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排毒專區 (2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從MasterChef(廚神當道)到MKR(My Kitchen Rules,我的廚房我作主),世界上最好的廚師都教給我們如何燒烤,炙燒和煎牛排以達到完美。但是,儘管美食專家們可能正在尋求額外的風味,但南澳大利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高溫焦糖化(high-heat caramelization)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有害。

與慶尚國立大學合作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食用紅色肉類和加工肉類會增加一種蛋白質化合物的含量,這可能會增加患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

UniSA研究人員Permal Deo博士說,這項研究為處於這種退行性疾病風險中的人們提供了重要的飲食建議。

“當紅肉在高溫下烤製(例如燒烤,炙燒或油炸)時,會產生稱為高級糖基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或簡稱AGEs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食用後會在體內積累並干擾正常的細胞功能。”德奧說。

“食用高AGEs的食物可以使我們的每日總的AGEs增加25%,其中較高的含量會導致血管和心肌變硬,發炎和氧化壓力,這些都是退化性疾病的跡象。”

該研究發表在《營養》雜誌上,測試了兩種飲食的影響-一種飲食中的紅肉和加工穀物含量高,另一種飲食中的全穀物奶製品,堅果和豆類和白肉(通過蒸,煮,燉方式來料理)為主

研究發現,富含紅肉的飲食會顯著增加血液中的AGE水平,證實它可能有助於疾病進展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大死亡原因,絕大部分是可以預防的在澳大利亞,它佔所有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

UniSA的共同研究人員彼得·克利夫頓(Peter Clifton)教授說,儘管飲食中的AGEs與慢性病之間的聯繫仍然存在疑問,但這項研究發現,食用紅肉會改變AGE的水平。

“信息非常清楚:如果我們想減少心臟病的風險,我們就需要減少吃多少紅肉,或者要更多地考慮如何烹飪。

油炸,燒烤和炙燒可能是頂級廚師的首選烹飪方法,但是對於希望減少患病風險的人們來說,這可能不是最佳選擇。

“如果您不想過量AGE的風險增加,那麼慢煮餐對於長期健康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Yoona Kim, Jennifer B. Keogh, Permal Deo, Peter M. Clifton.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Nutrients, 2020; 12 (6): 1767 DOI: 10.3390/nu1206176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胸科學會雜誌《Annals of the Year》發表的“減少空氣污染對健康的益處”的研究結果,減少空氣污染對健康結果產生了快速而顯著的影響,並降低了所有相關原因的發病率。

國際呼吸學會論壇(FIRS)環境委員會的研究回顧了從源頭上減少空氣污染的干預措施。它探討在幾種情況下實踐這些的結果和時間點,並發現健康方面的改善是驚人的。例如,從愛爾蘭禁止吸煙的第一周開始,所有原因死亡率降低了13%,缺血性心葬病降低了26%,中風降低了32%,慢性病阻塞性肺疾病(COPD)發作降低了38%。有趣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最大的收益來自不吸煙者。

該報告的主要作者,ATSF的醫學博士Dean Schraufnagel說:“我們知道污染控制會帶來好處,但是實現這些目標的規模和相對較短的時間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的發現證明,減少空氣污染暴露對健康結果幾乎立即產生了實質性影響。至關重要的是,各國政府必須立即採納並執行WHO的空氣污染準則。”

在美國,猶他州一家鋼廠關閉了13個月,導致肺炎,胸膜炎,支氣管炎和氣喘的住院治療減少了一半。PM10(一種污染物)每減少100μg/ m3 ,學校缺席率降低40%,每日死亡率降低16%。在工廠關閉期間懷孕的婦女早產的可能性較小。

在1996年奧運會期間,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實施了一項為期17天的“運輸策略”,其中包括關閉城市的部分區域,以幫助運動員按時參加比賽,同時也大大減少了空氣污染。在接下來的四個星期中,兒童因氣喘而去診所就診的次數下降了40%以上,去急診室就診的次數下降了11%。氣喘住院治療減少了19%。同樣,當中國為北京奧運會施加工廠和運輸限制時,兩個月內肺功能得到改善,與氣喘相關的醫生就診次數減少,心血管死亡率降低。

除全市範圍內的警察外,減少房屋內的空氣污染也可帶來健康益處。在奈及利亞,擁有乾淨爐灶的家庭在懷孕9個月期間減少了室內空氣污染,他們的出生體重更高,分娩時的胎齡更高,周產期死亡率更低。

該報告還從經濟角度審查了環境政策的影響。它著重指出,《清潔空氣法》頒布25年後,美國環保署估計健康收益超過成本32:1,節省了2萬億美元,被公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有效的公共衛生政策之一在美國。在1990年至2015年期間,主要污染物(顆粒物[PM],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鉛)的排放量減少了73%,而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250%以上。

鑑於這些發現,Schraufnagel博士充滿希望。他說:“空氣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健康風險,影響到所有人。城市發展,工業化發展,全球暖化以及對空氣污染危害的新認識提高了污染控制的緊迫程度,並強調了不作為的後果。” “幸運的是,減少空氣污染可以帶來迅速而實質性的健康改善。席捲整個國家的廣泛政策可以在幾週內降低所有原因因死亡率。減少交通的當地計劃也迅速改善了許多健康措施。”

在積極排毒之前,透過適當的管控汙染源。將低汙染的曝露,身體的負擔即獲得立即的舒緩,致病率以及與胸腔甚至心血管疾病的致病率以及死亡率即獲得控制,降低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非常直接且有效。

參考文獻:

Dean E. Schraufnagel, John R. Balmes, Sara De Matteis, Barbara Hoffman, Woo Jin Kim, Rogelio Perez-Padilla, Mary Rice, Akshay Sood, Aneesa Vanker, Donald J. Wuebbles. Health Benefits of Air Pollution Reduction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2019; 16 (12): 1478 DOI: 10.1513/AnnalsATS.201907-538CM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亡率增62%!最新研究:這幾種食物吃多短命、得乳癌 

新聞中心張承宇
2019年8月6日 下午12:00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加工食品除了高脂、高鹽、高糖分、少膳食纖維以外,還可能添加了防腐劑,造成健康上的疑慮。而西班牙最新研究發現,比起一般的加工食品,添加物更多的「超加工食品」更加可怕,隨著攝取量的增加,還會讓死亡風險不斷攀升,若每天吃4份,則死亡率比少吃的人高出62%之多,一定要多加注意。 

