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憂鬱症的朋友做的 (27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成人電玩玩家 健康堪憂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8/19 21:20 陳君薇







(法新社華盛頓18日電) 一份今天發表的報告顯示,成人電玩玩家的憂鬱程度可能較非玩家高,體重可能也較重。



這份由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及安德魯大學(AndrewsUniversity)共同主持的研究發現:「打電玩與健康風險間有顯著關聯。」



這份「成人健康風險與電玩關聯性」的研究報告,將刊載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Preventive Medicine)10月號。



研究人員調查了華盛頓州(Washington State)西雅圖(Seattle)至塔科馬(Tacoma)地區的562名19至90歲成人,其中45.1%為電玩玩家。



西雅圖至塔科馬地區為微軟(Microsoft)與亞馬遜公司(Amazon)所在,由於該處為美國網路使用率最高的地區,而被選為研究範圍。



女性電玩玩家與非玩家相比,憂鬱程度較高,健康狀況也較差,而男性電玩玩家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與上網時數,都較男性非玩家高。(譯者:中央社實習編譯陳君薇)


 


打電玩的時間多,運動及曬太陽的時間相對壓縮,身體代謝及全光譜的自然光刺激不足,心情及睡眠自然容易變糟,建議大家玩電玩的時間要控制,適度的運動及到戶外走走,也很重要。電動的畫面,會讓人比較內觀,故情緒上也比較掉下來。散步可以幫助外觀,幫助晚上睡眠品質提升,想要瞭解內觀、外觀及散步如何幫助睡眠品質提升的話,可以參考職場的利器(由羅恩‧賀伯特先生所著)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由驗血檢查憂鬱症 日研究成功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7/11 09:43



(中央社記者張芳明東京11日專電)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研究小組以檢查血液來診斷憂鬱症的方法,將在數年內加以實用化,這種數值化的簡易檢查法再加上問診,將有助確定受診者是否罹患憂鬱症。



「朝日新聞」今天報導,由德島大學教授大森哲郎率領的研究小組開發成功,利用憂鬱症病人和正常者的白血球基因反應的微妙差異來診斷這種疾病。



研究小組調查研究精神壓力對白血球的基因造成的影響時,發現人體約3萬個基因之中,與神經傳達和免疫等有關的24個基因,在憂鬱症者與正常者之間出現不同的作用



研究小組對經由醫生直接問診而被診斷罹患憂鬱症的46名17歲至76歲的病人和122名正常者,經由上述的特定基因進行分析的結果,正確地判定出8成3的病人和9成2的正常者。



為了避免治療藥可能對病人基因造成的影響,研究小組在分析憂鬱症病人只以尚未接受治療者為對象。



研究小組將在今後兩年增加分析的對象以確定實用化的精確度,並調查能否對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科的疾病加以區分,若能加以實用化,只要經由2.5毫升的血液就可診斷是否罹患憂鬱症。



報導引述大森指出,即使血液診斷法能夠實用化,還是需要醫生問診,血液檢查若能實用化並普及化,將有助於醫生診察時,不會看漏憂鬱症病人而可提供必要的治療。



厚生勞動省的統計指出,日本近數年來被診斷罹患憂鬱症等精神性疾病的人數急速增加,2005年達92萬4000人,6年之間人數增加一倍以上。



醫生通常是經由問診來診斷,但是,往往由於和其他疾病難以區分,連不少專業醫生都對是否斷定病人罹患憂鬱症感到猶豫。980711


 


關於憂鬱症的預防醫學,其實早有基因篩檢,透過血液或口腔黏膜的採集,就能請功能性醫學實驗室來檢查。目前能夠提供的檢測,分別針對SLC6A4及COMT兩部分作精神健康基因檢測,與憂鬱比較有關的是SLC6A4的部分,檢測結果一般分為三種:


若是-/-(Homozygous Negative)同型合子陰性,表示兩條染色體皆無變異,也就是基因型屬於一般狀況,會產生疾病的風險如同一般人。


若是+/-(Heterozygous Positive)異型合子陽性,表示其中一條染色體有變異,就一般而言,仍可執行正常狀況,但當飲食不佳或處於不良環境(有壓力時),則可能影響基因的正常表現。相反地,若積極預防,則可降低疾病的風險如同一般人。


若是+/+(Homozygous Positive)同型合子陽性,表示兩條染色體皆呈現對健康較不利得類型,基因功能表現較差,可能會引想健康狀態,需要更積極的採取預防措施,以降低疾病。


以上的作法,都是功能性醫學想先預知染色體的表現,瞭解當事人的體質,針對體質以營養品作為疾病的預防。至於日本最新的憂鬱症基因研究,不知是否與上述功能性醫學作法相同,相關資料可以進一步瞭解與比對。


不過,憂鬱症長期以來就是以診斷標準來認定,缺乏客觀實驗室數據,也因此專業人員也常不敢妄下診斷。反之,若是能有真正實驗室數據的支持,可能會叫人信服一些。不過,目前日本提出來的方式,仍是以診斷標準為依據,並非提出大腦血清素或者腎上腺素不足的直接證據(這是目前憂鬱症認定的可能病因),所以我認為憂鬱症要有直接的實驗室數據來支持成立,可能有好長的路要走。但無論如何,建議大家在憂鬱的預防醫學上,建議還是以相關抗憂鬱的營養品作為體質調整的方法比較安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人們談到運動是否能改善憂鬱這個話題,不少人認為這個訴求僅止於反對藥物治療的某些特定團體的訴求,缺乏科學或臨床的證據。然而,最近市面上出版的一本由醫師專門蒐集運動改善精神疾患的書籍:運動改造大腦-----EQ和IQ大進步的關鍵,英文原始副標題為:革命性的運動大腦新科學。老實說,這本書對一般的大眾來說並不好懂,因為其中充斥許多專有名詞及醫學研究的探討,在此把作者提到關於運動能改善憂鬱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他在第五章的憂鬱---讓心情起飛,一開始就提到一個五十歲的中年男士,在例行運動及節食的過程中,除體重減下來,還感受到一些戲劇化的副作用,例如他對自己和別人不再吹毛求疵,脾氣也改不少,家人也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他相處,雖然他沒得過憂鬱症,但他很確定自從養成運動習慣以後,對人生更有熱情,也更快樂。


而從最早在1950年代,偶然發現抗結核實驗藥物能改變人的情緒後,接下來的五十年,情緒障礙便成為精神病學的研究焦點,但直至目前為止,憂鬱症的起因仍然不明,儘管在描述大腦的情緒活動上已經跨出一大步,但對情緒的生物機制認識得越多,愈發現有氧運動具有轉移情緒的功用。事實上,大多是透過對憂鬱症的研究,才發現運動對大腦有這麼多的影響,運動幾乎在各個層面都能抵抗憂鬱。英國醫學藉以把運動當成憂鬱症的第一線療法,但在美國未充分利用,實在是很可惜。


此外,作者也提醒大家:憂鬱症的症狀實在太廣泛了,每個人多少都會經歷到。誰不會偶爾發脾氣、煩躁難安、悲觀失望、昏沈懶散、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過度批判自己等等?悲傷難過是人類面對損失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悲傷並不等於憂鬱。


