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劑打亂動物體內荷爾蒙 雄蛙變雌蛙


路透 更新日期:2010/03/02 23:20



(路透華盛頓1日電)研究人員今天報告指出,最常用的引發爭議除草劑之一「草脫淨」(Atrazine)會使雄蛙變成雌蛙。



相關實驗是顯示草脫淨在此方面完整作用的第一項實驗,據悉草脫淨會擾亂動物體內荷爾蒙,而且可能是使青蛙等全世界兩棲類動物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員海斯(Tyrone Hayes)和同僚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撰文指出:「接觸到草脫淨的雄性體會同時去雄性化(即化學閹割)並完全雌性化為成體。」



這種化學藥劑已顯示會打亂發育,使青蛙同時發育出雄性和雌性特徵,名為雌雄同體。海斯說,針對40隻雄蛙進行的研究顯示,此一過程可能還會有進一步變化。



海斯發表聲明說:「先前我們只知道雄蛙少於應有數量,同時有些青蛙是雌雄同體。如今我們明白揭露,許多這些青蛙是性徵倒轉的雄蛙。」



他說:「草脫淨造成荷爾蒙失調,進而使青蛙在遺傳組成方面發育成錯誤性別。」中央社(翻譯)



過去,當我們提到環境賀爾蒙的影響時,一般人並未瞭解相關的實驗結果,因此大多數的人並未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最近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學者研究發現:草脫淨(Atrazine)會使雄蛙變雌蛙。過去其實早在2002有年已有相關的實驗,但都沒有這麼明確的結果及結論,這種情形,還極可能是全世界兩棲動物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提醒大家,其影響絕不僅止於兩棲類動物,對人類也影響至大。


讓我們先瞭解內分泌干擾素的定義:


內分泌干擾素,可模擬人體賀爾蒙的可擾亂內分泌的物質。英語用語“Endocrine disruptor”(內分泌干擾素)或“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簡稱為EDCs 。


內分泌干擾素進入人體後,不管動物及人類的生殖系統因其部分的化學結構與原本的雌激素一樣,因此會視為女性賀爾蒙的作用,導致生殖系統的混亂,所以,內分泌干擾素也就是擾亂生殖系統的化學物質。結果就是動物的雌性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甚至造成性別倒轉(雄姓變雌性)及化學閹割的效應。


以草脫淨為例,儘管有逾八十個國家在使用這種除草劑,然而,有陸續的研究證實有內分泌干擾素作用、可能導致癌症發生、精子數下降等等,因此在2007年已遭FDA的明令禁止。至於胎兒的生育缺陷、出生體重過輕及月經的干擾等等狀況,已有研究發表,有興趣研究的人的請參考:


Duhigg, Charles (August 22, 2009). "Debating How Much Weed Killer Is Safe in Your Water Glass".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2009/08/23/us/23water.html?_r=1&hp=&pagewanted=all. Retrieved 2009-09-10. 


內分泌干擾素不只會擾亂生殖系統,有些研究也發現,在子宮或者胚胎時期的暴露與接觸,甚至會造成下一代嚴重的神經發展障礙,例如智商降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甚至是自閉症的發生,相關資料請看:


Collaborative o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Initiative (2008-07-01). "Scientifi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Environmental Agents Associated with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stitute for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Health. http://www.iceh.org/pdfs/LDDI/LDDIStatement.pdf. Retrieved 2009-03-14. 


內分泌干擾素離我們並不遠,而且在在我們的生活周遭,除了盡量減少相關的化學產品來污染環境以外,最好也能藉由相關的檢測來瞭解環境賀爾蒙在人體內是否過量。過去在國內一直都沒有相關的檢測來確認及追蹤,很高興今年國內已有實驗室能提供相關的檢測,有心想瞭解自己體內是否有過量的內分泌干擾素及其他環境毒素的污染殘留的人,不妨可以利用這樣的檢測來瞭解。


想更瞭解環境賀爾蒙,也不妨參閱之前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79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82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國研究:智商高男性比較不會偷吃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3/01 15:45



(中央社台北1日電)「每日電訊報」(DailyTelegraph)報導,英國一所大學的學者研究發現,智商較高的男性對配偶的忠誠度較高、較不容易出軌。



但研究顯示,同樣的結果無法套用在女性身上。研究學者並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能證明聰明女性比智商平平的女性來得忠實。



這項行為模式由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的金澤教授(DrSatoshi Kanazawa)發現,報告發表於3月號的社會心理學季刊(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金澤教授在報告中分析2項美國的重大調查,查明數千名青少年、成年人的社會價值觀與智商。



他得出的結論為:「實證分析顯示... 聰明的男性比較重視一夫一妻制,在性方面較為專一。」



金澤教授指稱,男性的智力與忠誠度之所以有關,源自於人類的演化發展。



他表示,男性性行為的排他性是一項「演化創新」特質,對濫交的早期人類沒有太大幫助。



現代社會不再賦予男性享有這種演化上的優勢,也就是同時擁有多名性伴侶。然而,只有聰明的男性能夠拋開物種心理上的包袱,適應新的行為模式。



報告中還歸納出其他「演化創新」特質,這些特質也是智力較高的人較常擁有的,包括崇尚自由主義和無神論等等。(譯者:中央社戴雅真)990301



知名的英國學府政經學院最近有學者發表一篇研究,研究統計發現:男性的忠誠度與智商成正比,簡單來說,男人若夠聰明,不會在婚姻中給自己找麻煩。美國知名的人道主義作家L.羅恩.賀伯特在他的著作快樂之道之中寫道:


做個值得信任的人


除非一個人對他周圍的可靠性有把握,否則,他就是讓自己處於風險之中。當他所依靠的那些人令他失望時,他的生活可能會變得混亂,甚至他的生存都有危險。


相互的信任,是人際關係間最堅固的基石。缺乏相互的信任,整個結構就會倒塌。值得信任,是一種被高度重視的珍貴特質。具有這樣特質的人,會被認為是有價值的;而沒有這樣特質的人,會被認為是沒有價值的……


一個不守諾言的人,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被纏縛和卡在各種的「保證」和「約束」的要求裡,甚至會發現自己被他人拒於千里之外。因為不能遵守曾經許下的諾言而被同伴遠離,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徹底的自我放逐了!


有興趣的人可以找快樂之道這本書,瞭解更多的內容。


附註這項英國研究的原文摘要:




http://spq.sagepub.com/cgi/content/abstract/0190272510361602v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對肉類嚴重過敏反應 不若原先想像罕見


更新日期:2010/03/01 01:48



(路透華盛頓28日電)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與原先認定不同,食用肉類可能是引發會致命嚴重全身型過敏性反應(anaphylaxis)的更普遍肇因。



根據在紐奧良(New Orleans)舉行的「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Asthma & Immunology, AAAAI)提出的研究報告,針對發生無法解釋嚴重過敏性反應的60名病患的研究結果顯示,肉類中名為α-半乳糖(alpha-galactose)的成份可能是罪魁禍首。



研究人員在60名病患當中的25人身上,發現名為IgE抗體的免疫系統蛋白質。



主持這項研究的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Virginia)柯明斯博士(Scott Commins)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我們認為,α-半乳糖的IgE抗體,較我們原先預期更普遍存在於整體人口中。」



柯明斯又說:「我們的研究發現是,對肉類發生過敏性反應極罕見的傳統觀念,實際上可能不正確。」



柯明斯指出,大部分哺乳類動物都會製造α-半乳糖,但人類和類人猿會製造α-半乳糖的抗體。



柯明斯表示,「問題在於,當人們製造α-半乳糖的IgE抗體,然後吃含有這種糖類的肉類或乳製品,就會出現延遲反應。」



全身型過敏性反應似乎是突然出現,因為肉類或乳製品可能是在4到6個小前食用。柯明斯說:「典型景象一向是,如果未在2小時內對食物發生反應,那就不是食物造成的,但在本案例中,那顯然不是事實。」



全身型過敏性反應通常於數分鐘內發作。



柯明斯和同僚篩檢60名病患的血液樣本,檢測α-半乳糖的IgE抗體,這些病患的全身型過敏性反應無明顯肇因。



研究人員表示,其中25人被檢驗出α-半乳糖陽性,此外無其他模式能解釋他們的全身型過敏性反應的肇因。中央社(翻譯)



