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議題討論 (39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根據最新發表的「眼科」期刊的研究報告顯示:會導致勢力快速退化的青光眼,不只是一種眼疾,更是一種 神經退化疾病,讓大腦細胞退化甚至死亡的狀況會伴隨產生,因此研究人員建議最好青光眼列為與失智症或者示巴金森氏症同級的大腦退化疾病來看待及處理。


青光眼經常伴隨眼壓升高,目前可以用藥水或者手術來降低眼壓保護視力,但研究人員發現有些人即便做過這些治療,眼壓降低,視力回復仍然有限或者效果不彰。這種現象激發研究人員想樣在眼壓之外探索青光眼的病因,新研究是把研究重點擺在一種稱之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簡稱RGCs)上,這是經由連結眼睛到大腦視神經,幫助人們看見的神經細胞,目前希望透過藥物或者電刺激保護這種重要的神經細胞來預防視力及大腦神經的退化,假使這項研究成功,那麼未來青光眼治療就不是只有預防視力的退化而已,而是可以挽救視力。


研究的來源可以參閱:


Elma E. Chang, Jeffrey L. Goldberg. Glaucoma 2.0: Neuroprotection, Neuroregeneration, Neuroenhancement. Ophthalmology, 2012; DOI: 10.1016/j.ophtha.2011.11.0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早晨深夜 心臟病奪命高峰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2月24日 上午12:01





美國研究發現,早晨起床後與深夜是心臟病發作高峰期,患者較容易在這時候突然心臟病發作,甚至失去性命,背後主要原因可能與身體掌管生理時鐘的化學物質有關。


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期刊。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與貝勒醫學院研究人員共同進行老鼠實驗,研究發現,有一種稱為「Klf15」的鋅指蛋白會受生理時鐘控制,在一整天時間,這種蛋白濃度會隨時間上升、下降,而這種蛋白控制離子通道,進而操控心臟跳動。這種蛋白過多、過少都會引起心律不整,導致猝死風險上升。


研究人員指出,「Klf15」蛋白出現變化,就會影響心肌鉀離子運作,進而縮短或延長心臟肌肉收縮時間,當心臟跳動出問題,就無法充分將血液打出心臟,對血液流動便會造成衝擊。


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指出,身體晝夜節奏往往與外在環境相互配合,人體之所以會有時差,就是身體晝夜節奏無法與周圍環境同步,因而引起種種不適現象。醫界認為,白天、晚上心律不整發生機率不同,而這次研究更發現心律不整背後的機制反應。


 


鄭醫師補充:


對心臟科而言,生理時鐘會影響心臟病發作而且找到其背後影響的機轉,這的確是重大的發現,上述研究的來源:


Darwin Jeyaraj, Saptarsi M. Haldar, Xiaoping Wan, Mark D. McCauley, Jürgen A. Ripperger, Kun Hu, Yuan Lu, Betty L. Eapen, Nikunj Sharma, Eckhard Ficker, Michael J. Cutler, James Gulick, Atsushi Sanbe, Jeffrey Robbins, Sophie Demolombe, Roman V. Kondratov, Steven A. Shea, Urs Albrecht, Xander H. T. Wehrens, David S. Rosenbaum, Mukesh K. Jain. Circadian rhythms govern cardiac repolarization and arrhythmogenesis. Nature, 2012; DOI: 10.1038/nature108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雷射近視開刀 後遺症案例增

中央社 – 2012年2月15日 上午9:36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4日專電)眼科名醫蔡瑞芳以近視雷射手術恐有併發症,宣布停止進行。英國自1989年進行第1起近視雷射手術,十分普遍,但因技術良莠不齊,病人術後出現後遺症案例增加。


英國每年約有10萬人進行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治療近視,提供近視雷射手術的眼科診所很多,大約每10名眼科醫師就有6個人進行這類手術,廣告聲稱近視雷射手術輕鬆簡單,數分鐘的手術就可以讓近視族擺脫眼鏡或隱形眼鏡,令四眼族趨之若鶩。


近視雷射手術的費用因診所不同而有異,價格在1500到3000英鎊。


皇家醫學院指出,至少75%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病人視力應能恢復正常,但約有1/3的人手術後仍需要戴眼鏡,而即使視力被成功矯正,有些病人仍會有併發症,包括乾眼、夜視力下降、飛蚊症,還有人眼皮發炎、散光、視力模糊等。


總體來說,皇家醫學院認為,病人在近視雷射手術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不到5%,失明的機率更低於0.2%,不過部分私人診所出現高達40%的病患術後有併發症。


退休驗光師戴夫林(Dominic Devlin)表示,很多人以為動過近視雷射手術後就可以一勞永逸,這輩子不需要再戴眼鏡,事實並不然,有些病患晚上仍需要戴眼鏡。


不僅如此,手術過程可能很痛,復原的時間也比一般人所認知的更久。


戴夫林發現,很多醫生在動手術前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向病人說明近視雷射手術可能造成的併發症,使病人沒有做好準備,而且一旦開刀出了問題,是完全沒有扭轉的機會。


令人驚訝的是,由於在英國取得雷射手術執照並不難,有些眼科專家甚至僅接受幾個月的訓練就執刀。


1位57歲的插畫家看到電視廣告,以為近視雷射手術像是午休時就可以做好的簡單手術,為了擺脫惱人的眼鏡,決定在曼徹斯特住家附近的私人診所動手術。


手術前醫生僅做了20分鐘說明就動刀,過程中不僅十分痛苦,無法動彈,手術後在床上躺了3天,接下來2週也無法出門,現在雖然視力有好轉,但是醫生說他將永遠會有乾眼問題。


這位插畫家說,早知手術如此痛苦,他就不開了,更讓他生氣的是,醫生在開刀前都沒有告知相關的風險和併發症。


由於近視雷射手術的糾紛增加,保險業者也開始提高對提供雷射手術醫生及專家的保費,以支付病人的求償。


戴夫林呼籲近視族開刀前,除了要三思可能面臨的風險,同時一定要慎選合格醫師。1010214


以下擷取中時電子報相關報導內容給大家參考:


雷射近視手術正夯,但雷射近視矯正手術名醫、國內最早進行「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人體試驗成功的蔡瑞芳考量手術可能帶來後遺症,宣布不再做雷射近視手術,已「停機」半年,引發外界質疑手術安全性。


蔡瑞芳昨下午舉行記者會,說明雷射近視手術安全性無虞,他決定不開刀是想對病患「負責」,「我不會跟其他患者說絕對不能雷射手術,但希望眼科醫師開刀前,主動告知日後可能的併發症、後遺症,讓患者知道風險」。


蔡瑞芳說,他發現手術患者十、廿年後,視力出現減退、模糊,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作息。但病患沒有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症狀,懷疑可能與雷射後角膜瓣發炎有關。


他說,雷射近視手術後角膜瓣永久無法癒合,若慢性發炎,發炎細胞累積在角膜辦裡,就可能造成後遺症;雷射近視手術可能會帶來眩光、眼睛乾澀與夜間視力減退等不可回復的併發症。


鄭醫師個人意見:


近視要不要作「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這項手術,最好參考一個數字:調查一下國內有多少眼科醫師有近視,接受「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比例有多少?如果比例高,那麼就是這位名醫個人的擔心,如果比例很低,那麼他的宣布就有潛在值得探討的原因,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社論》處方浮濫 醫生有責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2月4日 下午11:52






健保資源不足,國內醫政主管單位及醫療機構對藥品管制卻不嚴格,民眾就診,常會取得超量藥物,更嚴重的是連列入管制的藥品,也可以輕易獲得;藥物管理的把關者在醫生,醫生開藥時有責任檢視患者的用藥歷史,作為處方參考,而主管單位也有必要加強規範藥物管理。


本報記者春節前報導實地至醫院就診取藥過程,發現患者可以在不同的診所重覆領藥,而且管制藥品也可以很容易取得,記者僅以口頭敘述病情,竟拿到有「強姦藥片」之稱的FM2,並重複於不同地點的聯合診所就診,可取得雙倍劑量;記者就診費用三百元,可是健保局卻要支付二千元過量處方的藥費帳單。


醫藥主管單位對於藥品管制一向鬆散,最近媒體報導有位住在台東的大陸配偶,返鄉伴手禮竟是看病取得的藥品,她在一個月內到縣內各大小醫院掛號求診,看遍內科、腸胃科到婦產科,領取大批藥品返鄉,理由是大陸看病拿藥價格很高,台灣隨手可得治療各種疾病的藥品,返鄉後成了親友的最愛。


現象顯示,國內醫生開方給藥太浮濫,患者視看病拿藥為理所當然,至於到手的藥品要不要吃下肚,醫生與患者都不太在乎;患者大病小病都要拿藥,醫生處方也十分大方,病人看診付出的代價不高,可是藥價差額卻全民買單。


