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署長 疫苗問題不在媒體(郭明實 郭明裕)



2010年01月23日蘋果日報


衛生署長在中國國民黨內部會議,大罵媒體理盲,令人驚訝!會中包括馬英九總統在內的官員及大部分立委,都拍手叫好,只有具備醫藥背景的黃昭順立委以為不可。




這件事,讓我們回想起1976年的往事,當時美國共和黨出身的福特總統,號召全民施打豬流感疫苗,疫苗也是美國國產的,筆者之一也加入注射行列。
全民施打後,發生743件嚴重傷害事件,其中67件死亡,有19件死於自體免疫神經病變格林-巴利症候群(G-B Syndrome),纏訟數年。10月1日開始施打,由於重症不良反應不斷發生,經考慮豬流感造成人類死亡威脅不如預期,即在12月16日終止施打。《紐約時報》曾以社論「可恥的失敗」回應,與此次台灣的情形非常相似。
但當時的美國衛生部長,就沒有批評支持民主黨色彩濃烈的《紐約時報》理盲,反而成立獨立團體調查疫苗品質。所以我們說問題不在媒體報導,而是在疫苗品質。
談到疫苗品質,我們比較台灣與美國第一線小兒科醫師的臨床觀察,台灣家長的不良反應個案通報,確實偏高,經數據統計與交叉比較,在嚴重不良反應通報部分相差近乎十倍,統計學上有強烈意義,值得組專案調查委員會調查,以釐清疫苗與嚴重不良反應通報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作為未來疫苗改進的方向。



改善國產疫苗品質


劉小弟解剖報告出爐,推論可能死因是B19病毒,很難服眾。因B19病毒只造成黑人鐮刀型貧血惡化、孕婦水胎與兒童蘋果臉等疾病,劉小弟的噬血症候群與自體免疫轉化出問題,可能還有更強的前因。
基於疫苗的死因釐清很複雜,所以對死亡、免疫細胞抑制、格林-巴利症候群、類風濕關節炎、急性顏面神經麻痺、半癱、紫斑、紅疹等自體免疫反應或過敏都應正視。
針對上述反應,邀請分子醫學、免疫學、基因醫學、解剖學、感染學、疫苗工程、農業科技、法學專家共同研討,改善國產疫苗品質,有其必要性。
雖說疫苗沒有百分之一百安全,但降低十倍的嚴重不良反應,就能喚回全民施打的信心與數倍的施打效果,那個時候台灣H1N1疫苗施打率一定世界第一,而不是現在的世界第四。還要家長簽同意書嗎?還要劉媽媽肝腸寸斷嗎?而媒體也不會挨罵!
從去年11月15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中發現,紐約市民現在只有不到1/4的人願意回去醫院打H1N1疫苗,這叫做情緒性的流行病,比去年春天大家恐慌性詢問,有沒有疫苗可以打,不可同日而語。台灣亦然!台灣的疫苗政策應以此為鑑。
如果有一天,國光疫苗也能像瑞士諾華疫苗一樣,在去年12月31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中被證實,9歲以下兒童施打一劑諾華疫苗就有極佳的抗體出現,以及最新一期美國《科學轉譯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顯示,含「MF59」佐劑的諾華疫苗,可加強人體免疫反應,更可交叉保護H5N1等禽流感病毒威脅等這些好處,相信全民會搶著打國光疫苗。
美國巴斯德疫苗是單劑,台灣進口的諾華疫苗是10人份一瓶多劑,而國產國光疫苗是40人份一瓶多劑,都應列入防疫普及性檢討。雞蛋品管與新疫苗在雞胚中生長緩慢及H1N1毒性與劑量研究都剛起步。國光加油!楊志良加油!




郭明實為美國喬治亞州Phonye Hosipital資深小兒科主治醫師、曾任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郭明裕為桃園市敏盛總醫院NICU顧問與小兒科主治醫師


劉小弟解剖報告 難解疑惑(劉競明)



2010年01月23日蘋果日報


劉小弟之解剖報告出爐,其致死原因據報導仍無法判定與疫苗有關。筆者覺得:解剖報告只是死亡以後之身體器官之病理化驗,無法了解當疫苗注射體內之後,身體之免疫反應被激發或削弱或是否引發強烈自體免疫反應造成細胞素風暴,如同噬血症候群只是「果」,至今仍無人能證實B19微小病毒(parvovirus)是否真的是讓劉小弟致死之「因」?甚至於筆者也斷定也無人敢真正排除其死因與疫苗「完全無關」!讓吾人再看看其他之疑似疫苗致死案例,那位31歲男性經注射疫苗月餘,竟 發生疑似出血斑點現象,經診斷為「成血栓性血小板缺少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 TTP)。




劉小弟之造成瀰漫性血管內溶血(DIC)之死因,至少也應該在鑑別診斷上排除TTP。
光拿微小病毒B19來「搪塞」或「詮釋」劉小弟其致死病因?難怪劉爸爸及媽媽都不太能接受;如果事件能夠「早知道」?劉小弟若未注射疫苗時,難道也會得到微小病毒感染嗎?就算得到感染,劉小弟本身體質若無免疫缺陷現象,難道就會因這B19微小病毒而引發一連串細胞色素風暴及類似誘發自體免疫反應造成之急速噬血症候群嗎?衛生署及疾管局官員不應只是將解剖報告拿出來交差就算「功德圓滿」?



遴聘專家詳細說明


事實上在一個多月劉小弟的病程發展,國光疫苗與B19微小病毒與其各器官之間,究竟發生了甚麼「變故」,或發生何種風暴導致無可挽回之瀰漫性血管內溶血(DIC)及腦幹出血與各器官衰竭之果呢?
2006年5月4日出刊之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對上述TTP病症之敘述:「系統性微小血管栓塞,造成腦部及心肌梗塞與腎衰竭。其可能為另種病毒素Shiga Toxin所感染;或是體內缺乏某種酵素ADAMTS13,而導致血小板栓子形成及破壞,常見症狀為:腹痛、嘔吐、虛弱、抽搐、神經症狀、感染發燒、或常被誤診為腸胃症候或敗血症等。」
其與B19微小病毒感染皆有貧血、血小板減少之現象。白血球減少(leukopenia)之現象亦為病毒感染之徵象。
2004年2月5日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對B19微小病毒(Parvovirus)之致病機轉,其B19之抗體普遍存在於健康成人體內,小孩感染亦常見。早期感染有發燒或流感症狀,後呈現皮膚疹塊及類風濕疾病症狀。這些症狀肇因於B19為病毒感染後體內產生之免疫複合體(Immune Complex)導致。然而問題在於當國光疫苗或新流感疫苗注射入人體內,是否也會誘發免疫反應與細胞色素風暴及產生類似之免疫複合體等現象,衛生署及其專家們並未能詳盡的說明清楚。
吾人承認國光疫苗對國內已接受疫苗注射的568萬民眾中(包括筆者在內)絕大多數是安全及有效的,在公共衛生及國家安全上疫苗之角色也是功不可沒。
不過劉小弟事件若輕輕帶過或做應付性的交差了事,不惟劉爸爸無法認同,其他尚未接種疫苗的多數民眾恐也存有疑慮。不如遴聘專家學者將劉小弟致死可能之各種致病過程及機轉詳予說明,分析不同鑑別診斷與醫療「不確定之處」,只要疾病管制局的長官用心,民眾才能放心吧!




作者為長庚醫院婦產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與醫療衛生政策碩士



以上找了兩篇國內的小兒科師及婦產科醫師對疫苗注射不良反應的專業評論,我認為內容有不少值得大家參考的部分,故特別找出來讓大家的瞭解及思考目前疫苗政策推動的困境何在。


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吉蘭-巴雷氏症狀群),在專家的評論中提出來,這種因自體免疫導致神經病變甚至個案致死疾病之相關資料如下:


GBS之流行病學:


GBS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1-2人,男女比例為1.25:1,好發於年輕成年人及55歲以上的老人家。


GBS之特徵:


1. 50%病患於發病前2週有前驅症狀。


2. 平均約5~10天後,病況惡化造成向上逐漸麻痺。


3. 大部會恢復,很少復發。


GBS之臨床症狀:


主要是以雙下肢近端無力為初始主要表現伴有遠端感覺異常及上肢或下背疼痛。無力情況會漸近向上約第3至7天會影響呼吸和吞嚥功能,有1/3病患須要氣管內插管輔以呼吸器幫助患者度過急性呼吸衰竭。約有70%病患的下肢深部肌腱反射減低或消失。自律神經功能失調,造成血壓升高、心律不整、尿液儲留、腸麻痺等症狀。


GBS之死亡率:約3~10%


GBS之前驅症狀:


有上呼吸道症狀者18%發現巨細胞病者(CMV)通常較常發生於年輕人。有胃腸道症狀者,28%發現空腸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 Jejuni)其他有黴漿菌肺炎(5%),EB病毒、HIV病毒、A型肝型、破傷風類毒素、流行感冒病毒、口服小兒麻痺疫苗、狂犬病毒、產後、手術後及藥物(Zimeldine)等皆可能引起GBS。


GBS之治療:


1. 免疫調節方式


1.) 血漿置換術


2.) 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


2. 呼吸器支持治療


3. 皮下肝素注射以降低臥床者血栓栓子之發生


4. 不可以使用類固醇治療;也避免抗高血壓藥物使用


 


醫師們受的專業訓練都知道疫苗注射對疾病預防有好處,但目前疫苗注射的狀況,連部分的醫師都無法對疫苗注射已經產生的相關狀況放下疑慮,何況是一般的大眾?


