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抗衰老以及癌症防治怎麼作? (3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國衛院:肌肉多 降低死亡風險的關鍵

肌肉量夠嗎?設法「長」肌肉非老人「專利」!生活呈「靜態」的年輕中壯族群,更需「養」肌,讓自己老來更健康。

台灣「肌少症」的人口越來越多!近年有不少研究調查公布,證實肌肉量的多寡,是影響老人死亡風險高低的關鍵。

5位老人中1人有肌少症

根據統計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每5位就有1人有肌少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的調查發現,50歲以上國人有1∕5(近138萬人)蛋白質攝取不足,1∕10中壯族群也有相同問題,再加上國人仍只有33%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老人肌少症困擾恐「提前」上身。

所謂肌少症,就是骨骼肌質量流失,肌力或肌耐力下降。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醫保組莊紹源博士表示,如果男性的肌肉量小於7.09 kg∕m2 、女性小於5.70 kg∕m2,再加上男性手部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6公斤,或是男性每秒鐘行走少於0.7公尺、女性每秒小於0.6公尺,就是有肌少症。

也就是說,當人出現走不快的蝸牛速、軟腳蝦、奶油手等狀況時,這些都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再加上現代人常久坐、不愛運動、營養不均衡,骨質流失更快,同時也是骨質疏鬆症的候選人,有研究調查發現,男性若罹患肌少症,骨鬆風險較一般人高3倍,女性更高出12.9倍。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指出,肌肉量不足和骨質疏鬆症息息相關,會導致人體代謝率和抵抗力下降,更會因為肌肉力量減弱而易跌倒,甚至失能風險增加。過去幾乎只會出現在老年人身上的肌少症問題,現在已逐漸年輕化,尤其不當減肥的年輕人是最大的隱性族群。

肌肉流失快 死亡風險增1~2.41倍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肌肉量」(skeletal muscle mass)才是影響老人死亡風險的重要關鍵之一。研究分組的結果顯示,肌肉量最低的25%老人,相較於其他老人會增加1倍的死亡風險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根據2010年《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肌肉流失速度較快的人,比起流失最慢的人,3年間的死亡風險高出2.41倍

他進一步解釋,所謂肌肉「流失的快」,是指四肢肌肉每年流失超過385公克;肌肉「流失的慢」,則是指四肢肌肉每年流失少於130公克。經過3年的追蹤,發現肌肉流失快的人(也就是肌肉流失較多者)的死亡風險高出2.41倍

維持足夠肌肉量 減緩老化最佳方案

評估是否有足夠的肌肉量,是分辨老人死亡風險高或低的有效工具。國衛院認為,應該將身體的肌肉量視為篩選高風險老人的重要指標,而不再是去強調降低或增加身體質量指數(BMI)或體重

莊紹源指出,根據國衛院2014年公布的老人追蹤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與總死亡率呈現反J曲線關係,也就是說,較瘦的老人有較高的死亡風險,而過重(BMI介於24~27 )的老人有最低的死亡風險。所以,BMI 可能不太適合用來當作老人肥胖的指標或是不健康的指標。

莊紹源表示,國衛院檢視其他身體組成指標,發現肌肉量與死亡率有關係,當身體肌肉量達到一定的程度(男性11.45kg/m2;女性8.5kg∕m2)以上,死亡率就不會再減少;另一個說法是,肌肉量低於這一個標準,死亡率就會提升。

足夠的肌肉量是維持日常體能活動的關鍵之一,肌肉量不足,可能是營養失衡或是活動力不足的一個結果,這兩項因素都會導致老化的快速發展。因此,維持足夠的肌肉量,可能是減緩老化的最佳方案之一

營養失衡、運動不足 影響肌肉成長

造成肌肉量減少的原因相當複雜而多元,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主任林冠宏指出,除了不可逆的年齡老化因素外,會使肌肉流失,還牽涉到內分泌、神經、營養、缺乏運動,還有癌症疾病等諸多因素

人體內分泌系統攸關肌肉成長因素,人會長肌肉,但也有人吃再多也不長肉,原因就出在內分泌的問題上。林冠宏分析,透過肌肉內在的發炎程序,因氧化與自由基的影響,也可能導致肌肉細胞凋亡;而神經負責指揮肌肉,一旦神經受傷或是如中風病人般神經無法支配肌肉,自然會導致肌肉出現萎縮;營養不足或不均衡,或是癌症細胞搶走營養的吸收,以致缺乏肌肉生成所需的蛋白質元素等諸多原因,都會造成「肌少症」的出現

莊紹源指出,從2005~2008年的「國民營養與健康調查」研究顯示,中壯年族群當中,也有過量攝取蛋白質的情況,其中,男性超過建議攝取量71%,女性超過建議攝取量51%,但是,這些中壯年族群缺少運動,而肌肉的維持,除了需要足夠的優質蛋白質,更需要有規律的運動(特別是阻抗肌力訓練)的配合。 在目前國人生活型態越趨於「靜態活動」的情況下,未來肌少症的盛行率可能還會持續增加。

肌少症與慢性病、肥胖脫不了干係

在臨床上,常發現許多老年肌少症患者,除了和營養失衡有關外,與肥胖、代謝異常、心血管疾病、失智症、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疾病脫不了干係

針對老人肌少症的相關研究,國衛院的老人醫學組正進行建立台灣老人肌少症臨床診斷標準,發現老人肌少症與肥胖、代謝異常症候群風險有關,肌少症合併肥胖的老人,會有更高的代謝異常風險 。

在2015年11月公布的「國民營養與老人健康調查」研究發現,中廣型肥胖合併肌少症的老人,有明顯較高的總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此外,國衛院的一篇研究也指出,低血硒的老人有較高比例的骨骼肌偏低的情形

從諸多老年患者的臨床就診情況看,林冠宏表示,肌肉量變少會使得老年人的活動量變少,也可能因骨骼肌減少、骨骼不夠強壯或是因骨質疏鬆而跌倒、骨折,行動必須依賴他人,甚至只能管灌飲食而致營養不良、器官功能不佳,肌肉萎縮、流失,演變成惡性循環。