據衛生署統計,去年全國各醫療院所及藥局總共回收二億五千萬元藥物,這還不包括被民眾丟棄或是囤積的藥物,估計國人每年浪費的藥物超過十億元;民眾隨意丟棄浪費的藥物不僅是一般藥物,其中也包括價格昂貴的胰島素針劑、失智症藥物或是氣喘吸入劑等;可見藥物取得太容易了,就不會被珍惜。


民眾拿到過量藥品,被丟棄造成浪費,若被囤積延後服用則可能有後遺症,要是有如前述陸配拿來當禮品送人,就是慷健保之慨,把全民當冤大頭。


可是管制藥品也可以輕易取得,情況就大為不同,如FM2這種三級管制藥品,藥物成癮或是別有居心的求診者,取得過量管制藥,不論自用、送人、轉賣或惡意濫用,都可能造成社會問題,浪費的不只是健保資源,而是整個社會資源。


部分國人愛看病,去年就醫次數最高者達一千零七十八次,每年看病超過一百次的則有三萬三千人;健保局表示會對就醫次數逾一百次者予以輔導、若輔導無效,從去年十一月一日起,健保局將限制這些患者未來一年最多只可到四家院所就醫;這也許不是制止「逛醫院族」最好的方式,但是健保局至少採取了行動。


藥品泛濫也不是不能管制,管理的機制就在那張健保卡與醫生的態度,健保卡上的磁條,有患者的就診用藥紀錄,病人得了什麼病,醫生處了什麼方子,一目了然;以拿藥品當禮品的陸配為例,她在短短的一個月內跑遍各醫院各科就診,所拿的大量藥品,必定會有重複,也會有不宜同時服用的藥物,如果醫生仍然投藥,就是不負責任。若是遇到管制藥品,重複開方的後果嚴重,醫生的警覺性應該更高,否則就是醫德不足。


國內醫生看診時間極短,許多名醫看病時間更是以「秒」計,這種看診方式,要醫生在開方時先審視患者在其他醫院的病歷及處方,無異緣木求魚;因此如要醫生對患者就醫過程把關,主管單位必得祭出強力手段,如能達到效果,對醫生、病人、健保資源及社會安全,都將是功德。


 


鄭醫師意見:


藥物開立掌握在醫師手上,現在健保卡上的晶片都可以把診斷、檢查及藥物處方寫上去,方便後續看診醫師的治療參考,不管寫卡或是讀卡,這對醫師來說只是隨手之勞,為何做不到?是醫師看診時間太短,無法做這兩個動作?或者是藥物本身就有藥價差,不開藥對醫院及醫師來說是種無形的損失?但長期下來,醫療費用給付不斷增加,健保為求存續,勢必苛扣原本的藥價、檢查、開刀以及治療費用,受害的是誰?


之前國內公衛界的大老曾指出健保資源的樂費難以遏止的最大原因是人性的自私,但是這方面的漏洞是健保制度本身造成的,也就是健保既不是社會福利也非保險,社會福利提供及取得基於國家預算來支付,自有相關嚴謹的規範來確保運作及維持,而醫療保險制度的基本概念是風險分散及使用者必須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這在目前健保制度只有風險分散但在使用者支付一定比例費用上並都無相關規範。我認為健保最好是保大病, 小病上的看診費用支付,當事人必須支付較高的成數,目前健保的提 小病上的看診費用支付,當事人必須支付較高的成數,目前健保醫療容易流於浮濫最大原因在此。


此外,部分民眾的健康觀念有待提升,對於醫療提供的藥物、檢查甚至是手術,自己若無相關醫療常識,容易父子騎驢、莫衷一是,現在網路雖然方便,但是資訊來源的求證也是一大課題,建議大家在看診時,如果對醫師建議的治療感到憂心或者疑慮,可以請教第二甚至第三個專業意見,此外利用家醫的概念,找跟自己健康理念的一致的專業醫師,培養長期的關係,也就是有任何醫療上的問題可以先請教自己信任的醫師,如果遇到不熟悉相關領域,醫師也會轉介他們認為值得信賴的專業醫師來做進一步處理,更重要的自己信任的醫師還可以和轉介醫師討論接下來醫療處置的方向以及背後緣由,相對於自己的單打獨鬥,優劣互見。


這兩天有朋友轉寄資料給我,跟上述議題有直接相關,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相關資料來參考對照: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0/18/n3057397.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服藥後病情加劇 日專家籲停用克流感

自由時報 – 2012年1月2日 上午7:59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非營利機構「藥物監視中心」(NPOJIP)發表論文指出,新型流感H1N1患者服用抗流感藥物「克流感」(Tamiflu),可能導致嚴重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情在十二小時內加劇,要求日本厚生勞動省停用克流感。


這份論文發表於新一期的「國際醫藥風險與安全雜誌」(The Informed Prescriber),藥物監視中心以厚勞省公布的資料為基礎,針對二○○九年八月至二○一○年三月間甲型H1N1一百九十八名死亡病例中,在診斷過程尚未出現嚴重症狀的一百六十二人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服用克流感的一百一十九名死亡病患中,有三十八人在服藥後十二小時內出現重症或死亡。而服用另一種抗流感藥物「瑞樂沙」(Zanamivir或Relenza)的十五名死亡患者中,並未出現十二小時內病情惡化的案例。


藥物監視中心理事長濱六郎醫師表示,一百九十八名死亡病例中,有一百一十九人曾服用克流感,十五人服用瑞樂沙。根據製藥公司提供給厚勞省的數據,同一時間服用克流感或瑞樂沙的比例約十比七,推算約一千萬人比七百萬人。若將患者年齡一併考量,可推算出服用克流感患者的死亡風險,是服用瑞樂沙患者的一.九倍;在服藥後十二個小時內重症化的風險,前者為後者的五.九倍。


事實上,日本曾發生多名患者服用克流感後,疑似因為出現幻覺跳樓身亡的案例。二○○六年日本上市的「克流感」仿單已加註警語,警告用藥後可能會出現意識混亂、異常行為、精神錯亂、幻覺、錯覺、抽筋等現象,並建議患者一旦出現異常,應立即停藥。


 


鄭醫師補充:


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12月5日的臨床統計資料發現:H1N1出現314例對克流感的抗藥性,所以克流感並不算是H1N1的特效藥。


2.日本是全世界克流感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因此服用會出現精神症狀甚至跳樓身亡發現及研究主要還是從日本發現(因為使用量夠大):


Parry, Richard Lloyd (March 21, 2007). "Japan issues Tamiflu warning after child deaths". The Times (London).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world/asia/article1549260.ece. Retrieved 2009-05-05.


3.有些臨床醫師認為不一定是克流感導致死亡或者精神問題,而是患者病程進行太快,克流感來不及發揮作用所致。也就是說,嚴重的話,克流感根本沒用。


4.最近B型流感肆虐,有網友問我打流感疫苗有用嗎?答案是沒有,因為流感疫苗都是A型的不同組合型式,所以要防治B型流感,必須回到每個人本身免疫能力的提升。


5.流感到底要不要用克流感?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對治流感的最大武器來自於患者本身的免疫能力,最好及安全的方式最好是加強自己的免疫能力,所有醫師都同意規律運動是加強免疫能力的最直接方式,也是預防感冒的最好方法,萬一感冒,建議大家多採用自然的方式來縮短病程。相關文章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7503&prev=27557&next=27453&l=f&fid=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老人每日服阿斯匹靈 恐損視力


路透 更新日期:2011/10/03 12:12



(路透紐約3日電)根據歐洲研究顯示,每日服用阿斯匹靈的老人家,比從未服用這項止痛劑的人,罹患和年紀相關視力減退的晚期黃斑部病變(maculardegeneration)風險恐倍增。



這項研究數據並未顯示阿斯匹靈會導致視力喪失,但在「眼科學」(Opthalmology)刊登的這項發現,擔心若阿斯匹靈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眼疾惡化,有多少老人每天都服用這種預防心臟病藥物。



在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Hospital)的克利斯坦(William Christen)表示:「對有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病患,建議服用阿斯匹靈可能不是明智之舉。」克利斯坦並未參與這項研究。



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暨學術醫學中心(Institutefor Neuroscience and Academic Medical Center)專家戴強昂(Paulus de Jong)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收集年齡65歲以上近4700人的健康及生活習慣資訊。研究對象包括挪威愛沙尼亞、英國、法國義大利希臘西班牙老年人。



其中839名每天服用阿斯匹靈的人,有36人發生晚期濕性黃斑部病變,也就是每百名服這藥物的人中,約有4人出現前述情況。



相較於不常服用者,則每百人中僅約有2人發生這類型黃斑部病變。



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眼內血管出血,導致眼中央視力喪失。乾式黃斑部病變則較常見,並不嚴重,但病患視力仍會受損。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1.阿斯匹靈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只要功用是抗凝血,抗凝血藥物會增加出血的危險,對於老年人如果已被診斷黃斑部病變,應該小心阿斯匹靈的服用會增加濕式黃斑部病變(眼內血管出血)的風險。


