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吉桑突失憶、發呆 查出腦瘤作怪

作者: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25日 上午12:20


年約六十六歲的傅老先生在過年前突然失憶,後來開始變得不愛講話、經常答非所問,有時站在廚房發呆卻沒有在煮飯、有時 刷牙會把洗面乳當做牙膏使用,甚至於還無意識間辦了許多手機門號,這樣的行徑讓家屬以為老先生罹患了失智症,後來送到台北慈濟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患者 竟長了一顆腦瘤!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表示,這位傅老先生屬於突然性失憶,不像是罹患失智症,所以安排患者進行檢查,結果發現患者有顱內壓上升的異常反 應,這時就懷疑患者腦部可能有腫瘤存在,因此又安排患者進行檢查,經由核磁共振檢查後,找到一個大小約九乘六公分的罕見巨大顱底腫瘤!


黃醫師指出,這個腫瘤已經對患者的額腦、顳腦、腦幹、視神經等產生嚴重的壓迫,以致於影響到患者的記憶、語言等大腦功能,也讓患者的行為舉止變得很奇怪,如果不趕快處理的話,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後來經由馬拉松式手術切除腫瘤後,患者總算逐漸恢復原來的記憶。


黃國烽醫師說,傅老先生的腫瘤屬於非典型硬腦膜瘤,相當巨大,呈現不規則形狀,很難跟腦組織區分出來,加上範圍涵蓋額腦、顳腦等部位,而且腫瘤還包圍著支配大腦的內頸動脈,手術難度相當高,所幸手術進行順利。


鄭醫師補充:


曾有些令人遺憾的治療案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被診斷有精神狀況的患者,治療的醫師未幫患者安排完整的身體檢測,以致於疑似憂鬱或者精神病症狀的藥物治療效果一直沒改善,最後醫師決定以電痙攣治療(電擊療法)來幫助個案,但遺憾的是因為個案是因為腦瘤壓迫到一部份腦組織,導致精神症狀或情緒困擾。結果是做完電療以後,電擊產生腦瘤的壓迫效應,擠壓到中樞神經而死亡的悲劇。


我在門診也曾診治過一位原本職業社交功能相當穩定的女士,有一段時問,開始出現對談思考變慢甚至答非所問的狀況,家人一度懷疑她有精神疾病,還帶她到一般精神科就診,看診過程也未建議作任何身體檢查(包含實驗室以及影像學檢查),便開藥給她,但服藥未見改善。後來由神經科醫師建議作電腦斷層掃瞄,找到腦裡面有腦瘤病兆,安排手術處理後,迅速恢復正常。


在此提醒大家,突發性的精神狀態改變,應先排除是否為身體疾病引發,例如像電解質失衡、感染、血糖平衡、內分泌失調、腦部病變(例如中風、腦瘤、癲癇等等)、肝臟疾患或者是藥物服用太多導致譫妄,精神科稱之為器質性的精神疾患,這類疾病只要處理身體疾病,精神狀況自然快速恢復。


部落格延伸閱讀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6073&next=6009&l=f&fid=23&sc=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痛在地上打滾 宜吃「鎂」食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4月19日 下午6:22

有的女性每月月經期來時,總是痛到抱著腹部哀嚎,甚至有人痛到在地上打滾,為了止痛竟然服用止痛藥,事實上,不宜服用 過多止痛藥,可能出現戒斷問題,不妨藉由適合的營養成份來補充調理。根據國外有關研究結果表明,45%的痛經患者有體內的「鎂」明顯低於正常人。體內鎂含 量在平均值以下,意味著適度可食用含鎂豐富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來減輕痛經問題。


鎂能啟動體內多種酶,能抑制神經興奮,維持核酸結構的穩定,並參與蛋白質合成、肌肉收縮和體溫調節,另外,鎂還影響人的情緒;體內缺乏鎂,可能會使人的情緒趨於緊張,增加緊張激素的分泌,導致發生痛經。


富含鎂的食物


食物中富含「鎂」這種礦物質包括:小米、玉米等;豆類有黃豆、黑豆、蠶豆、豌豆、豇豆、豆腐等;蔬菜有紫菜、雪裡紅、冬菜、莧菜、薺菜、冬菇;水果與堅果類有楊桃、桂圓、花生、核桃仁等。


雖然,台灣的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DNA)中沒有鎂的建議攝取量,但美國有建議攝取量,為每日350毫克到400毫克。如果能依照均衡飲食的原則,其實這個建議量並不難達到。


除了補充鎂之外,營養師謝宜芳表示,在經痛期,可以多吃高纖維食物,能促進動情激素排出,增加血液中鎂的含量,有調整月經及鎮靜神經的作用。包括疏 菜、水果與全穀類食品,如全麥麵包、糙米燕麥等食物,都含有較多的纖維。此外,應該避免食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飲等,避免增加焦慮、不安的情緒;可 改喝大麥茶、薄荷茶。


