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的患者做的 (1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厭食症患者有自閉症特徵

路透社 – 2013年8月6日 下午3:29

(路透倫敦6日電)科學家研究發現,厭食症少女和自閉症患者有相似特徵。這項研究或許有助為厭食症治療開啟新頁。


英國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專家巴龍-柯恩(Simon Baron-Cohen)研究發現,和一般女孩相比,厭食症女孩擁有的自閉症特徵數高於平均。 研究發現,厭食症女孩也對系統和秩序有超出平均的興趣,顯現這兩種疾病可能有潛在的共同特徵。

巴龍-柯恩說:「傳統上,厭食症都認為純粹是種進食障礙,這看起來相當合理,因為這些女孩體重低到很危險,有營養不良的風險,甚至一心求死。」 巴龍-柯恩表示:「不過這項新研究發現,在表面行為之下,厭食症患者可能和自閉症患者的心理有很多相同處;兩種病症患者都對『系統』有強烈興趣,像是厭食症女孩會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只攸關體重、身形與食物攝取的系統中。」

 巴龍-柯恩指出,自閉症和厭食症有相同的特定特徵,像是固執的態度與行為、非常自我聚焦的傾向以及對細節吹毛求疵;在大腦有關社會知覺的結構與功能上,這兩種病症也有類似差異。

研究共同作者賈法(Tony Jaffa)表示:「將厭食症女孩的注意力,從體重和飲食轉向不同、但同樣具系統性的主題,可能會有幫助。

 賈法說:「正視有些厭食症患者或許也需要社交技巧與溝通上的協助,也提供我們治療的新面向。」 研究發表在BioMed Central出版的「分子自閉症期刊」(Molecular Autism)。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厭食症以女性患者的比例較高,過去臨床在協助治療厭食症的過程中發現,的確某些高度的固執與自閉症相像,這篇研究報告可能開啟治療厭食症的治療新頁。參考文獻:

Do girls with anorexia nervosa have elevated autistic traits?

Simon Baron-Cohen*, Tony Jaffa, Sarah Davies, Bonnie Auyeung, Carrie Allison and Sally Wheelwright



Molecular Autism 2013, 4:24 doi:10.1186/2040-2392-4-24


http://www.molecularautism.com/content/4/1/2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工生殖 自閉風險高

作者: 【中央社倫敦2日路透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7月4日 上午12:00






科學家今天指出,接受以男性不孕症人工生殖治療的夫妻,後代罹患自閉症和學習障礙的風險稍高於自然生殖,不過不用擔心,整體風險仍相當低。


專家表示,求子夫妻不應該因為這份研究成果,而放棄或是避免試管嬰兒胚胎植入(IVF)的生殖治療。


英國、瑞典與美國的瑞典研究人員發現,以「單一精蟲顯微受精術」(ICSI)生殖治療產下的後代,罹患自閉症與智能障礙的風險較高。


「單一精蟲顯微受精術」用來治療最嚴重的男性不孕症。


不過研究人員表示,罹患心智疾病的比例相當低:利用人工生殖治療的兒童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是0.136%,自然生殖的比例是0.029%。


研究發表在權威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鄭醫師補充:


現代人的不孕發生率越來越高,人工生殖不可諱言成為醫療的救濟手段,但也因此增加一些相關疾病的風險,包含過動症以及自閉症等等。這篇研究報導就是一個清楚的例證。


Sandin S, Nygren K, Iliadou A, Hultman CM, Reichenberg A. Autism and Mental Retardation Among Offspring Born Afte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JAMA. 2013;310(1):75-84. doi:10.1001/jama.2013.7222.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077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過去對自閉症患者的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的腸道經常呈現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發炎的狀況,但一直缺乏直接的原因解釋。根據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自閉症患者在他們的腸道中有一種特殊菌種,但非自閉症患者並沒有發現。這項研究發現這種特殊腸道菌種為Sutterella,自閉症患者的23個腸道組織切片中,有12個被找出有這種特殊菌種,但是非自閉症者的腸道組織中,完全找不到。目前對於這種菌如何影響自閉症患者還不清楚,因為Sutterella尚未被詳細研究清楚。


自閉症患者他們的消化問題可能相當嚴重,同時也與行為問題有關,這也讓醫師及治療者對於治療感到更棘手。目前醫界對於自閉症患者的原因了解其實相當有限,研究人員提到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因為他們用自閉症患者的腸道組織來做研究,過去研究只是透過患者糞便的菌叢培養分析來做了解,但糞便檢體無法代表小腸的腸道菌叢實況。組織切片需要手術才能取得,也才能真正代表自閉症患者腸道實際發炎以及腸道菌叢分布的狀況。


研究人員強調這項研究結果深具統計意義,未來研究方向放在Sutterella如何導致腸道發炎甚至引發行為問題等等都可以進一步探討。上述研究引用來源為:


doi: 10.1128/​mBio.00261-11 10 January 2012 mBio vol. 3 no. 1 e00261-11


相關研究原文全文可以參閱:


http://mbio.asm.org/content/3/1/e00261-11.full


因此想幫助自閉症患者改善,腸道功能以及是否有腸道菌叢失衡絕對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有機會最好透過功能醫學檢測的相關評估,找出異常的部分直接處理,除了根本改善腸道發炎,對於患者行為改善往往有出人意表的進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暴露空汙 產自閉兒風險恐增


陳淑娟/整理 

 法新社華盛頓17日電:美國研究今天說,孕婦暴露於空氣汙染程度高的環境,生出自閉症兒童的機率可能是住在低污染區孕婦的2倍。

 根據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專家,這項研究是第一個探討汙染普遍程度和自閉症發展之間關聯性的大型全國性研究。研究結果刊登在「環境與健康展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研究主筆羅伯茲(Andrea Roberts)說:「我們的研究結果令人擔心。」羅伯茲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與行為科學系(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研究員。

 她說:「依據汙染物而定,我們研究中有20%至60%的婦女居住的地區,使得她們生出自閉症小孩的風險升高。

 數據來源是1項從1989年開始訪問11萬6430名護理師的大型調查。為了分析資料,研究人員找出325名生出自閉症孩子的婦女,另外2萬2000名婦女,她們的孩子沒有自閉症。

 他們為了評估懷孕時暴露於汙染物的程度,利用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的空氣污染數據,並且調整所得、教育、懷孕期間吸菸等因素。

 分析發現,住在空氣中柴油微粒和汞含量最高區的婦女,產下自閉症兒童的機率,是住在含量最低區的婦女2倍。

 研究人員說,研究結果建議,孕婦應定期測量血液中金屬和其他汙染物含量,以便進一步了解特定汙染物是否會提高產下自閉症嬰兒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環境汙染,增加自閉症風險,這幾年不少的研究都提出類似的結論來警示提醒。
等到懷孕後再去檢測身體汞含量是否過高或者其他汙染物的濃度,其實都已經太慢。
最好的懷孕前,便能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偵測身體重金屬汙染是否過高以及環境汙染是否嚴重,透過適當的排毒以及營養補充,減少母親本身的汙染程度,降低下一代自閉症的風險。此外,懷孕時期對於汙染來源的辨認與適當隔離,也有助於減害。舉例來說,有些孕婦為了幫助小孩更聰明,透過深海魚類的攝取來補充DHA與EPA,結果導致汞的累積量過高,小孩過動症甚至是自閉症風險提高,效果適得其反。

安全建議:EPA與DHA可以考慮透過沒有汙染的深海魚油(有獨立實驗室檢測背書)或者是由海藻萃取的Omega-3來補充。

參考文獻: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DOI:10.1289/ehp.1206187

Perinatal Air Pollutant Exposures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Children of Nurses’ Health Study II Participants

Andrea L. Roberts,1 Kristen Lyall,2,3 Jaime E. Hart,4,5 Francine Laden,4,5,6 Allan C. Just,5 Jennifer F. Bobb,7 Karestan C. Koenen,8 Alberto Ascherio,2,5,6 and Marc G. Weisskopf5,6

http://ehp.niehs.nih.gov/1206187/

相關參考文獻:


Volk HE, et al.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 particulate matter, and autism. Arch Gen Psychiatry; http://dx.doi.org/10.1001/jamapsychiatry.2013.266 [online 26 Nov 20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何難以辨別他人行為意圖?