對運動改善大腦最耳熟能詳的,非腦內啡莫屬,這是在70年代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甘地斯‧伯特(Candace Pert)發現大腦中有鴉片受體,運動時產生的腦內啡,不但能鈍化疼痛感,還能產生愉悅感。儘管後來發現,腦內啡無法完整地解釋運動對改善大腦及情緒的所有機轉,但至少已經讓研究人員意識到:當人們從事運動時,除了會有愉悅感,人們也會對自己感到更滿意; 如果心情很低落,然後開始運動並感覺好多了,你整個心態都會因為你感覺一切會沒事,還有你可以把自己當靠山而完全改變,而且光是運動的規律性,就能讓你的心情好轉,顯然,這裡面暗藏某種玄機。


過去柏克萊大學人口實驗室曾做一項大型的研究追蹤,研究統計結果顯示: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患有憂鬱症的比例是有運動習慣者的1.5倍。但如果中間能開始培養運動習慣,最後與長期有習慣運動者比較,並不會增加憂鬱的罹患率。換句話說,改變運動習慣就等於改變罹患憂鬱的機率。2006年針對19288名雙胞胎及其家庭作的荷蘭調查研究就顯示,運動者比缺乏運動者更不容易感到焦慮、憂鬱、神經質、社交生活也更為活躍。另一篇發表於2000年以3403人為調查對象的芬蘭研究報告也發現:每週至少運動兩到三次的人比缺乏運動或完全不運動者更不容易憂鬱、生氣、有壓力和對人產生輕蔑的不信任。2003年哥倫比亞大學針對8098位研究對象之後,也同樣證實運動與憂鬱之間存在著反比的關係。


我在排毒程式的執行及觀察中也發現,許多原本有憂鬱困擾的人,在程式執行期間,由於必須每天運動,所以在程式完成後,原本的憂鬱一掃而空,我認為排毒程式其執行內容包含每天例行性的運動約半小時,這種每天時間規律的運動應是其中重要的關鍵之一。。過去我也曾介紹一位原本有憂鬱困擾的精神科醫師接受排毒程式的協助,他在二十餘天的排毒過程中,將自己原本的憂鬱症狀完全去除,情緒完全回升到愉悅的狀況,令他不禁感嘆:為何這種運動、烤箱排汗及補充營養品的方式,效果比抗憂鬱劑更好,而且沒有副作用?大家可以再思索一下。但還是提醒大家,排毒程式的目的,主要是要排除身體殘留的毒素,並非為了治療憂鬱而執行,同時,排毒程式除了排除身體殘留的毒素,更重要的是處理身體營養的缺乏,幫助身體恢復原有功能,所以,對身體的幫助,不只是運動帶來的效果而已。任何自覺身體沒有太大問題的人,仍可從排毒程式獲得不錯的改善與收穫。


提醒在排毒程式完成後,當事人務必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讓原本恢復的狀況能持續,減少原本相關狀況復發的機率。


想要預防憂鬱或者幫助憂鬱好轉,運動絕對是值得參考的復健模式。之後我會再把其他的研究提出來和大家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日本發現:藍色路燈似有助降低自殺率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4/30 13:35



日本鐵路公司發現,他們自從在鐵道沿線,安裝藍色光線的路燈之後,企圖臥軌自殺的人數,顯著減少,日本共同社報導說,這可能是由於藍色的光線,有助穩定人們的情緒,日本各地打算推廣這項設備。



報導引述一位色彩心理學心理諮詢師「元永靜香」的話說,藍色能夠安定人們的副交感神經,能夠使人鎮靜安穩。



先前,日本鐵路因為臥軌自殺,以及強行通過,而造成的死傷,層出不窮。日本鐵路公司表示,他們為了防止事故發生,能用的辦法都用了。


 


普遍來說,日本的自殺率一直高居不下,所以,自殺防治對日本衛生當局來說,是個棘手的問題。最近日本鐵道公司發現:裝設藍色的燈,能夠顯著降低企圖臥軌自殺的人數,這不禁讓我想到照光療法中的相關內容:


照光治療的設備,在心理健康促進方面所用到的設備被稱為LIGHT BOX(光盒子),這是模擬太陽光的燈具,但其中不含紫外線,所以不需擔心會曬黑、出斑或造成皮膚癌等等後遺症。光度為250010000 lux都被證實有療效,距離約30 -60公分,眼睛不必直視光源,只要確定光源在視線之內即可。除了傳統的全光譜燈源,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波長460-485 nm的藍光,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目前也有隨身攜帶型的燈具,基本上這種LED的藍光光源燈具.......


不知改成全光譜的路燈是否會有類似的效果,值得再探討研究。


關於照光方面的治療與應用,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我部落格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9298&sc=1#104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平均薪水少3成 放無薪假 8成恐得憂鬱症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1/12 04:33 何英煒/台北報導



1111人力銀行將於今(12)日發表一份針對企業放無薪假的調查報告,該報告指出,約有20萬員工被迫或自願放無薪假,平均薪水短少3成,而放無薪假的受訪者中,有8成的比例表示,自己覺得有憂鬱的傾向。



1111人力銀行表示,從去年12月22日到今年1月5日,該公司以問卷訪問了1,000多位受訪者及企業。平均有18%的企業表示,因為金融風暴及全球不景氣,只好實施無薪假的措施,由此推估受影響者約有20萬的員工。



而受訪的員工則有高達46%的比例回答,他們曾經被迫或是自願的放無薪假,其中又以資訊科技及傳統產業的比例最高。受訪者表示,因無薪假的影響,他們的薪水平均縮水3成,大約每月減少新台幣1.6萬左右的收入。受訪者表示,當知道放無薪假時,最擔心平日生活會出現入不敷出情況。



因此,有21%的受訪者說,他們在放無薪假期間均考慮要轉職或是換工作。人力銀行業者表示,最近有不少放無薪假的員工,選擇小成本創業、也有不少畢業生好不容易投了200多封履歷,終於找到工作,卻在上班不到3個月的情況下,被迫放無薪假。而有高達8成比例的無薪假受訪者說,自己覺得有憂鬱的傾向。



活著只為了錢 富豪比窮人更脆弱


TVBS 更新日期:2009/01/09 22:27



連續幾天,國際間的富豪傳出因為財務危機而紛紛自殺,今天又有一位法國投資大亨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窮到只剩下錢」,這句話也真的有道理,有錢人若生命只為了「錢」而煩惱,其實面對失敗的抗壓力,比起沒有什麼好失去的窮人還脆弱,美國尋求心理熱線諮詢的有錢人多了一倍。



德國製藥首富默克臥軌自殺,美國地產大亨古德舉槍自盡,沒想到又有一位法國投資專家也步上結束自己的生命的後塵,如果說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不再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張羅奔走週轉「錢」這件事,在有錢人生命裡所佔的比重,幾乎成了全部。


「窮到只剩下錢」,那麼真的是比窮人還危險。心理學博士:「如果你曾經是億萬富翁,有自己的慈善基金、有自己的生活品味、有自己的退休規劃,但都是以10億為單位計算,但突然間就在幾個月之間只剩一半,心理上的失落是非常可怕的。」 美國地產大亨古德慘死在自己的Jaguar豪華房車裡,芝加哥警方相信他是舉槍自盡的,其實真的不用走到這一步,打通電話找人聊聊吧,金融海嘯席捲以來,透過生命線諮詢的大老闆有錢人暴增2倍。 記者:「你所接到的電話,主要是還想爭一口氣的窮人?中產階級?有接到有錢人的求助嗎?」生命線諮詢人員:「這次的影響是橫跨各個收入階層的。」


美國自殺防治調查發現,08年自殺防治熱線達54萬通,相較於07年的41萬通多了13萬,心理醫師說,有錢人往往過不了愛面子這一關,承受失敗的能力反而比窮人還差。心理學博士:「有錢人的自信跟自我認知,就像他們的財富一樣,更容易被毀於一旦。」


其實只差2天,銀行就打算對自殺的富豪紓困,板機扣得太早,錢沒了再賺就有,命沒了就真的什麼都沒了!




