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含添加物 孩童易動怒


自由 更新日期: 2007/09/05 04:09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英國食品標準局本週警告父母,讓孩子遠離飲料、甜食與加工食品中的人工添加物,因為太多案例顯示這些添加物會對孩童行為造成影響。


英國政府「食品標準局」公佈的研究顯示,食品添加物與孩童易怒、專注力差、學習緩慢等症狀間關係密切。


避免風險 遠離危險食品


食品標準局4日已召集業者開會,討論這份由英國南安普敦大學進行的研究報告。


研究發表前,一些超市與食品商已搶先宣布,不在甜食、蛋糕與碳酸飲料內添加有安全疑慮添加物。


食品標準局並未公佈研究發現,但局內專家預料將告訴父母,唯一避免風險的方法,就是減少孩童食用含添加物的食品。


早在20多年前,就有部分添加物被認為會引發呼吸問題與氣喘等過敏反應,也有類似研究指出,添加物可能影響腦部發展,但研究證據不夠充分。


「過動兒援助組織」的邦黛女士擔心,人工化學物質可能讓孩童心情起伏不定,哭泣、尖叫、無法入睡,或出現呼吸困難、皮膚起疹子等身體反應,南安普敦大學的這份研究預料將證實邦黛女士的擔憂,也有助解釋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人數攀升的原因。


英國健保每年約開立35萬9千張過動症處方箋,比1990年代初期增加90倍。


食品添加物的批評者認為,這些過動症狀可在孩童飲食改回自然食品後好轉,無須透過藥物治療。



刺胳針:食品添加物讓孩子過動


中廣 更新日期: 2007/09/06 14:00



英國食品標準局說,人工食品添加劑跟孩子過動行為有絕對的關係。


刺胳針雜誌報導,吃食品添加劑絕對有壞處。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研究發現,三歲大的孩子喝過含有色素和防腐劑苯甲酸鹽的飲料以後,就沒有辦法專心玩一個玩具或是做一件事。八歲大的孩子喝了含色素和防腐劑的飲料以後,就沒辦法專心玩十五分鐘的電腦。


研究人員表示,業界應該可以立即停用色素,但是要他們不用苯甲酸鹽就得花點功夫了。


 


基本上,這是同一個研究後的報導,刺胳針,這份醫學期刊是擲地有聲的專業刊物,所以編輯群審核通過而能刊登的研究報告原本就有一定之公信力。 


之前我一再強調飲食對於孩童的脾氣、過動或注意力難集中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而飲食方面:均衡飲食、少糖,避免色素及防腐劑之類的添加物,找出過敏原而隔離,每天多食蔬果、補充好油及抗氧化營養品,同時避免重金屬的污染,基本上都能幫助這些不穩定的孩童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陽明大學證實 水分子帶路…大腦病變造成精神疾病


中時 更新日期: 2007/08/28 04:39 記者: 黃庭郁、朱立群/台北報導



陽明大學研究團隊三年多來運用水分子擴散原理與擴散磁振造影儀(dMRI)檢測,比對正常人與罹患精神分裂症、躁鬱症與過動症病患的腦部影像,在釐清精神病患者腦部病灶間關連性上,已有初步成果。


該研究團隊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領軍,利用擴散核磁共振造影(Diffusion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技術,把精神疾病者「狂亂」的大腦神精結構「清楚」耙梳出來,有助醫學界了解各式精神疾病。擴散核磁共振造影(Diffusion MRI)是核磁共振造影(MRI)的一種。


研究團隊成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慶波說,人腦有一千億到一兆個神經元,到底各自有哪些功能,還在研究中,發展中的影像監測儀器成為很重要的研究工具。


他說,國際間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儀做腦部疾病或腦部腫瘤手術前腦神經監測已有十年,陽明大學的研究團隊三年前開始嘗試運用於精神疾病的腦神經研究。


研究主要利用「水分子擴散原理」,並透過造影監測。林慶波說,人腦的水分子會沿著神經走,水分子遇到大腦神經有缺損部位,傳達的訊號會不一樣。研究主要比對正常人與病人的腦影像,藉此看出患有上述三類精神疾病者的大腦到底哪裡跟正常人不一樣。


研究團隊目前共收集一百五十多位一般人、六十位精神分裂症病患、三十多位躁鬱症病患、三十多位過動症病患,比對其腦部影像差異。病例數還在陸續增加中。


林慶波說,研究初步已可看出,躁鬱症病患大腦前額葉到邊緣系統有問題;過動症患者大腦控制行為能力的運動神經束表現與一般人不同,精神分裂症病患隨發病時間越長,病灶越多。研究也可觀察到不同病灶間的關連性,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他說,目前包括台灣、美國、英國、法國等都有研究團隊積極研究中。雖然還無法對臨床用藥或治療有直接貢獻,但可說在精神病患腦部基礎研究有一點進展。


研究團隊成員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蘇東平說,傳統的核磁共振造影無法看出特定精神疾病各個病灶間的互動關係,但透過擴散核磁共振顯影技術,病灶間的「關連性」可被清楚「圖繪」(mapping out)。


但他也說,這份研究還不成熟,還沒有論文發表在國內外期刊,相關數據也沒有完整分析,目前要談「成果」言之過早。研究計畫主持人曾志朗也說,此研究還需更多實驗支持,他不願太早多談研究細節。


 


週二我個人接受教育廣播電台教育十方談的作者林文虎先生的線上專訪,我們特別提到這方面的研究。乍看會覺得充滿希望,甚至有人覺得大腦與精神病的關連的秘密就要被打開了,然而我們聽聽前教育部長曾先生的實話:此研究還需更多實驗支持。而榮總的蘇東平主任也說:這份研究還不成熟,還沒有論文發表在國內外期刊,相關數據也沒有完整分析,目前要談「成果」言之過早。也就是臨床的應用八字還沒半撇。聯合晚報當天也刊載北醫神經外科主任蔣醫師的疑慮:很多被診斷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根本就是大腦看不出任何異常。