    來源:新華網


 


地鐵上,如果一個人從座位上站起來,他是想在下一站下車,還是想給你讓座?正常人一般能很快辨別他人行為意圖,這也是人們在社會生存的一項基本技能,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卻沒有這種能力

  法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腦》雜誌網路版上報告說,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正確辨別他人行為意圖的原因之一,在於他們不能恰當運用已有經驗和剛剛獲取的直觀訊息。

  人們判斷他人行為意圖的能力主要建立在兩種訊息的基礎上:第一種是通過觀察他人動作獲取的直觀訊息﹔第二種來源於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藉助後者,人們才能理解感覺器官提供的零碎訊息。

  法國研究人員對負性和正性兩種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實驗,其中負性症狀表現為情感淡漠、主動性缺乏,正性症狀表現為幻覺和妄想。

  首先,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影片片段,在這些片段中,演員們分別帶著不同的目的去操作一些物體。為形成先驗印象,其中一些片段被多次播放。然後,實驗對象重新觀看經過刪節的相同片段。研究人員通過這種方式控制實驗對象能獲取的直觀訊息量,然後讓他們猜測演員的意圖。

  實驗結果表明,負性患者不會利用經驗,對他人的意圖完全沒有任何預期﹔反之,正性患者則會過分依賴經驗,以至於無視直觀訊息,他們的想法不會因感官感受到的訊息而改變。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這種症狀無法通過藥物治療,新研究成果有助於人們探索新的認知療法,幫助患者更好地運用經驗來判斷他人的行為意圖。此外,這一發現也可用來治療和負性精神分裂症類似的自閉症。


鄭醫師補充:


1在專業領域,討論到精神分裂症的臨床表現,有人提出一個妙喻:精神分裂症患者就像是一個困在小碉堡裡面,透過小小的窗口和外界溝通,患者本人不想出來,外人進不去,也不知道裡面發生什麼事。這比喻對於負性症狀來說更是貼切。目前藥物治療主要都是針對正性症狀來控制,對負性症狀改善普遍來說,效果不明顯。近幾年有關於精神分裂症負性症狀改善的研究,主要是聚焦在神經細胞的NMDA受體,跟認知功能調控有關的肌胺酸(sarcosine),相關文章請參閱請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6259&next=26157&l=f&fid=25


2.在臨床上,正性症狀表現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預後較佳,在上述的法國研究來看來也是如此。實驗結果表明,負性患者不會利用經驗,對他人的意圖完全沒有任何預期﹔反之,正性患者則會過分依賴經驗,以至於無視直觀訊息,他們的想法不會因感官感受到的訊息而改變。換句話說,正性症狀表現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旦妄想形成,所有的資料及判斷依據,就是其妄想內容(過分依賴經驗),所以想用其他接收訊息來否定或者說服當事人妄想內容並不存在,一點用都沒有。負性症狀則不利用經驗,也不會對外來訊息做分析,總之,正性症狀表現就是過於固著先前的外在經驗,負性症狀則完全或者幾乎不處理經驗及直觀訊息。


3.以上這篇研究的引用出處為:


Brain (2011) 134 (12): 3725-3738. doi: 10.1093/brain/awr306


原文研究摘要請見:


http://brain.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34/12/372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鉛暴露可能引發精神分裂症

作者: 莫聞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6月11日 上午3:38

摘譯自2013年6月5日ENS紐約報導,江惟真、莫聞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界首度於動物實驗發現,暴露於環境中的重金屬鉛可能引起嚴重的心理疾患──精神分裂症。



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衛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合作,以人類的精神分裂症相關基因培育出基因轉殖小鼠,並讓這些小鼠從小暴露於鉛環境。結果發現,些基因轉殖小鼠出現精神分裂症的行為症狀,腦部結構也出現與精神分裂症相同的變化。


此研究標題為〈基因-環境互動研究:長期暴露於鉛環境之DISC1基因轉 殖小鼠出現性別差異精神分裂和相關心理疾患症狀〉(Chronic Exposure of Mutant DISC1 Mice to Lead Produces Sex-Dependent Abnormalities Consistent With Schizophrenia and Related Mental Disorders: A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Study),發表於本期國際期刊《精深分裂通訊》(Schizophrenia Bulletin)。


研究的主要作者、梅爾曼公衛學院院長Tomas Guilarte博士指出,「動物實驗模式為精神分裂症的生理過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引。」研究者們也認為,研究結果有助於進一步瞭解基因和環境間複雜的交互作用引發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患的風險。


研究者們指出,此研究結果顯示心理疾患症狀乃是暴露於鉛毒素和基因風險因子兩者共同作用所造成。


精神分裂症是能讓腦部喪失功能的嚴重慢性疾病,從古至今持續影響著人類。典型症狀包括幻聽、偏執和幻覺,混亂的言語和思考以及社交與職能的失能,好發於成年早期。約有1%的美國人罹患此疾病。 實驗方法:以突變過的DISC1基因植入老鼠做測試


Guilarte和梅爾曼公衛學院的科學家團隊早在2004年就提出,人類在胎兒時期鉛曝露和出生後罹患精神分裂症風險增高有關,只是科學家仍不清楚鉛如何引發疾病的歷程。


Guilarte認為答案就在於鉛分子對NMDA受器(N-甲基-D-天門冬胺酸受器,NMDA receptor)直接的抑制效果──NMDA受器是大腦中攸關腦部發育、學習與記憶功能的連結點;實驗鼠研究顯示,鉛會讓NMDA受體變為遲鈍。


Guilarte在最新研究中的實驗發法是,他將突變的罹病風險基因DISC1 (Disrupted-in-Schizophrenia-1)植入第一群實驗鼠,並將第一群分成兩組,一組餵食鉛污染的飼料,一組餵食不含鉛的一般飼料;兩組各半。


另外,Guilarte再將把未植入突變DISC1基因的老鼠作為第二群,同樣分為含鉛飼料組與不含鉛飼料組,兩組各半。


所有的實驗鼠都接上行為測量儀器,並用核磁共振攝影(MRI)檢視其腦部運行。


結果顯示,植入突變DISC1基因並餵食含鉛飼料的小鼠,施打神經興奮劑後,顯現出高度的過動(hyperactivity ),並且,即使先給予聲音提示,也比較壓抑不住施予噪音刺激後的驚嚇反應。此外,突變基因鼠的側腦室(內含腦脊液的空間)也明顯較第二群偏大。


研究者指出,「這些結果正是反映人類精神分裂症的癥狀。」 鉛污染源:汽車廢氣、廠房、塗料


美國政府從1973年起逐漸調降汽油中的鉛含量,到了1996年更完全禁止含鉛汽油。不過紐約州衛生局指出,汽車所排放的廢氣和道路旁土壤的混合物中,至今仍含有鉛。鬧區附近住家土壤中的鉛含量可能更高。


