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功能性醫學園地 (3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常有人會說,提不起勁或者心情不好,吃個甜食就會改善,一些甜食的廣告,也以幸福快樂的感覺來吸引大家多食用,這並非無稽之談,但也潛藏更多的危險。在無力、或者處於輕微憂鬱時,增加腦內血清素最快的方式,就是攝取醣類,甜食、米飯、麵包之類的來源,血糖就會上升,身體為了降低血糖,胰島素就會開始分泌,接下來對於血清素的增加會有幫助,所以胰島素不只在平衡血糖,還能製造身體的蛋白質。


但是若是沒有補充胺基酸來源,一直靠甜食來增加血清素的合成,只會導致身體的胺基酸越來越少,因此甜食只能算是一種興奮劑,往往只有短暫的效果,在恢復經歷改善憂鬱的上,效果無法持續。因此,在改善憂鬱這件事來說,要充分攝取完全蛋白質,配合優質的醣類來源,這才能讓血清素進入大腦的狀況,效率更高且持久。


很多人並不瞭解,低血糖是最容易誤診成精神疾病的身體功能失衡,低血糖經常出現的症狀像是突然感到焦慮不安、突如其來的不安全感、注意力衰退、晚上常醒來,這些症狀在精神科門診常會被當成焦慮或者憂鬱來處理。


常常會想吃甜食的人,可能體內的血糖濃度都是上上下下極不穩定的,對甜食的渴望就在提醒一件事:低血糖,因此在正餐之間長覺得餓想吃東西,或者半夜醒來就會想吃東西,體重起伏不定,一旦便胖就很難瘦回來,都可能有血糖代謝異常有關。


血糖在體內影響的不只是胰島素而已,也就是說,一旦血糖過高,胰島素分泌來降低血糖,但如果血糖過低,體內的壓力系統就會啟動,所以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就會開始作用,來幫助血糖上升,引此,血糖值穩定,身體能公憤稱份的葡萄糖給大腦,精神、注意力、心情及思考等等就會維持在高檔,因此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狀況,應該設法熱自己的血糖保持在穩定的狀況,也就是用過餐後,血糖緩慢上升,在飯後三到四小時,血糖仍維持與空腹血糖的值相當,當然胰島素的分泌也會正常。


反之,血糖維持不穩定,尤其是血糖經常處於過低時,大腦及身體不時感到恐慌,此時跟壓力有關的荷爾蒙不是會分泌,甚至傾巢而出,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身心症狀於焉產生。這些症狀會因為荷爾蒙釋放的優先事出而症狀有所不同,有人是焦慮不安加劇、有人則是睏倦想睡、或者手麻、心悸、頭痛等等,甚至有人會易怒或者無法控制的一直想吃甜食或者澱粉。


以上的資料,許多專業人員其實認知還蠻有限的,因此,對那些幾乎每天吃甜食、零食點心、清涼飲料,常常感到飢餓,常半夜醒來吃東西、傍晚容易感到疲憊、想睡,體重增加瘦不下來,靠甜食減緩壓力、頭痛、心悸或發麻等狀況、即使服用抗焦慮或者抗憂鬱改善有限,甚至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本身若有一些類似焦慮不安、憂鬱、易怒甚至強迫思考、行為等等症狀的人,應該都要從血糖與胰島素的穩定處理起,而不是給自己貼上精神科診斷而直接服藥控制,本末倒置。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有位門診患者的家屬,送了一本書給我參考,由於她的家人之前也是在飲食調整及營養療法幫助下,根本改善了精神症狀,因此她也花了許多功夫閱讀及收集相關資料,經常和我討論感謝她的熱心,讓我可以引用更多資料供大家參考,在此謹向她致意。


這本書的書名叫「憂鬱,是食物造成的?」作者是一位多年來使用分子矯正醫學來幫助門診患者的日本醫師溝口徹。裡面提到Abram Hoffer這位加拿大精神科醫師的一些故事,對營養療法有認識的人,大概都知道Hoffer醫師最著名的就是以營養療法來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改善。我認為內容很有趣,因此摘錄部分內容給大家參考。


好萊塢有一位女演員Margot Kidder,大家對她比較熟悉的代表作品就是超人電影中的飾演的女記者,她成名後,有一段時間積極出席各種社交場合,生活作息嚴重變調,同時沒有正常飲食,每天都沈溺在酒精之中。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天生就纖細、敏感、神經質的她開始出現問題,精神變得不穩定,儘管她一邊接受名醫的治療、服藥心理諮商,一方面繼續她的演藝事業,然而其症狀卻未見好轉,甚至有一次現場轉播,在眾目睽睽之下出現異常的舉止,於是被媒體以「Margot恍神暴走,演藝生涯告終」為標題來報導。


接下來她的狀況持續惡化,並且開始出現妄想的狀況,例如自覺被竊聽、前夫要殺她等等,同時也認為自己的人生沒價值,甚至出現試圖自殺的狀況。後來在某宅第的庭院裡被發現自殺未遂、減掉自己的頭髮、拔掉自己的假牙、幾乎半裸,看起來與流浪漢無異,讓人費了好大勁才弄清其來歷。


接下來她依然繼續接受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但她對於一再重複親子關係、家庭背景、生產經驗、男性關係等早已述說無數次的個人隱私討論,已感到十分厭煩。因此她開始求助一些替代療法其中也包含針灸。針灸醫師知道她來自於加拿大,故推薦她去找同樣是加拿大籍的Abram Hoffer醫師,她知道Hoffer醫師本身是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生化博士,在半信半疑及擔憂的狀況下(與之前在精神科求診的不愉快經驗有連結)來到Hoffer醫師的診所,想不到Hoffer醫師問她的第一句話竟是她完全料想不到的問題:「你一直以來都吃些什麼樣的東西?」(我在門診也常問求診的人類似的問句)


從Hoffer醫師的談話中,她才知道有一種營養素療法的治療方式。Hoffer醫師認為她的主要問題是過去亂七八糟的飲食生活所導致的營養不良,就是造成她種種精神狀況的原因,在Hoffer醫師的建議下,她開始致力於營養療法的改善,並在稍後順利康復。之後她再婚,也順利懷孕生子,現在過著含飴弄孫的悠閒生活,並且順利重演演藝圈,精湛演技更勝昔日。


上述的營養療法,正確名稱為「分子矯正營養療法」(分子矯正醫學),其創始人之一就是Hoffer醫師,他在加拿大致力於許多相關的治療工作,不僅因為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營養療法而聞名,對嚴正患者的營養療法也同樣著名。之所以會跨入癌症治療的領域,是因為他本身是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會接受癌正患者合併憂鬱症狀患者的照會,後來發現經他建議治療的憂鬱患者,其本身癌症的存活時間明顯比其他患者來的長很多,因此後來經由分子矯正來幫助的癌症患者也相當多。


Hoffer醫師嘗試過各種方式,與當時支援加拿大精神醫療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究發現以菸鹼酸(B3)為中心的營養療法對改善精神分裂症有顯著的功效,他並以How to live with schizophrenia(如何與精神分裂症共處)為題發表這樣研究成果。由於Hoffer醫師與一般精神科治療的觀念不同,甚至一度被視為異端,而Hoffer醫師的論文一開始儘管沒被廣為接受,但卻吸引另一位知名學者Linus Carl Pauling的注意,他是曾經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及和平獎殊榮的傑出研究人員,Pauling博士主張為了提升疾病治療及預防效果,必須從分子的層次來思考身體,這正是現代醫學缺乏的觀點,提倡營養素(分子矯正物質)可預防、治療疾病的觀念在兩個人交流及合作下,在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首次把分子矯正營養療法的新概念提出來。


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找「憂鬱,是食物造成的?」這本書來詳讀。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研究:除霉劑、清香劑易致乳癌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7/20 15:35



美國研究人員說,除霉清潔用品和空氣清香劑合用容易引發乳癌。



美國「寂靜春天研究所」研究人員說,他們訪談了一千五百名婦女,問他們多久使用一次除霉清潔劑、空氣清香劑。結果發現,同時使用這兩種產品的人罹患乳癌的比例,比一般婦女高了一倍。



研究員布蘿笛說,除霉產品和空氣清香產品應該跟乳癌有相當的關係。另外,常用防蚊液的人也比較容易得到乳癌。



最近美國的研究任原針對1500名婦女作的問卷調查發現:同時使用除黴清潔劑及空氣清香劑的人,其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一般婦女高出一倍。此外,經常用防蚊劑的人也比較容易得到乳癌。


讓我們參考美國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對環境毒素的影響所提出來的說明建議:


我們暴露於危險廢棄物、當地垃圾焚化爐的排放、溶劑、重金屬、地下水汙染物,包括像砷等重金屬工業廢棄物,以及常見的物質,例如鄰苯 二甲 酸鹽(所有塑膠瓶所含的塑化劑)與多溴聯苯醚(阻燃劑)


最近一份對臍帶血的研究發現共有287種有毒化學物質,其中217種會毒害大腦與神經系統。表示胎兒在出生之前就已經暴露於毒素之下了36



我們先進行一個小檢測。看看自己是否中毒了。


 


如果答案為「是」,則在左邊的方格打勾。然後利用以下的分數欄看看自己的情況有多嚴重。


 















































 



毒素測驗



 



每天或隔天都有排便困難的問題。



 



我有便秘的問題,隔天或隔好幾天才會上廁所排便。



 



我的尿液量少、色濃、味重,而且一天只有幾次。



 



我很少會大量出汗。



 



我有以下一種或多種症狀


·        疲勞


·        肌肉疼痛


·        頭痛


·        注意力與記憶力的問題



 



我有纖維肌痛症或慢性疲勞症候群。



 



我喝自來水或井水。



 



衣服送乾洗。



 



我工作或居住在「氣悶」的建築物裡,通風不良或是窗戶打不開。



 



我居住在大都會區或是工業區內。



 



我使用家庭或草皮花園用的化學物品,或是由滅蟲公司進行房子或公寓的除蟲作業。



 



我的牙齒有1-2顆以上的汞齊鑲牙。



 



我每星期吃一次以上的大型魚類(劍魚、鮪魚、鯊魚、馬頭魚)




























 



我對以下一種或多種物品過敏


·        汽油或柴油煙霧


·        香水


·        新車的氣味


·        布料店


·        乾洗


·        髮膠


·        其他濃烈的氣味


·        肥皂


·        清潔劑


·        煙味


·        加氯消毒的水



 



吃了含有MSG(味精)(味精)、亞硫酸鹽(葡萄酒、沙拉吧、乾燥的水果)、,苯甲酸鈉(防腐劑)、紅酒、起司、香蕉、巧克力,甚至是少量的酒精、大蒜或洋蔥,都會讓我有不舒服的反應。



 



在喝了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之後,我會覺得精神亢奮,也會有關節與肌肉疼痛加劇的情況,或是低血糖症候群(焦慮、心悸、冒汗、暈眩)



 



我固定服用以下的物質或藥物:


·        乙醯胺酚 (Tylenol)


·        制酸劑藥物 (Tagamet, Zantac, Pepcid, Prilosec, Prevacid)


·        藥丸、貼布或乳膏的賀爾蒙調節藥物(避孕藥、雌激素、黃體素、前列腺藥物)


·        異丁苯乙酸Ibuprofen)或那普洛辛naproxen),


·        結腸炎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週期性的頭痛,、過敏症候群、反胃、腹瀉或消化不良等藥物。



 



我因為各種原因而有黃膽(皮膚變黃),或是被告知有吉伯特氏(Gilbert’s)症候群(肝臟檢測的膽紅素指數偏高)。



 



我有以下任何的病史


·       


·        吸煙導致的肺


·        其他類型的癌症


·        前列腺問題


·        食物過敏、敏感或不耐症



 



我有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ALS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或其他運動元神經疾病或多發性硬化症的家族病史。



0-6表示可能有身體輕度的毒素污染,7-9分表示可能有中度的毒素污染,10分以上表示可能有重度的毒素污染。(從以上問卷也讓我們瞭解乳癌與環境毒素的累積關係密切)


 


我們的食物與住家也有許多毒素(像特定的清潔劑或殺蟲劑),這些都提高了我們體內的總毒素含量。


 


食物中的添加物與毒素


我們的食物中可以添加3500種不同的化學物質,我們的住家則有3000多種37。每一種都是合法的,受到這些毒素影響的程度,依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定。


一般的美國人每年吃下幾磅的荷爾蒙、抗生素、食品化學物質、添加物、人工甜味劑與MSG(味精)。



有二件事情是大部分的醫生在醫學院所沒有學到的:


 



  1. 營養素與食物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2. 毒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以及排毒的重要性

 


而這二件事,卻可能是治癒疾病與恢復健康,所必須要明瞭的主要重點。



很遺憾地,這是我們社會裡屢見不鮮,且一再重複的故事。我們就活在毒素之海當中一年排放6百萬磅的汞,以及25億磅的八萬多種有毒化學物質。


 


這些工業排放物質威脅了我們的健康,以及地球的健康。這些物質的排放也引起了地球暖化與慢性疾病問題。這些已知的神經元毒素怎麼可能不會影響我們的大腦?這些毒素如何傷害我們的大腦?我們要如何自我保護與排毒?


 


這些問題是醫學界必須要面對且提出解答的。每個人對毒素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些人的排毒功能良好,其他人,像我以及自閉症、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與沮喪的患者,通常無法排出體內的毒素。



每天都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紀錄汞對神經發育與神經行為的影響。


 


一份研究28發現在製造日光燈時暴露於汞蒸汽之下的工人,比較容易有焦慮與沮喪的情況,記憶力與運動功能障礙的現象也比較多。


 


清理911慘劇現場的工人暴露於大量的有毒金屬之下。在另一份研究中,29其中有160名工人出現八種或以上的慢性症候群,包括沮喪、焦慮、失眠、體重增加、高血壓與疲勞。


 


在以DMSA(一種FDA核准的金屬螯合劑)螯合檢測之後,發現他們的尿液當中有高含量的汞與鉛。在經過三到四個月的排毒治療之後,那些工人的症狀平均改善了60%。


 


汞經常是許多問題的根本原因。但是哪位精神科醫生或神經科醫生在開立百憂解的處方籤之前,會先檢查是否有重金屬中毒的情況?



