必須超過九小時,最好積極透過生活型態來做積極預防或者延緩失智症的發生時間,失智症評估及檢查一旦查出來確診時,往往都來不及了。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7/02/22/WNL.0000000000003732

Prolonged sleep duration as a marker of early neurodegeneration predicting incident dementia

  • Andrew J. Westwood
  • Alexa Beiser
  • Nikita Jain
  • Jayandra J. Himali
  • Charles DeCarli
  • Sanford H. Auerbach,
  • Matthew P. Pase
  • and Sudha Seshadri

10.1212/WNL.0000000000003732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February 22, 2017doi:10.1212/WNL.0000000000003732: 1526-632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瑞典的最新研究發現:腸道菌若沒顧好,有可能加速失智症的發生。這項研究為失智症的預防打開一扇窗。

因為我們的腸道菌有一項重要的功能:藉由免疫系統、腸道黏膜以及我們的飲食的互動而影響我們的感覺。影響最大的就是我們腸道菌的構成,決定我們腸道菌的組成有三大部分:出生時接收到的、基因以及後來的飲食內容。

藉由研究健康以及生病的老鼠,研究人員發現阿茲海默症病鼠其腸道菌的組成不同於健康鼠。研究人員在研究阿茲海默症的病鼠時,把腸道菌全部滅掉,其後再從健康鼠以及生病鼠的腸道接種不同的腸道菌,觀察病鼠的腦其類蛋白澱粉( beta-amyloid plaque )斑塊產生是否不同。 beta-amyloid plaque 是阿茲海默症形成可觀察到的病理反應。

結果發現:接受病鼠的腸道菌, beta-amyloid plaque 產生較快。反之,健康鼠則比較慢。

研究人員結論:腸道菌直接影響阿茲海默症的形成與否。因此顧好腸道,把腸道菌養好,可以預防或者延緩失智症的發生。顧好腸道也可以顧腦!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T. Harach, N. Marungruang, N. Duthilleul, V. Cheatham, K. D. Mc Coy, G. Frisoni, J. J. Neher, F. Fåk, M. Jucker, T. Lasser, T. Bolmont. Reduction of Abeta amyloid pathology in APPPS1 transgenic mice in the absence of gut microbiota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41802 DOI: 10.1038/srep4180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一篇由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的學者研究發現:簡單的靜坐或者音樂聆聽療程隊於年長者初期的記憶力喪失有諸多好處。

這項研究招募60為有主觀性認知退化(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簡稱SCD)的長者,在臨床上被視為阿茲海默患者的初期,分別被指派做初期靜坐( beginner meditation ,Kirtan Kriya)或者音樂聆聽療程每天12分鐘為期12周,像研究刊登於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結果發現不管是靜坐或者是音樂聆聽,對於主觀性的感覺以及客觀性的認知功能以及記憶力量測都有明顯的提升。

之前有一篇研究 (J Alzheimer's Dis. 52 (4): 1277-1298)同樣透過這兩種方式以三個月的時間做比對分析,可改善長者的睡眠、情緒、壓力、幸福感甚至是生活品質。這篇研究進一步顯示對於認知功能(專注力、執行力處理速度)以及記憶力都有幫助。

參考文獻:

  1. Kim E. Innes, Terry Kit Selfe, Dharma Singh Khalsa, Sahiti Kandati. Meditation and Music Improve Memor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Adults with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17; 1 DOI: 10.3233/JAD-16086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長者午睡1小時 幫助提升腦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年長者午睡1小時,有助提升腦力。美國一項針對中國民眾進行的研究發現,65歲以上年長者如果午睡1小時,可幫助增強記憶力,思考也會較清晰

 年長者午休1小時 有助提升腦力

這項研究含括近3000多名65歲以上年長者,研究人員想了解年長者晚上睡眠習慣、有無午睡習慣等是否影響其腦部功能。結果發現,年長者多1小時午休,可以提升記憶力、思考力。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高齡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研究顯示,近6成的人習慣午餐後午睡,午睡時間從30分鐘到90分鐘以上不等,多數參與者的午休時間為1小時。研究計畫主持人為美國賓州大學學者李俊新(Junxin Li,音譯)。研究團隊請受試者做幾項心智能力測試,包括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做些基礎數學題,研究人員也請這些民眾記憶、回想一些單字,並複製、手繪簡單幾何圖形。

 不午休、午休超過1小時 腦力衰退幅度較大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午餐後午睡1小時的人,大腦功能測試成績比完全沒午睡者來得好。與午睡時間少於1小時或超過1小時的人相比,午睡時間1小時者的表現也更為出色

 研究也發現,沒有午睡習慣的人,以及午睡時間很短、午睡時間很長的人,心智能力更為衰退,衰退幅度最多比午睡1小時者多6倍之多。研究雖然發現,年長者午睡時間1小時與提升思考力、記憶力有關聯性,但並沒有證實兩者因果關係。

 有氧運動 也對提升腦力有幫助

不只午睡可幫助年長者提升腦力,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過去曾進行研究發現,年長者規律做有氧運動,不只可以讓身體流汗、提升心肺功能,也能增加大腦海馬迴體積,而大腦海馬迴與語言記憶、學習息息相關。至於抗阻力訓練、平衡感運動則,較無法產生這樣的效果。

鄭醫師補充:

充足的休息,包含午睡,可以幫助腦力提升。午睡太久的人代表身體可能有其他問題,因此腦力表現反而差。

這篇報導提到的一小時午睡,比較適合長者,一般而言,15到30分鐘的午睡綽綽有餘,睡太久,生理時鐘會重設,可能影響晚上的睡眠。

參考文獻:

Li, J., Cacchione, P. Z., Hodgson, N., Riegel, B., Keenan, B. T., Scharf, M. T., Richards, K. C. and Gooneratne, N. S. (2016), Afternoon Napping and Cognition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Findings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Baseline Assessment. J Am Geriatr Soc. doi:10.1111/jgs.14368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gs.14368/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