紐約州衛生局也警告,金屬冶煉廠、電池製造廠等廠房中的鉛會飄散在空氣中,進入住家周圍的土壤,尤其是這些工廠附近的住家。建築物外含鉛塗料的碎屑 亦可能進入建築物周圍的土壤中,整修房屋時若未小心施工,會讓含鉛塗料污染土壤的問題更為嚴重。一旦土壤中含有鉛,風揚起塵土時就會把鉛吹入家中和庭院。 更多環境毒物、基因、影響時機仍有待探究


基因和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患的關係,學術上已經完整確立,但是環境中毒素和心理疾患間的關係仍有待進一步探討。此研究僅針對精神分裂症進行,實際上 牽涉的層面可能更廣。Guilarte博士說,「我們指略知皮毛,這次研究著重在鉛,但環境中仍有其他毒素會干擾腦中NMDAR受體的運作。」


例如環芳香烴(PAHs,多環芳香族化合物,是由2~7個不等的苯環所組成的線狀、角狀或一團狀的化學結構物)就是潛在的空氣污染毒物之一。 PAHs是石油、媒、瀝青的成份之一,也是燃燒化石燃料和生質燃料的副產物。研究顯示高溫烘烤過的肉和燻魚中,都含有相當多的PAHs。PAHs受關注是 因為其中一些化合物會致癌、誘導基因突變,並已知會導致發育中胎兒的生理缺陷。


Guilarte指出DISC1只是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基因之一,「可能還有一些基因也有關係。」


透過進一步的研究,或許能釐清環境因子和基因分別/或交互作用對促成精神分裂症的貢獻,或是否有其他心理問題交織其中。


例如Guilarte一項進行中的研究,正著手探討鉛曝露是否是造成某種專門神經元(parvalbumin-positive GABA 中間神經元)缺陷的單一因子──目前已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此種神經元有受到影響。


科學家也希望能定位出鉛曝露影響的關鍵時期,不論是胎兒出生前、出生後,或兩者皆是。


這份報告的研究者還包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 Bagrat Abazyan,以及該醫學院行為神經生理學暨神經免疫學研究室主任 Mikhail Pletnikov(負責操作DISC1基因鼠實驗)。神經影像學則由該大學放射科 Susumu Mori博士負責。研究經費由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之下的國家環境衛生科學院(NIEHS)贊助。




鄭醫師補充:


好長的一篇報導。重點就是鉛的曝露會導致帶有精神裂症基因的老鼠引發精神分裂症狀。再次驗證,脆弱的基因與環境毒素的雙重負擔,會導致精神病發作。鉛直接影響主管認知功能的NMDA受體,NMDA受體主管認知功能,像是注意力、判斷、思考等功能。


NMDA受體出問題與精神分裂症有關,這幾年陸續有研究證實,也有相關營養補充能改善。鉛曝露,也能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來直接了解以及處理。


參考文獻:


  • Bagrat Abazyan,
  • Jenifer Dziedzic,
  • Kegang Hua,
  • Sofya Abazyan,
  • Chunxia Yang,
  • Susumu Mori,
  • Mikhail V. Pletnikov,
  • and Tomas R. Guilarte
Chronic Exposure of Mutant DISC1 Mice to Lead Produces Sex-Dependent Abnormalities Consistent With Schizophrenia and Related Mental Disorders: A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Study Schizophr Bull first published online May 28, 2013 doi:10.1093/schbul/sbt071

http://schizophreniabulletin.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5/27/schbul.sbt07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鼻黏膜切片可診斷精神分裂症

2013-05-15

以色列阿威怡醫學中心發表專文,指出在內鼻鼻黏膜處進行微小切片,其切片組織內含micro RNA之含量明顯上升,藉此可診斷精神分裂症。
本文收錄七位罹患精神分裂症,以及七位正常健康人士,均接受內鼻組織之微小切片術,發現前者成員之嗅覺上皮細胞之micro RNA-382表現濃度明顯高過後者。

作者進一步收錄36位參與者,其中有一半罹患精神分裂症,有一半是正常人。上述患者均接受鐳射微切片,結果証實發病組成員之micro RNA-382濃度是正常人的1.64倍,所以miR-382可作為診斷精神分裂症之生化指標。

鄭醫師補充:
精神科的診斷缺乏客觀實驗室或者是儀器檢查結果來確認,精神分裂症這項診斷亦是如此,期待這項檢查早日普遍,協助需要幫助患者早日確診,接受適當治療,早日康復。反之,減少誤診而過度醫療的機率也能降低。

參考文獻:


Neurobiol Dis. 2013 Jul;55:1-10. doi: 10.1016/j.nbd.2013.03.011. Epub 2013 Mar 29.

MicroRNA-382 expression is elevated in the olfactory neuroepithelium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Mor E, Kano S, Colantuoni C, Sawa A, Navon R, Shomron N.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542694

去年有發表過關於MicroRNA-132的失調與精神分裂症的腦部功能變化與發展有關,這類染體變化與大腦認知功能受體有關: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2 Feb 21;109(8):3125-30. doi: 10.1073/pnas.1113793109. Epub 2012 Feb 6.

MicroRNA-132 dysregulation in schizophrenia has implications for both neurodevelopment and adult brain functi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週末,我受邀到某醫學中心的分院談腸道健康與身心健康的影響,在整理相關資料時,覺得這些概念非常重要,因此今天也一併整理些資料供大家參考。很多人在門診也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到底是大腦或者先自律神經失調影響到我腸胃功能?還是我的腸胃不好讓我精神出狀況?我建議大家若想要得到完整的概念以及知道如何處理,可以參閱馬克‧希曼醫師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其中的第九章提供非常詳細及豐富的資料,值得深入瞭解。以下我謹摘錄部分內容讓大家參考。


要知道自己的腸胃好不好,可以利用書中的量表自我檢測一下:




腸道測驗



在吃飽飯後,馬上就有腹脹或飽脹的感覺,和/或打嗝、灼熱感、或脹氣。



我有慢性酵母或霉菌感染 (鼠蹊搔癢、陰道霉菌感染、香港腳、腳指甲霉菌感染)



我在服用營養補充品之後會感到反胃。



吃過飯後會感覺疲倦。



胃灼熱。



我定期服用解酸劑(TumsMaalox、制酸藥物等。)



我有慢性的腹部疼痛。



腹瀉。



便秘(一天少於一次或二次)。



我的排便油膩、量多、不成型或有惡臭。



我在糞便中發現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



我有食物過敏或不耐症等反應。



我有碳水化合物不耐症(吃麵包或其他甜食會造成脹氣)。



我有口角炎 (淡白舌)



我有肛門



我的牙齦流血或有齒齦炎。



我有地圖舌 (舌頭上像地圖般的疹子,表示食物過敏)



舌頭上有潰傷。



我有口腔潰傷



我嗜吃甜食與麵包。



我一星期喝三次以上的酒精性飲料。



我的壓力過大。



我現在或之前經常使用抗生素(在3年內超過12次)。



我曾經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ibuprofennaproxen)或其他的消炎藥物。



我服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劑。



我服用強體松(prednisone)或可體松(cortisone)。



我有以下的疾病或症狀:


· 自閉症


· ADD


· 玫瑰斑(酒糟鼻) (鼻子與雙頰的血管擴張,造成紅色的外觀)


· 青春期過後的痘瘡


· 濕疹


· 牛皮癬


· 腹腔疾病 (麩質過敏)


