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空汙 增早產風險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27日 上午12:00
孕婦最好避免接觸空汙!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孕婦若在懷孕三十七周前接觸高濃度小粒子空汙,早產風險就會增加百分之十九。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環境健康》期刊。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孕婦如果在懷孕後期接觸大量空汙物質,早產風險就會上升。
在城市地區,空汙來源主要來自柴油廢氣,空汙顆粒大小與健康風險息息相關,若是較小空汙粒子,很容易進入肺部,並引起各種心臟、肺部嚴重疾病。
研究作者表示,雖然風險增加幅度並不大,但還是會造成影響,所有懷孕女性都可能承受這種風險。如可減少空汙濃度,讓空汙濃度降到美國環保署標準以下,女性接觸小粒子空汙所產生的早產風險,就能減少約百分之十七,整體孕婦早產率就能減少百分之二點二二。
研究團隊分析二○○七年到二○一○年間的新生兒出生紀錄,涵括近二十二萬五千名單胞胎新生兒,這些新生兒當中,有一萬九千多人為早產兒,研究比對每天空汙紀錄,結果發現,當孕婦接觸高濃度空汙,且空汙標準超過美國環保署標準,早產風險便上升。此外,年齡四十歲以上孕婦、黑人孕婦、沒有接受產前護理照顧的女性與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也較容易有這樣的風險。
狄佛蘭蔻醫師曾在二○一五年發表研究指出,孕婦在懷孕晚期接觸高濃度空汙,死產風險也會增加百分之四十二。
鄭醫師補充:
空汙會造成孕婦身體以及胎兒身體的壓力,進而提高早產以及死產風險。提醒通勤的孕婦,最好避開繁忙的路上交通以及環境潛在的汙染源。除住家附近大型工廠產生的廢氣外,大陸的空汙也會隨氣流飄過來,影響本地,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Exposure to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during pregnancy is associated with preterm birth: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Emily DeFranco*, William Moravec, Fan Xu, Eric Hall, Monir Hossain, Erin N. Haynes, Louis Muglia and Aimin Chen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6, 15:6 doi:10.1186/s12940-016-0094-3
http://www.ehjournal.net/content/15/1/6/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智症患常有妄想症 被偷最常見
作者【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26日 上午12:00
失智症屬於一種腦部疾病,常會造成記憶力、思考能力長期退化。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醫師張凱茗表示,失智症並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共同組合,最常見的精神症狀就是妄想,大約有三成至六成三的台灣失智症病患合併有妄想,其中又以被偷妄想最常見。
張醫師指出,被偷妄想就是懷疑別人偷他的東西,大約佔人數一半左右,妄想來源主要是病患對自己的認知功能障礙發生補償作用,促使患者對於外界刺激產生高度警覺性,進而產生躲避或攻擊等妄想狀態。有些病患常忘記自己的錢包放在哪裡,無法理解是記憶力喪失所致,接著就會轉而懷疑他人所偷竊。
張醫師指出,病患的妄想症狀常會引起家人困擾,因為患者常會認為錢包被某人偷走,譬如懷疑媳婦偷藏錢包,以致於家裡被搞到雞飛狗跳、不得安寧。此外,除了常見的認知症狀之外,病人還會出現講過去的事、重複問問題、說話斷斷續續、叫不出常用物品名稱、經常算錯錢等情形。
另外,高達七成病患具有精神行為症狀,包括憂鬱、冷漠、激躁、妄想、幻覺、侵略行為、睡眠障礙等。建議讓失智症患者的生活保持規律、有結構性,提供一個熟悉而穩定的環境,如果要適應新環境,反而會增加長輩的焦慮感。
失智症患者如果出現妄想症狀,除了盡早就醫診治之外,家屬與照顧者還必須了解失智症的本質,並理解妄想是症狀之一,不要正面跟患者對質與衝突,最好先退一步,等等病患情緒緩和時再試著溝通、解釋。由於失智症患者的注意力比較短暫,如果出現憤怒、焦慮、情緒失控、衝突行為等情況,可用喜好事物來吸引患者,轉移注意力。
鄭醫師補充:
被偷妄想,主要是失智症患者記憶力變差,無法記得自己的東西放哪,但又沒意識到自己記憶力不好所導致。
