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的患者做的 (1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多攝取魚油 遠離精神病

根據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由富含脂肪的魚類攝取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即使在長期中斷後,仍可預防罹患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研究報告指出,連續12周攝取Omega-3補充劑,即便是長達7年後,「極端高風險」的年輕人罹患這種退化性疾病的可能性,還是比只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成員低

精神分裂症特徵包括妄想與幻覺,像是聽到不存在的聲音或看到不存在的人事物。青春期或年輕成人是精神分裂症的好發年齡,可能突然發作或是逐漸惡化,無法根治,藥物只能控制症狀。

科學家早已知道,精神分裂患者細胞膜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明白地說,就是Omega-3與Omega-6。

近10年前,澳洲墨爾本大學學者阿敏格(Paul Amminger)的研究團隊在臨床試驗發現,攝取脂肪酸能使精神疾病高風險族群首次發病的時間延後長達1年

根據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的後續研究,阿敏格和研究團隊表示,近7年後,攝取Omega-3組僅有10%罹患精神疾病,相較之下,安慰劑組則高達40%。研究結論說:「我們研究發現,在整個追蹤期間,Omega-3大幅降低罹患精神病的風險。」

不過研究人員並未直接建議所有風險族群開始攝取Omega-3脂肪酸。除了非處方的補充劑外,許多食物,像是鮭魚、沙丁魚和胡桃等都富含Omega-3。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分子矯正醫學對於精神病患者的營養補充建議包含Omega-3補充劑,除上述報導提到的魚油之外,其實亞麻仁油也有其他研究證實有效。

參考文獻:

Longer-term outcome in the prevention of psychotic disorders by the Vienna omega-3 study

doi:10.1038/ncomms8934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0811/ncomms8934/full/ncomms8934.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寵物寄生蟲 誘發精神病

 

民眾養寵物填補心靈空虛,但部分寵物寄生蟲可能誘發精神疾病。國際最新調查研究指出,兒時養貓的人當中,日後被診斷出思覺失調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比率較高。學者建議,清理貓糞時確實戴拋棄式手套、口罩,結束後徹底洗手。小孩、孕婦避免接觸貓糞比較保險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展神經病毒學研究人員羅勃特·尤肯表示,《思覺失調症研究》刊載一份調查發現,幼年養貓的經驗確實與日後被診斷出精神疾患顯示出相關性

學者提醒,避免家貓跑出戶外,貓沙在不使用時要確實覆蓋,避免暴露,不餵生肉,可大幅降低弓漿蟲感染風險。但如果民眾處理含有弓漿蟲的貓糞不當,可能遭寄生蟲入侵,對免疫力較差者影響更大

寵物寄生蟲危害不可小覷。荷蘭學者分析五十份相關研究,顯示人類感染弓漿蟲,罹患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的風險相對高出兩倍。孕婦若感染更易影響孩童發展。病原可能會垂直感染到胎兒,除增加流產風險,兒童發展過程有較高的風險易發生學習障礙、智障、腦水腫、眼疾、聽力障礙等

專家指出,兒童嬉戲的戶外沙坑,若有野貓的排泄物,感染風險增加;養貓的婦女若懷孕,最好不要親自換貓沙或清理貓的排泄物。美國疾管中心提醒民眾,最好戴手套處理寵物糞便或相關物品,完畢後洗手。而免疫機能低下的民眾,學者更不建議讓寵物與主人太靠近

鄭醫師補充:

接觸貓,可能因為弓漿蟲感染,導致免疫失衡進而影響大腦的正常運作,提高精神病的罹患風險,這類研究之前我在部落格不只一次提出相關研究和大家討論過。

在此,也再一次提醒大家留意養寵物可能引發精神疾病的相關風險。

參考文獻:

  1. Is childhood cat ownership a risk factor for schizophrenia later in life?

    Fuller Torrey, E. et al.
    Schizophrenia Research , Volume 165 , Issue 1 , 1 - 2

DOI: http://dx.doi.org/10.1016/j.schres.2015.03.036

http://www.schres-journal.com/article/S0920-9964(15)00176-0/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是否患自閉症 嗅覺測試即知

 

(中央社倫敦3日綜合外電報導)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發現,兒童嗅聞不同氣味的方法或可成為測試兒童是否患有自閉症的診斷依據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人們花在聞玫瑰花香的時間通常超過聞散發惡臭的腐魚

刊登在美國「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針對36名兒童所作的研究結果顯示,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不論是聞香或聞臭,反應都沒有差別

美國國家自閉症協會(National AutismAssociation)表示,嗅覺最終可能成為測試兒童是否患自閉症的額外診斷工具。

全球每160名兒童就有1人患有自閉症,行為、社交互動與溝通技巧都會受到影響。兒童通常要長到至少2歲,才能診斷出是否患有自閉症。

研究人員之一、博士研究生羅森克蘭茲(LironRozenkrantz)表示,兒童在嗅聞各種氣味時通常會調節吸氣速率。

她向BBC表示,自閉症兒童從未出現吸氣速率調節的情況-不論是聞到洗髮精還是腐魚,自閉症兒童的吸氣頻率都一樣

她說:「這項研究結果不僅驚人,也令人有些意外。」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款電腦程式,能夠測試一群兒童是否患有自閉症,準確率達81%。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報導值得參考,因為過去這樣的研究比較少,而且這樣的測試也可以幫助父母在家時,留意自己的小孩對於不同氣味的反應是否不同,提早發現小孩是否有自閉症之傾向。

