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的患者做的 (1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環境毒素、成藥恐引發胎兒自閉症

摘譯自2014年4月9日ENS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英國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腦部脂質分子濃度的異常,會影響早期胎兒腦部兩條主要神經路徑的交互作用,進而可能導致自閉症。

科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環境因子可能影響這些脂質分子的濃度,例如某些化妝品和成藥中的化學成分。

自閉症系譜疾病 恐為環境毒素引發

「我們發現,當一種叫做前列腺素E2(PGE2)的脂質分子在腦部的濃度異常時,便會影響Wnt蛋白的功能,可能影響胚胎早期的發展。」約克大學自閉症研究聯盟成員、健康學院教授Dorota Crawford解釋。

前列腺素E2是一種生物活性脂肪酸,屬天然脂質衍生物,和健康與人體正常運作有關。約克大學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異常的PGE2信號和神經系統的疾病有關。」

「來自細胞外的刺激,如免疫和感染性物質、汞和鉛等環境毒素,以及含有米索前列醇和丙戊酸的藥物,都可能讓特定生物合成路徑異常分泌PGE2,改變細胞信號傳遞,進而影響睡眠、發燒、發炎和疼痛等生理反應。」

藥物、毒素或感染物質等環境因素增加了氧化壓力,導致脂質過氧化和免疫反應,干擾了PGE2信號傳遞;這些都和自閉症譜系疾病(ASD)有關。」自閉症病例增加 不全是因診斷進步

自閉症是一種腦部發展的主要疾病,輕微的症狀包括不斷重複某些行為,嚴重者可能出現社交行為和語言能力的缺失。自閉症好發於男孩,機率是女孩的4倍,而且發生機率越來越高,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管制局2010年的資料,每68個孩童就有1個有自閉症。

此外,研究者也寫道:「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環境因子可能引發ASD等神經發育障礙疾病,亟需瞭解潛在的外在原因和可能的作用機制。」

Crawford說,基因在演化過程中變化並不顯著,即使遺傳因素是自閉症的主因,脂肪酸攝取不足、接觸感染物質、化學物質或藥物等外在因素仍可能造成基因表現改變,導致自閉症。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到警訊。自閉症發生機率已從兩年前的88之1增加了30%。也許我們不能再單純地把自閉症發生機率增加歸因於診斷工具的進步或是病識感增加了。」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有幾個重點。

1.腦部脂質分子濃度異常是導致自閉症的重要關鍵。

2.環境毒素以及成藥是背後推手及殺手。

3.環境毒素包含免疫以及感染性物質、重金屬毒素。

4.藥物主要是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治療胃潰瘍以及12指腸潰瘍用藥以及丙戊酸Valproic acid(抗癲癇用藥,導致葉酸吸收變差)。

5.自閉症罹患率節節升高,遺傳演化影響沒有想像中多,反而是外在毒素、藥物以及營養缺乏的部分影響更大。

參考文獻:

Autism Triggered in the Womb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TORONTO, Ontario, Canada, April 9, 2014 (EN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注射精神分裂藥物 日17人死亡

(法新社東京9日電) 楊森藥廠(JanssenPharmaceuticals)日本分公司說,自從2013年11月在日本推出精神分裂症注射藥Xeplion以來,有17人在注射後死亡。

雖然不知道這些病患是否因注射Xeplion而死亡,但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旗下的楊森藥廠告誡日本醫藥人員,在用藥時格外小心。Xeplion的成分是Paliperidone Palmitate。

楊森藥廠日本分公司說,從去年11月至今,日本有1萬700人注射過這種藥,喪生的17人中,有許多是在注射後約40天死亡。

這17人的死因,包括心肌梗塞、肺栓塞或吸入嘔吐物而窒息。

楊森藥廠日本分公司說,Xeplion於注射後會留在人體內至少4個月,請醫師充分瞭解這點,並留意任何副作用。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Xeplion,目前在國內,只有口服劑型,並無注射劑型,原廠中文商品名為思維佳。抗精神病藥物對使用者來說,若是劑量過高,往往造成過度鎮靜作用,使用者無法在睡覺時自然吞嚥,造成吸入性肺炎而威脅當事人的健康,提醒大家留意。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一旦注射進入身體,就無法更改劑量,因此建議使用者最好在初期以低劑量來使用會安全些。但相關風險可能仍然存在,有些精神病患者本身需要藥物控制的劑量本來就比一般病人低,但開藥的醫師對此除非非常細心且具相關臨床經驗,否則不太容易拿捏。

原文參考報導:

http://www.australiandoctor.com.au/news/latest-news/schizophrenia-drug-linked-to-17-death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童做惡夢 易精神病

孩子做惡夢,可能成為心理創傷。英國華威大學研究發現,大部分孩子做惡夢,可能有持續性,若無法分辨現實與夢境,或睡眠時有尖叫和四肢抖動,精神病風險大增,研究中呼籲家長,睡前應避免恐懼刺激,一旦發現孩子睡眠有異狀,要能立即輔導,必要時就醫。

研究團隊調查約六千位兒童,藉由詢問父母,研判他們的睡眠情況,最後在確認哪些孩子曾有幻覺、妄想、異常舉動等,結果發現百分之三十七的幼童,曾連續數年有惡夢困擾,十分之一有被嚇醒經驗,通常介於三至七歲之間,如果到十二歲還有連續惡夢困擾,精神疾病風險就高於常人三點五倍。

研究學者狄特爾表示,小孩做惡夢不是太大問題,但連續出現影響正常生活,可能是精神疾病警訊,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睡眠與精神疾病有關,但部分理論認為,孩子若無法區別惡夢與現實,當在夢境中受到創傷,就可能影響現實生活,沒有適時輔導給予慰藉,可能變成精神疾病隱憂。

規律正常生活作息是睡眠品質關鍵,家長應該避免讓孩子產生焦慮刺激,例如睡前觀看電視,部分畫面可能引起惡夢,當孩子睡眠時出現異常行為,可以喚醒馬上安慰輔導,降低心理恐懼;透過及早輔導,能夠避免根深蒂固的心理創傷,降低成年後罹患精神疾病機率。

