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準媽媽不能輕忽的事(含親子關係) (49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餵寶寶喝母乳 10大秘訣

 

受到「毒奶事件」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媽媽發現「天然的尚好」。母乳是寶寶最天然,最符合生理需要的食物,沒有任何一樣人工食物會比母乳更適合寶寶。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婦兒科吳淋禎護理長表示,很多媽媽都會擔心母乳的量沒有辦法應付寶寶的需求。其實,要增加奶水的分泌有10大秘訣,把握住10大秘訣,奶水一定會足夠。



一、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產檢及生產。像是有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認證核可的母嬰親善醫院,可提供一個順利哺餵母乳的環境。



二、出生後儘早肌膚接觸。出生後的最初1-2小時是出生寶寶頭幾天最清醒的時刻,也是寶寶和媽媽產生銘記的最佳時機,此刻與媽媽肌膚接觸可以激發媽媽的母愛及奶水分泌。



三、除了母乳還是母乳。健康足月的寶寶頭幾天的需求不多,即使是剛生產後的頭三天,媽媽的初乳就可以滿足寶寶的需求了。



四、不限時間且經常的哺乳。只要寶寶想吃就應該餵奶,產後經常且不限制時間的餵奶可以刺激奶水的分泌,也可以避免隨之而來的乳房腫脹。



五、24小時親子同室。寶寶不但需要奶水,更需要父母陪伴所提供的溫暖及安全感,並減少寶寶院內感染的機會。



六、確保寶寶含乳姿勢正確,吃到奶水。寶寶在吸吮乳房時必須含住乳頭和大部份的乳暈,下巴貼緊乳房,如此才可以有效吸吮奶水。



七、吸一邊乳房後,再餵另一邊。寶寶吸完一邊乳房,如果寶寶還要再吃,再給他吸另一邊的乳房。如此兩邊乳房都受到刺激,都可製造奶水。



八、適時擠奶。擠奶除了可以緩解奶脹情形外,在寶寶與媽媽分開時也時維持奶水分泌的重要方法之一。



九、確認寶寶吃得夠,不隨意添加其他食物。評估的最佳表徵為每天至少換6次以上顏色清澈,尿濕重重的尿布(初生前三天為每天1-3次);五到三週內的寶寶一天至少解三到四次的黃色大便,三週後可能大便次數變少。



十、不要以寶寶的哭鬧、餵奶時間長短及頻率來論斷自己是否沒有足夠的奶水,而添加母乳以外的食物。



吳淋禎護理長提醒,新生兒及寶寶只有三個最基本的需要:母親溫暖的懷抱、母乳、母親身旁的安全感,這是每個母親都做得到的。把握以上10大秘訣,每個媽媽都可以驕傲的說:我的寶寶喝母乳、天然的尚好!(資料參考: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母乳含有嬰兒需要的充分營養,餵母乳不必擔心DHA或者抗體不足,因為母乳都有,同時,母乳含的蛋白質,不會引發過敏反應,故能降低過敏的發生及增強抵抗力,這是哺餵母乳的媽媽對小孩最好的呵護,所以一般婦產科醫師也建議準媽媽們儘量以母乳來哺餵小朋友至少六個月,幫助小朋友頭好壯壯,健康成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吃好睡好成績自然好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7月30日 上午12:00

美國醫學專家指出,小孩如果身體好、睡得好,學校成績自然好。另外,小孩一定要養成吃早餐習慣,否則很容易影響學習、認知功能表現。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資訊,小孩的飲食、睡眠習慣都與課業成績表現息息相關。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最新研究也發現,小孩學校成績好不好,與生活、飲食習慣大有關係。


營養科學系助理教授克莉絲塔‧卡莎拉解釋,如果一個人沒有攝取足夠熱量,大腦就無法工作,這通常不會是問題,不過小孩上學前若沒有吃早餐,認知功能 就可能受到影響。卡莎拉建議,家長可讓小孩以水果、蛋白質、全穀類食物做早餐,早餐要盡量避免食用含糖麥片、含糖榖片等食物,以免造成血糖突然飆升、下 降。


卡莎拉表示,早餐營養均衡,不但讓身體有充足熱量,還可讓小孩維持注意力,三餐吃得營養、健康,小孩就不容易在放學後亂吃零嘴。小孩在晚餐前若真想吃點東西,可以吃點優格、水果與蔬菜,口渴就喝白開水,不要喝汽水、可樂。


小兒睡眠呼吸醫學副教授克莉絲汀‧艾薇絲提醒,小孩擁有良好睡眠,也有助提升課業表現。小孩一旦睡眠不足,上課時記憶力、專注力就會變差,情緒管理也會受影響,甚至容易出現焦慮、憂鬱情緒。


艾薇絲指出,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十三到十八歲青少年晚上都至少要睡九小時,不過這些族群晚上平均都只睡七小時,睡眠明顯不足,很多父母認為,小孩少 睡一點,沒睡到九小時沒關係,事實上,這很容易影響小孩隔天表現,如果小孩長時間睡眠不足,問題就會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嚴重。周末補眠也會讓情況惡化,小孩 星期六、星期天早上很晚才起床,晚上就會很難入睡,星期一早上起床時就會顯得特別疲累,睡眠周期就會被打亂。建議小孩一星期七天上床時間都要規律、穩定, 睡眠也要充足,這樣早上才會有精神。




鄭醫師補充:


現代父母忙碌,有時早餐圖方便,一杯牛奶配穀片,纖維以及蛋白質補充明顯不足,因此在學校時,一旦醣類被分解完畢,血糖驟降,大腦能量來源被切斷,專注力自然難以集中,影響學校表現,不難想像。


充足的睡眠對小孩的情緒控制、學習專注力以及成績表現影響非常直接,過去有許多研究都支持睡眠品質是影響學習表現的重要關鍵。不僅小孩如此,成年人亦然。參考文獻:


Ramón Cladellas, Andrés Chamarro, María del Mar Badia, Ursula Oberst y Xavier Carbonell. Efectos de las horas y los hábitos de sueño en el rendimiento académico de niños de 6 y 7 años: un estudio preliminar. Cultura y Educación, 23 (1):119-128, 2011


Víctor J. Quevedo-Blasco, Raúl Quevedo-Blasco. Influencia del grado de somnolencia, cantidad y calidad de sueño sobre el rendimiento académico en adolescen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2011, 11, 49-65


這篇報導的原文參考資料來源:


http://www.uab.edu/news/news-you-can-use/back-to-school-2013/good-eating-and-sleep-habits-help-kids-succeed-in-schoo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小兒科期刊:幼兒發燒最後一招才吃藥

 

美國最新的小兒科醫學研究指出,幼兒一發燒立即服退燒藥,是錯誤觀念,其實最後一招才是服藥。(劉芳報導)


