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抗衰老以及癌症防治怎麼作? (3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吃素加吃魚 大腸癌風險降4成

 
大腸直腸癌每年奪走近5千條人命,如何健康吃、降低罹癌風險,成為民眾關心的課題。美國最近一項大規模研究指出,和吃葷的人相比,健康吃素搭配吃魚的民眾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可以降低43%。專家建議民眾平常除了多吃蔬果、多運動之外,可健康吃素搭配吃魚,是避免大腸癌的好方法。

隨著國人飲食西化、肥胖比率提高,大腸癌已經成為最多台灣民眾罹患的癌症,每年都有超過1萬人確診罹癌,如何有效預防已經成為國民健康的重要議題。

根據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最新研究指出,民眾平常如果健康吃素,大腸直腸癌的發病率比吃葷的人降低22%;但如果健康吃素再搭配健康吃魚,發病率可以降低43%,是只有吃素者的2倍之多。

鄭醫師補充:

基本上就是多吃蔬果,少吃紅肉,至於白肉,優先考慮魚肉比較健康。地中海飲食也比較接近這樣的飲食型態。

參考文獻:

Orlich MJ, Singh PN, Sabaté J, et al. Vegetarian Dietary Patterns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s.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March 09, 2015.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5.59.

http://archinte.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17493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胖婦女罹癌高 不平衡荷爾蒙引起

 
肥胖婦女罹癌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四成。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指出,肥胖婦女罹患大腸、乳房、食道、膀胱、子宮、腎臟及胰臟相關癌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員茱莉˙夏普團隊分析一千名肥胖婦女,並與千名體重正常者對照,結果顯示肥胖者在大腸、乳房、食道、膀胱、子宮、腎臟及胰臟相關癌症方面的風險高出四成。專家推測,肥胖婦女體內較不平衡的荷爾蒙可能刺激癌細胞增長,以致罹癌機率增加。研究人員認為,改變生活習,控制飲食及體重,就能降低癌症風險。

許多民眾未做過任何篩檢。

肺癌、乳癌、大腸癌是民眾相當常見的癌症,但都可能早期發現,只要願意定期篩檢。

大腸癌、乳癌早期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八、九成以上,常見的癌症篩檢包含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乳房X光攝影檢查等。

根據研究顯示,體重控制是乳癌患者重要的預後因素。早期癌症不一定有明顯症狀,癌症的預防可以從生活中做起,例如不吃刺激性或化學劑處理過的食品;維持規律的多活動的生活習慣,不過勞並積極進行體重管理;避免曝曬在危險的環境中,如吸二手菸或接觸放射性物質的照射及可能致癌的化學藥劑。同時還是要定期的接受癌症篩檢。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們提到肥胖或者代謝症候群,馬上浮現腦海的就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集中風等等後遺症。殊不知,對女性來說,肥胖會導致女性荷爾蒙增加,不正常分泌。不正常分泌會導致癌症細胞增生的機率。

肥胖真是慢性疾病甚至是致命疾病的先兆。萬不可輕忽。

http://consumer.healthday.com/cancer-information-5/mis-cancer-news-102/obesity-raises-women-s-cancer-risk-by-40-percent-study-697491.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吃一包小薯 罹癌風險增500倍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薯條、洋芋片、油條等高溫油炸食物,以及烤吐司、咖啡等烘培食品,吃多增致癌風險!國內最新研究首度證實,飲食中攝取過多的丙烯醯胺,如高溫油炸及烘培食品,會造成基因傷害。專家舉例,成人每天吃一包小薯,罹癌風險增加500倍。

台大公衛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研究所教授吳焜裕帶領研究團隊,利用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分析63名成人尿液中的丙烯醯胺代謝物含量;結果發現,日常飲食中攝取愈多高溫油炸食物,其代謝物濃度愈高,顯示長期低劑量的丙烯醯氨攝取,可能導致基因傷害指數增加。

吳焜裕強調,此研究成果,首度證實高溫油炸食物,會增加人體內的丙烯醯胺代謝物濃度,而丙烯醯胺具有神經毒性、致癌性,導致基因突變,危害生殖系統。他舉例,日常飲食中如薯條、洋芋片、油條、烤吐司及咖啡等,都含有丙烯醯胺。

吳焜裕指出,根據美國環保署資料顯示,每1公斤體重、每天攝取1微克的丙烯醯氨,其罹癌風險增加100倍,也就是說,一名60公斤成人,每天吃大約60公克的小份薯條,罹癌機率會高出500倍。

鄭醫師補充:

看完這則報導,不禁會驚呼:「是不是炸薯條、洋芋片、油條、烤土司甚至是咖啡都不能攝取了?」

其實不必太擔心,我把過去的研究資料找出來,實際狀況沒有這篇報導講得這麼嚴重。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 的 Dr. Lorelei Mucci繼2003年發表食物中丙烯醯胺與腸癌(bowel cancer)、腎臟癌(kidney cancer)、膀胱癌(bladder cancer) 的發生並無直接關聯的結果後, 其最近的研究再度顯示丙烯醯胺與乳癌的發生,並無直接相關。

Dr. Lorelei Mucci以約五萬名瑞典女性為樣本的研究發現:罹患乳癌的機率,並不會隨著丙烯醯胺攝取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的, 這些相關研究中有著驚人的逆向趨勢。文中指出:攝取丙烯醯胺最高25%的量罹患癌症的機率,居然比食用量最少的25%要低40%。 研究小組成表示,這是因為瑞典人一般日常飲食中攝取的丙烯醯胺量,並未達到能影響罹患癌症機率,以及飲食習慣有助於癌症預防的緣故。

Dr. Mucci表示,目前要做出是否丙烯醯胺會致癌的結論,仍需其他更多的研究數據來協助判定,例如日常飲食攝取丙烯醯胺對腦及神經系統的影響。 目前將丙烯醯胺歸為致癌物,是因為動物實驗的結果。但此實驗用於動物的丙烯醯胺是高劑量純化過的,而非由食物中正常攝取的,必須謹慎解讀此結果。 目前,仍未有充分證據顯示丙烯醯胺對人類為致癌物。

目前丙烯醯胺是否會致癌,其實仍無定論:

 "Acrylamid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1 October 2013. Retrieved September 2014.