肌少症的人,不一定只有骨骼肌減少,老人家肺部肌肉也會減少,導致吞嚥及排出異物功能下降,容易因嗆到而引發肺炎;泌尿道亦可能肌肉減少,影響排尿、解便功能,易致尿道發炎;肌肉量減少還會影響出門意願,會力不從心、活動力減弱、社交人際互動減少、缺乏運動,後續失智、憂鬱症等的風險,也會大為增加。

〈 養肌2大策略 〉

不想老後成為「肌少症」的一員,年輕中壯族群有必要及早為自己「長」肌肉作好打算。提早調整飲食,改變「少動」的生活型態,即使必須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也應適度間歇性起身活動,最好養成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的習慣。

〈策略1〉補充優質蛋白質

努力養肌,不是光靠吃就能辦到,吃了些什麼?什麼時機點吃?還有是否搭配適合的運動,都是會影響能不能長出肌肉的關鍵。

平日飲食著重均衡,除了選擇優質蛋白質,還要適度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以防止骨質疏鬆。林冠宏建議,在運動前補充少許醣類,讓肌肉有足夠運用的能量,在運動過程中及運動後,補充適量水分與肌肉修補所需的營養素,尤其是補充高蛋白質食物或更容易吸收的胺基酸營養補充品,都有助於肌肉迅速恢復與放鬆

〈策略2〉多肌力訓練及伸展運動

運動的選擇,林冠宏強調,應以可訓練肌肉力氣、增加肌肉量的肌力訓練與維持平衡的伸展運動為主,像是打太極拳;老人家更應在安全的前提下,伸手、抓握、擴胸,抬腿、舉高、撐久,待肌肉有力之後,再配合快步走的訓練,幫助增加肌肉量。運動必須有長續性,增長肌肉並非一蹴可及,而是在打一場長期抗老防病的戰爭,越早設法掙足本錢,才能讓自己老了之後活得更健康。

算一算 你的肌肉量夠不夠?

如何知道自己的肌肉量是否足夠?最簡單的是可以在運動中心或健康檢查時,利用身體組成分析儀(INBODY)檢測出骨骼肌肉量是否符合標準、身體哪一個部位的肌肉量不足,以及體重、BMI、體脂肪、體脂率等。

劉燦宏指出,目前最普遍採行的骨骼肌肉質量指數(SMI)計算方式,是以瘦肉組織(純肌肉)重量(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再依各類體型的不同來推估肌肉量,平均值應該在10~12%之間。至於瘦肉組織(肌肉質量),可利用雙能X光吸收儀(DEXA)或生物電阻抗法(BIA)估算四肢的肌肉質量。

不過,低於這個標準值並不代表就是肌少症,劉燦宏強調,因為東西方人種體型不同,根據日本的標準推估,我國男性肌肉量約為6.87%、女性5.86%,若是依美國的標準計算,則全台灣人大概都有肌少症問題。

鄭醫師補充:

肌少症,一般來說只要補充蛋白質,增加運動(尤其是阻力運動,重量訓練),就能降低肌肉減少流失的速度。然而,許多人即使前兩者有做,但效果仍然不佳,主要是身體有營養缺失、荷爾蒙失衡、身體發炎或者有代謝或者肥胖等等狀況導致,在處理時,必須先針對身體的功能失衡部分做了解以及改善,再配合運動以及蛋白之補充,肌少症才能根本改善。

參考文獻: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early/2010/03/17/ajcn.2009.2825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甜食過度乳癌風險增 腫瘤易擴散

(中央社倫敦1日綜合外電報導)科學家今天警告,番茄醬、榖物棒與比思吉等富含糖分的垃圾食物以及含糖飲料,恐升高罹患乳癌風險。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餵食實驗室老鼠富含糖分的西式飲食,聲稱發現乳房腫瘤生長程度增加,且癌細胞可能擴散到肺部。

科學家表示,至於餵食以澱粉為主的不含糖飲食,老鼠就較不會罹患癌症。

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科學家將老鼠飲食分為4組,在餵食6個月後,發現攝取富含蔗糖飲食的老鼠,有超過半數罹患乳癌。

研究也發現,攝取以果糖為主飲食的老鼠,癌細胞也較容易擴散。

研究結果發表在「癌症研究」期刊(CancerResearch)。

研究共同作者楊培英(Peiying Yang)表示,她認為這是第1份調查攝取糖分與罹患乳癌直接關連性的研究。(譯者:中央社陳怡君)1050102

鄭醫師補充:

記住,飲食中,甜食過量攝取,對身體絕對是負面,一旦上癮或者依賴,就像毒癮上身,務必儘快處理,否則不只是代謝問題,還有中樞神經傷害以及癌症罹患風險的問題。糖癮對身體危害絕對不下於毒癮。

參考文獻:

Yan Jiang, Yong Pan, Patrea R. Rhea, Lin Tan, Mihai Gagea-Iurascu, Lorenzo Cohen, Peiying Yang. Dietary sugar induces tumorigenesis in mammary gland partially through 12 lipoxygenase pathway. [abstract]. In: Proceedings of the 10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2015 Apr 18-22; Philadelphia, PA. Philadelphia (PA): AACR; Cancer Res 2015;75(15 Suppl):Abstract nr 3735. doi:10.1158/1538-7445.AM2015-3735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75/15_Supplement/373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魚好處又一樁!日本研究:魚類所含脂肪酸有助預防胰臟癌

 

胰臟癌是一種致死率高達90%以上的惡性癌症,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就死於這種「癌症之王」。它被認為與吸菸、肥胖、糖尿病和慢性胰腺炎有關,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預防方法。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在新一期《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報告說,其研究顯示大量攝取名為「n-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又稱ω-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的魚類脂肪酸,能夠降低患胰臟癌風險,原因可能是這類脂肪酸能夠減輕胰腺的發炎。