鎂攝取勿過量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鎂的攝取過量也會造成中毒,症狀是呆滯、昏迷、中樞神經受損等。甚至在攝取含鎂的營養補充劑更應該注意劑量,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鄭醫師補充:
鎂能舒緩經痛,過去研究不少,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7549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49410
鎂配合維他命E和魚油,效果可能更好:
http://www.med.nyu.edu/content?ChunkIID=21602
也有研究發現適當比例鈣和鎂一起補充效果不錯,既能止痛又能減緩焦慮:
Penland J, Johnson P, et al. Dietary calcium and manganese effects on menstrual cycle symptoms. Am J Obstet Gynecol . 1993;168:1417-1424.
維他命B1也有研究證實有幫助: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52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抗前列腺癌 研究:多吃維生素A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4月22日 下午6:40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科學家們聲稱,胡蘿蔔是對抗前列腺癌的新武器!紐約大學教授諾曼‧梅特蘭表示,富含維 生素A的飲食可能是戰勝疾病的關鍵,它使得前列腺癌有更大得可治療性。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A酸(維生素A製成的一種化學物質),可減少癌症侵入周圍組織 的能力。


可以發現維生素A的食物,像是胡蘿蔔、紅薯和綠葉蔬菜(如甘藍菜)。梅特蘭指出,如果癌細胞只侷限於前列腺,用傳統醫學治療方式,它是更可治療的。 這是關於預防而非治療,可阻止癌細胞的擴散。他解釋,特定的雙基因在惡性前列腺癌幹細胞被關閉,當使用視黃酸(維生素A酸)時,癌症變得不那麼有威脅性。


其實在男性的血液樣本裡,已知道低維生素與前列腺癌的關聯,但沒有人知道這之間所涉及的機制。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新發展,從我們的飲食當中,發現與前列腺癌幹細胞的聯繫。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研究發表於去年九月,參考文獻為:


http://na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40/11/4825.full


1987年以及1990年已有研究揭露維生素A濃度不足,前列腺癌風險提高: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47/11/2982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50/8/2311


2002年也有研究發現維生素A能夠促進前列腺癌細胞的凋亡:


http://erc.endocrinology-journals.org/content/9/2/87.full.pdf




足見維他命A這種抗氧化營養對於前列腺癌的防治扮演重要角色。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攝食鎂 可預防腦中風

作者: 郭庚儒 | 台灣醒報 – 2013年4月19日 下午7:17

【台灣醒報記者郭庚儒台北報導】多攝食鎂,可以預防腦中風!台中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兼幹細胞中心主任陳甫州表示,在 動物實驗中發現,補充鎂可以降低腦中風後大量刺激性神經傳遞物質對神經細胞的毒性,減少造成腦細胞死亡;此外,在美國與台灣的臨床研究都發現,日常鎂攝食 量愈多,腦中風罹患機率也顯著的降低。


腦是體內耗氧及葡萄糖最高的器官之一,只要缺氧三分鐘神經細胞就會開始受損,腦中血管阻塞或破裂會造成腦中風,常好發於老年者或具有危險因子的人。


陳甫州的研究團隊曾以沙鼠為實驗對象,發現不論是腦中風前或腦中風8小時後,使用鎂治療,都能降低中風對腦組織的傷害,使腦部梗塞受損面積減小,也 可以提昇腦部需要的葡萄糖的濃度,有助腦細胞在腦中風後取得能量,增加生存的機會,過去的研究證據都證實:鎂對腦細胞的保護是多元的。


《美國臨床營養雜誌》分析14年內已發表有關鎂攝食量與發生腦中風機率的研究,總計追蹤25萬名來自美國、歐洲及亞洲的民眾,其中有6500人腦中風,統計結果發現腦中風的風險與鎂攝食量成反比,並且,每人每日多攝食100毫克的鎂,罹患中風的風險可以降低9%。


目前,醫院的檢查只能檢測血液與尿液的鎂含量,這些數據與每日鎂的攝食量並無直接的關聯,但是,美國與國內研究都指出,腦中風後病患血液鎂含量會明 顯下降,下降程度和持續時間與神經損傷嚴重度及癒後有明顯相關;中國大陸的研究也發現,民眾尿液中的鎂含量愈低,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也愈高。


一般來說,各國建議鎂的攝食量大都是每日300毫克,鎂主要存在於綠葉蔬菜、穀類、堅果類、蛋、魚、肉、牛乳中,尤其穀物中小米、燕麥、大麥、小麥和豆類含鎂都很豐富,均衡的飲食可以攝食到足夠的鎂,或者補充礦物質鎂,應該對於預防腦中風會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鎂不只能預防中風,一旦中風,鎂也能保護大腦,此外心臟以及骨質保健都需要充分的鎂來協助。一個人的體內鎂到底夠不夠?一般醫院的血液以及尿液鹼無法偵測,若能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的頭髮或者血液(不是測血漿中的鎂,而是測紅血球上的微量元素)檢查來看身體的累積量,會比較清楚。


鎂可以降低中風風險,協助中風後的患者的神經保護,相關研究不少,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考文獻:


1.Susanna C Larsson,Nicola Orsini,and Alicja Wolk


Dietary magnesium intake and risk of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Am J Clin Nutr February 2012 95: 362-366; First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8, 2011. doi:10.3945/ajcn.111.022376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95/2/362.full




2.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35/12/2758.full



3.Yiqing Song and Simin Liu


Magnesium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time for intervention Am J Clin Nutr 2012 95: 269-270; Firs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4, 2012. doi:10.3945/ajcn.111.031104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95/2/269.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使用抗精神病藥物 恐發生肺炎的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4月19日 下午3:50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肺炎在世界各地皆為人類健康與生命的主要威脅之一,如新型流感或禽流感患者多因併發肺炎死亡,其造成相當數量的罹病率、死亡率以及醫療支出。對於精神分裂症病患,因病情慢性且自我照顧能力不足,也較易罹患某些身體疾病,一旦罹患肺炎,住進加護病房、發生呼吸衰竭或以呼吸器治療的必要性之比率都比一般肺炎患者要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張躍東說,臨床上抗精神病藥物常用於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物質使用(如:甲基安非他命)疾患,或老年失智症等病患,對改善臨床症狀及生活功能與品質有其重要必要性。


張躍東指出,雖然在2005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曾發出一則警訊,提醒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用於治療老年行為異常,有增加死亡的風險性.....


鄭醫師補充:


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增加肺炎風險,在醫院或者養護機構常見,出現的原因,在於鎮靜作用,以及服用者口唾液分泌增加,導致服用者無法吞嚥口水,發生口水進入肺部,導致吸入性肺炎,尤其是長者服用,肺炎致命風險倍增,有興趣的人可連結參閱這幾年國際間的發表的研究,證實這樣的風險明顯存在: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85099/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5910


http://www.theannals.com/content/early/2013/04/02/aph.1R510.abstract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8599443.stm


不只是傳統抗精神病藥物,使用新一代抗精神藥物仍具有同樣風險:


http://schizophreniabulletin.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2/01/25/schbul.sbr20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美少女罹患睡美人症 醫師束手無策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英國15歲美少女露易莎‧波爾(Louisa Ball)罹患罕見疾病「克萊李文綜合症」(Kleine-Levin Syndrome)又稱為「嗜睡症」、「睡美人癥」,明明只是想打個小盹,沒想到睜開眼卻發現自己竟昏睡近一周,且期間無論如何推她、搖她、叫她都無法叫醒她。對此,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道指出,此類疾病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目前仍是不治之症,連醫生也束手無策。

睡美人露易莎的母親日前接受NBC招牌節目《今天》(Today)訪問,她表示,女兒多年前先是出現如感冒般的病徵後,沒多久就轉變成昏睡不醒的怪病,經醫師診斷後證實,露易莎罹患「嗜睡症」。據了解,全球釐患嗜睡怪病的人還不滿一千人,患者會在無預警的情況下,連續昏睡多日甚至幾個星期不等;露易莎睡得最長一覺足足達13天。



昏睡過程中,嗜睡症病患會短暫地醒來,露易莎的父母就會趁機強迫女兒起來上廁和進食;回想起女兒變成「睡美人」的過程,露易莎媽媽表示,「我不停的叫著她,喊著請妳醒醒啦,吃一些東西啦!她就是運打開眼皮的力量也沒有。」如今露易莎的友人已掌握了她的發病過程,即先是想打小盹,之後就變得沉默或煩躁,這就意謂著露易莎該回家睡覺了。



生病後,露易莎的生活上也起了極大變化,包括學業成績也無法幸免於難,漸漸追不上同儕的學習進度。對此,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發作性睡病中心主任米格諾特(Emmanuel Mignot)表示,嗜睡症可能是病毒感染,「我們認為有些人先天感染了(病毒),後來就定期病發,而一睡幾天就是病症。」

↓露易莎.波爾在舞蹈排練的空檔睡著了。


醫學科技至今還無法解開嗜睡的謎團,米格諾特相信,此病感染的過程可能隨著成長而慢慢減弱,但何時又會病發則無法捉摸,「這是最大問題,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病人何時病發),有時可以是兩星期,有時可能幾個月,有些人會以為自己不發病一段日子就是痊瘉了,怎料它又回來了!」

嗜睡癥與猝睡癥(或稱「發作性睡病」,Narcolepsy)不同,後者易倦並會隨時隨地睡著,米格諾特表示,「這兩病完全是兩回事,猝睡症病患隨時隨地都可以睡,同時他們很難保持清醒,是纏繞一生的惡疾;相反,那(嗜睡癥)是間歇性的,時有時沒有,這才是最戲劇性的地方。」