長久以來,我一直強調,遇到一些棘手、重大失落或者讓人困惑的事而不知所措,難免會出現憂鬱、焦慮、失眠、食慾降或者吃過量、全身覺得無力、健忘、記憶力減退或者做事猶豫不決,當事態嚴重,自覺很難或完全無法面對,可能會出現輕生的念頭或想法,這些狀況,主要的原因,完全來自於當事人生活的困惑,他們不知如何處理,原因不是他們的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先不平衡,然後再出現憂鬱的狀況,遇到重大失落,沒有出現上述的負面情緒或不適,反而有些奇怪。


也就是憂鬱的狀況,避是來自於生活上的重大困惑導致心理調適不良(資料庫暫時不能處理,當機),我之前在外演講關於憂鬱的主題時,我常會提出一個特效藥來解釋憂鬱的前因後果:假如這些目前放無薪假,經濟出現困難的人,突然中了大樂透頭彩,請問他還會不會憂鬱?


當然,有些人在生活上找不到重大失落或者困惑,也會出現類似憂鬱的狀況,這有兩種可能:第一是當事人尚未察覺生活中的某些領域對他而言,其實存在負面影響或效應,生活的某部分正慢慢吞噬當事人的生命力但當事人沒有察覺,或者某些潛在,未被挖掘的生理因素,導致了這些憂鬱的現象,一般這會被歸因於先天性或內因性憂鬱,但只要把生理潛在原因找出來並積極處理,憂鬱往往快速改善與消失。


所以出現憂鬱情緒或相關症狀,並不代表當事人就是有憂鬱症,憂鬱症是為了開立抗憂鬱劑的前奏曲,當事人沒有面對生活中的困惑來處理,反而將過錯歸咎給大腦生病,除了問題沒有解決外(繼續憂鬱),長期服藥的副作用與之後產生的藥物依賴,都可能是當事人未來始料未及的另一種負擔。對於憂鬱,建議大家除了轉移注意力(也就是去檢視自己擁有的,而非讓注意力一直被失落的部分卡住)外,最好利用有效的心靈技術及生活改善技術來幫助自己去除負面情緒及建立面對生活的穩定資料,如此憂鬱將不復存在。憂鬱是一種個人真實的情緒及提醒,我建議把憂鬱當作警報系統來處理會比較妥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憂鬱、焦慮 中風患者生活品質降低徵兆


路透 更新日期:2008/12/21 12:22



(路透紐約20日電)荷蘭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憂鬱或焦慮症狀,是曾罹患蛛網膜下腔出血性中風的人生活品質將變差的強烈跡象。



同樣在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中風」(Stroke)期刊發表的另一份報告,也描述了中風對患者配偶造成的長期負面衝擊,然而用積極態度面對,或許有助於減輕這些困難。



兩份研究報告主要撰寫人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Utrecht)的維瑟-梅利(J. M. Anne Visser-Meily)博士說:「主要重點是看到生理症狀後面的心理徵兆和個人個性,來評估生活品質。」她說,這些建議也適用於患者的配偶,這是「以家庭為主的治療的一部分。」



她的團隊針對141名歷經蛛網膜下腔出血後仍獨立生活的患者進行4年追蹤,了解身心健康狀況,發現他們儘管生理健康表現相對高分,情緒和生活中社會面表現卻較低。中央社(翻譯)


 


一些曾有中風病史的患者,在之後的追蹤評估中,其實蠻容易發生憂鬱或焦慮的,但這是生理生理因素的引發,導致當事人容易發生一些情緒障礙,在鑑別診斷上,不應與憂鬱或焦慮疾患混為一談。


建議中風後的情緒障礙,不妨考慮魚油或銀杏之類的營養品,這兩類食品,都能幫助血管性疾病的保養,還是幫助抗憂鬱,實為一舉兩得。服用銀杏,主要是銀杏可以抑制BIOGENIC AMINES,有助於大腦的傳遞物質的調控,此外,其他營養品,可以配合B6及鋅的補充。


上述研究可以連結參閱:


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40/4/1526.long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71-6712.2005.00355.x/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慢性偏頭痛青少年過半數有一種精神疾病?


更新日期:2008/11/11 10:15


青少年偏頭痛千萬別輕忽,根據台北榮總研究發現,青少年慢性偏頭痛患者,超過半數,至少有一種以上精神疾病,其中又以憂鬱症比例最高,而且兩成患者存在高度的自殺風險。(陳奕華報導)


台北榮總針對台灣五所公立國中7900位學生進行研究,其中122位是慢性每日頭痛患者,他們每個月超過一半以上的日子都在頭痛,痛起來都兩個小時以上,而且症狀持續至少三個月,其中將近一半的人,有情緒困擾,而且兩成的人常會出現自殺念頭,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 任王署 君表示,小孩頭痛,家長也傷腦筋,專家建議對患者要採取相信的態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家長有時候心理上認為會去逃學或是什麼,不過我們應該採取相信他們態度,事實上要解決他們的疼痛,而不是應該以他們是想要逃避學校這樣,如果這樣的小孩如果疼痛很厲害,因為他們的年齡正好是在1214歲的國中生,所以我們會建議他,不是去看小兒神經科就是應該看神經內科醫師,先來解決他慢性每日頭痛原因或是幫他做治療。」


醫師也提醒,由於身體構造,特別是腦部構造,讓情緒與頭痛容易互相影響,相伴發生,家中小孩如果經常頭痛,不要輕忽,最好帶他到神經內科就診。



你是偏頭痛?還是壓力性頭痛?


