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實驗/驅蟲劑「敵避」成分 有害神經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8/06 04:09



〔國際新聞中心、劉力仁、洪素卿、王孟倫/綜合報導〕根據公布在英國生物醫學中心生物學期刊(BMC Biology)的最新研究顯示,驅蟲劑中最常見的成份deet(敵避),對哺乳類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的化學作用,和某些殺蟲劑與神經毒氣相當。



這項發現令科學家憂心含「敵避」的驅蟲劑可能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不過這項針對昆蟲、老鼠與放在試管中的人類神經細胞的研究結果能否適用在人類身上,仍有爭議。



一歲以下嬰幼兒不要用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兩、三年前,美國環保署(EPA)才針對敵避舉辦過專家會議,集結五十年經驗與研究報告後,認為該成分仍是目前人類發現最好的防蚊成分,「比所謂的天然或是其他人造合成的防蚊成分都更佳」。這次的研究只是說明引發這些神經症狀的機轉。



林杰樑表示,使用含有「敵避」防蚊產品的重點是適當使用,包括一歲以下的嬰幼童不要用,一般小朋友使用的時候,應該由大人先噴在手上、再塗抹在小孩身上,才不會不小心讓嘴巴吃到或是噴到眼睛等黏膜部位。有過敏性皮膚炎或傷口不要擦拭。戶外活動回來後,記得用肥皂洗乾淨。



此外,「敵避」遇到防曬乳可能會增加吸收量,記得先擦防蚊液,等半個小時乾了後才能擦防曬。



環保署毒管處長袁紹英表示,目前許可十四種環境用藥含有「敵避」,廠商須明確標示不得接觸或直接噴於人體。業者說,若是含有「敵避」成分的防蚊液,都會標示建議不要直接噴灑在皮膚上。林杰樑說,天然精油也可能有神經毒性,一樣可能引起過敏等症狀。加上品質不穩定,防蚊效果也不好,等於是將自己暴露於蚊蟲傳染疾病的風險下。



「敵避」是美軍於一九四六年根據二戰的叢林戰經驗所開發出的產品。市面上販售含有此一成分的驅蟲產品有液狀、乳狀和噴霧式。每年全球有兩億人使用含「敵避」的驅蟲劑,五十年來含敵避產品共賣了八十億個。







 


N,N-Diethyl-meta-toluamide簡稱為 DEET中文俗稱敵避 ,是一種顏色稍黃的油,這是所有驅蟲劑最廣為使用的成分,尤其是對蚊子及蜱驅趕的效果最好。大多以吸食血液為生,叮咬的同時會造成刺傷處的發炎。蜱還會帶來傳染病,如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菌(Borrelia burgdorferi)所感染。萊姆病是一種地區性、全身性、慢性為症性蜱媒螺旋體病。早期以皮膚慢性遊走性紅斑為特點,以後出現神經、心臟或關節病變,通常在夏季和早秋發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性略多於女性。


敵避DEET到底如何讓蚊蟲無法靠近人體,長久以來研究人員認為是因為它會抑制蟲類的嗅覺系統對於存在於人類呼吸及汗腺系統的某種物質1-Octen-3-ol的偵測,以致於蟲類像瞎了眼睛般無法找到人類去叮咬。 不過敵避並不會影響蚊子偵測到二氧化碳的能力,據研究,蚊子叮咬的媒介,二氧化碳也是其一。 然而,最近研究發現,真正的關鍵在於蚊子或蟲並不喜歡敵避的味道,就像其他天然驅蚊的材料一般。


敵避的使用,不應該使用於衣服裡面或者受傷的皮膚,對某些人來說,是種可能會引發皮膚反應的刺激物。不用時,應該用水洗淨。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報告曾有十四到四十六個案例的癲癇發作可能是使用敵避導致,其中還有四個人因此死亡。因此,敵避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潛藏性的毒性物質,儘管比例極低,但對生理還未發展完全的嬰兒,最好避免使用。 此外,也有研究單位發現,比較經常接觸敵避與較少暴露有敵避環境的雇員,經常接觸敵避工廠的雇員,容易產生失眠、情緒干擾及認知功能受損。最新的研究發現,敵避會抑制哺乳類及蟲類的中樞神經系統的酶,乙醯膽鹼水解酶,這種水解酶主要是作用於乙醯膽鹼的水解,乙醯膽鹼作用於神經上幫助肌肉收縮,因此,若此種酶被敵避阻斷,導致乙醯膽鹼過多,而在神經肌肉間隙產生過多乙醯膽鹼而麻痺,導致窒息效應。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參考相關的研究報告:


Purves, Dale, George J. Augustine, David Fitzpatrick, William C. Hall, Anthony-Samuel LaMantia, James O. McNamara, and Leonard E. White (2008). Neuroscience. 4th ed.. Sinauer Associates. pp. 121–2.




擔心敵避可能潛在的副作用,不妨找Icaridin這種成分較安全,另外一些天然驅蚊油諸如檸檬草或者香茅油等等,效果也不錯。

之前的「波斯灣戰爭症候群」(Gulf War Syndrome)之謎,此名源自據報投入1990-1991年波斯灣戰事的數萬名美國退伍軍人罹患複雜和多變的神經症狀,可能也與此有關,尚待進一步證實。





檸檬草寫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