針對幼兒發燒問題,最新一期美國小兒科醫學期刊指出,很多人以為發燒會燒壞腦子,所以趕快給孩子服藥,其實這是錯誤觀念。文章說,發燒本身不會傷害 孩子,甚至可以說,發燒是有幫助的,因為那會傳遞訊息給身體其他部門,讓身體製造更多白血球,以避免感染。也就是說,一旦發燒,細菌或病毒就不容易侵入人 體,孩子反倒可以康復的較快。


根據路易斯維爾大學的研究顯示,孩子發燒到37.7度時,有四分之一的父母給孩子服退燒藥,其中八成五會把孩子從睡夢中喚醒服藥。


研究指出,如果是三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燒到38度時,應該服藥;如果是三到六個月大的嬰兒,發燒到38.3 度時,就該服藥;如果是六個月以上的嬰兒,發燒在39.4度以下,父母不必擔心。當然,如果同時出現其他症狀,例如拉肚子或嘔吐,又另當別論,應該趕快看醫生。



醫學報告指出,體溫降低1℃,免疫力下降30%;但體溫上升1℃,免疫力則增加500 ~ 600%。所以,一旦小孩被感染,甚至發燒,追根究底就是要幫助身體增加免疫能力。可惜,許多父母並不了解這個道理,而且從小便被誤植一個觀念:發燒會燒 壞腦子,所以發燒一定要趕快給孩子服藥退燒。因此遇到小孩體溫上昇一度,常常急著給小孩退燒,其實這種做法是大有問題的,而這種狀況不只在台灣,連美國也 一樣普遍:


根據美國小兒醫學期刊最新的研究,路易斯維爾大學的研究顯示,孩子發燒到37.7度時,有四分之一的父母給孩子服退燒藥,其中八成五會把孩子從睡夢中喚醒服藥。


研究人員提醒大家:


發燒本身不會傷害孩子,甚至可以說,發燒是有幫助的,因為那會傳遞訊息給身體其他部門,讓身體製造更多白血球,以避免感染。也就是說,一旦發燒,細菌或病毒就不容易侵入人體,孩子反倒可以康復的較快。


如果是三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燒到38度時,應該服藥;如果是三到六個月大的嬰兒,發燒到38.3 度時,就該服藥;如果是六個月以上的嬰兒,發燒在39.4度以下,父母不必擔心。當然,如果同時出現其他症狀,例如拉肚子或嘔吐,又另當別論,應該趕快看醫生。


一般看病的醫師並非不懂這個道理,但若不順應民情,會讓父母覺得醫師治療不積極,下次便不來看診了。所以在醫院診所也看到醫師對退燒也非常積極,其實這有一部份是源自於家長的觀念不正確所致,當然醫師平時看診太匆忙,沒有好好跟家長做衛教,也有相當大的關係。


所以下次小孩發燒,千萬不要急著給小孩退燒,第一要先看小孩燒到幾度,六個月以上的小孩發燒若沒有超 過如果沒有超過39.4度,其實不必太擔心,否則急於退燒,不僅阻礙小孩的自我免疫機制的運作,而且根據研究,小孩隨便服用感冒用藥,反而更容易衍生後遺 症及副作用,在2008年FDA便明令正式禁止給兩歲以下的嬰孩吃小兒感冒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報告指出,2004和2005年之間, 約有1,519個二歲以下的幼兒因嚴重症狀到醫院急診,其中就有因咳嗽和感冒藥服藥過量造成的。在2007年,在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支持下,讓馬里蘭州衛生官員約夏醫師(Dr. Joshua Sharfstein )向FDA請願,要求終止六歲以下的孩童使用成藥。理由是:


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這些成藥確實可以舒緩幼兒的感冒症狀。已有一些研究建議成藥對幼兒一點好處也沒有。藥物只是治療症狀,感冒是病毒,藥並不能更快地趕走病毒。


在2008年在知名的醫學期刊LANCET也有一項針對小兒退燒的常用藥物普拿疼的大規模研究:針對 31個國家超過20萬小孩的研究發現,若是在因為一歲時發燒給普拿疼退燒,那麼接下來到了六到七歲時發生氣喘的機率將大為增加,同時也增加過敏性鼻炎及結 膜炎還有濕疹的機率:


Beasley, Richard; Clayton, Tadd; Crane, Julian; von Mutius, Erika; Lai, Christopher; Montefort, Stephen; Stewart, Alistair (2008). "Association between paracetamol use in infancy and childhood, and risk of asthma, rhino conjunctivitis, and eczema in children aged 6–7 years: analysis from Phase Three of the ISAAC programme.". The Lancet 372: 1039–1048. doi:10.1016/S0140-6736(08)61445-2.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8614452/abstract. Retrieved September 19, 2008.


以上重要資訊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產婦體態走樣 睡得少是主因


【台灣醒報記者張瑋報導】產後身材走樣,原來不是吃多了,真正原因是睡少了。美國醫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女性產後難以恢復身材,可能與她們睡眠不足有關。專家研究產後6個月的女性,睡眠5小時或更少者,減重比睡眠7小時以上的女性困難兩倍,因為缺乏睡眠會影響到荷爾蒙的分泌。


美國健康生活新聞網報導,流行病學專家埃麗卡•岡德森由940名來自麻州的產婦研究發現,產後6個月的婦女,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與睡眠多於7小時的婦女相比,前者無法恢復懷孕前身材的機率,比後者高出兩倍。


岡德森說,睡眠時間不足是導致女性產後難以恢復身材的因素之一。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西麗蒙烏特拉庫爾說明原因是,「缺乏睡眠會改變影響荷爾蒙分泌」。


研究者表示,人體由腦下垂體前葉所分泌的生長荷爾蒙,是依照生理時鐘變化來進行,以晚上分泌最多,在晚上11時到凌晨1時之間最旺,功能是促進體內器官的發育成長,加速體內脂肪的燃燒,與胰島素相抗拮,防止體內脂肪堆積。


但晚睡的人,就會造成這種荷爾蒙分泌失調,分泌不活躍,加上攝取的熱量若超出身體所消耗的熱量,多出的營養素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脂肪,體態自然就會越來越臃腫。


 


我想,所有生過小孩的媽媽都有這樣的經驗:產後容易睡眠不足。主要的原因是小寶貝需要有人餵奶,如果 常需要半夜餵奶,要睡眠充足實在不太可能。不過隨著小寶貝慢慢長大,幾個月後,睡眠應該可以慢慢增加時數,所以睡眠不足的狀況,應屬短期出現的狀態。最近 美國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內分泌失調,研究人員發現睡不滿五個小時的產後媽媽,要減重成功的機率比睡滿七個小時的產後媽媽困難兩倍。所以研究人員 推估:睡不夠,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尤其是腦下垂體前葉所分泌的生長激素,生長激素不足,容易造成脂肪囤積,但比較可惜的是沒有看到實際生長激素的數值比 較,故我們只能把生長激素的影響當成是一種可能的解釋理論,若要進一步證實,應該有每位產婦生產後的生長激素濃度報告,而且採取檢體的時間最好一致,不能 差太遠。睡不夠會影響的荷爾蒙,其實不只生長激素一種,像是壓力荷爾蒙濃度太高,也會導致身體肥胖,瘦不下來。睡不夠,壓力荷爾蒙濃度也容易升高,唯一可 以確定的是:睡不夠,會影響體內荷爾蒙的平衡,導致身體容易出狀況。


