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關於過敏二、三事 (15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慢性蕁麻疹 八成找不出原因

 

自由 

 



文/李士虹


 


記得讀大學時,某位同學全身長滿了紅紅一塊一塊的風疹塊,好像蚊子咬一樣,連臉都不放過,大家都跑去問他發生什麼事?他說,他長蕁麻疹,台語叫做「起清膜」,全身癢得不得了。


 


沒想到過了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他的蕁麻疹仍然每天都發作,他只好再度去問皮膚科醫師。醫師說,他應該是屬於慢性的蕁麻疹,造成蕁麻疹的原因很多,每個人的恢復時間也不一定,由於找不出原因,那個同學便開始為期一年的蕁麻疹治療,過著每天吃藥、嚴重時打針的生活,在那段時間,他常祈禱自己可以趕快變好;大約過了一年,這位同學的蕁麻疹就好了。


 


在醫學上,像我這位同學得的慢性蕁麻疹,有8、9成的人都找不出原因,應該說,致病的原因太多了,實在無法從中得知確切的因素,不過,在臨床上的統計數據顯示,50%的慢性蕁麻疹病患,會在一年後不再發作。


 


◎造成蕁麻疹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食物


 


相信很多人週遭的朋友或自己,曾經吃了海鮮就過敏,導致紅癢,或是喝了牛奶過敏等,食物過敏是我們最常見的,除了海鮮、牛奶等,像是魚類、花生堅果、草莓,也都是會引起蕁麻疹的可能食物。


 


●食品添加物,例如防腐劑、色素、盤尼西林等,過度攝取含有這些添加物的食品,很容易使皮膚產生問題,蕁麻疹也有可能隨之而來,因此最好吃新鮮、未加工過的食物。


 


●藥品類


 


例如抗生素、感冒藥或是止痛藥,是導致急性蕁麻疹產生的常見原因。如果患者突然長蕁麻疹,通常醫師會請他將最近正在服用的藥物帶來檢視,查看有無可能導致蕁麻疹產生的藥品。


 


因為造成慢性蕁麻疹的原因太多,有時候無法短時間內,就找出源頭,建議病患可以記錄自己的飲食習慣及用藥成分,下次長蕁麻疹時,可以翻翻記事本,看看自己最近曾經吃過哪些食物或藥物?


 


某些慢性蕁麻疹可能因壓力、睡眠不足、溫差變化而誘發,僅有少數慢性蕁麻疹是因為內科原因引起的(免疫疾病、感染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只要耐心的服用抗過敏藥物,慢慢減藥,並找出誘發因子,慢性蕁麻疹多能得到良好控制或治癒。



我在門診,不時會遇到有些求診的個案有慢性蕁麻疹的問題,而他們在皮膚科看診頻頻,所得到的治療都是抗組織胺或者是類固醇方面的症狀控制治療,吃藥症狀緩解一些,但是不吃藥,反覆發作往往又出現,實在令人不勝其擾。少數除了藥物、溫差、化學物質或藥品引發,大部分來說還是與過敏原比較有關。


一般醫師瞭解的過敏來源,是急性過敏原,這也是一般醫療院所可以提供的過敏原檢測,急性過敏原反應因為反應快速,是接觸過敏原的半個小時最晚兩個小時一定會產生反應,因此對這類反應明顯的過敏原,患者自己多少有譜。一般熟知的塵蟎、動物毛、花粉、黴菌、蟑螂、或者是海鮮等等,都是這類檢查可能被檢出的過敏原,然而因為檢出率及低(一百個不到兩個),因此很多醫師都認為過敏原是檢查不出來的,也不建議患者做檢測(找不到反而更失望)。其實有急性過敏反應的患者,絕大多數不會到長大才有,應該是小時候比較嚴重,大了反而比較緩解,因為這種急性過敏原的IgE反應,終生不太有太大的變化(三歲以後),有所不同的只有反應的速度而已。


找出過敏原對有慢性蕁麻疹的人極其重要,既是慢性,應該透過慢性過敏原檢測來找出原因,慢性過敏原的反應與急性完全不同,慢性過敏原的反應大多是在接觸過敏原的兩個小時到二十四小時最晚甚至七十二小時才會出現。慢性食物過敏原難以用飲食記錄找出來,主要是其反應較慢,而且過敏來源又往往不是單一來源,因此更加難以精確找出。建議想找出自己慢性食物過敏來源的人,不妨利用慢性食物過敏原IgG檢測來確認,透過抽血檢查,一目了然,這些過敏來源往往是我們經常接觸的食物,例如蛋、奶、小麥、黃豆、堅果等等,甚至有人對酵母也會過敏,若不藉由這類檢測找出過敏來源,一直讓身體接觸過敏來源,往往是把吃毒當吃補,慢性食物過敏反應像是反覆發作的慢性蕁麻疹當然好不了。除此之外,對食物添加物方面的檢測,目前已有相關檢測可以提供,幫助大家更容易找出相關的過敏來源。


完整的功能性醫學評估與檢測其實能做的更完整更詳盡,因為壓力、荷爾蒙失衡、身體毒素、腸道功能失衡、營養失衡等等問題,也往往是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的原因,若能一起評估,根本改善的機會更加提高。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多吃膳食纖維 可防氣喘

瑞士最新研究發現,多吃蔬菜、水果,攝取充足膳食纖維,可幫助預防氣喘發作,且肺部較不會產生過敏發炎反應,反之,若蔬菜、水果攝取量不夠,就比較容易造成氣喘惡化。

目前飲食逐漸西化,導致現代人蔬菜、水果攝取量越來越少。近五十年來,過敏、氣喘患者也是日漸增多,這項由瑞典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研究發現,氣喘患者增多可能與蔬菜、水果攝取量過少大有關聯。

研究計畫主持人為瑞典洛桑大學醫院的班哲明‧馬斯蘭德。當膳食纖維進入腸道,就會開始發酵。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發現,如果飲食中沒有攝取到膳食纖維,就不會有這些發酵纖維,這樣很容易就會促使肺部產生過敏發炎反應。

過去研究發現,當身體消化膳食纖維、針對膳食纖維進行發酵時,需要仰賴腸道細菌菌叢,這整個過程可以幫助預防大腸直腸癌。現在研究顯示,膳食纖維對身體的好處可能不只侷限於腸胃道,對免疫系統、肺部也都有一定的幫助。

研究團隊將老鼠分成兩組,一組飲食帶有百分之四可發酵纖維,另一組飲食則只要百分之零點三發酵纖維,而西方飲食纖維比率只占百分之零點六。研究人員再讓老鼠接觸塵蹣等過敏原,結果發現,攝取低纖維飲食的老鼠肺部過敏反應較為劇烈,且肺部黏液也更多、更濃稠。相反地,攝取充足膳食纖維的老鼠肺部過敏反應就輕微得多,代表膳食纖維對肺部或許有保護效果。

研究團隊分析發現,這是多重連鎖反應所造成的結果。當纖維進入腸道,腸道細菌進行發酵,並將這些纖維轉化為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會跑到血流當中,進一步影響骨髓免疫細胞生成。身體接觸塵蹣等過敏原時,這群免疫細胞便會進入肺部,引起較輕微過敏反應。由此可知,多吃青菜、水果,對肺部、免疫系統好處多多。

 

 

鄭醫師補充:

 

大量蔬果可能改善過敏,前提是當事人對這些蔬果來源不會過敏。一般人以為像奇異果或者鳳梨之類的來源比較會引發,但根據臨床上的觀察發現,過敏體質者對任何食物來源都可能過敏,當然也包含蔬果。

有過敏體質的人想藉助增加纖維攝取來改善過敏,最好能透過完整的慢性以及急性過敏原檢測來了解自己的體質是何哪些食物來源,避開過敏原,免得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參考文獻:

 

Gut microbiota metabolism of dietary fiber influences allergic airway disease and hematopoiesis

Nature MedicineYear published:(2014)DOI:doi:10.1038/nm.3444

Received 31 October 2013
Accepted 06 December 2013
Published online 05 January 2014

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aop/ncurrent/full/nm.3444.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防鼻過敏用喝的!蕁麻茶槲皮素有效

近年來「草本生機」市場越來越夯,不管是吃的、喝的、保養品、化妝品,許多日常用品都開始提倡使用天然、有機的原料,此外,就連天然的養生療法也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像是在冬天最困擾人的鼻過敏問題,就可以靠喝蕁麻茶這種自然草本療法來改善。自19世紀以來,蕁麻就是用來解決過敏症狀的實用植物。美國「自然療法」(Natural Standard)研究機構也證實蕁麻確實有改善鼻過敏、淨化體內的功效。



