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抗衰老以及癌症防治怎麼作? (3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長壽逆齡不是夢!陽明交大攜手跨域團隊證實 古醫書中「橙皮素」是關鍵

2023/04/11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想要長生不老、逆齡回春不再是神話,果皮竟然就可幫忙!繼先前發現CISD2基因能調控哺乳動物的壽命長短後,陽明交通大學又攜手跨領域團隊,再發現關鍵的「橙皮素」(hesperetin)可促進CISD2長壽基因表現,恢復老化的心臟與肌肉功能,提升全身性能量代謝,達成「健康長壽」效果。

2009年時,陽明交大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亭芬,原本想要尋找肝癌致癌基因,卻意外發現CISD2基因能調控哺乳動物的壽命長短,破解老化遺傳的基因密碼,讓延緩老化找到臨床藥物標的,當時被國際期刊「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選為封面故事。

蔡亭芬提到,CISD2長壽基因表現不足,會導致多重器官功能衰退及老化,如心臟衰竭和心律不整、肌肉退化和肌少症、脂肪組織萎縮、神經元損失等,而CISD2表現量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以骨骼肌來看,小鼠老年時僅剩年輕時不到2成,心臟則僅剩約4成5。因此,尋找能夠刺激CISD2長壽基因的促進劑成為另一個重要的問題。

在此情況下,蔡亭芬與林口長庚醫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從中國古典醫書《神農本草經》記載的上品藥植物萃取化合物「橙皮素」中找到了答案。透過餵食21.5月大(人類約70歲)高齡小鼠「橙皮素」,到了小鼠26.5個月(人類約80歲)時,CISD2表現量提升大約3倍之多。

蔡亭芬進一步解釋,小鼠服用橙皮素後,不僅可以提升全身性代謝,還能夠降低體脂肪、提升骨骼肌,還能提升老年心臟功能、改善肌少症,整體來說,改善心臟及肌肉損傷及纖維化、提升粒線體功能,甚至是逆轉回到年輕小鼠般的程度。

參與研究的林口長庚醫院外科部副部主任葉集孝補充,DNA損傷、染色體端粒遺失、表觀遺傳改變、喪失蛋白質穩態、營養感應失調、粒線體功能障礙、細胞衰老、幹細胞耗竭和細胞間通訊改變,是目前有共識的9項細胞老化標記,且互相之間皆有關聯。而橙皮素就可以提升粒線體功能及降低細胞衰老,讓小鼠不僅活得更長,重要器官的功能也更好。

至於「橙皮素」從何而來?蔡亭芬說明,橙皮素的先驅物是橙皮苷(hesperidin),橙皮苷主要存在於柑橘類的果皮,如橘子、柳丁、檸檬、金棗等果皮。橙皮苷吃進人體後,主要由小腸中的細菌轉化為橙皮素,再經由血液循環送到全身。

如果要達到延緩老化、逆齡回春效果,蔡亭芬表示,根據研究,人類每天必須攝取490mg的劑量,但若只是經由天然果皮攝取,體內能產生及吸收到的橙皮素劑量很有限,因此目標放在將橙皮素發展為保健食品。不過包括將有機果皮用來烹飪、做果醬、打成汁都是不錯的想法,長期來看仍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這是很成功的動物實驗,期待未來能透過進一步人體實驗結果看到類似的逆齡保健效果。

參考文獻來源:

Yeh, CH., Shen, ZQ., Wang, TW. et al. Hesperetin promotes longevity and delays aging via activation of Cisd2 in naturally aged mice. J Biomed Sci 29, 53 (2022). https://doi.org/10.1186/s12929-022-00838-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在患有黑色素瘤的小鼠中,益生菌從腸道通過並停留在腫瘤上,在那裡它們直接刺激免疫細胞,使癌症免疫療法更有效。

本月發表在《細胞》期刊上的這項研究說明,羅伊氏乳桿菌( Lactobacillus reuteri )透過分泌一種叫做吲哚-3-醛 (indole-3-aldehyde) 或 I3A 的化合物來刺激抗癌 T 細胞。當研究人員給老鼠餵食富含氨基酸色氨酸的食物時——細菌會將色氨酸轉化為 I3A——免疫治療藥物對抑制腫瘤大小​​和延長生存期有更強的作用。這些發現為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以測試 I3A 治療或益生菌與飲食相結合是否可以改善接受免疫治療的黑色素瘤患者的預後。

“我們知道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免疫療法的反應,但關於它們如何做到這一點以及它們是從腸道作用還是必須在腫瘤部位起作用,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資深作者 Marlies Meisel 博士說。他也是皮特醫學院免疫學系助理教授,UPMC 希爾曼癌症中心癌症免疫學和免疫治療項目 (CIIP) 成員。我們的研究首次證明,口服益生菌透過轉移到腸道外的腫瘤,直接影響腫瘤中的免疫細胞,從而提高了癌症免疫療法的療效。”

腸道微生物組是免疫療法——幫助人體免疫系統識別和殺死癌細胞——對某些患者有效但對其他患者無效的一個重要因素。最近的幾項研究還發現益生菌補充劑與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治療反應之間存在聯繫。

為了了解更多資訊,Meisel 和她的同事將羅伊氏乳桿菌(一種通常是市售益生菌的一部分)餵給患有黑色素瘤的無菌小鼠。他們發現益生菌從腸道移動到腫瘤,在那裡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立並持續存在。

與未攝取益生菌的對照小鼠相比,給予羅伊氏乳桿菌的小鼠在腫瘤部位有更多更有效的 CD8 或“殺手”T 細胞,腫瘤縮小得更多,小鼠壽命更長

 

L. reuteri的作用不僅限於黑色素瘤。在腺癌、纖維肉瘤和乳腺癌的小鼠模型中,這種細菌同樣移動到腸道以外的腫瘤並抑制了癌症的生長。

研究人員更深入地研究發現,羅伊氏乳桿菌透過產生 I3A 來刺激腫瘤的免疫力,I3A 可以活化 CD8 細胞中的受體。儘管該受體幾乎存在於人體的每個細胞中,但 I3A 特異性作用於 CD8 細胞以增強其抗癌能力。當研究人員去除這些細胞內的受體時,使用不能產生 I3A 的轉基因羅伊氏乳桿菌菌株,益生菌不再誘導抗腫瘤免疫,說明這種作用依賴於 CD8 T 細胞中的這種受體。他們證明了這種化合物對於益生菌增強抗腫瘤免疫力和抑制腫瘤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雖然已經描述了腸道以外的腫瘤微生物組,包括黑色素瘤,但腫瘤微生物在介導癌症免疫治療功效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概念尚未得到證實,”Meisel 說。“因此,我們驚訝地發現L. reuteri在腫瘤中釋放的 I3A 增強了免疫治療反應,而腸道中L. reuteri的存在不足以產生抗腫瘤作用。”

為了了解 I3A 是否可以在人體對免疫療法的反應中發揮作用,Meisel 與皮特醫學助理教授兼 CIIP 成員 Diwakar Davar 醫學博士以及皮特醫學教授兼共同負責人 Hassane Zarour 醫學博士合作CIIP 的。在此之前,他們發現透過糞便移植改變腸道細菌可以改善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治療反應。

研究人員分析了接受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治療的黑色素瘤患者的血液樣本,發現對免疫治療反應良好的患者 I3A 濃度升高。治療前較高濃度的 I3A 也與更好的生存機會相關。

 

“在未來的這些發現的基礎上,有可能使用 I3A 濃度作為生物標誌物來預測哪些患者可能對免疫療法產生反應,”Meisel 說。“我感到興奮的另一個方向是擴展臨床試驗,以評估將 I3A 與免疫療法相結合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後。”

L. reuteri需要色氨酸——一種在雞肉、大豆、燕麥片、堅果和種子等食物中發現的氨基酸——來製造 I3A。當患有黑色素瘤的小鼠進食富含色氨酸的飲食時,腫瘤生長得更慢,並且與進食其他方面相同但色氨酸含量低的飲食的對照小鼠相比,這些小鼠的壽命更長。富含色氨酸的飲食也增強了免疫療法縮小腫瘤的效果。

Meisel 警告說,需要更多的研究,包括控制良好的臨床試驗,以了解富含色氨酸的飲食是否會影響癌症患者的預後。

“這篇論文不應作為建議,而應作為一個起點:我們希望它能引發其他研究,調查飲食如何影響免疫力和癌症預後表現,”她說。“我的實驗室有興趣了解整體方法,如飲食或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否可以提高免疫療法和其他癌症治療的療效。我認為這使患者能夠自己做出這些改變——當然,在仔細的臨床之後考慮——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他們的治療過程,而不是完全受醫療保健系統的擺佈。”

鄭醫師補充:

建議大家千萬不要把這篇研究提到的菌種是為提升癌症患者治療成功率的萬靈藥,急著補充單一益生菌來強化抗癌效率,在人體臨床治療上,此舉不見得能加強療效,誠如作者所言:這是一個研究起點,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飲食、益生菌以及相關其他配套來確定治療提升的機率有多少?