那麼油炸東西可以常吃嗎?當然不。我建議大家還是少碰為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定期洗三溫暖 男性心臟卡勇

(法新社邁阿密23日電) 「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今天刊登1篇研究指出,定期去三溫暖的男性壽命較長,死於突發性心臟病發的風險也較低。

受試者為芬蘭東部2315名中年男性(42歲至60歲),研究人員探討洗三溫暖頻率,與心因性猝死、冠狀動脈心臟病、致命心血管疾病以及任何死因之間的風險。

研究對象全都有洗三溫暖習慣,只是頻率高低之差。追蹤期中值為21年。經常冰天雪地的芬蘭,洗三溫暖是很受歡迎的活動,據信有益健康和放鬆。

研究發現,每週洗2到3次三溫暖的人,心因性猝死風險比每週洗1次的人要低22%;1週去4到7次的人,風險比1週1次的人要少63%。

就冠心病而言,每週洗2到3次的人,風險比每週1次的人要低23%;1週洗4到7次的人,風險比1週1次的人要少48%。

至於死於心臟疾病的風險,每週去2到3次的人,風險比每週1次的人要低27%;1週去4到7次的人,風險比1週1次的人要少50%。

在任何死亡原因方面,每週洗2到3次三溫暖的人,風險比每週1次的人要低24%;1週去4到7次的人,風險比1週1次的人要低40%。

研究說,待在三溫暖室19分鐘以上,也比待不到11分鐘有益。

「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總編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學者瑞伯格(Rita Redberg)寫道:「雖然我們不知道較常去三溫暖的男性壽命較長的原因(無論是因為花時間在烤箱、還是放鬆時間、抑或這項生活樂趣帶來的休息與在其內培養的友誼),不過顯然花時間洗三溫暖是很值得的。

過去研究已發現三溫暖有助心臟健康,但沒有研究證實因果關係、或解釋三溫暖有益人體的原因。(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三溫緩對身體除了可以幫助血管放鬆,有利血液循環,排汗外,對身體也是一種有別於平時環境的挑戰。生於憂患對於許多身體保養來說,其實還蠻說得通的。喜歡洗三溫緩的男性,不妨持續維持這樣習慣。

參考文獻:

Laukkanen T, Khan H, Zaccardi F, Laukkanen JA. Association Between Sauna Bathing and Fatal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Events.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3, 2015.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4.8187.

http://archinte.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13072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之鑰》慢性疲勞症候群與更年期提早有關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與更年期提早報到息息相關。這或可解釋為什麼女性慢性疲勞症候群發生率比男性多兩到四倍,且多為四十多歲族群。

這項研究於昨(四)日發表在北美更年期學會(NAMS)出版的「更年期」醫學期刊(Menopause)中。

研究作者指出,透過研究結果,醫療人員也許可以了解哪些女性為慢性疲勞症候群高風險族群,並針對這些女性提供更好的治療、照護。

研究人員分析美國疾病管制署(CDC)所進行的一項長期研究,以其中八十四名慢性疲勞症候群女性與七十三名健康女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都填寫問卷,提供婦產科病史等相關資訊,研究人員觀察各項數據之後,得到上述結論。

研究人員也發現,女性若有慢性疲勞症候群,出現骨盆腔疼痛機率增加十二倍之多,不過這些骨盆腔疼痛症狀多為骨盆腔盆底功能障礙、間質性膀胱炎、大腸激躁症等造成,與月經並沒有關係。

此外,慢性疲勞症候群女性患者也較容易產生異常出血、月經時有時無等問題。這些女性患者也常因月經周期不規則、更年期不適、骨質流失等因素使用荷爾蒙藥物。

過去的研究顯示,骨盆腔疼痛、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囊性卵巢、月經異常等婦科疾病,與慢性疲勞症候群有所關聯;這是首次研究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也與更年期提早到來有關係。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性荷爾蒙異常,或性荷爾蒙提早衰退、消失,導致兩者產生連結。

研究人員也提醒,慢性疲勞症候群可能引起睡眠、記憶障礙,或引發肌肉、關節疼痛症狀,女性若有婦科疾病或有骨盆腔疼痛現象,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可能更加嚴重

鄭醫師補充:

慢性疲勞女性患者,更年期往往會提早報到,也會過早停經,這是臨床上可觀察的常態。

慢性疲勞如何與女性更年期過早扯上關連?對熟輸功能醫學的專業來說,原因不難推測。

慢性疲勞患者,其腎上腺功能往往偏低,腎上腺製造的荷爾蒙中,除了可體松(CORTISOL,習慣稱壓力荷爾蒙)偏低不足外,還有一種名為脫氫異雄固酮(簡稱DHEA,習稱抗壓力荷爾蒙)的內分泌也會偏低。DHEA會轉化成睪固酮,再轉化為雌激素,身體15%的性荷爾蒙由DHEA負責生產。若是不足,性荷爾蒙濃度必然不足。更年期提早報到,不難推論。提早停經,代表身體提早老化,萬萬不要等閒視之。

有慢性疲勞患者,最好透過相關的功能醫學檢測,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針對源頭來處理,才能真正抗老化,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Roumiana S. Boneva, Jin-Mann S. Lin, Elizabeth R. Unger. Early menopause and other gynecologic risk indicators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women. Menopause, 2015; 1 DOI: 10.1097/GME.000000000000041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茶素可殲滅口腔癌細胞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綠茶中的「沒食子酸酯化兒茶素」(EGCG)可以針對口腔癌細胞裡的特定蛋白進行作用,進而殲滅癌細胞,且不會傷害其他健康組織細胞。這項研究往後或許可以用來治療口腔癌或其他癌症。

研究作者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植物與香菇健康食品中心主任、食品科學系副教授約書亞‧蘭伯特表示,過去有些研究發現,綠茶兒茶素成份可以殺死口腔癌細胞,且不會傷及周邊正常細胞,不過沒有人知道背後原因。這次研究發現,兒茶素主要針對癌細胞粒線體作用,進一步引發細胞死亡。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分子營養學與食品研究」期刊(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研究也發現,兒茶素雖然可殺死癌細胞,卻不會傷害正常細胞,甚至還會提升正常細胞防護能力。