中毒的醫生:我自己的大腦衰竭


如第I部所敘述的,我以自己變成患者的痛苦方式,瞭解到毒素與排毒的重要性。


 


我對中國與神秘的東方有股莫名的迷戀與熱愛,這或許是源自於童年的時候,我們經常在中國餐廳享用的星期日晚餐。我完全不知道美味的晚餐會損傷我的大腦,造成生活的脫軌。



 


我熱愛中國文化、那裡的人民、以及以食物做為藥物的方式。在中國,人們「吃」藥。服用藥物的中國話叫「吃藥」。食物和療癒是緊密相連的。在中國,食物就是藥物。


 


在十年之後,我回到中國,在北京生活與工作,準備開設一個醫療中心。在十年內,北京從一個穿著毛裝、騎著腳踏車的千萬人口城市,搖身一變,成為瘋狂追逐金錢的慾望之都,觸目所見盡是奧迪驕車、行動電話、高跟鞋與商務套裝。


當時我對汞一無所知,也從未聽過基因多型性。但是最後卻發現,我缺失了一種將汞與其他21世紀的毒素排出體內所需的關鍵基因-- GSM1基因。


 


我們的人口有一半以上缺少這種基因,這些成為生病的另一半。   


 


在我回到麻州西部美麗的柏克郡山區的家園時,我開始出現慢性疲勞症候群(CFS)  


怎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我會生病呢?在急診室不眠不休的工作壓力,對我的健康當然是沒有幫助的,在緬因湖的嚴重腸道感染也是雪上加霜,總之,我就是突然生病了。  


在探尋病因多年之後,有位同事提到說許多出現CFS(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是因為中毒。


 


因此我檢查了頭髮的汞含量,結果是超高。或許是因為每天所吃的鮪魚三明治、接種各種不同的疫苗、使用含有硫柳汞thimerosol)的隱形眼鏡藥水、以及我對壽司的熱愛,再加上我在北京的冬天,呼吸了含汞的烏黑冰冷空氣,都造成了體內汞含量的累積。


 


我又做尿液檢測,看看體內的總汞含量。我使用一種螯合物質,會與體內重金屬結合,並從尿液與糞便排出重金屬。「正常的」汞含量低於3,我的數值接近200。只要數值超過50,就視為「中毒」。


 


透過漫長的學習過程、以自己做實驗、並與數百位專家對談之後,我透過精心設計的排毒過程,擺脫了體內的汞,這個過程包括排毒食物、營養補充品、靜脈注射的穀光甘肽與維他命 C、金屬螯合劑以及三溫暖。


 


我同時也進行腸道的修復,排除食物過敏原以及服用益生菌與酵素,但是一直到我排出體內的汞之後,我的身體才真正地康復。



 

 


如果我們要解決我們的慢性疾病,以及擺脫情緒、記憶力、注意力與行為障礙的負擔,處理重金屬與化學毒素,以及排除對人體的下游效應,是絕對必要的。


 


更多資料請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相關內容。有趣的是,我在協助客戶改善時,有效率的排毒程式往往能在兩到三週的時間大幅改善其身心狀況,知名的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研發的排毒程式,是藉由烤箱、運動及營養補充的方式來幫助身體處理殘留的毒素,相關原理及作法,可以參閱清新心靈‧清新心靈這本書的資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脂肪攝取不均 家族肥胖元兇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07/17 13:50 林仟懿







(法新社巴黎16日電) 法國研究人員今天指出,暴飲暴食加上飲食中脂肪組成失衡,可能造成肥胖代代相傳。



Omega-6與Omega-3這兩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良好健康都很重要。



但科學家在老鼠實驗中發現,前者攝取過多、後者攝取不足,可能生出過重的下一代。這些老鼠經過設計,反映出人類飲食近年來的變化。



過去40年間,典型西方飲食中Omega-6與Omega-3的比例在歐洲大部分地區,從健康的5比1轉為15比1,在美國更高達40比1。



美國婦女的母乳中,兩者平均比例從6比1變成18比1。



先前的研究已顯示這種失衡情況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但主持研究的尼斯大學(University of Nice-Sophia Antipolis)生化學家艾約(Gerard Ailhaud)指出,「這是首次我們證明肥胖在世代間增加」與Omega攝取有關。



他表示:「Omega-6就像製造肥胖的炸彈。」



肥胖與飲食脂肪比例,或單純的與吃進的卡路里更有關係,專家看法不一。



研究結果為這場辯論加進另一個層面,可能為肥胖這個肆虐全球、特別是富裕國家的問題帶來新見解。報告刊載於美國「脂肪研究期刊」(Journal of LipidResearch)。



結果也顯示,體重增加一直存在於家族中,威脅健康,或許也不完全是環境因素所導致。(譯者:中央社林仟懿)



好油攝取夠不夠很重要嗎?是的,讓我們先看一個例子:


數十年前,極區的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居住在極區的愛斯基摩人以鯨、海豹與魚的飲食中,含有很高的膽固醇及脂肪,然而他們很少有肥胖記冠狀動脈疾病的問題。另外的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居住於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其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遠低於西方國家。愛斯基摩人的飲食中的脂肪含量與西方飲食相近,主要差異是脂肪的來源。愛斯基摩人脂肪攝取住要來源是海洋的哺乳類及魚類(Omega-3),而西方人攝取脂肪來源主要來自於陸生動物及植物(Omega-6)。


知名的醫學研究學者William Harris對這些研究報告提出說明:「大部分的研究都將焦點擺在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上,魚油終究含有許多這種特別的脂肪酸。魚油中最引人注目的長鏈omega-3是EPA與DHA。EPA及DHA最好的來源是富含油脂的魚,例如鯖魚、鯡魚及鮭魚。瘦肉較多的白肉魚,例如鱈魚及鰈魚等,僅含有少量的Omega-3(這是許多父母讓小孩吃的魚)。」


最近美國的研究發現:暴飲暴食,加上飲食的脂肪失衡(好脂肪太少),會讓肥胖代代相傳。過去四十年的飲食變化,Omega-6與Omega-3的比例已經由5:1惡化到15:1,在美國甚至是40:1。連母乳(一般印象中富含Omega-3的來源),在美國都從6:1惡化成18:1的慘況。在老鼠的實驗上已經發現這樣脂肪失衡所導致的肥胖現象將會代代相傳,人的狀況也類似。


Omega-3這類好油缺乏的狀況,不只會影響到肥胖及心血管問題也會影響到身心健康,在產品選購上,儘量找有獨立檢驗室背書,有純度認證,不含重金屬及農藥殘留的產品。素食者想補充,可以考慮補充亞麻仁油(量需多一些)、藻類、海草萃取的omega-3。


以Omega-3來幫助憂鬱症、產後憂鬱、或者協助有精神病史的孕婦減少精神科藥物使用,國內其實有相關的研究團隊也做出傲人的研究成果,相關的研究成果也被引用多次,顯然這是學術界都相當肯定的事實。這些臨床實驗對象服用的魚油劑量都比較高,比一般建議劑量至少多出二到四倍,提醒大家注意。相關內容請參閱:


http://sites.google.com/site/mindbodyinterface/n3inpsychiatricdisorders


以下讓我們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對於Omega-3的脂肪酸對身心健康的相關內容介紹:


















































 



脂肪酸測驗



 



我的指甲柔軟、龜裂或容易斷裂。



 



我的皮膚乾燥、發癢、或脫皮。



 



我有堅硬的耳屎。



 



我有雞皮疙瘩(在手臂後面或身體上的小突起)



 



我有頭皮屑。



 



我覺得關節疼痛或僵硬。



 



我經常覺得口渴。



 



我有便秘(一天排便不到二次)



 



我的糞便顏色淺淡、堅硬或有惡臭。



 



我有沮喪、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或記憶力喪失。



 



我有高血壓。



 



我有乳房纖維囊腫



 



我有經前症候群。



 



我有高LDL膽固醇、低HDL與高三酸甘油酯。








0-4可能有輕度的脂肪酸不平衡,5-7可能有中度的脂肪酸不平衡,8以上可能有嚴重的脂肪酸不平衡。

 

Omega-3脂肪來自野生動物這表示在現代社會已屬稀有難得。現在我們唯一真正的Omega-3來源是魚類,而我們所吃的魚類,大部分都受到毒素與汞的汙染,衍生出一大串的問題…


除了控制基因功能,調節自己的免疫系統,以及改善新陳代謝以外,這些脂肪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包覆人體高達100兆的每個細胞。沒有Omega-3脂肪,細胞之間無法適當地傳遞訊息。


 


二種最重要的Omega-3脂肪是EPA(eicosapentaenoic acid)DH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noic acid))。這二種都是必要的Omega-3脂肪。因為腦部大部分都是脂肪,其中60%是由DHA所組成的,這不難看出為什麼EPADHA如此重要。如果缺乏這二種脂肪,大腦就無法適當地運作。


 


然而,在過去的150年來,我們的脂肪攝取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改變。玉米油、大豆油與紅花油等會造成發炎的精煉omega-6油脂,取代了魚類與野生動植物的omega-3脂肪。


在我們的飲食中,omega-6omega-3脂肪的比例從11增加到101201,因而造成災難性的影響。所有老化的重大疾病與大腦失調的流行病,都與我們飲食的這項改變有直接的關連。


現在唯一真正的omega-3來源是母乳、野生魚類與動物、海草、藻類,以及由餵食亞麻籽與魚粉的母雞所生的雞蛋。



我們的大腦缺乏omega-3脂肪就無法運作。就是這樣! 這就是為什麼omega-3脂肪不足會引發沮喪與焦慮、躁鬱症與犯罪行為、精神分裂、注意力缺乏症與自閉症,以及學習障礙、失智症與許多其他神經性疾病的原因1


野生魚類與特定堅果及亞麻籽等種籽的omega-3脂肪酸,對我們的認知發育與學習、視力發育、免疫與炎性功能、胎兒大腦發育、大腦健康、阿茲海默症與精神疾病,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心臟病與癌症就更不用說了。


在最近的一項營養學大會中,我聽到約瑟夫 希柏恩(Joseph Hibbeln)醫生(他是國家衛生院致力於營養神經學的科學家) 針對魚油或omega-3脂肪對我們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出了一些驚人的數據。


他告訴我們,在我們飲食中,大豆油與玉米油等種籽油氾濫,其中所含的大量亞麻油酸(不健康的omega-6脂肪酸),造成了發炎與疾病。


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這種炎性的脂肪酸主要來自於大豆油。在美國所攝取的脂肪,80%是來自大豆油與其他類似脂肪的亞麻油酸。20%是魚油的EPA


 



在日本,一般人所攝取的脂肪有80%EPA,只有20%是花生四烯酸(也是不健康的omega-6脂肪酸)。這是為什麼日本人比較少有沮喪、失智症與心臟病的原因。



我們飲食中如此大量的大豆油是不安全的。最近的研究發現隨著攝取大豆油的亞麻油酸增加,英國的兇殺死亡率也大幅提高2。同樣的情況也發生於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與阿根廷。而兇殺案死亡率與海鮮的攝取成反比,表示攝取較多海鮮的社會,例如日本,兇殺案比較少。


 


更驚人的一份研究,2002年刊登於英國心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探討在補充omega-3脂肪之後,囚犯之間嚴重的暴力衝突減少3。安慰劑對照組試驗提供其中一組日常建議量的維他命、礦物質與omega-3脂肪,另一組則維持一般的監獄飲食與生活型態。只是提供維他命與魚油補充,監獄的嚴重暴力犯罪減少了35%


 


這同時也顯示魚類攝取不足,普遍與沮喪息息相關。一份為期一年的研究,證明EPA有助於治療頑固的沮喪


 


omega-3脂肪也有助於治療產後憂鬱症。魚油的DHA是母奶的重要成分,有助於胎兒的神經發育。體內含有較高omega-3脂肪的婦女,出現產後憂鬱的比率較低4


同樣地,有閱讀障礙、書寫障礙、其他學習障礙,以及注意力缺乏障礙的兒童,大部分都缺乏omega-3脂肪。在提高必要脂肪酸的攝取之後,這些兒童腦部的多巴胺活動也改善了。還有對照研究顯示提供魚油給這些有障礙的兒童,改善了他們的閱讀與拼字,也改善了他們在學校的行為,因為神經系統的運作極度仰賴這些脂肪酸5


 


omega-3脂肪廣為人知的是有益於心臟健康、肥胖與糖尿病,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心律不整與中風;可以減輕發炎與避免血管阻塞。它們對大腦功能的重要性也不遑多讓。



omega-3脂肪對人體的四大主要影響,以及牽涉到如此多情緒、記憶與注意力問題(以及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人體簡直就是這些脂肪所組成的:


1.      它們構築了所有的細胞膜(結合一些其它的主要脂肪,如磷酯-PC PS)


2.      減輕幾乎與所有腦部問題有關的發炎,例如自閉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阿茲海默症與沮喪。


3.      均衡血糖,如第7章所述,血糖是維持大腦健康所不可或缺的。


4.      促進腦部重要分子BDNF(大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的活動,就好像是「神奇的肥料」一樣,刺激新細胞的生長與提升細胞的連結。


更多資料請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相關內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他命D不足 失智風險升高


路透 更新日期:2010/07/13 21:17



(路透倫敦12日電)科學家今天表示,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較低的年長人士,記憶、學習和思考出問題的可能性較大,顯示缺乏維他命D可能是失智風險的早期警示。



英國、義大利和美國研究員針對850名65歲以上的義大利人進行研究,發現嚴重缺乏維他命D的人,整體認知功能大為衰退的可能性增加60%,心智彈性發生問題的可能性也增加31%。



  英國艾克斯特大學(Exeter University)半島醫學院(Peninsula Medical School)的呂艾林(DavidLlewellyn)說:「這是首次有研究指出,維他命D濃度低與認知衰退有明顯關連。」呂艾林領導這項研究。



他說:「我們現在可以證實,維他命D濃度較低與後續發生認知問題兩者之間的關連。」



  全世界估計有10億人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過低。呂艾林表示,這些研究發現「值得嚴肅看待」。



  他表示,讓年長的人服用維他命D來提高濃度,可能是「避免失智症非常有希望的治療目標」。尤其是維他命補充劑便宜又安全,已用來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風險。



  絕大部份的維他命D是皮膚暴露在陽光下的自然副產品。諸如多油魚類等食物也有維他命D,對健康相當重要,有助細胞吸收鈣質,是強壯骨骼的關鍵。



  最近一些研究也顯示,維他命D可能有助預防癌症、動脈疾病和結核病。中央社(翻譯) 



一般而言大家都知道維生素D的缺乏會導致骨頭變薄、變脆、年紀小的人缺乏會影響生長發育,產生軟骨症,老年人自然是骨質疏鬆,但為生命D其實還有調節肌肉神經的功能、降低發炎及影響細胞增生、分化及凋亡的功能,相關資料不妨參閱:


"Dietary Supplement Fact Sheet: Vitamin 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Office of Dietary Spplements. http://ods.od.nih.gov/factsheets/vitamind.asp. Retrieved 2010-04-11. 


現代人曬太陽時間不足,而且怕紫外線,拼命防曬,然而維生素D的人體自行製造功能就要靠UVB(波長270–300 nm, 最大製造量的波長則是 295-297 nm):


 Eleanor Margaret Hume, Nathaniel Sampson Lucas, and Hannah Henderson Smith (1927). "On the Absorption of Vitamin D from the Skin". Biochem J 21 (2): 362–367. PMID PMC1251921.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251921/?page=1. 