對那些有時間睡但睡不到七個小時的產後媽媽們來說,這很可能另外的生理或者心理狀況,最好能在專業醫療的協助下,找到根本原因,以非藥物的方式徹底改善睡眠,否則屆時需面對的,往往不只是體重降不下來的問題而已。


產後瘦身,建議在餵奶時,媽媽們在可能的範圍內,能夠哺餵母乳最好,因為這也是幫助產後身材恢復的一種方法。


最後我認為應該把年齡的因素也帶入分析,因為年齡對生長激素來說,是成反比的,也就是年齡越大,生長激素濃度越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的研究告訴我們,懷孕期間飲酒對胎兒的智力以及學習,有難以忽視的重大傷害,但實際的機制一直未獲相關研究來闡釋清楚。根據最新研究發表,酒精對胎兒影響的關鍵在於直接衝擊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 的功能,導致相關神經發展功能不佳:

shuang Li, Yan Zhang, Feng Zhu, Bin Zhang, Jianying Lin, Chunyang Xu, Wancai Yang, Wei Hao, Ruiling Zhang. A new treatment for cognitive disorders related to in utero exposure to alcohol.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Vol. 8, No. 18, 2013 DOI: 10.3969/j.issn.1673-5374.2013.18.008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是影響腦部發展的酵素(酶),直接由基因 CDK5來調控:

 Demetrick DJ, Zhang H, Beach DH (February 1994). "Chromosomal mapping of human CDK2, CDK4, and CDK5 cell cycle kinase genes". Cytogenet Cell Genet 66 (1): 72–4. doi:10.1159/000133669. PMID 8275715.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本身對細胞間隙的活性關係至大,直接影響神經傳導功能。這幾年的研究發現,腦部退化疾病與這種酵素功能不佳有關:

Dhavan R, Tsai LH (2001). "A decade of CDK5". Nat. Rev. Mol. Cell Biol. 2 (10): 749–59. doi:10.1038/35096019. PMID 11584302.

例如失智症:

Qu J; Nakamura, T.; Cao, G.; Holland, E. A.; McKercher, S. R.; Lipton, S. A. (2011). "S-Nitrosylation activates Cdk5 and contributes to synaptic spine loss induced by β-amyloid peptide". PNAS 108 (34): 14330–5. doi:10.1073/pnas.1105172108. PMC 3161554. PMID 21844361.

奉勸有生育計劃的女性,為了下一代著想,務必早日戒酒。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孕婦每周快走3次 避免剖腹產風險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7月19日 上午10:42







懷孕期間在為肚裡的胎兒補充營養之餘,準媽媽也要注意自己身體的健康,適當的運動除了可以幫助擺脫腰痛、水腫、過胖等困擾之外,最新研究還發現孕婦若養成適當的運動習慣,每周散步或快走3次,還可以降低剖腹生產的風險,讓自然產更加順利,以及降低孕婦妊娠糖尿病機率。





剖腹產 胎兒健康問題多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剖腹產在過去許多相關的研究中都顯示對胎兒的健康會有不良影響,剖腹產胎兒因腸胃道中的好菌如比菲德式菌及乳酸桿菌較少,造成腸胃道中免疫力削弱,因此在成長過程中,嬰兒一旦接觸到過敏原,就容易增生高量免疫球蛋白E(IgE),進而引發過敏;此外,代謝熱量的功能也較差,因此剖腹產小孩也容易肥胖。


每周運動3次 助順產免剖腹


在此項研究中,請510名待產孕婦(距預產期6個月以內)分組,一組每周進行三天、每次55分鐘的有氧、肌肉強度及柔軟度方面運動,另一邊對照組則不特別做運動。接著到了生產時,運動組別孕婦在剖腹產的比例上比對照組減少34%,且也能減少孕婦罹患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的機會。


鄭醫師補充:


十年前,我還在花蓮工作的時候,有一次到百貨公司,在櫃臺時和銷售的女性服務人員閒聊,她聊到她第一胎的生產過程,產程超快,從開始陣痛到生產不到四小時。原因就是她在懷孕時,仍然跑上跑下,運動量足夠,對照這篇研究報導,值得孕婦們多借鏡與實踐。


參考文獻:


Exercise during pregnancy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related adverse effect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 Ruben Barakat,
  • Mireia Pelaez,
  • Carmina Lopez,
  • Alejandro Lucia,
  • Jonatan R Ruiz

Br J Sports Med 2013;47:10 630-636 Published Online First: 30 January 2013 doi:10.1136/bjsports-2012-091788


http://bjsm.bmj.com/content/47/10/630.abstract?sid=0adb6010-3535-4053-9155-f19325c0a9c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哭鬧不休?判別健康狀況靠它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子倫/台北報導】 2013年7月14日 10:09

據外電報導,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小寶寶的哭聲跟某些健康因素有直接的關聯,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目前已開發出一款新的儀器,能從嬰兒的哭聲中,識別神經方面的問題,或是否有發育障礙,甚至可以檢測出有沒有自閉症。


對爸爸媽媽來說,只要小寶貝一哭,總被急得手忙腳亂。目前認為,嬰兒的哭聲可能是肚子餓了、該換尿布、或是哪裡感覺到疼痛不舒服,但如果沒有仔細觀察,著實相當難以分辨。


儀器檢測寶寶哭聲 助發現健康問題


據《每日郵報》指出,美國羅德島婦幼醫院與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一種靠電腦運算的儀器分析嬰兒哭聲的原因,能識別神經方面的問題,或是否有發育障礙,甚至可以檢測出有沒有自閉症。


布朗大學精神疾病與人類行為學教授尚考菲佛(Stephen Sheinkopf)指出,嬰兒的哭聲中伴隨著許多細微的差異,有助於儀器判斷。透過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中每12.5毫秒記錄哭聲的頻率特性、波形、 清濁與音量等參數,到第二個階段則是將第一階段中的參數做統計與判別,歸類出有效的數據。


尚考菲佛教授提到,最終系統會評估80種不同的參數,分辨個別的寶寶出現何種身體狀況,且整個測驗都是非侵入性的。


布朗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萊斯特(Barry Lester)表示,嬰兒的哭聲代表一種徵兆,一旦神經系統出了狀況,就能體現在聲帶中,展現出一些細小的差異,而對於可能有發展障礙的寶寶們,更能讓家長們做好早期療育的準備。




鄭醫師補充:


目前國內還未見這類醫療器上市,期待早日面世,提供母親們寶寶的健康訊息,早做處理以及預防,尤其是早期療育的需求可能性。參考文獻:



B. Reggiannini, X. Li, H. F. Silverman, S. J. Sheinkopf, B. M. Lester. A Flexible Analysis Tool for the Quantitative Acoustic Assessment of Infant Cry.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2013; DOI:
10.1044/1092-4388(2013/11-029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泌乳困難恐是糖尿病前兆

