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睡午睡 腦力「憶」級棒

 

根據美國一項小型研究,讓兒童在午餐後小睡一小時,能夠提升腦力,有助學習。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美國研究人員表示,睡午覺似乎有助三至五歲兒童對學齡前課程內容的印象更深。

 

麻薩諸塞大學安模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研究人員招募四十名學齡前兒童進行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學術期刊「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研究發現,午睡所帶來助益不只存在下午,甚至延續至隔天。

 

研究報告執筆人說,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午睡對於鞏固記憶和早期學習至關重要。

 

餐後小睡的兒童,在午下午及隔天的視覺和空間作業表現,明顯優於沒有午睡的兒童。

 

午睡過後的兒童,對接受測驗內容的記憶多出十%。

 

研究人員在睡眠研究室監控十四名兒童沉睡時的腦部反應。

 

結果顯示,當他們午睡時,大腦中與學習和整合新資訊有關區塊的活動增加。

 

 

鄭醫師補充:

 

午睡對於專注力與學習能力的幫助,不分大人小孩:

 

  1. Dhand, Rajiv; Sohal, Harjyot (2007). "Good sleep, bad sleep! The role of daytime naps in healthy adults". Current Opinion in Internal Medicine 6: 91. doi:10.1097/01.mcp.0000245703.92311.d0.
  2. Lahl, Olaf; Wispel, Christiane; Willigens, Bernadette; Pietrowsky, Reinhard (2008). "An ultra short episode of sleep is sufficient to promote declarative memory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7 (1): 3–10. doi:10.1111/j.1365-2869.2008.00622.x. PMID 18275549.

過去研究大多針對成年人,對小孩的研究比較少。這樣的研究提醒為人父母者,不妨養成小孩午睡的習慣,幫助小孩記憶力與學習能力提升,因為睡眠的確有助於幫助記憶力形成,即使是午睡不長的時間。

 

參考文獻:

 

Social Sciences -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

 

  • Laura Kurdziel,
  • Kasey Duclos,
  • and Rebecca M. C. Spencer

Sleep spindles in midday naps enhance learn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PNAS 2013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September 23, 2013, doi:10.1073/pnas.1306418110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09/18/1306418110.full.pdf+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國研究-高鹽分發泡錠 可能傷心害健康

 

中國時報【諶悠文╱綜合報導】

研究人員警告,使用發泡錠劑型止痛藥可能危害健康,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和死亡的風險。

發泡錠劑型止痛藥使用愈來愈普及,其中某些藥物內含高鹽分,英國蘇格蘭鄧迪大學研究人員追蹤近130萬名病患長達7年,這些患者都服用醫師開立至少2種含鹽的發泡錠劑型處方藥,或不含鹽的相同藥物。

這項研究檢視的發泡錠藥物有24種,包括一般的解熱鎮痛藥,如阿斯匹靈、布洛芬和撲熱息痛,以及營養補充劑,如維他命C、鈣和鋅。

研究發現,比起吃不含鹽藥物的人,服用含鹽藥物者中風的機率增加22%,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則多了7倍,死亡機率增加28%,而受試者通常服藥不到4年,健康就開始出問題。

主持這項研究的鄧迪大學學者喬治(Jacob George)表示,眾所周知,高鹽分會造成高血壓,導致中風,這就是問題的根源。

喬治指出,這些藥物和營養補充劑不用處方,就可以在藥房買到,民眾必須注意這類型藥物潛藏的風險,小心服用,而藥廠則應該減少產品的鹽分。他呼籲,為了保護大眾,所有藥品都應該標示鈉鹽含量。

 

鄭醫師補充:

大案是少用含癌的發泡錠,不管是止痛藥、感冒藥或者是維他命C甚至是鈣和鎂等等,減少相關心血管健康風險。有使用鈣鎂來助眠的人,如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家族史的人,建議使用其他非發泡型的營養補充品或者天然食物來源來替代。

參考文獻:

George J, Majeed W, Mackenzie IS,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sodium-containing effervescent, dispersible, and soluble drugs: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BMJ 2013;347:f6954. DOI:10.1136/bmj.f6954. Available at: http://www.bmj.co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欠睡危機!讓你的人生變黑白

要得到一晚好眠有三項關鍵要素。你可能認為要睡得比較好,只需要讓心靜下來。不過你目前的睡眠習慣可能很難讓你有規律的睡眠,或可能因你做了一些特定的事情而妨礙了你在晚上睡好一覺。如果你調整好睡眠系統,這些事情都很容易改善,心思紛亂的難題或許就能迎刃而解。

為了要知道你是否需要調整睡眠習慣,掌握好眠的良方以及了解身體睡眠系統的基本運作方式會有幫助。本章將簡單解釋睡眠產生的原理,並說明一種觀念,就是你如何「睡眠為你服務」,而不是「你要如何努力才能睡著」。如果你為有品質的睡眠做好準備,同時對正常的睡眠有符合實際的預期,你比較可能得到內心的平靜。

越想睡著,壓力就越大

如果你問任何一個睡得很好的人:「你睡好覺的良方是什麼?」你得到的很可能是滿臉狐疑的表情。或是他們會這麼說:「我什麼也沒做啊!我上了床,然後就睡著了。」然而,問十幾位睡不好的人的助眠法,你也會得到十幾種不同的答案:

● 「我會用白噪音機,並且戴上眼罩。」

● 「我會喝杯酒。」

● 「我很早就上床,然後看電視。」

● 「如果我在一個小時內沒睡著,就會吃顆安眠藥。」

● 「我喝一種特別的茶,那種茶應該會讓我想睡。」

● 「如果我晚上沒睡好,就會在早上多睡一會兒,試著補眠。」

● 「我在大多數的晚上都吃一顆安眠藥,不過如果連續幾天沒睡好,我就換另一種安眠藥。」

● 「我聽鯨魚叫聲的CD。跟先生睡不同房間。」

● 「我聽催眠的CD。」

● 「我周末的時候會多睡一會兒,把覺補回來。」

● 「我在上床前做運動。」

● 「我喝熱牛奶。」

● 「我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

這些所有的方法有什麼共通之處?就是「努力」。那些有睡眠問題的人都竭盡全力為睡眠做好準備,但很不幸地,這些恰恰是睡眠最不需要的。你的身體有一種內建系統(built-in system),能自動補充不足的睡眠,你完全不需要費力睡覺或補足損失的睡眠。事實上,此等努力只會干擾這個系統,使你更可能持續產生睡眠問題。

