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毒毒品「魔鬼的呼吸」 服用後喪失心智成人偶

ETtoday – 2012年5月14日 下午4:28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一種名為「東莨菪鹼」(scopolamine)的毒品近日在哥倫比亞流竄,它在毒販之間還有個更可怕的名號,叫作「魔鬼的呼吸」,一旦服用後,幾分鐘之內就會喪失心智,猶如人偶般任人擺佈,而且醒來以後完全不記得發生甚麼事。

「魔鬼的呼吸」取自南美洲的曼陀羅,這種植物在哥倫比亞十分常見,在西班牙語裡稱為borrachero,也就是「令人沉醉的樹」。由於「魔鬼的呼吸」無色無味,且有強烈的致幻效果,歹徒通常是將它噴在目標臉上,或是加進飲料裡供受害者飲用。

在「魔鬼的呼吸」控制下,有些受害者遭到強姦、有些則從銀行帳戶裡提光所有錢交給歹徒,甚至還有人捐出自己的器官。一名女姓受害者稱,她在路上被人問路,在途中喝下對方請的果汁,後來不知道發生甚麼事,清醒後只見自己人在屋內,但所有東西皆被搬空。


鄭醫師補充:

1.這種號稱世界最危險的毒品「東莨菪鹼」(scopolamine),其實是一種動暈症治療藥物,也就是一般俗稱的止暈藥物,藥物使用劑量比較低,而且有貼片可以使用:

White, P. F.; Tang, J.; Song, D. et al (2007). "Transdermal Scopolamine: An Alternative to Ondansetron and Droperidol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and Postdischarge Emetic Symptoms".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104 (1): 92–96. doi:10.1213/01.ane.0000250364.91567.72. PMID 17179250. http://www.anesthesia-analgesia.org/cgi/pmidlookup?view=long&pmid=17179250.

2.有少數人會拿來作毒品濫用,但副作用及後遺症太強,鮮少人敢重複嘗試:

Freye, E. (2010). "Toxicity of Datura Stramonium". Pharmacology and Abuse of Cocaine, Amphetamines, Ecstasy and Related Designer Drugs. Netherlands: Springer. pp. 217–218. doi:10.1007/978-90-481-2448-0_34. ISBN 978-90-481-2447-3.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u42k03r4v3234615/.

3.小規模醫療研究用來治療古柯鹼上癮,不知是否是以毒攻毒:

Pearce, E. C. (1941). Pearce's Medical and Nursing Dictionary and Encyclopaedia. Faber & Faber.

4.造成失憶的影響常見,跟安眠藥物作用相仿:

Jones, D. M.; Jones, M. E.; Lewis, M. J.; Spriggs, T. L. (1979). "Drugs and Human Memory: Effects of Low Doses of Nitrazepam and Hyoscine on Retention".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7 (5): 479–483. PMC 1429587. PMID 475944. //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1429587.

5.之前有報告提到K他命可以治療憂鬱(忘憂),這類藥物也被一些研究人員用來治療憂鬱症,但不知有誰敢接受這類治療:

Drevets, W. C.; Furey, M. L. (2010). "Replication of Scopolamine's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Biological Psychiatry 67 (5): 432–438. doi:10.1016/j.biopsych.2009.11.021. PMC 3264395. PMID 20074703. http://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06-3223(09)01414-0.

6.許多藥物的用法其實就是減少劑量達到某些效果,但是劑量加大,就是對人有危害的毒品,「東莨菪鹼」(scopolamine)就是很清楚的例子。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部份癌症由感染所引起 防感染或可防癌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5月10日 上午9:04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的癌症中,有一大部分,是由「感染」所導致的。而這些感染,則幾乎都是可預防,或是可治療的,這應該可以給癌症防治工作,指引出一個新方向。


報導說,根據這項研究,全世界每六個癌症病患中,有一個是由感染所引起的。這代表「感染性疾病」造成世界上每年大約發生兩百萬例的癌症,而這個比例在開發中國家更高。


研究小組初步發現,有四種病毒感染比較容易致癌,其中包括人類乳突病毒、幽門螺旋桿菌,還有B肝及C肝病毒。這些病毒可能導致子宮頸癌、胃腸癌,以及肝癌。


法國的國際癌症研究小組說,各國應該加強努力,利用「接種疫苗」與「抗菌治療」的方式,控制感染的發生。


鄭醫師補充:


日前有網友詢問我哪些感染會增加致癌風險,上面的報導就有清楚的說明。


HPV上市不到十年,是製造藥廠主推的產品,B肝已有疫苗,大家都知道。幽門螺旋桿菌,是以抗生素來做滅菌治療,C肝目前還沒有疫苗。


此外,最近英國癌症學術研究機構發現,英國癌症死亡率大幅下降,除了癌症篩檢技術提升之外,研究人員推估與這幾年大力推廣的健康概念有關,也就是戒菸與戒酒,以下摘錄自相關報導內容:


根據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統計,從1971年至2010年,50至59歲的罹癌死亡率已減少40%,每年約有7千人被成功治癒。此外,數以萬計的人都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成功戰勝病魔。