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約8萬2000人的健康資料,這些資料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到2010年間日本的一項健康調查。魚類在日本人的飲食構成中比重較高,因此研究人員根據攝取魚類「n-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量,將上述人群分為4組。

「n-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不飽和脂肪酸中的一種,因含有多個雙鍵,且第一個不飽和鍵位於碳鏈甲基端的第三位而得名。這類脂肪酸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

研究人員發現,調查對象中有449人患上胰臟癌,而攝取「n-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最多的一組與最少的一組相比,胰臟癌發病風險要低30%。

研究人員說,此前曾有研究報告指出,胰臟癌的發生與慢性發炎有關,而來自魚類的「n-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和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因此降低了胰臟癌的發病風險。

鄭醫師補充:

今年有另一篇研究證實,魚類所含的OMEGA-3脂肪酸,有助於幫助胰臟癌患者提高生活品質甚至延長壽命,可以呼應上述報導的研究結果:

  1. Ali Arshad, John Isherwood, Christopher Mann, Jill Cooke, Cristina Pollard, Franscois Runau, Bruno Morgan, William Steward, Matthew Metcalfe, and Ashley Dennison. Intravenous ω-3 Fatty Acids Plus Gemcitabine: Potential to Improve Respons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July 2015 DOI: 10.1177/0148607115595221

Omega-3脂肪酸是現代人飲食內容中容易缺乏的好油。現在的植物油,甚至像橄欖油等等,都是Omega-6脂肪酸。3跟6比較理想的比例大約是1:4到是1:6, 但現代人飲食內容幾乎大達1:10甚至到1:20,此種比例失衡 但現代人飲食內容幾乎大達1:10甚至到1:20,此種比例失衡的狀況,造成身體容易發炎,慢性疾病以及癌症風險亦隨之增加,提醒大家留意。素食者可以補充亞麻仁油以及芥花油甚至是核桃油等等。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性每日高潮 降罹攝護腺癌風險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30日專電)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報告,男性每日有1次性高潮,有助降低罹患攝護腺癌風險。

英國媒體引述報導,許多男性都有攝護腺問題,攝護腺癌也是英國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研究指出,每個月透過性行為或自慰方式射精超過21次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降 22%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賴德(Jennifer Rider)指出,這項研究結果令人鼓舞也值得注意,特別是研究過程中沒有需要改變的危險因子。

根據英國慈善單位「癌症研究」(CancerResearch)的報告,國內約有4萬多名男性患有攝護腺癌,其中1/3是75歲以上的老人。1041230

鄭醫師補充:

這裡指的經常射精的標準,指的是一個月有超過21天的射精次數。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經常保持使用正常狀態,比較不會出狀況,道理大家皆知。

參考文獻: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448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先前的研究顯示,牙周病與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疾病的發生有關。此外,也有若干研究發現牙周病與口腔癌、食道癌、頭頸部癌症、胰臟癌以及肺癌有關,因此研究人員想探討牙周病與乳癌之間的關係是否存在?

由Jo L. Freudenheim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他們追蹤73737未停經後但之前從未有乳癌病史的婦女。結果發現其中有26.1%的婦女罹患牙周病,由於早先的研究發現吸菸會影響牙周病導致癌鄭風險的效應,因此在此研究也一併觀察吸菸狀況,之後來做比對。

追蹤平均6.7年,有2124位女性罹患乳癌,以牙周病罹患與否來作分析,牙周病患者罹患乳癌的風險比非患者提高14%。

若是過去20年內已菸戒的人,則牙周病患者罹患乳癌風險高出36%。仍在吸菸者,高出32%,但兩者無統計意義之差別。至於戒菸超過20年或者從未吸菸但罹患牙周病的人,分別提高6和8%的乳癌罹患風險。

結論: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發炎,原因是牙周病的細菌進入血液循環,導致身體有長期的發炎反應。長期的發炎是許多慢性疾病、退化疾病和癌症的危險因子。一旦確認有牙周病困擾,建議大家趕緊去找牙科醫師報到,越早治療,控制身體發炎,預防其他身體重大疾病,包含癌症。
參考文獻:
  1. Jo L. Freudenheim, Robert J. Genco, Michael J. LaMonte, Amy E. Millen, Kathleen M. Hovey, Xiaodan Mai, Ngozi Nwizu, Christopher A. Andrews, and Jean Wactawski-Wende.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Breast Canc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December 2015 DOI: 10.1158/1055-9965.EPI-15-075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確認12種癌症與遺傳變異有關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已確認12種癌症與遺傳變異有關。這些癌症包括卵巢癌、胃癌、乳癌、前列腺癌、兩種肺癌、神經膠質瘤、頭頸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此外,科學家也分析了又稱「安潔莉娜裘莉基因」的BRCA基因突變,在卵巢癌及乳癌以外癌症扮演的角色;BRCA1和BRCA2突變,是最常與乳癌和卵巢癌有關的兩種基因。

意外的是,美國科學家發現這些突變在胃癌和前列腺癌同樣扮演關鍵角色,且可能對其他種類的癌症構成影響。

科學家說,這項發現可能有助改善現有基因檢測癌症風險的正確性,也可能藉此擴大可行的檢測範圍,將更多種類腫瘤納入其中。

研究主筆、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華裔博士丁莉(LiDing,音譯)說:「一般而言,我們已知卵巢癌和乳癌顯然與遺傳基因有關,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和肺癌等其他癌症與遺傳性基因的關係則小得多。」「這是我們首度大規模地精確指出導致癌症易感性的基因,甚至是癌症易感性的實際突變。」

這些科學家分析了「癌症基因體圖譜計畫」裡4000多起癌症病例的基因資料;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報告告訴我們:基因檢測的確可以告訴我們是否為特定腫瘤的高危險群。一旦確知自己是哪些癌症的高危險群,則可進一步透過相關功能檢測,針對身體體質的缺陷,針對缺陷來做處理,降低相關癌症的發生。當然,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是所有疾病預防的基本,而想更進一步,功能醫學無疑地可以在此扮演預防醫學關鍵的角色。