我認為疫苗目前最亟待釐清的部分有二:


1.經統計,國產疫苗注射產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比率跟國外相比近乎有十倍的差別,原因何在?


2.流感疫苗注射後在體內產生的可能的免疫反應或可能的後遺症,相關資料付之闕如。


相關單位若能針對這兩個部分提供詳細的資料並解決,那麼疫苗政策自然不會淪為目前看來的意氣之爭。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給父母和老師的重要訊息

 

  我們看到門診客戶因為小孩在學校的一些行為,在老師的建議下去看醫生有些甚至使用藥物去處理但成效不彰,現在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家長及老師來真正幫助你的小孩的學習。

   這個方案需要家長及老師的參與,也可以說是親子一同參加,光能診所特別邀請雅典娜學習專案負責人余富美來診所指導親子及老師。

首次說明會將於99/1/30週六晚上7點於光能診所舉辦。歡迎家長及老師來電報名參加。(此說明會孩童先不用參加)。


歡迎來電報名!
                                                     
光能身心診所         電話:(02)2721-4322 

時間:99/1/30週六晚上7點

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號11F之3(東方大廈)捷運忠孝復興站2號出口

 ***********************

                       Athena雅典娜學習專案的誕生

 

    雅典娜的字義非常符合我的想法,故以此為名。Athena(音譯:雅典娜) 是希臘神話中希臘的守護女神,掌管智慧、藝術 、工業 、公正、技能和戰爭之神。

    在基本學習手冊這本書,書中P.81有一句話「在一個課程中,最早的誤字是往後誤字的關鍵。」這句話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呢?

    這句話讓我想到只及格過一次的數學,於是我把數學關鍵字清了一遍。因為我從事音樂教學,當然也把音樂科關鍵字好好清一遍。然而這似乎還不夠,當我坐在教室上課時,經常如坐針氈似的想離開。我當然有誤字。而我經常查一遍中文字再查一遍原文來解決,但基本上還是沒有解決掉,讀得非常痛苦。因此開始研究中文領域到底發生什麼事,從文字由來、學校教材、教學法等方面去找出問題。才有中文修復專案產生,後來甚至發現這不但幫助我自己快速理解中文並克服演講前背稿的困難。

         用學習的角度看,任何智慧、技藝或技能都必需經由學習而獲得。在我的研究裡發現,目前學校及坊間的中文教學,遺漏很多重要步驟。尤其它的梯級非常混亂。我尋找各項必要資料來修補它、調整它。 [如何學會] 是我關注的焦點,將目光專注在學的方法和過程,以簡單清楚的步驟,循序漸進的學習,梯級正確,相對的就能提升學習速度與成效。

     雅典娜學習專案,也可稱為 [中文修復專案]。中文對本國人而言不但是母語,而且是學習其他學科所使用的工具。了解這個使用工具,是成功學習的關鍵。本專案提供給想提昇學習效能的學生或成人,無論是教導孩子,自我進修或只要學習對你而言是困難的、進度太慢、或是花長時間學習達不到理想效果。那麼進行修復將是必要選擇。

      除此之外,我把中文學習次序做大幅度修改,補上過去遺漏的步驟。目的是使學習更簡單,即使是小學生都能理解。當你完成修復專案你會發現中文真的很美、很簡單,而且你可以應用它去學習任何知識。

                專案設計人余富美  謹啟

※※※※※※※※※※※※※※※※※※※※※※※※※※※※※

      專案內容按照中文的基本架構,以及必要的學習次序排定。

目標是有能力獨立學習,有能力思考的學生,老師或家長可以快速依據專案內容找出學生

的問題來修復。

             別讓中文成為孩子的學習障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不沾鍋材料 可能會引起甲狀腺病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1/22 10:35



英國研究首次發現,不沾鍋一種常用的物料,可能同甲狀腺病有關。



研究人員分析了近4千人的血液樣本,發現體內含較多「全氟辛酸銨」的人,出現甲狀腺疾病的比率高兩倍以上。專家說,這種化學物是否直接引起甲狀腺病,仍要進一步研究。



「全氟辛酸銨」用於製作不沾鍋的鍋底及防水的塗層,被廣泛用於不沾鍋、傢俱及塑膠製品。這種物料曾經引起懷疑致癌的討論。



沾鍋的材質,英文全名為Polytetrafluoroethene,英文縮寫為PTFE,一般統稱作「不粘塗層」/「易潔鑊物料」;這是一種使用了氟取代聚乙烯中所有氫原子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這種材料具有抗酸抗鹼、抗各種有機溶劑的特點,幾乎不溶於所有的溶劑。同時,聚四氟乙烯具有耐高溫的特點,它的摩擦係數極低,所以可作潤滑作用之餘,亦成為了易潔鑊和水管內層的理想塗料。


聚四氟乙烯在常態下是無毒,但當聚四氟乙烯煮食器具在溫度達到260 ℃之後便開始變質,並且在350 ℃之上開始分解。這些剝蝕物可令鳥致死, 並可使人產生類似流感的癥狀。比較而言,在烹煮油、脂與奶油時,當溫度到達約200 ℃時,將產生燒焦與煙,而肉通常在200 ℃–230 ℃之間產生燒焦,然而若將空的煮食器具放置於爐火上,一不經意,便很容易超出這個溫度。


美國環境保護局在2005年的科學諮詢議會中發現,在生產聚四氟乙烯過程中使用的原料之一全氟辛酸銨(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可能具有致癌作用。過去的研究證實,PFOA除了是可能的致癌物質以外,肝毒性、對胚胎的生長發育有毒性、免疫系統及甲狀腺的功能都有不良的影響,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相關研究文章http://toxsci.oxfordjournals.org/cgi/reprint/99/2/366.pdf


動物研究顯示,PFOA會影響胚胎,造成胚胎太小,生理發展延遲,內分泌系統的破壞、及胎兒死亡。就齧齒類的研究而言,PFOA會導致睪丸及胰臟方面的癌症。由於它也會影響脂肪的代謝,造成脂質的過氧化,因此也會造成身體的氧化壓力增加。


1991年日本的動物研究(老鼠)證實:PFOA會導致肝臟細胞DNA的氧化破壞,因此被推斷為潛在致癌物質。德國在2005及2006年分別有研究發現PFOA對基因的抑制,尤其是肝細胞。儘管PFOA目前仍被視為具有不強的非特異性基因毒性,但仍提醒大家要留意之前的相關研究結果。2009年有些研究證實,體內的PFOA在體內的濃度愈高,需要不孕治療治療的比例越高。有些年輕女孩就會產生泌乳狀況,也發現她們體內的PFOA過高;有些研究發現男性會因此減少精子的數量,至於2010年關於甲狀腺的研究,請參閱:


http://dx.doi.org/10.1289%2Fehp.0901584


令人比較難以想像的,是體內有較高的PFOA的孩童,會增加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危險性,相關的研究大家不妨參照以下的研究:


 Exposure to polyfluoroalkyl chemicals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U.S. children aged 12-15 years.