研究人員讓人類口腔癌細胞、正常口腔細胞接觸兒茶素,然後觀察、比較兩者對兒茶素有何反應。結果顯示,在兒茶素殺死癌細胞過程,「SIRT3」蛋白似乎扮演關鍵角色。這種蛋白對維持粒線體功能非常重要,身體組織若要產生抗氧化反應,也需要靠這種蛋白的幫助。而兒茶素似乎會封鎖癌細胞中的「SIRT3」蛋白,但遇到正常細胞,卻不會影響其功能。不只口腔癌,兒茶素遇到多種癌細胞,也都有這樣的現象。

蘭伯特指出,這次為細胞培養研究,而其他研究報告、動物實驗也發現,綠茶多酚物質不只可以殺死口腔癌細胞,還能幫助預防口腔癌。下一步研究目標是進行動物實驗,研究人員希望往後可以透過研究成果研發有效、沒有副作用的抗癌藥物。

蘭伯特補充,目前化學治療藥物多半針對快速分化的細胞作用,但不只癌細胞,頭髮毛囊、腸道細胞也都會快速分化,因此就會引起很多副作用,如果是綠茶成份,就比較不會產生這類副作用。

 

鄭醫師補充:

綠茶萃取物可以抗癌,過去已有諸多研究證實,這篇研究更進一步把綠茶萃取物最重要的抗氧化物質「沒食子酸酯化兒茶素」(EGCG)拿來直接研究其抗癌機制,結果令人印象深刻,許多抗氧化物其實都有抑制癌症細胞的效果,在此又再度獲得證明。防癌抗癌,少不了優質抗氧化物。

 

參考文獻:

 Tao, L., Park, J.-Y. and Lambert, J. D. (2014), Differential prooxidative effects of the green tea polyphenol,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in normal and oral cancer cell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sirtuin 3 signaling. Mol. Nutr. Food Res.. doi: 10.1002/mnfr.201400485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mnfr.20140048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服避孕藥 增腦瘤風險

 

丹麥最新研究發現,十五到四十九歲女性若長時間服用避孕藥,持續五年,可能增加腦瘤風險,服藥者大腦容易長出膠質瘤。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英國臨床藥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全世界不少女性在使用荷爾蒙避孕藥,其中也包含口服避孕藥,這些避孕藥都含有女性荷爾蒙。而醫界對於腦部膠質瘤與其他種類腦瘤一直不太了解,有些研究證據認為,女性荷爾蒙或許會增加某些癌症風險,但也有研究證據顯示,有些年齡層女性使用這類藥物,說不定可以減少一些癌症發生機率。因此研究人員就針對此議題進行深入研究。

研究計畫主持人為丹麥歐丹斯大學附設醫院大衛‧蓋斯特醫師。研究團隊分析十五歲到四十九歲女性就醫紀錄,在二○○○年到二○○九年間,發現有三百一十七名女性首次確診罹患腦膠質瘤,研究人員以另外年齡相符、未罹癌女性做對照組,結果發現,使用荷爾蒙避孕藥的女性罹患腦膠質瘤風險明顯上升,根據研究數據推估,每年每十萬名使用荷爾蒙避孕藥女性當中,約有五人出現腦膠質瘤。

蓋斯特醫師指出,女性選擇長期避孕方法時,這項研究可以提供多一點的參考資訊,進而幫助女性選擇最適合避孕方式。

希望未來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進一步了解女性荷爾蒙藥物與腦膠質瘤風險之間有何關聯性。

 

鄭醫師補充:

長期服用避孕藥,腦瘤(膠質瘤)風險明顯提高,這類報告過去比較少被提出來,對於長期使用避孕藥的女性來說,這是值得症是的健康資訊。

參考文獻:

Lene Andersen, Søren Friis, Jesper Hallas, Pernille Ravn, Bjarne W. Kristensen, David Gaist. Hormon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risk of glioma among younger women a nationwide case-control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14; DOI: 10.1111/bcp.1253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坐傷身 有運動也不宜

即使有規律運動習慣,也不宜久坐。加拿大研究發現,無論有沒有運動習慣,只要久坐,就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癌症與死亡風險。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內科醫學年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療網資深科學家、多倫多大學醫學副教授大衛‧艾爾特為研究資深作者。他表示,現代人一個人一天平均有一半以上時間都是坐著,像看電視、在電腦前工作都屬於久坐、靜態活動。這次研究發現,雖然運動對健康很有好處,但光靠運動,實在不足以降低疾病風險。

研究人員分析許多研究數據,想了解靜態、久坐行為會對健康造成哪些影響。結果顯示,無論有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久坐都會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不過久坐對於很少運動或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傷害更大。研究首席作者艾維‧比斯瓦斯表示,當運動量增加,很多人會忽視久坐所帶來的健康風險。

艾爾特指出,避免久坐與規律運動同樣重要。每天只運動三十分鐘,其他二十三個半小時都坐在椅子上、很少活動,這樣實在不足以維持身體健康。

艾爾特建議,想避免久坐,就得觀察自己久坐時間長短,一旦開始計算久坐時間,多數人會開始改變行為。接著,設定可達到的目標。如可以每工作半小時,起身活動一到三分鐘。看電視時,也可以在廣告時間起身運動、活動,或稍微站一下。一天先減少兩、三小時久坐時間,以避免久坐傷身。

 

鄭醫師補充:

 

沒事多多活動就對了,久坐實為身體大患,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Biswas A, Oh PI, Faulkner GE, Bajaj RR, Silver MA, Mitchell MS, et al. Sedentary Tim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isk for Disease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 Intern Med. 2015;162:123-132. doi:10.7326/M14-1651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20913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腹血糖飆高 胰臟癌風險大增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空腹血糖超標,竟增胰臟癌風險!國內研究發現,空腹血糖值每上升10mg/dL,罹患胰臟癌風險就會上升14%。醫師指出,胰臟癌早期沒有症狀、偵測不易且擴散速度快,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被稱為「無聲的殺手」;若能及時控制血糖,就能有效預防胰臟癌。