參考文獻:

Patterns and functional implications of rare germline variants across 12 cancer types

 doi:10.1038/ncomms10086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1209/ncomms10086/full/ncomms10086.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過1胎 罹卵巢癌風險降40%

中國時報【諶悠文】

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生一胎可降低婦女罹患某些卵巢癌的風險高達40%,之後隨著每生一個孩子,此一風險會進一步減少8%

科學家雖然早就知道懷孕可防止卵巢癌的發生,但這是科學家首次量化生育對卵巢癌的影響。

這項研究以8000名50歲以上罹患卵巢癌的婦女為觀察對象,並將她們和未患此疾病的婦女做比較。

研究人員檢視生兒育女與4種常見的卵巢癌─漿液性、粘液性、子宮內膜狀以及亮細胞腫瘤的關聯。結果發現,女性生育對子宮內膜狀和亮細胞腫瘤的影響最大,可使罹患這兩種卵巢癌的機率降低多達40%,而上述4種卵巢癌的風險平均減少20%

主持這項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家蓋茨克博士說:「我們認為,曾經生產的婦女比起未曾生育的婦女,罹患此病的風險明顯減低,這可能與不易懷孕有關。例如,有些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很難懷孕,她們罹患某些卵巢癌的風險也可能升高。」

科研人員認為,有些不排卵的婦女也不會得卵巢癌,這是因為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和月經周期中的排卵有關。在排卵過程中,卵巢表面組織因排卵造成損傷,因此排出的卵子愈多,組織破壞愈嚴重,進而致癌。科學家推測,懷孕9個月期間,卵巢不會出現排卵造成的組織損傷,罹癌的機率進而降低。

鄭醫師補充:

生育的過程,女性的體內荷爾蒙分泌跟未生育的狀態不同。卵巢癌的風險之一是雌激素長期不當過度刺激。而懷孕時,雌激素刺激效應會被黃體素緩衝,減少相關效應,降低婦癌風險。這就是為何有皆宗教鼓勵婦女生育,生越多,罪越少,最好能生四個以上。以人口控制來說,可能不怎麼歡迎這樣的說法,但本地生育率偏低,因此生育若能連帶有預防癌症效果,但權衡生兒育女的費用不貲,不知女性朋友會不會因此比較買單?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01967.php

參考文獻:

Childbearing patterns and ovarian cancer in the Million Women Study: variation by histological subtype Kezia Gaitskell et al., presented at 2015 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NCRI) Cancer Conference, UK, on 2 November 2015.

Cancer Research UK news release, accessed 3 November 2015 via AlphaGalileo.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延壽黃金期!美研究:中年健身不嫌晚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國人飲食逐漸西化,加上生活作息不規律,步入中年後,許多慢性疾病會現身,如果這時候才開始運動,是否已經來不及了呢?美國最新研究顯示,運動從中年開始不嫌晚,除了可以增加身體肌肉消耗熱量,還能延長壽命。

研究人員指出,40歲到65歲的中年人是預防「端粒」(telomere)縮短的黃金期,端粒位於人體細胞核中染色體的末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縮短,增加老化速度、罹癌風險,先前已有研究證明,其長度與壽命有關,而且運動能降低縮短的風險,與完全不健身的人比,過去一個月中以健走、跑步、騎車或走路通勤等方式為例,若施行一項運動的人,端粒縮短風險降低3%,四種都有可降低52%。

運動30分鐘真簡單 分次進行也有效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至少應達到150分鐘中等費力活動,每次運動時間至少持續10分鐘。國健署也提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 分鐘。例如每天應至少運動30分鐘,可以拆成2次15分鐘,或3次10分鐘完成。

融入生活 6撇步助習慣養成

所謂萬事起頭難,但要開始建立健康運動的生活也絕非難事,為此國民健康署提供以下6個生活化運動小撇步,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就從今天開始執行吧!

1)外出或是上下班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提早出門提前一站下車,步行至目的地,讓一整天精神更飽滿有活力。

2)可以走樓梯就不要坐電梯,不但節省能源,還可以增加每天活動量,步行走上幾層樓後再搭乘電梯,慢慢增加自己的運動量。

3)多和家人相約到戶外,進行腳踏車或互動競賽型活動等,不但促進家庭和諧, 更重要的是使全家人都更健康;或是可以帶著心愛的寵物一同快走,一同享受健康活力!

4)利用空的寶特瓶,裝水或沙子替代啞鈴,訓練肌力,並依進步 程度漸漸加入更多水或沙子,提升肌力。

5)在上班期間,上午10:30、下午3:30各做15分鐘健康操,累積30 分鐘也可消耗100大卡。

6)約三五好友去踏青飲茶,不但能健身,也能增進彼此情誼。

鄭醫師補充:

運動能延緩端粒縮短速度,延年益壽,這方面的相關疑就族繁不及備載,太多了。廢話不多說,今天就開始把運動排到例行且必要的行程中,幫助身體動起來,身體就會給我們更好的回饋。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5/10/28/does-exercise-slow-the-aging-process/?_r=0

參考文獻: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5 Nov;47(11):2347-52.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0695.

Movement-Based Behaviors and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among US Adult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97065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活更久?研究:定期適度節食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Cell Metabolism》刊登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定期節食可以延壽。作者讓中年小鼠每個月接受兩次擬斷食飲食法(Fasting Mimicking Diet, FMD),每次為期四天,只食用低蛋白、低卡路里飼料,但一個月剩下的時間小鼠可任意進食。

想活更久?研究:定期適度節食

結果實驗組小鼠平均壽命較沒有節食的對照組多了三個月。接著作者以人類作實驗,FMD每個月需要花五天,第一天攝取1090大卡,第二到五天攝取725大卡,剩下的時間可自由進食,實驗為期三個月。

結果參與FMD的19人,其老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危險因子或生物指標都下降,特定幹細胞數量上升。這顯示定期節食對健康就有長期影響,但未來仍須研究找出最適合此種方法的人。

研究刊登在《Cell Metabolism》第22卷第1期第86-99頁

 

鄭醫師補充:

適當斷食,或者一周挑兩天只吃一餐,這類相關研究皆告訴我們,少吃有助於減少身體負擔,恢復代謝、提升認知功能甚至回春等等。過去我在部落格曾多次分享這類研究,這篇報導又是一個清楚的例證。

要長壽養生,不妨從適度禁食著手。

參考文獻:

Cell Metab. 2015 Jul 7;22(1):86-99. doi: 10.1016/j.cmet.2015.05.012. Epub 2015 Jun 18.