Kate Hoffman, Veronica Vieira, Thomas Webster, Roberta Whit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United States


以功能性醫學的觀點,ADHD的患者,身體的排毒功能較差,因此這些從環境來的污染來源,在體內容易累積而不易排除,ADHD在改善上,除了應該避開這些可能的環境污染,不妨從身體功能的失衡來處理,更能直接改善衰弱的大腦。


 PFOA暴露對懷孕的婦女最好能免則免,因為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胎兒的生長速度減慢與出生體重過低皆與媽媽體內的PFOA過高有關。


 您還在用不沾鍋材質的鍋具嗎?請仔細考慮清楚!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公共場所不得禁止婦女哺乳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1/22 04:11



行政院院會昨通過「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草案」,明訂一定面積以上的公共場所,包括政府機關、公營事業、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交會轉乘站及百貨公司等應設置哺(集)乳室,並有明顯標示;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時,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草案將送立院審議。



未設哺(集)乳室或設置而無明顯標示者,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台幣6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時,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違者處6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鍰;如果行為人是該公共場所的從業人員,併處該公共場所負責人6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鍰。 (記者范正祥)



最近行政院會提出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草案,明訂一定面積以上的公共場所,必須設置補(集)乳室,並有明顯標示;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時,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法案中有明訂之罰則,因此,該法令有強制約束力。


這是遲來的草案,希望能在立法院儘速通過,讓想哺乳的媽媽不再因為哺乳,而受不平等的待遇及歧視的眼光,讓更多媽媽們能再沒有恐懼及疑慮下,安心哺育寶寶。國內的出生率節節下滑,需要給媽媽們有更親善的哺育環境來增加大家生兒育女的意願。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賞之下必有「勇婦」 新竹市生育率全台第一


NOWnews 更新日期:2010/01/15 01:01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經建會最新統計,台灣去年粗出生率僅千分之8.29,為全球最低。不過,新竹縣市卻增產報國有成,生育率分居全國第一、第二名,原因跟他們的生育津貼很高有關。



小嬰兒呱呱墜地後的哭聲在台灣越來越少聽到,因為台灣在去年成為全球少子排行榜的第一名。但台灣仍然有縣市表現亮眼,生育率一枝獨秀,那就是新竹市。前新竹市長林政則指出,「雙胞胎媽媽所用的體力跟負荷真的非常大,所以我們再加一點經費,作奶粉錢也好。」



原來重賞之下必有「勇婦」,生育率高的撇步在獎勵金,這也讓新竹市去年粗出生率達千分之13.04,高居全國生育率的第一名,而新竹縣則為千分之11.92,緊追在後。至於金門縣、連江縣及桃園縣也都有好表現,擠進前5名。



據了解,新竹市生第一胎有1萬5000元的補助,雙胞胎有兩萬元,三胞胎以上飆到2萬5000元,更不要說其他津貼了,有這樣的好康,難怪新竹婦女樂意增產報國,為低迷的生育率打拚。(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張嘉慧、蔡錦倫)



養育小孩 有助降血壓




http://news.sina.com   2010年01月18日 04:55   中國日報



  (綜合外電報導)許多父母時時操心自己孩子的學業、健康,常為養小孩所需費用操煩,美國猶他州楊百翰大學、加州州立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父母養育孩子雖然很辛苦,不過養育孩子卻能幫父母降血壓,有些人可能不太相信這種研究結果,不過研究人員解釋,教養孩子時,父母感覺自己所做每件事都有意義,且目標明確,這種想法讓人放遠目光,有助降低血壓。


  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行為醫學年報」期刊(Annals of Behavioural Medicine),美國楊百翰大學茱莉安?郝特.朗斯達(JulianneHolt-Lunstad)博士主持這項研究,研究中也發現,養育孩子時,女性血壓降低現象較明顯。研究人員接受英國「每日郵報」專訪時表示,這並不表示養越多小孩,血壓就越健康,只要是為人父母,都可能出現這種現象,和養育幾個孩子沒有關係。


  總共有一百九十八位成人參與研究,年齡從二十歲到六十八歲,十個人當中有七人有生兒育女的經驗。研究人員要求志願者在日常生活中以手提血壓器量血壓,為時二十四小時,研究人員也把其他影響血壓因素列入分析,包括健康、年齡、體重、運動習慣、工作狀況和飲酒史等。


  研究結果顯示,和沒有孩子的夫妻相比,有孩子的夫妻平均血壓收縮壓降低了四‧五點,而血壓舒張壓平均也減少三點。其中以當媽媽的人最明顯,和沒有孩子的女性作比較,當媽媽的人平均收縮壓降低十二點,舒張壓平均少了七點。


  郝特.朗斯達博士解釋,照顧小孩每天都很勞累,不過卻會從生活壓力中感覺到每件事的意義,所有的辛勞也都有了目標,這樣反而有助身體健康。







根據統計,台灣去年的生育率為千分之8.29,全球敬陪末座,國內某些地方政府,為了鼓勵生育,祭出獎金甚至重賞,果然奏效,環視生育率排名前幾名的縣市,幾乎都有相關的補助及鼓勵,因此在一片生育率低迷的今日,準媽媽還是需要一些鼓勵。


最近美國的研究學者Julianne Holt-Lunstad的研究發現,和沒有小孩的夫妻相比,有孩子的夫妻的平均收縮壓降低了四‧五點,舒張壓也減少三點,若單以女性的血壓來比較,當媽媽的平均收縮壓比沒有孩子的女性降低十二點,舒張壓也平均少了七點。JulianneHolt-Lunstad的分析解釋:儘管照顧小孩必須多耗費心力,但卻會從生活壓力中感到每件事的意義,因此,所有的辛勞也都有了目標,如此反而更健康,看來,這也可以拿來做為鼓勵大家生育的誘因之一。


有些人不敢生小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不知如何教養小孩才是最好的。在此,我建議大家不妨參考由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所著的快樂之道這本書的觀念:


愛孩子並幫助他們


今日的孩子將成為明日的文明。但在今天,把孩子帶入這個世界,就有點像把一個人丟進老虎籠裡。小孩無法處理他們週遭的環境,也沒有真正的應變能力,他們需要愛和援助來幫助他們度過這一切。


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關於如何教養孩子或要不要教養孩子的理論,幾乎就和天下的父母一樣多。假如父母教養不當,就會產生許多的悲哀,甚至使自己的老年歲月過得很糟。有一些人,試著以他們被教養的方式來教養孩子;又有一些人,試圖用完全相反的方法;也有許多人堅持著一種觀念─讓孩子自行成長。但上述沒有一項能真正地保證會成功。而最後的那種方法,是以唯物論的觀念為基礎,認為孩子的發展與種族進化的過程是類似的;在某種神奇而無法解釋的情形下,孩子的「神經」會隨著成長而自然地「成熟」,最後就會成為品行良好、有是非觀念的的成人。然而這種理論,卻被輕易地證明是錯誤的─只要看一看大量的犯罪人口,他們的神經不知為何就沒有發展成熟——這是一種偷懶的教養方式,卻也頗受大眾歡迎。然而,這對你未來文明或年老歲月並沒有幫助。


 


小孩子有點像是一張白紙,如果你在白紙上寫下錯誤的東西,它就會顯示錯誤的東西。但是,跟白紙不一樣的是,小孩子會自己開始寫字;他們往往會把別人曾寫下的東西在寫出來。教養孩子的問題,又會因為以下的事實而變得更複雜:雖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能相當正派得體,可是有少數卻是一生下來就是瘋狂的,今日甚至有的一出生就有毒癮。不過這種例子是少數中的少數。



 只試圖以大量的玩具和物質去「收買」小孩,或過度約束地緊緊保護著小孩,都不會有什麼好處,甚至結果可能是非常糟糕的。



一個人必須決定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可由幾項因素來調整:

1)基於天生的特質和潛能,孩子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2)孩子自己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3)一個人希望孩子為什麼樣的人;


4)可利用的資源。


但記住,不管這些全部加起來為何,除非這孩子最後能夠自力更生並且很有是非觀念,否則,這個小孩將無法生存得很好。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它成為他自己以及每個人的負擔。


不論一個人是怎麼樣地愛孩子,記住,假如孩子不能靠他自己邁上生存之路,他終究無法生存得很好。如果他出了差錯,也不會令人意外─因為,當今的社會是非常適合讓孩子失敗的。


假如你能使孩子了解本書中的規範,並同意去遵循,將會有很大的助益。


一個很有效的方法:試著去成為孩子的朋友。孩子們確實真的需要朋友。試著去找出孩子真正的問題,並且,在不粉碎孩子自己的解決方法的前提下,幫忙他解決問題。觀察孩子-----這種方法甚至也適用於嬰兒。傾聽孩子告訴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他們幫忙─如果你不讓他們幫忙,他們就會被一種虧欠的感覺所淹沒,之後就必須去壓抑那種感覺。


 假如你能使孩子了解和同意這條快樂之道,並使他們沿著這條道路前進,這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可能對你跟小孩的生存有極大的影響。




 沒有愛,孩子確實無法過得很好。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夠以大量的愛來回報。


在快樂之道的路程上,從孩子的嬰兒時期一直到他們即將成人,都要去愛他們、幫助他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點在過動症藥物濫用!