參考文獻:

A Mechanistic Link between Olfaction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Liron Rozenkrantzcorrespondence
,
 Ditza Zachor
,
 Iris Heller
,
 Anton Plotkin
,
 Aharon Weissbrod
,
 Kobi Snitz
,
 Lavi Secundo
,
 Noam Sobelcorrespondence
Publication stage: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5)00651-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貓心情反而差?研究:感染寄生蟲恐增精神病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由於近期心靈療癒風潮的流行,以及領養意識的抬頭,讓不少家庭裡都擁有一隻到數隻不等的喵星人或汪星人,但尤其是愛貓人士可要注意衛生清潔,因為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指出,貓體內的寄生蟲「弓形蟲」,恐讓抵抗力較弱的人,像是孕婦,罹患憂鬱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風險大幅升高

遭弓形蟲感染 罹精神病風險增百分之五十

該研究來自英國精神分裂症研究期刊,研究發現,從小家裡就有養貓的人,其罹患精神相關疾病的風險,較常人多出百分之五十以上。研究認為,這都與弓型蟲有所關聯

弓形蟲大多存在於貓的腸胃道中,也因此會透過糞便進而傳染給人類,而那些抵抗力正常的人,通常都能阻擋弓形蟲,對於身體所帶來的傷害,但如果是碰上孕婦亦或老年人,恐怕會出現相關精神疾病。

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建議,防止弓形蟲的危害,貓飼主務必每天更換貓砂,可有效減少弓形蟲的數量,而抵抗力較弱者,也建議接觸貓之後能夠多加洗手,並且減少餵食生肉給貓吃,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鄭醫師補充:

對體質弱的人來說,養貓若是被弓形蟲感染,身體的發炎反應會增強,讓大腦飽受壓力,罹患精神病以及躁鬱症風險隨之提高。過去我也曾在部落格撰文探討過。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daily.com/toxoplasma-gondii-parasite-cat-feces-linked-schizophrenia-and-other-mental-illness-337030

參考文獻:

  1. Is childhood cat ownership a risk factor for schizophrenia later in life?

    Fuller Torrey, E. et al.
    Schizophrenia Research , Volume 165 , Issue 1 , 1 - 2


DOI: http://dx.doi.org/10.1016/j.schres.2015.03.0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父親年紀大 兒自閉機率高

【台灣醒報記者鄭宇晴綜合報導】美國近日針對父母年齡與生下自閉兒的關係作統計發現,父親年齡超過50歲生出自閉兒的機率,較20幾歲爸爸高出66%。專家表示,這與父親年齡大,精子容易變異有關。但專家也強調,「雖然父母年齡為生出自閉兒的因素之一,但總體來看,各年齡層大多都能生出正常的小孩。」

根據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的研究,研究員共調查5,766,794名於1985年至2004年間出生、國籍橫跨丹麥、以色列、挪威、瑞典及澳洲的孩子,觀察其父母的年齡狀況,當中也包括30,000名自閉兒。

「過去已有許多實驗試圖證實父母年齡與自閉兒的關係,」西奈山伊坎醫學院流行病學家斯文‧薩丁表示,「但沒有研究像這篇一樣,有足夠的數據支持結論。」

研究調查了母親年齡、父親年齡以及父母年齡懸殊各種不同的情形,發現父親年齡超過50歲生出自閉兒的機率,比起父親20多歲高出66%。父親年齡超過40歲生自閉兒的機率,則比起20多歲父親高28%。

母親40多歲生出自閉兒的機率較20多歲母親高出15%。而10多歲母親較20多歲母親高出18%。父母雙方年齡都較大,也會增加生出自閉兒的機率。若父母彼此年齡差距過大,生出自閉兒的機率也會提高,「父親年齡在35歲至44歲之間,而母親年齡小10歲以上,機率最高。」薩丁指出,「媽媽30多歲搭配小10歲以上的父親,生下自閉兒的機率也較高。」

「根據調查,發現父親年齡的因素影響最大,」薩丁表示,其次為父母年齡差距大的狀況,「這是因為父親年紀愈大,其精子愈容易變異,導致生出自閉兒的機會也增加。」薩丁指出,母親年齡和父母年齡差距的因素,則仍無法解釋。

自閉症是因腦部功能異常所導致的發展障礙,特徵是情緒表達困難、社交互動障礙、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有問題,會表現出退縮的行為或重複的動作。

鄭醫師補充:

這幾年有些研究慢慢証實父親的年紀大,與小孩自閉症的風險發生是有關的。主要原因仍在於年紀越大,精子產生變異的危險性隨之提高,進一步也增加自閉症風險。

過去研究都比較是小型研究,因此說服力稍嫌不足,不過這篇報導提到的研究,分析的對象不算少,因此可信度不低。

這也提醒大家,想要生兒育女最好趁早。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news/fullstory_152985.html