優活 更新日期:2008/11/04 09:42 uho編輯部



頭痛是人們常見的病痛之一,但大部分的人就醫態度並不正確。



民眾常見的迷思之一是:我最近這麼常頭痛,是不是長了腦瘤?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神經科醫師都會告訴你,腦瘤以頭痛來表現的反而是在少數(科學統計證明,腦瘤的常見症狀應該是癲癇發作及局部神經學症狀如肢體無力或意識變化)。



迷思二是:我數年前曾出過一次車禍也有撞到頭,跟目前的頭痛有沒有關係?事實上,腦傷造成的頭痛絕大多數會在兩星期內發生,延遲到數月甚至數年之久的頭痛多半跟腦傷無直接關係(但老人家有時因為腦傷造成硬腦膜外出血倒是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才發生症狀)。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劉議謙醫師,特別針對兩種神經科門診常見的頭痛加以說明。希望提高大家對頭痛的認識與了解,學會如何自我診斷並照顧自己的頭痛。



一、壓力性頭痛(緊張性頭痛)



類型的頭痛與緊張的日常生活與隨之而來的壓力可謂息息相關,疼痛的強度多在輕度與中度之間,雙側性、非搏動性的緊繃性鈍痛是它最常見的出現形式,對止痛藥的反應良好,但解鈴還需繫鈴人,這類頭痛的發生其實就是提醒自己,是不是最近的生活給自己太大壓力了。



二、偏頭痛



近年來醫學界對於偏頭痛的了解可說是突飛猛進,雖然對於它的病理機轉還有些許爭議,但對於治療及診斷可說是十拿九穩,劉議謙醫師指出,幾年前有臨床醫師做過研究,頭痛病患只要符合三要件:(1)頭痛起來必須中斷工作休息一下(2)頭痛會伴隨噁心嘔吐感(3)頭痛起來的時會怕光,如果符合這三項,偏頭痛的診斷正確率高達七成以上,除了上述三種症狀外,搏動性的頭痛、前兆症狀、中到嚴重程度的疼痛也都是它的臨床特徵之一



 


在面對頭痛的現象時,我們應該先釐清一件事:頭痛究竟是原因還是結果?現在醫療分科精細,很容易導致一種現象:該科的醫師只看他認為應該控制的症狀,至於原因從哪來的不是重點。過去也有一個誇張的笑話:有一個人不小心被箭射入耳道,結果被送到一家外科診所,醫師診療完,他作的處置就是把耳道外的箭鋸掉,然後跟家屬說已經處理完了。家人當然不能接受,追問醫師何以只處理到這樣?醫師回答:因為我是外科,所以身體外的部分我負責,其他要交給內科或耳鼻喉科醫師處理。實際上當然不會有這種事發生,但是這也反映了一些現實醫療的隱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看病看到最後,病越來越多。


在此,要鄭重提醒家長:頭痛固然有可能是腦部實際病兆引發,但這只佔了不到一成的比例,當然其中還包含一些長期姿勢不適當引發的肩頸僵硬的頭痛,若引導當事人藉由作一些平衡兩側肌肉張力的輔助運動,偏頭痛改善不難。然而大部分的頭痛來自於心理壓力,導致心理壓力的原因,主要來自於生活的某些領域讓當事人有困惑,不知如何處理。我們若沒有這方面的認知,就很容易發生:把生活的每一個問題,重新定義成一種疾病的狀況,尤其是精神疾病更容易。


談到頭痛,以生理的原因來看,若當事人有過敏的現象或體質,最好透過相關檢測及飲食調整來改善過敏,頭痛也可能隨之消失(有些不明原因的頭痛與偏頭痛其實導因於慢性食物過敏)。此外,在學的孩童,常為學習問題困擾,我想有不少人也有類似經驗:讀書讀到頭痛及眼睛酸痛等現象產生,其實主因是學習障礙。透過有效的學習技術的幫忙,頭痛可迎刃而解。若有其他心理壓力導致情緒低落,也應該積極找出原因,幫助當事人面對問題來解決其心理壓力,而非給予憂鬱症診斷而開始服用抗憂鬱劑,因為不處理根源只想藉藥物把症狀控制下來,之後因藥物衍生的問題可能更複雜,別忘了FDA最早對抗憂鬱劑的服用可能會增加自殺危險性的警語,是由青少年開始,也就是青少年服用抗憂鬱劑產生自殺的危險性,高於其他年齡層。


總之,頭痛有其原因,針對生理或者心理的(包括學習障礙)的問題作根本有效的處理,頭痛才會消失。相反地,貼標籤給藥的醫療模式,反而會使狀況更惡化與複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美FDA警告:肉毒桿菌素可能造成嚴重副作用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8/02/09 08:20 簡長盛







(法新社華盛頓八日電)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今天警告,使用諸如保妥適 (Botox)等肉毒桿菌素美容治療,可能造成包括死亡在內的嚴重副作用,不過FDA並未宣布禁用。



FDA神經學產品部門主任卡茲博士說:「FDA今天宣布,我們已了解到許多有關使用肉毒桿菌素產生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告。」他說,這些反應包括呼吸困難和死亡



卡茲在一項電話記者會中說:「注射肉毒桿菌素和產生反應會距離一段時間。」



在記者會之前,FDA發表聲明說,這些不良反應「與肉毒桿菌素有關,它會在菌素從注射處擴散到身體各處時發生」。



它說:「最嚴重的案例包括需要住院治療和死亡的後果。」


 


治療憂鬱症妙招?選擇治療方式要謹慎


中時 更新日期:2008/10/15 12:38 【中時健康 曾亦芬/台北報導】



全球經濟不景氣,股市崩盤、天災等訊息讓全民縮緊荷包,也讓原本有憂鬱傾向的患者更加嚴重,南韓人稱「國民偶像」的影星崔真實近日因憂鬱症自殺讓此病症的問題更加突顯。此外,通貨膨脹導致工作壓力增大,憂鬱患者增多、自殺率提升,讓不景氣的環境雪上加霜,為了改善與遏制大環境對憂鬱患者的影響,全球無不盡力在尋求改善憂鬱症的方法。


醫師戴文瑛表示,憂鬱症雖然是現代人三大疾病之一,但經過多年的研究,利用整形手術施打肉毒桿菌改善皺眉紋的方式,已被認為是有效改善憂鬱症的方法之一。根據英國研究報導,肉毒桿菌改善皺眉紋的方法,是以神經肌肉主動回饋訊息給大腦的方式來進行,當病患因憂鬱症緊縮的面部肌肉獲得改善,臉部就會自發性做特定表情引發中樞神經,進而產生愉快的反應,快樂的情緒增加,憂鬱情緒自然遠離。在此份實驗報告中,經過試驗的憂鬱症患者,十人中有九人在施打肉毒桿菌治療皺眉紋後,憂鬱症狀得到舒緩,其成效甚至大於抗憂鬱的藥劑。


 


在討論打肉毒桿菌能否抗憂鬱前,我們應先瞭解打肉毒桿菌本身的危險性,同時,我們也應該瞭解並不是身體缺乏肉毒桿菌才會憂鬱,如果打肉毒桿菌可以改善愁容,去作交互刺激或回饋抑制大腦特定區域,進而達到改善憂鬱的效果,而且其效果更勝抗憂鬱劑的話,那麼我們會懷疑:原來抗憂鬱劑的療效這麼不理想,連肉毒桿菌都贏不了,不過內行人很容易質疑:個案數太少了,不足以代表大多數的狀況,但不知生產肉毒桿菌的藥廠願不願意花大錢來作這個臨床試驗?如果成功,以後整型外科或者皮膚科會有一個憂鬱症特別門診來負責這個區塊,或者一些精神科醫師也得開始學習如何打肉毒桿菌來幫助客戶抗憂鬱,不知那又是何種光景?


