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曾到精神科看診的人的共同經驗:只要告訴醫師自己哪裡還不舒服或者症狀沒改善,醫師的下一個步驟就是加藥。以憂鬱症治療來說,至少有三到四成的患者對抗憂鬱劑治療反應效果不佳,有些醫師往往會加上抗精神病藥物(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藥)來加強藥物的治療效果。


根據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這樣的治療方式,對患者憂鬱症狀改善大多只有輕微效果,少數可以達到中度,但抗精神病藥物導致的過度鎮靜以及肥胖風險卻隨之而來。研究人員綜合14項已經發表還有未發表的研究,針對那些只吃抗憂鬱劑但療效不佳的患者,分別以合併抗精神病藥物(例如大塚安立復、金普薩、理斯必妥以及思樂康)等藥物作為實驗組,服用安慰劑作為對照組,實驗時期為4-12周。結果發現憂鬱症狀改善有限,但在功能以及生活品質方面的評分卻微乎其微,甚至看不到進步。更嚴重是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像是坐立不安、鎮靜、代謝症候群引發的體重增加的情形更普遍。


研究人員總結這次的分析結果:憂鬱症狀些許改善,患者主觀的療效以及幸福感增加看不到或者不明顯,藥物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更多,讓患者不勝其擾。研究人員建議醫療專業人員對這類治療方式最好謹慎保守,否則可能得不償失!


參考文獻:


Glen I. Spielmans, Margit I. Berman, Eftihia Linardatos, Nicholas Z. Rosenlicht, Angela Perry, Alexander C. Tsai. Adjunctive Atypical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of Depression, Quality of Life, and Safety Outcomes. PLoS Medicine, 2013; 10 (3): e1001403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14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肝患禁小酌 死亡風險增近三倍

作者: 【中央社紐約18日路透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3月19日 上午12:08






對於慢性肝病C型肝炎患者來說,酗酒很明顯是禁忌,但是美國最新研究顯示,連適度飲酒都和C型肝炎患者死亡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報告主筆、維吉尼亞州伊諾瓦費法克斯醫院(Inova Fairfax Hospital)內科主任尤諾西(Zobair Younossi)說,研究結果支持肝病專家一般的建議,也就是C型肝炎患者應該限制飲酒。


研究結果刊登在「營養藥理學與治療學」期刊(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尤諾西表示:「C型肝炎患者真的不應該飲酒。」


但是北卡羅來那州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C型肝炎研究員普羅斯科德-貝爾(RaeJean Proeschold-Bell)說,實際情況是,C型肝炎患者飲酒比例比沒肝病的人高。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普羅斯科德-貝爾說:「這項研究顯示,只要有C型肝炎,就算無染病者可能認為是適度、安全的飲酒量,都會對健康構成威脅。」


醫生都知道,飲酒過量會讓C型肝炎引起的肝病病情惡化,但是減少飲酒頻率是否會有類似結果,仍存在爭議。


尤諾西和研究同仁分析1項有關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大型全國調查,這項調查追蹤受試者好多年,以8767名無C型肝炎者和218名C型肝炎患者做對照。


這項調查追蹤受試者13至14年,在此期間,有19%C型肝炎患者和11%無C型肝炎者去世。


尤諾西的研究團隊發現,飲酒過量、每天3杯以上的C型肝炎患者,死亡風險是同樣飲酒過量無C型肝炎者的5倍。


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但是研究說,C型肝炎患者每天喝到2杯,死亡風險一樣是飲酒量差不多且無C型肝炎者的兩倍。


研究人員的報告說,適量飲酒的C型肝炎患者,「所有死因」的風險也是對照組的近3倍。


鄭醫師補充:


參考文獻:


Moderate, excessive or heavy alcohol consumption: each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1. Z. M. Younossi1,2,*,
  2. L. Zheng1,2,
  3. M. Stepanova2,
  4. C. Venkatesan1,
  5. H. M. Mir1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4 FEB 2013


DOI: 10.1111/apt.12265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pt.12265/abstract


除了戒酒,儘量減少藥物(絕大部分藥物代謝須經肝代謝)服用,多攝取綠色蔬菜(攝取葉酸),監控脂肪、安全的性行為、預防膽結石、補充卵磷脂(含肌醇和膽鹼)、高劑量的維他命B群(尤其是B12)以及高劑量的維他命C都有助於肝臟的保健以及肝炎的治療。有興趣深究的人也可以參考「無藥可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用鼻炎藥 "不舉"機率多2倍

華視 – 2013年3月18日 下午6: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由哈佛醫學院的傳染與免疫中心(Center for Infection and Immunity)發表的研究顯示:

自閉症患者合併腸胃症狀的患者會改變跟消化有關的基因表現,這樣的變化可能跟小腸細菌的改變有關。


自閉症,在臨床上表現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語言與非語言溝通、社交互動、重複及制式性行為的障礙,發生率大約是1%(和精神分裂症相近)。在臨床上許多自閉症患者合併有腸道問題,不管臨床表現及行為干擾都可能相關。對某些患者而言,特定的飲食改變及抗菌治療對於社交、認知以及腸道功能都能明顯改善。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自閉症患者合併腸道症狀的小孩,在分解糖份的酶的基因以及把分子從小腸運送到血液過程中有程度上的異常,這樣的變化也進一步導致小腸的菌叢生態轉變。


研究人員檢視22位患者的切片,15位確診以及7位症狀表現典型的孩童們,研究人員使用即時定位PCR(real-time PCR)來測量基因的表現及基因序列,去分別標出每個孩童小腸的細菌種類。


研究第一作者Brent Williams博士提到:「儘管其他人已經檢視過排泄物的菌叢組成,我們的研究是第一個把小腸黏膜菌叢標出來而且跟碳水化合物代謝及運送有關重要的基因有關提出來的研究。」


另一位研究人員Ian Lipkin醫師提到:「儘管目前研究規模不大,但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關於自閉症與相關疾病是由吸收不良以及微生物有關的問題引起,提供新的檢測方法的架構。」


原文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考: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24585


最後提醒,自閉症患者的腸道功能的異常,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找出是否有菌叢失衡(包含黴菌及酵母菌增生)狀況,直接改善及處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般安眠藥作用在腦細胞的受體都是以GABA為主,但長期使用容易產生耐受性、影響專注力、第二天的精神大受影響,同時記憶力也可能受損。因此許多人對於安眠藥物使用於失眠困擾的藥物疑慮一直難以去除。昨天我去參加睡眠醫學會的研討,期間得知今年八月有一種作用與褪黑激素相近的藥物即將上市,由於本人也缺乏使用經驗,因此把已經發表的藥物研究以及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這種藥物學名為Remelteon,商品名為Rozerem,主要作用受體就是位於腦部的視交叉上核(Supracshimastiac Neucleus,簡稱SCN)的褪黑激素受體MT1和MT2,是一種褪黑激素受體的致效劑。視交叉上核約有20000個神經元,是大腦主管約日節律,也就是生理時鐘的地方:


 Fahey, Jonathan (2009-10-15). "How Your Brain Tells Time". Out Of The Labs. Forbes. http://www.forbes.com/2009/10/14/circadian-rhythm-math-technology-breakthroughs-brain.html.


目前FDA已經核准Remelteon為長期使用助眠藥物。這種藥物目前沒有類似抗焦慮劑或者是安眠藥物的抗焦慮、肌肉鬆弛以及減損記憶力的作用,也由於這類藥物無依賴以及戒斷風險,安全性相對來說較高,主要適應症是延遲性睡眠相位症候群(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也就是生理時鐘往後延,在該入睡的時候難以入睡的患者。


目前沒有任何臨床證據顯示這種藥物與褪黑激素的作用有明顯差別,也就是這類藥物與天然褪黑激素生理作用一樣。以美加地區來說,褪黑激素的取得成本較低,不過本地褪黑激素的劑量限制較嚴,因此褪黑激素補充品在一般使用狀況下,難以達到跟藥物相仿的效果。


國外發表的動物研究發現跟褪黑激素相比,藥物可以讓貓睡眠腦波增加3倍:


 Miyamoto M, Nishikawa H, Doken Y, Hirai K, Uchikawa O, Ohkawa S (November 2004). "The sleep-promoting action of ramelteon (TAK-375) in freely moving cats". Sleep 27 (7): 1319–25. PMID 15586784.


四周臨床上的雙盲測試,跟安慰劑相比,証實入睡時間縮短15-20分鐘,這種效應在前兩周比較明顯,到實驗結束時,和安慰劑相比作用差別不大:


Zammit G, Erman M, Wang-Weigand S, Sainati S, Zhang J, Roth T (August 2007).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amelteon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Insomnia". J Clin Sleep Med 3 (5): 495–504. PMC 1978328. PMID 17803013.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978328/.