癌症中心首席醫師強森教授表示,近40年吸菸人數的減少有效減低癌症的罹患人數;此外,新藥的研發、癌症篩檢技術的進步、癌症治療技術的日新月異,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方式益發進步,即使不幸罹患癌症,也很有機會痊癒。

癌症中心執行長庫瑪教授說,雖然吸菸人數有顯著地減少,但菸害仍是造成民眾罹癌的主要原因,他向政府請願,希望其能控管香菸廣告的行銷方式,才不會有更多孩子被其酷炫的營銷技巧所誘惑,進而嘗試吸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替代療法戒毒 還得加把勁


自由 配套欠完備 成效不明顯




記者楊金城/專題報導



美沙冬替代療法把毒癮者當成「病人」觀點來治療,迥異於以往司法視為「犯人」的強制處分作法,只是因實施僅1年多,配套措施也未臻完備,在放大鏡檢視下,其對改善治安和幫助毒癮者戒除毒癮的成效尚不明顯。



南縣警局為了研究替代療法到底有無改善治安,甚至將自費參加、接受緩起訴強制參加、同時段未參加替代療法之毒品列管人口和5年內未參加替代療法的毒品列管人口,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計4個組深入分析,即使研究發現對改善治安成效有限,仍認為應持續推動替代療法,並搭配完善的「毒品人口管理」,才能協助毒癮者更生,降低對社會治安的危害性。



美沙冬替代療法是毒品減害計畫的一環,根據設在縣衛生局的台南縣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統計,南縣從去年4月開始收治個案至上月止,總計進行美沙冬替代療法的人數有634人。



然而南縣前年查獲吸食一級毒品海洛因人數有1422人、去年查獲1416人,另縣警局推估設籍南縣的一級毒品毒癮慣犯最少4500人,可見替代療法收治人數佔毒品人口比例偏低,吸毒再犯比率高。



台南縣是全台最早實施毒品減害計畫的4縣市之一,減害計畫包括清潔針具計畫、替代療法計畫、諮商教育和戒毒轉介,實施成效常被縣府拿來做為政績,但是實際情形可能有差距。



12月起試辦資訊整合



衛生局坦言毒品減害計畫對南縣防制愛滋最具成效,因此擴增超商通路等清潔針具服務點和針具販賣機,執行美沙冬替代療法則從原來3家醫院擴展至東山、善化、玉井、佳里、官田、關廟、七股和將軍等8個衛生所,協助毒癮者早日脫離毒海,今年12月起並試辦毒品危害防治資訊整合,以落實追蹤輔導和管理。



替代療法已有實施法源依據,未來在普及化替代療法醫療院所、監控機制、定期驗尿、加強輔導、轉介治療和就業方面應有更完善搭配措施,同時最好修訂罰則,讓毒癮者知所警惕。


 



毒品減害計畫 醫院肯定


自由 記者楊金城/專題報導




即使接受替代療法完全戒除毒癮的成功病例少之又少,但執行替代療法醫院對這項毒品減害計畫仍持正面肯定。



為了防止毒癮者一面接受治療,一面又去吸毒,衛生署疾管局規定今年12月起,接受治療的毒癮者須定期在醫院接受驗尿,醫院驗尿結果不會提供給警方,希望毒癮者持續接受治療。



以溪北替代療法醫院衛生署新營醫院為例,去年至今收治330位個案,目前每天有136位到醫院報到服用美沙冬。



精神科主任劉怡青坦言,至今尚無戒除毒癮的成功案例,不過個案服藥的規律性比之前大幅改善,如是檢方緩起訴轉介來的個案一旦不定期服藥,就會通知檢方,有嚇阻性,她也統計發現,個案服藥劑量大多下降,顯示毒癮者減低對毒品的依賴性。



劉怡青說,只要相關單位多配合提供毒癮者職業訓練和就業輔導,相信更能幫助毒癮者重生;至於替代療法能否改善治安,不在醫院專業範圍內,無法評論。


 


美沙酮替代海洛因的減害計畫,在國內已經實施一段時間了,之前,號稱美沙酮的替代方案可以改善治安,然而就最近的統計資料結果來看,顯然沒有實質助益,所以,唯一我們可以看得到正面效應是AIDS的新增個案統計數字下降。


以一般醫療院所提供減害計畫的目標,絕不是戒毒成功的人數,這個數字,不管是減害計畫推行前或後,都是很不理想的,既然,不能幫助戒毒成功,只能從其他數字來說服大家:像是海洛因的平均使用量的下降(這是必然的,不是嗎?)等等,但對於關心戒毒的人來說,寄望減害療法可以幫助戒毒,簡直是緣木求魚。


吸毒或用毒的主要關鍵不是毒品,問題關鍵在於當事人的面對能力,要戒毒若沒有幫助一個人提升他的面對能力,要戒毒成功率幾近於零,堅持使用美沙酮的另一層含意其實就是承認我們無法處理海洛因對人的影響,所以只能使用海洛因的替代物來延長海洛因對人的影響,這也是海洛因的戒除,絕對無法靠美沙酮的幫忙來達成的原因。