因此人體自己產生的維生素D自然不足,建議大家最好額外補充。市售的維生素D分D2與D3,建議大家選購以D3為主,因為D3能提維持血中維生素D活性物質的效能是D2的三倍以上:


Armas LAG, Hollis BW, Heaney RP (2004). "Vitamin D2 is much less effective than vitamin D3 in human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89 (11): 5387. doi:10.1210/jc.2004-0360. PMID 15531486. 


除了上述的疾病以外,維生素D的缺乏還與頭髮毛囊生長健康有關:


Amor, KT; Rashid, RM; Mirmirani, P (2010). "Does D matter? The role of vitamin D in hair disorders and hair follicle cycling". Dermatology online journal 16 (2): 3. PMID 20178699.  


此外周邊血管的疾病、特定癌症、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兒童糖尿等等都有文獻報導:


Holick, MF (2004). "Sunlight and vitamin D for bone health and prevention of autoimmune diseases, cance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0 (6 Suppl): 1678S–88S. PMID 15585788. 


至於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也有文獻證實:


Evatt, ML; Delong, MR; Khazai, N; Rosen, A; Triche, S; Tangpricha, V (2008). "Prevalence of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and Alzheimer disease". Archives of neurology 65 (10): 1348–52. doi:10.1001/archneur.65.10.1348. PMID 18852350. 


最近美國、英國及義大利等研究人員再一次透過研究分析發現:超過65歲的人,維生素D缺乏的人產生認知功能衰退的可能性增加60%,心智彈性發生問題增加31%,研究人員結論:維生素D的缺乏與認知功能衰退經實驗證實的確有關。


一般營養補充品的D劑量其實不大夠,建議大家在選購時,儘量劑量高一些的來源。有些人擔心劑量高會中毒,根據2007年的研究,每天補充超過10000 I.U.的來源,也沒有問題:


Lu Z, Chen TC, Zhang A, et al. (March 2007). "An evaluation of the vitamin D3 content in fish: Is the vitamin D content adequate to satisfy the dietary requirement for vitamin D?". The Journal of Steroid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103 (3-5): 642–4. doi:10.1016/j.jsbmb.2006.12.010. PMID 17267210. 


其他與維生素D相關的資料也可以參閱我部落格其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659&prev=16872&next=16455&l=f&fid=12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455&prev=16659&next=16102&l=f&fid=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規律生活和運動 柳奇:可避免長期慢性發炎


NOWnews 更新日期:2010/07/07 10:07 記者黃芳祿/南縣報導


除了藥物,柳營奇美醫院家庭醫學科、老人科主治醫師陳正一認為,或許健康的生活態度、規律的生活作息及運動、減少攝取過量加工食品及添加物、均衡且天然的飲食,儘量降低曝露於有害物質,才是避免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而不自知的良方。



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人類健康得以改善,壽命得以延長,疾病形態也由早期急性傳染病轉而進入長期的慢性病,隨著人口高齡老化,大多數人口或多或少為慢性疾病所困擾,而需要看許多不同科的門診,長期服用大量慢性病藥物。



免疫系統所引發的發炎現象,可以分成一般急性的發炎和溫和的慢性發炎,急性發炎是人體正常的一種防禦機制,是設計來對抗外來病毒細菌侵擾的自我保護機制,正常的急性發炎可以抵抗感染、修復受傷組織,使身體恢復正常運作,但有些時候我們的免疫系統在完成任務之後,卻又以某種程度長期低度運作,而且這種持續的免疫細胞釋放的發炎物質,對人體組織逐漸形成某種慢性傷害,這就是慢性發炎,時間久了在不同組織就形成不同的疾病。



1990年,哈佛大學心臟病利可(Paul Ridker)教授研究論文指出心臟病患者其實膽固醇是在正常範圍之內,高血脂並不能解釋心臟病,而心臟病的發作,根本上並非心臟為主的疾病,是心臟冠狀動脈處於長期慢性發炎,使膽固醇堆積,進而吸引發炎細胞聚集,以致於心血管內皮細胞形成斑塊,而斑塊破裂、剝離產生心血管栓塞,才引發心臟病的急性發作。



這項理論推翻了舊思維,但是事實上慢性發炎或許才是冠狀動脈斑塊的形成及剝離的元兇,而心臟病其實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結果。高血脂症、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腎臟病、老年痴呆,甚至於可怕的癌症,這些文明病也或許不是獨立的疾病,現代文明病某種程度上可以都是慢性發炎的不同表現而已。



長期慢性發炎會破壞健康的血管內皮組織,除了心血管的傷害之外,長期對大腦血管及神經細胞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是引起老年痴呆的重要原因。在胰臟貝他細胞(Beta cell)的損害則可能引發胰島素耐受不良,其結果當然也和目前最普及的糖尿病脫不了關係,慢性發炎當然也會破壞細胞的基因,引發細胞變化、產生癌症。



除了解功能性醫學的醫師之外,鮮有醫師會正視發炎對身體的影響有多廣泛及深遠。以下我僅摘錄功能性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一書中談到發炎對身體影響的機制及解決之道:


最近的調查發現我們疾病延燒的火焰,從自體免疫(24百萬)、過敏(5千萬)、氣喘(3千萬),到心臟血管疾病(6千萬)、癌症(1千萬)、與糖尿病(14百萬),這些林林總總,主要都是發炎的症狀。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會發炎?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治癒所有慢性疾病的關鍵,尤其是精神與大腦障礙。我們所吃的食物、環境中的毒素、潛伏的感染、未知的過敏與壓力。如果想要治療腫脹發炎的大腦,就必須找到起火點,然後把火撲滅。


大部分的人都熟悉發炎的情況。典型的症狀是疼痛、腫脹、發紅與發熱。想想看喉嚨痛、腫脹的膝蓋、或是感染的指甲,這些都是身體因為感染而發炎的情況。


發炎是身體本身對抗感染、刺激、毒素與外來分子的防衛系統。當身體偵測到這類的問題時,就會引發一連串的活動,動員白血球與一種稱為細胞激素的化學物質保護身體,避免外來的侵略。


當免疫系統自然的平衡(所造成的適度發炎情況剛好控制發炎、過敏、毒素或其他壓力源)受到干擾時,免疫系統會轉入長期的警告狀態,在全身散佈發炎的悶燒之火。


原本是要保護身體避免外來侵略的免疫系統,開始攻擊自己的細胞與組織。在發生這種情況時,問題就愈來愈嚴重了。這把火在心臟造成心臟病、在脂肪細胞造成肥胖、在全身造成癌症、在眼睛造成眼盲,在延燒到大腦時造成沮喪、癡呆、自閉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阿茲海默症、健忘、以及許多其他的問題。


在一方面,這種保護性的發炎過程可能出錯,不只是針對罹患像關節炎等炎性疾病的人,也包括生活方式和/或環境讓他們接觸到刺激物質的健康人士,例如牙齦疾病、食物過敏、毒素,甚至是糖分與動物脂肪等炎性食物所造成的輕度發炎。


細胞激素 是人體免疫系統「語言」的一種蛋白質,其作用方式類似於神經系統的「語言」--神經傳導素,以及內分泌系統或荷爾蒙分泌腺體的「語言」--荷爾蒙。


這些化學物質可以激發或緩解發炎,也是控制發炎的主要溝通系統,並指示免疫系統進行療癒。在受到毒素、感染、過敏原、壓力、惡劣的飲食、或是久坐的生活習慣等因素的觸發, 細胞激素陷入失控狀態,開始在全身與大腦展開攻擊。現在有將近40萬份的科學研究,探討這些免疫訊息傳遞因子在每種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炎是不會遵守人類所擬定的醫學科別疆界的。


事實上,在關於慢性疾病方面(不管是生理或心理),觸目所及,包括了失智症、沮喪、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慢性疲勞、肥胖、心臟疾病、癌症,當然還有所有的過敏與自體免疫疾病,全部都和細胞激素量提高及與生理的發炎有關,造成身體的每個器官、每個部位的問題。


沮喪是一種生理發炎的疾病嗎?

運動和魚油如何比抗鬱劑更能有效地治療沮喪?  是因為它們都是強效的消炎物質嗎?沮喪會是大腦輕度發炎的疾病嗎?6 我們看一看以下的證據。7




  1. 誘發發炎的前驅細胞激素IL-1IL-6TNF a (引發發炎反應的分子訊息傳遞者)細菌毒素(腸道所產生的毒素) 產生沮喪與焦慮的症狀。
  2. 細胞激素過度激發HPA (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內分泌負責壓力處理的系統),就像我們在沮喪的患者身上所發現的情況。
  3. 細胞激素提高分解色氨酸的酵素作用IDO)導致腦部的血清素減少。8  
  4. 重度沮喪的免疫系統過度活躍,造成大腦發炎。
  5. 使用像干擾素 (一種細胞激素)等免疫療法治療C型肝炎或多發性硬化症,會引發沮喪的症狀。
  6. 在像自體免疫與心臟病等發炎性疾病中,沮喪的情況更為普遍。

發炎會造成沮喪的證據,不勝枚舉。一種稱為迷走神經刺激的新技術,對於治療沮喪相當有幫助。10  迷走神經是我們冷靜與放鬆的神經。我們在深呼吸、冥想或做瑜珈時,就會激發迷走神經,釋出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可以抑制發炎性細胞激素的製造。深呼吸與放鬆可以發揮作用,可能有很多種原因,但是其中一定有一個是緩解發炎。


 


我們也知道 omega-3脂肪有助於緩解沮喪的情況。11其作用是透過減輕發炎,還有它們對細胞膜與細胞溝通的影響。同樣地,我們知道運動具有消炎作用,治療沮喪的效果比百憂解更好。12


 


另一個範例來自於哈佛大學。一群研究人員發現沮喪患者的腦部有數量增加的「白質病灶」或是小白點,那是像多發性硬化症等自體免疫疾病所發現的情況。這與葉酸不足有關,會產生大量的同半胱氨酸,這種分子會誘發腦部的發炎。13 因此缺乏維他命會產生讓大腦發炎與造成沮喪的有毒分子。


 


 


和許多其他的患者一樣,21歲的伊莉莎白長期以來都是百病纏身。


最嚴重的一項是自幼就困擾著她的情緒問題。由於極端狂亂的情緒起伏,她被診斷出焦慮、沮喪,甚至是邊緣性人格障礙。


在工作上,大家對她都退避三舍,因為不知道下一秒會是什麼情況,而且她一直都與父母吵吵鬧鬧。


她的情緒緊繃、暴躁易怒,注意力也無法集中。嗜吃甜食的渴望,讓她每天下班之後,就衝到冰箱搜刮—布丁、披薩與垃圾食物是她的生活必需品,吃宵夜也是難以克制的衝動。


她從13歲就開始服用憂鬱症藥物樂富得(Zoloft)。她的體重飆升到170磅。她不僅感到疲憊萬分(雖然每晚都睡滿了10小時),還有過敏、鼻竇阻塞、有耳液,以及打鼾的問題。


她的遲發性或 IgG食物過敏檢測,顯示她對蛋、小麥、裸麥、乳製品與酵母極為敏感。她的omega-3脂肪含量也偏低。


我讓伊莉莎白開始吃排毒餐—排除激發免疫系統功能的食物。我添加了一些維他命,包括維他命 D與 B6,以及omega-3脂肪。


她在二個月之後回診。她瘦了23磅,不再嗜吃甜食。但是她所經歷的情緒轉變,才是真正的大驚奇。有生以來,她的情況狀態首度改善了。她的情緒起伏落差不再那麼狂野,也不再暴躁易怒。


她的體力也有大幅的改善。現在她一天只需要7小時的睡眠,就感覺自己頭腦清醒與充滿活力。


雖然沒有刻意減肥,她在五個月後瘦了33磅,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內心深處真正的快樂,在工作上與家庭裡的關係也都有令人欣喜的進步。其他的症狀也都消失了,包括鼻竇問題、鼻涕倒流與經前症候群。



利用以下的測試了解自己的身體是否發炎,以及發炎情況對大腦的影響。


 


如果答案為「是」,則在左邊的方格打勾。然後利用以下的分數欄看看自己的情況有多嚴重。 (0-6可能為輕度發炎,7-9為可能為中度發炎反應,十分以上可能為嚴重的發炎反應)




































































 



發炎測驗



 



我有季節性或環境的過敏。



 



我對食物過敏,或是我在用餐之後會覺得不舒服(遲緩、頭痛、慌亂等)



 



我在照明不佳、充滿化學物質和/或通風不良的場所工作。



 



我暴露於殺蟲劑、有毒化學物質、大聲的噪音、重金屬和/或中毒的老闆與同事的環境之下。



 



我經常感冒與感染。



 



我有慢性感染的病史,例如肝炎、皮膚感染、口腔潰傷、唇皰疹。



 



我有鼻竇炎與過敏。



 



我有支氣管炎或氣喘。



 



我有皮膚炎(濕疹、青春痘、紅疹)



 



我有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 磨損)



 



我有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甲狀腺功能不足等)



 



我有結腸炎或發炎性的腸道疾病。



 



我有腸激躁症候群 (痙攣性大腸症)



 



我有神經炎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情緒與行為等問題)



 



我有心臟疾病或是有過心臟病發作。



 



我有糖尿病或體重過重 (BMI大於25— BMI表列印於重建心靈之道伴侶指南供您參考。)



 



我有帕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或是相關的家族病史。



 



我的生活壓力很大。



 



我每星期喝酒三杯以上。



 



我並沒有每星期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美研究:果糖增加高血壓風險


路透 更新日期:2010/07/02 12:33



(路透芝加哥1日電)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吃太多含果糖的食品和飲料,會顯著提升高血壓風險。



之前便有研究指出,高糖飲食習慣會增加高血壓風險;今天出爐的這份報告,更直指果糖是其主因。



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瓊邱爾(Michael Chonchol)說,少吃含糖食品和飲料,應有助於降低血壓。這份研究刊在「美國腎臟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用來增加飲料、烘焙食品和其他加工食品甜味的果糖,諸如玉米糖漿,會讓尿酸升高。



然而,用甘蔗或甜菜根作成的蔗糖,則不會有這個現象。中央社(翻譯)


甜蜜陷阱 小珍奶大負擔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7/02 04:11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您知道1杯700毫升珍珠奶茶下肚就有4碗飯熱量嗎?台灣醫療史料中心推出「i Health愛健康」特展,讓市民認知飲食與健康關係,前100位看展民眾可獲得金瓜1顆。



衛生局表示,以往在成人期才會出現的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卻在肥胖兒童間病患人數也逐年增加,足見日常生活飲食營養失衡,導致疾病提早來臨。



展示區設有「BMI大轉盤」,民眾只要將身高直接對準體重數字,就可輕易算出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是否位於18.5~24標準體位。



為讓民眾更了解含糖飲料高熱量,特別製作了21塊巨大方糖堆疊成180公分高的「甜蜜陷阱」模型,因為一杯700c.c.含糖珍珠奶茶,有21塊方糖的熱量,每天喝一杯,一年後體重至少增加12公斤,對不少愛喝飲料的青年學子,帶來不小警示作用。