A Periodic Diet that Mimics Fasting Promotes Multi-System Regeneration, Enhanced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Healthspan.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09488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癌症患者做瑜珈 有意想不到效果

瑜珈不只對健康的人有好處,癌症患者做瑜珈,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正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攝護腺癌患者規律做瑜珈,有助減輕疲憊、尿失禁、勃起障礙等放療副作用

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日在整合腫瘤學醫學會第十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上述研究成果。

攝護腺癌患者接受放療過程當中,常出現疲憊、尿失禁等治療副作用,性生活也大受影響,研究計畫主持人放射腫瘤學副教授妮哈‧法皮瓦拉研究發現,患者若參加密集瑜珈課程,有助減輕困擾

癌因性疲憊與一般生活所出現的疲累不太一樣,一般生活中的疲累現象只是暫時,只要休息、睡覺就能緩解。而癌因性疲憊、治療引起的疲憊症狀常干擾患者生活品質,影響程度比疼痛更嚴重。有研究指出,約六到九成的放療患者出現疲憊症狀。此外,攝護腺癌患者中,約有百分之二十一到八十五的人出現勃起障礙,出現尿失禁比率則大約百分之二十四。

法皮瓦拉解釋,瑜珈可以伸展骨盆腔腔底肌肉、增加血流,或許就改善了勃起障礙、尿失禁問題;冥想技巧也對身心健康很有好處,因而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鄭醫師補充:

過去有研究發現乳癌患者藉由規律的瑜珈運動也能減輕壓力以及提升生活品質:

  • K. D. Chandwani, G. Perkins, H. R. Nagendra, N. V. Raghuram, A. Spelman, R. Nagarathna, K. Johnson, A. Fortier, B. Arun, Q. Wei, C. Kirschbaum, R. Haddad, G. S. Morris, J. Scheetz, A. Chaoul, L. Cohe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Yoga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Undergoing Radiotherapy.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4; DOI: 10.1200/JCO.2012.48.2752

不管是男性的攝護腺癌或者女性的乳癌,都可以由瑜珈這類運動來幫助當事人降低壓力、提升生活品質,建議以被診斷有癌症的患者,若是無法從事體能輸出較大的運動,不妨考慮瑜珈。

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11/uops-yml111615.php

http://www.medicaldaily.com/intensive-yoga-programs-can-help-men-prostate-cancer-cope-side-effects-radiation-361842

參考文獻:

Vapiwala N, et al. Society of Integrative Oncology's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老年人好腿力 腦卡健康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一項長達十年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中老年婦女如果有好的腿力,腦部也較健康

研究人員對一五零多對年齡在四十三歲到七十三歲的女性雙胞胎進行研究,使用健身房的器材測量她們的腿力,包括速度和伸展力,同時再進行記憶力與資訊處理能力的腦部測試。

研究人員指出,研究初始腿力較佳的雙胞胎,十年後不僅認知能力較佳,同時也較少有腦部老化情況,研究人員將她們的生活方式及健康風險因子等都列入考慮後,仍是相同的結果

帶領這項研究的斯蒂維斯博士(Dr. Claire Steves)指出,在認知老化這個項目,腿部肌力是影響最大的因子,其它如心臟健康等因素雖然也很重要,但在將心臟健康因素考慮進去後,腿部肌力的影響力仍是最大

研究人員認為,運動時身體釋放的化學物質能刺激年長者的腦部,但腿力與腦部健康的連結性,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英國慈善單位「失智症協會」研究部主任布朗(Doug Brown)表示,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這項調查再次證明,體能活動有助腦部與身體健康,但如何擴大這個連結的效應,需要更多研究。

失智症專家指出,保持體能活動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除了有氧運動,也應該做重量訓練

倫敦國王學院的這項研究報告公布在「老年學」期刊」(Gerontology)。

鄭醫師補充:

大腿肌力的鍛鍊,深蹲是最簡單且有效的訓練方式,許多核心肌群的訓練建議也都包含深蹲這個動作,

做深蹲的時候,速度可以慢點,效果比較好。且蹲的時候,膝蓋不要超過腳拇趾,臀部往後,降低對膝關節的壓力。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daily.com/fitter-legs-mean-fitter-brain-leg-strength-could-also-indicate-your-cognitive-health-360930

參考文獻來源:

Steves C, et al. Kicking Back Cognitive Ageing: Leg Power Predicts Cognitive Ageing after Ten Years in Older Female Twins. Gerontology. 201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55166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腸癌中鏢了?便便DNA立馬告訴你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Mayo Clinic Proceedings》發表一篇關於大腸癌檢測的研究,證實以糞便DNA (multi-target stool DNA test, MT-sDNA) 可成功檢測出大腸癌。

國外研究顯示,透過糞便DNA檢測,可以及早發現大腸癌。

該研究以阿拉斯加原住民為研究對象,最後完成研究的有661位,大腸癌的檢出率是100%,早期惡性病兆 (腺癌 >1公分) 的檢出率是52%,癌症前期 (腺癌 >3公分) 的檢出率是80%。阿拉斯加原住民是全球大腸癌發生率最高的族群,因此由研究結果證實,MT-sDNA檢測早期或進展中大腸癌的敏感性高,做為篩檢工具,可以幫助很多人。

研究刊登在《Mayo Clinic Proceedings》Available online 28 October 2015, In Press.