這兩年,在花蓮看守所持續與民間戒毒單位推動的CRIMINON計畫幫助許多人戒毒成功,這是幫助當事人提高他們面對能力的毒品復健計畫,建議大家可以對這個由美國人道主義作家L.羅恩.賀伯特先生所研發的毒品犯罪解決方案投注多一些關注與瞭解,幫助更多需要戒毒的人成功遠離毒品,重啟新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恐造成新生兒缺氧後遺症 感冒消炎藥 懷孕後期須慎用

作者: 文/吳碧芳  2012年5月15日 下午1:18





準媽媽都知道懷孕期間用藥要謹慎,特別是在懷孕初期。不過,即便是接近生產時刻,準媽媽服用感冒藥物也不可大意輕忽。新光醫院日前收治了一名產婦,因在預產期前一週服用了感冒消炎藥,不料,藥物竟引起新生兒持續性肺壓高的現象,導致腹中胎兒一出生就缺氧,必須插管治療。婦產科醫師提醒,治療感冒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在使用上有懷孕週數的限制,在懷孕中期以前屬於B、C級的藥物,懷孕8個月以後卻是X級的禁用藥,若不慎使用,新生兒死亡率高達30%。


準媽媽感冒了,若不是非常不舒服,往往會選擇忍耐不吃藥。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蕭國明表示,懷孕期間所使用的藥物確實需要非常謹慎,一般來說,懷孕初期是胎兒發育關鍵期,很多準媽媽都知道藥物會影響胎兒發育,但就算是到了懷孕後期,就快要生產了,使用任何藥物都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在這個階段使用的藥物,雖不會造成胎兒畸形,卻可能導致新生兒器官受損或器官功能出問題,帶來難以預料的後遺症。


胎兒一出生就缺氧


新光醫院在今年2月就收治了一名產婦,這名媽媽在預產期前一週罹患重感冒,吃了婦產科醫師開的感冒藥,因症狀沒完全好轉,這名媽媽遂又到診所看診吃藥,連續吃了5天之後返院產檢,產檢醫師發現這名媽媽的羊水量突然減少,且胎兒心跳不穩定,幾經評估之後採取剖腹產,胎兒一出生就出現呼吸不順、血氧濃度低等狀況,經小兒科醫師診斷為「新生兒持續性肺壓高」,因體內氧氣交換出問題,需要緊急插管,給予100%氧氣治療。


產前一週誤吃禁藥


這起個案引起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關注,他在多年前也處理過「新生兒持續性肺壓高」的案例,當時個案在懷孕後期曾因感冒服用了「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縮寫NSAIDS),劉明發醫師查閱文獻發現此類藥物是引起「新生兒持續性肺壓高」的原因之一,因而也主動向這名媽媽取得藥單,並拿藥單諮詢藥師和婦產科醫師,才發現這名媽媽在產前一週吃的感冒消炎藥屬於NSAIDS成分。


蕭國明醫師表示,NSAIDS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的總稱,多用於治療或舒緩關節炎、喉嚨痛、發燒、經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非一般抗生素,是治療感冒時醫師常開的藥物,但在懷孕期間必須謹慎使用,因為這類藥物會影響胎兒腎臟功能,使用不當會造成胎兒腎臟功能受損、肺動脈導管提早關閉等後遺症。


懷孕8個月以後為禁用藥


根據《婦產科用藥》藥典,此類藥物在懷孕8個月(32週)以前使用是安全的,在美國疾管局(FDA)的藥物分類中,屬於B、C級用藥,但懷孕8個月以後卻被歸類為X級的禁用藥物,使用上有懷孕週數的限制,但是這一點卻容易被忽略。


因為一般來說,準媽媽會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懷孕的事實,但極少會特別說明懷孕週數,若醫師又未注意到懷孕週數的限制問題,而藥師在核對藥單時,並不會知道病人的懷孕週數,若藥單上又未加註警語,種種人為的疏忽下,準媽媽就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用了不能用的藥。


可治療羊水過多症


令人感到訝異的是,這類藥物既然會為胎兒帶來不良影響,為何不直接列為孕期禁用藥,而只是在懷孕週數上限制使用?蕭國明醫師進一步解釋說,胎兒會吞嚥羊水,再將吞嚥的液體經由消化道和排泄系統排出,形成子宮內的羊水循環現象。當胎兒腎臟功能異常時,羊水量會受到影響。因此,臨床上治療羊水過多症,會使用到此類藥物,以控制羊水量。


不過,由於此類藥物會引起胎兒肺動脈導管關閉,因此必須小心使用,持續追蹤,一旦發現胎兒肺動脈導管有關閉現象時就立即停藥,而關閉現象大部分可望在幾天後會自然恢復。


胎兒沒有足夠的時間恢復


由於羊水量在懷孕34週達到高峰,之後會逐週減少,羊水量減少可能會導致胎兒發生臍帶壓迫,而胎兒出生後必須靠著自己的呼吸系統呼吸,如果胎兒肺動脈導管在來不及恢復的情況下就出生,一出生後會因為肺壓無法下降,使得新生兒依然維持其母胎內胎兒血液循環之狀態,肺部無法進行空氣交換,以致於血氧濃度無法維持,就會造成缺氧狀態。若未及時治療,還可能會危及生命。