此外,你可能以為造成你失眠的唯一問題是大腦在晚上不肯「關閉」。

 

鄭醫師補充:

如果有生理性之因素導致失眠,處理生理因素來自然能改善睡眠。但對多數失眠或者而言,比較難直接找出失眠的真正生理原因。這時,腦神經本身的運作扮演至關緊要的角色。

如何停止努力與思考,是失眠患者能否改善的重要關鍵。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失眠改善之道都是朝向某些方向,努力想要克服失眠,否符失眠是駭人的猛獸般令人生畏。

叫人不要思考,不要想太多,坦白說叫廢話。怎麼做到才是關鍵。

答案是用感覺取代思考,熟悉非藥物放鬆治療的人都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只有想法會干擾自然系統,上述內容主要想跟我們提醒這部分。

不想靠藥入眠,輔助方式有幫助,但前提是當事人的認知是否有辦法調整?如果沒有改變這部分,那麼再多失眠改善方式也是枉然。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跌1千點 增5%精神病患住院

心情不好時,最好避免進出股市。國內最新研究顯示,只要國內股價每下跌一千點,就會增加近百分之五的精神疾病患者住院。

東華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林忠樑、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欽賢、台北大學財政系主任劉彩卿等人,蒐集一九九八年到二○○九年股市行情資料,再比對健保資料庫,共四十六萬八千筆因精神分裂症、重鬱症和躁鬱症住院資料(每天新住院人數),分成性別,及廿五歲到六十五歲以上等五個年齡層去比較。

結果發現,只要台灣證券交易所加權指數下跌一千點,就會增加百分之四點七一的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另外,股價每下跌百分之一,當天就會增加百分之零點三六的精神疾病住院率;如果股價連續下跌五天,第五天就會增加百分之一點六的住院率。

股價變動影響男性的精神健康,比女性來得明顯;尤其是連續的股價變動,對四十五歲到五十四歲男性患者影響較大。

這篇「股價會造成人們精神疾病嗎? 」(Do stock prices drive people crazy?)研究,日前已獲刊登在「健康政策與計畫」(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國際期刊。

林忠樑指出,股票市場是經濟指標之一,它雖不是造成人們產生精神疾病直接原因,但股價下跌往往會牽動財富減少、減薪、裁員,讓投資人擔憂;所以建議正受到壓力、憂鬱,或其他心理因素困擾的人,應避免關注日常股票市場的變化,特別是為工作、家庭所苦的中年人。

陳欽賢前年曾發表股市下跌百分之一、國內因中風住院會增加一人的研究。

劉忠樑表示,這篇研究則是股價與精神疾病住院是否相關的首篇研究,但研究仍然有些限制,例如無法排除教育、就業率、吸菸等個人及社會因素對精神疾病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精神病患本身大多不會去股市投資,因此股價下跌一千點,代表經濟面的緊繃,而非直接影響。

記得台灣有一段時間股市剛起飛,當是幾乎是全民瘋股市,聽聞有些家長反應,甚至極少數的老師在校也緊捉著收音機不放,只要聽到股價下跌,心情不佳,便無心上課。因此,股價下跌,影響是可能是精神病患周邊的人,精神病患者從周邊的人感受到冷落或者情緒的壓力,可能造成住院機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52670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痛風患者 心肌梗塞風險高23%

 

痛風將提高心肌梗塞的機率。長庚醫院研究團隊分析七十多萬筆健保資料,發現痛風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一旦檢查出尿酸過高,要減少攝取肉類、海鮮和酒。(陳映竹報導)

 

長庚研究團隊追蹤2000年到2008年間、七十多萬筆健保就醫資料,發現痛風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羅淑芬進一步分析,二十到四十四歲痛風患者的風險更增高59%,也就是年輕的痛風患者也要預防心肌梗塞發生。

羅淑芬解釋,痛風患者可能會同時罹患一種或多種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有可能成為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過去治療痛風大多專注在關節炎的症狀及尿酸值的控制,但應該也要兼顧痛風可能產生的其他疾病,一旦檢查發現尿酸過高,要減少肉類、海鮮、啤酒等食物攝取,防止心肌梗塞的發生。

鄭醫師補充:

痛風本身就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痛風患者容易合併其他代謝失調,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因此,痛風代表一種代謝性失調。

此外,痛風患者大部分有尿酸過高的問題,尿酸對身體而言,很多人並不清楚是一種抗發炎物質或者抗氧化物質:

http://www.webcitation.org/query?url=http://www.geocities.com/hotsprings/3468/uric_acid-peroxynitrite2-98.html&date=2009-10-26+00:12:14

身體額外製造尿酸,另一項作用提醒我們身體發炎狀況可能存在,因此,尿酸高不只要留意飲食,更要針對潛在的身體發炎作了解與控制。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海帶有利於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為了減肥,相信許多人都下過許多苦心,試過各種減肥方法,但你知道吃海帶會或許也能幫助減重嗎?據英國研究指出,發現海帶中的海藻酸,可以抑制人體脂肪吸收。

英國紐卡斯爾(Newcastle University)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海帶中的一種物質可以抑制人的身體吸收脂肪。經實驗發現,海帶所含有的海藻酸(alginate),可以抑制腸胃對脂肪的分解。這個在《食品化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顯示,如果將海藻酸含量增加4倍,對脂肪的吸收可以降低75%。