以目前精神科的診斷方法為會談,主要是透過病史及主訴來確定診斷,藥物治療的方向也是症狀消除為導向,並無法針對病灶來專門治療某個失常的部位,如同癌症的標靶細胞作用藥物一般,所以距離臨床可以實際應用的那一天仍遙遠。


真正對精神分裂症有實驗室研究的實際成果的實在屈指可數。加拿大的營養學博士,同時又是精神科醫師的ABRAM HOFFER曾做過深入的研究,他發現在這些患者的體內容易測得吲哚的化合物,這與他們本身的妄想與幻覺有非常直接密切之關係。透過營養品的調節,阻止及減少吲哚的產生除了能幫助病情穩定,同時也能減少藥物的使用。接受他幫助的患者有好幾千人,好好服用營養品兩年,有高達九成的成功率。另外他也訓練超過五十名的專家來照顧他們的患者。


大家有興趣,在光能診所有他的著作可供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爸媽禁玩線上遊戲 高一少年燒炭亡 遺書留GAME OVER


東森 更新日期: 2007/08/30 08:59 記者:記者賴志慶、黃曼昕/宜蘭報導



新的學期即將開始,但宜蘭縣一名剛考上國立高職的新生還來不及註冊,就因為爸媽將電腦用密碼鎖起來,不讓他打線上電玩遊戲「曙光online」,而燒炭自殺身亡。


貼著忌中的大門內,檢警在進行著採證工作,一個哀傷的母親癱坐在椅子上,一個強忍悲痛的父親在旁扶持,這對林姓夫妻剛剛痛失了自己才15歲正整準備進入國立高職就讀的小兒子,精采的人生還沒開始,林姓少年竟在28日選擇燒炭自殺,親人猜測,除了因為即將就讀的學校非他第一志願外,主要原因應該就是爸媽禁止他上網。


家屬說:「就為了玩電腦啦,家裡不讓他玩電腦,因為要開學了,電腦就用密碼鎖起來,他就想不開,小孩本來就比較內向,不太愛跟人說話。」


內向乖巧的林姓少年,暑假期間為了照顧高齡的阿嬤,所以幾乎都待在家中,也因此沉迷於網路世界不能自拔。


林姓少年父親:「國小就會打(電腦)。」記者:「那是什麼時候開始玩網路遊戲?」林父:「國二,但從這個暑假開始比較迷。」


而從林姓少年留下的遺書中,也可看出電腦對他的重要性,「我的人生已經快過不下去了,現在最後的依靠又失去」,依靠指的就是電腦。「還感謝曙光的朋友們,陪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暑假。」所指的曙光是一種網路線上遊戲。遺書背面以自己在遊戲中的代號「永恆星嵐」署名,並寫下「game over」。


儘管林姓少年在遺書最後也寫下「我真傻」3個字,表示明知燒炭自殺是傻事,他卻仍一意孤行,留給父母無限傷痛。


 


面對這種事件,很多人不禁會問:網路為什麼會讓人搞到命都不要?


之前我們曾提醒大家:會沉迷網路的人,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狀況無法面對或處理,繼而把注意力轉移到網路上的線上遊戲而逃避他們的責任.此外,有些人找不到更好玩的遊戲,所以在線上遊戲裡找到一些趣味因而樂此不疲.


電腦,已無法從我們生活中隔離,唯一我們能做的就是去了解,善用而不要被控制.對於我們不了解的事物,我們是無法溝通或控制的,您想了解您的孩子為何對網路遊戲如此沉迷,您也必須了解網路遊戲是什麼,好玩在哪裡,當我們一味地禁止,顯然我們與孩子是沒有交集的,接下來當然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當然彼此也無法溝通,也無法有進一步的彼此了解,為人父母若不了解這些基本原理,類似的悲劇可能還會再發生.


當然,了解孩子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障礙,協助他們用正確的技術來解決,同樣很重要.


這個議題值得大家多多關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靈魂出竅 神經科學有解


聯合 更新日期: 2007/08/25 07:20 記者:編譯田思怡/綜合外電報導



許多人聲稱有靈魂出竅經驗,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靈魂出竅可能只是腦子有點混亂而已,可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解釋。


研究指出,靈魂靠視覺和觸覺得知自己存在於軀體中,如果靈魂和感官之間的聯繫受到疾病、藥物或科學實驗的干擾,就會產生靈魂離開軀體之感。


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神經學家厄森利用虛擬實境眼鏡、一台攝錄機和幾根棒子來做簡單的實驗,目的是把腦子打亂,產生靈魂出竅的感覺。


自願參與實驗者坐在椅子上,戴上虛擬實境眼鏡,眼鏡和一台對準他背面的攝錄機相連。從眼鏡看出去,他看到自己的背影,而且是從坐在他身後近兩公尺的某人視角看到自己背影。


倫敦學院大學進行的實驗中,厄森用一根塑膠棒子碰一下實驗對象的胸部,這名志願者嚇一大跳,因為他戴了眼鏡,看不到厄森用棒子碰他,他以為自己坐在旁觀者的位置,從後方看著自己的背影。