羊水量突然變少是警訊


因此,若準媽媽懷孕7個月吃了此類藥物,影響不大,因為當感冒好了,停藥了,若胎兒有足夠的時間在子宮裡,肺動脈導管會自然恢復,但若寶寶足月要出生了,加上後期羊水量減少,就像是這名媽媽是在懷孕39週吃,吃了藥物之後完全沒有羊水,當待產時子宮收縮就會壓迫臍帶,導致胎兒心跳突然變慢。


「這名媽媽就是在產檢時,被發現羊水量突然變少,雖然當時還沒有產兆,仍請媽媽住院觀察。沒想到3天後,羊水突然沒了,而且胎兒心跳會突然變慢,呈現不穩定狀態。」蕭國明醫師回憶當時的情景,當時他並不知道這名媽媽有自行吃了感冒藥,也無法知道藥物是引起異常狀況的原因,而且當胎兒肺動脈導管關閉,在心臟症狀還沒有表現出來的早期,從超音波也不容易看出來,往往是在出生以後才知道。


鄭醫師補充:


孕婦感冒懷孕最好避開藥物使用,感冒症狀嚴重,其實有相關營養補充品可以減緩症狀以及縮短感冒病程,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副作用與SSRI抗憂鬱劑有部分副作用是類似的,除了都會增加胃出血的風險,孕婦若是服用,可能會導致新生兒持續性肺壓高的風險。孕婦若是服用兩類藥物使用,有相當風險,提醒大家留意。相關資料請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8700&prev=28730&next=28150&l=f&fid=33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5465&prev=25882&next=25421&l=f&fid=33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7503&prev=27557&l=f&fid=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濫用感冒糖漿止痛 頭痛更嚴重

自由時報 – 2012年5月15日 上午4:29






〔自由時報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七十多歲婦人,十多年來都服感冒糖漿來止頭痛,一開始有效之後每次頭痛都喝,不知不覺頭痛次數愈來愈頻繁,感冒糖漿也愈喝愈多,現在一天要喝一、兩瓶。


台南市市立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邱律諳表示,止痛藥引起的慢性頭痛,目前為止原因仍不明,台灣的盛行率約一.一%,女多於男,約三.五比一,多數的病人本身即有頭痛問題,其中以偏頭痛以及緊縮型頭痛最常見,也可說,本身有慢性頭痛體質的人,較容易罹患藥物過度使用的頭痛。


藥物過度使用的頭痛,主要的治療方式是「藥物戒斷法」,將止痛藥全部停掉,但在停用期間容易出現戒斷症狀,包括頭痛加劇、噁心、嘔吐、低血壓、心悸、睡眠障礙、焦躁等,持續的時間從二到十天不等,最長可達一個月。


邱律諳指出,停用止痛藥期間絕不能回頭再碰止痛藥,否則前功盡棄,但是患者常會忍不住而用藥,不少病人治療一半即落跑,其實,度過二到十天的戒斷症狀期,約八、九成的機會頭痛症狀會好轉。


另外,戒斷期間,醫師也會視病人的狀況,給予預防頭痛發作的藥物,邱律諳說,有的病人使用二、三週後,覺得預防頭痛發作的藥物效果很好,就不再回診治療,其實是不對的,預防用藥的療程在三到六個月,經醫師評估後再來決定減藥或停藥。


鄭醫師補充:


之前在醫學中心接受精神科會診訓練時,在訓練過程中,資深的醫師一直耳提面命,強調在會診的會談詢問內容中,一定要問患者這個問題:是否有自行購置成藥或者自行服用感冒藥或者止痛藥的習慣?


在醫療中所謂自我醫療(self medication),就是指透過自我用藥來解除身體不適或者疼痛,對藥物不了解的人會認為感冒糖漿簡直就是萬靈丹,不僅可以減輕感冒症狀,身體痠痛、頭痛不適甚至是精神不佳,都可以喝感冒糖漿來紓解不是甚至是提振精神。殊不知感冒糖漿的成分包含的止痛成分包含乙醯氨酚(普拿疼主要成分)以及可待因(鴉片類止痛成分),若是經常使用,不僅增加身體負擔,還可能形成洗腎以及成癮等等嚴重後遺症。因此周遭的親友若是有人把感冒糖漿當作居家常備良藥,習慣服用來自我醫療,不喝就會頭痛,而且使用頻率越來越頻繁,那麼極可能已經造成藥物上癮的狀況。


戒斷止痛藥除了隔離原來止痛藥的使用之外,替代性藥物控制的使用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容易形成醫源性藥物依賴。根據營養醫學的臨床實務經驗,給予高劑量的維他命來幫助身體穩定,使用離子化的鈣鎂成分來減緩神經緊張及不適,減緩戒斷反應。最後若能藉由高效率排毒程式來協助身體排除長期累積於身體殘留的藥毒,更能預防殘留物質再刺激引發的復發。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54&prev=69&l=f&fid=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新生兒抗癲癇 藥小心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15日 上午12:04