參考文獻:

Sven Sandin, Ph.D., M.Sc., statistician, department of medical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Karolinska Institute, Karolinska Sweden; Glen Elliott, M.D., Ph.D., chief psychiatrist and medical director, Children's Health Council, Palo Alto, Calif.; Andrew Adesman, M.D., chief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Cohen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of New York, New Hyde Park, N.Y.; June 9, 2015, Molecular Psychiatr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癲前症孕婦生的孩子 自閉症機率高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人員指出,孕婦罹患子癲前症生下的孩子日後出現自閉症的機率較高。研究人員調查一千名二至三歲幼童及其母親,發現患有子癲前症的產婦,所懷的孩童日後出現自閉症風險高出一般人的兩倍。婦產科醫師提醒,懷孕婦女血壓上升、出現蛋白尿,可能罹患子癲前症。尤其懷孕二十周以後的血壓上升同時有全身性水腫,疑有蛋白尿的婦女須積極就醫,以釐清病情。

醫師指出,患者由於血壓升高,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過多的水分滯留組織中造成全身水腫。但子癲前症水腫分布在全身,尤其是臉、手部,而且不會因姿勢改變而消失。除了血壓上升、蛋白尿、全身性水腫以外,患者也可能出現血液及凝血因子方面的病變,甚至會出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病變。

在腎臟方面,醫師表示,子癲前症的患者除了出現蛋白尿以外,腎臟血流、腎小球過濾速率也會降低,血中的尿酸、尿中氮素的濃度上升。在肝臟方面,最常見的是肝功能指數、高膽血紅素的上升,在嚴重的患者甚至會有肝臟破裂的現象。在視力方面,上升的血壓可能造成眼底的病變,引起視力糢糊,甚至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造成視力障礙。

 

鄭醫師補充: 

基本上,子癲前症就是孕婦懷孕時,出現血壓過高的種種併發症,由於這種狀況對於妊娠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一旦出現,務必積極處哩,否則可能同時危及胎兒以及母親生命安全,而且也容易造成小孩日後發展以及自閉症罹患風險。

 之前類似的研究顯示,子癲前症的孕婦生的小孩,體重、頭圍(與智力發展有關)以及神經發展都會受影響: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936906

上述報導參考文獻:Walker CK, Krakowiak P, Baker A, Hansen RL, Ozonoff S, Hertz-Picciotto I. Preeclampsia, Placental Insufficiency,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or Developmental Delay. JAMA Pediatr.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08, 2014.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4.2645.

http://archpedi.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0207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之鑰》阿茲海默與精神分裂症 大腦損傷位置相同

 

阿茲海默症與精神分裂症有大腦相同缺陷。牛津大學使用電腦斷層發現,阿茲海默症與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大腦相同區域都有損傷,也都因為年紀衰老有變化,研究單位推斷,這兩種疾病都可藉由檢查提早發現,即時給予預防治療,有助於減緩病情惡化,也讓學術有新研究方向。

研究團隊召集484位志願者,年齡介於8至85歲間,利用核磁共振觀察腦部變化,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與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在相同區域都受到疾病影響,符合先前研究兩項疾病可能有關連推測,讓症狀不相同的兩項疾病找到交集,提供大腦老化的新研究方向,未來有機會能夠找到新的治療方向。

研究學者Hugh Perry認為,雖然已有研究懷疑阿茲海默症與精神分裂症有關係,但大多沒有直接證據與大規模實驗,這次研究發現兩項疾病在大腦老化所扮演的角色,疾病初期如何影響人們生活,如何發展成全面性改變,也逐漸找出遺傳與環境因素對於這兩項疾病的影響程度。

倫敦大學Michael Bloomfield說,精神分裂症具有潛在破壞性,但以目前醫學技術仍然非常難以預測,良好方法還非常缺乏,但透過這項研究發現,可以理解如何防止大腦變化發生,相關患者都可以得到事先疾病評估,針對性治療與預防,未來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減少疾病所帶來的衝擊。

 

鄭醫師補充:

精神病學早期,精神分裂症又被稱之為早發性癡呆,當時只是症狀觀察與歸納比對,並無法先進儀器看出大腦退化的端倪,現在這項研究至少証實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大腦退化疾病。如何透過有效治療來減緩大腦功能退化,才是關鍵。

參考文獻:

  • Gwenaëlle Douaud,
  • Adrian R. Groves,
  • Christian K. Tamnes,
  • Lars Tjelta Westlye,
  • Eugene P. Duff,
  • Andreas Engvig,
  • Kristine B. Walhovd,
  • Anthony James,
  • Achim Gass,
  • Andreas U. Monsch,
  • Paul M. Matthews,
  • Anders M. Fjell,
  • Stephen M. Smith,
  • and Heidi Johansen-Berg

A common brain network links development, aging, and vulnerability to disease PNAS 2014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November 24, 2014, doi:10.1073/pnas.1410378111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11/19/141037811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病毒及微生物 影響人體行為