在完整的急性過敏原檢測中,要驗出有肉類的過敏的機會其實不大,倒是一些有嚴重過敏反應的人在作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時,會驗到對豬肉、雞肉、甚至是牛肉的過敏,我想倡導茹素的人應該會對這項研究報導非常有興趣。


典型的延遲性過敏反應驗出對肉類過敏,雖然在比例上來說機會並不高,但仍有機會驗出。最近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肉類中含的α-半乳糖的IgE抗體,較我們原先預期更普遍存在於整體人口中。有就是這些人在急性過敏原檢測及反應中都未發現對肉類有過敏反應或者檢測呈現陽性的結果,但在吃肉後的四到六小時後,會產生延遲的過敏反應。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原文報導:








Severe allergic reaction to meat may not be rare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這些對α-半乳糖會產生IgE抗體的患者,不知他們的肉類的IgG過敏反應高不高?就我所知,目前醫療院所並沒有提供α-半乳糖的IgE抗體的檢測,因此想知道自己體內是否會產生α-半乳糖的IgE抗體進而對肉過敏的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少吃點肉當然是一種方式,此外,建議大家可以透過IgG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來瞭解自己對食物是否存在非典型的過敏反應,也就是延遲性過敏反應。大部分的院所並無提供IgG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只有對功能性醫學有認識的醫師才會重視這部份的發炎反應對身體的影響。一旦做過檢測,就能針對過敏的來源以寡抗原飲食及輪替飲食法來協助當事人改善。


沒有作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或者尚未作此檢測的人,也可以嘗試利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一書中所提到的方式來幫助自己釐清:


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因此會造成過敏的食物種類也不盡相同,有些食物對免疫系統遠遠超過其他食物。可以利用幾星期的時間完全排除以下所有的食物,然後逐一加入自己的飲食當中,看看哪些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其中包括:



  • 麩質 (小麥、大麥、裸麥、燕麥、斯貝爾特小麥、小黑麥、卡姆小麥)
  • 乳製品 (牛奶、起司、奶油、優格)
  • 玉米

  • 黃豆
  • 堅果
  • 茄屬(蕃茄、青椒、馬鈴薯、茄子)
  • 柑橘類
  • 酵母 (麵包酵母、 啤酒酵母與發酵的食品,例如醋)






麩質的特別說明


麩質所造成的問題既廣泛又未被診斷出來。對麩質過敏最嚴重的情況是腹腔疾病,每一百人當中,就有一人受到影響,或換算成三百萬名美國人,而大部分都沒有被診斷出來。較輕微的情況更為普遍,影響所及,高達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口。


 


雖然有很多的檢測可以協助自己確認過敏的情況,要瞭解自己是否受到影響,唯一的方法就是短時間內排除所有的麩質,再看看自己的感覺。


然後再吃含有麩質的食品,看看有何情況。這種親身體驗比任何的測試更有效。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別讓過敏兒 變成過動兒


更新日期:2010/02/27 04:11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中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研究發現,過敏可能與過動症有關,過敏兒罹患過動症的機率,是非過敏兒的2.8倍,雖然因果關係尚待釐清,但醫師觀察到,治療過敏對於改善過動症似乎有幫助。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台灣地區過敏性鼻炎盛行率高達2到3成,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近期門診觀察,患者中,有近1/3為2到6歲幼兒。



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楊曜旭表示,陸續有研究顯示,過敏除與免疫系統活化有關,也可能與某些神經傳導物質有關,過敏與過動間可能存在某些關聯。



然而,過敏與過動症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兩者有共同致病機轉,還是彼此間有因果關係,目前都還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研究。



楊曜旭表示,臨床上發現,針對罹患過敏疾病的過動症兒童,當過敏獲得控制後,有部分病患的過動症,似乎也可以獲得改善。



相對地,過敏性鼻炎屬上呼吸道發炎,若沒有好好控制,下呼吸道也可能開始發炎,出現氣喘的機率會高好幾倍。



楊曜旭表示,除了過敏原外,遺傳或其他環境因素,例如:油炸高熱量食物、刺激性的化學物質、二手菸、污染的空氣、病毒感染等,皆被證實「直接」或「間接」與過敏性鼻炎有關。



一直以來,我常在門診提醒家長過敏兒常會發生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狀況,某些家長也反應,當他們詢問一些兒童心智科醫師的時候,都會被視為無稽,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最近國內台大醫院的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與中研院研究發現:過敏兒罹患過動的機率,是一般非過敏患者的2.8倍。而且臨床觀察,治療過敏對改善過動有幫助。國外的臨床研究也發現,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的人,七成以上有過敏的症狀,藉由改善過敏,過動的改善甚至高達九成。提醒大家,並非過敏一定會產生過動,但是有過動的人,往往有過敏的困擾。


讓我們參考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所著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觀點:


在吃過飯以後,曾經發生頭昏腦脹、注意力無法集中、感覺大腦疲勞、或者感覺悲傷憤怒嗎?禁食或隔餐是否會讓自己精神比較清醒、記憶力集中且神清氣爽呢?如果有這種情況,表示我們所吃的食物,其中有一種對食物過敏所展開的報復。食物過敏是什麼?又是如何影響大腦呢?


過敏是一種發炎反應……身體啟動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常是保護身體免於這個侵略者的傷害。身體所啟動的反應一每個人的基因組合而異,涵蓋中度的皮膚發炎、頭昏腦脹、侵略性行為、焦慮、沮喪等等。


食物過敏到底是什麼?


食物過敏有二大類型:急性與遲發性。每個人都知道急性(或IgEe過敏),因為發炎是立即反應且情況慘烈。如果吃了花生,突然喉嚨緊縮、皮膚出現蕁麻疹,而且呼吸困難,以後就不能再吃花生了,因為可以從這種情況判斷對花生過敏(大部分的醫師對過敏的瞭解僅侷限於此)。但是遲發性過敏(或者IgG過敏)是偷偷摸摸的。有可能星期一吃了一片麵包,星期三感到沮喪,或者是今天吃了一塊乳酪,明天開始偏頭痛。這是很難產生聯想的兩種狀況,因為食物會造成這種影響,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傳統的醫學常會忽略這種類型的過敏。但在我的門診中,治療這種遲發性的過敏,讓呈現出各種疾病的患者得以復原,是我最得力的治療方法之一。


……遲發性過敏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我們二十一世紀的許多習慣導致我們免疫系統不受外來食物、病蟲與毒素侵擾的防護層破裂。那道防護層就是我們的腸道。人體免疫系統的60%就在那道防護層之下。在腸道的內層破裂之後,被當成外來侵略者的食物粒子啟動免疫系統,而這種情況引發了連鎖反應,導致全身的發炎,包含腦部在內……事實上,現代社會中氾濫的情緒與大腦障礙問題,其中有很多是因為「腸漏」所引起……


所引發的現象稱為「大腦過敏」---這是大腦對食物所產生的特定反應。這些過敏有點像鼻子過敏,就好像大腦裡面流鼻水一樣。但是所呈現出來的症狀是疲勞、記憶力喪失、頭昏腦脹、或是更嚴重的沮喪、焦慮、強迫症狀、自閉症……食物過敏造成新陳代謝的失調,會導致眾多的精神症狀,包含疲勞、頭昏腦脹、思考反應遲鈍、暴躁易怒、激動、侵略性行為……過動、自閉症、學習障礙……


最近一項突破性的研究顯示,過重以及血管內已經有膽固醇病變的兒童,都有較高的IgG抗體,這顯示相較於正常體重的兒童,遲發性過敏與發炎的情況更為嚴重……


著名的科學專業期刊Science與Gut確認了食物與感覺之間的關連,這是被醫學界所忽略的一點。處理食物過敏,是身心與大腦健康的基礎。


其他更多的內容,請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內容。


改善身體功能大腦的失衡進而療癒大腦,這是可以做到的,衷心期望有更多的人能瞭解這樣的觀念及作法,幫助患者重拾真正的身心健康,遠離相關藥物的依賴與控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NN:花生減敏治療獲重大成就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2/22 16:58



(中央社台北22日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今天報導,對某些有嚴重食物過敏的人來說,花生如同毒藥,有些甚至只要一點點花生碎片就可能引發致命反應。



但新研究顯示,免疫療法可能抑制這些致命反應。這種與減敏注射引用相同原理,只應用在食物的治療方法,是在嚴密監控環境下,連續數月給病人服用少量但逐漸增加的花生。



這項由英國「劍橋大學醫院」(CambridgeUniversity Hospital)進行的研究,本月19日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Advancement of Science)年會中提出報告。