  • 2010-01-15
  • 中國時報
  • 【李佳燕】


     近日安親班餵食兒童「利他能」事件,引起社會震撼,其實這種藥物的濫用才是更根本的問題。我在半個月前,才因在門診看到太多被老師不當要求去看兒童精神科,服用「利他能」藥物的學童,而拜訪了教育局長。甚至有老師向我反映,有些家長直接把藥物「寄放」在導師處,由導師自行依孩子今日在教室的表現,決定要不要餵孩子吃藥。


     究竟台灣目前有多少在服藥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什麼樣的一種疾病?人類社會結構與集體氛圍影響此疾病之診斷有多巨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愈來愈多,純粹是因為現在診斷的技術愈臻熟練,還是現在醫療忽視孩子的個別性之下,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的結果?對於如此特別的孩子,學校與醫療除了要孩子看病服藥之外,還有什麼能真正幫助孩子的措施?


     「如果讓我們學生每天都能打兩三個小時的籃球,學校裡的霸凌事件一定會減少許多。」這是我的孩子在國中時發出的感慨之言。可是,現在教育現場的狀況,卻是適得其反。


     早晨,一進教室,就是以「安靜」、「不准講話」、「寫測驗卷」做為一日之始。上課時是鐵定要坐在座位上,下課了,大家也還是在教室內,頂多到走廊追逐捉弄同學;放學直接到安親班、才藝班或補習班,繼續在狹窄的密閉教室內坐著。一周兩次的體育課,偶爾還要被借去考試。這群正逢精力最充沛、對事務最好奇年齡的孩子,什麼時候可以痛快地活動呢?


     我曾經遇過因為被老師誤會,又不容許辯解,還被罰站,憤而撕毀教室布告欄的孩子;與同學發生衝突,老師的處理方式是叫全班的小朋友,全部離這個小孩一公尺以上,結果遭同學排擠,成了「孤島」的小孩;一個剛從山上小學轉到高雄市區的學校,像從在大草原上奔馳,淪落到被關在寵物籃裡一樣的小孩…,這些小孩全部被導師以「過動兒」之名,要求家長帶去看兒童精神科!


     而我看到的是一個個失去能力與動力去瞭解、去傾聽,進而適當處理孩子的老師。當出現不符合老師期待的行為,造成大人們的困擾時,有人肯聽孩子的心聲嗎?有人問孩子他在想什麼嗎?一旦去看了兒童精神科醫師,又有多少孩子會被醫師開了「利他能」的處方呢?美國的多面奧運游泳金牌得主「水怪」費爾普斯,也曾是被醫師診斷為必須服藥的過動兒,如果那時他的母親沒有把他帶到泳池,而是帶到兒童精神科醫師那裡,遵從醫囑聽話服藥,還會不會有今日的「水怪」呢?


     一位「過動兒」母親曾經如此哀怨地對我訴說:「我們無財無能,孩子只能留在台灣讀一般學校,功課永遠寫不完,考試總是不及格,老師找我找不停,我能怎麼辦?像我們這樣的孩子,家裡如果有錢,就到國外唸書;家裡沒錢,只能留在台灣吃藥!」


     (作者為家庭醫學科醫師)



最近國內有家醫科醫師撰文在報章上,提出大眾對注意力不足過動(ADHD)小朋友用藥的疑慮與關懷,我覺得其中有不少值得大家參考及省思之處,建議大以多參考他的觀點與想法,順便也多多關懷這些被診斷為ADHD的族群。


過動藥物的使用量越來越多是事實,用藥量反應的就是符合相關精神醫療的診斷人數越來越多,一直以來,我對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過動的小朋友,在改善上,不要只是執著於ADHD的診斷及表面現象,最好也該好好瞭解ADHD究竟是如何被診斷出來的?有任何科學的實驗室數據或者影像學診斷可以確診嗎?如果不是,這些惱人現象的背後原因到底從何而來?


我總是建議大家把ADHD看成是結果,最好探究當事人背後生理的原因何在?學習及心理的原因是否存在?若我們不去處理根本的原因,完全怪罪是大腦惹的禍,那麼ADHD的診斷只會越來越多,用藥的情形也只是與日遽增而已。我瞭解學校老師的壓力,以往我在學校演講過動的主題時,也聽到不少老師分享他們在面對這些小朋友及學生所遭受的壓力與煎熬,我建議不管是家長或者老師,最好都能對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的原因及適當的處理因應之道有共識,否則在處理ADHD時,容易造成家長與老師關係的對立,反而對小朋友真正的改善方向,造成背道而馳的結果,這才叫人遺憾。


我們如何解釋過動的小孩越來越多?在過去,公共衛生尚未發達時,仍有小朋友就是會過動,但比例上似乎沒有現在這麼高?難道只是現代的小朋友腦袋越來越不聽使喚?還是另有其因?藥物如果能根治的話,為何往往得吃到國中畢業甚至高中畢業?我建議大家不妨比較過去飲食與現在飲食來源到底有何不同?大家對蛋奶及麵食類食物的攝取是否越來越多?糖是否越吃越多?斷奶的提早甚至許多小朋友根本沒喝過母奶,這些是否相關?過敏的比例為何越來越多?為何先進國家的過敏比例比開發落後的國家來的高許多?原因何在?在國外大規模的統計發現,被診斷有ADHD的人,七成有過敏的困擾,兩者是否相關?改善過敏也可以改善專注力與穩定性嗎?過動及注意力不足,可以從飲食調整及營養補充來改變?身體功能的失衡是否就是造成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的大多數人的原因?除了身體的功能失衡,除了運動,有其他輔助的改善方法嗎?關於以上的種種問題,我已在部落格多次提出說明與討論。我比較有興趣的不是用藥不用藥的問題,而是如何幫助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健康快樂地學習與成長而已。因此,我認為提出根本的身體及心靈改善之道,進而幫助衰弱的大腦穩定,同時尊重每個個體的天分及長才,適性發展,這些才是解決ADHD用藥疑慮的關鍵。


至於學校方面,也有值得大家留意的例子,大家可以參考: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18/78/1yyuj.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抗憂藥無效? 難治療近半病患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1/15 00:07 【中央社芝加哥13日路透電】



抗憂鬱劑無法治療近半數用藥者。在科學期刊「神經元」(Neuron)中,一篇以老鼠作實驗的研究可以解釋原因。



多數抗憂鬱藥物,包括常使用的百憂解(Prozac)與樂復得(Zoloft),都是藉由增加血清素以達到效果。血清素是大腦神經傳導素,由大腦中區的縫合神經元(rapheneurons)製造。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漢勒內(ReneHen)今天表示,大腦中區接受過量單一血清素受體的基因改造鼠,較不易對抗憂鬱劑起反應;他在電話訪談中指出,這些受體將抑制(製造血清素的)神經元活動;過量受體將過度抑制這些神經元。



漢勒內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有助醫師了解某種抗憂鬱劑是否能夠發揮療效;也可讓藥廠進行更多臨床實驗及研發新藥,讓無法受惠於傳統抗憂鬱劑的病患得到幫助。




我建議大家對精神科藥物治療有疑問或有興趣,有機會,多看看相關的醫學研究的報告,就會發現裡面有許多醫學真相,這是一般在醫院門診的醫師不會告知患者的。以抗憂鬱劑來說,近半數的憂鬱患者,在抗憂鬱劑的治療下無明顯療效,目前原因也還不是很清楚,最近美國紐約的醫療研究團對老鼠的試驗研究發現:

 

對大腦產生血清素的區域若本身的血清素受體的基因經過改造,這些族群對抗憂鬱劑較難有反應,而且,這些受體在接受抗憂鬱劑治療時,還會抑制製造血清素的神經細胞產生血清素的活動,藥物刺激使受體過度抑制這些神經細胞的現象也存在。

 

這提醒我們,目前對抗憂鬱劑為何對近半數的憂鬱患者,可能存在的身體機制必須進一步瞭解,而我認為抗憂鬱劑的服用,可能會引發自殺的想法或行為(FDA從2004年就發表公告的警語),若與此有關,也希望有進一步研究來證實及釐清,幫助大家避開可能反而更有害的治療方式。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不妨可以直接去找這篇研究來深入瞭解:

 

5-HT1A Autoreceptor Levels Determine Vulnerability to Stress and Response to Antidepressants

Neuron, Volume 65, Issue 1, 14 January 2010, Pages 40-52
Jesse W. Richardson-Jones , Caryne P. Craige , Bruno P. Guiard , Alisson Stephen , Kayla L. Metzger , Hank F. Kung , Alain M. Gardier , Alex Dranovsky , Denis J. David , Sheryl G. Beck , René Hen and E. David Leonardo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總統不可草菅人命(謝炎堯)





2010年01月13日蘋果日報


台中劉小弟注射國光新流感疫苗後死亡的電視畫面,引人流了不少同情淚,劉小弟生前被診斷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司法解剖」尚無法找到引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病因。2004年3月18日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一位素來健康的18歲青年,感染季節性A型流感五天後發生「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併發病毒性肺炎、心肌炎和橫紋肌崩潰,住院36小時後休克死亡。




2009年7月24日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官方刊物《罹病與死亡周報》(MMWR),報告季節性流感和H1N1新流感都可能併發抽搐、腦炎、腦病變、雷氏症候群等神經症狀。
依據日本文獻,這些神經症狀通常在出現流感症狀1至2日後出現,這些病人約半數完全康復,但是五分之一的病人死亡,十分之一的病人遺留嚴重殘障,我國也有不少民眾注射國光新流感疫苗後,發生這些併發症,可是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斷言一切與注射國光新流感疫苗無關。



官員竟指媒體造謠


傅達仁先生接受國光新流感疫苗注射後約二周,罹患新流感,他懷疑國光新流感疫苗無效,或是注射疫苗感染疾病,但是疾病管制局的官員說這可能是偽陽性的檢驗錯誤。
截至2010年1月6日,注射新流感疫苗的不良反應通報累積達673件,17人死亡,民眾高度懷疑國光新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可是當媒體報導新聞事實,和反映民意時,衛生署和疾病管制局的官員指責是親綠媒體造謠生事,破壞國家疫苗政策。不遵循審查疫苗不良反應的國際標準作業程序,檢驗國光新流感疫苗的品質,組織專案小組進行分析審查,只請非專業人士在電視上作信心喊話。
2007年出版的《納爾遜小兒科學》第170章,敘述疫苗的研發,關鍵性的第三階段人體臨床試驗要收納成千上萬人,研發經費至少要美金8億元,國光生技公司只有數百人的人體臨床試驗,衛生署就發給上市銷售許可證,依法無據。
對新流感全球大流行的威脅,美國依法宣布是緊急狀態,基於沒有其他疫苗可供使用,在完成數百人的人體臨床試驗後,沒有明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顧慮,發給五家過去有製造季節性流感疫苗實績的廠商緊急使用授權憑證(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為期一年,而且要繼續尚未完成的第三階段人體臨床試驗,我國也沒有比照辦理。



封存國光疫苗檢驗


選民所關心的是眼前切身的健康,不是可以不吃的美國牛肉或是經濟效應不確定的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選民以選票表達心聲。
我曾經呼籲應重視國光新流感疫苗安全性的嚴重性(《蘋果日報》2010/1/7),也建議馬英九總統敦請李遠哲院士出面處理國光新流感疫苗事件,邀請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和疾病管制局的專家,以及歐盟的對應單位,會同沒有政治和利益衝突的海外學人,調查國光新流感疫苗的製造過程和疫苗品質,同時要封存國光新流感疫苗,逐批檢驗(《蘋果日報》2009/12/31)。現在亡羊補牢尚不為晚,敬請重視人命。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曾任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



孕婦染新流 胎死腹中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1/14 00:07 【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



又見一名孕婦,染新流感造成胎死腹中,累計國內已有十名孕婦因染新流感出現重症。而有關孕婦究竟該不該接種新流感疫苗,一直以來,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與疾管局的意見就有分歧,學會理事長蔡鴻德昨仍堅持,對懷孕前三個月的孕婦,並不建議打疫苗。衛生署疾管局長郭旭崧昨(十三)日則說,最近會召開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討論是否調整孕婦的疫苗接種政策。



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指出,新增一起孕婦染新流感的住院病例,是中部一名懷孕第二十一周的三十二歲準媽媽,個案在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現類流感症狀,到醫院就醫,隔日開始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住進加護病房治療,經檢驗確認感染H1N1,卻在一月四日的產檢發現胎死腹中。



施文儀補充,因考量目前孕婦狀況較差,不宜進行引產,因此胎兒還在母親體內,而個案也正接受插管,據疫調,該名孕婦並未接種H1N1疫苗。



蔡鴻德還說,他覺得最近國內因打新流感疫苗出現不良反應太高,「國外數據並沒有這麼高」,以美國來說,每十萬劑的不良反應通報率八‧二,季節流感疫苗是每十萬分之四‧七。但國內新流感疫苗的通報率是每十萬劑十以上,站在學會的立場,不會主動勸孕婦要打疫苗,若患者有問,才會告知疫苗是安全,可接種的。



衛生署疾管局局長郭旭崧說,他能理解學會的意見跟立場,但當時會做出建議不分孕期的孕婦都去打疫苗,是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疾管局建議,因最近疫情比較緩和,也將召開ACIP會議檢討孕婦的疫苗接種政策,是否要做調整。



截至目前,已有一萬四千三百多名孕婦接種新流感疫苗,其中共接獲十六人出現不良反應通報,但到現在沒有任何一例證實與疫苗有關。



【台北訊】疾管局昨天邀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澄清孕婦禁打疫苗疑慮。蔡鴻德表示,因近來不良反應較多而建議緩打,尤其懷孕前三個月。疾管局表示,近期將討論調整孕婦施打政策。



媒體報導,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認為,不管懷孕早、中、晚期,都暫緩施打新流感疫苗,甚至以大標題呈現相關內容。



疾管局局長郭旭崧表示,制訂孕婦打疫苗政策是基於懷孕婦女感染新流感後,死亡率較高,再加上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也都建議孕婦施打疫苗。


 



昨天國內知名的教授在報上發表了一篇語氣沈重的呼籲,提醒衛生當局及政府,正視人民注射疫苗的安全問題(尤其是國產疫苗的部分),其中他也引用2009年7月的美國疾管局的公告:季節性流感和H1N1新流感都可能併發抽搐、腦炎、腦病變、雷氏症候群等神經症狀。依據日本文獻,這些神經症狀通常在出現流感症狀1至2日後出現,這些病人約半數完全康復,但是五分之一的病人死亡,十分之一的病人遺留嚴重殘障,我國也有不少民眾注射國光新流感疫苗後,發生這些併發症,可是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斷言一切與注射國光新流感疫苗無關。


一些專業人員漠視上述的狀況,甚至還請精神科醫師出來安慰大家那是轉化症引發的心理作用,此舉只會讓我們更加擔心而已。


昨天疾管局原本邀請婦產科醫學會的理事長來澄清新流感疫苗的疑慮,結果蔡理事長的建議竟然建議孕婦目前最好先不要打,主要的考慮點包含:最近國內因打新流感疫苗出現不良反應太高,「國外數據並沒有這麼高」,以美國來說,每十萬劑的不良反應通報率八‧二,季節流感疫苗是每十萬分之四‧七。但國內新流感疫苗的通報率是每十萬劑十以上,站在學會的立場,不會主動勸孕婦要打疫苗。


至於擔心罹患新流感胎死腹中的危險這部分或者孕婦本身就是新流感的高危險群的人,我建議大家直接拿出兩個數據來比較:


第一:不打流感而罹患新流感的比率再乘上罹患新流感的孕婦產生後遺症的比率。


第二:孕婦施打疫苗產生後遺症的比率。


何者低,我們就選擇那種作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歐盟衛生署長:新流感疫情乃藥廠製造的假象


  • 2010-01-11
  • 新聞速報
  • 【中廣新聞/郭希誠】


    歐盟衛生署長(沃達)指控,這一波新流感疫情,根本是藥廠為了賺錢製造出來的假象。


    沃達說,藥廠和疫苗製造商影響了世界衛生組織,讓世衛組織發布新流感疫情全球警報。他說,世界各國政府擔心新流感疫情的衝擊,紛紛擠出有限的衛生預算為民眾施打疫苗,實際上只肥了幾家藥廠。


