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taminophen ,商品名就是大家熟知的止痛藥「普拿疼」,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建議,懷孕的婦女孕期最好避免服用,因為它會降低睪固酮濃度,影響雄性性徵的發展,例如像睪丸的畸形,甚至會影響性向等等。

儘管這只是動物實驗,但仍值得我們留意以及警惕,此外2016年也有相關的研究發現普拿疼的服用,也會影響雌鼠日後的生殖能力。

因此,孕期萬一有身體狀況,在治療上,不管平時被認為在怎麼安全的藥物,還是儘量謹慎保守方為上策。

參考文獻:

 

  1. Anders Hay-Schmidt, Olivia T Ejlstrup Finkielman, Benjamin A H Jensen, Christine F Høgsbro, Jacob Bak Holm, Kristoffer Haurum Johansen, Tina Kold Jensen, Anderson Martino Andrade, Shanna H Swan, Carl-Gustaf Bornehag, Søren Brunak, Bernard Jegou, Karsten Kristiansen, David Møbjerg Kristensen. Prenatal exposure to paracetamol/acetaminophen and precursor aniline impairs masculinisation of male brain and behaviourReproduction, 2017; 154 (2): 145 DOI: 10.1530/REP-17-016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他命在臨床上是一種麻醉藥,這十幾年又被當成毒品氾濫使用,導致濫用者成癮以及不少生理後遺症甚至是精神疾病等等相關疾患。K他命能快速的緩解一些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症狀,這幾年臨床上有陸續的研究發表,但老實說,沒有人知道實際的治療機轉到底為何。近日在知名的醫學期刊NATURE發表一篇關於K他命為何可以快速緩解癌重型的憂鬱症狀的實際生理機轉的研究,讓我們有機會了解治療關鍵為何。

首先強調,這篇文章不是鼓勵憂鬱症患者透過K他命來治療憂鬱,而是在憂鬱症治療上,目前藥物,不管是SSRI(選擇性血清素在回收抑制劑)或者是SNRI(選擇性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等等,在療效產生的比例以及產生療效的時間點上,都不是那麼能符合所有憂鬱症患者的需求,甚至有些患者服用這些常用的抗憂鬱劑再配合其他藥物,仍未見效,往往被歸為難治型的患者,令患者感到更失望與沮喪,醫師亦無能為力。因此UT西南醫學中心的科學家想透過這項研究瞭解背後的治療機制為何,也希望未來可以發展利用此機轉而達到療效的新藥,幫助憂鬱症患者治療更快更有效率。

此研究的結果發現K他命之所以能快速緩解憂鬱症的關鍵在於K他命能夠阻斷一種蛋白,這種蛋白跟大腦正常功能有相關。這種蛋白就是  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體 ,NMDA受體與認知功能有關,憂鬱症患者一般來說NMDA傳導太多,思覺失調症患者則相反。阻斷NMDA受體功能有改善憂鬱症的效果,K他命的代謝物能延長NMDA的阻斷效果,達到快速緩解憂鬱症作用。

作為麻醉劑的K他命使用本身具有產生幻覺以及影響協調的副作用,因此目前在臨床上,還是充滿許多疑慮。因此即使能快速緩解憂鬱症狀,但這種療效能持續多久?治療的頻率多久注射一次?是否會因為規律使用而導致依賴?還有許多治療面向臨床專業人員自己也不清楚及沒把握。因此目前只有難治型,其他抗憂鬱劑治療都失效的患者,臨床人員「逼不得已」,才會考慮一試,但沒有人敢保證是否飲鴆止渴。

期待未來有更安全的藥物研發,幫助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Kanzo Suzuki, Elena Nosyreva, Kevin W. Hunt, Ege T. Kavalali, Lisa M. Monteggia. Effects of a ketamine metabolite on synaptic NMDAR functionNature, 2017; 546 (7659): E1 DOI: 10.1038/nature220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O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肥胖是一種疾病

 

肥胖是一種病,WHO更指出肥胖已是全球流行的現象,此肥胖風潮不僅出現在高收入的國家,甚至低和中等收入國家也廣泛存在這一問題。

依據我國「2013~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43%,其中女性比率為38.3%。國人過重和肥胖之比率與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資料比較(2015),我國成年人及兒童肥胖比率皆為亞洲之冠,顯示肥胖為必須積極解決的課題。

 

醫生實驗「高兒茶素綠茶減重法」2個月瘦下6公斤!

最新!高兒茶素綠茶減重!

 

日前台灣肥胖醫學會醫師鄭鈞云找來十位有體重困擾的受試者進行觀察,透過「高兒茶素綠茶減重法」來管理健康,受試者每天飯後喝一瓶兒茶素含量高的綠茶持續2個月。其中受試者陳小姐配合飲用,三餐均衡飲食並減少澱粉攝取,同時每晚搭配簡單運動健走,在持續喝2個月後,輕鬆瘦下6公斤,從69公斤減到63公斤,整個身形小了一個尺碼,氣色變得更好、更自信。

 

提升基礎代謝率 更易控制體重與體脂
 

鄭鈞云醫師說減重的原理是利用高兒茶素延緩身體正腎上腺素的代謝,維持交感神經的活性,並提升身體基礎代謝率、幫助熱量消耗和脂肪的分解,幫助到體重控制與降低體脂。

醫師並指出:餐後隔一段時間、待食物稍微消化後,此時飲用便可以透過交感神經的刺激,加強體內熱量的消耗與脂肪的氧化,這就是陳小姐成功減重的原理。

陳小姐也回應,這個減肥法很簡單,每天只要喝茶跟散步,就能快速有感瘦身,過去利用節食、大量運動的方式進行體重管理,但是都沒有辦法長期配合而失敗,因此建議愛健康又愛美的女性一起試試看,讓即使無法配合運動的人,也可打造輕盈體態。