厄森說:「你感覺你坐在房間裡另一個位置,看著你前方一個看起來像是你自己的人,你知道那人就是你自己,但是你感覺不是你自己。」


他說:「這項實驗顯示,第一人的視角對於靈魂和軀體相合的體驗非常重要,換言之,我們的視角在那裡,我們就感覺自己在那裡。」


厄森利用虛擬實境眼鏡把傳到腦部的的感覺訊號打亂,引導實驗對象把他們的知覺投射到一個虛擬的軀體上,產生靈魂離開肉身的幻覺。這項技術也許可應用在電玩上,讓玩家把自己投射在遊戲的虛擬角色中,享受身歷其境的快感。外科醫師進行遠距手術時,也可感覺自己就在手術現場。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靈魂出竅經驗也許有科學上的解釋,過去一般認為靈魂出竅是錯覺或靈異現象。


厄森說:「腦功能失常會妨礙對感官訊號的解讀,也許可解釋一些臨床上的靈魂出竅經驗。」不過他說:「目前不能確定是否所有靈魂出竅經驗的原因都相同。」


許多人聲稱曾有靈魂出竅經驗,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他們當時很清醒,在自己的軀體之外看著自己的軀體。


這種現象和重大創傷有關,例如車禍,或是和腦部功能受損有關,例如癲癇患者、有毒癮者和中風患者。但科學家過去一直不能確定是怎麼回事。


 


看這樣的報導或研究,乍看之下會覺得很有趣,然而我們如果探究一下主其事者,其實不難發現:他要你相信自己只是一塊肉,除了這個軀殼,你沒有其他部分了。所以,一旦您有靈魂離體或出竅經驗,都是腦袋出問題,不是中風、癲癇、腦部受創不然就是毒癮發作。


請注意,研究人員也無法肯定所有靈魂出竅原因都相同。其實,要作對比的實驗不難:如果有人可以不藉助任何儀器,也非在腦部受創時能夠經驗到靈魂出竅的狀態,那麼就可以證實我們不只是這塊肉。


那麼,在受創時,為何有靈魂出竅的經驗?我認為在身體受到重大撞擊受創時,那種疼痛與驚嚇,很可能是肉體之外的存在無法忍受那樣巨大痛苦的短暫現象。


以上僅提出我個人的淺見,歡迎大家多多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新鮮世/英女6周不盥洗 皮膚更光滑


東森 更新日期: 2007/08/25 11:29 記者:記者詹珝榕/編譯



不少女性會利用化妝品讓氣色看起來更好,但一位英國紀錄片製作人泰勒卻反其道而行,她在6週的時間裡,完全不盥洗,徹底遠離化學物品。意外地,她的皮膚反而變得更好,眼袋也消失了; 但眾人對她的異樣的眼光,讓她心理壓力日益增加。泰勒以行動證明了美容產品的社交心理效應大於實際作用。


一位英國的電視紀錄片節目製作人泰勒,為進行一項挑戰美容清潔用品的任務,她不洗澡、不洗頭、也不刷牙,更不碰任何化妝品或造型劑。為了比較實驗前後身體的狀況,實驗前,她先做身體健康檢查,且測試腋窩、口腔及陰部細菌含量,方便6周後做對比。


實驗的第4天泰勒的身體就出現臭味,第2個星期她的小孩也拒絕與她擁抱,第3個星期頭髮因為出油而打結,手部皮膚也乾燥脫皮;但在第4個星期後,皮膚竟然變得有光澤,困擾她多年的腸躁症有所改善,眼睛周圍的囊腫也消失了!泰勒認為,這與皮膚停止接觸化學物質有關。


然而,在實驗期間,泰勒也曾與孩子學校的家長們打交道。當時,她的頭髮捲成一團,指甲顏色怪異,皮膚乾燥。最初沒有人察覺她的異樣,但當她坦稱已經3週沒有洗手後,其他家長反應強烈,盡量遠離她,令她感到極為尷尬。甚至在實驗的最後階段,她因怕遭人排斥而缺席友人婚禮。


到了第40天實驗完畢時,她再度驗身,研究員測出她身體的細菌數目增加5000倍,但仍屬「正常」水平。這印證了泰勒的想法,就算數日不用清潔劑亦不損身體健康。但由於6周沒有刷牙,牙齒已充滿細菌且蛀牙,她需要進行人生首次的補牙手術。


對此研究結果,泰勒表示,「我根本不需要這些浪費金錢的美容產品。多年來我使用過量化學品,有時候把自己的健康置於危險境地。」但她也坦言,「杜絕化學物品的生活並不實際,我永遠不會再這樣做,因為不清潔身體會影響你的友誼、家庭關係與自信。」


醫生表示,其實皮膚會分泌天然油脂,但如果太頻繁洗澡,反而會破壞這一層保護膜,而且過度使用保養產品,也會刺激皮膚阻塞毛細孔。只是素顏示人,也有負面影響,泰勒就因為不打扮,自覺變髒而羞於見人,雖然說自然就是美,但保持清潔與適度的打扮,反而讓人更有自信美。


 


這篇報導非常有趣,然而也提醒我們:周遭充滿了化學物品,但沒有人能夠完全隔離。化學物品對身體的影響程度不容小覷,如何才能在目前這種充滿化學物質的現代生活全身而退?報導中的主角發現了化學物質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卻無法隔離,有些人找了一些天然成分為主的產品來取代,減少身體的污染,然而,我們對於已經存在於體內殘留的毒素要如何解決呢?