此外,如果要改善愁容的話,我認為有一個不用花錢的方法應該更好:強迫大笑。如果打肉毒桿菌能夠從強制改變表情來達到提升心情的話,那麼我認為不花錢,逼自己大笑的方法應該不會更差,而且更經濟,不是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婦人憂鬱症治不好 原來是視力散光造成


中廣 更新日期:2008/08/21 12:05



高雄一名58歲婦人,因為長期頭痛而心情憂鬱,服用抗憂鬱藥物也不見效,甚至出現輕生念頭,婦人被頭痛折磨許久之後,偶然因為白內障求診,這才被醫生發現原來是散光問題導致頭痛,醫師為婦人解決問題後,憂鬱症也不藥而癒。(林憲源報導)



高雄這名婦人長期頭痛,睡不好,心情鬱悶,甚至出現輕生念頭,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也不見起色,直到婦人因為白內障而就醫時,醫生發現婦人其實視力有散光問題,可能是為了看清楚,總是皺緊眉頭,久而久之,因而產生頭痛、疲憊不堪,連平衡感也失準等現象,醫生為婦人解決視力散光問題後,婦人的憂鬱症也不藥而癒。



高雄澄清眼科診所院長吳孟憲表示,相較於近視、老花等問題,散光問題長期被忽視,但其實散光是很普遍的視力問題,統計指出,五成左右的人都有程度不等的散光困擾,近視患者中更超過九成有散光問題。醫師也提醒,散光對於視力的影響性,年輕時或許沒有感覺,通常是在40歲後逐漸加重。


 


這是一篇值得關注的的報導,因為在很多個案在門診治療一些頭痛頭暈或一些酸痛甚至腸胃症狀,以症狀治療的藥物處理一段時間都不見明顯改善的話,就會歸成心理因素而被轉介到精神科治療。一般精神科的診斷舊事根據症狀描述來確定診斷開藥,這篇報導的患者就是沒有作詳細的身體檢查,誤認為他的頭痛是心理因素而被當成憂鬱症處理,想當然爾,除了原本症狀沒有消除,還得承受藥物副作用的折磨而有輕生的念頭。而文章中提到的散光問題,臨床發現一般人若有此狀況的話,四十歲後會逐漸加重,這也是憂鬱好發的年齡,所以更該注意。


被認定有精神症狀或者被懷疑可能是精神科疾病時,務必先作詳細的身體檢查來排除任何身體可能的因素所導致,據國外研究統計,發生率高達四成左右,再一次提醒大家注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世紀的身心文明病-憂鬱症


更新日期:2008/07/30 11:59 【中時健康 王國強/台北報導】


近日新聞報導,一名剛考上醫學系的女大生,因為家中經濟不佳,自我要求過高的壓力之下,產生重度憂鬱的現象,不僅一個月暴瘦6公斤 ,還一度有自殺的念頭,所幸及時被發現並接受輔導治療,才得以阻止這場悲劇。


有關憂鬱症的分佈情形,彰化基督教醫院體系精神科主任邱南英表示,女性憂鬱症人口比男性多,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約為15%-20%,男性則為5%-10%,約為男性的兩倍,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除了因為社會結構及性別角色,同時也與女性的耐受度、荷爾蒙等生理因素相關,常見如職業婦女雙重角色的壓力、生產後身體生理變化造成,而另一項調查資料顯示,90%自殺的人患有精神上的疾病,其中70%有憂鬱症情形,再加上自殺人口數年來皆列國人十大死因中,顯見憂鬱症的問題不容輕忽。


邱南英進一步說明,憂鬱症的成因多且複雜,包含家族遺傳、基因、大腦神經傳導物質、體質等原因,這些因子可能是造成日後憂鬱症發病的潛藏因子,也可能是導火線,簡單來說,一個病患同時擁有多項致病因子多年,直到某一項因子改變、或發生而引發憂鬱症的產生,也有可能終其一生皆未發病。


憂鬱症的臨床表現多樣化,患者情緒狀態會慢性的累積可能會反應在生理上,如嚴重頭痛、噁心想吐等,因此許多病患在發病一開始並不會向精神科醫師求助,一直嘗試各種醫學檢查、耗費許多時間、金錢及醫療資源,才發現這些生理疾病其實是由情緒所引發的;邱南英說到,許多患者在求診時的主訴為睡眠障礙,經過診斷其實為憂鬱症患者,憂鬱症更可細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等,大概有數十種之多,需要接受專業精神科醫師的詳細瞭解、診斷,再由醫師訂定醫療計劃,並且加以設定病患在治療過程中擔任的角色,讓患者更加瞭解自己,也有助於治療。


邱南英表示,目前醫學發達,治療憂鬱症除了心理上的建設,也能透過吃藥改善,抗憂鬱藥物治劑的選擇相當多元,現今最常使用的抗鬱劑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SSRI,學名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這一類的藥品因為效果好、副作用少、安全方便、一天只需服一次藥,因此常被視為第一線藥物;另一類為SNRI(血清素及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屬雙重作用的藥劑),於血清激素和正腎上腺素都能發揮作用, SSRSNRI及其他的抗憂鬱劑都能治療憂鬱症所產生的情緒及生理的不適。


憂鬱症被視為新世紀的文明病,近期更因為是否可納入職病表而引發熱烈討論,醫師呼籲,預防憂鬱症其實不難,規律的生活、固定的運動習慣、擁有適當的興趣及嗜好,了解自己與身邊的每一位都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個體,再加上親友的關懷聯繫,憂鬱症自然不會找上門。


腦瘤當憂鬱 名醫遭控害盲


診治61次轉院 瘤已4.5公分 辯:確有精神疾病


20080731蘋果日報


丁牧群台北報導】男子高寶樹四年前因頭痛、憂鬱,向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名醫陳家駒求診,被診斷是精神病,但他看了六十一次門診仍然頭痛欲裂,轉診後才發現長了腦瘤,開刀後雖救回一命,但雙眼幾乎全盲。高認為誤診害他失明,告陳業務過失重傷害,誓為雙眼討回公道。


力討公道
台北地檢署昨天首次開庭,高寶樹(三十八歲)手持盲人手杖,吃力地由妻子攙扶出庭。他沉痛地說:「我一再詢問 陳 醫師,我的頭怎麼會這麼痛,他斬釘截鐵說是精神病症狀,還說就算看別的醫師,答案也一樣,如果他謙虛一點,不要拖了快兩年才建議轉診,也許我還能看見這個世界。」他並強調:「打官司絕不是為錢。」
高寶樹指控,二○○四年底時,他因為有頭痛、憂鬱、恐慌等症狀求診,陳家駒診斷是恐慌症、解離症、憂鬱症及轉化症,他雖一再反映頭痛難耐,但陳家駒都解釋為精神病症狀。


腫瘤長期壓迫視神經
高說,他共看了陳家駒的門診六十一次,但頭痛越來越嚴重,常暈眩、跌跤,也會突然看不到,他曾問陳是否該轉診,或看其他科,陳都說:「不用。」
直到前年九月,陳終於建議高轉診,高於十一月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接受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疑為腦部腫瘤,轉院到台大醫院後,更確認是左小腦良性腫瘤已長到 四點五公分 ,而視神經因長期被壓迫而萎縮。


「再看不見小孩的臉」
台大雖然緊急手術幫高保住性命,但他兩眼視力只剩一,幾乎全盲。高事後找書田協調,只希望對方道歉,並捐六百萬元給公益團體,但書田只願賠兩萬元,他只好提告。
原在電子公司上班的高,失明後丟了工作,為養家活口,正努力學習盲人電腦及薩克斯風,希望能當街頭藝人。他感嘆說:「我有三個小孩,最大的才六歲,失明後再也看不見他們可愛的小臉,只能用手摸摸他們有沒有長高、長胖。」