 當心!添加物過多的「超加工食品」讓死亡風險大增62%

2019年6月一項登載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簡稱BMJ)》之中的西班牙研究指出,食用較多超加工食品的族群,死亡風險較高。 

超加工食品是巴西聖保羅大學於2009年提出「NOVA食品分類(Nova food classification)」的食物分類法,將食物分為自然食品、自然添加物、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4個組別。其中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是指由5種以上成分所組成、工廠大量製作的食品,例如大量製造的麵包、點心、泡麵,或是加了鹽以外防腐劑的肉製品等。 

研究以2萬名左右的20~91歲西班牙居民為對象,在1999~2014年這段期間內實施問卷調查,並追蹤受試者的存活狀況,結果發現攝取最多超加工食品(每天4份)的組別,比起攝取最少的組別,死亡風險提高了62%。 

研究小組推算,每天多增加1份超加工食品攝取量,大約會提高18%死亡風險。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可能絕大部分,或者全部是由食品添加物所組成,且攝取超加工食品和罹患癌症、高血壓、肥胖、腸躁症等疾病有關,而其中癌症正是導致受試者死亡的主因。 

超加工食品還會增加哪些癌症風險?快看看下一頁研究結果怎麼說 

 食用超加工食品同時讓癌症風險、死亡風險都增加,而且吃越多越加越多


也有另一項登載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中,由法國巴黎第13大學進行的研究,針對法國44,551名平均年齡57歲的男女進行7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每增加10%的超加工食品攝取量,全因素的死亡機率大約會增加14%之多。 

同時法國巴黎第13大學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也發現,攝取超加工食品的族群罹癌風險較高。該研究針對法國居民10萬多人,進行5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每天每增加10%超加工食品攝取比率(例如從10%增加到20%),會讓罹患所有癌症的風險上升10%。而且其中乳癌與加工食品關聯更加顯著,每增加10%比率大概就會增加11%乳癌風險(不過實驗沒發現超加工食品和前列腺癌、直腸癌有關)。 

研究小組推測和食品加熱處理時會產生的致癌物「丙烯酰胺(Acrylamide)」,或是食物可能受到包裝材料中的雙酚A汙染有關,也可能和食物中的多種食品添加物,以及吃超加工食品隨之而來的營養不均衡等因素有關。 

 

鄭醫師補充:

最近有一本日文翻譯的健康書籍,書名為難怪你瘦不下來!內容對於環境賀爾蒙、環境毒素(包含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危害,有清楚的論述。基本上,輕忽環境毒素的接觸,在體內累積毒害身體,影響賀爾蒙及細胞DNA正常運作,甚至破壞粒線體功能,為諸多現代文明病及慢性疾病(含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風甚至是早死)的重要根源。要幫助自己遠離文明病、告別肥胖的第一步,就是敬周遭環境毒素及環境賀爾蒙而遠之,至於環境的地雷何在?書中自有清楚的論述與解決之道: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590

西班牙超級加工食品食用量與死亡率提升相關的的參考文獻:

Rico-Campà AnaïsMartínez-González Miguel AAlvarez-Alvarez IsmaelMendonça Raquel de Deusde la Fuente-Arrillaga CarmenGómez-DonosoClar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s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SU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https://www.bmj.com/content/365/bmj.l1949

法國超加工食品食用量與死亡率的相關研究:

Laure Schnabel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Ultraprocessed Food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Mortality Among Middle-aged Adults in France,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9).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8.7289

法國超加工食品食用量與罹癌率增加的相關研究:

Consump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NutriNet-Sante? prospective cohort, BMJ (2018).www.bmj.com/content/360/bmj.k322



…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影】研究:家裡種對這類盆栽 可減PM2.5傷肺傷腦影響

陳 鈞凱

2019年1月29日 下午12:42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現代人每天大多數時間都在室內度過,空氣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人體健康與否,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最新研究則發現,除了空氣清靜機,在家裡種植盆栽更有助改善空氣品質,能降低空氣污染物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避免其對肺部以及腦部的潛在傷害;而盆栽又以半日照、大葉片植物為首選。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這項研究共針對大台北地區、觀察量測60個家庭,其中30個家庭種植8到21盆栽不等,另外30個家庭則是種植2盆以下或沒有盆栽。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呼吸治療學系副教授莊校奇表示,研究發現,在室內擺放盆栽的家庭,空氣品質比一般家庭來得好,種植盆栽的家庭,空氣污染物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比沒有盆栽的家庭低,兩者最高可相差1.29倍。

尤其在夏季,擺放盆栽的家庭所測到的PM2.5濃度為9.7μg/m³(微克/立方公尺),而盆栽數少於2盆的家庭室內PM2.5濃度為14.5 μg/m³,兩者相差4.8μg/m³。

過去就有研究指出,闊葉植物可以過濾、分解PM2.5,如同自然的空氣清淨裝置。莊校奇說,此次研究則發現,半日照、大葉片的觀葉植物最適合,以台灣來講,最常見又好養的就是黃金葛、虎尾蘭以及常春藤等,有助降低懸浮微粒的流速,讓微粒沈澱、停留在葉面之上,達到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也發現,擺放盆栽的家庭,雖然PM2.5濃度較低,但一到了夏天,溫度飆至30度以上,空氣中的異戊二烯與臭氧濃度也隨之攀升,夏季臭氧平均濃度達59.7ppb,比沒有盆栽家庭的36.2ppb高,莊凱任提醒,必須要別外注意屋內的溫度及通風性,才能避免負面效應。

衛福部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表示,PM2.5會危害人體健康,影響層面包括呼吸系統、心血管疾病,長期曝露於PM2.5的環境甚至會提高形成腫瘤的風險,因此在家中適當種植盆栽有益人體健康。

莊凱任的最新研究也指出,暴露於環境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會導致短期記憶下降、引起大腦結構改變與腦部發炎反應,他建議,室內盆栽擺角落為宜,需要溼度、少土壤者更佳,能避免黴菌、細菌孳生。

鄭醫師補充:

關於PM2.5危害的健康的研究,近幾年不勝枚舉,空汙導致氣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降低記憶力,影響認知功能,增加失智風險。 透過盆栽的放置,不僅能提升氧氣濃度,還能降低空汙微粒,大家不妨試試。而且在居家環境中多接觸綠色植物,也有助於紓壓,降低壓力賀爾蒙,在屋內放置盆栽,實在是一舉數得啊!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子煙安全性爭議》動物實驗顯示電子煙升高脂肪肝風險