其實,不用天天辛苦的吃排毒餐,美國知名的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針對這個領域提出了清楚而有效的排毒程式,透過運動及烤箱,補充全面及足夠的營養,大約在兩到三週左右的時間,能確實地達到身體排毒且提升一個人的感知與思考能力。


在我個部落格中,持續地發表排毒程式後的收穫,就是透過這個有效的技術來幫助我的客戶回復身體的清新。如何幫助身體變乾淨值得大家多瞭解與切身來執行。願大家都持續保有清新的身體與心靈。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衛生署提醒:使用抗憂鬱劑藥品應嚴密監視其副作用 






分格線







建檔時間 2007/08/10 14:02:13 更新日期: 2007/08/10 14:02:41















憂鬱症患者在服用抗憂鬱劑時,可能因為疾病本身或藥品引起之副作用,而產生自殘或增加自殺傾向風險,美國FDA曾於93年要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類之抗憂鬱劑,其仿單應加註嚴密監視患者,以防其發生自殺行為等警語,FDA復於96年5月公告所有抗憂鬱劑應加刊「…服藥後可能產生自殺意念或自殘行為…」等警語,特別是24歲以下之青少年,在服用抗憂鬱劑時,應嚴密監控鬱症變化,尤其在用藥初期之2個月及停藥階段。
衛生署曾於93年5月10日公告含bupropion等SSRIs抗憂鬱劑之仿單加刊:「服藥期間應嚴密監視患者之憂鬱症情形,以防其發生自殺行為」之警語,95年3月27日公告含lamotrigine成分藥品再評估結果:所核適應症包括雙極性疾患之許可證應加刊「自殺傾向」之警語。為提供更為完善之病患用藥安全機制,衛生署彙整國內、外相關資料,評估抗憂鬱劑藥品之風險/效益後,公告所有適應症為「憂鬱症」之抗憂鬱劑藥品仿單應加刊「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和其他精神障礙之短期研究,發現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服用抗憂鬱劑相較於安慰劑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及行為。任何人考慮使用(藥品名稱)或其他抗憂鬱劑於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時應評估臨床用藥之風險與效益。短期研究對於大於24歲以上之成年人服用抗憂鬱劑並無顯示有增加自殺意念或行為之風險,而對於65歲以上之老年人服用抗憂鬱劑,反而較服用安慰劑降低自殺之風險。憂鬱症或其他精神障礙疾病,本身即有自殺傾向之風險。無論任何年齡層之患者開始服用抗憂鬱劑時,健康照護者應嚴密監視其臨床病徵惡化、自殺意念或不尋常的行為改變,並隨時與醫師聯絡」之警語。目前衛生署核准用於治療「雙極性疾患之鬱症」藥品lamotrigine已刊載有類似警語,嗣後藥品申請新增適應症有關「雙極性疾患之鬱症」之藥品亦應遵循本署公告刊載前述警語。
衛生署將嚴格監視國內、外有關藥品之安全資訊,同時呼籲醫師為病患處方該類藥品時應謹慎評估其用藥之風險與效益。本署已建立藥物安全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疑似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adr.doh.gov.tw

 

之前我一再地提醒大家,抗憂鬱劑有其潛藏的危險性,然而,大家對這種呼籲的警覺性似乎仍不夠,像這篇官方的警告,如果沒有人特別提出來,那麼看到的人實在有限。

憂鬱是可以處理的,憂鬱也能夠找到根源而加以改善甚至根治。詳細內容請參閱我之前部落格的文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薯條化學成分 可能引發阿茲海默氏症


中廣 更新日期: 2007/08/22 16:00



英國研究人員說,薯條、洋芋片裡面的一種化學物「丙烯醯胺」可能引發阿茲海默氏症。


研究人員在阿茲海默氏症病人的腦子裡發現丙烯醯胺,醫生要求立刻查清楚丙烯醯胺和阿茲海默氏症的關聯。


丙烯醯胺常出現於加工食品,食品加工業常用丙烯醯胺當作芡粉,製作薯條、洋芋片、餅乾或穀類麥片。丙烯醯胺也被懷疑和癌症、肌肉鬆弛、男性不孕有關。



記憶力差認知退化 小心壯年失智


中廣 更新日期: 2007/08/23 17:30



據統計,全台推估應該有超過11萬的失智人口,不過,只有兩萬多名領有失智症身心障礙手冊,顯示還有約8成個案仍隱匿在社區中,其中,有一些早發性的個案,甚至可能五、六十歲便壯年失智,影響工作和生活,醫師提醒,有家族史、或是最近經常發現自己記憶力異常減退,程度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起居;或是認知退化、理解力變差,就應該要及早診治,以利延緩惡化。(徐韻翔報導)


最近新上映一部由渡邊謙主演的日本電影「明日的記憶」,描述了一名中、高階主管,在四十九歲罹患阿茲海默症後,記憶力減退,影響工作、生活的心路歷程,以及與妻子家人的互動,內容辛酸感人。


耕莘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志豪表示,失智症後群中,光是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就約佔了三分之二的失智症人口,通常好發於老年人,不過,卻也有少數是「壯年失智」,此種病可能會有家族史遺傳,國內甚至曾經出現三十幾歲就罹患失智症的個案,而在他的臨床門診,目前也有三位不到六十歲便失智的患者在接受治療。


陳志豪指出,壯年失智者,常正值事業顛峰,處於管理階層,發病時往往是一大打擊,很難接受自己必須逐漸成為一個記憶退化、方向感與學習錯亂的人,因此,提醒民眾,有家族史,或是發現自己記憶力短暫,才剛發生不久的事便記不住了,就應該要提高警覺,加強篩檢,盡快接受診治,能夠避免病況惡化快速。


至於平日要預防失智,平常要注意少油少鹽,多運動和動腦,例如閱讀、社交與維持自己的興趣嗜好等,積極保持大腦活力,都是防治減緩退化的好方法。



 


現在食品添加物很多,而會造成身體損害的也不少.我們一直告誡大家速食少吃,除了之前提到的反式脂肪酸容易累積許多無法自然分解的油,同時這篇報導也告訴大家還有一種化學成分會導致阿茲海默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年失智症中最常見的一種.