· 慢性自體免疫疾病


· 慢性蕁麻疹


· 發炎性腸道疾病


· 腸激躁症候群


· 慢性疲勞症候群


· 纖維肌痛症





結果分析:


0-8的人可能有輕度的腸道功能問題。


9-12的人可能有中度的腸道功能問題。


13以上,可能有嚴重的腸道功能問題。


(在美國)將近有七千萬人苦於各式各樣的消化系統問題。每年所進行的消化問題診斷程序有六百多萬道,四千五百萬人為了腸胃問題去看醫生。內科醫生的診療,有40%是「功能性腸胃」障礙,例如胃食道逆流與腸激躁症候群。治療消化問題的醫療成本,每年高達一千零七十億美元。



大腦與腸道之間的關連:腸道是第二個大腦


哥倫比亞大學的麥可 格雄博士(Michael Gershon),將腸道稱為「第二個大腦」。事實上,腸道有自己獨立的意識,透過廣泛精密的聯繫與溝通系統,連接到大腦,也是除了大腦以外,擁有獨立神經系統的「器官」。



我們稱之為ENS腸神經系統),相對於大腦的CNS(中樞神經系統)。小腸本身的神經元,就和脊髓的數量相同。人體的血清素(快樂情緒的化學成分),有95%是由腸道神經細胞製造的,大腦裡面各種等級的神經傳導素,在腸道裡也是應有盡有。



問題是底下的神經系統如何與上面的系統互動?



腸道的「大腦」來自於和大腦完全相同的胚胎組織,而且仍然透過自律神經系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緊密相連。



每個人都經歷過緊張時,腸胃躁動不安的情況,或是在緊急的壓力下造成腹瀉,或者更糟的是,在緊要關頭失禁。很明顯地,由於我們的想法與感覺,以及外在的事件,造成我們「神經緊張」的腸胃,但是我們可不可能因為腸道的不安分,而造成大腦的「神經兮兮」(或沮喪、或過動、或自閉、或失智)? 尤其是由於食物消化、腸道免疫系統的問題,或是從腸道「大腦」到大腦之間,所傳遞訊號的瘋狂混亂?


在醫學訓練中,大部分的醫生都「蔑視」具有「功能性腸胃」障礙的人。因為醫生運用他們的工具胃鏡、X光與掃瞄,看不出來有任何的問題。沒有腫瘤、沒有潰瘍、也沒有拴塞。沒有「真正的」症狀。因此,這些患者只是過於神經質,而那些只是情緒引發的症候群而已。真的是如此嗎?


多年來,我看了眾多因為腸道問題所引發的情緒、心理與行為症狀。我有一名患者是30歲的高階主管,當他的腸躁症發作時,他就陷入焦慮與失眠的狀態。另一個患者是小男生,當他的胃脹氣時,就會大發雷霆、暴跳如雷。另一位女性患者,在完成我們用於清除腸道有害細菌的抗生素療程之後,發現自己擺脫了長久的沮喪。




醫生經常會將腸胃症狀歸咎於患者的生理狀態。它們是陷入焦慮的大腦所創造出來的「身心疾病」。



但是,真正的情況可能並非如此。腸道的不安分造成大腦的混亂。恢復腸道的正常,情緒、行為與認知情況都會隨之改善。



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有一篇林亨利醫生(Henry Lin4所寫的論文,提出關於腸躁症的新思維,以及腸躁症患者所出現的心理症狀。


他排除眾議提出新的論點:小腸的細菌作怪(細菌從大腸進入原本無菌狀態的小腸),觸發了免疫與神經系統的反應,傳遞訊息回到大腦,造成了失眠5、「病態的行為」、焦慮、沮喪6、以及認知功能障礙7 。腸道免疫系統「告訴」大腦,傳遞發炎的訊息,激發了下視丘分泌大量的CRF (激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提高像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8,改變了神經傳導素的數量。



腸道一直與大腦對話。在這些細菌的干擾之下,造成溝通不良。


因此結果就是腸道的小細菌觸發了一連串的免疫與神經事件,阻礙了大腦的正常功能,造成了所有的溝通與聯繫都出現了問題。


煩「腦」:大腦的問題如何讓人瘋狂



腸道的病菌如何影響大腦的驚人故事,是來自一名找我看診的婦女,典型的「百病纏身」(因此我自封為「疑難雜症」醫生)。



她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從腸道開始的典型腸躁症的診斷,在吃過飯之後會有嚴重的胃脹氣,以及胃食道逆流的現象,而且還有自體免疫疾病,包括關節疼痛與許多的發炎症狀,例如過敏與起疹子。



她還有新新陳代謝症候群,或前期糖尿病、甲狀腺問題與慢性壓力症候群。



除了這些問題以外,她還有令人耗弱的強迫症。她是受過良好教育,理應是身心健全的人,外表看起來完好無缺,相當正常。但是由於多年來古怪的強迫症,她無法從地板上撿起任何東西,或是清潔或移動屋子裡的任何物品。



事實上,這麼多年來,不同的醫生給了她各種不同的診斷,包括沮喪、焦慮、OCD(強迫症)與睡眠障礙。多年來,她一直感到極度疲倦。



因此,多年來她一直服用多種混和的藥物,包括利他能(Ritalin)Dexedrine—或迷幻藥。當我第一次看到她時,她服用的藥物包括Provigil (喚醒大腦的一種新藥)Depakote(開給強迫症與躁鬱症患者的一種藥物)、以及抗鬱劑 Celexa Wellbutrin。她還有服用一種嚴格管制的新安眠藥物,稱為Xyrem (這是令人失去知覺的約會強暴藥物或GHB迷姦藥)。包羅萬象的藥物含括了穩定情緒的藥物、興奮劑與鎮靜劑,這位婦女簡直就成了活動藥局了。


我們發現她對麩質與乳製品過敏,而且因為消化不良,體內製造出非常怪異的縮氨酸(小蛋白質)。這些是像嗎啡般的蛋白質,來自於消化不完全的酪蛋白 (乳製品)與麩質 (小麥)。這些成分和許多心理障礙息息相關,尤其是自閉症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當我們從糞便分析,檢查她的腸道環境時,我們發現裡面沒有任何正常健康的益菌,腸道內膜發炎,許多奇怪的外來者鳩佔鵲巢,包括酵母菌與奇怪的細菌。



為了將這位婦女的腸道清理乾淨,我給他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的馬克 皮曼托 博士(Mark Pimentel)所提倡的新療法。11 一種非吸收性的抗生素稱為Xifaxin,清除小腸內異常的細菌。我期望在修復她的腸道時,她的脹氣與一些發炎的症狀會隨之消失。但是她在服用抗生素之後,所回報給我的情況,讓我大吃一驚。


在經過多年的心理治療與服用精神科藥物失敗之後,她的OCD(強迫症)症狀在一夜之間消失了,她突然可以打掃整個房子,也能從地板上撿起任何的東西。在十年來,她的大腦首次出現曙光。


血液中高濃度的氨造成她的OCD(強迫症)。


在我們在治療之後重新檢查的氨濃度時,發現指數已經恢復正常。在幾個月之後,細菌又死灰復燃了,她的OCD(強迫症)症候群也是,排除腸道的細菌,再度治癒了她的OCD(強迫症)。二者之間的關聯十分明顯。




除了飲食以外, 關於縮氨酸的新研究,這種來自消化不完全的食物所產生的有毒小蛋白質,提供了腸道與大腦之間溝通錯亂的另一個線索。


縮氨酸與大腦


分別是七歲與九歲的一對姊妹花走進我的診間,症狀是在學校的行為問題、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暫、情緒猛爆、大發雷霆、還有多重的醫療診斷,包括躁鬱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她們的醫生開立一般常見的興奮劑與抗鬱劑混合處方藥。