國際中心
2018年3月19日 下午3:30

美國一項以小鼠為對象的實驗發現,接觸電子煙會升高小鼠患脂肪肝風險。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發現提醒人們應更謹慎使用電子煙。電子煙主要由電池、蒸發裝置和裝有煙液的煙管組成,煙液中含有一定量尼古丁。

洛杉磯查爾斯德魯醫科大學(Charles R. Drew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Science)研究人員18日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年會上報告說,電子煙近年越來越流行,一些廣告聲稱電子煙比傳統香菸更安全。但他們完成的小鼠實驗顯示,暴露在電子煙環境中,會導致肝部脂肪額外堆積,對健康有害。

研究領導人弗里德曼(Theodore C. Friedman)說:「我們得出結論,電子煙並不像宣傳的那麼安全。」他認為這一研究結果對公共健康以及菸草監管政策都有重要意義。

此前研究已證實,傳統菸草中的尼古丁與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 fatty liver)有關,但缺乏電子煙對肝臟長期影響的相關研究。

在為期12周的實驗中,所有小鼠都被餵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其中一組小鼠被暴露在由電子煙形成的氣溶膠(aerosol)環境中,直至它們血液中尼古丁水準與吸菸者或吸電子煙者相當。對照組小鼠則被放置在霧化鹽水環境中。

研究人員收集了這些小鼠的肝臟樣本,並利用核糖核酸(RNA)定位技術分析它們的基因受電子煙影響的情況。結果發現,暴露在電子煙環境中的小鼠,其肝臟樣本中有433個與脂肪肝有關的基因出現異常。

此外,這組小鼠與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生物時鐘)有關的基因也發生變化,而晝夜節律紊亂會加速包括脂肪肝在內的肝臟疾病病程。

鄭醫師補充:

我想這對於想利用電子菸來戒菸的癮君子,應該引以為戒。電子菸對於健康仍有潛在的健康風險,這是一種外基因調控導致的疾病,換句話說,正常基因曝露於汙染環境會改變基因的正常運作,提高疾病發生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3/180318144824.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生小心!薰衣草和茶樹精油可能害你長乳房

聯合線上

2018年3月19日 上午7:12

英國獨立報報導,科學家警告,薰衣草和茶樹精油含有一些化學物質,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長期接觸可能導致年輕男孩異常長出乳房。

美國研究人員已經辨認出,用於肥皂、清潔產品和家庭常見藥物的精油含有一些能解釋男孩為何罹患「男性女乳症」(prepubertal gynecomastia)的化學物質。

男性女乳症在青春期前很少見,但案例越來越多。醫生正密切關注我們周遭環境中被稱為「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常見化學物。

主導研究的美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蘭西說:「我們的社會認為精油安全無虞,然而它們含有不同數量的化學物,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內分泌干擾物質,應謹慎使用。」

化妝品、飲料瓶和收據等產品都能發現內分泌干擾物質,相關研究愈來愈多,雖然實際影響少為人知,但和兒童肥胖症、不孕症和癌症風險升高有關。

科學家擔心精油也存在問題,因為一些男孩在定期使用茶樹香皂和護膚產品後,胸部會異常發育。不過,症狀在停用後好轉。研究人員說,有些人對荷爾蒙干擾物質較為敏感。

研究團隊調查八種關鍵化學物,包括常見於咳嗽藥和解充劑的桉油醇,這是茶樹和薰衣草精油裡的成分之一。八種化學物都有干擾內分泌的效果,它們或者有類似於雌激素的效果,或者能阻擋男性荷爾蒙作用。

這些化學物也出現在65種其他精油裡,香皂、乳液、洗髮精、美髮產品、古龍水和洗衣精常見。

上述研究結果預定3月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內分泌學會2018年會上發表,目前尚未公開。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主要是提醒民眾,經由這類一般被視為保健甚至是幫助放鬆的天然物質,對人體其實是一種環境賀爾蒙,在人體內容易轉換為女性荷爾蒙,經常使用可能干擾睪固酮的運作,導致男性女乳化甚至不孕的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類似研究參考文獻:

1.https://ptcky.com/wp-content/uploads/2015/07/gynecomastia-link-ped-ann-2012.pdf

2.

Prepubertal Gynecomastia Linked to Lavender and Tea Tree Oils

Article (PDF Available) in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6(5):479-85 · March 2007with180 Reads
DOI: 10.1056/NEJMoa064725 · Source: PubMed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6536575_Prepubertal_Gynecomastia_Linked_to_Lavender_and_Tea_Tree_Oils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endocrine.org/news-room/2018/chemicals-in-lavender-and-tea-tree-oil-appear-to-be-hormone-disruptors

 https://www.forbes.com/sites/brucelee/2018/03/18/will-essential-oils-like-lavender-and-tea-tree-make-your-breasts-larger/#337c3bb83fc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攝取B群可抵抗空汙傷身,飲食對策出爐!

2017-09-20 

日文編譯/陳建甫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近來空汙議題熱門,世界衛生組織更是連年提高各國的PM2.5管制標準,而台灣則因空氣汙染,造成罹患肺腺癌的人口不斷上升。當PM2.5這項一級致癌物進入呼吸道後,很容易隨著血液輸送到肺部及心臟,造成這兩項臟器發炎,更會殺死人體中的免疫細胞。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衛研究所在最近公布了一項研究,發現服用維生素B可以阻止PM2.5破壞身體系統,其功效最高可降低76%的傷害機率,不但可以防止心跳異常,更能避免淋巴球及白血球的死亡。 

實驗發現,服用維生素B達四周就能夠降低空氣汙染所造成的心律不整達150%,也能減少淋巴球受損的機率達139%、白血球受損的機率達106%。這表示當民眾開始服用大量的維生素B,不但可以減緩,更能夠對抗PM2.5在體內肆虐的機率,幾乎可以調整健康狀況到無空汙等級。 

研究團隊表示,由於維生素B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機能並且抗發炎,恰巧就是對抗PM2.5的最佳物質之一。其有力的實驗成果甚至可以說,擁有空汙問題的國家都應該立即建議人民服用維生素B。 