此研究試驗,還將海藻酸摻入麵包,結果發現即便是少量攝入,人體對脂肪的吸收也減少了3分之1。研究人員對於實驗結果感到興奮,將著手臨床實驗,試著以海帶作為正常飲食的一部分,測試減肥的效果。不過,專家也說,雖然海帶可能有助於對付肥胖症,但避免肥胖的最佳辦法,首先還是要減少脂肪的攝入。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的採用方式是透過攝取海藻酸來幫助減重,而非直接攝取海藻,因此想應用相關方法來幫助減重的人,建議利用營養補充品來進行,效果會比較接近實驗的結果。海藻酸的原理主要是透過抑制腸胃對脂肪的分解,減少對脂肪的吸收,類似的作用機轉在目前專業減重藥物上也看得到。

原文參考報導來源:

http://www.ibtimes.co.uk/seaweed-supplemented-savoury-delights-promise-weight-loss-says-new-study-143846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像得肝炎…常吃速食傷肝

 






最危險速食︰薯條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美國一份最新研究顯示,定期吃速食除了會導致體重增加,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而且傷肝程度一如肝炎;而其中最危險的速食,莫過於薯條。


這個發表在美國電視節目「醫生」(The Doctors)的研究結果,最令人關注之處在於:即使只持續吃一個月速食,就會讓肝臟出現重大變化,其中添加額外成分的薯條特別危險。醫生歐登(Drew Ordon)在節目中指出,大家都知道薯條加了鹽又是油炸的,但其實還加了能使之看起來金黃酥脆的糖。此外,炸雞與洋蔥圈也特別傷肝,因為脂肪與飽和脂肪量會造成脂肪肝。


吃1個月 肝臟出現「重大變化」


令人驚訝的是,據歐登形容,這些速食導致的肝酶的改變,與肝炎類似。肝炎有導致肝衰竭之虞。


美國每天有16萬家速食餐廳提供食物給5000萬名消費者。歐登說,「我們都有罪」,大家偶爾都想放縱一下,但問題是有這麼多人把速食當主食,特別是兒童,「這就是重點所在」。


更慘的是,加點沙拉均衡一下也沒用。歐登警告,消費者應該特別注意被速食餐廳標榜健康或新鮮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都很可能被添加化學物。目前並未針對這些食物訂定明確規範。


歐登說,有些餐廳甚至在沙拉裡添加具有抗凍作用的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以免葉菜類食物枯萎;雖說吃一點點抗凍劑死不了,但消費者顯然也可以選擇不吃。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原文出處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cbsnews.com/8301-33816_162-57569746/fried-foods-have-similar-impact-on-your-liver-as-hepatitis/


今年春節,把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的DVD拿出來看,這部曾經得獎的紀錄片,講的就是上述報導的內容。導演兼主角,因為當時兩位過胖年輕女孩控告速食連鎖公司供應危險的食物,讓她們罹患嚴重的肥胖症,羞於見人,但法院判決駁回,因為無法證實肥胖與吃速食有關,除非都吃速食也導致肥胖才能證實,因此原本非常健康的導演讓自己連續一個月三餐都吃麥當勞,在食用之前還找三個醫師會自己的健康狀況做體檢,比較自己食用前後的健康變化,結果慘不忍睹,其中肝發炎以及脂肪肝就是明顯的臨床表徵,還有心情沮喪、性功能減退、體重明顯增加等等,據我所知,有些小學也把這部片作為教案在課堂上播出,提醒小朋友不要常吃速食,以免生憾。


以下我把網路對這部影片的報告找出來改大家參考:


你有想過連續吃一個月的麥當勞,且不食用任何其他食物!年輕的美國導演摩根史柏路克大膽地以自己的身體做實驗。連續30天,三餐只吃麥當勞所賣的食物。只靠麥當勞能維持人體基本機能運作嗎?身材會變成什麼樣子?這部紀錄片將為你揭曉答案!「Super Size Me」今年初在「日舞影展」上一鳴驚人,且獲得最佳導演(紀錄片類)大獎,並吸引不少戲院爭取放映。

關於本片:
美國人為什麼這麼胖?根據調查,大約有37%的兒童及少年體內脂肪含量過高,而大約每三個成人中就有兩個人屬於超重或者肥胖,這究竟是人們缺乏自制力的表現,還是速食公司的錯誤呢?
導演摩根史柏路克在影片中採訪美國20個大城市裡的各行各業,包括全美最肥胖的城市-休士頓。從外科醫生到健身教練,學校廚師到立法者,被採訪者們與觀眾分享了他們對美國人日益增長的腰圍的研究、見解以及複雜的感情。
在採訪的過程中,摩根還親自下海,把自己的身體當成白老鼠作實驗。連續30天,三餐只吃麥當勞所賣的食物。連水都是喝麥當勞的。而且不能挑食,菜單上的每項食品都必須吃一遍。在實驗開始之前,摩根還特地去看了三位醫師,證明自己是一位身體健康,心肺肝功能指數正常的年輕人。但在狼吞虎嚥一個月的漢堡、薯條後。悲劇發生了,摩根的體重驟然增加了12公斤,膝蓋因為驟增的重量而感到酸痛。連女朋友都受不了,對他大聲抨擊。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向人揭示了學校午餐的弊病,日益減少的健康與體育的課程,以及食品上癮與肥胖症患者們如何通過減肥重新獲得健康。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吃對食物 大幅減少早產風險

 
 

瑞典、挪威、冰島最新研究發現,孕婦如果食用豐富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並多補充白開水,可大幅減少早產風險。若食用水煮馬鈴薯、魚類、煮熟的蔬菜等食物,也能幫助減少早產發生機率。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

研究人員認為,懷孕女性飲食應該要含括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與魚類,飲食要均衡,且要補充充足水份,這樣才能幫助維持母體、胎兒健康。

所謂早產是指懷孕三十七周前胎兒提早出世,早產兒很容易產生一些短期、長期健康傷害,在所有新生兒死亡比率中,早產兒就占了近百分之七十五。

研究證據顯示,母親飲食習慣會直接影響胎兒,研究團隊想了解其間的關聯性,分析「挪威母子研究」數據,以二OO二~O八年中六萬六千名孕婦為研究對象,其中三千五百零五人為早產。