過去我曾聽聞有整合醫學的前輩,透過量身訂做的益生菌作為輔療,幫助癌症患者改善生活品質及治療成功率,進而提高生存率與壽命,患者大多反應良好,腸道存在身體近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透過血液檢測,了解當事人需要那些菌種來提升腸道免疫力,進而幫助身體免疫系統抗癌的效率,不僅不會損耗身體的抗癌資源,還可以提升免疫細胞抑制甚至毒殺癌細胞的能力,的確是一舉兩得的明智之舉。

參考文獻:

 

  1. Mackenzie J. Bender, Alex C. McPherson, Catherine M. Phelps, Surya P. Pandey, Colin R. Laughlin, Jake H. Shapira, Luzmariel Medina Sanchez, Mohit Rana, Tanner G. Richie, Tahliyah S. Mims, Angela M. Gocher-Demske, Luisa Cervantes-Barragan, Steven J. Mullett, Stacy L. Gelhaus, Tullia C. Bruno, Nikki Cannon, John A. McCulloch, Dario A.A. Vignali, Reinhard Hinterleitner, Alok V. Joglekar, Joseph F. Pierre, Sonny T.M. Lee, Diwakar Davar, Hassane M. Zarour, Marlies Meisel. Dietary tryptophan metabolite released by intratumoral Lactobacillus reuteri facilitates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treatmentCell, 2023; DOI: 10.1016/j.cell.2023.03.01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發表在 eBioMedicine 上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補充充足水分的成年人似乎更健康,得心臟病和肺病等慢性病的機率更低,而且比那些水分不足的人壽命更長

這項研究採用 30 年來從 11,255 名成年人收集的健康數據,研究人員分析了血清鈉濃度(液體攝取量減少時鈉濃度升高)與各種健康指標之間的聯繫。他們發現,與血清鈉濃度處於中等範圍的成年人相比,血清鈉濃度處於正常範圍較鈉濃度高的成年人更容易罹患慢性病並表現出晚年衰老的跡象。濃度較高的成年人也更有可能在較年輕時死亡。

“結果證明,適當的水分補充作用可以減緩衰老並延長無病生活,”國家心肺血液中心心血管再生醫學實驗室的研究作者兼研究員 Natalia Dmitrieva 博士說。研究所 (NHLBI),隸屬於 NIH。

該研究延伸了科學家們在 2022 年 3 月發表的研究,該研究發現比正常範圍高的血清鈉濃度與心臟衰竭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這兩項研究結果均來自社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 (ARIC) 研究,該研究包括涉及美國各地數千名黑人和白人成年人的子研究。第一項 ARIC 子研究始於 1987 年,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心臟病的危險因素,同時制定了治療和預防的臨床指南。

對於這項最新分析,研究人員評估了研究參與者在五次就診期間分享的資訊——前兩次是在他們 50 多歲時,最後一次是在他們 70-90 歲之間。為了公平比較水分補充作用與健康結果的相關性,研究人員排除了基線檢查時血清鈉濃度高或患有可能影響血清鈉濃度的潛在疾病(如肥胖)的成年人。

然後,他們評估了血清鈉濃度與衰老的相關性,這是通過 15 種健康指標進行評估的。這包括收縮壓、膽固醇和血糖等因素,這些因素可洞察每個人的心血管、呼吸、代謝、腎臟和免疫系統功能。他們還根據年齡、種族、生理性別、吸煙狀況和高血壓等因素進行了調整。

 

他們發現比正常血清鈉濃度高的成年人——正常範圍在每升 135-146 毫當量 (mEq/L) 之間——更有可能表現出更快的生物衰老跡象。這是基於代謝和心血管健康、肺功能和發炎等指標。例如,與 137-142 mEq/L 之間的範圍相比,血清鈉濃度高於 142 mEq/L 的成年人在生物學上比實際年齡年齡大的機率增加 10-15%,而高於 144 mEq/L 的濃度與增加了 50%。同樣,與 137-142 mEq/L 之間的範圍相比,144.5-146 mEq/L 的濃度與過早死亡風險增加 21% 相關。

同樣,血清鈉濃度高於 142 mEq/L 的成年人罹患心臟衰竭、中風、心房顫動和周邊動脈疾病以及慢性肺病、糖尿病和失智等慢性疾病的相關風險增加了 64%。相反,血清鈉濃度在 138-140 mEq/L 之間的成年人患罹慢性病的風險最低。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發現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需要隨機對照試驗來確定最佳水分補充作用是否可以促進健康衰老、預防疾病並延長壽命。然而,這些協會仍然可以為臨床實踐提供資訊並指導個人健康行為。

“血清鈉含量為 142 mEq/L 或更高的人將從評估他們的液體攝取量中獲益,”Dmitrieva 說。她指出,大多數人可以安全地增加他們的水分攝取量以達到建議的量,這可以透過水和其他液體來實現,例如果汁或含水量高的蔬菜和水果。例如,美國國家醫學院建議大多數女性每天攝取約 6-9 杯(1.5-2.2 升)液體,男性為 8-12 杯(2-3 升)。

由於潛在的健康狀況,其他人可能需要醫療指導。“我們的目標是確保患者攝取足夠的液體,同時評估可能導致體液流失的因素,例如藥物,”該研究的作者兼心血管再生醫學實驗室主任曼弗雷德·博姆醫學博士說。“醫生可能還需要遵從患者當前的治療計劃,例如限制心臟衰竭患者的液體攝取量。”

作者還引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全世界大約一半的人不符合每日總飲水量的建議,通常從 6 杯(1.5 升)開始。

“在全球範圍內,這可能會產生重大影響,”德米特里耶娃說。“身體水分不足是導致血清鈉含量增加的最常見因素,這就是為什麼結果證明維持充足的水分補充可能會減緩衰老過程並預防或延緩慢性病。”

參考文獻:

 

  1. Natalia I. Dmitrieva, Alessandro Gagarin, Delong Liu, Colin O. Wu, Manfred Boehm. Middle-age high normal serum sodium as a risk factor for accelerated biological aging, chronic diseases, and premature mortalityeBioMedicine, 2023; 104404 DOI: 10.1016/j.ebiom.2022.1044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南澳大利亞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定期食用五顏六色的水果和蔬菜的男性被診斷出患有前列腺癌 (PC) 的可能性較小。

富含某些微量營養素的多種食物有助於預防前列腺癌 (PC),並加快接受放射治療的男性的康復速度。

發表在癌症期刊上的兩項研究的研究結果強調了包含這些食物的地中海或亞洲飲食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比較了前列腺癌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的微量營養素血漿濃度,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前列腺癌患者的葉黃素、番茄紅素、α-胡蘿蔔素和硒濃度較低,而同一組的鐵、硫和鈣濃度較高.

輻射暴露後 DNA 損傷增加也與血漿中番茄紅素和硒含量低有關。

番茄紅素血漿濃度低於 0.25 微克 (ug) 每毫升 (mL) 和/或硒濃度低於 120ug/L 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並且可能對輻射的破壞性影響更敏感。

 富含番茄紅素的食物包括番茄、甜瓜、木瓜、葡萄、桃子、西瓜和蔓越莓。富含硒的食物包括白肉、魚、貝類、雞蛋和堅果。

研究合著者 Permal Deo 博士表示,根據之前的研究,食用天然富含番茄紅素和硒的食物比服用補充劑效果更好,因為補充劑的益處有限。

“我們的建議是在營養師的幫助下採用地中海飲食,因為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吸收營養,這取決於食物、消化系統、人的基因型以及可能的腸道菌叢生態,”Deo 博士說。

前列腺癌仍然是男性中最常見和致命的癌症之一,但與之相關的營養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因此進行了這項研究。

其他風險因素,如種族、家族史和年齡,以前都與前列腺癌有關。

“有強有力的證據證實過重和高個子會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風險。高乳製品和低維生素 E 的飲食也可能增加風險,但證據尚不明確。”

維生素 E 存在於植物油、堅果、種子、水果和蔬菜中。

該研究首次評估了南澳大利亞人前列腺癌中微量營養素和微量元素的血漿濃度。

參考文獻:

  1. Varinderpal S. Dhillon, Permal Deo, Michael Fenech. Plasma Micronutrient Profile of Prostate Cancer Cases Is Altered Relative to Healthy Controls—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in South AustraliaCancers, 2022; 15 (1): 77 DOI: 10.3390/cancers1501007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臘研究發現每週吃這個數量的雞蛋 心血管疾病遠離你

 

17:282023/02/10 

中時新聞網

 

 

自1990年以來,心血管疾病(CVD)影響著全球約5.5億人,心血管疾病與老年人的認知障礙和失智症有關。近年來,年輕和中年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早期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中年可能更有可能出現記憶和思維問題,並造成大腦健康狀況惡化。一項希臘的新研究發現,每週吃1到3個雞蛋可以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一半以上。

 

據《今日醫學新聞》(MNT)9日報導,發表在《營養學》(Nutrients)上的一項研究探討了食用雞蛋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臟健康,該論文的作者報告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發現。該研究表明,每週吃1到3個雞蛋與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60%有關。

 

該研究發現,每週吃4到7個雞蛋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低,即75%, 不過,考慮到社會人口學、生活方式和臨床因素後,他們發現每週吃1到3個雞蛋就具有保護作用。

 

這項新研究調查了生活在希臘雅典地區的健康男性和女性的吃雞蛋習慣,在研究中的1514名男性中,平均年齡為46歲,和1528名女性,平均45歲。調查始開始於2001年,總共3042名參與者。2011-2012年最終的後續健康評估包括這些人的2020年。

 

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自行報告他們每月直接吃的雞蛋或作為料理當中的雞蛋消費量,然後,他們將這些數字分為每週攝取量。研究者得出結論,當將雞蛋攝入飽和脂肪酸攝入低的健康飲食中時,食用雞蛋可能會對心血管疾病起到保護作用。

 

雞蛋提供高品質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礦物質、脂溶性維生素、鐵和類胡蘿蔔素。 同時,它們還含有高含量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這被認為是對心臟有害的,因此,雞蛋對於心臟的好壞仍有待商榷。