【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綜合報導】病毒、寄生蟲及腸道細菌,竟會影響人類的行為。《德國之聲》報導,近期科學家發現一種跨物種傳染的病毒「ATCV-1」,可由綠藻傳染給人類,進而影響感官知覺。而貓隻身上寄生的弓漿蟲,則會影響人類社交行為。腸道中的細菌也會讓人心情受影響,例如變得急躁或從容。

科學家在綠藻中發現一種被稱為「ATCV-1」的病毒,它會影響正常人的視力,使人類的感知變得遲緩。研究人員發現此種病毒會跨物種從綠藻感染給人類,感染率約為40%。受感染者的視覺感知速度會降低10%,並減慢神經細胞訊息傳遞過程。研究人員以受感染的老鼠進行迷宮實驗,發現牠們身上也產生類似的症狀。

捷克的科學家研究分析,貓隻身上潛伏的弓漿蟲,雖然只會造成健康的成人身體不適,但會使孕婦的免疫系統降低,容易有生病的風險。研究顯示,受寄生的人類,神經傳遞將會受到干擾,宿主的社交行為將被影響。

當宿主為男人時,他們在與他人交際將變得更加內向及容易猜疑;而宿主為女人時,她們則會變得更加外向且容易信賴他人。在研究中受感染者都需要較長的反應時間,由此推斷此寄生蟲會干擾人體神經網路傳遞的速率。在工業化國家中,此寄生蟲甚至可能使人染上性病。

科學家也針對人體腸道細菌做分析,結果顯示,人類的心情會受到腸道微生物影響,使人體行為產生變化。當女性吸收優格中的益生菌時,會讓大腦對情緒上的感受更加深刻。研究人員也發現,患有自閉症的老鼠補充益生菌後,牠們的行為有明顯的改善。

後續的實驗中研究員將較為急躁且大膽的老鼠腸道中菌類,移植到較溫馴的老鼠身上時,發現溫馴的老鼠變得急躁,反向進行實驗則會使急躁的老鼠變得溫和。因此腸道中的細菌,將影響動物的情緒及感受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曾寫過弓形蟲如何影響人類精神狀況的文章,包含有些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強迫症以及自殺患者等等可能致病原因都可能與弓型蟲感染有關。在此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69680-%E9%81%AD%E5%8F%97%E5%BC%93%E5%BD%A2%E8%9F%B2(%E6%88%96%E7%A8%B1%E5%BC%93%E6%BC%BF%E8%9F%B2%EF%BC%8C%E5%8E%9F%E6%96%87%E7%82%BAtoxoplasma-gondii

病毒感染會影響人類的神經傳導,導致思考行為的改變,這種關聯的確存在某些人身上,而這篇研究報導讓我們清楚,病毒對人的影響,不只是急性傳染病而已,即使症狀不嚴重,但影響層面所及,往往超過我們的想像。而腸道菌叢狀況影響我們的情緒、思考甚至是睡眠等等,已有諸多研究證實,而不少自閉症患者,的確存在嚴重的腸道菌叢失衡問題。腸道菌叢失衡導致得腸道炎,進而也讓大腦腫脹發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六星期大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 Robert H. Yolken,
  • Lorraine Jones-Brando,
  • David D. Dunigan,
  • Geetha Kannan,
  • Faith Dickerson,
  • Emily Severance,
  • Sarven Sabunciyan,
  • C. Conover Talbot Jr.,
  • Emese Prandovszky,
  • James R. Gurnon,
  • Irina V. Agarkova,
  • Flora Leister,
  • Kristin L. Gressitt,
  • Ou Chen,
  • Bryan Deuber,
  • Fangrui Ma,
  • Mikhail V. Pletnikov,
  • and James L. Van Etten

Chlorovirus ATCV-1 is part of the human oropharyngeal virom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s in humans and mice PNAS 2014 111 (45) 16106-16111;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ctober 27, 2014,

http://www.pnas.org/content/111/45/16106.abstract 

報導原文參考來源:

http://www.dw.de/five-freaky-contagions-that-affect-human-behavior/a-18043053

不管如何,病毒以及微生物在周遭,難以完全防範,一旦出現接觸病毒後產生的精神以及行為的改變,最好能針對身體實際受影響的部分直接來處理。譬如如果是腸道菌叢失衡導致的衝動控制問題,應設法透過相關檢測來了解實際狀況,並利用直接改善的治療方式正本清源!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篇發表於今年九月的一篇研究發現,孕婦若是沒有補充鐵質,本身又是超過35歲,又有肥胖等代謝問題,小孩罹患自閉症的風險將提高5倍。

從2002年到2009年,研究人員透過346位孕婦以及追蹤她們小孩健康情形分析所得到結論。這是第一篇探討孕期母親鐵質的補充和自閉症風險關聯的研究,過去研究大多著重於葉酸補充和自閉症關聯。

"Iron deficiency, and its resultant anemia, is the most common nutrient deficiency, especially during pregnancy, affecting 40 to 50 percent of women and their infants," Schmidt said. "Iron is crucial to early brain development, contributing to neurotransmitter production, myelina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All three of these pathway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autism."

"Iron deficiency is pretty common, and even more common among women with metabolic conditions," Schmidt said. "However we want to be cautious and wait until this study has been replicated.