鄭醫師補充:

現在一般大腸癌的篩檢,都是先透過糞便檢查,出現潛血反應再安排大腸鏡檢查,確認病灶再考慮後續的相關治療。

若是在檢查潛血反應時能加這項糞便的DNA檢查,相信大腸癌的檢出率會更精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容易做到。而且,對於已經發現正在進行治療的患者,或者追蹤預防復發得當事人而言,這都是非常方便且值得參考的非侵入性檢查。

參考文獻:

Stool DNA Testing for Screening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ia in Alaska Native People

Redwood, Diana G. et al.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http://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5)00803-4/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師媽媽熱潮紅 竟是「賈伯斯病」

60歲陳媽媽出現熱潮紅、盜汗,原以為是停經症候群,求診婦產科近半年,狀況未緩解。她的兒子、三總血液腫瘤科醫師陳佳宏覺得不對勁,陪她到胃腸科做胃鏡、大腸鏡等內視鏡檢查,赫然發現直腸內有2公分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幸經摘除癌細胞後,二年來控制良好,身體也不會再發熱。

神經內分泌腫瘤俗稱「賈伯斯病」,主要是已故蘋果公司前執行長賈伯斯得了這類腫瘤而病逝。大部分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在消化道系統,是排名第二多的消化道腫瘤,另少數發生在肺臟及其他部位。

今天是「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及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推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宣導影片,提醒病患「沒有警覺,就無法察覺」。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表示,台灣每年有752人被確診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有熱潮紅、腹瀉、胃潰瘍、心臟疾病、氣喘咳嗽等,因缺少特異性,造成診斷困難,平均拖延5年以上才能確診,但半數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平均存活期剩不到3年

陳媽媽說,當時她全身發熱且頻頻心悸,連冬天都要吹冷氣,但每位婦科醫師都說她沒病。陳佳宏說,媽媽的症狀持續半年多沒好轉,他內心想「一定有問題」,趕緊帶媽媽求診,果然沒錯。

陳佳宏呼籲民眾,當發現症狀久治不癒,要高度懷疑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建議先透過腫瘤指數CgA數值做初步判斷,若有異常再做內視鏡或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建議50歲以上民眾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鄭醫師補充:

六十歲才更年期,非常罕見。而且做個女性荷爾蒙檢查便知。

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有熱潮紅、腹瀉、胃潰瘍、心臟疾病、氣喘咳嗽等症狀,這些症狀若是找不出原因而且久難痊癒,建議透過腫瘤指數CgA做篩檢,一但有異常,腸道內視鏡、腹部超音波甚至是核磁共振掃描都必須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存活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性纖維促進腸道健康

過去醫界、學界認為,吃太多高脂、高熱量食物,是導致肥胖、肥胖相關疾病主要原因。熱量持續累積不但造成脂肪囤積,還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生態、引起身體低度發炎,進而造成肥胖、多種疾病。美國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發現,飲食缺少水溶性纖維也會引起腸道發炎,使腸道健康受到損害,這樣也容易體重上升。飲食加入豐富水溶性纖維,就能幫助恢復腸道健康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生理學-腸胃道與肝臟生理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

當腸道微生物生態出現變化,就可能出現發炎性腸病、第二型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美國喬治亞大學研究團隊分析老鼠腸道中的水溶性纖維、非水溶性纖維、蛋白質與脂肪數量,並比較老鼠腸道結構、脂肪堆積與體重上升情況。結果發現,當老鼠飲食缺乏水溶性纖維,體重、體內脂肪就會堆積,腸道也會比較短、腸壁較薄。飲食缺乏水溶性纖維只有短短兩天時間,腸道就開始出現變化

研究人員讓老鼠補充水溶性纖維質「橘粉」,結果老鼠的腸道結構逐漸恢復。不過老鼠若吃的是非水溶性纖維素,腸道結構較不會改善

此外,研究也發現,將非水溶性纖維改成水溶性纖維,可以對高脂飲食老鼠產生保護作用,老鼠雖然吃高脂食物,但脂肪較不容易堆積,腸道廢棄物也會減少。研究數據顯示,水溶性膳食纖維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對健康產生的好處不太一樣。

水溶性纖維之所以可以改善腸道結構,主要是因為攝取水溶性纖維後,腸道微生物生態出現變化,腸道微生物也會製造短鏈脂肪酸,並產生抗發炎物質飲食缺乏水溶性纖維的老鼠,短鏈脂肪酸數量較少,而讓老鼠攝取水性纖維,可以增加短鏈脂肪酸數量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人類也是如此,代表多攝取水性纖維可以幫助對抗代謝性疾病,若在加工食物、高熱量、會讓人發胖的食物當中添加水溶性纖維,或許也可減少這些食物所造成的傷害。

鄭醫師補充:

一直以來,醫界一直要大家多吃纖維類食物,絕對不只是排便比較順而已,這篇報導清楚告訴我們,水溶性纖維對於腸道健康真正的作用:

腸道菌的生態改變,腸道菌可以製造短鏈胺基酸,並產生抗發炎物質,幫助代謝,抑制發炎。

因此飲食中,每天食用七到九份蔬果,增加纖維攝取量,不足的話,可以透過相關營養補充品來加強。

參考文獻:

  1. Benoit Chassaing, Jennifer Miles-Brown, Michael Pellizzon, Edward Ulman, Matthew Ricci, Limin Zhang, Andrew D. Patterson, Matam Vijay-Kumar, Andrew T. Gewirtz. Lack of soluble fiber drives diet-induced adiposity in mic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 2015; 309 (7): G528 DOI: 10.1152/ajpgi.00172.2015

http://ajpgi.physiology.org/content/ajpgi/309/7/G528.full.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要抗老又抗癌 多吃核桃就對了!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癌症逐漸年輕化,同時,癌症時鐘也加快,如何抗癌成了最重要的健康議題。根據英國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指出,每天吃核桃,可有效預防癌症上身,尤其是大腸癌!