研究人員將孕婦飲食類型分為三類,第一種為「謹慎型飲食」,當中含有蔬菜、水果、油脂,全穀類食物、家禽與富含纖維質的麵包,平常以白開水當飲料。第二種為「西式飲食」,飲食內容包括鹹食、甜食、白麵包、加工肉品等。第三種為「北歐傳統孕婦飲食」,包括馬鈴薯、魚類、燉煮菜餚、煮熟的蔬菜與低脂牛奶等。

結果發現,謹慎型飲食孕婦早產機率比其他女性明顯降低。

 

鄭醫師補充:

早產增加胎兒健康風險,人盡皆知,透過飲食可以預防早產,則比較少相關研究,因此上述研究提到的飲食內容值得孕婦參考。

參考文獻:

Linda Englund-Ögge, Bo Jacobsson et al. Maternal dietary patterns and preterm delivery: results from larg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March 2014 DOI: 10.1136/bmj.g1446

原文參考報導:

http://www.bmj.com/press-releases/2014/03/04/mother%E2%80%99s-diet-linked-premature-birth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個要點 癌症病患不可不知

為了不讓病患和家屬接受手術或抗癌藥物的治療後,才開始後悔「事情不應該變成這樣」、「我沒聽說會有這樣的事」、「一點效果也沒有」。日本菊池寬賞得主近藤誠醫師整理出九個要點,告訴你醫師建議的癌症治療背後有什麼謊言,千萬不要上他們的當。



①身體還好好的,便不可能只剩下三個月或半年的壽命

如果一個人還有精神,可以好好走到醫院看病,卻在初診便被醫師告知只剩三個月或半年可活,代表他在說謊。才第一次見面,就判斷一個人剩多久可以活是不可能的。即使癌細胞已經轉移,只要病患還沒出現自覺症狀,食慾也很正常,那麼放任癌症不治療,半年至一年內也不至於死亡。劈頭便告知病患和家屬剩餘壽命,很明顯是要逼他們接受治療。為了你自己著想,這種時候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②癌症不會馬上奪走病患性命

果不接受治療,癌細胞很快就會長大,奪走你的性命――用這種話讓病患不安的醫師,也最好跟他們劃清界線。癌症之所以會致人於死,在於病灶逐漸增大,阻塞到臟器和器官,使身體功能受到影響。如果是毫不影響身體功能的早期癌症,動手術治療只會增加身體負擔,反而縮短壽命。

③不要接受癌症篩檢,已經健診過的話,就把它忘掉

癌症篩檢的基準很模糊,誤診的案例也很多,所以即使發現得到癌症,也不要輕易相信。而且,現在也沒有因為接受癌症篩檢,而使生命得以延長的實證。在日本的癌症篩檢中,「良性腫瘤」也會被視為癌症。看著不會影響生命的癌細胞黑影自己嚇自己,或是明明靜觀病情發展比較好,卻聽從醫師建議進行切除手術,只會增加對死亡的恐懼,使身心受到巨大的煎熬。

④即使切除淋巴結,仍然無助於治療癌症

另外請你留意,不要無謂地切除臟器和淋巴結。直到現在,日本還有很多外科醫師深信「切除的部分越多,越能防止癌細胞轉移,使轉移率下降,存活率提升」,所以增加範圍,連淋巴結都切除的擴大手術,目前仍然相當盛行。可是在國際間,「進行擴大手術並不會提升存活率」早已成為常識。翻閱臨床數據,也會發現切除範圍再大,轉移率跟存活率跟只切一小部分比起來,沒有什麼顯著差異。

⑤注意癌症篩檢時受到的放射線量

電腦斷層掃描、X光、乳房X光攝影之類的檢查會用到放射線。隨著檢查次數增加,受到的放射線量難保不會影響人體健康。再說,如果沒有用在適當的治療上,放射線也可能帶來重大傷害。在進行篩檢和放射線治療前,一定要慎重考慮清楚。

⑥癌症治療方式並非只有一種

不管什麼臟器得到癌症,又進行到第幾期,永遠都有超過一種的治療和應對方式。要是醫師堅決只用固定一種方式,請千萬要當心。首先,要盡量選擇可以保有臟器而不須切除的治療法;萬一出現疼痛難以忍受,則使用具有紓緩效果的鎮痛劑。身體輕鬆沒有負擔,自然能夠恢復生命力,延長壽命。至於轉移癌的應對方式,一定要切記:絕對不能使用高毒性的抗癌藥物。

⑦尋求第二意見,請去不同醫院找不同科醫師

越來越多人在聽到自己得了癌症後,會去徵詢其他醫師的意見。不過範圍若侷限在同一間醫院的話,容易得到一樣的結論,這樣沒有什麼意義。如果換到不同醫院,但還是找同一科的醫師的話,也只會得到千篇一律的答案。即使去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等知名醫院的第二意見門診,也不會有效果。請前往不同大學的醫院,請教不同科的醫師。

⑧「抵抗力」比「免疫力」重要

老是把「提升免疫力」掛在嘴邊的醫師,也要特別注意。癌細胞本身跟正常細胞沒什麼兩樣,免疫系統又專門抵禦從外部入侵的異物,因此對癌症不會有效果。所以與其提升免疫力,更應該確實鍛鍊體力,著重在細胞的「抵抗力」上,讓身體可以承受病痛症狀、治療等各方面的負擔。

⑨不治療才是最好的延命方式

即使固態腫瘤出現轉移,只要病患沒出現痛楚等症狀,延長壽命的最好方式還是不要治療,靜觀病情發展。待轉移細胞增大,開始出現症狀時,再接受讓身體比較輕鬆的治療。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被檢查出癌症,很可能因為接受治療,反而使壽命縮短。但是不治療的話,將使得醫師沒有工作,所以他們不會如此建議。對於自己的身體和生命,最後依然只能由你自己做決定。