這類藥物會導致泌乳激素分泌增加,因此已經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或者本身已有泌乳激素濃度過高問題的患者不建議使用。此外,因為代謝關係,不建議和抗憂鬱劑fluvoxamine一起並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菸槍維生素D偏低 傷身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3月18日 上午12:17




維生素D對抽菸的人非常重要!丹麥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抽菸的人體內維生素D濃度偏低,會比較容易得抽菸相關癌症。因此若能適量攝取維生素D,或可改善健康,減少罹癌風險。


根據估算,台灣抽菸人口約四百八十九萬人,每年因為抽菸而生病、死亡者約有一萬八千八百人。在美國,因抽菸而死亡的人比愛滋病、使用非法藥物、酒精濫用、車禍、自殺、被謀殺死亡人數總和還要多。其中至少三成的人是因癌症送命。抽菸可能引起膀胱癌、子宮頸癌、食道癌、頭頸癌、腎癌、肝癌、肺癌、胃癌、胰臟癌、血癌等多種癌症。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三年期間檢測約一萬人血液中的維生素D濃度,然後追蹤二十八年,其中有一千零八十一人罹患抽菸相關癌症。研究分析發現,那些維生素D濃度偏低的人特別容易罹患抽菸相關癌症。


研究人員認為,香菸中的化學物質也許會影響維生素D代謝、功能。過去有研究發現,維生素D有助對抗癌症、腫瘤。如果體內缺少維生素D,很容易罹癌,很可能是香菸有害物質干擾維生素D作用,使身體少了一項抗癌利器。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臨床化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維生素D是體內免疫力雙向調節的重要營養成分,一旦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或者是作用,必然會影響到免疫系統的功能,進而引發疾病,小至感冒,大到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是癌症風險都有關係。


去年七月發表於美國呼吸及重症照顧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的美國研究也證實,維生素D對於肺部具有明顯保護功效,維生素D濃度不足的菸癮者,肺部功退化較快:


http://www.thoracic.org//media/press-releases/resources/Lange.pdf


知名藝人的戒菸公益廣告,提到吸菸引起的嚴重後遺症COPD( asthm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慢性阻塞性肺炎)與氣喘,在發作時連呼吸都困難,在2011年的研究發現吸菸者的COPD罹患率與維他命D缺乏有直接相關:


G. R. Zosky, L. J. Berry, J. G. Elliot, A. L. James, S. Gorman, P. H. Hart. Vitamin D Deficiency Causes Deficits in Lung Function and Alters Lung Struc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1; DOI: 10.1164/rccm.201010-1596OC


這樣研究提醒有菸癮者務必留心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透過驗血即可偵測,一旦發現不足,應提早補充維生素D,降低罹癌風險,當然能早日戒菸更好。


參考文獻:


S. Afzal, S. E. Bojesen, B. G. Nordestgaard. Low Plasma 25-Hydroxyvitamin D and Risk of Tobacco-Related Cancer. Clinical Chemistry, 2013; DOI: 10.1373/clinchem.2012.2019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研究: 綠茶.咖啡可預防中風

華視 – 2013年3月16日 下午6:58







拉一把都不及,一轉身立刻倒下,腦中風快的像一陣風,有沒有辦法拖著他的腳步。日本最新研究,搬出兩大守護神,綠茶喝一杯,要不就是咖啡喝一杯。日本癌症研究中心針對八萬名日本民眾,長達13年的追蹤,結果發現,每天綠茶喝兩杯的中風的機率,比完全不喝的人,少了兩成。而每個禮拜喝上一杯咖啡的,中風的機率則比都不喝的人,少了1成。


這是因為綠茶和咖啡中,含有可保護血管和抑制血糖的物質,因此降低了中風的可能,但可不是無所不能,咖啡加糖加奶,中風防不了,你的體重降不了。綠茶含有高量鉀離子,洗腎的人千萬碰不得,因為腎臟排鉀離子功能不良,最嚴重會心律不整死亡,喝錯了綠茶對健康一樣來找碴。


鄭醫師補充:


不要小看血糖代謝這件事,對糖尿病也不要掉以輕心。許多研究發現包含抗衰老、憂鬱症、失智症甚至是中風的風險,都與血糖代謝有關。這項報導就是清楚的例證。


我幾乎不喝咖啡,當學生時曾因為開夜車而喝咖啡而發生心悸的狀況,一度以為自己只要喝咖啡就會心悸,即使聽說過喝好的咖啡不會心悸,也是半信半疑,上周有機會到朋友的公司拜訪,他招待我一杯優質的咖啡,喝完原本擔心會心悸,但竟然沒有,因此好的咖啡不喝過量,對健康來說仍然有幫助。


綠茶本身含優秀的抗氧化功效,現在又加上可以幫助血糖調控的研究,建議有機會可以透過適量的茶飲以及咖啡來協助。


參考文獻:



http://newsroom.heart.org/news/green-tea-coffee-may-help-lower-stroke-risk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高脂乳品 提高乳癌死亡風險

作者: 【中央社紐約十四日路透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3月16日 上午12:04