是否誤診仍有待調查
陳家駒昨強調,高確實患有精神疾病,自己也曾建議他轉診,醫療過程絕無疏失。書田診所昨表示,高一直到二○○六年九月,才表示自己頭痛,書田也立即安排轉診,並無延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提醒,腦瘤及精神病都可能出現頭痛症狀,腦瘤可能被誤診為精神病,但腦瘤及精神病也可能同時發生在病患身上,此案須經專家調查,才能釐清是否為誤診或延誤就醫。


他也表示,不管門診幾次,若出現視力異常等與精神病無關的症狀,病患及醫師都應有所警覺,以免延誤病情。



 文章轉載自:


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Art_ID=30804949&IssueID=20080731#ImgAdd


 


在司法判決未定之前,我們不作任何判斷或臆測,本文單純想探討精神疾病的診斷及因應作法。


憂鬱症對於現代人來說,似乎愈來愈普遍,但對於憂鬱症,我們究竟瞭解多少?而憂鬱症是如何被診斷的,有沒有客觀數據可以告訴當事人,達到何種標準才是憂鬱。為何有身體狀況的個案,看起來也像憂鬱?


我們必須先有的概念是精神科醫師診斷的依據是什麼?主要是一本寫滿了一些現象描述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精神科對病人的診斷,是基於他個人認定眼前的患者到底符合那個疾病中的幾條診斷標準而成立的,當然在訓練過程中,排除器質性的因素是第一要務,也就是精神科醫師在確立診斷前,必須先把一些可能的生理因素排除,才能考慮一些精神疾病診斷的可能性。但門診患者人數眾多,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如果單純只從症狀上判斷而構成一些精神疾病診斷,對於當事人來說,的確有些風險。像是頭痛,醫師們都很清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心理因素所引發,只有十分之一不到的個案可能是腦瘤或其他中風或者腦部感染的個案引發。何況,很多人服用了抗憂鬱劑也會頭痛,因此,單以精神科診斷標準來判斷與治療,盲點比較難避免。過去,也曾有人的狀況類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在試過所有藥物都無效以後,決定幫當事人作電痙攣(ECT)治療,結果死於該項治療。解剖後發現當事人有腦瘤,有腦瘤的人接受電療,的確有致命的危險性。我也曾在門診遇過講話不流利,但卻能聽得對方說話的人,她某些症狀,的確像是一些精神狀況不穩定的情形,但這種表達性失語症的狀況,通常與腦部病灶有關,後經轉介查證,原來是良性腦瘤作祟,在手術切除之後,很快恢復到之前健康的狀況。


我想強調的是,憂鬱狀況是某些原因的結果,我們一旦被懷疑或被診斷有憂鬱症,應先找出原因何在?通常第一步應先作詳細的身體檢查,確定身體沒問題以後,再去處理心理或其他因素。門診量多的精神科醫師,沒有太多餘裕去幫大家作身體可能因素的評估,相對來說,只是急著構成精神科診斷,方便開藥而已。即便是像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不平衡,也未有對應的身體檢測來證實真的是有類似的問題,所以建議大家一旦被診斷有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人,務必找一個細心且看診時間不會太短的醫師來作詳細的生理評估及體檢,務必排除任何因身體因素引起的精神狀況。貿然服藥,除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得承受藥物副作用的痛苦及風險,甚至有延誤治療的可能性,建議大家千萬要謹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常運動的人不會憂鬱


優活 更新日期:2008/05/22 11:56 uho編輯部



青少年是國家中最活潑的一族群,這一群外表是那麼有活力,處處傳遞出生命力,但其內心在想什麼,他們又自覺沒人了解,這就造成了青少年藥物成癮的問題,而其他同僚間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一個原因,在此建議休閒活動的內涵中,須考量這個因素,在此提出「身心運動」的概念,這不僅只有運動的原素,更有人際互動等青少年必須要了解的事情。高雄立市凱旋醫院 簡政軒醫師提供以下幾項身心運動,多多鼓勵青少年的參與:



1.) 攀岩活動─ 攀越巔峰,學習體驗:「攀岩」是一項自我挑戰的運動,順著攀岩的繩索,強調動作的精準、平衡及動作協調能力,而且動作模式是多樣化的。在心理層面更要懷抱著懼怕感的精神,挑戰自己、戰勝自己。另一方面「攀岩」強調的是自我的探索、互動和動作協調的功能,從學習及教育的角度看來,攀岩其實是相當適合一般人體驗人生、嘗試冒險的運動,對於青少年,更是提供體力及正向思考的運動。



2.) 馬術活動─ 馬背上的心靈熱身操:馬匹的背部運動像搖籃一樣舒服,這種感受可以幫助騎乘者找到心理上的平衡。馬匹的大小以及牠碩大的身軀,也會讓人有敬畏的感覺,能夠克服自己的恐懼感而學會控制那麼大的動物,甚至於與牠合作無間的經驗,都能帶給人莫大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3.) 游泳活動─ 水中的運動治療:青少年有無比的體力,而游泳活動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因為在水中可以讓身體無限地舒坦、不用擔心運動傷害等問題,在水中肢體的伸展會令人肌肉放鬆、思考放空,不論你的游泳技巧如何,只要在水中活動一下,就是泡水或在水中玩耍,我們均有一股「放鬆後的舒服感」,對很多人來說,游泳活動其實是平價、方便又安全的身心運動。



4.) 戶外冒險挑戰活動─ 冒險是一種生活態度:「戶外冒險」對一般人而言是一種生長經驗,因為時代改變已經減少了現代青少年很多的童年幻想,而戶外冒險挑戰活動就具備了這些需求,更可以掠奪青少年的心,同時,其中更蘊釀著一股神奇的治癒力。常見活動後,參與者激動地流下眼淚,內心極其興奮、喜悅,在大自然中,充斥著挑戰自我的極限,從挑戰自我中發掘到自己個性上的軟弱、害怕,而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跨出第一步」是身心運動的精神,這些會讓人聯想起過去許多的生命經歷以及慣有的逃避態度,每次的挑戰對認識自我的確有很大的助益。



青少年成長是需要陪伴的,而陪伴是鼓勵與獎勵,不是誘惑及成癮,身心運動帶來的自我肯定,是成長動力的來源,是遠離各項誘惑、成癮的生命處方。大部分的人經由運動發現自己體力變好了,而且也較能適應不同的人際社交環境。透過運動和參與的過程,讓人情緒安穩,思路清晰,這對社會或個人本身,都是非常有意義價值的。


 


這在目前推動青少年憂鬱篩檢的聲浪中,不啻解決問題的良方,我認為把資源放在推廣青少年的運動推廣,在解決問題方面,更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不過,這些活動中,有一項運動大家可能比較陌生即馬術運動。就我所知,有些醫師針對自閉症患者的治療,會建議騎馬來改善,主要是騎馬時,我們必須時時和馬溝通(透過手、腳及臀部)而自閉患者透過增加和動物的溝通,也可以慢慢改善和人的溝通。騎馬好處不止於此,因為騎馬還可以幫助脊椎保健,改善一般人因結構不平衡衍生的肩頸酸痛及腰酸背痛等等,事實上,騎馬的單位時間運動量非常大,認真騎不到五十分鐘大多已汗流浹背。建議大家有機會不妨接觸這項有趣的運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19 Mon 2008 12: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荷蘭:老年人憂鬱症與體內維他命D含量有關