一般來說,鐵質缺乏容易導致貧血,尤其是孕期,估計有40-50%的孕婦和她們的小孩。鐵質對於小孩大腦早期的發育來說關係緊要,同時對於神經傳導物質的製造、甲基化以及免疫功能有直接相關。這三部分皆是目前自閉症罹患不能不提的導因。

建議孕婦在孕期,務必補充足夠的營養,降低孩童自閉症發生風險,尤其是葉酸或者鐵質更不能忽略。

參考文獻:

http://www.ucdmc.ucdavis.edu/publish/news/newsroom/9189

Rebecca J. Schmidt et al. Maternal intake of supplemental iron and risk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September 20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汙增加兒童自閉風險 研究指向鉻、苯乙烯

本報2014年11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24Drs.com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孩子在母體內以及2歲前接觸到鉻以及苯乙烯這兩種空氣毒素,罹患自閉症的機率增加。

匹茲堡大學公衛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在胎兒以及嬰兒時期接觸到最大量「鉻」這個重金屬的孩子,自閉症風險增加65%;調查人員還發現,汽車廢氣或是工業排放氣體之中都有苯乙烯,它會讓神經發育性疾病的風險增加1倍。

自閉症風險因子又多一項:空氣汙染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指出,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種與社交不足、溝通困難的問題,在美國,每68名孩子之中就有1位受到影響。

這項研究結果在美國氣溶膠學會於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舉辦的年會中發表。流行病學教授Evelyn Talbott表示,這些是初步結果。她也提醒,研究結果顯示接觸這些在空中的化學物質與自閉症有關,但並沒有證明它們確實造成自閉症。

Talbott表示,他們不知道是什麼造成自閉症,風險因子的資訊很少,這些只是多增加一點了解而已。另一位自閉症專家認為,這個關聯性需要繼續研究。

在會議中發表的研究數據以及結論通常被視為初步結果,須等到刊載在醫學期刊上才能確認。 環境影響遺傳 工業、汽車廢氣或與自閉症有關

Talbott教授的團隊在研究中訪問217個家中有自閉症孩子的家庭,研究人員將他們與兩組家庭做比較,對照組的家庭是孩子在同時間出生但沒有自閉症,且同樣住在賓州南部6個郡。

Talbott表示,苯乙烯以及鉻會誘發一個人的自閉症遺傳傾向。越來越多人相信遺傳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確實知道有10%自閉症譜系障礙是因為家庭因素。Talbott想調查這些化學物是否與特定類型的自閉症有關,另一個引起她興趣的是,接觸量增加是否會增加患病的機率。

研究人員用2005年的美國國家空氣毒素評估法(National Air Toxics Assessment),估算每個家庭接觸30種已知會影響大腦、線體、以及荷爾蒙的汙染源。研究結果顯示,以環境中所有的化學物來看,苯乙烯、鉻、以及極少量的氰化物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最有關連性。

苯乙烯用於製造塑膠以及塗料,鉻則是透過工業操作、發電廠、以及鋼的硬化進入空氣中,氰化物可在工業廢氣以及汽車排氣中發現。

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兒童醫院大腦部門的神經心理學主任Brandon Korman表示,這篇研究讓我們向解開謎團又踏進了一步,他讓我們去思考化學物質。

Korman表示,這個問題是為何所有的孩子都接觸一樣的空氣汙染源,但有些孩子會罹患自閉症,其他孩子不會

鄭醫師補充:

空氣汙染會接觸所有的小孩,但是為何有些小孩會發生自閉症?答案是一個疾病的發生,除了有外來刺激或者汙染物之外,還有本身基因的影響。環境、營養和基因之間的互動結果,導致疾病的發生與否,這是目前醫學大部分專業的共識。

減少汙染源,透過相關功能醫學檢測,針對體質或者基因缺陷,找出排毒以及營養改善的對策,這才是最積極以及完整的治療對策。

參考文獻: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4-10/uops-aba102214.php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分裂症可以預防嗎?答案是不可能,但如果想從懷孕期開始為下一代盡一點心力,也許可以考慮從降低發炎指數這件事來著手。

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孕期的發炎指數(C-反應蛋白)越高,下一代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越高。感冒、感染甚至是過敏某種程度來說,都是身體的發炎反應,過去研究也告訴我們,孕期曾發生病毒感染,小孩自閉症風險提高。

因此,孕期如何降低發炎?建議有過敏體質的孕婦,最好透過完整的過敏原分析,找出身體過敏來源,積極降低過敏體質以及發生率。充足的日曬以及營養,幫助免疫力維持理想狀況,減少病毒或者被感染的風險。

參考文獻:

Elevated Maternal C-Reactive Protein and Increased Risk of Schizophrenia in a National Birth Cohort

Sarah Canetta, Ph.D.; Andre Sourander, M.D.; Heljä-Marja Surcel, Ph.D.; Susanna Hinkka-Yli-Salomäki, Ph.Lic.; Jaana Leiviskä, Ph.D.; Christoph Kellendonk, Ph.D.; Ian W. McKeague, Ph.D.; Alan S. Brown, M.D., M.P.H.
Am J Psychiatry 2014;171:960-968. doi:10.1176/appi.ajp.2014.13121579

http://ajp.psychiatryonline.org/Article.aspx?ArticleID=188577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身體微生素D缺乏,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高出2.16倍。