中央社 – 2013年7月6日 下午7:30

(中央社倫敦5日綜合外電報導)醫師警告,有哺乳問題的母親,可能出現糖尿病的初期徵兆。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新研究顯示,胰島素在母乳製造上扮演重要角色,有泌乳問題的母親,可能胰島素分泌不足。


長期以來,胰島素不被認為和調節人類乳房泌乳細胞有直接關係。


不過如今科學家知道,母體在哺乳時,乳腺會增加對胰島素的敏感度。


研究作者諾曼森-李佛斯(Laurie Nommsen-Rivers)博士的過去研究發現,母體若分泌胰島素不足,乳汁分泌則較慢。


胰島素分泌有問題婦女常會有體重過重、高齡產婦,或者胎兒過重等問題。


辛辛那提市兒童醫院醫學中心(Cincinnati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科學家發現胰島素在母乳製造上的重要性後,打算展開第2型糖尿病藥物的臨床試驗。


諾曼森- 李佛斯說:「20至44歲女性中有20%是前期糖尿病,可以想見美國可能高達20%新手媽媽有低泌乳量的風險。


諾曼森-李佛斯表示,藥物治療不是理想方式,理想方式是預防。


她說:「適度飲食與運動,比藥物還有效。」(譯者:中央社陳怡君)1020706




鄭醫師補充:


很有啟發性的一篇研究,胰島素是身體代謝血糖的主要內分泌物質,但影響的層面既深且廣,以自然法則來說,生完小孩,母親必會有足夠的母乳供應來哺餵嬰兒,如果有問題,表示母親身體的確出現狀況了。這篇研究告訴我們泌乳功能與胰島素分泌息息相關,因此產婦一旦發現自己生產完,有泌乳困難,務必提防胰島素功能已經下滑,代謝症候群以及糖尿病風險相去不遠,最好及早因應以及預防。胰島素可以透過血液直接檢測。


參考文獻:


Danielle G. Lemay, Olivia A. Ballard, Maria A. Hughes, Ardythe L. Morrow, Nelson D. Horseman, Laurie A. Nommsen-Rivers. RNA Sequencing of the Human Milk Fat Layer Transcriptome Reveals Distinct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at Three Stages of Lactation. PLoS ONE, 2013; 8 (7): e67531 DOI: 10.1371/journal.pone.00675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乾淨仙女 敗給細菌魔鬼

西方社會通常要求女孩子必須隨時保持儀容整潔,不能像男孩玩得全身髒兮兮。但最新研究發現,女童太愛乾淨反而使得成年之後免疫能力變差,導致過敏、氣喘等自體免疫疾病。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哲學家克拉夫(Sharyn Clough),發表在最新一期「社會科學暨醫學」(Social Scienceand Medicine Journal)期刊上的研究指出,性別差異使得男孩與女孩從小接受不同的教養方式,西方社會傳統觀念要求女生必須隨時保儀容整潔,「捲捲頭髮梳理整齊,繫上緞帶」,不能像男孩一樣動不動就玩得全身髒兮兮。



克拉夫的這項研究,結合了來自社會學、人類學不同領域的資料,分析結果認為,女童如果太愛乾淨,尤其是家長禁止女童被泥巴弄髒衣服或雙手,將使得她們在成長過程中很少接觸到細菌,反而在成年之後免疫能力會變差,導致出現過敏、氣喘等自體免疫疾病。



克拉夫進一步指出,女孩子通常的穿著打扮就是「不應該」弄髒的,通常也比男孩子較常留在室內玩,遊玩時間也比較常有家長監視著,這些因素都讓女孩子比男孩子保持得較乾淨。



研究結果寫道,從性別的角度來看,女童所接觸到的細菌種類與數量,都遠遠低於男童所接觸的,「或許這可以解釋成年之後男女健康狀況為何會有差別。」



研究調查發現,越先進的國家,過敏的盛行率也就越高,像是英國、澳洲、加拿大、美國、德國及法國等都是名列前茅的國家,為何如此呢?一般除了歸咎可能是生活環境的污染、飲食習慣改變等等,另外還有一項值得大家注意的:公共衛生越完善的國家,感染或傳染性疾病愈少,導致當地人們的免疫系統紊亂,因此反而容易過度反應而產生過敏。也就是免疫系統平常沒有訓練,沒有工作給它,以過去的俗語來形容:陰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因此也不少細心的醫師在臨床上看到:越愛乾淨或者父母要求越乾淨的小孩,比較不會被微生物感染,免疫系統無法得到適當及應有的刺激,因此難以發展完全,故而容易衍生免疫系統功能之混亂與異常。


人在出生以後,免疫系統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為Th1,另一為Th2,這兩條路徑必須平衡發展。如果Th2發展太活躍,就會過敏。嬰兒時期。免疫系統以Th2為主,故大部分有過敏體質的人,在小的時候,過敏會比較明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受到微生物的污染或者刺激,才會慢慢健全Th1這條免疫力路徑,當然如果沒有適當的刺激,過敏容易產生。一般建議用益生菌來改善過敏及免疫力,不過是吃我們能接受的細菌來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啟動更好的防衛機制。


美國的研究人員,曾針對3327名個案作追蹤研究(他們的母親都是菲律賓人),研究結果發現,兒時居家環境有豬、狗等家畜亂跑的人,其免疫系統在長大後,跟那些從小居家環境乾淨的研究對象作比較,他們會遭感染的機率降低了80%。


微生物學研究,泥土中的牝牛分枝桿菌,可以幫助緩和情緒的低落,同時會幫助小孩更聰明,以老鼠的動物實驗來說,吃進這種菌的老鼠,血清素會增加,焦慮感降低,走出迷宮的速度提高兩倍,另外的研究人員直稱這種菌為天然百憂解。


關於牝牛分枝桿菌這種最早由母牛的糞分離出來非致病菌,這幾年其實已有相當明確的研究報告,尤其是在免疫治療上面,這種菌的疫苗可用來治療過敏性的氣喘、癌症、憂鬱、痲瘋症、乾癬、皮膚炎、濕疹甚至是結核病,相關研究請見:


"Immuno-therapeutic composition of killed cells from mycobacterium vaccae - Patent 4724144". www.freepatentsonline.com. http://www.freepatentsonline.com/4724144.html. Retrieved 2010-05-31.


至於稱其為天然的百憂解的科學家,也不是空口無憑,因為這類菌真的會刺激大腦產生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閱:


"Getting Dirty May Lift Your Mood". Brisotol University: Medical News Today. 2007-04-05.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medicalnews.php?newsid=67146&nfid=rssfeeds.


"Dirt exposure 'boosts happiness'". BBC News. 2007-04-01.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6509781.stm.