新生兒若有癲癇問題,治療上要特別謹慎。美國最新動物實驗發現,新生兒出現癲癇症狀,若服用抗癲癇藥物「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可能危害神經生長。這項研究讓醫界對新生兒使用第一線抗癲癇藥物出現新疑慮。


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神經醫學年報」(Annals of Neurology)。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報告顯示,剛出生一周的小老鼠服用抗癲癇藥物「苯巴比妥」後,大腦電路系統會出現變化,造成往後認知功能異常。


研究人員表示,過去動物研究顯示,有些治療癲癇藥物可能造成大腦神經元生命縮短,神經元出現不久即死亡。


美國喬治城大學藥理學教授凱倫‧加爾指出,這是首次研究發現,這些藥物可能讓大腦迴路無法正常接通,對大腦功能造成長期影響。研究認為,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大腦,這些藥物可能不如想像中那麼安全。


加爾教授指出,根據動物研究,並非所有抗癲癇藥物都會對大腦造成傷害。像抗癲癇藥物「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就不會抑制神經突處生長。研究另發現,若合併使用褪黑激素、苯巴比妥,可預防苯巴比妥出現神經方面副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正常、健康的大腦並不會產生癲癇症狀,通常是大腦受到外傷,或有依些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才會造成癲癇。這項研究是以正常老鼠作研究,發現藥物本身就可能影響大腦功能。研究人員希望未來可以進行研究,進一步了解藥物對癲癇病鼠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小兒科領域中,新生兒若生現疑似癲癇現象或者因為醫療需要,作檢查或者治療需要小寶寶暫時安靜,避免躁動,抗癲癇藥物「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是經常使用的第一線藥物,最近美國研究證實「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可能會危害神經生長,影響認知功能。比較不會引發副作用的抗癲癇藥物「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是2008年才上市的新藥,這是研究人員發現比較沒有負面影響的抗癲癇用藥。若真的只有「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藥物可以使用,可以考慮合併退黑激素使用,研究證實有預防效果。


對為人父母者如果遇到小朋友需要使用抗癲癇藥物來作檢查或者處置甚至是治療等等,最好跟醫師確認避免「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的使用,以「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來取代比較安全。


原文研究摘要: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a.23600/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荷爾蒙避孕環、貼布 恐增血栓風險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15日 上午12:04






丹麥最新研究發現,使用荷爾蒙避孕貼片、荷爾蒙陰道避孕環可能比使用避孕藥丸更容易出現嚴重血栓,尤其是年輕女性,更容易使用這些荷爾蒙避孕產品,更容易承受血栓風險。若想避免發生血栓危機,最好改成使用避孕藥丸,比較保險。


研究指出,深層靜脈血栓通常發生於腿部、下肢,一旦血栓跑到肺部,就容易造成致命肺衰塞。血栓症狀包括腿部疼痛、胸痛、呼吸突然變急促等。


研究團隊以三千四百位女性靜脈血栓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女性都是在二○○○年到二○一○年之間確診罹患靜脈血栓,年齡介於十五歲到四十九歲。研究人員收集資訊,以了解這些女性使用哪些方法避孕。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婦產科教授奧賈芬德‧李德加爾德表示,研究結果顯示,與「去氧孕烯」、「屈螺酮」等成份避孕藥相比,使用避孕貼布、荷爾蒙陰道避孕環而出現靜脈血栓的風險增加至少六倍。


另外,女性使用避孕貼布、荷爾蒙陰道避孕環而出現靜脈血栓的風險是使用第二代避孕藥丸「左炔諾孕酮」的兩倍。


不過,荷爾蒙型子宮內避孕器並不會增加靜脈血栓風險。


李德加爾德指出,女性使用這些荷爾蒙避孕產品前,醫師應告知相關風險,讓民眾了解這些避孕產品或多或少都會增加靜脈血栓出現機率。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


研究人員建議,年輕女性最好使用第二代避孕藥,如果是生育後女性,可考慮使用荷爾蒙型子宮內避孕器,不但能降低血栓機率,或許還能減少經期不適。


鄭醫師補充:


口服避孕藥本身就有血栓的風險,一般人很難想像避孕貼片及荷爾蒙陰道避孕環危險性更高:


使用避孕貼布、荷爾蒙陰道避孕環而出現靜脈血栓的風險增加至少六倍。


另外,女性使用避孕貼布、荷爾蒙陰道避孕環而出現靜脈血栓的風險是使用第二代避孕藥丸「左炔諾孕酮」的兩倍。


只有荷爾蒙型子宮內避孕器不會增加靜脈血栓風險。不過許多裝置過這類子宮內避孕環的人都容易感到裝置後的身體不適。


這篇研究的原文全文請連結參閱:


http://www.bmj.com/content/344/bmj.e2990


引用來源:




Venous thrombosis in users of non-oral hormonal contraception: follow-up study, Denmark 2001-10




BMJ 2012; 344 doi: 10.1136/bmj.e299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荷爾蒙療法增加肺癌死亡率風險


法新社 蔡和穎







(法新社佛羅里達州奧蘭多30日電) 根據今天公佈的研究,更年期的荷爾蒙療法也會使女性肺癌病患的死亡風險大為提高。此種療法先前已被認為和增加乳癌及中風的罹患率有關。