中廣 更新日期:2008/05/06 09:00



荷蘭一項研究發現,老年人血中維他命D含量低,與「副甲狀腺荷爾蒙」含量高,可能和老年人的憂鬱症有關,不過目前還不清楚,是因為這兩者的含量有變化,導致憂鬱症,還是由於已經先有了憂鬱症,才導致這兩者在人體血中的含量產生變化。



研究人員對1282名年紀在65歲到95歲的長者,進行了長時期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其中有169名輕度憂鬱患者,與26名重度憂鬱患者,他們血中維他命D含量,和沒有憂鬱症的人相比,少了14%以上;而輕度憂鬱症患者,體內副甲狀腺荷爾蒙濃度,和沒有憂鬱症的人相比高出了5%,重度憂鬱症患者更高出33%。



研究人員表示,下一步要瞭解這兩者的濃度變化,是導致憂鬱症的原因還是結果,如果是原因,那麼補充維他命D和多晒太陽,就有助減緩憂鬱症的情況。


 


過去英國也做過大規模的營養缺乏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很多營養素缺乏在老人身上普遍存在,而這些營養素的缺乏,其實非常容易影響情緒的穩定性,認知功能與記憶力甚至是睡眠,當然身體相關系統的功能退化相關性也蠻大的,例如一些荷爾蒙的影響。但無論如何,營養還是相當重要的,這篇提到維生素D的缺乏也會引發憂鬱,主要是影響副甲狀腺素的不平衡。在一般的門診裡面,大部分的醫師比較會著重甲狀腺素的篩檢,對於副甲狀腺的部分則很少去注意。如懷疑有老年憂鬱的個案,我個人建議還是先看看是否存在營養缺乏的狀況,貿然服藥,對老人來說危險性更高,加上很多老人因為其他疾病(很多研究結果也指向與營養缺失有大關聯)已服用太多藥物,如果還因為營養問題沒有好好瞭解就貿然服用抗憂鬱劑,恐怕會更容易看到藥物相關的副作用並且增加他們的身體負擔。


提醒大家正視年長者的身心健康議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藥廠隱瞞事實 抗憂鬱藥副作用驚人

 



【記者/簡鴻梅編譯】英國藥物暨保健品監管署(MHRA)3月6日發布報告中表示,抗憂鬱藥克憂果(Seroxat)可使服藥者出現自殺傾向。

  針對服用抗憂鬱劑克憂果(Seroxat)的患者進行了長達4年之調查後,MHRA最終要求英國立法機關修改藥物臨床測試的相關法律規定:製藥廠必須將藥物測試的結果更加透明化,即使有負面的結果也應該讓大眾知道。

  製造克憂果的英商葛蘭素史克藥廠(GlaxoSmithKline)日前被控,自1998年該藥廠在他們自己的測試中,就已經發現克憂果不僅無法減輕病人抑鬱的症狀,還可能引發青春期(18歲以下)患者自殺的意圖。

  直到2003年,葛蘭素史克藥廠才將此結果通知英國藥政主管機關。開始時葛蘭素史克藥廠矢口否認隱瞞事實真相。直到其他醫學機構所發表的九篇研究報告聯合證實後,才承認事實。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早在2004年的聽證會中,證實抗憂鬱藥物有導致自殺衝動的副作用。FDA指出,在研究階段藥廠就發現抗憂鬱藥物有導致自殺的副作用,但在龐大利益的驅使下,製藥界卻隱瞞不公布,甚至把自殺衝動歸咎於憂鬱症患者本身。

  但是,這些警告並沒有在全世界範圍引起足夠的重視。台灣衛生署曾於2007年提醒「病患服用抗憂鬱藥品期間,可能產生自殺念頭和行為的危險,應須嚴密監控其病情」。諸如此類的官方警告,如果沒有特別提出來,真正會看到的人實在有限。

  還有些非精神專科的醫生,為增進療效,甚至將某些病因診斷是因為情緒問題(憂鬱)而引起,並直接給予抗憂鬱藥物。加上當代人愛吃藥的習慣,抗憂鬱藥物有無被濫用狀況值得大家重視。

  根據近年的報導,因長期服用抗憂鬱藥而導致悲劇的典型個案包括巨星瑪麗蓮夢露、港星張國榮,及演藝諧星倪敏然等。他們都不約而同因壓力而求助於精神科醫師與精神藥物,從而長期服用大量鎮定與抗憂鬱藥物。有分析認為他們的突發自殺行為或許與藥物本身所引起的副作用有關。

  患者在服用藥物之前,最好能提高警覺,先仔細了解其可能引發的副作用以及服用的必要性。切勿因一時的壓力與情緒問題,而換來無法彌補的傷痛。◇



文章出處:http://news.epochtimes.com.tw/8/3/31/80773.htm


 


這是大紀元時報前幾天的新聞,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注意到這個資訊,我一再提醒大家對服藥這件事必須謹慎,主要絕非從個人的好惡去作出發,而是藥物研究的背後,有甚多資料是不敢讓消費者或用藥的人知道的訊息。


這篇報導也讓我想到FDA之前的警語,也就是18到24歲的人服用抗憂鬱劑反而增加自殺危險性的比例較高,服用抗憂鬱劑反而會增加自殺的危險性。這篇文章更提到18歲以下的人對抗憂鬱劑服用更要小心,同樣是自殺危險性會增加的問題。


這兩天部落格有人問到:有一位藥師建議想減肥的人(本身可能有暴食的狀況),百憂解(FLUOXETINE)應該是比諾美婷更好的選擇?我建議這位網友該先把相關資料瞭解後再決定。關於暴食這個狀況的處理,國外有臨床研究發現有更安全的處理方式,有興趣的人歡迎再跟我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中國時報 2007.11.17 
減肥藥「阿康普利亞」 易導致憂鬱症
黃文正/綜合報導


     丹麥的臨床試驗發現,賽諾菲安萬特藥廠生產的口服減肥藥「阿康普利亞」(Acomplia)減重效果雖佳,但服用者易導致出現憂鬱症狀,愛美人士須多注意

     阿康普利亞作用於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肝臟、肌肉,能抑制食慾。今年7月,「歐洲藥物檢驗局」規定醫師不得開立這種處方藥劑給憂鬱症患者,原因是學名「利莫那班」(rimonabant)的「阿康普利亞」,會有影響患者精神的副作用。全球第4大藥廠賽諾菲安萬特隨後也照指示,在商品包裝標示相關警語。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人類營養學系教授亞斯楚普,最近針對4105人進行雙盲臨床試驗後發現,服用「阿康普利亞」者(實驗組)減輕的體重雖比服用安慰劑者(對照組)多4.7公斤,但卻較易出現不良的心理症狀。此外,實驗組因出現憂鬱症狀或焦慮不安而停藥者,分別是對照組的2.5倍與3倍。

