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何難以辨別他人行為意圖?

    來源:新華網


 


地鐵上,如果一個人從座位上站起來,他是想在下一站下車,還是想給你讓座?正常人一般能很快辨別他人行為意圖,這也是人們在社會生存的一項基本技能,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卻沒有這種能力

  法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腦》雜誌網路版上報告說,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正確辨別他人行為意圖的原因之一,在於他們不能恰當運用已有經驗和剛剛獲取的直觀訊息。

  人們判斷他人行為意圖的能力主要建立在兩種訊息的基礎上:第一種是通過觀察他人動作獲取的直觀訊息﹔第二種來源於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藉助後者,人們才能理解感覺器官提供的零碎訊息。

  法國研究人員對負性和正性兩種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實驗,其中負性症狀表現為情感淡漠、主動性缺乏,正性症狀表現為幻覺和妄想。

  首先,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影片片段,在這些片段中,演員們分別帶著不同的目的去操作一些物體。為形成先驗印象,其中一些片段被多次播放。然後,實驗對象重新觀看經過刪節的相同片段。研究人員通過這種方式控制實驗對象能獲取的直觀訊息量,然後讓他們猜測演員的意圖。

  實驗結果表明,負性患者不會利用經驗,對他人的意圖完全沒有任何預期﹔反之,正性患者則會過分依賴經驗,以至於無視直觀訊息,他們的想法不會因感官感受到的訊息而改變。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這種症狀無法通過藥物治療,新研究成果有助於人們探索新的認知療法,幫助患者更好地運用經驗來判斷他人的行為意圖。此外,這一發現也可用來治療和負性精神分裂症類似的自閉症。


鄭醫師補充:


1在專業領域,討論到精神分裂症的臨床表現,有人提出一個妙喻:精神分裂症患者就像是一個困在小碉堡裡面,透過小小的窗口和外界溝通,患者本人不想出來,外人進不去,也不知道裡面發生什麼事。這比喻對於負性症狀來說更是貼切。目前藥物治療主要都是針對正性症狀來控制,對負性症狀改善普遍來說,效果不明顯。近幾年有關於精神分裂症負性症狀改善的研究,主要是聚焦在神經細胞的NMDA受體,跟認知功能調控有關的肌胺酸(sarcosine),相關文章請參閱請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6259&next=26157&l=f&fid=25


2.在臨床上,正性症狀表現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預後較佳,在上述的法國研究來看來也是如此。實驗結果表明,負性患者不會利用經驗,對他人的意圖完全沒有任何預期﹔反之,正性患者則會過分依賴經驗,以至於無視直觀訊息,他們的想法不會因感官感受到的訊息而改變。換句話說,正性症狀表現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旦妄想形成,所有的資料及判斷依據,就是其妄想內容(過分依賴經驗),所以想用其他接收訊息來否定或者說服當事人妄想內容並不存在,一點用都沒有。負性症狀則不利用經驗,也不會對外來訊息做分析,總之,正性症狀表現就是過於固著先前的外在經驗,負性症狀則完全或者幾乎不處理經驗及直觀訊息。


3.以上這篇研究的引用出處為:


Brain (2011) 134 (12): 3725-3738. doi: 10.1093/brain/awr306


原文研究摘要請見:


http://brain.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34/12/3725.abstra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