關於糖,很多人並不知道過多的糖會造成身體災難的連鎖反應,讓我們看看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中給大家的說明與提醒:


 


高寡糖玉米糖漿是一種陰險的化學物質,近幾年來悄悄入侵我們的食品。在1980年之前仍是無名小卒,現在我們每年製造175億磅,平均每人每年吃掉了66



這是強效型的糖,比一般的糖還甜,可以促進食慾1,比正常的糖更容易造成肥胖2,而且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3。同時也會導致糖尿病與大腦發炎。



現在已經成為所有加工與垃圾食物的主要甜味劑,從可樂到能量點心棒,從優格到火雞肉片,從麵包到沙拉醬,甚至是番茄醬。


 


如果大腦發炎且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還不夠令人印象深刻,以下是高寡糖玉米糖漿(與其他形式的糖)會損傷大腦的其他理由:


*糖分會消耗身體所儲存的維他命與礦物質,卻不會提供任何的補充。


*嗜糖與許多精神疾病息息相關,不勝枚舉,其中包括IQ較低、焦慮、挑釁的行為、過動、飲食失常、疲倦、學習障礙與經前症候群4


*糖分會在大腦形成硬殼。想像一下焦糖布丁或硬麵包上的薄脆糖片。在這些食物中(與體內)的糖分會與蛋白質產生反應,形成硬殼或是稱為AGE(後期糖化終產物)的問題。這些糖-蛋白質硬殼怪物黏住大腦,導致失智症,一路損傷大部分的細胞與組織。


 


如果嗜糖,身體首當其衝的就是胰島素,讓我們其他關於糖份如何讓胰島素失控的機制:


 


 


不要驚慌,那只是血糖: 胰島素與大腦


是否有血糖不穩定的情況,面臨胰島素抗性的風險嗎?  利用以下的小測驗來找出解答。


 


如果答案為「是」,則在左邊的方格打勾。然後利用以下的分數欄看看自己的情況有多嚴重。


 


































































































 



胰島素測驗*



 



我嗜吃甜食,在剛吃完之後會有短暫的活力與好心情,之後就如洩氣的皮球。



 



我有糖尿病、血糖過低或酗酒的家族史。



 



我暴躁易怒、焦慮、疲倦與緊張不安,或是有斷斷續續的頭痛,但是吃過飯後會有暫時覺得好一點。



 



突然站起來時會感到暈眩。



 



在用餐後的二至三小時,我會感到顫抖。



 



我吃的是低脂飲食,可是體重依然如故。



 



在誤餐的情況下,我會覺得暴躁不安與易怒、衰弱或疲倦。



 



如果吃了碳水化合物(鬆餅、硬麵包、麥片、煎餅等),好像一整天就無法控制地一直吃。



 



一開始吃甜食或碳水化合物之後,就無法停止。



 



如果吃魚或肉類與蔬菜,感覺比較好,但是在吃麵食、麵包、馬鈴薯與甜點的大餐之後,我會覺得昏昏欲睡或「茫茫然」。I



 



餐廳的麵包籃是我的最愛。



 



在吃完甜食之後,我會感覺心悸。



 



我對鹽分敏感(我會水腫)



 



如果沒有吃早餐,下午會有恐慌的症狀。



 



如果早上沒有喝咖啡,就提不起精神。



 



我經常感覺悶悶不樂、不耐煩或焦慮。



 



我記憶力不佳,也無法集中精神。



 



吃東西可以讓我冷靜下來。



 



在吃過東西之後的幾小時,我會覺得疲倦。



 



晚上會盜汗。



 



我經常感到口渴。



 



我好像經常受到感染。



 



我大部分的時間都覺得很疲倦。



 



我的腰圍過重(腰臀比>0.8—肚臍四周的腹部與臀部頂端骨頭隆突處四周的比率)



 



我的毛髮在應濃密處稀薄,又長在不應該生長之處。



 



我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不孕。



 



我有高血壓。



 



我有心臟疾病。



 



我有第2型糖尿病 (曾被稱為成年發病型糖尿病)



 



我有慢性的黴菌感染(鼠蹊搔癢、陰道酵母菌感染、或是皮膚有塊狀乾燥脫皮)



0-9可能有輕微的胰島素問題


10-14可能有中度的胰島素問題


15分以上可能有嚴重的胰島素問題


以下是一名患者的故事,那可能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狀況但是快樂的結局是可能的。


 


46歲的詹姆斯是華爾街的高階主管,來找我做心臟壓力測試。他是勤奮工作,埋頭苦幹型的人,認為自己將死於心臟病。


每天到下午時,他會突然感覺一陣汗流浹背、心臟狂跳、焦慮、與呼吸短促。換言之,他覺得自己就要蒙主寵召了。


 


他的腰圍肥厚,在聽完他主訴的症狀之後,又打量了他一下,我說:「你沒有吃早餐的習慣,對不對?


「你在吃過飯之後會覺得很疲倦,因此白天都不吃正餐,以維持工作的敏銳度,在想吃東西時,走到販賣機,喝一瓶汽水,補充一點糖分,幾分鐘之後覺得自好多了。」


 


他很震驚地說:你怎麼知道?”


我向他說明,他在與自己的基因對抗,而且有胰島素抗性。這造成他的胰島素升高,血糖降低,因此血糖擺盪幅度很大,最後,血糖過低讓他產生了這些症狀。


 


換言之,他的荷爾蒙嚴重失調,因而造成了他的恐慌症。


他無法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因為血液中的胰島素過高。因此他的血糖失去平衡,導致所有焦慮的症狀,並且急遽惡化造成大腦老化、失智症、高血壓、心臟疾病、肥胖、癌症等。


詹姆斯並不是罕見的個案。


 


胰島素抗性是不管高矮胖瘦的。



胰島素抗性並不是一種基因瑕疵,不是發育的問題,也不是上帝的錯誤。那只是我們的飲食迷失的結果,因而造成基因的失調。


 



我們吃了太多糖分或精製的碳水化合物,不運動又壓力緊繃,我們的身體就開始改變了。剛開始身體會製造出更多的胰島素,以維持血糖的均衡。然後細胞必須要有愈來愈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的平衡。那就是所謂的胰島素抗性。


 


持續攝取大量的糖分,長時間下來就會發展出許多其他的問題肥肚腩、略為偏高的血糖、高三酸甘油脂、低 HDL、高血壓、血液發炎,然後這些就被稱為「症候群」或「新陳代謝症候群」。


 


這些不同的「症狀」或「疾病」實際上都是來自於一個單純的問題攝取過量的糖分(或是迅速轉化為糖分的食物,例如麵粉做的加工食品)


 


從漁獵時代以來,我們所吃的糖分,一年大約等於20茶匙1。現在每個人一年所吃掉的糖分是158,或者是一天50茶匙或半磅2。一般的學童一天吃掉34茶匙的糖分。


 



我們的身體一般是根據胃裡的食物製造胰島素,尤其是糖份。我們的基因結構是在我們一年攝取20茶匙的糖分時所演化的。那表示人體的胰島素反應是針對遠遠低於現代人所攝取的糖分。


 


可憐的身體只能以原有的方式來因應我們新的低脂、高度加工與精製的食品,不斷製造大量胰島素以因應過量的糖分。


 


最後我們變成對血液內的胰島素產生抗性,就像對藥物產生抗藥性一樣。身體需要愈來愈多的胰島素,才能完成原本少量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因此我們的胰島素分泌系統失控地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進入人體。


 


胰島素讓血液變得黏稠,阻塞風險更高,導致心臟病與中風。


 



哈佛大學與布朗大學丹尼斯薩爾科(Denis Selkoe)與蘇珊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 )博士的創新研究已經證明,胰島素抗性(也稱為前期糖尿病)是啟動大腦受損連鎖反應的主要因素,讓一半以上八十幾歲的老人喪失記憶,形成阿茲海默症的診斷。


 



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4,一份為期五年,針對2632名男性與女性所做的研究,發現那些有新陳代謝症候群(或胰島素抗性)與發炎症狀的人,認知功能急遽衰退。


 


一些簡單的飲食改變、做做運動、放鬆一下,以及一些營養補充品,就能完全矯正與逆轉胰島素抗性,以及對身體與大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


 


總結一下:


1.現代人的糖攝取量比三十年前的人攝取量高出太多,但人的基因還來不及演化。


2.攝取過多的糖,身體會反應性地增加胰島素的分泌,身體慣性地升高胰島素,血糖容易不穩,經常性地血糖不穩定或過低,甚至會引發恐慌症,事實上,低血糖的症狀千奇百怪,有人甚至會引發幻覺。


3.胰島素過高讓血液變黏稠,導致心臟病、高血壓甚至中風等等循環系統疾病。


4.胰島素抗性,甚至是造成代謝症候群甚至失智症的序曲。


5.透過飲食調整、營養補充及運動,可以逆轉胰島素抗性,預防糖對身體造成的可能傷害!


更多內容請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研究:降膽固醇藥史他汀導致憂鬱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6/23 21:17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新德里23日專電)印度科學家研究指出,降膽固醇藥物「史他汀」(statins)可能影響大腦中負責控制情緒和行為化學物質的活動,導致憂鬱症



「印亞新聞社」(Indo-Asian News Service)今天報導,膽固醇是心臟病的罪魁禍首。儘管身體需要它,但若血中的膽固醇太高,可能造成冠狀動脈阻塞,降低心肌血液循環,導致心臟病。



稱為史他汀的降膽固醇藥物,對體內負責膽固醇合成的1種「HMG-CoA 還原酶」具抑制作用,是全球目前最暢銷的藥物,年銷售額估計250億美元;已被廣泛做成治療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的口服藥。



雖然在降低體內膽固醇上效果良好,但越來越多人擔心長期使用史他汀,可能導致焦慮和憂鬱。



在海德拉巴(Hyderabad)的印度細胞及分子生物中心(Centre for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CCMB)研究員查多帕雅(Amitabha Chattopadhyay)表示,過去幾年來,許多醫學期刊紛紛指出,長期服用史他汀的病患,會出現焦慮和重度憂鬱的明顯症狀。



查多帕雅的研究團隊剛在「生物化學」期刊(Biochemistry)發表論文,提出服用史他汀與情緒失調兩者關係的新見解。



研究團隊指出,史他汀造成的慢性膽固醇耗竭,會損害大腦中負責控制情緒和行為的神經傳遞介質血清素(serotonin)受體的功能,導致焦慮和憂鬱。



研究人員以稱為「中國倉鼠卵巢」(ChineseHamster Ovary)的動物細胞進行試管實驗,結果證實,長期使用史他汀治療,會造成血清素受體結構和功能的重大改變。若對使用史他汀治療的細胞增加膽固醇提供,則可使血清素受體功能恢復正常。990623



血漿中的膽固醇來源有分外來性和內生性兩種途徑。外來性膽固醇主要來自食物,可通過飲食調整來控制攝入量;內源性的則在肝臟中合成。在肝細胞的細胞中,由乙酸經26步驟合成內生性膽固醇。


其中HMG-CoA 還原酶是該合成過程中的速限酶(控制合成的關鍵酶,一經啟動,整個生化代謝流程就會啟動),能催化HMG-CoA還原為mevalonic acid。此步驟是內源性膽固醇合成中關鍵一步,若抑制HMG-CoA還原酶,則內源性膽固醇合成減少。  相關生化過程請參考最下端的附圖。


Statins最常見的副作用有兩個,一個是肝指數升高,另一個是肌肉疼痛,相對於安慰劑的服用,39%服用藥物的人會出現副作用:


Silva MA, Swanson AC, Gandhi PJ, Tataronis GR (January 2006). "Statin-related adverse events: a meta-analysis". Clin Ther 28 (1): 26–35.


Statins(例如Lipitor及Zocor等等藥物)在抑制內生性膽固醇生成作用的同時,也抑制了輔酶Q10的製造,輔酶Q10是粒線體運作的重要營養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的發電廠,人體消耗能量最多的地方就是大腦,這裡有最多的粒線體,細胞能量就是源自於小型發電廠,能量是記憶、學習以及體內所有資訊流通所必須的,充分的能量意味著快樂、健康及專注敏銳的大腦。之前有研究顯示精神狀態遲緩、憂鬱、焦慮、巴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甚至是自閉症等情緒障礙的原因,與粒線體功能障礙有關。另外Statins藥物服用容易造成粒線體的中毒肌肉損傷,即使無任何症狀或者血液檢查正常,肌肉切片都顯示細胞受損,這種副作用對體質脆弱的人影響更大。其實現代人經常已經累積了大量的粒線體毒素,其中一部份與藥物治療大有關係。


最近印度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長期服用statins藥物會導致焦慮與憂鬱。請大家不要忘了,膽固醇是體內荷爾蒙製造的主要原料,尤其是與壓力及情緒有關的腎上腺更須仰賴膽固醇來合成,抑制膽固醇的合成,進而造成腎上腺相關荷爾蒙的不足,大腦缺乏這些重要荷爾蒙的調控,長期下來,正如研究人員提到的結果:會損害大腦中負責控制情緒和行為的神經傳遞介質血清素(serotonin)受體的功能,導致焦慮和憂鬱。


一項2002年,丹麥的研究結果顯示,長期使用會增加神經損害的危險性極多發性的神經炎,儘管這類危險性病不多見,但總是提醒大家影響粒線體後可能對神經系統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


D. Gaist, MD PhD; U. Jeppesen, MD PhD,; M. Andersen, MD PhD; L. A. García Rodríguez, MD MSc; J. Hallas, MD PhD; S. H. Sindrup, MD PhD (2002;58). "Statins and risk of polyneuropathy -- A case-control study". Neurology (Denmark: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pp. 1333–1337. http://www.neurology.org/cgi/content/abstract/58/9/1333. Retrieved 2009-10-06. 


最後建議大家若需服用這類藥物一段時間,最好加強輔酶Q10的補充,輔酶Q10也能預防肌肉發炎的產生:


Ghirlanda G, Oradei A, Manto A, Lippa S, Uccioli L, Caputo S, Greco A, Littarru G (1993). "Evidence of plasma CoQ10-lowering effect by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J Clin Pharmacol 33 (3): 226–9. PMID 8463436. 


Marcoff L, Thompson PD (2007). "The role of coenzyme Q10 in statin-associated my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49 (23): 2231–7. doi:10.1016/j.jacc.2007.02.049. PMID 17560286. 