這項研究透過19項同類研究,分析超過2800位參與者的狀況而得到這項結論。

因此,有精神分裂症的家族史想要做預防,無必不能讓身體的維生素D不足。同時,已經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也不妨透過補充維生素D來穩定身心狀況。

 

參考文獻:

Serum Vitamin D Levels in Relation to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Ghazaleh Valipour, Parvane Saneei, and Ahmad Esmaillzadeh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99:0000–0000, 2014

http://press.endocrine.org/doi/pdf/10.1210/jc.2014-188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因突變 精神分裂症風險較高

(法新社巴黎22日電) 科學家今天表示,大規模基因研究顯示,超過100種DNA編碼突變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為這種病症的致病原因,甚至是該如何治療,提供重要線索。

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檢視超過8萬個精神分裂症病患和健康志願者的基因樣本後,發現了128個變異,其中83個為新發現變異;擁有這些基因變異者,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較高。

根據這項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在基因組108個區段發現的這些變異,大到足以讓科學家開始觀察它們的模式。

任職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布羅德研究所(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s Broad Institute)的研究共同執筆人黎普克(Stephan Ripke)說:「我們能將它們歸類成可識別的路徑,如大家所知,基因必須相互合作,才能執行大腦的各種特定功能。」

黎普克說:「這有助我們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學層面。」

全球約有2400萬人飽受精神分裂症之苦,病徵包括幻覺、妄想、偏執和思維過程故障,一般會在15至35歲間開始出現相關症狀。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文章只能告訴大家,精神病的確有所謂遺傳體質,然而這癌就無法為治療或者改善提供任何幫助,至少目前是如此。

參考文獻:

Biological insights from 108 schizophrenia-associated genetic loci

NatureYear published:(2014)DOI:doi:10.1038/nature13595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3595.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見凹臉?你可能有精神疾病

Yahoo新聞中心報導

眼睛花了嗎?怎麼面具的凹面看起來是凸面?恭喜你,看到錯覺反而代表你是普通人!網路近日瘋傳一段影片,可以判斷思維認知能力是否正常,已經吸引7萬名網友進行測驗。

影片中,兩張面具的凸面以及凹面都繪上人臉,如果你的思維認知能力正常,不管面具怎麼旋轉,反而會看見錯覺,也就是只會看到面具凸面。這個測驗叫做Hollow-Face illusion,科學家發現部分精神疾病的患者,不會產生錯覺,他們可以看到面具的凹面。這是因為正常人的大腦中負責視覺的部分和眼睛之間的連結比較強,看見臉部會自動把它「變立體」,但患者的連結比較弱,不會看見大腦所期待的「凸起的臉」。此外,喝醉酒或是嗑藥的人,也不會看見凸起的臉。

重要提醒:一,網路上所見的影片並不能作為任何診斷憑據,如有任何疑慮,請尋求醫療管道。二,我衛生福利部於103年開始全面推動Schizophrenia中文譯名由「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

 

鄭醫師補充:

在精神科的心理衡鑑中,有一種測驗叫投射測驗,比較常見的方式是心理師拿出圖卡請當事人看,問當事人看到什麼,根據當事人的回答來評估當事人是否有那些精神狀況的傾向,這項報導提到的檢測方式類似投射測驗,不過臨床上比較少聽過,然而其原理以及方式還是值得參考。

再次強調,不是看到凹臉就一定是精神病,確實診斷還是須實地看診評估。

看影像測驗可以連結參閱:

https://tw.news.yahoo.com/看見凹臉?你可能有精神疾病-082848559.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國研究-男胎接觸大量男性荷爾蒙

中國時報【尹德瀚╱綜合報導】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男性胎兒在子宮內如接觸大量男性荷爾蒙,會增加日後罹患自閉症的機率。這項研究顯示,男性荷爾蒙可能是胎兒發育期促成自閉症的重要因素,但研究人員說,這並不表示檢查自閉症的產檢可望於短期內問世。

這項研究以300多個男嬰為對象,在他們出生時儲存其羊水,之後並進行追蹤,結果發現日後被診斷出罹患自閉症的128位嬰兒,其羊水中具有高含量的睪固酮(testosterone)和其他3種固醇類荷爾蒙。

另外217位男嬰日後均未顯示自閉症狀,而其羊水中的男性荷爾蒙含量比上述128位罹患自閉症的男嬰低出許多。主持研究的巴科亨說,這是在自閉症兒童最早得以辨認的非遺傳性生物特徵。

巴科亨說,學界之前就知道,胎兒接觸高含量睪固醇,與日後社會和語言發展緩慢、較注意細節等自閉症狀有關連;如今則首度確認,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童,在胎兒期接觸高含量固醇類荷爾蒙。

男性與女性都可能罹患,但前者遠多於後者。上述研究也涵蓋少數女嬰;但研究人員說,因樣本數太少,無法確認女性的性荷爾蒙與自閉症的發生有無關連。

巴科亨說,這些可能導致自閉症的荷爾蒙在男性體內的含量遠高於女性,或許可以解釋為何自閉症在男性比較普遍。

 