台大研究團隊分析國內近300萬人、2400名胰臟癌患者資料,結果發現,空腹血糖值在73.9至191 mg/dL範圍內,若超出正常空腹血糖值100 mg/dL,每上升10mg/dL,罹患胰臟癌風險就會增加14%。研究成果也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廖偉智指出,研究結果不只證實糖尿病患,會提高胰臟癌的風險,事實上在糖尿病前期,也就是空腹血糖值介於100至126 mg/dL間,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就已經開始顯著上升。

廖偉智強調,血糖值由糖尿病前期的階段,約需數年的過程才會逐漸上升成為糖尿病;若能及時調整生活型態,包括減重、控制飲食、運動,不但可以降低血糖值,並大幅減少惡化成糖尿病的機會,也能預防罹患胰臟癌。

鄭醫師補充:

空腹血糖是非常簡單的檢測,但卻能作為胰臟癌罹患機率的重要指標,這個研究非常重要,提醒大家莫輕忽血糖的控制。即使還未到達糖尿病的罹患標準,仍須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幫助血糖恢復正常值,降低胰臟癌的罹患風險。胰臟癌是非常惡性的癌症,五年存活率是數一數二的低。

參考文獻:

Liao Wei-Chih, Tu Yu-Kang, Wu Ming-Shiang, Lin Jaw-Town, Wang Hsiu-Po, Chien Kuo-Liong et al. 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 and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http://www.bmj.com/content/349/bmj.g737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年期女性胰島素濃度異常升高 防乳癌

更年期女性要多注意胰島素濃度變化。英國最新研究發現,更年期女性胰島素濃度一旦異常升高,罹患乳癌風險就會跟著上升,即使體重很健康、很正常,結果也是一樣,其影響力比體重過重更為強大。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癌症流行病學與癌症防治系副教授馬克‧剛特為研究作者,他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對更年期女性來說,代謝能力健康與否,與乳癌風險息息相關,至於體重有沒有過重,則不是重點。

上述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癌症研究」期刊(Cancer Research)。

研究作者指出,體重過重、肥胖女性的胰島素濃度通常較高,不過有些很重的女性荷爾蒙濃度很正常,或者也有部份體重正常女性新陳代謝能力很不健康、胰島素濃度出現異常。

研究人員以三千三百多名女性為研究對象,這些女性都沒有糖尿病,研究追蹤八年期間,有四百九十七名女性罹患乳癌。研究人員分析這些人的體重、空腹胰島素濃度與胰島素阻抗性等資訊,因而得到上述結論。身體運用食物能量,需要倚靠胰島素幫助,如果身體無法產生胰島素,或無法正常運用胰島素,就會引起糖尿病。

在研究當中,體重過重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BMI)為二十五以上。研究人員發現,無論體重過重、體重正常,只要空腹胰島素濃度偏高,乳癌風險就會翻倍。此外,體重過重且出現胰島素阻抗性女性得乳癌的機率也會上升,與體重過重、沒有胰島素阻抗性的女性相比,其乳癌風險增加了百分之八十四。

剛特指出,從研究結果來看,體重過重女性若沒有代謝異常問題,罹患乳癌風險就不會增加。而體重正常女性一旦代謝能力出問題,乳癌風險便會上升,上升幅度與體重過重、代謝異常者不相上下。不過整體來說,體重過重、肥胖的人較容易產生胰島素異常。

 

鄭醫師補充:

胰島素升高,下一步就是糖尿病。胰島素異常升高不見得一定會出現肥胖的狀況,但胰島素濃度升高代表血糖代謝有問題,血糖代謝異常會導致更年期婦女乳癌風險增加,即使體重正常,這對許多醫療人員來說也是新發現。當然,如果是胰島素異常本身又有肥胖問題,乳癌風險更高。

勿小看血糖代謝問題,一旦出現胰島素異常的徵兆,最好積極處理,預防續發更嚴重的疾病。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cancertherapyadvisor.com/breast-cancer-risk-insulin-resistance-weight-bmi/article/392781/

參考文獻:

Breast Cancer Risk in Metabolically Healthy but Overweight Postmenopausal Women

  • Marc J. Gunter,
  • Xianhong Xie,
  • Xiaonan Xue,
  • Geoffrey C. Kabat,
  • Thomas E. Rohan,
  • Sylvia Wassertheil-Smoller,
  • Gloria Y.F. Ho,
  • Judith Wylie-Rosett,
  • Theresa Greco,
  • Herbert Yu,
  • Jeannette Beasley,
  • and Howard D. Strickler

Cancer Res January 15, 2015 75:2 270-274; doi:10.1158/0008-5472.CAN-14-2317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75/2/270.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胃食道逆流 少喝咖啡5招搞定

胃食道逆流屬於文明病,好發青壯族群,不可小覷。【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胃食道逆流症屬於慢性疾病,根據以往門診經驗,每年農曆春節連續假期前後,求診病例有明顯大幅增加趨勢。醫師指出,飲食控制與生活調整是改善病灶的重要方法,若延宕治療易引起食道癌,千萬不可輕忽;建議民眾平日應少喝咖啡、甜食飲品外,可利用5項簡單原則預防,有效緩解病灶惡化與發生的風險。

奇美醫學中心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謝秉欣指出,胃食道逆流好發青壯族群,臨床上,若有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或胃酸逆流的不適,可稱為廣義的胃食道逆流症,但若因胃酸及內容物逆流至食道,引起食道黏膜受損、發炎、潰瘍或出血等,則可稱之為逆流性食道炎,或糜爛性食道炎。

胃食道逆流 常見4大現象

1.發作時機:三餐飯後、躺平的時候或是彎腰的時候。

2.常見症狀:胃酸逆流,也就是胃的內容物倒流到咽喉。逆流上來的東西可以很酸,也可以不酸。如果很酸的時候,就是俗稱的溢赤酸。

3.吞嚥異常: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胸口後方或是喉嚨卡卡的。或著有一種怎麼吞都吞不下去的感覺。

4.咳嗽胸痛:除咳嗽之外,有些病人會以胸痛來表現,常常因胸痛而反覆急診或至心臟科門診,檢查心電圖和抽血卻又一無所獲。經過一連串檢查排除心臟問題之後,才發現原來是胃食道逆流在作怪。

 