2.原文的研究摘要請連結參閱:


http://www.ophsource.org/periodicals/ophtha/article/S0161-6420(11)00568-9/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戒菸藥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7/05 13:35 陳怡君



(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研究今天指出,輝瑞藥廠(Pfizer)的戒菸藥物「戒必適」(Chantix)有重大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輝瑞藥廠隨即反駁這項指控。



這份刊登在「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anadian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的研究指出,戒菸藥物varenicline(商品名戒必適)涉及增高72%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的住院風險,如心臟病發作、心律不整。



威克森林浸信醫學中心(Wake Forest BaptistMedical Center)的費伯(Curt Furberg)領導這份研究調查,他表示:「根據回報給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嚴重反效果病例數量,我們多年來都知道,戒必適是美國市場上最有害的處方用藥之一。」



費伯在聲明中表示:「戒必適恐引發失去意識、視覺障礙、自殺、暴力、憂鬱以及糖尿病惡化。」「如今這些副作用清單還要再加上嚴重心血管事件。」



輝瑞藥廠隨即回應這項指控,並批評這項研究的方法論,表示研究中,戒必適和安慰劑的兩組人所回報的心血管疾病案例,實際上相差不到0.25%。(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戒必適的學名為Varenicline (美國的商品名為 Chantix ,加拿大為Champix ),這是不同於過去戒煙治療的機轉,本藥是由Cytisine改變化學結構製成,Cytisine是尼古丁部分致效劑,服用劑量太高,會抑制呼吸,可能有致命的風險。18歲以下、孕婦及哺乳的母親都不建議服用。


服用戒必適最常出現的副作用就是噁心、其他包含頭痛、入睡困難及做惡夢等等,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包含味覺改變、嘔吐、異常疼痛、脹氣以及便秘等等: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ncer Drug Guide: Varenicline". http://www.cancer.org/docroot/CDG/content/CDG_Varenicline.asp. Retrieved 2008-01-19.


在2009年7月1日,FDA要求戒必適廠商必須加上黑框警語,因為在臨床的使用上的確出現憂鬱、自殺想法及行為等狀況:


FDA. "Public Health Advisory: FDA Requires New Boxed Warnings for the Smoking Cessation Drugs Chantix and Zyban". http://www.fda.gov/Drugs/DrugSafety/PostmarketDrugSafetyInformationforPatientsandProviders/DrugSafetyInformationforHeathcareProfessionals/PublicHealthAdvisories/ucm169988.htm. Retrieved 2009-07-01.


早在2007年11月FDA就陸續接到臨床的使用報告出現自殺的意念及自殺的行為等報告,包含不理性行為及嗜睡等等狀況,之後FDA陸續針對此藥做提醒:使用此藥與精神症狀出現有關,FDA亦提醒專業人員必須監督使用者是否出現行為及情緒變化:


 "Early Communication About an Ongoing Safety Review: Varenicline (marketed as Chantix)".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November 20 200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7-12-05. http://web.archive.org/web/20071205222932/http://www.fda.gov/cder/drug/early_comm/varenicline.htm. Retrieved 2007-11-21.


到了2008年,製造廠商也自行加註警語:某些服用患者出現行為改變、激動、憂鬱及自殺想法及行為等狀況: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Chantix". http://www.chantix.com/content/important_info_about_chantix.jsp. Retrieved 2008-05.


至於心血管風險,在2011年6月11日FDA發表戒必適服用會稍微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最近則是在7月4日,四個科學家發表在加拿大醫學會期刊的雙盲回顧性研究,他們發現戒必適服用者跟安慰劑服用者相比,明顯增加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至於是否如原廠聲稱沒有那麼明顯,有興趣的人不妨連結原文的報告來比對:


Cohn, Meredith (July 4, 2011). "Chantix may cause more heart attacks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PDF). The Baltimore Sun (Tribune Company). http://www.cmaj.ca/content/early/2011/07/04/cmaj.110218.full.pdf+html. Retrieved July 4, 2011.  and Singh S, Loke Y, Spangler J, and Furberg C (July 4, 2011). "Risk of serious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ssociated with vareniclin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DF).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CMAJ). doi:10.1503 (inactive 2011-07-04). http://www.cmaj.ca/content/early/2011/07/04/cmaj.110218.full.pdf+html. Retrieved July 4, 201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糖尿病患 30年暴增逾倍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6/27 04:11


〔編譯俞智敏/綜合倫敦二十六日外電報導〕英國「刺胳針」期刊二十五日公布的一項最新國際研究顯示,全球罹患糖尿病的成人人數已自一九八○年的一億五千三百萬人,暴增至將近三億五千萬人,三十年來人數增加逾一倍,這也顯示糖尿病已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問題。糖尿病患者人數增加主因之一,是全球人口老化與人口增加,因為糖尿病通常到中年才會發生,另一重要原因則是全球肥胖率大增。



全球高齡社會警訊



專家表示,隨著開發中國家飲食持續西化,全球各地的肥胖人數不斷增加,糖尿病已不再是富有國家專屬疾病,而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患者人數增加最快的地區,包括維德角、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巴布亞紐幾內亞與美國。富裕國家中糖尿病患者與平均血糖值上升最多地區為美國、馬爾他、紐西蘭與西班牙,最少區為荷蘭、奧地利法國



研究作者之一、倫敦帝國學院全球環境健康研究負責人艾札迪表示,糖尿病很可能成為未來十年最重大的全球健康議題,而且研究中的數據並未反映出過胖兒童與年輕人的人數,這些年輕世代中年以後,恐將對醫療系統構成龐大負擔。不同於高血壓及膽固醇,糖尿病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亞洲人、黑人及拉丁裔 較易罹患糖尿病



醫師警告,某些族群如亞洲人、黑人及拉丁裔,較易罹患糖尿病,恐造成未來患者人數暴增。美國喬斯林糖尿病研究中心醫師塞培斯就說,其他族裔不需要像歐洲後裔那麼肥胖,就可能得到糖尿病,例如印度人和中國人可能把脂肪儲存在如肚子等更危險的地方,而腹部脂肪可能發出荷爾蒙訊號,加速糖尿病發生。



老人失智症 全球經濟新殺手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6/25 02:43 蔡鵑如/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蔡鵑如/綜合報導】



「阿茲海默氏症」專家廿三日警告,隨著人類壽命越活越長,這種老人失智症恐將演變成為各國財政的頭痛問題。全球去年耗費在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開銷逾六千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產值近一%,倘若此病為單一國家,「阿茲海默氏國」將是世界第十八大經濟體。



阿茲海默氏症專家小組廿三日在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作證時表示,目前全球有二千四百萬至三千七百萬人罹患阿茲海默氏症。預計在二○五○年之前將會破億,達一.一五億人。



專家表示,由於生育率降低,加上人口老化,面對一大群必須仰賴照顧的大量老年人,全世界將日漸感到束手無策。因此當務之急是投入更多經費研究預防之道。



遊說團體「美國對抗阿茲海默氏症」創辦人弗拉登伯格指出,俄羅斯、歐洲、美國和部分亞洲國家正面臨人口下降、勞動人口減少、越來越多人依賴健康照護體系等問題,勢必對醫療體系形成財政壓力:「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與繁榮,在往後幾年將出現衰退風險,尤其是西歐與亞洲。」



弗拉登伯格引用老化專家的研究數據指出,他的兒孫輩壽命將達一百一十至一百二十,但當今八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是阿茲海默氏症患者。他說,將來會出現愈來愈多身體健朗、但認知有障礙的人口。



與會的民主黨眾議員馬爾奇同意,世人應採取行動,找出解決方式,因為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爭。」



「國際阿茲海默氏症協會」(ADI)主席阿科斯塔(Daisy Acosta)女士形容,這種病症是本世紀最重要單一健康與社會危機。



不過與愛滋病、癌症等其它重大疾病相較,投注在阿茲海默氏症防治的研究經費卻少得可憐。「阿茲海默氏症協會」科技長席斯(Bill Thies)說,每年投資在研究癌症的經費達六十億美元,心臟疾病為四十億美元,愛滋病為廿億美元,但阿茲海默氏症只有四.五億美元。他警告,倘若不大幅增加研究經費,這種病症一旦達到巔峰,情況會糟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最近英國的知名研究期刊發表的研究統計數字提醒大家:糖尿病患者在三十年內全球患者人數從一億五千三百萬人暴增至三億五千萬人。很多人只把糖尿病視為內科的醫療問題,殊不知糖尿病背後的胰島素分泌異常會衍生更多身心疾患,包含焦慮、憂鬱、恐慌及失智等等問題。而失智也是未來人類平均壽命延長隨之而來的醫療照護的重要議題。以下我整理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所著「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荷爾蒙相關內容給大家參考:


 


糖分刺激大量的胰島素(稍後將會說明),過量的胰島素是各種慢性疾病的第一大主因,也是情緒障礙與失智症的主因,卻尚未被承認


 


超過一億的美國人苦於所謂胰島素抗性的症狀,這對每個人所造成的影響各異,症狀也不盡相同,但是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沮喪、失智症、疲倦、體重增加、心臟疾病與癌症。


 


大部分有胰島素抗性的人,腹部都有過量脂肪。(看看自己的腰臀比,這是肚臍四周與臀部四周的比率。如果大於0.8,就可能有胰島素抗性的傾向)


雖然腰臀比是個良好的指標,但是唯一確定的方式是做胰島素反應測試。這是測量空腹血糖以及胰島素含量,在喝下75公克的糖水之後12小時,再測量一次。一般的醫生就可以進行這項測試。



我們吃了太多糖分或精製的碳水化合物,不運動又壓力緊繃,我們的身體就開始改變了。剛開始身體會製造出更多的胰島素,以維持血糖的均衡。然後細胞必須要有愈來愈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的平衡。那就是所謂的胰島素抗性


 


持續攝取大量的糖分,長時間下來就會發展出許多其他的問題肥肚腩、略為偏高的血糖、高三酸甘油脂、低 HDL、高血壓、血液發炎,然後這些就被稱為「症候群」或「新陳代謝症候群」。


 


這種症狀也稱為糖尿病前期,因為這並不符合嚴格的糖尿病基準,即血糖超過126。但是在罹患糖尿病之前,大腦與血管已經開始受損。「糖尿病前期」的名稱讓人誤以為還不至於會有問題。真相卻已經擺在眼前。  


這些不同的「症狀」或「疾病」實際上都是來自於一個單純的問題攝取過量的糖分(或是迅速轉化為糖分的食物,例如麵粉做的加工食品)



我們的基因還是屬於農業時期之前的。我們在一萬年前才開始農耕,在200年前發明蒸汽引擎動力的麵粉廠之後,才開始精製麵粉。食品業在近百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我們的基因並未隨著這些技術的創新而演化。


然而,我們的基因無法適當進行新陳代謝的一萬五千種低脂食品(也稱為高糖高熱量食品),在近15~20年來,紛紛進駐市場。結果呢? 造成了普遍的流行病: 愈來愈多的肥胖症、糖尿病、心臟疾病與大腦障礙。


我們的身體一般是根據胃裡的食物製造胰島素,尤其是糖份。我們的基因結構是在我們一年攝取20茶匙的糖分時所演化的。那表示人體的胰島素反應是針對遠遠低於現代人所攝取的糖分。  


可憐的身體只能以原有的方式來因應我們新的低脂、高度加工與精製的食品,不斷製造大量胰島素以因應過量的糖分。  


最後我們變成對血液內的胰島素產生抗性,就像對藥物產生抗藥性一樣。身體需要愈來愈多的胰島素,才能完成原本少量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因此我們的胰島素分泌系統失控地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進入人體。



胰島素對大腦、身體與健康的實際影響:


*現在我們確認胰島素是許多反應過程的重要轉換站--或是控制荷爾蒙。那是一種重要的儲存荷爾蒙脂肪倉庫。


*胰島素也會干擾情緒與行為,例如沮喪、恐慌症、焦慮、失眠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雖然盡力減肥,只要胰島素居高不下,減重就注定是一場敗仗。因為胰島素對大腦的作用就是胃口大開,尤其是渴望甜食。


*胰島素增加LDL膽固醇,減少HDL膽固醇,提高三酸甘油酯與血壓。胰島素抗性造成50%的高血壓通報案例。


 




  • 胰島素讓血液變得黏稠,阻塞風險更高,導致心臟病與中風。
  • 胰島素刺激癌症細胞的生長。
  • 提高發炎與氧化壓力,讓大腦老化,導致所謂的第三型糖尿病(也稱為阿茲海默症)
  • 因為糖分的攝取會減少維他命B6與葉酸,因此胰島素也會增加同半胱氨酸,然後讓甲基化反應列車脫軌,大腦因而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更多的大腦傷害。
  • 胰島素也會造成性荷爾蒙的問題,導致不孕、毛髮生長在不該長的地方,該濃密的地方卻稀稀疏疏、痤瘡、男性的低睪丸酮等問題。

哈佛大學與布朗大學丹尼斯薩爾科(Denis Selkoe)與蘇珊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 )博士的創新研究已經證明,胰島素抗性(也稱為前期糖尿病)是啟動大腦受損連鎖反應的主要因素,讓一半以上八十幾歲的老人喪失記憶,形成阿茲海默症的診斷。


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4,一份為期五年,針對2632名男性與女性所做的研究,發現那些有新陳代謝症候群(或胰島素抗性)與發炎症狀的人,認知功能急遽衰退。


 


一份針對年輕男性的芬蘭研究,發現胰島素抗性最嚴重的人,陷入重度沮喪的風險幾乎高達37



一些簡單的飲食改變、做做運動、放鬆一下,以及一些營養補充品,就能完全矯正與逆轉胰島素抗性,以及對身體與大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


 


平衡血糖與改善胰島素抗性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且其效果是相當驚人。大部分的研究顯示只要規律的散步,就足以預防認知的衰退與失智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睏醫師動手術 研究:病人安啦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5/23 19:03







(路透紐約23日電)把你的心臟交給昏昏欲睡的外科醫生聽起來也許很恐怖,但根據1項加拿大研究,這沒什麼好擔心的。



這項發表於「外科醫學誌」(Archives ofSurgery)的研究指出,逾6年來,安大略(Ontario)倫敦健康科學中心(London Health Sciences Centre)病患的手術,不管是由充分休息的外科醫師或睡眠少於3小時醫師操刀,都同樣成功。



參與這項研究的倫敦健康科學中心的朱(MichaelChu)心臟外科醫生表示:「這肯定會令大眾安心。」



朱醫師表示:「他們不需擔心外科醫師睡眠不足。」



這項研究結果,助長長期以來對於是否能信任紅眼醫師、進行需要敏捷思考和高度靈巧的攸關生死手術爭論。



一些研究顯示,缺乏睡眠會導致腦力和手部技巧下滑,目前尚不清楚這會如何影響醫師在手術室的表現。中央社(翻譯)



記得以前還在醫院實習的時候,一個晚上睡不到4-5個小時是常事,白天精神多少也會受影響,在外科實習時,除了病房的常規事務要作以外,還得上手術台跟刀(跟著開刀),對實習醫師來說,跟刀是最煎熬的事,因為住院醫師跟刀可以學習資深的醫師開刀的方法,還可以提問,大部分的實習醫師還不知道自己以後要作哪一科,因此跟刀只能幫忙拉勾,或者幫忙跑腿,跑腿還好,動一動不會想睡,但拉勾常常一個動作固定很久,加上好的位置輪不到實習醫師來佔,因此打瞌睡的機會不時會出現。當時常在心理佩服這些外科醫師為何手術台可以站那麼久也不會想睡或者打瞌睡。直到有一次,在一般外科實習快結束了,跟闌尾炎的刀也有好幾次,住院醫師看我表現還算積極,診斷也確定不是複雜的病例,因此上了手術台之後,把手術刀交給我:今天你主刀,我是助手,現在開始。聽到這句話,整個精神馬上為之一振,無聊瞌睡感全消,腦海中迅速回想過之前跟刀時,學長的手術程序,一個接一個步驟執行下來,雖然收尾是住院醫師學長來執行,但這樣的經歷讓我瞭解,主刀的醫師是不可能打瞌睡的。這也可以從最近加拿大的臨床統計研究獲得驗證:


安大略(Ontario)倫敦健康科學中心(London Health Sciences Centre)病患的手術,不管是由充分休息的外科醫師或睡眠少於3小時醫師操刀,都同樣成功。這項研究結果,助長長期以來對於是否能信任紅眼醫師、進行需要敏捷思考和高度靈巧的攸關生死手術爭論。


最後插個題外話,我在實習時曾聽到一位外科醫師說過:雖然外科醫師的平均壽命跟其他科醫師來相比來得短,但清醒時間是一樣的(睡眠時間少),所以並沒有差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喪子之痛 劉醫師批疫苗政策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3/26 13:54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6日電)全國防疫專家會議今天登場,多名醫界人士砲聲隆隆,疑因接種H1N1新型流感疫苗死亡的劉小弟之父劉錦成醫師,以受害者家屬質疑兒子死因判定,也批評疫苗政策讓民眾沒信心。



這場由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歐巴馬基金會主辦的「全國防疫專家會議」,上午第2場邀請的與談人士,都是經常投書媒體的醫界意見領袖,其中包括梧棲童綜合醫院婦癌科主任劉錦成。