鄭鈞云醫師提醒,民眾在挑選綠茶產品時,可留意外觀的營養標示,選擇產品包裝上標示的兒茶素含量高的對於減重效果較佳。但她提醒,高兒茶素綠茶因為含有較高的咖啡因,對於咖啡飲比較敏感的人,建議加水稀釋再飲用,避免出現頭暈等不適情形發生,至於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為避免下半身越來越寬廣,不妨每天飯後一小時飲用。

BOX:早安健康─兒茶素教室

兒茶素(catechin)屬於多酚類(polyphenol)的一種,也具保健功效:

1.具抗氧化作用─研究證實綠茶中所含的兒茶素,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以預防脂質過氧化。
2.兒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可降低血膽固醇值,可以預防血管壁上脂肪乳糜的形成,並有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與血栓形成的作用。
3.幫助降低體脂肪─研究發現兒茶素可以提高人體的基礎代謝率,有助於控制體重,降低體脂肪以及改善身體質量指數(BMI)。

 

鄭醫師補充:

喝綠茶,對於腸胃敏感的人,還是要當心,因為胃酸分泌會增加。攝取兒茶素來降低身體氧化壓力、降低膽固醇以及提升基礎代謝率等等,達到減重消脂的效果,2005年日本有相關的醫學研究報告可以參考對照:

 2005 Jan;81(1):122-9.

Ingestion of a tea rich in catechins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body fat and malondialdehyde-modified LDL in men.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640470

不習慣喝茶的人,可以透過適量飲用好的咖啡,其高綠原酸以及低咖啡因的內含物,同樣也能達到降低氧化壓力及提高代謝率,達到體重控制效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證實,吸菸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最近在歐洲2017年的風濕科年會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更發現:早年曝露於吸菸環境(二手菸),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也明顯提高。這項大規模的研究追蹤誕生於1925年到1950年之間的女性志願者,一直追蹤到1990年,分析對向有70598位女性,最後有1239位罹患類風性關節炎。

研究探討成年人主動吸菸者與被動吸菸者(童年期曝露)與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吸菸者的童年處於吸菸環境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是非吸菸者(童年是未吸菸環境)的1.73倍。若是童年處於非吸菸環境者的吸菸者則是非吸菸者(童年是未吸菸環境)的1.37倍。研究人員提醒如果要保護孩童健康,無菸環境非常重要。

同時,也另外分析排便習慣與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連,結果發現:有慢性腹瀉的患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是非便秘者的2.32倍,再一次提醒腸道菌叢失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致病的重大危險因子。

吸菸對身體來說,是一種環境毒素的壓力,這種壓力可導致免疫系統過度發炎而患病,而腸道免疫失衡又是自體免疫疾病發病與改善的重大關鍵。功能醫學能透過相關檢測提供檢查與積極降低身體發炎的有效對策,建議大家可以留意這方面的相關資訊。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自體免疫自救解方》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130

參考文獻:

https://www.eular.org/congresspressreleases/New_study_shows_for_first_time_link_between_passive_smoking_in_childhood_and_rheumatoid_arthritis_OP0253_and_OP0120.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外研究證實 洋蔥可抗癌症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根據加拿大貴湖大學最新的研究指出,洋蔥的確可以殺死癌細胞,研究人員還進一步發現其中「紅洋蔥」抗癌的效果最好。

貴湖大學教授Suresh Neethirajan 指出,洋蔥內含有一種名叫「槲皮素」的成份,他們讓槲皮素與結腸癌細胞直接接觸,發現到槲皮素增加了癌細胞生存的不利環境,並抑止了癌細胞之間的溝通,進而阻止癌細胞生長。

研究人員也使用5種洋蔥提煉出來的槲皮素,發現到紅洋蔥的槲皮素效果最好,且除了結腸癌外,研究也顯示,槲皮素對乳癌細胞同樣有效果

研究人員表示,最終的目標就是把抗癌物質能加到藥丸或是營養品中,讓這種天然抗癌物能幫助人類成功對抗癌症。

鄭醫師補充:

洋蔥能抗癌的關鍵營養素,不只是槲皮素而已,還有花色素苷  Anthocyanins ,是花色素的糖苷衍生物的統稱,是一類常見的水溶性植物色素。視乎pH值,花色素苷顯紅、紫或藍色。花色素苷廣泛分布在陸生植物,尤其是越橘屬和懸鉤子屬植物,在藍莓、紅莓、櫻桃、茄子、葡萄等食物含量豐富。

參考文獻:

  1. Abdulmonem I. Murayyan, Cynthya M. Manohar, Gordon Hayward, Suresh Neethirajan.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Ontario grown onions against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cells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7; 96: 12 DOI: 10.1016/j.foodres.2017.03.0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大型研究:一天兩杯_,降35%肝癌細胞生成

日文編譯/陳建甫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咖啡可以說是上班族的最佳幫手之一,但是支持者與反對者卻一直以來都在辯論,有人說咖啡會傷胃並讓人失眠;但是也有營養師表示咖啡具有提神、防失智、糖尿病及動脈硬化的功能,近來則有研究指出,一天一杯咖啡其實可以降低20%罹患肝癌的風險。 