曾罹患乳癌的女性,最好遠離乾酪、奶油及黑櫻桃(或其他口味)冰淇淋,因為研究發現,乳癌生還女性攝取高脂肪乳製品,增加死於乳癌的風險。攝取最多高脂肪乳製品的乳癌生還女性,死於乳癌機率約十二%。


針對一千八百九十三名曾罹患乳癌的女性所做研究顯示,相較於攝取少量或不吃高脂肪乳製品,每天平均只攝取一份高脂肪乳製品的女性,乳癌死亡率高出四十九%。


研究結果今天發表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


鄭醫師補充:


高脂食品是乳癌的飲食的重大風險,因為會讓雌激素升高,雌激素態活躍,不利於乳癌的控制與治療,提醒大家留意。同時,乳癌患者或者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最好能儘量控制體重,因為過胖也是一種經過研究證實的風險。如果已經肥胖還經常攝取高脂食品,無異是雙重風險。


上述報導參考文獻:


Candyce H. Kroenke,Marilyn L. Kwan, Carol Sweeney,Adrienne Castillo, and Bette J. Caan


High- and Low-Fat Dairy Intake, Recurrence, and Mortality After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JNCI J Natl Cancer Inst djt027 first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4, 2013 doi:10.1093/jnci/djt027


http://jnci.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3/08/jnci.djt027.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得少 當心腰壽肥

作者: 【中央社華盛頓十一日法新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3月13日 上午12:08





根據今天發表的一份研究,在一周工作日中一天僅睡五小時,再加上毫無節制地狂吃零食,這對腰圍可不是件好事。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波爾德(Boulder)分校領導的研究發現,受試者在這樣的條件下,體重增加將近二磅(約一公斤)。


最新研究報告執筆人表示,先前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體重增加,但原因不明。


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最新研究發現,醒著時間越長,確實需要更多能量,但受試者吃下肚的食物量,卻超過多燃燒的卡路里。


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的睡眠與時間生物學實驗室(Sleep and Chronobiology Laboratory)主任賴特(Kenneth Wright)說:「少睡本身並不會導致體重上升,但人們睡眠不足時,就會吃下比實際需求更多的食物。」


研究人員觀察十六名年輕、精瘦且健康的男女受試者,他們在科羅拉多大學醫院(University of Colorado Hospital)的「睡眠套房」度過二周。


平均來說,每晚僅睡五小時的人,比睡足九小時者多燃燒五%的能量,但是,睡眠較少的人也多攝取了六%的熱量。


研究人員發現,睡眠不足者傾向攝取較少量早餐,但在晚餐過後狂嗑點心。


他們還說,實際上,比起個別一餐,宵夜攝取的卡路里更高。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Rachel R. Markwald, Edward L. Melanson, Mark R. Smith, Janine Higgins,Leigh Perreault, Robert H. Eckel, and Kenneth P. Wright, Jr


Impact of insufficient sleep on 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food intake, and weight gain PNAS 2013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rch 11, 2013, doi:10.1073/pnas.1216951110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03/06/1216951110.abstract


少睡會造成壓力荷爾蒙上升,就像一個人在逃命一樣,睡不飽,身體感受到壓力,對於攝取的熱量儘量會儲存下來,因此體重更難控制: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05459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626108


熱量也許有關係,但當事人的睡眠不足導致的壓力狀態,讓身體無法正常代謝甚至增加熱量的庫存,恐怕才是體重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根本減重不復胖的重點仍在於減少甚至是避免身體的壓力,因此生理與心理壓力管控始終是體重控制的關鍵,坊間的減重計畫鮮少提及,但熟悉減重原理的專業都知道這才是體重控制的關鍵。


Pet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電視或玩電玩較多 有害兒童心理發展

 
 

研究顯示,每天看電視或是玩電玩超過兩個小時,會增加兒童發生心理障礙的機率,即使對那些在看電視之餘生活型態相對健康的小孩,也是如此。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團隊追蹤一千多個10歲和11歲小孩的作息,透過問卷,了解他們每天在看電視、玩電玩時的心理狀態。分析顯示,每天看電視或是玩電玩超過兩個小時的小孩,產生心理障礙的機率,比少看電視或是玩電玩的小孩高了六成,即使日常體能活動比較多的小孩,也難以擺脫電視對心理的不良影響;體能活動少的小孩,因為電視而阻礙心理健康的機率更大。