 

鄭醫師補充:

小孩常做噩夢或者夜驚,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前兆,這類患者通常有敏感體質,若能針對敏感體質來了解,提早做透過飲食以及營養來調整體質,也能減少精神疾病發生的風險。中年後的睡眠障礙,例如常做噩夢、甚至會半夜出現踢腿或者大叫等症狀,可能是日後巴金森氏症或者失智症的前兆,最好能針對個人做體質的檢測以及因應措施,至少做些預防。

參考文獻:

Fisher HL; Lereya ST; Thompson A; Lewis G; Zammit S; Wolke D. Childhood parasomnias and psychotic experiences at age 12 years in a United Kingdom birth cohort. SLEEP 2014;37(3):475-482.

http://www.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2935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泡熱水澡 可舒緩自閉兒症狀

 

中國時報【鍾玉玨】

自閉症兒童多半會出現溝通與社交障礙,並經常出現重複行為,但美國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顯示,泡熱水澡30分鐘可有效舒緩這些自閉症狀。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寄生蟲治療可以緩和成人自閉症患者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失調現象,進而改善自閉症狀。

在英國約100名兒童就有一個自閉症,在美國則是88名兒童中有一個,約為30年前的10倍。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障礙,但個別差異極大,醫界多半結合語言、行為、藥物的統合療法治療患者。

愛因斯坦醫學院最新研究則發現,泡39℃的熱水澡30分鐘,可顯著改善自閉兒童的溝通障礙與重複行為。但若熱水溫度少個2、3度,效果則化為烏有。

此靈感來自於自閉症孩童發燒時,高達1/3會出現症狀減輕現象。

實驗也發現,寄生蟲也是不錯的利器。成人受訪者每2周吞下數千個寄生蟲卵,治療6周後發現,他們對於外在新鮮事物較有感,也較不會拘泥於一成不變的重複動作。

研究員認為,可能是寄生蟲活化了自閉症患者體內某些化學物質,緩和了過於活躍的免疫系統。其實寄生蟲治療已成功應用於免疫系統對於刺激反應過度的疾病,包括慢性腸道炎克隆氏症等。因此研究員相信,此法終有一天也能成為自閉症療法之一。

  

鄭醫師補充:

有趣的研究報導,用泡熱水澡來改善自閉症患者症狀,值得一試!但溫度要至少39度C,讓身體發燒,引發一些免疫反應。

至於吞寄生蟲卵?我想大概沒有家人敢讓自閉症患者嘗試的。不過這提醒我們一點:自閉症患者腸道免疫功能差,若是透過一些自然誘導,幫助腸道免疫功能恢復正常,免於過度發炎,產生自我免疫的狀況,皆有助於自閉症患者改善。

參考原文資料來源: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3-12/acon-wah120913.php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斯伯格非怪咖 是天才兒童基因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亞斯伯格孩子才不是怪咖,而是天才!依統計,亞斯伯格症出了許多名人,包括愛因斯坦、比爾蓋茲、莫札特、安徒生、康德、維根斯坦和牛頓等,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8位在數學、藝術和音樂的神童,發現他們都有超凡的記憶力、高智能和自閉症傾向,心理學家魯斯薩茲表示,這些孩子擁有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患者的專注特質,卻沒有嚴重的自閉缺陷,證明天才可能擁有些微的自閉症傾向,也就是這一點使他們擁有非凡的才能。

因參加英國選秀節目唱出天籟美聲、一舉成名的歌手「蘇珊大嬸」,日前被診斷出患有亞斯伯格症,她表示自幼反應慢、不善社交、拙於言表,一直自認腦筋差,直到診斷後才從過去的自卑情緒中走出來。台北市長參選人、經常語出驚人的台大醫師柯文哲,也曾自曝因為患有亞斯伯格症,使他從小不懂人情事故,總會不自覺得罪人。

亞斯伯格症又稱為高功能自閉症,是自閉症的亞型,主要特質是人際互動困難、語言溝通障礙、易執著或重覆於某種特殊的興趣或行為,但也因為這些特性,亞斯伯格症患者特別容易變成「專家」,達斯汀霍夫曼在《雨人》電影中,飾演擁有驚人計算能力的亞斯伯格症患者,就是心智缺陷成為優點的例子,所以亞斯伯格症又被稱為「學者症候群」。

如同躁鬱症名人特別多,有許多名人也是亞斯伯格症患者,例如愛因斯坦、比爾蓋茲、莫札特、安徒生、康德、維根斯坦和牛頓,這些天才展現出不凡的創造力,卻也有自閉症的病徵,亞斯伯格症患者的智商偏正常,出現高智能的比例也非常高,學者認為亞斯伯格與ADHD兩者是共病(併發症狀)。

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家魯斯薩茲,研究了8名在10歲左右就出類拔萃的神童,包括音樂、數學和藝術等領域。研究人員測試這些孩子的智力、知識、數量推理和視覺空間能力,並以自閉症光譜量表評量他們。研究發現,這些孩童都有超凡的記憶力、高智能和自閉症傾向。

研究人員指出,這8名神童之中,有3名曾被診斷出有自閉症傾向,其中1位出生3個月後才講出生平第一句話,1歲半時不再說話,至2歲半時又再重新開口。另外,有4位神童的家屬被診斷出自閉症,其中3位神童有11位近親患有自閉症,通常每88人中會有1人有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這個數據十分驚人。

「這些神童對細節有驚人的記憶力,不會遺漏事物,這些能力有助於他們獲得成功。」魯斯薩茲表示,這些孩子擁有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患者的專注特質,卻沒有自閉症的嚴重缺陷,這證明天才們可能擁有一些自閉症的傾向,也就是這一點,使他們擁有特別的才能。

本研究刊登在《Intelligence》期刊。

 

 

 

鄭醫師補充:

不是每個亞斯柏格症的人都是天才,但是若能找出當事人的天份協助與以發展,就能克服亞斯柏格本身人際互動不佳的劣勢,藉由自己的天賦智能,闖出一片天,頹勢將變優勢。

參考文獻:

 

http://researchnews.osu.edu/archive/chldprod.htm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200076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中研院發現 杏仁核神經連結異常導致自閉症

 

早期神經發育異常會造成自閉症,中研院分生所研究員薛一蘋領導的研究團隊歷時9年研究,發現當連結杏仁核的神經迴路異常時,就會導致出現類似自閉症行為;且團隊經過小鼠研究確定,原用來治療肺結核的藥物D-環絲胺酸可治療自閉症的社交障礙症狀,論文登上國際期刊。

自閉症是源自早期的神經發育異常,影響社交能力,目前在臨床上已經證實自閉症與神經迴路形成有很大關係,但仍有很多基因突變謎團尚未解開。

中研院分生所研究員薛一蘋研究自閉症致病基因之一的TBR1(T-brian-1)已經有很長時間。她表示,過去只知道TBR1能控制大腦皮質及杏仁核的發育,然而近2年開始有研究指出可能與自閉症有關。

研究團隊利用具有基因缺失的小鼠進行實驗,意外發現有老鼠腦中喪失特定的白質結構「後段前連合」,這使兩邊的杏仁核無法連繫,而同一側的連結也失效,造成神經迴路異常;此外,TBR1就像是主宰基因一樣,連帶控制其他15個神經連結下游的基因表現,影響神經活性,她說:『(原音)大家對自閉症的病因、形成原因真的都不知道,那我們這個論文提供非常清楚的從最前面,像醫生可以直接請病人到醫院裡面做MRI,沒有任何侵入性的檢查,就可以先看到病人是不是有前連合問題,如果有就可以考慮篩選一下TBR1基因或下游基因是不是有問題。』

薛一蘋表示,目前已經發現以前用來治療肺結核的D-環絲胺酸可以促進神經活性,在小鼠實驗中的確得到證實,有類似自閉症的小鼠治療後,社交能力可恢復到一般水準。這項研究成果1月發表在國際神經科學界頂尖期刊「自然神經科學」。

 

 

鄭醫師補充:

這是動物實驗,期望早日看到人體試驗的成果。這裡提到的D-環絲胺酸,是一種作用於NMDA受體的部分致效劑,以營養療法來說,可以作用於NMDA受體的營養來源,都可以考慮補充,有機會改善當事人的認知功能。

參考文獻:

Tbr1 haploinsufficiency impairs amygdalar axonal projections and results in cognitive abnormality

Nature Neuroscience doi:10.1038/nn.3626

http://www.nature.com/neuro/journal/vaop/ncurrent/full/nn.3626.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近日一項關於精神分裂症治療研究發現,用於治療胃潰瘍的用藥Famotidine在高劑量(200毫克,一般建議劑量為20毫克)使用時,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影響大腦的組織胺受體,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低劑量使用,無法通過血腦屏障,至少要一般建議劑量的五倍以上。

經過治療,臨床觀察發現,一周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狀開始減輕,四周的治療期間,症狀減輕在臨床數據的表現上便令人滿意,相較於目前經常使用的抗精神病藥物,作用效果更好,參予這項研究的患者也都對參予這項研究的療效,抱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這項研究招募30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參與,罹病都至少五年以上。研究人員把參與者隨機分在兩組中,一組服用Famotidine,另一組服用安慰劑。結果發現,所有服用Famotidine的參與者,相對於服用安慰劑的參予者而言,症狀改善明顯。目前在學術界尚無關於透過H2接受體(Famotidine作用的受體)調控改善精神分裂症的報告。

目前時下藥物,幾乎都是根據多巴胺理論來研發,但對治療來說,還有許多令人難以滿意以及令患者難以忍受的藥物副作用,在治療上,若能顧及更多神經傳導受體調控來幫助患者改善,應是患者本人之福,也能讓治療者更安心。

神經傳導物質的彼此相互作用,一般單一藥物無法完整去處理,以組織胺受體來說,在精神分裂症治療的領域,長期被忽略。不過在營養醫學上反而更重視,相關研究、檢測以及調整方式俱全,透過分子矯正醫學研究建議的營養補充,可以直接調控組織胺的活性,而臨床治療反應有效率高達九成。

組織胺受體與精神分裂症治療的相關性可以參考的文獻來源: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33418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349864

這項研究的領導人希望透過這項研究,喚起大家對於組織胺受體調控與精神分裂症治療改善的相關性,進而研發治療方式來造福這類患者。

研究參考文獻:

Meskanen K, Ekelund H, Laitinen J, Neuvonen PJ, Haukka J, Panula P, Ekelund J.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Histamine 2 Receptor Antagonism in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 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13 Jun 1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吃含汞海產致神經退化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王曼娜香港3日電)香港理工大學今天公布的研究發現,長期食用海產食品中常見的水銀污染物「甲基汞」,即使微量,仍可能增加神經退化的風險。


 


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讓實驗白鼠長期接觸低劑量的「甲基汞」,結果發現,白鼠小腦積聚水銀的含量最高,大腦也積聚了其他型態的水銀。


 


另外,科研小組讓實驗白鼠長期食用低劑量的水銀,結果顯示,近10%白鼠腦部體感皮層的蛋白質退減至少一半,而相關蛋白質受影響後會減損大腦的復元能力,增加罹患神經退化的風險。1000303


 


 


最近香港理工大學發表最新的研究:


即便是低量的甲基汞長期暴露,也會累積在體內,增加大腦及神經功能退化的風險:


讓實驗白鼠長期接觸低劑量的「甲基汞」,結果發現,白鼠小腦積聚水銀的含量最高,大腦也積聚了其他型態的水銀。讓實驗白鼠長期食用低劑量的水銀,結果顯示,近10%白鼠腦部體感皮層的蛋白質退減至少一半,而相關蛋白質受影響後會減損大腦的復元能力,增加罹患神經退化的風險。


 


讓我們參考一下在知名的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對神經系統退化可能產生的效應的相關研究與探討內容:


 