提醒大家:膽固醇代謝異常,可以考慮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找出身體代謝功能不良的真正原因,藉由直接功能調整的營養療法、配合運動、飲食的改善,有機會不必長期依賴藥物來降低膽固醇,避免藥物副作用產生更多難以預測的後遺症及危害。



粒線體在細胞中擔任發電廠的任務,Q10氧氣與食物進入粒線體,經由輔酶Q10及其他營養素的幫忙催化,產生細胞的能量ATP及水。下圖為粒線體圖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性」趣缺缺 小心更年期報到


新頭殼 更新日期:2010/06/17 15:30 NewTalk 新頭殼



新頭殼newtalk 2010.06.17 謝莉慧/綜合報導



根據英國一項調查發現,男人出現更年期症狀的比例大約是1/50,而且會出現性趣缺缺的現象。



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歐洲3千多個40到79歲男子的睪固酮量,然後詢問他們的性生活、體能和心理狀況。再比對他們是不是出現了32種男性更年期的症狀。



研究團隊指出,女性更年期通常從40歲開始,並且所有女性都會歷經這個過程,但男性更年期通常只會影響2%的年長男性,而且通常是整體健康不佳及肥胖男子才會有更年期症狀出現。



研究人員表示,男性更年期有9個症狀,其中最普遍的3個包括晨間勃起頻率減少、性慾(或性衝動)頻率減少和勃起功能障礙。



其他和性無關的男性更年期生理症狀包括:無法從事劇烈運動,比如說跑步或搬重物、無法步行超過1公里,以及無法彎腰、屈膝和弓背。心理症狀更包括:失去活力、悲傷和疲勞。



男更年期跟睪丸關係不大 最多無能少幻想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6/17 14:35



英國一項調查發現,男人出現更年期症狀的比例大約是五十分之一。不過,男人更年期的症狀不完全是因為睪固酮減少。



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歐洲三千多個四十到七十九歲男子的睪固酮的量。然後問了他們的性生活、體能和心理狀況。再比對他們是不是出現了三十二種男性更年期的症狀。



負責這項調查的吳教授說,睪固酮少多半只會出現九種症狀。最普遍的是性無能、早上勃起的次數減少以及性幻想減少等。



更年期的男性經常抱怨的睡眠習慣改變、注意力變差、焦慮以及覺得自己沒用等症狀則跟睪固酮減少沒關係。吳教授說,從這項研究可以知道,男性出現更年期症狀不能只靠睪丸素。



到底有無男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的症狀是什麼?男性更年期祇是睪固酮低下嗎?究竟要如何面對與處理,以下我謹摘錄及整理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所著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一書中提到的內容及觀點,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儘管睪固酮不是男性更年期全部的原因,但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讓我們先瞭解相關可能的現象及參考量表: 















































 



男性的性荷爾蒙測驗



 



我的性欲低落且沒有活力。



 



我的勃起困難,或是維持勃起無法持久。



 



不孕或精蟲素稀少。



 



肌肉鬆弛。



 



腹部脂肪增加。



 



我感覺疲憊或無精打采。



 



我覺得沒有方向與目的,或是對凡事提不起勁。



 



我有骨質流失或骨折的情況。



 



我的膽固醇增加。



 



我的胰島素與血糖增加。



 



我感覺衰弱。



 



感到沮喪。



 



暴露於殺蟲劑或重金屬(食物、水和/或空氣)



 


0-4分,屬於輕度,5-6分屬於中度,7分以上,可能有嚴重的失調。


更年期又是甚麼呢? 更年期常見的頭昏腦脹、記憶力喪失、情緒起伏、夜晚失眠、心悸與焦慮,只是荷爾蒙失調的症狀(雌激素、黃體素與睪丸酮)。但是,這些真的是注定要受的苦嗎?


 


男性更年期? 雖然男性荷爾蒙的減少是漸進式的,經歷男性更年期也是無法避免的雄性(睪丸酮)與活力(DHEA)荷爾蒙的緩慢減少,導致了沮喪、疲勞、精神敏銳度的喪失,性慾與性功能的減退就更不用說了。


這樣的觀念有甚麼問題嗎?


 


這是根據以下的假設: 這些症狀是老化所無法避免的部分,需要藥物介入治療才能改善。


而這並不是事實。


認為75%的婦女都是因為先天不良而有經前症候群,因此需要醫療才能過著正常的生活,簡直是荒謬不經的。認為我們終究會衰老、枯萎、以及喪失我們的情緒、生理與性欲等活力,真的是庸人自擾。



為什麼性荷爾蒙會影響大腦?


即使一直都有親身體驗,許多人卻不知道的是性荷爾蒙對大腦的作用,直接影響了情緒與認知功能。例如雌激素促進神經傳導素的製造,尤其是血清素,因此是絕佳的抗憂鬱劑(更不用說是助眠劑)


. 


事實上,所有的荷爾蒙都有大腦受器,包括雌激素。而大腦的雌激素似乎有保護神經的作用,可能降低癡呆的風險29。但是過量又會造成乳癌、子宮癌與子宮頸癌。維持適當的均衡是絕對必要的。


 


黃體素是另一個重要的性荷爾蒙。經前症候群與前更年期分泌量的降低,導致焦慮與失眠。已經有證據顯示天然的生物黃體素(與身體製造的荷爾蒙相同),可以透過放鬆的神經傳導素--GABA(伽瑪胺基丁酸)受器的作用,減輕焦慮與壓力30


 


睪丸酮也是很棒的腦部活化荷爾蒙,可以改善情緒、記憶、衝勁與整體認知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男性與女性體內的含量都會大幅減少,嚴重衝擊生活的品質31。分泌量的減少主要是因為體重增加、缺乏運動、壓力與高糖分的飲食,而不是因為我們基因的先天不良,造成睪丸酮隨著年歲增長而減少。


 


我認為降低男性的睪丸酮量的最大原因是胰島素抗性。大量的腹部脂肪促激胰島素分泌量增加,睪丸酮減少。那是為什麼男性開始變得女性化,體毛掉落、乳房變大,皮膚變得渾圓柔軟。那是因為他們身體分泌的睪丸酮減少,雌激素增加。在雌激素的分泌量超過睪丸酮時,男人就變得愈來愈女性化。


 


轉為健康的飲食、排除糖分與麵粉,加上一些運動訓練肌肉,可以自然提高睪丸酮的分泌量。而身為男性,一定要為自己身體的運動團隊加油,否則一旦自己的生理狀態屈居下風,睪丸酮的分泌量也隨之降低32


尤其是老年的男性,我發現對他們施以局部的生物睪丸酮,有助於他們建立肌肉與骨質、減輕體重、紓解沮喪、穩定起伏的情緒,改善記憶與注意力,以及改善性功能。生物睪丸酮的使用對女性也很有助益。


 


賀爾蒙補充療法必須要在經過詳細的檢驗之後,由醫生監督,審慎使用。我極力提倡使用「天然」的分子來輔助正常的功能,而不是人造的「新天然」物質,因為合成的荷爾蒙通常都有許多危險的不良副作用。


 


那表示以天然的營養成分來補充身體所需,例如維他命或礦物質,效果通常比藥物治療更好。


這項原則也適用於荷爾蒙,正是我只推薦生物荷爾蒙的原因。在正確的時間,審慎地用於適當的患者,施以正確的劑量,持續適當的時間,這是可以救命的。



男性與女性的睪丸酮分泌量都會降低,導致失去活力、沮喪、與性欲低落36


 


造成荷爾蒙失調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高糖分、精製碳水化合物飲食、咖啡因、壓力、乳製品、乳製品與肉類所含的荷爾蒙、類雌激素毒素,例如殺蟲劑、塑膠與汙染。


運動也可以維持荷爾蒙的均衡。如果沒有充分的運動,荷爾蒙也會失調。


 


酒精損傷肝臟,讓肝臟無法分泌過量的雌激素,也是另一個造成荷爾蒙失調的原因。飲酒過量的男性,胸脯通常和啤酒肚一樣可觀。


 


從以上的摘錄內容,我們知道:


1.男性更年期,與睪固酮的下降有關,但睪固酮下降還有其他原因。


2.男性更年期的現象,不只是性慾減低或者喪失而已,事實上還會造成精神症狀,例如沮喪、疲勞、健忘、思考敏銳度下降及睡眠問題。


3.性荷爾蒙會影響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的運作平衡,缺乏性荷爾蒙會讓大腦功能衰弱與失調,適當補充天然荷爾蒙,可以幫助性功能的恢復及精神狀態的改善,效果遠超過化學藥物(含精神科藥物)的不自然調控效果。


4.造成荷爾蒙失調的原因並非單一,男性荷爾蒙的降低與胰島素抗性大有關係,大量的腹部脂肪促使胰島素分泌量大增,大量腹部脂肪亦會分泌女性荷爾蒙,這都是導致睪固酮下降的原因。其他可能原因包含高糖份、精緻碳水化合物飲食、咖啡因、壓力、乳製品、環境荷爾蒙、其他環境毒素污染、缺乏運動或者過度飲酒所引發。運動真的很重要,請參閱中國最新研究: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20/5/27s5p.html


5.以功能性醫學觀點而言,男性更年期不是無法處理的,更不是基因不良所造成的的自然退化現象,相反地,男性更年期的根本原因可以真正被瞭解及改善。


 


最近國內上市的一本書也值得參考,這是國內知名的自然醫學博士所著的書:



管好荷爾蒙不生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血液維他命B6多寡 關係肺癌風險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06/16 09:35 賴秀如



(法新社華盛頓15日電) 癌症專家今天表示,血液中維他命B6和必需胺基酸含量較高的抽菸人士,發展出肺癌的風險,較缺少這些營養素的抽菸者要低。



一份在歐洲10國針對近40萬名抽菸者和已戒菸者所進行的研究顯示,血液中維他命B6和必需胺基酸的蛋氨酸(methionine)含量較高的人,罹患肺癌的機率至少掉了一半。



  然而研究人員未在結論中認定,服用較多的維他命B6和必需胺基酸,能減少肺癌風險,並強調戒菸的重要性。



  除了血液的維他命B6和蛋氨酸成分,已戒菸者或抽菸者若有較高的血清葉酸,罹患肺癌的風險更少了67%。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有130萬人死於肺癌,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8%。



這項研究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文中還提及許多戒菸者和為數不少的不抽菸者(特別是部分亞洲國家婦女)都罹患肺癌。(譯者:中央社賴秀如)



維他命B6是水溶性的成分,原文為pyridine,翻譯為吡哆醇,在體內的活性物質為Pyridoxal-phosphate ,簡稱PLP。由於B6在體內幫助身體進行許多生化反應的合成代謝,因此在幫助身體運作上的角色,顯得非常重要。首先,B6可以幫助體內進行多項的氨基酸反應,以蛋氨酸為例,經過B6的催化,可以轉變為半光氨酸cysteine,由於半光氨酸本身帶有硫醇(thiols),以生化反應來說,這是帶有親核性反應的化學結構,換言之,就是容易給電子,給電子對身體而言,就是抗氧化的反應。


半光氨酸帶的硫醇有抗氧化能力,主要表現在身體最重要的抗氧化物Glutathione (GSH,中文名為 穀胱甘肽),又稱麩氨基硫,由谷氨酸、半光氨酸及甘氨酸所構成,是動物細胞中的抗氧化劑,存在於充滿水的細胞內部,可以保護DNA免於氧化。由於飲食來源中,半光氨 酸最不容易直接取得的,因此想要讓身體有足夠量的半光氨酸,一定要由蛋氨酸及B6轉化或者其他來源來增加。


最近在歐洲針對十個國家的研究發現,吸煙的人體內的B6及蛋氨酸濃度較高的人,其罹患肺癌的機率少了一半,關鍵點是B6及蛋氨酸濃度夠,幫助半光氨酸的合成增加,有足夠量的原料來提高穀胱甘肽,保護體內的細胞DNA免於被自由基攻擊而進一步產生癌變。因此在抗癌上,B6及蛋氨酸只是為了穀胱甘肽的合成做準備而已。


至於B6,在營養學的治療應用頗多,我會另外撰文介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躁鬱症患者 易有高血壓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6/15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躁鬱症患者比較容易出現高血壓?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發現,躁鬱症住院患者中,將近一半的患者有高血壓,如果患者年紀輕輕就被診斷出患有躁鬱症,這樣的患者特別容易有高血壓。



研究計畫主持人是達爾‧梅洛(DaleD’Mello),研究人員分析99位躁鬱症患者健康資訊,過去有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特別容易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謝疾病,這次研究則顯示,躁鬱症患者的血壓值常比一般人高。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精神科協會2010年度研討會。



躁鬱症患者心情起伏大多分成兩階段,分別是躁期和鬱期,在躁期,患者情緒非常亢奮,而一旦到了鬱期,患者情緒就會變得非常沮喪、低沉,呈現兩極化趨勢。



研究人員解釋,當人身處壓力時,大腦為反應壓力,會分泌正腎上腺素,這種荷爾蒙同時影響血壓起伏,或許是因為這樣,嚴重的躁鬱症患者特別容易出現高血壓。如果可以多了解兩種疾病的關連性,或許有助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研究也顯示,躁鬱症患者應該多注意高血壓問題,一發現異狀就要立刻加以治療,以免高血壓損害大腦組織。



最近美國研究人員針對躁鬱症患者統計發現,將近一半出現高血壓的狀況,很遺憾的,研究人員把可能的原因單單指向大腦分泌過多的正腎上腺素,這樣的結論,不僅無法根本改善還難以驗證,因為大腦分泌過多的神經傳導物質在這項實驗中無從驗證,而且,其他有壓力的人,他們的正腎上腺素也可能會升高,為何他們不會有高血壓的困擾?


