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 不宜一覺到天亮

 

自由 

 



文/陳鈺萍


 


日前看見網路上出現「健康的母奶,讓寶寶一覺到天亮」這句話,不知媽媽們看出有什麼問題嗎?


 


◎母奶沒有健康或不健康的問題


 


根據研究,無論在生活困頓的國家,或是生活富裕的國家,母奶的成分,沒有太大的差異。也就是說,母奶成分並不會因母親的種族、營養狀況而有不同。想讓寶寶有足夠的奶喝,就是增加喝奶的頻率跟時間,這麼簡單!其中增加頻率又比延長時間來得有用!


 


◎新生兒一覺到天亮,其實很危險


 


新生兒的呼吸系統尚未成熟,不能有深沉的睡眠,這樣會忘了呼吸,而有睡眠呼吸中止的危險。


 


頻繁的夜奶,其實也是為了保命。寶寶跟媽媽睡在一起,媽媽呼出的二氧化碳,會刺激寶寶的呼吸動作!


 


媽媽在哺乳的同時,因為荷爾蒙分泌的關係,其實也在休息。不用擔心中斷的睡眠,會讓媽媽累壞。這是人類演化這麼久而來的機轉,很微妙。


 


據研究,全世界有44%至75%的媽媽是與小孩一起睡的。母嬰同眠最常見的形式是,寶寶挨著媽媽身邊睡在同一平面上。這樣對寶寶同時有觸覺、聽覺、嗅覺、視覺的刺激,與媽媽的互動。


 


在美國有兩間醫學院的睡眠研究中心,針對寶寶與照顧者的睡眠,已經做了20年的研究。


 


◎歸納母嬰同眠,對媽媽來說,短期的益處包括:


 


●睡得較多、對睡眠的品質較滿意。


 


●對寶寶的生理反應較敏感。


 


●較有能力解讀寶寶釋放的任何訊息。


 


●奶量較充足。


 


●泌乳激素濃度較高,延長產子間隔。


 


●能很快呼應寶寶的需求。


 


●對上班族媽媽來說,有較長的親子相處時間。


 


◎對寶寶的益處包括:


 


●增加母奶量。


 


●增加寶寶睡眠的時間。


 


●較少哭泣。


 


●對媽媽溝通的敏感度增加。


 


●淺眠時間較多,但就年紀來說,是適當的。


 


●心臟跳動次數增加。


 


●減少睡眠第3、第4期發生呼吸中止的次數。


 


●清醒時,表現較佳。


 


這些寶寶的年紀是11至15週大,寶寶挨在媽媽身邊睡,晚上平均約1.5小時要喝一次奶。母嬰同眠,彼此在生理與行為上,是互相影響的。雖然醒來的次數較多,對寶寶來說,可能就是這樣降低了呼吸中止發生的機率,對媽媽來說,雖然睡眠一直中斷,可是統計起來,媽媽感覺「睡得好」與「睡得飽」的比例卻遠遠多於母嬰分眠的媽媽。


 


母嬰同眠時,媽媽與寶寶睡眠是同步的,也就是寶寶醒來要喝奶時,媽媽也醒了。


 


(作者為婦產科醫師,目前為全職媽媽)


      


很多準媽媽們會擔心孩子生下來以後,若自己哺乳,睡眠往往會中斷,尤其是母嬰同眠的母親,新生兒在每一個半小時左右需要餵奶一次,如此下來,當媽媽的狀況恐怕無法負荷。


最近有婦產科醫師,本身也是全職媽媽的她找到國外相關的睡眠醫學研究來加強准媽媽們的信心,而且她提醒準媽媽們,寶寶若睡太久,可能會造成呼吸終止,只要媽媽確保寶寶有吃飽,不會因過長的睡眠導致呼吸中止,那麼媽媽就算是分段睡眠,與母嬰分眠的媽媽相較,睡眠品質更佳,其好處大約可歸納如下:


 


●睡得較多、對睡眠的品質較滿意。


 


●對寶寶的生理反應較敏感。


 


●較有能力解讀寶寶釋放的任何訊息。


 


●奶量較充足。


 


●泌乳激素濃度較高,延長產子間隔。


 


●能很快呼應寶寶的需求。


 


●對上班族媽媽來說,有較長的親子相處時間。


 


◎對寶寶的益處包括:


 


●增加母奶量。


 


●增加寶寶睡眠的時間。


 


●較少哭泣。


 


●對媽媽溝通的敏感度增加。


 


●淺眠時間較多,但就年紀來說,是適當的。


 


●心臟跳動次數增加。


 


●減少睡眠第3、第4期發生呼吸中止的次數。


 


●清醒時,表現較佳。


對寶寶來說,母乳是老天爺特別調製的天然食物,全世界沒有任何一種嬰兒奶粉可以超越,而且對哺餵母奶的媽媽而言,每天可以消耗熱量平均約五百卡洛里的熱量,有助於幫助母親產後自然瘦身,相關的臨床研究可參考:


Dewey KG, Heinig MJ, Nommwen LA. Maternal weight-loss patterns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 Am J Clin Nutr 1993;58: 162-166


對寶寶而言,母奶中含的營養成分比例相近,,但是媽媽本身若是服藥、飲酒、吸煙、喝咖啡等等,還是會對寶寶有所影響,提醒大家注意,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


Denise Fisher. "Social drugs and breastfeeding"

arrow
arrow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