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靈的話題 (15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習慣66天養成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7/19 15:35



英國研究人員說,養成一個習慣,要六十六天。



倫敦大學的心理教授沃迪說,不論是要早起運動,節食減肥,只要能撐過六十六天多半就成功了。他說,養成一個習慣,需要的時間因人而異,但是平均是六十六天。



沃迪說,要做一件事以前,大家都會計劃。接著就是實行。實行過六十六天,這件事就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到時候就會做,也就成了習慣了。



在他的實驗裡,他請受試的人選擇午餐時候吃水果,或是喝一瓶水。同時要求他們每天都得做。他每天會給受試的人一個測驗,看他們什麼時候開始不自覺的吃水果、喝水。結果發現,大約到第六十六天,多數人到午餐的時候都會不自覺的吃起水果或是拿起水瓶。



不過,比較需要毅力的習慣,譬如,每天跑步十五分鐘,養成的時間會長一點。


 


這篇研究報告提到的,應該是好習慣的養成,不知壞習慣養成,是否要這麼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身高183公分每年多賺近千美元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7/14 11:35



身高比常人高的人,在賺錢方面也是「高人」一等。澳洲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如果一個身高達183公分的人,他每年就能多掙1000美元左右。



據報導,這項研究由澳洲國立大學經濟學家(安德魯)主持,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經濟紀錄雜誌)上。



之前,美國和英國關於身高和薪資方面的調查也顯示,高個子的人賺錢更多。



美國作家(科恩)說,身材高大的人往往從小時候就擔任(領導者)的角色,由於身材的關係,同年齡的人都把他看成哥哥姐姐來依附。身材高大的人在辦公室裡不自覺地就擔任(領導者)的角色。



心理學家分析認為,長得高會增加人的自信,而自信會讓他們在與人溝通時佔有優勢


 


先開個玩笑:我要是賣增高器材或者轉骨產品,就把這種研究報告結果放在文宣或廣告上,以醒目的字眼來鼓勵家長消費,一定具有不錯的效果。


不過,話說回來,身高決定的因素很多,有時真的不能靠一廂情願的方法就能增高,因為遺傳的確佔了很大的因素。但也有不少成功人士,身高並不高,不過這是一個統計值,仍值得去探究背後原因,儘管身高容易受人矚目甚至可能增加自信,然而,如果小孩從小在被接納的環境及態度下成長,必然比較有自信,此時身高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真正的自信,不是身高或者整型就可以轉變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研究:學童對狗朗讀 有助提高學習效果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7/09 00:06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8日專電)「對牛彈琴」也許無助提高琴藝,枉費力氣,但英國的研究發現,小學生如果對寵物狗朗讀,有助提高他們的識字率,學習效果出人意外的好。



根據英國研究顯示,幼齡學童對寵物狗朗讀的學習效果,優於對成人大聲朗讀,原因之一是,如果唸錯了,狗不會嘲笑他們。



多塞特(Dorset)郡的聖瑪麗小學,今年四月率先施行這項「對狗朗讀」的計畫,帶進教室的寵物狗包括約克夏、拉不拉多犬及喜樂蒂牧羊犬等,每節朗讀課約45分鐘。



協助推動這項特殊閱讀計畫的老師福特(MartinFord)說,自從有寵物狗參與,七、八歲學童的閱讀出現重大進展,「學生們都很期待上朗讀課,這種方式無疑讓他們更有動力想在學校及家裡閱讀」。



福特表示,「學童帶著寵物狗到教室上課,有一種小主人的驕傲感」,不論是哪種方式,只要能幫助學童喜歡閱讀,都是好事。



「對狗閱讀」計畫是由慈善單位Caring Canines籌劃,未來還將推廣到更多學校,讓一些訓練有素的狗進入課堂,幫助學童學習成長。



籌辦人員說,這個計畫可以成功主要是因為參與活動的寵物狗,不會失去耐心,即使學童唸錯了也不會嘲笑或批評,「對狗朗讀提高了學童的信心,並提高他們的溝通能力」。980708


 


如果許多父母知道自己陪小孩做功課的效果,不如狗的陪伴,不知是何種心情?最近英國研究發現,讓學童對一些訓練有素的狗朗讀,可以提高學童的學習效率、信心與溝通能力,其關鍵在於學童朗讀的過程中,若他們念錯,狗不會笑他們,當然,狗也不會糾正他們,因此信心會越來越高,讀書的動力也隨之提升。


細心的家長,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帶小孩做功課時,小孩是越來越有自信?讀書動機越來越高?溝通能力越來越好?或者相反?


說到父母陪伴,插個題外話,之前有另外一位醫師曾跟我提到一位小女孩被轉介到精神科接受評估的小故事,小女孩家裡原來有一隻大狗,就叫大大,大大平常陪小女孩的時間很多,每天小女孩下課回家,就會找大大陪她玩。有一天,大大不幸被車撞死了,媽媽在小女孩回家時,知道她一定會很難過,所以在她放學踏進家門時,就告訴她:大大死了。出乎意料之外,小女孩沒有什麼反應,只是應了一聲放下書包就到另外的房間去。過了一會兒,小女孩才慌張地跑進廚房詢問媽媽:大大哪裡去了?媽媽說,剛才我不是跟你說了嗎?大大死了,被車撞死了,此時小女孩才放聲大哭。等到小女孩哭得差不多,媽媽覺得奇怪,追問小女孩:媽媽剛才跟你說大大死了,你不是聽到了,為何沒反應?小女孩回答:我以為是爸爸死了,所以沒有難過的感覺......這是真實的故事,感覺很誇張,真正關鍵在於:大大陪她的時間與父親陪伴或者相處的時間不成比例,這個故事值得為人父母者省思。


其實,這些寵物狗在學童朗讀的過程中,也扮演的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完全的接納。若父母能做到,那麼可以不必另外大費周章地去找狗來聽學童朗讀。


之前曾有一位英文老師提到他的一位學生,很小年紀,但成人的英文檢測就考到滿級分,據他的觀察發現,那位學生的家長鼓勵小孩學英文的方法很有一套,他們是這樣做的:每當小孩回家,父母總是問,今天學了什麼可以教我們嗎?小孩為了想教父母英文,在上課時會特別用心,而且在教父母的過程中,孩子也增加了自信。


看來,不管是動物或者人的接納,都能幫助學童的學習效率提升,而我相信父母的接納與陪伴,比寵物狗的陪伴的價值更勝千倍。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類的「笑」有兩種 意涵不同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7/10 12:05



美國科學家研究認為,人類的「笑」可能比語言還早幾百萬年出現。他們並把人的笑分為兩種,也就是「單純表達喜悅的笑」和「傳達社交訊息的笑」。



美國伊薩卡學院心理學家,針對人類的「笑」做專案研究,計畫主持人威廉教授接受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訪問時說,「笑」是人類用來協調集體行動和確立等級制度的早期溝通工具。她說,儘管人們習慣把笑聲與幽默聯結在一起,但事實上大部分笑並不是對有趣的事情所做的回應,這些笑可能只是用來表達認可、溝通和喜悅。