 

不過,來自加州大學的濟夫科維奇教授(Dr. Zivkovic)提醒,這份研究是採用受試者自行回報的方式,這樣來統計雞蛋攝取量不是很準,畢竟受試者可能時隨便填的,濟夫科維奇最後叮嚀,健康不是基於單一食物,而是基於整個飲食內容。

參考文獻:

Kouvari, M.; Damigou, E.; Florentin, M.; Kosti, R.I.; Chrysohoou, C.; Pitsavos, C.S.; Panagiotakos, D.B. Egg Consump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The Interaction with Saturated Fatty Acids. Results from the ATTICA Cohort Study (2002–2012). Nutrients 202214, 5291. https://doi.org/10.3390/nu14245291

https://www.mdpi.com/2072-6643/14/24/529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更長壽?哈佛研究曝這樣吃 早死機率降20%

 

2023/01/24 

中時新聞網

 

 

美國哈佛大學的最新大型研究指出,民眾只要遵循「健康飲食指標」、「替代健康飲食指標」、「替代地中海飲食」、「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指標」等4種健康飲食模式的其中一種,早逝風險能下降近20%。這4種健康飲食模式的共通點是注重全穀類、蔬菜、水果、堅果及豆類的攝取。

 

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科學網站「Science Alert」、健康資訊網站「Eat This, Not That」報導,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研究團隊9日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登有關健康飲食模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主要追蹤1984至2020年等36年間,逾11萬人參加另外2份研究所填寫的飲食習慣問卷內容,受試者在參與研究前都沒有罹患慢性病,他們每4年填寫一次問卷,哈佛研究人員評比、分析受試者的飲食習慣有多麼接近「健康飲食指標」(Healthy Eating Index)、「替代健康飲食指標」(Alternate Healthy Eating Index)、「替代地中海飲食」(Alternate Mediterranean Diet)、「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指標」(Healthful Plant-based Diet Index)等4種健康飲食模式,並且統計最終死於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的死亡人數。

 

研究團隊為每位受試者的飲食習慣評分後,依據與上述健康飲食模式的相近程度由高至低分成5組,他們發現,相近程度最高分的組別與最低分組別相比,死亡率降低20%。

 

另外研究也發現,只要稍微改善25%的飲食習慣,心血管疾病引發的死亡風險降6-13%,癌症死亡風險降7-18%,包括癡呆在內等神經退化性疾病死亡風險最多降7%,呼吸道疾病死亡風險降35-46%。

 

帶領這項研究的哈佛陳曾熙公衛學院營養系主任胡炳長(Frank Hu)表示,人們很容易就對1種飲食模式感到無趣,因此這項研究成果帶來了好消息,「代表我們在創造自己的健康飲食模式時有許多彈性,能根據個人的飲食偏好、健康狀況及文化來制定。」

 

研究人員也指出,研究成果符合美國飲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建議,美國飲食指南推薦了多種健康飲食模式,以適合個人偏好、文化及健康需求。

 

研究中作為衡量標準的「健康飲食指標」主要追蹤民眾是否遵循基本美國營養指南,包括強調健康的植物性食物,不贊成食用紅肉或加工肉品,也不推薦食用添加糖類、不健康脂肪的食品及酒精。「替代健康飲食指標」則是哈佛大學發展出的衡量標準,主要涵蓋與降低慢性疾病最相關的食物及營養成份,包括堅果類、種子、全麥,並且減少食用紅肉、加工肉品及含糖飲料,但允許適度飲酒。「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指標」建議攝取更多植物性食物,對於包括魚類、乳製品在內等所有動物性食品及酒精等給予負面評分。「替代地中海飲食」則著重實用水果、蔬菜、全穀類、堅果、魚類及橄欖油,主要強調攝取健康脂肪,尤其是單元不飽和脂肪(Monounsaturated fat)。

 

儘管研究衡量的4種飲食模式內容不同,不過共同點都是建議多攝取全穀類、水果、蔬菜、堅果及豆類。

參考文獻:

Shan Z, Wang F, Li Y, et al. Healthy Eating Patterns and Risk of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09, 2023.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2.6117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article-abstract/280041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活到100歲?5大「長壽密碼」曝光:有這特質活更久

 

2023/01/27 

中時新聞網

 

 

人都希望活久一點,大多研究將長壽歸因於醫學的進步,但專家表示,除了醫療科技、疫苗越來越發達以外,人的飲食、平時的運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不僅如此,有研究發現,富有責任感、恪守紀律並有組織性的人,對壽命長短也有影響。

 

美國科學雜誌《發現雜誌》(Discover Magazine)引述專家說法,人類壽命通常與基因和其他無法控制因素有關,但飲食、運動等習慣也有著很大幫助,原因很多無法一文羅列,不過研究發現,平時的一些小習慣,卻是對長壽有著關鍵影響的因素。

 

【家族基因】

 

根據研究顯示,家族有不少成員活到90歲以上,可能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因素。南加州大學長壽研究所所長隆戈(Valter D. Longo)表示,基因確實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極長壽」而言。

 

研究報告指出,基因佔壽命約20%至30%的因素。隆戈指出,「極長壽」的家庭成員有不少都活超過100歲,如果沒有這樣的基因,就必須下很多功夫讓自己更加長壽,但他強調,擁有長壽基因不能成為不正常飲食或拿健康冒險的理由。

 

【健康的飲食】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成功長壽研究所所長查尼斯(Neil Charness)說,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流行,確實損害人類健康長壽,若以長壽為目標,查尼斯建議地中海飲食法,也就是少吃肉類、多吃海鮮、蔬果和堅果。

 

隆戈對健康飲食也有深入研究,也建議每周2至3次飲食是以蔬菜為主搭配海鮮。

 

【平時的運動】

 

專家普遍認為,運動、飲食和遺傳是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隆戈表示,活到100歲的人通常都過著非常有活力的生活,研究指出,他們不一定是運動員,但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都蘊含大量的體育活動。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數據顯示,成年人每周應該進行150分鐘的運動,包括有氧運動或鍛鍊肌肉。

 

【醫療與科技的進步】

 

從疫苗到心律調節器,各種醫療技術都能有效抵抗疾病,促進延壽。此外,科技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也對潛在的壽命起到關鍵作用。

 

舉例來說,電子郵件和其他通訊軟體能夠幫助老年人消彌「孤獨感」,提升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查尼斯說,汽車自動駕駛越來越進步,減少因誤判距離或交通號誌而導致車禍,也能延長老年人的壽命。

 

【盡責的性格】

 

性格對壽命也有影響。佛羅里達州州立大學行為科學和社會醫學教授蘇丁(Angelina Sutin)表示,富有組織性、責任感及恪守紀律的人,通常都活得更久。

 

蘇丁針對性格與壽命的關聯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這項特質的人大多會有更加健康的習慣,運動、不抽菸或定期檢查等。她說,事實上,這種特質與罹患慢性病風險較低的關聯性較高,且也與低生活壓力及更健康的社交更有關聯,這些都有助提高生活品質,促進健康長壽。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21年發表的整理報導文章,有興趣參閱原文的人可以透過以下連結比照參閱。

原文報導來源: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health/why-do-some-people-live-so-long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要喝2公升的水?《科學》期刊揭最新研究報告:人們高估喝水量

  

 
2022年12月29日  

過去的數據和建議都顯示人們一天應喝下8杯水,以每杯250公升計算,約等於2公升,但國外期刊《科學》(Science)近日曝光最新的研究報告,專家經研究發現,每天2公升的水攝入量通常超過了人們的需要,因為有大約一半的水攝入量來自食物。此外,每個人的體態、活動力、生活環境都不同,需要喝下的水量也會有所差異。

 研究:喝水量不必到2公升、與生活型態有關

 參與研究的亞伯丁大學教授約翰史皮克曼(John Speakman)表示:「我們需要喝的水量,是我們需要攝入的總水量,與我們從食物中獲取的水量之間的差值。」他指出人們忽略了每天從食物獲取的水分,所以高估了每日喝水量,才會有每日應飲用2公升水的錯誤認知。 

研究團隊說明,此研究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年齡介於8天大到96歲的5604人參與,他們讓受試者喝下含有「氘」元素的水,透過氘元素從體內消失的比例,來觀察水在體內的周轉率。結果顯示,團隊在20到35歲的男性中觀察到最高值,他們每天平均的水周轉量為4.2公升,該數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90多歲的男性平均每天消耗2.5公升的水;相較之下,20到40歲的女性每日平均水周轉量為3.3公升,90歲時也會下降到2.5公升。

 然而,水周轉量並不代表每天必須補充同樣多的水分,史皮克曼教授表示,假設成人水的周轉量每天平均為4.2公升,每天所需的總水量僅需約3.6公升即可,因為這個數值包括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水,再加上大多數食物也含有水分,靠進食就可以獲取大量的水,所以綜合各項因素,研究人員估計人們每天真正需要喝下大約1.5到1.8公升的水,不必到2公升。 

除此研究也發現,每個人的飲水量會根據體態、活動力、所在地氣溫、濕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而異,水周轉率較高的人通常需要喝更多的水,例如生活在炎熱潮濕環境和高海拔地區的人,以及運動員、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參考文獻:

Sixty seconds on . . . hydration, BMJ, (o2869), (2022).https://doi.org/10.1136/bmj.o2869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866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研究證實,增加蛋白質攝取量並定期飲用茶或咖啡是女性降低髖部骨折風險的一種方式。