老鼠的實驗發表是在2010年的5月24日,這篇由紐約的SAGE學院的學者Dorothy Matthews所做的研究發現:當牝牛分枝桿菌注入老鼠體內時,會刺激某些神經細胞的產生,同時也增加的血清素的濃度及減少焦慮的狀況。被餵了活的牝牛分枝桿菌的老鼠,跟那些焦慮的控制組老鼠比起來走出迷宮的速度提升了兩倍。


最近美國的研究學者撰文提醒女性受到文化的制約,不容易接受外在環境的微生物刺激,相對於男孩來說,容易形成對健康的隱憂,對照上述的研究,的確有其學理根據。不過太愛乾淨的父母也會要求男孩不能去接觸泥巴或者髒東西,所以仍有健康之隱憂。提醒父母們,下次看到小孩玩泥巴,全身髒兮兮地別急著生氣,換個角度想:小孩正設法從大自然中接觸微生物幫助自己更聰明、情緒更穩定甚至更有抵抗力!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治輕鼻竇炎 無需即刻用上抗生素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6月27日 上午12:00

治療鼻竇炎,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不必馬上開立抗生素。醫學會鼻竇炎小組主任,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醫學院教授艾倫·瓦德醫師表示,如果孩童症狀不嚴重,不妨觀察幾天,患者有機會自行好轉,不需立即投予抗生素。


美國兒科醫學會近日分析17份隨機研究後指出,無必要對症狀不嚴重的孩童立即投予抗生素,部分研究顯示,約2成多的孩童使用抗生素後出現腹瀉或腹痛。


艾倫·瓦德醫師表示,是否適用抗生素視病情而定,一旦經醫師檢查、判斷,發現鼻竇炎症狀嚴重,仍需立即給予抗生素。


耳鼻喉科醫師指出,慢性鼻竇炎常起源於竇口鼻道複合體,也就是大多數鼻竇的共同開口阻塞,則會發生鼻竇炎情形,病因可由多種導致發炎的因素或疾病引起,鼻息肉即是其中之一。


醫師解釋,鼻竇炎常見誘發因素包含鼻腔解剖結構的異常、空氣汙染、吸菸或二手菸、過敏性鼻炎,或免疫異常、胃食道逆流等因素。慢性鼻炎、鼻竇炎、分 泌物流入喉部,也可引發扁桃腺炎或喉嚨不適。慢性鼻炎、鼻竇炎含有病菌的分泌物流入喉部,也常引起扁桃腺炎,當過於疲勞,或已有感冒的情形,急性扁桃腺炎 容易發生,常來得十分突然,先是發冷、發燒,隨之而來是喉嚨痛,甚至吞嚥困難。


艾倫·瓦德醫師表示,一旦因鼻竇炎而流鼻水、白天咳嗽,持續10至12天,顯示病情可能進一步惡化。有些人症狀好轉後,又發燒及流鼻水3天以上,代表病情再度轉壞的機率大增。很多病患還明顯出現頭痛、悶脹症狀。


醫師指出,一旦鼻竇炎感染及阻塞太嚴重,藥效不容易明顯發揮作用時,必須考慮外科手術的治療途徑。部分鼻竇炎的致病菌非常難纏。小兒科醫師指出,臨 床疾病包括鼻竇炎、肺炎、中耳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加上近年來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比例居高不下,治療時常遇到第一線抗生素無效,需要用到二、三線抗生 素。


鼻竇屬於鼻腔周圍的空腔,耳鼻喉科說,急性鼻竇炎在2周左右積極的治療後,大多能夠痊癒。至於反覆性及慢性鼻竇炎病人,如施以藥物治療無效,則應考慮手術治療。目前以鼻竇功能性內視鏡手術為主流。


醫師表示,鼻竇內視鏡手術目的在恢復鼻竇功能,手術僅摘除已成不可逆變化的組織,例如息肉、囊腫,以建立通暢的鼻竇開口,可恢復正常的功能,則儘量予以保留。




鄭醫師補充:


診斷有鼻竇炎,馬上開立抗生素,這對醫療人員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例行性醫療處置,然而,抗生素除了可能導致抗藥性之外,還容易導致抗生素後的腹瀉以及腹痛,影響腸道吸收以及腸道免疫能力。美國兒科醫學會的研究人員透過17項隨機研究發現,即使診斷鼻竇炎,其實毋須馬上開立抗生素,許多患者會自行緩解。


此外,不少鼻竇炎的患者,其實都有過敏的問題,改善過敏能改善免疫力,減少鼻竇炎的發生率,常為鼻竇炎所苦的人,可以考慮透過功能性醫學提供的相關檢測以及營養改善來做根本體質的調整。急性期可以考慮投與高劑量的維生素C來緩解症狀。


報導參考文獻:


1.http://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Pages/AAP-Issues-New-Guideline-on-Treating-Acute-Bacterial-Sinusitis-in-Children.aspx


2.Technical Report: Evide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Uncomplicated Sinusitis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 Michael J. Smith
Pediatrics peds.2013-1072;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une 24, 2013, doi:10.1542/peds.2013-1072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3/06/19/peds.2013-1072


3..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Bacterial Sinusitis in Children Aged 1 to 18 Years


  • Ellen R. Wald,
  • Kimberly E. Applegate,
  • Clay Bordley,
  • David H. Darrow,
  • Mary P. Glode,
  • S. Michael Marcy,
  • Carrie E. Nelson,
  • Richard M. Rosenfeld,
  • Nader Shaikh,
  • Michael J. Smith,
  • Paul V. Williams,
  • and Stuart T. Weinberg
Pediatrics peds.2013-1071;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une 24, 2013, doi:10.1542/peds.2013-1071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3/06/19/peds.2013-107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母乳寶寶長大 較易領先

法新社 – 2013年6月25日 下午8:35

(法新社巴黎24日電) 研究今天指出,相較於喝配方奶的寶寶,母乳寶寶爬到社會階級上層的機會多了24%。


相對地,母乳寶寶在成長後,從社會階級滑落的機率減少多達20%。研究發表在「兒童疾病檔案」(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期刊。


這支英國研究團隊寫道:「這項研究為母乳的健康好處再添證據,顯示喝母乳可能會帶來終生的社會效益。


研究對象為1958年在英國出生的1萬7419名民眾,以及1970年出生的1萬6771名民眾,研究人員比較他們在10歲/11歲時,以及33歲/34歲時的社會階級,以及他們是否喝母乳。


研究人員宣稱,這是迄今調查餵母乳與社會階層流動間關連的最大型研究。


社會階級的分類依據為非技術、半技術、專業或管理階層來分類。


研究人員聲明說:「智力和壓力表現占母乳總影響約1/3(36%):母乳能提升腦部發育,也就是提升智力,而母乳兒童也展現較少壓力的徵象。


研究作者說,母乳成分中含有長鏈不飽和脂肪酸(LCPUFA),對腦部發育有關鍵影響。

鄭醫師補充:

寶寶誕生,準備送他們可以受用一輩子的禮物嗎?答案就是母奶。上述的研究報告再度提醒我們這個事實。

參考文獻:


Breast feeding and intergenerational social mobility: what are the mechanisms?
  • A Sacker,
  • Y Kelly,
  • M Iacovou,
  • N Cable,
  • M Bartley
Arch Dis Child archdischild-2012-303199Published Online First: 24 June 2013 doi:10.1136/archdischild-2012-303199

http://adc.bmj.com/content/early/2013/04/24/archdischild-2012-303199.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乏維生素D 寶寶語障風險高


(路透紐約16日電)根據1篇發表在「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的澳洲研究,和攝取較高維生素D的孕媽咪相比,孕期若維生素D攝取偏低,寶寶日後發生語言障礙的風險較高。


研究領導人、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Australia)的懷特豪斯(Andrew Whitehouse)說,先前研究已經顯示,孕期攝取維生素D偏低會造成孩童骨骼脆弱、氣喘以及發育不良等問題。


而陽光是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


懷特豪斯和研究團隊在20年前研究700多名懷孕中期孕婦的維生素D攝取量,試圖判斷此是否會影響孩童日後的行為與語言發展。


研究進行到第5年與第10年時,研究人員測試這些孩童的行為與情緒發展以及語言能力。


研究人員將這些母親依維生素D攝取量多寡分成4組,發現各組孩童的情緒與行為發展並無差異。


但當他們檢視語言能力時,發現相較於維生素D攝取量最高的組別,攝取量最低的群組,孩童較可能發生語言障礙問題,而判斷依據是這些孩子的字彙測驗分數。


舉例來說,維生素D攝取量最低的群組,孩子在10歲時有語言問題的比例是18%,攝取量最高的群組則約8%。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孕婦的營養補充,鮮少有人提到維生素D的重要性,上述研究提醒我們維生素D的補充很重要,想了解自己體內是否缺乏維生素D,功能性醫學可以直接抽血檢測,補充是否到達理想值,同樣可以透過檢測來確認。上述研究引用來源為:
doi: 10.1542/peds.2011-2644
原文研究摘要請見:
孕婦每天至少需補充600IU,補充上限劑量為4000IU,相關資料請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研究:葡萄乾飽足感能增兒童活力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6月17日 上午9:52

科學家指出,在運動時補充葡萄乾的效果與吃其他營養補充的效果一樣好。而營養學家則指出,葡萄乾含有豐富的鉀、鐵、纖維,可以防止高膽固醇、預防疾病,而且不含人工添加物,是不錯的營養食品。

署立雙和醫院家醫科周碩渠醫師指出,葡萄乾的營養價值很高,因葡萄糖能轉換成身體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國外研究有指出,適量攝取葡萄乾,能增強幼童運動活力,特別是在足球項目中,其「運動強度」與「舒緩疲勞」2項,比不吃葡萄乾的兒童,運動表現來得優異。


【實驗:葡萄乾具飽足感】





多倫多大學營養學系教授Harvey Anderson博士,日前做實驗,分析葡萄乾如何影響8至11歲孩童的飽足感,及總卡洛里攝取量,並公開發表實驗結果,受到各界矚目。


實驗1:兒童來實驗室3次,每次給予不同的餐前點心,如:葡萄、葡萄乾、以及綜合杏仁葡萄乾,吃點心吃到有飽足感後,休息30分鐘再 給予披薩作為午餐,並要求他們吃披薩吃到自覺有飽足感為止。實驗發現吃葡萄乾的這組兒童最具飽足感,所攝取的總熱量,即餐前點心加上午餐的熱量,較吃其他 點心者所攝取的總熱量低了21%。


證明:吃葡萄乾容易產生飽足感,並且降低總熱量攝取。


實驗2:延續上述實驗,提供150大卡份量的前述3項餐前點心都設定讓兒童吃下這些點心30分鐘後,再請他們吃披薩當午餐吃到8分飽。結果發現,吃葡萄乾的這組兒童總熱量攝取仍是最低。


證明:葡萄乾是唯一不會使總卡洛里攝取量增加的餐前點心。


【 葡萄乾對兒童3大好處】:


1.預防貧血:每天適時攝取,可緩解貧血症狀,因為葡萄乾含鐵營養素,以及多種礦物質、維生素和氨基酸,能緩解輕度貧血症狀。


2.防止便秘:便祕不是成年人的專利,葡萄乾中因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可幫助兒童胃腸道吸收,增加飽足感,預防便秘的發生。


3.減少疲勞:葡萄乾能減少兒童疲勞,降低膽固醇,防止血栓形成,適時補充可增強活力。

鄭醫師補充:

很多父母對於小孩點心的選擇,傷透腦筋,這項去年發表的研究結論則是父母提供一項不錯的選擇。

參考文獻:
http://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new-study-snacking-on-raisins-controls-hunger-promotes-satiety-in-children-155974375.html#prettyPhoto[pp_gal]/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準媽媽受菸害 胎兒蛋蛋恐縮水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最新研究發現,準媽媽在懷孕初期若吸多了一手菸與二手菸,菸中的毒素會間接使子宮內胚胎生殖腺的生殖細胞減半,恐怕種下將來男寶寶長大成人後,睪丸縮水、精蟲不足的禍根,甚至提高不孕風險。



最近在生殖醫學領域排名第一的「人類生殖」國際期刊所刊登的兩篇論文,佐證母親懷孕時期的菸害暴露,對於胎兒未來的生殖力具有潛在危害,其中一篇論文還指出,這可能就是近年不孕比例提高的原因之一。



提高不孕風險



過去流行病學研究已發現,媽媽懷孕時,若暴露於菸害,男寶寶長大成人後,較易出現睪丸較小或精蟲量不足的現象,這次丹麥學者直接針對胚胎切片,確認了菸害對胎兒的生殖毒性。



丹麥學者針對24顆懷孕僅一到兩個月時合法墮胎的胚胎,進行病理切片研究發現,媽媽受菸害組(吸菸、二手菸)與未受菸害組相比,在攸關生殖器官發育的生殖腺中,生殖細胞數量竟少了55%,而且媽媽暴露菸害量越大,影響越嚴重,男、女胚胎都難以倖免。



另一篇挪威研究在針對4萬8000多名計畫懷孕的婦女進行追蹤調查後發現,媽媽懷孕時吸菸,確實可能影響女兒未來的生育力。



令人擔憂的是,我國青少女吸菸率逐年上升,高中女生吸菸率達9.1%,是成年女性2到3倍,等到發現意外懷孕時,可能早已吸了不少一手菸或二手菸,間接傷害到腹中胎兒。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婦產部主治醫師陳信孚指出,香菸中有非常多有毒物質,胚胎的生殖腺在第九週左右就開始發育,此時孕婦若暴露在菸害下,不管一手菸或二手菸,都可能影響胚胎生殖腺的發育,甚至危及寶寶成年後的生殖能力。