妄想的內容其實千奇百怪,在門診,也有女性患者或者是男性患者,懷疑自己另一半出軌而不斷找對方的麻煩的狀況。
一旦妄想出現,跟患者說道理,一點用都沒有,還會增加衝突,故一旦出現疑似失智症狀而已經明顯影響患者以及家人的生活品質以及當事人的功能,建議還是及早就醫做評估。
睡眠障礙或者日夜顛倒,也經常可以看到,大家熟知的日落症候群,也就是白天狀況尚可,但傍晚開始精神狀況明顯變糟等等都可能是失症症的症狀,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低纖飲食減腸道菌種 還會影響後代
作者楊昭彥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6年1月23日 下午2:55
探索新聞網(Discovery News)22日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飲食中缺乏纖維可能會對體內腸道菌種產生不可逆的改變,而且這種變化還可能代代相傳。
在這份研究中,研究團隊以低纖維飲食餵食小鼠,結果發現,小鼠腸道內特定種類的細菌會隨時間消失。即使小鼠之後改吃高纖維食物,腸道菌種仍未能完全恢復。
此外,研究者更發現,這些腸道微生物的改變還會傳給下一代,並隨時間推移更加惡化。這些被餵食低纖維飲食的小鼠在繁衍4代之後,牠們子孫的體內已完全看不見動物腸道內常見的多種微生物。
研究主要作者、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微生物研究員索能博格(Erica Sonnenburg)表示,這份研究對人類也有所啟示。
索能博格說,「我們都能接受人類會把基因傳給小孩。」「但我們也必須考量,我們會把體內的微生物基因組傳給下一代。」「我們必須真正地去思考一代人所做的飲食決定,因為這些決定可能會顯著地影響我們傳給後代的體內微生物。」
過去的研究也曾指出,腸道微生物中多半是對身體健康有益的細菌,而腸內菌種的改變,也可能導致肥胖症、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
索能博格的研究已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上。
鄭醫師補充:
不只基因遺傳,吃不對食物,腸道菌叢是否平衡,也會隨父母的飲食方式來遺傳給下一代,影響下一代的健康。
參考文獻:
Diet-induced extinc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ta compound over generations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9/n7585/full/nature16504.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短時間激烈運動防糖尿病效果更好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22日 上午12:00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短時間激烈運動不但較省時、時間使用上較有效率,還可以幫助減重、預防、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病情。
英國萊斯特大學與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萊斯特-拉夫堡飲食、生活形態與運動生物醫學研究處研究團隊進行研究發現,與長時間運動相比,短時間激烈運動更能有效提升身體血糖使用效率,對身體儲存血糖功能也有幫助。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肥胖評論》醫學期刊。
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息息相關,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肥胖、體重過重問題,若要改善糖尿病病情、使血糖維持穩定,就要靠飲食、運動。
醫界早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規律運動,可以改善身體胰島素功能,身體吸收血糖效率就會提升,但運動是否能調整體重,至今還有爭議。
一般建議,一星期要做兩百到三百分鐘的中、重度運動,才能順利減重,但過去研究顯示,在有些國家,只有百分之五的人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研究團隊認為,透過短時間高強度運動訓練,或許也可以達到中度有氧運動效果,且時間上會更有效率。
研究作者夏綠蒂‧潔萊曼表示,這項整合分析研究顯示,高強度運動對維持心臟代謝功能很有益處,可以減少胰島素阻抗性,幫助有氧健身,保健效果可能比傳統運動方式來得好,特別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新陳代謝症候群患者,更能從中獲得好處。
鄭醫師補充:
運動強度夠,時間夠,配合飲食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有益體重控制以及幫助胰島素功能恢復,預防糖尿病效果才會加分。真的做不到,至少從快走開始,建議時間要拉長。
參考文獻:
C. Jelleyman et al. The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glucose regul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a meta-analysis, Obesity Reviews (2015). DOI: 10.1111/obr.123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臟病發生率降80%!維生素C效果等同規律運動
早安健康 – 2016年1月20日 下午3:00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運動的好處人盡皆知,但繁忙的生活讓你常常沒時間上健身房嗎?根據《1mhealthtips.com》報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食用柑橘類水果並攝取維生素C,就能給予心血管等同規律運動的好處!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內皮素-1(endothelin-1)在體重過重者的血管內活性偏高。內皮素是一種蛋白質,具有收縮血管、平滑肌的作用,使得小型血管對血流所需較不敏感,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提高。
先前已有研究證實運動能夠降低內皮素-1的活性,並減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但科羅拉多的研究員更進一步證實,維生素C能夠減少內皮素-1收縮血管的能力,和運動、健走一樣好。
另外,也有研究顯示,攝取較多維生素C的人,心臟病發生率比攝取不足的人降低了80%。另一項包含800位心臟病患的研究中,病患被給予高劑量的維生素C(每天1200毫克)和維生素E。一個月後,新增加的心臟病病例、死亡率和其他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都降低了約20%。維生素C也能幫助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內壁功能失調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
根據健康媒體《StethNews》報導,美國農業部(USDA)的飲食指南列出了八種最佳的維生素C天然來源:
1 芭樂
半杯的芭樂就有188毫克的維生素C。根據《打造不過敏體質6色天然食材》一書,芭樂的維生素C是柑橘的8倍,一粒100公克的芭樂維生素C含量高達225毫克,超過一天人體所需維生素C兩倍以上。
2 紅色甜椒
研究發現,紅色甜椒中的大量維生素C能夠促進免疫系統,半杯紅色甜椒就有142毫克維生素C,且熱量僅有20卡。
3 奇異果
一顆中型的奇異果含有70毫克維生素C,大約相當於成年人每日的需求量。
4 柳橙
每顆中型柳橙含有70毫克的維生素C。若要攝取更完整的營養,就把柳橙榨成汁吧!3/4杯的柳橙汁就有93毫克的維生素C。
5 青椒
半杯新鮮的甜椒就能提供60毫克維生素C。即使煮熟食用,維生素C含量仍有51毫克。
6 葡萄柚
直接食用葡萄柚時可以攝取到39毫克的維生素C,飲用3/4杯的葡萄柚汁更有50~70毫克。
7 番茄汁
除了胡蘿蔔素和茄紅素,番茄的維生素C含量也很豐富,8盎司(約236毫升)的番茄汁可以提供18毫克的維生素C。
8 草莓
每100公克的草莓能夠提供58.8毫克的維生素C,同時含有許多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
鄭醫師補充:
食用高劑量的維他命C可以預防心臟病,主要原因便是因為維他命C具高抗氧化能力,心血管疾病與體內自由基太多,抗氧化能力不足有關。
建議大家平時飲食可以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來源,並透過高劑量維他命的補充以及配合運動,定然能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之風險。
參考文獻:
1.
Vitamin C blocks 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release of interleukin-6 induced by endothelin-1 in humans in vivo.
2.
Böhm F and Pernow J , “The importance of endothelin-1 for vascular dysfunct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2007, 76:8-18.
3.