建議大家可以參考功能性醫學的看法來審視這樣問題的可能原因:發炎。大部分人熟悉的發炎典型症狀是疼痛、腫脹、發紅與發熱,或者有人說紅、腫、熱、痛,組織變形。發炎是身體對抗感染、刺激、毒素及外來分子的防衛機轉,當身體偵測到相關狀況時,就會啟動免疫系統來保護身體(主要物質是細胞激素),避免外來侵略。


原本正常防護機轉並無壞處,然而當免疫系統自然平衡受到干擾時,免疫系統會轉入長期的警告狀態,在全身持續散步發炎的訊號,原本要保護身體避免外來侵略的免疫系統,開始攻擊自己的細胞與組織,這類過度的發炎反應,發生在脂肪細胞會造成肥胖、在皮膚會造成紅疹、濕疹及青春痘等等,在腸道就是結腸炎或發炎的腸道疾病,在神經系統就是沮喪、失智、自閉、注意力缺乏或過動、健忘甚至躁鬱等等狀況、在關節就是關節腫脹、疼痛,在胰臟上就是血糖上生、糖尿病等等狀況,在心臟血管系統,就是動脈硬化、血壓上升或者心臟病發作,因此,躁鬱症患者合併有高血壓困擾的人,應該去檢視身體是否有發炎反應。發炎原因大多來自於:高糖加工食品、久坐且充滿壓力的生活習慣、毒素、感染與過敏原,我們吃的食物與運動量是抑制發炎的重要因子,在二十一世紀,最普遍的兩種發炎來源為糖份(精緻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潛藏的慢性食物過敏原(頭號戰犯可能是麩質及乳製品)。


功能性醫學對發炎反應的來源都能藉由相關檢測來瞭解並處理,更多資料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書中講述發炎的章節內容。以下是發炎反應的相關問卷,0-6有輕微的發炎、7-9有中度的發炎、10以上可能就有重度的發炎,大家可以也自我檢視一下:




































































 



發炎測驗



 



我有季節性或環境的過敏。



 



我對食物過敏,或是我在用餐之後會覺得不舒服(遲緩、頭痛、慌亂等)



 



我在照明不佳、充滿化學物質和/或通風不良的場所工作。



 



我暴露於殺蟲劑、有毒化學物質、大聲的噪音、重金屬和/或中毒的老闆與同事的環境之下。



 



我經常感冒與感染。



 



我有慢性感染的病史,例如肝炎、皮膚感染、口腔潰傷、唇皰疹。



 



我有鼻竇炎與過敏。



 



我有支氣管炎或氣喘。



 



我有皮膚炎(濕疹、青春痘、紅疹)



 



我有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 磨損)



 



我有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甲狀腺功能不足等)



 



我有結腸炎或發炎性的腸道疾病。



 



我有腸激躁症候群 (痙攣性大腸症)



 



我有神經炎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情緒與行為等問題)



 



我有心臟疾病或是有過心臟病發作。



 



我有糖尿病或體重過重 (BMI大於25— BMI為體重/(以公尺計算的身高的平方)



 



我有帕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或是相關的家族病史。



 



我的生活壓力很大。



 



我每星期喝酒三杯以上。



 



我並沒有每星期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




上圖:動脈硬化就是血管壁的發炎反應所形成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基因差異恐致維生素D不足


路透 更新日期:2010/06/10 23:33







(路透倫敦10日電)科學家已經發現3種影響體內維他命D可能不足的基因差異,並表示他們的研究有助解釋為何陽光和良好飲食不一定總是足夠的。



英國和美國研究員分析近3萬4000名歐洲白人的基因,發現3種和膽固醇合成、維生素D代謝以及維生素D運送有關的基因變體,可能會增加維生素D不足的機率。



進行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London)兒童健康研究所(Institute of ChildHealth)海波寧(Elina Hypponen)表示:「我們的發現,為調節血液循環中維生素D濃度的常見基因變體,建立了一席之地。」



她表示,存在3種特定基因的變體,會讓維生素D不足的機率增加一倍多。



絕大部份的維生素D是皮膚暴露在陽光下的自然副產品,因而俗稱「陽光維生素」,對身體健康極為重要,有助細胞吸收鈣質,是強壯骨骼的關鍵。



最近一些研究也顯示,維生素D可能有助預防癌症、動脈疾病和結核病。



全球幾乎一半人口攝取維生素D低於最佳水平。科學家表示,現代人花較多的時間留在室內,即便暴露在陽光下,也會很快地遮陽並完全隔離陽光,讓維生素D不足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待在較少陽光氣候區的非白人,缺乏維生素D的風險更高,因為深色皮膚會讓身體更難吸收紫外線



海波寧表示,陽光和良好飲食毫無疑問仍是維持維生素D攝取最重要的因素,但這項研究有助解釋為何有些人從這些來源應能得到足夠的維生素D,卻似乎仍顯不足。中央社(翻譯)



過去,我在部落格多次提到現代人維生素D缺乏的普遍現象,市售的維生素D一般的補充劑量為400IU,對於目前缺乏日曬、營養來源補充普遍不足的現代人來說,根據研究維生素D缺乏的狀況更是普遍。讓握們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作者馬克‧希曼醫師提出的臨床研究資料及補充參考資料: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醫學、生理學與 皮膚科 教授,也是維他命 D的先驅麥可 侯力克(Michael Holick)醫生所做的最新研究,建議一天的攝取量達2000IU。或者是足以將25-羥基維他命 D維持在血濃度40~60的劑量。救生員的維他命D血濃度超過100,卻不會中毒。


 


除非我們每天都在海邊曬太陽、一天吃30盎司的野生鮭魚、或是一天喝下10湯匙的鱈魚油,否則就是需要補充。讓血濃度維持最佳範圍(50-80 ng/mL)所需的量,將依年齡、居住緯度的基因遺傳、以及一年所曬的陽光,甚至不同時間而定。


 


高劑量會中毒的說法實在是很嚇人,但是一項針對健康的年輕男性所做的研究,每天攝取10000IU的維他命D,連續二十期以後,並沒有中毒的現象。


 


 


最近英美的研究人員發現,有些人及便是有足夠的日曬及營養來源,其體內的為維生素D含量仍不足,關鍵是他們體內的基因缺陷。想知道自己的維生素D含量是否充足,也有相關的功能性醫學檢測可以幫助直接瞭解。想進一步瞭解維生素D的功用及療效,請參閱我部落格的其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659&prev=16872&next=16455&l=f&fid=12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455&prev=16659&next=16147&l=f&fid=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制酸劑 恐增骨折風險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5/27 01:1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25日提出警告,部分治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火燒心症狀的藥物,可能增加髖關節、手腕關節和脊椎骨折風險。這些藥物都屬於「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pumpinhibitors-PPI),特別是服藥時間達一年以上患者,更要特別注意骨折意外。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專門用來抑制胃酸分泌,早在5月10日,「內科學誌」期刊(ArchivesofInter-nalMedicine)便刊登一系列研究提醒「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副作用風險,本月25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公開提出警告,並列出「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藥品清單,包括耐適恩錠(Nexi-um)、奧美拉唑類藥物(Omepra-zole)等都屬「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建議,如果正在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藥物,最好不要擅自停藥,除非和醫師討論,才能決定哪種治療方式最有效率,或是否要換藥、調整劑量。



有些患者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之後,髖關節、腕關節和脊椎骨折風險大大增加,尤其是服用高劑量藥物的患者,或服藥超過一年以上的患者,骨折風險更高。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提醒,用藥前一定要先了解藥物資訊,千萬不要濫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使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一次療程為14天,一年內最好不要使用超過3個療程。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已經看過7份研究報告,其中六份報告指出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會增加髖關節、腕關節和脊椎骨折機率,大部分研究對象都是50歲以上患者,而這年齡層的骨折風險似乎有上升趨勢。用藥患者若有任何問題,一定要和醫師通報、討論,以免發生進一步骨折意外。



一般腸胃科的門診,針對胃食道逆流、胃潰瘍、胃發炎、胃泌素瘤、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消化不良等等,都容易開上制酸劑來治療,其中被認定最有效,也被最常開出的藥物就是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藉由這類藥物來達到抑制胃酸的分泌,長期或者使用劑量較高的患者,經臨床證實,容易增加骨折的風險,FDA在2010年5月25日發表最新的公告提醒開藥的醫師及服藥的人必須小心相關風險:


 "Possible Increased Risk of Bone Fractures With Certain Antacid Drugs". U 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5 May 2010. http://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213240.htm. Retrieved 26 May 2010. 


為了減少相關風險,FDA建議每個患者在一年內,使用這類藥物不應超過三個療程(一個療程為十四天),為何這類藥物會和骨折扯上關係,若想瞭解,必須從胃的消化吸收來切入,胃酸最重要的酸是鹽酸,鹽酸本身與可以幫助B12及鈣質的吸收,也就是鹽酸不足,B12及鈣質的吸收會降低,鈣質吸收降低,當然會增加骨質疏鬆進而導致骨折的風險。同時B12吸收減少,也會增加體內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這也是增加骨折風險的原因之一。


以下為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藥物分類,有使用的人可以對照查閱:


Omeprazole (商品名: Losec, Prilosec, Zegerid, ocid, Lomac, Omepral, Omez) Lansoprazole (商品名: Prevacid, Zoton, Inhibitol, Levant, Lupizole) Dexlansoprazole (商品名: Kapidex) Esomeprazole (商品名: Nexium, Esotrex) Pantoprazole (商品名: Protonix, Somac, Pantoloc, Pantozol, Zurcal, Pan) Rabeprazole (商品名: Zechin, Rabecid, Aciphex, Pariet, Rabeloc. )

這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含頭痛、噁心、腹瀉、腹痛、虛脫及頭暈等等,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包含潮紅、癢、腹脹、便秘、焦慮甚至憂鬱等等,長期使用也會造成維他命B12的缺乏。相關的資料也可以參閱原文的資料:


 Rossi S, editor.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2006. Adelaide: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2006. ISBN 0-9757919-2-3


少數的用藥者還會出現嚴重的身體病症,例如急性間質性腎炎、胰臟炎甚至是嚴重的皮膚自體免疫反應(史蒂文森--強森症後群)等等:


Simpson, I. J. (2006).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Report and analysis of 15 cases". Nephrology 11: 381–385. doi:10.1111/j.1440-1797.2006.00651.x


很難想像,這類藥物亦會增加群聚型肺炎的感染機率,主因是因為胃酸降低,而胃酸本身可以消滅致病原,減少這道防護,便增加了相關感染的風險。因此患者本身抵抗力不佳患者有肺部疾病史,對此藥的使用必須非常謹慎:


 Laheij RJF, Sturkenboom MCJM, Hassing R-J, Dieleman J, Stricker BHC, Jansen JBMJ. Risk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nd use of gastric acid-suppressive drugs. JAMA 2004;292(16): 1955-60. PMID 15507580


長期使用這類藥物,還可能造成依賴性,突然停用還會增加胃酸的分泌,請參閱2009年的研究報告:


"Acid-Reducing Medicines May Lead to Dependency" July 1, 2009


建議大家有消化的相關困擾,應該設法藉由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找出消化、腸道本身的功能失衡原因、甚至是壓力系統引發的消化系統失衡,最好能一併瞭解,針對功能失衡的部分直接處理,才是根本解決之道。急性期的藥物處理,原則上越短越好,長期的藥物控制容易引發相關的後遺症,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吃抗癲癇藥 防動脈硬化 可補充葉酸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4/23 04:11



記者方志賢/高縣報導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研究195名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患者,發現其頸動脈變厚,有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但變化微小,患者無須過於恐慌,任意停藥,以免癲癇發作,發生意外或併發症。



此研究也獲選具百年歷史頂尖癲癇雜誌2009年最佳論文,高長神經內科系癲癇科主任莊曜聰並獲頒世界癲癇聯盟的Morris Coole獎。



莊曜聰說,癲癇症患者需長期、甚至終身服抗癲癇藥,大部分抗癲癇藥有副作用,包括新陳代謝及內分泌異常、孕婦易產下畸胎兒及特異性體質的過敏等。



莊曜聰說,曾有婦女懷孕,擔心影響胎兒,而自行停藥,上班途中突然發作,車子失控翻覆,雖保住一命,但造成流產;另有患者自行停藥,騎車時病發,摔車造成腦出血。



後續研究也發現,新一代的癲癇藥物較不易引起動脈硬化,且適當補充維他命B及葉酸也可減少此問題。



莊曜聰所屬的研究團隊是針對195名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患者及195名年齡、性別相同的健康人做對照組,結果顯示,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的病患,其動脈內皮加中皮層厚度較對照組增加,半胱胺酸、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也增加,增加動脈硬化危險。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會導致B群流失,包含阿司匹靈、雌激素(包含避孕藥與類固醇)、利尿劑、抗癲癇藥物(傳統抗癲癇藥物如tegretol與Depakote)、普洛芬等消炎藥以及巴金森氏症的控制藥物Simet等。B群流失與動脈硬化有關嗎?其機轉從何而來?想瞭解其中原理,必須先瞭解相關的生化反應。


主要肇禍的元兇就是同半胱氨酸,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化合物,透過氧化損傷血管壁,導致動脈硬化的危險,當然也包含腦血管)。有些人年紀輕輕就有心臟病、高血壓及高膽固醇的問題,若去相關的基因檢測,就會發現他們常常在葉酸、B12及B6的代謝有先天的缺損。下面圖示中可看到,左側是葉酸的代謝循環,藉由葉酸及B12的幫助,同半胱氨酸(homocysteine)才能轉化為蛋氨酸(methionine,又稱甲硫氨酸),而B6可以幫助同半胱氨酸轉化為其他物質而減少累積。想預防及減緩解決這樣的問題,可藉由多補充葉酸、B12及B6等等的營養來源或者補充品來預防。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兩天,診所正在做些油漆的粉刷整修,對來看診的客戶造成一些不便,在此也再次跟他們鄭重地表達歉意,感謝他們包容種種的不便。為了減少對客戶的空氣污染,也讓接下來的客戶免去當我們的空氣清淨機,我們特別選用無污染的水泥漆,因此,即便剛漆過不久,在房間裡面也不會有嗆人的氣味,整個流程大概今天早上會告一段落,接下來相信我們能嶄新的門面(至少是牆面)來迎接看診的客戶。


不過,除了原本應該有的漆味之外,還不時聞到煙味,我們環顧診所內並無人吸煙,因此到樓梯口察看,確定了辛苦的油漆工正在吸煙提神,同時旁邊還擺了一瓶提神飲料及咖啡,幫助他維持工作的體力及精神。油漆工跟診所的職員聊到他的資歷,早在十幾歲時就跟著父親做油漆工了,因此,他在油漆這種高污染的工作環境下已經有相當長的暴露時間了。


剛做過排毒程式的職員,提出了她的觀察:這位油漆工大哥身體非常不好,昨天來工作不久,中午就需午休倒頭大睡,工作期間,不時得到外面去吸煙、喝廣告宣稱的顧肝提神飲料及咖啡來提神,這都是許多人一般生活的縮影,也就是身體原本狀況不好,不去處理,得靠外來的提神飲料或者咖啡甚至是吸煙來維持專注力,職員慶幸地表示她已經脫離這樣的生活了。


我在部落格多次提到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作者馬克‧希曼醫師在他大腦當機(精神出狀況)前,也用類似的方式幫助他維持工作的動力,但直到他以功能性醫學來幫助自己瞭解身體的問題根源並處理後,才知道自己原本的體質在配合以往的生活環境、飲食及生活方式,才恍然大悟自己的發病或者崩潰,都是其來有自的。衷心希望大家能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的醫療方式來幫助身體維持及恢復健康。以下為六星期書中的部分節錄及摘要,請大家參考:


幾年來不眠不休地在急診室工作與接生,徹底破壞了我身體的韻律,為了繼續撐下去,我狂酗四倍的濃縮咖啡、猛吃大量的巧克力脆片餅乾與堆積如山的冰淇淋(因為有香蕉與堅果,所以我認為那是健康食品)


 


直到他經歷了一場嚴重的腹瀉,整個身心狀況急轉直下,專注力與注意力變得不聽使喚,煩躁、睡不著還被他的醫師有人診斷有注意力不集中、憂鬱及慢性疲勞症候群等等,一度讓他震驚不已,但也充滿困惑。


 