汞與其他的重金屬阻礙許多新陳代謝的路徑,包括建立新的血紅素分子(紅血球中攜運氧氣的分子)。被汞破壞的生化反應路徑關係到一種物質--紫質。研究顯示患者的尿液中可以發現異常紫質的標記,表示生化反應受到毒金屬的阻礙。36  紫質新陳代謝或體內處理的基因突變,似乎與汞所造成的神經中毒與神經行為的影響息息相關。37


 


此外,我們知道BDNF (大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對於大腦的修復與療癒非常重要,也是預防沮喪與失智症所必要的,而即使是在極低量的汞中毒情況下,BDNF的古怪或「多型」基因也大幅提高了情緒、認知與運動神經問題的風險。38,39


 


這說明了為什麼有些人比較容易受到重金屬中毒的影響,以及大規模的人口研究,通常顯示出毒素沒有不良的影響。如果在100名兒童當中,有95名可以自行排毒且不受影響,那麼他們是百分之百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無法排毒的那5%,則受到嚴重的影響,並出現大問題。


 


但是要記住的是,問題所在不並只是紫質基因、或BDNF基因或GST基因、或MTFHR基因,或是其他任何一個基因。而是所有基因的獨特組合,加上我們所生活的有毒環境,造成我們生病。我們的環境影響扣下了扳機,並激發出所有疾病的症狀。如果身上具有這些基因,但是生活在沒有毒素的原始環境裡,就有可能不會生病。


 


每個人都是易受影響的。有些人在輕微的中毒之下,身心健康就隨之崩潰,就像那些自閉症或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他們是警告其他人環境有異的金絲雀。(譯註:以前的礦坑利用對氣味極度敏感的金絲雀做為有毒氣體的偵測「器」)但是我們當中有多人因為中毒,但是只呈現出略微的沮喪、心智遲緩或健忘、或是容易分心或焦慮的症狀呢?


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要努力降低環境中所接觸到的毒素,並促進身體排毒系統的功能。


更多內容請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想知道自己體內的重金屬累積是否過量,也有相關的檢測可以協助我們瞭解,一旦發現有累積過多的情形,最好能透過熬和療法及加強肝臟排毒功能來幫助身體擺脫這些重金屬的纏擾,預防相關退化性疾病,不只是神經系統而已,根據研究,汞累積過高,心肌梗塞的風險將隨汞累積的量而相對增加,詳細的數字是這樣的:


頭髮檢測汞與心肌梗塞有關,發現平均1ppm的汞會增加9%心肌梗塞的風險(Circulation 1995;645-655)


汞的來源包含牙科捕牙的銀粉、海產食物的污染(甲基汞的主要來源)、飲水、痔瘡處理過程、皮膚光澤劑、溫度計、電池、燃料、某些肥料、紙漿及金礦工廠等等,提醒大家留意。而汞過多不只是大人的專利,許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甚至是自閉症的小孩,都容易出現,若不積極處理,患者本身的思考、專注力和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也同樣難以真正根本改善。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多吃優格 可治療焦慮、精神分裂

中國時報【尹德瀚】

最新醫學研究顯示,健康的腸道細菌不但有助消化,還能提升精神健康,降低罹患焦慮症或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機率。也就是說,多吃富含健康腸道細菌的優格、乳酪可保有好心情,有益身心。

這項研究由美國堪薩斯州「大平原實驗室」提出,業經發表於醫學期刊《營養神經科學》(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根據分析,優格中含有的益生菌、酪胺酸成分,可有效降低體內「羥基丙酸」(HPHPA,係梭狀細菌clostridia bacteria的化學產品)濃度,也有助於降低腦內多巴胺,可治療焦慮症、精神分裂、自閉症等

「大平原實驗室」的研究顯示,自閉症兒童尿液中羥基丙酸含量偏高,如果用抑制梭狀細菌的抗生素治療,可以減輕自閉症的症狀。

美國波士頓有位小女生瑪麗,患有嚴重的強迫症(OCD),以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心理醫師幫她做一個簡單測試,發現她腸道的羥基丙酸含量偏高,於是對她進行增加益生菌的治療,再讓她服用抗生素,之後瑪麗的羥基丙酸濃度迅速下降。

瑪麗的強迫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6個月後開始消失,1年後完全恢復正常,目前她在高中就讀,沒有症狀復發的跡象。另外一個來自維吉尼亞州的10歲男生,原本也被診斷有強迫症症狀,經過治療,也已恢復正常。

 

鄭醫師補充:

即將於明年一月發表的土耳其研究證實:自閉症患者腸道的「羥基丙酸」(HPHPA),跟正常人想比,的確比較高。任何治療能夠降低「羥基丙酸」HPHPA濃度,都可能幫助改善自閉症狀。要知道患者腸道的「羥基丙酸」(HPHPA)是否過高?可透過功能醫學的相關檢測來直接確認。若是腸道菌叢失衡導致「羥基丙酸」(HPHPA)過高,滅菌以及重建健康的腸道菌叢兩方面最好能雙管齊下,加速療效。

參考文獻: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NAEROBIC BACTERIA GENUS CLOSTRIDIUM AND LATE-ONSET AUTISM ETIOLOGY IN CHILDREN

Authors: Keşli, Recep; Gökçen, Cem; Buluğ, Ufuk; Terzi, Yüksel

Source: Journal of Immunoassay and Immunochemistry, Volume 35, Number 1, 2 January 2014 , pp. 101-109(9)

http://dx.doi.org/10.1080/15321819.2013.79283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年多前,我和一個即將開業的精神科醫師提到營養療法對於精神病患的幫助,我建議他不妨在用藥之餘,可以考慮營養療法來幫助他的患者減少精神科藥物的使用。他非常認真進修上課,也陸陸續續幫助他的患者減少用藥,同時也翻譯了一本書即將於兩周後上市,這是我之前在部落格提到不只一次的分子矯正療法,現在總算有一本中文參考書可以讓更多人了解:精神分裂症並不是只有藥物才能幫助改善。透過完整的營養補充,藥物控制所需的劑量往往可以低到令人難以想像,甚至不必服用的狀況也曾看到。

以下,是我為這本書所寫的推薦內容:

權威的分子矯正醫學之父Abram Hoffer,是加拿大人,也是營養醫學領域的大師。本身先拿到明尼蘇達大學營養學博士學位,之後再到多倫多醫學院修業,取得醫師資格。
在他執業的年代(1960年代),當時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治療苦無有效對策,除了胰島素休克,不然就是電痙癴療法,前者在臨床上證實毫無效果,後者治療,只能短期有效,但復發率極高,絕非根本解決之道。
基於過去營養學研究紮實的訓練背景,他決心去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體質以及透過營養來改善患者當事人的體質,所幸和當時支援加拿大精神病學研究的美國專家合作,利用臨床加設以及實證,找出這類患者的體質缺陷,透過高劑量的營養素來改變患者的體質,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是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因而康復痊癒,因此也吸引某些精神科醫師或者其他科別醫師的興趣,利用分子矯正醫學來造福更多患者。
我在國內應用分子矯正醫學做為輔助治療,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是躁鬱症患者逾八年,效果正如書中所言,往往為許多患者和家屬感到驚豔。而許多患者及其家屬對於分子矯正醫學的治療原理都有高度興趣,但缺乏相關中文書籍來一窺究竟,欣見好友蘇醫師利用其繁忙的工作餘暇翻譯,促成這本書的中文翻譯上市,實為難得,也期盼分子矯正醫學,能引起更多專業醫師的興趣,應用分子矯正醫學幫助更多精神疾病患者,減少對精神科藥物的依賴而真正邁向康復之路。
 
以下內容摘錄自網路介紹內容:
 自然療法
  一種治療的改變,一個復原的機會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生物化學異常引起的障礙與症候群,兩大核心症狀為:知覺改變、思考障礙,一般常以藥物來治療。但患者服藥之後,往往出現沒勁、沒精神、不愉快、注意力不集中、無法社交和工作……等症狀。

  對此,患者、家屬、醫師,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疑問:「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嗎?」

  作者賀弗是分子矯正精神醫學(Orthomolecular Psychiatry)先驅,認為「營養缺乏」往往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的一大主因,因此採取以營養補充為主的治療策略,使用高劑量的維生素 B3 跟維生素 C,合併其他必須營養素,有 90%的急性期與 50%的慢性化患者得以康復。

作者在書中精要提供了具體的漸進式治療指引,除介紹診斷方式,更講解如何不靠藥物,有效療癒精神分裂症,使病患及家屬得到最好的治療效益。

  此外,本書還收錄了台灣過來人的親身經驗分享,以及醫師的醫學觀點探討,讓患者及家屬可以對分子矯正醫學的治療原理一窺究竟,也提供臨床醫師和醫學研究者新的參考方向。

  放眼歷史,治療的典範不斷轉變,但正如過來人「透雲彩的光」所說:「說自己一點都不擔心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不去嘗試,永遠無法得知前方這條新的旅程會通往何處。」

  透過分子矯正治療的概念,以更開放的心胸思考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將可以幫助更多精神疾病患者,減少對藥物的依賴,真正邁向康復之路。

作者簡介

亞伯罕‧賀弗(Abram Hoffer)

  醫學暨哲學博士(MD., Ph.D.),是分子矯正醫學的創立者之一。他發現菸鹼酸能降低膽固醇,開啟了營養醫學的新典範,如今已被奉為圭臬,也就是維生素不僅可以預防缺乏症(deficiency disease),更能用於治療。他同時是發現高劑量維生素 B3 跟 C 對精神分裂症具有療效的研究者之一,這論述直到今天都還是分子矯正精神醫學的核心。賀弗博士曾任分子矯正醫學期刊《Journal of Orthomolecular Medicine》主編,著有多冊分子矯正治療書籍,並發表五百餘篇文章。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8616#CategoryP00a40002000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讓我們參考芬蘭這個國家的例子:

遠在芬蘭,有一個名為拉普蘭德的小鎮,在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是當地精神分裂症病發最多的地區。後來引進了一種治療方案,凡是初發剛入院的病人,一概不使用抗精神病藥,而是採取家庭式治療,以兩三個家庭為一小組,定期會面,進行會談,會談內容,不是針對病人的症狀有多麼無稽或嚴重,而是著重每個人的生活體驗、心路歷程,鼓勵發言,鼓勵對未來的正面展望。會上,不再有家人對病人的指責和牢騷,而是更多的接納理解跟合作。經此以後,該地精神分裂症的病發率穩步下降,在十年內成為當地病發最低的地區。

上個世紀的70以及80年代,當時已有些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因此這個非藥物治療方式,絕對是可以和藥物治療作為比較的例子,但前提必須有無比的包容以及耐心來進行。

以上資料提供給需要的人參考。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自閉症兒 嬰兒期即出現徵兆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7日專電)根據1項最新研究,孩童是否罹患自閉症在3歲以前,最早在2個月嬰兒時期即可發現。

美國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醫學院對59名自閉症高危險群嬰兒(他們有終身殘疾的手足),及51名自閉症低危險群嬰兒進行追蹤調查,一直到他們3歲、可以進行自閉症的檢測為止。

結果檢測出13名兒童患有自閉症或亞斯柏格症候群,11名是男孩、2名是女孩。

這篇發表在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報告指出,那些被診斷罹患自閉症的幼童,早在2個月大時,觀看有人與人之間自然互動的錄影帶時,注視其他人眼睛的注意力就開始逐步降低。

負責這項研究的瓊斯博士(Dr Warren Jones)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在嬰兒幾個月大時就可以查覺出自閉症的一些跡象,這是第1個能這麼早就診斷自閉症的研究。

瓊斯說,嬰兒眼神交會的情況減少,須由精密的科技檢測,一般父母難以察覺,如果父母擔心自己的寶貝可能罹患自閉症,應該前往小兒科就醫檢查。

 

鄭醫師補充:

自閉症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就是缺乏與旁人眼神的接觸。這項觀察研究提醒我們,自閉症患者的徵兆,很早期就已經可以看得出來。然而,一般非專業人士,比較缺乏這部分症狀的判別訓練,因此難以去發現。

參考文獻:

Attention to eyes is present but in decline in 2–6-month-old infants later diagnosed with autism