這個結果不會因為性別、家庭教育程度以及經濟狀況而有產生差異。



關心小孩的父母們,是否曾注意過您的小孩每天看電視及玩電玩的時間總共多少時間?最近英國的布裡斯托大學的研究團隊,追蹤超過一千個十歲及十一歲小孩的作息,想瞭解其看電視及玩電玩時的心理狀態,分析結果顯示,每天看電視或是玩電玩超過兩個小時的小孩,產生心理障礙的機率,比看電視或者玩電玩少的小孩高了六成,即使平常體能活動較多的小孩,也難以擺脫這樣的狀況,當然,體能運動不足的人,因此發生心理障礙的機會更大,這樣的危險性與性別、家庭教育及經濟狀況無關,因此關心小孩,務必要控制小孩看電視及玩電玩的時間,父母在和小孩討論適當的看電視及打電動的時間,不是只有限制而已,還可以和他們討論,除了看電視及玩電玩以外,他們還可以做什麼,當然如果從小可以鼓勵他們多學習不同的才藝或者培養各式各樣的嗜好,相對來說,比較不會淪為電視及電玩的俘虜,增加日後心理障礙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多喝苦瓜汁能防胰臟癌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3月14日 上午12:05


苦瓜雖然很營養,但很多人不太敢吃苦瓜。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心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苦瓜汁或許可以預防胰臟癌,並可殺死胰臟癌細胞。老鼠食用苦瓜之後,罹癌風險減少約六成之多。


動物實驗顯示,苦瓜汁可以阻止癌細胞代謝葡萄糖,這樣癌細胞就會失去能量來源,最後慘遭殲滅。研究成果本周發表於「癌症形成」醫學期刊。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心癌症防治計畫主持人、藥學與製藥科學教授拉傑許‧阿加爾瓦爾表示,三年前進行培養皿實驗時,早發現苦瓜萃取物可以抑制乳癌細胞。這次研究更進一步採用動物實驗,測試苦瓜對不同癌細胞是否也有抑制效果。這次實驗用的是苦瓜汁,許多亞洲國家都有吃苦瓜的習慣。研究結果發現,苦瓜會干擾癌細胞代謝葡萄糖,讓癌細胞沒有食物可吃,癌細胞失去能量,就會邁向死亡之路。


另外,苦瓜也能調節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研究人員發現,老鼠食用苦瓜汁後,產生胰臟癌的機率減少了百分之六十。阿加爾瓦爾指出,許多新藥研究想盡辦法要抑制癌細胞吸取能量,結果天然食物成分也許就能達到這種效果,成果讓人振奮。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Manjinder Kaur, Gagan Deep, Anil K. Jain,Komal Raina,Chapla Agarwal,Michael Wempe,and Rajesh Agarwal


Bitter melon juice activates cellular energy sensor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ausing apoptotic death of human pancreatic carcinoma cells Carcinogenesis bgt081 first published online March 8, 2013 doi:10.1093/carcin/bgt081


http://carcin.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3/07/carcin.bgt081.abstract


苦瓜在醫療用途上,由來已久,尤其是亞洲以及非洲地區,在土耳其的民間療法。苦瓜可用於胃部不適的治療改善:


Semiz, A, Sen A. (February 2007). "Antioxidant and chemo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Momordica charantia L. (bitter melon) fruit extract".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6 (3): 273–277.


研究發現苦瓜的某些活性物質對於幫助身體代謝醣類以及癌症預防有實際的效果,之前已經發表的研究發現淋巴癌、大腸癌以及乳癌都能產生效果:





  1. Kobori, M.; Ohnishi-Kameyama, M.; Akimoto, Y.; Yukizaki, C.; Yoshida, M. (2008). "Α-Eleostearic Acid and Its Dihydroxy Derivative Are Major Apoptosis-Inducing Components of Bitter Gour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56 (22): 10515–10520. doi:10.1021/jf8020877. PMID 18959405.

  2.  H. Kohno, Y. Yasui, R. Suzuki, M. Hosokawa, K. Miyashita, T. Tanaka (2004), Dietary seed oil rich in conjugated linolenic acid from bitter melon inhibits azoxymethane-induced rat colon carcinogenesis through elevation of colonic PPAR γ expression and alteration of lipid compo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volume 110, pages 896–901.
  3.  Ratna Ray "Possible Cancer Cure in 'Karela', also known as Bitter Melon", The Chakra, 26 February 2010.
  4. Ray RB, Raychoudhuri A, Steele R, Nerurkar P., Bitter Melon (Momordica charantia) Extract Inhibits Breast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by Modulating Cell Cycle Regulatory Genes and Promotes Apoptosis. Cancer Res. 2010 Mar 1;70(5):1925-31.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70/5/1925.long




    臨床上研究最多的莫過於對醣類代謝,因此對糖尿病的預防以及治療都有實際的臨床效果。因此也有營養品廠商製成補充品來協助消費者保健:


    Sridhar MG, Vinayagamoorthi R, Arul Suyambunathan V, Bobby Z, Selvaraj N (2008-04-01). "Bitter gourd (Momordica charantia)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 by increasing skeletal muscle insulin-stimulated IRS-1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in high-fat-fed rat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99 (4): 806–12. doi:10.1017/S000711450783176X. PMID 17942003. http://journals.cambridge.org/article_S000711450783176X.