劍橋大學醫院研究員克拉克(Andrew Clark)醫生說,研究小組下月將以已完成的研究為範本,但增加控制組,開始對104名兒童進行隨機抽樣但嚴格控制的實驗。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食品添加物安全管制辦公室」(Office of Food Additive Safety)官員盧西歐里(Stefano Luccioli)說,美國每年約有3萬人因嚴重食物過敏送醫急診。根據「梅約醫院」(Mayo Clinic)統計,4%的成人與6%到8%3歲以下兒童有食物過敏問題。



克拉克說,在已完成的研究中,23名對花生過敏的兒童每日食用1公克的花生,並在每兩週後審慎增加花生的食用量,一直到他們能夠每天吃約5顆花生。



克拉克說,他們每天吃這樣份量的花生至少6週,除了少數口腔刺痛或腹痛外,大多數都適應良好。



克拉克說,研究結果顯示,23人中的21人,也就是91%的兒童每天能安全食用至少5顆花生,沒有任何過敏反應。另外兩名兒童之一每天能吃2顆花生,另一則退出實驗。半年之後,有19人一次能吃12顆花生;一年後,有15人一次能吃32顆花生。他們並表示已經不必因擔心過敏而仔細閱讀食品標示了。



並未參與研究的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MountSinai Medical Center)小兒科助理教授諾瓦克魏格辛(Anna Nowak-Wegrzyn)說,「這個研究很令人振奮。這些人原本對一點點(花生)就有過敏甚至致命反應,研究竟然讓他們能夠容忍如此大量的花生。」



她接受CNN訪問時表示,「即使不能根治,但我相信未來3到5年內我們就可以給病人提出治療方法。」



專家表示,延後兒童食用常見過敏源食物如牛奶、大豆等並無好處,過去的觀察研究顯示,早期的避免甚至可能增加罹患過敏症的機率。



專家提醒說,類似研究是在專業人士密切觀察下進行,旁邊有緊急醫療隨時待命,並不適合在家中進行。(譯者:中央社楊超寰)990222





過敏反應,可以粗分急性過敏反應及慢性過敏反應,急性過敏反應以免疫球蛋白IgE反應來表現,一般而言,有某些嚴重急性過敏原的人,在接觸了過敏原之後,大約半個小時,最常不會超過兩個小時就會有過敏反應發生。在急性過敏的治療原則,一般而言,大多是能避最好避免,但對一些吸入性及接觸性的過敏原,例如塵蟎這種在台灣非常普遍的過敏原來說,尤其是塵蟎喜歡的環境,就是溫暖潮濕,因此,對很多過敏的人來說,即便知道對塵蟎有過敏的人而言,想要儘量避免都有很大的困難。一般都是從居家環境改善開始,諸如改用抗菌防蟎的寢具,同時,配合除濕及減少地毯或者絨毛玩具的接觸,除此之外,鮮少人知道其實還可以透過減敏療法來幫忙。


最近美國有臨床研究發現,對花生有嚴重過敏的人,若能以微量的花生(每天一公克),兩週後審慎地慢慢增加重量,到後來,23有個實驗對象有19個人,半年後,可以吃到12顆花生,一年以後,有15個人可以吃到32顆花生,這就是減敏治療的治療方式。國內的健保醫療,對某些有過敏性鼻炎合併有塵蟎過敏的患者,能夠提供塵蟎方面的減敏療法,方法與上述類似,接受治療的人,開始每一到兩週,接受一次塵蟎過敏原的減敏皮下注射,注射物的內容物,即是從塵蟎身上萃取下來的蛋白質,稀釋成低濃度,然後以緩慢的梯度慢慢增加,療程通常需少都要半年以上。


對其他過敏原反應不明顯的人,單純做塵蟎的減敏療法,常可以在此單一醫療法獲得極大的改善,但在臨床上的觀察發現,有塵蟎過敏的人,往往也容易合併其他過敏原的問題,尤其是一般醫療人員不熟悉的慢性過敏原,更像是暗箭一樣難防,這部分若沒有透過相關的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來瞭解,在改善上往往難竟全功。減敏療法建議不要在家裡自己做,因為在過程中,有時候還是有機會出現急性過敏反應的狀況,若沒有醫療環境的監控,無法做立即的處理,因此容易發生危險。一般做完減敏治療需在醫療院所觀察半個小時左右,就像大家打完疫苗不能馬上離開一樣。


過敏反應,除了可能會造成呼吸道問題(例如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等)、還有皮膚、腸胃道、生殖泌尿道等等問題,很多父母並不清楚,小孩上了小學還會尿床,其實與他們的過敏是有關係的。此外,過敏造成小孩的易怒、衝動控制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過動的情形,其實還蠻常見的,國外曾有大規模的統計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的患者,七成以上有過敏的問題,因此,對這七成的ADHD患者若能在過敏上找出過敏的根源,予以相關的飲食調整與其他方式(例如急性過敏的減敏療法),改善的比率達九成以上。改善過敏,也能提升免疫力,過敏兒幾乎是藥罐子,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當我們談到過敏改善,運動也是增加身體免疫力,同時生活作息正常,也能幫助過敏的改善,現在過敏人口似乎與日遽增,與太乾淨也有關係,過去我們也提醒大家,適當地接觸一些泥巴及外來的不潔物,其實是在幫助免疫系統鍛鍊,進而減少過敏的狀況,相關的文章請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366&prev=15458&next=14726&l=f&fid=2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補充維生素D 預防心臟、糖尿病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2/23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中年人、年長者若要避免心臟病、糖尿病纏身,更要適量補充維生素D。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ofWarwick)研究發現,中年人和年長者若攝取充足的維生素D,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的機率就能減少43%。



英國華威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分析1990到2009年醫學文獻發現,維生素D攝取量和心血管代謝病變大有關係,心血管代謝病變包括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



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魚類如鮭魚、鮪魚、鯖魚和魚肝油、牛奶等都含有維生素D,陽光紫外線也能幫助身體產生維生素D。



研究人員整理28份研究報告,研究對象有99745人,涵括各種族裔。研究結果顯示,和體內維生素D最少的人相比,若維生素D非常充足,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減少33%,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風險各自下降55%、51%。



這項研究發表於「歐洲更年期期刊」(Maturitas),研究人員奧斯卡‧法蘭克(OscarFranco)博士表示,中年人、老年人若攝取充足維生素D,對減少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最有幫助。



維生素D不只是對心臟病及糖尿病有直接的助益,其實對身心健康來說也關係重大,以下是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內容中關於維生素D的資料,請大家參考


維他命 D  沮喪與失智症的關鍵


自己是否缺乏維他命 D?  利用以下的小測驗來找出解答。


 


如果答案為「是」,則在左邊的方格打勾。然後利用以下的分數欄看看自己的情況有多嚴重。


 
























































 



維他命 D 測驗*



 



我有季節性情緒失調(SAD)或冬季憂鬱的情況。



 



我的精神敏銳度或記憶力衰退。



 



我的肌肉疼痛或衰弱。



 



我的骨頭柔弱 (按壓脛骨如果會痛,表示缺乏維他命 D)



 



我是室內工作者。



 



我不曬太陽。



 



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有擦防曬油。



 



我居住在佛羅里達北部。



 



我不吃肥腴的小魚,例如像青花魚、鯡魚、沙丁魚(膳食維他命 D的主要來源)



 



我有骨質疏鬆症。



 



我的骨頭斷了二根以上或是有過髖部骨折。



 



我有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



 



我有骨關節炎 (缺乏維他命 D會讓骨頭變得脆弱,讓情況更惡化)



 



我經常感染。



 



我有前列腺癌。



 



我的肌膚黝黑 (白種人以外的任何種族)









 



我的年齡60歲以上。



 


 


每一格一分,一到八分代表輕度到中度的缺乏,九分以上代表嚴重的缺乏。


影響了一半以上人口的維他命缺乏症,卻幾乎都沒有接受診斷,而且連帶產生了沮喪、失智症、多種癌症、像多發性硬化症與纖維肌痛症等自體免疫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肌肉疼痛與骨質流失,是哪種維他命?


 


哪種維他命是我們的食物所無法供應的? 我們對哪種維他命的健康需求量是政府建議劑量的25? 哪種維他命是令人痛苦的隱藏原因,治療方式卻是易如反掌呢?



答案就是維他命D。猜對了嗎?