謂的睡美人症候群,英文原名為Kleine-Levine Syndrome,簡稱KLS,這是一種會反覆出現過度的睡眠及行為改變的疾病。病發時往往在白天及晚上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或者嗜睡,只有上洗手間及吃東西時才會醒過來。即便是醒過來,當事人的舉止也會改變,神智仍然恍惚或者像小孩一樣。他們也會經歷神智不清、定向感錯亂以及全身倦怠感或者情緒淡漠等等。患者常因疾病發作而無法正常上學或者工作。大部分的人幾乎整天躺床、疲倦甚至無法和人溝通。


多數病人會描述每一件事都無法聚焦,而且對聲音及光線都特別敏感,暴食的狀況在某些個案上可以觀察到,在發病時,有些男性會發生過度的性衝動,有些女性則會憂鬱。


對某些患者來說,有時候會出現好幾週、好幾個月甚至幾年都沒有症狀,然後因為一些小警訊又復發了。對發病者來說,他們的健康報告通常無明顯異常。目前,這種疾病的原因仍不清楚,有些研究人員懷疑自體免疫、大腦下視丘功能異常(下視丘主管睡眠、食慾等等功能)大腦紋狀體的多巴胺分泌不足因此治療方面也沒有特別有效的療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2杯甜飲 兒童當心長不高

中央社 – 2013年4月18日 下午12:34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8日電)兒童常喝含糖飲料,當心長不高,相關研究顯示,體重約20公斤的小一學童每天喝2杯含糖飲料,生長激素分泌會停機至少4小時。


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羅福松指出,含糖飲料讓血糖上升的速度,比糖果還快,是高升糖指數的飲料。升糖指數和生長激素很像蹺蹺板的兩端,升糖指數愈高的食物,吃了愈容易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


羅福松說,內分泌門診常見的口服葡萄糖耐受測驗,不僅可以檢測糖尿病,更可以了解血糖升高後的生長激素化,兒童服用每公斤體重乘上1.75公克的葡萄糖,生長激素會停止分泌2小時。


他舉例說明,小學一年級、體重約20公斤的兒童,喝到35克的糖,大約是350cc的全糖飲料,生長激素就被抑制2小時;市售含糖飲每杯容量約500到700cc,就算小朋友喝一半,或改喝半糖,每天喝2杯,生長激素也是停機4小時。


今天在董氏基金會舉辦半糖茶飲並非真的半糖記者會上,羅福松說,家長想要孩子長高,不要讓孩子拿含糖飲料當水喝,最好是從牛奶、米飯、蔬果中獲得不易刺激血糖飆升急降的醣類,即使是新鮮現打果汁,也不如直接吃水果。


他並表示,此外,高糖飲料與高熱量食物,造成愈來愈多青少年罹患糖尿病,已有許多研究顯示,含糖飲料會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乳癌與大腸直腸癌等癌症風險,產生糖上癮現象,抑制生長激素,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鄭醫師補充: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與生長激素抑制的原文資料可以參閱: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ncy/article/003376.htm

生長激素會和胰島素的分泌互為影響,在功能性醫學或者抗衰老預防醫學上,若是使用生長激素,必須留意血糖濃度是否因此上升。反之,血糖上升,導致胰島素跟者升高,也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

市售的半糖或者少糖飲料,大部分還是蠻甜的,小朋友常喝,不僅可能會抑制生長,還可能影響脾氣控制,有注意力不足過動傾向的孩童更須留意,因為接觸含糖量高的食物,可能會導致當事人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十倍以上,反而更躁動不安:
Jones, Tim, Borg W. et 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Vol 1, 126 (2) Feb 1995, pp. 171 -177.

其他相關參考文獻:

Horm Res. 1991;36 Suppl 1:32-5.

Effects of growth hormone on glucose metabolis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06481

乖的小孩有糖吃,此舉反而造成「愛之反而適足以害之」,不可不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近日於權威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發現,嬰兒期曾出現腸絞痛的孩童,日後(6-18歲)出現偏頭痛的機率明顯提高,研究人員目前無法確認兩者關係為何,但根據研究的數據顯示,差別頗大,嬰兒期曾出現腸絞痛,6-18歲期間出現偏頭痛的比例為72.6 %,不曾出現腸絞痛而出現偏頭痛的比例只有 26.5%。
因此,嬰兒一旦出現腸絞痛,最好留心孩童的保健,減緩或者預防偏頭痛發生,研究確認偏頭痛會影響孩童睡眠品質,睡眠品質不佳,直接影響孩童在校行為表現(包含情緒控制)、成績優劣,甚至是行為表現,參考文獻:
1.Silvia Romanello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Migraine and History of Infantile Colic. JAMA, 2013 DOI: 10.1001/jama.2013.747
2.Marco A. Arruda and Marcelo E. Bigal. Migraine and migraine subtypes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Association with school performance. Neurology, 2012 DOI: 10.1212/WNL.0b013e318271f812
3.Marco A Arruda and Marcelo E Bigal.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symptoms and primary headaches in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Cephalalgia, 2012; DOI: 10.1177/0333102412454226
4.http://www.aan.com/press/index.cfm?fuseaction=release.view&release=6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藥新用途!老年痴呆藥 可助戒毒修補腦傷