報導指出,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在《營養生物化學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發表研究,研究員在每天餵食罹癌白老鼠的飲食中加入57公克的核桃,另一組白老鼠則以類似的飲食方式餵養,但是不吃核桃。

5天後,研究團隊發現,吃了核桃的白老鼠,其體內腫瘤的Omega-3脂肪酸的含量比不吃核桃的白老鼠多出了10倍,而核桃中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細胞的慢性發炎現象。此外,供應至腫瘤的血流量也減少,減緩了腫瘤的成長速度。研究人員相信,Omega-3脂肪酸的含量越高,腫瘤就越小

但研究團隊強調,因實驗是在白老鼠身上進行,關於核桃對人體的抗癌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確認。不過,由DHA、EPA、ALA所組成的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血壓,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研究員解釋,核桃能有對抗癌症的效果,其中ALA是關鍵,但其實除了核桃外,Omega-3脂肪酸也存在鮭魚、鮪魚等魚類,但應注意重金屬殘留問題。而核桃還含有豐富維生素E,可以幫助身體抗氧化,也可紓緩壓力、抗老。專家建議,平時適量的吃些核桃,可滿足口腹之欲外,又能吃進各種營養素,有助降膽固醇、降血壓、抗老化,對健康好處多

鄭醫師補充:

Omega-3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務必藉由外來攝取來提升,魚類是一般人比較熟悉的來源,但對於茹素者或者擔心重金屬累積問題的人而言,必須藉由其他素食來源,例如亞麻仁油、核桃、芥花油或者藻類萃取出來的DHA來補充比較好。

 參考文獻:

 

J Nutr Biochem. 2015 Jul;26(7):776-83. doi: 10.1016/j.jnutbio.2015.02.009. Epub 2015 Apr 1.

 

Dietary walnut suppress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mice: Mediation by miRNA patterns and fatty acid incorporation.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88269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便祕藥 延長癌患生命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用來讓癌症末期病患緩解便秘症狀的一款藥物,顯示有助延長患者生命。

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在聖地牙哥舉辦的美國麻醉醫師協會會議上表示,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二○○八年批准、用來治療嗎啡等止痛藥引發便祕的藥物「Methylnaltrexone」,在癌症治療上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主筆、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麻醉與重症科教授莫斯(Jonathan Moss)說:「我們在實驗室花了十年時間評估Methylnaltrexone如何影響腫瘤,如今發現這項藥物可以減緩腫瘤生長、延長患者生命的第一個證據。」

研究對象是兩百廿九名癌症末期患者,一一七人服用「Methylnaltrexone」(商品名Relistor)來治療止痛藥引發的便祕,另一百一十二人服用安慰劑。

在Methylnaltrexone組中,只有五十七%患者便祕症狀獲得緩解,四十三%無效。

研究說,對Methylnaltrexone治療有反應的患者,平均存活天數為一百一十八天,而使用Methylnaltrexone沒有效果以及服用安慰劑的患者,平均存活天數為五十八天。

鄭醫師補充:

我曾聽說過一位腸胃專科醫師的臨床心得分享:許多慢性病患,例如呼吸加護病房的患者,他們最後死因並非呼吸衰竭,而是腸道衰竭,腸道無法吸收、正常蠕動以及嚴重便秘等等,才是他們致死的真正原因。

癌症末期患者,經常用嗎啡類的藥物來幫助止痛,然而這類藥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便秘,長期便秘,引發身體排毒系統失衡,造成肝臟負擔增加,自然不利生存。透過便秘藥物降低便秘嚴重度,降低身體負擔,當然有機會延長壽命。

除藥物之外,如果有其他自然的方式可以幫助處理便秘問題,也該有類似效果。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10/151027213621.htm

參考文獻:

http://www.newswise.com/articles/drug-for-digestive-problem-can-extend-survival-for-many-advanced-cancer-patient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鈣片和維他命D 難擋結腸癌生長

(中央社倫敦15日綜合外電報導)新研究指出,對曾患結腸癌的人,服用鈣片和維他命D,無助抑制促成結腸癌的生長。由於先前有研究指出鈣可有作用,研究人員對新發現很感訝異。

美聯社報導,在此之前,有3個研究指出鈣可有幫助,但是這個更嚴謹的新研究發現並無助益,有關鈣的發現尤其令人失望。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巴龍(John Baron)說:「這真是意外。」

巴龍帶領的新研究結果刊登在今天出刊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研究對象是近來使用結腸鏡移除息肉和癌前生長的2259人。他們服用1000國際單位維他命D3,以及1200毫克的鈣,或兩者都不服用。

在追蹤3到5年後,不論是否服用鈣和維他命D,43%到45%研究對象長出新的息肉。

研究人員已將年齡、性別和其他因素計算在內,顯示補充鈣和維他命D不會影響結果。

鄭醫師補充:

之前研究告訴我們,身體缺少維生素D的人,癌症風險較高。但只是補充D,不能完全預防癌症。這研究清楚告訴我們,不要想靠單一或者一兩種營養來預防癌症。癌症的預防,除了基因本身的影響之外,營養、毒素以及生活型態(包含睡眠、壓力、運動以及飲食狀況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參考文獻:

Elizabeth Barry, Ph.D., assistant professor,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and family medicine, Dartmouth's Geisel School of Medicine, Hanover, N.H.; John Baron, M.D., professor, medicin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hool of Medicine, Chapel Hill; Arun Swaminath, M.D., direct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rogram, Lenox Hill Hospital, New York City; Oct. 15, 2015,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久坐危害不見得比久站高

 
(中央社倫敦12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研究今天指出,只要有規律運動,久坐對健康的危害程度不會比站著還要大。研究結果使坐站升降桌的健康效益引發質疑。

法新社報導,這項研究結果也挑戰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根據其他研究做出的建議,也就是「無論運動量多寡,久坐都對健康有害」。