 


在我行醫的近十五年來,我一直致力於找出讓身體處於最佳狀態的方式。這幾年來,我對特定營養素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感興趣。近五年來,我幾乎對每位患者進行維他命D缺乏症的檢測,結果令我十分震驚。而維他命 D含量達到最佳狀態時,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也令我讚嘆不已。


 


每種營養素都有其功能,但是維他命D缺乏症這種重大疾病,卻一直被醫生與公衛官員所忽略。這牽涉到沮喪、失智症、死亡風險提高、甚至是自閉症。看看以下的研究:


 


·        在一份對老年患者的研究中,維他命D的平均量是18 ng/ML(毫微克/毫升),而正常量是50~80維他命 D含量最低的人是最沮喪的,在失智症與認知功能的客觀檢測中,表現也是最差的48


·        我們知道冬天的維他命 D數量會陡降,伴隨著季節性情緒失調(SAD)或冬季憂鬱,補充維他命 D可以預防這種情況49


·        對於子宮內腦部發育的新發現,認為維他命 D缺乏症與自閉症息息相關。維他命 D是腦部正常發育所必須的,可以降低自閉症的腦部發炎症狀50


·        內科醫學檔案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一份針對維他命D補充的隨機試驗中,發現所有疾病的死亡率降低了7%。如果是某種藥物,這早就是頭條新聞了51


大部分的醫生認為沒有軟骨病,就表示沒有缺乏維他命D。這是極大的錯誤。真正的問題並不是需要多少量才不會得到軟骨症(一天400單位),而是多少量才可以維持最佳的健康狀態,以及人體正常運作所需要的量(一天大約500010000單位)


 


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已經不是大自然為我們所準備的原始環境(並不盡理想)。日照較少的北方居民不再以肥腴的野生魚類為主食,例如像青花魚、鯡魚與鱈魚油,這是少數含有天然維他命D的膳食來源。


對於其他的人,關鍵是陽光。我們人體對維他命D的需求量,80~100%來自於曬太陽,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在室內生活與工作。而對皮膚癌的疑慮又鼓勵使用防曬油,阻擋了97%皮膚所製造的維他命D。使用防曬產品、古銅膚色曬劑、緯度升高、季節的日照改變、老化、穿著覆蓋大部分軀體的衣服,都可能造成我們缺乏維他命 D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醫學、生理學與 皮膚科 教授,也是維他命 D的先驅麥可 侯力克(Michael Holick)醫生所做的最新研究52,建議一天的攝取量達2000IU53。或者是足以將25-羥基維他命 D維持在血濃度40~60的劑量。救生員的維他命D血濃度超過100,卻不會中毒。


 


除非我們每天都在海邊曬太陽、一天吃30盎司的野生鮭魚、或是一天喝下10湯匙的鱈魚油,否則就是需要補充。讓血濃度維持最佳範圍(50-80 ng/mL)所需的量,將依年齡、居住緯度的基因遺傳、以及一年所曬的陽光,甚至不同時間而定。


 


高劑量會中毒的說法實在是很嚇人,但是一項針對健康的年輕男性所做的研究,每天攝取10000單位的維他命 D,連續20星期之後,並沒有中毒的現象(不過我不會在沒有醫生的監督之下嘗試)



以下是一名患者的故事,可以說明維他命 D的功效有多麼強大。


 


諾拉是52歲的印地安婦女,居住與工作都在波士頓。她是一名軟體程式設計師,工作地點在一棟老舊建築物的地下室。每年冬天她都會陷入深沉而幽暗的萎靡狀態。她恐懼縮短的白天。


 


就像大部分的婦女一樣,她盡量避免曬到太陽,以預防皮膚癌與皺紋,在陽光底下一定會擦防曬油與戴帽子。


 


她也發現肌肉疼痛的症狀在冬天加劇,醫生告訴她有骨質疏鬆症,還有季節性情緒失調(SAD),這表示她在冬天會陷入憂鬱。


 


我們發現她的維他命D含量極低。在補充高劑量維他命 D的幾個月之後,她的維他命 D 恢復正常,她的沮喪隨之煙消雲散,肌肉疼痛的問題也解決了。



 更多深入的內容請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抗癲癇藥「癲通」治酸痛 不適用藥害救濟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2/23 04:11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症暨外傷中心毒物科主任洪東榮昨天指出,年假期間一連遇到2例,服用抗癲癇藥物「癲通」(見右圖,記者徐夏蓮攝)治療腰酸背痛,出現強烈皮膚過敏反應而掛急診,但因此藥物規範的適應症是抗癲癇等症,並非用來治療酸痛,患者因此不能提起藥害救濟,提醒醫師及患者注意!



洪東榮主任昨天指出,「癲通」是知名抗癲癇藥物,衛生署規範它的使用適應症為抗癲癇、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三叉神經痛等症,但由於此藥對治療神經痛確有效果,又沒有一般止痛藥會引起胃潰瘍等不適,據他所知,有不少醫師會針對腰酸背痛服用一般止痛藥不見療效的患者,開此藥讓患者服用。



少數病例出現過敏症狀



藥即是毒,任何藥都是有一好沒兩好,「癲通」也不例外,少數病人會因個人體質因素,服用後產生「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出現強烈的皮膚過敏反應,皮膚起紅疹、長水泡、口腔黏膜、外陰部、肛門皮膚潰瘍,讓患者吃喝拉都痛苦不已,嚴重的甚至會引起肝、腎衰竭、皮膚潰爛。



嚴重者肝腎衰竭、皮膚潰爛



這2例患者都是40歲左右的婦女,因腰酸背痛,醫師開給她們「癲通」服用,2人都出現嚴重紅疹反應,其中一位服用2天後覺得頭暈、發燒自行停用,改服中藥,身上出現嚴重紅疹掛急診,一度以為是中藥引起的,但因之前才有一位婦人因服用「癲通」皮膚嚴重紅疹掛急診,一問之下她也服用,應是「癲通」引起的可能性居大。



洪東榮主任昨天表示,治療腰酸背痛的藥物很多,建議醫師最好不要開「癲通」給腰酸背痛的患者服用,非開不可一定要提醒患者注意,一旦有過敏反應就要馬上就醫。



顛通Carbamazepine是抗癲癇藥物,神經科方面主要是用於治療癲癇、精神科會拿來治療雙極性疾患,顏面五官科(耳鼻喉科)則會拿來治療三叉神經痛。Carbamazepine於1962年上市,最早是用來治療三叉神經痛,而非癲癇,1965年在英國才開始核准用於癲癇控制。美國一直到1974年才被核准用於癲癇控制。至於會被拿來治療躁鬱症,則是在1971年,日本有兩位醫師Drs. Takezaki and Hanaoka ,拿來和抗精神藥物並用,去控制難治型的躁症,在精神科治療中,如果發現患者單一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往往會合併多重藥物治療。另外,也有一個Dr. Okuma自己單獨以顛通來治療躁症而成功,日本之所以會拿這顆藥來控制躁鬱症,主因是因為在當時,鋰鹽(躁鬱治療藥物,需小心監控血中濃度,因為不小心就會過量引發中毒症狀)在日本未獲准上市,因此他們想其他控制情緒的替代藥物。


服用Carbamazepine之注意事項如下:




  • 罹患腎、肝或心臟疾病、高血壓、青光眼的患者,以及老人、孕婦或授乳的病人等使用宜小心
  • 停藥要慢慢的調整劑量,若突然的改變,可能會導致或癲癇的連續狀態(status epilepticus)
  • Tegretol須在監測下小心使用。服用本品不宜開車或從事危險性工作
  • 有嚴重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或者肝腎功能異常及老年人,使用Tegretol須注意調整劑量
  • 骨髓抑制的病歷,和嚴重的高血壓、對Carbamazepine過敏者,心臟房室阻斷的病人,不可服用

最嚴重的、有時甚至會產生致命的皮膚反應,包括中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和史蒂文斯-強森症候群,在藥物治療的後遺症上都有臨床報告。



  1. 食慾減退
  2. 口乾
  3. 乾嘔
  4. 腹瀉或便秘
  5. 頭痛
  6. 暈眩
  7. 嗜睡
  8. 運動失調
  9. 視覺調節作用異常
  10. 複視
  11. 老年人偶而發生的精神上混亂及激動