NOWnews – 2013年4月17日 上午10:19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老藥新用途!治療老人痴呆的藥物,現在可用來降低對海洛因依賴,幫助戒毒。成大醫院研究團隊發現,毒癮患者在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戒毒時,如果同時搭配用來 治療阿茲海默症的Memantine藥物,可有效降低毒癮,且幫助神經再生,修補毒品對腦部及身體造成的傷害。這項新發現也正申請美國的專利當中。


國衛院神經與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今(17)天舉辦「2013物質成癮防治國際研討會」,這項最新毒癮治療模式研究成果,是由成大醫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總署合作,在衛生署及國科會的經費資助下完成。


替代療法是毒癮治療的一種方式,使用類似海洛因的口服管制藥品「美沙冬」,來「替代」海洛因毒癮,藥效時間比海洛因長,一天只需服用一次,但美沙冬仍具有成癮性,常有患者越喝越重,且突然停用也會產生戒斷症狀。


成大醫院精神科特聘教授陸汝斌表示,研究從2005年開始,投入1000萬經費,長期追蹤300名患者,其中100人在3個月按時服用美沙冬以及Memantine之後,有效減少毒癮。


Memantine為NMDA受體拮抗劑,目前用於治療中至重度阿茲海默症的藥物。陸汝斌說,Memantine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量約20毫克,但與美沙冬併用時,只需5毫克,就可以抑制毒素,還能幫助神經再生,修補使用毒品對腦部及身體所造成的傷害。


陸汝斌強調,毒癮最麻煩的問題之一就是「耐受性」,成癮者會越用越多,即使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也可能面臨相同困擾,研究團隊發現的新方法可望提供解決途徑,正申請美國專利當中,且已有部份作用機制順利取得美國專利。


雖然美沙冬連續服用就會上癮,突然停用則會出現戒斷症狀,無法快速戒除,但醫師強調,不用太過於擔心,只要確定至少連續一周沒有使用海洛因,且脫離海洛因環境就可與醫師討論開始逐漸減量。


鄭醫師補充:


早在1997年即有這類治療阿茲海默症的Memantine藥物協助鴉片類毒品(包含海洛因)戒斷相關研究發表:


http://www.if-pan.krakow.pl/~popikp/download/7177_popik_1997_jpet.pdf


2001年也有相關研究: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2001 Aug;157(1):1-10.

The NMDA antagonist memantine attenuates the expression of opioid physical dependence in human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512037


目前也有另一種協助海洛因戒斷的藥物丁基原啡因和Memantine合併治療,減少替代療法藥物耐受性的研究在進行: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1052662


替代療法讓人擔心的部分,除了讓當事人有毒品耐受性之外,還可能形成對替代療法藥物(類似毒品,但較長效)的依賴,提醒大家留意。最好的戒毒模式,最好是透過生理排毒,完全擺脫對毒品的依賴,配合生活改善課程來增加面對能力,才是終極解決之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吃甜菜有助降血壓

作者: 【記者陳敬哲/綜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17日 上午12:19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甜菜可以降低血壓。醫學期刊高血壓(Hypertension)刊載,十五位高血壓患者,每 天喝一杯大約250CC的甜菜汁,大約可以降低十毫米汞柱的血壓,依照研究人員的檢測,效果最顯著的時間大約三至六小時,但要能實質緩解高血壓,還需更多 研究來佐證。


倫敦醫院研究人員表示,甜菜中的硝酸鹽,能夠幫助血管擴張,幫助血液流通,讓緊繃的血壓能夠舒緩,許多心絞痛的病患,醫師都會開立硝酸鹽藥物,來減 輕心絞痛的症狀,但如果大量喝甜菜汁,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應,會讓尿液的顏色變成粉紅色,但甜菜降血壓的效果還在研究中,需要更多數據。


研究人員阿盧亞歷博士表示,天然的硝酸鹽存在於土壤中,蔬菜透過根部來吸收,幫助蔬菜成長,研究人員非常驚訝,甜菜中的硝酸鹽,竟然有這麼顯著的效果,希望未來能增加個人的攝取量,在每日飲食中,增加硝酸鹽攝取量,多攝取綠色蔬菜與甜菜,就可以輕易改善心血管的健康。


英國心臟基金會彼得教授指出,研究結果他相當支持,民眾應該多攝取綠色蔬菜,來維持身體足夠養分,但硝酸鹽能降低血壓的研究必須持續,有更多的證據來確認硝酸鹽是否對高血壓患者,能夠達到降低血壓的實質效果。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報導的參考文獻:


Enhanced Vasodilator Activity of Nitrite in Hypertension: Critical Role for Erythrocytic Xanthine Oxidoreductase and Translational Potential