根據美國「Live Strong」網站內容指出,最早從西元前3世紀開始,在南美洲就有使用蕁麻葉煮湯、製成藥酒、泡茶的歷史;在19世紀時,蕁麻種子也被拿來當做治療甲狀腺相關疾病,現代大多使用蕁麻葉來止癢、解決皮膚腫脹、乾燥的問題,對於鼻塞、流鼻水等鼻過敏症狀也有助改善。

蕁麻葉含槲皮素 減少組織胺

蕁麻葉中所含的「槲皮素」(Quercetin)可以減少身體產生的組織胺,進而預防過敏反應、消解過敏症狀,自古以來便是用來治療花粉症和其它過敏症狀的傳統療法,有助於緩解鼻子、眼睛的充血現象。且根據美國「自然療法」學院機構所做的蕁麻藥效實驗,證實了蕁麻對於鼻過敏的確有緩解效果。



蕁麻草本茶 孕婦不宜

材料:蕁麻葉約2-3g、熱開水約400cc、蜂蜜或糖隨意

做法:把蕁麻葉放入壼中,加入熱開水,沖泡3-5分鐘,即可飲用。放涼後也可加入點蜂蜜或砂糖調味。

蕁麻也常與一些草本植物搭配泡茶,來幫助緩解過敏症狀,例如要緩解過敏,通常會搭配洋甘菊、甘草與、紅花苜蓿,煮起來有股清新柔和的草香,可以幫助體內淨化,以及減少皮膚、鼻子過敏等,但如果是有孕在身的女性,在飲用任何種茶類前,最好還是先詢問醫師,再行服用。

 

 

鄭醫師補充:

槲皮素對於過敏以及減少發炎有諸多研究證實有效:

Balabolkin, II; Gordeeva, GF; Fuseva, ED; Dzhunelov, AB; Kalugina, OL; Khamidova, MM. Use of vitamins in allergic illnesses in children. Voprosy meditsinskoi khimii. 1992, 38 (5): 36–40. PMID 1492394. 

 Hirano, T; Kawai, M; Arimitsu, J; Ogawa, M; Kuwahara, Y; Hagihara, K; Shima, Y; Narazaki, M et al. Preventative effect of a flavonoid, enzymatically modified isoquercitrin on ocular symptoms of Japanese cedar pollinosis. Allergology international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Allergology. 2009, 58 (3): 373–82. doi:10.2332/allergolint.08-OA-0070. PMID 19454839. 

 Kawai, M; Hirano, T; Arimitsu, J; Higa, S; Kuwahara, Y; Hagihara, K; Shima, Y; Narazaki, M et al. Effect of enzymatically modified isoquercitrin, a flavonoid, on symptoms of Japanese cedar pollinosi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 2009, 149 (4): 359–68. doi:10.1159/000205582. PMID 19295240. 

不想泡茶或者嫌太麻煩,有直接的營養補充品可以考慮。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孕期食用花生 寶寶較不會過敏

(法新社華盛頓23日電) 美國權威醫學期刊今天指出,母親孕期吃花生,小孩對花生過敏的機率較低。

這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小兒科學期刊」(JAMAPediatrics)的研究,對象是8200名美國兒童,其中140人對花生過敏。

研究人員檢視孩童母親在孕期與分娩不久後的飲食後發現,每週攝取5份以上花生或腰果、杏仁與胡桃等其他堅果的母親,孩子過敏的機率,低於母親不碰堅果的小孩。

資深作者、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Hospital)過敏與免疫科醫師麥可楊(Michael Young,譯音)說:「研究顯示,母體在對花生不會過敏情況下攝取花生,小孩對花生過敏的風險較低。」

他說:「如果母體對花生不會過敏,沒有理由必須在孕期避免食用花生。」

醫師過去都建議婦女在孕期與哺乳期間避免食用花生,然而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Pediatrics)認為,並沒有充分證據足以持續呼籲懷孕婦女避免食用花生,因此這項建議已在2008年變更。

之後幾篇研究,像是最近這篇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攝取花生的好處,可能更大於壞處。(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研究的關鍵就是母體對什麼東西過敏,懷孕時儘量不要碰,若是母體沒有過敏的來源,完全不必擔心,因此母體本身若是有過敏體質,孕期的飲食務必小心。

很多過敏體質的孕婦,根本不了解自己對什麼食物來源過敏,因此,在懷孕期間不知不覺吃下過敏原,導致寶寶也跟著過敏,出生後的照顧難度增加。媽媽要減少小孩過敏罹患機率,第一步,便是了解自己是否是否過什麼食物來源過敏。一般食物過敏來源,絕大部分以慢性過敏原為主,一般醫療院所的過敏原檢測,是以塵螨、花粉、動物毛、黴菌、蟑螂等環境過敏原為主的檢測,真正發生機率只有1.5%,相對於急性過敏,慢性過敏原機率高達35-40%,建議大家有機會,應該透過完整的慢性以及急性過敏源分析來了解自己過敏原為何,這才是改善過敏體質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A. Lindsay Frazier, Carlos A. Camargo Jr, Susan Malspeis, Walter C. Willett, Michael C. Young. Prospective Study of Peripregnancy Consumption of Peanuts or Tree Nuts by Mothers and the Risk of Peanut or Tree Nut Allergy in Their Offspring. JAMA Pediatrics, 2013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13.413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吃普拿疼 長大後易氣喘


自由



〔編譯鄭寺音、記者魏怡嘉/綜合報導〕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最新刊登的研究指出,過敏、嬰兒期就吃止痛藥「樸熱息痛」(paracetamol,常用藥物「普拿疼」學名)、小時候就哮喘,都可能引發成年期氣喘


 


孩子發高燒 仍應服用


 


研究人員強調,這項發現不代表父母應停止給孩子服用樸熱息痛,他們表示:「樸熱息痛仍是兒童鎮痛止熱的優先選擇,但應該等到孩子高燒到攝氏三十八點五度才用。」


 


長庚兒童醫院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歐良修表示,長庚兒童醫院日前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以問卷的方法請有過敏小朋友的父母,回憶勾選小朋友在一歲以內是否曾服用退燒止痛藥,結果發現,有過敏的孩子有相當高的比例,在小時候都服用過退燒止痛藥。


 


不過,他也強調,這樣的結果並不代表一定是服用退燒止痛藥所引起,小朋友會服用退燒止痛藥就代表小朋友被感染過,有可能因而影響免疫力造成日後過敏。


 


他說,paracetamol是常用的退燒止痛藥成分,有可能在這次的問卷當中被拿來舉例之用,研究結果卻被指為主要影響成分,可能有點不太公平。


 


刺胳針的流病研究只是觀察到有這樣的現象,機轉因果還需要驗證。


 


刺胳針刊登的三份研究,指出全球氣喘患者在過去五十年間持續增加的原因。第一份研究根據在三十一個國家收集到的二十多萬份兒童資料指出,在一歲期間曾服用樸熱息痛的小孩,六到七歲時,氣喘機率比其他從未服用此種藥物的孩童高出四成六。


 


研究還發現,每月服用樸熱息痛的孩童,在六、七歲前罹患濕疹的風險倍增,出現鼻眼結膜炎(因過敏造成眼睛發炎)的機率更增加了兩倍。


 


服用樸熱息痛之所以會增加氣喘風險,可能是因為這種藥物會減少體內的抗氧化劑,一些專家認為,抗氧化劑可降低自由基的傷害,降低癌症、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


 


第二篇研究發現,鼻炎與花粉症等過敏反應,都是成年期氣喘的預兆。研究人員以十四國六千多人為研究樣本,發現有鼻炎與某種過敏者,成年期出現氣喘的機率,比沒有鼻炎或過敏者高三點五倍。第三份研究則指出,童年時哮喘,可能也是成年後會罹患氣喘的預兆。


 


樸熱息痛在美國稱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常用來鎮熱止痛,不需醫師處方即可取得。


 

 