除了斷絕來源,很重要的之前累積在體內的殘留毒素,也該想辦法排出.最近陸續有些人完成由羅恩.賀伯特先生所研發之排毒程式,效果有目共睹,推薦大家撥個時間了解並親身體驗.


第二篇報導的例子比較特殊,一般而言,如果是中年發現自己的記憶力比較差,需先考慮是否為腎上腺荷爾蒙不平衡導致,這方面有身體檢測可以直接瞭解,當然也有對應的營養品可以服用改善,我看到很多患者在目前的健保體制下流浪,因為每一科的醫師只看他們關注的症狀,很少把人當一個整體的系統去看,著實只是在看病,然而也許短期能看到一點藥物的控制作用,最後卻必須長期依賴藥物來維持身體的穩定,甚至成為藥物副作用的犧牲者


有時候,不用錢的最貴,這句話常被拿來消遣一些男人的豔遇或外遇,但仔細想想,套在健保上也有一些真實性,在此謹提供大家作個省思。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壓力會引起乾癬惡化?


優活 更新日期: 2007/08/21 09:05 記者:周琪霏/整理報導



蔡呈芳 醫師指出,許多乾癬患者都覺得壓力會引起乾癬惡化,但原因不明。


最近根據土耳其研究人員在J Dermatol Sci 2004, 35:162-164的發表,發現在偶發性乾癬患者,第二型的乙種交感神經受體較易出現Arg16Gly的變異。該學者解釋理論上壓力會引起腎上腺素增加,而腎上腺素在正常人可以抑制表皮的增生,所以理論上應該對乾癬有幫助。


但是第二型的乙種交感神經受體的Arg16Gly變異型,卻反而會使皮膚對腎上腺素的反應下降。因此推測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卻又有Arg16Gly的變異,可能會誘發乾癬。


 


這是一個皮膚科醫師專業的觀察,提醒我們壓力其實會造成皮膚的症狀,我在門診多次看到一些人因壓力過大,不管是工作或考試,有人甚至會引發蕁麻疹而持續一週,一般人往往認為自己是食物過敏,然而作了食物過敏原檢測卻找不出任何原因,原來是因為壓力過大而引發壓力荷爾蒙甚至是抗壓力荷爾蒙失調,進一步影響免疫系統而導致過敏。其實有壓力,對某些人來說,壓力荷爾蒙也不一定升高,因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對於壓力的反應根本是欲振乏力。


所以,發現自己有蕁麻疹或皮膚炎,往往可能是壓力過大或者自律神經失調引發,這其實可以透過適當的身體檢測而找到原因,配合相關的營養品使用及學習壓力抒解的心靈技術,我們才有可能不藥而癒。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2007.08.09  中國時報
再造心生機 成大謝清河獨步全球

陳美文/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謝清河醫師獨步全球,利用基因轉殖鼠實驗,證明幹細胞有再生心臟細胞能力,成大醫院保守估計,5至10年內研究若有長足進展,心肌梗塞病患將優先受惠。


    謝清河這項發現,被自然醫學雜誌(NatureMedicine)選為最新一期封面故事,並被幹細胞權威華盛頓大學默瑞教授稱為是該領域,目前為止最好的研究。


    他表示,醫學院百年來教學都告訴學生,神經細胞及心肌細胞無法再生,尤其哺乳類動物的心臟,在出生後不久即無法再產生新的心肌細胞(cardiomyocytes),來以取代原本老舊或死亡的心肌細胞。


    所以,一旦心臟缺血或發炎而導致心肌細胞壞死,就容易造成心臟衰竭,乃至個體死亡。


    他這項研究結合哈佛醫學院、辛辛那提兒童醫院與成大醫學院團隊,截至目前為止,是全球第一個利用誘導式細胞標示基因轉殖鼠,成功證明幹細胞具有再生心臟細胞能力


    他說,一般轉殖鼠難做,這項計畫不但選用兩種不同的轉殖鼠,融成一種轉殖鼠進行實驗,甚至獨步全球利用藥物染色,進行老鼠心肌細胞血統追蹤(cell lineage tracing)。


    先將老鼠分成自然老化及心臟受損兩組,進行為期三年實驗,結果發現,自然老化的老鼠,幹細胞雖然無法新陳代謝掉原本存在的心肌細胞,但心肌受損老鼠族群,卻出現心肌細胞再生現象。


    實驗證明,當心肌梗塞發生3個月後,在心肌梗塞周圍心肌細胞,竟有多達15%左右是由幹細胞衍生而來的,證明成年哺乳類動物的心臟,仍然具有再生的能力。


    只是,程度還不足以維持正常的心臟功能,另未受損部位者,也有7%新的心肌細胞來自幹細胞。


    他說,未來5年,成大將致力於研究年齡(age-dependant)、時間(time-dependant)、及幹細胞來源(origin of stem cell)的探討,希望可以大量複製這種具有心肌細胞分化能力的幹細胞,活化成心肌細胞的控制機轉,協助心肌梗塞病患找到新的生機


 


南韓以幹細胞成功治療中風






【大紀元6月1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羅彥傑報導〕南韓研究人員9日宣布,他們已成功地使用幹細胞療法來治療腦部受損的中風病患和其他也遭受過類似器官受損的病人。聲明中說,這是南韓首次以幹細胞療法治療一群病患,而非僅是任何特定個案。


資助此一研究團隊的南韓衛生部在聲明中指出,研究人員找了七十四名病患,他們的狀況都是因為腦梗塞或因血液循環異常所引起,結果發現這種幹細胞療法對其中六十四人具有「療效」。衛生部表示已贈與四十億韓元(約台幣一億二千二百萬元 )給臨床團隊,而這只是該部大力金援幹細胞研究的一部分。