而參與本次研究的空汙研究專家,安德列‧巴卡列里也呼籲民眾,攝取維生素B也能防止PM2.5損害細胞DNA。以葉酸(維生素B9)來說,可以食用菠菜、綠花椰菜及油菜花來補充;維生素B6則應食用鮪魚、秋刀魚、柴魚及牛肝;維生素B12則一樣可從秋刀魚,或是雞肝、牡蠣及文蛤等貝類中攝取。烹飪時則要注意降低烹飪溫度及簡化調味手段,以免維生素過度流失而無法攝取到足夠的養分。

鄭醫師補充:

肝排毒的想兩階段反應中,B群擔任其中非常重要的要角,尤其是甲基化的B6、B12以及葉酸等等。建議大家平常從飲食以及營養補充中,務必不要忽略補充,幫助提升身體排毒能力,遠離毒害。

參考文獻:

http://www.pnas.org/content/114/13/3503

 

  • Jia Zhong
  • Oskar Karlsson
  • Guan Wang
  • Jun Li
  • Yichen Guo
  • Xinyi Lin
  • Michele Zemplenyi
  • Marco Sanchez-Guerra
  • Letizia Trevisi
  • Bruce Urch
  • Mary Speck
  • Liming Liang
  • Brent A. Coull
  • Petros Koutrakis
  • Frances Silverman
  • Diane R. Gold
  • Tangchun Wu
  • and Andrea A. Baccarelli

B vitamins attenuate the epigenetic effects of ambient fine particles in a pilot human intervention trialPNAS 2017 114 (13) 3503-3508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rch 13, 2017doi:10.1073/pnas.161854511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一一恐襲事件將滿16周年,不僅傳出又有30餘名警消人員因毒煙死亡,一份最新報告更指出,世貿中心崩塌時產生的毒塵,也影響了下一代的健康。

接觸911塵埃 兒童心臟病風險增

2017年9月9日 上午10:40

根據紐約大學蘭恭衛生中心(Langone Health)的一份新研究報告,暴露在含有毒塵空氣中的兒童,顯示出罹患早期心臟病的風險。

「每日新聞報」報導,研究人員分析了308名兒童的驗血結果,其中幾乎一半可能直接接觸九一一恐襲時釋出的塵埃。

這份發表在環境國際雜誌(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的報告發現,兒童的血液中若含有較高濃度的毒塵化學物,其血脂水平也高升,恐導致動脈硬化。

流行病學家兼紐約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崔桑德(Leonardo Trasande)說:「災區內民眾身體所受到的潛在影響變得清晰。」他是這項研究的主要調查員。這項研究首次把兒童的長期心血管健康風險與接觸九一一毒塵聯繫起來。

研究對象都是在兒童時期較可能接觸到毒塵的人,他們如今大多已成年。參與研究的人都加入了世貿中心健康登記計畫(WTCHR),該計畫透過年度檢查,追蹤近2900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九一一恐襲時,他們在曼哈頓下城居住或上學

當雙塔內的電子設備和家具燃燒時,把全氟烷基物質(PFAS)釋放到空氣中,接觸到這種化學物的兒童,則可能有長期的健康危險

這種化學物中的全氟辛酸(PFOA)廣泛用於增加塑膠的柔軟度,由於它危害健康,美國製造商在2014年已停止使用。

暴露在九一一毒塵的兒童,血液中的PFOA濃度明顯比當天不在紐約市的兒童高。若不加以控制,會形成高血脂,導致血管阻塞和心臟病發作。

鄭醫師補充:

熟悉整合醫學的專業都知道,毒素的殘留以及影響可長可久,後遺症的發生往往超乎想像,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西醫領域中,鮮少關注殘留毒素對身體健康甚至身心健康的影響,甚至把排毒斥為無稽,但這篇報導提供我們很好的省思,讓我們瞭解毒素的殘留若不積極處理,日後一旦發病的狀況往往一發不可收拾或者難以控制。

功能醫學提供詳細得腸健身體毒素殘留檢測,有工業汙染或者經常暴露於毒素環境的人想了解自己的體內到底有多少毒素殘留,不妨透過相關檢測來了解,一旦發現身體有較高的環境毒素累積,務必透過高效率的排毒相關療程幫助自己淨化身體,遠離後續健康威脅。

參考文獻:

  1. Tony T. Koshy, Teresa M. Attina, Akhgar Ghassabian, Joseph Gilbert, Lauren K. Burdine, Michael Marmor, Masato Honda, Dinh Binh Chu, Xiaoxia Han, Yongzhao Shao, Kurunthachalam Kannan, Elaine M. Urbina, Leonardo Trasande. Serum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and cardiometabolic consequences in adolescents exposed to the World Trade Center disaster and a matched comparison group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7; DOI: 10.1016/j.envint.2017.08.0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癮君子要小心! 抽菸恐影響造血功能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2017年8月15日 上午9:55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癮君子看過來,你在每一次吞雲吐霧之間,氧氣和充滿毒物的菸霧浸滿了整個肺臟,或許你已經知道菸品的危害。但你可能不知道,抽菸比你想像的更致命!

抽菸傷肺 連帶損害造血系統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今年3月,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刊登了一份撼動醫學界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發現,肺臟不只是生物體重要的呼吸系統,在造血功能上更扮演著重大角色。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首度證實,肺不但具有造血功能,生產血小板的速度也相當快,顛覆過往我們對骨髓造血的常識。這項研究也間接說明,抽菸對人體的傷害遠大於我們的想像,因為菸品中的有害物質,不僅會傷害呼吸系統,連帶的也會傷害造血系統。

鄭醫師補充:

過去在教科書中,造血主要是骨髓負責,肺部是呼吸器官,兩者沒有交集,然而在這份重量級的醫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雖然是動物實驗,但是結果非常明確。中醫的理論,很早就把肺和氣血的關係連結在一起,因此,不少中醫師或者瞭解中醫理論的朋友看到這項研究都非常興奮,認為中醫的智慧許多還有待研究來驗證。

根據這篇報導,很難想像吸菸對肺部的傷害,可能還會還會影響造血功能,除此之外,吸菸也會讓身體製造更多的自由基,讓身體的氧化壓力增加,老化以及癌症的風險提高,蛋白質過氧化、DNA損害以及脂肪變性,壞處不勝枚舉,為了健康還是早日戒菸吧。

參考文獻:

The lung is a site of platelet biogenesis and a reservoir for ha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吸食K他命 三分之一男不舉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29歲的林先生4年前因好奇濫用K他命,去年出現頻尿、下腹痛的症狀,膀胱容量只剩正常人的15%,一天排尿超過30次,半年前甚至開始包尿布。台北慈濟醫院醫療部主任、泌尿科楊緒棣醫師診斷,長期濫用K他命,最快2個月、最慢15年出現全身性傷害,包括心跳過快、血壓升高、肝腎功能變差,膀胱萎縮、嚴重頻尿、血尿、專注力以及記憶力受損,另有30%的男性濫用者、80%的女性濫用者出現性功能障礙,呼籲年輕朋友切勿輕易嘗試,以免毒害一生。

林先生的膀胱已嚴重萎縮伴隨血尿,容量只剩32cc,若不積極治療恐怕惡化至洗腎。經過服藥、戒斷毒品,並在膀胱注射肉毒桿菌,以「毒」攻「毒」,4個月後膀胱容量逐漸恢復到150cc,仍持續回診治療。楊緒棣主任呼籲,長期使用K他命會損害身體許多器官,年輕人切勿輕易嘗試,以免毒害健康影響終生。

林先生因好奇與朋友嘗試K他命,起初每個月1-2次,成癮後每天使用,一次2-3公克,有時混合香菸、有時直接鼻子吸食。一年前他開始頻尿,每10分鐘就要跑一次廁所­,每次有尿意時,下腹就非常疼痛,尿量也越來越少,甚至曾經尿不出來。林先生到某醫院求診,醫師診斷為泌尿道感染,服用抗生素期間仍偷偷吸食K他命,病情再度惡化,痛到無法走路,而且必須包尿布。

父母在家中發現毒品非常生氣,決定陪著兒子一起戒毒,並於今年2月到台北慈院泌尿科求診。楊緒棣主任表示,正常人的膀胱容量約為500cc,透過膀胱內視鏡檢查發現,患者的膀胱壁表皮潰瘍、出血,膀胱萎縮,最大容量只剩32cc,已失去貯尿功能,若不積極治療,恐怕會引起輸尿管纖維化及狹窄、腎臟積水、腎衰竭甚至終生洗腎。

鄭醫師補充:

k他命的濫用,容易導致身體多蟲系統的障礙以及退化,像是中樞(大腦)、泌尿、消化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等等,當然也增加肝臟負擔。泌尿系統最為人所知,因為造成的身體問題往往是不可逆的,常見的臨床現象,包含頻尿、排尿困難、尿失禁、膀胱疼痛、夜尿、尿急等等,但許多人不知,k他命的濫用甚至會造成性功能障礙,而且發生率並不低,提醒大家不要因為一時好奇或者誤以為k他命難成癮就以身試毒,一旦成癮,長期使用下來造成身體多重器官的損壞,往往悔之莫及。我在臨床上看到許多年紀年輕便要靠尿管尿袋才能排尿的個案,令人嘆息。因此,k他命能不碰就不碰,一旦發現自己已經開始成癮依賴,建議透過專業協助根本戒癮,早日脫離毒海,回頭是岸。

參考文獻:

 2016 Apr-Jun;48(2):86-92. doi: 10.1080/02791072.2016.1156790. Epub 2016 Mar 25.

Erectile Dysfunction among People Who Use Ketamine and Poly-Drug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01484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M2.5傷肺又傷心 室內影印機竟是兇手之一

2017-03-02 13:39:00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無論室內、室外,到處都有PM2.5威脅。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PM2.5不只增加肺癌風險,對心臟的傷害更大,而除了汽機車廢氣,室內影印機也會產生PM2.5,上班族平常上班,建議盡量遠離影印機。
細懸浮微粒PM2.5 對心臟傷害更大
張釗監醫師指出,PM2.5是細懸浮微粒,稍微大一點的灰塵、懸浮微粒在鼻腔黏膜就會被黏住,而這種超細灰塵會直接進入肺泡、支氣管,造成傷害。
一般人多認為,PM2.5與肺癌、氣喘、呼吸道疾病有關。事實上,PM2.5也會傷害心臟、心血管健康。張釗監醫師解釋,當PM2.5進入身體會活化一些白血球,血紅蛋白輸送氧氣的功能會下降,血液含氧量便降低,游離基也會增加,心血管系統就會受到損害,加上空汙金屬物也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長時間下來,心血管、心臟功能就會越來越差。
PM2.5每增加10單位 急性心肌梗塞上升16%
根據研究文獻資料,PM2.5每增加10單位,肺癌風險就增加12%,整體心臟病風險也上升10%,其中缺血性心臟病,就是急性心肌梗塞風險更上升16%,急性心肌梗塞風險甚至比肺癌高,這代表PM2.5對心臟、心血管的傷害更劇烈。
張釗監醫師建議,民眾出門前,可多注意空汙指數。像汽機車廢氣、二手煙、燒紙錢、影印機等,都會散發PM2.5,如果室外PM2.5超標,建議緊閉門窗,開一下空氣清淨機。
空汙來襲 避免出門、出外運動
當空汙來襲,空汙指數紫爆,此時應盡量避免出門,尤其是心臟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留意空汙危害。有空汙時,出門運動,反而會讓PM2.5深入肺部深處,因此最好在室內、健身房運動。
張釗監醫師叮嚀,民眾一旦出現胸悶、胸痛、呼吸會喘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1582

鄭醫師補充:

影印機可能製造PM2.5的汙染,真是讓人大吃一驚的消息,建議經常使用影印機的族群,在使用影印機時環境保持通風,可以的話戴上防護力好一點的口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媽看過來 三手菸恐對嬰兒有害

 

 

 

 

(法新社巴黎3日電) 抽菸會致癌,有力證據在1950年代首次出現,數十年後,二手菸證明也有害人體健康。科學家今天則對附著於牆壁和傢俱上的香菸殘留物「三手菸」發出警告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科學報告」期刊(ScientificReports)的研究中說,曝露於這些有毒殘留物中,會使小鼠體重減輕及改變與體內免疫系統有關的紅血球數量

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表示:「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遺留於室內表面的香菸殘留物可能和二手菸一樣有害,甚至更甚二手菸。」

來自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研究人員讓老鼠處於類似吸菸者家的環境中,接著觀察牠們對三手菸的生理反應。