     這份刊於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又譯柳葉刀)臨床試驗報告顯示,「阿康普利亞」服用者每49人便有1人出現憂鬱症狀,每166人有1人覺得焦躁,每25人有1人感到輕微情緒低落和不安。

     此報告的結論與「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臨床研究結果近似。FDA的臨床試驗發現,服用「阿康普利亞」者有逾四分之一會出現精神官能症狀,比服用安慰劑者的14%高出甚多。

     不過,亞斯楚普的臨床試驗報告也強調,參與試驗的對象雖已排除了憂鬱症患者,但肥胖者向來較有此方面的問題,因此,最後的臨床試驗數據,可能值得再商榷。

 

 

治青春痘藥「羅可坦」 可能導致憂鬱症


東森 更新日期: 2007/11/13 10:57 記者: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愛美的民眾要注意了!根據英國一項醫學報告顯示,一種治療青春痘非常有效的藥物「羅可坦」(Roaccutane),可能導致青少年情緒低落,甚至造成憂鬱症



對青少年來說,臉上滿是痘痘和暗瘡,可能是最可怕的事情,不過目前一種治療青春痘相當有效的藥物「羅可坦」,卻傳出可能導致青少年情緒低落。英國巴斯大學美國德州大學在最近一項研究報告中就指出,服用「羅可坦」可能會導致血清素降低,進而引發憂鬱症。



事實上,「羅可坦」自上市後,在美國已經傳出多起青少年服用後出現沮喪、憂鬱症狀的案例,嚴重者甚至有自殺的傾向。而從去年開始,美國的醫生在開立「羅可坦」時,一定會告知患者這種藥品有副作用,並請病患簽署同意書。



「羅可坦」之前就曾傳出可能導致孕婦產下畸型的胎兒,雖然很多專家還是認為,這種治療春春痘的口服A酸,仍然相當安全,即使病人本身已有憂鬱症,也不會加重病情,不過還是提醒愛美的民眾,使用前最好經過醫師的認可。


 


這兩篇報導,都已經被FDA確定可能會引發憂鬱,提醒大家注意。所以如果原來已經有憂鬱傾向的人,最好避免服用這類藥物。


當然,很多人未服用過,也不知會不會有憂鬱發生,有人也曾問我:是否有方法可以預先知道自己是否有憂鬱傾向?其實,目前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目前市面已有用唾液就能檢測自己的基因是否有某些疾病的體質,從一般的高膽固醇血症,血脂代謝異常,腦中風,高血壓,老年失智甚至是憂鬱傾向都可透過基因的檢測預先知道自己是否為高危險群。以預防醫學來說,這不啻是一個簡單又有效率的預防醫學檢測,甚至,我們在檢測出來後,還可事先補充這方面的營養品來預防疾病。所以想藉藥物來減重或者治療青春痘的人,最好先透過這類檢測來預先瞭解自己的體質,祝大家在健康的維護上,都能防微杜漸,動酌先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衛生署提醒:使用抗憂鬱劑藥品應嚴密監視其副作用 






分格線







建檔時間 2007/08/10 14:02:13 更新日期: 2007/08/10 14:02:41















憂鬱症患者在服用抗憂鬱劑時,可能因為疾病本身或藥品引起之副作用,而產生自殘或增加自殺傾向風險,美國FDA曾於93年要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類之抗憂鬱劑,其仿單應加註嚴密監視患者,以防其發生自殺行為等警語,FDA復於96年5月公告所有抗憂鬱劑應加刊「…服藥後可能產生自殺意念或自殘行為…」等警語,特別是24歲以下之青少年,在服用抗憂鬱劑時,應嚴密監控鬱症變化,尤其在用藥初期之2個月及停藥階段。
衛生署曾於93年5月10日公告含bupropion等SSRIs抗憂鬱劑之仿單加刊:「服藥期間應嚴密監視患者之憂鬱症情形,以防其發生自殺行為」之警語,95年3月27日公告含lamotrigine成分藥品再評估結果:所核適應症包括雙極性疾患之許可證應加刊「自殺傾向」之警語。為提供更為完善之病患用藥安全機制,衛生署彙整國內、外相關資料,評估抗憂鬱劑藥品之風險/效益後,公告所有適應症為「憂鬱症」之抗憂鬱劑藥品仿單應加刊「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和其他精神障礙之短期研究,發現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服用抗憂鬱劑相較於安慰劑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及行為。任何人考慮使用(藥品名稱)或其他抗憂鬱劑於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時應評估臨床用藥之風險與效益。短期研究對於大於24歲以上之成年人服用抗憂鬱劑並無顯示有增加自殺意念或行為之風險,而對於65歲以上之老年人服用抗憂鬱劑,反而較服用安慰劑降低自殺之風險。憂鬱症或其他精神障礙疾病,本身即有自殺傾向之風險。無論任何年齡層之患者開始服用抗憂鬱劑時,健康照護者應嚴密監視其臨床病徵惡化、自殺意念或不尋常的行為改變,並隨時與醫師聯絡」之警語。目前衛生署核准用於治療「雙極性疾患之鬱症」藥品lamotrigine已刊載有類似警語,嗣後藥品申請新增適應症有關「雙極性疾患之鬱症」之藥品亦應遵循本署公告刊載前述警語。
衛生署將嚴格監視國內、外有關藥品之安全資訊,同時呼籲醫師為病患處方該類藥品時應謹慎評估其用藥之風險與效益。本署已建立藥物安全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疑似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adr.doh.gov.tw

 

之前我一再地提醒大家,抗憂鬱劑有其潛藏的危險性,然而,大家對這種呼籲的警覺性似乎仍不夠,像這篇官方的警告,如果沒有人特別提出來,那麼看到的人實在有限。

憂鬱是可以處理的,憂鬱也能夠找到根源而加以改善甚至根治。詳細內容請參閱我之前部落格的文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一(2007年2月12日)我應邀到教育廣播電台接受訪問。


我上的時段是下午四點的「教育十方談」,主持人 林文虎 先生相當具有熱忱而且認真,他在訪問之前就將所有的相關資料仔細閱讀過,由他的態度,不難想像他為何可以擔任台北市家長教育成長協會的理事長。


當中我們談到精神科的慣有處理模式,從我們討論的內容中,我們都認為以目前的治療模式上,實在難以令人滿意甚至信服。我把之前在綜合醫院工作時,有一位護理長與我談到精神醫療時,不免語重心長的把她在教會聚會時,一位也是精神科專科醫師的弟兄向她坦承:「我是無能的醫師。」為什麼他這樣說?因為他真的發現:他幫不上他的患者的忙。同時我也分享了我曾經在花蓮參加憂鬱症防治協會所辦的訓練活動中的一段「有趣的」經歷。主要是中間有一名講師問台下的專業人員(當然包含至少二十個精神科專科醫師):「憂鬱症是否一定要服藥?」結果大家沈默至少一分鐘,最後有位資深的主任起來回答:「可以不用吃。」當講師詢問大家:「是否有反對意見?」你知道嗎?竟然一個也沒有。最後講師詢問這個主任他何以如此主張?他回答:「因為憂鬱症有它的病程,過了自然會好,所以不吃也沒關係。」


這是精神治療專家們關起門來的肺腑之言,提供給大家作參考。想聽完整訪談的朋友,可以上教育電台,找到212「教育十方談」時段來收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