聲明說:「在較大病患團體所取得臨床成功,將外界對於幹細胞療法的疑慮一掃而空,而且也為提早與推廣幹細胞療法鋪路。」這支臨床研究團隊的成員由南韓天主教大學與全北大學的六名醫學博士組成。他們表示,幹細胞療法完全不會有諸如免疫系統排斥等副作用。


這支研究團隊指出,他們先萃取出病患骨髓中的幹細胞,由於這些病患都是因為血管堵塞造成腦部或其他器官受損,所以他們將這些幹細胞注射至受損的器官中。


聲明中提到:「那些(受損 )器官的功能都在注射幹細胞後獲得大幅改善。」聲明指出,在五名接受治療的腦梗塞病患中,有三人從語言障礙與MRI(核磁共振造影 )的角度觀察,獲得大幅改善,另兩人也在治療後出現輕微的好轉。團隊中一名神經科學專家說,這是首件幹細胞直接注射於腦部受損部份,而且對病患產生療效的案例。有些病患在接受治療前無法與別人溝通,但現在已好轉到足以與配偶溝通。



6/10/2005


我想任何一位醫師在看到這些報導,很難不去想像幹細胞醫學未來的領域有多寬廣。一般醫學最難做到的就是重建,然而由於幹細胞本身能夠啟動細胞的新生,所以目前許多醫學的困境將能獲得清楚而明瞭的解答。


20世紀,因電腦軟體成為世界首富的 美國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即預測:下一個世紀的富豪,必將出自於生物科技 界;而生物科技界的「矽金」,是幹細胞。此外,神經 科學家EVAN SNYDER說過:即使最笨的幹細胞都比最聰明的科學家來的聰明。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夢遊」性侵少女 英國士兵判無罪 受害家屬不滿



更新日期:2007/08/08 10:52



 



如果說有男子聲稱他是在「夢遊」的狀態下與他人發生肉體關係,你相信嗎?英國有一名軍人去年在一場朋友生日派對上,遭一名15歲女孩控告性侵,不過,最後法院採信他的說法,他罹患無意識的「睡眠性交症」(sexsomnia)判他無罪。


這名被控告性侵的26歲英國皇家空軍士兵肯尼斯伊考特,去年11月到朋友家參加徹夜的生日派對,遭一名15歲女孩控告性侵,女孩指稱凌晨3點醒來,發現對方竟然裸體趴在她身上,當場尖叫,伊考特則是起身走開到花園,女孩之後提出告訴,伊考特在法院辯稱他喝醉睡著,醒來時發現自己全裸站在戶外,全然不知發生過什麼事。


伊考特曾經到伊拉克與阿富汗戰場,他辯稱自己在軍中就常常夢遊,還被封為「夜遊俠」自稱罹患睡眠性交症(sexsomnia),他的女友也作證說,他曾在睡夢中想要親熱。


英國法院在參考專家鑑定與相關證人的說詞後採信他的說法,6日判決伊考特無罪,不過,女孩母親對這項判決非常不滿,認為可能會讓更多女性遭殃,「睡眠性交症」獲判無罪,本案不是首例,之前在英國以及加拿大也都有類的案件,法律層面雖然不予責罰,但道德層面顯然仍有可議之處。


睡覺時會不自主與人發生性關係,這種被稱為「睡眠性交症」的症狀,堪稱人在睡夢中做出的最奇怪的行為,至今仍令科學家難以理解發生原因,而且往往因為出現這種行為的人難以啟齒,讓有心研究的人也不得其門而入,這種令人困惑的症狀,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改善這種症狀,也往往讓患者的人際關係破裂。


在一些性侵害案例中,睡眠性交症成了定罪的一大難題,加拿大2003年有一起案例,一名女子指控一名男性在派對結束後性侵害她,被告以患有這種疾病作辯護,表示對兩人發生性關係完全沒有記憶,法官採信被告的說法,判定這種情況下的性侵犯並非蓄意造成,因此不構成犯罪。這項判決讓婦女團體相當不滿。



 


有精神疾病不必負法律責任?


    在精神科的業務範圍中,有一塊叫做司法精神醫學,主要的業務範圍,是針對某些法律案件,涉及當事人是否因精神失常而導致犯行,而以「醫學專業」提供給司法系統來參考。因為精神科本身在作診斷時,大部分是以「會談」當作診斷的依據,並不像其他科是作某些實驗室或影像學的檢測,頂多配合心理衡鑑,但仍不似其他科有直接的「科學」證據,所以醫師本人的「自由心證」佔了很大的部分。因而一般都要要求二位精神科專科醫師一起背書。


    司法系統想瞭解的是當事人是否有心神喪失或精神耗弱的緣故而犯案,然而,重點是精神科的診斷是基於一些診斷標準,如果當事人熟悉這些精神科診斷,難保不成為當事人卸責的管道。其實在美國就曾出現慣犯,一再以精神疾患為由來逃避責任,直到他最後才承認自己其實沒有精神疾患,但那已經是好幾個案子之後的事了。這篇報導,也可以讓我們省思這個領域的一些困難與盲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保健》腎上腺皮質分析 檢測你的壓力指數


時報 更新日期: 2007/08/02 09:31 記者:【陳旻苹/台北報導】



許多忙碌於事業主管雖然自覺有壓力問題,但根據調查,卻只有5%的人願意正視!醫師指出,因壓力所產生的健康問題,一般人都只會依照其產生的症狀面來做治療,容易忽略是因長期壓力累積所造成的根本因素。而長期忽視的結果,壓力源不但在體內會引發情緒低潮,更會造成免疫系統問題。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曾經針對約500位進行壓力檢測的受檢者分析,發現進行壓力檢測的受檢者多半是因為自己的身體出現了一些不適,才開始注意壓力的影響。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梁衛賓醫師指出,壓力因人而異,但壓力過大時,會使得壓力荷爾蒙及抗壓荷爾蒙無法平衡,將導致身體的負面反應,例如:情緒低落、失眠、緊張、易怒、疲累、容易感冒甚至生病等。