Dow C et al,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Reduces ET-1 System Activity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dothelin: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eutics. Press release of the American Physiological Society, 4th September 2015, www.the-aps.org/mm/hp/Audiences/Public-Press/2015/44.html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652728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末大吃大喝 垃圾食物重傷腸道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22日 上午12:00
有些民眾可能以為,平常飲食很健康,周末放縱一下、大吃大喝又何妨!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平日飲食很健康,但到了周末就開始失控、亂吃垃圾食物,對腸道會造成很大負擔。腸道所受傷害與持續吃垃圾食物不相上下。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藥理學主任瑪格莉特‧莫莉絲教授研究團隊想了解飲食溜溜球效應對腸道細菌生態有何影響,因而以老鼠進行實驗。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分子營養學與食品研究》期刊(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
人類腸道有多達好幾億的微生物、細菌,這些微生物、細菌會影響新陳代謝、營養吸收,也會影響免疫功能,一旦腸道細菌生態受到破壞,就可能引起發炎性腸道疾病、肥胖等問題。
莫莉絲教授表示,這是首次研究比較一直吃不健康食物、間隔一段時間吃不健康食物兩種行為對腸道細菌所產生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老鼠一星期就算只吃三天垃圾食物,腸道細菌生態也會產生變化,這些老鼠的腸道細菌生態與肥胖、一直吃垃圾食物的老鼠很相似,腸道細菌種類不但減少、多樣化情況受破壞,腸道好菌也跟著流失,這對維持腸道健康並非好事。
莫莉絲教授指出,這項研究結果若應用於人類,代表平常嚴格控制飲食、追求飲食健康的人如果在周末假日放縱、亂吃垃圾食物,結果就會功虧一簣,過去所有努力就全部白費。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報告提醒我們:腸道細菌會與飲食內容息息相關,不可輕忽飲食對腸道菌叢的影響。
腸道菌叢不健康,影響的深遠超乎想像。身體保養好,垃圾食物自然會控制,不會有過度攝取的慾望,而且吃多了身體也會直接反應。
參考文獻:
Alternating or continuous exposure to cafeteria diet leads to similar shifts in gut microbiota compared to chow diet
- Nadeem O. Kaakoush1,†,
- Sarah I. Martire2,†,
- Mukesh Raipuria3,
- Hazel M. Mitchell1,
- Shaun Nielsen1,
- R. Fred Westbrook2 and
- Margaret J. Morris3,*
DOI: 10.1002/mnfr.201500815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mnfr.20150081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金森氏症患 難從物理或職能治療受益
法新社 – 2016年1月20日 下午4:20
(法新社邁阿密19日電) 今天公布的研究指出,輕度至中度巴金森氏症定期接受物理或職能治療,無助提升生活品質。
這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JAMA Nerology)的研究指出,目前對於巴金森氏症初期患者的常規治療,可能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
巴金森氏症會攻擊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全球約700萬名患者,其中包括約4%的80歲以上老年人。
研究對象是英國762名患者,所有患者都有像是扣鈕扣或刷牙等日常生活障礙。
半數患者接受物理治療,另外半數則是職能治療,由研究人員隨機指定;治療時間每次1小時,研究期間進行數次。
物理治療著重在診斷與治療傷勢,職能治療則著重在協助病友受傷後使用剩餘能力來執行日常生活活動、提升生活技能。
3個月後,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Birmingham)研究人員發現,兩組患者在進行日常活動或在關於生活品質的健康問卷上並無差異。
研究說,此外兩組治療都「沒有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短期或中期益處」,因此應該花更多時間在探究「適合所有階段巴金森氏症患者,結構更嚴密與更密集的物理治療計畫開發與測試」。(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一旦出現巴金森症狀,跟動作控制有關的大腦神經細胞功能可能只剩三成,再做所謂的物理或者職能復健其實都為時已晚。
沒有針對大腦細胞的退化原因做處哩,大腦細胞的功能便會一路下滑,目前的標準療法只能症狀控制,無法抑制或逆轉退化。
建議不妨透過整合療法來加強身體抗氧化能力、排除身體的毒素負擔,加強粒線體功能甚至改善大腦的局部循環,都比單單用現行標準治療,更有機會能減緩退化的速度。
參考文獻:
Clarke CE, Patel S, Ives N, et al. Physiotherapy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vs No Therapy in Mild to Moderate Parkinson Diseas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9, 2016. doi:10.1001/jamaneurol.2015.4452.