誘發胃食道逆流 3大因素

1.飲食:包括熬夜時大家最愛喝的咖啡,好友相聚時總少不了的酒精,女性朋友們最愛的巧克力或甜食,還有過年時一定會吃到的高油飲食。

2.藥物:包括某些降血壓藥、心臟用藥或是黃體素等荷爾蒙類藥物;

3.抽菸:不論是哪一種菸,或是戒菸時會使用的尼古丁貼片,都有可能會誘發胃食道逆流。

對醫師來說,治療胃食道逆流有3大目標,包括減輕症狀、控制食道受損和預防食道癌等併發症產生。對民眾來說,治療胃食道逆流則是得靠生活習慣的調整和飲食控制。

 

防胃食道逆流 5小撇步有效

1.減輕體重:根據研究,體重稍微過重的人(BMI值介於25至30)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比例是正常人的1.4倍。而中度過重的人(BMI值30以上)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比例,更是正常人的2倍。

2.飲食控制:包括避免咖啡、酒精、巧克力和甜點。蔬果類則應避免番茄、柑橘、洋蔥或薄荷類食物;少吃不易消化的高脂肪食物:如炸雞腿、煎魚、薯條、油飯、全脂牛奶。

3.飲食原則:應採取少量多餐,及一餐只吃7分飽的原則。

4.少吃宵夜:睡前2小時勿進食,飯後不躺沙發。

5.床頭抬高:抬高的幅度視情況而定,一般約為2個拳頭高。

【醫師提醒】:

一旦發生胃食道逆流,如果沒有好好控制,造成疾病慢性化,就有可能產生各種併發症,包括慢性咽喉炎、聲音沙啞、食道潰瘍及狹窄等。更嚴重的可能會產生一種名為巴瑞氏食道的癌前病變,甚至惡化為食道癌。據統計,巴瑞氏食道病人每年有1/1000至5/1000的罹癌率。胃食道逆流雖然不是重大疾病,但也不能等閒視之。

 

鄭醫師補充:

體重控制以及飲食內容的調整,包含減少甜食、油炸類食物、菸、酒和咖啡的接觸,都是非常直接有效的保養方式。莫輕忽胃食道逆流,一旦慢性化,食道癌的罹患率會提高。食道癌是非常惡性的癌,一旦確診,五年存活率往往不到兩成。此外,透過相關營養醫學的建議與調整,能加速症狀改善,建議大家不妨在藥物之外,透過體質的調整,根本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降低聲道受損及消化道癌變的機率。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長者玩拋接運動訓練平衡感防跌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如果以醫療球具進行拋接運動,可以訓練、提升平衡感,或許還能預防跌倒意外。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肌電圖與運動學」、「腦部實驗研究」兩項醫學期刊。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芝加哥分校物理治療系教授亞歷山大‧阿魯恩為研究主要作者,他表示,當一個人受到碰撞,或者走路絆倒時,大腦會採用兩種策略維持平衡,第一策略為預期性肌肉控制。研究人員解釋,如果衝撞、碰撞可以事先預期,身體就會先做好準備,以迎接挑戰。

舉例來說,當走在街道,突然看到一個人橫衝直撞,差點撞過來,一般人就會提高警覺、隨時注意,以應付衝撞,此時,大腦會下達指令,刺激肌肉做好準備,避免這樣的衝撞傷害身體。

大腦維持平衡、避免跌倒第二策略為臨場應變、修正姿勢。一旦發生衝撞,大腦會趕快協調肌肉運作,以免身體失去平衡感而跌倒,這時可能需要進行其他動作或改變姿勢,盡量維持身體平衡。

隨著年齡增長,預期性肌肉控制能力會變差,維持平衡的能力也會日漸衰退,意外發生時,就很難維持平衡感。身體變得越加不穩定,也較容易發生跌倒意外。

阿魯恩教授指出,姿勢控制涵括諸多因素,透過一些特殊訓練、運動,或許可以幫助提升應變、平衡能力,讓肌肉、身體事先做好準備,以減少跌倒、受傷機率。

研究人員進行兩項研究,第一項請年輕、健康成年人進行醫療球具拋接運動,第二項針對健康年長者,在這些人進行拋接運動前後,研究人員測量其腿部、軀幹肌肉電波變化。結果發現,兩組成員肌肉做準備狀況、平衡感都獲得明顯改善,且這些人運動過程也都玩得很開心。

鄭醫師補充:

因年長者跌倒,得付出的醫療成本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平衡感是身體降低跌倒風險的重要本能,好的平衡感能明顯降低跌倒機率以及嚴重度,對於任何有物理治療背景的人,這是常識。因此透過簡單的拋接球訓練,訓練平衡感,降低跌倒風險,可視為年長者預防醫學的處遇之一。

參考文獻:

 

  1. Neeta Kanekar, Alexander S. Aruin. Improvement of anticipatory postural adjustments for balance control: Effect of a single training session. Journal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Kinesiology, 2014; DOI: 10.1016/j.jelekin.2014.11.002
  2. Alexander S. Aruin, Neeta Kanekar, Yun-Ju Lee, Mohan Ganesan. Enhancement of anticipatory postural adjustments in older adults as a result of a single session of ball throwing exercise.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14; DOI: 10.1007/s00221-014-4144-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食燕麥粥 可延年益壽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5日專電)美國哈佛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每天食用燕麥粥、糙米或玉米等富含纖維的食品,有助保護心臟,降低死亡率。

英國媒體報導,哈佛大學對10萬名民眾進行超過14年的追蹤調查,調查人員研究他們的飲食內容及健康狀況,1984年開始進行研究時,受訪者健康狀況都很良好,2010年再進行調查時,已有2萬6000人死亡。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食用約28公克的全麥,約等同於1小碗的燕麥粥,整體死亡率可降低5%,心臟病死亡率更可減少9%。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負責這項研究的Hongyu Wu指出,研究結果再證實,目前建議的全麥飲食是正確的方向,同時多食用全麥食品,有助延年益壽。

即使將不同的年齡,是否抽菸,身體質量指數(BMI)及體能活動等因素都考慮在內,研究的結果仍是一樣,證實全麥食品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幫助。

這篇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鄭醫師補充:

全穀類食物相較於白米或者白麵粉來說,除了多了膳食纖維、B群之外,還可增加微量元素的攝取,因此要保健,全穀類食物不可少。

這篇研究強調的不是一定要吃燕麥,而是在飲食中,儘量食用全穀類食物當主食,以本地來說,大部分的人還是習慣吃白米,若是無法一下子接受全穀類食物當主食,建議大家不妨可以全穀類食物和白米已可以接受的比例慢慢增加。

參考文獻:

Hongyu Wu, Alan J. Flint, Qibin Qi, Rob M. van Dam, Laura A. Sampson, Eric B. Rimm, Michelle D. Holmes, Walter C. Willett, Frank B. Hu, Qi Sun.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Whole Grain Intake and Risk of Mortality.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5;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4.628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乳房異常增生 恐升乳癌風險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研究發現,女性若乳房異常增生,罹患乳癌的風險就會增加,而風險增加幅度比過去所想來得多。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乳房異常增生是一種癌前病變,大約每十名乳癌患者當中,就有一人曾發生乳癌異常增生,如果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發現乳房細胞開始異常增生、失控,形成異常組織。這樣的增生異常病變常被當作良性變化,不過如果其外觀、基因等出現改變,就可能呈現出早期癌症特徵。

研究數據顯示,乳房一旦出現良性病變,罹患乳癌風險每年約增加百分之一。五年後,大約有百分之七的女性罹患乳癌,十年後增加到百分之十三,二十五年後,則增加到百分之三十。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團隊追蹤一九六七年到二○○一年間六百九十八名乳房異常增生女性患者,平均追蹤十二點五年,結果有一百四十三名女性罹患乳癌。美國范德堡大學研究數據與梅約醫學中心的研究成果很類似。兩項研究顯示,女性若乳房異常增生,二十五年間,有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人會出現乳癌病變。

研究人員也發現,乳房異常增生處越多,出現乳癌的風險也越高。舉例來說,在二十五年間,三處以上乳房增生的女性當中,有百分之四十七的人出現乳癌。相較之下,只有一處乳房增生病灶者,罹患乳癌比率為百分之二十四。

研究人員建議最好能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此外,有臨床試驗發現,抗雌激素藥物似乎可以幫助乳房異常增生患者降低乳癌風險,乳癌風險下降幅度可達五成以上。

 

鄭醫師補充:

在此先釐清一個概念,乳房異常增生,也就是乳房纖維囊腫,本身是良性,並不會因此變成惡性。因此有乳房纖維囊腫的人,不必過度擔心而因此做手術移除。

然而,為何乳房會異常增生?答案是雌激素太多,過度刺激,也就是功能醫學常說的雌激素占優勢。雌激素占優勢,一般都是雌激素代謝有問題,經由功能醫學檢測可以直接找出異常所在,針對異常部分做體質調整,在臨床上常看到乳房異常增生的數量以及大小都會隨之降低,這是真正改善體質,降低乳癌風險的預防醫學作法,建議需要的人可以多了解以及應用,以儲存健康銀行的本錢。

參考文獻:

Lynn C. Hartmann, Amy C. Degnim, Richard J. Santen, William D. Dupont, Karthik Ghosh. Atypical Hyperplasia of the Breast —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ption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 372 (1): 78 DOI: 10.1056/NEJMsr140716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2/3罹癌是機率使然

 

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今天(2日)報導,一項刊登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指出,多數癌症並非肇因於抽菸等風險因子,而是純屬患者運氣不好。

美國一支研究團隊試圖解釋,為何部分人體組織特別容易出現癌細胞;研究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二的癌症類型都是肇因於隨機的突變,而不是生活習慣使然。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與彭博公共衛生學院(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組成的團隊認為,人體組織的再生方式,可以解答為何有些癌症較為常見。

人體的老化細胞不斷被幹細胞分裂所產生的新細胞給取代,但是每回分裂都伴隨著惡性突變的風險,可能會讓幹細胞衍生出癌細胞,而人體各處的細胞更新速度則是有快有慢。

研究人員比較了人體內31個組織的幹細胞分裂頻率,以及這些組織出現癌細胞的機率,結果發現三分之二的癌症類型,包括神經膠母細胞瘤(腦癌)、小腸癌和胰臟癌,都是肇因於幹細胞分裂時出現無法避免的突變;換句話說,就是純屬「運氣不好」。

腫瘤學者湯姆塞提(Cristian Tomasetti)表示,「如果三分之二的癌症是因為DNA隨機突變導致,那麼改變生活習慣只能減少特定癌症的風險,但是對於多數癌症可能並沒有太大幫助。我們應該投注更多資源,設法研究出可以早期檢測出這類癌症的方式」。

不過,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表示,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仍然有助減少罹癌的風險。

英國專家︰良好習慣 離癌遠一點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英國慈善團體癌症研究協會(CRUK)最新研究資料顯示,若能擁有健康的生活型態,英國有四成癌症病患原可避免該疾之苦。

限制菸酒、規律運動 有益健康

根據CRUK自二○○七年至二○一一年所做的五年研究指出,可靠健康生活型態而避免罹癌的患者約有六十萬人,其中卅萬起病例疑為抽菸導致;攝取加工食品等不健康飲食習慣則為次要殺手,促成十四.五萬人罹癌;肥胖(八.八萬例)、飲酒(六.二二萬例),足以損害肌膚的陽光及身體不常活動,也都是癌症幫凶。專家建議,限制菸酒和保持規律運動有益健康。

罹癌風險 可以降低

來自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學院的CRUK統計專家帕金表示,許多人認為得到癌症是上天安排或基因導致,但證據顯示約有四成患者「有權力改變」自身命運。他透過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選擇某些生活方式會大大增加罹癌風險,而全世界的研究都指出相同的風險因素。他強調,堅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並不保證必能遠離癌症,但「採取積極步驟」確可降低未來罹癌的可能性。

 

鄭醫師補充:

基因變異,身體有能力自行修正,然而當事人若是給身體太大的壓力,自我修正的能力降低,那麼罹癌風險一定比一般人高。至於是否是癌症罹患的高危險群?目前已有基因檢測可以提早預測,早做預防。

參考文獻:

Variation in cancer risk among tissue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number of stem cell divisions