  這項研究是以婦女健康倡議計劃(Women's HealthInitiative, WHI)對1萬6608名更年期婦女的研究為基礎,從事進一步的分析。



  研究者打算評估荷爾蒙藥物倍美安(Prempro)的效果。倍美安是一種雌激素(estrogen)和黃體激素(progestin)的合成藥物,由美國惠氏藥廠(Wyeth)販售。



  研究將接受荷爾蒙療法的婦女與另一群服用安慰劑(Placebo)者相比較,分析在將近5.5年期間的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



  兩族群的肺癌發生率並無顯著差異,但罹患肺癌並採行荷爾蒙療法的更年期婦女,死於肺癌的風險比對照組高出61%。



  研究團隊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海港醫學中心的腫瘤專門醫師克里柏斯基(Rowan Chlebowski)領導,他在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第45屆年會上發表上述研究結果,該會議為全球規模最大癌症研討會。(譯者:蔡和穎)


 


過去,在討論女性更年期的處理研究上,女性荷爾蒙的補充,一直是個重大的議題,在一般醫院開立的合成荷爾蒙或者由馬尿萃取的荷爾蒙,雖然都能抒解更年期症狀,但對於長期補充的案例而言,容易增加乳癌及中風的風險,其關鍵在於這些合成或者馬尿萃取的荷爾蒙,並非天然荷爾蒙,身體長期接受這些藥物的刺激,的確容易有長期併發的後遺症。


最近美國的權威研究的研究證實:罹患肺癌並合併之前接受荷爾蒙療法的更年期女性,其死亡率比沒有接受過荷爾蒙的肺癌患者高出61%。故這種荷爾蒙療法實則增加肺癌超過的六成死亡率。


建議罹患更年期症狀的女性,若擔心日後相關後遺症,不敢服用一般的合成荷爾蒙的話,可以考慮功能性醫學的檢測評估,所建議的自然女性荷爾蒙補充,不僅減少更年期症狀,幫助血壓控制,減少骨質疏鬆的機會,更重要能免於化學合成荷爾蒙的日後風險,應該是一種值得考慮的安全療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瑞典以及美國的跨國研究發現,孕婦若是對麥膠蛋白(gluten)敏感,小孩日後罹患精神分裂或是其他精神病的危險性會提高。


過去研究已經發現懷孕期的感染以及其他發炎疾病會增加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機會,然而最新發表的研究卻告訴我們孕婦的食物敏感可能是造成小孩日後精神疾病的元兇。不只是生活形態以及基因會導致特定疾病的發展,懷孕時期以及出生後接觸的種種因素也可能是影響日後成年的健康重要關鍵。


研究人員調查了764位(1975到1985期間誕生)新生兒的臍帶血樣本,其中有211位後來發生非情感性的精神病,例如精神分裂或者妄想症等等。研究人員使用儲存的臍帶血測量IgG抗體濃度,尤其是酪蛋白(Casein)以及麩朊(Gliadin,麥膠蛋白主要成分)引發的,這些都是母體懷孕時透過血液及胎盤導致的身體免疫反應,新生兒的IgG濃度升高代表對母親蛋白質的免疫反應。


研究結果發現對麩朊的IgG異常升高的患者跟那些正常值的人相較,罹患非情感性精神病的危險性明顯增加,至於酪蛋白的IgG則沒有統計上的差別。相關研究引用來源請參閱:


Åsa Blomström. Maternal Antibodies to Dietary Antigens and Risk for Nonaffective Psychosis in Offsp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2; DOI: 10.1176/appi.ajp.2012.11081197


以預防醫學來看,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孕婦本身在懷孕時,若透過相關過敏原檢測發現有麥膠蛋白或者小麥過敏的問題,應該儘量減少小麥來源的接觸,降低小孩日後罹患嚴重精神病的危險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刊登於知名研究期刊《科學》發現,從納豆萃取來的維他命K2可以改善巴金森氏症的症狀。目前在研究方向上,科學家認為巴金森氏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細胞能量產生出現障礙,也就是粒線體功能障礙,粒線體藉由電子的傳遞而產生能量,對巴金森氏症患者而言,粒線體的活動以及電子傳遞都被干擾,導致粒線體無法讓細胞產生足夠能量,也因此讓腦細胞的訊息傳遞出現困難,加速腦細胞的死亡。最後就是我們觀察到的臨床症狀包含運動不能、顫抖以及肌肉僵硬等等狀況。


目前這種腦部退化的確切原因儘管還不清楚,但這幾年的臨床研究已經從一部分患者的基因缺陷得到一些線索,比較為專業熟知的包含PINK1以及Parkin基因變異,這兩者都會降低粒線體的功能,藉由研究這些基因變異,科學家希望找到治療巴金森氏症的治療契機。


在實驗中果蠅常會被用來當作實驗的對象,因為它們的生命週期短,繁衍快等等特點,藉由改變果蠅的基因,科學家就能研究特定的基因與蛋白質功能。這項研究,研究人員讓果蠅帶有PINK1以及Parkin基因變異,類似巴金森氏症患者基因缺陷,研究人員同時也發現帶有這些基因缺陷的果蠅也失去飛翔的能力。