  • Warren Jones
  • & Ami Klin

NatureYear published:(2013)DOI:doi:10.1038/nature12715

Received 28 January 2013
Accepted 24 September 2013
Published online 06 November 2013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2715.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些自閉症患者若是出現易怒,躁動不安等情形,在臨床治療的建議中,抗精神病藥物經常容易被開立,例如理斯必妥這類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

然而,抗精神病藥容易出現副作用,同時療效也不見得理想的狀況比比皆是,屢見不鮮,如何去改善?甚至有機會減少抗精神病藥物的劑量,降低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讓我們參考最新發表的研究:

透過(N-acetylcysteine ,簡稱NAC) 的合併治療,療效明顯提升,研究的建議劑量為每天1200毫克,為期八周,跟加安慰劑組相比較,NAC補充的症狀改善較明顯。NAC輔助治療,無任何嚴重副作用,也無致命風險。

參考文獻:

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N-Acetylcysteine Added to Risperidone for Treating Autistic Disorders

Ahmad Ghanizadeh, Ebrahim Moghimi-Sarani

Disclosures

BMC Psychiatry. 2013;13(196)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10463

蛋白質合成是發生在每個人體內最重要的作用之一。為了高效率地利用我們所攝取的蛋白質, 細胞裡必須要有足夠的胺基酸麩胱甘肽(amino acid glutathione)供應量。N-乙醯基半胱氨酸(NAC)是一種氨基酸,是人體含量最多且存在於每一個細胞的抗氧化劑。N-乙醯基半胱氨酸(NAC)在麩胱甘肽(glutathione)的形成時十分重要,因為它將直接影響我們合成攝取蛋白質的能力。

去年一項研究證實,單單使用NAC便能改善自閉症患者的重複行為:

Antonio Y. Hardan, Lawrence K. Fung, Robin A. Libove, Tetyana V. Obukhanych, Surekha Nair, Leonore A. Herzenberg, Thomas W. Frazier, Rabindra Tirouvanzia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 of Oral N-Acetylcysteine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2; 71 (11): 956 DOI: 10.1016/j.biopsych.2012.01.01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知道嗎?體內維他命D濃度不足,與首次發病的精神病(First episodes of psychosis,簡稱FEP)有關,根據一項發表於精神分裂症研究期刊(Schizophrenia Researce)的新研究發現。

這項研究蒐集近140位英國的FEP的患者,分析發現,他們體內的維他命D的濃度,跟一般健康族群相比,明顯不足。研究分析發現,FEP患者出現維他命D不足的比例是健康族群的3倍。

目前研究人員尚無法確認為何FEP患者體內的維他命D不足,以功能醫學角度來看,維他命D與免疫調控有關,發炎現象經常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出現。

不管如何,研究人員提醒:出現FEP的患者,最好能做維他命D的檢測,維他命D不足,極可能是FEP的危險因子。萬一發現不足,最好也能透過補充治療來矯正相關營養缺乏,減少身體發炎,進而減少復發機率。

參考文獻: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first episode psychosis: A case–control study

Matthieu Crews, John Lally, Poonam Gardner-Sood, Oliver Howes, Stefania Bonaccorso, Shubulade Smith, Robin M Murray, Marta Di Forti, Fiona Gaughran

Schizophrenia Research - November 2013 (Vol. 150, Issue 2, Pages 533-537, DOI: 10.1016/j.schres.2013.08.03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左撇子 較易患精神疾病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左撇子患精神分裂症的機率遠高於常人!美國耶魯大學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儘管左撇子只占總 人口的10%,卻佔了「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情感障礙」患者總人數的40%。研究員說,大腦的變化讓一些人變成左撇子,而此物理現象也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的 產生。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左撇子,包括英國威廉王子,美國總統歐巴馬,英國首相卡麥隆,美國影星妮可基嫚和安潔莉娜裘莉。前美國總統布希及柯林頓也能用左手寫字,雷根則是能常靈巧的用左右雙手寫字。另外,蘋果麥金錫電腦的5位設計師有4位是左撇子。

根據耶魯大學研究團隊的調查,「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情感障礙」病患中有40%是左撇子,而「憂鬱症」和「躁鬱症」的患者中只有11%是左撇子。

此研究結果吻合「左腦及右腦分別促成不同類型精神病」的假設。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克拉多克教授說,此研究顯示,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其發病原因不是只在「心裡」,大腦和身體的物理條件也可能導致發病。

儘管如此,研究員指出,大多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是左撇子,且大多數的左撇子也不會患精神分裂症。

左撇子在18和19世紀被視為一種「殘障」,學校教師對左撇子進行嚴厲的懲處,或將其左手綁在身後,以訓練他們使用「正確的手」。但是今日已愈來愈多人發現,左撇子的創造力及技術能力強,在藝術家、音樂家和運動員中所占比例甚高。

此研究發表在網路上的《聖賢開放》期刊(Sage Open)。

 

鄭醫師補充:

習慣用用右手做事,並不代表一定不是左撇子。因為許多大人不喜歡小孩做是慣用左手,也怕日後有許多不方便,因此發現小孩慣用左手,便會盡力地去要求改成右手。

有一項簡單就能測試自己到底是慣用右手或者左手的方式:

把雙手交握,看看最上面的拇指是哪一隻手,感覺比較順?那隻手就是當事人的慣用手。這個方式是我從某醫學中心的神經科主任醫師學到的,大家不妨參考。上述報導參考文獻:

http://sgo.sagepub.com/content/3/4/2158244013503166.full.pdf+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孕婦在懷孕初期服用一定建議劑量的葉酸(或者俗稱維他命B9),可以降低小孩自閉症發生的風險。這項研究統計之前的一些研究發現,若是在懷孕之前以及懷孕初期攝取葉酸營養品,對於自閉症的發生率降低的確有保護作用,因此建議有懷孕計畫的婦女最好攝取。在懷孕第一個月充分補充,可以有效降低葉酸不足引發的神經缺陷風險,研究將發表於七月的美國臨床營養期刊。