陳信孚指出,菸害對胚胎的生殖毒性,在懷孕初期就有作用,除了育齡婦女應避免吸菸,以防不知情懷孕後暴露於菸害中,家人、伴侶也應戒菸,避免二手菸害傷及無辜的下一代。



當我們談到抽煙(包含二手煙)的健康危害,已經出爐的報告主要是以心肺系統危害為主,包含心肌梗塞、中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肺氣腫、癌症(特別是肺癌)、口腔及咽喉炎、以及胰臟癌等等,高血壓也是抽煙常見的健康後遺症。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單單一年,就有五千四百萬人死於抽煙引發的後遺症。


其實抽煙會引起那麼多癌症,主要就是因為煙草中本身就包含超過19種致癌物質會讓細胞的DNA產生突變(mutation),抽煙會上癮的主要成分就是尼古丁,尼古丁不只讓身體也會讓心理產生依賴。對懷孕的研究方面,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流產的研究,也就是懷孕婦女抽煙的流產率會大幅提高,早產及出生體重過輕方面,過去我在部落格已經提出討論過,更嚴重的嬰兒突發性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將會提高1.4-3倍: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involuntary exposure to tobacco smoke: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PDF). Atlanta, U.S., page 93: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Office on Smoking and Health. 2006. http://www.surgeongeneral.gov/library/secondhandsmoke/report/fullreport.pdf. Retrieved 2009-02-15.


對男性生殖能力來說,最廣被宣傳的就是陽痿,根據研究,跟非吸煙者比較,吸煙者產生陽痿的機率高出85%,也同時會造成勃起障礙:


"The Tobacco Reference Guide". http://www.tobaccoprogram.org/tobaccorefguide/ch12/ch12p1.htm. Retrieved 2006-07-15.


Peate, I (2005). "The effects of smoking on the reproductive health of men".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Mark Allen Publishing) 14 (7): 362–6. PMID 15924009.


最近的研究更發現,懷孕的婦女抽煙會直接影響胎兒日後的生殖能力:


懷孕初期若吸多了一手菸與二手菸,菸中的毒素會間接使子宮內胚胎生殖腺的生殖細胞減半,恐怕種下將來男寶寶長大成人後,睪丸縮水、精蟲不足的禍根,甚至提高不孕風險。

丹麥學者針對24顆懷孕僅一到兩個月時合法墮胎的胚胎,進行病理切片研究發現,媽媽受菸害組(吸菸、二手菸)與未受菸害組相比,在攸關生殖器官發育的生殖腺中,生殖細胞數量竟少了55%,而且媽媽暴露菸害量越大,影響越嚴重,男、女胚胎都難以倖免。


雖然衛生主管當局一直宣傳抽煙的壞處,努力推廣禁煙,然而我國青少女吸菸率逐年上升,高中女生吸菸率達9.1%,是成年女性2到3倍,等到發現意外懷孕時,可能早已吸了不少一手菸或二手菸,間接傷害到腹中胎兒,這是我們必須正視及處理,攸關下一代生殖能力的重要健康議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壓傷兒童大腦 損記憶與認知

(中央社台北電)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密集與持續性的壓力會對兒童大腦造成衝擊。研究人員發現,遭受長期壓力的兒童,大腦和記憶有關的區域小於生活較不緊繃的同儕。


根據科學新知網站「生活科學」(LiveScience),研究人員表示,這項大腦差異也反映在認知能力上,生活在高壓下的孩子,其在空間記憶測驗的表現不及一般孩子;此外,在短期記憶測驗上也出現較多困難。


參與研究的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of Wisconsin-Madison)心理學研究所學生韓遜(Jamie Hanson)告訴「生活科學」:「所有家庭都會面臨壓力,因此這項研究特別要強調的是高程度的壓力。」


韓遜列舉一些極端例子,像是家庭成員淪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抑或兒童本身或其家人罹患慢性病。


研究細節發表在6日出刊的「神經科學期刊」(theJournal of Neuroscience),這篇報告為壓力對兒童造成衝擊再添證據。


最近1篇研究顯示,活在多種暴力陰影下的兒童,細胞老化的速度較快,過去另項研究也顯示,童年時期的壓力確實會讓1個人短少幾年壽命。


鄭醫師補充:


一般來說,高程度的密集與持續性的壓力與家暴、兒虐或者是遭到忽略的影響有關,此外,若是從小因為課業,給予兒童過度壓力的話,可能也會產生類似效應。之前有書籍出版提到虎媽的效應,好像小孩最後發展的成就還不錯,表面看起來,高度壓力會幫助小孩更專心於課業以及才藝的學習,成就還不錯,但在臨床上,我也看到不少因為父母在乎小孩學業發展,給予過度壓力,最後精神崩潰的個案。


到底要如何拿捏?建議父母不妨利用一些實用及效度高的工具來評量,找出小孩的特長與個性,換句話說,也就是看小孩是哪塊料(專長)?如何琢磨(適合何種教養方式)?是趨樂還是避苦?因為方向搞錯了,可能就是反效果!


上述研究的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0/22/7466.full.pdf+html


引用來源: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 June 2010, 30(22): 7466-7472; doi: 10.1523/​JNEUROSCI.0859-10.20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親自養育 小孩腦部成長佳

作者: 陳懿勝 |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陳懿勝綜合報導】台灣雙薪家庭越來越多,很多父母親為了工作,白天把小孩交給保母來照顧,等到下班後再去接小孩。但美國「每日健康新聞」網站指出,家人親自照顧學齡前的小孩,有助於小孩大腦海馬迴發育,而這個部位主掌學習、管理情境記憶、反應力。


大腦海馬迴為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主要處理時間空間上較為複雜的訊息組合,也就是可用文字敘述的敘述記憶(declarative memory)。日常生活中的影像、聲音、氣味等記憶,都可藉由海馬迴的回饋神經網路,使事件記憶保留下來。


「每日健康新聞」報導,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教授瓊盧比與研究團隊針對3至6歲的小孩進行測試,讓母親與小孩處在有很多禮物的房間裡,小孩被告知可打開禮物,但必須等待母親填寫完清單後才可打開。根據觀察後,將相處模式分為兩組:一組為母親會幫助小孩調整等待的情緒,另一組為忽略小孩的情緒或嚴厲責罵小孩。


當小孩成長至7至10歲時,研究團隊對92位參與實驗的小孩進行腦部核磁共振攝影。結果發現,有母親培養調整情緒的小孩其腦部海馬迴比沒有的成長約10%。


盧比指出,這項研究顯示培育照顧小孩的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論是父母親、爺爺奶奶甚至於養父母,對於小孩的情緒和行為的發展過程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同時也說明了小孩的培育養成對於腦部發育,有極高的關連性。


對於這項研究,美國加州大學精神病學和人類行為的臨床教授羅伯特邁爾斯表示,大腦結構會受到成長期的心理和社會環境方所影響。父母親應該每天多花時間與孩子相處,15至20分鐘的談話、安慰,都可以幫助提升小孩的整體素質。千萬不要失去與小孩相處的耐心。


目前研究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請連結參閱研究摘要: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01/24/1118003109


引用來源: doi: 10.1073/pnas.111800310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2杯甜飲 兒童當心長不高