科學家研究發現,與獨處時相比,有別人在場時,人會多笑約30次。他們還發現,通常自閉症患者不習慣表達社交性質的笑,這都證明「笑」的確具有社交屬性。



研究人員把「笑」主要分為發出聲音的和不發出聲音兩類。 「無聲笑」更多用來協調社交活動,「有聲笑」則更多與內在積極狀態有關。


 


想瞭解人在社交或公開場合,一個人的情緒度為何會比較高?比較會笑?私底下為何情緒度比較低?比較不會笑?相關資料建議不妨參考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的著作情緒等級這本書中提到的內容,他指出:


每個人都各自有其長期性及社交的情緒度,藉由他提供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真正辨認出對方的情緒度來。瞭解一個人真正的情緒度,就可以預測一個人的行為,許多人的遇人不淑或者識人不清,其實就是缺乏情緒度的相關資料與應用。所以我們若能應用情緒等級的資料,就能夠在和他人建立關係前,準備地預測他們的行為,像是未來的配偶、事業伙伴、員工或朋友。當我們能毫無失誤的預測對方的行為舉止時,就可以完全避免人際互動之間可能承擔的風險或將其減至最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猝死70分復活 醫大生不敢再碰排球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3/17 04:09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鬼門關前走一趟的那一刻,我其實完全沒有記憶!直到現在我都還不太相信自己怎麼猝死的?」死裡逃生的陳同學昨天終於返校上課,上了八堂課的感想是:「見到同學、重回教室的感覺很好!」



台北醫學大學陳同學一月十一日因為打排球造成心臟病發猝死,送到醫院前,已經被救護車上人員判定死亡,最後被眾人以CPR救了回來,陳同學不僅未成為植物人,還奇蹟似地快速復元,只是住院兩個月,足足瘦了廿公斤!



身上帶著電擊器的陳同學,受訪時活潑開朗,完全看不出來他是被同學硬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曾是排球校隊的陳同學如今不能再打排球,昨天也刻意避開排球場,以免觸景傷情,但他笑說:「前幾天和同學去打撞球也很好玩。」



北醫心臟外科主任曹乃文受訪時說,到院前死亡病人,通常做CPR半小時沒反應就沒望了,像陳同學做了七十分鐘的CPR才救回來,真是奇蹟,而救回來的病人九成會成為植物人,陳同學病發後兩個月可以痊癒出院,健康狀況良好,走路、說話都和一般人差不多,只有心臟功能和記憶力稍弱,恢復之快,堪稱奇蹟。



記憶受損 四成國字記不得



不過,陳同學病發時腦袋缺氧,記憶有受損,很多事都記不太起來,包括國字和數字,陳爸爸說,大約有四成國字還記不得,例如「物」,他怎麼也想不起來,教了又忘,靠著不斷練習才慢慢記了起來,醫生也要求他寫幼稚園練習簿,練123數字等基本訓練。



陳同學的記憶力也受到影響,前一刻說的話,後一刻就忘記了,第一天上課記錯時間,上午只有二堂課,但一早就到學校,結果跟著同學一起聽別的課,上課累了也會想睡覺,陳同學說,現在他每天寫日記,訓練自己的記憶力。



曹乃文認為,陳同學十九歲很年輕,加上第一時間的CPR急救正確,後續葉克膜等治療有成效,但他也提醒,陳同學在這一年內要少動多休息,撞球不激烈還可以偶爾打,排球千萬不可以碰,不能再有下一次。



陳同學回憶說,他只記得和排球隊一起打球,突然心跳很快,很不舒服,才到一旁休息就完全不省人事。



救命恩人北醫學長陳映庄受訪時表示,陳同學從椅子上滑落地面時,立刻出現「兩眼上吊、口吐白沫、沒脈搏、隔很久才大口呼吸、臉發黑」等瀕死跡象,所有人都嚇呆了,雖然沒有對真人做過CPR,但他心裡只想著要救學弟,後來到加護病房問陳同學:「你還記得我嗎?」陳同學點頭,讓他感動地流淚。



部分曾瀕臨死亡的人偶有特殊體驗,有人見到柔和的光線,天空掉下粉紅花朵,還有人則感覺像飄出自己軀體,看到其他親友的反應,前教育部長黃榮村也一度因為吃麵中毒而瀕臨死亡,他事後回憶,當時確實見到一道刺眼的強光,甚至可以見到平躺著的自己。



復活後的陳同學卻陷入昏迷,一直到第十九天才真正醒過來,一清醒就抱著家人大哭;但他對於瀕死過程及大哭的事,都記不清楚,剛開始坐起來就頭暈,四肢無力,但「總不能一輩子躺在床上靠人照顧」,咬牙坐起來、練走路…,才成功地重回校園。


 


首先恭喜這位陳同學經歷瀕死而大難不死,的確歷經七十分鐘的CPR才恢復心跳的案例的確少之又少。然而,這篇新聞提到的瀕死經驗,卻值得大家參考與思考:我們人真的只是這具軀體嗎?療癒,前教育部長的瀕死經驗,甚至能看見平躺著自己?這意味著我們不只是這個身體,不是嗎?我曾聽一位扶輪社友講述他的社友的瀕死經驗:這位社友愛玩重型機車,有一次發生嚴重的意外,讓他發生嚴重的外傷,同時,在受傷的那一刻,他看到自己的身體倒在路邊,而後幸運地在醫療幫助下,身體恢復健康。但看到自己的身體倒在路邊,是他瀕死的難忘經歷。


過去,也曾有一位年輕的男生跟我分享他的瀕死經歷:他曾發生一次嚴重的車禍,讓他頭部受到重擊,在撞擊的一剎那,他很確定只有十幾秒,不到三十秒的時間,他看到他這一生的經歷,像放電影一般,每張都很清楚地讓自己再看一次,每張他看到的圖片,他都很清楚及確定是哪件事。這也讓他得以思考,他真的不只是這個身體而已。


關於身心靈之間的關係,以及各自組成、定義為何,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由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所著的思考的原理,其中一章人的組成有精彩的闡述,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同時也歡迎有這類經驗的人分享寶貴經驗。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荷蘭忘憂藥將上市 引發倫理爭議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2/16 14:35



荷蘭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抑制beta(貝他)腎上腺素的藥物,可以讓人忘掉不愉快的事。不過,醫學倫理學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煩惱、有憂愁。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人員說,這種抑制貝他腎上腺素受體的藥物,可以干擾腦子的記憶,他們希望利用這種特性幫助「創傷後症候群」病人。研究人員說,這種藥物的「忘憂」效果非常好,吃過以後,比較嚇人的經驗就不會出現在病人腦子裡。



然而英國聖喬治大學醫學倫理學家「索柯」說,把不愉快的記憶抹掉,不但抹掉了這部分的記憶,也抹掉了這個人的一部分經驗,更抹掉了這個人的一部分特性。「索柯」警告,忘了自己不愉快的經驗,也會忘掉自己犯過的錯;不記得自己犯過的錯,就不會有進步,所以這種藥嚴重危害倫理道德。


 


我常在門診或者部落格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沒有一種藥吃了能讓我什麼煩惱都消失的?答案是沒有。而且如果有我也不建議,當我們看到目前毒品氾濫的情形,很多人並不瞭解其實與此非常有關。