以功能性醫學角度來看,葉酸是否充足攸關DNA甲基化反應是否順利,直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展,研究人員提醒補充充足的葉酸對於即將懷孕的婦女非常重要。這項研究蒐集835位美國加州北部的母親,她們2-5歲的小孩被診斷有自閉症、發展遲緩等問題,研究時間介於2003到2009年之間。


美味母親每日葉酸攝取的平均值根據她們經常攝取含葉酸的飲食以及維他命等補充品,資訊分析主要針對婦女懷孕時以及懷孕之前的三個月時的攝取狀況作分析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小孩正常發展的母親其葉酸攝取遠高於平均值,尤其是孕婦第一個月若有充分攝取建議劑量葉酸的話,比較不會產下自閉症孩童。


正常發展的小孩母親平均攝取779微克的葉酸,研究參與者有69%的人達到標準,相較於自閉症的媽媽每天攝取平均655微克的葉酸的確有差異。


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原文研究資料:


R. J. Schmidt, D. J. Tancredi, S. Ozonoff, R. L. Hansen, J. Hartiala, H. Allayee, L. C. Schmidt, F. Tassone, I. Hertz-Picciotto. Maternal periconceptional folic acid intake an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developmental delay in the CHARGE (CHildhood Autism Risks from Genetics and Environment) case-contro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2; DOI: 10.3945/ajcn.110.004416


建議有計畫懷孕的婦女在懷孕之前就可以開始額外補充葉酸營養品來避免自閉症的發生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吃乳酪 有效改善憂鬱焦慮自閉 調整多巴胺系統運作 可減輕症狀


2013/9/14 


多吃乳酪,可以減輕精神疾病的症狀!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乳酪、酸豆奶等食品裡 有益生菌,可以有效降低強迫症患者,或是過度活躍症患者,體內一種蛋白質的濃度,讓多巴胺系統運作正常,減輕焦慮、精神分裂等症狀,不過醫師強調,治療不能只靠飲食,還是要多管齊下才行。
 

含有各種益生菌的乳酪食品,這一回被美國研究團隊,發現它可能會影響到人體體內的蛋白質,減輕精神疾病的症狀 就在我們體內,有一種蛋白質,叫做「HPHPA」,如果濃度過高,就會讓掌控情緒的多巴胺系統運作不正常,甚至出現強迫症、自閉、焦慮,或是過度活躍的症狀,就有一名患者,她靠著多吃乳酪,增加體內的益生菌,實驗結果益生菌,會讓這種蛋白質的濃度降低,一年後慢慢康復,也沒有復發,不過醫師提醒,治療還是不能只有單方面進行 別只想把乳酪當仙丹,減輕焦慮和憂鬱等症狀,還是要多方面治療才行。



鄭醫師補充:
吃乳酪可以幫助自閉症患者改善?看似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標題,其實是要強調乳酪中的益生菌對腸道菌叢失衡改善可能有幫助。
腸道菌叢失衡,會導致精神疾病,對一般精神科醫師而言,這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然而對功能醫學有涉獵的醫師則清楚腸道與大腦之間的影響非常直接。以功能醫學角度而言,不少自閉症患者容易出現腸道發炎的問題,而腸道菌叢失衡又往往是腸道發炎的主因。
除了自閉症以外,我在臨床上屢屢看到不少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容易出現功能性腸胃道疾病,其是是可以透過相關檢測來了解可能原因,針對原因來直接處理,改善腸道菌叢失衡的問題,進一步改善精神症狀。
最後提醒,對乳酪有過敏體質的人,建議透過其他方式來改善腸道問題,不建議食用。

原文報導參考來源: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419418/Low-levels-healthy-gut-bacteria-cause-mental-health-issues-anxiety-schizophrenia-say-scientists.html?ITO=1490&ns_mchannel=rss&ns_campaign=1490

類似概念的相關研究:


Javier A. Bravo, Paul Forsythe, Marianne V. Chew, Emily Escaravage, Hélène M. Savignac, Timothy G. Dinan, John Bienenstock, John F. Cryan. Ingestion of Lactobacillus strain regulates emotional behavior and central GABA receptor expression in a mouse via the vagus nerv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DOI: 10.1073/pnas.110299910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閉症成因揭密 腦中拓撲異構酶是關鍵

自由時報 – 2013年9月7日 上午6:10

〔自由時報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自閉症的成因可能有答案了!腦中的「拓撲異構酶」扮演關鍵角色


為開發治療藥物帶來新契機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研究團隊日前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研究報告,發現腦中的「拓撲異構酶」一旦遭破壞,就可能導致自閉症及其他神經發育相關的疾病。這項研究將為開發治療自閉症的藥物帶來新契機!


自閉症是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但目前醫學研究對致病的機轉仍無所悉。全世界自閉症人數高達六千七百萬人,平均每五十名兒童中就有一人罹患自閉症,國內自閉症人數約有一萬零九百多人。


台大學者參與跨國團隊研究


參與這項研究的台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憲松昨表示,他是在研究同樣是基因缺失造成的「天使病」時,篩選了二千三百零六種不同藥物,找出「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可以喚醒腦中休眠不作用的印記基因,讓它開始作用,學界因此積極研究「拓撲異構酶」對神經元細胞的影響。


北卡研究團隊針對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做全基因組的RNA定序及分析,意外發現,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可嚴重破壞長基因的表現,損害長基因的伸長。


黃憲松解釋,基因得先轉錄成相同長度的RNA,之後再轉換成不同功能的蛋白質,而拓撲異構酶就是幫助轉錄RNA成功的幕後推手之一,一旦很多長基因沒有順利轉錄成RNA,導致缺乏相對應蛋白質,就可能致生自閉症。


黃憲松指出,在拓撲異構酶遭破壞的神經元細胞中,長基因量的表現也顯著下降,證明拓撲異構酶對長基因的轉錄,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許多被高度懷疑的自閉症候選基因,都有著極為顯著的基因長度(超過200kb),且這些基因的表現量,在加入拓撲異構酶抑制劑之後,都顯著下降了。


但黃憲松也強調,自閉症是多重基因與外在環境綜合影響的結果,拓撲異構酶雖是眾多研究中的新明星,但目前仍無法證明是唯一或主要的治療方向。


 