鄭醫師補充:

這是一個之前比較少被提出來跟自閉症發生有關聯的研究發現,若是有自閉症家族史的人,在懷孕產檢時若有做到羊膜穿刺,也許可以連睪固酮濃度一起測,評估是否為自閉症的高危險群。

這項研究發現,目前在臨床上能應用的範圍還不夠普遍,實話來說,而且即使發現,醫療人員能做說麼呢?老實說,不知道。所以越早知道越擔心而已。

參考文獻: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full/mp201448a.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意!自閉症竟與農藥有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腦部病變所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嚴重程度不一,且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在美國兒童中每68名中就有1位罹患自閉症,根據美國加州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孕婦若住在有噴灑農藥的田地附近的話,胎兒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會增加三分之二。

該研究主要是將加州商業農藥數據,結合住在農場附近且家中有自閉症孩童者進行研究,大約有1000名志願者,研究結果發現而兒童的大腦發育,可能與殺蟲劑有關。

發育中的胎兒 大腦容易受到影響

研究人員赫茨-皮奇歐托表示,我們記錄了受訪者懷孕期間與分娩時所住的地點。我們發現,小孩若罹患自閉症或認知能力發展遲緩,住家附近比較常噴灑特定幾種農藥,此外,也發現在懷孕14~28週及28~42週間使用農藥,增加的自閉症風險最高。因為發育中的胎兒,大腦特別容易受到農藥影響,因此,提醒孕婦們盡量與農藥保持距離,以避免造成影響,此研究目前刊登於環境健康展望期刊。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們談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體內農藥殘留濃度有關,這篇研究則是針對母親部分做研究,發現孕婦居住環境若有農藥曝露,孩童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會提升3分之2。

不管是重金屬或者農藥都是對於腦神經發育有負擔的來源,建議孕婦對於環境汙染最好提高警覺,減少下一代神經發展的不立因素,降低風險。

參考文獻: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DOI:10.1289/ehp.1307044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and Prenatal Residential Proximity to Agricultural Pesticides: The CHARGE Study

Janie F. Shelton,1 Estella M. Geraghty,2 Daniel J. Tancredi,3,4 Lora D. Delwiche,1 Rebecca J. Schmidt,1 Beate Ritz,5 Robin L. Hansen,3,6 and Irva Hertz-Picciotto 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吸大麻機率與思覺失調症有關

英國研究人員今天(24日)表示,在研究逾千位大麻吸食者後發現,增加罹患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風險的特定基因,可能也會增加吸食大麻的機率。

這項結果呼應了認為兩者有關的其他研究,但可能僅代表兩者的基因剛好相同,仍無法證實吸食大麻就會直接導致罹患思覺失調症的風險上升。

大麻是全球最普遍的非法藥物,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比一般人更常吸食大麻。

這項研究的主持人、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 (King's College London's Institute of Psychiatry)的鮑爾(Robert Power)表示,「我們曉得大麻增加產生思覺失調症的風險,而我們的研究並不排除這個可能,但研究顯示兩者的關聯性也可能剛好相反,也就是擁有較易罹患思覺失調症基因的人,也較可能吸食大麻」。

思覺失調症是嚴重的精神疾病,平均每100人就有1人罹病,而吸食大麻的人,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機率增加一倍。

雖然思覺失調症確切的病因仍不得而知,但截至目前的研究顯示,生理、心理、基因與環境等因素都可能誘導發病

過去的研究發現,一些基因變體與思覺失調症有關,每個基因變體會微幅增加罹病的風險;而吸食大麻的習慣經常被視為相關的因素,但究竟吸食大麻屬於誘發思覺失調症的直接因素,還是吸食大麻的基因與可能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基因相同,仍然沒有定論。

這份最新研究於今天刊登於「分子精神醫學」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共計有2,082名健康受試者參與,其中1,011人曾吸食過大麻,每位受試者的基因罹病風險資訊,包括思覺失調症相關基因的數量,均受到檢測。

  

鄭醫師補充:

到底是擁有精神脆弱基因的人比較容易傾向吸大麻而導致精神病發?或者是吸大麻導致精神脆弱的人罹病?答案仍無法確認。

比較保險的方式:吸大麻前最好做基因檢測,確定不是精神脆弱的基因後再吸,比較安全?當然不是,而且吸的人往往沒有做基因檢測,我常形容這像在賭命一樣,哪有運氣這麼差?只要不是發生在我身上就好了?因為吸大麻到門診求診的人打死都不相信自己那麼衰,但最後還是不得以接受事實。

建議大家還是對大麻敬而遠之比較妥當。

參考文獻:

Molecular Psychiatry , (24 June 2014) | doi:10.1038/mp.2014.51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schizophrenia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use of cannabis

R A Power, K J H Verweij, M Zuhair, G W Montgomery, A K Henders, A C Heath, P A F Madden, S E Medland, N R Wray and N G Martin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full/mp201451a.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閉可能與子宮類固醇濃度有關

 

(法新社巴黎3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兒童罹患自閉症,可能和胚胎發育早期子宮類固醇濃度較高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荷爾蒙在孕期3至4個月的胚胎大腦發育時期扮演關鍵角色,或許也有助解釋,何以自閉症的男性多於女性。