http://archneur.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8264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Man也沒有用 男人較易感冒
台灣醒報 – 2016年1月19日 下午6:32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面對感冒,男人比女人脆弱!英文有一個說詞叫「Man Flu」,形容男人只要一碰上感冒,就會表現得要死要活,其實這並非男性有意爭取同情,根據美國最新研究,在流感盛行時,比起柔弱的女性,男性更容易罹患感冒,原因是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有助抵抗病毒。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搜集了男、女性的鼻部細胞樣本,並與A型病毒和雌激素放在一起。研究發現,女性細胞樣本這一組,對病毒有更多的抵抗。
研究人員推測,雌激素具有抗病毒的功用,而且只在女體內有效。所以在流感盛行期間,當男人女人同時感冒的話,男性對病毒的抵抗力比較脆弱,症狀通常也比較嚴重。
另外,不只是流感,許多醫學界人士也認為,雌激素有助抵禦肝炎、愛滋病和伊波拉病毒的感染。然而,這不代表女性無須注射流感疫苗。
日前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也指出,雄激素(睪固酮)分泌愈多的男性,抵抗病毒的能力也愈差。相反的,女性體內較少雄激素,感冒機率也比男性更低,正好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相呼應。
本研究刊登在《美國生理學會》期刊。
鄭醫師補充:
男女大不同,最關鍵的男性荷爾蒙與女性荷爾蒙得不同。對病毒抵抗力,女性的雌激素比較能保護免疫系統,男性的高固酮越高,免疫力越差,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Estrogenic compounds reduce influenza A virus replication in primary human nasal epithelial cells derived from female, but not male, donors
Jackye Peretz, Andrew Pekosz, Andrew P. Lane, Sabra L. Klei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Lung Cellular and Molecular Physiology Published 18 December 2015 Vol. no. , DOI: 10.1152/ajplung.00398.20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蓬鬆油條恐加鋁 食藥署新制要限量
台灣醒報 – 2016年1月18日 下午7:24
【台灣醒報記者許瑋哲台北報導】蓬鬆的油條、鬆餅等食品為求賣相好,有時會添加含重金屬「鋁」的膨脹劑,吃多了恐有失智症等疑慮。食品藥物管理署18日預告將修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科長高怡婷表示,修正後含鋁膨脹劑用在海蜇皮等水產加工品及海帶限量500 mg/kg以下;油條、鬆餅等限量300 mg/kg以下;醃漬蔬菜為200 mg/kg以下。
食藥署表示,本次修正9項含鋁食品添加物之使用範圍、限量及規格標準,期望能減少國人鋁的攝取量。
食藥署參考國際規範,依據國人膳食習慣及暴露風險,將現行可於各類食品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之硫酸鋁銨、硫酸鋁鉀、硫酸鋁鈉、硫酸鋁及酸式磷酸鋁鈉等食品添加物,限用於特定水產加工品、醃漬蔬菜、油炸膨脹食品、糕餅等食品,並定有限量。
修正過的草案已上傳至衛福部網站,該草案將進行為期60天之預告評論期,以蒐集各界意見。
無藥商執照販賣保力達或維士比,小心已觸法!食品藥物管理署18日會同22縣市衛生局辦理104年第2次「無照藥商專案稽查計畫」,針對雜貨店、檳榔攤、網咖、情趣商店等總計查核258家。食藥署表示,目前查獲8家檳榔攤、5家雜貨店無藥商執照販售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如保力達B液、維士比液等。
食藥署表示,有查獲到1家藥局存放維士比84瓶、保力達B 1458瓶,共計1542瓶於雜貨店,該存放之地址實已超出原核准登記事項,與實際營業場所範圍不符。食藥署強調,本專案業已由所轄衛生局裁處新臺幣42萬元罰鍰。
食藥署提醒民眾,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如保力達B液、維士比液等是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使用的藥品,要在有藥事人員駐店管理的藥商或藥局才能販售。
鄭醫師補充:
除了油條和鬆餅等等,甜甜圈也容易被添加膨鬆劑來增加賣相。
海帶和海蜇皮,是透過明礬來處哩,明礬有硫酸鋁,所以吃這類食物容易食入過多的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餓了再吃 比較好
作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6年1月19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魏怡嘉╱台北報導】
