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吐藥恐引發痙攣 少服用

作者: 邱俐穎╱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1年12月9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國內去年有廿九萬處方次數、含metoclopramid成分的止吐藥,瑞士衛生部門日前做出一歲以下禁用、一到十八歲不建議使用的警告,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目前國內藥品仿單已註明十四歲以下兒童使用須嚴密監控,但將再蒐集資料評估風險,決定是否變動仿單警語。


metoclopramide成分藥目前在國內約有一百多張藥物許可證、用來止吐、預防逆流性消化性食道炎,可能會引起頭肩頸肌肉痙攣、不自覺抽動的「錐體外症候群」副作用,提醒兒童、青少年小心使用。


食品藥物管理局簡任技正戴雪詠指出,分析去年健保資料庫,國內約有廿九萬處方次數,另分析十八歲以下使用情形,一到十八歲兒童、青少年處方次數約有二萬一千多次,一歲以下嬰幼兒沒有處方紀錄。


新光醫院藥劑部主任王春玉指出,metoclopramide成分藥品臨床使用頻率高,尤其癌症接受化療產生嘔吐副作用的病人,幾乎百分百都會開立注射,胃腸科病人有腹脹、嘔吐情形也會開立,兒童服用劑量較低。


服用metoclopramide成分藥品較擔心會出現如帕金森氏症般身體肌肉不自主抖動、僵直等副作用,小朋友嘔吐多有其他疾病成因如感冒發燒,metoclopramide成分藥品只是減緩嘔吐症狀,不能治本,且目前還有其他止吐藥可選擇。


台北市立聯醫忠孝院區小兒科主任邱婷芳表示,小朋友腸炎、腹脹引發嘔吐症狀時,臨床上會開立metoclopramide成分藥,但因考量有錐體外症候群副作用,若是住院病人則會多加觀察他的身體反應,或在回診詢問身體是否有不適症狀,若發生錐體外症候群時目前也有解毒劑應急。



大約十五年前我在外島服役,某天晚上,有家長急急忙忙抱了他的小孩回來複診,因為小孩前一天因為腸胃不適來看診服用某位醫官開的藥物之後,開始出現眼睛上吊、嘴斜,不自主抽動的狀況,看診的醫官很擔心,判斷可能是中風或者是其他中樞神經病變,因此想要緊急啟動後送,但經過跟當地資深的醫師討論及諮詢以後,判定是使用止吐針引發的錐體外症候群,因此以解副作用的針劑處理即可。這種臨床常用的止吐藥metoclopramid在門診常用,原廠商品名為primperan,對任何專業人員來說是一點都不陌生的常用藥。


metoclopramid常見的副作用包含坐立不安、嗜睡、頭暈、疲累以及局部的肌肉張力失調,較少見的副作用包含血壓過高、低血壓、泌乳激素過高導致泌乳、便秘、憂鬱、頭痛、以及眼睛上吊類似錐體外症候群的症狀:


Rossi S., ed (2006).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Adelaide: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ISBN 0-9757919-2-3.


二十歲以下的人若以高劑量延長使用,容易引發錐體外症候群:


 "Maxolon (Australian Approved Product Information)". Valeant Pharmaceuticals. 2000. http://www.mydr.com.au/medicines/cmis/maxolon-tablets.


最近的研究發現metoclopramid是引發動作疾患(例如錐體外症候群)最常見藥物,有些人服用超過三個月甚至會發生不可逆的遲發性運動不能tardive dyskinesia類似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嚴重後遺症 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要求廠商以黑框警語來提醒此藥不能長期使用,最好不要超過12週:


"FDA requires boxed warning and risk mitigation strategy for metoclopramide-containing drugs" (Press releas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09-02-26. http://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149533.htm. Retrieved 2009-06-11.  "Lay summary–WebMD". http://www.webmd.com/digestive-disorders/news/20090227/metoclopramide-drugs-get-black-box-warning.


要改善噁心嘔吐,藥物之外,其實有更好的選擇,有興趣了解的人不妨參閱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656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