英國利茲大學的食品科學家發現,對於女性來說,每天增加 25 克蛋白質,平均可使她們的髖部骨折風險降低 14%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還發現,每多喝一杯茶或咖啡,風險就會降低 4%。

研究人員在《臨床營養學》期刊上撰文指出,體重過輕的女性的保護作用更大,每天增加 25 克蛋白質可將她們的風險降低 45%。

蛋白質可以以任何形式存在:肉類、奶製品或雞蛋;以及以植物性飲食為主的人,來自豆類、堅果或豆類。三到四個雞蛋可以提供大約 25 克蛋白質,一塊牛排或一塊鮭魚也可以。100克豆腐可提供約17克蛋白質。

研究組中超過 3% 的女性經歷過髖部骨折。

觀察性研究

調查——食物、營養素和髖部骨折風險:一項針對中年女性的前瞻性研究——基於對 26,000 多名女性的大型觀察分析。

作為一項觀察性研究,研究人員能夠確定飲食因素與健康因素之間的關聯。他們無法挑出直接的因果關係。

領導這項研究的利茲食品科學與營養學院博士研究員詹姆斯韋伯斯特說:“在世界範圍內,髖部骨折給個人和社會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

“髖部骨折通常會導致其他慢性疾病、喪失獨立生活能力和早死。在英國,NHS 每年的費用在 2 至 30 億英鎊之間。

“人們可以通過調整飲食來保護自己,從而保持健康的骨骼和肌肉。這項研究是首批調查食物和營養攝取與髖部骨折風險之間關係的研究之一,通過醫院記錄準確識別髖部骨折。

“結果強調了飲食的哪些方面可能是降低女性髖部骨折風險的有用工具,有證據證明較高的蛋白質、茶和咖啡攝取量與風險降低之間存在聯繫。”

蛋白質是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保持細胞、組織和肌肉正常工作以及促進骨骼健康所必需的。

在英國,推薦的蛋白質攝取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 0.8 克,一些營養專家認為這個建議太低了。研究發現,蛋白質攝取量較高的人髖部骨折的風險較低。然而,攝取非常高的蛋白質——攝入量大於 2 至 3 克蛋白質/公斤體重/天——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該研究無法探索這些蛋白質攝取非常高的的族群

領導利茲營養流行病學小組並監督研究的珍妮特凱德教授說:“在英國,大多數人攝取了足夠量的蛋白質,但是,某些群體,例如素食者或純素食者需要檢查他們對健康來說蛋白質攝取量是否充分。”

為什麼體重過輕的女性可能會看到更大的風險降低

體重過輕的女性骨密度和肌肉量更可能降低。增加幾種食物和營養素的攝取量,尤其是蛋白質的攝取量,可能有助於建立或恢復骨骼和肌肉健康,相較於健康或超重女性而言,體重過輕女性的髖部骨折風險降低更明顯。然而,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茶和咖啡都含有稱為多酚和植物雌激素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可能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

凱德教授補充說:“鑑於茶和咖啡是英國人最喜歡的飲料,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我們仍然需要更多地了解這些飲料如何影響骨骼健康,但這可能是通過增加骨骼中的鈣含量來實現的。” “

英國女性隊列研究

研究中使用的數據來自英國女性世代研究,該研究招募了 1995 年至 1998 年間的參與者。在他們進入研究時,女性年齡介於 35 至 69 歲之間。

在招募時,他們被要求填寫關於他們的飲食和生活方式的問卷。然後將此資訊與接下來二十年的醫院記錄聯繫起來,這些記錄揭示了有多少人發生了髖部骨折或進行髖部置換手術。

在參與該研究的 26,318 名女性中,確定了 822 例髖部骨折,即 3.1%。

食物、營養素和髖部骨折風險:James Webster、Darren C. Greenwood 博士和 Janet E. Cade 教授對中年女性進行的一項前瞻性研究,他們均來自利茲大學。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提到的營養來源蛋白質,其實也是骨質建構的必需品,當然肌肉的組成更需蛋白質,充足的肌肉量及強度,可以保護關節,減緩退化,因此言之成理。

有趣的過去認為常喝咖啡會增加骨質流失,導致骨鬆進而增加骨折的風險,但這篇研究卻發現喝茶及咖啡,反而降低髖部骨折的危險性。喝咖啡是否會導致骨鬆,這幾年的研究告訴我們並無定論,在此也提醒一下。

參考文獻:

  1. James Webster, Darren C. Greenwood, Janet E. Cade. Foods, nutrients and hip fracture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of middle-aged womenClinical Nutrition, 2022; 41 (12): 2825 DOI: 10.1016/j.clnu.2022.11.00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量訓練每週1小時,身材曲線變好之外,還能降低2成死亡風險,這一族群尤其要做,在自家種花種草也算

2022年11月29日

重量訓練不只是想要擁有肌肉身材的年輕人需要做的運動,即使年紀老大也需要!根據最新研究發現,重量訓練不必太多,每週只要進行1小時,就能降低20%的全死亡風險;而且不只是到健身房可以做,即使在自家花園用鏟子鏟土也有幫助,研究刊登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

 重量訓練有助降低死亡風險

過去認為,重量訓練過程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因此,通常只會強調有氧運動的重要性,建議民眾每週進行5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來增加心肺能力,而不太強調能增加肌肉的重量訓練;不過,現在醫界就不這樣想了,最新的研究更發現,重量訓練有助降低死亡風險,而且老人也要做

 這項報告是由日本的科學家所發表的,研究人員分析16篇,總人數涵蓋數十萬位無嚴重健康問題,年齡介於18歲到97歲男女的健康分析研究報告,這些健康分析項目包括平日的運動鍛練習慣、是否從事肌肉強化活動等。結果發現,每週只要有進行30分鐘到60分鐘的肌內強化運動,就有助於延長壽命

肌肉強化活動項目多

而其中所謂的肌肉強化活動項目,包括舉重、彈力帶練習、俯臥撐、仰臥起坐、深蹲,甚至只要是在自家花園用鏟子進行比較繁重的園藝工作也包括在內。研究小組發現,每週進行長達60分鐘的肌肉強化活動,有助大幅降低糖尿病風險,而且能降低全原因性死亡風險達20%,即使運動30分鐘也能降低10%的死亡風險。 

 有趣的是,這項研究並未發現確鑿的證據:進行超過1小時的肌肉強化活動有任何額外的好處,也就是說,重量訓練每週只要做60分鐘就夠了,而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能夠定量重量訓練到底要多久的時間,才能達到最好的效益。

 如果每週都能做到肌肉強化活動和有氧運動,死亡風險降低的效果更加卓著,研究顯示,如果能同時將肌肉強化活動和有氧運動相結合,全死亡原因風險可降低40%、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能降低46%,癌症死亡風險也能降低28%。

參考文獻:

Momma HKawakami RHonda T, et al
Muscle-strengthening activ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and mortality in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它是我們從陽光中獲取的維生素,儘管它的供應充足,但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亞成年人仍然患有輕度、中度或重度維生素 D 缺乏症。

現在,南澳大利亞大學的新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發現維生素 D 缺乏與早死有關,這促使人們呼籲人們遵循健康的維生素 D 濃度指南。

該研究發表在《內科學年鑑》上,發現維生素 D 缺乏症越嚴重,死亡風險就越大。

維生素 D 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素,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讓我們的骨骼和肌肉保持強壯和健康。

第一作者和南澳大學博士候選人喬什·薩瑟蘭說,雖然維生素 D 與死亡率有關,但確定因果關係一直具有挑戰性。

“雖然嚴重的維生素 D 缺乏症在澳大利亞比世界其他地方更罕見,但它仍然會影響那些健康脆弱的人、老年人以及那些沒有從健康的陽光照射和飲食中獲得足夠維生素 D 的人,”薩瑟蘭說。

“我們的研究為低濃度的維生素 D 與死亡率之間的聯繫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這是同類研究中第一個將與呼吸系統疾病相關的死亡率作為結果的研究

“我們使用一種新的遺傳方法來探索和確認我們在觀察環境中看到的非線性關係,通過這種方法,我們能夠為低維生素 D 狀態與早死之間的聯繫提供強有力的證據。

“維生素 D 缺乏症與死亡率有關,但由於臨床試驗通常未能招募維生素 D 濃度低的人——或者被禁止納入維生素缺乏症的參與者——因此建立因果關係一直具有挑戰性。”

孟德爾隨機化研究評估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 307,601 條記錄。維生素 D 含量低於 25 nmol/L,平均濃度為 45.2 nmol/L。在 14 年的追蹤期間,研究人員發現,隨著維生素 D 濃度的增加,死亡風險顯著降低,在嚴重缺乏維生素 D 的族群中關聯最為明顯。

UniSA 澳大利亞精準健康中心高級研究員兼主任 Elina Hyppönen 教授表示,現在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以建立有效的公共衛生戰略,以幫助實現國家指導方針並降低與維生素 D 濃度低相關的早死風險。

“這裡的關鍵信息很簡單——關鍵在於預防。當已經面臨生命挑戰的情況時,考慮維生素 D 缺乏症是不夠的,早期行動可能會產生重大影響,”Hyppönen 教授說.