    沃達提議,要調查藥廠在這次「假疫情」裡的角色,歐洲議會已經通過他的提案。



最近歐盟的衛生署長指控這一波新流感疫情,根本是藥廠為了賺錢 製造出來的疫情,他在歐洲議會提出來要調查藥廠是否扮演推手的角色,歐洲議會已經通過他的提案。


一般人可能會希望這的確是藥廠捏造出來的,因為代表疫情真的不嚴重,大家也不必一直提心吊膽是否會被感染而變成住院案例,甚至有死亡的可能性。


但是,如果疫情是假的,藥廠的確製造了假疫情,那麼,在高興之餘,我們有權力生氣,因為藥廠為了賺錢而捏造假疫情而引發恐慌,有些人因為接種疫苗而引發的副作用與後遺症,正是這種現象引發的。


我經常建議門診的客戶,當你覺得環境很危險時,最好的因應方式,就是把電視關掉、新聞報紙停看,廣播新聞不要聽,每天撥點時間去散步,一週以後,就會覺得環境其實沒有那麼險惡,想深入瞭解的人,不妨參閱面對危險環境的解決方法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管教毒招 安親班餵「兒童古柯鹼」


  • 2010-01-12
  • 中國時報
  • 【顏玉龍/北縣報導】


     安親班對孩童集體餵毒?北縣某安親班女老師為了管教孩童,竟餵食治療過動兒的三級管制藥品「利他能」。其中一名學生日前將藥物帶到學校,所幸校方及時察覺異狀,通報教育局及衛生局追查,赫然發現該藥品即俗稱的「兒童古柯鹹」。全案已移請檢方深入調查。


     北縣某國小老師七日發現有學童持有不明藥物,以為孩子身體不適,於是與家長聯繫並了解學童健康情況,同時向校護查詢該藥品。校護一眼就認出該藥物是屬第三級管制藥品的「利他能」,是專門治療過動兒的處方用藥,立即通報衛生局。


     這名學童家長接獲老師通知時當場傻眼,完全不知孩子有服用任何藥物。師長追問下學童才表示,藥品是安親班老師給的「維他命」,已服用長達一個月。校方驚覺事態嚴重,循校安系統通報教育局協助。


     教育局及衛生局獲報後,八日與社會局組成聯合稽查小組,前往這家未立案的安親班訪查。但安親班疑因家長前一日怒氣沖沖前往興師問罪,負責人在東窗事發後已大門深鎖。


     北縣衛生局長許銘能說,「利他能」與K他命等毒品同屬第三級管制藥品,由於八日聯合稽查未果,目前已將全案移請板橋地檢署偵辦,除了採驗學童尿液,也會追查管制藥品來源。


     服用「利他能」會出現暴怒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學生家長陸續接獲校方通知後怒不可遏,痛斥安親班女老師竟為讓孩子「安靜」,餵食抑制過動症狀的藥物,枉顧孩子健康及未來學習狀況,「根本是昧著良心賺黑心錢」。家長強調絕對不會善罷干休,要安親班負責到底。


     據了解,該安親班共有十多名學生,其中三名是該國小的學生,目前上課情況正常,教育局及衛生局將後續追蹤學童學習及健康情況。



今天看到北縣某安親班的女老師,為了方便管教孩童,竟然私自讓孩童服用三級管制藥,也就是俗稱兒童古柯鹼的利他能這種藥物,幸而學校在孩童服用的一個月左右發現,才讓孩童停用此藥。據新聞報導指出,安親班負責老師只是為了讓孩童安靜,幫助孩童成績進步,就決定給孩童私底下服藥,而且這種私底下給藥的情形已逾兩年。看到這則新聞,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應該是既驚訝又生氣,為何安親班老師會作這種事?不過,這樣的狀況也讓家長們對兒童古柯鹼多些關注,其實利他能與古柯鹼同屬中樞神經興奮劑,中樞神經興奮劑的效果,可幫助服用的人提升專注力,但提醒效果的背後潛藏許多副作用,對利他能(或者專司達)是何種藥物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我部落格的另一篇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058


除生氣之餘,讓我們省思一下,同樣的狀況,難道在其他地方不會發生嗎?我要提出來的,其實是很多小學老師及父母的無奈,小學老師們,面對一群小朋友,如果當中有些孩童比其他小朋友活潑,甚至會干擾其他孩童的上課,試過種種方法後,仍然無效。此時通常老師就會反應給家長要求家長帶小朋友去心智科門診,評估之後,大部分的孩童幾乎都會被開立這種中樞神經興奮劑,類似的狀況,為何我們不會有反應?尤其是對我們自己的小孩,不是嗎?難道只是被貼了一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精神科診斷,我們就可以安心讓小孩服用嗎?


到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原因何在?大腦的正子掃瞄檢查可以證實藥物的效果嗎?診斷為何不是以此方法來診斷的?或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只是結果及現象,真正的根源不在大腦?我建議大家若想對這些問題有清楚的概念,不妨參閱有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所著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裡面詳細闡述身體功能的失衡,會引發衰弱的大腦的由來,透過功能性醫學的作法,幫助孩童作飲食調整及營養補充,讓這些孩童做到根本的體質改善,進而讓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消失。心理方面,其實有些孩童來自於學習障礙,這與孩童的IQ無關,真正問題,不過是孩童有學習障礙,但不知如何去處理,導致學習狀況變得極不穩定或者落後,光能診所即將在二月邀請相關的顧問為大家作免費的演講說明,有興趣的人請洽櫃臺登記報名。如果,這類處理根本原因的觀念及作法能夠普及,我相信上述類似的憾事發生的機率應該會大減才是。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試管兒長大 易得糖尿病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1/12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試管嬰兒長大成人後,要特別留意糖尿病肥胖等問題。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試管嬰兒的DNA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樣,因此成人後較容易罹患糖尿病等疾病,發胖機率也比一般人來得高。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人類分子遺傳學」期刊(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研究人員表示,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試管嬰兒出生時體重往往偏低,且容易出現罕見的代謝失調問題。研究中指出,並非基因導致這種變化,主要是控制基因活動的開關系統出現異常。



美國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遺傳學家卡曼‧沙賓恩薩教授(Carmen Sapienza)擔任研究主持人,他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專訪時表示,這些非基因層次的變化和胚胎、胎兒的生長大有關係,也左右著基因長期的表現,並增加許多疾病風險。此外,試管嬰兒的後代子孫也可能擁有這些問題,影響甚至會擴及到整個人類的基因庫。



研究人員從試管寶寶身上抽血檢驗細胞DNA,檢查其基因「甲基化」程度和其他小孩有何不同。當基因還不需要有行動時,「甲基」等分子就會依附基因,以抑制基因反應,這過程就稱為「甲基化」。



結果顯示,試管嬰兒細胞「甲基化」程度明顯偏低,導致時候未到,有些基因卻在錯誤時機就開始異常運作,引發各種疾病、症狀。卡曼‧沙賓恩薩教授指出,人工受孕很可能干擾基因「甲基化」過程,並引起各種變化,而這些變化又主宰基因表現,試管兒未來健康狀況容易受影響。


 



化學裡,甲基(methyl group)是指-CH3,也就是一個碳三個氫的結構,常簡寫做-Me。甲基化是指向反應物的分子引入甲基的過程,一般是指以甲基取代氫原子。


在生物系統內,甲基化是由酶來催化。甲基化可以跟重金屬的調節、基因表現的調整、蛋白質功能調整、及核糖核酸(RNA)的代謝有關。在沒有細胞核DNA序列改變的情況時,基因功能的可逆的、可遺傳的改變,仍明顯影響一個人的相關代謝功能。


最近美國的研究學者發現,試管嬰兒長大後,有糖尿及發胖等等代謝問題的比例較一般人來的高,原因是試管寶寶在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較低,因為這個部分的甲基化會抑制基因反應,減少基因異常運作,根據研究推斷,人工受孕時很可能干擾了基因甲基化的過程,並引起各種變化,致使試管嬰兒的未來健康狀況容易受影響。


跟甲基化有關的代謝,在功能性醫學常見針對細胞生化代謝及能量產生的檢測有機酸代謝,也會測到甲基化反應的指標,基本上與葉酸及B12的功能有關。許多年輕就產生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的人,也往往是因為身體缺乏葉酸及B12的合成與代謝,導致細胞甲基化有問題,故有相關困擾的人,應該在這部份作根本的檢查與瞭解,有問題應該長期補充足量及好吸收的B12及葉酸,幫助細胞甲基化的運作正常,如此才算是預防醫學的防患未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完疫苗癱軟 專家懷疑是轉化症


