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抗精神病藥 有年輕化趨勢

【台灣醒報記者徐意茹綜合報導】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會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以回復正常生活。發表於《美醫學學會期刊》的研究指出,2006至2010年使用抗精神病藥的青少年比例節節上升,而全美國約有453萬人服用,其中兒童就占了74萬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馬克‧奧萊森博士和他的醫療團隊分析2010年美國各大醫院,包括約27萬的幼兒、2.14億兒童、2.8億青少年和183萬成年人的醫生處方,發現,「越來越多沒有嚴重精神病或醫生證明的年輕人,開始服用精神病藥物。」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醫生梅雷迪斯表示,年輕人服用精神藥物必須謹慎,尤其是年幼兒童,因為「抗精神藥物藥效強大,而且會出現很多副作用,例如遲發性運動異常、急性肌張力不全、嗜睡、體重增加、性功能障礙等。」

紐約朱克山坡醫院的精神科克里斯托夫‧科雷爾博士也表示,「2010年,約700萬名兒童和青少年中,只有29%到39%有醫生處方。」他也認為,父母讓孩子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前,可以先以其他方式治療,如情緒管理、家長輔導等心理治療,「若有需要短時間服用,盡量吃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

鄭醫師補充:

抗精神病藥物是精神科用藥裡面算是最重的藥物,原本是針對有妄想或者是幻覺等症狀控制用藥,但演變至後來,越來越多的處方是穩定情緒。大部分的青少年的精神困擾,不是妄想或者是幻覺,而是情緒不穩。

情緒不穩常被誤解為生活事件或者壓力引發,殊不知,許多情緒困擾來自於身體功能失衡。若能針對功能失衡部分直接釐清並予以處理,那麼情緒困擾等症狀往往快速煙消雲散。反之,找不出原因,只是一昧想靠藥物來控制,就會出現上述報導出現的趨勢,因為比較輕的抗焦慮或者抗憂鬱藥物效果不佳,藥效更猛的抗精神病藥物就會被開立。

在身心科門診,許多醫師最怕就是碰到因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出現遲發性運動異常的狀況,這是一種幾近不可逆的症狀,患者的症狀表現會如同一些神經退化疾病,例如不自主眨眼、手臂扭曲放不下來、坐不住、嘴部不自主運動(例如像吹嘴等)、脖子僵硬以及難以入眠等等,這種發生率沒有想像中低,一旦發生,一般醫師也都束手無策。這類嚴重後遺症一旦發生,往往悔之莫及。

正本清源的整合療法,可以針對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坐處理,避免精神科藥物的過度使用,降低風險,建議大家有精神困擾,在找出真正原因之前不要急於用藥控制,因為之後潛藏的後遺症往往是當事人以及家人難以面對以及支付的代價。

參考文獻: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339963

Olfson M, King M, Schoenbaum M. Treatment of Young People With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uly 01, 2015.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5.0500.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