繼續公共衛生努力以確保弱勢群體和老年人全年保持足夠的維生素 D 濃度非常重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期刊:「這類食物」每日吃18克 降低45%罹癌風險

2022年10月21日 常春月刊

防癌食物竟然也可以很好吃!在由美國營養學會旗下的《營養學進展期刊》中,有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18克的菇類,可以大幅降低癌症的風險達到45%,特別是預防女性乳癌降幅最明顯,刊登在《營養學進展期刊》。

這篇研究論文是由美國賓州大學所發表。有鑑於多年來的研究均發現,菇類能增強免疫,常被用於癌症的治療和預防,賓洲大學的研究人員遂回溯從1966年到2020年中的17個癌症相關研究,希望能了解菇類在癌症預防上的作用。

經常食用蘑菇,罹乳腺癌風險降低

這些研究中共收集了19500多位癌症的健康相關數據,分析發現,在日常飲食中經常食用蘑菇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都比較低。如果每天都吃18克左右的蘑菇,發生癌症的風險較不吃蘑菇者低了45%。在分析各種特定癌症檢測時,發現蘑菇與乳癌的關聯性最強,經常食用蘑菇的人,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顯著降低。

過去研究有關於蕈菇類在抗癌作用方面,都是以「菇類多醣體」為主,但這次的研究則認為和菇類含有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的關係。麥角硫因是一種獨特有效的抗氧化劑,有助於降低體內的氧化作用,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而蘑菇中的麥角硫因為含量最高,研究人員指出,蘑菇不只有助預防癌症,研究也發現,在使用抗癌藥物期間,患者食用蘑菇和藥物聯合使用,能達到協同藥物的作用,以提高患者對癌症的耐受性,增加抗癌效果。

看看專家的意見

預防癌症竟然這麼簡單!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說,「只要1個體型較大的蘑菇,就達到18克了!」每天只要有一餐吃到一個蘑菇,就能降低45%罹癌風險,真的是太划算了。

 

這篇研究特別提到蘑菇,黃淑惠說,相較之下,蘑菇在蔬菜中能提高更多的胺基酸,而且它從土中培育出來,礦物質含量高,還含有維生素D2,雖然活性沒有維生素D3那麼強,但人體也能轉化它來應用。蘑菇本身也是屬於柔軟的纖維,除了防癌抗癌以外,在調整血脂方面也有很特別的效用。

這篇研究分析菇類的抗癌成分有別於一般常提到的多醣體,而是麥角硫因。黃淑惠說,這個成分非常特別。蔬菜中有很多植物多酚,還有多種植化素,雖然這些的抗氧化作用很好,但是缺點是代謝速度太快,人體很難有高量的吸收。

而菇類的麥角硫因含量高,但食用後在尿中可以測到的量很低,表示人體可有效利用麥角硫因。黃淑惠說,在體外實驗中顯示,麥角硫因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很強,而且具有螯合二價金屬的能力,特別是不會讓氧化產生的鐵離子對細胞發動攻擊,減少細胞損傷,另外它還有抗紫外線的作用。

不過,不一定非吃蘑菇不可。黃淑惠說,本篇研究指出,只要把各種不同菇類放在每天的飲食中,不管是金針菇、杏鮑菇、香菇、草菇或舞菇,任何一種菇類都含有不同的抗癌成分,都能預防癌症。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21年的研究,關於菇類幫助健康的研究不勝枚舉,這篇研究把關於保健相關成分及攝取劑量皆有清楚結論,值得大家參考及應用。

參考文獻:

Djibril M Ba, Paddy Ssentongo, Robert B Beelman, Joshua Muscat, Xiang Gao, John P Richie, Jr, Higher Mushroom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Advances in Nutrition, Volume 12, Issue 5, September 2021, Pages 1691–1704, https://doi.org/10.1093/advances/nmab0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吸菸卻罹患肺癌?科學家發現關鍵致癌機制

2022/09/11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肺癌傳統被認為與吸菸畫上等號,不過,沒抽菸卻得肺癌的人數卻增多。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確定了空氣污染引發非吸菸者肺癌的機制,其中顯示空污會「啟動」肺部細胞的異變程序,並造成肺癌。這項發現有望改寫我們對肺癌的認知,也可能有助醫學專家找出預防和治療之道。

英國「法蘭西斯克利克研究中心」(Francis Crick Institute)10日於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發表新的研究報告,報告者史旺頓(Charles Swanton教授)指出,汽車廢氣中的微粒會讓肺部細胞中「冬眠」的突變因子醒來,並逐漸朝癌細胞的方向轉變

研究人員發現,空污微粒引發炎症,從而驅動許多肺癌發展的基因中已存在的突變。他們分析了英國、南韓和台灣超過46萬人的健康數據。他們發現,暴露於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PM2.5),導致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基因突變的風險增加。EGFR有時會在癌細胞的表面大量出現,並會促進癌細胞生長。

在對小白鼠的實驗室研究中,研究小組表明,這些顆粒引起了 EGFR 基因和「鼠類肉瘤病毒癌基因」 (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gene, KRAS) 的變化,這兩種基因都與肺癌有關。最後,他們分析了近250個從未吸菸或接觸重度污染致癌物的人類肺組織樣本,儘管肺部是健康的,但他們在18%的 EGFR 基因和33%的 KRAS 基因中發現了 DNA 突變。

史旺頓說:「我們的研究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從未吸菸人群肺癌的看法。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具有致癌突變的細胞會自然積累,但它們通常不活躍。我們已經證明,空氣污染會喚醒肺部的這些細胞,促使它們生長,並可能形成腫瘤。」

史旺頓強調,他們確定的機制有助找到更好的方法,來預防不吸菸的人罹患肺癌,並找出治療方法,接下來的研究重點是,為什麼一些突變的肺細胞暴露在污染物中會癌變,而另一些不會。

研究團隊藉由基因技術,在實驗室小白鼠身上植入與肺癌相關的EGFR後發現,這些老鼠暴露於髒空氣中更容易罹患肺癌,但是如果老鼠體內因對PM2.5產生免疫反應,而釋放出的「白細胞介素-1β」(IL1B)被藥物阻斷,對污染物的抵抗力反而更好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癌症基因學家巴曼(Allan Balmain)教授則表示,新研究解釋了吸菸會造成肺癌的原因,皆與微粒進入呼吸道有關,而雖然早在1960年代,人們就知道吸菸會造成肺癌,不過因為學界一直朝基因突變的方向去研究,才一直沒有找到真實的原因。

報導來源: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054966

鄭醫師補充:

PM2.5一直以來被視為對身體有毒性的污染微粒,一旦進入身體容易導致身體發炎,而且不易排出,長期曝露,致癌風險大增,只是相關致病原理一直還未有定論,這篇研究結論清楚揭露PM2.5對身體的致癌因子的喚醒作用,致使癌病程啟動,增罹癌風險。因此,要預防癌症,環境的致癌因子的排除非常重要,相對於吸菸這種可能致癌顯性的明槍,PM2.5像是暗箭,防不勝防,提醒大家留意。

如同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首席臨床醫生表示:「我們可選擇是否抽菸,但我們無法選擇空氣」,鑑於接觸污染的人數可能是抽菸者五倍,空氣污染是相當嚴重的全球性問題。

參考文獻:

Annals of Oncology (2022) 33 (suppl_7): S808-S869. 10.1016/annonc/annonc1089

https://oncologypro.esmo.org/meeting-resources/esmo-congress/mechanism-of-action-and-an-actionable-inflammatory-axis-for-air-pollution-induced-non-small-cell-lung-cancer-towards-molecular-cancer-preventi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預煮和速食的便利性可能會讓人很容易忽視不太理想的營養信息,但由塔夫茨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團隊希望在最近發現超加工食品的高消費和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兩者之間的聯繫後會改變這種情況。

在 8 月 31 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的男性患結直腸癌(美國診斷出的第三大癌症)的風險比食用高加工食品攝取的量要少得多的男性高 29%。他們在女性身上沒有發現同樣的關聯。

“我們開始認為,與其他癌症類型相比,結直腸癌可能是受飲食影響最大的癌症,”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塔夫茨大學弗里德曼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 Lu Wang 說。加工肉類,其中大部分屬於超加工食品類別,是結直腸癌的重要危險因素。超加工食品的添加糖含量高,纖維含量低,會導致體重增加和肥胖,以及肥胖是結直腸癌的既定危險因素。”

該研究分析了超過 200,000 名參與者(159,907 名女性和 46,341 名男性)在三項大型前瞻性研究中的反應,這些研究評估了飲食攝入量並進行了超過 25 年。每四年向每位參與者提供一份食物頻率問卷,並詢問大約 130 種食物的食用頻率。

BMJ的研究中,參與者對超加工食品的攝取量被分為五等級,從最低攝取量到最高攝取量不等。處於最高五分之一的人被確定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最高。儘管確定了男性的明確關聯,特別是在遠端結腸的結腸直腸癌病例中,但該研究並未發現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的女性總體風險增加。

超加工食品的影響

分析揭露了男性和女性消費超加工食品的方式的差異以及潛在的相關癌症風險。在追踪超過 25 年的 206,000 名參與者中,研究小組記錄了 1,294 例男性結直腸癌病例和 1,922 例女性病例。

研究小組發現,男性結直腸癌與超加工食品之間最密切的關聯來自肉類、家禽或魚類的即食產品“這些產品包括一些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火腿和魚餅。這與我們的假設一致,”王說。

研究小組還發現,含糖飲料的攝取量增加,如汽水、水果飲料和含糖牛奶飲料,與男性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有關。

然而,並非所有超加工食品對結直腸癌的風險都同樣有害。“我們發現優酪乳等超加工乳製品與女性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之間存在負相關,”共同資深作者、弗里德曼學院營養流行病學和數據科學部臨時主席、癌症流行病學家 Fang Fang Zhang 說。 .