  • Suborno M. Ghosh,
  • Vikas Kapil,
  • Isabel Fuentes-Calvo,
  • Kristen J. Bubb,
  • Vanessa Pearl,
  • Alexandra B. Milsom,
  • Rayomand Khambata,
  • Sheiva Maleki-Toyserkani,
  • Mubeen Yousuf,
  • Nigel Benjamin,
  • Andrew J. Webb,
  • Mark J. Caulfield,
  • Adrian J. Hobbs,
  • and Amrita Ahluwalia

http://hyper.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4/15/HYPERTENSIONAHA.111.00933.abstract



甜菜中,不只是硝酸鹽而已,還有甜菜鹼(Betaine)的類似成分TMG(Trimethylglycine),可以幫助身體降低發炎物質同半胱胺酸的產生,預防心臟血管硬化,還可以幫助身體產生SAM-e,這是身體甲基化的重要成份,除可幫助酒精性肝炎患者改善,也有抗憂鬱的效果,因為可以幫助血清素及多巴胺產生,在功能性醫學的治療上應用很廣,有相關臨床狀況的人可以和熟悉功能性醫學的專業醫師討論如何補充來改善:
Holm PI, Ueland PM, Vollset SE, et al. (February 2005). "Betaine and folate status as cooperative determinants of plasma homocysteine in humans".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5 (2): 379–85. doi:10.1161/01.ATV.0000151283.33976.e6. PMID 15550695.

Barak AJ, Beckenhauer HC, Junnila M, et al. Dietary betaine promotes generation of hepatic S-adenosylmethionine and protects the liver from ethanol-induced fatty infiltration. Alcohol Clin Exp Res . 1993;17:552-555

Mangoni AA, Jackson SH. Homocystein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prospects. Am J Med. 2002;112:556-56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回想什麼?腦部掃描可判讀

更新日期:2010/03/13 04:11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家十一日表示,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研究人員可分辨出與不同記憶相連的腦部活動,從而辨識出不同的思考模式。這項證據顯示,科學家光靠腦部活動模式就可能判斷出他人的回憶內容,並使科學家距離發展出能偵測他人想法的「思考機器」又更進一步,不過目前這項技術仍在初步階段,分辨不同「想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先讓十位志願者觀看三段影片,這些影片分由不同的女演員演出,內容則是相當類似的日常生活場景。接著研究人員要求志願者回想這三段影片的內容,並讓志願者接受腦部掃描。研究人員再把腦部造影的資料利用電腦運算程式分析,這種程式是專門設計來分辨與每段影片相關的腦部活動。



研究結果發現,腦部活動的模式可正確預測志願者接受掃描時正在回想的是哪一段影片,這顯示腦部確可留下不連貫的記憶痕跡,而且可以被清楚辨識,即使經過多次重新啟動也一樣。



據主持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神經造影教授馬奎爾說,研究中發現人的記憶的確存放於大腦的海馬迴中,未來科學家將有機會研究記憶儲存的方式,以及記憶是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



倫敦大學學院同一研究團隊曾在先前的研究中發現,他們可分辨出志願者在虛擬房間中是否採取同樣的站姿。而新研究則是以回想日常生活片段的不連貫記憶為主,不連貫的記憶比空間記憶更為複雜,也因而更難分辨,但研究結果顯示,不連貫的記憶也可以同樣的方式分辨,並證明這些記憶相當穩定,每次回想都會觸發同樣的腦部活動,使其能夠被辨識並予以正確詮釋。



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在三月十一月公布的網路版「當代生物學」期刊上。



腦波,或者意念可以透過一些儀器來偵測或者作為控制的介面,過去一直被當成是科幻小說的題材,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有更進化的儀器可以作更多的應用,幫助到需要幫助的患者,甚至是嚴重的LOCK IN SYNDROME的患者(例如潛水鐘與蝴蝶一書的作者)。


最近英國的當代生物學的研究顯示,功能性的磁振造影(fMRI),能夠有效偵測到人們在回想不同事件時所運用的大腦區域,同事更加確認回想時所使用的區域就是海馬迴。讓我們瞭解一下海馬迴是什麼?


海馬迴是位於腦顳葉內的一個部位的名稱,人有兩個海馬,分別位於左右腦半球。它是組成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擔當著關於記憶以及空間定位的作用。名字來源於這個部位的彎曲形狀貌似海馬。


在阿茲海默症中,海馬是首先受到損傷的區域:表現癥狀為記憶力衰退以及方向知覺的喪失。大腦缺氧以及腦炎等也可導致海馬損傷。底下為海馬迴在大腦的位置:



在1957年,美國有一位名為H.M的年輕人決定接受手術,以治療重度癲癇發作的問題,這個手術必須大範圍作切除,尤其是以海馬迴為中心,包含周邊的杏仁核及顳葉內側部分,手術後患者的癲癇消失,但伴隨而來的是他記憶力的消失。尤其是手術以後的周遭的任何一件事,一件也記不起來。患者的智商並未因為手術而有任何受損,根據這樣的狀況,研究人員發現海馬回對於記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功用,對於海馬迴與記憶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也是因為透過這個病例而對海馬迴的作用有更深的認識。