追根究底地回溯到居住於中國北京時,呼吸1千萬人民住家暖氣燃燒生煤所產生的汞中毒;童年所吃數不清的鮪魚三明治;以及滿嘴的銀牙或汞齊。我也缺少了將汞排出體外所需的一個關鍵性基因,讓整個問題更形惡化。我是在之後的詳細檢測中才發現這一點的。


 


我並不是因為「沮喪」、「注意力缺乏症」、或「失智症」而造成悲傷、無助、健忘與無法專注。而是因為中毒、發炎、營養不足、腸道一團混亂、荷爾蒙失調、細胞無法製造能量、以及身為單親的筋疲力竭。  

我在了解如何重建這些支離破碎的症狀與治癒我的身體之後,我的大腦才恢復正常。


改變身體就可以修復衰弱的大腦。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真牙剩越少 死於心臟病風險越高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04/13 12:20 林仟懿







(法新社斯德哥爾摩12日電) 瑞典研究人員指出,笑起來可看到缺牙的人比仍有一口潔白牙齒的人,較可能死於心血管疾病。



賀姆蘭(Anders Holmlund)向法新社解釋一篇即將刊在「牙周病學期刊」(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的瑞典研究,他指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狀動脈疾病,與(一個人剩下)的牙齒數目非常有關。」



賀姆蘭說:「真牙剩下不到10顆的人,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是同年齡、同性別、有超過25顆牙的人的7倍。」



雖然許多在過去15年發表的研究,已顯示口腔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相關,賀姆蘭的研究卻指出口中牙齒數量與心臟病的直接關聯。



這項與霍姆(Gunnar Holm)、林德(Lars Lind)兩位同事共同進行的研究,調查7674名男女,多數人患有牙周病,平均患病時間為12年,他們並調查在這段期間死亡的629人的死因。



其中299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賀姆蘭解釋,把牙齒數量連上心臟病的理論在於,「口腔與牙周的感染可散佈到心血管系統,造成低程度的慢性發炎」,而發炎是目前已知會導致心臟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危險因子。



他補充說,一個人保有的自然牙數量,「可反映一個人在一生中,接觸到多少程度的慢性發炎」。



不過他坦承,這份研究有兩項受限之處,一是它不可能根據社經因素來調整結果;二是無法根據其他心血管危險因子,來完整修正研究結果。(譯者:中央社林仟懿)



 


發炎會影響身體許多系統,最近瑞典的研究人員發現:真牙剩下越少的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越高,其關連在於真牙剩下不多的人,多數有牙周感染,這些感染會沿著血液的散播到心血管系統,造成低程度的慢性發炎,而發炎已經被許多研究證實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及心臟病發作的危險因子。關於慢性發炎,想瞭解更多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其中提到發炎的影響及處理,影響層面絕不只侷限於心血管系統而已,許多有長期情緒捆擾的人或被診斷有精神方面的狀況,都與慢性發炎有關,我謹摘錄部分內容讓大家先睹為快:


 


最近的調查發現我們疾病延燒的火焰,從自體免疫(24百萬)、過敏(5千萬)、氣喘(3千萬),到心臟血管疾病(6千萬)、癌症(1千萬)、與糖尿病(14百萬),這些林林總總,主要都是發炎的症狀……



但是起火點通常是來是許多我們無法預期的地方: 我們所吃的食物、環境中的毒素、潛伏的感染、未知的過敏與壓力。如果想要治療腫脹發炎的大腦,就必須找到起火點,然後把火撲滅……


大部分的人都熟悉發炎的情況。典型的症狀是疼痛、腫脹、發紅與發熱。想想看喉嚨痛、腫脹的膝蓋、或是感染的指甲,這些都是身體因為感染而發炎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發炎是好事,因為是對抗所有類型的外來侵略。


然而,當免疫系統自然的平衡(所造成的適度發炎情況剛好控制發炎、過敏、毒素或其他壓力源)受到干擾時,免疫系統會轉入長期的警告狀態,在全身散佈發炎的悶燒之火……


原本是要保護身體避免外來侵略的免疫系統,開始攻擊自己的細胞與組織。在發生這種情況時,問題就愈來愈嚴重了。


這把火在心臟造成心臟病、在脂肪細胞造成肥胖、在全身造成癌症、在眼睛造成眼盲,在延燒到大腦時造成沮喪、癡呆、自閉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阿茲海默症、健忘、以及許多其他的問題。  


在一方面,這種保護性的發炎過程可能出錯,不只是針對罹患像關節炎等炎性疾病的人,也包括生活方式和/或環境讓他們接觸到刺激物質的健康人士,例如牙齦疾病、食物過敏、毒素,甚至是糖分與動物脂肪等炎性食物所造成的輕度發炎。



我們的社會可說是處於野火燎原的邊緣。


問題是有時候很難找到起火點。因為造成這些症狀的生理發炎,是生理性的,首先要找出這種看不見的內部發炎情況就已經很困難了。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會發炎?


在受到毒素、感染、過敏原、壓力、惡劣的飲食、或是久坐的生活習慣等因素的觸發, 細胞激素陷入失控狀態,開始在全身與大腦展開攻擊。現在有將近40萬份的科學研究,探討這些免疫訊息傳遞因子在每種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炎是不會遵守人類所擬定的醫學科別疆界的。


事實上,在關於慢性疾病方面(不管是生理或心理),觸目所及,包括了失智症、沮喪、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慢性疲勞、肥胖、心臟疾病、癌症,當然還有所有的過敏與自體免疫疾病,全部都和細胞激素量提高及與生理的發炎有關,造成身體的每個器官、每個部位的問題……



黛安娜 瓦格斯醫生(Dr. Diana Vargas)與她在約翰霍普金(Johns Hopkins)大學團隊在就是從這裡切入研究的。他們在解剖11位自閉症兒童的遺體時,檢查了他們的大腦。4他們也檢查自閉症兒童的脊髓液。在檢驗與比較這些因素時,他們證明了這些兒童的大腦發炎腫脹,就像腫脹的腳踝一樣。


 


這引出了另一個問題:他們腦部的發炎是從哪裡開始的?


 


簡短的答案是過敏原、毒素、感染與營養素不足。


 


但是,這些問題是源自於何方,還有是如何影響大腦的?發炎是從大腦本身開始的嗎?其實,很多時候並非如此。


 


長久以來,大家已經知道的是自閉症兒童,不只是他們的腦無法正常運作,而且95%以上的自閉症兒童,都有腸胃問題與腫脹的肚子。我們也注意到自閉症兒童經常感染、過敏,且經常進行多重的抗生素治療。根據加州戴維斯(Davis)大學MIND學院的研究,70%以上的自閉症兒童有免疫功能失調的現象。



人體免疫系統的60%以上是消化道。在人體的主要器官失去平衡時,免疫系統啟動,通常也會造成蔓延全身的發炎狀態。


 


我們每天都在糟蹋消化道。我們竭盡所能地傷害,很少會想到要做些有益腸胃的事。我們所吃的食物低纖、高糖,充滿抗生素、農藥與荷爾蒙;我們喝酒與咖啡;我們服用抗生素、制酸藥物、消炎藥、荷爾蒙與類固醇(這些都會抑制正常的腸胃功能);我們長期承受壓力;我們暴露餘數千種環境毒素當中,這些全部都會傷害我們的腸胃。


 


這些因子觸發了廣泛的發炎狀態,因為我們的腸道免疫系統群起抵抗食物中的外來蛋白質與堆積如山的病菌,因此處於「憤怒」與發炎狀態……


深呼吸與放鬆可以發揮作用,可能有很多種原因,但是其中一定有一個是緩解發炎。


 


我們也知道 omega-3脂肪有助於緩解沮喪的情況。11其作用是透過減輕發炎,還有它們對細胞膜與細胞溝通的影響。


 


同樣地,我們知道運動具有消炎作用,治療沮喪的效果比百憂解更好。12


 


另一個範例來自於哈佛大學。一群研究人員發現沮喪患者的腦部有數量增加的「白質病灶」或是小白點,那是像多發性硬化症等自體免疫疾病所發現的情況。這與葉酸不足有關,會產生大量的同半胱氨酸,這種分子會誘發腦部的發炎。13 因此缺乏維他命會產生讓大腦發炎與造成沮喪的有毒分子。


 


當然我們也必須要問:「哪一個是先出現的問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沮喪造成發炎?還是發炎造成沮喪?」


 


答案是肯定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發炎導致沮喪,而沮喪又讓發炎更加惡化。


 


這裡所要傳遞的訊息是如要充分地治療沮喪,我們必須找出與排除發炎的原因,然後讓身體恢復免疫系統的均衡,阻斷這個惡性循環。





會造成發炎的所有因素,也同樣會導致沮喪以及焦慮、強迫症 (OCD)與躁鬱症。

治療感染、排除過敏原、學習深層放鬆、運動、或服用維他命與魚油,可以減輕發炎與消除沮喪。



疾病(不管是生理或心理)通常都不是單一事件。那通常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呈現的程度差異而已。我的情緒障礙患者,其中有數百名只是解決發炎的問題,就改善了情緒的狀態。這是治療他們其他問題「偶發」的副作用。


 


這要告訴我們的教訓是什麼?滅火要撲滅火源,而不只是吹散煙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陽痿是心臟病發作前兆?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3/17 00:07 【台北訊】



德國研究人員表示,在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病患中,陽痿是心臟病發作和猝死的強有力前兆。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針對一千五百一十九名罹患心血管疾病男性的研究發現,有陽痿症狀的男性,心臟病發作或死亡的風險是其他人的二倍。



德國薩蘭大學(UniversityofSaarland)發表在美國「循環雜誌」(Circulation)上的研究報告建議,有陽痿毛病的男性也應該接受心血管疾病檢查。



有些專家希望醫師能在四十歲以上男性的健康檢查中,詢問是否有陽痿症狀。



陽痿與陰莖動脈的血液流量不足有關。陰莖動脈較冠狀動脈小很多。對某些男性來說,長期無法勃起,可能是動脈血管變窄早期徵兆。



這項研究追蹤十三個國家境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男性,調查他們是否有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情形。



這些男性也分別在一開始、二年後與五年後,被詢問有關勃起功能障礙問題。



在排除年齡與抽菸等因素後,陽痿男性不僅心臟病發作或猝死的風險是其他人的二倍,中風的風險也高出百分之十、因心臟衰竭送醫治療的機率也多了百分之廿。



研究報告主要撰稿人波姆(MichaelBoehm)表示,接受陽痿藥物治療的男性,也應檢查是否罹患心血管疾病,但這不是一定會發生。



波姆表示:「藥物治療一旦有效,病患就不再回診了。」



波姆說:「這些男性接受勃起功能障礙治療,而不是治療根本的心血管疾病,使得一大堆男性面臨風險。」



最近徳國的研究發現,有勃起障礙困擾的男性,其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因此,研究學者建議,超過四十歲以上的男性若有接受健康檢查,是否有陽痿的困擾也該一併評估。


關於勃起障礙,原因有很多,營養、荷爾蒙、血管性的問題及心理都可能會造成男性的性功能障礙,過去美國麻州的研究人員也曾針對有勃起障礙的患者做過研究發現:


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併發其他軀體疾病的可能性明顯升高。與勃起功能正常者比較,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患高血壓的機率分別是19%和36%,患冠心病的機率分別是7%和17%,患高膽固醇的機率分別是16%和29%,患糖尿病的機率分別是4%和14%,患焦慮、憂鬱症的機率分別是13%和25%,由此可知,勃起功能障礙是許多慢性病早期徵兆或癥狀。相關研究內容請參閱:


 (massachusetts male aging study,MMAS) (CurrMed Res Op in, 2004)


建議男性若本身長期有勃起功能障礙的困擾,最好透過功能性醫學來做完整的身體評估,最恐怖的,莫過於只是以改善性功能障礙的藥物來處理,一方面不僅忽略的其他系統的問題,若當事人原本就有心血管問題的話,還可能造成心血管問題的危險性。


對德國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原文研究摘要:


http://circ.ahajournals.org/cgi/content/abstract/CIRCULATIONAHA.109.864199v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睪固酮低下賴補充荷爾蒙 傳宗接代精子更少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3/15 00:07 【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

男性睪固酮低下(男性荷爾蒙),會讓男人「性」趣缺缺。但泌尿科醫師沈秉慶指出,若想生小孩,可不能仰賴補充男性荷爾蒙,增進性慾,因男性荷爾蒙反會讓精子減少,特別提醒注意。



沈秉慶指出,臨床發現很多才40歲出頭的竹科男或老闆,因工作壓力大、很累,正值青壯年就有男性荷爾蒙低下問題,而男性荷爾蒙低下會造成男性出現體重增加、持續性地疲倦、活動力下降,甚至是性趣缺缺或勃起障礙,臨床透過適度補充男性荷爾蒙有助改善。



但沈秉慶提醒,若有意生小孩的男性,可不能藉補充男性荷爾蒙增加性欲,因男性荷爾蒙會讓精子減少,只要連續用了三個月,就會讓精子量變少,需停藥達六周至六個月才恢復,若連續使用長達兩年,則會造成無精,因此提醒想有後的男性別擅自補充男性荷爾蒙刺激性欲,以免誤事。



但對睪固酮低下且有生育壓力的男性來說,不使用男性荷爾蒙沒有性欲,使用男性荷爾蒙有會造成精子減少,豈不面臨兩難?對此,醫師沈秉慶說,其實臨床還有別的藥物,可提升男性荷爾蒙,建議民眾有問題應就醫,別擅自使用藥物。



年齡、壓力、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良,以及抽菸、肥胖等,都會造成民眾男性荷爾蒙偏低。沈秉慶指出,除藥物,日常適度補充鋅,如多吃海鮮、南瓜子等,有助製造男性荷爾蒙,至於傳統吃雞睪丸,效果不大。



沈秉慶指出,男性荷爾蒙分泌的高峰是在15-30歲,之後每年以1-2%下降,跟婦女有更年期相同,男人也有更年期,其不適症狀雖不像女性明顯,也不像婦女有停經的訊號,但男性更年期,睪固酮低下也會造成男性出現包括體力變差、易憂鬱、焦慮、缺乏自信、失眠、心悸、出汗、皮膚乾燥,甚至是缺乏性趣等問題。



除了老化、年紀,日常上會造成男性荷爾蒙偏低的原因有很多,舉凡壓力、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佳、抽菸、肥胖、有甲狀腺低下等慢性疾病或腫瘤,或使用化、放療藥物。沈秉慶補充,舉凡油膩、偏甜、乳製品、咖啡、碳酸飲料、酒精等不當飲食習慣都會造成男性荷爾蒙偏低,尤其是乳製品因多含女性荷爾蒙,對男性荷爾蒙分泌殺傷力大。



沈秉慶說,男性荷爾蒙偏低,臨床可透過補充荷爾蒙藥物改善,但有乳癌或有攝護腺癌的患者,則嚴禁使用,至於僅有乳癌、攝護腺癌等家族史者,雖可使用,但需追蹤,至於生活上,則建議補充鋅,如多吃海鮮、南瓜子等含鋅食物,有助男性荷爾蒙製造。



