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大規模的新研究發現,睡眠模式與自然生理時鐘相違的人更容易出現憂鬱症和較低的幸福感。

埃克塞特大學領導的研究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 Molecular Psychiatry)上,該研究還發現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表明,透過基因編程成為早起者可以預防重度憂鬱症,並提升幸福感。研究人員認為,這可以解釋為何社會以標準的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在運作,比較偏向早起者健康模式。

COVID-19 導致了更彈性的工作時程,這項研究有助於創造更可適合個人需求的工作慣性。

該團隊建立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找到了與早起者或夜貓子相關的 351 個基因。他們使用稱為孟德爾隨機化的統計過程來檢查這些基因是否與七種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結果(包括重度憂鬱症)有因果關係,使用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生物醫學數據庫和研究資源的超過 450,000 名英國成年人的數據。除了遺傳訊息外,參與者還完成了一份關於他們是早起還是晚睡的問卷。

該團隊還開發了一種新的“社交時差”(social jetlag)測量方法,用於測量工作和空閒時間之間睡眠模式的變化。他們通過腕戴式活動監測器對超過 85,000 名英國生物銀行參與者進行了測量,從這些參與者可以獲得睡眠數據。他們發現,與自然生理時鐘不一致的人更有可能報出憂鬱和焦慮狀況,且幸福感較低。

埃克塞特大學的主要作者潔西卡·奧洛林 (Jessica O'Loughlin) 說:“我們發現,與自然生理時鐘不一致的人更有可能報告憂鬱、焦慮和幸福感較低。我們還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早起可以預防憂鬱症並改善幸福感。

我們認為這可以解釋為符合社會的需求意味著夜貓子更有可能因為不得不早起工作而違反他們的自然生理時鐘。”

總體而言,研究小組發現,早起的人更有可能與他們的自然生鐘保持一致。然後,他們通過觀察輪班工作者來測試這種效果,發現早起可能無法預防輪班工作者的憂鬱症,這意味著輪班工作的早起者沒有改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然而這尚無結論。

埃克塞特大學的資深作者傑西卡·泰瑞爾博士說:“COVID-19 大流行為許多人的工作模式帶來了新的靈活性。我們的研究證實,根據夜貓子的個人自然生理時鐘調整工作時間表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該研究題目為“使用孟德爾隨機化方法來了解晝夜偏好是否與心理健康有因果關係”,並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上該研究得到了醫學科學院的支持。該研究由倫敦國王學院、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曼徹斯特大學和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

鄭醫師補充:

此篇研究報導的重點在於生理時鐘與情緒有極大相關,大部分的人基因適合早睡早起,因此社會的約定俗成就是朝九晚五,對夜貓子來說,找到自己適合的生理時鐘,切合工作時間,也能幫助預防憂鬱症與提升幸福感。

疫情緊繃,工時變得較為彈性,然而生活排程仍須正常,生理時鐘的維持與心理健康緊緊相連,莫因在家工作而晚睡晚起,除非自己的基因就是夜貓子,否則還是儘量早睡早起,比較容易心情穩定及持續擁有幸福感。

參考文獻:

Jessica O’Loughlin, Francesco Casanova, Samuel E. Jones, Saskia P. Hagenaars, Robin N. Beaumont, Rachel M. Freathy, Edward R. Watkins, Céline Vetter, Martin K. Rutter, Sean W. Cain, Andrew J. K. Phillips, Daniel P. Windred, Andrew R. Wood, Michael N. Weedon, Jessica Tyrrell. Using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methods to understand whether diurnal preference is causally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Molecular Psychiatry, 2021; DOI: 10.1038/s41380-021-0115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