若餵這些果蠅維他命K2,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粒線體產生能量的功能回復,重拾飛翔能力,研究人員認為維他命K2恢復粒線體電子傳遞能力,增加了能量產生。結論就是維他命K2對於有缺陷的粒線體具有恢復能量製造的功能,因此認定維他命K2可能對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是一項新希望。


上述研究可以連結參閱:


M. Vos, G. Esposito, J. N. Edirisinghe, S. Vilain, D. M. Haddad, J. R. Slabbaert, S. Van Meensel, O. Schaap, B. De Strooper, R. Meganathan, V. A. Morais, P. Verstreken. Vitamin K2 Is a Mitochondrial Electron Carrier That Rescues Pink1 Deficiency. Science, 2012; DOI: 10.1126/science.1218632


此外維他命D攝取足夠或者缺乏也與巴金森氏症罹患有關,不管預防或者防止惡化,對於維他命D的攝取最好也不要輕忽:


Paul Knekt; Annamari Kilkkinen; Harri Rissanen; Jukka Marniemi; Katri Saaksjarvi; Markku Heliovaara. Serum Vitamin D and the Risk of Parkinson Disease. Arch Neurol, 2010; 67 (7): 808-811


Evatt et al. Prevalence of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and Alzheimer Disease. Archives of Neurology, 2008; 65 (10): 1348 DOI: 10.1001/archneur.65.10.134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針對美國大學的槍擊事件,除了感到震驚與遺憾,但背後有不少事件值得探討。

    不可否認,兇手的想法偏執,但到底是什麼讓他可以一口氣槍殺那麼多人?有人提到他已服用了一年多的抗憂鬱劑,很可能就是他暴力行為的背後因素。顯然,我們已失去機會研究他是否真的由抗憂鬱藥物所引起,但事實告訴我們:藥物無法處理他的暴力傾向。還有我的臨床經驗告訴我,真的有有人會因服用這類藥物導致暴力行為。事實經過是這樣的:


    在我診所開張不久,有一對母子來求診,兒子年約二十來歲,母親因為兒子情緒困擾,曾讓他先服用了一個月的抗憂鬱劑。看診中間,我和媽媽在診間單獨談了一下,等媽媽離開診間,想要去外面領點錢支付一些費用,先遭小孩警告:「你給我小心一點!」而後母親在電梯間等候時,突然傳來一陣慘叫聲,原來母親被兒子在她頭上及臉上重重地打了好幾下,母親除了驚嚇,但更困惑為何她的小孩會攻擊她?因為過去,他很溫和,從來不曾出手打過人。十分鐘後,我找到小孩,問他為何攻擊母親,衹見他雙眼茫然,回答:「我也不知道。」


    以前,覺得這個資料(抗憂鬱劑可能會導致暴力)沒有很大的真實性,然而這個個案告訴我:對於某些人,抗憂鬱劑真的會讓他們有暴力行為。


    所以,處理憂鬱,除了透過身體檢測找身體的可能原因,也要用有效的心靈技術來處理生活週遭的困惑。若真要吃些東西來緩解憂鬱,我會推薦一些較無副作用及後遺症的營養品來協助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防曬乳 恐釀子宮內膜異位症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11日 上午12:12






使用防曬乳,要特別注意其中成份!有些防曬乳、保養品含有「二苯酮」(Benzophenone-BP)成份,這種成份可幫助對抗紫外線。不過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二苯酮」會模擬女性雌激素作用,很可能增加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協會所出版的「環境科學與科技」期刊。這是首次研究發現防曬乳、保養品成份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大有關連。


美國紐約州衛生部沃茲沃斯中心研究員庫朗沙查蘭‧坎南研究團隊進行這項研究計畫。研究團隊指出,部份防曬乳、保養品含有二苯酮類成份,這類成份可有效阻絕紫外線傷害。而小劑量二苯酮可能穿透肌膚,然後被身體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二苯酮就是在血液中模擬雌激素作用。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子宮內組織跑到子宮以外其他部位。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資訊,子宮內膜異位症常造成骨盆腔疼痛,特別是在月經經期,經痛會特別嚴重。患者也可能在性行為時感到疼痛、不適,其他症狀還包括月經經期大量出血、不孕、疲倦、腹瀉、便秘、脹氣、噁心等,在月經來的時候,症狀更為明顯。育齡女性中,大約每十人就有一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雌激素會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越來越嚴重。


沃茲沃斯中心研究團隊以六百二十五位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都曾因子宮內膜異位症接受手術治療。研究人員檢測她們尿液中的二苯酮濃度。結果發現,二苯酮家族成員「二羥基二苯甲酮」濃度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率息息相關。身體中的「二羥基二苯甲酮」濃度越高,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風險也就越大。


研究人員也發現,住在日照充足地區的女性,一到夏天,身體中的二苯酮濃度就會上升,研究認為,這可能與使用防曬乳有關。


鄭醫師補充:


1.子宮內膜異位的成因與女性體內雌激素過多或者代謝不良有關,從環境接觸或者吸收的荷爾蒙必須仰賴體內雌激素正常代謝來處理,否則體內雌激素活性過多,將會刺激女性生殖系統的器官病變(包含乳房),子宮內膜異位就是其中之一的病症表現。