更新日期:2010/01/08 19:02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8日電)近來頻傳打完新流感疫苗就癱軟、神經檢查卻正常的案件。精神科專家今天說,這可能是「轉化症」,抗壓性較差的人碰到打針等壓力事件,會轉化為肢體無力等症狀,但症狀會痊癒。



中部地區有名女童日前接種H1N1新型流感疫苗後,半側癱軟無力,女童媽媽質疑疫苗安全出問題,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認為女童神經檢查一切正常,症狀屬於「轉化症」,與疫苗無關。



身為精神科醫師的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顧問江英隆說,他曾探望這位女童,女童情況已好轉,希望外界不要再給她「關愛的眼神」,因為愛之適足以害之。且經驗顯示,家長扮演重要角色,女童媽媽也要聽聽專業意見,處理方法不對,反而會女童症狀加重。



衛生署八里療養院院長鄭若瑟指出,轉化症患者的器官正常,也沒有裝病,而是因為壓力超過身心負荷時所出現的運動或感覺暫時失常,很像「電腦當機」。



鄭若瑟說,轉化症會有癱軟、看不見、聽不見、無法說話或吞嚥等症狀,可能在戰場、考場、急診或手術室、車禍災難、打針時產生,大多數人數天到數週內會逐漸康復。醫師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說病人精神有問題,而要委婉建立醫病關係。



江英隆說,女性比男性壓抑,「轉化症」較易發生在女性身上,常呈現左半側身體癱軟。這與台灣傳出多起青少年接種新流感疫苗後的癱軟事件,相當一致。由於國情不同,加上過去青少年很少打疫苗,並未看到國外類似案件通報。



對於「轉化症」的治療方式,精神科醫師會採取心理暗示,鄭若瑟和江英隆都曾對無法吞嚥、張眼的轉化症案例,暗示「打1針會痛,但有效的藥就會好」,給患者注射維他命B或C的營養劑,患者即轉向康復之路。



康復之友聯盟前秘書長滕西華表示,疫苗致癱疑案頻傳,衛生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欠缺精神科、神經心理學專業,應儘早延攬這方面的專家入列,釐清爭議案例究竟是轉化症,或是真正的疫苗受害者。990108


 



轉化症是什麼?有興趣的人不妨先參閱之前我在部落格寫過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481


基本上轉化症是用來保護自己,免於去面對自己不想面對的情境,因此,若以轉化症來說,通常有當事人害怕面對的情境。因此,當我們提到打預防針引發之的轉化症,最好先問問,是否有些情況是當事人想去避免的,如果沒有,那只是貼一個類似轉化症標籤的精神科診斷去解釋,反而模糊了事情的原本的真相。


當我們對疫苗引發的身體反應,若無足夠的臨床數據收集與研究,瞭解相關可能引發的後遺症或者副作用,我建議大家先不要以轉化症的觀點來看,尤其轉化症的診斷不需任何科學的數據或者實驗室的檢查就能成立,這樣做,只會讓大家對精神科診斷的本質更加質疑而已。


過去,也有精神科教授在談到過去,許多醫師對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不甚了解時,他曾在他的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看到,有主治醫師把抗精神藥物引發的椎體外症候群(眼睛上吊、脖子歪嘴斜等等)解釋為某某情結的阻抗作用,讓他回想起來不禁莞爾。同樣的,我們看到一些打完疫苗引發的身體反應,在未能確知身體實際病變化之前,建議大家不要以精神疾病視之比較妥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神科的藥物治療,一直以來強調的是症狀的消除,如果單一藥物控制不好,往往會加上其他藥物來抑制症狀。以憂鬱症來說,藥物合併療法,最常見的就是鋰鹽,但鋰鹽有明顯的副作用,且其治療濃度與中毒濃度相當接近,因此願意配合的人不多。

很多人不知道,即便是甲狀腺功能正常,仍可以考慮甲狀腺素來合併治療,其效果絕對不亞於鋰鹽。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閱研究摘要內容: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6946176

如果上述效果都不佳,一般精神科醫師會把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拿出來並用,試圖抑制症狀,也許症狀主訴會少一些,但隨抗精神病藥物本身產生的副作用,往往也抵銷了療效。有興趣瞭解的人,不妨參考這篇2008年的專業報告:

Evidence Grows for Value of Antipsychotics as Antidepressant Adjuncts - Psychiatric Times

最近有些醫師積極推行新的憂鬱症藥物療法,他們建議對於抗憂鬱劑治療效果不佳的人,加上號稱第三代的抗精神病藥物來抑制症狀,據說這樣能增加療效及減少副作用。而和抗憂鬱劑並用的藥就是Aripiprazole,其商品名為 OTSUKA ABILIFY,台灣上市的中文藥品名為大塚安立復,這種藥物在上市時,因其藥理作用機轉與其他藥物不同,因此可能引發的副作用會比其他藥物來的更低,然而,就我臨床觀察,有些人服用仍會產生坐立不安、肌肉僵硬等等椎體外症候群的不適。長期以來,我一直不建議用焦土政策來處理精神困擾,尤其不去找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根源或者心理壓力及困惑產生的效應,治療焦點完全以消除症狀為主,症狀消除不了就一直加劑量及加藥,往往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造成當事人更大的痛苦與困擾,一般大醫院的精神科看診時間極為不足,哪有時間深入瞭解患者的身體及心理困擾,因此幾乎都是以症狀的問診配合藥物控制,要達到所謂理想的治療目標及效果,往往有困難。因此建議大家面對憂鬱,務必不要把憂鬱當成是一種病因,而該視為一種結果,到底是何種功能失衡或者壓力導致?根本解決之道難道是長期的藥物控制?如果不是,原因何在?如何處理?精神科藥物調整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為何不能監測?關於這方面的問題與解決,歡迎大家多提出來和我討論!

原文程度OK的人,以下為詳細的原文藥物仿單,請參閱:

http://www.psychsearch.net/off_label/abilifyd.pdf

 

以下是我從藥廠提供的中文藥物仿單節錄的內容給大家參考:

 塚安立復錠

衛生署許可適應症:精神分裂症、雙極性疾患之症發作及混合型發作

作用:穩定精神狀況

副作用:意外傷害、便秘、靜坐不能、頭痛、虛弱、四肢水腫、嘔心、消化不良、嘔吐、興奮、焦慮、失眠、嗜睡等。有吞嚥困難或過度昏睡情形,立刻詢問醫師或藥師。

注意事項:

一般原則   直立性低血壓

Aripiprazole與直立性低血壓有關,可能因為它具有α1-腎上腺素接受體抗作用。在針對服用OTSUKA ABILIFY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受試人數926 )進行之五個短期安慰劑對照試驗裡,直立性低血壓相關事件的發生包括:直立性低血壓(安慰劑1%aripiprazole1.9%),頭昏眼花(安慰劑1%aripiprazole 0.9%),和暈厥(安慰劑1%aripiprazole-0.6%)。服用aripiprazole後,有明顯的直立性血壓改變 (定義為:由仰臥變為站立姿勢時,收縮壓至少減少30 毫米汞柱) 的發生率,與安慰劑效果相比,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在服用aripiprazole的病人,發生率為14%;服用安慰劑的病人,發生率為12%)

Aripiprazole應該特別注意使用在患有已知下述疾病患者身上時: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或傳導異常之病史),腦血管疾病,或是會使病人產生低血壓的情形(脫水、血容積減少,以及服用降血壓藥的治療)

癲癇

在短期並以安慰劑作為對照的試驗中,0.1%(1/926) 服用aripiprazole的病人發生癲癇。當aripiprazole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合併使用時,要注意有癲癇病史的病人或是可能降低癲癇發作值的狀況(例如阿茲海默氏癡呆症)65 歲以上族群,可能比較容易發生癲癇值降低的情形。

認知及運動功能受損之可能性

在幾個短期,安慰劑對照的試驗中,服用OTSUKA ABILIFY 的病人有11%發生嗜睡情形,而服用安慰劑者有8%嗜睡;於短期對照試驗中,嗜睡導致0.1%(1/926)服用OTSUKA ABILIFY 之病人停藥。相對於安慰劑,OTSUKA ABILIFY 僅稍稍提昇嗜睡的發生率,然而OTSUKA ABILIFY 就如同其他抗精神病藥物一般,可能會損害判斷、思考、和運動技能。服用OTSUKA ABILIFY 的患者,在確定使用OTSUKA ABILIFY 不會造成對其不利的影響之前,操作具有危險性的機械包括開車時,應該要分外小心。