普拿疼是一般經常用來退燒止痛的藥物,和其他陣痛解熱藥物比起來,也普遍被認為安全性很高,然而,這些研究報告提醒為人父母者,就算是安全性很高的藥物,短時間可以控制一些身體的症狀,但長時間下來,與藥物相關的後遺症,卻是更讓人憂心與棘手。就我所知,其實有一部份的醫師,他們對於退燒藥物的使用,非常謹慎與保守,因為發燒原本就是身體自然的免疫保護機制,破壞這些自然的機制,反而會把原本要處理的標的阻擋下來,反而造成身體更多的負擔。也有研究發現乙醯胺酚吃到身體後,身體會有殘留,真正要排除要經歷好至少幾週的時間,我還是得強調,血液或尿液測不到,並不代表身體沒有,大部分其實是卡在脂肪組織中。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類DNA的演化大約是一萬年會有一些比較大的轉變,乙醯胺酚被製造出來是這幾十年的事,身體對不自然的東西,沒有資料庫可以馬上處理,所以要排除相關的物質,解毒系統得經過比較多的試誤程序,才能把分解的酶給製造出來,就連乙醯胺酚也不例外。所以,這些藥物對身體的負擔及殘留,值得大家留意。就我所知,有些醫療從業人員,自己小孩生病發燒,也絕少使用藥物來壓制症狀。當然,藥物本身減少體內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也是導致原因之一,然而,改善過敏,還是從瞭解過敏原開始,重建腸道功能,藥物反而會破壞腸道的菌叢平衡,惡化腸道原有的自然免疫保護機制,故長期下來,反而造成更複雜及更糟的過敏狀況。


以上是自然醫學比較關切的觀點,提供大家做參考。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歲孩童接觸塑膠製品 增異位性皮膚炎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家長注意,幼童曝露於塑膠玩具、塑膠地板等環境,可能造成過敏體質!台大醫院研究團隊發現,2歲孩童生活如果接觸到塑化劑製品,如塑膠玩具、PVC地板,會增加2.5倍發生過敏和過敏性疾病的風險,容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此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台大醫院研究團隊,針對2004至2005年台北地區醫學中心、醫院和診所出生的483對嬰兒與母親,包括161組妊娠晚期、219組2歲兒童,以及192組5歲兒童的尿液樣本,分析其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和異位性皮膚炎的關聯性;檢測結果顯示,2歲孩童的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代謝物,比還在懷孕和5歲孩童的數值來得高。

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陳保中指出,2歲男孩的尿液中DEHP的代謝物MEHP(鄰苯二甲酸-單-乙基己基酯)的濃度越高,其血清IgE濃度也越高;另外,2歲孩童的尿MBzP(鄰苯二甲酸單苯基酯,塑化劑BBzP(鄰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的代謝物)數值越高,代表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愈高。

陳保中強調,幼兒各個系統器官都在成長階段,最容易受到塑化劑的影響,尤其是在2歲時,接觸的玩具和塑膠製品,以及PVC地板,都可能會增加過敏和過敏性疾病的風險,建議應避免讓嬰幼兒接觸,降低發生過敏性疾病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提醒大家,嬰兒接觸這些環境汙染源或者環境荷爾蒙的來源,除了出生後的環境,還有在胎兒時期,母親本身體內是否就已經曝露,經過臍帶血液交換帶來的威脅。

此外,以功能醫學的角度而言,過敏體質者,本身排毒功能就比較差,因此在體內測到環境污然物的濃度往往比非過敏者來的高。因此在改善過敏體質的過程中,若能兼顧排毒功能,也能幫助身體改善更有效率。

參考文獻:

Volume 62, January 2014, Pages 48–54

Early life phthalate exposure and atopic disorders in children: 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

http://dx.doi.org/10.1016/j.envint.2013.09.002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1300195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學童抗敏 別吃過敏食物

 

台北市衛生局去年底針對國小一年學童的健康調查發現,患有氣喘疾病的比率高達二成,為找出過敏原避免學童接觸引發過敏,衛生局特別委託市立聯合醫院進行潛在性食物過敏原檢測,醫師表示若能避免食用過敏的食物,將可有效降低過敏的發作。


 


衛生局去年對市內小一學童調查發現,塵高居兒童過敏原的第一名,過敏兒童中有九成因為塵造成氣喘發作;第二名則是螃蟹,占八成三左右;第三名是狗皮毛,占二成八。另外蛋白、牛奶、蝦、美國蟑螂、德國蟑螂也有明顯的影響。專科醫師指出,遠離過敏原是控制氣喘發作最有效的首要措施。


 


聯醫仁愛院區小兒科醫師溫港生表示,根據近年國內外的調查顯示,過敏體質的兒童有逐年攀升的趨勢,醫界尚未找出真正的主因,但一般認為與環境變遷及飲食習慣有關。


 


溫港生說,雖然過敏體質無法根治,但若能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將可有效降低過敏原引發氣喘的機會


 


溫港生說,有九成的過敏兒童過敏原為塵,其實只要維持居家環境清潔,每周至少換洗一次床單寢具,若能搭配以熱水清洗,即可有效降低塵引發過敏。


 


另外,學童的飲食習慣也需注意,如避免食用含有牛奶、蛋、花生等過敏原的食品,少吃添加色素、香料、防腐劑的加工食品,挑選新鮮的海鮮食用,多服用有助增強腸道的益生菌,多吃含有維他命C的蔬果避免感冒引發氣喘,都能有效對抗過敏。


  


像這樣的報導是很好的提醒,這會讓大家更清楚隔離過敏原是改善過敏的第一步。不過,我提醒大家,文章中的過敏檢測是以急性過敏反應為準,所以,氣喘的小朋友,九成以上有塵蟎過敏,接下來是螃蟹,還有狗毛貓毛等等。然而,大家知道急性過敏有異常的比例是多少嗎?其實連1.5%都不到,這是為什麼很多家長覺得很訝異,明明小朋友有過敏反應,卻驗不出來,說穿了是大部分的小朋友過敏反應是慢性食物過敏所引起,這個比例比較高,高達三、四成左右。一般常見的牛奶、蛋的過敏反應,在急性過敏檢測時並不多見,反而是在慢性過敏時,名列前茅,現在小朋友的過敏越來越多,我認為主要不是急性過敏的個案增加,而是目前的小朋友接觸蛋、奶及麵粉的機會越來越多,而這些恰巧是最容易引發慢性過敏反應的食物,因而過敏的案例數越來越高。急性過敏有異常的人,常常合併慢性食物過敏的問題,所以在改善過敏體質上,除了急性過敏原要儘量避免外,食物引發的慢性食物過敏原也該跟著一起執行,效果比較好。除了慢性食物過敏原能透過客觀的身體檢測知道結果外,其實像食物添加物像是色素、糖精、代糖或者防腐劑等等,都有相關檢測能清楚讓當事人明瞭自己過敏的體質到底為何。


過敏反應,其實不限於皮膚或是呼吸系統反應,其他像是精神方面的症狀例如情緒起伏不定、焦慮、憂鬱、暴躁易怒、注意力缺乏或者過動(國外的統計超過七成的人有過敏的困擾)、頭痛、失眠等等,甚至反覆感冒、中耳炎反覆發作等等,其實極可能都與過敏反應有關。有些小朋友發育較慢、挑食或者偏食,也常是慢性食物過敏所引發。


改善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塵蟎防治之外(減少毛毯、絨毛玩具,除濕合併防蟎寢具使用等等),當然隔離所有的慢性及急性過敏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也有些診所或醫院提供針對塵蟎為主的減敏治療,對於灰塵或塵蟎過敏比較嚴重的個案(前提是其他急性過敏反應不嚴重),大抵上改善幅度都算顯著(不論氣喘或者過敏性鼻炎)。一些糖、色素及食物添加物少碰微妙。其中提到的維他命C,主要功效在穩定體內的肥大細胞,減少急性過敏反應,值得嘗試。益生菌的補充也不錯,此外魚油的補充,尤其以DHA為主的OMAGA-3的食品,除能改善過敏反應外,也能提升注意力,建議家長可以讓小朋友長期補充沒有污染的魚油,效果應該不錯,也可以順便幫助眼睛,保健視力,一舉多得。若能多攝取不會過敏的蔬果,分量及種類最好都充足(有人說兩個拳頭大的量),效果比較好,主要是蔬果中包含各種的天然營養及抗氧化物質,過敏體質改善效果有加分的效果。最後,建議適當的運動,我在門診也常建議過敏的小朋友多運動,除了能調節免疫機能外,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最後過敏性鼻炎及氣喘都不藥而癒。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懷孕初期3個月 攸關胎兒過敏


法新社 



(法新社巴黎20日電) 根據今天發表的新研究,兒童的過敏風險可能跟母親懷孕初期3個月的季節有關。


 


研究人員觀察2001年至2006年出生於芬蘭南部南卡瑞里亞省(South Karelia)5920名兒童的健康紀錄,其中有961人在4歲時進行過敏皮膚檢測。


 