過去常有人會說咖啡傷肝傷腎,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這次公開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的開放論文可以說是徹底洗刷了咖啡的汙名。 
研究者們分析比對了26份長期研究資料,觀察了超過225萬人的健康數據後發現,一天喝一杯咖啡可以降低肝細胞癌(HCC)的細胞生成率達20%,兩杯則能減少35%,若是飲用量達到五杯則能降低一半的肝細胞癌細胞生成機率。 
一般的肝癌可以大致分為原發型及轉移型兩種,根據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公開資料顯示,原發型肝癌中,由肝細胞病變所引起的肝細胞癌佔了90%。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也曾表示,全世界肝細胞癌病患佔肝癌發病人口達85~90%,更以東亞及東南亞各國比例最高。 
但是研究者們也表示,這項結果並不是建議民眾每天喝五杯咖啡,因為針對咖啡因的弊處仍在研究當中,世界各國也曾發生短時間攝取大量咖啡因、造成休克及死亡的事件,此外孕婦也應該要避免在孕期間攝取咖啡因。一天飲用量最好不要超過四杯,以免攝取過多咖啡因反而會傷害了身體的健康資本。 
此外,研究論文也提到近年來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所引發的肝癌人口也在持續成長,IARC更估計每年有50%的NASH病患會惡化成HCC型肝癌,因此研究團隊也建議一天喝一杯咖啡,預防肝癌發生。 

《預防肝癌的生活習慣》 
1. 戒飲酒。 
2. 多蔬果、低脂低卡飲食。 
3. 睡眠充足不熬夜。 
4. 定期檢查肝機能。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是大規模的回溯性研究統計,可信度極高。

讓我們檢視研究原文的標題,包含低咖啡因也能降低肝癌的發生,顯見在降低肝癌率危險性上,並非靠咖啡因,而是咖啡的抗氧化物質:綠原酸。

想透過咖啡來保健,建議選購低咖啡因、高綠原酸的產品,如此才能藉由咖啡綠原酸的高抗氧化能力來預防相關疾病,包含失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這篇文章提到的肝癌等等。 一般咖啡若不是透過淺烘培來處理咖啡豆,往往會大量流失綠原酸,喝這種咖啡便補充不到足量的抗氧化物質,提醒大家留意。換言之,我們應該透過綠原酸幫助身體提高抗氧化能力,並儘量減少對咖啡因的依賴,如此才能從喝咖啡中得到最大的保健成效。

參考文獻:

Kennedy OJRoderick PBuchanan R, et al
Coffee, including caffeinated and decaffeinated coffee, and the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http://bmjopen.bmj.com/content/7/5/e01373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胖起來要你命 每10人逾1人有肥胖問題

(中央社華盛頓12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今天發表的重大國際新研究,現在全球每10人就有1人以上有肥胖問題、22億人過重,肥胖相關健康問題每年奪走數百萬條人命。

法新社報導,從1980年展開這項研究以來,73個國家的肥胖人口成長超過2倍,世界其他地方的肥胖人口也激增。研究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這份在195個國家執行、長達35年的研究,今天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會議上發表,標榜為至今以肥胖為主題最全面性的研究。

研究2015年的結論指出,全球1億770萬名孩童和6億370萬成人被視為肥胖,研究作者形容這是「與日俱增且令人憂心的全球公共健康危機」。

儘管兒童肥胖率一直低於成人,在研究期間仍越來越快地成長,專家形容這項發現「格外令人擔憂」。

研究主要作者阿夫辛博士(Dr. Ashkan Afshin)說:「體重過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挑戰性的公共健康問題,每3人就有近1人受到影響。」阿夫辛博士也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Seattle)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HME)的全球健康助理教授。

截至2015年,全球共有22億人被認定為肥胖或過重,占世界人口30%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在2014年估計全球過重人口為19億,其中超過6億人為肥胖。

體重過重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激增率有關。(譯者:中央社李佩珊)1060613

鄭醫師補充:

肥胖為預防醫學的重大議題,根據這幾年的研究,肥胖是飲食、毒素、代謝、發炎、腸道菌叢失衡、活動量不足(生活型態)以及壓力過荷(包含日常生活壓力、睡眠時數不足或者品質不佳)甚至是能量代謝障礙導致。要處理肥胖,要從飲食以及生活型態著手。不控制肥胖,意味著後續的慢性疾病接踵而至,請大家一定要正視以及處理肥胖問題,為自己以及家人做好最直接的健康管理,從體重控制開始。

參考文獻: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614362#t=article

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195 Countries over 25 Years

The GBD 2015 Obesity Collaborators

June 12, 2017DOI: 10.1056/NEJMoa1614362

Global 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Edward W. Gregg, Ph.D., and Jonathan E. Shaw, M.D.

June 12, 2017DOI: 10.1056/NEJMe170609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治憂鬱症有整體或另類療法嗎?有些父母對於治療憂鬱症有另類療法感到鬆了一口氣,有些父母則持懷疑的態度。「維他命就可以幫助憂鬱症孩子?我怎麼知道維他命是安全的?」已經有研究開始找出可以改善腦部因憂鬱症而產生運作困難的關鍵微量元素。

藉由食用魚油、堅果強化認知能力

這是一個快速成長的研究領域,基於另類療法的主題龐大及本書聚焦在心理治療,我不在此做深入的討論。但是在整體療法上有兩個很重要的發現,一個是ω3脂肪酸,另一個是維他命B12,對於治療憂鬱症有助益。但在真正決定使用這種療法前,請務必和醫師討論