尤其在治療初期、通常經過7~14天或暫時降低劑量,這些副作用就會自然消失,其他因本品的抗利尿作用導致的低血鈉症,有時無伴隨嘔吐、頭痛、精神混亂,則較少發生,白血球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再生不良性貧血、血栓性栓塞、心臟傳導異常、肝炎、蛋白尿、淋巴節腫脹等也曾有相關報告。


在臨床上,有些醫師會把這種藥物用來治療其他疾患,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精神分裂症、幻肢症候群、鎮發性的極度疼痛甚至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請大家注意,若是在非適應症狀況下而發生嚴重之副作用,是無法得到藥害補助的。一般醫師若要將此藥開在OFF-LABEL (非核准適應症)疾病,也應先知會患者可能會產生的相關副作用及後遺症,萬一發生應儘速求醫處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幼兒五合一疫苗 3.1起免費打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2/23 04:11



三合一改五合一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配合衛生署政策,幼兒傳統三合一疫苗改為五合一疫苗,3月1日起免費注射,衛生局呼籲,家中有出生滿2個月、4個月、6個月新生兒,可前往醫療院所施打。



衛生局疾管處指出,以往新生兒施打五合一疫苗需要自費,費用約在1500至2000元間,很多父母親都選擇花錢讓孩子有更多保護;今年起,五合一疫苗免費施打可說是政府放送福音,民眾只需負擔掛號及診療費用,醫療院所收費最多不得超過120元。



傳統三合一(白喉、破傷風、全細胞性百日咳)疫苗改為五合一(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



五合一疫苗中全細胞性百日咳成分,改為非細胞性百日咳,可大幅減少接種後出現發燒、注射部位紅腫等不良反應;同時也因應小兒麻痺根除期程,改用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IPV),並增加對b型嗜血桿菌(Hib)免疫力,讓寶寶打一針,就能同時獲得避免5種傳染病的保護力,也節省家長往返醫療院所負擔。



兩者不會排斥



疾管處強調,五合一疫苗接種時程為出生滿2個月、4個月、6個月嬰幼兒各接種1劑,1歲半再追加1劑;疾管處表示,3月1日起全市152家醫療院所都可施打,先前施打三合一疫苗新生兒,第2、3劑施打五合一疫苗,不會產生任何排斥作用,家長不需擔心。



很欣慰看到三月一日開始,大家可以利用健保讓寶寶來施打五合一疫苗。為何要把三合一改為五合一疫苗呢?我想提供一些補充資料供大家參考:


三合一與五合一疫苗的不同之處比較如下:


三合一疫苗當中的百日咳所引起的副作用會較大如發燒(約30%)。哭鬧不安(約30%)。局部腫痛(約40~50%)等。新三合一疫苗就是-注射一針新型百日咳 + 白喉 + 破傷風,並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新三合一疫苗可減少傳統三合一疫苗產生的發燒。紅腫。硬塊。疼痛。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等副作用。


五合一疫苗就是:新三合一疫苗 + 去活化性小兒麻痺注射疫苗 + B型嗜血桿菌疫苗,合成一支針。因將小兒痺疫苗改成注射方式,所以寶寶就不用注射前後不能吃東西,也不怕因哭鬧或吐影響到藥物吸收。
新型的疫苗據說都不含乙基汞,這點請大家再注意一下。乙基汞一般被用來當防腐劑,但是國外的大藥廠已有技術以非乙基汞來取代,先進國家施打的疫苗也都不含乙基汞(thimerosal-Free),儘管在自閉症的成因上,因為施打疫苗的乙基汞是否為自閉症引發的成因未有定論,但為了寶貝的健康,安全才是上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社論:誰在決定我們的健康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0/02/22 00:07 社論



國內有近10萬糖尿病患服用的「梵帝雅膜衣錠」(Avandia)和「梵帝美錠」(Avandamet)又出問題了,雖然消息登上各大報,但這絕對不是「新聞」,早在2007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就已經發出類似的警告:該藥使用者每個月有數百人出現不必要的心臟病發與心臟衰竭。不過製造該藥的跨國藥廠葛蘭素史克公司一方面堅稱FDA的研究報告證據不足,另一方面卻又在藥品仿單(說明書)上註明「重度心臟衰竭、肝功能異常或有活性肝疾病患者應停止使用本藥」,以規避責任。



而且這一則「新聞」在台灣只是行禮如儀的出現;交待FDA的報告和國內用藥的狀況,再刊出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回應,表示會密切注意國外更新的研究或報告,屆時再決定下一步是否建議該藥下架。梵帝雅曾是葛蘭素藥廠的暢銷藥,2006年銷售額高達32億美元,但是目前梵帝雅在國內糖尿病用藥市佔率僅8%左右,尚有同為葛蘭素史克藥廠的梵帝美、武田製藥的愛妥糖(Actos),以及中國化學製藥的泌特士(Glitos)等,都是成份類似的學名藥,為了避免「衝擊」其他藥廠,就只挑出遭FDA點名的藥品報導,其他相似成份的學名藥避而不談,這樣的「新聞」究竟是要為民眾健康把關,還是在無法隱瞞的情況下,將「傷害」降到最低?



不久前,衛生署為了替擴大開放美國牛肉政策背書,才剛大肆宣揚美國FDA報告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據此要求民眾接受全面開放美國牛絞肉與內臟等高風險、但是FDA卻宣稱安全的產品。當時在美國肉商的廣告、遊說和美國政府的壓力下,衛生署以犧牲民眾的健康為代價,來滿足肉商與美方的利益。如今面對FDA宣稱有風險的藥品,又在藥商的遊說和壓力之下,FDA的報告忽然變得無關緊要,衛生署反而主動的「密切注意」國外其他研究或報告,希望為藥商翻盤。FDA報告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相隔不久即有天壤之別,可知科學鑲嵌於社會,科學證據從來不會「自己說話」,只是提供我們做決定時的依據而已。



因此,誰在決定我們的健康?誰在選擇使用哪些科學證據,決定讓我們的健康曝露於什麼風險之中?藥商、肉商的意見可以成為衛生署決策時的參照,民眾的聲音卻顯然不是這樣去政治、非社會的專業組織如消基會所能代表,唯有在這類議題中組織、動員社會大眾(儘管一部分也好),才能真正為我們自己的健康把關。



糖尿病藥梵帝雅 3、4級心衰竭病患禁用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2/22 04:11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美國研究指出,「梵帝雅」等屬thiazolidinedione類的第二型糖尿病用藥,可能增加充血性心衰竭風險,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昨日再度呼籲,整體心臟衰竭狀態第三級或第四級的病人,禁止使用該藥品。而已知有心臟疾病或是屬於心臟病發作高危險群的患者,也應主動告知主治醫師,以審慎評估用藥。



根據衛生署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過去十年來有四十三件疑似使用該成分藥品後出現輕微血糖過低或輕微肝功能指數升高等不良反應,只有一件嚴重不良反應,但其因果關係無法確立。



TFDA表示,衛生署將密切注意國外更新的研究報告,也會要求藥商提供相關試驗或研究資料,進行風險效益再評估,再決定下一步動作。



事實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早在九十六年七月三十日與藥物安全專家及臨床醫師召開會議,最後建議該藥品的臨床效益仍高於風險,應可繼續供病患治療用,惟需加註警語提醒該藥有引發缺血性心臟病發作風險。



此外,FDA也提醒醫療專業人員以該類藥物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時,應監測病人心臟衰竭的徵兆或症狀,例如快速的體重增加、呼吸困難、水腫等,一旦發現上述徵兆或症狀,應考慮停用或降低劑量;同時也提醒有限行動力或臥床等狀況之嚴重心衰竭病患,應避免使用此類藥物。



Avandia(Rosiglitazone)是一種用於控制血糖的藥物,商品名安糖健(Avandia)。製劑為藥片,每片含2mg、4mg或8mg馬來酸羅格列酮(Rosiglitazone maleate)。Avandamet則是複方,主成分除了Rosiglitazone外加另一種降血糖藥物glimepiride。這類藥物在2006年的消量達到高峰,到後來因相關報告,銷量開始急遽萎縮。儘管在研究上,有不同的報告結果,但是已經有副作用甚至是致命副作用的部分還是讓我們多瞭解一下吧!