其中在10月與11月出生者,有10%被驗出過敏,比率是在6、7月出生者的2倍。這群10月與11月出生的嬰兒尤其對牛奶與蛋類過敏。


 


研究人員認為,可能原因是10月與11月的嬰兒在胎兒成長重要階段,也就是懷孕第11週,接觸較多樺樹與榿木的花粉。


 


這兩種樹木的花粉在4、5月時濃度最高。


 


相反的,花粉濃度最低的季節為12月與1月,這也能說明為何6、7月出生的兒童,得到過敏的機率較低。(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在臨床的研究統計,父母之中一個人有過敏,小孩也過敏的基率約為三成三,若父母兩個人都有過敏的話,小孩出現過敏的機會是四成八到六成七。過去也有研究發現在懷孕期母親是否接觸過敏原,經常處於過敏狀態,對小孩的過敏發生率也關係至大。最近芬蘭的研究針對5920兒童的健康記錄,而當中有961個兒童在四歲時進行皮膚的過敏原檢測,結果發現,在10、11月出生的小孩,有10%的過敏發生率,跟6、7月出生的兒童相比,足足是兩倍,尤其是對蛋及牛奶的過敏。


研究人員推測,可能與懷孕的前三個月,母親接觸的花粉有關,母親接觸過敏原,過敏狀況也直接影響到胎兒,所以並不是媽媽接觸何種過敏原,寶寶就會對那種過敏原過敏,真正的關鍵就是媽媽接觸過敏原,讓過敏體質活躍,導致寶寶日後的過敏機率增加。


因此,本身有過敏體質,準備懷孕或者剛懷孕時,如果可以透過完整的急性及慢性過敏原檢測,瞭解自己過敏原為何,儘量減少對過敏原的接觸或者攝取,除了讓本人改善過敏的狀況,同時對於減少小孩日後過敏的機率及程度,也有莫大的幫助。對小孩健康的預防醫學,從懷孕初期甚至準備懷孕時,就可以開始做。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耍牛脾氣可能是過敏惹的禍


台灣新生報 



高二的阿國(化名)是家中獨子,小學時品學兼優,是人見人愛的乖孩子,上了國中後既叛逆又愛發脾氣,讓媽媽傷透腦筋。在親友介紹下,阿國做了慢性食物過敏檢測後發現,原來他的牛脾氣是吃了太多媽媽的愛心牛肉所致,醫師根據阿國的檢測報告說明牛肉是他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媽媽卻在無心當中替阿國補出體內長期慢性發炎,使他易疲倦不舒服而影響情緒。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在門診中有不少例子是家長出於用心為小孩生長著想,卻讓孩子在不自覺中吃進食物過敏原,當下不一定立即顯現在起疹子、皮膚癢等症狀上。鄭乃源醫師強調:「至少有60%的國人深受食物過敏之苦,其中尤以孩童佔大多數,建議最好趁孩子還小,食物尚未開始多元攝取前,先找到食物過敏原,為孩子健康把關。」



和急性過敏原相較,慢性食物過敏需要反覆性或大量的過敏食物才會產生,但因症狀不易查覺,例如鼻塞、拉肚子等小毛病,讓人困擾又不易與食物過敏產生聯想,而人長期處於這些小症狀中,一定對情緒及健康造成影響。



鄭乃源醫師強調,現代人飲食複雜度比過去農業社會高出許多,發生食物過敏的機率提高,加上孩子外食內容隨興,造成現在青少年食物過敏的比例很高;但慢性食物過敏缺乏明顯症狀,在2千名被檢測出的患者中,約有七成不知道自己不適症狀是來自於某特定食物。



醫師建議:「生活習慣差、常感冒過敏的孩子、即將要出國面對全新飲食環境的學生,建議接受完整而專業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分析並搭配基礎的健康檢查項目,藉由醫師的專業,用科學數字帶領孩子了解、正視自己的健康。」



小孩脾氣好不好,會跟飲食引起的過敏有關嗎?我們可以確認的一件事就是現在小孩過敏的比例越來越高,過敏的比例高,與食物的多樣性不見得有關,反而是小孩過早接觸一些外來食物來源,讓免疫系統的平衡尚未建立起來就導致失衡,比較有關。


過去小孩接觸的環境不像現在這樣乾淨,小孩的免疫系統在適當的外來刺激(例如玩泥巴、適當接觸外來細菌)的訓練下,免疫系統可以自我達到比較好的平衡,過敏相對來說也不容易發生。


過敏的影響,一般都會認為只有塵蟎、花粉及蟑螂之類的急性過敏,大部分醫療院所提供的過敏檢測只能檢出不到2%的比率,不知過敏的影響還有慢性過敏原方面,大部分的慢性過敏原是牛奶、蛋以及小麥之類的過敏,肉類相對來說是比較不容易引發過敏的,然而有些人體質特殊,連豬肉、雞肉甚至牛肉都會引發明顯的過敏結果,這裡提到的過敏結果,不必然與我們一般認知的過敏反應(例如打噴嚏、流鼻水、皮膚反應甚至腸胃症狀等等)會扯上關係,但是過敏就是身體的發炎反應,長期的身體發炎的確會影響身體比較弱的系統,其中也包含了神經系統。


我們常說喝牛奶的小孩比較有牛脾氣,這並不是說牛奶本身不好引發,而是對有過敏體質,或是腸胃有問題的人而言,牛奶會引發慢性過敏反應,或是讓腸道消化不完全,製造不完全分解的蛋白質分子(統稱縮胺酸),的縮胺酸從腸道直接吸收,長驅直入到大腦,大肆破壞,形成情緒與行為問題,主要是縮胺酸會和大腦細胞的鴉片受器結合,讓當事人情緒控制困難、專注力變差、甚至會被懷疑有躁鬱等等狀況。我們的免疫系統變得敵我不分,其實與腸道有關,人體百分之60-70%的淋巴在腸道上,如果時常接觸過敏原而不自知,那就等於讓身體時常處於把食物當作外來侵略者而過度活化免疫系統,導致全身的發炎,當然也包含腦部的發炎。


我在門診上也經常看到有些小朋的的常見過敏原並不嚴重,反而是一些黃豆、堅果核桃、甚至是蔬菜之類的過敏反應,如果沒有作檢測,只是針對一般容易過敏的的來源作限制,這時候效果往往不彰。嚴重的慢性過敏來源,並非永久都不能接觸,以寡抗原飲食,讓免疫系統休息,該慢性過敏反應會慢慢趨緩,過了調整期以後再間隔食用,過敏的影響會降至最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少吃加工食物可減少過敏機率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8月26日 上午12:00

較少攝取加工食物孩童,食物過敏比例較低。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教授麥格那斯威克曼表示,衛生、天然、少加工的食物對孩童健康有益,或許能降低過敏機率。


然而學者也提醒,過敏的機制很複雜,且因人而異,天然食物並非絕對不會造成過敏,但多數統計顯示,較少外食、多吃天然、非加工食物的兒童,較少發生食物過敏。


食物成份與各種其他過敏原可能導致皮膚癢疹。很多兒童因皮膚癢而容易醒或難入睡。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發炎型態的皮膚病;濕疹的發生原因很多,主要是內在與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誘發。


內在因素包括遺傳過敏體質、新陳代謝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精神因素等;外在因素則包括氣候、空氣、食物、環境中致敏物如花粉、灰塵、動物毛、清潔劑等。劇烈瘙癢是濕疹典型症狀,且易覆發,常因天氣變化或接觸到過敏原而引發,故病程多呈慢性化。


患者常因夜間發癢而影響睡眠,造成身心上許多痛苦。濕疹通常在兒童5歲前出現,有部份人可能會在青春期後痊癒,但乾燥和發癢的皮膚通常會陪伴一輩子。


此外,氣喘、鼻子過敏和濕疹也往往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的結論提醒,過敏兒兩歲前若是少碰加工食品,經常食用蔬果,在家自行烹調的食物來源,過敏程度較輕,反之經常攝取加工食物則會助長過敏狀況。


對過敏兒來說,天然食品絕非不過敏的保證,但若是能透過完整的慢性(IgG)以及急性(IgE)過敏原檢測,找出身體過敏的真正來源,透過適當的隔離以及食物輪替,將能有效針對過敏體質,予以直接改善。


過去研究比較著重於人工色素,例如像黃色4號、5號紅色6號還有紅色40號等等,此外大家熟知的防腐劑,例如像苯甲酸也會增加孩童過動的風險,過動的小孩經常出現過敏的情形。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Diet and food allergy development during infancy: Birth cohort study findings using prospective food diary data


Kate E.C. Grimshaw, Joe Maskell, Erin M. Oliver, Ruth C.G. Morris, Keith D. Foote, E. N. Clare Mills, Barrie M. Margetts, Graham Roberts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25 July 2013 (10.1016/j.jaci.2013.05.035)


http://www.jacionline.org/article/S0091-6749%2813%2900912-3/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信箱/寶寶愈早接觸寵物 有可能提高免疫力

 

Q:先前有報導指出,有過敏及呼吸道的醫師認為,家中養寵物會提高寶寶的過敏機率,不過,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期刊、國內雜誌上有提及,養寵物能增加寶寶的抵抗力、免疫力,反而有助於改善發生過敏的機率。請問,究竟何者說法較有道理?