過去傳統社會,餓了才吃飯,現在物資充裕,多數吃飯時間到了去吃飯時,肚子根本還不餓,醫師表示,在還不餓的情況下吃飯,對身體是負擔,長期下來易有血糖不穩定的問題,建議可以吃少一點,或是多吃蔬菜,少攝取熱量,但不要都不吃,避免下餐時間未到餓了又進食,弄亂規律的飲食。
國外有一份研究,找來40多位大學生,先請他們評估自己的飢餓狀況,再給予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餐點,再測量飯後的血糖指數,結果發現,較飢餓者飯後血糖上升的狀況較不飢餓者為低,對細胞的傷害較小,顯示在飢餓的時候進食,對身體較為健康。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張俊毅表示,有時候即便吃飯時間到了,還不是很餓,但還是吃了,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早餐吃的較晚的人身上,而過度的飲食,對身體造成負擔,長期下來,造成肥胖,肥胖則是萬病之源。
振興醫院糖尿病衛教師林靜莉表示,一般人在還不餓的情況下又進食,因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會二階段控制血糖,所以體內的血糖可以保持穩定,但這一來一回的平衡過程,無形中胰臟也多做了一些工作,長期下來也就呈現過勞的狀態。
國外有一份報告指出,部分民眾飯後血糖在120∼130左右,雖然低於正常值140,但其胰臟已經出現過勞、無法100%發揮功能,就是這個因素,其可能為糖尿病前期病患,但這類病患通常不自知。
民眾或許會說,即然不餓,那乾脆就跳過一餐好了。張俊毅指出,該吃飯的時候不吃,晚點餓了又吃,結果離下一餐要吃飯的時間又太近了,造成不斷遞延的惡性循環;如果一直忍著不吃、餓到下一餐,肝醣此時會釋出,長久下來,仍會造成肝臟的負擔。建議吃飯時間到了,若還不餓,可以少吃一點,或是多吃蔬菜,降低熱量的攝取,這樣到下一餐,還可以維持規律、正常的飲食。
鄭醫師補充:
吃飯到底是按時間吃比較好?還是依身體的感覺餓不餓再吃比較好?答案是身體訊號才是重點。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健康腦、身心沒煩惱這本書,其中提到的概念,正是要大家留意身體的訊號來進食比較健康。
原文參考資料來源:
http://foodpsychology.cornell.edu/JACR/let_hunger_be_your_guid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睡不好 小心中風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18日 上午12:00
年長者更要多注意睡眠品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年長者一旦睡眠品質不佳,晚上起床好幾次,大腦血管很容易硬化,這可能導致中風風險上升。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中風》醫學期刊。
研究人員針對三百一十五具大體大腦進行分析,這些去世的人平均年齡九十歲,在去世前,都曾接受一星期睡眠品質評估,這些人當中,百分之二十九的人曾經中風,約有百分之六十一的人,大腦血管有中、重度受損情況。
研究顯示,年長者晚上睡覺時,起床、醒來次數最多者,大腦動脈硬化風險比其他人增加百分之二十七。參與研究的民眾當中,睡眠受干擾次數一小時平均近七次。
研究作者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睡眠一小時之間,每多醒來兩次,大腦出現缺氧風險便增加百分之三十。不過這項研究並沒有設計用來證明睡眠品質不佳與中風風險之間的因果關聯。
研究作者認為,睡眠品質不佳可能是中風、其他心臟疾病獨立風險因子,與體重、糖尿病、高血壓、阿茲海默症、憂鬱症、心臟衰竭、疼痛等因素一樣,都可能影響中風風險高低。
鄭醫師補充:
睡不著,身體壓力很大,心臟和大腦首當其衝。過去相關研究追明顯的莫過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罹患中風的風險增加。這篇研究是用另一種方式來陳述睡眠品質對於心血管健康以及大腦保健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Richard Libman, M.D., vice chairman, neurology, Long Island Jewish Medical Center, New Hyde Park, N.Y.; Stroke, news release, Jan. 14, 20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熱量 減弱抑制腫瘤荷爾蒙功能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18日 上午12:00
醫界多半認為,肥胖會增加大腸直腸癌風險,不過很少人了解背後真正原因、作用原理。美國研究人員透過老鼠實驗發現,高熱量飲食會減弱一種腸道荷爾蒙表現,而這種腸道荷爾蒙可以抑制腫瘤,避免腫瘤過度活躍,一旦功能減弱,腫瘤自然容易生長、壯大。
美國湯瑪斯‧傑佛遜大學、哈佛大學、杜克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癌症研究》期刊發表研究成果。研究人員也發現,讓荷爾蒙重新恢復功能,即使老鼠攝取多餘熱量,癌症風險也不會因此而上升。此外,目前美國有一種核准用來治療大腸激躁症合併便秘症狀的藥物或可幫助預防癌症產生。
研究資深作者史考特‧瓦爾德曼表示,研究顯示,肥胖者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就如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島素、補充胰島素一樣,或可幫助預防大腸直腸癌。