對於很多正在使用毒品的人而言,毒品提供了某種暫時忘憂的效果,吸毒有千萬種壞處,但只要對當事人能暫時提供麻痺的效果,還是有人會去用它,只因為當事人覺得面對生活上某些事情讓他們覺得非常痛苦而不願意面對,因而,他們選擇種快速的逃避方法:使用毒品暫時免除自己必須面對的焦慮。


所以,如果我們要推行類似的藥物,就是在鼓勵大家不去面對自己的難題,推廣這類藥物的人,也等於告訴大家沒有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自己真正去面對生活的困惑或者心理的負荷與煎熬。然而,真的沒有嗎?其實是有的。有效的心靈技術可以幫助一個人面對及生活的處理能力,幫助人們的生存狀態越來越好。當我們願意去面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其實都與我們自身的狀態(包括思想與行為)有關,那麼我們的抱怨會越來越少,越能對自己負起責任而真正去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前提是有相關有效的心靈處理技術及生活改善技術幫助我們去面對自身的狀況。


前一陣子有部有趣電影,假設人生可以快轉,尤其是遇到自己不想經歷的部分主角可以選擇快轉跳過,可是到頭來,主角發現他跳過的部分,也是他失落的部分,而且他選擇快轉跳過,讓他失去更多。


您的完整人生或者完美人生的定義為何?歡迎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童年受虐可導至基因傷害




路透 更新日期:2009/02/23 17:51







(路透華盛頓22日電)比對過自殺死亡者腦部的研究人員今天指出,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童年受虐可能導致基因改變,並造成終身傷害的理論是正確的。



他們的研究發現,與童年不曾受虐的意外或自殺死亡者相較,童年曾受虐且自殺死亡者腦部有明顯變化。



這個發現說明了何以童年曾遭受忽視、性侵等虐待,可以造成憂鬱症及其他心理衛生後果和自殺,未來也可能啟發新療法,幫助受害人克服童年受虐傷害。



加拿大「馬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米尼(Michael Meaney)與其同僚研究了36位突然死亡者的腦部,其中12位自殺死亡者已知童年曾受虐,另12位自殺死亡者並無已知受虐童年,最後12人在意外中突然死亡。中央社(翻譯)



這篇研究提到的大腦病變,到底是哪一種變化?希望有機會看到原始研究的報告說明。


我覺得這其中有不少仍值得我們探討的部分:


首先,到底是種基因變異會導致特殊的大腦病變?是否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可供比對?最簡單的驗證就是有同卵雙生的兄弟或姊妹,一個曾在幼時受虐或被忽略,另一個沒有,長大後,受虐的人大腦真的發現大腦病變,而且出現憂鬱甚至自殺的行為,另一個則未發現出現任何大腦病變,也沒有憂鬱甚至自殺等行為出現,如果直接可以找到這樣對比事實,那麼我們就可以強烈懷疑這樣的假設成立,否則,我們就要對研究人員提出的理論單純當程式一種假設,再靠後續的實際研究成果證實理論的真偽。單從這樣的研究分析,就斷定兒時的受虐導致基因改變,甚至造成終生傷害的結論,我個人覺得實在太牽強。


其次,這樣的大腦變化如果產生,是否為不可逆的變化?能否靠一些治療方法幫助當事人恢復?甚至大腦也跟著恢復?研究人員是否有任何療法會影響大腦變化的研究結果供大家清楚到底如何幫助這些兒時受過嚴重心靈創傷的人?或者,任何療法也不會有改變?兒時受虐就註定長大必然會憂鬱甚至自殺?


或者,研究人員只想告訴大家兒時受虐的陰影,註定跟著當事人一輩子?因為這等於在告訴大家:心靈一旦受傷,大腦就會產生不可逆的傷害,接下來做什麼都不會有幫助的。


但我真正想提醒大家:只要當事人願意去面對及改善自己,必然可以利用有效的心靈技術來幫助當事人恢復與改善。


希望大家看得出我在討論中提出的兩個極端的對立觀點背後的意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女人三十二歲自認最美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1/29 17:35



英國一項調查發現,女性到三十二歲這個年紀會認為自己最美。



心理學家衛特莉說,女性到了三十二歲,有了相當的自信,有了生活經驗,吃喝都有節制了,所以,會覺得自己特別美。衛特莉說,對自我的肯定來自能力不見得要靠外貌。所以,越有自信會認為自己越美。三十二歲的女性經驗比二十二歲的多,能力比二十二歲的強,所以,覺得自己很美。



衛特莉也說,女性最要不得的是自我否定。他說,很多女性拼命用體重或是皺紋這些身外之物打擊自己的信心。


 


英國最近的調查研究,關於女性到三十二歲會自認最美,這與我們過去的認知不大相同,以前俗語都是說:十八姑娘一朵花或者女人四十一枝花,大概是過去人早婚,職業婦女不多,所以女性往往是空巢期來臨才會開始尋找自我及自我肯定。現在不同的狀況是一般人普遍晚婚,職業婦女越來越多,相對來說,女性靠職場的升遷及經濟能力累積的自信心,算算從學校畢業開始工作經歷八到十年的時間,三十二歲的年紀的確是可以開花結果的年紀了。有機會,美容或整型外科醫師不妨統計一下,他們的客戶中的年齡層是否最缺的就是三十二歲?


說句玩笑話,女性的自我肯定,在某種程度上,是美容整型外科醫師最不喜歡的特質,換言之,自覺OK就無須整型或改變外貌來取悅他人,試圖取悅他人來填補心中的黑洞。。當然太多自我否定,美容整型醫師也受不了,之前我的一位整型外科醫師朋友就想建議一位客戶來和我聊聊,因為怎麼整都不滿意,原因不在於技術,而是自我肯定及接納太低(或者應該說沒有),很多完美主義者其實都與此有關。


有關這方面的話題歡迎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針灸療效 丹麥科學家存疑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1/29 04:09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英國醫學期刊」二十七日公佈的研究指出,丹麥科學家評估十三份關於針灸的研究後發現,這種號稱能減輕疼痛的傳統療法,實際效果其實不大,大約只有四%的療效而已。



哥本哈根「北歐柯克倫中心」的研究人員,以三千多名病患為對象,比較真針灸與假性針灸之間的差別。所謂的假性針灸,是將針頭插進離穴位很遠的肌肉中,而且插針的深度也不像正宗治療那樣深入。



減輕關節疼痛 效果有限



研究結果發現,針灸對於骨關節炎與膝痛、偏頭痛、後背部疼痛的效果,並沒有宣稱的那麼好,也就是真針灸與假針灸間的差異,並沒有明顯的「臨床相關性」,不過接受假針灸的病患,確實比並未接受治療的病患減輕了一些痛苦。



英國醫療針灸協會的兩位博士也在同份期刊中撰文指出,雖然針灸的整體療效可能不那麼好,不過以針灸治療某些疾病、特別是骨骼與肌肉等療法不多的疾病,可能還是相當實用。



哥本哈根的研究人員表示,接下來應該嘗試了解假針灸之所以有療效,進行針灸這種儀式的效果佔多大部分、心理因素又佔多大部分。



上週有份類似研究指出,針灸療效其實以心理成分居多,真針灸與假針灸都能預防頭痛。


 