A:近幾年確實有研究指出,寶寶愈早接觸動物,有助於增加抵抗力,產生免疫作用,愈能適應過敏原。同時,一般人對於貓毛也會有適應性,久了之後,會比較習慣。



若家中有寶寶,又有養寵物,建議飼主要經常幫寵物洗澡、清理,如果家長擔心寶寶因吸入過多狗毛、貓毛而造成過敏,最好用一些效果好的空氣清淨器,改善空氣品質。



此外,家中有寶寶的飼主也可以考慮養瑪爾濟斯、吉娃娃等油脂少、毛較短的犬種。至於狗毛較長的黃金獵犬、博美狗,以及油脂多的沙皮狗,最好避免飼養。



坊間也有「減敏療法」,透過驗血知道過敏原,先把少劑量的過敏原混合注入體內,產生抗體後,再慢慢增加劑量,也是一種做法。



不過,如果寶寶的過敏情況非常嚴重,就必須帶寶寶去看醫師,找出真正問題,並認真思考是否要繼續養寵物。



門診有時候會遇到對於狗毛或貓毛嚴重過敏的個案,不知他們小時候是否真的沒有接觸過貓狗?既然有這樣的研究,而且又是擲地有聲的期刊所提出來的,我認為極具參考價值,家長不妨試試。關於急性過敏原的檢測,建議超過三歲後再做,報告出來的結果比較不會變來變去。


小時候在免疫系統還未固定下來時,適度的刺激免疫系統,對於提升免疫力是有幫忙的,很多小朋友不是喜歡嘗試很多我們看來不潔的東西嗎?一些研究人員發現人體在幼年時有其自我調節機轉來減少過敏的機率並且增加抵抗力,台語有一句「垃圾食,垃圾大」,看來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提醒大家,成年以後,對狗毛或貓毛有嚴重過敏,真正改善體質的話,只能以減敏治療來處理,其他的藥物治療只能算是治療症狀而已。可惜的是,國內的減敏治療,幾乎都是以塵蟎為主,其他急性過敏原的減敏治療幾乎沒有,看來,如果成年了仍對貓狗的毛有過敏的話,我建議還是儘量採用隔離的方法。最後補充,減敏療法,一般是以稀釋的抗原注射,稀釋的濃度較低,身體先增加的是免疫球蛋白IgG,IgG濃度上升,會抑制IgE的產生來,同時減少急性過敏反應的發生,以後可能會有舌下的抗原滴劑,國外的臨床經驗反應不錯,但國內尚未正視核准。有關於急性過敏原的問題,歡迎大家多交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童抗敏 別吃過敏食物

 

台北市衛生局去年底針對國小一年學童的健康調查發現,患有氣喘疾病的比率高達二成,為找出過敏原避免學童接觸引發過敏,衛生局特別委託市立聯合醫院進行潛在性食物過敏原檢測,醫師表示若能避免食用過敏的食物,將可有效降低過敏的發作。



衛生局去年對市內小一學童調查發現,塵高居兒童過敏原的第一名,過敏兒童中有九成因為塵造成氣喘發作;第二名則是螃蟹,占八成三左右;第三名是狗皮毛,占二成八。另外蛋白、牛奶、蝦、美國蟑螂、德國蟑螂也有明顯的影響。專科醫師指出,遠離過敏原是控制氣喘發作最有效的首要措施。



聯醫仁愛院區小兒科醫師溫港生表示,根據近年國內外的調查顯示,過敏體質的兒童有逐年攀升的趨勢,醫界尚未找出真正的主因,但一般認為與環境變遷及飲食習慣有關。



溫港生說,雖然過敏體質無法根治,但若能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將可有效降低過敏原引發氣喘的機會



溫港生說,有九成的過敏兒童過敏原為塵,其實只要維持居家環境清潔,每周至少換洗一次床單寢具,若能搭配以熱水清洗,即可有效降低塵引發過敏。



另外,學童的飲食習慣也需注意,如避免食用含有牛奶、蛋、花生等過敏原的食品,少吃添加色素、香料、防腐劑的加工食品,挑選新鮮的海鮮食用,多服用有助增強腸道的益生菌,多吃含有維他命C的蔬果避免感冒引發氣喘,都能有效對抗過敏。



像這樣的報導是很好的提醒,這會讓大家更清楚隔離過敏原是改善過敏的第一步。不過,我提醒大家,文章中的過敏檢測是以急性過敏反應為準,所以,氣喘的小朋友,九成以上有塵蟎過敏,接下來是螃蟹,還有狗毛貓毛等等。然而,大家知道急性過敏有異常的比例是多少嗎?其實連1.5%都不到,這是為什麼很多家長覺得很訝異,明明小朋友有過敏反應,卻驗不出來,說穿了是大部分的小朋友過敏反應是慢性食物過敏所引起,這個比例比較高,高達三、四成左右。一般常見的牛奶、蛋的過敏反應,在急性過敏檢測時並不多見,反而是在慢性過敏時,名列前茅,現在小朋友的過敏越來越多,我認為主要不是急性過敏的個案增加,而是目前的小朋友接觸蛋、奶及麵粉的機會越來越多,而這些恰巧是最容易引發慢性過敏反應的食物,因而過敏的案例數越來越高。急性過敏有異常的人,常常合併慢性食物過敏的問題,所以在改善過敏體質上,除了急性過敏原要儘量避免外,食物引發的慢性食物過敏原也該跟著一起執行,效果比較好。除了慢性食物過敏原能透過客觀的身體檢測知道結果外,其實像食物添加物像是色素、糖精、代糖或者防腐劑等等,都有相關檢測能清楚讓當事人明瞭自己過敏的體質到底為何。


過敏反應,其實不限於皮膚或是呼吸系統反應,其他像是精神方面的症狀例如情緒起伏不定、焦慮、憂鬱、暴躁易怒、注意力缺乏或者過動(國外的統計超過七成的人有過敏的困擾)、頭痛、失眠等等,甚至反覆感冒、中耳炎反覆發作等等,其實極可能都與過敏反應有關。有些小朋友發育較慢、挑食或者偏食,也常是慢性食物過敏所引發。


改善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塵蟎防治之外(減少毛毯、絨毛玩具,除濕合併防蟎寢具使用等等),當然隔離所有的慢性及急性過敏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也有些診所或醫院提供針對塵蟎為主的減敏治療,對於灰塵或塵蟎過敏比較嚴重的個案(前提是其他急性過敏反應不嚴重),大抵上改善幅度都算顯著(不論氣喘或者過敏性鼻炎)。一些糖、色素及食物添加物少碰微妙。其中提到的維他命C,主要功效在穩定體內的肥大細胞,減少急性過敏反應,值得嘗試。益生菌的補充也不錯,此外魚油的補充,尤其以DHA為主的OMAGA-3的食品,除能改善過敏反應外,也能提升注意力,建議家長可以讓小朋友長期補充沒有污染的魚油,效果應該不錯,也可以順便幫助眼睛,保健視力,一舉多得。若能多攝取不會過敏的蔬果,分量及種類最好都充足(有人說兩個拳頭大的量),效果比較好,主要是蔬果中包含各種的天然營養及抗氧化物質,過敏體質改善效果有加分的效果。最後,建議適當的運動,我在門診也常建議過敏的小朋友多運動,除了能調節免疫機能外,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最後過敏性鼻炎及氣喘都不藥而癒。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玩泥巴 讓孩子更聰明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報導】小孩最喜愛的是玩泥巴遊戲,不過許多家長卻擔心土壤太髒或含有細菌,因此大多不鼓勵孩子玩泥土,但根據美國一份最新研究顯示,泥土所含細菌有助緩和情緒低落,同時能幫助孩子更加聰明。