  

 鄭醫師補充:

一旦罹癌,擁有正確的癌症知識,是確保當事人在抗癌過程中,壽命以及生活品質得以得到最大保障的關鍵。不少罹癌患者,也許癌症本身並情並沒有想像中糟,但卻被有些專業人員下到半死或者透過破壞大的醫療過程(例如不必要或者過度的手碩或者毒性過大的化療藥物)導致身體資源迅速耗竭,反而加速病情惡化,結果更教人扼腕。本書教導大家癌症罹患的正確生存之道,值得大家參考,在此推薦。

相關書籍介紹連結:

http://gobooks.com.tw/BookDetail.aspx?bokno=HD07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年人多吃動物蛋白 對健康妨害與吸菸無異

美國研究發現,中年人食用過多動物蛋白,對健康的妨害跟每天抽一包菸差不多。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追蹤了幾千人二十年的身體狀況。結果顯示,吃動物蛋白多的人在這二十年裡因為罹癌死亡的比例,比動物蛋白攝取少的人高出四倍。

以往的研究多半認為脂肪、糖和鹽是健康殺手。這項研究第一次證明動物蛋白過多一樣不利健康。

研究人員「隆勾」博士說,成年人動物蛋白攝取量要依體重而定,每公斤零點八公克。也就是說五十五公斤重的人,一天只能吃四十五到五十公克的動物蛋白。半斤重的牛排蛋白質就有七十七公克,已經超標。

兩百西西的牛奶,動物蛋白等於一天攝取總量的百分之十二,一片四十公克的乳酪也相當於一天攝取量的百分之二十。

 

中年人吃多高蛋白 如同吸菸致癌

〔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刊載在「細胞新陳代謝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中年人攝取過多來自牛奶、肉類食物、起司等的動物性蛋白質,將比攝取少量動物性蛋白質的人更易死於癌症或糖尿病,死亡風險相當於吸菸;不過,若是老年人,則應多攝取動物性蛋白質。

該研究耗時18年,南加州大學長壽研究所專家羅戈和其團隊,長期追蹤6381位、年齡平均50歲以上的成人,發現平均每人每天攝取的卡路里中,有16%來自蛋白質,其中有三分之二來自動物性蛋白質。而主要攝取植物性蛋白質的人,因疾病死亡的比例較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者低。

他們將受試者分為高、中、低度蛋白質攝取組,每天總卡路里量有20%來自蛋白質者為高度蛋白質攝取組,10%以下者為低度組,10%到19%間為中度組。研究發現,年齡分佈在50~65歲的高度組,有74%的人比低度組早死。

研究再針對挑選出的2253人進行觀察,發現攝取較多動物性蛋白質的中年人,罹患癌症或糖尿病致死的機率是低度攝取者的4倍,而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的罹癌風險差異也恰巧是4倍。中度攝取者罹癌致死的機率則是低度攝取者的3倍。

研究團隊也對老鼠進行同性質研究後發現,攝取高蛋白質的中年老鼠,體內的蛋白質IGF-1會因此上升,增加罹癌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研究提醒我們,除了限制動物性蛋白的攝取外,牛奶或者起司的蛋白,也屬於動物性蛋白,因此量也最好酌量,不要攝取過多。

 

參考文獻:

 

Morgan E. Levine, Jorge A. Suarez, Sebastian Brandhorst, Priya Balasubramanian, Chia-Wei Cheng, Federica Madia, Luigi Fontana, Mario G. Mirisola, Jaime Guevara-Aguirre, Junxiang Wan, Giuseppe Passarino, Brian K. Kennedy, Min Wei, Pinchas Cohen, Eileen M. Crimmins, Valter D. Longo. Low Protein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Reduction in IGF-1, Cancer, and Overall Mortality in the 65 and Younger but Not Older Population. Cell Metabolism, 2014; 19 (3): 407-417 DOI: 10.1016/j.cmet.2014.02.0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診斷-一口唾液 可知心理壓力有多少

中國時報【楊明暐╱綜合報導】

壓力會耗盡一個人的精力。曾任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局長的桑特斯(Hector Sants)加入巴克萊銀行僅10個月,就因壓力過大辭職。英國著名板球選手特羅特(Jonathan Trott)日前退出澳洲巡迴賽,也是因為長期處在壓力之下。

其實從事任何行業、擔任任何職位,無論是公司主管或基層人員,都會有壓力。2012年英國工人因緊張、焦慮和抑鬱請病假,平均為5.3天。而英國因壓力帶來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140億英鎊。

為維護員工身心健康,大部分英國大型企業會提供一些心理諮商,並配合彈性工作,協助員工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不過,越來越多公司也開始使用最新的壓力診斷檢測設備和各種新技術,以期儘早發現問題。

提供體育界、軍隊和一般企業健康診斷服務的「IPRO互動公司」,運用一種便攜式唾液檢驗機,能在幾分鐘內判斷出受測人員心理承受的壓力。由德國Qiagen公司製造的這套設備,價格約1500英鎊(約台幣7萬4000元),能測量一個人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以及睾酮、免疫球蛋白等激素的水平。

研究顯示,壓力過高會削弱人的免疫系統,使人更容易染病和罹患冠心症。IPRO業務主管鄧巴(Joe Dunbar)表示,只要知道員工承受壓力到何種程度,便可以適時介入,好比鼓勵他們多運動,或是改變工作習慣。目前,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曼聯隊和曼城隊兩支球隊都使用這套工具,掌握那些A咖球員所受到的壓力。

擁有英國電信、德意志銀行等客戶的「全連貫公司」(Complete Coherence),則是透過心律及賀爾蒙檢測,協助客戶維護高階主管健康。該公司主管華金斯(Sarah Watkins)女士指出,心律變化是評估一個人是否疲憊以及是否可能猝死的良好指標,企業主管們穿戴心臟感測裝置將資料上傳,透過軟體分析處理,可幫助他們變換呼吸方式,改善他們的心律。

 唾液檢測壓力所費不貲嗎?