瓦爾德曼指出,肥胖的人出現大腸直腸癌風險比身材纖瘦者增加約百分之五十,過去學者多半認為,可能是脂肪組織或多餘熱量干擾細胞能量使用、細胞生長,因此出現這種現象,不過過去並沒有研究證據證實真正原因為何。
研究人員另發現,肥胖老鼠攝取過多熱量,導致大腸直腸癌風險上升這件事,可以透過限制熱量攝取逆轉。
鄭醫師補充:
簡單來說,高熱量讓腫瘤抑制荷爾蒙功能降低,進而增加大腸直腸癌罹患風險。
控制熱量攝取是預防癌症的方式之一,很簡單。間歇性的斷食也可以考慮。
參考文獻:
Obesity-Induced Colorectal Cancer Is Driven by Caloric Silencing of the Guanylin–GUCY2C Paracrine Signaling Axis
- Jieru E. Lin,
- Francheska Colon-Gonzalez,
- Erik Blomain,
- Gilbert W. Kim,
- Amanda Aing,
- Brian Stoecker,
- Justin Rock,
- Adam E. Snook,
- Tingting Zhan,
- Terry M. Hyslop,
- Michal Tomczak,
- Richard S. Blumberg,
- and Scott A. Waldman
Cancer Res January 15, 2016 76:2 339-346; doi:10.1158/0008-5472.CAN-15-1467-T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76/2/339.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最新出爐的研究顯示:服用抗憂鬱劑,會增加腦部初次微出血的風險。
這是第一次有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過去的研究設計,從未以長期服用者為重點來進行分析比對,這項研究追蹤受試者平均四年左右。
參與者為2550位,年約45歲左右或者更年長的患者,參與研究前從未有腦部微出血的病史,參加者的平均年齡為58.7歲,其中有54.8%為女性。
研究觀察是以核磁共振掃描(MRI)的檢查來做前後比對,從2005年到2013年,平均追蹤的時間為3.9年。
主要的原因,便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例如百憂解、樂復得或者克憂果等等)期要理作用類似抗血小板藥物,抑制血清素回收藥物就像抗血小板凝集一般,降低血清素血小板濃度,進而影響鳥小板凝集,延長凝血的時間,增加出血風險。
研究人員提醒專業人員再開立這類藥物時,應提醒服用者抗憂鬱藥物可能增加腦部出血的風險,尤其是對哪些虛弱的年長者,風險更高。
參考文獻:
Antidepressant Use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Microbleeds
- Saloua Akoudad,
- Nikkie Aarts,
- Raymond Noordam,
- M. Arfan Ikram,
- Henning Tiemeier,
- Albert Hofman,
- Bruno H. Stricker,
- Meike W. Vernooij,
- and Loes E. Visser
Stroke. 2016;47:251-254,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December 10 2015,doi:10.1161/STROKEAHA.115.011574
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47/1/251.abstract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證實:孩子學音樂 減輕焦慮感提升專注力
作者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6年1月14日 上午9:51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我們常聽到人們說:「學習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培養氣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此一言論,得到醫學界證實了。根據外媒報導,最新的青少年精神病學研究顯示,孩子學習音樂可以幫助控制情緒、增加注意力,還可以降低孩子的焦慮感。
美國佛蒙特州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Vermont College of Medicine)研究團隊表示,演奏、學習音樂能對大腦的控制行為區域可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
大腦皮質層變化 影響情緒與外在行為
研究分析了232名6歲到18歲孩子的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掃描(MRI)資料,藉此研究學習與演奏樂器與大腦之間的聯繫。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隨著年紀增長,大腦皮質層厚度隨之增加,而大腦皮質層特定區域的厚薄變化與外在行為和情緒問題密切相關。
音樂心靈藥 降低孩子不安與焦慮