在此我先聲明引用這篇文章的目的並非我質疑針灸的療效,而是想和大家討論安慰劑與安慰療法的效果從何而來。其實任何藥物、健康食品與治療方法,在臨床試驗過程中,一定會以安慰劑或安慰療法來做比較,以抗憂鬱劑來說,有些藥品在作臨床測試的時候,患者反應改善率達到六成多,但安慰劑的的效果,超乎大家想像的超過四成,也就是抗憂鬱劑與安慰劑的療效相差不到兩成,何以故?主要是當事人覺得有被醫治或治療,這種自我暗示就會有一種幫助恢復的力量。我也聽好幾個人談過:那種抗憂鬱劑用來治療我的恐慌,我吃一顆就覺得好有效,四、五天就覺得自己已經完全好了,但是醫師說這種藥要吃至少半年,所以我才會吃那麼久。


這些是那四成多的人,他們只需要一些接受治療的暗示,疾病本身就會改善,所以有人提到真藥醫假病,就是在講安慰劑或安慰療法有效的個案。治療的效果可由心理作用來達成,然而,我們生病的症狀或不適,有一定比例也與心理作用脫不了關係,這方面我們通稱為身心性疾病,也就是心理讓身體生病,這類疾病,有人估計至少有七成以上。


我也聽過一位營養品代理商轉述一位國外醫師的特別療法:有一天這位醫師聽到他的患者從國外打電話來求救:他的患者正在一座小島上,但不慎扭傷腳踝,腳腫了一個大包,聽起來傷勢嚴重,但島上無任何醫療資源,不知怎麼辦?想不到這位醫師給他的患者的建議是:對著傷口反覆說GO AWAY! 一般人會覺得這不可能有效,但奇妙的事,第二天他腳的腫脹與疼痛完全消失了。也許有人會懷疑這是不是跟巫醫很像,但我們卻不能輕忽心靈療癒的力量。


理論上,沒人喜歡生病,但如果生病可以有好處的話那又另當別論了。我曾經聽過一個聰明的女士,她為了幫助她的家人,用了一種特別的方法來幫助,她的家人據她描述當時得到癌症,患處了傷口一直有分泌物流出,醫師也使不上力。這位女士以非常大的面對能力詢問她的家人一個問題:你這樣生病有什麼好處?想當然爾,她的家人立刻暴跳如雷、火冒三丈,開始批哩啪啦地罵了一些事情(問話的人真的要有足夠的面對能力),之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原本無法收口的傷口痊癒了,不再流分泌物,可以想像她有多興奮。這是非常有趣的例子,謹提供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犬凝視主人能提高人體信任荷爾蒙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1/25 19:35



日本「麻布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狗主人被愛犬凝視之後,主人的體內會分泌更多、能夠提高對別人信任與依賴程度的荷爾蒙-「催產素」。



日本共同社報導,這種叫「催產素」的荷爾蒙,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依賴關係;研究人員發現:主人被愛犬凝視之後,竟然會分泌催產素,這是很特殊的情形;在麻布大學研究「認知科學」的副教授「永澤美保」表示,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會很依賴寵物,以及寵物與主人之間的眼神交流非常重要。


 


根據過去的研究,女性的母愛來源,也源自於催產素,有親自哺餵過小孩的媽媽,當她們在餵奶的時候,與寶寶的目光交流,我相信此時產生的催產素遠比被寵物凝視所產生的催產素更高。中國過去也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我相信與這種狀態相去不遠。


我認為人與其他客體之間的關係,不管是人、動物或者只是無生命的物質,都有可能產生這種彼此信任與親和力都提升到旁人難以體會的狀態,印度的靈修大師奧修稱這種狀態為敞開的狀態,他曾提到:你可以對人敞開、對動物敞開、也可以一顆石頭敞開,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對一個人敞開比對一顆石頭敞開容易多了。L.羅恩.賀伯特先生稱這種狀態為瞭解狀態,瞭解有三個部分構成:親和力(AFFINITY)、真實性(REALITY)與溝通(COMMUNICATION),簡稱ARC,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閱瞭解的構成這本書,賀伯特先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提升一個人對其他的人、事、物的ARC,只有親身經歷,才會知道那是什麼感覺。


我認為產生催產素只是一種結果,不是原因,但日本麻布大學的研究報告,仍不失為有趣的研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丹麥行銷鬼才:菸盒警語 反激發菸癮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1/25 04:32 尹德瀚/綜合報導



被視為國際品牌大師的丹麥行銷鬼才馬丁.林斯壯(Martin Lindstrom)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書名為《購買學:有關我們為何買東西的真話與謊言》(Buyology:Truth and Lies About Why We Buy),書中指出許多有關行銷的概念都只是一廂情願的迷思。



為了這本書,林斯壯花了七百萬美元(由跨國大企業贊助),花了三年時間進行一項神經行銷學(neuromarketing)研究,他的研究團隊找來二千名志願者,用一種特殊磁振造影儀器掃描他們看到廣告或圖像時的腦波活動,結果發現廣告界某些直覺固然正確,但也有很多觀念係積非成是。以下是書中若干發現:



*在電視節目打廣告或在電影中搞置入性行銷,通常毫無作用;觀眾看到廣告或置入性行銷的影像,會自動把它們過濾掉,這種廣告手法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會有效,那就是能呼應電視或電影情節時。



在香菸盒打上警告標示不但不能嚇阻癮君子吸菸,反而會觸動他們的菸癮,鼓勵他們點上一根。為什麼?因為人腦中的阿肯伯氏核(nucleus accumbens,與上癮有關的腦部區域)看到警告標示時會受到刺激。



*潛意識廣告(subliminal advertising)是否還在使用?那可不。有些百貨公司或賣場甚至播放內含隱藏性訊息的音樂,悄悄敦促消費者多買東西或不要順手牽羊。



*大家總認為火辣煽情的廣告有賣點,但和一般人的認知相反,廣告中加添「性」元素通常無助於促銷;但如果其中的「性」引發爭議(例如Calvin Klein的內褲廣告),就可以刺激買氣。



林斯壯把buyology定義為:激起購買欲的多種潛意識力量,有助於企業展開邪惡的行銷陰謀,但他堅稱他並不鑽研buyology。林斯壯說,「我希望普羅大眾把這種工具用在善的方面,藉此更了解我們自己,我們的慾望,我們的衝動,和我們的動機,並將這些知識用於良善、實際的目的」。


 


之前有一個中南美國家,他們曾在一段時間大力推廣戒毒的訊息,其中的海報都是以不要吸毒作為主要口號,推行一段時間下來後,吸毒者反而竄升了好幾倍,這就是與抽煙過量,有害健康一般,但卻反而造成煙癮的引發一樣,道理相通。


但這到底是否與大腦的上癮區域有關,我們姑且參考一下,但對很多人來說,他們越怕的事情,就越會發生,就好像有人告訴你: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結果想到的就是粉紅色的大象一樣。


我們會一直擔心的事,往往心想事成,所以不管要或不要,只要一個人把他的注意力放在某些事物方面,那麼這些事物很容易成真,有不少人並非他們喜歡把注意力放在負面的事情上,而是那些所謂負面的事物對當事人而言有負荷,或不舒服的感覺,所以當事人很難把注意力移到其他地方。