姊妹兩人都有許多消化問題,包括食物過敏、酵母菌與古怪的細菌。



但是她們的病例最驚人的部分是大量的縮氨酸 (小蛋白質),這是麩質 (來自小麥)與酪蛋白 (來自乳製品)的消化不完全所產生的。20 這二種蛋白質被稱為類嗎啡物質與酪蛋白嗎啡,因為它們影響了大腦的嗎啡或鴉片受器。



這些縮氨酸是從腸道吸收的,並長驅直入到大腦,大肆破壞,因此形成情緒與行為問題。我是透過尿液分析發現這個問題的。尿液中可以檢測出縮氨酸,因為在被身體吸收之後,就必須排泄出來。縮氨酸滲入體內與大腦。因為它們的本質類似嗎啡或鴉片,這些縮氨酸擾亂大腦的功能,就像海洛因或迷幻藥的作用一樣。


這些縮氨酸產生的原因之一,是與消化酵素息息相關的。




而深受這些縮氨酸所苦的,並不只是那些自閉症或有行為問題的兒童,它們和沮喪25及精神分裂也脫不了干係。



大部分的醫生與科學家都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高達95%的自閉症兒童都有腸道的問題,尤其是腫大的腹部。他們的腹部問題如何破壞他們的大腦、阻斷他們的語言、把他們鎖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裡呢?



衛克菲爾德醫生提出「為什麼?」他碰巧注意到自閉症兒童腸道內發炎(或淋巴細胞結節性增生)的現象。這種觀察可以視為偶然的現象而置之不理嗎?衛克菲爾德醫生鍥而不捨地深入調查,發現了這是自閉症兒童的普遍現象。



在一份研究中,148名自閉症兒童相較於30名正常的對照組(沒有自閉症的兒童),90%的自閉症兒童,切片檢查顯示有腸道發炎的現象,而對照組只有30%(而這讓我納悶許多腸道發炎的非自閉症兒童,是否也是不良的飲食與過敏所造成的)。


除了面對潛在的消化問題以外,自閉症兒童似乎也容易受到過敏與腸道發炎的影響,這主要是像麩質與酪蛋白等特定食物所引起的。



自閉症兒童嚴重發炎的腸道造成的腦部的發炎。



鄭醫師的提醒:


1.腸道不只消化分解、吸收營養同時而兼具防護、製造營養及免疫功能(人體60-70%的淋巴分佈於腸道)。


2.腸道有獨立的神經細胞,有人稱其為腹腦,腸道的神經細胞與大腦神經細胞分開獨立運作,但會交互影響。腸道問題會引發心理、情緒及行為問題,大部分的醫師對此並不瞭解。


3.腸道不安會造成衰弱的大腦,恢復腸道功能,也會幫助相關的精神狀況消失。


4.腸道的菌叢失衡,讓可能致病菌或者黴菌酵母菌太活躍,腸躁症、精神問題(例如自閉症、ADHD、失眠、焦慮、沮喪、強迫症等等狀況)往往隨之而來。


5.麩質(小麥製品)及酪蛋白(奶製品)消化不完全,會產生有毒的小蛋白分子縮胺酸,縮胺酸類似嗎啡類物質,會直接進入中樞神經、破壞大腦,進而發生情緒及行為問題,縮胺酸就像是迷幻藥或者海洛因一樣。因此,就算過敏原檢測對牛奶和小麥過敏檢查結果(含急性與慢性過敏原檢測)不嚴重,有精神困擾人仍應少吃或者避免。


6.自閉兒有大部分的比例有腸道發炎問題,他們的腸道發炎是影響大腦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7.這些腸道功能異常都有相關的功能性醫學檢測(例如代謝分析、腸胃道系統功能分析、腸道微生物菌叢分析等等)可以幫助當事人直接瞭解,並能針對問題的根源直接處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這兩天適逢有網友詢問同樣是自閉症,到底高功能自閉症與一般的自閉症有什麼不同?在此為大家作一個簡單的說明:高功能自閉症,又稱亞斯伯格氏症,主要跟一般自閉症不同的地方在於亞斯伯格氏症的溝通能力並不會像一般的自閉症出現障礙,也就是亞斯伯格式症的患者溝通能力基本上都還OK,一般對答也都OK,甚至有些人的學校表現或者工作仍能維持一個水準以上,然而自閉症另外兩個部分包含社會互動以及侷限性行為仍然存在。


社會障礙(與人互動困難),諸如喜好與他人隔離、受挫時無法尋求慰藉,對人冷漠、以及無法瞭解社會規則與與習俗,眼神無法直視他人,包含面部表情與身體姿勢及手勢都比較缺乏,遑論能夠自發性的與他人分享快樂、興趣及成就等等現象;而侷限性的行為、活動與興趣方面,高功能自閉患者可能會把焦點集中在狹隘而一般人沒有興趣的主題,如公車班次、飛機時刻表、地圖或數目字,比較不會像一般的自閉症,一般的自閉症比較會沈浸於反覆的身體動作、自我刺激行為甚至自我虐待,他們的遊戲形式通常侷限而反覆。


在治療上,一般若以藥物控制,也是針對症狀試圖控制而已,然而,以功能性醫學觀點的生物療法,找出身體問題所在,針對身體功能作調整的方式,在整體的改善幅度上,可能更勝於一般的自閉症,建議有高功能自閉症的家人不妨多參考這方面的處理,我在臨床的確看到不少明顯改善的個案,以功能性醫學的治療方式,能達到既不傷身,又能根本調整體質,可謂一舉兩得,建議大家儘量採用這種方式來幫助家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精神科門診裡,若是碰到精神分裂症患者,鮮少有醫師會去詢問當事人從小身體好不好?是否容易生病甚至因為感染而住過院,但我對於這部分的資料蒐集還蠻仔細的,因為許多精神疾病的患者經常合併身體功能失衡,這些與過敏、抵抗力差、身體容易發炎皆有相關。


美國知名醫學院,約翰霍普金司大學的研究人員 Dr. Nielsen 以及Dr. Severance最新發表於第十四屆國際精神分裂症研究會議(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chizophrenia Research (ICOSR). )的一篇研究指出,兒時曾因嚴重感染入院,長大後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明顯提高。


跟為因嚴重感染入院的人相比,曾因嚴重感染入院治療的人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險性提高50%,細菌感染危險性最高,如果是肝臟受到感染,危險性提高4.05倍。病毒感染則增加40%。


從小免疫力不佳,可能導致日後重加精神疾病的風險,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個新奇的觀念,然而卻是存在以及必須正視的事實,在精神分裂症的預防醫學上,保全免疫力,避免重大感染而入院,對精神分裂症的預防醫學可能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參考文獻: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chizophrenia Research (ICOSR). Abstract S73. Presented April 23, 2013.