2007年關於服用此藥會增加心臟病發的研究,FDA也發出相關警語:


Nissen SE, Wolski K (2007). "Effect of rosiglitazone on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 N Engl J Med 356 (24): 2457–71. doi:10.1056/NEJMoa072761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May 21, 2007). "FDA Issues Safety Alert on Avandia"


在2007年七月FDA正式發生官方的警語:Avandia(Rosiglitazone)用於治療糖尿病時,與使用安慰劑的患者比較,發生心肌缺血(包含心臟病發)危險性明顯增加。



在2009年知名的研究期刊LACENT發表:因為Rosiglitazone的使用,導致心臟衰竭而住院甚至死亡的比例明顯增加,相關資料請見:


Home PD, Pocock SJ, Beck-Nielsen H, et al. Rosiglitazone evaluated fo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oral agent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 (RECORD):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open-label trial. The Lancet.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at: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B6T1B-4WGD87Y-1/2/0efabb7eba7ca1f4f7c556bd636e19ab.


除了心臟問題以外,藥廠的臨床觀察也發現,這顆藥的服用會增加骨折的危險性,詳細資料請參閱:


Kahn S, Haffner S, Heise M, Herman W, Holman R, Jones N, Kravitz B, Lachin J, O'Neill M, Zinman B, Viberti G (2006). "Glycemic durability of rosiglitazone, metformin, or glyburide monotherapy". N Engl J Med 355 (23): 2427–43.


同時這顆藥的使用,也可能造成黃斑水腫,甚至造成部分失明的危險性,在肝毒性的副作用方面,有幾個研究報告指出,在服用此藥(建議劑量下)的2-4週後,血漿中的濃度會明顯上升,這表示肝臟無法代謝肝要,同時合併存在肝功能異常的狀況,有興趣深究的人可參考:


R. Baselt, Disposition of Toxic Drugs and Chemicals in Man, 8th edition, Biomedical Publications, Foster City, CA, 2008, pp. 1399-1400.


長期以來,部分藥廠的行銷政策與用藥安全往往存在一些矛盾,這次的事件並非偶發事件,其他科的藥物過去也被陸續地報導過,因此提醒大家務必對自己、家人及親友的用藥資訊,有更完整的資訊及瞭解,否則等到藥物嚴重副作用一旦發生,就算有相關補償,往往也無濟於事,悔之晚矣。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歲童過目不忘、英文溜 竟是患罕見疾病!


NOWnews 更新日期:2010/02/18 09:16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許多電影裡的主角擁有超能力,令人羨慕不已,而現實生活中也有超強記憶力的小孩,廣東一名7歲男童小豪,在3歲時就能以英文跟老師對話,但經過檢查卻發現,他竟然是患了罕見疾病。



電影《第三類奇蹟》中,約翰屈伏塔飾演一名被一道光打中後,就擁有過目不忘超能力的人,而現實生活裡,住在佛山的小豪跟電影主角一樣擁有超強記憶力。記者拿著照片問:「這是PHOTO嗎?英文怎麼拼?」小豪回答:「是的,P-H-O-T-O…」他又隨手拿起玩具吉他,說:「吉他,GUITAR…G-U-I-T-A-R…」



據了解,小豪3歲時,就能以英文跟幼稚園老師對話,還得了不少獎狀。小豪母親表示:「2歲到3歲的時候,發現他記憶力好,可以說是過目不忘,特別是英語。」雖然感到很自豪,但小豪越長越大時,父母卻發現他特別好動,還常常自言自語、答非所問。小豪父親說:「我擔憂他現在回學校,一班的老師學校會以為這種兒童不正常。」



經過醫生檢查,才發現小豪有過人記憶力,是因為患了阿斯柏格綜合症這種罕見疾病。不過,醫生指出,這屬於機械記憶,完全不經思考。目前,小豪已經接受治療,父母希望他可以趕快恢復快樂的童年生活。(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湘宜)



最近,在大陸廣東一名七歲小孩,從小擁有同年齡難以項背的記憶能力,而後被證實他有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disorder)。這讓我聯想到的電影不是第三類奇蹟,而是雨人這部電影,雨人(Rain Man)是1988年上映的美國電影,以兄弟之情為主題。是由巴瑞·李文森(Barry Levinson)執導,劇本是由羅納德·貝斯(Ronald Bass)及巴利·莫亞(Barry Morrow)撰寫。這個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劇情大綱如下:


查理自小失去母愛,他一直以為自己是獨生子,因在年少時偷開父親的轎車而與父親關係決裂。查理只記得「雨人」是他小時候的玩伴,雨人經常唱歌給查理聽。長大後,查理已忘掉「雨人」是誰。


在劇中,雷蒙怕下雨,還把自己的名字唸為「雷曼」(Rainman),取其音為「雨人」。


查理一直經營小型汽車公司,但環保部門對汽車的審批嚴緊卻令他無可奈何。不久,他接到父親離世的消息,決定回老家辦理父親身後事及繼承遺產。但發現父親把房屋及大部份約三百萬美元的資產,放進信託基金給予雷蒙,只留下一輛1949年的舊款開篷轎車及玫瑰花園給他,但對這位由兩歲就分開,不見三十年的兄長毫無印象,於是決定尋獲他的兄長及誘騙他的資產。


雷蒙自小患有自閉症,他們的父親害怕雷蒙因失去母親,令他情緒受創而傷害到查理。於是送他至精神療養院隔離。一住就是三十年,直到查理在病院尋獲他。查理趁院方不注意時,偷帶雷蒙回洛杉磯,一路上想方設法取得父親遺留給雷蒙的遺產。然而,在往回洛杉磯的路上,查理發現雷蒙便是「雨人」,也就是他記憶裡小時候的玩伴。


某次途經一間餐館用餐時,雷蒙不小心打翻了牙籤盒,卻能即時算出盒內牙籤的數目。在查理發現雷蒙的記憶及數字上有莫大的驚人能力後,帶他至賭城賭場算牌,贏得了為數可觀的金額,湊巧解決了查理的於經濟上的危機。而更通過教導雷蒙跳舞和與雷蒙相處的時間,查理對雷蒙的兄弟情感漸漸甦醒。及後返回洛杉磯的住處,查理才驚覺自己對雷蒙的情感已經無法割捨了。


這時,三百萬的遺產於查理而言,已經比不上對雷蒙的情感。查理一直想爭回對雷蒙的撫養權,但在訴訟失敗後。雷蒙的監護權裁定給療養院方,而雷蒙也因此被送回療養院,雷蒙和查理因此分隔兩地,查理對雷蒙的依依不捨,讓查理最終明白到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不是金錢而是家人的情感……


有興趣的人可以把這部片子找來看看,但我提醒大家,亞斯伯格症不是導致當事人有過人記憶力的病因或是主因,而是對少數的自閉症或者高功能自閉症患者而言,他們擁有某些特殊的天賦,但大部分自閉症患者卻不是如此,智力都是偏低的,亞斯伯格症患者的智力常與一般人相當。


關於自閉症與高功能自閉症,過去我在部落格曾寫過文章介紹,還不瞭解自閉症及高功能自閉症(即亞斯伯格症)的人,不妨參考我之前的PO文: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6734&prev=6771&next=6703&l=f&fid=41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6703&prev=6734&next=6561&l=f&fid=4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是欠債 血清素不足作怪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2/19 04:11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卡債族老是重蹈覆轍或許不是個性使然,而是腦內血清素惹的禍?日本大阪大學科學家的實驗顯示,腦內血清素不足可能影響人類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或許可以為改善部分社會問題提供線索。研究成果發表於的美國「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



血清素是由名為「色胺酸」的胺基酸等在腦內生成,是人類精神活動不可或缺的要素。大阪大學研究團隊以二十一名男性為樣本,讓他們分別飲用添加不同濃度色胺酸的飲料,並將其分為色胺酸「過多」、「正常」、「不足」三組。等到實驗對象腦內血清素產生變化後,開始進行電腦圖形選擇遊戲。



遊戲會反覆出現兩張一組的圖片,一張代表「獎勵」,另一張代表「罰金」。實驗對象必須在選擇過程中記憶圖片代表的意涵,儘量提高獎勵,並規避罰金。結果發現,血清素不足的答題者,學習能力比其他組別遲緩,也無法避免高額罰金。



研究人員表示,只要血清素不足,回首過往行動並將其與當前結果相互連接的能力,就會變得較差。這項研究成果或許可以為重複舉債等問題行為做出科學解釋,進而提供解決線索。



這是一篇2008年的研究,基本上探討的是血清素濃度之高低與延遲獎勵能力的關係,延遲獎勵在EQ(情緒智商)中常被提出來做討論,基本上,與衝動控制有關,根據些研究顯示:血清素濃度低,相對來說衝動控制比較不好,這也會壓縮當事人的組織判斷能力,讓他們容易衝動,未經思考就輕易下決定,因此導致不良後果。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人,可以參閱原來的研究:


Nicolas Schweighofer, Mathieu Bertin, Kazuhiro Shishida, Yasumasa Okamoto, Saori C. Tanaka, Shigeto Yamawaki, and Kenji Doya
Low-Serotonin Levels Increase Delayed Reward Discounting in Humans
J. Neurosci., Apr 2008; 28: 4528 - 4532 ; doi:10.1523/JNEUROSCI.4982-07.2008


2003年及2006年各有一篇研究提到:與血清素合成的蛋白的基因功能不足,可能會導致憂鬱或者強迫症,有興趣的人可以找這兩篇文章來瞧瞧:


Borg J, Andrée B, Soderstrom H, Farde L (2003). "The serotonin system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s". Am J Psychiatry 160 (11): 1965–9.