ω3脂肪酸/

以前老祖母的方法又開始流行了,爸媽逼我們喝的魚肝油又重新受到重視了。許多研究顯示魚肝油對健康有許多益處,包括治療憂鬱症。我們的大腦需要幾種特殊的不飽和脂肪酸來建構腦細胞以促進認知功能。我們可以藉由食用魚油、鮭魚、亞麻子油、核桃、黃豆來攝取ω3脂肪酸。健康專家建議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的攝取比率為1:4。

但因為我們高飽和脂肪的飲食,ω6攝取量是ω3的11到30倍。實驗顯示:有憂鬱傾向的動物身上,ω6存在比例較ω3高出很多;建議多攝取ω3有助於降低ω6。研究顯示,6到12歲的兒童攝取ω3至少一個月以上者,憂鬱症的症狀大幅明顯改善。也有其他研究顯示成人對抗憂鬱劑沒有反應時,攝取ω3脂肪酸有助減低憂鬱症狀。

維他命B12/

維他命B12維護神經細胞的健康及生長,保護紅血球。憂鬱症的疲累、沒有力氣、沒有胃口可能是因為維他命B12不足所引起。維他命B群對動機、心情、歡愉的經驗與認知能力的運作非常重要。最富維他命B群的食物有蛤蜊、肝臟、營養強化的早餐穀片和魚。

在芬蘭有一項很有前景的實驗顯示:飲食中攝取高維他命B12的憂鬱症患者在6個月後的追蹤檢查顯示,情況較攝取低維他命B12的憂鬱症患者較好。因為維他命B12存在於肉類和魚類中,吃素的孩子比較容易有維他命B12不足的現象。

(本文摘自/每天存一點好情緒,陪孩子練習不悲觀/遠流出版)

鄭醫師補充:

要攝取ω3,不是靠魚肝油,而是魚油。核桃當然是一個好的素食選擇。魚肝油含維生素A,過量攝取有中毒之虞,務必當心。ω6過多ω3不足所造成的失衡,主要關鍵是身體的發炎。現在大力倡導的植物油,大部分是ω6,少數像是亞麻仁油、核桃油或者是芥花油等等才有ω3。

至於B12,的確相當重要,吃素的人也容易缺乏,但牽扯到憂鬱,則要看當事人是否有B12缺乏的狀況。萬一B12劑量足夠,單靠B12想緩解憂鬱,難度極高。

想藉由營養療法來改善憂鬱,最好透過相關的營養醫學檢測評估,針對營養缺乏、腸道功能失衡、重金屬毒素甚至是過敏或者身體發炎的狀況做檢測,成年人可能還要考慮荷爾蒙的影響。對這類整合療法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兩本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3459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2872

營養醫學能否幫助憂鬱,最好有完整的概念以及臨床經驗,比較能做充分的討論,憂鬱症的形成往往不是單一的大腦失衡能夠解釋所有的致病原因,而壓力也常常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怕一知半解甚至是先入為主的偏見,抹煞了整合醫學相關療法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帶來的幫助。

最後仍強調,這些資料的提出並非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精神科藥物對某些患者而言的確可能潛藏副作用,一旦出現疑似藥物副作用而無法確認,務必跟開藥的醫師討論,若無法得到滿意的處理或者解答,最好尋求第二甚至第三專業意見來改善解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記者王麗娟/輯譯

科學家認為,性愛應該要多多益善,因為它有助身心健康!性愛產生的幸福感,不僅可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 、降低血壓,還特別能夠增強女性的記憶

強化免疫系統

美國賓州威爾克斯大學的科學家指出,每周做愛一到二次,可提高抗體濃度30%。抗體是免疫系統使用的蛋白質,可降低感冒、流感機會

科學家認為,性生活活躍的人,因曝露於較多的細菌和病毒,導致較多的抗體產生

增強心臟健康

經常做愛可提高心率,高潮時心跳速度最快。麻州的新英格蘭研究機構指出,逾50歲男性,若每周做愛至少兩次,心血管疾病風險可望降低45%

降血壓

密西根州大的研究結果顯示,仍能享受性生活的57到85歲女性,較不會出現高血壓。高血壓會提高心臟病與中風風險。

天然的止痛藥

德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六成的偏頭痛患者表示,性愛後頭痛獲得改善。會造成半邊臉部劇痛的叢發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患者,有三成七表示性愛可有效減緩疼痛。

性行為會刺激身體釋出名為安多芬的「感覺良好」荷爾蒙,緩解疼痛

降低攝護腺癌風險

馬里蘭州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每月至少射精21次,較每月只射精四到七次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減少三分之一。

多射精可能有助攝護腺將致癌物清乾淨,也可能有助防止鈣沉積,避免攝護腺癌產生

寧靜的睡眠

性愛會讓大腦釋出多種化學物質,包括催產素與泌乳素。催產素與泌乳素兩者相加,有助身體放鬆和入睡

減輕壓力

蘇格蘭佩斯利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最近有過性行為的演講人,較兩周來都沒有性行為者,於演講時血壓較低。性愛時釋出的催產素,對人體可產生鎮定效果。

增進記憶

性行為頻繁可改善女性的記憶。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在字彙記憶作業中,最近有過性愛的女性,記憶抽象字彙的能力較佳。

性愛會刺激大腦中與學習和記憶相關的神經元。神經元會傳達訊息給神經系統的其他細胞。

長壽

布里斯托與伯爾發斯特兩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均發現,經常高潮的男性的死亡風險,低於較不常射精的男性

他們追蹤約一千名年齡45到59歲男性長達十年,得出上述結果。

提高自尊

性愛除了有益健康,還可提高心理的幸福感。

紐約康乃爾大學的研究結果指出,隨興做那檔事的學生,通常比只忠於人一個伴侶的學生來得自負。

鄭醫師補充:

能夠性愛,代表身體狀況還不錯。所以,有時我們得搞清楚因果關係。不是性愛導致身體變好,而是身體狀況不錯,自然想性愛。基本上,人體的設計是獎賞性愛的,因為牽涉到種族繁衍。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的許多研究已經確認孕期吸菸對新生兒有許多短暫的負面效應像是出生時體重過輕、早產、以及接下來的行為控制等等。但大家如果認為影響的時間不長而輕忽,那可就得當心了。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吸菸的負面效應影響的時間其實遠超過一般人的預期。這項新研究顯示:即使一天吸不到十根菸,對孩子的青少年時期的執行功能仍有負面衝擊效應與影響。這是第一篇把孕婦吸菸對孩童造成的長期影響(在高中時期評估)作有系統探討的研究。

執行功能包含高水平的認知組織以及處理流程,這是學校以及每天日常生活得以順利的關鍵,這些技巧在孩童時便開始學習包含如何去自理的行為以及如何在資訊中組織最好的行動。研究人員透過131位青少年讓他們填寫問卷表格評估其執行功能,發現孕期吸菸的母親所生的孩童比較無法達到理想的執行功能。

儘管有衛生當局的警語,仍有一小部分的孕婦在孕期無法停止吸菸,殊不知對小孩造成的負面衝擊竟然如此久遠,建議有菸癮想懷孕的婦女最好把菸戒了再懷孕比較妥當。

參考文獻:

  1. Ruth Rose-Jacobs, Mark A. Richardson, Kathryn Buchanan-Howland, Clara A. Chen, Howard Cabral, Timothy C. Heeren, Jane Liebschutz, Leah Forman, Deborah A. Frank. Intrauterine exposure to tobacco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high school.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2017; 176: 169 DOI: 10.1016/j.drugalcdep.2017.02.02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一項分析寶寶的牙齒研究發現,在孕期的第二以及第三期以及生產後早期的重金屬接觸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跟日後自閉症風險的形成有明顯的相關。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統計,美國自閉症發生率約68分之一,目前致病原因還不是很清楚,先前的研究指出,環境及基因各自扮演可能的成因,基因部分研究不少,但環境因素的影響比較少被了解,比較明確的是胎兒早期重金屬的暴露比較多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不足會導致比較嚴重的兒童發展問題,包含智力、語言、注意力以及行為問題。

研究人員比較自閉症患者以及他們的健康兄弟姊妹的分析比較發現:自閉症患者對於神經毒素鉛的吸收增加,而微量元素錳以及鋅的吸收不足,尤其是在孕期的晚期以及出生後的幾個月,證據是從他們的牙齒分析而得到的數據,胎兒以及孩童的牙齒,每幾週便會形成新的一層,此外,出生後的三個月的重金屬數值,可以做為日後八到十歲時罹患自閉症的嚴重度指標。

提醒大家,自閉症的罹患風險,基因及環境都有決定性的影響,而環境的調控是我們可以做為治療或者預防策略比較能掌控的環節。脆弱的基因在險惡的環境猶如雪上加霜,但脆弱的基因在安全的環境,不見得會發病,即使發病嚴重度也應該比較輕。

參考文獻:

  1. Manish Arora, Abraham Reichenberg, Charlotte Willfors, Christine Austin, Chris Gennings, Steve Berggren, Paul Lichtenstein, Henrik Anckarsäter, Kristiina Tammimies, Sven Bölte. Fetal and postnatal metal dysregulation in aut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15493 DOI: 10.1038/NCOMMS1549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橄欖油富含的油酸,是一種不飽和的OMEGA-9脂肪酸, 存在於動植物體內。化學式C18H34O2 ,結構簡式 CH3(CH2)7CH = CH(CH2)7COOH。英文名稱「oleic acid」源自「橄欖」(Olive)。過去的研究發現: 用相對高油酸油脂餵食可使有高血壓大鼠血壓降低。亦有研究指出可透過抑制細胞增生達到抗癌效果. 調控發炎反應等作用,可應用於發炎、免疫反應、心血管疾病、皮膚修復及感染等方面:

1. Terés, S; Barceló-Coblijn, G; Benet, M; Alvarez, R; Bressani, R; Halver, Je; Escribá, Pv. Oleic acid cont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duction in blood pressure induced by olive oi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ptember 2008. doi:10.1073/pnas.0807500105

2. Carrillo, M. del M. Cavia and S. R. Alonso-Torre. 2012.Antitumor effect of oleic acid; mechanisms of action: a review.Nutrición Hospitalaria. 27(5): 1860-1865.

3. H. Sales-Campos, P.R. Souza, B.C. Peghini, J. S. da Silva, C. R. Cardoso CR. 2012.An overview of the modulatory effects of oleic acid in health and disease.Mini-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13(2): 201-210.