  • Cristian Tomasetti and
  • Bert Vogelstein

Science 2 January 2015: 347 (6217), 78-81. [DOI:10.1126/science.1260825]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7/6217/78.abstract

生活型態對於防癌,仍具重要性,至少降低風險以及減少復發率,有諸多研究症時仍具重要性以及可行性。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us/cancer-news/press-release/2014-12-26-lifestyle-behind-more-than-half-a-million-cancers-in-five-year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面思考、冥想 助癌患康復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腫瘤學研究人員林達‧卡爾森指出,正面思考、參與團體互助,甚至投入冥想的癌症患者,端粒縮短的程度較小,代表健康狀況較好。

研究人員表示,端粒為細胞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隨著細胞分裂而逐漸縮短。在細胞分裂的重複過程中,染色體也同時複製,但端粒卻無法完全複製,每一次 端粒會隨著複製的過程變短,短到一定程度時,細胞便難以繼續分裂。端例縮短幅度較小、較慢,代表健康狀況較佳,國際上研究已顯示,長期壓力會促進或快縮短 染色體端粒的長度。研究人員指出,癌症患者常面臨沉重心理壓力,需要卸除一些心理壓力。

禪修、打坐也被視為冥想的一種。由於藥物無法改善所有病患的症狀,放鬆身 心的輔助改善健康方法近來受到肯定,常見的有冥想、打坐等。冥想時人體副交感神經取得優勢,情緒較為放鬆,同時啟動內在的修復功能,能使白血球活動力增 強。適度活動可提高血清素和腦內啡,調節多巴胺和腎上腺素,改善負面情緒。

緊張使血管收縮,循環變差,如果放鬆心情便能改善。研究人員表示,當自律交感神經亢奮,血管會收縮,但如果血管收縮太過,組織獲得的血液灌流過低, 可能造成整體健康不佳或體能減退的問題,不少患者是因為長期處於緊張、疲倦的高壓環境導致交感神經亢奮,但治療藥物或處理方法及效果有限。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要提醒我們: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會減壽,不管是不是癌症患者都適用,這篇研究藉由研究端粒的長短來證實這個事實,更具說服力。

處於壓力狀態下,身體無法進行修復,只會忙於應付壓力,唯有減壓,協助自己處於放鬆的狀態,才能啟動內在修復功能,對癌症患者來說,還能增加白血球的活動能力,增加抗癌的本錢。

參考文獻:

Linda E. Carlson, Tara L. Beattie, Janine Giese-Davis, Peter Faris, Rie Tamagawa, Laura J. Fick, Erin S. Degelman, Michael Speca. Mindfulness-based cancer recovery and supportive-expressive therapy maintain telomere length relative to controls in distressed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Cancer, 2014; DOI: 10.1002/cncr.2906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藥聞-  聞不到味道?趕緊就醫吧

中國時報【廖?玉】

您的嗅覺漸漸遲鈍了嗎?小心,這可能是身體的警訊。據美國最新研究指出,比起嗅覺健康的中老年人,嗅覺喪失的人在5年內死亡的機率高出6倍。專家建議,若嗅覺失靈為長期現象,應盡速就醫。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團隊找來3千名年齡介於57歲至85歲的受試者,要求他們接受3分鐘的測驗,嗅聞塗在簽字筆尖的氣味,每道題目都提供4個答案選項。測驗一共5題,由易入難,分別為薄荷、魚、柳橙、玫瑰、皮革。

結果顯示,3.5%的受試者只答對1題以下,2成的人答對2至3題,其餘則答對4題以上。研究人員追蹤受試者5年內的健康情形,其中共有430人死亡,其中只答對1題以下的人有39%過世,答對4題以上的受試者裡有10%去世。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將年齡、性別、社經地位也列入考量,研究團隊發現嗅覺最差的受試者仍是死亡率最高的族群,死亡風險比嗅覺正常的人高出3倍。

研究團隊提出2種解釋:嗅覺神經可反映整體健康,如果嗅覺神經老化、損壞、無法自行修復,這代表大腦與身體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另一個解釋則是吸入的傳染病毒、毒物、汙染物先損害嗅覺,接著傷害人的大腦與身體。

研究主持人、芝加哥大學的平托教授(Jayant Pinto)表示嗅覺的重要程度往往被低估:「喪失嗅覺不會直接造成死亡,但這是警示,告訴我們健康出大問題了。」

這篇研究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線上期刊(PLOS ONE)。

 

鄭醫師補充:

嗅覺神經直接連接額葉,因此嗅覺不好,某種程度來說代表額葉功能不佳或者額葉萎縮,額葉主管認知功能以及執行能力,包含推理,計畫,某些語言與運動(運動皮質),情緒,以及問題解決有關。

因此,一旦嗅覺退化或者功能不佳,不可小覷,建議趕緊找出身體問題,針對身體功能失衡或者退化的部分,積極改善。

參考文獻:

Pinto JM, Wroblewski KE, Kern DW, Schumm LP, McClintock MK (2014) Olfactory Dysfunction Predicts 5-Year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PLoS ONE 9(10): e107541. doi:10.1371/journal.pone.0107541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10754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延年益壽!研究:地中海飲食能減緩基因衰老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地中海飲食一直以來都與健康息息相關,除了廣為人知的瘦身,還包括可降低罹患慢性病、心臟病的風險,現在可能還多了一項好處那就是延年益壽。因為據《英國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中的蔬菜、橄欖油、新鮮魚類和水果的搭配,可阻止年齡增長所帶來的基因衰老。

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針對近5000名護士的進行了10多年的健康追蹤研究,以抽血檢驗代表身體老化程度的白血球基因「端粒」長度。結果顯示,長年以地中海飲食的受試者,端粒普遍較長,體內細胞衰老程度慢於其他人。

雖有助保持基因健康 但均衡飲食才是王道

提到地中海飲食,經常讓人聯想到「有利於健康」,比如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截至目前的研究,雖然尚未表明是什麼物質使得地中海飲食有這樣的作用。但是與紅肉、動物脂肪等相比,地中海飲食當中含有大量的新鮮蔬果、魚類和白肉都對人體健康有益。