 

鄭醫師補充:

壓力檢測其實不必高價,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可以直接了解壓力賀爾蒙(即腎上腺皮質醇)、睪固酮以及免疫球蛋白的數值。此外心律變化,就是一般稱之為自律神經的檢測,這兩部分都可以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最近的壓力狀態是否過度負荷或者疲勞等等,甚至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費用並不會像上述報導提到的那麼高。

不管前者檢測壓力值或者是後者檢測自律神經,我們都可以透過營養補充品做一定程度的調整,然而壓力系統失衡,往往有更前端的原因,根本解決之道,仍應設法透過有經驗的專業協助找出根源,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根治之道。

 

參考文獻:

http://www.cbi.org.uk/media/2150120/cbi-pfizer_absence___workplace_health_2013.pdf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bbc.com/news/business-2531669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童做惡夢 易精神病

孩子做惡夢,可能成為心理創傷。英國華威大學研究發現,大部分孩子做惡夢,可能有持續性,若無法分辨現實與夢境,或睡眠時有尖叫和四肢抖動,精神病風險大增,研究中呼籲家長,睡前應避免恐懼刺激,一旦發現孩子睡眠有異狀,要能立即輔導,必要時就醫。

研究團隊調查約六千位兒童,藉由詢問父母,研判他們的睡眠情況,最後在確認哪些孩子曾有幻覺、妄想、異常舉動等,結果發現百分之三十七的幼童,曾連續數年有惡夢困擾,十分之一有被嚇醒經驗,通常介於三至七歲之間,如果到十二歲還有連續惡夢困擾,精神疾病風險就高於常人三點五倍。

研究學者狄特爾表示,小孩做惡夢不是太大問題,但連續出現影響正常生活,可能是精神疾病警訊,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睡眠與精神疾病有關,但部分理論認為,孩子若無法區別惡夢與現實,當在夢境中受到創傷,就可能影響現實生活,沒有適時輔導給予慰藉,可能變成精神疾病隱憂。

規律正常生活作息是睡眠品質關鍵,家長應該避免讓孩子產生焦慮刺激,例如睡前觀看電視,部分畫面可能引起惡夢,當孩子睡眠時出現異常行為,可以喚醒馬上安慰輔導,降低心理恐懼;透過及早輔導,能夠避免根深蒂固的心理創傷,降低成年後罹患精神疾病機率。

 

鄭醫師補充:

小孩常做噩夢或者夜驚,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前兆,這類患者通常有敏感體質,若能針對敏感體質來了解,提早做透過飲食以及營養來調整體質,也能減少精神疾病發生的風險。中年後的睡眠障礙,例如常做噩夢、甚至會半夜出現踢腿或者大叫等症狀,可能是日後巴金森氏症或者失智症的前兆,最好能針對個人做體質的檢測以及因應措施,至少做些預防。

參考文獻:

Fisher HL; Lereya ST; Thompson A; Lewis G; Zammit S; Wolke D. Childhood parasomnias and psychotic experiences at age 12 years in a United Kingdom birth cohort. SLEEP 2014;37(3):475-482.

http://www.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2935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衛生局建議氣喘高危險學童:抽血檢驗過敏原

 

教育廣播

 



根據臺北市衛生局統計,臺灣地區誘發氣喘的主要過敏原是塵蟎,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使用防蟎家具、維護居家環境的整潔。民眾則可以根據衛生局為臺北市國小新生學童進行篩檢的問卷過濾,檢驗是否為氣喘過敏的高危險群,再進一步抽血檢驗,確認過敏原。


 


六歲的小傑,在季節交替、接觸家中寵物後,常常揉搓鼻子、流鼻水、打噴嚏,而且因為鼻塞影響睡眠,嚴重時甚至出現哮喘症狀,經由醫師評估檢測發現,小傑過敏體質呈陽性反應,引發的過敏原是塵蟎、貓毛和狗毛。臺北市衛生局表示,根據近兩年的氣喘防治過敏篩檢報告發現,臺北市國小新生學童超過兩成為氣喘高危險群,其中,完成抽血檢查者過敏體質陽性反應比率高達七成八,過敏原中,「屋塵類」就超過九成五,而塵蟎則是臺灣誘發氣喘過敏的主要過敏原。因此呼籲民眾使用防蟎家具,維護居家清潔。


 


衛生局在100年度也委託臺北市12家特約醫院進行過敏抽血檢驗服務,呼籲國小新生已經接獲通知,尚未完成抽血檢查的近三千名氣喘過敏高危險群學童,即日起免費受檢。


 

 


都市兒氣喘禍首:蟑螂  


路透 



(路透紐約12日電)住在紐約市不同地區的孩童,罹患氣喘機率為何出現明顯劇烈差異,現已證實可能和蟑螂有關。


 


部分地區的孩童罹患氣喘機率高達19%,相當於每5人中就近1人有氣喘;但也有些地區氣喘罹患率低,僅有3%。


 


在過去,擁擠的交通、工業焚化爐及其他室外空氣污染源,都曾被歸咎為引發氣喘的罪魁禍首。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現在發現,住在氣喘罹患率高的地區,孩童血中有抗蟑螂蛋白抗體的機率為一般的2倍。此跡象顯示,這些孩童暴露在蟑螂叢生的環境當中,很可能對牠們過敏。


 


除此之外,氣喘罹患率高的地區,家中塵土含蟑螂所製造出的過敏原也較多。


 


這項研究作者帕札洛斯基(Matthew Perzanowski)表示,研究提供「進一步證據,證明暴露於蟑螂出沒環境,是引發氣喘的部分因素」。 


 


「即使在紐約這樣的大都會環境中,蟑螂過敏原確實會影響氣喘患病機率。」中央社(翻譯)

 