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油酸可以幫助細胞預防導致癌症基因的運作,研究人員儘管還不敢定論油酸可以預防癌症,但預防腦部鹽症發生的效果可作為一種可能的預防療法。

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油酸在細胞分子 miR-7的作用,當它被活化時,在腦部便能抑制腫瘤的形成。他們發現油酸能抑制一種細胞的蛋白質MSI2,這種蛋白質會抑制miR-7的製造,因此推論油酸預防腦部癌症腫瘤形成的功效。這篇研究刊登於分子生物期刊上。

參考文獻:

  1. Santosh Kumar, Angela Downie Ruiz Velasco, Gracjan Michlewski. Oleic Acid Induces MiR-7 Processing through Remodeling of Pri-MiR-7/Protein Complex.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17; 429 (11): 1638 DOI: 10.1016/j.jmb.2017.05.001
  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利弊知多少?專家帶你破解咖啡因攝取的安全密碼

文/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秘書長張月櫻博士

華人健康網文/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秘書長張月櫻博士】最近美國傳出一則16歲少年在2小時內喝完3種咖啡因飲料,導致心律失常猝死的案例,引發大眾關注。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咖啡因飲品與食品,除了咖啡以外,茶飲、能量飲料、部分碳酸飲料、巧克力等都含有咖啡因,究竟人們每天最多可攝取多少咖啡因,才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本期ILSI Taiwan 專欄由本會張月櫻秘書長撰文,以國際生命科學會北美分會於今年4月出版並刊登於《食品與化學品毒理學期刊》的系統性研究為背景資料,輔以國內與國際間對食品中咖啡因含量的管理與膳食暴露的認識,為擔心咖啡因攝取過量的人提供原則性的參考指引。

咖啡因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許多人早上會喝杯咖啡醒腦,中午用餐後血糖上升,頭腦感到昏昏沉沉時,不少人又會想再來一杯咖啡因飲料提神,此時咖啡、茶飲、碳酸飲料或是能量飲料都是國人常見的選擇。如此一天下來,你知道自己到底攝取了多少咖啡因嗎?而究竟每天最多可以攝取多少咖啡因,才不會造成健康危害,是否有個參考準則?

「咖啡因」知多少

「咖啡因」屬於嘌呤類生物鹼化合物,目前已知有60餘種植物含有咖啡因,如:咖啡豆、茶葉、可可豆、柯拉果(Kola nut,曾是可樂飲料萃取原料之一)、馬黛葉、瓜拿納 (Guarana)等,這些可食性天然原料本身或其萃取物常被應用於飲料的製作。咖啡因化合物在食品產業的使用被視為食品添加物中的調味劑,須合乎食品添加物的使用規範,目前我國規定咖啡因化合物只能添加於調味飲料中。攝取咖啡因會刺激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呼吸系統、胃腸、肌肉等,也會使細胞代謝速度增加、利尿等。對於一般人,其作用時間可達3 - 4小時。

咖啡因對一般人健康的「利」與「弊」已廣泛在不同文獻探討,綜合所提到的「利」,包括提振精神、增加警覺性、專注力和反應力、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神經退化疾病,甚至長壽等;「弊」則包括心悸、引發睡眠障礙、焦慮、易怒、影響骨骼健康和腸胃功能,對懷孕婦女則可能影響胎兒健康。但因各文獻證據的強弱不一,需要專業者才能評斷這些結論的有效性及對個人的適用性。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中的健康風險評估資料專區亦有咖啡因專章的介紹。

檢視相片
 
圖一/科學證據強度分級金字塔(圖片/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提供)

ILSI創新運用系統性回顧 探討咖啡因攝取的潛在不良作用

在國際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咖啡因研究報告,首推2003年由Nawrot等人撰寫且經過同儕審查(peer-review)的咖啡因安全評估回顧文獻,最廣為國際間引用,亦被加拿大衛生部作為咖啡因最高攝取量建議的依據。出版至今十數年間,雖然又累積超過一萬篇與咖啡因相關的論文發表,然而自該篇起再也沒有能與它齊名的評論文章問世。

國際生命科學會北美分會(ILSI North America)有感於此,決定更新該篇經典文獻,邀請15位包括流行病學、臨床醫學和系統性回顧的專家,歷時逾2年的時間,將2001年至2015年6月間發表的咖啡因潛在不良作用的數據進行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以成年人、孕婦、青少年、兒童此4個健康族群為探討對象,對於急性毒性、心血管毒性、骨頭和鈣的影響、行為、發育與繁殖此5類結果,與加拿大衛生部的「無不良作用咖啡因攝取量」現行版本進行差異探討。

科學研究在釐清評價因果關係時,很注重科學證據強弱的分級,如(圖一)所示。若科學研究的結論只是來自專家意見(沒有實證數據支持),此類的科學證據強度是最薄弱的;而位於金字塔上半部的統合分析、系統性回顧和隨機對照實驗因能提供較高強度的科學證據,其可信度是較高的,但這類研究需耗費的資源,如經費、人力和時間等,也相對比較高。

ILSI印證咖啡因安全密碼

ILSI 北美分會這項嚴謹的「咖啡因系統性回顧」成果已於今年4月發表,刊登於《食品與化學品毒理學期刊》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再次確認Nawrot等人2003年所建立的基準結論,人們對咖啡因攝取的無不良作用或可接受的攝取量並沒有改變,成人為400毫克/天(致死量為10 公克),孕婦(包括準備懷孕)為300毫克/天,12歲至19歲青少年和3至12歲兒童則為2.5 毫克/公斤/天,簡化這些數據結論為 400 (成人)-300(孕婦)-2.5 BW(青少年和兒童由於身體尚未發育健全,且體重變化較大,故以2.5乘上公斤體重計算,BW為Body Weight之縮寫),此400-300-2.5 BW即咖啡因的安全密碼。但民眾在解讀此數據時須要注意,此串數字僅作為一般人的參考值,由於個體之間存在的變數太多,沒有任何數據能夠完全套用在整個群體的安全劑量,實際應用須根據自身狀況斟酌,此數據不該被視為咖啡因攝取量的上限或鐵律。

報告中對於健康成人每天400毫克咖啡因建議攝取量的結論,與「美國2015~2020飲食指南」每天可以喝3-5杯咖啡(以每杯240毫升計)、咖啡因攝取量以400毫克為限的建議,以及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 2015年建議400毫克為限是一致的。我國目前針對咖啡因攝取量的建議則為每天最好不要超過300毫克。

檢視相片
 
圖二/常見咖啡因飲品咖啡因含量分布圖(圖片/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提供)

市售咖啡因飲品份量製備未標準化 咖啡因含量每份差很大!