原文報導連結網址: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03421?nlid=31003_1048&src=wnl_edit_dail&uac=200556CJ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有網友向我詢問,為何治療青春痘的四環黴素能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底下我把相關報導的內容節錄出來給大家參考:


去年1項日本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病患接受美諾四環素治療後,精神疾病症狀改善許多。科學家認為,心理處理歷程、情緒和做出決定可能會受到腦部發炎影響。美諾四環素能抗發炎並有效保護神經,因此能協助病患做出更理智的決定。


我的補充意見:


目前醫療對於這類研究的確實機轉尚不清楚,我在門診也經常發現有精神分裂症狀患者經常有功能性腸道障礙,例如經常便秘、瀉肚子、打嗝、脹氣以及消化吸收不佳等等,這些狀況往往在接受藥物治療前早已存在,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而言,腸道功能障礙,不少患者的起因在於腸道菌叢失衡,甚至是大腸細菌跑到原本無菌的小腸,導致小腸的淋巴系統被細菌引發炎反應,其發炎訊息傳到大腦,導致大腦功能障礙,因此透過相關檢測評估,找出腸道菌叢失衡,針對腸道失衡狀況直接處理,減少腸道發炎,還可以改善以及保護大腦功能,這種道理不難想像。


清除壞菌,恢復腸道健康菌叢也是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減緩大腦退化的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1.Minocycline as Adjunctive Therapy for Schizophrenia: An Open-Label Study



Miyaoka, Tsuyoshi MD, PhD; Yasukawa, Rei MD, PhD; Yasuda, Hideaki MD; Hayashida, Maiko MD; Inagaki, Takuji MD, PhD; Horiguchi, Jun MD, PhD



Clinical Neuropharmacology:


doi: 10.1097/WNF.0b013e3181593d45

2.Imran B Chaudhry,Jaime Hallak,Nusrat Husain,Fareed Minhas,John Stirling,Paul Richardson, Serdar Dursun,Graham Dunn,and Bill Deakin


Minocycline benefits negative symptoms in early schizophrenia: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in patients on standard treatment J Psychopharmacol September 2012 26: 1185-1193, first published on April 23, 2012 doi:10.1177/0269881112444941


http://jop.sagepub.com/content/26/9/118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報告顯示美國自閉症患兒比例創歷史最高

 2013年03月25日 01:18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日前公佈最新調查報告顯示,目前美國平均每50名少兒中就有一名自閉症患者,患兒比例創歷史最高紀錄。


  美疾控中心對該國上萬名6至17歲少年兒童進行調查后發現,與2007年相比,美國自閉症譜系障礙患兒比例從1.2%增至目前創紀錄的2%,其中男孩患病比例從1.8%升至3.2%,女孩從0.5%增至0.7%。


  此前有數據表明,2008年美國每88名兒童中有一名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而在2000年每150名美國兒童中有一名患者。


  參與調查的美國全國健康統計中心專家斯蒂芬·布隆伯格認為,自閉症兒童患者激增與美國社會對自閉症重視程度增加有關。兒童出現自閉征狀后,更多家長和老師會帶他們去醫院進行診斷。


  自閉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發育障礙,征狀一般在3歲以前就會表現出來,主要特徵是漠視情感、拒絶交流、語言發育遲滯、行為重覆刻板以及活動和興趣範圍具有顯著局限性等。(記者郭爽)


鄭醫師補充:


每年三月左右,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總會發表最新統計自閉症的罹患率數字,之前是每88個孩童就有一位自閉症患者,現在繼續攀高到2%:


http://www.cdc.gov/nchs/data/nhsr/nhsr065.pdf


照 這樣趨勢下去,自閉症的照顧與治療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可能像滾雪球般難以想像。目前自閉症的真正原因還未有定論,懷孕以及懷孕過程中,能做的大概就是危險 因子的隔離與預防,基因改變部分,以目前醫療技術能不能有效介入。危險因子諸如像環境毒素、用藥、情緒負荷、懷孕年齡(包含父親)、以及營養缺失等等,之 前我在部落格都有撰文討論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相關內容。
家人一旦被確認有自閉症,除可以考慮早期療育之外,若能透過功能性醫學相關評估以及治療方式來介入以及處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進展,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男子幻聽數十載 堅持不靠藥物治療

[2013-04-01]



綜合報道


一名男子在多倫多推廣「幻聽運動」,宣揚外界不要將幻聽與精神病劃上等號。他自小與幻聽相伴,與腦袋內不同聲音和平共處,從不依靠藥物治療,最近在網絡提供精神健康顧問服務、撰寫博客和組織支援小組,強調自己雖有幻聽,但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我很好,沒有服藥,毋須尋求精神科治療。」50歲的希利(Kevin Healey)口齒伶俐,經常面掛笑容,誰會想到他腦袋內被十多樣聲音不停纏繞着,而每種聲音更擁有獨特的個性。



協助同路人克服逆境



希利曾於政府的管理服務工作,腦海內浮現的聲音經常助他應付難關,他說:「我的腦內充斥着聲音,正如有很多人給我出主意。」他現在專心經營精神健康顧問服務,協助其他幻聽者接受聲音,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希 利是「幻聽網絡」(Hearing Voices Network)組織成員,該組織於80年代末於歐洲成立,遍布全球22個國家,實踐荷蘭精神科醫生Marius Romme及Sandra Escher的研究成果。他們認為,幻聽不是精神病症狀,毋須用藥物壓抑,而幻聽只不過是人類行為的偏差,更可以帶來正面的作用。Romme在網頁上分享 他的研究,指幻聽有助減低緊張和孤立,同時又能紓解生命帶來的精神創傷。
北約克全科醫院(North York General Hospital)精神科主管昂格爾醫生(Tom Ungar)批評,這類幻聽推廣過於簡單化,甚至走向極端,他們只集中辨別聲音的好壞,忽略了聲音的內容。他說:「幻聽可以是精神病的徵狀,大部分有幻聽 的病人更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昂格爾續稱,若然幻聽者感到心境平靜,又沒受到困擾,認為毋須接受精神科跟進,這是他們的個人選擇。




鄭醫師補充:


一般定義幻聽是當事人聽得到,旁人聽不到的聲音。很多人會在門診問我,有幻聽是否就是精神分裂症?是不是有幻聽症狀就得治療?藥物治療,幻聽一定會消失?


最簡單的例子,有些靈媒或者是乩身為業的人,他們也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這算不算幻聽?專業醫師如何決定哪些幻聽該處理?答案是當事人功能到底穩不穩定。


如果一個人能夠穩定工作、人際關係維繫良好,吃飯睡覺都正常,即使看到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幻視)或者有幻聽,都不必處理。反之,因為幻聽症狀合併其他關係妄想、被跟蹤妄想或者是被害妄想,跟周邊的人相處困難,睡眠紊亂以及學業、工作一落千丈,甚至難以照顧自我或者出現暴力攻擊行為,這時就必須治療。


我在臨床上曾經治療過一位因為吸食安非他命導致患聽症狀的卡車司機,在幻聽症狀出現之初,他覺得很好,因為幻聽會在他一個人開車無聊時,講笑話給他聽。直到他因為幻聽干擾,導致無法專心開車,出了兩次車禍,他才正視幻聽對他的影響,願意接受治療。


被疑似有精神分裂症困擾,出現幻聽症狀的患者,一般都缺乏病識感,不會承認自己生病,因此發病之初,願意接受治療者比例不高,因為對他們來說,幻聽就是一般人聽到聲音的感知,清晰無比。之前我還在區域教學醫院工作時,曾經和一個患者做了一個有趣的對談。我告訴她:「你一定覺得我們都瘋了,只有你沒有瘋!」她聽完哈哈大笑,非常開懷與釋放,因為從來沒有一個醫師可以如此同理她的感受。