一種壓力指數檢測,可透過抽血及唾液,進行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能依照個人檢驗出的壓力階段,預先窺知壓力所造成的身體警訊,儘早調整生活作息、飲食營養,而有助於壓力紓解、減輕問題發生機率。


而從日常飲食、保健食品及調整生活作息也能抗壓,營養師建議,飲食方面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C、色胺酸、複合性的碳水化合物等食物。升壓食物如:醃製及重鹽食物、油炸及油膩食物、含咖啡因食物及含糖分高的食物要少吃。


減少壓力的日常生活保建,梁醫師建議,盡量勿熬夜,養成每晚11點至12點以前就寢,此時間是生長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時間,應充分休息,以紓解疲憊的身心及釋放壓力。注意多喝水,促進新陳代謝以消除疲勞,建議每天攝取1500至2000C.C.左右的白開水。


要尋求慰藉及發洩管道,與好友聊聊、寫日記、聽音樂、出外旅遊、培養宗教信仰,或做SPA按摩、冥想等都有助於壓力的緩解。


 


很多人想知道自己到底有無壓力過大,但大部分的醫師無法從客觀的數據來提供一個直接的參考與解讀。其實在功能性醫學上,可以從腎上腺功能皮質分析來清楚瞭解自己目前是處於延長壓力期?急性壓力期或者是慢性疲勞症候群?


當然有些儀器也可以提供心跳變異率的分析,來看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之狀況。


總之,我們最好搞清楚,精神症狀很多並非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有問題,應該先找到身體異常的原因,做直接的處理,不然藥物除了會吃到沒完沒了外,還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職場不公平待遇,出現「心」警訊


優活 更新日期: 2007/07/30 12:36 記者:周琪霏/整理報導



許多人以為,工作上的不開心及壓力,只會影響到自己的心情與情緒,殊不知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顯示,職場上的「不公平待遇」,可能關係到一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芬蘭一組研究人員,經過十年的密切觀察,發現在職場上愈是覺得自己受到上司或同事不公平的待遇,越是有可能發生心血管疾病。而且其機率甚至比其他自覺受到公平待遇的同年齡人,高出百分之三十。


過去我們已經知道,決定一個人會不會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有種族、年齡、膽固醇、肥胖、高血壓、吸煙、飲酒、運動量等,現在可能要多加一項:「職場不公平待遇」。


究竟什麼叫做「不公平待遇」呢?如果你在工作上,經常強烈感受到下列幾種狀況,那麼你很有可能已經遭遇到「不公平待遇」:


1. 相信自己在工作上受到歧視2. 自己的觀點或意見遭到上司的刻意忽視3. 工作上的相關資訊及決策被刻意隱瞞4. 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缺乏真誠或差別待遇


職場上「不公平待遇」的影響層面,除了長期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之外,在個人心理層面,還可能引發負面的反應包含自我壓抑、情感剝奪以及壓力過大等。


聯合心理諮商所 邱永林 心理師表示在臨床上也有許多個案,因為工作遭受到歧視、忽略、排擠等不公平待遇,而引發程度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的困擾,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頭痛、失眠…等。另外在職場人際關係上,也會因此而產生惡性循環。


的確,有太多的時候,我們很難改變週遭的人、事、物。但至少,我們都有能力去改變我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畢竟「困擾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這是真的,許多人因職場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而導致一些身心性疾病,甚至像感冒,拉肚子其實都有可能。然而,我們不能因為路上有小石子,怕腳被扎傷就不敢走路,重點是我們得穿雙鞋來防止自己受傷。有人說如果你不能改變環境,那麼你得試著改變你自己,他們稱此為適應環境,但很多人就是因此而心情愈來愈遭而導致後來的諸多問題。換個角度想,人類生存是因為適應環境嗎?好像不是,因為人如果是適應環境才能生存的話,人應該滅種了。人是創造環境才得以生存的。


關於這方面的技術,有本羅恩‧賀伯特先生所著的壓抑的來源提供了非常有效且實用的技術來處理,這篇報導所提到的狀況,我們都能在這本書找到合理的解釋,應用這個技術,無疑的會解放我們被壓抑的困境,建議大家多瞭解這個技術,改善自己的生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術中清醒" 病患一生惡夢!


民視 更新日期: 2007/07/29 11:09



大部份人在手術中,因為經過麻醉,多半不會感到痛。不過,有極少數人,可能因為麻醉過程出了問題,在開刀時竟然是清醒的,歷經醫學上所謂「術中清醒」的過程,身體和心靈都受到嚴重創傷。手術前,麻醉醫生將病患麻醉。病患在開刀過程中完全無知覺,等到一覺醒來,手術已經完成。這是一般人理解的手術程序。但對有些人而言,事實並非如此。這些醫學上稱「術中清醒」的病患,因為麻醉過程中一些失誤,使他們並未完全失去知覺。他們在手術過程中完全清醒,可聽到週遭一切對話和聲音,感受到手術刀劃過身體那股痛徹心腑的痛楚,但身體無法移動,也無法與醫生溝通。根據2004年的項調查,每一千名動手術的病患中,有一到兩名是術中清醒的病患。很多人因此在手術後活在死亡的陰影中,不能睡,充滿焦慮,必須接受心理治療,有人甚至因此自殺。有互助團體因此呼籲醫院採用一種能監控大腦活動的儀器,將這類不幸意外減至最低。不過,去年在需麻醉的手術中,只有百分之十七,採用這種儀器。而美國麻醉醫生協會,對儀器的效用,目前持保留態度。「術中清醒」的案例自1994年起便開始在美國社會引起關注。十多年過去了,平均一年還是有數千人歷經這場惡夢。