體溫調節

抗精神病藥物被認為具有破壞身體自身降低核心體溫的能力。如果要處方aripiprazole給可能處於各種會導致核心體溫升高之情況(諸如劇烈運動、暴露在極熱的環境、同時服用抗膽鹼性的藥物,或是容易脫水)的病患,應忠告病人給予適當照護。

吞嚥障礙

食道蠕動不良和哽嗆,已知與抗精神病藥物之使用有關。吸入性肺炎是年長病人之間常見的病因和死因,特別是患有重度阿茲海默氏癡呆症的病人。Aripiprazole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應該謹慎使用,在可能發生吸入性肺炎的患者身上。

自殺

精神異常疾病裡,原本就可能包含自殺意圖,高危險群病人應該要同時接受近距離監督和藥物治療。處方最小劑量的OTSUKAABILIFY,並且給病人適切的處置,以減少服藥過量的風險。

給病友的資訊

建議處方OTSUKA ABILIFY 的醫師們,與接受此治療的病患討論。

 

國內相關報導請參考:

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art_id/32211127/IssueID/20100106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0) 人氣()


過去在藥物臨床研究上就發現,有憂鬱狀況的人服用抗憂鬱劑,其療效與安慰劑相較,抗憂鬱劑療效甚至多不到20%,以目前門診常見的狀況來說,大部分的醫師會發現有三分一的患者對抗憂鬱劑治療反應極差,扣除了三成三的患者,算算抗憂鬱劑藥物能幫助的比例真的相當有限,可惜這方面的資訊對大眾甚至醫療專業人員來說,知悉的程度有限,因此也助長的抗憂鬱劑的使用量節節高昇。


最近美國知名的研究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了一篇抗憂鬱劑對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是否有療效,這份報告的研究對象,是針對718位門診患者來作研究,作為比對的自然是以一般認為不具療效的安慰劑來比較,結果發現:輕度到中度的患者,服用抗憂鬱劑與服用安慰劑的效果沒有差別。而門診所接觸的憂鬱狀況,幾乎都是這類患者,這表示抗憂鬱劑的療效都被誇大了,在美國,抗憂鬱劑開最多的並不是精神科醫師,而第一線的基層醫師,因此不只是民眾,這份研究報告提醒:連醫師都可能被藥廠的行銷手法所主導。對研究內容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研究摘要內容:


http://jama.ama-assn.org/cgi/content/abstract/303/1/47


至於重度憂鬱的人,是否就能完全倚賴藥物而得到解決?過去的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的復發率往往達九成,相關研究統計可參照: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25162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877398


而且就算服藥,也無法根本治癒,建議大家在憂鬱症的認知上,最好不要當它是一種原因,而該問: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衰弱的大腦?想真正瞭解重度憂鬱症的潛在原因,我建議大家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作者Mark Hyman醫師,以其親身經歷,對照功能性醫學在其治療患者所呈現的療效,提醒大家,這些看似大腦衰弱的疾病,真正的根源往往是身體功能的失衡,這些身體功能的失衡極可能來自於七大原因,而這些身體功能的失衡皆能藉由功能性醫學的檢測來直接處理,幫助身體功能恢復,進而讓衰弱的大腦功能回復。有興趣的人,不妨找這本書來參考。


 



研究:抗憂鬱藥物 只對重度患者有效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01/06 21:20 蔡函岑



(法新社華盛頓5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指出,抗憂鬱藥物對於輕度或中度憂鬱症患者的療效很有限,還不如尋求另類療法。



研究人員結合六份醫學報告的數據,得出上述結論。六份報告中追蹤的718名成人門診病患,依據漢氏憂鬱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分為輕度至極重度憂鬱病患。



這份研究將常見的「抗憂鬱處方」(ADM)的療效與安慰劑作一比較。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這項由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福尼耶博士(Jay Fournier)主持的研究發現,藥效視憂鬱症狀的嚴重程度而定,效果差別很大。



研究寫道:「對輕度、中度、甚至接近重度憂鬱的患者來說,藥物的實際影響並不存在,或是微乎其微;但是對症狀嚴重的患者而言,抗憂鬱藥物能產生很大的療效。」



有關抗憂鬱藥物的研究,大多著重在藥物對重度憂鬱症患者的影響。但是症狀較輕的患者使用療效究竟如何,卻缺乏相關研究。抗憂鬱藥物目前是治療憂鬱症狀的標準療法。



研究人員指出,向門診醫生或是一般大眾推銷這些藥物的廣告,對這一點避而不提。



研究顯示,服用抗憂鬱藥物的門診病患,大多不是重度憂鬱症患者,因此這類藥物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研究指出:「開處方的醫師、決策人員和消費者或許都不知道,這些藥物的療效,大多建立在只針對重度憂鬱患者的研究報告上。」



「政府應該設法讓門診醫師和可能就診的病患了解,儘管藥物對重度憂鬱症患者療效顯著,卻少有證據顯示,藥物對大多數症狀較輕的患者,也能產生特定的藥理效果。」(譯者:中央社蔡函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男女大不同/雄性激素活化 得肝癌機率增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1/07 04:11



〔記者湯佳玲、鍾麗華/台北報導〕罹患肝癌機率,男女大不同,性激素是關鍵!



懷孕次數越多 罹肝癌性越低



研究發現,B肝病毒中的HBx蛋白質,可能活化雄性激素,導致男性肝細胞癌化機率增加、扮演促發角色;雌性激素卻能降低女性罹肝癌風險,因此,若女性懷孕次數越多,雌性激素刺激越多,罹肝癌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這項研究由國科會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經費支持,台大醫學院內科陳定信教授領軍,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陳培哲教授、台大醫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葉秀慧副教授所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性荷爾蒙如何調控肝癌的發生,研究論文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腸胃學」及「肝臟學」上。



流行病學先前已調查出男性因為B型肝炎造成的肝癌為女性的四到八倍,但C型肝炎引發的肝癌則僅有一至二倍,顯見B肝比C肝所引發的肝癌較有性別上的差異。且B型肝炎病毒有HBV等三種蛋白質作用於複製自身病毒,對於第四種蛋白質HBx,科學家仍不知其作用為何,只知道與肝癌息息相關。



葉秀慧團隊經過篩選,發現有兩個磷酸激?參與特定B型肝炎病毒HBx的作用,會活化雄性激素受體,一方面導致宿主肝癌細胞的活化,另一方面也會刺激B肝病毒HBV的複製增生,導致男性病患體內有較高的HBV病毒含量,成為肝癌高危險群。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也發現「微核醣核酸microRNA-18a」為女性肝癌關鍵,當其異常上升時會導致雌性激素受體蛋白下降,也就是說,雌性激素與女性肝癌的形成為負向相關,雌激素在降低肝癌機率中扮演保護的角色,迥異於雄激素對男性肝癌的促發角色。



不過,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楊再興提醒,女性雌性激素過多,可能會造成乳癌快速增長。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吳季如也說,雄性激素對骨骼、肌肉成長、骨密度都有正面幫助,如果過少,未成年人第二性徵無法表現,成年男性則會出現疲倦、腰圍變粗,容易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症狀,甚至影響性能力,必須適時補充。



些宗教,會鼓勵婦女多生產,記得幾年前,我到岜里島去觀光,聽到導遊的介紹,令我印象深刻。他提到在岜里島這地方,大部分的人信仰印度教,對印度教而言,生小孩非常重要,以他的朋友為例,就算賺了很多錢,但生不出孩子,也是讓他覺得人生索然無味,因為對印度教來說,生小孩才能減輕自己的罪,生越多罪越少。印度即將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我想除了中國大陸力行一胎化政策外,宗教因素可能也扮演了重要的因素。


最近國內有醫學研究團隊發現:B型肝炎引發肝癌的發生率,男女大不同,差別甚至可達四到八倍,主要原因是男性及女性荷爾蒙對宿主肝炎病毒的活化及保護機制不同。多生幾胎的女性,女性荷爾蒙容易維持在較高濃度,因此比較有保護力。有些醫師認為女性荷爾蒙過多,可能會衍生乳癌的危機,但這通常是指額外補充荷爾蒙藥物的人。懷孕,對乳癌來說,是一種保護機制,因為乳癌的三大危險族群,分別為肥胖、超過四十歲及未生育的婦女。


荷爾蒙不平衡,仍會產生許多的相關的身體及精神狀況,對某些族群而言,適當的補充還是相當重要,建議藉由功能性醫學檢查來配製個人處方化的天然荷爾蒙補充,並定期追蹤,相關的後遺症及副作用必能減到最少的可能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