輪到劉錦成發言時,他第1句話就是「我等這1天很久了」、「我是以疫苗受害者家屬身分前來」。他說,天底下沒有完全安全有效的疫苗,政府的疫苗政策沒有考慮民眾的想法,結果就是讓民眾對疫苗政策沒信心。



他表示,他兒子劉小弟死亡迄今15個月,法官沒有開庭審理,他也看不到劉小弟檢體送交美國疾病管制局檢驗的報告,「我完全不相信兒子死因是感染B19微小病毒」。



劉錦成質疑,自己親自照顧兒子33天,不論是病毒抗體反應、還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診治兒子時的報告,和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引用美國報告聲稱的B19微小病毒,並不相同。



台下聽眾、成大醫院副院長、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起身說,從病程發展、病歷與用藥紀錄,可推測劉小弟在接種疫苗前即感染B19微小病毒,但因全案進入司法程序,病歷被封鎖,醫界無法以病理討論會方式釐清劉小弟死因。



蘇益仁指出,劉小弟發病時,初診診所使用類固醇壓抑病症表現,使得劉小弟體內病毒量大增,停用類固醇後,免疫系統反彈,引起類似幼年性風濕病的皮膚病變,轉診醫院又投以類固醇,病毒量再度增加;如此可以解釋劉小弟死亡時,器官組織均檢出大量的B19微小病毒。



  座談會的尾聲,變成病理解剖專家回應受害者家屬質疑,直到有人發言認為不宜做病例個案討論,才結束談話,劉錦成不多做停留,說完要說的話即離開會場。



其他與談者也批評政策,高雄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教授李道真批克流感展延期限,衛生署拿不出羅氏藥廠的藥效保證;和信醫院副院長謝炎堯質疑疫苗風險與效益是否相當;家庭醫學會秘書長李汝禮認為,防疫人員講的民眾聽不懂,民眾想的官員不清楚,溝通出誤差。1000326





今天看到全國防疫專家會議的新聞,最讓人矚目的莫過於一位醫師在會議中發出的深沈的抗議,一般大眾看不到這位醫師及其他專家不同論點的爭議點何在。在此我僅就新聞提到的內容及個人覺得有待釐清的部分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1.B19這種病毒是在一般人身上都可以找到的低危害性病毒,除非在免疫有缺失的人身上,才可能會有致命的危害,例如愛滋病等等。


2.重點到底是這位小弟弟去世前身體有大量的B19病毒,還是因為之前的疫苗注射導致這位小弟弟的免疫系統大亂?當醫師的父親堅信是新流感疫苗注射點的火。


3.就算是接種疫苗之前,小弟弟的身上即有B19病毒,但他原本的免疫系統到底能不能應付?他的父親認為可以,是疫苗讓他免疫系統混亂而導致後來的結果。若把爭議點放在是否是B19病毒的危害,就容易失去原本的焦點。


4.不管外來疫苗或是國產疫苗,都沒有標準的臨床三個階段的完整測試,儘管當時有其緊急的時空背景,但是緊急上架,沒有完整的安全測試報告是事實。主管當局當時為了政策上的配合,細心的人會注意到當局對這些事實甚少正面回應。


衷心希望類似的悲劇就此為止,但是如果之後有像H1N1的疫情恐慌再發生,主管當局對此次疫苗引發的爭議及疑點的處理不能讓專業人員及一般人民信服,恐怕之後有些後續的爭議會再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研究:無名指比食指長 較易感冒



東森新聞 更新日期:2011/03/02 15:08







手指的長短跟健康有關係嗎?英國報導英國生物學家研究指出,無名指比食指長者,容易罹患關節炎、感冒,真的是這樣嗎?國內醫師持保留態度,認為參考就好。


手紋看運勢,手指看健康?英國研究指出無名指以及食指的長短,可以用來預知健康狀況。像是量一量食指、無名指長度,如果無名指比較長容易罹患關節炎、感冒,甚至厭食症、自閉症。反之食指比無名指長的話,35歲到75歲女性容易罹患乳癌,男性則比較可能五十歲前心臟病發。


民眾:「手指頭長短是天生的,有的人鍛鍊的呢!對不對!不可能有這種東西,我不相信有這種東西!」民眾:「天生手指頭就是有長短!」記者:「跟健康會有關嗎?」民眾:「應該沒有啦!應該不會啦!」


多數民眾認為不可思議,不過國外研究認為食指、無名指長短,跟胎兒時期吸收雌激素多寡有關。甚至有食指長度較長,語言能力會比較佳,罹患癌症機率低。而無名指較長的話數學能力佳,有商業頭腦等說法出現,真的是這樣嗎?家醫科醫師何一成:「到現在還沒有說一個確切的機轉去說明,所以現在這樣的趨勢也不是說那麼的明顯、那麼大,做為參考就可以了。」


國內醫師認為是有趣研究,但現在難以定論參考就好,因為健不健康,恐怕還是跟後天飲食習慣、生活作息關聯性比較高。




您的無名指比食指長嗎?最近英國的生物學家觀察統計發現:


無名指比食指長,較易罹患關節炎、感冒,因胎兒時吸收的女性或男性荷爾蒙多寡,會決定手指長度,而荷爾蒙會影響罹病機率。食指與無名指熟長贖短決定的關鍵,主要是因為胎兒約八至十二周時,接觸到的荷爾蒙會影響腦部、心臟與其他器官發育,女性荷爾蒙如雌激素會促進食指生長,男性荷爾蒙如睪固酮會促進無名指生長。


更進一步的數字分析顯示:


無名指較長者,膝蓋、髖骨及手指關節炎機率較高,也較易罹患厭食症、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另因睪固酮會降低免疫力,罹患感冒、德國麻疹機率較高;雖較不易染上吸菸惡習,但喝酒機率高。

總結一下:


無名指比食指短:
易患疾病:乳癌、子宮頸癌、心臟疾病、暴食症、花粉熱、氣喘、過敏
其他相關性:男性較不易罹患攝護腺癌


無名指比食指長:
易患疾病:關節炎,特別是膝關節、厭食症、感冒。
其他相關性:較不易染上抽菸習慣、較可能成為運動員、 較可能酗酒。


提醒大家:這些純粹是醫學統計數字的分析,食指跟無名指哪根長,也只是提醒我們可能有何種體質而已。真正健康關鍵還是操之在己,尤其是生活及飲食習慣的影響還是最重要。有基因不一定會發病,關鍵是我們有沒有提供發病的環境給身體。過去,我也曾舉一個女醫師自身的例子,原本她的家人就有人愛喝酒,有一次她跟同事聚餐,喝多了,不但沒醉,還感覺有欣快感。等她一覺醒來,分析自己極可能有酒癮的基因,為了徹底斷絕這種可能性,她下定決心從此不再碰酒,因此之後也完全沒有成為酒癮患者的疑慮,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診斷狂牛症 英開發精確驗血法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2/03 12:11



(路透倫敦3日電)英國科學家已經做出一種最精確的血液測試原型,可以測出人類罹患狂牛症的形式,並且表示這項研究會改變這種腦部病變的診斷和監測方式。



雖然這種原型還處於初步測試階段,但已經比先前的方法更敏銳10萬倍。科學家說,新方法可以偵測出血液中很小的庫賈氏症(vCJD)粒子,也就是俗稱的普恩蛋白(prion)。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普恩蛋白醫學研究中心的傑克森(Graham Jackson)說,雖然還需要更廣泛的研究證實效果,但這種方法是能夠早期診斷出疾病的最佳冀望。



他說,未來會讓醫生對所有感染庫賈氏症的人都進行監測,瞭解有多少人是沒有發病的帶原者,避免這種疾病交互轉換。



庫賈氏症在1990年中期出現,是一種人類的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通常稱為狂牛症。



專家表示,狂牛症平均全球每年每100萬人有一人染病,但是普恩蛋白可能會潛伏在人體超過50年才發病。



在這段期間,庫賈氏症的帶原者可能會傳染給他人,比較可能的是透過輸血或醫療儀器,因為普恩蛋白很容易附著在金屬表面上。中央社(翻譯)



狂牛症的致病原因及症狀,跟一般的病毒及細菌傳染途徑不同,讓我們複習一下這種疾病的相關內容:


普利昂蛋白在人體內潛伏的時間甚至長達五十年,CJD典型的症狀包含快速進行性的失智(痴呆),記憶力喪失、人格改變及幻覺等等。通常也伴隨了語言功能失衡、肌震顫、步態失衡、姿勢僵直、及癲癇發作等等。發病的時間每個人不太相同,有些症狀甚至可長達數年。會導致死亡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普利昂蛋白導致的腦部神經死亡所導致的海綿狀腦病變。