然而,精神科用藥並非幻聽治療的保證,臨床上有三到四成的患者,不管如何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幻聽仍不會消失,接下來,有些臨床醫師便會建議用電擊方式來治療。不想接受這類治療的人,建議可以參考由加拿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營養學博士,被稱之為分子矯正療法之父的Abram Hoffer經過臨床實證証實的治療方式來協助,即使已經服藥一段時間的患者,仍能在分子矯正療法協助下,減少藥物劑量使用而維持穩定,同時減藥物引發的副作用。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無藥可醫》這本書的相關章節。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透過和治療犬互動 自閉症孩子逐漸學會說話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擁有自閉症的孩童通常在社交和溝通上都比較不擅長,美國俄亥俄州有學校就找來動物保護聯盟的治療犬,幫忙25名患有自閉症的學生透過互動、照顧的方式,漸漸地幫助他們改善病情。


參與這次「關愛計畫」幫助自閉症孩子的狗狗叫做巴斯特(Buster),牠曾經是隻流浪犬,但後來被訓練成為治療犬,每週4次到學校陪伴學生們。動物保護聯盟負責人拉帕基亞(Christy Lapaglia)表示,學生會主動的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來爭取和巴斯特相處的時間,而巴斯特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學會了一些指令。



▲治療犬幫助罹患自閉症的孩子們漸漸學會說話。(圖/取自fox8.com)


經常參與計畫、觀察學生狀況的說話能力與語言病理學家也指出,有部份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把文字湊在一起,說出「巴斯特,來。」這樣的話,雖然看起來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對有些自閉症孩子來說,是個相當了不起的突破。


現在,巴斯特約只有5個月大,等到牠漸漸長大,接受更多訓練,也將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更多孩子。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提出國外的研究,也就是透過騎馬來提升自閉症小孩的互動能力,進而改善病情:


 

現在又多了一種可能性,這極可能都是透過催產素的提升來改善症狀。期望這類治療能多推廣,造福更多自閉症患者。

原文報導網站連結: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受虐女性產自閉兒風險增

法新社 – 2013年3月21日 下午5:35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SPH)研究人員根據美國護理師研究II(US Nurses' Health Study II)資料進行研究,對象是451名產下自閉症兒童的母親與5萬2000多名非自閉症兒童的母親。


研究說:「很明顯的,曾遭受高程度生理與心理虐待的女性,產下自閉症兒童的風險比未受虐的女性多了61.1%。」


研究今天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JAMA Psychiatry)。


研究主筆羅伯茲(Andrea Roberts)說,這項研究發現指出自閉症的「全新風險因子」。


 


鄭醫師補充:


這幾年的研究告訴我們,對母親來說,不管是身體或者是心理壓力,都會造成小孩自閉症的風險增加。心理壓力造成小孩自閉症以及注意力缺損過動症(ADHD)的風險,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53828/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7480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59871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747567


母親的受虐經驗造成心理壓力,的確會造成小孩自閉症罹患的風險增加,因此在懷孕前,曾有受虐經驗的女性若是能透過有效的心理處理技術,根本處理過去受虐經驗的影響,應該可以降低降低小孩自閉症罹患的風險。


上述報導參考文獻:


Roberts AL, Lyall K, Rich-Edwards JW, Ascherio A, Weisskopf MG. Association of Maternal Exposure to Childhood Abuse With Elevated Risk for Autism in Offspring. JAMA Psychiatry. 2013;():1-8.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3.447.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6666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精神分裂症,最難處理的部分絕不是妄想或者是幻聽這一類所謂的正性症狀,而是負性症狀。負性症狀包含表情淡漠、社交畏縮、喪失情感表達以及認知功能障礙等等。而這是目前的抗精神病藥物最難改善的症狀。


最新研究發現,對於負性症狀難以改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補充B12以及葉酸可以協助改善。尤其是對那些負責葉酸代謝基因有障礙的患者而言,效果更佳。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對於精神分裂症的負性症狀開啟另一條通道。這項研究也針對患者的基因變異來做研究,因此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個別體質差異是否能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提供新的治療方向。


之前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負性症狀來表現的患者,與葉酸缺乏有關,特別是那些對於調節葉酸功能的基因出現變異的人更明顯。這項研究透過140個非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補充B12和葉酸以及安慰劑,歷經16周的治療觀察與比較,這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儘管症狀穩定,但是負性症狀非常明顯,精神分裂症的正性以及負性症狀症狀評估(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簡稱PANSS)分數至少60分以上(越高代表症狀越差)。


實驗組的參與者每天服用2毫克的葉酸與400微克的B12,對照組服用安慰劑來做比較。參與者在實驗開始前,以及第2、4、8、12以及16周時做評估與檢查,除了作量表評估之外,還有抽血量測體內的B12、葉酸以及同半胱胺酸( homocysteine)濃度,同時有抽血做四個跟精神分裂症負性症狀有關的基因(包含 FOLH1, MTHFR, MTR以及COMT)。


儘管服用安慰劑參與者和服用B12和葉酸的患者在負性症狀評估上有改善,但統計數字差異不大,但如果把基因變異的變數考慮進來,患者負性症狀的改善非常明顯。之前研究發現患者帶有葉酸代謝功能不佳的基因FOLH1(484C),負性症狀表現較典型。若是葉酸代謝基因屬於高功能的 FOLH1 (484T),補充B12和葉酸治療效果會比較好。


相關參考文獻:


Roffman JL, Lamberti J, Achtyes E, et al. Randomized Multicenter Investigation of Folate Plus Vitamin B12 Supplementation in Schizophrenia. JAMA Psychiatry. 2013;():1-9.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3.900.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6605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閉症躁鬱症 發現相同變異基因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2013年3月1日 16:32




自閉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躁鬱症、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過去被認為是沒有關聯性的精神疾病,且在表現特徵上也不盡相同。然而,這項認知可能需要重新改寫,近日發表於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發現,這些精神疾病在基因上都出現同樣的變異,為精神病醫學研究上的重要發現。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指出,此項大規模研究共有6萬多人參與,包括3萬3千多名精神疾病患者,2萬7千多名做為對照組的民眾。研究從2007年就開始進行,針對參與實驗者的DNA做分析,在300億個DNA資訊中試圖找出精神疾病患者大腦中與一般人有無相異之處。


過去的類似研究中曾發現同卵雙胞胎中基因雖完全一樣,但其中之一罹患精神分裂症,另一名雙胞胎卻有可能是出現躁鬱症,而非一模一樣的精神疾病。研究主筆者哈佛醫學院和麻塞諸塞州總醫院的精神病學喬丹教授(Jordan Smoller)表示,研究中主要的重要發現在於DNA中有4個特定區塊與精神疾病都有關,其中有兩種基因已確定在部份的鈣離子通道(calcium channels)上,鈣離子通道為負責傳遞訊息到大腦的神經元。


研究人員認為目前拿來降血壓的藥物「鈣離子阻斷劑」,與此項研究中發現的基因缺陷部份有關聯,因此或許能用於治療躁鬱症,且目前麻塞諸塞州總醫院也已有使用鈣離子阻斷劑來治療10名躁鬱症患者的臨床試驗,未來將會擴大至大型臨床試驗。


鄭醫師補充:


兩三個月前,才有一篇研究證實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一部分相同的基因變異,這次又發現自閉症與躁鬱症的某些基因變異是一致的。這部分與鈣離子傳導異常可能有關,研究人員目前正透過鈣離子阻斷劑來協助躁鬱症患者改善,也許過一陣子,可能有些報告會建議自閉症患者也同樣能用鈣粒子阻斷劑來協助症狀穩定也說不定。


鈣離子阻斷劑,通常用於心臟科的血壓控制穩定,改善心律不整以及偏頭痛等等,而對情緒穩定也有些幫助,然而其實際藥物作用機轉,目前還不清楚。這類藥物服用最常見的副作用便是頭痛,不過大部分的患者都會隨著時間增加而副作用減輕甚至消失,如果一直持續,最好和開藥的醫師討論換藥。此外,某些服用者容易出現牙齦的壓痛、腫脹以及流血等等。規律刷牙、使用牙線以及牙科護理也能減緩相關副作用,其他副作用包含心跳變慢或者心律不整、血壓下降、便秘、虛弱以及腿部腫脹等等。相對於其他藥物,這類藥物對於躁鬱症的控制效果較不明顯。


十年前開始有些研究發表:


Levy, N. A. and Janicak, P. G. (2000), 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s for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s, 2: 108–119. doi: 10.1034/j.1399-5618.2000.020204.x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34/j.1399-5618.2000.020204.x/abstract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for Bipolar Disorder: verapamil, isradipine (and nimodipine) 2006. 1/5/07.


