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吃海鮮 哺乳 嬰險休克



2009年08月06日蘋果日報



【洪紹欽╱台中報導】台中一名兩個月大女嬰上月因連續五天未解便,腹脹溢奶大哭,急送台中慈濟醫院,到院時腹部又脹又硬、嘴唇發黑險休克,醫師發現,原來餵母乳的媽媽愛吃海鮮,造成女嬰過敏性腸胃炎。醫師建議媽媽改變飲食,再幫女嬰做腹部按摩、肛表刺激排便,再哺育時症狀就可改善。



日籍台灣媳怕麻油雞


今年二十歲的日籍媽媽石上光,兩年多前透過網路認識台灣老公,今年結婚生子,餵女兒母乳。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說,經檢查,發現女嬰有嚴重腸阻塞,糞便未感染,血液卻有過敏現象;詢問得知最近媽媽吃了不少蝦子、牡蠣與干貝等有殼海鮮,推斷因此引發寶寶過敏性腸胃炎。
女嬰住院五天後出院。石上光說,因吃不慣婆婆煮的麻油雞,只喜歡吃海鮮,婆婆改煮海鮮,女兒生病前三天,她吃了近二十隻草蝦,現在不敢再吃了。
台中榮總小兒腸胃科主任林捷忠說,餵母乳媽媽在寶寶六個月前要忌口,不要吃帶殼海鮮、腰果、花生等食物,藥物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也應避免,以免隨乳汁進入寶寶體內,引發過敏性腸胃炎等疾病


 


在哺乳的母親,她們的飲食會影響到嬰兒嗎?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父母本身有過敏體質,在嬰兒前六月時,更要留心。六個月為何是一個關鍵的數字?主因是六個月前,嬰兒腸道表面的黏膜尚未發展完整,比較缺乏保護的障壁,故對於大分子的過敏原也比較難以隔離,導致過敏反應容易發生。這樣的影響,其實,從懷孕期就有影響,研究文獻發現:懷孕時,母因若能減少過敏發生的機率,小孩會發生過敏的機率必然大為減少。懷孕時,過敏原的接觸是經由胎盤的血液交換,哺乳時,是經由乳汁在腸道吸收,若母親有食用過敏原,其過敏原的確有很大的機會透過乳汁讓小朋友吸收而引發過敏反應。所以,準媽媽在懷孕時,就該注意減少過敏及過敏食物的接觸,以免影響到寶寶。


新生兒的腸道上皮黏膜結構,與功能性醫學提到的腸漏症非常類似,請參考附圖:


 


完整的腸道上皮黏膜,不會讓像蛋黃的大分子進入血液或淋巴循環,但腸道上皮細胞未發展完整,導致細胞之間有空隙,也又就是細胞與細胞間的緊密聯合(Tight junction)還未建立,故大分子會由細胞之間空隙滲漏進去,免疫系統的抗體對小結構的蛋白子分子不會起反應,但對大分子則容易起反應。六個月後,一般新生兒的緊密聯合會發展完成,但過敏的小朋友或者一些長期接受過藥物、化學污染、重金屬的人,長期可能持續有腸漏的狀況,這往往引發了過敏的相關症狀。所以若能找出過敏原,以輪替飲食法來讓免疫系統休息,同時配合相關營養品的調整,腸漏是可以改善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