鄭醫師補充:


拓樸異構酶Topoisomerase)是一種異構酶,能使DNA長鏈斷裂與接合。專門參與DNA拓撲構形(DNA topology)改變的過程。拓撲異構酶就是負責催化並引導一些化學反應,以使DNA的紐結狀態得以解除。此外當病毒DNA插入染色體時,或是在其他型態的重組現象中,也可能會有拓撲異構酶的參與。


拓撲異構酶若遭到破壞,直接影響長基因的合成,自閉症以及其他相關疾病的風險大增。目前這還是治療的理論,期待這類臨床療法早日上市。




參考文獻:


Topoisomerases facilitate transcription of long genes linked to autism

Nature
501,58–62 (05 September 2013)
doi:10.1038/nature12504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01/n7465/full/nature12504.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甲狀腺功能低下,準備懷孕的女性請留意近期一項關於自閉症風險的研究報告。

根據這項最新的研究發現,若是懷孕前期發現甲狀腺功能過低,那麼生出來的寶寶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會增加將近四倍。

早在2007年就有一篇發表於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研究,懷疑自閉症風險與母親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有關,例如食物中缺碘或者是獨速累積太多干擾甲狀腺的正常功能。

這項研究蒐集近5100位母親,在她們懷孕的平均13.4周的時間內抽血驗甲狀腺素,結果有136位出現嚴重的血液甲狀腺值低下(低於一般正常值的5%)。


經過分析比對,確認嚴重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女性產下的小孩,日後做自閉症型無篩檢,出現自閉症狀況的機率將近四倍。


故懷孕時,體檢一旦確認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問題,建議應儘快接受治療,減少下一代自閉症的罹患風險。


參考文獻:


Román, G. C., Ghassabian, A., Bongers-Schokking, J. J., Jaddoe, V. W. V., Hofman, A., de Rijke, Y. B., Verhulst, F. C. and Tiemeier, H. (2013), Association of gestational maternal hypothyroxinemia and increased autism risk. Ann Neurol.. doi: 10.1002/ana.23976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a.23976/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打破刻板印象 自閉症男女大不同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打破性別刻板印象,自閉症男女大不同。英國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針對120名 受試者進行腦部掃描,發現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腦部受損的區域不同,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同。過去普遍認為,大部份的自閉症患者為男性,其相關研究也都以男 性為依據,讓女性病患的病情更難以診斷。如今證實,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病徵,未來將能更有效的治療不同性別的病患。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傷而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不能進行正常言語表達與社交活動,通常在幼兒二歲半以前就可以診斷出來。自閉症患者多有自我孤立的行為,缺乏人際互動與依附行為,且注意力窄化,有極端好動或安靜的可能。嚴重的案例則有自我刺激、自殘或強迫行為。

目前全球大約有1%的人深受自閉症所擾,其中患者的男女比例為5比1,以男性為多數,因此現有的研究資料與治療方法都是以男性為主。然而,此一現象導致女性的自閉症症狀較難被查覺。

最新一期的《大腦》雜誌報導,英國劍橋大學的自閉症研究中心用腦部核磁共振儀器掃描自閉症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不同,在正常情況下,健康的男 性與女性的腦部構造就有很大的差異,但研究團隊比對後發現,女性自閉症患者的腦部與健康男性的腦部構造相似,證實自閉症對男性與女性患者腦部的影響不同, 其表現的症狀也不同。

參與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的教授賴孟泉表示,從腦部掃描結果來看,男性與女性的自閉症傾向確實不同,因此過去針對男性所做的自閉症研究與治療在女 性身上不一定適用。他認為,這也是為什麼男性得到自閉症的比例遠比女性還多,因為女性自閉症往往不被查覺,導致有許多未被診斷出的隱性病例。

根據《BBC》報導,英國自閉症研究會的執行長凱洛‧波菲表示,過去大部分的實驗根據與病理知識都是以男性病患為依據,如今有了新的研究證實男性與女性病患的不同,對於醫界是一個嶄新的發現,也讓女性病患可以獲得更有效的治療。

她認為,女性對環境的適應力較強,通常會發展出如同「面具」一般的自我防禦機制,來掩飾自己有自閉症的傾向。然而,這種如面具的防禦機制有點像 是自我欺騙,不僅醫師難以診斷,甚至自已本身也很難察覺。長期下來反而會讓壓力不斷累積,導致焦慮、暴飲暴食、自律神經失調,甚至是憂鬱症的狀況發生。

鄭醫師補充:

日前,我們才討論過一篇女性厭食症與自閉症的關聯,這篇研究再度提醒我們,即使大腦掃描發現的異常類似,然而自閉症男性患者與女性的症狀卻完全不同,精神科診斷一般是以症狀來判定診斷,相同原因,可能導致不同的症狀,這其實是精神科診斷最大的盲點。而罹患者以男性居多的自閉症,其診斷標準幾乎都是以男性的症狀來描述,因此女性的自閉症難以被診斷且及早做適當治療,不難想像。

透過這篇研究,提醒治療者對於女性自閉症患者的診斷與治療應該跳脫以男性患者為主的軸向,協助當事人早日獲得治療與改善。想打破以症狀導向為主軸的診斷,建議可以透過功能醫學來做評估與治療依據,因為功能醫學聚焦在原因,而非症狀。惟有針對原因來處理,才不會被症狀所迷惑而打轉,真正幫助當事人體質改變以及症狀緩解。

參考文獻:
  • Meng-Chuan Lai,
  • Michael V. Lombardo,
  • John Suckling,
  • Amber N. V. Ruigrok,
  • Bhismadev Chakrabarti,
  • Christine Ecker,
  • Sean C. L. Deoni,
  • Michael C. Craig,
  • Declan G. M. Murphy,
  • Edward T. Bullmore,
  • MRC AIMS Consortium,
  • and Simon Baron-Cohen
Biological sex affects the neurobiology of autism Brain first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8, 2013 doi:10.1093/brain/awt216
http://brain.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8/08/brain.awt216.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