因而,如果想幫助一個人把注意力移開,除了要消除負面事件本身的負荷,同時,也要告知當事人他可以做什麼,最好也讓當事人瞭解問題的根本的解決之道,否則單純叫某人不要做某事,您就會看到那件事在您眼前上演,小孩不都是這樣嗎?(例如教小孩不要跑等等)。


想知道自己擔心或不想要的事情為何老是發生?建議可以從瞭解自己開始,歡迎大家利用我部落格右上角的線上潛能分析,踏出對自己的瞭解的第一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女性更易做惡夢 日常焦慮常入夢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1/22 10:05



做惡夢是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的體驗。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受到惡夢困擾。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西英格蘭大學研究人員用5年時間跟蹤調查193名志願者,其中包括100名女性和93名男性,要求這些人記錄下自己所做的夢。



調查結果顯示,19%的男性表示近期做過惡夢,而有過這一經歷的女性則高達30%。



參與調查的西英格蘭大學心理學講師(珍妮佛)說,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男性與女性惡夢差異的研究。她說:從結果來看,男性與女性在做惡夢頻率上有明顯差異:女性做惡夢更多,並且對惡夢的感覺更強烈。



珍妮佛說,女性更容易把日常焦慮等情緒帶入夢中,她認為女性的夢是她們與現實對抗的一種潛意識,與男性相比,她們更難關閉焦慮的開關。



調查結果顯示,惡夢基本上可以分為3種:被追趕或生命受到威脅、失去所愛的人或東西、以及置身於一個完全陌生環境。



有趣的現象是,如果閱讀有關惡夢內容的調查報告,你會發現女性與男性所做惡夢的內容基本相同,她說,只不過女性更經常做惡夢。她們不愉快夢境的數量比男性多,而且夢中有更多悲慘、自我否定和失敗的遭遇。



研究還發現,女性在月經前較容易做惡夢或內容比較激烈的夢,而且更容易記住這些夢。


研究發現 女人較男人更能辨識可愛嬰兒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1/22 12:50 李致嫻







(法新社21日倫敦法新電)根據今天的研究報告顯示,女人比男人更能夠辨識可愛嬰兒。



蘇格蘭聖安祖大學(University St Andrews)心理學家運用電腦製作出臉孔有細微變化嬰兒臉孔圖片。



他們發現女人可以藉由胖臉頰、寬額、圓眼及塌鼻子辨別出漂亮可愛的嬰兒,而男人在辨識時會有很大的困難。



研究者相信對於可愛的敏感度可能已存在女性荷爾蒙內。



芮納博士(Dr. Reiner Sprengelmeyer)表示: 「我們調查19-26歲及45-51歲的女性和19-29歲及53-60歲的男性,發現女性對於可愛孩童的敏感度大於男性。」



不過53-60歲的女性跟男性辨別新生兒可愛的程度一樣。



芮納博士提到: 「英國女性更年期的平均年齡是51歲,研究發現顯示,複製荷爾蒙內與對可愛的敏感度有關。」



因此這項研究針對更年期前後女性有無服用口服避孕劑(黃體激素及雌激素)對於可愛的敏感度作實驗。



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停經前及年輕女性,以人為方式增加荷爾蒙值,比實驗對照組對可愛更為敏感。



聖安祖大學的心理學家與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y of Bern)、德國比勒田大學(Universityof Bielefeld)、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合作研究。



他們在百餘張的嬰兒照片中選出10張,並且將他們合成為一張可愛嬰兒的臉。他們不斷將之修改為一個較不可愛的嬰兒臉龐。



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可由複製的荷爾蒙調整對可愛的敏感度



芮納指出: 「我們將年幼、無助且需要照顧的嬰兒稱為可愛。我們假設分辨可愛程度微小差異的能力,可能與決定分配必要母性資源給嬰兒的行為有關。」



未來的研究會朝向對可愛的敏感度是否與產後抑鬱症有關。


 


男性與女性在生理方面,基本上就有很大的不同,這兩篇研究報告提供給大家參考。


我覺得有一定的敏感度,基本上並無不好,主要是因為壓抑感覺是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也因為女性相對來說比較不會壓抑情緒,也比較能察覺情緒與面對自己,所以因為積壓的情緒而戕害身心健康的狀況的強度與頻率,根據我的觀察應該是比男性小很多的,所以在心靈的提升與改善,短期間,大部分是女性會快些,但長期來說,只要想提升改善,並無太大的不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4歲母親冒充女兒讀高中 近半年未被識破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1/16 09:25



34歲的美國母親(溫蒂)冒用15歲女兒的身份到威斯康辛州讀高中,還參加學校啦啦隊選拔,未被識破。直到因為缺課太多,真正身份才曝光。



原來,溫蒂高中都沒畢業,早在少女時代便曾夢想成為一名啦啦隊女郎。溫蒂有一個15歲的女兒,目前在內華達州跟隨溫蒂的母親一起生活。為了一圓少女時的美夢,同時想獲得一張高中文憑,去年8月,溫蒂冒用女兒身份,在威斯康辛州的高中註冊就讀。



據老師指出,與班上其他學生相比,溫蒂雖然長相很成熟,可是舉止打扮都不脫稚氣,與普通高中生無二。據了解,溫蒂的學習成績平平,數學更是經常不及格。由於醉心啦啦隊的練習,所以逃學次數太多,這才引起校方的注意。



溫蒂的行為,近日經法官裁定,她患有精神疾病,盜用身份罪名不成立,但必須交由精神醫療機構治療3年,接受強制心理治療。


 


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年輕女孩的媽媽,冒充女兒到高中唸書,還加入啦啦隊?這類似電影才會出現的情節,想不到在真實人生上演,不知她承認自己有精神病是哪種診斷?頂多會被懷疑有不成熟的人格或者其他人格問題吧,還是律師建議她承認自己有精神狀況來脫罪,可免牢獄之災?就我看來,這位媽媽,純粹是為了圓她年輕時未圓的夢而已:當一位學校的啦啦隊員。而我們多少人在午夜夢迴,面對自己過去或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時,能夠擁有這位媽媽的勇氣與作為?看了這篇報導,我們有更好的理由來規避自己過去的夢想,但相較之下,三年強制的心理治療,比較像是莫名其妙的懲罰,我很難不這麼想……


其實,放棄自己的夢想,有時造成的內傷或者影響,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想瞭解放棄夢想會對當事人產生何種效應的人,建議可以透過一個有趣的程序名為教育修復的特別顧問方法來瞭解,這是美國知名的教育學者L.羅恩.賀伯特先生提出的方法,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先填妥我部落格右上角的線上潛能分析,再與分析員聯絡,透過免費的潛能分析,瞭解自己心理的缺口到底有多大,如果您真的做教育修復,您就會赫然發現,放棄夢想,甚至會讓一個人失去許多美好的品質。那位媽媽,如果真的要做心理復健,我覺得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教育修復而已,但十幾個小時足矣,絕對不必到三年那麼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年薪百萬竹科人 變日領千元校工