 


一般人會認為,麻醉時就應該完全失去意識,然而的確有人是在手術時仍保持清醒而導致最後惡夢連連。


其實,不只是術中清醒的人會記錄,自認被麻醉失去意識的人,其實心靈有一部份仍再繼續紀錄,根據知名美國學者羅恩.賀伯特先生的研究,這稱之為反應式心靈,可以應用一種戴尼提的技術來做根本處理。我曾應用這個技術為許多人做過,也不少有人清晰的道出他們在手術麻醉時的經過,而手術時的體覺不適也讓當事人再經歷,當然到最後,他們會藉由這個技術,得到完全的抒解與釋放,還有一個人,當他再經歷手術事件時,還清楚的聞到麻醉氣體與整的人感到頭非常暈,就像他又被麻醉一般。


要強調的是,戴尼提並非催眠,原理也不一樣,但這真的是一項非常實用有效的技術,歡迎大家一起來瞭解。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瑞士研究指吸大麻可能引發精神病


中廣 更新日期: 2007/07/25 15:00



瑞士蘇黎世大學發表研究公報說,吸食大麻可能引發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症狀出現。


蘇黎世大學研究人員認為,大麻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無害,醫界必須對吸食大麻可能引發精神病的風險進行更詳細的評估。


自1990年以來,瑞士蘇黎世地區年輕人中出現精神分裂症的比例明顯上升,而這段時間也正是當地大麻消費量增加的時期。


 


這篇報導極具參考價值,提供大家做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癮難戒再碰毒 醫:毒犯耐受性低致死率高


中廣 更新日期: 2007/07/26 15:00



毒癮犯減刑出獄至今已經十多天,針對這幾天所陸續發生毒犯再度吸食毒品致死事件,醫師表示,如果毒犯吸毒的心癮難戒,出監後一遇到挫折誘惑,便容易再度碰毒,值得注意的是,受刑人在服刑已有一段時日沒有使用毒品,身體沒有耐受性,如果出獄再度使用過去習慣劑量,過量致死的案例便因此發生。(徐韻翔報導)


依據衛生署疾管局公佈的一項國外研究資料顯示,監所毒品受刑人如果沒有任何介入措施時,在出監所2週內因藥物過量致死機率約佔出所總人數的2%-2.5%。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表示,毒癮的戒斷分為身理戒斷與心理戒斷,身理戒斷通常是在長期使用後,停用初期會出現不適症狀,以海洛英為例,會出現流眼淚、鼻水與全身酸痛等症狀,而這些毒品犯如果在監獄裡長期沒有碰毒,出獄後,應該不會有身體不適的戒斷症狀,不過,如果心理還依賴毒品,回到社會遇到挫折或被排擠、誘惑等,便很容易又再度碰毒。


針對這幾天獲釋者毒癮再犯吸毒致死事件,醫師解釋,由於這些毒癮犯以前習慣吸食毒品,毒品逐量身加時,身體已經有耐受性,入獄後停用毒品已經一段時間,耐受性減退,如果出獄後再度吸毒,使用過去習慣的劑量,其實是過量,便可能因此致命。


衛生署疾管局也特別呼籲藥癮更生人,如果真的無法戒除毒癮,可以到全國43家美沙冬執行醫療院所尋求幫助,此外,如果心癮難耐需施打毒品時,千萬不要施打與入所前相同的劑量,並且在施打時發現身體有任何不適時,就應該停止施打。


 


減刑的人最近成為媒體關注的對象,有不少是圍繞在吸毒者的再犯率。從種種的資訊顯示:毒真的很難戒,尤其是心癮更麻煩,我們一般人很難想像為何過了一段時間已沒用,為何出來第一件是就是再來一支?這也是所有戒毒療程最大的挑戰,然而在現行的醫療體系中,我們找不到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所以用常效型的類嗎啡藥物美沙酮就成為對海洛因最冷漠無助的回應與救贖,但究竟解決不了毒品上癮的狀況,接下來除了毒更難戒,衛生體系更要持續花納稅人的錢來供應合法的替代品,像是解一個死結般讓人更加無力。


我們有必要瞭解什麼是心癮。過去我在醫院幫用毒的人戒毒,它們往往都會坦承:在急性戒斷期過去,也就是身體明顯的戒斷症狀穩定下來時,心其實最癢,也就是想用的念頭會跑出來。心癮,其實有很大的部分在於毒品在體內的殘留,這些大多數卡在脂肪的毒素殘留並非卡著不動,而是偶而會釋放一些出來進入血管,進而刺激身體,讓這個人處於微量用藥的狀態,但因為劑量不足,很容易輕微戒斷的狀況,當事人此時容易出現想用的衝動,心癢難耐也就是這個原因。用毒的人花了錢自費戒毒,從來沒有針對這一塊做根本的處理,當然用毒的再犯率高居不下。


此外,很多人除了身體殘留的毒,還有許多生活周遭的困惑讓他們常覺得心情不好,想藉一些物質來排遣,此時刺激或壓抑心靈的毒品很容易變為一種解決的辦法,快速驅趕心情的不悅,然而長時間下來卻導致更多的問題。


關於解決之道,在此我特別推薦一本好書,這是由羅恩‧賀伯特所著的「毒品藥物的解決之道」,關於這方面的戒毒技術,主要就是由排毒程式在前面先處理身體殘留的毒素殘留,之後再加強生活面對的能力,也建議大家可以從部落格的電視專訪連結之前我在好消息電視台以及華視的報導相信大家應該會有更清楚的概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