這裡有一個跟海馬迴有關的研究,對象是英國倫敦的計程車司機。他們必須要記住很多地點,並且知道這些地點之間最直接的路線(他們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該考試名為「知識」,英文名是The Knowledge,才能得到倫敦著名的黑色計程車Black cab的駕駛執照)。2000年在倫敦大學的學者Macguire et al的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民眾,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體積較大,至於更有經驗的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體積又更大。現在,衛星導航技術越來越發達,相對來說,不知是否也減少了海馬迴鍛鍊的機會,科技進步,人腦甚至是人體的使用與鍛鍊反而會被壓縮,聰明的科學家應該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否則科技到底是增加便利性或者加速人的退化,這部份的相關發展值得大家探討及深思。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拳擊助帕氏症患復健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15日 上午12:22






練習拳擊可協助帕金森氏症患者復健?美國神經內科醫師伊莉莎白·瑞柏表示,所謂拳擊復健運動倒不是找人對打,而是在專業運動場所練習拳擊有氧或打沙包。


拳擊運動包含跑跳與各種肌肉的協調出力,可作為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復健運動之一,但操作前建議先諮詢主治醫師,請專業人士評估。


伊莉莎白·瑞柏醫師指出,有些病友團體固定舉辦運動復健活動,除了讓患者與家屬走出來,還能讓各地的患者齊聚,吸收彼此經驗,提供抒發的管道,不少患者實際練習拳擊運動後,發現生活功能獲得改善。


原發性帕金森氏症主要與腦部病變引發多巴胺分泌不足有關,多巴胺是種重要的腦神經傳導物質,調節控制人體動作。神經突觸將訊息在細胞間傳遞,形成學習與記憶;多巴胺以及其他的傳導物質,作用在腦細胞的細胞膜或細胞核上,以達成訊號傳遞。


非原發性的帕金森氏症候群則雖然較少,但不是補充多巴胺前驅物就能改善。帕金森氏症為退化性疾病,醫師多認為,服用藥物可以改善症狀,但無法根治。


鄭醫師補充:


大腦退化疾病,不能單單靠藥物治療,營養補充,協助粒腺體功能改善以及適當的運動,對於腦細胞功能的維繫相當重要,最好能一起配合。談到運動,過去研究比較著重於一些緩和運動,但是根據這幾年發表的研究發現,非對打的拳擊練習,透過跑跳以及肌肉協調運練的出力,也有助於巴金森症(或稱帕金森氏症)患者改善。


相關參考文獻我整理給大家參考:


Combs, Stephanie A., Diehl, M. Dyer, Staples, William H., Conn, Lindsay, Davis, Kendra, Lewis, Nicole, Schaneman, Katie. Boxing Training for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Case Series. Physical Therapy, Vol. 91 – No. 1, pp.1-11, January 201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088118


Hirsch, M. A., Farley, B.G. Exercise and neuroplasticity in persons living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Vol.45 – No. 2, pp.215-228, June 200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532109 


Ahlskog, Ph.D. M.D. J. Eric. Does vigorous exercise have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in Parkinson diseas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Neurology 2011, pp 288-294, July 27, 201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768599 


Ridgel, Angela L., Vitek, Jerrold L., Alberts, Jay L. Forced, Not Voluntary, Exercise Improves Motor 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 vol. 23 – No. 6, pp 600-608, July/August, 2009. http://nnr.sagepub.com/content/23/6/600.abstract 


Combs SADiehl MDChrzastowski CDidrick NMcCoin BMox NStaples WHWayman J. Community-based group exercise for person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euroRehabilitation. 2013;32(1):117-24. doi: 10.3233/NRE-130828.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42246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篇最新發表於 Mayo Clinic Proceedings期刊的研究證實,心臟病發作過的患者若是補充左旋肉鹼(L-carnitine),能夠明顯幫助心臟健康,降低死亡率。心臟病發作過的患者補充 左旋肉鹼,跟補充安慰劑的對照組相比,明顯減少所有心臟病致死,像是心室的心律不整以及心肌梗塞引發的風險。

過去研究發現,心肌缺氧的患者,左旋肉鹼濃度會大量消耗,主因是協助游離脂肪酸以及葡萄糖氧化能力,協助能量提升。這項研究綜合13份研究,分析3629位參與者,包含250位參與者死亡,220位有新發作的心臟衰竭,,有38位心臟病反覆發作,結果分析如下:


1.降低27%的死亡率。


2.降低65%的心室心律不整( ventricular arrhythmias)發生率。


3.降地40%的心肌缺氧


4.減少缺氧區域。


研究人員建議有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可以補充左旋肉鹼來幫助降低死亡率,改善心臟功能。參考文獻:


James J. DiNicolantonio, Carl J. Lavie, Hassan Fares, Arthur R. Menezes and James H. O’Keefe. L-Carnitine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June 2013; Volume 88, Issue 6 DOI: 10.1016/j.mayocp.2013.02.0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跳繩對抗飢餓 抑制食欲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12日 上午12:47