總體而言,超加工食品攝取與女性結直腸癌風險之間沒有聯繫。女性食用的超加工食品的成分可能與男性不同。

“像優酪乳這樣的食物可能會抵消其他類型的超加工食品對女性的有害影響,”張說。

該研究的共同高級作者、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臨床流行病學和營養學助理教授宋明陽補充說:“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這些關聯是否存在真正的性別差異,或者如果這項研究中女性的無效發現僅僅是由於機會或女性中其他一些無法控制的混雜因素減輕了這種關聯。”

儘管超加工食品通常與較差的飲食品質有關,但除了超加工食品的不良飲食質量之外,可能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張指出,食品添加劑在改變腸道菌叢、促進發炎以及食品加工過程中形成或從食品包裝中遷移的污染物方面的潛在作用都可能促進癌症的發展

分析數據

這三項研究中每一項的追蹤率都超過 90%,研究團隊有足夠的數據來處理和審查。

“癌症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能發展,而從我們的流行病學研究中,我們已經顯示出潛在的潛伏效應——需要數年才能看到某些暴露對癌症風險的影響,”宋說。“由於這個漫長的過程,長期接觸數據以更好地評估癌症風險非常重要。”

研究包括:

  • 護士健康研究(1986-2014):121,700 名 30 至 55 歲的執業女護士
  • 護士健康研究 II (1991-2015):116,429 名 25 至 42 歲的女護士
  • 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1986-2014):51,529 名 40 至 75 歲的男性衛生專業人員。

在對過去的診斷或不完整的調查進行排除過程後,研究人員得到了來自 NHS 研究的 159,907 名女性和 46,341 名男性的前瞻性數據。

該團隊調整了潛在的混雜因素,如種族、癌症家族史、內窺鏡檢查史、每週體育活動時間、吸煙狀況、總酒精攝取量和總熱量攝取量、定期服用阿司匹林和停經狀態。

張知道,由於這些研究的參與者都在醫療保健領域工作,這一人群的研究結果可能與普通人群的結果不同,因為參與者可能更傾向於吃得更健康,遠離超加工食品。數據也可能存在偏差,因為過去二十年的處理方式發生了變化。

“但我們正在該人群中比較那些攝取量較高的人和攝取量較低的人,”張保證說。“所以這些比較是有根據的。”

改變飲食模式

Wang 和 Zhang 之前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確定了美國兒童和青少年超加工食品攝取量增加的趨勢。這兩項研究都強調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許多不同的人群可能在日常飲食中依賴超加工食品。

“對這些食物的大部分依賴可以歸結為食物獲取和便利等因素,”張說,他也是塔夫茨全球肥胖研究所的成員。“化學加工食品有助於延長保存期,但許多加工食品不如未經加工的替代品健康。我們需要讓消費者意識到大量食用不健康食品的風險,並讓更健康的選擇更容易選擇。”

王知道改變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並希望這項研究能夠促進飲食法規和建議的改變。

“長期的變化需要多步驟的方法,”王補充道。“研究人員繼續研究與營養相關的政策、飲食建議、食譜和配方的變化,以及其他健康的生活習慣如何改善整體健康和飲食,以及改善結果的潛在干預措施並減輕癌症負擔。繼續研究癌症之間的聯繫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參考文獻:

 

  1. Lu Wang, Mengxi Du, Kai Wang, Neha Khandpur, Sinara Laurini Rossato, Jean-Philippe Drouin-Chartier, Euridice Martínez Steele, Edward Giovannucci, Mingyang Song, Fang Fang Zhang. Associa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 consumption with colorectal cancer risk among men and women: results from three prospective US cohort studiesBMJ, 2022; e068921 DOI: 10.1136/bmj-2021-0689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在 2022 年 ESC 大會上發表的研究,每週步行時間超過一小時與 85 歲以上族群的長者長壽有關。

無論年齡大小,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每週 75 分鐘的高強度活動,或等效的組合。然而,在成年人中,久坐時間會隨著歲數的增加而增加,而身體活動量會減少。

“隨著年齡的增長,成年人不太可能滿足活動建議,”研究作者,韓國首爾仁濟大學 Sanggye Paik 醫院的 Moo-Nyun Jin 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發現,每周至少步行一小時對 85 歲及以上的人有益。簡單地說,就是每天步行 10 分鐘。”

本研究探討了步行與 85 歲及以上成年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韓國國民健康保險局 (NHIS) 高級數據庫的資訊。該研究包括 7,047 名 85 歲或以上的成年人,他們在 2009 年至 2014 年期間接受了韓國國家健康檢查計劃。參與者完成了一份關於休閒時間體育活動的問卷,詢問每週慢速、中等強度步行所花費的時間長度騎自行車和快走等活動,以及跑步等高強度活動。

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87 歲,其中 4,813 人(68.3%)為女性。根據每週慢速步行所花費的時間將參與者分為五組。約 4,051 (57.5%) 名參與者不會去散步,597 (8.5%) 名步行不到一小時,849 (12.0%) 名步行一到兩小時,610 (8.7%) 名步行兩到三小時,940 (13.3%) ) 每週步行超過三個小時。

在 7,047 名成年人的整個研究人群中,1,037 名(14.7%)參與者進行了中等強度的體育鍛鍊,773 名(10.9%)參與者進行了高強度體育鍛鍊。只有 538 名參與者 (7.6%) 符合中到高強度體育活動的指南建議。在每週以慢速行走的 2,996 名參與者中,999 名(33%)也進行了中等或高強度的體育鍛鍊。

研究人員在調整了中等至高強度體育活動所消耗的能量後,分析了步行、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之間的關聯。與不運動的人相比,那些每週步行至少一小時(即三個最高步行類別)的人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相對風險分別降低了 40% 和 39%。

金博士說:“步行與老年人死亡的可能性較低有關,無論他們是否進行任何中等強度到劇烈強度的體育活動。確定可以使老年人受益的最小運動量是重要的目標,因為建議的活動強度可能難以達到。我們的研究發現,與完全不運動相比,每週步行一小時對 85 歲及以上的人來說是有利的。可以終老奉行的是堅持步行。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08/220824102906.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我應該每天鍛鍊一點還是每週運動一次?

這是許多注重健康的人面臨的困境 - 伊迪絲·科恩大學(ECU)的新研究正在回答這個問題。

這項最新的研究發現,至少對於肌肉力量而言,每日活動很可能是最有益的方法。

令人高興的是,這也證實您不必每天都大量鍛鍊。

為了與日本的尼加塔大學和尼西九州大學合作,為期四周的培訓研究測量並比較了三組參與者進行手臂重量運動,肌肉力量和肌肉厚度的變化進行了比較。

該練習包括在機器上進行的“最大自主性離心二頭肌收縮”(maximal voluntary eccentric bicep contractions),該機器可以測量您在健身房所做的每種肌肉收縮中的肌肉力量。

離心收縮是肌肉延長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就像在二頭肌收縮中緩放笨重的啞鈴一樣。

兩組每週進行30次收縮鍛鍊,一組每週五天(6x5組)每天進行6次收縮鍛鍊,而另一組將全部30次塞入一天,每週一次(30x1組)。

另一個小組每週一天只進行六次收縮鍛鍊。

四個星期後,儘管肌肉厚度(表明肌肉大小增加的指標)增加了5.8%,但在一天中進行30次收縮鍛鍊的小組沒有顯示出任何肌肉力量的增加

小組每週進行六次收縮鍛鍊組並未顯示出肌肉力量和肌肉厚度的任何變化。

然而,6x5組的肌肉強度顯著增加 - 超過10% - 肌肉厚度的增加與30x1組相似。

關鍵在鍛鍊頻率,不是一次大量

重要的是,在先前的一項研究中,6x5組的肌肉強度的增加與每周一次30下的組相似,該研究組僅每周五天進行四周的最大離心收縮。

ECU鍛煉和體育科學教授肯·諾薩卡(Ken Nosaka)說,這些研究繼續症時,定期進行非常可管理的運動可能會對人們的力量產生真正的影響。

他說:“人們認為他們必須在體育館內進行長時間的重量訓練,但事實並非如此。”

“每天慢慢(收縮時)緩放一次笨重的啞鈴就足夠了。”

諾薩卡教授說,儘管該研究要求參與者盡最大的努力,但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的早期發現症時,可以取得相似的結果,而無需努力地逼迫自己。

他說:“我們僅在這項研究中使用二頭肌收縮運動,但我們認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其他肌肉也是如此。”

肌肉力量對我們的健康很重要。這可以幫助防止隨著衰老而降低肌肉質量和力量

肌肉質量的減少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例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一些癌症,失智症以及肌肉骨骼問題,例如骨質疏鬆症。”

休息

尚不為人所知,為什麼身體對以較小運動量的離心收縮而不是較大的量較少的頻率進行重量訓練做出更好的反應。

諾薩卡教授說,這可能與要求大腦以特定方式表現肌肉的頻率有關。

但是,他強調,將休息包括在運動方案中也很重要。

他說:“在這項研究中,6x5組每週休息兩天。”

當我們休息時會發生肌肉適應;如果有人每天24小時訓練,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改善。

“肌肉需要休息以提高力量和肌肉質量,但肌肉似乎更喜歡刺激。”

他還強調,如果某人在一段時間內無法鍛鍊,那麼之後想從更長的鍛鍊量試圖“彌補”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他說:“如果某人生病並且不能鍛鍊一周,那很好,但是最好在感覺更好的時候恢復規律運動。”