2.最近美國研究發現部份防曬乳、保養品含有二苯酮類成份,這類成份可有效阻絕紫外線傷害。而小劑量二苯酮可能穿透肌膚,然後被身體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二苯酮就是在血液中模擬雌激素作用。「二苯酮」會模擬女性雌激素作用,很可能增加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使用防曬乳除了儘量避開含二苯酮成分的產品,想幫助雌激素代謝效率提升,可以考慮功能性醫學的相關營養補充來改善,預防婦科甚至是婦癌的相關風險。


3.上述研究的原文研究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es204415a


研究引用出處:


Environ. Sci. Technol., 2012, 46 (8), pp 4624–4632

DOI: 10.1021/es204415a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勿餵食嬰兒蜂蜜 嬰兒中毒危險性高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5月10日 下午6:56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嘉義市政府指出,因蜂蜜偶含肉毒桿菌芽孢,而一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及腸道菌叢尚未發展健全,且胃腸道是一個良好的缺氧環境,如嬰兒食用含肉毒桿菌芽孢之蜂蜜,肉毒桿菌孢子就有可能於腸道中生長,產生毒素而造成中毒。


早期發病症狀包括疲倦、眩暈、食慾不振、腹瀉、腹痛及嘔吐等症狀。神經性症狀通常於12~36小時間出現,但亦有數天後才發生,會造成視力模糊或複視、眼皮下垂、瞳孔放大或無光反射、顏面神經麻痺、唾液分泌障礙、口乾、吞嚥困難、言語困難及四肢麻痺等,嚴重時會因呼吸障礙而死亡。給予適當的呼吸系統照護及抗毒素治療,死亡率可降低至7%以下。


嬰兒肉毒桿菌中毒要給予支持性之照顧,不可注射抗毒素以免造成過敏之危險,故相對於成人,一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應避免餵食蜂蜜,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危險性較高。


鄭醫師補充:


在部落格或者臨床上,偶爾會有小寶寶的家人提出這個問題:嬰兒是否可以餵食蜂蜜?上述報導就是很好的說明,需要的人可以留意這方面的資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幾年的臨床門診發現毒品濫用的年齡層逐年下降,狀況著實令人擔心。最近愛爾蘭研究人員發表一篇研究證實在青少年時期若接觸大麻(一般人認為不嚴重的軟性毒品),將會影響負責COMT調控基因的表現,進而導致大腦器質性的變化。


凡是稍具專業背景的人都了解COMT與多巴胺的代謝有關,多巴胺也負責大腦愉悅中心以及獎賞的徑路有關。這項愛爾蘭研究發現青春期若接觸大麻,將會影響COMT基因,進而導致大腦的變化,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風險。


上述研究的引用來源:


Áine T Behan, Magdalena Hryniewiecka, Colm M P O'Tuathaigh, Anthony Kinsella, Mary Cannon, Maria Karayiorgou, Joseph A Gogos, John L Waddington, David R Cotter. Chronic Adolescent Exposure to Delta-9-Tetrahydrocannabinol in COMT Mutant Mice: Impact on Indices of Dopaminergic, Endocannabinoid and GABAergic Pathway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2; DOI: 10.1038/npp.2012.24


去年二月發表於知名期刊的研究也證實早發的精神病與大麻使用有關,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對照:


Matthew Large; Swapnil Sharma; Michael T. Compton; Tim Slade; Olav Nielssen. Cannabis Use and Earlier Onset of Psychosis: A Systematic Meta-analysis. Arch Gen Psychiatry, 2011; DOI: 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接觸綠色空間 氣喘、過敏病患不藥而癒





NOWnews – 2012年5月9日 下午5:27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到戶外走走、接觸大自然好處多!芬蘭科學家研究發現,現代人長期身處城市中,缺乏與大自然接觸,反導致過敏病症增多,研究建議多接觸大自然、綠色空間,有助舒緩氣喘和過敏症。


據芬蘭科學家漢斯基(Ilkka Hanski)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刊登的一項研究,針對118名居住於芬蘭東部地區的青少年進行生物樣本分析,發現常與大自然接觸,住在農場或森林的青少年,體內細菌較多樣性,也較少有過敏困擾。


漢斯基表示,人類所居住的環境,不管是城市或鄉村都擁有微生物,只是在森林或農村地帶,一種對於抗炎成效最佳的「變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菌種特別多,也較為有用,在鞏固增強人類免疫系統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因為一般預防過敏症狀的治療方法,多半都是打針或是吃含有類固醇的藥劑,但事實上患有過敏病症者,應該多接觸自然環境、多做體能活動,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鄭醫師補充:


接觸大自然,或是接觸土壤,有益孩童健康,之前研究也曾針對泥土中的牝牛分枝桿菌作過研究,孩童若常接觸這類細菌,免疫力會比較好,脾氣會比較穩定,故又稱之為天然百憂解: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370&prev=19001&l=f&fid=28


至於本篇芬蘭研究的研究全文請參閱: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05/01/1205624109.full.pdf+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