一直以來,狂牛症的診斷都必須等待患者病發,有明顯的狂牛症症狀以後,才能做相關的身體檢查,然而木已成舟,在醫療上完全沒有實際的治療甚至是控制方式,因此儘管這類疾病發病率及傳染性不像病毒或是細菌的傳染效率,然而只要一旦發病,就幾乎是被判定為絕症,所以,如果在檢查上能夠有所突破,醫療救能對那些在體內早已有普利昂蛋白的人做適度隔離。如果英國最近找到的最新檢測方式能夠提早偵測出身上帶有普利昂蛋白的人,接下來的隔離治療才有機會執行,這至少是減少狂牛症發生率的關鍵作法。對原文資料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


http://noticiadesalud.blogspot.com/2011/02/blood-test-for-vcjd-could-identify.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析:服止痛藥 心臟病機率增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1/12 13:08



(路透倫敦12日電)今天公布的一項評論報告發現,服用止痛藥可能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



  研究提到的止痛藥,包括一般止痛藥如ibuprofen、diclofenac及如輝瑞藥廠(Pfizer)、默克製藥廠(Merck)及瑞士諾華製藥集團(Novartis AG)生產的專利止痛藥。



瑞士伯恩大學(Bern University)科學家分析31項試驗數據,這些實驗中逾11萬6000名參與病患服用naproxen、ibuprofen、diclofenac、輝瑞製藥藥品學名為Celecoxib的「希樂葆膠囊」(Celebrex)、默克的萬克適錠(Arcoxia)、瑞士諾華藥廠的Prexige等,或安慰劑,以評估這些藥品對心臟風險。



研究藥物包括傳統非類固醇止痛劑(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s)及新一代非類固醇抗炎藥環氧(酉每)抑制劑(COX-2 inhibitiors)。



服用止痛劑的人發生心血管問題的絕對風險雖低,但和服用安慰劑病患對照,發現這些藥物確實會產生「重大風險」。



英國醫學期刊(BMJ)報導這項新發現,科學家表示,和服用安慰劑組對照,默克藥廠的「偉克適」(rofecoxib)及lumiracoxib使心臟病風險倍增,同時服用ibuprofen中風比率更高出逾2倍。



默克的「萬克適錠」及學名藥diclofenac則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多出約3倍。中央社(翻譯)



當我們談到目前使用非常廣泛的止痛劑,包含NSAID(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以及比較不傷腸胃的新一代止痛藥物環氧酶抑制劑(COX-2 inhibitors),不管是在醫院的醫師處方,以及電視上大力廣告的藥品,對現代醫學而言,止痛消炎藥物,使用範圍真的很廣泛。


以傳統的止痛藥(NSAID)來說,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腸胃反應及腎臟負擔,在醫院腸胃科常常可以看到長期服用止痛藥導致的腸胃潰瘍,根據估計,使用NSAID這類藥物的患者,大約有10-20會出現消化不良,單單在美國,每一年估計有103000的患者因為服用NSAID止痛藥產生後遺症而住院,而因此死亡的病患數達16500,其實這樣的悲劇是可以預防的,過去曾有醫師對這些病例做過研究,驚訝地發現,大約有42%的患者被開立了不必要的止痛藥處方:


Green, Ga (2001). "Understanding NSAIDs: from aspirin to COX-2". Clinical cornerstone 3 (5): 50–60. doi:10.1016/S1098-3597(01)90069-9. ISSN 1098-3597. PMID 11464731.


止痛藥本身會和許多藥物有交互作用,以這種經常被開立的合成抗生素喹諾酮(quinolone)來說,兩者如果併用,極容易出現中樞神經的副作用,例如癲癇等等狀況:


Bayer HealthCare Pharmaceuticals Inc (September 2008). "CIPRO (ciprofloxacin hydrochloride) TABLETS CIPRO,(ciprofloxacin*) ORAL SUSPENSION" (PDF). USA: FDA. http://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2008/019537s68,19847s42,19857s49,20780s26,21473s24lbl.pdf. Retrieved 31 August 2009.


早在2006年,就有臨床研究發現:服用止痛藥(不管NSAID或者是COX-2抑制劑)跟服用安慰劑的病例相比較,會增加80%的心肌梗塞的風險:


 Kearney, Pm; Baigent, C; Godwin, J; Halls, H; Emberson, Jr; Patrono, C (June 2006). "Do selective cyclo-oxygenase-2 inhibitors and traditional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crease the risk of atherothrombosis?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Free full text).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32 (7553): 1302–8. doi:10.1136/bmj.332.7553.1302. ISSN 0959-8138. PMID 16740558. PMC 1473048. http://bmj.com/cgi/pmidlookup?view=long&pmid=16740558.


對沒有心臟病的病患而言,NSAID這類止痛藥,其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倍增,如果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服用NSAID這類止痛藥則會增加10倍的心臟衰竭風險,根據臨床上的估計,大約有20%的充血性心臟病與止痛劑服用脫不了關係:


Page, J; Henry, D (March 2000). "Consumption of NSAI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elderly patients: an underrecognized public health problem" (Free full text).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0 (6): 777–84. doi:10.1001/archinte.160.6.777. ISSN 0003-9926. PMID 10737277. http://archinte.ama-assn.org/cgi/pmidlookup?view=long&pmid=10737277.


假使,病患本身已經有心臟衰竭,還服用這類止痛藥,會大大增加死亡率,有些藥物甚至會增加到2.1倍(例如Diclofenac,廣告俗稱的大顆粉圓):


 Gislason, G. H.; Rasmussen, J. N.; Abildstrom, S. Z.; Schramm, T. K.; Hansen, M. L.; Fosbol, E. L.; Sorensen, R.; Folke, F. et al. (2009). "Increased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9 (2): 141.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08.525. PMID 19171810. 


最近,瑞士伯恩大學(Bern University)科學家分析31項試驗數據,這些實驗中逾11萬6000名參與病患服用naproxen、ibuprofen、diclofenac、輝瑞製藥藥品學名為Celecoxib的「希樂葆膠囊」(Celebrex)、默克的萬克適錠(Arcoxia)、瑞士諾華藥廠的Prexige等,或安慰劑,以評估這些藥品對心臟風險。結果發現:


和服用安慰劑組對照,默克藥廠的「偉克適」(rofecoxib)及lumiracoxib使心臟病風險倍增,同時服用ibuprofen中風比率更高出逾2倍。默克的「萬克適錠」及學名藥diclofenac則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多出約3倍。因此,有心臟病風險的患者,不管是醫師開立的止痛藥或者自行去購買,都須十分小心,提醒大家注意。不想靠藥物來緩解疼痛,減輕相關心血管疾病、腸胃及腎臟相關風險的人,可以和我多多討論非藥物的改善止痛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藥"命! 感冒熱飲+藥丸恐爆肝

更新日期:2010/12/29 14:37

最近天氣冷颼颼,不少人都感冒了,但提醒您吃藥真的要小心。很多民眾會自己購買感冒熱飲或散劑服用,如果覺得效果不好,還會再吃一顆感冒藥,但醫師警告,感冒熱飲也是藥,如果一天服用四次再吃感冒藥的話,可能會造成猛爆性肝炎。



你感冒了嗎?現在很多人稍稍咳嗽感冒不舒服想省事,就自行泡個甜甜的熱飲,以為就會舒緩,結果發覺感冒好像沒有改善,反而愈病愈重,於是再吞同樣含有乙醯氨酚的感冒藥丸,小心會變成猛爆性肝炎。毒物科醫生就說,這些含有乙醯氨酚的感冒藥,一天不能超過2000毫克的量,所以醫生開藥才會在三餐飯後和睡前,四次,一次500MG。,控制在安全劑量範圍,但如果民眾自己當醫生,每天多喝一包感冒熱飲當飲料喝,不只不會好更快反而造成肝中毒,嚴重到昏迷,結果治病變成奪命。



最近天氣變化大,許多人不小心傷風感冒,為了要幫助感冒快一點好,常會找一些電視上透過名人代言的感冒成藥來幫助症狀舒緩,甚至想讓感冒快一點好,以學理來說,感冒藥只是緩解症狀,並無法縮短病程,因此想要靠這些感冒成藥來幫助自己的感冒早點復原,其實是被廣告誤導了,而且喝過量還可能造成肝衰竭而爆肝,不可不慎!


有人發現感冒熱飲的味道還不差,如果自以為多喝幾杯,感冒會比較快好,當心其中潛藏的致命危險,也就是普拿疼這個成分,普拿疼是商品名,其學名是是乙醯氨酚,這是讓體內肝臟重要的抗氧化物質穀光甘肽快速流失的藥物,許多成藥喜歡添加,因為既能陣痛也能解熱(退燒),然而對身體的毒性往往超過一般人的想像。


穀光甘肽是體內對抗毒素、發炎與自由基的最後防線。人體製造與維持大量穀光甘肽的能力,幾乎是從所有慢性疾病中復原所必要的,也是預防疾病與維持最佳身心狀態的根本。那麼, 穀光甘肽到底是什麼?