市面上常見咖啡因飲品的咖啡因含量分布圖如(圖二),400毫克的咖啡因若粗略的比擬,約相當4杯一般的現煮咖啡,或是10罐的碳酸飲料,或是2罐的能量飲料。

細部來說,估算每日咖啡因攝取量時須注意的是,使用天然原料作為咖啡因來源的飲料,如咖啡,雖然市售產品名稱皆雷同,每份咖啡因含量卻會因為原料品種、產地、加工製備方法或是份量大小不一,使得每份飲品的咖啡因含量有很大的差別。以市售現煮咖啡為例,由於份量大小尚未標準化而有所差異,不同的咖啡品項、所使用咖啡豆的來源與製備過程中產生的差異等,使得每杯現煮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可能從低於100毫克至超過300毫克皆有。

政府對含咖啡因飲料與食品的管理

我國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現為消費者保護會)2006年8月間以行政指導方式對大型連鎖咖啡店推動現煮咖啡之每杯咖啡因含量標示措施,以「紅色」標示代表咖啡因含量為201毫克以上;「黃色」標示為咖啡因含量101~200毫克;「綠色」標示為咖啡因含量100毫克以下,提供消費者簡單判斷的方式,此標示可見於門市明顯處或店家網站,當時並未規定須於個別產品的外包裝標示。

2007年時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公告要求含有咖啡因成分且有容器或包裝之飲料,應於個別產品外包裝標示咖啡因含量,且規定咖啡因含量不可列入營養標示中,以免使消費者誤認咖啡因為營養成份。液態飲料的咖啡因含量是以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之毫克數為標示方式,低於20毫克者,可標示為「20 mg/100mL以下」,等於或低於20毫克者,得以標示「低咖啡因」取代「20 mg/100mL以下」。而如「即溶小包裝咖啡」此類需沖泡之粉末產品,則以每一食用份量所含咖啡因毫克為標示方法。為更有效方便辨識,歐盟規定若每100毫升飲品咖啡因含量超過15毫克必須加上警語:「高咖啡因含量,不建議孩童、懷孕或哺乳中婦女飲用」,非飲料的其他食品也有類似的管理規定。

值得提醒消費者注意的是,除了含咖啡因飲料之外,有些食品也隱藏著相當份量的咖啡因,譬如以巧克力原料製成的餅乾、蛋糕或冰淇淋等,另外膳食補充劑、藥品等也可能含有咖啡因,但普遍含量並不高。若您是巧克力愛好者的話,在品嚐享用的同時,也需留意相關數據,譬如一片80公克巧克力蛋糕的咖啡因含量可達36毫克,而一片28公克巧克力糖果也可達19毫克,但一杯240毫升的巧克力飲品則在10毫克以下

疲勞又抗老 咖啡還能有效抑制飯後血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在已經證實,咖啡擁有多項保健功效。一直以來都說咖啡飲用過當,不利健康。不過,近幾年的研究報告證實,多喝咖啡可以預防多種疾病。比方說有個研究結果表示,一天喝一杯咖啡,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能降低13%,因為咖啡有抑制飯後血糖值快速上升的效果

咖啡對抗老有重大功效

關於咖啡的功用,有報告指出能預防癌症,也有報告認為能預防心血管疾病、肝病,還有研究報告指出,咖啡對於維持腦的認知功能等抗老醫療方面,能發揮重大功效,喝咖啡能預防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也是指日可待。

而這個有效成分就是咖啡所含的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綠原酸屬於多酚類,蘋果皮含有大量綠原酸,擁有強效的抗氧化(防鏽)作用。如今已經證實,一天喝兩杯以上咖啡的女性,不怕因紫外線照射引發皺紋的光老化問題。如果每天攝取大量的蔬菜、水果,再搭配兩杯以上的咖啡,肌膚的抗氧化對策算是相當完備。

腦部疲勞時咖啡因能抑制疲勞發作

咖啡也屬於會產生梅納反應的食物,與身體AGEs化(糖化)有關,可是透過綠原酸的多酚效果,可以排除這個傷害。此外,咖啡也有活化腦功能、抑制疲倦感的效用。

當人覺得累,腦部就有疲勞物質囤積。這時候喝咖啡,咖啡因能抑制疲勞物質發作,趕走睡意。還有現在也證實咖啡因有減少內臟脂肪、改善肥胖問題的效果。可是,就算證實咖啡具備多種保健效果,如果一天喝十杯或二十杯咖啡,還是有害身體健康。當咖啡因的血中濃度急速上升時,會刺激中樞神經,出現心悸、興奮等症狀。喝咖啡會讓人上癮,如果不碰咖啡,情緒會變得焦慮。「凡事都適可而止」,這個道理也能運用在咖啡身上。

(本文摘自/60而健/天下雜誌出版)

鄭醫師補充:

建議大家選購咖啡時,儘量找綠原酸(抗氧化)濃度高,咖啡因不要太高的咖啡來喝,保健的效果會比較讓人安心。綠原酸不高,咖啡因高的咖啡,對血糖的調控反而可能不利,因為咖啡因本身會刺激昇糖激素的製造,昇糖激素會提高血糖濃度,因此反而造成血糖控制障礙。高綠原酸,低咖啡因的精品咖啡,也比較不會造成心悸以及胃食道逆流的不良反應。

最後,老調重彈一下:睡飽喝咖啡,才能真正達到保健大腦的功效,沒睡飽喝咖啡,等於是以債養債,而且長期下來,身體習慣咖啡因的刺激之後產生耐受性,最後反而只剩下咖啡因依賴而看不到我們想要的提神效果。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月由一位在美國紐約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精神科助理臨床教授 Drew Ramsey ,針對飲食如何影響焦慮甚至是憂鬱,提出過去的研究提醒大家:飲食的確會對精神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以下我把他的回顧相關研究文章的結論以及他的臨床經驗摘錄重點給大家參考:

 

在2009年有一項大規模的研究發現:飲食型態的確和焦慮有關,特別是西方飲食,或者越現代的飲食,增加焦慮比率為25-29%。

此外,飲食中的膽鹼(B群中的一種營養素),會作用於甲基化,與葉酸類似,研究發現膽鹼吃的最少的族群,罹患焦慮的比例高出33%。膽鹼可以從蛋以及豆腐還有所有的肉類來攝取。

發酵類的食物因為跟腸--腦軸相關,在一篇2017年的研究主要針對憂鬱部分做探討,而過去幾個研究把焦慮指數評估一併放入,發現益生菌有正面效果,例如2011年一篇研究給健康的人服用益生菌30天,其焦慮指數前後比較明顯下降,跟憂鬱改善的效果相類似。

2013年加州大學的學者發現給患者服用酸奶或者優格,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發現,這類食物能夠降低大腦控制體感以及情緒的區域,對於治療焦慮有功效。

2015年的一篇研究亦發現:服用越多優格的社交焦慮患者,病情改善越明顯。研究人員提醒大家:改善大腦健康,腸道的菌相改善最好不要忽略。

Omega-3部分,在2011年針對一項醫學生的研究,給予高劑量的EPA2克以及0.5克的DHA魚油複方,焦慮指數降低20%。

此外,不吃麩質(麵粉類食物),焦慮也會改善。高血糖也和焦慮有關,血糖控制也是重要一環。

作者主要的臨床經驗是恐慌以及焦慮症患者,主要是她發現他的患者發作時,常是肌餓感發生的時候,尤其是長時間工作,常會有一餐沒一餐的專業工作者,因此他認為適當飲食建議,對於改善焦慮、恐慌或者憂鬱應該有幫助。無法好好吃正餐時,蘋果、優格、起司以及堅果應該可以暫時派上用場。一般憂鬱患者飲食建議多食用綠葉、各種顏色的蔬菜、海鮮以及好的油脂,也就是抗氧化、蛋白質以及好油來改善憂鬱。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798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在臨床上,不只能幫助腸道功能失衡患者,還能緩解憂鬱症狀,這是由加拿大McMaster 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近期發表的研究發現。

研究人員若是給大腸激躁症合併有憂鬱症狀的人服用某種特別的益生菌,其憂鬱症改善比例是服用安慰劑組的兩倍。這項研究目及44未有大腸激躁症合併有輕度到中等程度的焦慮或者憂鬱症狀患者來做測試,追蹤十周,一半的患者給予 Bifidobacterium longum NCC3001這種菌種的益生菌,另一組給安慰劑,在第六周時,服用益生菌的受試者透過憂鬱指數評估發現,22位有14位改善(比例為64%),反之,安慰劑組的只有7位改善(32%)。同時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fMRI)檢查証實服用益生菌的實驗組,其大腦的變化與情緒控制的區域的改善有直接相關。

在臨床上,許多大腸激躁症患者合併有憂鬱或者焦慮症狀,但在一般的門診醫師診治時,會分開治療,不會把這兩種系統的問題,視為相關。這篇研究再度提醒我們明確的證據:在腸道生長的微生物環境能夠直接和大腦溝通,改善腸道菌叢失衡,可能改時改善腸道與精神困擾,所謂微生物--腸道--腸道軸的關連確實存在。因此研究人員提醒,在治療憂鬱症時,最好不要忽略腸道功能失調的改善。

過去還有研究發現,厭食症的一部分導因,與腸道功能失衡可能有關,因此在精神疾病的治療領域,腸道健康最好不要忽略:

  1. Susan C. Kleiman, Hunna J. Watson, Emily C. Bulik-Sullivan, Eun Young Huh, Lisa M. Tarantino, Cynthia M. Bulik, Ian M. Carroll.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Acute Anorexia Nervosa and During Renourishment. 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15; 1 DOI: 10.1097/PSY.0000000000000247

參考文獻:

  1. Maria Ines Pinto-Sanchez, Geoffrey B. Hall, Kathy Ghajar, Andrea Nardelli, Carolina Bolino, Jennifer T. Lau, Francois-Pierre Martin, Ornella Cominetti, Christopher Welsh, Amber Rieder, Jenna Traynor, Caitlin Gregory, Giada De Palma, Marc Pigrau, Alexander C. Ford, Joseph Macri, Bernard Berner, Gabriela Bergonzelli, Michael G. Surette, Stephen M. Collins, Paul Moayyedi, Premysl Bercik. Probiotic Bifidobacterium longum NCC3001 Reduces Depression Scores and Alters Brain Activity: a Pilot Study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astroenterology, 2017; DOI: 10.1053/j.gastro.2017.05.0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