    Tan, Min-Jia; Ji-Ming Ye, Nigel Turner, Cordula Hohnen-Behrens, Chang-Qiang Ke, Chun-Ping Tang, Tong Chen, Hans-Christoph Weiss, Ernst-Rudolf Gesing, Alex Rowland, David E. James, and Yang Ye (21 March 2008). "Antidiabetic Activities of Triterpenoids Isolated from Bitter Melon Associated with Activation of the AMPK Pathway". Chemistry & Biology 15 (3): 263–73. doi:10.1016/j.chembiol.2008.01.013. PMID 18355726.


     "Ampalaya tablets out soon for diabetics". GMANews.TV. March 27, 2007. http://www.gmanews.tv/story/35962/Ampalaya-tablets-out-soon-for-diabetics. Retrieved August 12, 2010.


    減重也可見效,一項研究發現持續攝取含苦瓜的飲食逾23周,體重平均減輕7公斤:


     "My Microbiome and Me", Mara Hvistendahl, Science, vol. 336, page 1248-1250, 8 June 2012.


    2011年的一篇研究還發現苦瓜可以保護心臟:


     Gadang, V; Gilbert, W; Hettiararchchy, N; Horax, R; Katwa, L; Devareddy, L (2011). "Dietary bitter melon seed increases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gene expression in adipose tissue, down-regulates the nuclear factor-κB expression, and alleviates the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14 (1–2): 86–93. doi:10.1089/jmf.2010.0010. PMID 21128828.


    所以,吃「苦」既能護心,又能幫助糖尿病患者保健,還能減重以及預防癌症,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音樂 提高兒童專注力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3月13日 上午12:28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學習音樂是否對於注意力障礙兒童有幫助呢?最新研究顯示,學習樂器確實能夠提高兒童注意力。美國加州聖地牙哥 (San Diego)的研究者相信,學習樂器能夠幫助我們專注,同時改善我們與周遭世界互動的能力。


    同步演奏 訓練時間感知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一年多來,該市博物館小學(Museum School)的兒童持續參與一項關於甘美朗(Gamelan)音樂的練習實驗。甘美朗是一種來自印尼的合奏形式,非常強調演奏時的同步性。


    黏貼在樂器上的偵測器,能監測兒童是否準確敲出節拍。然後這些數據會經過分析,透過數學方式計算出兒童敲擊準確度的基線測量。實驗者再將基線測量數據與行為、認知測驗的結果,還有教師及父母對兒童的評量進行比較。


    「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兒童的同步能力,與他們在認知測驗中的表現有相互關係。」甘美朗實驗計畫領導人卡里爾(Alexander Khalil)表示。該實驗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所贊助。「這表示的是,學習在團體的音樂表演中配合其他人的速度,能夠改善你的專注力。」


    多年來,卡里爾注意到缺乏同步能力的兒童在進行其他活動時通常也很難專注,因此才開始這項研究。在研究中發現,兒童音樂能力提升的同時,專注力也隨之提升。


    「使用音樂練習做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問題的非藥物處理方式,可能是一種方式。我們尚未進行測試,但是有其可能性存在,可能性還很高。」他表示。


    ADHD是一種神經異常,全美國每10名兒童中就有1名患有ADHD。他們無法專注、控制衝動行為,有時會過動。這種症狀群無法被治療,但是其症狀能夠被控制,通常的控制方式為藥物。研究者認為,音樂可能對這類疾病的兒童有所幫助,因為我們對計時的判斷力對我們行為有很大影響。


    「計時及與他人進行同步行為的能力構成了所有面對面溝通的基礎。」卡里爾表示:「人們想像同步行為是自然而然的反應。但事實上同步行為指的是與他人一同處理、意識到時間,亦即彼此對於時間如何流逝有共同理解。」


    音樂提供許多關於時間的不同層次和階段,從估計一連串節拍的毫秒,到一個樂句或段落的分鐘,甚或是以小時計數的完整表演。


    「透過學習音樂,你會學到的有韻律、如何感知到四周的時間動態,還有如何把注意力放在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


    學習樂器 幫助大腦發展


    甘美朗計畫是一系列音樂如何影響大腦實驗計畫的一部分。新型的影像技術讓研究者得以發現,大腦不同區塊的功能如何產生連結。


    「這些能夠觀察到腦內活動的技術讓我們能夠用來研究音樂對於大腦成長及發展的影響。」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計算神經科學中心( Institute of Neural Computation)教授艾佛森(John Iversen)表示。