TVBS 更新日期:2009/01/12 12:24 林志偉







不景氣的年代,年薪百萬也可能變成日領千元的臨時工!一名曾是年薪2百萬的竹科電子主管江先生,去年被公司裁員,為了生活他找了一天薪水1千元的校園臨時工友,每天要做粗重的工作,不過校方覺得人盡其才,請他幫學生課後輔導,但以前的生活差距相當大,江先生說,他還在努力適應。



拿夾子努力清理校園水溝裡的垃圾,不說你不知道,這位工友來頭可不小。工友江先生:「那時候大概管了40幾個人,因為學校這邊,有個擴大就業的方案,才過來這邊。」


大學理工科畢業的江先生,曾是竹科公司的主管,手下60幾名員工,年薪2百萬,人人羨慕的電子金童,卻在去年8月被公司裁員,不願意讓妻子一肩扛家計,江先生拚命找工作,最後在觀音鄉一所國中當起臨時工友。


工友要做的事粗重繁雜,日薪也只有1千元,和以前是天壤之別,不過為了生活江先生還是咬牙苦撐,幸好校方認為不應該浪費他的才華,請他為學生課後輔導。觀音國中主任黃本旭:「能夠有像江先生這樣這麼優秀的人才,來幫我們學校,弱勢學生的課後的輔導。」


江先生坦承,剛開始當工友確實很難放下身段,就連要幫學生上課也非常不習慣,不過他相信生命會找到出口,不一樣的生活總會慢慢適應。


 


在一片裁員、失業及放無薪假的衝擊聲浪下,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此謹向江先生致敬,他不但幫助了家人,也幫助自己,更重要的事他面對了他應該面對的事情,採取行動,生命自然找到出路,相信江先生的生活會越來越平順,在此也祝福他和他的家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患有美容強迫症 一整再整恐毀容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1/08 11:03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在你生活週遭是否有人罹患「美容強迫症」,即使多次整形或整各種部位,都感到不滿意?其實美容強迫症患者外表並非有缺陷,但主觀意識卻認為自己很醜,強烈希望自己變得更美麗,因此會產生很痛苦的心理。經常為此坐立不安,變得多疑而沒有自信。這時心理醫生或許不是患者最想求助的對象,反而會去找整形醫師要求整形。


碰到美容強迫症患者,對整形醫師來說,是一大挑戰。微整形醫師戴文瑛表示,曾經來預約諮詢門診的患者提到:對於先前執手的醫生產生不信任感,而再度轉換尋求其他醫生的幫助,在門診咨詢中了解到此位患者疑似罹患「美容強迫症」,在過去短短半年多內,連續要求醫師在臉部注射數十支長效型「非玻尿酸」的填充物,最後導致臉部產生膿瘍組織而求診,後來只能以外科手術的方式,做引流切割,造成臉部留下傷疤凹陷。


更麻煩的是,後來接受問診的醫生不知當時同時間注射的臉部另一邊何時會發作,如果再填補其他成份填充物,怕產生無法均勻融合的問題,最後只能暫時維持臉部兩邊不平均,形成半毀容情況。通常這種情況,後來接受問診的醫生還是會建議患者回到原來執手的醫療院所重新溝通及處置。


 


曾有整型外科的專科醫師跟我要名片,原因是他認為他某些客戶需要我的諮詢,諮詢的主題就在於這些客戶堆於自己外表長相極端地不安與不滿意,所以除了一直抱怨整型外科醫師的技術外,還不停作其他部位的整型,讓他深感無力,其實整型外科醫師都多少有機會遇到這類的案例,對這些人來說,花再多的錢整型,對於他們自信的建立,效果恐怕有限。


主要的原因,大多是這類個案他們的童年或過去,缺乏被接納的經驗或者長期被否定,以致於自我認知上,老覺得自己有問題,自己不夠好,雖然這些人老是會抱怨別人對他們哪裡有意見,或擔心別人覺得他哪裡不好看,但其實最大的關鍵仍來自於他們由來已久的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不安。一些所謂的完美主義者常源自於這樣的因素,我在門診時,常藉由簡單的演練,讓當事人在5-10分鐘瞭解被接納欲不被接納的差別在哪裡,有興趣的人歡迎安排時間和我聊聊。


關鍵的解決之道,是利用有效的心靈技術,減輕或消除過去相關事件的負荷,讓他們不再被過去被否定或不接納的事件所困擾,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那麼美容強迫症或整型焦慮才能真正獲得處理與解決,但說句玩笑話,整型外科醫師應該不希望處理得這麼徹底,因為結果會讓整型外科生意大受影響,只因為當事人會接納自己不再為任何外表的問題所困擾,自然不需要整型了。


想認識真正的自己嗎?建議大家也可以利用我部落格右上角的線上潛能分析,更進一步瞭解自己,比起整型,這可能是更大但也是更有趣的冒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心理衛生機構:新年新希望可能有害身心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1/01 15:20 楊一峰







(法新社倫敦1日電) 英國心理衛生慈善團體「麥德」(Mind)今天警告,想改善自我的新年新希望往往讓人感到更糟。



麥德敦促人們不要做類似專注於改善身體不完美的願望,類似的願望如減肥,因為他們會讓人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情緒,引導人感覺不自我尊重,無望,甚至會達輕微的憂鬱症



這個慈善團體說,當這類的希望未能達成時,可能引發不足或是失敗的感覺。



麥德的執行長法默(Paul Farmer)說:「新年新希望有時會注重於所面臨的困難或是不安全感,例如過胖,對我們的工作感到不滿,整年未能對朋友或家人付出足夠的時間等。」



他說:「我們懲罰自我,因為我們察覺到自我的缺陷,然後設定不實際的目標,希望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所以結果也不令人意外,當我們無法達成我們的期待時,我們比剛開始時的感覺更糟。」



他說:「在2009年之初,在做新年新希望時,要正面積極地想這一年,有什麼可以達成的。」



麥德建議訂定新希望的人專注於一些活動性的事物,例如多親近大自然,學一些新東西,為自己的社區做一些事。


 


大部分的人,在新年時,都會有新年新希望,連老師出的作文題目也會有,讓大家不得不看看自己來年到底有什麼願望。


小朋友最喜歡、也願意去分享他們的新年新希望,到了一定年紀以後,慢慢,似乎對於新年新希望興致越來越弱,這是什麼原因?


很重要的,隨著年紀的增加,累積了太多失敗引發的挫折感,所以,讓當事人覺得自己越來越達到一些目標,然而,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容易如此挫折與喪氣?