它對人體有何作用?我們要如何得到更多?它與甲基化與硫酸鹽化反應列車有何關聯?


穀光甘肽是非常簡單的分子,可以由人體不斷地製造。穀光甘肽是結合蛋白質或氨基酸的三種簡單基本成分所組成的半胱氨酸(cysteine), 甘胺酸(glycine)與麩醯胺(glutamine)


 


而它的力量之鑰是其中所含的硫 (SH) 化學成分。這種硫分子的作用就像捕蠅紙一樣,會黏住體內所有不好的物質,從自由基到汞與其他重金屬等毒素。把它想像成體內的UPS FEDEX快遞系統,將所有不好的物質打包,並透過尿液與糞便排出體外。


我們從含硫的食物中製造穀光甘肽大蒜與洋蔥、十字花科蔬菜、蛋黃、以及大部分的蛋白質。這些都含有一種氨基酸,稱為半胱氨酸(cysteine),是製造穀光甘肽的基本成分。   多補充一些氨基酸,例如像甘胺酸(glycine)與麩醯胺(glutamine),以及一些維他命 (B6 B12與葉酸),這樣一來,神奇的甲基化與硫酸鹽化反應列車就會迸出一些穀光甘肽分子。


 


以下為普拿疼在人體肝臟的代謝反應過程的圖解,普拿疼的代謝物會和GSH(穀光甘肽的縮寫)結合而消耗,請大家一併參考。



最後提醒大家,根據多篇發表的醫學期刊證實鋅離子具有阻止病毒入侵黏膜的作用,有效防止病毒擴散,因此在感冒初期,鋅離子能扮演阻止感冒病毒入侵和擴散,進而達到防治感冒的效果,主要的原理就是鋅離子帶正電荷而感冒病毒本身帶負電荷,當大量的鋅離子向磁鐵一樣吸附在感冒病毒表面,病毒無法與身體細胞的ICAM(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受體結合,造成病毒無法入侵進而擴散,因此可藉此防治感冒。此外,研究也顯示,若能在病毒入侵的48小時內大量服用鋅離子,則可縮短感冒病程達42%,因此真正想幫助自己預防感冒或者縮短感冒病程,不妨多多利用鋅離子來幫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含辛抗寧成分止痛藥可能增加服用者自殺念頭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06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止痛藥容易讓人想自殺?德國魯爾大學研究發現,含辛抗寧(Ziconotide)成份的止痛藥可能讓服藥患者自殺念頭增多,尤其是本來就飽受精神病、身心疾病困擾的患者更受影響。



辛抗寧是一種合成芋螺毒素,研究發現,這種成分不但會抑制疼痛刺激傳輸,也會讓患者心情變差,患者更加無法控制焦慮情緒,變得更衝動,如果心理狀態很脆弱的人,容易出現自殺念頭。建議精神、身心疾病患者使用這類藥物時,家屬與醫療人員一定要多注意、關心患者心理狀態,慎防患者自殺。



這項研究發表於「疼痛」醫學期刊(Pain)。研究計畫主持人疼痛醫學教授克裡斯多福‧梅爾(ChristophMaier)舉例,一位39歲女性患者因背痛接受疼痛治療,治療時間達14年,20年前曾罹患憂鬱症,懷孕後曾企圖自殺。



這位女性背痛患者接受辛抗寧療法兩個月後,一直抱怨自己越來越想自殺,且出現幻覺、心思混亂和局部失憶等精神疾病副作用,這些精神症狀還引起兩次嚴重車禍,患者可能意圖自殺。



醫師讓患者停止使用這類藥物,兩周後,患者的幻覺症狀、自殺念頭逐漸消失。



研究人員建議,有精神疾病病史,或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患者如果需要接受辛抗寧療法,醫療人員要多追蹤、觀察患者心情、精神起伏,以避免發生自殺悲劇。



辛抗寧(Ziconotide)是一種合成芋螺毒素,在醫療上被歸納為非鴉片及非類固醇類的止痛劑,用於治療嚴重及慢性的疼痛。由於這種藥物不只用於口服,而且還有靜脈及脊椎內注射使用,這種既昂貴又具有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在臨床上缺乏相對的臨床安全評估,因此也常引起相關醫療專業人士的質疑與擔心:


 "Medscape".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510621_7. Retrieved 2007-12-21. 


而在處理難治型的疼痛和慢性疼痛時,這種藥物往往與嗎啡一起並用,這不僅違反疼痛治療原則,也往往增加了藥物依賴的危險性:


Klotz U (2006). "Ziconotide--a novel neuron-specific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for the intrathecal treatment of severe chronic pain--a short review". 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 44 (10): 478–83. PMID 17063978. 


在臨床上使用常見的副作用包含頭暈、噁心、意識模糊及頭痛等現象,其他像虛弱無力、肌肉張力過高、肌肉失張、視力異常、厭食、嗜睡、站立不穩及記憶力問題都是曾出現的臨床使用現象。其他較少但是更嚴重的副作用,包含幻覺及自殺的想法、憂鬱、腦膜炎及癲癇,在使用的臨床案例上都曾出現過。因此,過去曾被診斷有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憂鬱或者躁鬱症的人,都不建議使用此藥。即使沒有以上精神疾病的病史,辛抗寧使用還是必須謹慎,因為憂鬱及自殺的風險仍然存在:


Maier C, Gockel HH, Gruhn K, Krumova EK, Edel MA (October 2010). "Increased risk of suicide under intrathecal ziconotide treatment? - A warning". Pain. doi:10.1016/j.pain.2010.10.007. PMID 21041028. 


在德國研究人員的研究資料中,也提出他們臨床個案的觀察與發現:


一位39歲女性患者因背痛接受疼痛治療,治療時間達14年,20年前曾罹患憂鬱症,懷孕後曾企圖自殺。這位女性背痛患者接受辛抗寧療法兩個月後,一直抱怨自己越來越想自殺,且出現幻覺、心思混亂和局部失憶等精神疾病副作用,這些精神症狀還引起兩次嚴重車禍,患者可能意圖自殺。醫師讓患者停止使用這類藥物,兩周後,患者的幻覺症狀、自殺念頭逐漸消失。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


有精神疾病病史,或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患者如果需要接受辛抗寧療法,醫療人員要多追蹤、觀察患者心情、精神起伏,以避免發生自殺悲劇。



辛抗寧成分最早就是從上圖這種生物萃取出來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志良出新招 健保支付「論人計酬」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9/25 04:11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醫院靠照顧疾病賺錢,把病治好反而沒錢賺,衛生署長楊志良提出新的「論人計酬」支付制度,希望病人越健康、醫院賺越多,讓良醫得到應有回饋,現已開放醫院提出申請,希望最快明年展開試辦。



最快明年展開試辦



楊志良昨在衛生署網站發表文章指出,現今醫療制度讓醫師錯亂,即便病人恢復健康,若病看太少、檢驗開藥太少,醫師收入卻變少;如果民眾都生病,醫院賺大錢,卻不見得對民眾有好處。



鑑於預防保健工作做得越好,民眾少生病,醫師卻得不到應有回饋,楊志良提出「論人計酬」制度,現已擬定草案,鼓勵醫院跟病人進行衛教,讓病人採取正向行為,把病人照顧得越好,醫院賺越多。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表示,論人計酬方案是以某一地區的責任醫院去結合多家醫院、診所,由此醫療群專責該區居民的醫療照護,對民眾來說,就醫的方式不變,可自由選擇去哪家醫院看病,也不必先登記,患者原先的就醫權益不受影響,醫院也不能拒絕患者就醫。



現行健保支付制度,是根據醫院申報的費用給予給付,但論人計酬制度則反其道而行,先把今年預估的虛擬總額付給以某一責任醫院為首的醫療群,若病人因健康而少開藥、檢查、住院而減少醫療支出,剩餘總額將以高比例,提撥做為醫院分紅盈餘。



減少醫療支出就賺錢



楊志良指出,以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整合照顧為例,醫院透過公衛護士做衛教,病人因為飲食控制、正常作息、用藥、以及運動,逐漸改變生活習慣與行為,疾病獲得控制,醫療支出減少了,省下來的錢就是醫院賺來的。



楊志良透露,目前已有三家醫院有意參與,北部一家、南部兩家,預計明年一月試辦。醫學中心因服務範圍太廣,實施此制度的難度較高,地區醫院、區域醫院以及基層診所則可互相結盟,或者單獨做。



衛署醫院管理委員會執行長黃焜璋表示,台北、桃園、屏東、基隆等署立醫院正在評估是否加入此試辦計畫。



過去我在一本書看過一千多年以前的醫師如何看病及收費的故事。當時的醫師看病不能先收費,而是要把患者治好,才能收到酬勞,因此醫師無不絞盡腦汁,除了症狀舒緩之外,還要對患者衛教,教導正確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所有的治療,無不是希望病人趕緊痊癒,因此,當時的醫師的用來和患者交換的產品就是恢復健康,這跟現代的醫療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國外先進國家醫療支出的狀況不用說是一直攀升,健保費用在各種調控下,費用支出年年增加也難以抑制。