很多有塵蟎過敏嚴重體質的人到國外(大陸型氣候)過敏症狀都會明顯改善,主要是因為台灣是海島型的國家比較熱及潮濕,這是塵蟎最喜歡的生長環境。至於國外,不適合塵蟎,但蟑螂到處橫行,因此在紐約的都會區作出來的過敏原是蟑螂。但是對身體而言,過敏反應不只一種,而且一般醫療院所的醫師有一部份並不建議作急性過敏原檢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急性過敏原的檢出率極低,以下我整理急性及慢性過敏原檢測及來源彼此之間的差異給大家作參考:


很多人並不清楚過敏原的檢測還分急性與慢性,因為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的只有急性過敏原檢測,因此先談大家比較熟悉的急性過敏原檢測。此種檢測針對的是IgE免疫球蛋白。大抵而言,吸入性或接觸性的過敏原居多,像是塵蟎、黴菌、蟑螂排泄物、花粉、動物皮毛或鳥類羽毛,剩下的才是食物。其實急性有過敏的人比率不高,只有1.5%,又因為它屬於終生性的,所以如果明顯的話,兒童時期就會被發現。有急性過敏的人接觸過敏原之後,兩個小時內一定會產生過敏反應,因此這些人自己會知道自己容易對哪些東西有反應。當然,過敏的程度也有分級,嚴重與輕微的過敏造成的反應,當然不一樣。知道哪些急性過敏原,通常我們能做的是敬而遠之,減少被過敏原干擾的機會,此外對一些過敏原可以做減敏治療來改善,醫療上最常提供的是塵蟎的減敏療法,有些人在加原本對貓、狗毛過敏,但經過一段時間,慢慢變得不過敏,這都是急性過敏原藉由過敏原的暴露,慢慢減輕對該過敏原的反應所致,國外曾報導對花生的減敏療法,之前我也曾撰文介紹過,也就是對花生嚴重過敏的人,藉由從每天一天一顆花生開始接觸起,一段時間之後,再增加為每天兩顆,慢慢增加上去,直到最後,一天可以吃到一般人的攝取量。不過這僅限於只有急性過敏,如果該項食物合併有慢性過敏反應,持續接觸,慢性過敏反應仍會讓身體產生慢性過敏反應。


慢性食物過敏與急性過敏大異其趣,除了免疫球蛋白是IgG外,過敏原以食物為主。相對急性過敏而言,慢性食物過敏的比率較高,三成五到四成五的人都有,大人小孩都可能會發生,因為這種過敏可以經由食物調整來改善,所以具有更積極的治療意義。無奈它發生過敏反應的時間是在接觸食物過敏原後的兩個小時以後到24小時甚至是72小時,所以很多人難以去拼湊自己可能對什麼食物有過敏,尤其是它的過敏現象容易被多種食物所引發,因而更增加了瞭解的困難度。所以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就扮演了相當關鍵性的角色,一旦我們瞭解什麼是我們的過敏原,藉由寡抗原飲食(輪替性飲食)來讓我們的免疫系統休息,要改善慢性食物過敏的狀況並不難。


氣喘,蕁麻疹或過敏性鼻炎早為大家熟悉那是過敏引起,但是黑眼圈、噁心腹脹、打嗝放屁、腸躁症、便秘、胃炎、肛門搔癢、頻尿、焦慮憂鬱、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中耳炎、偏頭痛、肌肉關節腫脹或疼痛、眼睛癢、長期疲勞、發育遲緩甚至水腫,這許許多多常常在各科門診找不出並因的毛病,往往就是由過敏所引發,尤其是慢性食物過敏。我在過敏來找碴這本書裡也分享了我過去的一個臨床經驗:不明原因的憂鬱竟與慢性食物過敏有很大的關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這本書來參考,除了我,還有許多其他醫師珍貴的臨床經驗,非常值得一讀再讀。


提醒大家,益生菌或益菌生或者抗氧化物這類可以減少過敏狀況的營養品,原本有其功效,但是一直接觸過敏原而不知的人想改善過敏狀況的速度,絕對不及那些瞭解自己過敏原為何又同時補充類似營養品的人來的快。甚至過敏的狀況嚴重到營養品改善都來不及。許多人在做完急性過敏而找不到任何過敏原時,感到相當沮喪,因為醫師也無法告訴他哪些東西會過敏,其實問題往往都是慢性食物過敏原在作怪啊!所以真正要了解自己的過敏體質及確定過敏原,最好能透過完整的急性及慢性過敏原檢測來著手,針對過敏來源作環境及飲食調整,輔以相關營養補充,配合運動等方式來多管其下,才是過敏的根本解決之道。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快槍俠別棄械!口服藥從1變3分鐘

你和她在兩情繾綣時,是一位「快槍俠」嗎?其實不必害羞,根據一項「早洩盛行率與心理因子的相關性」研究指出,台灣每3位就有1位男性可能有太快射精困擾,容易因而失去自信,甚至「性」福恐提前被OUT!目前透過口服用藥,性交時間已經可以從1分鐘延長為3分鐘。

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科簡邦平醫師指出,「早洩」是男性最常見的性功能障礙,盛行率比勃起功能障礙還來的高。但是很多人對於早洩或勃起功能障礙卻分不清楚,其實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男性性功能障礙問題,治療方式也不相同。

分清楚!早洩與勃起功能障礙差別

早洩會造成什麼生理與心理影響?根據一份亞洲跨國(包括澳洲、菲律賓、香港、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台灣、中國)研究指出,8成早洩男性的伴侶對於性愛滿意度低,希望對方能控制並延長射精時間,甚至有15%伴侶婚姻觸礁是因為早洩,顯見「早洩」已不僅是男性健康問題,甚至已經演變為影響兩性親密互動與情感的殺手之一。

「早洩」是指男性射精控制能力不足,早洩的發生以往被認為純粹是心理問題,但近年醫學界發現可能與腦部控制射精的血清素訊號有密切關係。台北林口長庚泌尿科陳煜醫師表示,因大腦神經反射較快速,導致控制射精的能力較差,使陰莖在預備進入陰道前或剛進入陰道不久後,便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完成射精,也就是在射精控制上能力不足。至於容易混淆的勃起功能障礙,則是指陰莖不能夠勃起或於射精前維持勃起的狀況,治療方式也與早洩不同。