研究團隊表示,基於研究發現,嬰兒安全令人擔憂,他們會從躺著或爬行的地面或地毯上,以及觸摸的牆壁、窗簾和傢俱接觸到有毒物質

研究人員寫道:「孩童是尤其脆弱的族群,他們會透過吸入、食入及皮膚碰觸,曝露於三手菸有毒物中。」

先前研究顯示,三手菸有毒物會使培養皿中的人類細胞DNA受損,並會傷害實驗鼠的精子和器官。(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鄭醫師補充:

這真是讓人怵目驚心的研究,有吸菸習慣的成年人,家中有嬰幼兒,千萬別在室內吸菸,不只是二手菸,甚至這篇報導提到香菸在牆壁、地毯或者傢俱上的殘餘物,一樣會傷害健康。能戒菸,是最根本直接的長治久安之道。

參考文獻:

Early exposure to thirdhand cigarette smoke affects body ma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ity in mice

  •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umber: 41915 (2017)
  • doi:10.1038/srep41915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419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酌不傷身?固定飲酒的習慣恐增加心律不整風險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在過去的研究中曾有科學家發現,輕微至中等程度的飲酒量(女性每周最多不超過7次、男性最多不超過14次標準飲量),可能有益於減少心臟疾病發生的風險,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然而根據《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刊登澳洲貝克IDI心臟與糖尿病研究所(Baker IDI Heart and Diabetes Institute)的最新發表,卻發現這項推論於心律不整的狀況未必正確。

事實上研究團隊發現,有定期飲酒習慣的人,就算每天只多喝一杯,也和較高的心律不整(irregular heart rhythms)發生風險有關

研究中,作者分析超過900,000位具有規律飲酒習慣的受試者資料,追蹤結果發現,每天固定飲用一份標準酒量(定義為約5%酒精濃度的啤酒340ml,或12%酒精濃度的葡萄酒140ml),即可能增加心律不整的風險達8%。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對於天天小酌可能有益健康,提出不一樣的思維。因此,即使小酌,最好也不要每天為之,因此有專家建議至少要隔天喝比較安全,而且量最好不要過多。

參考文獻:

  1. Isaac R. Whitman, Vratika Agarwal, Gregory Nah, Jonathan W. Dukes, Eric Vittinghoff, Thomas A. Dewland, Gregory M. Marcus. Alcohol Abuse and Cardiac Diseas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7 DOI: 10.1016/j.jacc.2016.10.04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遠不嫌晚!研究:60歲戒菸還有機會延長壽命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年紀大了才想要戒菸會太晚嗎?根據《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刊登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最新發表,研究團隊發現,受試者到了60歲才進行戒菸,仍有機會增加其壽命長度;而若能越早戒菸,可能能夠活得越久。

研究中作者分析160,113位受試者的資料發現,70歲以上仍持續抽菸的人,死亡機率較非抽菸者增加近3倍;而在30至69歲之間不同時間點進行戒菸的受試族群,其死亡機率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長期追蹤結果顯示,非抽菸者的受試族群死亡比例為12.1%,而持續抽菸的受試族群死亡比例33.1%;而在30歲、40歲、50歲、60歲進行戒菸的受試族群,其死亡比例則分別為16.2%、19.7%、23.9%、27.9%。

研究刊登在《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是給菸癮君子戒菸的最佳示範,戒菸永遠不嫌晚,即使抽了幾十年,戒菸仍有機會降低死亡風險。

參考文獻:

  1. Sarah H. Nash, Linda M. Liao, Tamara B. Harris, Neal D. Freedman. Cigarette Smoking and Mortality in Adults Aged 70 Years and Older: Results From the NIH-AARP Cohort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6; DOI: 10.1016/j.amepre.2016.09.0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喝茶 可減尼古丁傷害

 
 

喝茶好處多,台北醫學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增加白血球單核細胞「α-9尼古丁受體」表現,提高粥狀動脈硬化風險,喝茶可以減少吸菸者的α-9尼古丁受體表現,並減少粥狀動脈硬化發生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長何元順指出,各茶飲主要成分類似,他以普洱茶進行研究,將茶磨成粉末分裝在膠囊內,每顆含零點五克普洱茶粉,邀一百十一名成年人,包含非抽菸者、吸二手菸者及重度抽菸者受試,每天吃三顆膠囊

研究持續兩個月,透過分子生物學抽血檢驗,結果發現無論不抽菸者、吸二手菸者,或重度抽菸者,血液細胞中的α-9尼古丁受體表現都大為降低,特別是重度抽菸者,受體指數甚至從一百多降到十左右

何元順說,研究雖是以茶粉膠囊實驗,但常喝茶也有效果,一般人泡普洱茶多半使用約十公克的茶粉,研究顯示,每天只要攝取一點五公克茶粉,就能發揮明顯效果,建議直接喝茶即可,不需特別服用藥物或健康食品,長期下來即可達到保健效果。

喝茶好處多,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長黃國晉指出,喝茶有助於控制血壓與血脂,也可減少脂肪堆積,茶飲中含有抗氧化物有預防疾病的功效,但他強調,喝茶屬於日常保健,無法治療疾病。

黃國晉也說,個人體質不同,若平時沒有喝茶習慣,也不需勉強飲用;在茶飲的選擇上,綠茶等不發酵的茶飲單寧酸含量高,較為傷胃,應避免空腹飲用,胃食道逆流患者更要忌口。此外茶鹼與咖啡因會使心跳加速,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要酌量。

但何元順也強調,香菸除了尼古丁,還有焦油等有害物質,建議癮君子維護健康,最重要還是戒菸。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用普洱茶做研究,胃敏感的人要喝茶來保健,普洱茶是首選。

其他像綠茶等等,仍有抗氧化作用,但容易引發胃酸,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Pu-erh tea attenuates smoking-induced foam cell formation through inhibition of the α9-nicotinic-acetylcholine receptor expression in monocytes: An ex vivo study

Article · April 2016
DOI: 10.1016/j.jff.2016.01.0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臥室放這!夜晚釋出氧氣和負離子,一夜好眠!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蘋果屋出版社】科名:龍舌蘭科。

原產地:西非熱帶地區、印度。

花期:不定期。

養育難易度:日照。

「虎尾蘭」的葉片硬直挺立、肥厚多肉,加上具有深綠色橫條斑紋,有如老虎尾巴,故稱之為「虎尾蘭」。它的花呈白色至淡綠色,為圓錐狀,會分泌如同蜂蜜一樣的黏稠物質。

臥室放這!夜晚釋出氧氣和負離子,一夜好眠!臥室放這!夜晚釋出氧氣和負離子,一夜好眠!