紐約塞奇學院研究人員馬休絲表示,土壤中含有「牝牛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vaccae)容易被人體吸入,經過實驗的老鼠證明,吃進含有該菌的食物,老鼠腦部的血清素會增加,焦慮感則降低,走出迷宮的速度提升2倍以上,因此研究人員推論牝牛分枝桿菌可以在哺乳動物上,發揮提升學習能力,緩和情緒低落的功能。



另一名研究人員詹克斯對「牝牛分枝桿菌」的評價更為直接,直稱它為「天然百憂解」,雖然目前尚未有直接證據證明牝牛分枝桿菌可以提升人類學習能力,不過她們一致認為家長讓孩童多接觸大自然戶外是有益處。



馬休絲也建議學校可以增加學童接觸戶外環境的機會,讓學童多在戶外接觸土壤,讓細菌發揮對人體應有的功能,家庭中若有空間者,則可以讓小孩從小接觸花園,增添家庭樂趣,也讓孩子從小有機會在家接觸大自然。



該份研究報告同時發表在最新的美國微生物學會大會上。



愛乾淨的父母請注意,不要再禁止您的小孩玩泥巴了,根據美國最新的微生物學研究,泥土中的牝牛分枝桿菌,可以幫助緩和情緒的低落,同時會幫助小孩更聰明,以老鼠的動物實驗來說,吃進這種菌的老鼠,血清素會增加,焦慮感降低,走出迷宮的速度提高兩倍,另外的研究人員直稱這種菌為天然百憂解。


關於牝牛分枝桿菌這種最早由母牛的糞分離出來非致病菌,這幾年其實已有相當明確的研究報告,尤其是在免疫治療上面,這種菌的疫苗可用來治療過敏性的氣喘、癌症、憂鬱、痲瘋症、乾癬、皮膚炎、濕疹甚至是結核病,相關研究請見:


"Immuno-therapeutic composition of killed cells from mycobacterium vaccae - Patent 4724144". www.freepatentsonline.com. http://www.freepatentsonline.com/4724144.html. Retrieved 2010-05-31.


至於稱其為天然的百憂解的科學家,也不是空口無憑,因為這類菌真的會刺激大腦產生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閱:


"Getting Dirty May Lift Your Mood". Brisotol University: Medical News Today. 2007-04-05.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medicalnews.php?newsid=67146&nfid=rssfeeds.


"Dirt exposure 'boosts happiness'". BBC News. 2007-04-01.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6509781.stm.


老鼠的實驗發表是在2010年的5月24日,這篇由紐約的SAGE學院的學者Dorothy Matthews所做的研究發現:當牝牛分枝桿菌注入老鼠體內時,會刺激某些神經細胞的產生,同時也增加的血清素的濃度及減少焦慮的狀況。被餵了活的牝牛分枝桿菌的老鼠,跟那些焦慮的控制組老鼠比起來走出迷宮的速度提升了兩倍。


過去,我也曾在部落格曾撰文討論,從小在髒亂的環境下長大,為何長大得到致命性感染疾病的機率比乾淨組降低了八成的機率,有興趣的人請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366&prev=15458&next=14726&l=f&fid=28


我曾到靠近三峽的一個山裡面的小學演講,這個學校不大,但卻充滿了大自然的生命力,首先,學校裡面有攀岩場,後山還有野戰訓練的器材,春天後山可以看到螢火蟲飛來繞去,同時小朋友到處可以玩泥巴,這樣的學習環境我相信絕對可以幫助小孩情緒更穩定更聰明。


說穿了,吃益菌,就是吃細菌,不過是吃我們能接受的細菌罷了,現在知道泥巴中有益菌,下次看到小孩玩泥巴,全身髒兮兮地別急著生氣,換個角度想:小孩正設法從大自然中攝取益菌幫助自己更聰明、情緒更穩定甚至更有抵抗力!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盛行率升高 每5小一生就有1人氣喘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台灣近年的過敏氣喘盛行率越來越高,調查顯示,台北市國小一年級的學童氣喘盛行率已經從民國70年的10.79%,升高到去年的20.34%,相當於每5個小一學童就有一人有氣喘。



為了擴大氣喘病童照護,長庚醫院推動全國藥師及校護氣喘照護訓練計畫,提供課程及衛教影片、增加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讓校護和藥師成為生力軍。



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姚宗杰指出,一般人感覺不到小學學童氣喘盛行率高,這是因為兒童氣喘常與感冒症狀混淆,很多家長根本不知道自己孩子是氣喘。



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內科部主任黃璟隆指出,氣喘的咳嗽經常是反覆發生,如果孩子只咳晚上,或天氣一變就咳嗽、運動完後咳,或合併有早上起床打噴嚏、鼻塞、皮膚濕疹,甚至家人也有類似過敏症狀,則應懷疑是氣喘,而非咳嗽。



通常這類患者使用治療氣喘的藥物沒多久,症狀就好了,但是如果當成感冒治療,可能就拖很久。



姚宗杰指出,由於非暑假期間,小朋友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在學校,如果學校老師以及護士,能夠認識早期症狀,不但能及時把被當成感冒誤診的小朋友轉介給醫師,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若校護、老師能認識氣喘的急性發作症狀,對於診療與急救處置將會很有幫忙。



除了校護與老師能協助氣喘照護;黃璟隆指出,根據台北縣氣喘學童調查研究顯示,將使用吸入劑型藥物的過程分成10個動作,127個病童沒有一個能完全正確操作。



此外,高達8成3的病童,沒有依規定持續用藥,很多都是症狀一停止、就自行停藥。若社區藥師能指導氣喘用藥技巧與觀念,將有更多人能夠受惠。



至於很多家長一聽到小朋友氣喘,就急著把寵物丟掉。黃璟隆表示,已經在養的寵物,只要家長做好清潔、別讓寵物進臥房,其實也未必不能與小朋友和平共處。



國外部份公司推出基因改造後的低過敏基因狗,一隻動輒十幾萬,一般民眾可能負擔不起,且其毛屑還是會變成塵蟎食物。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要維持寵物清潔、勤快幫寵物洗澡、打掃環境。


 


 


很多人談到現在小朋友的氣喘發生率,似乎越來越高,一般人會以為只是單純由塵蟎、黴菌、狗毛或貓毛引發的,因此認為只要把房間打掃乾淨、多幫寵物洗澡就能減少氣喘的發生率。若對這些來源有明顯急性過敏的人,類似的做法可以改善氣喘的發作率,然而,許多為氣喘所苦的人,主要的關鍵並非這些急性過敏原所引發,可以想見他們即使做一般急性過敏原檢測,也測不出有明顯的陽性反應的過敏原,關鍵 原因是:真正急性過敏的發生率不到1.5%,也就是一百個人不到兩個人測得出有急性過敏反應,然而國內最新統計數字發現:將近兩成的小一生為氣喘所苦,那麼,這多出來的18.5%又是什麼引發的呢?


其實是慢性食物過敏原所引發,相較於急性食物過敏而言,慢性食物過敏的發生率高達三成五到四成,這類過敏原以食物為主,一般熟知的牛奶、雞蛋、麵類等等食物引發的過敏,就是慢性食物反應所引發,而這些看似營養的食物來源,對過敏患者來說,卻是引發慢性食物過敏反應的主要元兇。


建議大家,把自己的身體的免疫力看成固定容量的容器,常常接觸急性過敏原,會用掉一部份的空間,慢性食物過敏原也會用掉一部份,如果前兩者已經幾乎佔去大部分的容量,那麼溫差的變化或者其他對身體造成壓力的因素加進來的話,很快就會溢出來,造成過敏的發作。根據我在門診的觀察,有急性過敏的人,九成以上有慢性過敏反應,但大部分是沒有急性過敏反應,而有慢性過敏原在影響。誠然,在氣喘急性期發作時,必須救命的急救或者藥物處理或介入有其必要,但長期需依賴氣管擴張劑的人,應該想辦法從體質開始瞭解,才有機會作根本改善。因此,透做詳細的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有時甚至要加急性過敏檢測),瞭解造成免疫容量超載真正的體質因素,透過隔離急性過敏原及慢性食物過敏的來源,減少免疫容量的負擔,那麼,常常三、五天跑急診報到的日子,才會離當事人越來越遠,氣喘的根本改善才有機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曬太陽鎮定IL-17 有助緩解氣喘

 中時電子報作者: 陳文和╱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5月21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陳文和╱綜合報導】

 最新研究發現,氣喘病人多曬太陽,有助緩解氣喘。這是因人體可利用陽光合成必需的維生素D,而維生素D可降低氣喘病患免疫系統中濃度過高的化學物質白細胞介素17(interleukin-17,簡稱IL-17)。如因艷陽高照不得不塗擦防曬油,則可能升高氣喘發作機率。