Wisner, K.L., et al. Verapamil treatment for women with bipolar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1 May 2002: 745-52. 1/5/07.

Goodnick, P.J. The use of nimodi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ood disorders. Bipolar Disorders 2 Sept 2000: 165-73. 1/5/07.

Silverstone, P.H., and L. Birkett. Diltiazem as augment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bipolar disorder: a ret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 May 2000: 276-280. 1/5/07.


至於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可以連結參閱:



Identification of risk loci with shared effects on five maj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genome-wide analysis
Cross-Disorder Group of the 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
The Lancet - 28 February 2013
DOI: 10.1016/S0140-6736(12)62129-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跟一般孩童相較,自閉症孩童身上有更高的重金屬累積量,不管是血液或者是尿液檢測。這項研究蒐集了55位年紀5-16歲的自閉症患者與44位與他們年齡相仿的一般孩童來做為控制組的比對實驗。


結果發現,自閉症患者的紅血球鉛濃度高出41%,尿液檢測更高出74%,尿液檢測已發現鉈高出77%,錫高出115%以及鎢高出44%。這些毒性金屬會影響他們腦部的正常發育還有身體器官及系統的功能被擾亂。


研究還發現,重金屬濃度越高的孩童,自閉程度就更嚴重,尤其是汞和鎘的部分的關聯性最高(38-47%相關)。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找到自閉症患者與重金屬的累積與曝露有關,移除體內重金屬對於減輕自閉症患者的症狀應該有幫助,因為之前研究人員做過相關臨床測試證實。


提醒大家,這些檢測,不管是紅血球或者是尿液檢測都是功能性醫學實驗室才能提供的客觀檢測,尤其是尿液檢測,絕非單純蒐集尿液而已,必須先透過口服螯合劑,接下來蒐集6-8小時的尿液來做檢測,才能真正看出體內是否有過多的重金屬殘留。


參考文獻:


James B. Adams, Tapan Audhya, Sharon McDonough-Means, Robert A. Rubin, David Quig, Elizabeth Geis, Eva Gehn, Melissa Loresto, Jessica Mitchell, Sharon Atwood, Suzanne Barnhouse, Wondra Lee. Toxicological Statu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vs. Neurotypical Children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Autism Severity.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2; 151 (2): 171 DOI: 10.1007/s12011-012-9551-1


之前相關文獻還可以參閱: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jt/2009/532640/


http://autismtreatmentclinics.com/uploads/Porphyrins_in_Autistic_Disorders1.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發表於去年的研究發現,每周一次的音樂治療經一個月,就能改善自閉症患者的症狀,尤其是專注力的提升效果更明顯,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相關文獻:


See, C. M. The Use of Music and Movement Therapy to Modify Behaviou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Pertanika J. Soc. Sci. & Hum., 20 (4): 1103 - 1116 (2012)


2008年UCLA學者發現,自閉症患者可以透過音樂來協助,在音樂治療中,他們更有反應:


http://www.newsroom.ucla.edu/portal/ucla/using-music-to-explore-the-neural-49912.aspx


2011年一項研究,透過功能性核磁掃描的研究發現,聽音樂有助於全腦刺激:


Vinoo Alluri, Petri Toiviainen, Iiro P. Jääskeläinen, Enrico Glerean, Mikko Sams, Elvira Brattico. Large-scale brain networks emerge from dynamic processing of musical timbre, key and rhythm. NeuroImage, 2011; DOI: 10.1016/j.neuroimage.2011.11.019


不只是自閉症患者能透過音樂來改善,一般小孩若能多接觸音樂甚至學習音樂技能,將會幫助大腦發展更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孩子的母親若是在懷孕時服用帝拔顛(sodium valproate )抗癲癇藥物,小孩日後出現自閉症以及其他神經發展的風險明顯增加。研究人員在2000-2004年期間,透過528位在英國西北部的孕婦的調查研究發現。


其中不到一半的孕婦曾有罹患癲癇病史(243位),只剩34位孕婦懷孕期間仍然服用抗癲癇藥物,59位孕婦曾服用癲通(carbamazepine),另外59位服用過帝拔癲(valproate),36位服用過新一代抗癲癇藥物lamotrigine,41位曾經服用至少兩種藥物控制癲癇,有15位服用其他藥物。


研究分析小孩在滿周歲、三歲以及六歲時的生理和智力發展,資料蒐集主要是透過詢問母親是否曾因小孩的行為、發展、教育或者是相關健康問題看過相關專科醫師,最後完整蒐集415位孩童的資料,其中有19位孩童被診斷有在六歲之前,被診斷有神經發展問題,其中三位還有生理上的異常。


這19個孩童中,12個被診斷為自閉症,,12位當中還有一位合併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另外有三位只有ADHD,剩下四位被診斷為運動功能障礙(dyspraxia)。跟沒有癲癇病史的母親相比,運動功能障礙的孩童出現機率較容易出現在罹患癲癇的母親身上,比例分別為1.87%與7.46%。


這些出現異常狀況小孩的母親在懷孕時服用帝拔癲或者合併其他藥物使用,研究分析發現若是懷孕時單獨服用帝拔癲使用的母親,產下神經發展異常的小孩危險性提高到六倍以上。帝拔癲合併其他藥物使用的危險性則提高到十倍以上。建議孕婦在懷孕期間對於抗癲癇藥物的使用務必謹慎,尤其是帝拔癲最好能避免,降低小孩日後罹患神經發展疾病風險。


相關參考文獻:


Rebecca Louise Bromley, George E Mawer, Maria Briggs, Christopher Cheyne, Jill Clayton-Smith, Marta García-Fiñana, Rachel Kneen, Sam B Lucas, Rebekah Shallcross, Gus A Baker, On Behalf of the Liverpool and Manchester Neurodevelopment Group. Research paper: The prevalence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prenatally exposed to antiepileptic drug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2013 DOI: 10.1136/jnnp-2012-304270


使用帝拔顛為何和自閉風險增加有關?原來是這類藥物使用會導致葉酸缺乏,而孕婦葉酸缺乏是自閉症的重要危險因子,建議不管有沒有懷孕,只要服用帝拔顛,最好能額外補充葉酸:


http://www.nelm.nhs.uk/en/NeLM-Area/Evidence/Drugs-in-Pregnancy/Use-of-sodium-valproate-in-pregnancy/


此外,孕婦年紀越大,小孩自閉症風險愈高:


Sven Sandin, Christina M. Hultman, Alexander Kolevzon, Raz Gross, James H. MacCabe, Abraham Reichenberg. Advancing Maternal Ag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Risk for Autism: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12; 51 (5): 477 DOI: 10.1016/j.jaac.2012.02.018


最近研究也發現,父親年齡大,小孩自閉症風險亦隨之提高,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