若想節食減重,可以嘗試一下跳繩,肚子較不會那麼餓。日本最新研究發現,跳繩比其他運動更能幫助對抗飢餓、抑制食欲。


過去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在短時間抑制食欲,而這次研究認為,跳繩等垂直跳動運動更能幫助腸道分泌調節食欲荷爾蒙,所以更能幫助抑制食欲。


身體飢餓的時候,會分泌一種「飢餓素」荷爾蒙。研究人員想了解的是,當跳繩,或進行其他跳躍運動時,是否會比做其他運動更能改變荷爾蒙「飢餓素」分泌。


研究人員指出,以前有研究顯示,跑步比騎腳踏車更能抑制食欲。與跑步相比,跳繩上下跳動得更劇烈,說不定跳繩更可以影響腸胃道荷爾蒙分泌,抑制食欲效果比跑步更好。


研究人員以十五名健康男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年齡平均二十四歲,研究人員讓這些男性在不同日子分別做跳繩、騎固定式腳踏車兩種運動,運動時間持續三 十分鐘,研究人員也調整固定式腳踏車運動模式,使兩種運動所耗費的熱量一樣。在運動前後,研究人員為這些人測量飢餓素荷爾蒙濃度,並詢問他們是否感到飢 餓。研究人員也詢問他們是否有想吃甜食、鹹食、酸食,或高油脂食物的欲望。


研究結果發現,男性在跳繩後飢餓感明顯減少,且較不會想吃高油脂食物。相反地,男性騎腳踏車後會感覺比較餓。這項研究已發表於「食欲」醫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很多人想減重,知道該運動,總是抱怨時間不足或者場地不方便,不妨試試跳繩半小時,根據研究,即使熱量消耗相仿,比騎單車更能抑制食慾,幫助減重。文獻引用來源:


Effects of different modes of exercise on appetite and appetite-regulating hormones Appetite, Volume 66, 1 July 2013, Pages 26-33
Hiroshi Kawano, Mayuko Mineta, Meiko Asaka, Masashi Miyashita, Shigeharu Numao, Yuko Gando, Takafumi Ando, Shizuo Sakamoto, Mitsuru Higuchi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631300046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分解多餘雌激素 防乳癌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12日 上午12:47

年長女性多運動,可幫助預防乳癌。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運動會分解女性體內多餘的雌激素。年長女性若常運動、常活動筋骨,雌激素濃度會比較低。研究指出,也許是這原因導致有運動習慣的女性較不容易得乳癌。


更年期女性一旦雌激素濃度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會跟著上升。許多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的更年期女性較不會得乳癌。研究人員認為,運動之所以可以降低乳癌風險,或許該歸功於運動能減少雌激素濃度。。


研究作者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預防研究員雀爾‧達爾拉爾表示,這項研究進一步證實運動有助預防乳癌,對身體可以產生保護效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


參與研究的女成員在平常活動、沒有睡覺的時間都需要在腰間配戴一種「加速計」,持續七天,以測量其活動量多寡。此外,她們每十二小時也必須提供尿液樣本,讓研究人員測量尿液中的雌激素荷爾蒙代謝產物。


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如果規律運動,雌激素濃度就會比較低,且雌激素新陳代謝也會加快。運動量、活動量越大,雌激素新陳代謝就越快。


美國癌症病因學教授蕾斯莉‧伯恩史坦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運動不只能影響雌激素濃度,也可以增加胰島素代謝。胰島素濃度上升,也可能增加乳癌等癌症風險。身體脂肪組織越多,體內越容易產生大量雌激素,而運動也能幫助控制體重,減少體內脂肪,進而降低罹癌風險。




鄭醫師補充:


雌激素過多對乳癌是一項重大危險因子,絕大部分雌激素過多的原因在於代謝不正常,不管是卵巢製造的雌激素E2或者是脂肪細胞轉化的雌激素E1,雌激素代謝後,代謝物仍然具有雌激素的活性,而非直接代謝成沒有活性的代謝物,以功能性醫學的觀點,我們稱之為雌激素占優勢,相對於黃體素而言,雌激素過多了。


此外,肥胖也是乳癌的重要危險因子,因為脂肪細胞轉化的E1這種雌激素,也是女性荷爾蒙的重要成份,一般而言,肥胖女性,E1和E2比例會失衡,E1會超出很多,代表脂肪產生的雌激素過多,對乳癌罹患危險來說又是一大威脅。


運動不只是幫助雌激素E1和E2健康代謝,同時還能幫助脂肪細胞減少,進一步減少E1的產生,一舉兩得,不管是已經罹患乳癌的患者或者是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建議最好透過規律運動來做保健。


這項研究發表於周二,於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s annual meeting),原文報導連結:


http://www.webmd.com/breast-cancer/news/20130409/new-clues-to-how-exercise-may-reduce-breast-cancer-risk


過去類似研究可以參閱: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4 May;13(5):868-74.

Effects of a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estrogen metabolism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Source

Cancer Prevention Program,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P. O. Box 19024, Seattle, WA 98109, USA.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1593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