因此,主導研究計畫、佛蒙特州大學醫學院教授James Hudziak醫學博士認為,不論是演奏音樂或學習樂器,確實能影響大腦中的皮質厚度,間接幫助孩子的記憶力、注意力、自我控制力,對於孩子的組織、邏輯能力和規劃能力等有相當大的幫助。Hudziak教授更認為,對有心理、情緒問題的孩子來說,音樂可緩解孩子的焦慮與不安感,並指出,一把小提琴比一瓶藥丸好,音樂的幫助比服用藥物更大。
鄭醫師補充:
這篇2014年的研究告訴我們:孩子學音樂有助於提升大腦皮質功能,幫助情緒以及行為之控制,效果絕對不亞於藥物。不過仍得提醒一下:孩童學樂器需適性發展,本身不喜歡音樂或者對音樂方面明顯缺乏天分者,勉強讓他們學,效果反而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參考文獻:
-
Cortical Thickness Maturation and Duration of Music Training: Health-Promoting Activities Shape Brain Development
Hudziak, James J. et 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 Volume 53 , Issue 11 , 1153 - 1161.e2
DOI: http://dx.doi.org/10.1016/j.jaac.2014.06.015
http://www.jaacap.com/article/S0890-8567(14)00578-4/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臟脂肪怎麼來?快放下手上那杯糖飲
作者華人健康網 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6年1月14日 下午7:15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別以為喝飲料只會造成肥胖或糖尿病,連脂肪肝都有可能找上門!美國研究發現,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內臟脂肪大增3成,連帶提升心臟病風險。趕快放下手中那杯糖飲,別再虐待身體了!
研究發現,每天喝含糖飲料容易增加內臟脂肪。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院(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追蹤1萬多名中年人長達6年的時間,調查受試者喝含糖飲料的頻率,並且利用特殊的X光,在研究開始和結束的時候檢測他們內臟脂肪含量的變化。
每天喝糖飲 內臟脂肪大增
結果發現,跟完全不喝糖飲的人比較,每天喝含糖飲料或是氣泡飲料(fizzy drinks)的人,在研究進行的6年之中,內臟脂肪增加了將近1公升,相當於多出了30%脂肪量。這裡所謂的內臟脂肪,包含肝臟、胰臟、腸子的脂肪。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增加心臟病風險,並誘發胰島素阻抗,提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
過量攝取糖分不利健康,建議每天糖分攝取量應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下。
此研究團隊的成員包含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和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專家。此研究已經刊登於《循環》(Circulation)期刊。
過量糖分害處多 每天控制攝取量
提醒民眾,過量糖分不只容易體重過重,或是發展成糖尿病,也會造成內臟脂肪過多,進而形成多種慢性疾病;而這項研究也再次證明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危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每天額外的糖分攝取量不應超過總熱量的10%,但是WHO呼籲,最好能夠控制在5%以下,對健康更有好處。
鄭醫師補充:
代謝症候群、內臟脂肪、糖尿病以及心臟病的元凶,可能都是糖造成的,這篇研究就是簡明扼要的示範說明。為了身體健康、降低肥胖以及代謝障礙引發的慢性疾病風險,先從戒糖癮以及戒甜食的習慣開始。
參考文獻: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 of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Over 6 Years of Follow-Up
- Jiantao Ma,
- Nicola M. McKeown,
- Shih-Jen Hwang,
- Udo Hoffman,
- Paul F. Jacques,
- and Caroline S. Fox
Circulation. 2016;CIRCULATIONAHA.115.018704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January 11 2016,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5.018704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6/01/06/CIRCULATIONAHA.115.018704.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