 英國廣播公司指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在《過敏症與臨床免疫學》(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人體免疫系統重要組成部分IL-17,能助身體抵抗感染,但當此化學物質濃度過高時,會造成某些問題,例如氣喘發生機率會升高。而維生素D則能「鎮定」過度活化的IL-17。如果氣喘病人缺乏維生素D,則症狀會惡化。

 參與研究的女教授郝麗羅維茲指出:「已知體內維生素D充足的氣喘病患能較好地控制病情,這兩者之間的關聯相當引人注目。」不過,醫界截至目前還沒有試驗過以維生素D來治療氣喘病人。目前氣喘患者多以類固醇來控制,但這對某些病患並沒有成效。 研究團隊目前正進行臨床試驗,以了解體內IL-17較一般氣喘患者高出7倍以上、對於類固醇沒有反應的氣喘病患,若服用維他命補充劑,是否有助於緩解症狀。假如有效的話,那麼氣喘病人或許就可以減少類固醇的用量,舒緩副作用的疑慮。

 英國氣喘病患慈善機構的拉曼指出,如果維他命補充劑對治療氣喘有效的話,將可大幅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我們熱切期待臨床試驗的結果」。 日曬是人體產生維生素D最主要途徑,過去的研究顯示,每天曬15到20分鐘太陽就能降低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機率,也能降低心臟病風險。專家也指出,只要每天日曬不超過20分鐘,就不必太憂慮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維 生素D能夠有效調節免疫系統,不管免疫力不足或者免疫力過度(例如像過敏或者是自體免疫疾病),都可以節由提高維生素D來協助改善。過去研究發現氣喘或者 是肺結核等呼吸系統疾患,皆能藉由維生素D的提升來改善,有類似困擾的人,不妨多利用這項大自然的禮物來幫助自己提升健康,減少病魔肆虐的機會。

參考文獻:
Enhanced production of IL-17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sthma is inhibited by 1α,25-dihydroxyvitamin D3 in a glucocorticoid-independent fashion

Alexandra M. Nanzer, Emma S. Chambers, Kimuli Ryanna, David F. Richards, Cheryl Black, Peter M. Timms, Adrian R. Martineau, Christopher J. Griffiths, Christopher J. Corrigan, Catherine M. Hawrylowicz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17 May 2013 (10.1016/j.jaci.2013.03.03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牛奶會過敏?3歲後就好轉(?)

【台灣醒報記者林怡秀報導】二歲到五歲是孩子飲食習慣養成的關鍵,不過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學童鈣質攝取普遍偏低,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楊曜旭表示,小小孩因腸道發育尚未健全,因此可能會出現牛奶過敏的症狀,但三歲以後症狀就會好轉,楊曜旭建議不必擔心小朋友因此抗拒牛奶,一天須攝取1到2杯牛奶,才能補充足夠鈣質。


楊曜旭指出,3歲以下的小小孩因為腸道發育尚未成熟,對於牛奶中的牛奶蛋白大分子無法消化完全,因此產生過敏症狀,「這樣的小朋友比例大概佔2~3%。」許多小朋友因此對牛奶卻步,造成鈣質攝取不足的現象。


楊曜旭說,其實這種對牛奶過敏的症狀只是暫時性,真正喝牛奶會過敏的人非常少數,「通常等到3歲以後,腸道發育比較健全了,就會發現喝牛奶也沒什麼問題。」就算是真的對牛奶過敏的孩童,楊曜旭也建議改用低過敏奶粉,而非完全停用牛奶。






說到牛奶,讓我不禁想起我好友的小孩的故事。這是我在演講中,經常會提到的例子。


我的好朋友是過去是一位麻醉科護理長,她有一個兒子打從幼稚園到小學三年級,一直是老師眼中的頭痛人 物,除了脾氣控制很糟,與同儕相處有困難,注意力難集中又過動,身體方面,他還是個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不只是國小老師,連幼稚園的老師也早早催促 媽媽早一點帶小孩去就醫,因為這個小孩是不折不扣的過動兒兼情緒障礙兒。但媽媽覺得類似安非他命的中樞神興奮劑絕不能讓自己的小孩服用,小孩的內外科檢查 一切正常,連急性過敏原也作了,但結果一切正常。


在小孩三年級的時候,媽媽被朋友建議,不妨讓小朋友接受功能性醫學檢測,媽媽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發 現原兇竟然是小孩的爹。小孩的爹的工作是全世界飛透透的航空機師,他只要經過沙烏地阿拉伯,就會帶全世界口感僅次於母奶的駱駝奶,整箱抱回來,冰在冰箱讓 兒子把駱駝奶當水喝,此外,機場最容易買到的巧克力,也是兒子每次會指定老爸帶回家的零食,驗證檢測中的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不同於一般醫院的急性過敏原 檢測,小孩的慢性過敏的牛奶指數超高,故在食物攝取的建議上,建議把所有含牛奶的食物停下來(巧克力也在內),一個月後,小孩的異位性皮膚炎好八成,但最 重要的小孩的情緒轉變成溫和有禮,上課也能專心,過動完全改善,功課突飛猛進,媽媽感動地說:老天爺給我換了個小孩!這個檢測救了我的小孩!這個小孩今年 以優異的成績從高中畢業,考取著名國立大學的熱門科系。


想補鈣質,並不是牛奶才有,芝麻粉、小魚乾或者豆製品等等,都是鈣質的來源。對牛奶是否過敏,最直接 的瞭解方式就是藉由急、慢性過敏原檢測的檢測結果來判讀。急性過敏的結果,牛奶有反應的的確不多,但對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來說,牛奶則是統計排行榜的第一 名。減敏奶粉的確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因為牛奶原本較大的分子結構,已被處理成結構較小的分子,然而一旦喝過牛奶的孩子,對減敏奶粉的接受度極低,關鍵 在於減敏奶粉對味蕾來說,沒啥味道可言,還是正牌的牛奶比較香醇好喝。當然對小小孩來說,若一開始就給減敏奶粉,這樣問題發生的機率將會大為減少。


一般醫師對慢性過敏原檢測缺乏概念,故有過敏(甚至過動)且愛喝牛奶的小孩,不妨多多參考性醫學的檢測及飲食建議,更多相關資料可以參考過敏來找碴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長期用鼻炎藥 "不舉"機率多2倍

華視 – 2013年3月18日 下午6: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懷孕期預防孩童過敏 益生菌和魚油有幫助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8日電)預防過敏從懷孕開始。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徐世達今天說,孕婦減少接觸過敏原,多吃魚油和益生菌、水解蛋白奶粉,小孩出生後跟著吃,可以減少兒童過敏。



兒童保健協會今天舉辦「兒童過敏性鼻炎最新診療指引」研討會,徐世達在會中分析各種保健食品的文獻資料,歸納出減少接觸過敏原、適當補充某些保健食品,對預防及緩解過敏有幫助。



他說,人體對某些過敏原會產生慢性發炎發應,所以預防上策就是孕婦避免接觸二手菸、燒香、花粉等過敏原,懷孕或哺乳時食用不易引發過敏的水解蛋白奶粉,益生菌和魚油,可以調控或緩解發炎發應。小孩出生後在適當年齡,可以補充益生菌和魚油、水解蛋白奶粉當副食品。



他表示,文獻資料顯示,小朋友從娘胎到出生後的防範及食療,追蹤到上幼稚園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濕疹等過敏病的發生率,可以明顯降低。980328





過敏體質是會遺傳的,醫學研究統計,父母之中有一人過敏的話小孩過敏的機會是33%,父母兩位都有過敏的話,小孩有過敏的機會提高為48-67%(各種不同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因此,有過敏體質的媽媽如果能從懷孕時就能減少過敏的發生,研究也發現能減少過敏兒的產生。


然而,很多準媽媽們,對於自己到底對什麼東西過敏,缺乏完整的資訊,一般醫院診所提供的急性過敏原檢測,檢出率只有1.5%左右,真正的過敏來源,往往是慢性食物過敏原所引發。懷孕的媽媽,在懷孕時通常會進食比較多,與急性過敏反應不同的是慢性食物過敏原,大都是當事人愛吃或者常吃的東西,沒有完整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分析,過敏的媽媽可能一直在接觸過敏原而不自知。


當然,一些營養補充,諸如魚油(請選有純度認證,沒有污染的產品)可以抑制發炎反應、益生菌外,還可以考慮蘋果,過去有研究發現每天吃兩顆蘋果(產生過敏的機會不大),過敏兒的發生率呈現明顯的下降。