睾固酮是一種類固醇荷爾蒙,由男性的睪丸或女性的卵巢分泌,腎上腺亦分泌少量睾酮。它是主要的男性性激素及同化激素。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它對健康及有著重要的影響,包括增強性慾、力量、免疫功能、對抗骨質疏鬆等功效。在詳細的功能性醫學檢測,男性荷爾蒙的功能檢測會測女性荷爾蒙,女性荷爾蒙甚至是停經後的荷爾蒙功能分析,同樣也會測男性荷爾蒙。主要是男性體內也有荷爾蒙女性體內也有男性荷爾蒙,不管男性或者女性的性荷爾蒙,其男性及女性荷爾蒙應該都要平衡。據統計,成年男性分泌睾酮的份量是成年女性的分泌量的20倍。


這裡提到的同化激素,有必要為大家多做說明:


同化激素藉由睪酮的活動而產生效用,如合成代謝(Anabolism),與男性化(virilization)的效應。 同化性效用的例子:




  • 促進 氨基酸中蛋白質生物合成
  • 促進 肌肉 變大變壯
  • 促進 食慾
  • 促進 骨骼 的生長
  • 刺激骨髓,促進紅血球的產生。

雄性化效用的例子:




  • 女性陰蒂 的成長 以及男孩陰莖的成長 (成人無論施打多少劑量的雄性素(androgens)都無法增長。
  • 毛髮 (鬍鬚, 胸部以及四肢 的毛髮)的增長。
  • 聲調的提高 , 聲音變低沈。
  • 增加 性慾
  • 壓抑內生的性激素
  • 保護精子生成的過程

與其他類固醇一樣,睾固酮是由膽固醇所衍生來的。男性睪丸可以產生大量睾酮,女性卵巢、胎盤及男性或女性的腎上腺皮質亦會分泌少量的睾固酮。


睾固酮是經由血液中的性激素結合球蛋白運送至身體的目標組織。男性生殖腺內的塞爾托利氏細胞需要睾固酮來生成精子。


對一些男士到了中年,因為睪固酮的低下而產生的生理及心理影響,被稱為男性更年期,因此經過檢測,如果確認固酮濃度不足,提升睪固酮可以幫助男性:



  • 維持肌肉強度及質量
  • 維持骨質密度及強度
  • 維持性慾及勃起次數
  • 提神及提升體能

補充男性荷爾蒙在短期(十週)內不會對心情及行為有立即性的改變,然而注意力、記憶力及空間能力,與睪固酮的濃度有關,因此,對男性來說,要維持不錯的判斷力及思考,睪固酮濃度低下的確會造成障礙。研究發現對某些失智症患者來說,睪固酮不足為明顯的危險因子,相關研究請參考:


Hogervorst E, Bandelow S, Combrinck M, Smith AD (2004). "Low free testosteron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Alzheimer's disease". Exp. Gerontol. 39 (11-12): 1633–9.


Moffat SD, Zonderman AB, Metter EJ, Kawas C, Blackman MR, Harman SM, Resnick SM (January 2004). "Free testosterone and risk for Alzheimer disease in older men". Neurology 62 (2): 188–93.


因為腦下垂體功能不足導致的睪固酮過低,導致情緒障礙甚至是攻擊行為等等,適當補充睪固酮可以改善。對某些人來說,過量的補充睪固酮,可能會抑制精子的產生數量,然而這類的效應只屬於暫時性,故有傳宗接代需求的男性,確認睪固酮不足的話,若有補充睪固酮,可以在女性排卵期的一週前先暫停使用,精子數目會因為睪固酮的暫停而恢復原該有的數目。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何越吃越胖? 罪魁禍首可能是腸道細菌

更新日期:2010/03/05 21:13

(路透華盛頓4日電)研究員今天在「科學雜誌」(Science)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寄生在腸道中的細菌,可能會導致肥胖及伴隨而來的一系列危害健康症狀。



研究員指出,某些細菌可能引起發炎,影響食慾,以及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和結腸炎之類的腸道發炎症狀。



亞特蘭大(Atlanta)艾莫瑞大學(EmoryUniversity)的葛維茲(Andrew Gewirtz)和其同僚表示,換句話說,這些細菌會使人吃過量。



葛維茲說:「過去的研究顯示,細菌會影響腸道從食物攝取能量的效率,但是這項研究顯示,腸道細菌其實會影響食慾。」



他問道:「肥胖流行病是人們吃太多所引起,但是為什麼會吃太多?」



他表示,這項研究顯示細菌可能在此扮演某種角色,也許是因為其他競爭微生物已遭抗生素、難以獲得清潔用水以及其他現代生活因素所滅絕,一大群細菌才得以在腸道中滋長。中央社(翻譯)



最近知名的研究期刊科學雜誌(Science)所發表的研究顯示,寄生在腸道中的細菌,可能會導致肥胖及伴隨而來一系列的危害健康狀況,研究人員發現,某些細菌可能會引起發炎、影響食慾,甚至是更嚴重的節腸發炎等等症狀。過去研究發現,這些細菌會影響腸道從食物攝取能量的效率,但最新的研究卻顯示,腸道細菌會影響食慾。至於這些細菌從何而來?研究人員推論因原本的益菌遭抗生素或者其他化學製劑的影響所滅絕,才讓這些可能致病菌或者壞菌有機可乘。相關原文報導請見:


http://www.wired.com/wiredscience/2010/03/bacteria-obesity/


腸道菌叢不平衡可能會引發的難以想像的身體功能異常效應與災難,想知道自己的腸道菌叢是否平衡?益菌是否足夠?是否有可能致病菌、黴菌或者酵母菌的過度生長,影響到我們的健康?功能性醫學在這方面提供了直接的檢測及解決之道,腸道功能失衡可能引發的問題相當多,提醒大家不要輕忽。以下為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部分內容,也請大家參考:


腸道是名符其實的生態系統就像雨林一樣,裡面居住了500多種細菌,總重量達3。體內的細菌DNA數量遠遠超過人類DNA。這些都必須要維持均衡與各司其職(多數都在大腸裡),讓腸道功能得以正常運作。


 


細菌有好也有壞。好菌協助消化食物、製造維他命、控制發炎、促進免疫系統等等。壞菌產生毒素、讓澱粉發酵產生脹氣與排氣,而且不安於室,總想侵入胃部與小腸興風作浪。我們一般都會盡量擺脫壞菌,並增加更多的好菌或益生菌,以維持腸道的健康……


以腸道表面為家的500多種細菌還製造了許多奇怪、有毒的分子(腸道的表面積有100平方公尺,但是只有一個細胞的厚度)。  


 


這些以共生方式與人體和平共處的益菌,非常忙碌。人體提供腸道做為它們的居所,它們的回報是幫忙消化食物、製造必要的維他命 (像維他命 K與生物素)、排除毒素、製造腸道細胞所需的能量(酪酸鹽)、調節膽固醇的新陳代謝,以及維持正常的pH值平衡。


 


它們也要和壞菌爭奪地盤,包括寄生蟲、酵母菌與製造毒素的細菌。在這些害菌攻城掠地時(因為服用過多的抗生素,或是沒有攝取充分的植物纖維,那是益菌所喜愛的食物,而是吃了過多的糖份,那正是害蟲嗜吃的食物),整個生態系統陷入一片混亂,造成更大規模的混亂,阻礙了情緒與大腦的正常運作。


 


 


 


 


 


腸道測驗


 


在吃飽飯後,馬上就有腹脹或飽脹的感覺,和/或打嗝、灼熱感、或脹氣。


 


我有慢性酵母或霉菌感染 (鼠蹊搔癢、陰道霉菌感染、香港腳、腳指甲霉菌感染)


 


我在服用營養補充品之後會感到反胃。


 


吃過飯後會感覺疲倦。


 


胃灼熱。


 


我定期服用解酸劑(TumsMaalox、制酸藥物等。)


 


我有慢性的腹部疼痛。


 


腹瀉。


 


便秘(一天少於一次或二次)。


 


我的排便油膩、量多、不成型或有惡臭。


 


我在糞便中發現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


 


我有食物過敏或不耐症等反應。


 


我有碳水化合物不耐症(吃麵包或其他甜食會造成脹氣)。


 


我有口角炎 (淡白舌)


 


我有肛門


 


我的牙齦流血或有齒齦炎。


 


我有地圖舌 (舌頭上像地圖般的疹子,表示食物過敏)


 


舌頭上有潰傷。


 


我有口腔潰傷


 


我嗜吃甜食與麵包。


 


我一星期喝三次以上的酒精性飲料。


 


我的壓力過大。


 


我現在或之前經常使用抗生素(在3年內超過12次)。


 


我曾經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ibuprofennaproxen)或其他的消炎藥物。


 


我服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劑。


 


我服用強體松(prednisone)或可體松(cortisone)。


 


我有以下的疾病或症狀:


·        自閉症


·        ADD


·        玫瑰斑(酒糟鼻) (鼻子與雙頰的血管擴張,造成紅色的外觀)


·        青春期過後的痘瘡


·        濕疹


·        牛皮癬


·        腹腔疾病 (麩質過敏)


·        慢性自體免疫疾病


·        慢性蕁麻疹


·        發炎性腸道疾病


·        腸激躁症候群


·        慢性疲勞症候群


·        纖維肌痛症


勾選的每一格一分。


分數


嚴重性


保養計畫


採取的行動


0–8


腸道可能有輕微的問題。


重建心靈之道


完成第III部的六星期計畫。


9–12


腸道可能有中度的問題。


自我保養


完成第III部的六星期計畫並利用第25章的自我保養選項恢復腸道的最佳狀態。


13- 以上


腸道可能有嚴重的問題。


醫療


進行上述的步驟,並看醫生尋求額外的協助。我在第25章條列出應該與醫生討論的一些選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生吃雞蛋營養嗎?》雞蛋生吞熟食 風險、效益大解碼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1/14 00:07 ◎記者陳元春/專題報導



前言:



日常飲食中,吃到半生不熟或生蛋的機會很多,如鐵板麵、月見冰、蛋蜜汁、荷包蛋、溫泉蛋,甚至火鍋沾醬裡都有;半生不熟蛋吃多了,有沒有安全疑慮?又有哪些人別輕易嘗試生雞蛋?



一天三餐吃到雞蛋的頻率很高,攝取量該如何管控?烹煮時,又該如何判斷所使用的雞蛋是否仍然新鮮?



此外,不少人認為生雞蛋比較營養,好處也較多,有歌手或廣播人即以生吞雞蛋當做潤喉、護嗓的秘密武器;這些說法是真的,亦或只是民間偏方?醫學沒根據,專家怎麼看?今天的專題將一一釋疑。



民眾不能小看吃生雞蛋風險。免疫力差的人若吃到遭受沙門氏菌汙染的蛋,當心恐有致命風險。衛生署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葉姿辰指出,民眾吃到受沙門氏菌汙染的蛋,輕者出現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不止,但嚴重恐出現敗血症,有危及生命風險。



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葉姿辰指出,雞蛋容易有沙門氏菌汙染,若未經煮熟,民眾吃了該受污染全生或半生不熟的蛋,恐致急性腸胃炎,出現上吐下瀉不適,進而導致電解質不平衡,甚至出現脫水現象,若嚴重腹瀉,還恐便血便。如果是免疫力不全或免疫力狀況差的人,細菌侵入血液,則恐出現敗血症,嚴重甚有生命危險,不得不慎。



國泰綜合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洪志聖也說,雞生雞蛋的過程,因蛋殼容易混有雞的糞便,民眾若吃到未完全煮熟的雞蛋,恐因有細菌感染致病,常見就是因沙門氏菌導致腹瀉、痢疾。但受污染的雞蛋若經煮熟,就可完全殺死沙門氏菌,因此熟食就沒疑慮。



不過,日常生活飲食中,民眾會吃到生蛋或半生不熟蛋的機會很多,哪些人宜應特別注意,別吃到半生不熟的雞蛋?衛生署雙和醫院家醫科醫師葉姿辰、國泰綜合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洪志聖都說,包括老人、小孩、長期臥床、有糖尿病、肝、腎疾病、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藥物,以及曾接受過器官移植的病人,最好別碰半生不熟的蛋。



洪志聖解釋,健康成人因有抵禦機制,就算吃了有少量致病菌的半生不熟的雞蛋,也能靠身體的抵禦機制吞噬病菌,因此偶爾吃到不熟的蛋,仍不致至於生病。但老人、小孩因抵抗力差,對細菌的抵抗力不好,若吃到未完全煮熟的雞蛋,則恐產生菌血症,因此不建議老人或小孩攝取未完全煮熟雞蛋。



洪志聖另指出,除老人、小孩外,患有部分慢性疾病的民眾也不建議,包括糖尿病、長期臥床病人、有先天或後天的免疫問題、腎不佳或曾接受器官移植患者,通通都要避免吃不熟雞蛋,提醒注意。



葉姿辰醫師也表示,舉凡有肝腎疾病、糖尿病、需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藥物等患者及老人、小孩都不適合吃生蛋或半生不熟的雞蛋;而需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藥物的患者舉包括患有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僵直性脊椎炎等患者;至於需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的人包括腎上腺機能不全、氣喘、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有慢性疼痛患者也需長期使用類固醇。


 


吃生雞蛋,除了因為生蛋本身可能會挾帶的沙門氏菌可能導致食用的人出現腸胃症狀,免疫力差的人,更可能進一步導致敗血症,嚴重的話甚至危及生命。故本身免疫力不佳的人或者老人小孩,其他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都最好避免。


除此之外,有生食雞蛋的人要注意,由於生蛋白中的抗生物素(Avidin)會阻礙人體吸收生物素,因此可能導致生物素缺乏而衍生相關的生理狀況。生物素,英文原名為Biotin,是屬於維生素B的一員,又被稱為維生素H,生物素本身可由腸道中的細菌製造,對脂肪酸、胺基酸和糖類的製造與應用有相當重要性。除可將糖類、脂質及胺基酸,代謝轉為熱能以外,並可和成績肉所需之肝醣、協助細胞生長、製造脂肪酸。此外,也可以幫助核酸與性荷爾蒙的合成,以保持皮膚的正常功能。


充足的生物素可以維護頭髮及皮膚健康,並預防及治療白頭髮,因此可以有效防止頭髮脫落更可促進骨髓、汗腺和神經組織的健康。此外,失眠與憂鬱的原因,一部份是來自於生物素的缺乏。


因此,生物素缺乏常引發的症狀包含憂鬱、失眠、皮膚紅腫、濕疹發炎、心情低落、食慾不振、容易疲勞、肌肉酸痛、指甲易碎、掉髮、白髮增多、中樞神經系統異常、肌膚乾燥、黯淡無光澤甚至變色有魚鱗屑產生等等。


故有生食雞蛋的人,若出現以上的症狀,一定要提防是否是生物素缺乏所引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