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十歲童服精神科藥後上吊亡


2011年06月14日(二)


【本報訊】英國一名服食治療過度活躍症及抑鬱藥物的十歲男童,去年九月在家中上吊自殺。其父事後將兒子的死歸咎於該兩種精神科藥物,並向英國國家衞生事務局(NHS)正式投訴。有教育心理學家協會促請政府重新探討國內兒童服食這類精神科藥物的問題。



治過度活躍及抑鬱


英國《星期日郵報》報道,十歲的哈里在去年九月的一個周日晚,跟母親及兄長親吻說過晚安後,返回房間以皮帶上吊自盡。他的父親赫克諾爾聲稱,兒子是服食了由精神科醫生處方的利他林(Ritalin)及抗抑鬱劑百憂解(Prozac)兩種藥物而出事。


今年四月的死因聆訊指出,哈里體內的藥物比患有同樣病徵的成人正常分量還要多。事件引起當地對兒童服用精神科藥物的關注,教育心理學家特拉克斯新警告指,幼兒在服食強效,並且可能導致上癮的藥物,沒有人知道藥物將來對他們腦部可造成的損害。


新聞來源:http://orientaldaily.on.cc/cnt/china_world/20110614/00180_014.html



根據臨床的藥物治療試驗,有三成甚至高達五成的人的憂鬱症狀對藥物完全沒有反應:


Baghai TC, Möller HJ, Rupprecht R (2006). "Recent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and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ptions of major depression". Curr. Pharm. Des. 12 (4): 503–15. doi:10.2174/138161206775474422. PMID 16472142.


 Ruhé HG, Huyser J, Swinkels JA, Schene AH (December 2006). "Switching antidepressants after a first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J Clin Psychiatry 67 (12): 1836–55. doi:10.4088/JCP.v67n1203. PMID 17194261.


即便有治療反應,明顯的持續憂鬱及功能不彰還是常見,服藥患者的憂鬱症復發率仍高出三到六倍:


 Tranter R, O'Donovan C, Chandarana P, Kennedy S (July 2002). "Prevalence and outcome of partial remission in depression". J Psychiatry Neurosci 27 (4): 241–7. PMC 161658. PMID 12174733.


而且,常常治療在療程中就失去療效:


Byrne SE, Rothschild AJ (June 1998). "Loss of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during maintenance therapy: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s". J Clin Psychiatry 59 (6): 279–88. doi:10.4088/JCP.v59n0602. PMID 9671339.



好幾個臨床藥物研究都發現,抗憂鬱劑的療效跟安慰劑的療效相比,其差別幾乎可以忽略:


 Kirsch, I; Moore, Thomas J.; Scoboria, Alan; Nicholls, Sarah S. (July 2002). "The emperor's new drugs: An analysis of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data submitted to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revention & Treatmen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 (1). doi:10.1037/1522-3736.5.1.523a.


曾有兩個心理學家綜合了FDA核准的六種抗憂鬱劑在1987-1999所做的臨床藥物試驗的47個研究結果,整體而言,抗憂鬱劑只比安慰劑的效果高不到兩成(18%):


 "Study: Antidepressant barely better than placebo". Usatoday.com. 2002-07-07 - Updated 11:47 PM ET. http://www.usatoday.com/news/health/drugs/2002-07-08-antidepressants.htm. Retrieved 2008-11-06.


後來,另外一個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證實對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患者而言,抗憂鬱劑的效果與安慰劑完全沒有差異:


Langreth, Robert (2010-01-05). "Study Undermines Case for Antidepressants". Forbes. http://www.forbes.com/2010/01/05/antidepressant-paxil-placebo-business-healthcare-depression.html. Retrieved 2010-07-01.


早在2004年,FDA便一連串地發出關於抗憂鬱劑治療可能會增加自殺風險的警語,尤其是24歲以下的人若服用抗憂鬱劑,跟安慰劑服用的人相比,有明顯的統計數字差異與意義。很遺憾,最近英國出現十歲男孩服用利他能與百憂解之後上吊的不幸案例,如果開藥的醫師能先知會相關藥物的風險,那麼這樣的悲劇極可能能夠避免。今天我在門診也幫一位患者看診,已經服用精神科藥物五年餘,平時常會感到心悸等不舒服,她一直以為是自己太緊張,但當她看到臨床藥物的可能副作用,在對照她平時即使沒有壓力也會感到心悸等不舒服,才確認是藥物的副作用,而且藥物讓她食慾及體重控制不好,這也是當初開藥的醫師完全沒有提及的。


每個人在醫師開藥的時候,都最好把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等資訊查清楚,因為大部分的開藥醫師並不會先知會服藥的患者完整的藥物資訊,尤其是精神科藥物更是如此,很遺憾地,大部分的健保門診因為看診時間短促,絕大部分的開藥醫師都不會作藥物副作用的說明與提醒。建議最好不要等到藥物副作用發生才來探究到底是藥物本身引起還是自己的病情加重,因為對當事人而言,常會把副作用與病情加重混淆而持續用藥,可以想見之後的狀況可能越來越難控制,提醒大家留意。


我在門診常會提供精神科藥物作用及副作用的重要資料給看診的人幫助他們更了解自己被開立的精神科藥物的任何風險資訊,最後提醒大家,已經服用精神科藥物一段時間的人,切勿因為害怕藥物本身副作用而斷然停藥,如果想減藥或者停藥,務必有經驗的專業人員監督及建議下慢慢減量,忽然斷藥很容易發生藥物戒斷反應,反而風險更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