最近衛生署署長為了鼓勵把病看好的醫院及醫師,推出論人計酬的計畫,也就是幫助患者藥物減輕,醫療費用支出減少,相對來說,醫院的相關藥、衛材及人力付出成本也減少,卻可以把原本設定的總額的餘額當成獎金來優先提撥表現優秀的醫療院所,這實在是很棒的構想,如果這種方案能夠廣為執行,不僅對健保支出的控制會更簡單、同時看病民眾的健康更可以得到實質的提升,醫院也不會因為少看病人而沒有收入,醫師也會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檢查及相關醫療措施,大大減少病人的負擔,實在是一舉四得的政策。有兩方面對這種方案會難以接受,第一是藥廠,因為減少看病,藥量會減少,其次是靠藥價差來賺取院所收入的醫院,藥開得少,藥價差的收入自然少,藥價差高、開藥多、門診人次多的醫院,考量獎金與原本藥價差的收入,如果藥價差收入高,自然對新政策無太大興趣,故衡量實際狀況很多醫療院所不想加入,與此關係甚大。


不管如何,這個多方得利的政策值得我們喝采,期待有更多的醫療院所能加入,幫助就醫的民眾更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手的握力跟走路速度 透露人的健康狀況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9/14 18:35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握力,從椅子上站起來的速度,以及走路速度,能透露這個人的健康狀況。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對幾萬名60歲以上的人,進行30多項體能測驗,瞭解他們的死亡風險。調查顯示,手的握力最小的人,比手的握力大的人,死亡率高出六成七;從椅子上站起來時,最緩慢站起來的人,比快速站起來的人,死亡率高出一倍;走路最慢的人,比走路最快的人,死亡率高出三倍。



這份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的報告說,雖然他們研究的人,都是60歲以上的人,但對於60歲以下的人,一個人手的握力大小,似乎也跟壽命長短成正比。



最近英國倫敦大學針對幾萬名60歲的人作三十多項的體能測驗,結果發現有些體能測驗與死亡率呈現相關的數據,例如握力,研究顯示握力最小的人比握力大的人,死亡率高出6成7;從椅子上沾起來,速度最慢的人比快速站起來的人,死亡率高出一倍;走路最慢的人也比走路最塊的人,死亡率高出三倍。


所以平常運動,保持肌耐力及反應速度,不要讓身體體能退化也是保健的關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減肥藥諾美婷恐增心臟病風險


路透 更新日期:2010/09/02 13:56



(路透華盛頓1日電)由亞培大藥廠(Abbott Laboratories)贊助的研究提出更多詳細證據,指亞培的減肥藥諾美婷(Meridia)會增加心臟風險。這項研究引發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倡者和其他人士再次呼籲,將這款藥物下架並禁止販賣。



被稱作SCOUT的上市後觀察臨床試驗最終數據今天公布,研究顯示,已經有心臟病的人服用諾美婷,會增加心臟病發和中風的風險。服用這種藥物的病患平均可減重4公斤。



研究顯示,比起服用對照用安慰劑的患者,服用諾美婷的患者會增加16%的心臟問題風險。研究表示,雖然服用諾美婷的患者血壓和心跳速度都會上升,但死亡風險不會增加。



心臟病學家柯夫曼(Curfman)說:「這種藥物是希望透過減重防止心臟疾病。但它卻反而引起更高風險。」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顧問小組將於9月15日對這種藥物進行討論。中央社(翻譯)



諾美婷(sibutramine)這種中樞神經食慾抑制劑,早在2009年11月20日,FDA早有警語提醒使用者,主要內容是本身有冠狀動脈疾病、充血性心臟病、心率不整或者中風病史的人,應避免使用這種藥物:


 Early Communication about an Ongoing Safety Review of Meridia (sibutramine hydrochlorid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November 20, 2009


最近由諾美婷的原廠,也就是亞培大藥廠所贊助的臨床研究證據顯示:諾美婷的使用會增加心臟風險,尤其是有心臟病的人服用,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之前歐盟的藥物管理當局根據六年的追蹤研究,儘管死亡風險沒有提高,然而中風及心臟病的風險的確明顯升高,在2010年1月21日已經讓諾美婷在歐洲下架,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考:


 Press Releas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January 21, 2010


之前我在部落格也曾專文討論諾美婷,有興趣的人可以對照: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671


這顆藥到底會不會在美國下架,9月15日FDA會由專家顧問開會討論來做最後決定。不過經過比較,大家對於藥物及食品的規範認定,也可以大概略知一二,也就是歐盟的標準通常會來得高一些。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有幾個網友及朋友在詢問,因為他們想看我之前受邀到公共電視的爸媽冏很大的節目重播:第132囧 6/3(四)電視購物超迷人 爸媽也瘋狂!


有興趣的人不妨試試以下的連結:


http://mytube.ebookdiy.com/?cmd=dav&id=151&tid=1275541200&cat=en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吃威而鋼 國外研究「1/3男性重聽」


TVBS 更新日期:2010/05/23 12:05 張靖玲







吃威而鋼等壯陽藥,恐怕會造成聽力受損?這是國外的最新研究,發現服用威而鋼等壯陽藥的男性,每3個就有1個重聽,比沒有吃藥者高出1倍;不過國內醫師說,很可能也是因為服用壯陽藥的男性,多半屬於高血壓跟糖尿病等好發族群,目前還很難判斷,到底是因為高血壓,還是因為吃威而鋼所引起的,不過有服用硝化甘油跟低血壓藥物的人,最好別同時服用壯陽藥。



書田泌尿科醫師蔡培斌:「這是樂威壯、威而鋼。」


藍色小藥丸、橘色小藥丸,有人靠壯陽藥找回「性福」,不過最新研究指出,有重聽的男性最好別碰!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找來11525人,年齡40歲以上的男性,發現有服用威而鋼的人,每3個人有1人重聽,找上國內醫師求證,認為引發聽力障礙的原因,也不排除是因為服用男性,多半是高血壓等好發族群。


蔡培斌:「高血壓或糖尿病或其他一些本身的神經病變,造成聽力障礙,或是因為服用威而鋼,基本上相當不容易去馬上判斷。」


就來看一下威而鋼的藥物說明單,在副作用這邊有一長串,確實在特殊器官這一欄,找到一小行警語,有耳鳴跟耳聾等症狀,但要說起服用威而鋼最常見的,則是頭痛跟臉潮紅。蔡培斌:「臉潮紅或臉部有脹的感覺,表示大概藥物有效,(所以反而)當作服藥的有效指標。」


不過醫師也提醒,壯陽藥服用上有禁忌,就是不能跟硝酸鹽類、硝化甘油,以及降血壓等藥物並用,總之,男性們服用前提,就是得經醫師核准,那麼吃了也比較安心。




在臨床測試中,威而剛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頭痛、潮紅、消化不良、鼻子充血、視力模糊(含畏光):


"VIAGRA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PDF). Pfizer. October 2007. http://www.pfizer.com/files/products/uspi_viagra.pdf. Retrieved 2008-08-21. 


也有一些個案服用後出現看東西都變藍色或者周邊視力喪失等等,針對視力的影響,FDA也曾在2005年正式提出相關警語:


"Viagra and vision". VisionWeb. 29 October 2001. http://www.visionweb.com/content/consumers/dev_consumerarticles.jsp?RID=85. Retrieved 2009-02-10. 


"FDA Updates Labeling for Viagra, Cialis and Levitra for Rare Post-Marketing Reports of Eye Problems".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8 July 2005. http://www.fda.gov/bbs/topics/NEWS/2005/NEW01201.html. Retrieved 2009-02-10. 


威而剛對視力造成的研究子累積相當多的報告,因此擔心服用會影響視力或這原本已有視力困擾的人,儘量不要使用威而剛這類藥物。


上市後,也有些使用的人出現異常勃起嚴重的低血壓、心臟病發、心律不整、中風、眼壓增高及突然的聽力喪失等等,因此針對威而剛這類藥物上市後的嚴重副作用臨床案例,FDA也在2007年十月也提醒大家要留意可能的聽力突然喪失:


"FDA Announces Revisions to Labels for Cialis, Levitra and Viagra".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18 October 2007. http://www.fda.gov/bbs/topics/NEWS/2007/NEW01730.html. Retrieved 2009-02-10. 


最近美國的研究人員,從11525的研究對象發現,服用威而剛這類藥物的人,中聽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一,跟沒有服用的人相比,高出了一倍。這與FDA之前的提醒,我認為是相符的,提醒大家注意。相關文獻摘要請見:


http://archotol.ama-assn.org/cgi/content/abstract/136/5/4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