澄清建議

現有的澳大利亞政府指南已經提醒,成年人應每天動起來,每週進行2.5-5個小時的適度體育鍛鍊。

諾薩卡教授說,需要更加重視使運動成為日常活動的重要性,而不是達到每週的目標。

他說:“如果您每週一次去健身房一次,那就不像每天在家做一點鍛鍊那樣有效。”

“這項研究與我們先前的研究總結:每週規律累積少量運動的重要性,而不是每週花費一次長時間鍛鍊。

我們需要知道,每種肌肉收縮都很重要,這與您的定期執行程度有關。”(頻率的重要性大於強度)

這項研究刊登於《斯堪的納維亞體育醫學與科學期刊》上,標題為“每周每天進行少量離心收縮的效果比每週一次大量的離心收縮效益更大” 。

參考文獻:

 

  1. Riku Yoshida, Shigeru Sato, Kazuki Kasahara, Yuta Murakami, Fu Murakoshi, Kodai Aizawa, Ryoma Koizumi, Kazunori Nosaka, Masatoshi Nakamura. Greater effects by performing a small number of eccentric contractions daily than a larger number of them once a week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22; DOI: 10.1111/sms.142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近期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在 30 年的追蹤期間對 100,000 多名參與者的分析發現,每週進行目前推薦的中等或劇烈體育活動量的 2 到 4 倍的成年人死亡風險顯著降低,發表於在美國心臟協會的旗艦同行評審期刊《循環》上。對於每週進行 2 到 4 倍推薦量的劇烈體育活動的人來說,減少了 21-23%,而對於每週進行 2 到 4 倍於推薦量的中等體力活動的人來說,減少了 26-31%。

有充分證據證實,規律的體育活動與降低心血管疾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有關。2018 年,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的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 150-300 分鐘的中等體育活動或 75-150 分鐘/週的劇烈體育活動,或等效的兩種強度的結合。美國心臟協會目前的建議基於 HHS 的體育活動指南,即每周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或每週 75 分鐘或劇烈的有氧運動,或兩者兼而有之。

“身體活動對健康的潛在影響很大,但目前尚不清楚進行高於推薦脽準的長時間、劇烈或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是否會對心血管健康產生任何額外的好處或有害影響,”Dong Hoon Lee 說, Sc.D., MS, 波士頓哈佛 TH Chan 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研究助理。“我們的研究利用了幾十年來對自我報告的身體活動的重複測量來檢查成年中後期的長期身體活動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研究人員分析了從兩項大型前瞻性研究中收集的超過 100,000 名成年人的死亡率數據和醫療記錄:1988-2018 年全女性護士健康研究和全男性衛生專業人員追蹤研究。檢查數據的參與者中有 63% 是女性,超過 96% 是白人成年人。在 30 年的追蹤期間,他們的平均年齡為 66 歲,平均體重指數 (BMI) 為 26 kg/m 2 。

參與者每兩年透過填寫一份經過驗證的護理健康研究或衛生專業人員追蹤研究問卷,自我報告他們的休閒時間身體活動。公開的問卷每兩年更新和展延一次,包括有關健康資訊、醫生診斷的疾病、家庭病史和個人習慣(如吸煙和飲酒以及鍛鍊頻率)的問題。運動數據報告為過去一年每週花在各種體育活動上的平均時間。適度活動被定義為步行、低強度運動、舉重和健美操。劇烈活動包括慢跑、跑步、游泳、騎自行車和其他有氧運動。

分析發現,每週進行兩倍於目前推薦範圍的中等或劇烈體力活動的成年人的長期死亡風險最低

分析還發現:

  • 符合劇烈體育活動指南的參與者觀察到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了 31%,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了 15%,所有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總體降低了 19%。
  • 符合適度體育活動指南的參與者觀察到 CVD 死亡風險降低 22-25%,非 CVD 死亡風險降低 19-20%,所有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總體降低 20-21%。
  • 進行超過推薦的長期劇烈體育活動量(150-300 分鐘/週)的參與者的 2 到 4 倍的 CVD 死亡率風險降低了 27-33%,非 CVD 死亡率降低了 19%,總共 21所有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降低 -23%。
  • 進行超過建議的中等體力活動量(300-600 分鐘/週)2 到 4 倍的參與者觀察到 CVD 死亡風險降低 28-38%,非 CVD 死亡風險降低 25-27%,總體而言所有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降低26- 31%。

此外,在報告參與超過建議最低活動水準四倍的成年人中,沒有發現有害的心血管健康影響。先前的研究發現證據發現,長期、高強度、耐力運動,如馬拉松、鐵人三項和長距離自行車比賽,可能會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包括心肌纖維化、冠狀動脈鈣化、心房顫動和突發性心臟病導致心因性死亡。

“這一發現可能會減少人們對先前幾項研究中觀察到的高強度體育活動的潛在有害影響的擔憂,”李指出。

然而,長期、高強度體育活動(每週約 300 分鐘)或中等強度體育活動(每週約 600 分鐘)的份量超過建議的每週最低限度的四倍,並不能進一步降低患死亡。

“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證據來指導個人在其一生中選擇適當數量和強度的體育活動,以保持他們的整體健康,”李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支持當前的國家體育活動指南,並進一步證實,透過進行中度或高度的中等或高強度活動或組合,可以獲得最大的益處。”

他還指出,從長遠來看,每週或兩者的等效組合,即每週進行少於 75 分鐘的劇烈運動或少於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的人可能會透過持續進行大約 75-150 分鐘的劇烈運動或 150-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來降低死亡率。

“我們早就知道,中等強度和高強度的體育鍛鍊可以降低一個人罹患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風險,”醫學博士、BSN 的前任主席 Donna K. Arnett 說。美國心臟協會(2012-2013 年),肯塔基州列剋星敦市肯塔基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主任和教授。Arnett 曾擔任美國心臟協會 2019 年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指南編寫委員會的聯合主席,但她並未參與這項研究。“所以每週進行超過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超過 150 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可能會降低死亡率是合理的”

該研究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

鄭醫師補充:

這是大規模的長期追蹤研究,可信度極高。過去認為一周運動150分鐘對健康維持足矣,但這篇研究只在提醒150分鐘只是最低門檻,強度及時間才是關鍵。疊加運動強度或是拉長時間,可以獲得更大的健康益處,明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

參考文獻:

  1. Dong Hoon Lee, Leandro F.M. Rezende, Hee-Kyung Joh, NaNa Keum, Gerson Ferrari, Juan Pablo Rey-Lopez, Eric B. Rimm, Fred K. Tabung, Edward L. Giovannucci. Long-Term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tensity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US AdultsCirculation, 2022;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816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死徵兆曝光!金雞獨立、爬樓梯、握力等6測試 你通過幾項?

出版時間 2022/06/24

根據巴西一項研究顯示,若無法單腳站立保持平衡超過10秒者,比其他人早死的可能性高出84%。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學者專家指出,除了「金雞獨立」之外,可以透露健康情況是否不佳、有早死風險的徵兆,還包括步行速度快慢、能否順利不扶手的情況下坐下起立,連爬4層樓梯而不中斷等。

█「金雞獨立」測試
巴西里約熱內盧CLINIMEX運動醫學診所的研究人員,針對近2000名50至75歲志願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無法「金雞獨立」逾10秒的研究參與者,比其他參與者早死的可能性更高。在進行測試時,參與者需要在沒有任何支撐的情況下以單腳站立,另一隻腳則靠在直立腳的小腿肚,同時手臂放在身側,眼睛直視前方。這項研究追踪長達7年,期間共有123人死亡。

這項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那些無法單腳站立10秒的人,死於任何原因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高出 84%。首席研究員阿羅約(Claudio Gil Araujo)指出,這並不代表平衡問題是致死的真正原因,但日常生活需要良好平衡,失去平衡「對健康有害」。

 

█步行速度測試
另一項研究則顯示,步伐緩慢的老年人,早死的風險也較高。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曾測量3200名65歲以上長者的步行速度,並三度測量參與者的步行速度。這項研究追蹤5年,期間共有超過200人死亡。

這項2009年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男性當中步行速度最慢者,每分鐘可走90公尺,而最快者則超過110公尺。與此同時,女性當中最慢者,每分鐘可走81公尺,最快者至少達到90公尺。在研究結束時,步行最慢組參與者的死亡風險,比最快組高出44%。研究人員表示,步伐快速者可能身體更健康,心血管健康也較佳。

█坐下起立測試
巴西團隊另一項針對2002名51至80歲志願者進行的研究顯示,在不靠手扶的情況下,能否順利坐在地板上,然後起身站立,可能暗示壽命的長短。這項研究追蹤6年,期間有159人死亡。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赤腳、穿著寬鬆衣服,不以手、膝蓋、肘部或腿側支撐,交叉雙腿慢慢坐在地板上,然後再從地板上起身。以10分為滿分,若是參與者動作中失去平衡,就會被扣分。

這項於2021年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的研究顯示,跟那些輕鬆完成測試的人相比,那些得分僅有0到3分者,死亡可能性高5.4倍。研究人員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而失去活動能力、靈活性和肌肉,就是健康狀況不佳的訊號

█爬樓梯測試
是否能夠爬上四層的樓梯而不需暫停休息,也是指標之一

西班牙一項2018年發表在《歐洲心臟雜誌》上的研究,追蹤12,000人的健康狀況長達五年。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在跑步機上跑步,逐漸加快步伐,直到筋疲力盡為止,同時也監測他們的心臟。