一個人若能瞭解自己接納自己,那麼,他的願望,就不會是為了別人的期望或者在意別人的眼光扭曲下衍生的的產物,英國的慈善團體MIND提到的:新年新希望有時會注重於所面臨的困難或是不安全感,往往就是這樣的情形。


相反的,接納自我就不會產生勉強自己的願望,新年新希望不管達不達成,他仍然保有完整的自己,不會因此感覺更糟。很遺憾的,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並非如此,考試為導向引導了大部分的老師教學的方式,很少的人能倖存下來,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教育是什麼?在希臘神殿的柱子上寫著:瞭解你自己,教育的最高理想不過如此。


如何能為自己擁有很棒的新年新希望呢?從瞭解自己開始吧!有興趣的人,也不妨利用我部落格上的線上潛能分析,幫助自己更瞭解自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快樂會傳染 不相識也同歡欣


中時 更新日期:2008/12/06 04:34 楊明暐/綜合報導



要怎樣才能快樂呢?有錢、出名還是贏得比賽?其實,快樂可能來自意想不到之處。您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很快樂,即使您不認識他,也可能在快樂的傳遞效應下開心起來。快樂的鄰居可能比您的另一半更能帶來喜樂。一項新研究發現,快樂的傳染力超乎人們過去的理解



《英國醫學期刊》(BMJ)五日刊登一篇研究報告,宣稱快樂確實會傳染,而您之所以快樂,可能全然是受陌生人的影響。科學家根據一項一九八三年至二○○三年間針對美國麻薩諸塞州佛萊明罕市四千七百卅九位居民的追蹤研究,分析他們與配偶、親戚、友人、鄰居和同事的關係。



快樂流竄可達一年



研究人員從資料中尋找所謂「快樂動向」(happiness trends),發現快樂的人會把歡樂傳遞給不認識的人,且這種喜悅有時可延續長達一年。



報告作者之一,哈佛醫學院醫師兼社會學家克里斯塔基斯說:「快樂會四處流竄,您是否快樂不僅取決於自己的行動、行為和思想,也跟那些您甚至不認識的人有關。」



克里斯塔基斯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助理教授佛勒,過去曾發現肥胖和吸菸習慣會在社交圈子裡擴散。這次兩人研究了佛萊明罕市居民填寫的問卷,問卷要求他們衡量自己的快樂程度。



樂以類聚至為明顯



兩人發現,快樂和不快樂的人「成群結黨」的情況至為明顯,超出偶發機率所能預期。研究指出,快樂會傳染,且能透過家人和朋友之類的社會群體,像漣漪般擴散開來,傳遞延伸的範圍可多達三圈,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快樂的人,傾向於成為社交網路的重心,且擁有許多同樣也很快樂的朋友。與友人或手足住得近,會增加一個人快樂的機率。另一半快樂也有助益,但效果不如快樂的同性友人。



兩位科學家估計,每擁有一位快樂的朋友,便能增加快樂的機率達九%,而擁有性情乖戾的友人,會使這一機率減少約七%。



不會在同事間傳遞



不過研究也發現,快樂似乎不會在同事之間傳遞。一個快樂的人,不會讓工作夥伴也感到歡欣鼓舞。報告認為,這說明人們情緒的擴散可能因社交背景而減弱。



當然也有人出於嫉妒,對別人的快樂感到不悅,好比對方獲得升遷或跑贏馬拉松,甚至因對方遭殃而幸災樂禍。克里斯塔基斯承認確有這種情況,但整體來說,大多數人會被友人的快樂情緒所振奮。


 


記得幾年有一部電影:把愛傳下去(PAY IT FORWARD):電影中的老師給學生們出了一個課業:「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讓人不滿意,讓人失望,那麼從今天開始,你將這個社會中不想要的東西通通去除,把它重新改造一次,這就是你們的作業,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作業,不能只是理想,它必須付諸實行,這就是你們這個學期的成績。」(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p=PAY+IT+FORWARD&fr=yfp&ei=utf-8&v=0


日本著名的宗教家岡田茂吉也曾說:「未令別人幸福快樂,自己也不會幸福快樂。」另外還說,「感謝產生感謝,不平吸引不平,的確是真理,因為感謝的心和神相通,不平的心和惡魔相通」,如同印度大師奧修說過:「愛會引起愛,就好像恨會引起恨一樣。」與這篇研究結果直接印證與呼應。


在一本名為快樂之道的小書(作者是賀伯特先生),開宗明義寫道:為什麼我要送你這本書呢?因為你的生存對我而言很重要。


我們的生存與快樂,與周遭的人大有關係,想幫助這個世界,讓別人和自己更快樂嗎?我們可以參考研究人員的結論:「快樂會四處流竄,您是否快樂不僅取決於自己的行動、行為和思想,也跟那些您甚至不認識的人有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游媽媽:原諒他人 饒了自己


聯合 更新日期:2008/12/05 07:40 記者吳淑君/宜蘭縣報導



九年前的耶誕夜,單親媽媽游林美雲的獨子慘遭殺害,喪子之痛令她失神,洗米時不自覺把米倒進馬桶;買了四具展示模特兒回家,定時為「兒子」更衣換裝;出庭時,還在皮包裡藏水果刀和農藥,一心只想和凶手同歸於盡。



陷入強烈報復情緒的她,「讓家人都以為我起肖(瘋)了!」最後,癲癇纏身的游林美雲選擇原諒;她走出傷痛,現在把凶手小楊當兒子看待,鼓勵他讀大學洪曉慧假釋,游林美雲想告訴被害的許嘉真家人:「原諒他人,就是饒了自己!」



「叫她原諒殺子凶手,我說不出口,但她做到了!」宜蘭縣被害人保護協會志工邱松山從事志工多年,深知被害人的痛,只敢勸被害人放下仇恨,游林美雲的善良和寬恕讓他感動。



被寬恕的小楊希望游林美雲再給他一次機會,「彌補曾經犯下的錯」,「我會把她當自己母親一樣照顧」。



個頭嬌小的游林美雲,十年前喪夫,還未走出傷痛,又逢十七歲愛子「阿德」遇害。阿德當時到台北參加友人烤肉聚會,友人和隔鄰的青少年發生衝突,混亂中,阿德遭十五歲的小楊刺死。



接獲兒子被殺噩耗,游林美雲幾乎崩潰;回憶夜深人靜時,半夜聽到敲門聲,以為兒子回來了,開門一看,什麼也沒有。家人怕她想不開,把她接回娘家,但她每晚幾乎都哭著醒來。



「當時每天像行屍走肉」,思子心切,她跑去百貨公司童裝專櫃,買了四個展示童裝的娃娃,一一穿上阿德小時的衣帽,緊抱在懷裡,「我以為這樣會讓阿德還在我身邊」。



直到三年後,有天心裡突然有個聲音告訴她,「如果自己的孩子殺人,我們也會希望別人原諒吧?」



游林美雲驚醒過來,問邱松山「那個孩子過得好不好」,開始寫信給獄中的小楊,並去高雄探監,「游媽媽,我可以抱抱妳嗎?」面對殺兒凶手小楊的請求,游林美雲一怔,點點頭,淚眼擁抱小楊那一刻,她感覺兒子阿德回來了。



這幾年與小楊書信往返,要他學習忍耐好好做人;之前買的四具童裝娃娃模特兒,現在只保留一具「坐」在客廳,「阿德小時候的衣服都已送人,照片也收起來」。



去年,小楊假釋出獄,打電話告訴游林美雲要去工作,游林美雲鼓勵他讀大學,小楊要來看她,她心疼他長途奔波,回說「免啦!」要他多陪媽媽。



洪曉慧假釋出獄心繫贖罪,讓游林美雲感觸良深,她說,很想告訴許嘉真的母親:「放下,要很大的決心,但只有原諒別人,才能放過自己,過正常生活。」


 


不知道這樣的例子,大家看到什麼?但不是當事人的我們,很難體會當事人的感受與煎熬。很多事情對我們來說,不管是別人對我們作了什麼,情節輕者,原諒當然容易,然而,像游媽媽這般單親,唯一獨生子遭人殺害的案例,有誰作的到?


