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心情不好時我們都有一種補救措施 -可能是一杯葡萄酒或一塊巧克力來提升我們的精神。愛荷華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建議不要專注於讓自己感覺更好的方法,相對地祈求他人的幸福更有效。

“走動並向世界上的其他人提供善意可以減少焦慮,增加快樂和社交聯繫的感覺,”心理學教授Douglas Gentile說。“這是一個簡單的策略,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就可以融入你的日常活動中。”

Gentile,Dawn Sweet,心理學高級講師; 心理學研究生Lanmiao He測試了三種不同技術的益處,旨在減少焦慮,增加快樂或幸福感。他們通過讓大學生在建築物周圍走了12分鐘並實踐以下策略之一來做到這一點:

  • 愛心:看著他們所看到的人並思考自己,“我希望這個人快樂。” 鼓勵學生在思考它時認真當一回事。
  • 相互連結:看著他們看到的人,並思考他們如何相互連結。有人建議學生考慮他們可能分享的希望和感受,或者他們可以選擇類似的課程來上。
  • 比下有餘的社會比較:看著他們所看到的人,並思考他們如何比他們遇到的每個人都更好。

這項研究發表在幸福研究雜誌上,其中還包括一個對照組,學生們被要求觀察人們並關注他們在外面看到的東西,比如他們的衣服,顏色的組合,質地以及化妝和配件。在步行前後對所有學生進行了調查,以測量焦慮,快樂,壓力,同理心和關聯性。

愛和善良贏了

研究人員將每種技術與對照組進行了比較,發現那些實踐愛心或希望別人感到更快樂,更有聯繫,更有愛心和同理心,以及不那麼焦慮的人。相互關聯的群體更具同情心和聯繫。比下有餘顯示比較沒有任何好處,並且明顯比愛心技術差。

與其他人相比,與其他人相比較的學生感覺不具同理心,關心和連結。以前的研究表明,當我們對自己感覺不好時,比下有餘會產生緩衝作用。ISU研究人員發現了相反的情況

“從根本上說,比下有餘比較像是一種競爭策略,”Sweet說。“這並不是說它不能帶來一些好處,但競爭心態與壓力,焦慮和憂鬱有關。”

研究人員還研究了不同類型的人對每種技術的反應。他們期望自然心靈的人可能會從慈愛策略中受益更多,或者自戀人可能很難希望別人快樂。他們對結果感到有些驚訝。

“無論你的性格類型如何,這種簡單的練習都很有價值,”Lanmiao He說。“將善意擴展到其他人同樣可以減少焦慮,增加快樂,同理心和社交聯繫感。”

社交媒體比較

社交媒體就像是比較的遊樂場:他賺的錢比我多; 她有一輛更好的車。雖然該研究沒有專門針對社交媒體,但Gentile表示,結果表明比較是一種風險策略。

“幾乎不可能不在社交媒體上進行比較,”Gentile說。“我們的研究沒有對此進行測試,但我們常常對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內容感到嫉妒,嫉妒,憤怒或失望,而這些情緒會破壞我們的幸福感。”

Gentile說,當我們學習或做出選擇時,比較效果很好。例如,作為孩子,我們通過觀察他人並將他們的結果與我們的比較來學習。然而,當涉及到幸福時,比較並不像愛心能提高幸福感那樣有效。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大概說兩件事:

1.未令他人幸福快樂,自己也不會幸福快樂。

2.人比人,氣死人(不管是比上不足或是比下有餘)。

要讓自己快樂的關鍵:讓別人幸福以及藉由分享增加和周遭的人的連結。

比下有餘,如果有機會幫助自己快樂的關鍵,應該是真心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不管一個人擁有的社會名望財富以及子孫成就再多,還是會有自己煩惱的事。當我們把焦點放在幫助身邊的人變得幸福快樂,自己的煩惱便會置諸腦後。

因此,在門診時,常有人問我要做什麼才會快樂?我想這篇研究報導已經提供了明確的答案。

參考文獻:

  1. Authors Authors and affiliations Douglas A. Gentile, Dawn M. Sweet, Lanmiao He. Caring for Others Cares for the Self: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Brief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Loving-Kindness, and Interconnectedness Contemplations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19 DOI: 10.1007/s10902-019-00100-2
arrow
arrow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