結論:避免一些吸入性或接觸性的環境污染源外,慢性食物過敏原的完整評估、相關飲食調整及營養補充,是減少過敏兒產生的重要關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研究:曬太陽有助遠離類風濕

中央社 – 2013年2月5日 下午11:14





(中央社台北5日電)美國研究人員表示,住在陽光較充足的地區可能有助降低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項對超過20萬名女性所做調查發現,陽光和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有關連。研究結果發表於「風濕性疾病誌」(Annals ofthe Rheumatic Diseases)期刊。


研究人員推論照射太陽光產生的維他命D,或許能保護身體。不過專家警告,民眾不應整天都暴露在陽光下。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體內免疫系統攻擊自身關節所致,病患可能感到疼痛難耐。


女性較容易出現這種疾病,但免疫系統為何轉而攻擊自身關節仍不清楚。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追蹤2個人數各超過10萬人的女性組別,第1組從1976年開始監測,第2組從1989年展開監測。


研究人員根據觀察對象的居住地區,估算暴露在多少UV-B紫外線下,再與健康狀況做比較。


在1976年這組,居住在美國陽光最充足地區的女性與照射最少陽光的女性相比,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減少21%。不過在1989年這組,紫外線多寡對罹患這種疾病的機率並未產生影響。


研究執筆人表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照射UV-B與降低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有關連,這項研究增添了新的支持論據。」


他們並說,「大量塗抹防曬乳等防曬習慣的差異」,能解釋住在陽光較充足地區的年輕女性為何沒有因此獲益。


其中一項理論指出,體內維他命D多寡可能影響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高低。已有研究指出,維他命D不足與其他免疫系統失調有關,譬如罹患多發性硬化症(MS)。(譯者:中央社蔡佳伶)1020205


鄭醫師補充:


上面報導的參考文獻:




Ann Rheum Dis annrheumdis-2012-202302Published Online First: 4 February 2013 doi:10.1136/annrheumdis-2012-202302


維他命D是人體需要量最大的營養素,不必靠吃,只是曬曬太陽就能製造的維他命,重要性不言可喻,但是許多女性重視美白,反而跟太陽玩捉迷藏遊戲,反而變成健康的大隱憂。對於不喜歡曬太陽,或是某些時間不容易曬到太陽的人,建議最好經常補充,尤其是北台灣的冬天,接受太陽洗禮變成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更需要藉由補充為維他命D來幫助免疫系統健全。相關資料整理一下給大家參考:


維他命D並非只是加強免疫力而已,事實上維他命D本身也有免疫調節之功效,也就是對一些免疫功能太強導致的身體問題,維他命D本身具有向下調節的功能因此,對於一些發炎疾病例如風濕性關節炎、乾癬骨質疏鬆、紅班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甚至癌症等等,都有正面的助益。相關資料請參考:


Nagpal S, Na S, Rathnachalam R (August 2005). "Noncalcemic actions of vitamin D receptor ligands". Endocr. Rev. 26 (5): 662–87.


關於多發性硬化症方面,在2006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研究發現


維他命D的缺乏與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病有關,作者提出假設:因為維他命D本身的具有免疫調節抑制功能,因此缺乏的話,導致免疫系統運作過當。相關文獻請參照:


Munger KL. , Levin, LI,Hollis BW , Howard, NS , Ascherio A (2006).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levels and risk of multiple sclero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6 (23): 2832–2838.


此外,懷孕的婦女服用維他命D,尤其是在冬天時服用(日照較短),明顯減少小孩日後發展成多發性硬化症的機率,相關資料請看:


 Vitamin D helps control MS gene. BBC News. 5 February 2009.


Genetic Study Supports Vitamin D Deficiency a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in MS Susceptibility. Multiple Sclerosis Society of Canada. 5 February 2009


目前超過一半以上的人,維他命D都是不足的,提醒大家,要健全免疫系統,維他命D的補充絕對不能忽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鼻塞失眠 小四童白天嗜睡

溫差大 過敏性鼻炎激增5成


早、晚氣溫較低,過敏性鼻炎病童出門時最好戴上口罩。林啟弘攝 圖片: 1 / 1

【高麗玲╱台北報導】一名就讀小學四年級的男童,白天出現嚴重 嗜睡情況,短短幾分鐘內就會睡著,家長原以為孩子得了怪病,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男童罹患過敏性鼻炎,晚上鼻塞睡不好,白天才會嗜睡。醫師提醒,近來溫 差大,門診中過敏性鼻炎惡化病童已激增五成,家長應適時帶孩子回診、調整用藥。


對症下藥
收治病例的台北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表示,男童上月就診時精神不濟,問診的幾分鐘內居然就睡著。檢查發現男童有鼻塞、鼻涕倒流、黑眼圈等過敏性鼻炎的特徵,是過敏性鼻炎患者。


黑眼圈常感冒須留意
經安排男童進行睡眠檢查,楊賢鴻發現男童晚上雖然躺在床上,但因鼻塞很難受,大多數時間都沒有辦法入眠,睡眠品質極差,才會出現白天嗜睡的情況,所幸經藥物治療後,嗜睡及過敏症狀都已大幅改善。
楊賢鴻指出,近期門診中因過敏性鼻炎病況惡化的病童,已增加五成左右。多 數人以為過敏性鼻炎患者,會有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但其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和這名男童一樣僅以鼻塞、鼻涕倒流來表現,導致家長不知孩子早已罹患過敏 性鼻炎。他提醒,孩子若是經常感冒、每次感冒都拖很久、鼻子不舒服、出現黑眼圈等有可能不是罹患感冒,而是過敏性鼻炎。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黃立心昨說,近來天氣不穩定,過敏性鼻炎病童激增,其中四成患者合併有氣喘,也較易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


端午節前為好發季節
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監事、兒科醫師林應然也說,每年端午節前一個多月,氣候尚不穩定期間,都是過敏性鼻炎好發季節,家長應注意孩子的保暖,並適時帶孩子回診追蹤。


過敏性鼻炎防治注意事項
◎患者早、晚出門時,最好戴上口罩,以防冷空氣刺激呼吸道
◎溫差大易使病情不穩定,最好回診,看是否須調整用藥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減少室內塵量,降低發病機率
◎少吃偏寒食物,如橘子、柳橙、葡萄、白菜、金針等


 


仔細觀察現代的小朋友,過敏的比例非常高,其中過敏性鼻炎發生的機率頗高。之前台大醫院與警察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過敏性鼻炎引發的雄貓眼比一般沒有過敏的小朋友的顏色來得更深(與過敏成正比),因此,看到有雄貓眼的小朋友,十之八九都有過敏性鼻炎的問題。


一般兒童心智科的醫師不認為過敏性鼻炎與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是有關連的,然而有經驗的資深醫師、耳鼻 喉科醫師、免疫科醫師或者小兒科醫師,都能細心地觀察到許多注意力不集中的小朋友都合併有過敏的問題,改善過敏同時也能幫助專注力提升,我要強調,不是過 敏,就一定會引發注意力不足,然而兩者同時存在時,改善過敏性鼻炎,對於提升注意力的改善的比例不低,不想靠中樞神經興奮劑提升小朋友專注力的家長建議先 從過敏體質改善開始。


過敏性鼻炎的會影響到睡眠品質,絕不只是鼻腔充血鼻塞而已,而是呼吸道必經的扁桃腺,因為過敏的關係 而腫大,加上若還有肥胖、脖子短的問題,種種的解剖結構配合下,容易導致睡眠呼吸中止,所以小小年紀就會鼾聲大作,要提防是否有因呼吸道阻塞,引發身體在 睡眠時腦部的缺氧,造成白天的嗜睡、注意力難集中甚至易怒等狀況。


建議藥物控制只能當成短期的急性症狀控制,根本解決之道,仍在於找出過敏原(不管急性或慢性最好都 作),一般醫院診所只能提供急性過敏原檢測(發生比率只有1.5%),因而不是找不到過敏原,就是完全忽略慢性食物過敏原的影響,以致於治療效果不彰。慢 性食物過敏原的來源又是一般小朋友會接觸的蛋、奶甚至麵粉類的食物,與一般急性過敏原完全不同。所以,建議有過敏問題的人,務必接受完整的過敏原檢測,隔 離過敏原及執行寡抗原飲食,讓身體的免疫系統減少刺激,獲得喘息調整的機會,同時配合運動及營養品的補充(諸如益生菌、魚油及OPC等等),減少甜食及食 物添加物的攝取,過敏性鼻炎經一到兩個月左右時間調整,大都可獲得長足的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