我也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幫最好的朋友作保,還借朋友許多錢,但突然有一天,朋友跑掉了(這樣故事好像屢見不鮮),還留下龐大的債務讓他背,他有半年的時間,夜夜無法成眠,他的心中充滿困惑與怨懟,甚至還常想到死亡,有一天,他一人外出,走到湖邊,思考許久,突然他有一個領悟:我一定要原諒他,不然我無法放過我自己,從此,他開始重拾原本的生活,原本的陰霾不再困擾他。


不管感情、親情或者友情,我們有機會遇到難以原諒的人或事,對我們而言,原諒最難的點,在於你必須同意一件你原本不同意的是,這是勉強自己的意願而為,所以很難做到。他是你的朋友、家人、情人或朋友嗎?你在乎對方狀況好不好嗎?如果是,那麼對方需要的不是我們的同情或原諒,因為單純的同情與原諒,除了勉強,也會讓我們的心情跟著往下,以本報導為例,游媽媽除了選擇原諒,更重要的她還去幫助對方,所以一個自認作錯事人,真正需要的不是同情、原諒(如果我們真正作了,往往會讓對方掉的更慘),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幫助,當他們的狀況上來,不但可以面對他們自己原本的錯誤,同時可以確定對方不會再犯同樣的錯,這不是皆大歡喜嗎?而且我們的生存品質還會提高,不是嗎?


談到幫助,的確有些方法,當方式或方法用對,狀況往往迎刃而解,在生活上我們的確需要學習與瞭解有效的生活改善技術,幫助別人之餘,受益最大的往往是自己,當然有些人是作用與反作用力的結果,這又是屬於心靈話題的另一個範疇了。


有關幫助人的技術,我在臨床上也累積不少成功經驗,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靈魂出竅?瑞典科學家創造交換身體幻覺


中廣 更新日期:2008/12/04 13:35



瑞典醫科大學研究人員說,神經科學家可以讓人們虛擬感受到他人身體的感覺。在實驗中,一具人體模型的眼睛上安裝了攝影機,視訊直接連上受測者的特製眼鏡,讓受測者看到假人「看到」的東西。當假人低頭看肚子時,受測者也同時低頭看肚子,科學家用棍子接觸假人的肚子時,實驗對象透過假人的攝影機眼睛,見到假人的肚子被棍子碰到,同時強烈感覺到自己的肚子也被棍子碰到,也就是說,實驗對象就產生了假人的身體是他自己身體的強烈錯覺。



這項實驗的目的在發展虛擬現實技術、機器人開發、以及特定疾病的研究。


想像變身別人?瑞典科學家創造交換身體幻覺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8/12/04 09:50 簡長盛







(法新社斯德哥爾摩3日電) 瑞典醫科大學斯德哥爾摩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今天說,神經科學家已成功的讓實驗對象將別人的身體感知為自己的身體。



研究所在一項聲明中說:「在其中一項實驗中,實驗對象與其他人交換身體,並且在沒有打破幻覺情況下與他們自己握手。」



領導這項研究計畫的艾爾森(Henrik Ehrsson)說:「這項實驗顯示改變頭腦對自身形體的感知是多麼的容易。



他說:「經由操縱知覺印象,不僅可以騙過自己離開身體,也可以進入別人的身體。」



在一項實驗中,一具人體模型的頭部被裝上的兩架攝影機,這兩架攝影機與實驗對象眼睛前面的兩個小型螢幕相連,讓他們可以看到假人「所見」。



研究所解釋:「當假人的攝影機眼睛和實驗對象的頭往下看時,雖然正常時實驗對象看到是他或她自己的身體,但這次是看到假人的身體。」



當一名科學家用兩支棍子接觸真人和假人的肚子時,就創造了交換身體的幻覺。實驗對象隨後可能見到假人的肚子被觸及,同時也覺得,不是看到,他或她自己的肚子也有相同的感覺。



研究所說:「因此,實驗對象就產生了假人的身體是他自己身體的強烈感覺。」


 


看到這則新聞,讓我不禁聯想到之前我在花蓮門診曾接觸的個案:他來看診是因為他有一次出遊,突然看到自己朝自己走過來,他嚇了一跳,擔心自己不正常,所以跑來看診。


不知多少人有類似的經驗?


如果頭腦的神經都連在自己原來的身體,頭腦怎麼可能去感知道另一個身體(何況是假的?)


有其他的身體之外的存在嗎?如果所有的研究都只是侷限在大腦,這又如何解釋?到底是誰給大腦下指令?如果大腦是硬體,那麼軟體是什麼?存在哪裡?這軟、硬體與操作者之間的關連與運作又是如何?


我們只是一塊肉嗎?人跟動物的差別在哪?


靈魂出竅?也許問號可以改成驚嘆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多多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災難創傷焦慮 十人中會有一人


中廣 更新日期:2008/12/01 15:05



根據一項精神醫療機構,針對921地震之後,受災者的心理狀況調查發現,每十位受災者當中,就有1人會有創傷壓力症候群,而除了當事者會有情緒反應,許多目睹重大事件的路人,也可能發生類似的創傷症狀。心理諮商學者表示,創傷壓力症候群大多是在事件後的三到六個月發生,症狀反應大多是對事件經驗產生逃避、焦慮等情緒。(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長高偉君表示,曾有高中學生因為自殺,父母親事後因為創傷,每天失眠、無法進食、工作,而每十個人發生重大意外打擊,大約會有1人持續心理受創,罹患了所謂的創傷壓力症候群,其中還有0.8人會有憂鬱症,甚至如果親眼目睹意外發生,儘管只是路人,也可能發生。



類似症狀創傷壓力症候群,國立教育台北大學心理與諮商系副教授賴念華表示,例如民眾如果在捷運站目睹有人自殺,少數人可能在三個月到六個月之後,出現心理創傷壓力,而有逃避反應。



心理諮商副教授賴念華表示,如果罹患創傷壓力症候群,而不加理會,長久下去可能衍化成生活的困難,影響生活品質,而容易引發創傷後壓力的群族,大多是過去社會支持率較低的人,或者是原本就有病症的人,對於創傷壓力承受度較低。


 


我們面對一個曾經歷過重大壓力事件的人,想幫助此人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倒因為果,也就是若非當初的壓力事件,他們不會因為那些壓力事件的負荷而把注意力一直放在上面,導致所謂創傷後壓力反應的種種現象,當然沒有好好處理,根本解決,長久下來就會演變成憂鬱的狀況,我以前還在大醫院工作的時候,有些個案的主訴就是「我自從921以後就開始失眠、常做惡夢....」藥物的處理往往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還會有副作用及依賴的問題。


針對這樣的狀況,其實有根本的解決之道,之前南海大海嘯,也有志工深入災區,利用一種有系統的問答,反覆幫助當事人回溯事件發生的情景,確實有效減少負荷,幫助當事人完全免除創傷事件的負荷而完全恢復。我們每兩個月也會辦舒壓研習班,幫助大家瞭解以及如何運用這個技術去幫助別人,或者得到幫助,有興趣的人,歡迎和我們聯絡。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