判斷有早洩 使用國際早洩診斷工具

如何判斷有早洩問題?簡邦平醫師表示,男性可先利用國際早洩診斷工具PEDT(Premature Ejaculation Diagnostic Tool)了解自身控制射精情況,若分數大於8分就可能有早洩問題,可找泌尿科醫師就醫,診斷了解真正的病因再對症下藥。

早洩治療新突破 口服藥物罩得住

早洩治療已經有新的突破,陳煜醫師表示,過去早洩的治療方式,通常會建議患者採用行為療法,或是服用抗憂鬱藥物,以藥物副作用來延長射精時間,但這些治療方式都未經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療效,或缺乏長期追蹤證實安全性。目前台灣已核准使用用於治療早洩的口服藥物,研究證實能夠加強患者射精控制的能力,使性生活滿意度明顯改善,也能讓性交時間原本不到1分鐘者,也可以有效延長至3到4分鐘左右。

 

鄭醫師補充:

這種藥物學名為Dapoxetine,中明商品名為必利勁(英文商品名Priligy),是世界上第一隻阻止早洩的藥物。藥物本身肌轉就是藉由抑制血清素的回收,達到增加血清素的作用,延緩射精的時間,其藥理作用類似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抗憂鬱劑:

Government, A. ( 2010). Australian Public Assessment Report for Dapoxetine (D. o. H. a. A. T. G. Administration, Trans.).

據藥廠的研究,這種藥物在體內作用以及清除的時間較快,因此無抗憂鬱效果:

Andersson, K. E., Mulhall, J. P., & Wyllie, M. G. (2006).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features of dapoxetine, a novel drug for 'on-demand' treatment of premature ejaculation. Bju International, 97(2), 311-315. doi: Doi 10.1111/J.1464-410x.2006.05911.X

根據臨床研究,Dapoxetine不像其他類似機轉的抗憂鬱劑,(SSRI)容易造成性功能障礙:

Montejo, A. L., Llorca, G., Izquierdo, J. A., Rico-Villademoros, F., & Psychotr, S. W. G. S. (2001). Incidence of sexual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antidepressant agent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f 1022 out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2, 10-21.

然而,抗憂鬱劑(SSRI)經常出現的副作用還是看得到,例如噁心、頭暈、口乾、頭痛、腹瀉或者失眠等等: 

  1. Buvat, J., Tesfaye, F., Rothman, M., Rivas, D. A., & Giuliano, F. (2009). Dapoxet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remature Ejaculation: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in 22 Countries. European Urology, 55(4), 957-968. doi: Doi 10.1016/J.Eururo.2009.01.025
  2.  (2013) « Éjaculation précoce : pas de dapoxétine » http://www.prescrire.org/fr/3/31/48533/0/NewsDetails.aspx

儘管有超過50個國家核准上市,但目前FDA尚未核准。

以上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醫師在開立這種藥物時,不可能清楚詳述藥物的作用機轉以及可能潛在副作用。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氣喘用藥 恐睡眠障礙

使用有些氣喘藥物,小心可能影響睡眠呼吸。美國一項小型研究發現,部分常見氣喘類固醇噴劑或許會造成嚴重睡眠問題,增加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

醫師提醒,氣喘患者睡覺時一旦出現打鼾、睡不好等症狀,最好到醫院接受檢查,以了解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研究作者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學副教授米哈艾拉‧特奧多雷斯庫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有些氣喘患者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後,很可能誘發睡眠呼吸中止症。

根據美國國家心臟、肺臟與血管研究所資料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在睡覺時呼吸會暫停數秒種到數分鐘不等。有的患者睡覺一小時呼吸中止症狀甚至出現三十次之多。多數患者是因為睡覺時呼吸道被堵住或塌陷,因而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療,罹患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與其他疾病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這項研究只有十八名男女患者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並沒有證明藥物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因果關係。研究人員認為,未來需要進行更大型研究、多觀察追蹤,才能確認吸入型類固醇是否真會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

參與研究患者因病情需要每天得使用一千七百六十微克吸入型類固醇藥物。研究人員監測患者睡覺時上呼吸道塌陷狀況,並監測其舌頭功能是否出現異常。其中有三名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攝影,結果發現,患者頸部區域脂肪分布、位置有所改變,而這種現象可能導致呼吸道狹窄。

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患者都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現象,舌頭功能、上呼吸道都有異常變化。其中三十五歲以上患者、男性患者、氣喘病情控制不佳患者用藥後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較為嚴重。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臨床睡眠醫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乍看中文標題,會誤以為又是一篇講述之氣喘擴張劑誘發失眠睡不著的研究,但仔細審視內容會發現,氣喘使用的類固醇藥物導致睡眠呼吸中止兩者之關聯存在,之前比較少見這類研究。

不管如何,氣喘或者過敏患者影響呼吸以及睡眠的狀況,在醫療上以及累積的研究皆清楚揭露彼此之關聯。因此,有過敏或者氣喘患者,白天精神不佳,建議最好透過睡眠檢測來了解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的困擾,透過相關治療早日改善,避免後續慢性疾患的產生,也是至關緊要的預防醫學範疇。

參考文獻:

Teodorescu M; Xie A; A. Sorkness CA; Robbins J; Reeder S; Gong Y; Fedie JE; Sexton A; Miller B; Huard T; Hind J; Bioty N; Peterson E; Kunselman SJ; Chinchilli VM; Soler X; Ramsdell J; Loredo J; Israel E; Eckert DJ; Malhotra A. Effects of inhaled fluticasone on upper airway during sleep and wakefulness in asthma: a pilot study. J Clin Sleep Med 2014;10(2):183-193.

http://www.aasmnet.org/jcsm/ViewAbstract.aspx?pid=2933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