結果發現,與健康的同齡人相比,健康狀況不佳的參與者因為各種原因和心臟病死亡的風險幾乎高出三倍。儘管參與者接受的是跑步機測試,但研究團隊指出,如果可以不間斷地快速爬上三層樓的樓梯,或以正常速度不間斷地爬四層樓的樓梯,就代表心臟健康良好。

█握力測驗
蘇格蘭一項研究發現,握力較弱的人,早死的可能性也比其他人要高出20%。這項研究是使用英國生物銀行的數據,研究人員以「手測力計」檢查500,000名40至69歲志願者的握力,記錄他們可以握住的平均最大重量。在長達7年追蹤期間,約有13,322名參與者死亡。

科學家在2018年於《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研究結果,指參與者的握力每下降5公斤,他們死於任何原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就會增加五分之一。研究人員指出,握力是骨骼肌健康的標誌。 

█伏地挺身測驗
國際研究團隊招募1,100名消防員參與長達1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1分鐘內能完成40個伏地挺身者,勉強只能完成10個伏地挺身的人,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可能性幾乎是兩倍。

根據這項發表在《美國醫學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上的研究顯示,在研究期間,共37名參與者被診斷出患有心臟病。跟做不到10個伏地挺身的人相比,可以做40個以上者,罹患心臟病風險的可能性低96%。專家說伏地挺身可以檢測肌肉力量,而肌肉有力可以預防因各種原因和高血壓導致的死亡。(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報導來源連結:

https://www.appledaily.com.tw/international/20220623/AD8BA180A5DCA27BCDAC84329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刺激轉基因 T 細胞攻擊癌細胞的細胞免疫療法的進步已經徹底改變了某些血癌的治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了六種這樣的 CAR-T 細胞療法,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儘管如此,一些患者的腫瘤對這些療法的反應並不好,許多最初表現良好的患者後來發現他們的癌症復發了。

現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證實,在輸進這些轉基因 T 細胞後,用一種稱為白介素 7 ( interleukin 7,IL-7) 的免疫增強蛋白進行額外治療會導致抗癌 CAR- T 細胞數量增加並在殺死腫瘤細胞方面變得更有效。

這項小鼠研究於 6 月 13 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的發現,有望在 Barnes-Jewish 醫院的 Siteman 癌症中心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進行 1 期臨床試驗。該臨床試驗正在研究一種長效基因修飾型 IL-7 與靶向 CD19 的 CAR-T 細胞,CD19 是復發或難治性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 DLBCL )患者的 B 細胞抗原。Siteman 是協調中心,也是全國參與試驗的四個地點之一。

“許多研究人員正在嘗試不同的策略來增強 CAR-T 細胞在治療血癌中的功能,”資深作者、弗吉尼亞 E. & Sam J. Golman 醫學教授兼主任 John F. DiPersio 說。腫瘤科。“我們對 IL-7 很感興趣,因為我們知道它是 T 細胞擴增的主要驅動力。例如,當一個人生病時,人體會自然產生 IL-7 以增加 T 細胞的數量。當我們給予在 CAR-T 細胞治療後不久,將長效型 IL-7 用於免疫缺陷罹患腫瘤(tumor-bearing)小鼠,與未接受 IL-7 的小鼠相比,我們看到這些 CAR-T 細胞急劇擴增超過一萬倍。 T 細胞也能持續更長時間,並顯示出顯著增強的抗腫瘤活性。”

CAR-T 細胞是使用來自患者或供體的人體正常 T 細胞製造的。CAR-T細胞經過基因改造,可特異性靶向癌細胞表面的蛋白質。靶向幫助 CAR-T 細胞找到癌細胞,這些細胞是逃避免疫攻擊的大師。該療法可能非常有效,但有時 CAR-T 細胞無法擴增到足以殺死所有癌症,或者它們被過度刺激,“耗盡”它們的功能,導致它們失去抗腫瘤效果.

考慮到這些問題,研究人員——包括第一作者、醫學助理教授、醫學博士 Miriam Y. Kim 和共同資深作者、醫學兼職助理教授 Matthew L. Cooper 博士——對是否他們可以利用身體增加 T 細胞數量的自然方式來增強治療效果感興趣但天然的 IL-7 通常會很快從體內消失。因此,DiPersio 和他的團隊測試了一種改良形式的 IL-7,它可以在體內循環數週,使其在支持 CAR-T 細胞擴增方面更加有效。

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研究了兩種不同的 B 細胞淋巴瘤模型,結果發現,接受 CAR-T 細胞和長效 IL-7 的小鼠比單獨接受 CAR-T 細胞的小鼠存活時間幾乎長六倍。僅用 CAR-T 細胞治療的小鼠在治療後存活了大約一個月。在 CAR-T 細胞治療後不久接受長效 IL-7 的所有小鼠在 175 天的預計實驗時間結束時仍然存活。此外,接受 CAR-T 細胞和 IL-7 的小鼠的腫瘤大小顯著減小,到第 35 天大多數小鼠檢測不到。

“在單獨接受 CAR-T 細胞的小鼠中,疾病得到了短暫控制,”DiPersio 說。“但是到第三週,腫瘤開始復發。到第四周,它們開始看起來像沒有接受任何積極治療的對照小鼠。但是透過添加長效 IL-7,CAR-T 的數量細胞立即爆增,這些老鼠的壽命超出了我們為實驗設定的時間範圍。我們的研究還證實,可以透過控制我們給的 IL-7 劑量來微調 CAR-T 細胞的擴增。”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為使用 IL-7 增強免疫系統治療疾病奠定了基礎,包括與 CAR-T 細胞一起使用。此外,醫學博士、麻醉學、醫學和外科教授 Richard S. Hotchkiss 及其團隊研究了 IL-7 用於刺激 T 細胞對抗敗血症,敗血症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感染反應。來自 Siteman 腦腫瘤中心的研究也顯示了使用長效 IL-7 來增強 T 細胞治療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一種侵襲性腦癌)的前景。

鄭醫師補充:

細胞免疫療法相對於傳統的化療,由於其機制是採用身體的自然免疫力來對抗抑制癌細胞,副作用明顯少很多,因此越來越多專業醫師及患者採用這類療法來抗癌,而CAR-T 已經核准多年,儘管學理根據立意佳,但療效的不確定不免讓人困惑與猶豫。這項動物研究若能在人體臨床試驗上獲得類似療效,不啻是CAR-T 療法的一大突破與福音,希望後續的臨床試驗結果帶來佳音,造福更多為癌症所苦的患者。

參考文獻:

 

  1. Miriam Y. Kim, Reyka Jayasinghe, Jessica M. Devenport, Julie K. Ritchey, Michael P. Rettig, Julie O’Neal, Karl W. Staser, Krista M. Kennerly, Alun J. Carter, Feng Gao, Byung Ha Lee, Matthew L. Cooper, John F. DiPersio. A long-acting interleukin-7, rhIL-7-hyFc, enhances CAR T cell expansion, persistence, and anti-tumor activity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 (1) DOI: 10.1038/s41467-022-30860-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的研究證實,減少每天久坐的時間可以在三個月內對生活方式疾病的危險因素產生積極影響。每天少坐一小時並增加輕微的身體活動有助於預防這些疾病。

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身體不活動和不健康飲食引起的超重以及通常與之相關的代謝紊亂會增加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

眾所周知,經常鍛鍊有助於控制體重和預防疾病。然而,許多成年人無法達到每週 2.5 小時中等強度運動的建議,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通常都是坐著度過的。

在芬蘭圖爾庫 PET 中心和 UKK 研究所的一項干預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在三個月的干預期內,是否可以透過減少每天的久坐時間來獲得健康益處。研究參與者是久坐和身體不活躍的工作年齡成年人,他們罹患 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研究人員對兩組進行了比較:干預組被指導透過增加站立和輕強度的身體活動來減少每天一小時的坐姿時間,而對照組被指示保持他們的日常習慣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使我們的研究設計與眾不同的是,在整個三個月期間,兩組的久坐時間和身體活動都是用加速度計測量的,而在早期的研究中,活動通常只在開始和結束時測量幾天。芬蘭圖爾庫大學的博士生 Taru Garthwaite 說:“這使得在更長的時間內獲得更多關於實際行為變化的訊息成為可能。”

干預組設法將久坐時間平均每天減少 50 分鐘,主要是透過增加輕度和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量。在三個月的時間裡,研究人員觀察到干預組對與血糖調節、胰島素敏感性和肝臟健康相關的健康結果有好處。

“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想法,可以透過減少坐著的時間和增加即使是輕微強度的身體活動的量來實現健康益處。對於許多人來說,這可能是比增加實際鍛鍊更容易的起點,”Garthwaite 說。

對身體不活躍的人特別有益

不符合每週體育活動建議的人可能會從用輕度體育活動代替久坐時間中受益最大。然而,如果一個人有多種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那麼減少久坐時間本身可能不足以預防疾病。

“減少坐著的時間可能仍會減緩這些疾病的發展,但除了少坐之外,增加身體活動的數量或強度當然可以獲得更大的好處,”Garthwaite 鼓勵道。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是研究在為期六個月的研究期間,除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外,日常活動和久坐時間的變化如何影響能量代謝和身體組成。

參考文獻:

  1. Taru Garthwaite, Tanja Sjöros, Saara Laine, Henri Vähä-Ypyä, Eliisa Löyttyniemi, Harri Sievänen, Noora Houttu, Kirsi Laitinen, Kari Kalliokoski, Tommi Vasankari, Juhani Knuuti, Ilkka Heinonen. Effects of reduced sedentary time on cardiometabolic health in adul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 three-month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022; DOI: 10.1016/j.jsams.2022.04.00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