英國艾克斯特大學(Exeter University)與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追蹤5000多人、歷時16年,研究報告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艾克斯特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系學者奚爾斯敦(Melvyn Hillsdon)說:「任何固定不動、能量消耗低的姿勢,無論是久坐還是久站,都可能有害健康。」

奚爾斯敦說:「儘管愈來愈多雇主致力於提供較健康的工作環境,不過這項研究結果也使坐站升降桌的健康效益引發質疑。」

研究也發現,工作、休閒或看電視而久坐的受試者,死亡風險沒有比較高。

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去年在官網上建議,「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久坐和肥胖、第2型糖尿病、某些種類癌症與早死風險有關,建議每坐30分鐘就得活動一下。(譯者:中央社陳怡君)1041013

鄭醫師補充:

戶枢不蠹,流水不腐,要活就要動,久坐及久站都不利於健康。走路、快走甚至跑跑跳跳,讓身體動起來,的確可以幫助身體循環,降低健康風險,現在的3C器材提供了便利性,但也容易造成大家的活定量降低,建議大家節制使用為上。

參考文獻:

  • Richard M. Pulsford,
  • Emmanuel Stamatakis,
  • Annie R. Britton,
  • Eric J. Brunner,
  • and Melvyn Hillsdon

Associations of sitting behaviours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over a 16-year follow-up: the Whitehall II study Int. J. Epidemiol. dyv191 first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9, 2015 doi:10.1093/ije/dyv191

http://ije.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5/10/09/ije.dyv191.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病人在家離世 有助減輕痛苦

【台灣醒報記者黃譯萱綜合報導】讓癌末病人在家中離世,有助於減輕病人及家屬痛苦。英國《BMC Journal》期刊報告指出,目前癌末病人生命最後的時光仍以在醫院度過居多,但研究發現,若讓病人在家中走完最後一段路,不僅能讓讓死亡過程更加平和,也能幫助家屬減緩傷痛。

由英國國王學院在倫敦進行的這項研究,透過問卷調查了352個病人家屬,其中177位的親人在醫院過世,175位則是在家中。專家芭芭拉‧高姆斯表示,一般病人都會擔心在家裡度過最後時光,會造成家屬負擔,但研究結果顯示,居家照護反而能減輕家屬的悲痛。

此外,因為癌末病人往往必須忍耐極大疼痛,一般相信醫院能迅速提供減輕癌末患者疼痛的藥物,能較有效減輕病人的痛楚,但研究結果發現,在家過世的患者體驗的疼痛感並沒有較嚴重,反而還經歷了比較平和的死亡歷程。

「我們的研究結果對政策制定有很重要的啟示,」高姆斯指出,許多家屬視照護病人為理所當然,但是常遇到經濟困難、或難以請假暫離工作等困境,這時便需要政府體系介入協助。

許多國家如加拿大、荷蘭、挪威和瑞典現在都有社福方案來幫助家屬,或是類似育嬰假的照護假,讓家人能安心看顧自己的親人直到離世。高姆斯鼓勵政界正視這個研究結果,對居家照護投入更多協助和資源,讓病人及家屬都能安心平和地走完人生最後的歷程


鄭醫師補充:

癌症末期患者能在熟悉的環境和家人陪伴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確比醫院來說更人性也讓人更平靜,不管是家人或者患者本人,癌末患者若需止痛,居家照護上也能提供適當的藥物協助,不必太過擔心。

參考文獻:

Is dying in hospital better than home in incurable cancer and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i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Barbara Gomes, Natalia Calanzani, Jonathan Koffman and Irene J. Higginson

BMC Medicine 2015, 13:235  doi:10.1186/s12916-015-0466-5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741-7015/13/23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腎臟病患者常步行,死亡風險最高可減59%

 

【早安健康/連以婷】中國醫藥大學研究發現,腎臟病患者走路走越多,遭受死亡、洗腎或換腎的風險越低,研究發表於《美國腎病學會臨床期刊》(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中國醫藥大學腎臟科周哲毅醫師在新聞稿表示,走路量只要達到最小程度,如每星期一次約30分鐘的散步時間,就能對腎臟健康帶來益處,但走路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帶來的效益更大。

中國醫藥大學針對6,363名平均年齡約70歲的患者進行追蹤調查,這些病患患有慢性腎臟病,追蹤時間為1.3年,其中有約21%的患者表示經常以步行作運動。結果發現,有習慣步行的病人,死亡風險平均少33%,需洗腎或換腎的風險少21%。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步行越多助益越大,每週走1~2、3~4、5~6和超過7次的患者,死亡機率分別減少17%、28%、58%和59%,需要洗腎或接受腎移植的機率減少19%、27%、43%、44%。

台灣地區腎臟病發生率極高,預估「洗腎」人口約7萬,但根據流行病學粗估,超過一百萬人潛藏有慢性腎功能不全,意味若這百萬人口沒有好好搶救其腎功能,將來都有可能步入尿毒症而需終身洗腎。

對於高風險的患者,除了按時運動,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陳鴻鈞也提出預防腎臟病五大口訣:專勤藥生食,也就是找對專家、積極勤勞、不亂吃藥、適當飲水和注意飲食,此外若你有腎臟病的徵兆「泡水高貧倦」,應找盡快找醫師進行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鄭醫師補充:

勤運動,即使是輕鬆運動,仍可以降低洗腎風險。沒時間運動,至少養成步行的習慣也不錯。這理提到的步行不是散步,應該是快走,提醒大家留意。

  • I-Ru Chen,
  • Su-Ming Wang,
  • Chih-Chia Liang,
  • Huey-Liang Kuo,
  • Chiz-Tzung Chang,
  • Jiung-Hsiun Liu,
  • Hsin-Hung Lin,
  • I-Kuan Wang,
  • Ya-Fei Yang,
  • Che-Yi Chou,
  • and Chiu-Ching Huang

Association of Walking with Survival and RRT Among Patients with CKD Stages 3–5 CJASN CJN.09810913;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y 15, 2014, doi:10.2215/CJN.09810913

http://cjasn.asn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4/05/14/CJN.09810913.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