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常見的寄生蟲感染如何改變人類行為的新研究可以幫助開發思覺失調症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

科學家說,感染弓形蟲的人會出現行為變化,全球有25億人被感染,並引發弓形體病。這種變化可能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含量降低有關。正腎上腺素是在大腦中釋放的一種化學物質,是壓力反應的一部分。正腎上腺素還控制神經發炎,活化腦部免疫系統抵抗感染。

正腎上腺素和神經發炎與神經心理疾病有關,例如思覺失調症,阿茲海默氏病和ADHD。

儘管通常被認為在人類中無症狀,但弓形蟲感染可導致人頭痛,神智不清和癲癇發作,並增加對思覺失調症的罹病率,並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致命。

弓形蟲只能在貓中有性繁殖。它形成囊包,掉在貓的糞便中。它通過攝取被這些囊包污染的任何東西,例如水,土壤或蔬菜,進入新宿主。通過輸血、未經高溫消毒的山羊奶;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或從母親傳到胎兒。

幾週後,感染進入休眠期,隨後在腦中形成囊腫。他們可以在那潛伏很多年,甚至可以終身。正是在這個階段,感染降低了大腦正腎上腺素的免疫調節因子。

寄生蟲影響大腦功能的機制了解甚少。但是,由利茲大學和圖盧茲大學領導的研究證實,這種寄生蟲降低正腎上腺素的能力會中斷對免疫系統活化的控制,從而導致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發炎),進而可能改變宿主的認知狀態。

研究結果-正腎上腺素傳導和神經發炎串擾調節弓形蟲誘導的行為改變-已發表在《免疫學趨勢》(Trends in Immunology)中

利茲生物學學院遺傳,疾病與發展副教授格倫·麥康基(Glenn McConkey)發表了這項研究說:“我們的見解將弓形蟲如何改變宿主行為的兩個相反的理論聯繫在一起,這種感染可適用於其他神經系統,有一個學派認為,行為改變是由對感染的免疫反應引起的,另一學派認為是由於神經傳導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

“這項研究將有助於理解大腦發炎與認知之間的聯繫,這對於抗精神病藥物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主要還是要強調發炎,降低了正腎上腺素的免疫調控能力,導致大腦及神經系統免疫失控,進而導致精神症狀及行為改變。要控制或者根本改善精神疾患,控制大腦發炎至關緊要。沒有控制發炎,只想一味靠藥物來調控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極可能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徒勞無功。

參考文獻:

Conor Laing, Nicolas Blanchard, Glenn A. McConkey. Noradrenergic Signaling and Neuroinflammation Crosstalk Regulate Toxoplasma gondii-Induced Behavioral ChangesTrends in Immunology, 2020; DOI: 10.1016/j.it.2020.10.0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