Svenningsson P, Chergui K, Rachleff I, Flajolet M, Zhang X, El Yacoubi M, Vaugeois JM, Nomikos GG, Greengard P (2006). "Alterations in 5-HT1B receptor function by p11 in depression-like states". Science 311 (5757): 77–80.


那麼是否被懷疑有憂鬱或者強迫的人,就能靠目前用量最廣的選擇性的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來治療,我建議在藥物治療上最好保守些,讓我們參考些相關的臨床研究再決定。儘管SSRI被宣稱有比較少的副作用,然而對老年人來說,長期服用,可能導致骨質疏鬆,進一步資料請見:


Yadav VK, Ryu JH, Suda N, Tanaka KF, Gingrich JA, Schütz G, Glorieux FH, Chiang CY, Zajac JD, Insogna KL, Mann JJ, Hen R, Ducy P, Karsenty G (2008). "Lrp5 controls bone formation by inhibiting serotonin synthesis in the duodenum". Cell 135 (5): 825–37.


長期使用SSRI,對不少患者來說他們的血清素到頭來濃度仍低,結果仍無法有效提升血清素的濃度。藥物作用機轉,仍以抑制血清素回收為主,反之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上,除了補充血清素的來源,也就是特別的氨基酸(色胺酸Tryptophan)或者5-HTP的補充外,還針對其他抑制血清素的合成及正常運作的因素以檢測來瞭解,針對根源直接處理,這才是是比較根本及全面的作法,有興趣瞭解的人,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裡面提到造成造成血清素不足的幾個原因,例如:缺乏色胺酸或者低蛋白飲食、壓力與皮質醇(壓力荷爾蒙)過高、發炎、細胞無法製造、血糖失常、B6缺乏以及鎂的缺乏等等,這些可能的因素最好都一併瞭解與處理。


以下為血清素在體內如何合成的過程,也請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港府指泰爾絲異維A酸膠丸有嚴重副作用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2/12 21:52



(中央社記者王曼娜香港12日電)香港衛生署今天證實,網上拍賣治療痤瘡的「泰爾絲異維A酸膠丸」產品含有西藥「異維A酸」,可能會引致嚴重副作用,孕婦使用會導致胎兒畸形及自然流產。



  衛生署發言人表示,「異維A酸」口服時可用於治療嚴重暗瘡,但不應使用在一般的青春期暗瘡。



  這項藥品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引致皮膚乾燥起鱗屑、結膜炎、口乾痛、視力障礙、頭髮稀疏及情緒波動。



孕婦使用可引致胎兒畸形及自然流產,所以不宜於懷孕期間使用,應在停藥1個月後才可懷孕。



衛生署呼籲民眾立即停止使用「泰爾絲異維A酸膠丸」產品,並將產品銷毀或交給衛生署。990212





Isotretinin是維他命A的異構體,為用來治療青春痘患者的藥物之一,當服用高劑量時,容易產生類似他命A的毒性。除此之外,此藥一般服用容易產生的副作用如下:


輕微的青春痘惡化,皮膚、嘴唇及黏膜乾燥,手指甲或腳指甲的表皮感染,嘴唇發炎,皮膚發癢,酒糟鼻,皮膚脆弱、皮膚脫皮、皮膚潮紅,眼睛癢、結膜炎、對隱形眼鏡耐受性減低,高血脂,肝指數升高,永久性的皮膚變薄,頭痛,暫時性及永久性的頭髮變細(治療開始或者治療一段時間後),肌肉痛,關節痛以及背痛等等。


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包含:


嚴重的青春痘惡化,血糖上升,性慾減退或者勃起障礙,,紅血球的沈積增加,疲勞無力。


關於性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可以參考:


Tirado Sánchez A; León Dorantes G. (Nov-December 2005). "[Erectile dysfunction during isotretinoin therapy]". Actas urologicas españolas. 29 (10): 974–6.


更少見但一些嚴重的副作用,包含:


白內障,視神經炎,月經混亂,發炎性的腸道疾病,胰臟炎、肝炎、眼角膜變性,視神經水腫,不明顱內壓升高,骨質過度增生,骨質外的鈣化,精神病發甚至憂鬱等等。


在致畸胎方面,產生的後遺症大多是胎兒聽力及視力的喪失,耳垂不見,顏面畸形,及智力障礙,,在FDA的懷孕用藥分級中,被列為最嚴重的X級。


在美國,從1982年到2003年,有超過兩千名婦女在服用此藥後懷孕,多數婦女發生流產,大約有160個胎兒生下來有生殖缺陷,,於是在2005年八月十二日,FDA正式建議服用此藥的婦女不要懷孕。


在精神疾患方面,有數個研究發現,服用異維A酸可能會導致憂鬱症狀甚至自殺行為,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考:


O'Donnell J (2003). "Over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linking isotretinoin (accutane), depression, psychosis, and suicide". Am J Ther 10 (2): 148–59.


Bremner JD (2003). "Does isotretinoin cause depression and suicide?" (PDF). Psychopharmacol Bull 37 (1): 64–78.


 Bremner JD, Fani N, Ashraf A, et al. (May 2005).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alterations in acne patients treated with isotretinoin". Am J Psychiatry 162 (5): 983–91.


異維A酸本身潛在副作用相當多,對孕婦而言,更直接會導致流產及胎兒的嚴重生育缺陷,有服用此藥的婦女,務必停藥至少一個月才能懷孕,請大家多多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晚上特別撥時間觀賞由公共電視播放BBC製作的紀錄片:到底誰瘋了?之前已有簡介,錯過的人請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277&prev=16278&next=16248


但在此我想談談裡面的內容所帶給我們的省思。


首先,十個志願受試者,有五個曾被診斷有精神疾病,三名專家經過一週的生活觀察(包含相關簡單的心理衡鑑但非一般精神科使用的診斷性量表),在五名中,找出了兩位,一為強迫症,一為神經性厭食症,另一個有憂鬱症病史的人,還被三位專家認為是最不可能有精神疾病的人,另外兩位則完全認不出來,甚至把兩位從未有精神病史的人找出來,但被當事人直接宣告:你們錯了!這的確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震撼。


首先,我要對這三位精神病理學家的勇氣感到敬佩,因為他們冒著砸自己招牌的風險來進行這個試驗,不過他們在影片中示範的,就是一般精神科診斷的過程,當然,他們的評估與討論,並非一般精神科的診斷性會談,但診斷的精髓就是如此,純粹是表象的觀察與當事人的主述,無法藉由其他實驗室診斷、影像學甚至是病理組織檢查來確立診斷。三位精神病理學家,辨識出的第一名患者是強迫症,儘管當事人如何努力掩飾自己重複洗手或者其他強迫行為,但他在團體中,一起執行工作所顯示出來的強迫行為與過於求完美的態度與其他人相較至為明顯,因此最容易被辨認出來,此外,飲食性疾患接受的自我形象的接納與評估,當事人目前儘管已完全無飲食問題,體重也正常,但對自己身體胖瘦的比例,誤差高達30%,其他人則明顯的在10%以下,因此這成了診斷的關鍵。其他個案,像是憂鬱、躁鬱(雙極性疾患)甚至是社交恐懼三名患者,完全無法被辨認出來。