且過去的研究已證實,這些富含維他命的食物,有利於減少壓力對人體組織和細胞所造成的傷害。再加上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地中海飲食還有助於保持基因健康。不過專家也強調,此結果並不表示某單一的飲食習慣是最好的,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鄭醫師補充:

地中海飲食對於健康的幫助,我在部落格已多次PO文探討過,這次美國的研究報導直接針對老化的機制來做研究,也就是染色體的端粒。

般來說,染色體端粒越長,細胞可以複製的次數越多,壽命越長。反之,端粒越短,能夠複製的次數較少,壽命越短。

海飲食以大量的蔬果、橄欖油、葡萄酒以及白肉為主,建議大家可以日常生活飲食中,加入較多的蔬果,肉類來源如要攝取以白肉為主,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最好也能加強攝取。

參考文獻:

Crous-Bou Marta, Fung Teresa T, Prescott Jennifer, Julin Bettina, Du Mengmeng, Sun Qi et al. Mediterranean diet and telomere length in Nurses’ Health Study: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http://www.bmj.com/content/349/bmj.g667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藥聞-更年期後罹乳癌風險增3成

 

中國時報【廖?玉】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英國最新研究指出,中年婦女應留心裙子的尺寸變化,如果裙子尺寸變大1號,更年期之後罹患乳癌的風險會增逾3成。

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團隊追蹤9萬2834名50歲至69歲的英國婦女,詢問她們的身高、體重、生活方式、生育史、目前的裙子尺寸、20歲出頭時的裙子尺寸、卵巢癌與乳癌的家族病史、吸菸與飲酒習慣、是否正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追蹤時間長達3年。這3年間,1090位受訪者罹患乳癌。

結果發現,女性在25歲過後到更年期過後的這段期間,如果裙子尺寸每隔10年就大1號,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33%,如果大2號,風險則增加77%。

肥胖是已知的罹癌風險因素,腰圍變粗可能是乳癌風險警訊,裙子尺寸可衡量腹部肥胖程度與新陳代謝症候群,這2者與乳癌風險息息相關。

英國乳癌慈善機構「突破乳癌」研究副主任文森表示:「改變生活方式可預防4成乳癌,包括定期運動及維持健康體重等。」他也指出:「這篇研究強調如何簡單監控隨著時間增加的體重,比起BMI,女性比較可能記住年輕時的裙子尺寸。」

但研究人員也坦承,這項研究有其限制,那就是女性能否準確記住年輕時的裙子尺寸。英國癌症研究協會專家史坦斯菲爾德說:「藉著觀察裙子尺寸來讓女性瞭解這一點確實有趣,但知道自己是否過胖更重要。」

他說:「證據指出,降低乳癌風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維持健康體重,尤其是更年期後,還有要盡量多運動,減少飲酒量。」

這篇研究發表於最新的《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鄭醫師補充:

裙子尺寸越換越大,就是肥胖導致。身體的脂肪細胞會增加雌激素的合成,雌激素過度刺激,乳癌風險增加,因此肥胖是乳癌的危險因子,早有定論!

建議中年婦女要做好體重控制,降低乳癌罹患風險。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 of skirt size and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risk in older women: a cohort study within the UK Collaborative Trial of Ovarian Cancer Screening (UKCTOCS)

  • Evangelia-Ourania Fourkala,
  • Matthew Burnell,
  • Catherine Cox,
  • Andy Ryan,
  • Laura Currin Salter,
  • Aleksandra Gentry-Maharaj,
  • Mahesh Parmar,
  • Ian Jacobs,
  • Usha Menon

BMJ Open 2014;4:9 e005400 doi:10.1136/bmjopen-2014-005400

http://bmjopen.bmj.com/content/4/9/e005400.ful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衛生用品恐致男性不孕 衝擊數億歐元經濟

歐盟一份新研究指出,個人清潔用品、化妝品、藥物、塑膠和殺蟲劑常含有模仿荷爾蒙行為的化學物質。發表此研究的北歐部長理事會指出,歐盟公民每年因此而損失數億歐元。這也是首份針對此類化學物質的經濟衝擊評估。

環境荷爾蒙影響男性 野生動物也受害

內分泌干擾物(又稱環境荷爾蒙,EDC)是公認有礙男性生殖健康的物質,可能導致男性睪丸癌、不孕、陰莖變形和隱睾症。新研究「無所作為的代價」(The Cost of Inaction)即探討EDC對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影響,也警告研究結果「僅呈現內分泌相關疾病的一小部分」,而且尚未考慮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另一份發表於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止汗劑中的EDC可減少男性生育能力達30%。

研究觀察北歐國家的大量健康記錄,判斷男性生殖問題和EDC的關係,並用瑞典的數據計算出成本,外推到全歐盟28個國家的人口。

報告也評估健康問題歸因於環境荷爾蒙的比例,計算出中央估計值為20%,以此推估EDC在歐盟造成的男性生殖健康問題,每年高達5億9千2百萬歐元。報告中寫道:「最小化環境荷爾蒙的接觸量,不只緩解人(和野生動物)的窘迫和痛苦,也為社會省下可觀的經濟成本。」領先全球 歐盟擬列管環境荷爾蒙

歐盟很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個開始管制EDC的當局,目前歐盟正在針對辨識EDC的科學方法進行公眾諮詢,預計將於明年1月16日結束。

歐盟化學產業代表、CEFIC產品管理執行董事Peter Smith批評,這份報告太過「武斷」。Smith說:「許多個案看不出接觸化學物質和疾病之間的關聯性。作者自己也說在建立因果關係時遇到一些困難。」

不過倫敦布魯內爾大學人類毒物學專家Andreas Kortenkamp教授說,流行病學研究要建立因果關係本來就很困難。舉例來說,分析新生兒缺陷的原因必須要在他們出生前就採好母親的組織。「不過動物和細胞株測試系統的研究,已經有強而有力的證據。但化學公司只愛強調流行病學的部分。」Kortenkamp說。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醒男性,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少用那些含環境荷爾蒙的化學製劑或產品,否則生殖能力以及生殖系統癌症風險將大為提升。

參考文獻:

http://norden.diva-portal.org/smash/record.jsf?pid=diva2%3A763442&dswid=SzAi6Umy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4/dec/02/toiletries-health-impact-could-cost-millions-report-say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