虎尾蘭被公認為天然的「空氣清道夫」,在約3.3坪大小的房間內,能吸收空氣中80%以上的有害氣體(如苯、甲醛和三氯乙烯)和重金屬微粒;夜晚時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同時產生比一般植物高出30倍以上的負離子,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化細胞功能,抑制細菌和黴菌的生長。

虎尾蘭極易栽種,耐旱、耐陰,生命力強,無論在何種環境下皆能生存。不過澆水的量要適當,若澆太多水容易使根部腐爛。

【虎尾蘭淨化室內空氣6大指數】

臥室放這!夜晚釋出氧氣和負離子,一夜好眠!臥室放這!夜晚釋出氧氣和負離子,一夜好眠!

【養護技巧TIPS】:

放置場所:半日照、半陰或蔭蔽處皆可。

濕度:春、夏季7∼10天澆1次;冬季半個月澆1次。澆水後應等表土乾了之後再澆水。

肥料:每1∼2個月施用一次稀釋肥料溶液。

常見蟲害:少有蟲害。

栽種介質:

使用土讓種植,需要每年換盆。使用水耕法則可多年不需換盆。

參考市價:

3吋盆栽約50元、5吋盆栽約320元。

臥室放這!夜晚釋出氧氣和負離子,一夜好眠!

驚人の造氧構造

虎尾蘭為什麼可以淨化空氣?

1.大葉片:葉片的氣孔可吸附二氧化碳、重金屬微粒,以及甲醛、苯和三氯乙烯等有毒揮發性物質。


2.整棵植栽:在24小時的照明下,一盆虎尾蘭就能吸收80%以上的空氣污染物,還能釋放大量的芬多精。



Q&A:

Q:什麼時候該替虎尾蘭換盆呢?如何換盆?


A:春季較適合進行換盆動作。



首先於盆中放入碎石或陶粒(即發泡煉石),鋪在盆底當作去水層;再鋪一層約2∼4厘米的土壤(視花盆大小);接著鋪一層薄薄的基肥;最後鋪一層土壤隔開

根部後,便能將虎尾蘭放在盆中央。於盆中央的四周加入新土,輕拍實泥面,然後慢慢澆水,見到盆底開始滴水即完成。建議每兩年換一次盆,在春季進行最適宜。

本文出自蘋果屋出版社《99%室內空氣都很髒!驚人的造氧盆栽:它呼你吸,遠離過敏‧氣喘‧有毒致癌物!40種製造新鮮空氣的植物大公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再呼大麻了!釀成骨折風險更勝菸害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蘇格蘭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最新發表,指出具有固定吸食大量大麻(cannabis)習慣的人,其骨質密度可能下降,並可能容易出現骨折(fractures)的情形。

別再呼大麻了!釀成骨折風險更勝菸害

此外作者還發現,重度大麻使用者體重可能減輕,並具有較低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亦可能使其骨質密度下降

研究招募為了娛樂(非醫療目的)而定期吸食大麻的受試者,並依其吸食量分為中度使用(n=56)及重度使用者(n=144);同時招募另外114位不曾使用大麻、但有抽紙菸習慣的人作為對照組。實驗結果發現,重度吸食大麻的組別和較低的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有關,和控制組相比,亦具有較低的BMI值,及較高的骨折風險

研究刊登在《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呼麻會增加骨折風險,過去類似的相關研究比較少見。這篇研究對於大麻是否合法化的議題,也是一篇值得參考的研究。

參考文獻:

  • Antonia Sophocleous, Roy Robertson, Nuno B. Ferreira, James McKenzie, William D. Fraser, Stuart H. Ralston. Heavy Cannabis Use Is Associated With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an Increased Risk of Fractur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 DOI: 10.1016/j.amjmed.2016.07.03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菸也來不及!DNA將影響下一代健康

 

大家都知道,抽菸有害身體健康,不僅是抽的人本身,連帶吸到二手菸、三手菸的人也都會受到影響,但儘管如此,香菸中的尼古丁成分能使人快樂,也讓許多癮君子無法戒掉菸癮。

 

最近在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指出,抽菸會改變人體中七千多個基因,並且在DNA上留下「永久印記」,造成「DNA甲基化」,讓某些基因變得不活躍,不只為抽菸的人帶來身體上的疾病,還會間接透過遺傳的方式影響後代子孫的身體健康。

 

而研究也指出,如果抽菸者嘗試戒菸,他們的基因還是能在五年內「恢復」回原本的樣子,如果早點擺脫菸的控制,就越能重拾健康。

 

雖然說如果戒菸能讓某些基因恢復原本的樣子,但也有些基因是不行的,也就是說,一旦走上抽菸這條路,DNA基因不管如何都無法完全恢復到還沒抽菸前的樣子了。

鄭醫師補充:最好不要吸菸 一旦吸菸成癮DNA甲基化 健康危機難逆轉!

DNA甲基化這件事並非全然負面,然而因為DNA甲基化的影響而致病,這就不妙了。很多人不了解,除了依些明顯的基因異常導致的先天缺陷產生相關疾病外,基因序列不是決定我們是否健康的全部。基因表現才是,外在的環境會決定基因要不要表現或者不表現,這幾年外基因調控的理論以及研究解釋了許多疾病生成原因。以及藉由飲食、營養、戒菸或者生活型態的改變,可以大幅改善及病的原因,其實在外基因調控。

這項研究綜合四個主要結論:

1.吸菸引發DNA甲基化的位置超過七千個基因,或者相當於人類身上已知的三分之一的基因。

2.戒菸者其基因甲基化返回正常的時間大概是在五年之後。

3.然而即使戒菸,有些基因甲基化會超過30年。

4.這些吸菸引發DNA甲基化反應的疾病,根據研究顯示,主要是心血管疾病以及特定的癌症。

參考文獻:

  • Roby Joehanes, Allan C. Just, Riccardo E. Marioni, Luke C. Pilling, Lindsay M. Reynolds, Pooja R. Mandaviya, Weihua Guan, Tao Xu, Cathy E. Elks, Stella Aslibekyan, Hortensia Moreno-Macias, Jennifer A. Smith, Jennifer A. Brody, Radhika Dhingra, Paul Yousefi, James S. Pankow, Sonja Kunze, Sonia Shah, Allan F. McRae, Kurt Lohman, Jin Sha, Devin M. Absher, Luigi Ferrucci, Wei Zhao, Ellen W. Demerath, Jan Bressler, Megan L. Grove, Tianxiao Huan, Chunyu Liu, Michael M. Mendelson, Chen Yao, Douglas P. Kiel, Annette Peters, Rui Wang-Sattler, Peter M. Visscher, Naomi R. Wray, John M. Starr, Jingzhong Ding, Carlos J. Rodriguez, Nicholas J. Wareham, Marguerite R. Irvin, Degui Zhi, Myrto Barrdahl, Paolo Vineis, Srikant Ambatipudi, André G. Uitterlinden, Albert Hofman, Joel Schwartz, Elena Colicino, Lifang Hou, Pantel S. Vokonas, Dena G. Hernandez, Andrew B. Singleton, Stefania Bandinelli, Stephen T. Turner, Erin B. Ware, Alicia K. Smith, Torsten Klengel, Elisabeth B. Binder, Bruce M. Psaty, Kent D. Taylor, Sina A. Gharib, Brenton R. Swenson, Liming Liang, Dawn L. DeMeo, George T. O'Connor, Zdenko Herceg, Kerry J. Ressler, Karen N. Conneely, Nona Sotoodehnia, Sharon L.R. Kardia, David Melzer, Andrea A. Baccarelli, Joyce B.J. van Meurs, Isabelle Romieu, Donna K. Arnett, Ken K. Ong, Yongmei Liu, Melanie Waldenberger, Ian J. Deary, Myriam Fornage, Daniel Levy, Stephanie J. London. Epigenetic Signatures of Cigarette Smoking.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Genetics, 2016; CIRCGENETICS.116.001506 DOI: 10.1161/CIRCGENETICS.116.00150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東西會讓自律神經緊張、血壓升高!少碰就能逆轉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人們已經發現:暴露於菸草相關的煙霧會導致自律神經系統出現急性和慢性改變,這進而會引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此外,非菸草來源的煙霧暴露對自律神經系統影響的相關研究也正在進行。

 《美國心臟學會期刊 (JACC)》於2014年10月21日刊發的一項研究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摘要。該摘要總結了菸草煙霧對於自律神經功能的不良影響,並描述了尼古丁和壓力感受性反射在促進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方面的機制。該研究還討論了非菸草來源的煙霧暴露對自律神經的影響。

 加拿大心臟中心的Peter Lin 博士和哈佛醫學院的Richard L Verrier博士對此進行了評論

 專家評論

 加拿大心臟中心 Peter Lin 博士

 抽煙已被證實與心臟疾病、中風以及其他一系列疾病相關。在心血管(CV)疾病方面,許多已發表的相關文章對吸煙加劇內皮功能紊亂、血小板聚集以及發炎的機制進行了描述。這篇論文則對吸煙及其對自律神經系統的不良影響進行了討論。自律神經系統可維持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戰或逃模式」對比「靜息模式」。尼古丁和菸草中的微粒使交感神經張力增加。這可通過心律變異性(HRV)衡量。心律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張力平衡支配;而通常是迷走(副交感)神經信號占主導作用。一般情況下心律有變異性,若交感神經過於緊張,心律就會增加,心律變異性即降低。心律變異性降低意味著個體處於“戰鬥”模式——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等,這些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吸煙還會使壓力感受器失能,不能調節血管的壓力,血壓升高便會不受節制;而暴露於二手煙、大麻、電子煙甚至是環境污染中的微粒甚至也會導致這種血壓升高。

 不過幸運的是:如果停止抽煙,這種血壓升高過程是可逆的。所以,該研究雖然很複雜,但可能有助於鼓勵患者戒煙,鼓勵患者出於對自律神經健康的關注而戒煙。

 哈佛醫學院 Richard L Verrier博士

 高滲透性微粒以及尼古丁暴露是一些重大健康問題的根源,尤其是吸煙相關的心血管疾病。Middlekauff等的這篇摘要由吸菸、二手菸以及空氣污染對自律神經對心臟控制的顯著障礙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這種不良影響的核心是交感神經的過度興奮,這已被確證會導致心臟病患者出現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這篇論文提供的重要觀點對美國近四千四百萬吸煙者的心血管健康有直接意義,對數量更為龐大的、暴露於空氣污染的個體的心血管健康也會有相關影響。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dverse Effects of Cigarette and Noncigarette Smoke Exposure on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J Am Coll Cardiol 2014 Oct 21;64(16)1740-1750, HR Middlekauff, J Park, RS Moheimani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鄭醫師補充:

簡單幾句話:吸菸讓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導致自律神經失衡。長期交感神經活躍,也會增加心血疾病風險。戒菸可以明顯讓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獲得改善,且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30%中風失能與空汙有關!開發中國家更要小心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全世界每年約有1億5千萬人發生中風(strokes),其中有將近6百萬的病患會死亡、5百萬的患者可能出現失明、無法言語及癱瘓等永久失能(permanent disability)的狀況。

 而根據《The Lancet Neurology》刊登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最新研究,指出全世界大約每3個中風(strokes)的案例中,就有1人的病因可能是空氣汙染。

 在本篇研究中,科學家指出差勁的空氣品質可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團隊分析188個國家的相關數據,評估如果特定風險因子被除去,有多少比例的中風可能因此得以被避免。

 研究結果顯示,全球平均高達30%和中風相關的失能,可能和空氣汙染有關。而在開發中國家(33.7%),空氣汙染相關的中風失能比例又比已開發國家(10.2%)來的高。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Air pollution now major contributor to stroke, global study finds《The Guardian》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6/jun/09/air-pollution-now-major-contributor-to-stroke

研究刊登在《The Lancet Neurology》的網頁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eur/article/PIIS1474-4422(16)30073-4/abstract

鄭醫師補充:

環保不只是環保,還能守護人們的健康。空汙絕對不只和中風有關,癌症風險也會隨之提高。此外,因為母體曝露空汙,導致小孩的身體出現狀況或者影響智能發展,皆有相關研究證實。

加強自身的排毒,降低汙染源,大概是目前的自力救濟中最積極的選項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