    他領導Symphony Project研究,這是全球首開先例,針對交響樂團式的音樂訓練如何影響腦部發展的研究。


    「一直以來,都有這種天生/後天養成的問題存在:音樂家的大腦與一般人不同,是因為音樂所造成,還是那些頭腦構造如此的人會天生特別擅長音樂?」艾佛森表示。


    「為了要了解這些頭腦構造是否是因為音樂才改變的,必須要從受試者開始學音樂起開始研究,並追蹤其學音樂過程中的腦部發展。那麼你就可以看到腦部是如何發展,並與那些並未學習音樂的兒童進行比較。」


    要等至少5年,現行的研究才會有初步結論;然而科學家已經估計,研究結果可能會對音樂訓練的成效多所肯定。


    「如果說,部分受試兒童持續學習樂器,然後我們發現他們的大腦快速發展呢?」艾佛森表示:「你越努力使用,你的肌肉就會變得越發達。大腦的發展可能與此類似。你越練習,巡迴能力就變得越強。」


    塔拉爾(Paula Tallal)是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分子與行為神經科學中心(Center for Molecular and Behavioural Neuroscience)的聯合執行長。她致力於研究兒童如何花時間習得語言。她表示,那些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兒童,常被觀察出擁有卓越的語言習得技巧。


    「我們不知道的是,音樂訓練對注意力的幫助,是否對理解順序、記憶和語言技巧也會有一樣的效果。」她表示:「我們從多項研究中發現,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兒童在學校的表現較佳。我們並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明這件事。從科學觀點來看,我們感興趣的是,這是如何發生的。音樂經驗究竟觸動了那些神經機制,又如何與其他能力互動。」


    她表示,由於許多學校都在裁減音樂課的預算,這項研究因而更為重要。她警告:「如果裁減音樂課,將會造成損害,沒有人知道會有何種長久影響。」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曾聽過先進國家的小學生,學校都會要求學生至少必須學習兩種樂器,這對於小朋友大腦發展以及溝通能力都有幫助,音樂學習可以增加當事人對於時間動態的感知以及控制,可以增加專注力,過去有相關研究支持:


    Barkley, Russell A., Seth Koplowitz, Tamara Anderson, and Mary B. McMurray. 1997. Sense of time in children with ADHD: Effects of duration, distraction, and stimulant medica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3 (04):359-369.


    Tallal, P. Improving language and literacy is a matter of tim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4, 5, 721--728.


    上述報導的原文出處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bbc.co.uk/news/magazine-2166168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強化骨骼要補鈣 鎂也不可少

    作者: 郭庚儒 | 台灣醒報 – 2013年3月12日 下午4:49







    根據中研院2005至2008針對國人鎂攝取量調查,發現有70%的人沒有達到標準,衛生署建議男性每天應攝取400毫克、女性應攝取300毫克;國外研究則發現,人體的鎂總量約為25至28公克,其中骨頭內的鎂濃度約占鎂總量約66%,身體內鎂儲存量會影響人體的生長狀況、腎功能的好壞以及骨細胞的代謝活性。


    「鈣和鎂是骨骼組織中是最重要的成份!」陳甫州表示,鈣與鎂都是維持人體健康最重要的礦物質,但若只攝取足量的鈣,骨頭雖然堅硬但質地很脆,如果補充適量的鎂,骨頭會變得既堅硬又有韌性,鎂也可協助骨骼組織更有效率的吸收鈣質。


    陳甫州說,國人長期推廣吃鈣補鈣的觀念,包括從吃小魚乾補鈣、吃鈣片、喝牛奶等,卻忽略鎂的重要性。他說,鎂主要存在於綠葉蔬菜、穀類、堅果類、蛋、魚、肉、牛乳中,尤其穀物中小米、燕麥、大麥、小麥和豆類,都含有相當豐富的鎂,因此均衡飲食非常重要。


    「鈣與鎂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林明政表示,一般民眾都知道骨質疏鬆症與鈣濃度缺乏有關,因此骨質疏鬆症患者大多只會注意補充鈣質,卻不知道鎂濃度不足也與骨質疏鬆症有關。他強調,人體攝取足夠量的鈣質,再輔以適量的鎂,不但有助於強化骨骼組織的硬度與韌性,骨骼組織也會隨著鎂的介入,更有效率的吸收鈣質。


    林明政說,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4個人中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以高齡者與停經後婦女為主要族群。他建議,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適當攝取富含鈣、鎂的食物,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


    鄭醫師補充:


    我們在門診經常提醒有骨質疏鬆困擾的人,若是要強健骨質,補充鈣質之外,鎂絕對不能輕忽,去年研究也發現更年期婦女若適當補充鎂的食物來源,可以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8480


    如果鈣和鎂的比例能夠以2:1,離子化的形式來吸收,腸胃吸收以及身體利用效果更佳。有不少人在睡前服用,也能幫助睡眠品質提升。在水果中,奇異果被某些人視為助眠聖品,因為含適當的鈣鎂比例又好吸收,對奇異果沒有過敏的人可以試試睡前來兩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管是失智症或者是巴金森症,都算是不可逆的腦細胞退化疾病,因此,只要能減緩退化,改善當事人的腦細胞功能的相關研究,都值得我們關注。


    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用於治療患者肝昏迷的用藥sodium phenylbutyrate,商品名為Buphenyl ,原本其藥物機轉是透過幫助身體的氨代謝,但近期的研究發現,這種藥物也能增加腦細胞的生長因子,達到保護腦細胞進而增加記憶以及學習能力。


    研究人員發現實際生理機轉是Buphenyl能夠增加腦部星狀細胞(astroglia)增加神經滋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來刺激跟記憶力有關的蛋白質CREB (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的製造,這項研究對於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治療打開一項新的可能性:


    G. Corbett, A. Roy, K. Pahan. Sodium phenylbutyrate enhances astrocytic neurotrophin synthesis via PKC-mediated activation of CREB: Implication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3; DOI: 10.1074/jbc.M112.426536


    此外,巴金森症的應用治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研究發現這種藥物能夠保護中腦負責製造多巴胺的腦細胞,減緩死亡,因此可能協助改善:


    http://www.denverpost.com/business/ci_18407428#ixzz1RFVzEItR


    2002年的研究發現這種藥物能延長果蠅的壽命:


     Kang, H. L.; Benzer, S.; Min, K. T. (2002). "Life extension in Drosophila by feeding a drug".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9 (2): 838–843. doi:10.1073/pnas.022631999. PMC 117392. PMID 11792861.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17392/.


    期待有更多相關的研究發表,這類治療原理能早日應用於實際臨床治療,造福患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鹽分 攻擊免疫系統

    作者: 【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3月11日 上午12:20





    過量鹽分攝取,可能打亂自體免疫系統。一項刊載於醫學期刊「Nature」的研究報告,鹽分可能讓免疫系統反過來攻打身體本身,這項防禦系統的失誤,可能導致多項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者多發性硬化症,這類疾病已被證實與遺傳有關,但是隨著研究增加,證實外界影響也很大,吸菸或者維他命D缺乏,都可能讓病情加劇。


    研究團隊的組成,來自布裡格姆、哈佛大學、以及麻省理工學院,他們想更進一步知道,免疫系統與免疫疾病的關連,尤其與發炎反應有關的T-helper17細胞,研究團隊經過動物實驗中得知,高鹽飲食可能讓普通細胞轉變為上述細胞,讓免疫系統誤判身體有發炎反應,而攻擊身體正常細胞,多項研究都證實,過多的鹽分,對身體健康確實有傷害。


    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教授表示,這次實驗讓人更瞭解,鹽分對於人體影響如何深遠,過量鹽分攝取,不但容易引起高血壓,更可能有免疫系統疾病的風險,而適當、低鹽的飲食,對於身體造成傷害的機率不大,這也讓醫事人員多了一項建議民眾低鹽飲食的憑據,也希望能夠讓少鹽攝取能夠更加落實。


    劍橋大學阿拉斯泰爾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的結果可信且意外,之前類似的研究從沒往免疫系統疾病方面著手,就像吸煙一般,鹽分可能也是引起疾病的因素,雖然相關的實驗還必須著手進行,才能夠找到更直接有力的證據,但是政府更應該建議民眾均衡與低鹽的飲食,來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鄭醫師補充:


    相當重要而且清楚的重要健康資訊,請大家在生活中務必節制鹽的攝取,口味重的人,健康狀況往往不佳,這項研究就是清楚的說明。對過敏的小孩而言,口味太重,吃太多鹽也會讓免疫系統失衡更加重,提醒大家留意。


    報導的原文網站報導連結:


    http://www.nature.com/news/salt-linked-to-autoimmune-diseases-1.12555


    上述報導引用的相關參考文獻:





    1. Yosef, N. et al.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1981 (2013).


      Show context

    2. Wu, C. et al.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1984 (2013).


      Show context

    3. Kleinewietfeld, M. et al.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1868 (2013).


      Show context

    4. Shalek, A. K. et al. Nano Lett. 12, 64986504 (2012).


      Show con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