不過研究人員表示,現在還無法斷言,子宮內荷爾蒙濃度較高是否就是自閉症的原因,但警告醫師不要依據他們的初步研究結果,就進行荷爾蒙篩檢或治療。

英國劍橋大學與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StatensSerum Institute)分析近2萬份庫存羊水樣本後發現,其中128人羊水的荷爾蒙濃度較高,而這些男性也在之後診斷出罹患自閉症。

劍橋大學教授巴龍-柯恩(Simon Baron-Cohen)說:「這是辨識兒童是否罹患自閉症的眾多最早期非基因生物標記之一。」(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目前對於自閉症的真正原因尚無定論,因此任何篩檢或者檢測能夠早點確認自閉症患者的狀況,能夠提早透過相關預防措施、早期療育以及飲食控制來協助當事人,對自閉症患者的幫助比較能主動出擊,而非等到自閉症症狀明顯才開始因應。

S Baron-Cohen, B Auyeung, B Nørgaard-Pedersen, D M Hougaard, M W Abdallah, L Melgaard, A S Cohen, B Chakrabarti, L Ruta, M V Lombardo. Elevated fetal steroidogenic activity in autism. Molecular Psychiatry, 2014; DOI: 10.1038/mp.2014.4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罹自閉症肇因 遺傳與環境相當

 

(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瑞典大型研究顯示,評估罹患自閉症的原因,基因跟環境因素同樣重要。

根據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發現,經由遺傳罹患這種神經發育疾病的機率約為50%,遠低於先前研究認為的80到90%,致病可能性跟環境因素相當,這點讓他們感到意外。

研究人員是根據1982年到2006年對200多萬名瑞典人的研究資料得出這項結果,在了解自閉症是由基因或環境造成上,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研究。全球每100名兒童約有1人患自閉症,美國每68名兒童就有1人患病。

紐約西奈山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at Mount Sinai)西維爾自閉症中心(Seaver AutismCenter)的研究報告執筆人瑞欽柏格(AviReichenberg)說:「研究結果讓我們感到意外,我們沒有預期到環境因素對自閉症的重要性這麼強烈。」

研究報告未指出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但表示,大體上來說,可能包括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妊娠併發症、母體感染或懷孕之前與期間服用的藥物。(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鄭醫師補充:

人類的基因改變,學理上來說,基本上一萬年才會有些明顯的變化,然而這幾年自閉症的罹患率節節上升,為一能解釋的便是環境的污染與變化。

環境因素建議大家不妨從功能醫學的觀點來出發,例如飲食、營養、毒素、能量代謝、腸道以及過敏等等問題,都可能是讓自閉症患者狀況改善或者症狀加劇的關鍵因素。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相關檢測可以明白指出當事人的身體功能缺陷,針對根源來直接作根本的處理與改善。

原文報導連結參閱:

http://uk.reuters.com/article/2014/05/03/us-health-autism-idUKKBN0DJ0H020140503

參考文獻:

Sandin S, Lichtenstein P, Kuja-Halkola R, Larsson H, Hultman CM, Reichenberg A. The Familial Risk of Autism. JAMA. 2014;311(17):1770-1777. doi:10.1001/jama.2014.4144.

https://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6610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苦說不出 自閉兒易腸胃不適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自閉症兒童發生腸胃不適的機率,較一般兒童高出4倍!美國艾默里大學及馬可斯自閉症研究中心團隊發表於《小兒科》期刊的研究,分析來自「Medline」、「PsychINFO」及「PubMed」等3組國際臨床研究資料庫數據後發現,自閉兒感到各種腸胃不適症狀的比例,是一般兒童的4倍,便秘或腹瀉比例達3倍,感到劇烈腹痛的比例為2倍。

目前尚無法確定自閉兒腸胃道因何較易出問題,及是否與易怒、自殘、防衛性強等人格特質有關,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曾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線上期刊發表研究指出,部分自閉兒腸道細胞無法正常吸收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消化不良」可能是自閉兒容易腹痛的原因之一。

馬可斯中心兒童營養疾病研究計畫主持人威廉夏普博士表示,自閉兒往往無法確實表達其正飽受腹痛之苦,也使醫師不易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診斷,因此未來小兒科及兒童精神科醫師在治療自閉兒時,有必要建立各種腸胃道疾病的篩檢機制,以利醫師儘速「對症下藥」。

 

 

鄭醫師補充:

以功能醫學角度來看,腸道無法正常消化、獲得身體該有的營養來源,腸道菌叢失衡導致腸道發炎引發大腦發炎或者大腦細胞失衡,皆可以透過相關檢測找出問題根源,難以想像調整腸道狀況也會進一步改善自閉症的症狀表現。不管學理以及臨床上的治療經驗都告訴我們,腸道健康出狀況與一定比例的自閉症患童症狀有直接相關。

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裡面有極其詳細且清楚的論述。

參考文獻:

Virginia Chaidez, Robin L. Hansen, Irva Hertz-Picciotto. Gastrointestinal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Developmental Delays or Typic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3; DOI: 10.1007/s10803-013-1973-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