中央社 – 2013年4月18日 下午12:34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8日電)兒童常喝含糖飲料,當心長不高,相關研究顯示,體重約20公斤的小一學童每天喝2杯含糖飲料,生長激素分泌會停機至少4小時。


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羅福松指出,含糖飲料讓血糖上升的速度,比糖果還快,是高升糖指數的飲料。升糖指數和生長激素很像蹺蹺板的兩端,升糖指數愈高的食物,吃了愈容易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


羅福松說,內分泌門診常見的口服葡萄糖耐受測驗,不僅可以檢測糖尿病,更可以了解血糖升高後的生長激素化,兒童服用每公斤體重乘上1.75公克的葡萄糖,生長激素會停止分泌2小時。


他舉例說明,小學一年級、體重約20公斤的兒童,喝到35克的糖,大約是350cc的全糖飲料,生長激素就被抑制2小時;市售含糖飲每杯容量約500到700cc,就算小朋友喝一半,或改喝半糖,每天喝2杯,生長激素也是停機4小時。


今天在董氏基金會舉辦半糖茶飲並非真的半糖記者會上,羅福松說,家長想要孩子長高,不要讓孩子拿含糖飲料當水喝,最好是從牛奶、米飯、蔬果中獲得不易刺激血糖飆升急降的醣類,即使是新鮮現打果汁,也不如直接吃水果。


他並表示,此外,高糖飲料與高熱量食物,造成愈來愈多青少年罹患糖尿病,已有許多研究顯示,含糖飲料會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乳癌與大腸直腸癌等癌症風險,產生糖上癮現象,抑制生長激素,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鄭醫師補充: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與生長激素抑制的原文資料可以參閱: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ncy/article/003376.htm

生長激素會和胰島素的分泌互為影響,在功能性醫學或者抗衰老預防醫學上,若是使用生長激素,必須留意血糖濃度是否因此上升。反之,血糖上升,導致胰島素跟者升高,也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

市售的半糖或者少糖飲料,大部分還是蠻甜的,小朋友常喝,不僅可能會抑制生長,還可能影響脾氣控制,有注意力不足過動傾向的孩童更須留意,因為接觸含糖量高的食物,可能會導致當事人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十倍以上,反而更躁動不安:
Jones, Tim, Borg W. et 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Vol 1, 126 (2) Feb 1995, pp. 171 -177.

其他相關參考文獻:

Horm Res. 1991;36 Suppl 1:32-5.

Effects of growth hormone on glucose metabolis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06481

乖的小孩有糖吃,此舉反而造成「愛之反而適足以害之」,不可不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近日於權威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發現,嬰兒期曾出現腸絞痛的孩童,日後(6-18歲)出現偏頭痛的機率明顯提高,研究人員目前無法確認兩者關係為何,但根據研究的數據顯示,差別頗大,嬰兒期曾出現腸絞痛,6-18歲期間出現偏頭痛的比例為72.6 %,不曾出現腸絞痛而出現偏頭痛的比例只有 26.5%。
因此,嬰兒一旦出現腸絞痛,最好留心孩童的保健,減緩或者預防偏頭痛發生,研究確認偏頭痛會影響孩童睡眠品質,睡眠品質不佳,直接影響孩童在校行為表現(包含情緒控制)、成績優劣,甚至是行為表現,參考文獻:
1.Silvia Romanello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Migraine and History of Infantile Colic. JAMA, 2013 DOI: 10.1001/jama.2013.747
2.Marco A. Arruda and Marcelo E. Bigal. Migraine and migraine subtypes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Association with school performance. Neurology, 2012 DOI: 10.1212/WNL.0b013e318271f812
3.Marco A Arruda and Marcelo E Bigal.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symptoms and primary headaches in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Cephalalgia, 2012; DOI: 10.1177/0333102412454226
4.http://www.aan.com/press/index.cfm?fuseaction=release.view&release=6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直以來,當一般人談到數學或者像科學這類學科,一般人總認為這是男生擅長的學科,女生應該是語文史地類的比較在行。事實真是如此嗎?
根據今天發表於心理學期刊(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的研究報告指出絕非如此。根據研究統計發現,女性學生在數學以及科學的成績表現,與男性學生相仿,並無差別,尤其是成績表現最佳的亞洲學生。

這項研究透過367位白人、非裔美籍、拉丁以及亞洲美籍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十年級學生的數學以及科學的試驗,結果發現兩性的成績表現近似,亞洲美籍學生的表現最好,,亞洲男性成績最高,拉丁與非裔美籍的男性學生表現最差,研究同時發現,數學與科學成績較好的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越高,但女性學生部分則不明顯。
整體來說,儘管女性學生覺得自己的科學、理工以及數學能力不及男學生,但事實並非如此,兩性學生在最後成績分析時結果相差不大,研究人員希望透過這次研究鼓勵女性學生,在面對數理學科時,不須妄自菲薄。

想知道小孩的能力以及天賦所在,也有相關的工具可以直接習助了解,父母對於小孩的天賦以及個性若能清楚掌握,針對其資質,透過順強補弱的原則來輔導,不僅孩子的天賦得以真正施展,親子關係會更棒更和諧!

參考資料可以連結: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3-03/sp-fsj032813.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看電視或玩電玩較多 有害兒童心理發展

 
 

研究顯示,每天看電視或是玩電玩超過兩個小時,會增加兒童發生心理障礙的機率,即使對那些在看電視之餘生活型態相對健康的小孩,也是如此。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團隊追蹤一千多個10歲和11歲小孩的作息,透過問卷,了解他們每天在看電視、玩電玩時的心理狀態。分析顯示,每天看電視或是玩電玩超過兩個小時的小孩,產生心理障礙的機率,比少看電視或是玩電玩的小孩高了六成,即使日常體能活動比較多的小孩,也難以擺脫電視對心理的不良影響;體能活動少的小孩,因為電視而阻礙心理健康的機率更大。



這個結果不會因為性別、家庭教育程度以及經濟狀況而有產生差異。



關心小孩的父母們,是否曾注意過您的小孩每天看電視及玩電玩的時間總共多少時間?最近英國的布裡斯托大學的研究團隊,追蹤超過一千個十歲及十一歲小孩的作息,想瞭解其看電視及玩電玩時的心理狀態,分析結果顯示,每天看電視或是玩電玩超過兩個小時的小孩,產生心理障礙的機率,比看電視或者玩電玩少的小孩高了六成,即使平常體能活動較多的小孩,也難以擺脫這樣的狀況,當然,體能運動不足的人,因此發生心理障礙的機會更大,這樣的危險性與性別、家庭教育及經濟狀況無關,因此關心小孩,務必要控制小孩看電視及玩電玩的時間,父母在和小孩討論適當的看電視及打電動的時間,不是只有限制而已,還可以和他們討論,除了看電視及玩電玩以外,他們還可以做什麼,當然如果從小可以鼓勵他們多學習不同的才藝或者培養各式各樣的嗜好,相對來說,比較不會淪為電視及電玩的俘虜,增加日後心理障礙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