精神科的診斷看的是外顯的現象,因此在不同時間點看到的臨床表現,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當事人在所謂疾病緩解期時,甚至完全無症狀,因此,要從穩定的個案身上找診斷,無異是緣木求魚。在節目中,三位精神病學家經過這樣的洗禮,也承認精神科診斷與正常人之間,其界線其實相當模糊,也就是正常人會被診斷有精神疾病,有精神疾病的人會被當作正常人,因此,他們也覺得自己應該要更謙虛,尤其是在作所謂的精神疾病診斷這件事上,建議大家以更保守及謹慎的態度來瞭解與面對。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些個人特質,在遭遇生活困難及困惑時,精神及情緒也因此受影響,但這些情緒及精神的失控導致的功能失衡與精神科診斷的標籤之間,我們是否有清楚的概念?包含所謂的精神病理學專家在面對精神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界線也常常無法清楚的分辨出來,不是嗎?此外,曾被貼上精神科診斷的人,往往會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在節目中,那些曾被診斷有精神疾患的人,至始至終都沒有被辨認出來,對他們而言,其實是一種莫大的釋放,主要還是自己很擔心別人會看出他們是否有問題,但是現在連專家都看不出來,相信一般人更看不出來,因此其實不需要讓自己一直烙上精神疾病的陰影而走不出來。


在當住院醫師時,我曾經跟一名精神科患者會談,當我開玩笑的跟她說:你一定覺得自己沒瘋,而是大家都瘋了,因為其他人根本不曉得你真正的感受及親身經歷。我記得非常清楚,她聽完後,開懷的大笑,彷彿我是這世界上最懂她的人。儘管會談的過程中,我充分地做到同理這件事,但我很清楚這是她個人的投射。就像是過去蘇東坡的故事一樣:


蘇東坡有一天回家高興地向蘇小妹炫耀:今天我和佛印(蘇東坡的好友)比賽誰比較厲害,結果我贏了。


蘇小妹問:你們怎麼比呢?


蘇東坡回答:我問佛印你覺得我像什麼?


佛印回答:我覺得你像朵蓮花。


佛印接著反問蘇東坡:那你覺得我像什麼?


蘇東坡回答:我覺得你像一坨大便。


蘇小妹聽完馬上糾正蘇東坡:其實是你輸了,佛印心中有蓮花,所以看你像蓮花,你心中裝滿大便,因此看他像大便。


就像紀錄片中精神病理學家提到的,也許在精神科診斷這件事上,應該更謙卑一些。如果精神病理學家以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來看,幾乎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這輩子曾經經歷精神疾病的狀況(這是紀錄片裡面專家說的),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投射?


到底誰瘋了?值得我們大家一起仔細地探索。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心碎」真的會死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2/10 04:11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心碎」不僅是個用來形容悲傷情緒的比喻。人在經歷災難性的打擊或與愛人痛苦訣別時,心臟的變化真的有可能致死。這種肇因於極度哀傷、恐懼甚至氣憤的心臟衰竭症狀,俗稱為「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 )。



極度哀傷 左心室收縮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這類疾病在日本已經被描述了,稱之為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因為患者病發時左心室收縮,呈章魚壺狀。章魚壺就是日本傳統用來抓章魚的瓦罐。



華爾街日報九日引述美國心臟名醫沙克利的看法指出,心碎症候群好比心臟的「腦震盪」,它是由壓力情緒而非血管阻塞引發的心臟病,例如至親離世、遭遇嚴重意外、極度驚喜、激烈爭吵等都可以引發這種症狀。



猶如心臟的「腦震盪」



心碎症候群的症狀包括胸痛或呼吸困難,臨床表徵與心肌梗塞極相似,但純粹是心肌的狀況,和動脈血管梗塞無關。患者九成以上都是更年期後的婦女,對此醫界還沒有確切解釋。心碎症候群在所有心臟病患者中佔一%至二%,女性心臟病患中則佔六%。



當病患因心碎症候群症而送醫時,他們心臟收縮舒張的能力可能只剩原有的二十%,相當於嚴重心臟衰竭,因此有致命的可能。不過在多數情況下,病患都可以很快復元,心臟通常也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



經歷過心碎的感覺嗎?這在醫學上是可以觀察及診斷的。早在十幾年前,最早被提出來的名稱就是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章魚壺心肌症,主要是這種情形發作時,左心室會像日本傳統用來捕捉章魚的壺的形狀,讓我們看看章魚壺到底長什麼樣:



A是心碎症候群發作時的心臟左心室的變化,B是一般正常的狀況。


這種因巨大壓力產生的非缺血性心肌病變,發生率約在33%到100%之間,大多是當事人因為情緒性的重大壓力(例如所愛的的人過世)導致的心臟肌肉暫時變虛弱所引發,當然,重大的身體壓力也可能會發生。有興趣深究的人可參考:


Eshtehardi P, Koestner SC, Adorjan P, Windecker S, Meier B, Hess OM, Wahl A, Cook S (July 2009). "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allooning pattern, and long-term follow-up in a Swiss population". Int. J. Cardiol. 135 (3): 370-5.


造成心碎症候群的主要生理變化,是因為人體內,當事人因為心理壓力承受過大,讓體內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濃度急速上昇(大部分是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一般而言,這類的心肌病變在兩個月之內就會完全恢復。以發生機率而言,在停經的婦女身上比較多,相關資料可以參照:


Azzarelli S, Galassi AR, Amico F, Giacoppo M, Argentino V, Tomasello SD, Tamburino C, Fiscella A. (2006). "Clinical features of 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 Am J Cardiol. 98 (9): 1273–6.


雖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很少會造成當場死亡,當事人也能在幾天或者接下來的幾星期內恢復,不過,有出現心碎症候群的人,也不要忽略了這其實對身體是一種警訊,在2008年三月有一項觀察研究發現:當所愛的去世接下來的一年,遭逢變故的婦女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兩倍,而男性是一般人的六倍。所愛的配偶死亡對所有的人壓力很是很大的再一次得到證明,以上的研究分析資料可參閱:


http://www.actuaries.org.uk/__data/assets/pdf_file/0006/128832/Spreeuw_modelling.pdf


心碎症候群,是典型的身心性反應,是心理壓力導致身體發生問題的連鎖反應,在精神科門診中,甚至是其他內外科門診,身心性疾患其實還蠻常見的,建議大家若意識到自己是身心性疾病,在健康的處理上,最好不要只是一直處理身體的問題,而忽略了心理壓力的影響。在身心性疾患上,不要忘了,心理是因,身體的症狀是果,要徹底改善,除了身體的穩定外,一定要針對心理的壓力作根本的處理,一昧以藥物來控制,完全忽略心理根源的處理,如此下來在真正健康的恢復上恐怕會越偏越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到底誰瘋了? Horizon: How Mad Are You?



  • 英國/TV Specific/59分
  • United Kingdom/電視專題/59’
  • 導演 Director: Rob Liddell

本片是BBC製作的實境秀節目,由導演Rob Liddell執導。三位英國傑出的精神科醫師,以及十名自願報名的民眾,將到英國希佛堡,共同參與一項大膽而冒險的研究計畫。
這十位來自英國各地、年紀背景各不相仿的自願者當中,五人曾被診斷出有精神疾病,另外五人則是正常人,他們將在一週內,接受一連串密集測驗和挑戰;而三位心理專家必須在不知道他們誰是誰的情況下,藉由從旁觀察志願者的一舉一動,分辨並診斷志願者的心理健康,判定到底誰有精神疾病,而誰是正常人。當然,在這個過程,他們必須賭上自己身為傑出精神科醫師的名聲。
到底何謂正常?何謂瘋狂?本片提供了一個另類的角度,探究我們最深處的恐懼,讓人重新省思我們對於神智正常的理解與認知。

 


名家推薦 精神科醫師 王浩威


精神疾病的診斷一直努力要成為客觀而可操作的知識體系。因此,在精神醫學裡,許多研究就是不斷要證明精神疾病的可驗證性,許多討論是要建立可統計的診斷準則。然而這一套知識系統的建立,卻一直被質疑著。在另一方面,對被診斷過有精神疾病的人們而言,疾病的名稱就像烙印一般一輩子都不容易脫離。是疾病原來就是終身的,還是這個標籤讓人無法從中逃脫?在這一部片子裡,三位英國傑出的精神科醫師以開放的胸襟來參與這一個小小的實驗:專家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看出病患嗎?這一個有趣的問題,確實打中了許多重要問題的核心。



 

公共電視即將於02-11(四)  22:00~23:00播出此片,誠心推薦大家屆時準時收看這部紀錄片。在觀影過程中,我們可以重新審視及認識精神科診斷及疾病背後的問題所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